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字,去州城外三江丹州住宿水?

去州城外三江水() 冲了台湾一个省() 将军砍掉夫人头() 上级官员_百度知道
去州城外三江水() 冲了台湾一个省() 将军砍掉夫人头() 上级官员
去州城外三江水() 冲了台湾一个省() 将军砍掉夫人头() 上级官员都逃光()每句猜一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谱艺术团厣卧银团子
………………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有用诗猜的字谜吗???????_百度知道
有用诗猜的字谜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口耳尊王胜帝君,敝扒承传龙基因,(很)  芳心暗许,(爱)  妮眉香艳,一十百国尽称臣。  八足如盘能举鼎。  三皇五帝人尊圣。  合壁上头云笺贴。  一夜和娇情万重。  (猜十四个字)  十字架下月横斜,水浸秋江酉发芽。  卌人同行下四脚,十士寸土言赏花。  匕首枭人是草寇,半壁汉室藏佳华。  五郎台山言巨口,二人同日寺出家。  匈中有口难言语,筑城无土建官衙。  丁郎一口言爱姐,孤岛无山盼落霞。  有心爱奴无心恋,谛口求君品茗茶。  (猜十四个字)  猜字诗(二首)  杨 汉 鹏  一首新词发新声,半笔修音曰不成。  饥饿有谷又欠米,家大口上可添丁。  八目又臣为福相,二乔伴女色倾城。  且想托媒行蒲聘,九霄淆处月未明。  合字底下口难写,月老在傍易调停。  半山种粮一斤米,无人写伪自然宁。  女娲炼石天地补,大禹舜时得太平。  (猜十四个字)  月绑架下哭叫天,立心只要七分田。  用戈砍木伤二尾,匕首挑人半甘甜。  情愿草命匕下死,共姐坚心下黄泉。  登高拉弓又几合,人下四脚两廿连。  三人行舟二人外,一木半种有后先。  木下生蛋又如卵,老树开花逢卯年。  千人同行插二匕,七斗依人长花前。  月桂半天无云影,夕下聚情一丝缠。  十里莺啼人露首,一土和田可种莲。  两人木边求月老,目木相看月老全。  樊绘赤身问研竞,卌人四点得团圆。  夕下聚妻一丝桂,佳人业否无寸念。  一线情缘几回首,半百之字未写完。  嫦娥已占月中桂,久违佳人美娟蟾。  (猜二十八个字)  一横秋色月带钩,日夜笙歌上龙楼。  百年好合人已半,敝横竖钩半轮舟。  廿人同行心相印,广传半曲解友愁。  四面皆捧尊为首,贝口同居叙风流。  (猜八个字)  三秋人往日久长,错点丹心无秋香。  火近禾边触即发,草下无新化梦乡。  人有长情甘无点,小戴长笠贝口样。  婷婷欲立圭人相,何日京都会频娘。  (猜八个字)  一口食田衣半边,禁城笙歌日夜喧。  嵩下三僧敲更半,昭陵四马舜行千。  捧上召书封元老,贵下巨才扶国贤。  丝绸之路内外富,衣锦荣华一口田。  (猜八个字),坐土遁日听凰啼。  (猜十六个字)  猜字诗(三首)  杨 汉 鹏  草木丝丝化云烟,月带关刀半首笺。  明镜一边日后见,朝夕二人伴花前。  目木同床一线隔,真心上爱一丘田。  有口难寻半舟月,无哥大可笠遮缘。  半口可属丁郎有,主盼慈心月老全。  望君竖口莫反悔,勿作肉边市绘言。  广寒月府为凭证,百合花开共团圆。  (猜十四个字)  宿头夫君不是龟,主上无头有乱臣,单身贵族尔相随,残月屋下友天长。  合下共口一万戴,八月嫦娥会有期。  匹夫同日皆有责。  四海归心添一口,日上抛钩半距人,厂夏白壁小心神,海峡丝言礼弓民,全是王上君驾临?正下藏虫祸国民。  衣冠堂堂申正气。  一人立地如天柱?  主公坐月汉河近,日乘正上宇无云,白勺盛开美绝伦,因艮伴木同根人。  色头蝇尾出奸相。  无罪戴架人仰首。  划或为疆归一统。  千里禾田谁能拥,万载千秋作留题。  令书一页天下发,艮傍属木何来银。  人鬼不分官几品,揽月心傍照闺帏,水隔弯头放眼频.(你)  还有没答案的  方口男儿披锦衣,单人小勺一心思。  八土王爷干魁女,同是兰田半衣妻。  (猜四个字)  两只佳人脚叉叉,十一亚哥廿口家。  不愿为官人一品,阁老久口去天涯。  (猜四个字)  一线情缘牵白头,仙人骑牛去罗浮。  七星宫女怀龙种,逢人隔口说因由。  (猜四个字)  燕尔归来人感伤,月长日短易断肠。  相思二人夫自近,牛郎桥上独偷香。  有口难吞三江水,怀春曾人情可凉。  青天白日人难见,杨子江边会娘娘。  (猜八个字)  貌美友善藏良心,月近心边倍精神。  烈日骑驱笠飞去,北雁南来恋故人。  沃土何慌无牛种,白菊临风断米僧。  