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厂商,运营商,专营店,商店价格怎样imsi区分运营商

运营商实体渠道门店发展方向探讨
运营商实体渠道门店发展方向探讨
4G高速发展时代,企业实体渠道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变化。从客户角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习惯由线下转向线上,前往实体渠道购买的用户减少;产业链方面,公开版终端成为市场销售主流,大连锁等开放卖场的竞争力大幅增强;同时随着实体门店房屋、人力成本的增加,运营商实体渠道生存压力空前绝后。为更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运营商实体渠道只有积极拓展门店新型发展模式,降本增效,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本文拟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迎合消费者购买习惯,实体渠道O2O化运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用户的购买习惯,用户对线上购买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随着消费者物质消费水平的提升,用户的购买行为、购买渠道也愈发理性,消费者的线下体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融合渠道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根据调研显示,超过七成用户已使用过渠道O2O服务并表示未来会保持或增加使用的频次,而线上购买,线下提货/退换货、线上下载优惠券在实体店使用则是O2O最主要的兴趣需求。消费者对渠道O2O的认可和接受是运营商开展O2O拓展和运营的基础,运营商拥有良好企业信誉以及多年的线下渠道运营经验,在渠道O2O建设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在O2O建设中,涉及电商、实体以及客服等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而应重点考虑建立全局化的渠道业务模式、全流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IT系统,以及如何建立适合的业务考核体系是业务发展的关键。
2、延展发挥渠道优势,异业合作资源共享。运营商社会化渠道主要以赚取终端差价及业务发展酬金作为收入来源,受市场环境以及用户消费趋势的影响,门店销售利润降低,渠道开店存在犹豫心理。考虑到渠道覆盖,从资源共享角度出发,运营商可采用低成本的渠道扩张政策,通过开展跨界合作,将异业门店发展成为渠道拓展、用户发展、品牌提升的有效补充。目前中国电信已于2015年12月与京东签署了“农村渠道创新”协议,双方在农村市场的渠道发展、终端供销、通信服务与电商分销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有利于中国电信农村市场的拓展,同时,京东利用中国电信的通信和服务网络,助力于其农村电商“3F”战略的推进。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商在推进异业合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企业诉求,挖掘受众群体画像,寻求恰当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3、精准营销,大数据销售型门店转型。打铁还需自身硬,解决门店生存压力,关键在于提升门店销售效能。基于消费者数据的不断沉淀,运营商渠道获取了大量的关于用户、套餐、终端、消费等数据,通过分析判断消费者偏好及购买倾向,不仅可准确对目标客户进行业务信息批量推送,还可将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嵌套到门店业务受理系统中,当客户前往营业厅办理业务时,营业人员紧抓第一触点,即刻开展精准营销。此外,大数据分析也可指导门店的销售运营,通过门店销售趋势研究分析门店销售规律,并据此提出销售排班、资源配置、精确营销等优化提升方案,最终带动门店销售提升。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洞察将成为实体门店销售竞争的关键能力。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市场研究部,中级经济师/工程师,渠道运营与销售创新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市场营销、渠道销售与运营等研究
编 辑:李陶陶
余承东: 华为超越苹果三星 需四到五年时间
CCTIME推荐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运营商 第6页_虚商在线
当前位置: >
运营商 第6页
&  上周五,某市移动公司员工私自给用户开通增值业务,造成乱扣费情况遭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时至年底,央视闹这么一出,分分钟不让运营商过好年的节奏。而面对乱扣费这个老大难问题,网友们一方面表示愤慨,另一方面却也早就见怪不怪,因为在这方面消费者可以说是完全不设防。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全是坏消息,身为电信业新贵的虚拟运营商们,近一年来170号段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在透明消费方面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区别于传统运营商的一些更为简单明了的灵活资费模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资费更透明:让用户明白消费  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会造成乱扣费现象,从其根本来说,是由运营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三大运营商的业务种类繁多,从彩铃、流量包到各类资讯服务、包月服务等,可谓琳琅满目。而消费者要么不屑于仔细了解,要么根本看不懂业务内容,最终在消费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年龄段用户的情况尤为突出,很多爸妈一辈的中老年人,根本不会主动查询消费账单,无中生有的增值业务让他们花了冤枉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是,部分运营商基层员工一味追求KPI,在用户的眼皮低下钻空子。  虚拟运营商在这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虚拟运营商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运营商,它们往往是互联网企业出生,因此具有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信息透明的天然优势。绝大多数虚拟运营商都将营业厅完全放在线上,比如蜗牛移动就将旗下的免卡营业厅设置在“免商店”app内,这就使得用户随时可查询到业务使用情况,各项支出也是清清楚楚。而这也是工信部发文要求加强资费网上公示管理的要求之一。  套餐简洁:用多少花多少  除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扣费猫腻外,基础运营商繁琐的固定套餐模式也让用户十分头疼。就拿江苏移动目前正推的业务举例,仅这全球通一项服务就包含了18种套餐,动感地带、神州行两项服务也是有增无减。  用户很容易被这些套餐绕晕,往往不能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个套餐,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固定套餐月底会将余量清零,这也受到不少诟病。很多人会在月底查询账单时发现,要么是语音超出了套餐而流量却还剩很多,要么是流量超标了而语音基本没怎么用。  