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髓中央出血脊髓半切综合征征打针打在上肢还是下肢

颈膨大脊髓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颈膨大脊髓横贯损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2、脊髓圆锥损伤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马尾神经损伤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截瘫指数,如某病人自主运动完全丧失: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血管通透性增加,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小静脉破裂,简称“四肢瘫”,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发展情况,便于记录,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不完全性的。胸腰段损伤使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和肢体产生运动及感觉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表现为四肢瘫痪,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脊髓半切综合征实验研究证明,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现“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3,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其他两项为部分丧失,则该病人的截瘫指数为2+1+1=4,三种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瘫指数为0,三种功能完全丧失则截瘫指数为6。从节腾指数可以大致反映脊髓损伤的程度:又名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躯干及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脊髓前综合症,上肢于下肢。1,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
采纳率:7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急性颈髓中央损伤综合征(附9例报告)
下载积分:780
内容提示:急性颈髓中央损伤综合征(附9例报告)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03: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7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急性颈髓中央损伤综合征(附9例报告)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的位置:
> 脊髓脊柱
1脊髓脊柱症状体征
脊髓脊柱症状体征
  脊柱、脊髓损伤常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预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伤后出现感觉和,有尿潴留。体检注意有休克或内脏损伤,局部有畸形、肿胀、活动受限及压痛,其他部位有损伤或。
本段由""编辑
2脊髓脊柱诊断检查
脊髓脊柱诊断检查
  病史  病史应注意受伤时间、暴力性质、方向及作用部位,受伤时的体位、姿势,接受抢救情况,搬运方法及工具。伤后是否出现感觉和,有无尿潴留。并询问其出现时间与发展过程。  体检  体检注意有无休克或内脏损伤,局部有无畸形、肿胀、活动受限及压痛,其他部位有无损伤或。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同周围节。应注意区别脊髓休克、脊髓不全损伤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对马尾神经损伤者,应注意检查会阴部感觉和肛门反射。  拍片检查  除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外,必要时可行CT检查。如条件允许最好作MRI检查。  诱发电位检查  脊髓损伤者有条件时应行诱发电位检查。
本段由""编辑
3脊髓脊柱诊疗误区
脊髓脊柱诊疗误区
  腰腿痛、颈肩痛、肢体麻木、等被定位为“中老年专利”的脊髓脊柱,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的压力的越来越大,而明显呈现年轻化趋势,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但目前很多受此困扰的患者对这些疾病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颈腰不适就是“、腰脱”  大部分患者在出现颈、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颈椎病、腰间盘突出, 首选到骨科、中医科等科室就诊,而由于颈椎病、腰脱在人群中的高发病率,使得这些患者很容易就被确诊为颈椎病、腰脱等这些脊柱退行性疾病,随即就开始了针对于此的治疗。往往忽视了对其它可能疾病的排查,诸如椎管内肿瘤、寰枕畸形、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等疾病都可以引起上述的症状。等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治疗后,症状仍不见好转甚至严重到瘫痪、尿便失禁的程度时,才想到来神经外科就诊,而此时往往早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贻误终生。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临床治疗工作中比比皆是。令我们临床医生及患者都倍感惋惜。
本段由""编辑
4脊髓脊柱早期治疗
脊髓脊柱早期治疗
  脊柱、脊髓损伤早期临床问题 稳定生命体征:心肺复苏或危及生命的符合伤处理(脑、胸外伤等)。 脊柱外伤处理:根据永久的出发点,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运动性。 脊髓损伤药物处理:激素和脱水药物合理应用。 复合伤处理:肢体固定,为早期功能训练创造条件。 早期康复:呼吸训练、排尿训练,早期关节主/被动活动,促进神经再生。脊柱脊髓损伤的对策:以脊髓损伤单元为基础的系统工程 前述临床问题,要求对脊柱脊髓创伤的处理,单有脊柱外科的技术是不够的。还包括与其他科室合作,完成急救、直至生命体征平稳。然后才能开始处理脊柱脊髓损伤及复合伤。在我国,针对脊柱创伤的减压、复位、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但需特别提出的是,脊髓损伤将带来不同程度的残疾,患者其后的运动模式会发生巨变,对脊柱功能的要求也相应增加,因此,必需了解不同程度脊髓损伤的预后,把患者将接收的康复训练和运动模式变化纳入视野,确切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运动性。否则将会增加手术翻修量。
