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课文带王者荣耀名字雪花符号号是选学的意思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雪花符号在数学里代表什么意思?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网络表情符号》加进中学语文课本(图)_网易新闻
《网络表情符号》加进中学语文课本(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网络表情符号》加进中学语文课本(图))
增、减、换、留是新修订课本四个特点  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
苏教版高中课本篇目从108篇调整为95篇。
约更换了40%的课文
传承多年的老面孔保留很多
近日,各地中小学入学报名工作陆续启动,语文教材的修订也再次受到关注。根据教育部今年4月公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学科,起始年级使用新编、修订教材。
目前已有包括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在内的多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增、减、换、留是新修订课本的四个特点。 新华社发
修了啥?“增减换留”是修订四大特点
——增,国学内容普涨。据了解,今秋即将投入使用的语文出版社新课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
一位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讨论的老师向记者介绍,今年有望启用的修订版中,曾经在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才设置的课后练习“古今贤文”,有可能增加到每册课本中。
——减,课文数量减少。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部负责人郑伟钟介绍,目前新修订的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了15%。苏教版高中课本在原来的5个模块、20个专题不变的前提下,篇目也从108篇调整为95篇。
——换,更新时代标签。记者采访了解到,新修订语文版教材约更换了40%的课文,如中学课本里将《洲际导弹自述》改为《网络表情符号》,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人教版教材最近一次修订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30篇课文亦有多篇被更换。
——留,传承经典。此次修订的各版本中,不乏传承多年的老面孔。例如,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等课文得以保留,体现优秀品德与情操的《我能行》《月下桨声》等也依旧保留。
此前有的语文书中存在常识性错误,部分插图陈旧粗糙,一些编排缺乏梯度,甚至存在“教材不够,教辅来凑”等问题。此次修订将一定程度上修复上述问题。
怎么修?多审并行千人参与,小改动亦需大研究
修订语文教材时的增减换留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极为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难度甚至超过编写新的教材。
——做足提前量,修订期长达三四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于2013年1月重启修订。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办公室主任史玉娜告诉记者,苏教版语文教材虽是2013年初开始修订的,但相关论证也早就开始。
——多选多审多读。语文教材的修订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征求社会意见,拟定教材修订方案,选文,编订,统稿会,编写组讨论,修改定稿,审稿,审读等。
——动辄千余人参与。在该社此次语文教材修订中,全国各地有100多位省市级教研员、2000多名一线教师参与了研讨和审改。部分教育及文学名家也参与其中,曾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是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
依据啥?文质兼美是最高标准
专家表示,语文教材修订并非信马由缰。一线师生的意见是修订标准之一。从2008年起每年都给学校师生发放征求意见表,以“你最喜欢的课文是什么”“你最不喜欢的课文是什么”等问题作为参考。
在修订过程中,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则,即老师好教、学生好学、教材好看。
人文性则要求教材注重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形成正确三观。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本优秀语文教材的最高标准在于文质兼美。“语文书承载的语言文字应该是典雅的,有示范作用的;承载的思想内容,应该是正能量,能立德树人的。”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小学语文第10册教案(新浙教版)
义教语文第 10 册教学案例目 录第十册 第一单元 1 狼牙山五壮士????????????????(187) 2 草船借箭????????????????(193) 3 时光老人的礼物????????????????(198) △ 车塘捕鱼????????????????(203) □ 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206)
练习 1????????????????(209) 第二单元 4 太 阳????????????????(213) 5 台湾蝴蝶甲天下????????????????(219) 6 再见了,亲人????????????????(224) ○ 风雨之夜(听说训练)????????????????(230) □ ______的早晨(习作训练)????????????????(232) 练习 2????????????????(235) 第三单元 7 忆铁人????????????????(238) 8 “私塾先生” ????????????????(244) 9 “我是你的儿子”????????????????(250) △ 寓言二则????????????????(256) □ 我熟悉的人(习作训练)????????????????(259) 练习 3????????????????(262) 第四单元 10 白 杨????????????????(267) 11 小音乐家扬科????????????????(272) 12 晏子使楚????????????????(278) ○ 捞月亮(听说训练)????????????????(282) □ 春游______(习作训练)????????????????(284) 练习 4????????????????(286) 第五单元 13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288) 14 秦始皇兵马俑????????????????(294) 15 食物链饲养场????????????????(298) △ 21 世纪的能源????????????????(303) □ 农贸市场(习作训练)????????????????(306) 练习 5????????????????(309) 第六单元 16 两块银元????????????????(312) 17 月光曲????????????????(319) 18 五月端阳????????????????(324) ○说说自己的看法(听说训练)????????????????(330) □一个_____的人(习作训练)????????????????(332) 练习 6????????????????(335) 第七单元 19 桂林册水????????????????(339) 20 火烧云????????????????(345) 21 古诗四首????????????????(350) △绿????????????????(355) □给赵老师的回信(习信训练)????????????????(359) 练习 7????????????????(362) 第十册 1 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材分析 1.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是本单元学习训练的重点。以往学过的按事情的 发展顺序分段,是通过把事情发展全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理解课文。本单元则以揣度作 者安排材料的思路理解课文,要列出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选取了哪些材料,重点是路理 解课文,要列出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选取了哪些材料,重点是什么,把“读” “写”结合 起来理解,这是阅读理能力的新要求。 2.本文是写一次战斗实况的记叙文,全文围绕战斗经过经过可分五段:第一段(第 1 自然 段) ,写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第 2 自然段) ,写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 段(第 3 自然段) ,写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第 7-10 自然段) ,写五壮士 烈跳崖。 3.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学习这种“纵向布局”的布局谋 篇方法。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表现了五壮士为保卫祖国 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是一篇生动的、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跳崖后, 马宝玉、 胡福才、 胡德林壮烈牺牲; 葛振林、 宋学义挂在半山腰的树枝上的树枝上?? 经群众帮助,很快回到了连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 23 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掩护” “居高临下”造句。 3.感受五壮士坚贞下屈的英勇气概和为祖国,为人民壮烈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些材料,重点材料是什 么,并用此方法理解理文。 教学难点:理解“战士” “壮士” “烈士”等词的不同意思。搞懂为什么称马宝玉等五位战士 为狼牙山“五壮士” 。 四、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生字新词卡片、小黑板、放大的课文插(或投影片) 。 五、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题文联系,弄清狼牙山五壮士是哪五位壮士。 2.学习生字新词,用查字典的字法据词定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指导读懂学习提示,根据提示的段意分段。 (二)教学过程 1.简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叙述第 1 自然段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引出课题(板书:1 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读课题,理解“壮士”的意思(豪壮而勇敢的人)那么五壮士呢?(抗日战争中 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豪迈壮烈、抗击日本鬼了的八路军五位战士。 ) (3)请说,课文中“五壮士”中哪五位呢?(题文联系指出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 胡德林和胡福才。 ) 2.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自学反馈。 (1)拼读带生字的词语。 ①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沉着(zhuó)“磨(mò)盘” ” 。 ②认清字形,比较三对形近字“晋(普)“寇(冠)“撤(撒) ” ” ”. (2)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理解有关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日寇” 奉命” 撤退” 豪迈”找出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 .“ . “ . “ . 中的意思。 3.读通课文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划分段落。 (1)课文主要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什么英勇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跳崖的英勇事迹。 ) (2)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生动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①出示后练习 2 段落大意。 (小黑板或投影)学生齐读。 ②逐句理解各段大意,找出每段大意的中心词语,重点理解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 第一段:接受任务。 第二段:引敌入山。 第三段:引上绝路。 第四段:英勇杀敌。 第五段:壮烈跳崖。 (3)根据段落大意划分课文段落。 ①作者在课文中依次按排了哪些材料? ②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重点材料。 ( “英勇杀敌”和“壮烈跳崖”是课文的重点材料,尤其是“壮烈跳崖” ,是故事的高潮,也 是结束。 ) ③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 ④指导学生用“||”在课文上划分段落。 (第 1 自然段/第 2 自然段/第 3 自然段/第 4-6 自然段/第 7-10 自然段) 4.