有心央妹难启齿,白木丝丝几消魂。  (猜八个字)  臣不为官帽掩羞,人母临江志未酬。  摇头子尾湖边过,破帽遮儿水底游。  凤巢着虫灾为首,巫山作意起云头。  一口参差难回返,客舱无傍任飘浮。  (猜八个字)  猜 字 诗 四 首  杨 汉 鹏  禾立相加见其真,受业友人有良心。  未到白头匈虚去,留得明月月照君。  无月无天又添上,有戈有和去口唇。  爪笠闷心成良友,心爱半边尔一人。  (猜八个字)  一柱擎天口亦坚,疆或一统万千年。  尧舜功德光日月,毛朱二人比圣贤。  人土同存炎孙贵,口食天下水有源。  一口成曰人庄重,儿女翩翩庆团圆。  (猜八个字)  手捧太乙半空中,上山下山手擒龙。  月下一线半衣拥,疆或千秋万里墉。  百业受友人上品,丝联情牵起肃崇。  立地叉股作章草,匕人出首成枭雄。  拉弓搭箭半宏月,返手提易日升空。  化艮为民兴帮国,矢人得法方解穷。  人若有尊才受重,丝锦有余饿可充。  王米月上留墨点,申手衣傍世所隆。  (猜十六个字)  廿字竖写人拆分。  白日无云笙歌送。  至室同存成吉格,呜鸦学舌掉口唇,不争名利水待朋。  (猜十六个字)  一横秋色月带钩,日夜笙歌上龙楼。  百年好合人已半,敝横竖钩半轮舟。  廿人同行心相印,广传半曲解友愁。  四面皆捧尊为首,贝口同居叙风流。  (猜八个字)  三秋人往日久长,错点丹心无秋香。  火近禾边触即发,草下无新化梦乡。  人有长情甘无点,小戴长笠贝口样。  婷婷欲立圭人相,何日京都会频娘。  (猜八个字)  一口食田衣半边,禁城笙歌日夜喧。  嵩下三僧敲更半,昭陵四马舜行千。  捧上召书封元老,贵下巨才扶国贤。  丝绸之路内外富,衣锦荣华一口田  (猜八个字)  士口同室血肉亲,几点心上细画眉,天鹅归去鸟不飞,主仆一同去西岐,十亩月塘色可迷,一竖为栋口冠群。  立月飞爪多凶猛。  四马腾空卌人往,(我)  爱恨一线。  捕日门中光魁女,良字无头双人追,难忍玉边近小人。  每逢佳节思君首  鱼游水面
采纳率:18%
细雨无丝却有心今生有缘心相随林中见面夕阳红情有独钟无须金白水一勺暖人心你却无心伤我心---思念梦中的你
世间忧喜虽无定, 山忆喜欢劳远梦。 星斗疏明禁漏残, 身依豪杰倾心术。明杰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字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Wikisource
揚州畫舫錄作者: 清
(以下全文。)〉
揚州自郡志、邑志外,又有汪光祿應庚《平山堂攬勝志》、程太史夢星《平山堂小志》、趙轉運之璧《平山堂圖志》,言之詳矣。江都汪明經中嘗慨志書考古未精,於是撰《廣陵通典》,於土地之沿革及歷代人物典禮,言之詳矣。後之作者莫能或之先也,惟專考古事,略於近世,則以體裁有如是耳。
斗幼失學,疏於經史,而好游山水,嘗三至粵西,七游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退而家居,則時泛舟湖上,往來諸工段間,閱歷既熟,於是一小巷一廁居無不詳悉。又嘗以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上之賢士大夫流風餘韻,下之瑣細猥褻之事,詼諧俚俗之談,皆登而記之。自甲申至於乙卯,凡三十年,所集既多,刪而成帙。以地為經,以人物記事為緯。按揚州郡城之地,自上方寺至長春橋為草河,自便益門至天寧寺為新城北,自豐樂街至轉角橋為城北,自瓜洲至古渡橋為城南,自古渡橋至渡春橋為城西,自小東門至東水關為小秦淮,而皆會於虹橋。於是自「荷浦薰風」至「水雲勝概」為橋東,自「長堤春柳」至蓮性寺為橋西,而會於蓮花橋。又自「白塔晴雲」至「錦泉花嶼」為岡東,自「春台祝壽」至尺五樓為岡西,而會於蜀岡三峰。依此次敘之為卷帙,其工段營造之制及畫舫之名附於卷末。凡志書所詳別無異聞者概不載入,或事有可錄而聞見有未及者,遺漏之譏,亦所不免。倘有以益我者,俟更為續錄以補之。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儀徵 李斗 記。