本段由""编辑
5脊髓脊柱发病机理
脊髓脊柱发病机理
&   1.脊髓休克 脊髓损伤早期多伴有脊髓休克。表现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单纯脊髓休克可在数周内自行恢复。球海绵体反射的出现或深腱反射的出现是脊髓休克终止的标志。[2]  2.脊髓挫裂伤 可以是轻度出血和水肿,也可以是脊髓完全挫灭或断裂。后期可出现囊性变或萎缩。  3.脊髓受压 由于突入椎管的移位椎体、碎骨块、椎间盘等组织直接压迫脊髓,导致出血、水肿、缺血变性等改变。  上述病理所致的脊髓损伤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程度可以是完全性瘫痪,也可以是不完全瘫痪。
本段由""编辑
6脊髓脊柱临床表现
脊髓脊柱临床表现
  (一)脊柱  1.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或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  2.病人感受伤局部,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  3.由于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  (二)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 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1. 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 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
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3. 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园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和失禁。  4.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  (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3)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Brown-Sequard's Symdrome):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4)脊髓后部损伤: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深感觉、深压觉、位置觉丧失,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正常。多见于椎板骨折伤员。
本段由""编辑
7脊髓脊柱治疗方案
脊髓脊柱治疗方案
  1.急诊处理见急救和固定。  2.一般治疗原则  (1)单纯性脱位按骨折脱位一般原则行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但应注意避免引起脊髓损伤。  (2)对伴有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以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为着眼点。  (3) 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①有脊髓受压者应通过适当手法或手术消除脊髓压迫。②对脊髓休克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并密切观察。③脊髓完全性横断伤不宜行减压术。但对不稳定性骨折可行内固定术,以利翻身活动。④损伤早期应行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有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速尿、神经节苷脂等。⑤预防各种并发症,特别注意预防呼吸道和、褥疮及静脉血栓形成。⑥颈髓损伤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⑦全身支持疗法。  (4)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疗法适用于严重脊髓损伤不超过8h者。于15min内静脉推注或滴注甲基强的松龙,剂量为30mg/kg,45min后持续静滴23h,剂量为5.4mg/(kg.h)。  3.手术治疗  (1)下列情况应行椎管减压手术:①X线摄片、CT或MRI检查证实有骨折块压迫脊髓。②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③腰1以下骨折脱位合并马尾。④不稳定性骨折脱位,闭合复位难以达到维持稳定。  (2)椎管减压后脊柱不稳定者应行内固定术。  (3)术前准备:按一般手术前常规处理,备血400~800ml。麻醉可采用局麻或全麻。  (4) 操作要点:①不可使用暴力,特别在有椎板骨折时,切勿误将骨折片嵌入椎管内压迫脊髓,或用力过猛,致剥离器直接进入椎管。②减压范围应根据损伤程度而定,除注意椎管后方压迫物外,还应探查椎管侧方或前方有无致压物,并将其一并去除。③止血必须彻底,以免术后发生出血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④如见脊髓肿胀,可切开硬脊膜行脊髓探查减压,同时行脱水疗法。⑤完成椎管减压和脊髓探查操作后,应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及内固定术。  (5)术后处理:按一般手术后常规及脊柱脊髓伤护理常规处理。详细观察和记录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本段由""编辑
8脊髓脊柱护理
脊髓脊柱护理
  1.平卧硬板床,垫软褥或气垫,侧卧时双腿之间置软枕防止互相挤压。保持床铺整洁、干燥,臀部置气圈保护皮肤,骨突出及受压部位用乙醇按摩促进血循环;早期每2h、晚期每4h翻身一次,防止褥疮。  2.留置导尿。早期持续开放导尿管,5~7d后每4~6h开放一次。每周更换导尿管时宜间歇2~4h后再插入新导尿管,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经导尿管冲洗膀胱1~2/h,定期送尿常规检查或尿培养。如有应给适当抗生素治疗,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尽早拔除导尿管。  3.时可用开塞露,服缓泻剂或灌肠1/2d。大便硬结者如以上处理无效,应用器械或手指掏出粪块。  4.高位者应注意防止肺部并发症。对痰多咳不出、呼吸道不易保持通畅者,应行气管切开,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因患者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夏季应防暑,冬季应保暖。  5.双下肢经常作被动运动及肌肉按摩。早期开展上肢及躯干功能锻炼,促使早日在床上坐起和离床活动。  6.离床时可使用轮椅、截瘫车或在拐杖及支架保护下练习行走。  7.对手术后患者,按手术方式、部位不同作相应处理。行牵引者,按有关牵引常规护理。
