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6=125×8×7是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律还是结合律

当前位置: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例 4》说课稿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 4(两个商(积)之和(差) 的混合运算)例 4 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 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 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 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 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 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 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 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 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 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 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 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 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 坚持面向全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 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 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 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 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 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 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 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1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 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 180 位,下午有 270 位,每 30 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 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 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 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 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 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 2 和 3 两个算式: 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 270-180 为什么要用括号?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 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 中的括号)这样的算 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 270-180 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 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 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 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 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 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一、巩固练习2 1、11 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 300÷6=50 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 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 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揭示课题) 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等八个方向,能用 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初步认识了在平面上通过第几行、第几 列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是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 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 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 置的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 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是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基于学生的这些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 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 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3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 夹角的度数。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 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的 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 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 -探索- 交流-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接着简单 介绍定向运动知识。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 运动图”, 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 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 号检查点在什么位 置”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 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1 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经验 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 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请学生仔 细观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 1 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 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 示 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 1 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 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 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 的方向。 (3)练一练: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 700 ( ) 东偏北 500 ( ) 西偏南 20° ( )北偏西 80° ( ) 【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 30° 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 1 号点 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 1 号点是 1 千米。最后学生 说出 1 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在这个环节,教师指引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鼓励学生敢说敢想,逐层深入;学生通过观 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在自我反复修正中,掌握本课知识 要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 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设定了 4 个活动。 活动一:知识城堡4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 18 页做一做。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交流,重点 分析给定的 400 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成教科书第 20 页第 2 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线 段,面对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在这个环节,当 学生遇到复杂的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 应用价值,以便今后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二: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教师以第 29 届奥运会在北京及沈阳、上海等 6 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数 的步骤进行。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图方法。学生深入理解 “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 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 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将驱逐舰、护卫舰等 实物图形摆在相对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 吗?请你动手摆一摆。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 600 的方向上,距离是 6 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 200 的方向上,距离是 5 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 450 的方向上,距离是 4 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 300 的方向上,距离是 6 千米 活动四:体验天地 5 人 1 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 1 人在中间站立, 其余 4 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 学生通过游戏切身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 450 的方向距离 2 米的位置上。 5 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 300 的方向上。 3 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 600 的方向距离 1 米的位置上。 四、课堂总结 ,课外延伸。 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 系统的整理, 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 最后布置课外题目“请 你画一画:站在电视塔,看见西偏南 450 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 300 的方向有体育场, 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 600 的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 400 的方向上。”这个练习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为第二课时“绘制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达到温故知新,培养学习能力的 目的。 这节课的设计上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探究新知和巩固拓展中,以学生们的观察、发现、思考、交流为主,老师只做适时引 导启发,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2、精心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探索。 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设置 “知识城堡、生活乐园、海上空间、体验天地” 等含空 间名称的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用数学意识,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解 决生活中的难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3、人人参与,差异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口、脑、手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 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5 加法的运算定律 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27―29 页,练习 五的第 1~4 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 10 以 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 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 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 0 以内进位加法的凑 10 思路的学习,通 过 100 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 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 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 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 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 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 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 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 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 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 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 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6 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8+64= (6)完成课本第 28 页下面的“做一做”。