揚州御道自北橋始。乾隆辛未、丁丑、壬午、乙酉、庚子、甲辰,上六巡江、浙,江南總督恭紀典章,泐之成書,謹名《南巡盛典》。內載向導統領努三、兆惠奏自直隸廠登舟,過淮安府,閱看高郵東地南關、車絡壩等處河道堤工,攏揚州平山堂,渡揚子江至金山,三百七十七里,分為八站,此江北地也。又自崇家灣,三里腰鋪,九里竹林寺,四里昭關壩,七里邵伯鎮,三里六閘,二里金灣壩,一里金灣新滾壩,二里西灣壩,六里鳳皇橋,七里壁虎橋,三里灣頭閘,由北橋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寧寺行宮,計程六十二里,此揚州水程一站也。《盛典》載御製詩云:「清晨解纜發秦郵,落照維揚駐御舟。」謂此自天寧寺行宮入天寧門,出鈔關馬頭登舟,四里文峰寺,四里九龍橋,八里高旻寺行宮,計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自高旻寺行宮十六里錦春園,一里陳家灣,一里由閘,五里江口,計程二十三里,此水程第三站也。又云:徐家渡至直隸廠,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旻寺等處,由錢家港至江寧府,由蘇州至靈岩、鄧尉等處,由杭州至西湖,由紹興至禹陵、南鎮等處,俱係旱路。蓋江南皆水程,其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旻寺等處旱路者,乃由於十六年天寧寺未建行宮,香阜寺皆設大營。由香阜寺入天寧門出鈔關馬頭,此一段為旱路,即今之北橋御道也。由陸路至江南清江浦為水程,御舟向例在清江浦,倉場侍郎及坐糧廳司之。舟名安福艫、翔鳳艇、湖船、撲拉船,皆所謂大船也。其餘上用船隻,裝載什用等物及隨從官兵船,例給票監放。御舟前派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各二員,前引船隻派兩對出兩邊行走,船旁令一人騎馬在河路行走,以備差遣。拉船幫纖,侍衛四員,四副撒袋,令在拉幫纖侍衛後行走,纖手用河兵沙飛馬溜,添纖用州縣民壯鹽快,不敷,雇民夫。升蹕御舟,凡御前大臣、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船,及載御馬船,上駟院侍衛、官員批本奏事軍機處、侍衛處、內閣、兵部官員船,以有事承辦,俱在前行走。兩岸支港汊河、橋頭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纖道每裏安設圍站兵丁三名,令村鎮民婦跪伏瞻仰。於應回避時,令男子退出村內,不禁婦女。
馬頭皆距府州縣城門一二里或三四里。馬頭大營例五十丈,皇太后大營例二十五丈,居住船上備帶三丈四方帳房一架,二丈正房圓頂帳房一架,一丈五尺帳正房帳房一架,耳房帳房一架,於馬頭支蓋,清早拆卸。兵部船例在豹尾槍後,與軍機一處行走,駐營時將船在布城後角灣住,以便接遞。牛羊船係京城備帶。茶房所用乳牛三十五頭,膳房所用牛三百隻。布棚外皆諸號沙飛馬溜,傳宣接遞用小快船,名「草上飛」。迨上岸時,大船令其先行,恐不能趕到馬頭。另備如意船先在馬頭伺候,今鈔關馬頭御舟即如意船也。
乾隆辛未、丁丑南巡,皆自崇家灣一站至香阜寺,由香阜寺一站至塔灣,其蜀岡三峰及黃、江、程、洪、張、汪、周、王、閔、吳、徐、鮑、田、鄭、巴、餘、羅、尉諸園亭,或便道,或於塔灣紆道臨幸,此聖祖南巡例也。後增天寧寺行宮,香阜寺大營遂改坐落。迨乙酉上方寺建坐落,方於北橋設御馬頭,至此策馬由御道幸上方寺。其馬頭例鋪棕毯,奉諭不准紅黃等氈。御道用文磚,亞次暫用石工,餘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鋪墊。此即至上方寺過運河東岸香阜寺,復過運河西岸高橋、梅花嶺、天寧門、天寧街、彩衣街、司前三鋪、教場、轅門橋、多子街、埂子上,出鈔關、花覺行至鈔關馬頭御道也。道旁或搭彩棚,或陳水嬉,共達呼嵩誠悃,所過皆然。乾隆乙酉,遊上方寺,萬民隨馬足趨瞻,或有踐踏麥苗者,御製詩云「馬足紛隨定何礙,躪蹂惟惜麥苗芒」謂此。
「竹西芳徑」在蜀岡上。岡勢至此漸平,《嘉靖志》所謂蜀岡迤邐,正東北四十餘里,至灣頭官河水際而微之處也。上方禪智寺在其上,門中建大殿,左右廡序冀張,後為僧樓,即正覺舊址。左序通芍藥圃,圃前有門,門內五楹。中為甬路,夾植槐榆。上為廳事三楹,左接長廊,壁間嵌三絕碑,為吳道子畫寶誌公像,李太白讚,顏魯公書,後有趙子昂跋。歲久石泐,明僧本初重刻。又蘇文忠公次伯固韻送李孝博詩石刻。廊外有呂祖照面池,由池入圃,圃前有泉在石隙,誌曰蜀井,今曰第一泉。寺有八景,在寺外者,月明橋一,竹西亭二,昆邱台三;在寺內者,三絕碑一,蘇詩二,照面池三,蜀井四,芍藥圃五。
月明橋傍,石刻橋名,西僧禪山所書,筆勢飛動。下有河跡,蜿蜒入城,土人指為濁河故道。《紹熙志》:楊吳時,徐知訓與其主隆演泛舟濁河,賞花禪智寺。即此地。
上方寺牌樓在山門前,額曰「鷲嶺雲宮」。山門石額「敕賜上方禪智寺」七字最古。