本段由""编辑
9脊髓脊柱病因
脊髓脊柱病因
  多因各种脊柱,脱位而致伤。  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  脱位在任何椎节均可发生,但有60%~70%的病例好发于胸10至腰2段。其中胸12至腰1段更为高发,约占其中的80%;颈4~6椎节及颈1~2为次多发区,约占20%~25%;其余病例散见于其他椎节。  脊髓损伤的伴发率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 在脊柱骨折脱位中的发生率约占17%左右,其中以颈段发生率最高胸段及腰段次之。颈1~2及枕颈伤易引起死亡,且多发生在致伤现场的当时健康搜索。从暴力的作用方式观察直接暴力所致比例最高,尤其是火器贯穿伤,几乎是百分之百,其次为过伸性损伤。如从骨折的类型判定,则以椎体爆裂性骨折多见。当然伴有脱位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也可遇到椎骨损伤严重却无明显脊髓受损症状鶒的所谓“幸运型脊柱骨折”的病例,这主要是由于椎管较宽大的缘故。  各型骨折的病理解剖特点  (1)伸展型骨折:主要表现为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后向椎管方向的塌陷性改变,对硬膜囊形成压迫轻者有感觉障碍重者可引起。伴有椎体间关节自前方分离或椎体中部分裂者较为少见。前纵韧带可完全断裂但临床上并不多见。偶可发现棘突骨折并向前方塌陷者,多系直接作用于棘突上的暴力所致此时多伴有软组织挫伤。关节突跳跃征常见于颈椎,其次为胸椎,在腰椎节段十分罕见  (2)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压缩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多见当椎体前缘压缩超过垂直径的1/2时该节段即出现一个约18°的成角畸形;当椎体前缘压缩2/3时,这一角度可达25°左右;椎体前缘完全压缩时,成角可达40°(图1)。因此,被压缩的椎体数量愈多,程度愈重,角度愈大并出现以下后果:  ①椎管矢状径减小:其减少程度与畸形的角度大小呈正比,并易对椎管内鶒的脊髓组织及其伴行血管等造成压迫而出现脊髓受累症状,尤其是后方小关节松动伴有严重椎节不稳者(图2)  ②椎管延长:由于成角畸形,其后方椎间小关节的关节囊因呈展开状而使椎管后壁拉长,以致椎管内组织,特别健康搜索是后方的黄韧带硬膜囊壁及血管均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损伤,并波及脊髓,尤其是当节段长度超过10%时(图3)。  ③引起椎节不稳:椎体压缩愈多,椎节的稳定性愈差。除因小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及前纵韧带松弛失去原有的制动作用外,椎体的短缩及成角畸形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力线易引起椎节失稳。  (3)椎体爆裂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椎体后缘骨片最易进入椎管,且在X线片上又不易被发现。常可出现以下后果:  ① 脊髓受压:压缩碎裂的椎体后方的骨块或爆裂型骨折的骨片之所以不易向前方移位,主要是由于前纵韧带坚强且受屈曲体位的影响。而后方恰巧是压力较低的椎管,以致椎体骨片易突向椎管而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髓前方致压物鶒并构成后期阻碍脊髓功能进一步恢复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图4,5)健康搜索。  ②易漏诊:突向椎管方向的骨块(片)因受多种组织的遮挡而不易在X线片上发现,尤其是在胸椎段,以致易漏诊而失去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对伤者进行CT检查或断层摄影。  ③难以还纳:后纵韧带损伤时,如果其尚未失去纵向联系,碎裂的骨块(片)仍附着在后纵韧带前方,则通过牵引可使骨块还纳;但健康搜索在损伤时,如果后纵韧带完全断裂则此时椎体后方的骨块多呈游离而失去联系,即使通过牵引使椎体骨折获得复位,该骨片也难以还纳原位(图6)。  (4)椎节脱位:除颈椎可单独发生椎节脱位外胸、腰段的椎节脱位大多与各型骨折伴发,尤以屈曲型多见由于上节段椎体下缘在下椎节椎体上缘向前滑动,使椎管内形成一个骨性的阶梯样致压物鶒,可引起对脊髓或马尾神经的刺激或压迫,构成早期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图7)健康搜索同时这也是妨碍脊髓功能完全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5)侧屈型损伤:其病理改变与屈曲型大体相似主要表现为一侧椎体的侧方压缩,多见于胸、腰段侧屈型损伤的脊髓受损程度,在同样的暴力情况下较前屈型为轻。  (6)其他类型鶒:包括目前发现较为多见的急性椎间盘脱出(尤多见于颈椎,图8)单纯的棘突骨折和横突骨折等,病变大多较局限,受损程度亦轻。通过椎体中部至后方椎板的水平分裂骨折(chancefracture)等,近年来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图9)  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分型  由于脊髓组织十分娇嫩,任何撞击牵拉挤压及其他外力作用后,均可引起比想像更为严重的损伤,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脊髓震荡、脊髓实质损伤及脊髓受压三种状态,但在临床上常将其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 震荡:是最轻的一种脊髓损伤,与脑震荡相似,主要是传导暴力通过脊柱后部传到脊髓,并出现数分钟至数十小时的短暂性功能丧失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这一类型的脊髓损伤在恢复时,一般先从下肢开始。由于脊髓组织形态上无可见的病理改变,因此其生理功能紊乱多可获得恢复属可逆性  (2)脊髓出血或血肿:指脊髓实质内出血,这在血管畸形者更易发生。其程度可从细微的点状出血到血肿形成不等。少量出血者,血肿吸收后其脊髓功能有可能得到部分或大部分恢复;严重的血肿易因瘢痕形成而预后不佳。  (3)脊髓挫伤:脊髓挫伤的程度有较大差别从十分轻微的脊髓水肿、点状或片状出血到脊髓广泛挫裂(软化和坏死)不等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神经胶质和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继而导致瘢痕形成、脊髓萎缩以致引起不可逆性后果鶒  (4)脊髓受压:髓外组织,包括骨折片、脱出的髓核内陷的韧带、血肿及后期的骨痂骨刺、粘连性束带、瘢痕等以及体外的异物(弹片、内固定物及植骨片等)可造成对脊髓组织的直接压迫。这种压迫可引起局部的缺血、缺氧、水肿及淤血等,从而改变且加重了脊髓的受损程度。  (5)断裂:除火器伤外,脊柱脱位超过一定限度时,脊髓也可出现部分或完全断裂,以致引起脊髓传导功能的大部或全部丧失,外形上看,硬膜囊大多保持完整;但骨折脱位十分明显的严重型,硬膜囊亦可同时断裂。  (6)脊休克:与脊髓震荡不同,脊休克不是暴力直接作用于脊髓所致健康搜索。其临床表现为损伤椎节以下肌张力降低,肢体呈弛缓性瘫痪,感觉及骨骼肌反射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大便失禁及小便潴留等。这种表现实质上是损伤断面以下脊髓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后果,一般持续2~4周,合并感染者持续时间延长。当脊休克消失后,脊髓的恢复因损伤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横断性脊髓损伤者的运动、感觉及浅反射功能不恢复,反射亢进并有病理反射出现;不完全性损伤者的脊髓功能则可获得大部分、部分或少许恢复。  以上为脊髓损伤的类型但脊髓内的病理改变则视伤后时间鶒的长短而不同脊髓实质性损伤一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鶒。早期指伤后2周以内,主要表现为脊髓的自溶过程,并于伤后48h内达到高峰。中期为伤后2周至2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过程的消退及修复过程由于成纤维组织的生长速度快于脊髓组织而使断裂的脊髓难以再通后期主要表现为脊髓组织的变性改变,其变化时间较长,一般从伤后2~4年开始,持续可达10年以上,其中微循环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本段由""编辑
10脊髓脊柱脊髓损伤程度的判定
脊髓脊柱脊髓损伤程度的判定
  (1)一般判定的标准:关于脊髓损伤程度的一般判定标准各家意见健康搜索不一。国内曾按伤者的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依据是属于部分障碍还是完全障碍,将脊髓损伤程度分为6级健康搜索这种分法虽简单易行,但难以确切反映出患者的致伤程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国外多采用Frank分类标准,共分五级,即:A级:受损平面以下无感觉及运动功能。B级:受损平面以下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C级:有肌肉运动,但无功能。D级:存在有用的运动功能但不能对抗阻力。E级:运动与感觉基本正常。也有人主张将其分为:脊髓完全性损伤,Brown-Séguard症候群,急性脊髓前部损伤及急性颈髓中央症候群等四大类。  (2) 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一般多无困难,见表2:(3)对严重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与脊髓横断性损伤的鉴别:这种鉴别在临床上为一大难题,用MRI、脊髓造影等特殊检查也难以区分作者认为在临床检查时,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①足趾有自主性微动者表明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0)。②马鞍区有感觉者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1)。  ③缩肛反射存在者在急性期时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2)鶒。  ④有尿道球海绵体反射者多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3)。  ⑤足趾残留位置感觉者系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⑥刺激足底、足趾有缓慢屈伸者多系脊髓完全性损伤
本段由""编辑
11脊髓脊柱瘫痪特点
脊髓脊柱瘫痪特点
  从大脑至马尾,不同平面受损时的受累范围及特征各异尤其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更有利于对受累部位的判定,现归纳如下(表3)4.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所致瘫痪的鉴别 每位临床医师都应对上神经元及下神经元受损所表现出的不同瘫痪特征有一个明确认识,以便于鉴别
本段由""编辑
12脊髓脊柱科研技术
脊髓脊柱科研技术
  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的神经修复技术是采集外周血、骨髓或脐带血,通过专用的生物细胞分离夜、提取、纯化后得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生物细胞;经过静点、注射、腰穿或介入等方法将生物细胞输入患者体内,神经修复技术的机理是利用生物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修复体内受损的细胞,达到机体功能重建的目的。
本段由""编辑
““脊髓脊柱””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脊髓脊柱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30
最新编辑时间:
脊髓脊柱扩展知识
脊髓脊柱症状
脊髓脊柱治疗
脊髓脊柱诊断
脊髓脊柱病因
脊髓脊柱问答
脊髓脊柱相关百科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外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手术治疗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central cervical cord syndrome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外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手术治疗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central cervical cord syndrome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
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
  ① 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 肩胛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
  (2) 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 体温调节 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病人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病人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
  ① 运动改变: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