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 104+96 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 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 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 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巩固练习7 1、P28 的做一做。 2、P31 的第 1、4 题。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 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 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 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作业:P31 的第 3 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 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 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 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 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3―35 页的例 1、例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 1 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 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 2 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 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 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 2 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 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例 1 1、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从而得出 4×25=25×4 4、再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观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 5、让学生用喜欢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 6、应用乘法交换验算乘法。 教学例 2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点,从而得出(25×5)×2=25×(5×2) 4、学生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5、引导学生比较例 2 的两种计算方法,哪种简单,并说明理由。同时老师说明应用乘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7、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第一关:设计目的是:想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二关:设计目的是:应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关:设计目的是: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 律的作用。 第四关:设计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 3、第 4 题。《乘法分配律》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 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课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9 学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 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 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分配 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 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难点是理解乘法分 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二、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内容特 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 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 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 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 流、去释疑。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 “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 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三、说学法。 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 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 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关于植树活动的图片。 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 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我出示例题,启发性谈话: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 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 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 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4+2)×25=4×25+2×25;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10 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也 就是乘法分配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 a 、b 、c 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 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类似于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你能写出几个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 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 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 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 3 个层次的练习: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填一填”: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又一次诠释 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3.“做一做” 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 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 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 的理解。] 全课教学,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本着“依情境导新课―借观察来 猜想―据探索知规律―凭练习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 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 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 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定 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思维。简便计算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 P44 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 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 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 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 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 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 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 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11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 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 ()25=100÷ () 32=4× ()125=1000÷ () 2×550×225×48×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 你们很快算出结果,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 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 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 5 副羽毛拍,330 元,还买了 25 筒羽毛球,每筒 32 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 12 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 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 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基本教学理念。】12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 (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 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 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 100÷4 来代替了 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 25 盒看成 100 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 4 倍,再除以 4,使积不变这 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 (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 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 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8×7×8×125 2.连线: 25×57×490× (125×8) 90+(125×8) 90×125×825×4+57 (25×4)×57 15× (16×a)(15×16)×a13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 (15×3)=(4×15)×3() (3×4)×5×6=3× (4×5)×6() 6× (3×a)=6× (a×3)()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 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 题目进行了简算。 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 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 整百…… 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 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加法、乘法交换律》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的内容。书中没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将 这俩儿部分重组、整合到一起。加法交换律中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 骑了 40 千米,下午骑了 56 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 40+56=96(千米) 或 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 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教材的 编排和加法交换律完全一样。可以略掉情境图,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 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结论。