寺左建竹西亭,亭名本取小杜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句,因建亭於北岸皂角樹下,後改名歌吹,屢毀屢復,又改祀王竹西,今移建寺左,舊址遂墟。吾鄉女史徐德音字淑則,徐清獻公女,嫁許荔生中書,嘗欲復是亭未果。後程午橋翰林夢星力主其議,事亦寢。淑則詩云:「昔日虛亭繞籜龍,荒蕪誰復辨西東。力謀構復高僧疏,首唱儲才太史公。地勢分明枕昆軸,闌干約略倚花宮。那知歌吹樊川句,重辟寒煙蔓草中。」淑則晚年自號綠淨老人,論詩者以為閨秀第一。
寺中三絕碑,長五尺,闊三尺有奇,陷廊壁,石泐不可拓。一時名流來遊者,循牆而讀,皆流連不忍去。然是碑為重刻本,余嘗訪揚州金石最古者,附錄於左。
周太僕銅鬲,周器也,藏鹺商徐氏家,華秋嶽岩繪圖,楊已軍法書。其文山陽吳玉搢山夫《金石存》載之。為釋文者,吳玉搢之後,則為紹興俞楚江瀚、儀徵江秋史德量、曲阜孔光生、甘泉江鄭堂藩四家。江藩釋文云:「周太僕散邑,乃即散周田□〈(未詳,或云獻字)〉,自□〈(當是□ 字)〉涉□南至於大沽,一表,以降,二表,至於邊柳,復涉□,降雩□□□。□西,表於&番支&郭楂木,表於若□〈(未詳)〉,表於若導內。降若,登於廠汝,表割曆□陵剛曆,表於獸導,表於原導,表於周導。□東,表於遊東強右導,表於□〈(未詳)〉導□南,表於溪□〈(未詳)〉導□西,至於鴻莫,□ 〈(未詳)〉井邑田,自槨木導左至於井邑。表,導□東。一表,導以西。一表,降剛。三表,降□南。表於同導,降州剛。登曆、降□二表,大人有司□〈(未詳)〉田,義租,牧戎人、西宮襄、豆人虞丁、原貞、師人右相、小門人&豸係&、原人虞芊準、司工□〈(未詳)〉孝嗣登父、鴻人有司刑丁、井一右五夫。子□〈(未詳)〉大舍散田,司土□〈(未詳)〉□、〈(未詳)〉司馬獸墨、牧人司工?京君、宰導父,散人子〈(孙小為發,或云小子二字)〉□〈(未詳)〉田戎、牧父、效栗人父,□〈(未詳)〉之有司橐、州享、攸儵鬲、井散有司一夫。唯王九月亥十乙卯,大畀義祖奰旅誓曰,我孫付散人田器,有爽實。餘有散人毋貸,則援千罰千。傳□〈(未詳)〉□。義且罪旅則誓。乃畀西宮襄。戎父誓曰,我戎父則誓。右幸圖大王於豆祈宮東廷,右左執廖史子中鬲。」
漢慮虒銅尺,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曲阜孔尚任著《銅尺考》,畢秋帆製軍沅、阮芸台閣學元同編《山左金石志》,以此尺編入。尚任考云:「江都閔義行,博雅好古,所藏銅尺一,朱碧繡錯,為賞鑒家所玩。予既得之,乃不敢以玩物蓄焉。古者黃鍾、律曆、疆每、冕服、圭璧、尊彝之屬,皆取裁於尺。而周尺為準,自王制不講,鄉遂都鄙之間,各從其俗,於是布帛營造等尺,代異區分,遺法蕩然,況禮樂之大者乎?此尺有文曰:『慮篪銅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慮篪乃太原邑,建初則東漢章帝年號也〈(原注:按慮篪讀盧夷,即今五台縣)〉。考章帝時,冷道舜祠下〈(原注:按冷道在今永州府寧遠縣東,即春陵)〉。得玉律,以為尺,與周尺同,因鑄為銅尺頒郡國,謂之漢官尺。此或其遺與?漢代去周末遠,且《禮經》皆出漢儒,漢尺之存,即周尺之存也。聞之先王制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然後尺寸之度起。何休曰:「側手為膚,按指知寸,布手知尺,此則尺之取諸身者也。《律曆志》謂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此則尺之取諸物者也。指有長短,黍有巨細,每不相符,漢儒因有指黍二尺之辨。此尺取指取黍,固不能定,今以中指中節量之,適當一寸,無毫髮差,及累黍試之,正足一百,何指與黍之偶符若此耶?廣一寸,厚五分,重抵廣法十八兩,歸之闕里,凡造禮樂器皆準之,準周尺也。」《周尺考》云:「虞書同律,度量衡,三代共之。至秦不師古,而後紛綸莫定,迨六朝割裂之餘,乃有大升、大兩、長尺不等。當時調鍾律,測晷景及冠冕禮制用小者,餘公私俱用大者。宋人考定制度,集古尺法為十五種,曰周尺,曰晉田父玉尺,曰梁表尺,曰漢官尺,曰魏尺,曰晉後尺,曰後魏前尺,曰中尺,曰後尺,曰東魏後尺,曰蔡邕銅篪尺,曰宋氏尺,曰隋水尺,曰雜尺,曰梁俗間尺,而必以周尺為之本,蓋非周尺無以定諸尺之失。蔡邕《獨斷》曰:「夏十寸為尺,殷九寸為尺,周八寸為尺。」何以知其八寸為尺也?《王制》曰:「周尺八寸為步。」《司馬法》曰:「一舉足曰珪,篪三尺;兩舉足曰步,步六尺。」《儀禮注》:「武,跡也。中人之跡尺二寸。五武為步,步六尺。故《禮書》以周六尺四寸為步。」又《說文》云:「伸臂一尋八尺。」徐鍇曰:「六尺曰尋」。《小爾雅》曰:「四尺為仞,倍曰尋。」