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想让微信绑定手机号,没有支付宝的苹果手机,到底还有什么用

当前位置: &
& 苹果官网买手机能不能用支付宝付款介绍
苹果官网买手机能不能用支付宝付款介绍
扫描二维码查看并分享给您的朋友
  苹果官网手机可以用微信支付吗?相信有很多用户可能还不太清楚苹果官网支付方法可不可以选择,那么xp510小编就为你们分享苹果官网买手机能不能用支付宝付款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苹果官网手机可以用微信支付吗
  现在苹果官方购物支持pple Store、微信支付。暂时还没有支付宝支付选项
  在Apple Store当中,选择任何商品到购物车之后,结账时可以选择Apple Pay,也可以在&其他付款方式&当中选择微信。
您看完本文的心情是: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3.45M | 简体中文
473M | 简体中文
1966.08M | 简体中文
2.08M | 简体中文
2.17M | 简体中文
111M | 简体中文
418.98M | 简体中文
235M | 简体中文
189M | 简体中文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Apple Pay在华边缘化:没有说清比支付宝微信好在哪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Apple Pay在华边缘化:没有说清比支付宝微信好在哪","author":"wang-xin-xi-71","content":"文/王新喜去年初苹果公司宣布Apple Pay在中国市场上线,在上线当天,Apple Pay绑定的银行卡数量就超过了3000万张,然而后劲不足,Apple Pay入华一周年之后,当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是支付宝与微信的天下,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资料显示,2016 年第三季支付宝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占比为50.42%,微信支付占比为38.12%,而银联仅占据了0.91%。作为银联手机支付中的一部分,Apple Pay的市场份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苹果Apple Pay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则已经沦为一个边缘化的角色。在Apple Pay入华之后甚至到目前,还有不少分析人士对于Apple Pay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相比较二维码支付,基于NFC的Apple Pay显然是更为安全和方便的,在支付流程上扫码支付需要经过解屏、打开客户端、打开二维码页面等多个步骤,而NFC支付在流程上相对便捷。理由是Apple Pay支付时只要将NFC感应区靠近专用POS机即可,无需输入密码,支付可在短短一两秒中完成。并且Apple Pay还可以在ATM机上取钱,而且更能保护用户隐私与资金安全,同时Apple Pay作为一种先进技术给全球的移动支付技术提升了一步。但在笔者看来,这些理由其实仔细思考是站不住脚的,而Apple Pay的边缘化,也是恰恰是因为苹果没有说清到底比支付宝微信好在哪。所谓Apple Pay的流程更为便捷,事实上是一个人云亦云未经太多思考的观点。当前的智能手机基本上支持了指纹解锁功能,基本上操作步骤就是指纹解锁微信支付宝,点击付款即可,而且当前的iPhone手机又支持3D touch功能,直接按压支付宝微信的图标,即可弹出首付款界面,扫码支付。所以,要说Apple Pay更快捷方便,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哪种支付方式更为快捷方面,不仅仅是从逻辑上的流程分解步骤上来说,而是要从用户习惯直觉上的第一反应来看。当用户习惯与直觉上的第一反应都是想到用指纹或者重按压打开支付宝、微信界面,再点击付款界面付款,用户会认为这种支付方式更快捷。另外,假如苹果用时1~2秒,当前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的操作也只是用时2~3秒。而当前用户的线下消费场景基本都绑定在支付宝微信的平台上,用户不会觉得1~2秒的速度与2~3秒的速度之间有明显的体验差异。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操作过程,如果用户觉得通过软件支付的场景更充分,操作起来会更爽,那么Apple Pay就没有竞争力。而且归根结底,1~2秒支付的速度相对2~3秒支付的速度,也谈不上用户体验上的巨大竞争优势。而只能说明,当前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软件支付体验的快捷程度与Apple Pay支付处于同一个层次。