指导学生读懂学习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了解文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回顾,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哪几篇也是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的。相互补 充,纠正错误。 5.完成作业。 (1)抄写课文阅读。 (2)朗读全文。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一、二、三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作者在这三段中安排的材料。 3.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绘五壮士痛打敌人的特点。能用“掩护”造句。 (二)教学过程 1.读拼音写词语。 (完成作业本第 2 题。 ) 2.学习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1)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向龙王庙一带转移。 ) (2) “掩护”是什么意思?(采取某种措施,使被保护的对象下致受到攻击;或对敌人使用 某种手段,保障已方部队人员行动的安全。 ) (2)读一读文中带有“掩护”的句子,用“掩护”口头说话。 3.学习第二段(第 2 自然段) 。 (1)轻声自由读课文后,问:我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上狼牙山。 ) (2)想一想:作者安排了怎样的段式结构来介结这一点 ?(概括――具体――总结)说用 “/”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三层。 (3)齐读概括部分(本段 1、2 句)和总结部分(本段最后两句。 ) (4)重点学习本段 3-6 句,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 ①指名读 3-6 句。 ②说说每位战士杀敌的不同特点。 ③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描写表达出来的?(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出来。 ) ④学生边读课文, 边想像仿做动作, 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 体会五位战士的个性特征。 (班 长的沉着,副 班长的勇敢,宋学义的老练,小战士的专注。 ) 4.学习第三段(第 3 自然段) 。提问: (1) “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这句话在第二、三段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2)第 2-6 句是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打乱句序,让学生整理,加标点后,连起来读一读。 (2-6 句是按“情况―问题―选择”这 样的线索安排的。 ) (3)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要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走去? (4)“斩钉截铁”一词的语气是怎样的?“热血沸腾”刻画了五壮士怎样的感情?( “坚决 果断、毫不含糊”的语气; “为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的强烈感情。 ) 用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感 情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紧跟在班长后面。 ”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三段。 6.完成作业本第 3 题(1)第 4 题(1) 。 第 3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四、五段,了解作者在这两段安排了什么材料。 2.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3.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和为人民壮烈牺牲的祟高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第 4-6 自然段) 。默读课后,指导学生。 (1)先概要地说说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三面悬崖的顶峰。 一面??一面??又??把敌 ( 人引上了??) (2)再具体地说说五壮士在顶峰怎样消灭敌人。 五位壮士居高临下??子弹打完了??猛 ( 地举起??“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 (3)理解“居高临下” ,完成作业本第 3 题(2) 。 (4)比较课后练习题 3(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第 2 个句子的写法在哪里?(通过具体描 写,表现出五壮士对日寇的刻骨仇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坚定决心。 )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2.学习第五段(第 7-10 自然段) 。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划出现表现五壮士英勇不屈的词;昂首挺胸 壮烈豪迈 坚强不 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让学生看看课文插图(放大图或投影)想想当时的背景,同桌同相互说说。 (3)口头填空,体会所填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①五位壮士()在狼芽山顶峰, ()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方向。他们回头()还在 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问:五壮士的脸上为什么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 ②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这声音()()(问为什么说五壮的口号声是“英雄的 、 ! 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3.有感情地朗读四、五段,说说为什么称马宝玉等五位战士为“狼牙山五壮士”(把“战 。 士” “勇士” “志士” “烈士” “壮士”作一番比较后,再作结论。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好好 讨论。 ) 4.教师总结: 马宝玉等五位战士在狼牙山区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 英勇歼敌、 不怕牺牲。他们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的英雄气概与世长存,他们的祟高精神永垂 不朽。 5.作业:作业本第 4 题(2)(3) 、 ;第 5 题。 (徐景忠) 2 草船借箭 一、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起、经过、结果清楚,是以“借箭”为中心事件,按“接受任务――作好准备 ――草船借箭――按时交箭”的顺序写的,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恰当地安排材料, 十分用利于我们完成单元的阅读训练任务。 2.本文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有关章回改写而成,是有名的历 史故事。全文按事情情发展顺序分成四段。第一段(第 1、2 自然段) :写周瑜心怀妒忌, 借造箭暗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接受了任务。第二段(第 3-5 自然段) :写周瑜派 鲁肃探听情况,并有意刁难。诸葛亮主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第三段(第 6-9 自然 段) :写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第四段(第 10 自然段) :写诸葛 亮按时交箭,周瑜叹服诸葛亮的才干,四个段落分别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 11 个,理解 19 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知天文、懂地利、明人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基础葛亮明大局、识大体、有计谋,所以成功地完成 了“借箭”的任务。 三、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字词卡片、录音机、投影仪等。 四、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谈话,引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 战”“赤壁之战”前, 。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课文:2 草船借箭(板书 读题)这个故事是“赤壁之战”的前奏。 2.自由阅读、读准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三个自学要求。 (1)读生字、读准字音。诸(zhū)塞(zhài)丞(ch?ng)惩(ch?ng) (翘舌音,后鼻音) ; 罪(zuì) (平舌音) ;援(yuán) (前鼻音) 。 (2)学词语、理解词义。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可以先解 决;一些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词语,可以在读懂课文时加以解决; “读读写写”中未列入 的,学生有疑难的,可以提出来,能过学生相互讨论,加以解决。 (3) “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诸葛亮向曹操。其实当然不是“商借” ,而是 “智取”)那么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哪几位?(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 )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要加以检查,通过评议获得较大成效。 3.浏览课文后,理脉络,分段。分两步完成。 (1) 《草船借箭》重点词是“借箭” ,课文围绕“借简”写了哪几个情节(内容)呢?(接 受任务――作好准备――雾中借箭――按时交箭。 ) (2)想一下,这四个内容各是课文哪些片断?课文应怎样分段?(分四段:1、2 自然段/3-5 自希段/第 10 自然段) 4.学习第一段(1、2 自然段/3-5 自然段/6-9 自然段/第 10 自然段) (1)周瑜为什么要“委托”诸葛亮 10 天内造 10 万支箭?[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想以此暗 害诸葛亮。理解“妨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境遇比自已好的人民怀怨恨) 。]他为 什么要用“造箭”来为难并暗害诸葛亮呢?(弓箭在交战中是最好的兵器,这是诸葛 亮自己说的。 ) (2)诸葛亮明知周瑜的险恶用心,为什么不加揭露,不婉言拒绝,反而愿意立军令状,在 3 天内完成这项任务呢 ?(①诸葛亮提为了联吴抗曹来到东吴的,为了顾全大局,他 愿意这样做;②诸葛亮知天文、地利,已知道 3 天后有浓雾,可利用和一机会向曹操 “借箭” ,已“胸有成竹”) 。 (3)让学生根据上述两个问题,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回答问题后,教师可指名学 生读读文中有关语句,特别是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还可以分角色读,既回答了问题, 又从中了解了诸葛亮和周瑜的为人。 (4)完成填空作业:周瑜()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来()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 天交箭,并立下了军令状。说明诸葛亮为了“联孙抗曹”能够()而且考虑周详() , 确是一个很有()的人。完成作业后,学生概括第一段段意。 5.作业:作业本 1、2 题。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四段,了解诸葛亮怎样实现“草船借箭” 。 2.通过深究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四个人物的特点,搞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二段(2、3、4 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后,解决几个问题: (1) 读周瑜对鲁肃说的话, 从两个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人?鲁肃又是怎样的 人?(主要解决前半题。周瑜确实要陷害诸葛亮: “??吩咐军匠们??不给准备齐 全??到时候??定他的罪??” ) (2) 读鲁肃、诸葛亮的对话,说说诸葛亮为什么敢于请鲁肃“帮帮我的忙” ,要鲁肃为 自己准备船只、士兵、器材?(深知鲁肃是“真诚厚道、言而信”的人。 )鲁肃真是这 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向周瑜说“10 万支箭 3 天怎么造得成呢?”对这一承 诺深表忧虑,他答应为诸葛亮准备船只等物,没有告诉财瑜。 ) (3) 诸葛亮为什么不准备“造箭”的材料,却让鲁肃准备了与“造箭”不相干的“船只” 等物?这说明了诸葛亮是怎样的人?(诸葛亮已预知气象变化,明天文、乔地利,是 个知识有才能的人。 ) (4) 小结段意。 2.学习课文第三段(第 6-9 自然段) 。默读课文,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诸葛亮怎样借箭?