包咸、鄭康成皆以仞為七尺。應劭以為五尺六寸。《顏籀》曰:「八尺為仞,取人臂一尋語。為山九仞。」《釋文》曰:「仞七尺,孟子掘井九仞。」注,仞八尺。然皆不越乎八與六之間,故《禮書》以周六尺四寸為尋。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十寸之尺六尺四寸,乃八寸之尺八尺也。兩足步之如是,兩手尋之亦如是。按《禮記》周尺鄭注,周猶以十寸為尺,六國變法度,或言周尺八寸,然亦非也。所雲周尺八寸者,蓋以當時所用尺較周尺之長短,止當八寸,故云周尺八寸,而非但用八寸也。《》於案言十有三寸,於鎮圭言尺有二寸,則是周之長尺有十寸,周之短尺亦有十寸。文公《家禮》言古尺五寸五分,周尺七寸五分,則又以宋時布帛尺較之矣。郎瑛曰:周八寸為尺,秦比周七寸四分,前漢官尺比周一尺三分七毫,劉歆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與周同〈(原注:建初間,得周玉律,以為尺,謂之後漢官尺,疑非建武)〉。三國蜀、吳同周,魏比周一尺四寸七毫,後魏前尺比周一尺二寸七厘,中尺比周一尺二寸一分一厘,後尺比周一尺二寸八分一厘,晉田父玉尺〈(原注:《世說》田父於野中得周時玉尺)〉。與梁法又比周一尺七厘,後晉比周一尺六分二厘,宋、齊尺比周一尺六分四厘,梁表尺比周一尺二分,陳尺同,後晉、東魏比周一尺五寸八厘,市尺與後魏後尺同,隋開皇宮尺同上〈(市尺、官尺皆鐵尺)〉。萬寶常所造木尺,比周一尺一寸八分六厘〈(以前多銅為之,至此用木)〉。唐尺與古玉尺同〈(貞觀中,武延秀為太常,得玉尺,以為奇玩,獻而失之,其跡猶存,所定得六之五)〉。開元尺度以十寸為尺,尺二寸為大尺。五代世時短,多相應襲,誌無考也。惟周王樸所定尺比周一尺二分有奇,及宋景表尺比周一尺六分有奇,胡瑗《樂書》黍尺比周一尺七分,司馬光布帛尺比周一尺三寸四分。元尺傳聞至長,誌無考。明部定官尺,皆依《家禮》布帛尺,凡田每、布帛、營造所用悉同,雖南北稍有參差,然必以部定官尺為準。五尺為尋,十尺為丈,一百八十尺為一里;五尺為步,十尺為弓,二百四十步為一每。茲建初銅尺,當明所用官尺七寸五分。明所用官尺,即宋布帛尺也。布帛尺比周一尺三寸四分,固知銅尺與周尺無二。周尺八寸為步,八尺為尋,今以銅尺較,止足六尺六寸五分。或者今人身短小,故步、尋較古減一尺。若用明官尺六尺為步、六尺為尋,而銅尺乃足八尺之數,若再分銅尺為八寸,更益八寸,則是古十寸尺當得六尺四寸之數。我朝丈田,稍增尺數,每尺加一寸,以明官尺五尺五寸為一步尋,而銅尺又當用七尺四寸矣。去古日遠,遺法莫考,幸得漢銅尺與周尺相準,歷代制度,了然無疑。因詳書之,以俟後賢參考焉。」《周尺辨》云:世儒考制度皆本周尺,蓋三代損益,惟周為詳,本之是已。然亦何所得周尺而本之哉?或者皆臆說耳。宋潘時舉注《家禮》曰:「程先生本往之制,取象甚精,可以為萬世法。」然用其制者,多失其真,往往不考周尺之長短故也。蓋周尺當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而陳氏文集與溫公《書儀》多誤注為五寸五分弱。而所謂省尺者,亦莫知其為何尺,時舉舊常質之晦庵先生。答云:「省尺乃是京尺,溫公有圖,所謂三司布帛尺者是也。」繼從會稽司馬侍郎家求得此圖,其間有古尺數等,周尺居其右,三司布帛尺居其左。以周尺較之布帛尺,正是七寸五分弱,因圖二尺長短,而著伊川之說於其旁,庶幾用其制者,可以曉然無惑。予觀《家禮》三尺圖,各分十寸,為冊幅所限,僅圖尺形,而非尺準也。《會稽古尺圖注》云:「當今省尺五寸五分弱。」《周尺圖注》云:「當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當浙尺八寸四分。」《三司布帛尺圖注》云:「即是省尺,又名京尺,比上周尺更加三寸四分,當周尺一尺三寸四分,當浙尺一尺一寸二分。」蓋司馬公家有石刻本,故其說可據。今刻本已不可見,而世但以《家禮》所圖為尺式,豈知乃尺形,非尺準也。如為尺準,何以短二寸五分之周尺,與長三寸五分之布帛尺式相等也?世儒紛紜傅會,止據《家禮》之尺形,予故知其皆臆斷也。今既得建初銅尺與周尺同,周尺既定,何尺不定。因定曰建初銅尺與周尺同,當古尺一尺三寸六分,當漢末尺八寸,與唐開元尺同,當宋省尺七寸五分,當宋浙尺八寸四分,當明部定官尺七寸五分弱,當今工匠尺七寸四分,當今裁尺六寸七分,當今量地官尺六寸六分,當今河北大布尺四寸七分。予之能定者,以有建初銅尺在也,設無之,此說亦臆矣。
石闕漢畫,一邊為孔子見老子像及庖廚,一邊為一力士持盾,一鳳皇。本在寶應湖側,汪容甫明經中移歸,今在其家。唐人尊勝陀羅尼經石幢,缺其二,今存二,石在東隱庵。