况且后者的模式是基于软件支付层面,还有优化迭代的空间。另外早前有用户吐槽Apple Pay支付虽然从理想流程上来看操作快捷,事实上用起来问题一大堆,要么是商家员工不会用,要么收银终端大多都没有兼容ApplePay。比如有用户希望使用Apple Pay支付就餐费用的时候,收银员往往需要首先从一台收益终端上注销,然后登陆另一台机器、输入用户消费金额,才能完成支付。也曾有人以商户的身份在Apple中国官网获取支付业务支持时,点击查询页面的链接,不时会跳转到英文页面,这对国内商户与用户来说来说,学习门槛高也比较麻烦。对商户来说,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便捷无比,学习成本与使用门槛低,商户都愿意导向支付宝微信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里我们还没有说到POS机带来的硬件设施成本。从支付模式来看,微信支付宝是软件支付,苹果NFC支付其实还是停留在旧的硬件支付时代。也有人说Apple Pay技术更先进,但技术先进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说呢?笔者认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就是降低人力、物力甚至硬件设施的成本,用更低的成本来完成用户对于线下消费场景的连接,用最低的成本连接商家与用户两端,这也是互联网+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微信与支付宝之所以都拥抱二维码支付这种形式,也源于它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完成支付场景的搭建。微信和支付宝只要商家有一张打印好的纸即可,而Apple Pay还需要改造POS机,还牵涉到与银行、银联之间的利益分成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微信支付、支付宝、甚至QQ钱包、京东钱包、翼支付等本土的支付工具都在挤压Apple Pay的市场空间。我们知道,NFC近场支付涉及的产业链环节包括手机运营商、手机生产商、芯片厂商、银行、银行卡组织、银行卡受理终端,任何一个参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没法做到上下游通吃。而苹果如果参与到国际市场,唯一有的手机终端设备,并没有刷卡设备。在各类零售商家中逐一铺设这些设备,成本非常高。NFC支付要改造大量的POS机,需要闪付功能POS机受理,牵涉到巨大的铺设费用,因此苹果想要Apple Pay进中国,避不开与银联或运营商合作,而在中国,NFC支付的主导权又需要放在银联与运营商这一边。根据此前腾讯公布的2016年手机市场深度报告显示,目前iPhone约占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25%,这也就说明另外75%的非iPhone用户已被排除在外。商家没有太多动力去为了25%的iPhone用户花成本去改造需要闪付功能的POS机。说到底,在互联网+时代,苹果所拥抱的依然是一种硬件支付的思维方式,NFC支付等同于用户把银行卡放在手机上用指纹当密码付款而已,交易双方都要有硬件支持,给商家嫁接了太多成本,这与更为自由的互联网支付的边界与想象空间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当支付宝微信依赖二维码扫码支付快速打天下的时候,苹果的合作方银联也坐不住了,去年底,银联也推出了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并携手各商业银行和商户推广其二维码支付产品。如果苹果在移动支付的布局思路是直接开发一个支付软件来推进移动支付市场,消除产业链合作方利益纠结以及硬件设施成本,没准普及的速度没准要比今天要快的多。另外是隐私与安全,有人说Apple Pay支付更安全,苹果也是这么看的,因为ApplePay的内部安全防护机制发生在数据产生、传输、执行等多个层面,在物理层面完整的为用户支付数据保密隔绝,指纹支付也不会被盗取资金,能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与资金安全。但这是站在苹果的角度,没有考虑用户在想什么。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可能恰恰是因为隐私与安全而更偏向于微信支付宝。因为在国民习惯与心理惯性上,用户会更偏向于将资金与手机钱包放在一个国内的熟悉的支付平台,而不是一个国外的厂商,此前好莱坞一众女性还因iCloud账户失窃,导致了个人隐私照片被非法公开,用户也担心其支付信息最终是否也会遭遇iCloud的泄漏问题。对于用户心理层面来看,国内的支付平台显然是更安全的,因为在微信、支付宝平台,一旦资金被盗取,还有申诉与理赔的渠道,但在Apple Pay上资金被盗,要向苹果申诉拿回资金是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而且究竟哪个平台更能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在用户看来,也缺乏一个判定的标准。