(划出说是明这个过程的有关词语,回答问题。 20 只船大雾天朝 北岸开去靠近曹军水寨 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字儿摆开 又叫士兵擂鼓呐 .. 喊吸引曹军放箭 又下令掉转船头受箭 就叫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可让学生分五步同 ... .. 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 (2)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本段中,双可联系前两段,划出有关词语,回答:知晓天 文(知道第三三四更必有大雾) 懂地利(知道西北风让长江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识人心(周 , 瑜的“妒忌” ;曹操的疑心, “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鲁肃的忠厚老实, “果然不提借船 的事!)]边回答,边指点学生读有关句子。 ” (3)小结第三段段意。 3.学习第四段(第 10 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联系第 1 自然段,看看本文首尾两句有 什么关系?(首尾相呼应。周瑜以企图暗害诸葛亮开始,最后以诸葛亮顺利交箭告终, 因而不得不叹服。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小结第四段段意。 4.作业:作业本 3、5 题。 第 3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总结全文,简要复述。 2.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知道诸葛亮是怎么一个人。 3.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 看拼写词语。才干 妒忌 推却 惩罚 探听 调度 水寨 呐喊 虚实 支援 神 ( 机妙算) (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请按课后第 2 题(2)说说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对“草船 借箭”作了生动的记叙。 然后让学生按事发展的顺序简要复述本文内容。 (重点讲“借箭”过程和成功原因) (3) 同桌说说, 然后全班交流; 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读读课文中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词句, 鼓励学生上讲台说说。 (抓住“神机妙算”说) 4.学生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5.完成作业本第 6 题。 (徐景忠) 3 时光老人的礼物 一、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首描写形象、富有儿童情趣的抒情诗。诗句索切地诉说也少年儿童对时光老人 的感激和对老人赠送的礼物的珍爱之情,表达了他们珍惜时光,奋发努力的决心。读了 这首诗,能帮助学生树立时效观念,从少养成惜时的好习惯。这首诗诗句较整齐,读来 琅琅上口,是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的好教材。 2.全诗共 7 小节,可分两层意思。第 一层(第 1-3 小节) ;写孩子们感谢时光老人带来美 好的春天,带来新一年的大好时光,使天地间充满生机,人间充满希望;第二层(第 4-7 节) ;写孩子们向时光老人保证要珍惜这份礼物,爱惜时间,不负期望,全诗各小节意思 联系紧密,从喜春迎新,到重时惜时,最后到自觉争分夺秒,层层紧扣,中心鲜明。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淙” ,理解 6 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悄悄” “准能”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感受时间的珍贵,初步懂得惜时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全诗的学习,发展学生想像能力,感受时间的珍贵,树立时效观念,养成惜 时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句“这份珍贵的礼物赛过黄金” 。 四、教学准备:小卡片、课文录音及有关惜时的格言。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初知大意。 3.完成作业本 1、2、3 题。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每过一个生日都意味着自己长了一岁,人们十分重视生日,长辈和 伙伴常会在你生日时,送给你生日礼物,你会得到许多自己喜欢的珍贵礼物。可你想到过没 有,在这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3 课《时光老人的礼物》(揭题、板书、读题)学习这首诗,你对问 。 题一定会有十分正确的认识,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的。 2.再读课题,听录音。 课文中不多不少, 出现了 10 个 “你” 。 “你” 是谁?课文中出现了 5 个 “我们” 又是指谁呢? , 那么这首诗是谁向谁诉说心里话?让学生说说。“你”指时光老人,从课题和一个句子“相 ( 信我吧,时光老人”可以看出: “我们”指千千万万红领巾,少年儿童。因而这首诗是千千 万万红领巾在向时光老人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 3.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1)读准生字“淙” ,别“秀才认字认半边”把它读成“zōng”而应读成“cóng” 。 (2)理解词语,以“读读写写”中的 7 个词语为主。也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其他词 语,如: “原野” “珍贵” “赛过” “汇报” “准能”等。 4.在听音及自已读读诗歌时,让学生体会一下,准备回答,时光才人带给“我们”什么礼 .. 物? 5.朗读全诗,分清层次。 (1)时光老人带给我们什么礼物? ( “美好的春天” “一年的大好时光” ) 从哪几个句可以看出?(第三小节两个句子。 )课文哪一个部分写了这一内容?(第 1-3 节) 让学生读一读。 (2)指名读第 4-7 节。时光老人的礼物那么珍贵,孩子们怎么对待这份礼物?(爱惜时间, 不负期望) (3)划分层次。课文(全诗)可分两层: ①第一层(1-3 节) :孩子们感谢时光老人带来美好的春天,一年的大好时光,使天地间充 满生机,人间充满希望。 ②第二层(4-7 节) :孩子们向时光老人保证:珍惜这份礼物,爱惜时间,不负期望。 (4)进一步理解“珍贵” 。比较近义词:珍贵、珍惜,完成以下作业,填空: 珍贵的()珍惜()爱惜() () () () () () () (5)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重音、停顿、韵律) ①出示第 1 节(板书或投影)标上符号练习: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 .. . 让小鸟/快活地蓝天; . .. 你把青草/带原野, .. . 让千万朵鲜花/张开笑脸。 .. ..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 ②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朗读符号。同桌对读检查。 ③学生自由朗读后面几节。练习后,当堂比塞。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④齐读全诗。 6.完成作业:作业本 1、2、3 题。回家搜集有关惜时格言。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层读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训练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完成作业本 4-6 题。 (二)教学过程 1.齐读第 1 课时完成的作业本上第 1 题。 2.指名回答作业本第 2 题。揭示第 3 题规律,扩大运用落围。 “东??西??”表示 “这里??那里??” “没??没??”表示用在两个近义词前,强调“没有” 。 以上两组练习均匀为词语的变格使用。 3.分层读议。 (1)阅读第一层(1-3 节) ①齐读第一层。 ②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时光老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一切。 ③重点读第 3 节,说说这一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 3 小节是承上启下的小节,前两行总结上文,后两行启示下文。 ) 理解中心句: “这份珍贵的礼物赛过黄金。 ”这份珍贵的礼物是什么?(时光) “时光”的近 义词是“时间” “光阴” 。 为什么时光那么珍贵,赛过黄金?“赛过黄金”即“胜过黄金” “超过黄金”(因为时间一 。 去不复返,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 ④指导背诵 1-3 节。 (让学生注意理解并记住每一句写什么,抓住关键词。 ) (2)阅读第二层(4-7 节) 。 ①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时间老人是严酷无情的? 读 4、5 节,讨论。 (时光老人是很公平的,365 天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安排得好,时间才有 价值,否则便会虚度年华。 ) 引导学生举生活中实例加以印证。 (不珍惜时间的人就要落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代,到 头来一事无成。 ) 学生交流珍惜时间的格言。 ②我们知道了时间是那么珍贵,该怎样做呢?( “不会浪费一分一秒” ) ③理解: “当每天晚上撒下一张日历,我们准能响亮地向祖国汇报。(每天都无愧一这比黄 ” 金还珍贵的时光。 ) ④第 6、7 小节写出了少先队员的决心和誓言。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响亮地向祖国汇报? 联系自己实际谈谈惜时的打算,今后怎样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 ⑤指导背诵 4-7 节。 4.背诵全诗。 5.作业:作业本 4-6 题。 (徐景忠) △车塘捕鱼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描写江南风情的散文 (选学课文) 文章以农家孩子的视角, 。 用朴实风趣的笔调, 真实地叙述了水乡车塘捕鱼的经过,反映了江南农村的传统习俗、农民的勤劳淳朴和集 体劳动的乐趣。文章以总引开头,先写车塘,后写捕鱼,适于完成单元训练目标:按事 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2.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概述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乐趣,引出“车塘捕 鱼” 。第二段(第 2-6 自然段) :写车塘。按事情的先后,堵口、装车、架架子到车水, 完整地写了车塘的情形。第三段(第 7 自然段) :写捕鱼。先写大人捉鱼,后写孩子“扫 荡” 文中写村民勇跳冰冰的英雄行为、 。 配合默契的劳动场面以及塘水车干后各类鱼的表 现,写得妙趣横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能借助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3.感受农民在车塘捕鱼中的情趣以及劳动中配合默契、勇为集体做事的良好风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近排了哪些材料来写“车塘捕鱼” 。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能用上表示顺序的词,有条件地简要叙述“车塘捕鱼”的过 程。 四、教学准备: “木制水车”挂图,词语卡片,抄有“车”字的 6 种解释的小黑板或相应的 投影仪(片) 。 五、教学时间: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喜欢捕鱼吗?你知道有哪些捕鱼的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江南水乡去领略一番 “车塘 捕鱼”的乐趣。 (板书课题) 学生读“车塘捕鱼” 。这里的“车”不是名词,是什么意思呢?请在出示的 6 种“车”的意 思中选择一个(指“用水车打水”;那么课题“车塘捕鱼”又是什么意思?[用水车打水把 ) 鱼塘里的水吸(抽)干,再捉鱼。] 接着出示水车图, 认识就是这种水车可以用来车水、 捕鱼。 过去农村里用这种农具车水浇地、 抗旱,也用它车水排涝。 2.初读课文。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自学生字词语, 划出不懂的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 (2)检查生字新词。是否读准生字,如翘舌音:蛳(shī)平舌音:噪(zào)前鼻音:噤 (jìn)鲢(lián)铅(qiān)后鼻音:订(dìng)拎(līn)蚌(bàng) 。是否理解“车 塘、规矩、额外、寒噤、豪爽、扫荡”等词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查字典或 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 4.理解课文脉络,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车塘”?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捕鱼”? 并按事情发展试着给课文分段。[第 1 自然段是总引,分为一段(第一段) ;第 2-6 自 然段是“车塘” (第二段) ;第 7 自然段“捕鱼” (第三段) 。] (2)让学生在课文中标上分段符号: “||” 5.学习课文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最后一句“不过最有趣的??”