虚拟运营商的出现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资费模式简单明了,大白话说就是“用多少就花多少”。首先,自5月份陆续放号以来,几家虚商陆续提出“流量不清零”的概念,此后流量不清零逐渐成为170号段的标配。其次,阿里通信、爱施德等均推出懒人型的计费方式,蜗牛移动的免卡则首次提出无套餐、零月租的概念。此外,虚商还制定出一些贴心的小服务,如蜗牛的199免卡可实现语音流量自由互转,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用户的无谓消耗。  虚商认知度仍有待提高  既然虚商在透明资费方面优势明显,那么是否意味着170号段很快就将统治市场呢?问题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根据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放号半年多来,33家虚商目前总用户数刚突破100万。  分析人士认为,虚拟运营商在我国毕竟是新生事物,上面的数据表明目前虚拟运营商的市场认知度仍然较低。统计数据也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说法,根据艾媒咨询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有多达62.9%的用户根本不知道虚拟运营商是什么,另外还有22.8%的用户虽然听说过虚拟运营商但几乎不了解。  “尽管虚商在基础服务方面还有待改进,不过170号段的未来是值得看好的。”上述人士表示,“在前期的市场推广中,诸如无套餐、零月租、流量不清零这样的新鲜概念,已经让虚商在部分用户中得到了认可。”他举例称,京东通信将170卡与网购特权绑定在一起,很受网购达人的喜爱,而像蜗牛移动则是先后推出了数款免卡产品,999免卡、399免卡、199免卡等每张卡都颇具特色。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虚商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广大用户对于170号段的信任度也将进一步增强。上述分析人士认为,各家虚商都在努力完善各方面的技术和业务环节,如果基础运营商明后年在批发价格给予虚商更多倾斜的话,170号段未来必将赢得无数用户的青睐。[引用:]
&  缺乏变现能力,运营商将逐渐变为通信业的“管道商”,这正是传统运营商最不愿意面对的情况。如何在技术变革中弱化未能取得先机的劣势,寻找新的增值盈利模式,正是传统运营商在不断试图突破的  “短信告别一毛一条转为免费”的消息在10月底被铺传开来,虽然此前类似的消息时有揣测,但随着短信使用量的迅速萎缩,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似乎不用再更多考证。  11月初,中国移动对此进行了正面回应,称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中国移动确实正在开发融合通信项目,但仍处在开发阶段,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  在技术革新改变通信格局的新时代,传统运营商何以保住市场抵抗冲击,通信业务的未来又有多少可行的路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战场之上,谁能把握先机,谁又能笑到最后?  传统业务受夹击  “谁也没有想到,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快就革了我们的命??”今年初,传统运营商业内的朋友们坐在一起,还开着这样的玩笑。  2011年1月,腾讯正式推出智能终端即时通信工具——微信,至2013年1月,微信用户超过3亿。随后拓展商业化业务功能,并逐渐扩大平台开放程度。与此同时,陌陌、易信等基于社交平台的通信App不断涌现。第三方软件迅速为自己的平台抢占了用户。  中国移动公布今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纯利润同比减少9.7%,且前三季度的短信使用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0%,原因是来自微信和苹果iMessage等免费工具的冲击。此外,中国移动的短信发送量及收入自2011年首次出现下降后,呈逐年扩大趋势,这四年也正是各种移动通信工具风起云涌的四年。  腾讯上半年财报显示,至2014年第二季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57%至4.38亿元,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到5.21亿,两者总数已经超过了中国移动7.99亿用户总数。  2013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告》,虚拟运营商逐步获得牌照并投入运营。虽然目前虚拟运营商仍处于初步运营阶段,市场发展较为有限,但众多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特色服务,并针对传统运营商的固定模式制定新的营销策略,语言、短信免费、流量不清零使用等。虚拟运营商也在不断争取可以与传统运营商相抗衡的市场地位。  技术的革新与市场的开放,使得传统运营商面临各方接踵而至的挑战,尤其是面对能够实现多媒体传输的App应用,短信、语音业务显得过于单调,首先受到冲击。  互联网观察家郭涛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短信免费,业务打包融合,适用数据流量套餐,这是通信业改革的必经途径。相信在几年内,通话业务很快也会进入免费时代,放弃‘鸡肋’式的业务收费,反而可以更好地增强用户黏性”。  传统计费模式受到冲击并不是中国通信市场独有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受移动互联网冲击,运营商传统的语音通话和短信业务已难以为继,欧美主流运营商都已经开始尝试转型,更多地开始依靠流量经营,试图通过各种数据流量业务提高收入。  “伴随4G网络的发展与完善,网络容量也已经扩展到一定程度,将整个短信以及通话业务移至4G平台,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通信分析师马继华对《法人》记者说,“但是否能够顺利地改变用户习惯,保证原有的通信质量,还有待观察。”  运营商以守为攻  “移动推出的通信融合业务只能说是一种防御性的策略,对于抢占以及巩固市场没有任何意义。”郭涛认为,“不过是让第三方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脚步放缓而已”。  据公开信息介绍,融合通信业务是将运营商引入互联网移动IM、社交、音乐视频等领域,是能够将通信信息数据化的跨通信网、互联网的综合通信及信息共享平台。具体包含融合电话簿、增强消息、网盘、个人增强通信、在语音呼叫期间可进行多媒体内容共享等服务。用户可以使用真实的手机号码作为登录账号,在融合通信的PC客户端、Web客户端或手机客户端与联系人进行通信,可以上传、下载、共享图片、音乐、视频、文本等内容。机内的短信、语音、通信录图标点开后便是一个社交网络。即便手机里面没有号卡,也可通过免费Wi-Fi发送短信。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即使不是目前的移动通信应用的挑战,也会面临其他的技术挑战。”马继华分析说,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再到增值业务,运营商不断面临时代与技术革新的挑战,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开发新一代的技术去适应和改进。  通信融合业务也是如此,移动试图通过建立底层平台,实现不改变用户习惯而改变计费方式,未来的走向关键还是在于市场的认可,即使通过了用户的试用测评,能否实现运营商的平台统一,以及互联网企业全力配合,而不是各自为政,提升用户体验,还有更多的合作模式等待探索。  