况且当前硅谷的科技巨头与政府部门一向互相看不惯,去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要求苹果协助破解恐怖分子iPhone的密码事件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尽管苹果一贯立场坚持不开后门不为政府开放个人隐私,但用户免不了会有各种担忧。况且当前美国总统川普事儿多,强势要求苹果等硅谷巨头将海外工厂搬回美国,对硅谷巨头各种施压,苹果未来顶不顶的住对于政府部门要求开放隐私这个原则性的要求还很难说,况且,一家科技公司是否作恶也并非从其公关表现出来的立场去看,往往需要有重大隐私安全事故出来才能最终定性,因此,用户基于隐私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倾向于国内的平台。苹果公司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尔·席勒之前访华时表示:“苹果希望以后是数字支付的世界,不需要带钱包上街,而在这其中苹果的目标是提供‘方便、易用、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和途径。”但这一点还是没有说清楚比微信支付宝好在哪。因为微信支付宝席卷线下商铺的速度更快,移动支付支持的线下衣食住行消费场景中,支付宝和微信几乎完成了全面覆盖,拿下了国内近9成市场份额,在方便易用可靠性上基本做到了,苹果所希望的不需要带钱包的数字支付的世界,目前支付宝微信已经基本实现了。说到底,这还是软件支付模式与硬件支付模式上的速度差别,从软件层面突破,可以通过软件迭代培养用户习惯迅速连接线下衣食住行消费场景,构建移动支付生态,而硬件层面突破,商家与用户都缺乏直接的场景联想,Apple Pay这种NFC支付产业链条长,硬件改造成本大,在中国移动互联网这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pple Pay很难与国内互联网巨头去拼速度。说到底,Apple Pay在线上线下的连接性上与移动支付生态的建设能力上已经落后于微信与支付宝。当然,Apple Pay有它的独有优势,但是如今不善于基于中国市场做营销的苹果也没有在中国市场提炼包装出它的亮点,它目前能说的亮点,支付宝与微信也基本能做到而且完全不比Apple Pay弱,Apple Pay也没有凸显出它对于用户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差异化特征,却反而处处体现出它在华的水土不服与不适,苹果支付在华为何边缘化,显然是没有说清楚比支付宝微信好在哪。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本文未经本人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updated":"T02:51: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支付宝"},{"url":"/topic/","id":"","name":"微信"},{"url":"/topic/","id":"","name":"Apple Pay"}],"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0,"height":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wangxinxi","name":"王新喜"},"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0:51:15+08:00","url":"/p/","lastestLikers":[{"bio":"法律、打杂、日本语","isFollowing":false,"hash":"726e58effa66bf8bf5c0","uid":475400,"isOrg":false,"slug":"bei-le-le-16","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贝勒勒","profileUrl":"/people/bei-le-le-16","avatar":{"id":"v2-acbdcc466e411597bea52b70c756a22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文/王新喜去年初苹果公司宣布Apple Pay在中国市场上线,在上线当天,Apple Pay绑定的银行卡数量就超过了3000万张,然而后劲不足,Apple Pay入华一周年之后,当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是支付宝与微信的天下,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资料显示,2016 