透平膨胀制冷和节流膨胀制冷原理的区别

扫我,关注微信。
我是供应商
我是采购商
节流阀与膨胀机在空分设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核心提示:答:膨胀机是做外功的膨胀,温降效果比节流不做外功膨胀时要大得多。因此,利用膨胀机制冷,无疑地要比利用节流效应制冷效果要好&答:膨胀机是做外功的膨胀,温降效果比节流不做外功膨胀时要大得多。因此,利用膨胀机制冷,无疑地要比利用节流效应制冷效果要好得多。但是,膨胀机的温降效果是温度越高,效果越大;而节流温降效果是温度越低,效果越大。因此,在低温下二者的区别减小。而且,节流阀的结构要比膨胀机简单得多。同时,对液体膨胀来说,采用膨胀机很困难。在空分设备中使用的膨胀机,机内不允许有液体出现,以免产生液体冲击,损坏膨胀机叶片。而液体节流的能量损失小,效果较好。空分塔内的最低温度(一193℃)靠液体节流很容易达到。由此可见,膨胀机与节流阀是各有利弊,即使对大型全低压空分设备来说,也不是单独采用膨胀机,而与节流阀配合起来使用。节流循环低温制冷机
发布时间:
一、单级封闭式节流制冷机
& & 节流制冷机是利用焦耳一汤姆逊(Joule - Thomson),简写为J-T)效应来产生低温。一种简单的封闭式节流制冷机是林德一汉普森制冷机,其循环系统图和T-s图见图8-3-1。系统由压缩机、回热换热器、节流阀、蒸发器及连接管道组成。制冷工质在压缩机中由低压P,压缩到高压P2,然后在回热换热器中冷却至状态3,再经节流降温降压至状态4,然后进入蒸发器,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Q。后返回。 蒸发器温度可用节流阀控制蒸发压力来调节。
二、预冷型节流制冷机
& & 为取得更低的温度,可采用具有附加冷却系统的节流制冷机,即预冷型节流制冷机。典型的预冷型节流制冷机系统及其T一s图如图8一3-2所示。 更低的温度可用多级节流制冷机来实现。单级系统通常用来制取温度高于77K的低温;二级压缩系统用于获得20-35K的低温;三级系统用于获得低于20K直至液氮温度或稍低于液氮温度的低温。目前,节流制冷机在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方面有了重大进展。节流制冷机的优点是没有运动部件,冷端没有压力波动,振动非常小。
三、布雷顿制冷机
& & 为了用近似等熵膨胀代替节流阀的等烩膨胀过程及回收膨胀功,常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的布雷顿制冷机。多数布雷顿制冷机均采用高效的透平膨胀机和气体轴承,具有高的可靠性和低的振动。技术关键是制造高效小型透平膨胀机和紧凑的换热器。美国的Los Alamos国
家实验室研制成微型单级布雷顿制冷机,在65 K时有5W的制冷量,它的制造成本高,目前只限于空间应用。美国C reare实验室为NASA开发的一种布雷顿制冷机,制冷温度为70K,制冷量为5W.