中国移动研究院专栏专家李阳也向《法人》记者提出,运营商基于其在网络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得自己的相应业务都能够得到较好的环境保障,虽然融合通信业务的“挽救”效果未必明显,但运营商与互联网既拥有重合的用户群,也拥有独有的用户群,通过不同的接入口,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领域盈利,“但不能否认,相较于互联网应用,运营商的变现和增值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  虽然挽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地在短期内看来并没有可行的路径,但处在通信行业的转折点上,传统运营商强大的实力以及多年的积累,无疑为其跟上时代的变革积累了不少资本。海外扩张,新业务的跨界经营,传统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竞争,包括传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都在等待扭转战局的新突破点。  开发增值盈利模式  缺乏变现能力,运营商将逐渐变为通信业的“管道商”,这正是传统运营商最不愿意面对的情况,也是他们正在面对的“无利可得”的现实。如何在技术变革中,弱化未能取得先机的劣势,寻找新的增值盈利模式,正是传统运营商在不断试图突破的。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介入了游戏、阅读、生活服务、软件商城、电商、支付、音乐、视频、车联网,还推出了视频盒子、音乐盒子这样的互联网硬件产品,还包括和第三方公司合作各类面向特定群体的可穿戴终端,同时还推出了云产品。  谈到传统运营商的转型,“大数据”的应用是行业内人士最容易达成的共识。传统运营商多年积累的用户数据,以及其在通信方面的广泛覆盖,为其通过深度挖掘分析数据实现增值盈利,提供了最便利的资源。  “为用户画像。”李阳形象地向《法人》记者介绍大数据转型的基础,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实现性别、年龄、爱好等方面的具象性数据,相当于为用户画了一幅像。基于此,一方面可以与企业级的客户合作,利用渠道优势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自己开发的非通信业务,节省交易成本,获取增值利益。  短信在语音通话费用相对较高的时代出现,以便捷价廉的方式弥补了通话业务中的不足。即便是在短信业务已日薄西山的当下,短信的赢利能力仍是令人惊叹。统计显示,仅在去年春节期间,人们发送的拜年短信就达300亿条之多,按每条短信0.1元计算,7天内通信运营商们就坐收30亿元。  现如今,当通信运营商的盈利模式从传统的语音、短信收费转向流量甚至价值增值业务之时,短信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当人们不经意间已经告别一种交流方式时,只是为通信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获取通信价值的机会。在机会与瓶颈并存的时候, 传统运营商与互联网应用的任何一个尝试,都可能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引用:]
&  12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三大运营商推出面向网购用户的“流量钱包”。用户在淘宝、天猫购物或参加商家活动,就可以获赠一定的流量。这些流量可像零钱一样“零存整取”,快速提取到手机号码或转赠给家人朋友,兑换成联通、移动、电信等运营商的全国流量包。  此前,中国联通推出流量银行、中国电信推出了流量宝,中国移动的流量800等等,都是流量货币化的实质性探索,而这“流量钱包”等于是为最近流量货币化的热度又烧了一把火,比京东之前的170号码与购物账号捆绑赚流量向前了一大步。  流量的货币化是运营商流量经营向价值提升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般来说,流量经营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流量客户增加、单客户流量使用增加,客户流量价值提升,通过几年的努力,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十分普及,客户基础与使用都基本成型,如何提升流量的价值就成为了运营商探索的重点。  流量货币化是可行的  与语音相比,流量天生就具有一定的货币化特征,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流量货币。  1、流量是有特定价值的等价物,一定的流量对应一定的互联网服务,用户需要支付一定的流量才能享受到特定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2、流量是消耗品,使用的服务越多消耗的流量就越高,流量消耗与享受的服务成正比关系。  3、流量是可交易的,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应用服务商之间,都可以借助流量来实现交易结算,流量也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服务间的交换媒介,起到虚拟货币的作用。  流量货币化,重要的是要实现流量的自由交易,用户向运营商购买流量,或者有互联网公司向运营商购买流量后转赠与用户,用户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流量。  流量货币化的典型案例  日前,中国联通推出流量银行,此前中国电信推出了流量宝,中国移动的流量800等等,都是流量货币化的实质性探索。  作为虚拟运营商的京东推出了京东购物送流量也可以看作是流量货币化的重要一步,当然,京东还只是停留在发行阶段,并未开通用户在京东卡上的流量购物。  其实,最早将流量货币化成型的是巴士在线。此前,虚拟运营商巴士在线推出“10020流量银行”主打卖点是流量收益,该业务由B2C的产品“流量宝”与C2C的“流量市场”两大模块组成。用户通过购买合约期内的“流量宝”产品,可以实现购买流量的本金在无风险的基础上获得12%以上的年化收益;在C2C的“流量市场”,巴士在线的170用户可以将流量进行交易实现变现。  流量货币化的主要特征  通常来说,流量货币化指的是,用户持有流量,通过流量购买移动互联网服务,同时用户也可以将流量自由交易,对于包月的用户每月消耗的流量并不固定,不足的流量可以向用户或服务机构购买,多余的流量也可以交易给其他有需求的用户。  因此,流量的货币化应该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流量可赚取:通过下载或其他付出,用户能够赚取到可支配的流量,而不仅仅是通过货币来购买。  2、流量可累积:流量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可以进行累积,不会存在到期清零或上限封顶的限制。  3、流量可收益:未使用的流量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收益从而保值增值。  4、流量可买卖:既然是个人的虚拟财产,流量的买卖就不应该被允许,但会有一定的程序和限制。  5、流量可转赠:将流量转赠或共享都应该是被允许的行为。  6、流量可消费:作为具有网络消费上一般等价物属性的流量,可以在虚拟网络环境下兑换商品,从而实现消费的目的。  7、流量可继承:流量的所有权归属用户,当用户换套餐、换号或换运营商时,这些流量应该可以被带走或通过特定的形式进行兑换。  流量货币化对运营商的好处  1、流量货币化从短期看可以缓解社会压力,是流量不清零政策的自然延续,给用户更多自主权。  2、从长期看,流量货币化是运营商掌控移动互联网时代财经中枢大权的关键行动,通过货币化的流量在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分配和支付交易中拥有主导权。  3、流量货币化对智能管道的建设有深远的正面意义,以后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业务需求自主购买流量,还可以让用户根据业务的需求选择使用高流量应用还是低流量应用,也能够让运营商全方位的推动流量的智能匹配。  4、流量货币化也会促进移动互联应用的使用,客观上有助于流量的健康增长,让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调整使用强度。  