年第三季支…","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三星手机"}],"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43a426f9dd","uid":24,"isOrg":false,"slug":"wang-xin-xi-71","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科技自媒体作者","name":"王新喜","profileUrl":"/people/wang-xin-xi-71","avatar":{"id":"c733adbea","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wangxinxi","name":"王新喜"},"content":"文/王新喜日前,三星发布了三星Galaxy C9 Pro。在刷新了C系列家族设计与性能高度的外在表现之下,Galaxy C9 Pro可以看成是一款面向中国市场、专为中国用户打造的网娱利器。在采用突破性的一体式金属超薄设计与0.4mm宽度的微缝天线主打用户对于颜值的偏好之外,这款手机打出的亮颜自拍技术、双扬声器与K歌实时耳返、全新的朋友圈视频录制功能等更人性化的本地应用和旗舰级功能体验,都在有意识的匹配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需求。而在笔者看来,Galaxy C9 Pro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在于,C9 Pro配备的三星独有的专利技术——熄屏提醒(Always On Display)。“Always-on Display”屏幕显示技术的简称是AOD,它的大意是,手机在熄屏状态下也可以显示时间、电池电量、通知等信息,用户在不点亮手机的情况下也即可查看这些信息。该技术之前只在三星的旗舰产品,但随着AOD技术逐步完善,对于AOD技术形成依赖与日常使用的用户群正在扩大,据悉,这也是三星首次将旗舰级的技术应用到Galaxy C系列手机之上。AOD熄屏技术匹配了手机用户的哪些需求痛点?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户会频繁的使用手机来查看时间、日期,这个时候用户习惯性的轻按电源键或敲击屏幕至亮屏状态,而在如今,大部分主流的智能手机也都会在锁屏界面上把时间、日期甚至天气预报做得非常醒目,这为了方便使用者随时查询。但是,对应着当下用户的需求状况与应用场景来看,这或许并不是最好的设计。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操作,对应着当下手机用户的普遍应用场景与用户习惯。据三星最新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大约每天查看他们的设备150次。在大多数智能手机上,用户按下电源键即可查看时间。而在另一些手机上,用户双击屏幕就可以查看屏幕通知。但一旦在比较严肃的场合,比如说会议、商务等场景,时不时查看手机可能对旁观者或者与会人员造成干扰甚至导致周围人的情绪不安。在约会或者社交场景,时不时查看手机显然也会令对方尴尬。在电影院或者影剧院、音乐会这样的场合,突兀的亮屏也实在有失庄重,况且反复亮屏总还会消耗电量。特别是对于屏幕越做越大的大屏手机来说,这种敲击屏幕点亮手机的方案,终归不是最优的设计。所以我们看到用户日常手机使用在这里至少有两大痛点:1,通常用户在生活中需要频繁点亮手机才能查看未读信息或时间。2,因为频繁的操作使手机耗电量增加,产生不必要的功耗。三星AOD熄屏技术可能就在于这些生活中各种不经意的场景对手机使用小细节的一些优化。在目前来看,三星在Galaxy C9 Pro上,运用AOD熄屏提醒功能,在熄屏状态下可以显示时间、电池电量、通知等信息,用户无需点亮手机即可查看信息。对应到用户的使用场景,这解决了在开会或日常工作等不方便经常点亮手机的状态下,C9 Pro熄屏提醒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看重要信息或来电。另外,另一个痛点——手机电量的消耗方面,在C9 Pro上,基于Super AMOLED屏幕的省电优势,用户可以自定义熄屏界面,并通过双击通知进入各项应用,甚至还能在熄屏界面控制音乐播放。当其他手机都是黑着屏幕时,这一功能让C9 Pro让用户无需点亮手机即可观看到时间以及未读信息的提醒,降低了手机电量的消耗,延长手机电量使用时间。此外,三星的熄屏提醒功能还支持应用的消息推送。例如将微信设置为提示应用,在熄屏时,如果有微信消息,可以在熄屏状态下一直显示,确保不错过重要微信通知。总体来看,AOD熄屏技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与传统的亮屏待机桌面需要伸出手敲击屏幕或者轻按电源键相比,它只要用户把目光移到静置的手机上而不一定非要敲击屏幕或者轻按电源键,就可以接受并看到常规的时间显示、重要消息等,而不会对旁人造成干扰也确保了自身隐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想法,个性化的选择字体或者显示方式。