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 (2)讨论“不过最有趣的要算车塘捕鱼了”这句话的作用,先同桌议议,再全班讨论。 (3)反馈、小结。捕鱼、钓虾、摸螺蛳都是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乐事。 “不过??”一句, 是全文的总起。引出下文――“车塘”与“捕鱼” 。 6.学习课文第二段(第 2-6 自然段)这是本文重点段。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分步学习。 (1)按照“车塘”的先后顺序:这一段写了哪几个过程,即安排了什么材料? (2)先 4 人小组议,再全班讨论。根据汇报,教师整理板书:脱得精光 车塘 架车架 喝酒驱寒 跳入塘中 装好架子 (3)简述“车塘”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指名说(评议)自由练习说 同桌互 说 指名优秀生说 鼓励后进生说,评议时充分肯定,提出希望。 (表示先后顺序,可 用“先??再??最后??”或“首先??接着??最后??” 。还可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 词,让学生自己简单复述阿大、阿土架车架的过程。 ) (4)第 6 自然段,鱼的挣扎姿态写得极为生动,可用引读法训练读,教师问:什么鱼?学 生读各种鱼的姿态。 7.学习第三段(第 7 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想一想:捕鱼过程可分几层意思,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用引读法读课文。教师读大人捉鱼,学生读小孩“扫荡” ,体会捕鱼的乐趣。 (3)学生说说捕鱼的乐趣。 (读读有关句子) 8.完成课后作业 3,比较写法的不同。先讨论,后评议,最后完成作业。 (徐景忠) □ 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阅读训练点是理解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习作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列提纲、作文,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读写结合,有利于把作文写清 楚、写具体。 2.这次习作的内容是要“选择生活中的一件难忘的事,先列一个作文的提纲,再把这件事 情写下来。 ”这就告诉我们,我次作文选材的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寻找一件印象深刻、即使堵住进水 装水车 车塘水 年深月久,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如在目前”的事。要写好这样一个事情必须先列一个 作文提纲,以便“思路清晰地”把事情写具体。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作,事情的经过部分是重点,只有扣住这一重点,才能写具体、写 清楚。习作提示中安排了例文《阿姨送我上医院》 ,并列好了写作提纲,认真研读作者如 何根据提纲写“阿姨送我上医院”这件难忘的事,是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作文的阶梯。 二、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2.学会列提纲写作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好作文提纲,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紧扣“难忘”选择材料,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 四、教学准备: 1.在平进指点学生注意观察、积累素材。通过指点写日记,积累一些难忘的素材。 2.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等教具。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习课文,明确作文要求,选好恰当的作文题材。 2.通过学习例文,懂得作文步骤,帮肋学生列好作文提纲,开始作文。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 这个单元,我们要写的一篇作文是:一件难忘的事。 (板书、读题) 2.明确“习作内容” “习作要求” 。具体地说,我们要写一篇怎样的作文呢?学生进入作文 前自学。 (1)自学“习人内容”和“习作要求” 。 (2)教师用小黑板或影出示“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讨论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 求。 (3)重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好恰当的作文内容。 ①理解题意,什么叫“难忘的事?” (生活中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给自己以教育、启发、感 受的一件“记忆深刻、难以从脑子中抹去”的事。 ) ②概括地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要说清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可以采用自己先想想、同桌或前后相互启发 议议,再参加全班讨论,师生共同评议,务求选出最当的一件难忘的事作材料。 那么,在选好材料后,我们该如何按照习作要求写好作文呢? 3.学习“习作提示”和“提示”中所举例文《阿姨送我上医院》 。理解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 展顺序提纲、写作文的。哪些部分写得比较具体。 (1)自学“习作提示” ,议议课文提示,我们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列提纲,再按提纲写作文。 ②明确作文重点是“事情的经过” ,这部分的提纲要列得具体、明确。 (2)学习例文《阿姨送我上医院》 ,按所列习提纲给例文分段,理解提纲与段意的关系。 (3)讨论例文中哪一部分内容最具体,让学生评价例文的重点部分写得如何,作者是怎样 列提纲的,具体在何处体现出来。 4.学生试列提纲,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讨论、修改作文提纲,注意发现并纠正普遍性的错误。 6.学生开始作文,教师指点。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按纲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选择部分习作或部分习作片断交流、评议。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通过巡回,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点和问题。 2.教师选择:①典型的优秀作文。②有典型问题的作文。让学生在全班读,师生评议,提 出修改意见。重点评改,所写事是否难忘,有没有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提纲写作。 内容有没有写具体。 (对学生的作文要肯定成绩, “多就少改” ,对后进学生更多加帮助。 ) 3.根据评议和修改意见修改作文,教师再巡回指导。注意按不同学生类型作不同指导。 4.誊抄作文。 (徐景忠) 练习 1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有 7 道题。1-3 题是字词语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辨析形状相近的 6 组偏旁, 写出并熟记这些偏旁的字;能熟练地运用三种查字典的方法查字;通过把词语补充完整,熟 悉一些常用成语,以便正确运用。4-6 题是句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改正用词有错误的 一类病号;理解前后句意主上的联系,仿照原句用关联词语正确地造句,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读、背三条惜时格言,学会运用。第 7 题是阅读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读懂短文,知道一 件事的经过,并能为事情经过部分列简要提纲。 二、教学目标 1.能人辨形状相近的 6 组偏旁并熟记所组成的字,熟练地运用音字、部首、数笔画三种查 字法查字。 2.能改正句子中不恰当的用词,注意遣词的准确性。 3.能仿照例句,运用“只有??才??” “只要??就??”造句 4.能背诵三条惜时格言。 5.知道短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并能给其中的经过部分列出简要提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知道文按什么顺序材料,为短文的事情经过部分列一个简要的提纲。 教学难点:为短文的事情经过部分别一个简要的提纲。 四、教学准备:小卡片,成语词典。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第 1-4 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练习第 1 题。 (1)读题审题。让学生明白这道题要求我们正确辨析形状相近的 6 组偏旁,写出带有这些 偏旁的汉字,以便在今后识字、写字时记住差异,防止混淆,避免差错。 (2)口头练习。让学生口头说说,可多说一些,相互纠正错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加以 指点。 (3)完成作业。交流反馈,要特别注意“日”字旁的字写“曰”字头的字别混淆,如: “是” 是日字旁, “冕”是曰字头。参考答案: 曰――曰字头(冒 最 曼 冕) 日――日字旁(明是时晌) 廴――建字旁(建延廷) 辶――走之儿(造过还送) 宀――宝盖儿(宇定宾家) 穴――穴字头(空穷宾家) 亻――单人旁(依们伸仁) 彳――双人旁(行律德得) 贝――贝字底(贡员贪贯) 见――见字底(觅览觉) 2.指导练习第 2 题。 (1)读题审题。让学生明确完成作业分两步:①按指定的查字典的方法先在字典里查到带 点的字(注意别搞错大写字母、部首和笔画) 。②按带点字所在词句,据词定义,在字 典里选择正确的解释。 (2)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时,重点帮助未能熟练地查字典的学生,并注意发现纠正一 些带有代表情的错误。 (3)交流反馈。在反馈中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参考答案:满腔: . (Q)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 沸腾(F)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气化形成气泡冲出液体表面的现象。 . 妙用: (2)虚实:空、空虚。懒惰:懈怠、跟“勤”相反。疑惑: . (M)奇巧、神奇。 . . . 不明白对与不对。 (3)奉命:接受。晋冀察:河北省的别称。 . . 3.指导练习第 3 题。 (1)了解题意。让学生了解:除了最后一个词语,可以补充成语(昂首阔步) ,也可以补充 一般词语(昂首挺胸) ,其他 5 个均系成语。前三个是间隔填空,后三个是最后两字填 空。 (2)完成作业。指定两名学生在 6 张小卡片上完成作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对词 (成)语熟悉的可直接填空,有困难的可从有关课文或成语词典中找答案。 (3)交流反馈,纠错误。以小卡片出示确答案:斩(钉)截(铁)惊(天)动(地)粉(身) 碎(骨)全神(贯注)神机(妙算)昂首(阔步、挺胸) 4.指导练习第 4 题。 (1)读题审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改病句的练习。①先用“――”划出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 词语;②然后正确的词语填入句末的括号里;③比较原来的词和换上的记号,说说为 什么必须换。 (2)师生讨论第(1)句。划出“沉静”“沉静”是安静、平静的意思。指挥灭火应该镇静, , 不慌乱。所以应改用“沉着”一词。 (3)完成作业。让学生按上述两步揭示的方法改病句。 (4)交流反馈。交流时各自说明理由,纠正错误。出示参考答案:①沉静改沉着②崇高改 崇敬③愿望改希望④保持改坚待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完成第 5-7 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练习第 5 题。 (1)读题审题。读读想想,明确要我们用来造句的两对带点词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剖析例句。明确照样子用这两对关联词造句必须先分清原来句子前后两个分句子意义 的联系,并搞清(1) (2) 两个句子前后分句关系的不同之处。 指名几个学生口头造句。 (3)完成作业,反馈纠正。教师可点出巡视中发现的错误,让学生讨论纠正。正确答案举 例:只有先识了字,才能够读书、写文章。只要天下雨,地上就会湿。 2.指导练习第 6 题。 (1) 熟读理解。让学查词典搞清:格言是带有规格标准、含有劝戒意义的话。再通过读 读、想想、讲讲,明白这三条格言都是劝戒人们珍惜大好阴,不要虚度年华的。 (2) 练习背诵:①自己试背,②指名背(评价) ,③集体背,④抄写或默写格言。 3.指导练习第 7 题。 (1)独立阅读。带着问题读读、想想、划划、与同桌仪仪。 (2)完成作业。第(1)题可提示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 生了一件什么事?第(2) 题可提示从第 2 自然段到第 5 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材 料的?第(3)题可抓住说明 4 个自然段意思的最简词句来列提纲。 (3)交流反馈,出示答案: ①短文写了那年夏天在北京,一下午两点钟,邓颖超奶奶来看望我们,并鼓励我们要刻苦学 习的一件事。 ②作者是按照事性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 ③简要提纲:a、邓奶奶来了 b、邓奶奶抱起我 c、邓奶奶跟我们交谈 d、我们和邓奶奶一起 拍照 。 (除景忠) 4 太阳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了角文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 是本单无的阅读训练重点。 通过这篇课文学习 的学习,初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此种文章的方法。 