5、流量的赚取客观上会促进运营商后向收费模式的成熟,作为避免哑管道的重要手段,使移动互联网的前后方链接起来。  6、流量的货币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密不可分,是运营商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能够帮助运营商探索更多的未来新业务模式。  流量货币化也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将流量定义为移动互联网系统内的一般等价物、虚拟货币,那么就能更好的解决现阶段流量不足和分配的问题,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增加,相应的向市场投放对应的流量。  1、流量货币化等于是承认了客户对流量的所有权,从而彻底改变了套餐的消费的资金属性,这将彻底改变运营商与客户的关系结构。  2、由流量的所有权变更会衍生出流量的转售、赠与或者继承问题,一系列的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3、流量看似是累加或者延续的,但流量的积累却并非线性,由于运营商营销政策的变革,流量的单位价值一直在变化,也就是货币的贬值,价值的转换将出现争议。  4、流量的货币化是敏感项目,已经演变为一种虚拟货币,那么问题来了,发行的依据是什么,是否要成立流量中央银行。  当然,流量的货币化并不等于流量成为货币,至少在现在还没有成熟,未来如果解决了流量发行的依据问题,流量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货币也十分有可能。  流量货币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1、用户对流量使用的全流程自由控制,购买、赚取或消费、交易都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这对系统支撑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也需要未来运营商之间合作平台建设。  2、产业链和生态系统的建设决定流量的货币化使用范围与价值体现,如果没有足够的移动互联网用途,流量货币化就成了空谈。  3、用户作为市场上流量的持有者,自己决定消耗多少流量购买互联网服务,实际上就是用户对互联网服务的自我定价。  4、需要筹备建立所谓的流量央行和支付结算机制,否则流量货币化将出现危机。[引用:]
&  最近通信领域“颠覆性”的新闻真不少,尤其是话音业务领域。  微信电话本率先提出语音免费。尽管马老板在乌镇表态“这只是个小产品”,但无论是运营商内部还是行业里,相当多的专业人士表示对此不信。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微信电话本采用VoIP技术实现智能终端之间的语音通信,网络通话时消耗流量,而如果网络通话无法接通,也可以回退到电路域,变成普通的话音。  微信电话本的免费是在特定场景下发生的。  无论是VoIP的通话质量,还是一些场景下向用户收取通话费,甚至“涉嫌”双向收费,这些都可能成为被对手攻击的槽点。  随着体验的深入,我们发现安卓机被简单粗暴了一把:微信电话本直接修改安卓底层,不仅接管了通信录的管理,还强势替换了用户的拨号器和短信管理工具。  这种行为最容易引起客户反感的,我周围很多用户都因为此愤而卸掉这个产品。用户也许不知道,即使卸载了,在别人的通信录上,你仍然是一个微信电话本的用户;而且在你授权微信电话本访问通信录的时候,这些信息就已经被复制到云端了。  运营商官方对这个业务一直沉默不语,有人说是淡定,也有人说是反应迟钝。本周,中国电信和网易的合作产品——易信3.0,也打起来免费语音牌,这自然抓住了舆论的眼球。虽然未及多久小米就推出“小米畅聊”,但更多的关注点仍集中在易信身上。  易信3.0和小米畅聊都昭告天下:我才是真免费!不仅话音免,流量也免!但看具体的内容,免费通话都有限制。  这两类产品采用回拨这种业务模式实现语音通信。具体流程是由主叫用户向呼叫控制器发起请求,再由呼叫控制器分别向主叫和被叫用户发起基于电路域的呼叫,这样两个通话的用户全成了被叫,所以语音通话费全免。  小米畅聊接通时还用到几k的流量,而有中国电信的血统的易信更痛快,连这一点点流量都给用户免掉了。可是,客户呼叫控制器的运营并非没有成本,网间结算的钱怎么算?所以说,无论是小米畅聊还是易信,都是以补贴方式实现了对用户的免费。  如此密集的攻击,是不是话音免费时代真的到来了,为啥都盯着语音?  逻辑上分析: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庞大,其存量客户是各家眼中的香饽饽。而移动的主要盈利能力来自于话音业务,因此在话音业务上采取颠覆性的动作,是从中国移动这头大象身上割肉的利器。  事实上呢?叫好的手段未必叫座。有些客户被优惠活动绑住了,身不由己;也有“懒用户”,即使运营商主动营销,也不愿意换个省钱的套餐。运营商的体系非常庞杂,即使是内部人士,也很难知晓全貌;单纯地从数字和报表分析,更难以深刻理解运营商;如果只是听从业界的呼声,那就更容易产生误判。  相信虚拟运营商里有很多人,现在有了类似感触,有人对我吐槽“现在陷入了重围”,我不厚道地回了一句:“谁让你自己进来的?”已经发牌的几十家移动转售企业放号量超百万,新发牌照的八家民企又杀入战团,移动转售的发展是终于突破了瓶颈,还是强弩之末?  现在工信部又发布了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的试点方案,移动转售之后又有了宽带转售,希望通过移动转售业务的试点,监管机构和民企能更加客观理性地判断: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是诱惑还是陷阱?  想起一个段子:赌场老板考虑到建筑工人下班后没事干惹事,就开了个赌场,同时为了避免南方人北方人文化不同闹矛盾,于是他规定:南方人去左边房间玩,北方人去右边房间玩,不得乱串门。大家相安无事。过一阵子,大伙儿大多输钱,心里有点不舒服,且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有点弱智,我去了肯定能赢,北方人也觉得南方人有点弱智,我去隔壁肯定能赢。于是赌场老板宣布:现在开始,北方人也可以去左边房间玩,南方人也可以去右边房间玩,大家随便吧。广大赌徒欢呼雀跃,以为换张赌桌就能赢钱了。  虽然曾给运营商带来辉煌,但话音业务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这是生命周期走到了尽头,是必然趋势,与替代产品的发展无关。如今,众多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盯上了话音业务,而运营商自己试图主动转型,希望在流量经营方面打开局面。难道转型就是二人转,砸了别人的碗,自己就有饱饭吃?[引用:]
&&&&& 向民资开放宽带接入业务,这个消息无论是在电信业内还是在消费市场,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工信部以试点的方式开放宽带接入市场,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拉动信息消费,加速“宽带中国”的建设,在具体措施上又比较慎重,注意不对已经增长趋缓的基础电信业务市场造成过大冲击。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年底前接入网业务铁定向民资开放,这将催生新一批宽带运营商,在市场竞争的带动下,不仅将促进整个电信行业发展,还会为用户带来更为质优价廉的宽带服务。但除了欢迎的掌声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需要担忧的问题了吗?  自移动转售业务试点启动后,人们发现,基础电信市场创新并非那么容易。虚拟运营商试水业务期吸引了很多用户的眼球。送话费、送手机、送流量比比皆是,但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用户量级仍然才达到数十万。也就是说,民资为拉动信息消费要作出实质性贡献,还需要假以时日。  目前市场上除了三大运营商以外,已经有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宽带运营商。中小宽带运营商价格低廉,服务灵活,但也存在问题。从总体而言,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的评价还不算高。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宽带接入市场的放开,能将更多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引入宽带市场,真正推动“宽带中国”加速建成,让用户早日用上质优价廉的宽带产品。&[引用:]