五代吳太祖楊行密女,年十六,適舒州刺史彭城劉公,生男女十二人,以順義七年薨,年三十八,乾貞二年葬江都縣興寧鄉嘉墅村,稱長公主。閩縣丞危德興作《尋陽公主墓志》。時村農掘地得石,今藏原烏程令羅素心家。
鹺商安氏,業鹽揚州,刻孫過庭《書譜》數石,今陷康山草堂壁上。寺中蘇文忠公《次韻伯固遊蜀岡送李孝博奉使嶺表詩》,凡十韻。石刻在寺中,斷仆已久,上有嘉靖辛丑蜀岡盛儀、萬曆己卯沔陽陳文燭二跋。康熙辛丑新城王文簡公士正為司理時,訪之,命僧陷舊石於方丈壁,次韻紀事,為《禪智唱和詩》。乾隆甲午,謝翰林啟昆守揚州,翁閣學方綱托其訪拓,且續唱和故事。丙申間,謝公與朱轉運孝純追和二首刻石,增構數楹,砌石於壁,和者數十家,為《續禪智唱和詩》一卷。翁閣學跋云:「蘇伯固,名堅,鎮江人,博學能詩,與文忠會於揚,李孝博亦自山陽守以治行拜廣東提點刑獄,見《徐仲車節孝傳》。孝博字淑升,而此跡作淑師,當以墨跡為正也。今此石本師字半泐。適門人張警堂銘以河南郡郟縣亦有此詩石刻,拓以見寄,與此跡筆法正同,而其事特異。文忠晚居陽羨,疾不起,叔黨兄弟得吉壤於汝州郟城之小峨嵋山,因葬焉。後人遂家於潁昌。事見晁以道所為墓誌中。明末盜伐其塚柏,順治三年秋,知縣濟南張石隻篤行謁墓下,復為封樹立碑。其夜夢一青衣曰:「東坡遣致謝。」問:「先生今何在?」曰:「在臨汝,公至彼當相見。」是年七月,以事至汝州,有青衣叩門遺一卷,乃東坡墨跡《蜀岡送李孝博之嶺南詩》,青衣忽不見。張異之,因命工摹泐於石,自為長歌記之。文簡《池北偶談》載其事,而今日之跡適合,豈非翰墨精靈,天假以緣者耶!第二句集作「老鶴方翳蟬」,墨跡作「初翳」,亦當以墨跡為正也。
謝啟昆,字蘊山,南康人。進士入翰林,出為揚州太守,扶養士氣,主持風雅者數年。嗣升河庫道,晉浙江按察使司、山西布政使司,文章經術為一時宗仰。著有《西魏書》,可補正魏收之闕。書之梗概,吾友淩仲子進士廷堪敘之最詳。其詞云:「南康謝蘊山先生撰《西魏書》二十四卷,凡紀一,表三,考四,傳十二,載記一。既成,以示廷堪,命為後序。廷堪受而讀之,終篇,乃作序曰:『夫班、馬以降,紀載迭興;自宋逮元,史法漸失。主文辭者其弊或至於空疏,寄褒貶者厥咎遂鄰於僣妄,雖家自謂繼龍門之軌,人自謂續麟經之筆,然求諸體例,尋其端委,罕有當焉。先生以金匱之才,曆石渠之選,網羅放失於千數百載以上,編次事實於二十餘年之中,有休文、伯起之明備,無子京、永叔之簡陋。卷帙不廣,條目悉具。編年紀月以經之,旁行斜上以緯之。詳於因革損益,著其興衰治亂,洵足以存南董之權度,為東觀之規矩者矣。約舉大綱,其善有六,載繹微旨,可得言焉。夫承祚以武王作紀,而孝獻孱主,範史自升之;房喬以文帝係年,而高貴衝人,陳誌自進之。良以帝係所關,義無漏略,未聞拓跋末造,附載於宇文;水運季朝,借垂於水德。而長安四主,竟乏專書,豈因有延壽總錄之北朝,遂可置佛助就刪之西國乎?是曰補闕,其善一也。寶符已禪於延康,志士猶尊章武,神器久移於天祐,後人尚右升元,何者?聊紹劉宗,蹔延唐祚。況夫出帝儼存,清河遽立,永熙未改,天十遂元,然則抑彼鄴下,扶茲關中,齊寶炬於天王,廁善見於列國,方之蕭常、謝陛之表章西蜀,陸遊、馬令之纂輯南唐,孰短孰長,必能辨之。是曰存統,其善二也。至於仲達子上篇不見於當塗,獻武文襄傳不列於元魏,功業雖著,人臣以終,圖籙詎膺,帝制乃僣。按其時世,固有依違,揆諸史裁,寧雲允協。於是除太祖之追美,而大書黑獺,削《唐紀》之溢稱,直登孝虎。發古人未發之公,抉前史未抉之隱。是曰正名,其善三也。若乃卿士之設,悉仿《周官》;詔令所頒,咸規《大誥》。始祖配帝,聿崇郊祀之儀;屬國來王,爰修聘勤之典。或同時所未遑,或前代所希有,講明古禮,尤宜愛惜。而令狐乏誌,湮墮良多。所幸者杜君卿典標八日,偶存棠溪之碎金;於誌寧誌貫五朝,間具昆山之片玉。裘集狐腋,冠聚鷸毛。是曰搜軼,其善四也。管幼安誤收《國志》,本未仕曹;嵇叔夜濫入《晉書》,何嘗臣馬?又若齊社屋而叔朗西行,陳鼎遷而德章北面,而王晞仍存於河朔,袁憲莫擯於江右,凡此之類,更仆難終,徒豐其薛,未艮其限。故萬紐效績於荊襄,究非魏之勳舊;尉遲建功於庸蜀,自屬周之臣子。但錄其事,不載其人。是曰嚴戒,其善五也。毋邱、諸葛,魏室之藎臣;劉秉、袁粲,宋家之誼士。以及子勳舉義,攸之勤王,衡其終始,都無可議。乃或以忠作叛,以順就逆,皆是曲筆,豈為讜言。猶之孝武謀去疆臣,非為失德,而橫謂斛斯椿為群小,王思政為諂佞,巧言亂其皂白,俗語流為丹青,不合不公,未足為訓。今一洗之,概從其實。是曰辨誣,其善六也。因思六善,運厥三長,集簡冊之遺聞,闡古今之通論。其考紀象也,兼正光之推步,較天象而益精焉;其考疆域也,訂大統之版圖,較地形而更密焉;其考氏族也,厘代都之門望,較官氏而尤詳焉;其封爵大事諸表也,則於《魏書》所未備者,取法於遷、固而加核焉。是書也,雖劉知幾之苛於論世,必當首肯;鄭漁仲之嚴以律人,亦為心折者矣。夫八代之書具存,南北之史復撰,宋景文之新書,洎劉句同著,薛子平之舊史,與歐陽並傳。矧《紹統續志》,可輔範詹事之全書;《太素逸篇》,會入魏著作之闕卷。行見儲於中秘,彙於上庠,夫豈柯奇純之等所能望其肩背,王損仲之徒所能窺其堂戶也哉。」