说明文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常为说明自然、社会、生活等某一方面的常识;二是常用说 明和记叙的表达方式,少有描绘和抒情, 数字、 举例、比较等手法用得较多;三是结构清晰。 多数段落有概括性句子,其余各句均围绕这一句子的意思展开;四是语言准确、简洁、逻辑 性强。 《太阳》就是一篇说明文,学习后,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新闻记者说明文的方法。 2.教材特点 本课文主要介绍关于太阳的一些常识, 包括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 人类的关系两个方面。 所以,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 1 至 3 自然段)写太阳有远、大、热三大特点。每个自然段各说明一个特点。写 太阳的三个特点时,作者采用了数字、比较等说明法,其中“估计是??”等语言,也正是 说明文讲求语言准确的体现, 因为说明有关太阳的一些数据有的不可能去实际侧量, 只能用 科学的方法进行估算。 第二段(第 4 至 8 自然段)写太阳与地球、人类关系密切。全段采用总起――分述――总结 的顺序写。说明时,多处采用了正面叙说和反面叙说相配合的方法,同时也用了许多关联词 语,使说明更具说服力,意思更通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 2 个生字,理解 11 个新词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并学习阅读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来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方法,初步体会其作用,并通过朗读,培养准确精密的语感。 四、教学准备:写有句子训练的小黑板若干。 五、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提示”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学会生字,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第 1 自然段,了解太阳远的特点,并感知运用数字和比较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学习“提示” (1)上个单元,我们学的课文是按什么方法按排材料的?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哪种安排 材料的方法? (2)自学“提示” 。 (3)“事物的几个方面”是什么意思 ,能举例说明吗? 2.分段。 (1)自由读课文,课文介绍太阳,写了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2)讨论归纳:太阳离我们很远,体积很大,温度很高,这些都是写太阳的特点,属于同 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写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关系。 (3)按这两方面材料给课文分段。 3.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说说这些词的意思:生存 繁殖 地层 水蒸气 估计 再完成 . . . . 课堂作业本第 1 题。 4.学习第一段中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1)学生讲述“后羿射日”的传说,后羿能把太阳射下来吗?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①“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②“其实,太阳离我们有 1.5 亿公里远。“其实”换个相近意思的词是什么?1.5 亿公里到 ” 底有多远呢,找出文中的语句来体会。 ③“差不多”是什么意思?这儿为什么要用上“差不多”?还有哪些词说明到太阳上去只是 一种假设? 小结:课文用了“如果??就??” “就是??也要??”这两组假设词,进一步说明太阳 离我们远。 (2)齐读第 1 自然段,归纳写作方法和学习这一段的学法。 ①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叙述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增加说服力? ③学法:找出特点 抓总起句 体会说明方法 5.完成课堂作业本第 2 题。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 2、3 自然段,了解太阳大和热的特点。 2.学习第二段,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3.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学习第 1 自然段的方法。 2.学生自学 2、3 自然段,并完成相应练习; (1)给加点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①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平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 ... ②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3000 倍。 .. (2)给句子换子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①跟太阳比,地球还不算是小东西吗? ②太阳的表面温度 6000 度,钢铁碰上了,还能不变成气体? (3)填空 太阳离我们有()公里远,它很大,要()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它的表面温度就有 ()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倍,所以,它是个大火球。 填写后,再说一说数字和比较方法在这段话中的作用。 3.学习第二段。 (1)理清脉络。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话。 ②围绕这句话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讨论,归纳出:A 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及人 类吃穿用之间的关系;B 太阳与云、雨、雪、风等自然估现象的关系;C 太阳与防治疾病 的关系。 ③最后一个自然主要写什么? (2)细读,找出哪些事物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讨论归纳:动物――鸟兽虫鱼 庄稼:粮食、粮食、蔬菜、水果、棉麻?? 植物 树木:柴火 、煤炭 ?? ②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太阳与它们的密切关系的呢? 讨论后归纳:正反面结合叙述,加强说明力。 ③句式训练,照课文的样子,正反面互换说话。 ④小结填空: 因为()的生存、生长都离开太阳,所以,人类的()()也离不开太阳。 、 (3)细读 5、6 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说说云、雨、雪、风的形成。 ②为什么说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 ③齐读 5、6 自然段。 (4)自由读第 7 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矿产阳的? (5)小结,填空练习。 因为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季节的变化,所以 () () () ()与人类关系密切。因为太阳光有极强的热量,有杀菌能力,所以,人们可以 利用它()()()() 、 、 、 。 (6)学习第 8 自然段。 ①默读后思考,这一段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②找出两对反义词,想想这一段用什么方法来强调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的? ③抓住主要词语,试背这一段。 4.完成课堂作业本 3、4 两题。 第 3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进一步明确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运用课后题中的词语,进行连词说话训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填写表格,即课堂作业本第 5 题。 2.交流表格中的内容,并修改。 3.了解材料间的关系。 (1)课文写了太阳的特点,又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了什么联系呢? (2)交流归纳出:我们只有认识了太阳的特点,才能利用它为人类的进步造福;也就是只 有认识他太阳的特点,才明白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才会明白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作 用。 (3)联系课文内容,用一句话具体说说太阳的特点与作用之间的关系。 (回顾课文内容,进 行说话训练) 4.小结阅读方法。 在阅读按事物的几方面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时要注意什么?讨论后划下“提示”中的语句,齐 读。 5.布置作业。 选做一题: (1)读读课后题中的词语,选有这些词语写出太与人类的关系。 (2)片断练习: 《太阳,人类的伙伴》 (汪燕宏) 5 台湾蝴蝶甲天下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台湾地处亚热带,即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与热带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而气温又比温 带高,植物在冬季仍能缓慢生长,因此,适宜于蝴蝶的繁殖和生长。 2.教材特点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一种因罕见而闻名于世的观赏物――台湾蝴蝶。 “总起――分述――总 按 括”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三段。全文的重点段是第二段(第 2 至 4 自然段) ,分别从品种、 繁殖期、活动区域三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的特点。每自然段各介绍一个特点。 第 2 自然段介绍台湾蝴蝶品种繁多,珍品奇特。在举出的 6 个著名珍品中,选择了不同特点 的兰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三种,具体展示了台湾蝴蝶为世人所称奇的事实。这 一自然中,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让人读来如见其貌。 第 3 自然段介绍台湾蝴蝶在繁殖期旺盛的繁殖力和群蝶飞舞的奇观。 以上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在说明中穿插记叙和描绘,语言不仅准确、清晰、且生动形象, 使台湾蝴蝶的三个特点读来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 11 个生字,理解 11 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 “赞不绝口”造句。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它的美和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来介绍台湾蝴蝶,这些材料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难点:加深对描绘性语言的领会,感受台湾蝴蝶的奇美。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精美蝴蝶标本若干、课文插图或幻灯片,词句训练的小黑 板。 五、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说说“甲”和“甲天下”的意思。 2.了解大意。 为什么说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呢?在文中找到两个词证明。 (珍奇、繁多) 那知,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湾蝴蝶的珍奇、繁多的呢?默读全文后,与同桌讨论。 交流后归纳,从三方面来介绍:一是珍品奇特,二是繁殖旺盛,三是活动区域多。 3.给课文分段。 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着分段,并说一说分段依据,即总――分――总。 4.学习第一段。 (1)第一段除了有总起的作用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读后讨论,并归纳段意:台湾得 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正是蝴蝶繁殖和生长最适宜的环境。 (2)出示台湾风光图片,介绍亚热带的自然环境,齐读第一段。 5.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注意带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逆光 迁徙 绿草如茵 目不暇接 心旷怡神 古木参天 赞不绝口 . . . . .. . . (2)辨析组词。 暇――假 旷――矿 抬――怡 徒――徙 畔――伴 风――凤 反馈注意生字的形和音,尤其是“暇”不要写成“目”字旁, “畔”不分念“bàn” 。 6.完成课堂作业本 1、2、3 题。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第二段,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其美与奇。 2.诗背第 2、3、4 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自学第二段。 (1)回忆《太阳》第一段的写法及学习方法。 (2)快速默读第 2 自然段,讨论作者在介绍蝴蝶特点时,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归纳:围绕总起句,抓住蝴蝶珍品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按照“找总起句 抓特点 体会说明方法” 的学习步聚自学第 2 自然段, 并完 成填表练习: 总起 特点 说明方法 数字 举例 比较 (略)品种多 400 多种 珍品奇兰屿黄裙凤蝶 凤蝶中最美 皇蛾阴阳蝶 不像普蝴蝶一样对称 蛇头蝶 足有洗脸盆那么大 自学后汇报时,欣赏图片或标本,并说说哪一种是课文中介绍的其中一种,指导学生复述这 三种蝴蝶的特点。 (3)仿照第 2 自然段的方法自学 3、4 自然段。 ①填空练习: 春夏两季,游人来到黄蝶幽谷,只见蝴蝶()在树木花丛() 、山石溪水() ,犹如() () 在空中() 。游人仿佛进入了() ,顿时感到()() , 。 蝴蝶谷()()()()() , , , , 。入冬, ()只()蝴蝶, ()飞进蝴蝶谷过冬。 ②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着优美的音乐填写好后,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这两段话描绘的 景色一样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其特点。 (群蝶飞、群蝶入谷。 ) ③多幽的境,招徕了多美的“客” ,形成多么独特的景。欣赏图片,试背诵,指名背诵。 2.完成课堂作业本 4、5 题。 第 3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 2.总结全文,会用“独一无二”和“赞不绝口”造句。 3.运用课文语言,展开想象,练写片断。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第 3、4 自然段的背诵。 2.学习第三段。 (1)这一段概括出台湾蝴蝶的特点是什么? (2)珍奇和繁多,体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全文再次理解。赞不绝口的近义词是什么?游人 会赞些什么呢? (3)为什么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简要地回答课文这一问题。 3.总结全文。 台湾是祖国的第一大宝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现在,我们又知道那儿的蝴蝶堪称天下第 一。我们企盼着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 4.指导造句。 (1)先说说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事物。再想一想,它是在哪一方面独一无二的,建筑方 面?文物古迹方面?还是科技发明方面?再让学生写句子,交流评议。 (2)独立造句 “赞不绝口” 评议几位学生的句子, 。 归纳出: 要写出 “赞” 的对象的特点 (即 原因) ,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再修改交流。 5.布置作业。 (1)背诵第 3、4 自然段。 (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片断练习:可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观察出示的蝴蝶标本,并展开 想像,写一段题为《蝴蝶的天堂》的小短文,20 字左右。 (汪燕宏) 6 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的 1950 年,美帝国主义跟南朝鲜李承晚政府色结,向我国的友好 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猖狂进攻, 妄想灭亡朝鲜, 进而侵犯我国东北。 与此同时, 美帝国主义还派军舰侵占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为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帝侵略,保 家卫国,我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于 1950 年 10 月,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 战。战争进行了三年,志愿军朝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打败了美 国侵略者,迫使它接受停战谈判。战后 5 年,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在这 8 年的 相处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 年,志愿军开始离开朝鲜回国,课文 写的就是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 本文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时,曾于 1950 年、1952 年两音乐会赴朝,任志愿军随军记者, 与志愿军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先后写了近 20 篇文章,汇成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 。 1958 年志愿军回国,他又写了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即节选于此。 2.教材特点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作题,可见全文以写离情别意为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 呼朝鲜人民为“亲人” ,可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已结下了深厚的亲人般的感情。 课文前一部分侧重写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回顾他们在战争岁月中为志愿年作出的巨大牺牲; 后一部分侧重写志愿军依依难舍的感情。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是重点段,即第 1 至 3 自然段,以大娘(老人) 、小金花(孩子) 、大嫂(中年人)为 代表,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三个自然段结 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内容组成。 “回忆”中安排的材料分别是:大 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和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两件事;小金花因“妈妈救老王”而 永远失去了最亲的人;大嫂“挖野菜被炸致残” 。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 8 个生字,理解 15 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 “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 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 符合课文情感的音乐、词句训练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及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初步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读课题, “亲人”指什么人?课文中的“亲人”是谁谁的称呼?这样称呼说明什么? (2)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呢?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见“背景知 识” ) 2.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全文后,想一想课文描写了怎样一个场景,并完成填空。 课文主要写()战士在离开()时,与()()()这代表的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 、 3.给课文分段。 (1) 课文分哪几方面来描写惜别的情景。根据交流,板书: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 谊;志愿军战士留恋朝鲜亲人不忍离别。 (2) 我们可以把课文按这两部分分为两段。那么,每一部分,作者具体安排了哪些材料 呢?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后归纳,教师板书要点。 4.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多音字,读准字音,分别组词。 血 xu? 血泊 看 kān 看守 供 gōng 供应 xiě 血淋淋 kàn 看见 gòng 招供 (2)注意“噩”的笔顺,在本子上写一写。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阻击 噩耗 惟一 雪中炭 (4)辨析“战争 战役 战斗” ①在三个圈中 ,分别填上合适的词。() ()()②选词填空: 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 。 在解放隆化的()中,董存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的胜利,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5.完成课堂作业本 1、7 两题。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研读第 1 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 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 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 (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 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 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 炭呀?” ③“惟一”是什么意思 ?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 (3)小结,指导朗读。 ①自由读一读,看看第 1 自然段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与后两个自然段一样吗? 讨论后归纳:文章按“劝慰――回忆――抒情”的顺序写。 ②分别指名读这 3 部分,个别与集体穿插朗读。 ③我们可以按照学习第 1 自然段的方法学习 2、3 自然段,即在阅读前,给自己提出相似的 思考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分 4 人小组,共同学习第 2 或 3 自然段。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同时,能把未尾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组合,配合朗读其中 1 个自然段。 (2)每一合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全班齐读第 1 自然段。 5.完成课堂作业本 2、3、4 题。 第 3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一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2.总结全文,读写结合,练习写《再见了,××》 。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二段。 (1)第一段中写到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谁?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再一次概括落大 意。 ) (2)自由读读第二段,这 3 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表达了一种怎 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列车启动――挥手告别 边速加快――再看一眼 列车离远――心心相连 表达了惜别之情 (3)为了表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这一段该怎样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比较读, 评价,齐读。 2.配乐朗读全文并总结。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会结下这般深厚的友情呢?(这种友情是鲜血凝成的。 ) 3.读写结合 (1)回顾文章第一段的写作结构和第二段感情递增的材料安排, (2)激发写作动机,回忆内心深处对某一人、某一物(包括动物) 、某一景、某一事的深情 厚谊。 (3)交流题材,拟好提纲。 (4)练笔《再见了,××》 。 教师也可提供部分题材,如: “再见了,爷爷,“再见了,二十世纪” ” “再见了,我的小龟” “再见了,我的 启蒙老师??” 4.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 5、6 题。 (汪燕宏) ○风雨之夜(听说训练)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一次专门训练听的能力的听说练习。 侧重于训练学生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 误,并帮助改正。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教材特点 教材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听说要求。二是听说内容,先听句子,提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再听“老师和小明”的一段对话,指出小明说话中的错误,训练内容由句到段,由易到难。 