1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8家民营企业发放了第四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其中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赫然在列,至此全国在一年的时间里共有33家企业成为虚拟运营商。但从第一批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至今,我们只不过看到的是竞争者不断的增长,却没看到虚拟运营业务开展后用户的增长,那此次小米的加入又能否打破现有格局从中突围?困境重重日前,获得第四批试点批文的8家企业是:红豆集团、星美圣典、合一信息、日日顺、青牛科技、小米科技、讯捷、二六三。加上获得第一批试点批文的11家企业:迪信通、乐语通讯、京东通信、阿里通信、华翔联信、北纬通信、分享通信、中麦通信、话机世界、连连科技、天音移动。第二批8家企业:爱施德、三五互联&、蜗牛移动、国美互联、苏宁云商、中期集团、长江时代、远特通信。第三批6家:中兴视通、用友、中邮世纪、朗玛信息、银盛电子、世纪互联。以上共33家企业先后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虚拟运营商累计发展用户还不到50万户,甚至还没有基础运营商平均月增用户的十分之一。并且目前虚拟运营商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用户已被提前获得牌照的阿里、京东、苏宁、迪信通、蜗牛移动等企业所瓜分,其余的企业甚至并未开展相关业务。在今年5月21日,蜗牛移动开展170号段sim卡“999免卡”放号时,就被中国联通紧急叫停放号业务。类似这种基础运营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形将严重影响未来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此外,由于虚拟运营商需要租用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管道资源,受制于基础运营商,而在零售业务上,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又属于竞争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阻挡虚拟运营商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虚拟运营商对于当前基于自有主营业务结合的细分市场下运营模式仍不够成熟,有的甚至连基本业务都不够清晰,只是把牌照当做是一个市场卡位行为。例如巴士在线(免费公交WiFi)、苏宁互联(体育市场)、蜗牛移动(移动游戏)等虚拟运营商已经通过试水找到了各自的细分市场,而像朗玛信息、长江时代、连连科技、三五互联等虚拟运营商仍是止步不前。其实,此前就有业内人士预计,一些虚拟运营商即便拿到了牌照,也并不会真正商用。小米突围对于类似小米科技的第四批虚拟运营商来说,不仅仅是面临以上几大难题,在未来如何结合自身业务找准市场方向,在与提前获得牌照切入用户市场的虚拟运营商面前如何获得竞争优势都将是重大难题。估值已达40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小米科技能否从中脱颖而出、傲视群雄?小米主营业务与虚拟运营商业务非常切合。手机、米聊、MIUI这曾经拉起小米这个BAT之外第四极的三驾马车将会在未来小米从虚拟运营商中突围而出中再次起到关键性作用。纵观当前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四批企业来看,在互联网公司中,大部分主要以互联网服务为主,而小米科技不同,是靠硬件发家,这也是业界非常看好小米公司将其列为BAT之后的互联网第四极的原因之一。而小米的硬件更是不同于其他企业,一种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创新和粉丝经济在短短四年之内托起了估值超百亿美元的巨头这是在互联网史上都是很少见的。而且就在上月底,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研究报告称,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3.276亿部,其中今年三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达1730万部,跃居全球第三位,在国内市场位居首位。手机业务与虚拟运营商业务的对接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虚拟运营商需要放号,用户认领,而小米完全不需要,完全可以直接通过售卖手机绑定号码方式获得大批用户。日前,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公开透露,目前小米已经拥有了7000万用户,在一年后,小米会有超过2亿的用户。而小米全球市场才刚刚展开,在过去一年,小米已经拓展了6个市场,包括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印尼。而印度市场是小米当前主攻的市场。近日,据外媒报道,小米正在与多家合作商会谈,将会在印度开设自己网络商城的打算。在小米早期,米聊作为拉动小米成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曾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受到来自微信、陌陌等社交应用的竞争,据数据显示,截止今年年9月,米聊用户量就突破7000万,而在接入微软小冰后,米聊用户领养专属小冰在一周内突破30万。值此机会,米聊借助虚拟运营商业务将是一个翻身的机会,同时米聊也将对小米的虚拟运营商业务起到助推作用,拓展市场。被誉为“小米之魂”的MIUI,更是被外界普遍看做是小米手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样对于虚拟运营商的小米来说,一样如此。现在,MIUI已经迭代了200多个版本,全球用户量超过7000万,经过长达4年的发展,MIUI早就超越了一款ROM的含义、初步打造了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另外,小米的应用商店已经是行业内公认的安卓五大分发渠道之一。MIUI已经形成生态,早在去年12月,小米公布的数据显示,MIUI月流水已超过3000万。现在来看,当初拉动小米快速前进的这三驾马车仍旧适用,此次小米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虽然说来的比较晚,但却不乏是个机会,从之前虚拟运营商的试点推行来学习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同时通过自身优势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此前,初期获得牌照的虚拟运营商无非是通过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让、取消漫游费等基本业务的变相降价,但这并未取得很好的市场效果,而小米最大的优势是拥有自己的手机业务。变相通过免费出售手机的方式(类似基础运营商的“买手机送话费”形式)直接卖号,通过米聊和MIUI来留住用户、吸引用户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同时又通过米聊和MIUI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粉丝购买小米手机,这将形成一个死循环。小米能否从虚拟运营商中突围而出有三驾马车就够了!&[引用:]