沈雲椒總憲初於蘊山太守官揚州時,嘗與太守及寅和齋鹺使著、朱子潁轉運遊康山。園主江春求詩,總憲吟四絕句,傳為盛事。詩云:「高興眉公一起予,名園駐轡度行徐。振衣直上康山頂,十里揚州畫不如。」〈(都轉示余揚州全圖,及登山四望,遠近歷歷在眼,更覺瞭然)〉「風流故事說當年,地志新收御府編。〈(康山載入《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主人書列堂楣)〉試聽松濤聲入細,為曾吹上琵琶弦。」「幾層瘦石間疏欞,點綴秋英勝畫屏。怪底主人清似鶴,日看雙鶴對梳翎。」「射堂歌席一相娛,深夜留賓買玉壺。今夕燈光人影裏,重教舊夢落西湖。」〈(鹺使昔在杭州,余時得過從,其尚衣署中「買春室」,余所題也。)〉
康熙乙巳,文簡解司理任,七月,會諸名士祖道禪智寺碩撥方丈,是為《漁洋山人禪智唱和集》,又名《禪智別錄》。文簡有「四年只飲邗江水,數卷圖書萬首詩」句,徐電發銑曰:「司理去日作江南數詞,予曾於畫舫白板上見之,似樂天憶西湖諸作。」
邗溝大王廟在官河旁,正位為吳王夫差像,副位為漢吳王濞像。《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此今之運河自江入淮之道也。自茱萸灣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吳王濞所開之河,今運鹽道也。運道在《左傳》稱邗溝,《國語》稱深溝,《吳越春秋》稱為渠,《水經注》稱幹江,漢晉間稱漕渠,或曰合瀆渠,或曰山陽濁,隋稱山陽瀆,郡誌稱山陽溝。河名不一,徙復無常,郡縣志乘,載而弗詳。今按廟前之河,即唐寶曆二年鹽鐵使王播奏,自城南閶門西七里港向東屈曲,取禪智寺橋,通舊官河,開鑿一十九里之河也。是廟靈異,殿前石爐無頂,以香投之,即成灰燼,爐下一水竅,天雨積水不竭,有沙漲起水中,色如銀。康熙間,居人輒借沙淘銀,許願繳還,乃獲銀。後借眾還少,沙漸隱。今則有借元寶之風,以紙為鈔,借一還十,主庫道士守之,酬神銷除。每歲春香火不絕,謂之財神勝會,連艑而來,爆竹振喧,簫鼓竟夜。及歸,各持紅燈,上簇「送子財神」四金字,相沿成習。
小五台在官河東岸,土阜隆起,為蜀岡伏脈處,如龍之昂角,御製詩有「伏龍知有角」句,又「土阜縱無奇,名與清涼配」句。上有五台寺,聖祖賜名香阜寺,又名香清梵扁,上賜「台麓化成」扁、「紺宇晴空翠嵐浮蜀阜,祗林香靄禪月湛邗流」一聯。寺由上方寺御道至高公渡,鎖艑為橋。過官河,東岸華表二,一曰華封獻祝,一曰雲蒸霞蔚。寺中門殿堂寢,製凡五楹,左右廊翼,百數十間。寺左宮門三楹,甬道上行殿三楹,乃坐落工程做法。是地本為大營,因天寧寺增建行宮,乃改是為坐落。復由東岸過渡,抵西岸高橋馬頭。御製詩注云:從香阜寺易輕舟,由新河直抵天寧門行宮。乃眾商新開,既表敬公之心,且以工代賑,即此地也。
黃金壩在府城西北,嘉靖《維揚志》謂為黃巾壩,久廢。今在府城北高橋東,以蓄內河之水,土惡不能堤,故以薪代壩,上皆魚市。郡城居江、淮之間,南則三江營,出鰣魚,瓜洲深港出鮆刀魚,北則艾陵、甓社、邵伯諸湖,產魚尤眾。由官河乘風而下,城肆販戶於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挑、晚挑,皆沿湖諸村鎮中人為之。村鎮設行,漁戶取魚自行交易,挑者輸於城中,其行若飛,或三四十里,多至六七十里,俄頃即至,以行之遲速分優劣。鯿魚、白魚、鯽魚為上,鯉魚、季花魚、青魚、黑魚次之,鯿魚、羅漢魚為下,其蒼鯿,勒魚、紅蓼魚、鞋底魚,則自海至也。蟹自湖至者為湖蟹,自淮至者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為勝。壩上設八鮮行,八鮮者,菱藕、芋、柿、蝦、蟹、蛼、螯、蘿蔔。魚另有行在城內。
淮南魚鹽甲天下。黃金壩為郡城鮑魚之肆,行有二,曰咸貨,曰醃切。地居海濱,鹽多人少,以鹽漬魚,納有福室,糗乾成薨,載入郡城,謂之醃臘。船到上行,黑鰦白鰷,委積塵封,黃鯗如寧波,海鯉如武昌。大者鯊,皮有珠文,肥甘可食,小者以竹貫,為乾成魥,最小為銀魚。沿海拾蟶鮮者鮑之,不能鮑者幹之,其肥在鼻。海魚割其翼曰魚翅,?魚割其肉曰?蛇頭,其裙曰?皮。石首春產於江,秋產於海,故狼山以下人家,八月頓頓食黃魚也。風乾其?曰膘,木經需之以聯物者,取魫為甫曰?,以鹽冰之曰醃魚子,凡此皆行貨也。行貨半入於南貨。業南貨者多鎮江人,京師稱為南酒,所販皆大江以南之產,又署其肆曰海味。