  ② 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
  ③ 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病人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② 感觉感变;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③ 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病人腹式呼吸。
远动改变: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
  (2) 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食指有感觉障碍
  (3) 反射改变: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病人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
  ① 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② 感觉改变: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
  ③ 反射改变: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
  ① 远动改变: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
  ② 感觉改变: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
  ③ 反射改变: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二)、胸髓损伤: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病人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病人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
  ① 运动改变: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
  ② 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
  ③ 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运动改变: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病人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
感觉改变: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
  (3) 反射改变: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三)、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 提睾肌
、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
  (2)感觉改变: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
  (2)感觉改变: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病人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病人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
  (2)感觉改变: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跟腱反射消失,跖屈反射消失。
  5、第五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病人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 股二头肌
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
  (2)感觉改变: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病人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四)脊髓圆锥损伤: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二、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②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神经功能分级
  (一)Frankel分级: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二)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1)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
  (2)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它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
  (3)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粘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脊柱损伤的早期救治包括现场救护、急诊救治、早期专科治疗等。早期救治措施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复。
  一、事故现场处理:
  对各种创伤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应从受伤现场即开始进行。意识减退或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诉说 疼痛
。对任何有颅脑损伤、严重面部或头皮裂伤、多发伤的患者都要怀疑有脊柱损伤的可能,通过有序的救助和转运,减少对神经组织进一步损伤。
  不论现场患者的体位如何,搬运时都应使患者脊柱处于沿躯体长轴的中立位。搬动病人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固定患者受伤的颈椎或胸腰椎。用硬板搬运,颈椎用支具固定,移动病人要用滚板或设法使躯干各部位保持在同一平面,避免扭曲和头尾端牵拉。以防骨折处因搬动而产生过大的异常活动,而引起脊髓继发损伤(通过直接脊髓牵拉、挫伤或刺激供应脊髓的血管引起痉挛致伤)。