移动、联通和电信纷纷降低流量资费,蜗牛移动“免商店”向用户免收流量费,联通、巴士在线推出流量银行……随着手机用户对上网需求的日益增长,无论是基础运营商还是虚拟运营商,都加码围绕数据业务大做文章,流量呈现多元化,电信运营商已然步入流量经营时代。【联通流量银行】报告显示:联通流量用量大 移动流量爱超标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4G商用后,手机流量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5·17世界电信日”的契机,360手机安全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份手机流量使用报告《2014年手机流量试用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联通在运营商中占比虽只有30%,但在移动数据量使用上排第一,而移动的流量则更容易超出流量均值。【联通流量银行】报告显示:联通流量用量大 移动流量爱超标  报告指出,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平均流量使用分别为319.162M、221.745M、296.464M,联通流量的使用量最多。同时,在对月中流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电信用户在超出量和用户比例上都最高,但三家相差不大,移动用户超出的量最多。  据了解,联通是国内较早推出3G上网服务的运营商,因此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基础。而在中国的网络提供商中,联通的网络质量较为稳定,而网络质量是用户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联通资费相对较低,更易获得用户好感,因此使用联通流量的群体更多一些。  流量统付模式成趋势  近日,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蜗牛移动共同推出了流量统付合作项目,蜗牛移动旗下手机游戏平台“免商店”将面向全国数亿移动用户提供手游免流量服务。据了解,这是中国移动的首个“一点受理、一点接入、全网开通、后向买单”的流量统付业务。  流量经营成构建生态关键  传统的通信存量市场已趋向饱和,语音、短信等业务增长空间被压缩,甚至出现收紧态势,因此无论是三大基础运营商,还是虚拟运营商,向流量经营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且流量经营成为构建生态系统的关键。  自去年以来,3G网络不断成熟,再加上国内4G开闸,三大基础运营商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OTT业务的冲击,在业绩压力下开始尝试电信市场的新打法,引入互联网思维。基于此,尤其是4G商用后,三大运营商普遍祭出了低价策略,下调资费的对象直指流量,降低国内流量资费门槛和标准之外,并下调了港澳台及国际漫游流量资费,欲借此在4G市场抢占优势地位。  而虚拟运营商自5月初170放号以来,发展用户规模仅40万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虚拟运营商自在国内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批零倒挂”的困局,即虚拟运营商从基础运营商获得的批发价过高,甚至要高于基础运营商的零售价格。虚拟运营商普遍依靠主营业务为移动转售业务“输血”,转售业务亟待建立盈利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运营商冀望流量的新玩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引用:]
&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三大运营商将竞争焦点锁定流量市场。近日,中国移动推出“流量不清零,还有话费送”活动,对流量半年包变相降价;联通和电信则打造流量交易平台,增加流量交易功能。业内人士分析,运营商在流量方面的利润空间还很大,当前的流量大战仅仅迈出一小步,“免费通信”将成为未来趋势。  流量大战  “流量银行”“牛币”抢用户  移动“目前,用户可以办理流量半年包,可半年内使用并且每月不会再清零。”昨日,天津移动客服人员介绍,120元流量半年包内含900M国内流量(不含港澳台),使用时间为6个自然月,到期后将自动取消。同时,中国移动在部分城市还推出了购买半年包流量,一次性获赠60元话费的活动,等于变相降低了半年包价格。  电信中国电信近日上线力推流量宝,积极打造流量交易平台。据中国电信方面介绍,基于流量包服务,商家可以向运营商购买流量,通过活动方式分发至用户,而用户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流量后,可以在流量宝的平台将流量转换成“牛币”,通过“牛币”可以实现话费充值等优惠政策。  联通中国联通也将推出一个面向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流量银行。这一平台定位于将流量变成一种有价值、可交易的一般等价物,让用户成为流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满足用户对流量的日常存储、查询、管理、赚取、兑换等需求。  业内观察  “免费通信”才是未来趋势  在很多人看来,通信市场降价与虚拟运营商的加入不无关系,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宣布4G资费降价后,虚拟运营商拿到的B2B(企业与企业之间)批发价格,甚至高于运营商目前给消费用户的打包价格,虚拟运营商无法通过差价赚钱,很多企业已将虚拟运营商的资质与其已有的业务特色结合,获得新的盈利模式。”蜗牛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蜗牛移动不仅推出半年语音免费、余量不清零等方案,还将通信服务与游戏业务相结合,京东、阿里等电商通过购物送语音、送数据流量的方式实现业务增值。  此外,传统运营商惯用的明星机战术,也被越来越多的虚拟运营商采用,上个月蜗牛移动推出了iPhone6合约机,合约价格低于传统运营商,酷派发布的最品牌ivvi手机,是全球最薄、最轻的双镜面一体机,也被众多虚拟运营商追捧。  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认为,虚拟运营商不仅会拉低通信市场价格,还会带动更多的创新模式出现,比如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免费通信”才是未来趋势。[引用:]
&  最近,中国移动向部分用户推出了流量半年包变相降价的活动邀请。收到短信的用户开通120元半年流量包后,可以一次性获得60元话费,同时还能在剩下的6个月里使用900M国内流量。  随着蜗牛移动、爱施德(002416,股吧)、话机通信等虚拟运营商相继打出“流量不清零”的旗帜后,基础运营商也按捺不住推出了流量半年包、季度包等业务,不过对于消费者企盼的套餐流量不清零却未实现。  基础运营商  变相降价  根据中移动发送给用户的短信显示,从11月18日起至11月30日,发送短信“KTBNB120”至10086就可以开通。900M的流量包限制使用期为6个自然月,到期后自动取消;赠送话费于订购次月底前一次性返还,活动期内仅赠送一次。  事实上,中国移动在今年5月份时就推出流量季度包、半年包,目的是为了降低4G入门价格,下调资费。记者在中国移动网上营业厅的官网查到,流量季度包分30元、60元、90元三档,流量分别为210M、450M、1500M;半年包也有三档,分别是60元包420M、120元包900M、180元包3000M。因此,此次的活动等同于花原本一半的价格享受到了半年900M的流量。  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在今年7月份也推出了流量半年包,其中2G/3G用户可以订购10元50M、30元200M、50元500M,4G用户只能订购100元1G的业务,没有季度包的业务。中国电信的跨月流量包针对4G用户,有季度包、半年包和一年包三种档位,8种选择。  “基础运营商之所以推出多种跨月流量包,一方面是应对流量市场需求增长的现状,向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业务选择,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受到了虚拟运营商&流量不清零&的刺激。”