总之,AOD熄屏技术不需要繁复的操作,节约了时间,简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不仅终结千机一面的同质化,另一方面则有着与众不同的黑科技的光环。许多厂商效仿推出熄屏提醒:为何功能方面总有些许短板?但我们发现,目前有部分厂商也加入了熄屏提醒功能,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厂商在功能方面总会有些许短板,要么是需要消耗大量电量,要么则是屏幕显示能见度不足,为什么?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事实上,熄屏提醒功能也需要响应的技术功能与硬件材质的支撑。首先是需要更好的电池续航功能。比如说,在脆弱的电池里加入一个熄屏显示功能显得不那么明智,尽管熄屏显示是一个相当方便给力的功能,但前提是需要这款智能手机有足够优秀的续航能力,才能来处理这些任务。而三星C9 Pro同时配备的是Super AMOLED屏幕,具备省电优势,AOD可以自定义熄屏界面,Super AMOLED屏和高通骁龙653处理器,二者协同工作将启用“熄屏提醒”时的电量损耗降到最低。另外熄屏提醒需要更好的屏幕材质。我们知道LG G5也具备熄屏提醒功能,但LG G5用的是IPS液晶屏幕。而熄屏提醒是将屏幕背光降低至很低的程度、来显示一些内容,屏幕材质在这里决定了体验。有人通过评测发现,三星在多种角度、环境下的能见度均非常好,这是因为AMOLED自发光的特性,不需要整个面板通电,只需将显示像素单独导通即可。LG方面,IPS液晶屏幕的像素点并不能单独点亮,所以整个面板的背光需要一直工作,亮度大约在30%左右,整个显示也相比三星有所逊色。强势搏杀中端市场:三星C9 Pro或许上了重要一课当然,在熄屏提醒之外,C9 Pro在娱乐化体验与外观颜值等方面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包括通过与腾讯、阿里等国内互联网巨头联手,推出朋友圈视频、拍立淘等贴心功能以及更人性化的本地应用和旗舰级功能越级体验,以拍照、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上面的出色表现去打年轻人的网娱消费痛点。显然,从这方面来看,三星将目光瞄准的是“年轻新锐”这一目标人群,这背后体现出,三星的本土化以及对国内消费者的应用场景与手机使用习惯的理解上正在更加深入。而归功于三星一直将“有意义的创新”作为产品策划与开发的理念,刷新了C系列家族设计与性能的高度,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产品的用户体验与场景方面的创新成为当前各个品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基于如何突破智能手机的同质化格局,许多厂商虽然焦虑,但在技术与供应链环节乏力的背后,却拿不出真正的好想法与设计,许多厂商都愿意追随。从定价上来看,上市时3199元的价位,从6GB运行内存、4000毫安大电池等硬件顶级配置以及本土化软硬件的优化来看,C9 Pro也意味着三星市场策略的一种调整,即将中端手机调整为高端旗舰配置与设计,即强势搏杀中端市场,向具备增长潜力的中端市场集结重兵。在中端市场,如何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基于用户体验角度与用户习惯与使用场景的观察来优化设计与创新,三星C9 Pro或许给许多厂商上了重要一课。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本文未经本人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22:19:46+08:00","url":"/p/","title":"搏杀中端:三星C9 Pro熄屏技术或终结千机一面同质化","summary":"文/王新喜日前,三星发布了三星Galaxy C9 Pro。在刷新了C系列家族设计与性能高度的外在表现之下,Galaxy C9 Pro可以看成是一款面向中国市场、专为中国用户打造的网娱利器。在采用突破性的一体式金属超薄设计与0.4mm宽度的微缝天线主打用户对于颜值的偏好之…","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三星手机"}],"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43a426f9dd","uid":24,"isOrg":false,"slug":"wang-xin-xi-71","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科技自媒体作者","name":"王新喜","profileUrl":"/people/wang-xin-xi-71","avatar":{"id":"c733adbea","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wangxinxi","name":"王新喜"},"content":"文/王新喜自去年的年中开始,三星盖乐世C系列产品C5、C7、C9 Pro连续上市,继去年发布C7后,今年三星再次发布了全新升级产品Galaxy C7 Pro,售价为2899元,而盖乐世C系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参照三星高端旗舰的创新设计与标准,将硬件配置、颜值、用户体验、微创新优化再度拔高了一个层次。