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 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 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 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 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 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 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 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 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 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 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 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14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 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加法、乘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 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 “浓墨重彩”去渲染?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 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 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 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 方法? 因此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 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 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情境创设 主题图导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 动,这不,李叔叔利用五.一大假的时间骑车旅行呢?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举例 猜想规律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⑴解决例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我们看,同一个问题,我们分别用上午骑的加下午骑的和下午骑的加上午骑的,都能把 问题解决,结果都一样。我们再举几个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如读书第一天、第二天;吃 水果上午的数量和下午的数量……)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 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 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40+56○56+40 …… ○里填什么符号?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 在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 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 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呢?仅通过 这几个例子,现在我们只能说它只是一种猜想,要等到证明后,才能下这个结论。那怎么才 能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举例子) (2)举例验证 得出结论15 给大家具体说明一下怎么举例,至少要举多少个?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要 尽量全面。0、小数、分数、多位数的……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让孩子们真正举例去试一试。 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么?有没有谁举例 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 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 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 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设提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 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 究方法的严谨性。 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么? 我们把这一结论说一下(男生、女生、全体) “符合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有几个?通过刚才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用一个算 式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可以是字母、符号、文字。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给予了积极肯定,数学上通常用 a+b=b+a《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但我们更想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的思考中去感知符号表示的优越 性。 (3)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 1 题。(口答) 54+36=( )+54 105+87=87+( ) a+b+( )+a 3+m=m+( ) 2、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其实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打开书,做 31 叶第 3 题分组做: 38+456 307+348 123+2847 同学们,能够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一些问题。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 18+79+82=18+( )+( )一题,既 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 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教师指读刚才 的结论,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 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重点引导用生活实例和举例验证来理解、运用乘法交换律。 (用语言叙述,用字母表示, 在有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究和理解都将水到渠成。) 四、小结研究方法 刚才研究加法交换律,就是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回忆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 的?首先针对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再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验证猜想,举例时,还要 尝试寻找反例;找不出反例,最后才得出结论。16 在本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留给大家进一步展开思考。 (教师出示如下算式:20-8-6○20-6-8 ; 60÷2÷3○60÷3÷2)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什么变化了吗? 师:交换两个减数或除数,结果又会怎样?由此,你是否又可以形成新的猜想?利用本 课所掌握的方法,你能通过进一步的举例验证猜想并得出结论吗? 补充说明(拓展猜想和给学生的课后思考根据时间灵活调整、删减)《简便计算》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 P44 的内容。是在学 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 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 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 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 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 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算题。 (卡片) 12=4× ()25=100÷ () 32=4× ()125=1000÷ ()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 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17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 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 (二) 、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 5 副羽毛拍,330 元,还买了 25 筒羽毛球,每筒 32 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 12 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 (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 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 整百数就用哪种。 】 解法二:12×25 =12×100÷4 =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 它就是用 100÷4 来代替了 25, 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 25 盒看成 100 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 4 倍,再除以 4,使积不变这 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简便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 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 课后去做。18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 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 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 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 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 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营养午餐》设计理念 《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 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 能力。 一是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即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既要让学生综 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又要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 脂肪、蛋白质等)要解决问题。19 二是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即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 过学习,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水乳交融。 三是注重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感、态 度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 48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 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学情与教材分析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 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p 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 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 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 10 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 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 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 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 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 1、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日里都喜欢吃什么菜, 并有针对性的提问肥胖和偏瘦的学生回答。 从中使学生发现肥胖和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 2、教师简介我国儿童当前的营养不均衡现状,并找出主要原因跟“吃”有关,从而引出 课题。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高度重视的基础上。上课之初,为学生的 学习从认知和非认知的两方面设计。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喜爱吃的菜入手,诱发 学生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当前儿童营养不均衡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营养问题,从而产生要在本节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明确营养标准 1、分析营养专家的话。重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 2、让学生说说热量和脂肪对人体的作用。 (设计意图:营养午餐的标准是衡量一份菜肴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的尺子,同时,也是本 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让学生透彻理解专家的话是本节教学的成败关键。