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流量不清零难实现  跟成本增加有关  虽然跨月流量包的出现满足了部分流量需求大的用户,但是也有用户抱怨“使用期限过长”,离用户期待还有很长的距离。  为何不能放开流量清零政策?一家基础运营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要受到了计费体系调整、利润降低等多项因素影响。  “目前运营商的计费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资费套餐模式,一种是根据单次通话、上网流量使用来计算。若要实现套餐内流量不清零就要打破这两种模式和规则。”该工作人员表示,实现流量不清零是一个很大的变革,需要对系统支撑平台、计费模式等经过调整,成本也会成倍增加,所以短期之内较难实现。  其次,在微信、QQ等冲击下,话音和短信业务每况愈下,流量经营将是运营商运营的重点,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实现流量不清零,对运营商来说,势必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这等于原来已到手的利润,延续到几个月后才能收回。[引用:]
&  要想拥有两个手机号码,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使用“双卡双待”手机。但近日,有运营商为了方便用户在“跨省穿越”的时能降低话费,推出“一卡双号”业务。虽然该业务受到商务人士和“新客家人”的欢迎,但也有市民认为使用上比较“鸡肋”。据记者了解,此前多个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均曾推出“一卡多号”、“第二号码”等服务,最终均被认为业务很好但缺乏商业前景。  一卡双号跨省节约话费  近日,中国电信正式推出名为“一卡双号”的业务,引发关注。据中国电信方面介绍,所谓“一卡双号”,是指在一张手机卡上开通两个手机号码。第一个是“主号码”,另一个是“虚号码”。两个手机号码均可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无需再换卡或增加新卡。但“主号码”跟普通号码没有区别,而“虚号码”在使用上则限制很多。首先,“主号码”是广东省的号码,“虚号码”必须是其他省的某市手机号码。此外,“虚号码”不能收发彩信,不能手机上网,不能作为Wi-Fi账号,不能充值,也不能办理增值业务和套餐。  据介绍,申请使用该产品的用户,通过手机菜单操作切换,即可选择其中任一号码进行通话。比如广西南宁人来到广东工作,可以在广东号码设定为主号码,将副号码设定为广西号码。春节回广西南宁老家时,则可以使用“虚号码”,享受拨打电话零漫游费,家人拨打虚拟号码也按照本地电话收费的实惠。  副号不能上网被称鸡肋  据中国电信相关人员介绍,“一卡双号”的通信资费和主虚号能即时切换的功能,非常适合外出务工、异地求学等具有流动性的目标人群的需要。这群人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需要长期在定居地和家乡之间流转,会产生颇高的漫游费。据统计,截止2014年中,中国的流动务工人口数量达到3亿人次,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左右。  “我觉得蛮不错的,这样就不用配备两个号码了。”长期在广州工作的广西人黄先生如此表示。据中国电信客服人员介绍,虚拟号码是设定某一个省的某一个市的。比如主号码是广东省,虚拟号码设定是江苏南京。那当用户回到江苏,任何人拨打“主号码”,用户都能接听,但用户在南京拨出去,对方则显示“虚拟号码”。因此实际上不会遗漏任何来电。  也有用户认为,“一卡双号”在使用上颇为“鸡肋”。 有用户向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老家使用的虚拟号不能移动上网又不能上Wi-Fi,只能拨打电话,用途有限。  也有长期来往港澳地区的用户向记者表示,如果能在港澳地区推出类似服务则非常不错,但据记者了解类似跨境服务并非短期内能实现。  以前类似业务均无疾而终  据通信专家毕军向记者表示,在中国电信之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推出过一卡双号业务。  这其中,中国移动早在2000年12月就尝试过“一卡双号”。当时中国移动将虚拟号码业务分为“同城”和“异地”两种号,可以任选省内两座城市的移动号码,一个作为主号码,另一个作为副号码,存在一张手机卡上。当时移动“一卡双号”业务门槛不低,不但仅限于全球通用户使用,月费需要10~20元,更换手机卡还需要100元。尽管如此,在那个手机话费昂贵的年代,也以超低成本价降低了不少用户的漫游费。  中国联通则在2011年9月推出了“薄膜卡”,其目标是“抢”不想换号的中国移动2G客户。这种薄膜卡可黏贴于国内外任意运营商手机卡上,插入手机即可使用。当时不少移动用户透过这种方式实现3G上网功能。当然,这种方法问题也明显:两个号码之间短信无法互通,而且需要设置通话转移,否则切换后另一个号码就无法接听电话。  不过,上述两个运营商推出的“一卡多号”业务貌似都无疾而终,最终都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业务。  263通信暂停“第二号码”  其实,除了三大基础运营商,一些虚拟运营商也曾推出了“虚拟号”业务。比如在腾讯应用宝上,记者看见一个名为“第二号码”的软件,能提供“一卡多号”业务。根据此款软件的介绍,安装的用户可以拥有一个“95040”开头的11位真实手机号码。  在使用上,此款软件可以在软件内拨打,而接听则无需打开软件。这意味着,不用更换手机,不用购买SIM卡,就可以实现“一卡多号”。新用户注册后免费体验一个月,并获得10分钟通话时长。  据了解,95040是工信部审批的高端商务号码,全国拨打此类号码免收长途费,只收取当地地方市话费用,免去亲戚朋友长途费用。有意思的是,该软件还可以设定好时间自己拨打给自己的真实主号码,助机主逃离应酬。  但遗憾的是,据“第二号码”微博表示,目前该软件已经暂停服务。至于原因,似乎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95040成本太高,使用方式上也不够方便,造成价值空间不大,将来运营方可能会考虑在170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上推出类似服务。  如何办理电信“一卡双号”  据记者了解,申请中国电信一卡双号的办理方式非常便捷,客户只需要编辑短信 “KTYKSH#区号”发送至“”,选择虚号码,就可以轻松办理。在资费方面,收取一次性业务开通费10元,月基本费1元,赠送10分钟免费语音通话,用户在本地及国内拨打虚号归属地手机及固话用户,只按0.1元/分钟的优惠资费计费。[引用:]
&  就在盛传FDD牌照将于12月发放之际,中国移动悄然向虚拟运营商开启了4G转售业务。  10月31日,分享通信拨通了中国移动首个1705号段转售电话,并发布了支持中国移动TD LTE 4G版本SIM卡,内部测试结束后将会进入试商用阶段。随后,国美极通通信表示已完成与中国移动4G系统的对接,苏宁互联也表示正在与中国移动进行4G网络测试,而巴士在线、迪信通、蜗牛移动也表示最迟将于明年1月陆续开通 4G业务。  也许是不想落后于中国移动,至少在声音上要有所表态。11月3日,在中国移动向虚拟运营商开放4G业务之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表示将在发放FDD牌照之后向虚拟运营商开放4G业务。  的确,向虚拟运营商开放4G业务将极大的带动芯片、终端、游戏、视频、音乐、在线医疗、在线教育、数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也会给通信市场带来全新景象,而这也正契合了工信部打造虚拟运营商的初衷。而作为协同角色而存在的虚拟运营商提供的增值业务主要以数据业务为主,网络效果如何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而此时向其开放4G不亚于雪中送炭。  但是,问题来了。  就像移动转售业务发展初期一样,围绕2G、3G出现的批零倒挂、互联互通等问题依然如影随形。此外,对于尚处起步阶段的4G业务,对于基础运营商自身来说尚有一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依附其而存在的虚拟运营商来说需要面对的问题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首先,“批零倒挂”仍难舍难弃。