本文链接地址:
Copyright © 2015北京冷库鑫盛钰霖制冷冷库安装有限公司|||||公司官网:膨胀制冷轻烃回收工艺技术--《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年02期
膨胀制冷轻烃回收工艺技术
【摘要】:以 BWRS状态方程作为工艺计算的模型,开发了轻烃回收的工艺计算程序。从轻烃回收的工艺流程设计实例出发,对膨胀制冷工艺流程进行了研究。在工艺流程中,将制冷分离和液烃分馏统一设计和分析,选取合适的膨胀比,并充分利用膨胀制冷量,从而降低了制冷温度,提高了丙烷收率。通过优选工艺参数和对比工艺流程,确定了合理逆升压式的透平膨胀机制冷工艺。流程中膨胀机出口压力为 0.7MPa,脱乙烷塔的压力为 1. 3MPa,丙烷收率达 75. 11%。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E93【正文快照】:
随着膨胀机制冷技术的发展,进人80年代以后,我国各油气田轻烃回收装置开始采用膨胀制冷回收工艺,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制冷元件的不同,膨胀制冷可分为节流制冷、膨胀机制冷和热分离机制冷,而节流制冷很少单独在轻烃回收中使用。膨胀制冷所需的冷量是由原料气通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施友民,代瑞国,刘学武;[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明;[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仁科;[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金丽梅;[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思明;[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9年06期
张国旗,赵宗山,李彩霞;[J];石油工程建设;2001年05期
于修宝,张彦敏,高军;[J];油气储运;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志毅;[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仲强;[D];重庆大学;2003年
肖华平;[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苏欣;[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久朋,刘学武,陈淑花,金良安;[J];低温工程;2001年03期
李兆慈,徐烈;[J];低温工程;2002年02期
赵学波,岳坤霞,李沛明,徐宝德;[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雷培德,李端阳,汪静,陈献忠;[J];湖北化工;2002年06期
杨友麒;[J];化工进展;1996年03期
姚玉瑞,乔涛;[J];化工设计;2001年02期
马晓芳,朱康玲;[J];河南化工;2001年12期
许学锋;[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赵金诚,孙雷,李士伦;[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6期
季顺成,童微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7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书坡;[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杨军;[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陈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红兵;;[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吴晓东;胡西山;高启军;周志亮;;[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刘尧刚;李佰涛;;[J];河北化工;2011年07期
李金超;;[J];华章;2011年14期
檀朝东;刘慧卿;王永慧;;[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1年07期
徐建勇;;[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卫四凤;;[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1年03期
王维民;;[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1年02期
郭晓宇;郭晓青;刘灿华;周伟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刘立军;;[J];科技传播;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勇;;[A];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站建站2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盛克俭;金寄春;;[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贾文玲;宋宝菊;毛源;;[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秦立伦;;[A];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9年
肖建群;宫畅;黄振民;信伟;;[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石志成;苏延昌;吴赞校;;[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雷永明;李大勇;陈广超;叶红;;[A];2005年石油装备技术发展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付亚荣;付丽霞;李冬青;付茜;;[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伍远平;程雁;周孙彪;何策;刘骁;游晓燕;;[A];湖北省石油学会第十一次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会论文集[C];2004年
姜鸣;周声强;刘育生;;[A];2005年石油装备技术发展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彦荣?白宗菊;[N];中国石化报;2007年
王志田?通讯员
边龙;[N];中国石油报;2008年
边龙;[N];大庆日报;2008年
刘晓飞 杨文礼;[N];中国石油报;2009年
刘彬;[N];中国石油报;2009年
杨文礼 特约记者
王永辉;[N];中国石油报;2009年
黄军宏;[N];经理日报;2007年
王永辉;[N];延安日报;2009年
雷茜 姜洪洁