此外,理解各种 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学生才能对照自己找出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 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环节三:判 断 活 动 1、出示 10 种菜肴的菜单,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菜单内容。 2、出示民主路小学的三份午餐菜谱,让学生利用营养标准去衡量三种菜谱。20 3、修改 B、C 菜谱,使其成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是体现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 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给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 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整个过程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了 学生, 把探究、 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 ) 环节四:配 菜 活 动 1、学生小组活动进行配菜。 2、逐组汇报、集体评审,找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并从中选出五种学生最喜爱的菜 谱,完成书中 49 页的统计表。 3、在五种菜谱中选出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菜谱,并根据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何为“人文性”的数学内容?新国家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人文性的数学内容,决非等同与现成的教 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内容的产物。这样的内容,能有效 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引领学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去感悟现实生活。) 环节五:总 结 活 动 1、让学生谈谈经过本次活动有什么想法或打算。 2、教师借机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一堂课上了后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抓住教学的精髓呢?我想那 就是课堂上,学生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 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 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 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 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课标》中提出:有效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 作交流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联系学生 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 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 展,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 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明确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2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善 观察、爱动脑、喜创新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 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 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与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五、 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了让这节课更具实效性,备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想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以米、 分米、厘米、毫米原有知识为背景,用分数、小数形式来表示尺子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让学 生在情境中体会小数的意义,进而主动建构知识。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认识 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迁移、 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 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允许并鼓励 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注重组织同伴间的合作 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思。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 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教的实在、学得踏实。 六、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向 四十分钟要实效。围绕《影响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 内容: 第一个环节:课前活动 我问学生 3+4 等于几?我说只要加上不同的单位 , 3 天+4 天就等于 1 周 , 学生恍然大悟。 我又提出了 5+5=1,50+50=1 的算式,让学生猜想其原因,学生兴趣盎然,我总结到单位发 挥了神奇的作用,这就是有趣的数学。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地方运用了单位,变换单位表示方 法也就不同了。这个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他与新课紧密相关,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既引 起学生对单位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建立交流的平台,为课堂 教学更顺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感知小数的产生,引出课题。 新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估测彩带、教鞭的长度,然后测量。接着我和学生测量身高, (两 臂伸开,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鼓励学生尽量用小数形式汇报。从而引出知识上的 矛盾,发现全班同学的身高都不是整米数。这里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产生的必然性,从而 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 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活动中人人参与,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观察、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 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在这里我引用了分数、小数两种形式 表示同一个长度,说明分数小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来完善课题。(板书:小数的产生和 意义) 这一节课的学习借助一样工具 ――尺子,让学生观察屏幕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十 份、百份,那其中的一份、几份分别是多长?用分数、小数表示出来。以分数知识为切入点, 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每次得到的分数、小数都书写到板书上。以便于 学生充分的观察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小数点后的数位,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小数这22 部分知识重复性强,容易平铺直叙。我在这里注重转变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 学生表示任意的几份、自己举例两位小数、创造三位小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 样在学生的例举中明确了知识点。生活中可以分的不仅仅是一把尺子,也可以是任意的一条 线段、一个正方形、一车货物等,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在生活中更多的方面得到了 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这样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小数的意义范围更扩大了、应用 更广泛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密切了。这个环节学生在观察、推理、交流的活动中层层 推进,不断丰富小数的意义。我让学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数学家和老师规定的,而是他们自 己发现与创造的,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并通过小练习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 第四个环节:通过练习探究明确计数单位及进率 在探求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 么,每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而是创设闯两道数学难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胜心。 计数单位的教学再一次以分数为切入点,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并自然地讲出了道理。因 为板书上的分数、小数一一对应,便于学生发现总结。运用板书,形象直观地提炼小数计数 单位,使每一部分都有的放矢。我不失时机的通过连连画画以读法和写法两种形式出示小数 的计数单位。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构建数学概念。 没有牵强痕迹。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发现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10。我认为这样设计能促使学 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为媒介,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五个环节: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培养学生及时 总结学习收获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储存到原有认知体系中去,真正理解,掌握本 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不需死记硬背与机械操练。是学 生主动的探索性的、研究性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分的 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学习。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 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 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知小 数的意义;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读小数和写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应有深入的了解,并掌 握其有关性质、方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和写。 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读小数。虽然小数的读法并没有 正式教学与概括,但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就不可避免地与读法进行碰撞,因此在不经意间大 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行写小 数。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23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 1、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 (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如 340.009 的整数部分问:3 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 呢? 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 (课件出示)每个数位对应 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数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 率都是十) 【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是学生掌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相似 的地方,因此整数数位知识的复习越系统完整,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回答 的过程中,要在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为顺利探究小数部分的数 位知识埋好伏笔。 】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整数部分的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 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 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谁能依次说 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百 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关数位的知识,有了整数部分的数位知识作依托后,相信学生能自 己探索出小数部分。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怀着对学生的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概括。在稍 做引导的基础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师应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数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数部分 有着差别) ,让学生根据整数部分的知识自行推断概括。 