从C7 Pro的配置与外观设计层面来看,采用的是5.7英寸大屏,内置4GB内存和3300mAh容量电池,搭载骁龙626处理器,主频达到2.2GHz。外观设计采用了全金属一体化机身,大屏+窄边框的设计方案,搭配微缝天线的工艺,采用两次TRI纳米注塑,与全金属机身融为一体。颜色除蔷薇粉、枫叶金之外,新增苍海蓝。从这里可以看出,三星盖乐世C系列正在以田忌赛马(上等配置对决中等配置的竞争对手)的模式,去搏杀中端战场。旗舰矩阵夯实中端市场的护城河三星的盖乐世C系列低调密集出击,悄无声息的席卷中端手机市场,事实上已经布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矩阵旗舰格局。三星Galaxy目前有3个主要的产品线的布局,在C系列之外, 还有A系列与Galaxy S系列。Galaxy S系列是三星高端顶级旗舰系列,Galaxy C系列是三星手机当中最年轻的一个系列,Galaxy A系列偏向于中低端。而自去年来,Galaxy C5和C7、C9 Pro、C7 Pro等手机在中国集中亮相,显然是想在苹果与三星真正的旗舰对决之间的市场空挡,以中端旗舰矩阵夯实元的价位的护城河。从目前来看,Galaxy C系列以刚刚好的定位偏向于聚焦年轻用户、潮流网娱达人群体,直到Galaxy C7 Pro与Galaxy C9 Pro持续发布,Galaxy C的态度与战略定位则逐步清晰起来,战略意图瞄准了年轻群体庞大的中端战场,而C系列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专为中国市场而推出。本土化战略打用户痛点据悉盖乐世C系列是研发、生产、设计、销售一系列中国本地化经营体系,C意指china,而其产品研发与设计团队显然深谙中国消费者心理需求。从外观设计,结构和天线(微缝天线),到部分本地化用户体验及软件研发来看,三星显然开始更加聚焦中国消费者的痛点,功能上的重要卖点集中于拍照、外观设计以及本土化应用开发上的个性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软件应用与体验优化层面,包括Light+亮颜自拍算法、U品原音+极致HiFi音效、红包助手、伪基站屏蔽功能、息屏提醒功能以及Samsung Pay与支付宝合作的“一指秒付”、相机内置“拍立淘”模式等功能几乎针对中国市场消费者痛点一一出击,与竞争对手相比,三星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能力毫不逊色,对于上一代C7而言,C7 Pro在硬件、体验、外观、散热等等方面进行了均衡提升,三星把外企的本土化经营与微创新策略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从这个层面看,三星明显是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与重视。而在当前,一个重要市场信号是:涨价。当前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所有的厂商基于都在瞄准存量换机用户。国产手机开始集体从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移,手机市场开始逐步打破了 “M型市场”的规律,开始更多聚焦用户的“改善性需求”。中端市场开始随着国产手机与三星的强力入局开始硝烟弥漫。据市场调研公司Gfk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这个区间的智能手机销量增长了111%,低端市场的增长趋势逐步变缓。涨价放大了资源短缺:挟供应链优势的三星发力中端市场给国产厂商带来威胁而在市场中端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三星的价格下探,也给了三星Galaxy C系列席卷中端机市场的机会。在中端市场,性价比策略已经失效,在配置与设计以及价格、创新以及品牌本身等因素上体现出来诚意与溢价,是获取用户的重要前提。因为目前三星盖乐世C系列虽然是中端手机价位,但在多个软硬件参数上却是旗舰机的标配。在国产手机涨价的趋势下,现在盖乐世C系在中端市场进行全旗舰矩阵布局的打法,对标的又是华米OV的市场区间。但在当前,随着很多中国手机厂商将产品线从中端向高端转移,资源短缺的问题正被进一步放大。从目前的趋势来看,OLED面板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为在2016年,小米5、华为Mate9 Pro、vivo的Xplay 5等手机都采用了三星的OLED面板。屏幕将成为整部手机中稀缺的刚性资源。目前三星又几乎垄断了OLED屏幕的产能,而高通最新的骁龙835处理器、索尼的传感器等,也会给大厂优先。