秦贵丞;[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任继凯;[N];中国石油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罡;[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于开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钟耕;[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熊昕东;[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陈明;[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付广;[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刘德成;[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霞;[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田勇;[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万安平;[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赵兴永;[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马建波;[D];西北大学;2005年
张明涛;[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张莉萍;[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王宏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贾静科;[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王玲威;[D];吉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跨临界CO2制冷系统采用透平膨胀机的可行性分析
23:59:16& 来源:&
  摘 要: 对CO2制冷系统中应用膨胀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采用透平膨胀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透平膨胀机完全适用于家用及商用的跨临界CO2制冷/热泵系统,并通过计算实例给出了采用不同方案和效率的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对CO2制冷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
  1 引 言
  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制冷空调和热泵系统,由于本身耗能和传统制冷剂(CFCs) 对环境的破坏,开展系统的节能和制冷剂的替代研究已成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前沿课题。自然工质CO2以其环境友好性、安全性和良好的热物理性质,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替代工质[1],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关注。CO2制冷循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循环效率较低,而CO2制冷循环跨临界运行导致的巨大节流损失是其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通常可通过两级压缩,回冷技术以及用其它膨胀设备代替节流阀等措施来提高CO2循环的制冷效率。其中,采用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并回收膨胀功是提高CO2制冷效率最根本、最有潜力的措施。因此,高效膨胀机的研制对提高CO2制冷系统的效率有重要意义。
  2 跨临界CO2制冷系统膨胀机的研究现状
  对CO2跨临界循环来说,由于其循环压力高,虽然膨胀比小(2-4) ,但是膨胀功大( 占压缩功的25% &30% ) ,采用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后其循环效率提高的幅度远高于常规工质。然而,国际上对于跨临界CO2循环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热力学分析和CO2压缩机上,有关CO2膨胀机的研究相比之下比较匮乏。
  目前,国内外对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用膨胀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实验室阶段,些关键的问题还急待解决[2]。在容积式膨胀机方面,自1994年德国Dresden大学的Quack和Kraus[3]研制自由活塞式膨胀机替代节流阀以来,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分别开展了各类容积式膨胀机的研究。美国的Purdue 大学的J.S. Baek 对活塞式膨胀机在跨临界CO2循环的应用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4]。日本的几个公司如 Denso、Panasonic、Hitachi 和 Mitsubishi都对CO2涡旋式膨胀机进行了研究,Panasonic 所研制的涡旋膨胀机效率已近70%; 另外,美国 Maryland大学的Huff 在2003年将涡旋式压缩机改造成膨胀机并进行了实验测试[5]。伦敦 CITY 大学进行了CO2双螺杆压缩-膨胀机的理论研究[6]。日本的Dakin 通过改变进气方式使CO2螺杆式膨胀机的效率提高到43% &55%[2]。英国MIEE DRIVER 科技公司提出了铰接叶片式CO2压缩-膨胀机[7]。在中国国内,天津大学的马一太教授研制出了CO2滚动转子式膨胀机,并对活塞式膨胀机中CO2膨胀过程的亚稳态特性进行了分析[8-9]; 西安交通大学的邢子文、彭学院教授分别开发出了CO2自由活塞和滑片式膨胀机[10-12]。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CO2膨胀机的类型已涵盖了活塞式、涡旋式、螺杆式、转子式等,然而对于工作过程最接近绝热等熵膨胀过程的透平膨胀机,国内外的研究工作基本空白。
  3 跨临界CO2制冷循环采用透平膨胀机的技术可行性
  透平膨胀机具有效率高、零部件少、维护方便、无泄漏、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若能保障其效率和运转稳定性,则是制冷蒸汽压缩式循环中替代节流机构的最佳选择。自从1898年英国人 Releigh 勋爵提出采用透平膨胀机来获得低温的设想,到1970年两相透平膨胀机的出现,直至今日大型增压透平膨胀机的出现,透平膨胀机一直广泛应用于低温系统(120K温区以下) 的气体液化装置和逆布雷顿循环中,而在制冷领域的应用鲜见报道。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对R12、R134a 等传统工质的亚临界循环而言,由于其较大的膨胀比和较低的膨胀功回收比例,采用膨胀机既不经济,也很不容易实现;
  (2) 透平膨胀机转速过高,技术难度较大,如制冷量为3kW的情况下CO2透平膨胀机的设计转速将达到35万转/分钟;
  (3) 大带液率两相( 跨临界区膨胀到两相区)透平膨胀机的内部机理和设计理论尚不成熟。1999年美国UIUC大学ACRC研究中心[13]对在以CO2为工质的汽车空调中使用透平膨胀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2006年挪威科技大学NTNR 实验室[14]对CO2径流冲动式透平膨胀机进行了实验研究。