  遵循ABC抢救原则,即维持呼吸道通畅、恢复通气、维持血循环稳定。要区别神经性休克和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而出现的低血压。神经源性休克是指颈椎或上胸椎脊髓损伤后交感输出信号阻断(T1-L2)和迷走神经活动失调,从而导致血管张力过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低血压合并心动过速,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不管原因为何,低血压必须尽快纠正以免引起脊髓进一步缺血。积极输血和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对威胁生命的出血进行急诊手术。当血容量扩充后仍有低血压伴心动过缓,应使用血管升压药物和拟交感神经药物。
  二、急诊室初步评估:
  首先评价呼吸道的通畅性、通气和循环功能状态并进行相应处理。快速确定患者的意识情况,进行Glasgow评分,包括瞳孔的大小和反射。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凹陷性颅骨骨折或其他颅内病理改变都可以造成神经功能的进行性恶化。
  检查脊柱脊髓情况,观察整个脊柱有无畸形、皮下淤血及皮肤擦伤。头颈部损伤常提示颈椎外伤,枕部有皮裂伤提示为屈曲型损伤,而前额或头顶的损伤则分别提示为伸展型或轴向压缩型损伤,胸腹部外伤提示胸腰段的损伤,注意肩部或大腿是否存在安全带勒痕。观察呼吸周期中胸腹部活动情况,吸气时胸廓活动正常提示肋间肌神经支配未受损。触摸棘突有无台阶或分离。四肢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检查,特别是骶段脊髓的功能检查,包括肛门周围皮肤感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功能、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对脊柱脊髓损伤情况做初步判断,受伤局部用支具制动保护,下一步行影像学检查。
  三、脊髓损伤的急诊室药物治疗:
  当脊柱损伤患者复苏满意后,主要的治疗任务是防止已受损的脊髓进一步损伤,并保护正常的脊髓组织。要做到这一点,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脊柱是关键的环节。在治疗方法上,药物治疗恐怕是对降低脊髓损害程度最为快捷的。
  1、皮质类固醇:
  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 MP)是唯一被 FDA批准的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药物。1979年、1985年美国二次全国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tional acute spinal cord
study,NASCIS)表明,在SCI早期(伤后8h内)给予大剂量MP(首次冲击量30mg/kg静脉滴注30分钟完毕,30分钟之后以5.4mg/kg·h持续静脉滴注23h)能明显改善SCI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第三次NASCIS(1997)研究证明对SCI
MP者,宜使用24h给药法(首次冲击量30mg/kg静脉滴注30分钟完毕,30分钟之后以5.4mg/kg·h持续静脉滴注23h),对伤后3-8h内给MP者宜使用48h给药法(首次冲击量30mg/kg静脉滴注30分钟完毕,30分钟之后以5.4mg/kg·h持续静脉滴注48h),但超过8h给药甚至会使病情恶化,因此建议8h内给药。但是这三个随机试验想当然的分析被用来证明类固醇对运动功能的微弱作用,这些分析均存在明显的瑕疵,使有效性的结论令人怀疑。这些研究已经使两个全国性组织发表了指南,推荐甲基强的松龙作为治疗的选择,而不是标准性治疗或推荐性治疗方法。另外,也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无效并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MP对脊髓断裂者无效,脊髓轻微损伤不需要应用MP,可自行恢复,完全脊髓损伤与严重不全脊髓损伤是MP治疗的对象。但应注意,大剂量MP可能产生肺部及胃肠道并发症,高龄者易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感染。总之,在进行MP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也可应用地塞米松,20mg一天一次,持续应用5天停药,以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出现并发症。
  2、神经节苷脂:
  神经节苷酯(ganglioside)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细胞膜上含糖酯的唾液酸,
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层细胞膜有较高的浓度,尤其在突触区含量特别高。用GM-1治疗脊髓损伤患者,
每天100mg持续18~23d静脉滴注,1年后随访较对照组有明显疗效。尽管它们的真正功能还不清楚,
实验证据表明它们能促进神经外生和突触传递介导的轴索再生和发芽,减少损伤后神经溃变,促进神经发育和塑形。研究认为GM-1一般在损伤后48h给药,
平均持续26d,
而甲基强的松龙在损伤后8h以内应用效果最好。也有学者认为GM-1无法阻止继发性损伤的进程。目前神经节苷酯治疗脊髓损伤虽已在临床开展,
但由于其机制仍不明确,研究仍在继续, 因此其临床广泛应用也受到限制。
  3.东莨菪碱:
  通过调整微循环、改善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和堵塞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减轻脊髓缺血、坏死,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使用越早越好。宜在伤后当日使用,用法:0.3mg肌肉注射,每3~4h
1次,持续3d。
  4、神经营养药:
  甲钴胺是一种辅酶型B12,具有一个活性甲基结合在中心的钴原子上,容易吸收,使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升高,并进一步转移进入神经组织的细胞器内,其主要药理作用是: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鞘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有利于受损神经纤维的修复。
  5、脱水药减轻脊髓水肿:
  常用药物为甘露醇,应注意每次剂量不超过50g,每天不超过200g,主张以0.25g/kg每6小时1次静点,20%甘露醇静脉输注速度以10ml/min为宜,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滴速过快可能会导致致命疾病的发生。对老年人或潜在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及尿常规的变化,如每天尿量少于1500ml要慎用。恰当补充水份和电解质以防脱水、血容量不足,并应监测水、电解质与肾功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栓系综合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