自去年4G发牌以来,移动先后多次降价,不但闹了“一夜不关4G房子归移动”的笑话,而且就在中国联通宣布4G正式商用的前一天再次调整资费。为了进一步放开通信市场,5月9日,工信部联合发展委发布了《关于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通告》,从此基础运营商可以依据市场环境进行自主定价。但是,对于虚拟运营商来说,基础运营商的转售价格却没有与时俱进。而此时,如何让“动态价格”机制发挥极致就要看虚拟运营商的智慧了。  其次,2G、3G、4G将长期共存,资源如何分配,如何有效平衡。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移动宽带用户已达到5.25亿户。此外,据中国移动数据表示,截至10月底, 4G用户数突破5000万,尽管联通、电信没有公布准确的4G数据,但预期不会太多。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4G需求也仅在一、二线城市的热点区域。从用户体量及用户需求来看,拓展2G、3G是必然。  但是,虚拟运营商的业务又主要是以数据为支撑,相比于3G,速度更快、体验更好的4G自然是最好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果大力投入4G就将削减对2G、3G的投入,就好比丢了西瓜捡芝麻。如何平衡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不妨可以参照一下中国联通,尽管4G不占优,但通过不停的打造华而不实的概念也是吸引了不少目光。  然后,基础知识普及不到位,虚拟运营商不占优。“虚拟运营商的网络信号怎么样?如果以后不做了怎么办?倒闭了怎么办?有营业厅吗?”从目前的传播角度来看,虚拟运营商仍是在说资费多么多么优惠、玩法多么多么花哨,而对于用户比较关心的实际问题却没有回答。  因为4G网络需要更换支持4G制式的终端,需要变更号码,这就要求用户需要通知亲朋好友号码变更,还需要对各种银行卡、社区服务号码等做绑定变更。如果不是相当了解虚拟运营商,一旦体验不好就极大的增加了用户的试错成本。所以,虚拟运营商当务之急是要消除用户不必要的顾虑,为开展4G业务做铺垫。  再有,终端够不够丰富。一个国资委要求三大运营商削减400亿营销费用的指令让众手机厂商为之一振。之所以掀起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运营商是手机厂商的重要出货渠道,而酷派更是靠运营商而起家,这也足以说明运营商的终端是多么的丰富。虽然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终端(除合约机外),再搭配170电话卡,但如果能够得到一站式服务,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的确,4G业务的开放标志着基础运营商对虚拟运营商愈发开放的心态,而近期上线的微信电话本也再一次印证了这种心态。就在意见领袖们长篇大论阐述微信电话本是否会再次分食通信运营商语音业务之时,前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则表示:“微信电话本对运营商的语音业务,肯定存在竞争,但就其本质而言,这一产品还是基于运营商数据之上的业务,因此是完全可以双赢的。目前,运营商也在进行基于数据的4G通话,即使腾讯不做这类业务,运营商自己也会做。”不难看出,运营商对互联网是积极的,更何况虚拟运营商是基础运营商的一个销售渠道。  总结来看,尽管虚拟运营商在前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基础运营商愈加开放的心态,外加相继出台的利好政策,属于虚拟运营商的鲶鱼效应定将显现。[引用:]
&&一、挑战&&&
1、同业竞争转向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过去一年,追求用户极致体验,互联网思维模式开启,虚拟运营商的进入、微信类平台快速发展,OTT内容和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信息服务需求更加丰富、广泛、多元等等全新行业环境的变化,通信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转变,运营商也将由以往同业内的同质竞争转向信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转变,这也意示着运营商需要从信息生态系统的视角和高度来构建未来运营战略&&&
2、传统业务加速萎缩,业务结构发生重大转变: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营收同比增长3.9%,比上年进一步走低。前三季度,短信业务量加速下滑,同比下降20%,而2013年比2012年仅下降1.4%。总通话分钟第一次下降,同比下降0.3%,而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1%。在传统业务加速萎缩的同时,同期无线上网流量和无线达到收入则再创新高,同比增速也引领其他业务发展。因此语音/短彩信等传统业务萎缩已是必然趋势,无线上网收入必将成为运营商未来收入新的增长点。&&& 3、流量资费创新有待突破,量收“剪刀差”仍将持续: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市场从语音经营向流量经营转变,流量资费竞争将从单纯的增加套餐流量的“流量降价”模式到吸引用户互动参与的流量资费自由定制式的创新转变,2015年以流量定价为主导、语音短信业务附加的融合资费模式将得到更大推崇。另一方面,随着未来4G爆发,流量仍将保持规模快速增长,但流量收入的增长要远低于流量本身的增长,并低于语音、短/彩信萎缩速度,从而持续维持量收“剪刀差”的不平衡发展。&&& 二、机遇&&&
1、创新驱动,找到系统生态系统融合点:面向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生态系统的颠覆,唯有加大产品创新、渠道创新、运营创新等,才能推动市场良性发展,帮助运营商释放潜在的巨大能量,从被动接受挑战到主动融合共赢,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流量代替语音,危险不在于市场和营收利润的替代性,而是如何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流量管道和入口优势,找到移动互联网信息产业生态系统融合点。&&&
2、大数据价值再造,新领域拓展新机会:通过大数据二次挖掘与探索,可以为用户提供异质服务来丰富流量价值,满足消费者深层次的诉求而实现流量价值再造;利用大数据、智能云服务独特优势,加快向医疗保健、平台服务、物联网、移动商务、安全防护、电子支付等新领域转移,挖掘全新业务机会,带来通信市场再次腾飞。&&&
3、4G引领流量增长,数据流量收入比重达新高:随着信息产业消费需求进一步放大,未来4G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无论是4G终端出货量的快速增长、4G网络城乡覆盖的改善,还是4G用户规模、4G上网体验都将达到新的高度,并引领运营商的流量新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移动3G/4G分流比将超过67%,其中4G流量也将首次超过2G/3G总流量,并成为未来流量增长的主力。据预计,2014年运营商数据流量收入占总运营收入的比重将提升到32.1%,较2012年增长了3倍多;而到2015年底,数据流量收入占总运营收入的比重将达到45.3%,成为未来公司运营收入新的增长点。&&&
4、数字化消费者崛起,带来信息产业无限空间:随着互联网移动化、移动宽带化、宽带数字化、数字融合泛在化发展,新一代数字化消费者越来越钟情于基于随时随地移动功能的各类应用和服务。对我公司而言,为数字化消费者提供无缝上网体验和基于用户细分的差异化服务,并致力于成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者是赢取未来数字化消费者的关键机会。[引用:]
虚拟运营商微信公众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厂商应用商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