  对于CO2制冷用反动式透平膨胀机,还没有相关文献报道。跨临界CO2制冷用透平膨胀机的研究文献虽然很少,CO2在透平膨胀机中的膨胀过程也与其它制冷低温工质的膨胀不尽相同,但是透平膨胀机领域内各项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它制冷低温工质用两相透平膨胀机的成功研发可为研制CO2用透平膨胀机提供技术支持与经验参考。近几年,透平膨胀机在材料、制造、设计、装配、轴承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轴承,如气体轴承、磁悬浮轴承的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透平膨胀机的转速与可靠性,如西安交通大学已成功研制了转速高达 0万转/分钟的气体轴承微透平[15]。这些技术的发展减低了研发CO2用透平膨胀机的难度,同时扩充了透平膨胀机适用的制冷量范围。另外,其它制冷低温工质用两相透平膨胀机的成功研发可为CO2用透平膨胀机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现提供参考经验。如Brasz 测试了制冷工质为 R134a的两相透平膨胀机性能[16]; Soo-yong cho[17]对空调用两相透平膨胀机代替节流阀的性能特点进行了研究,所用工质也是 R134a。既然可以研制出 R134a 用两相透平膨胀机来实现由过冷液到两相区的膨胀过程,那么研制CO2用两相透平膨胀机来实现过冷液到两相区的膨胀也是可行的。另外,对于由透平膨胀机来实现CO2由超临界状态膨胀进入过冷液体区的过程,由于超临界CO2的密度与液体接近,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超临界CO2到过冷液的相变并不明显,其膨胀过程应该更容易实现。从理论上讲,以透平膨胀机现有的技术水平,参考其它工质用两相透平膨胀机的研发经验,研制CO2制冷用透平膨胀机应该是可行的。
  4 采用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后对CO2制冷系统性能的提升
  以文献[18]的跨临界CO2制冷空调系统为分析对象,该空调系统由4kW的半封闭式单级蒸汽压缩机、同轴逆流气体冷却器、膨胀阀系统( 两个膨胀阀串联) 、储液器和蒸发器组成。其中采用两个膨胀阀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气体冷却器出口压力和蒸发过程,储液器放置在两个膨胀阀之间以调节制冷剂流量。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后,理想CO2制冷循环的流程图和p-h图如图1所示。为了得出采用不同方案和效率的透平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除膨胀机出口状态点4的参数值需根据膨胀机效率进行计算外,文中的其它参数皆根据上述文献的一组实验值进行取值,即制冷量Q0=5.3 kW,p3= p2=9.7MPa,t3= 40.2 ℃ ,t1= t4=-10 ℃ 。
  表1分别列出了采用不同等熵效率的透平膨胀机不回收膨胀功和膨胀机回收膨胀机的输出功用来增压以抵消部分压缩机的功耗( 增压效率为50%) 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之后,CO2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若膨胀机等熵效率60%,在不回收膨胀功时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可提高10% 以上。若膨胀机效60%,膨胀机回收功增压效率50%,系统性能系数可提高近30%,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5 结 论
  随着天然工质CO2替代氟利昂制冷剂工作的进展,跨临界CO2循环制冷和热泵循环采用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分析表明: 采用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之后,系统的制冷量和性能系数可得到大幅的提高,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如采用 60%绝热效率的膨胀机替代节流阀,可以使系统COP 提高10%&30%; 以透平膨胀机目前的技术水平,参考其它制冷低温工质用两相透平膨胀机的研发经验,研制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用两相透平膨胀机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G Lorentzen. The use of natural refrigerants: a complete solution to theCFC/HCFC predicament[J].Int. J. Refrig. ):190-197.
  2)Tian Hua,Yang Zhao,Li MinXia,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CO2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cycle[J].Sci. China Ser E-TechSci.):.
  3)Quack H,Kraus W E.Carbon dioxide as a refrigerant for railway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C].Proceedings of Natural WorkingFluids,Hanover,.
  4)Baek J S,Groll E A,Lawless P B. Piston cylinder work producing ex-pansion device in a carbon dioxide cycle. part II: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J]. Int.J.Refrig.):152-164.
  5)Huff H J,Radermacher R.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scroll ex-pander in a carbon dioxide air-conditioning system[C].Proceedings of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frigeration ,Washington,D.C:2003.
  6)Ronald W.Applications for the hinge vane positiv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expander[OL].2003,http://www. egi.kth.se/users/thermo/ samer/www/annex27/Projects-Uk.html.
  7)Nickl J,Will G,Kraus W E,et 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a secondgeneration CO2expander[C],Preliminary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IRGustav Lorentzen conference on natural working fluids,Guangzhou,.
  8)Guan Haiqing,Ma Yitai,Li Minxia. Some design features of CO2swing piston Expander[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6):237-243.
  9)魏 东,马一太,苏维诚,等.CO2跨临界循环中膨胀过程的亚稳态特性研究[J]. 制冷与空调,):40-44.
  10)Yang Bingchun,Zeng Hangsong,Guo Bei,et al. Development of rotaryvane expander for CO2Transcritical refrigeration cycle[C].7th IIRGustav Lorentzen conference on natural working fluids,Trondheim,.