作为智能手机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芯片、内存、电池、摄像头、屏幕等手机研发制造的关键元器件核心技术与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一个事实是,拼配置更新与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以及供应链零部件与产能,目前还没有厂商能拼过三星,而在许多厂商在供应链短缺的时候, 手握产业链的三星却基本不受涨价影响。另外,三星还是很多国产手机厂商的供应商,这对国产手机的未来也将形成威胁,三星用高端配置强势搏杀中端价位,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抗来自苹果和国产手机的双重压力,显然也是有备而来。三星盖乐世C系或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变量前面提到,在供应链关键元器件环节的这些短板,可能也将是不少厂商冲击中高端的风险所在。所以在这里事实上看出,国产厂商如何完善垂直产业链布局,从自研核心器件发展到建立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供应链话语权显得刻不容缓,当然,目前从华为小米纷纷自研芯片可以看出国产手机的危机感与焦虑感正在提升,当然这也是好事。而且从当前盖乐世C系中端旗舰矩阵密集发新机可以看出,三星正在最大化的利用全产业链体系,掌控优化硬件成本,让搭配最顶级配置的智能机快速出货,以主打高配与设计的思路、辅之以适中的价格搏杀中端市场。如果三星通过供应链优势、采购与价格环节等策略压制对手,那么对中端市场将形成巨大冲击。加之当前三星还是很多国产手机厂商的供应商,三星可以严供自身的供应链零部件成本与利润,而其他的Android厂商显然会压力更大。从当前三星盖乐世C系手机快速占位的姿态来看,要迅速占据抢占市场份额的野心已然浮现,而如上分析,以三星严供自身的供应链成本保持性能价格与创新上的优势,并以本土化定位的体验创新的策略,横扫中端手机市场的机会相当大,中端智能手机市场是行业当中的一个最大变数,而从当前的势头来看,三星盖乐世C系或成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变量,国产手机以及iPhoneSE等机型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如何把控自身的创新、出货节奏与定价策略应对冲击与竞争,将成为接下来许多手机厂商的一道难题。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本文未经本人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0:09:39+08:00","url":"/p/","title":"新品密集上市,哪款手机可以席卷中端市场?","summary":"文/王新喜自去年的年中开始,三星盖乐世C系列产品C5、C7、C9 Pro连续上市,继去年发布C7后,今年三星再次发布了全新升级产品Galaxy C7 Pro,售价为2899元,而盖乐世C系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参照三星高端旗舰的创新设计与标准,将硬件配置、颜值、用户体验…","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FULLINFO":true}},"User":{"wang-xin-xi-71":{"isFollowed":false,"name":"王新喜","headline":"科技自媒体作者","avatarUrl":"/c733adbea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wang-xin-xi-71","bio":null,"hash":"43a426f9dd","uid":24,"isOrg":false,"description":"科技自媒体作者","profileUrl":"/people/wang-xin-xi-71","avatar":{"id":"c733adbea","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wangxinxi":{"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wangxinxi","name":"王新喜","creator":{"slug":"wang-xin-xi-71"},"url":"/wangxinxi","slug":"wangxinxi","avatar":{"id":"2adf50b1aa0fef8fb6d19","template":"/{id}_{size}.jpeg"}}},"columnPosts":{},"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想让微信绑定手机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