三是听说提示,指出在听别人说话时分辨出正误的具体方法: (1)认真听别人说话,养成专 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可从别人说话的内容中辨别; (3)可从别人说话的语句上辨 别。 二、教学目标 1.能听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2.能从给出的一段人物对话中听出错误,并改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说话的内容有无常识性、思想性错误和说话的语句上有无用词不当、语句不 完整、前后矛盾等这两方面听了别人说话的错误。 教学难点:能听出一段话中说话人的错误,并改正。从而培养出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好习 惯。 四、教学准备 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录音、事先录制好的句子录音。 五、教学时间:1 课时 一、教学过程 揭题,明确训练要求及内容。 1.指句读课题,明确《风雨之夜》是我们要听的一段话的题目。 2.指名读“听说要求” ,明确这次听说训练以听为主。 3.指名读“听说内容” ,明确训练任务。 (1)我们可以分几步来完成这次听说任务呢? (2)交流后小结:先听单个句子,再听一段话。汪仅要听出错误,还要知道为什么错,并 能改正。 4.学习“听说提示” , (1)学自“听说提示” ,思考:在听别人说话时,怎样才能分辨出正误?读读划划。 (2)交流后归纳,并板书: ①养成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②从说话的内容上辨别(常识性、思想性错误) 。 ③从说话的语句上辨别(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不完整、前后予盾,意思重复??) 5.练习听句子。 (1)教师按顺序播放句子录音。学生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说说为什么错,然后改正。 (2)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6.练习听一段话。 (1)听录音“风雨这夜”这一段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出错 的地方。 (2)逐句讨论。 (3)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4)同桌练习,说一说正确的对话。 (5)指名上台来演一演“风雨之夜” ,学生都来做评委,看哪一组同学对话中没有语病。 7.小结,再次明确此次训练的要求,并回顾分辨别人说话正误的方法。 (汪燕宏) □ _________的早晨(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本次习作训练是根据单元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同步、 读写结合的原则安排的。 本单元的三篇 阅读教学的课文都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因此, 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基本掌握了 按事情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后进行习作。 2.教材特点。 习作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样子列作文提纲,以“校园的早晨”为例,安安排了三 方面的材料,即小池边、操场上、花园里三个不同特点同学们不同的活动情况。然后要求学 生先填完整作文题目, 再自己列出提纲。 习作内容的第二部分是以自己列出提纲的作文题目 为内容作文。 “习作提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有: (1)事情的几个方面必须是有联系的,目的是“比较全 面反映一个事物” (2)每一个方面分别写一个点及每个点上物的活动情况,这些人物的选择 应有代表性,能反映这一事物(地方)的面貌呀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能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反映一件事物的某些特点。 2.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 3.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和新气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列出提纲。 教学难点:能通过这些选择好的几方面材料作文,反映出这一事物的某些特点,如新面貌、 新气象。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 《校园的早晨》例文录音。布置观察一处地方的早晨,体会其特点。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情况选择几方面的材料以反映事物(某一地方的特点与风貌) 。 2.学会根据事物的几方面材料,列提纲、习作。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齐读。 2.学习“习作要求” 。 (1)指名读“习作要求” 。 (2)什么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回顾课文《太阳》 《台湾蝴蝶甲天下》 《再见了, 亲人》安排材料的方法。 (3)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安排写作材料的方法,我们要通过练习 掌握它,齐读“习作要求” ,明确任务。 3.学习“习作内容”和 “习作提示” 。 (1)怎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呢?(补充的内容是一个表示地方的词儿,这次作文是以某 一地方的早晨为题。 )学生说出一些完整的题目。 (2)学习“校园的早晨”作文提纲。 ①提纲中可以看出安排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都选自于哪一个地点?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情 况?(结合插图讨论) ②听《校园的早晨》例文录音。这是另一位同学写的相同题目的作文,他取的材料是什么? 文章反映了校园早晨怎样的特点? ③归纳列提纲的方法:写清楚“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 (3)学生独立补充作文题目,并列提纲。 (4)交流题目与提纲,师生共同评议。 (5)归纳: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可以“地点”为中心,也可以不同的人物为人物 为中心来安排。 (齐读“习作提示”) 。 4.学生开始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新气象。 2.完成习作,能注意反映出事情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 2.组织片断的交流。 (1)指名读某一方面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①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够具体?②能从这一段 内容看出这一地方有什么特点?③语句通顺连贯吗? (2)修改片断。 3.学生修改全文。 4.认真誊抄习作,并附上写作提纲。 (汪燕宏) 练习 2 一、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 7 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 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 7 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 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 7 题。 教学难点:第 6 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 1-4 题。 2.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 5 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完成第 1 题。 (1)读题,审题。 (2)自由读,读准这 8 个音节。 (3)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 并正音。 2.指导独立完成第 2 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订正。 3.指导完成第 3 题。 (1)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交流,归纳: “纯洁”与“整洁” ,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 “纯洁”一般 形容思想、心情、感情, “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 “战斗”与“战役”的意 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 “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 “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温暖”侧重于“暖” , “温和”侧重于“和” ,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指导完成等 4 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交流、反馈、订正。 5.指导完成第 5 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 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 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造句中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能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完成第 6 题。 (1)读题后明确要求。 (2)自由读读这 3 句话,想一想它们前后两个分句哪句写的是原因,哪句表示结果,在书 上标出。 (3)分别照样子,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 (4)交流:①读句子,说说啊部分表因,哪部分表果。②师生共同评议。③修改句子。 (5)小结:在写句子、作文的时候,写到因果关系的内容时,要正确、灵活地用好关联词。 2.指导完成第 7 题。 (1)阅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讲什么。 (2)指名读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短文。 (3)交流第①题,教师板书: 蜜蜂 靠眼睛认路回窝 鱼类 季节性定期往返 鸟类 速度快,路程远 (4)交流②题。 (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即短文用蜜蜂、鱼类、鸟类这三类不同 的动物来就明它们的远游。 ) (汪燕宏) 7 忆铁人 一、教材分析 1. 《忆铁人》是一篇人物回忆,课文通过铁人在一次检查托儿所工作中知错就改的事例,表 现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第 1 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铁人的情况。第二段(第 2-4 自然段)具体写了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 的一件事。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课文多处写了铁人的实际言行,有些言行写得十分细腻、含 蓄,从平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反映出铁人不闰凡的心灵美。 2. “注意人物的言行” 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写入的文章, 人物的品质特点、性格特点, 总是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反映出来的。 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 看到人物的内心 世界,从而概括出人物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 要注意人物的言行,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 看出人物的特点。 2. 学会本课生字 9 个,理解 22 个词语的意思。 3. 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生活、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剖析人物品质。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 9 个生字,读准多音辽“得、咳、卷、数、还” ,理解词语意思。 3.给课文分段,读议课文第一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你知道“铁人”是谁吗?(简介“铁人” ) “铁人”名王进喜,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大庆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他出身在甘肃省的 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给地主放牛,15 岁就在玉门油矿做苦工。解放后,在开发大庆油田 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带领钻井队勘探石油,为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 “铁 人”的名称就是在油田大会战中流传开来的。