  11)Bo Z,Xueyuan P,Bei G,et al.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the slider-based free piston expander for transcritical CO2re-frigeration cycle[C].7th IIR Gustav Lorentzen conference on naturalworking fluids,Trondheim,.
  12)Zhang Bo,Peng Xueyuan,Guo Bei,et al.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thefree piston expander for transcritical CO2refrigeration cycle[C].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Dalian,.
  13)Bj&rn F. Feasibility study of using centrifugal compressor and expand-er in a car conditioner working with carbon dioxide as refrigerant[OL].1999. http://crc. me. uiuc. edu/publications. asp?type =contract&page=2.
  14)Tondell E.Impulse expander for CO2[C].7thIIR Gustav Lorentzenconference on natural working fluids,Trondheim,.
  15)Hou Y,Zhao H L,Chen C Z,et al. Developments in reverse braytoncycle cryocooler in China[J].Cryogenics,):403-407.
  16)T Bond.Replacement of Joule-Thompson valves by two-phase flow tur-bines in industrial refrigeration applic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IMec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ressors and their Systems,London,2.
  17)Soo-Yong Cho,Chong-Hyun Cho,Chaesil Kim.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turbo expander substituted for expansion valve on air-condi-tioner[J].Expere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5-1665.
  18)Cabello R,Sanchez D,Llopis R,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energy efficiency of a CO2refrigerating plant working in transcriticalcondition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6-1604.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06) 。
  作者简介:马娟丽,女,29 岁,博士研究生。
将本文分享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计量测控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 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前沿的计量测试资讯海量呈现,高端的计量测试技术权威发布。
计测客户端下载
这里有计量领域最大的社交圈子,您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拓展人脉、施展才华。iPhone
这里有计量领域最大的社交圈子,您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拓展人脉、施展才华。Android
()()()()()()()()()()
新闻频道联系方式
:广告合作热线:010-
:联系邮箱: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计量测控网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79号&& 计测网客服:010-
&&邮编:100095 &&邮箱: &&广告业务QQ:&&客服QQ:
&&投稿QQ:& 记住密码
当前位置: &
(2012年 25万)
(2012年 22万)
(2012年 25万)
(2012年 60万)
(2012年 60万)
(2012年 60万)
(2012年 25万)
(2012年 26万)
(2012年 25万)
(2012年 6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查询
透平膨胀机内制冷工质跨音速流动瞬态界面形成机理及相态分离特性研究
学科分类制冷 ( E060105 )
负责人侯予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制冷系统;透平膨胀机;节流机构;相态变化;非平衡热力学
分析透平膨胀机内制冷工质高速流动过程混合流相态变化与能量迁移规律的非平衡热力学问题,掌握尺度效应、三元流动和工质特性对高速透平膨胀机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制冷工质,特别是天然工质CO2在跨临界两相透平膨胀机内的非稳态降压(过热)闪蒸过程,描述静态及旋转流道内跨音速流动机理、相变瞬态界面的形成过程和相态分离特性;获得两相透平膨胀机热力性能、气动性能的描述与动态仿真方法;对跨临界两相低温透平膨胀机中的制冷工质降压(过热)闪蒸、汽蚀、流动损失组成、流道叶型选择以及跨临界流体/气泡相界面的形成与分离及非均匀多相流运动规律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掌握两相透平膨胀机能量动态分布规律和气体动力学特性,构建大带液率跨临界两相透平膨胀机的基础设计理论,探索透平膨胀机替代制冷/热泵系统节流机构的关键技术,为非平衡热力学可压缩两相流动的基础研究和制冷空调领域的节能与环保做出贡献。
第五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奖
Development of foil thrust bearings with simple structure for micro turbines
Zhou, Quan, Hou, Yu, Chen, Rugang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on foil thrust bearings for micro turbines