】 6、看着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怎样证明?(0.1 米就是 1 分米,0.01 米是 1 厘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因此 0.1 米里 有 10 个 0.01 米)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了被动接 受。虽然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 10,但理解的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为 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安排了验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加以理解,并 在验证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 7、你能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这几道填空吗? (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 是() 。 (2)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 (3)10 个 0.01 是() ,0.1 里有()个 0.001。 (4)6.825 有 6 个() 、8 个() 、2 个() 、5 个()组成。 (5)说说下面各数中的“2”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意思?24 20.045.420.250.672 我们要把数位顺序表牢记,这样就能正确地解题了。 【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后,我设计了以上一些课后练习题。由最基本的根据数位表知识填 空到运用数位表的知识解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以致用。 】 二、教学小数的读法。 1、 (出示图)熊猫、电动车、土星绕太阳数据。 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 2、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 0 就读几个 0。 3、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 29.42 读作:二十九点四二 【虽说读小数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学生开始接触小数,就必定要 把它读出来。因此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读小数了。如果学生的读法不规范,那么教 师也必然会予以指正,只不过没有向学生说明白而已。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将 读小数的读法安排在课的第二步,既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需要,又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创 设了自然的衔接。如果有个别学生产生错误,可让其他学生予以指正,并授于方法,让双方 学生都获得满足:情感满足与知识获取的满足。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读,二是根据 小数的意义读。根据参考书的意见,我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种读法。 】 三、教学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 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 2100 年,与 1900 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 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写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我让学生独立根据信息进行写小数,相信学生都能完成。在写 完小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数的写法,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 达能力。 】 四、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说出 24.375 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3、一个数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 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 0,这个数写作() 。 4、一个小数,由 4 个 1、5 个 0.1、7 个 0.01 组成,这个数是() 。 【写小数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读法写,一是根据小数的数位知识写,比较而言,后者的 难度要高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后就要求学 生将表记在脑中,随时进行运用。 】《小数的性质》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 说教材25 1、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意义和性 质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 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起小数性质这个概念, 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人教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和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 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 数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能力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 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关注学生学习过 程的情感体验,立足于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让学生掌握认知目标,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展能力目标。 3、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B、教学难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小数性质归 纳的过程。 4、教学准备:教学中要用到多媒体课件。 5、说教法、学法 A、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 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以故事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 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B、 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法的过程中我注重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综合实践、学以致用,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 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00 米、0.10 米、0.1 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了注有“0.100 米”的袋 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唐 僧和悟空听了哈哈大笑。 于是我就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唐僧和悟空会哈哈大笑呢”?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是 因为他们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这样的设汁,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接下来我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A、0.1 米是几分之几米(1/10 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 分米) B、0.10 米是几个几分之 1 米?(10 个 1/100 米)1/100 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 厘米)?10 个 1/100 米就是多少厘米?(10 厘米) C、0.100 米就是几个几分之 1 米(100 个 1/1000 米)?1/1000 米用整数表示是几 毫米(1 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26 因为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 所以 0.l 米=0.10 米=0.100 米 2、接着教师指着“0.l 米=0.10 米=0.100 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 0, 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出 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 做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由于唐僧和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们听了会 哈哈大笑。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 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3.05 元中的“0”为什么不可以去掉?根据这个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 “0”,把小数化简。这时我让学生尝试一下: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 0.4、3.16、10 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3.16= 10= 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填上的“0”的个数不同?10 是整数 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强调: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我主要从练一练、想一想、听一听三个环节进行: 1、练一练(完成后观察数,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为什么 0.5 和 0.50 的大小相等,而 0.5 和 0.05 的大小不相等? 3、听一听: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 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 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 掉 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 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 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 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 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说课后反思] 1、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自主探索,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在推导小数性质时,忽视了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得不够透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想法和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P69《生活中的小数》2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和复名数化成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 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 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 数学的内在价值。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 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 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过程: (一)、复习旧知(考考你之前的知识,有把握吗?) 1、 95÷100=( ) 95÷1000=( ) 95×100=( ) 95×1000=( ) 2、 1 米=( )厘米 9 米=( )厘米 5 分米=( )厘米 2 吨=( )千克 4 千克=( )克 1 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152 厘米=( )米 450 克=( )千克 95 米=( )厘米 2043 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模底,看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的程度,为新课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谁,(课件出示图)今天这些朋友 们也将和我们一起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掌声有请他们闪亮上场,他们很高兴和同学们一 起学习,但是他们却遇到了问题,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主动参与 探究新知 给新来的朋友们排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订正、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整理好,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法,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28 0.95 米=( )厘米 汇报:方法一:0.95 米=9 分米 5 厘米=95 厘米 方法二:1 米=100 厘米,进率是 100。 0.95 米=(0.95×100)米=95 厘米 方法三:可以直接把 0.95 的小数点右移两位。 0.95 米=95 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交流 0.95 米怎样转化成厘米,汇报总结出今天学习较大单 位转化成较小单位的方法 (四)练习发出,总结规律 1.32 米×100 =(132)厘米 4.5 米×10=(45)分米 3.5 吨×1000=( 3500 )千克 注:学生尝试练习,板书出示,红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乘法分配律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