后来,他担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70 年因 病逝世。 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写人) 课文是一篇人物回忆,他回忆了铁人的什么往事,我们一起听课文的录音。 2.听课文录音。 听了录音,你对铁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川流不息 敦实 淳朴 过失 . . . . 良师诤友 排解 辗转反侧 .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总得(d? d?i) . 历数(shǔ shù) .咳(hāi kē) 卷(juǎn juàn)烟 . 还(huán hái)嘴 辗转(zhuǎn) . .(3)读通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铁人”哪些事,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馈。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字形:矛、策、辗 (2)读准多音字,结合完成作业 1,并给别一个读音的字组词。 (3)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哪几个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 6.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第 1 句:我和铁人同往。 第 2 句:铁人身边人很多。 第 3 句:他们找铁人的目的。 第 4 句: “我”对此的感觉。 第 5 句:铁人的内心表白。 (2)你对哪句话的印象最深?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担任了??仍旧像??在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出去??团团的人群” “你走到哪儿,啊儿就是接待站。 ” “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 !这些不上串的事,总得有个人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 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 嘛! ” “家属大嫂没些烧, 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 真是这样的吗?是哪里觉得冷了?铁人 这样说明什么? “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是什么? 怎样做是“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 “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我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又该怎么做? 句子中的“咱们” “有个人” “咱们”各指谁?(王进喜、共产党员、共产党员) 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齐读铁人说话的话。 (4)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 7.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8.完成作业 1、2、3 题。 和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议课文第二段,结合课后 2 题,抓住人物言行体会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 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2.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段主要内容。铁人是怎样“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 落实到行运中去的?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 2.读议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第 2、3、4 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的一件事) 。铁人到家属基地去, 听见孩子哭声(就急步推门进去氢阿姨批评了一顿) ,后来知道(那位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 子,坐在地上哭的是她的亲骨肉,就让司机把车开回托儿所表示歉意) ,到了晚上(他又深 深责备自己做了低水平的事,赞扬那位阿姨的高尚品质,直到熄灯,他躺在床上还在思考) 。 (2)从这件事中,体现了铁人铁人怎样的品质特点呢?我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要求: ①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写铁人语言、行动和神态的语句。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铁人当时心里是怎第想的? 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铁人是怎样的人? 和学习小组的同伴讨论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①“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 ”铁人心想: 怎么?这些钻工的孩子在托儿所为什么哭?钻工们在野外苦战, 他们的孩子得不到照顾怎么 行?(体现了铁人关心爱护钻工子女,关心群众生活。 ) ②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 “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激动地批 ( 评” 写出了铁人当时对托儿所阿姨没有照顾好孩子的不满和气愤之情, 表现了他对钻工子女 的疼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钻工生活的关心。 ) ④铁人睁大了眼睛, “哦???咳! ”他向司机喊道: “掉头,回去! ” “哦???咳! ”两个叹词加三个标点符号,写出人铁人听了那位干部的话,明白了事情真 相后的反应。 “哦???”表达了铁了由惊疑到醒悟的心情:竟有这样的事?我怎么说没想 到也不去了解一下? “咳! ”表达了铁人从后悔到自责的心情:我怎么不调查清楚就乱批评人?我让那位阿姨受 委屈真太不应该了!我这急性子又做错事了!??“掉头,回去! ”果断而干脆的语言,表 达了铁人立即去向那位阿姨承认过错的决心。 表现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 勇于改正过错的思 想品质和担率、直爽的性格。 ⑤铁人开完全回来,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坐着默默地卷烟抽。 “??坐着默默地卷烟抽”写出了铁人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休息时间,还在思索白天在托 儿所的事。 他在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 表现了他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对自己思想作风的严格 要求。 ⑤好一阵儿,他还在床上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 写出了铁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想自己该怎么向那些可敬的无名英雄 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表现了铁人虚心、真诚、严以律已的好品质。 (4)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朗读指导。 3.小结 4.完成作业 4、5(2) 第 3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概括学习方法。 2.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3.有感情朗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铁人的这种品质特点,我们 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通过人物的言行, 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 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 2.根据学习方法,学习“提示” 。 (1)自读“学习提示” ,划出重要的句子。 (2)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体会――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 想想――反映人物怎样的特点 3.小结: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 到人物的品质特点。 4.练习: (1)根据铁人“默默地卷烟抽”这一动作,联系上下文内容,想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2)根据“他一把举起了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 ”这一动作描写,想像,此 时此刻,铁人会想些什么? (3)看到这里,身旁的那位阿姨又会想些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6.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沈亦芳) 8“私塾先生”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反映无产阶段革命家大智大勇的记叙文。它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 军长的陈毅同志,到张八岭镇工作,在日军突然包围和搜查的危害情况下,沉着冷静, 装扮成私塾先生给小学生上写字课,鬼子看不出半点破绽而撤走。真是狭路相逢,智勇 者胜。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 1 自然段)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第二 段(第 2-3 自然段)写私塾来了位仲先生。第三段(第 4-12 自然段)写鬼子来学堂搜查, 仲先生神态自若,从容应对,终于骗过了狡猾的敌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四段 (第 13-14 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真相,告诉读者这位“私塾先生”原来是陈毅同志。 2.课文语言质朴,作者对“私塾先生”形象的描写,以较多的笔墨写人物写言、动物和神 万言书,并注重词语的措置。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 4 个,理解 11 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不管??都” “既??也??”造 句。 3.能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详细地复述课文。 4.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爱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血雨腥风的年代,人物所处的严酷的斗争环境,从而真正领会人物言行所反 映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学会本课 4 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给课文分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审题激疑。 出示课题。什么是“私塾”?“私塾先生”是什么意思? 读了课题,你觉得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写一位或几位私塾先生的思想行为。 ) 这个课题与我们前面学到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课题加了引号。 ) 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2.听课文录音,听后回答: (1)课文中的“私塾先生”指谁?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简介陈毅。陈毅() ,四川乐至人。1919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 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北京从事党的工作。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 年同朱德率领南 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 1934 年中央红军长征后, 留在江西苏区, 坚持了 3 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出任代理军长、军长,模 范地执行了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并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 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参解放后,担任上海市长。并被授予元帅军衔。后任国务院副总 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花的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