Zhou, Quan, Hou, Yu, Chen, Ru Gang
Design of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CO2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Turbo Expander
Study on the Miniature Turbo-Expander of Reverse Brayton Cryocooler Designed for operation at 100K
侯予, Li Tao, Zhao H, Chen R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urbo-expander in two phases
Lai T, 侯予, Niu L
基于气体润滑技术的MEMS透平研究进展
赵祥雄, 赖天伟, 赵红利, 侯予, 陈双涛
Calculation of the Critical Speed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Cryogenic Turboexpander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Chen Shuangtao, Zhao Hongli, Ma Bin, Hou Yu
采用不同膨胀机构的跨临界CO2循环性能分析
马娟丽, 刘昌海, 侯予
国内静压气体润滑技术研究进展
冯慧成, 侯予, 陈汝刚, 赵红利
Static Analysis of Viscoelastic Supported Gas Foil Thrust Bearing with Journal Inclination
Zhou, Quan, Hou, Yu, Chen, Rugang, Chen, Shuangtao, Chen, Chunzhe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Cryogenic Counterflow Woven-Wire Screen Matrix Heat Exchanger
Chen, Shuangtao, Zhao, Hongli, Hou, Yu, Zhang, Qiaoyu
Numerical study on foil journal bearings with protuberant foil structure
Hou Yu, Chen Shuangtao, Chen Rugang, Zhang Qiaoyu, Zhao Hongli
-150 ℃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动态温降特性研究
蔡君伟, 孙皖, 李斌, 李涛, 侯予
跨临界CO2制冷系统采用透平膨胀机的可行性分析
马娟丽, 赵叶, 侯予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oven Wire Screen Matrix Heat Exchanger Units
Zhao, Hongli, Hou, Yu, Su, Xuemei, Zhang, Qiaoyu
转子型式对高速透平膨胀机临界转速的影响
赵祥雄, 陈双涛, 侯予
间壁式筛网网格换热器的性能分析
张侨禹, 赵红利, 侯予
高速透平膨胀机临界转速的计算与分析
陈双涛, 侯予, 陈汝刚, 赵红利
节流机构起着膨胀降压、降温和制冷剂流量调节的作用,是制冷空调系统的冷量来源,但常用的膨胀阀和毛细管等节流机构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制冷系统的节流损失。采用膨胀装置替代节流机构可实现近等熵膨胀,有利于提高制冷系统的效率。透平膨胀机具有效率高、零部件少、维护方便、无泄漏、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若能保障其效率和运转稳定性,则是替代节流机构的最佳选择。为解决两相透平膨胀机替代制冷系统节流机构的关键问题,本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首先进行了文献收集、方案论证,对不同膨胀方式替代节流阀提升系统COP的特性进行了探讨;开展了跨临界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的制冷/热泵循环理论分析及制冷工质过热闪发过程的机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透平膨胀机内制冷工质高速流动过程混合流相态变化、气动特性与能量迁移规律的热力学问题,着重探索了尺度效应、三元流动和工质特性对高速透平膨胀机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制冷工质,特别是天然工质CO2在跨临界两相透平膨胀机内的非稳态降压过程,描述了静态及旋转流道内跨音速流动机理、相变瞬态界面的形成和相态分离特性;以及高速两相流动流型与气液比例、相态分布特征,获得了各种因素对膨胀过程和膨胀后状态的影响。对跨临界两相低温透平膨胀机中的制冷工质降压膨胀、汽蚀、流动损失组成、流道叶型选择以及跨临界流体/气泡相界面的形成与分离及非均匀多相流运动规律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掌握了两相透平膨胀机能量转换与热工参数动态分布规律。另外,还完成了高速透平机械轴承-转子系统气动性能及稳定性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台CO2跨临界两相透平膨胀机,开展了高速两相透平膨胀机机械性能和系统匹配研究以及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的初步实验。最终通过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本项目所建立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并针对高速透平内部的复杂工质流动以及由于工况变化与启停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非稳定工况,基于改进一元流动及三元流动分布参数动态传输模型,解决了高速透平各通流单元的数学建模问题并进行了耦合分析,求解了高速透平性能预测和动态设计与仿真正反两方面命题,进行了两相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及能量回收的稳态与非稳态性能预测与动态仿真。最终构建了大带液率跨临界两相透平膨胀机的基础设计理论,探索了透平膨胀机替代节流机构的关键技术,为跨临界两相透平膨胀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owered by
Copyright (C)
京公网安备号
Copyright @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透平膨胀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