高橋在城東北五里,嘉靖《維揚志》謂之上方磚橋。《漕河通志》云:改名北來橋,南北跨古邗溝,正統十二年,僧如臽募造。蓋云上方磚橋者,以橋屬之上方寺也;云北來橋者,以橋屬之北來寺也。《漕河通志》改名注明僧如臽募造,則是僧為北來寺僧可知。國朝府志云今名高橋,故因之。
新河古名市河,嘉靖《維揚志》云:在府治東二十步,由南水門至北水門,城外四圍皆通舟。國朝府志云:市河自府城便益門外高橋運河口起,曆保障河硯池口至南門外,出二道溝而接運河,又自便益門吊橋起,繞城東北。一從新城拱宸門水關至挹江門水關,出針橋而接運河,一從舊城北水關至南水關,出向水橋而東接運河。明嘉靖間,巡鹽御史吳悌同、知府劉宗仁開浚,萬曆知府吳秀重浚,國朝知府金鎮復浚,後又浚保障河以瀦內河之水,皆今之所謂新河。御製詩注云:從香阜寺易輕舟由新河直抵天寧門行宮。今因之。是地新河,即自高橋至硯池之市河故道,辛未浚深,兩岸設檔點景,名其景曰「華祝迎恩」,故又謂之迎恩河。又此河舊為運草入城便道,故又謂之草河。河自高橋起,至迎恩亭下,分為二支,一支北去,出長春橋,入保障;一支南去,出鞠橋,抵北門。
高橋馬頭在橋下,有檥有杙,畫舫集焉。御製詩云「畫舫於斯易」即此地也。湖上有十二馬頭,小舠大舸,皆屬畫舫,若園有家艇,寺有僧舟,嶼有渡楫,及柴草糞水等船,十二馬頭弗收焉。迎恩橋俗名鳳凰橋,橋距高橋二里,東西跨草河。國朝府志云:俗呼迎門橋,久圮,雍正五年,邑人陸時達重造。按嘉靖《維揚志》中宋三城、宋大城、明揚州府城隍三圖,皆有迎恩橋。宋三城圖是橋在大城內開明橋之下,小市橋之上,過小市出北門為夾城,出夾城為寶祐城,今小市橋在葉公橋之下,可知昔之迎恩橋當在葉公橋左右。又宋大城圖迎恩小市二橋之東為壽寧街,街北有章武殿,壽寧街即今天寧寺後街,章武殿即在今建隆寺內。以此二者考之,則今之小市橋,與古之小市橋非二地,而古之迎恩橋當在今葉公橋左右,更無疑矣。又宋大城由南至北有五橋,為太平、通泗、開明、迎恩、小市,明城由南至北,亦有五橋,為新橋、太平、通泗、文津、開明,以此考明之於宋,城已南徙。南增新橋於城內,北割迎恩、小市二橋於城外,其小市橋,今昔非二地,而昔之迎恩當在葉公橋左右無疑矣。今建磚橋於高橋下,復名迎恩,亦存古之遺意也。
「華祝迎恩」為八景之一。自高橋起至迎恩亭止,兩岸排列檔子,淮南北三十總商分工派段,恭設香亭,奏樂演戲,迎鑾於此。檔子之法,後背用板牆蒲包,山牆用花瓦,手卷山用堆砌包托,曲折層疊青綠太湖山石,雜以樹木,如松、柳、梧桐、木日紅、繡球、綠竹,分大中小三號,皆通景像生。工頭用彩樓,香亭三間五座,三面飛簷,上鋪各色琉璃竹瓦,龍溝鳳滴,頂中一層用黃琉璃,彩樓用香瓜銅色竹瓦,或覆孔雀翎,或用椶毛,仰頂滿糊細畫,下鋪椶,覆以各色絨氈,間用落地罩、單地罩、五屏風、插屏、戲屏、寶座、書案、天香幾、迎手靠墊。兩旁設綾錦綏絡香仆,案上爐瓶五事,旁用地缸栽像生萬年青、萬壽蟠桃、九熟仙桃及佛手香櫞盤景,架上各色博古器皿書籍。次之香棚,四隅植竹,上覆錦棚,棚上垂各色像生花果草蟲,間以幡幢傘蓋,多錦緞、紗綾、羽毛、大呢之屬,飾以博古銅玉,中用三層台、二層台,平台三機四權,中實賓鐵。每出一幹,則生數節,巨細尺度必與根等,上綴孩童襯衣,紅綾襖袴,絲絛緞靴,外扮文武戲文,運機而動。通景用音樂鑼鼓,有細吹音樂、吹打十番、粗吹鑼鼓之別,排列至迎恩亭,亭中雲氣往來,或化而為嘉禾瑞草,變而為矞雲醴泉。御製詩云:「夾岸排當實厭鬧,殷勤難卻眾誠殫。卻從耕織圖前過,衣食攸關為喜看。」
高橋、迎恩橋,作法同。兩崖甃石鯨獸,欄楯鏤鐫如玉,中流駕木貫鐵纖連之。過橋亭雕簷峻宇,出沒雲霞,上可結駟,下可方舟。過此南去,有橋四,為小迎恩橋、小市橋、葉公橋、鞠橋,小迎恩橋、鞠橋皆磚橋,小市、葉公皆石橋,皆無過橋亭。
自迎恩橋直行向西,有邗上農桑、杏花村舍、平岡豔雪、臨水紅霞四段,至長春橋而止。自迎恩橋少西南行,至北門橋止,為草河內支流,亦稱草河。
小迎恩橋在迎恩橋南,自是越小市橋、鞠橋,會於北護城市河,東岸有葉公墳、傍花村、畢園,西岸為北門外大街。揚州街道以臨河者為下岸,如南北柳巷之街,西半臨小秦淮,中北小街之路,東臨城河,及此北門街路,西臨草河,皆是。是街上岸有建隆寺、竹林寺、鐵佛寺、龍光寺、靈鷲寺、碧天觀、茶庵、木蘭分院、天雷壇,下岸有醉白園酒樓、雙虹樓茶肆。
郡城以園勝。康熙間有八家花園,王洗馬園即今舍利庵,卞園、員園在今小金山後方家園田內,賀園即今蓮性寺東園,冶春園即今冶春詩社,南園即今九峰園,鄭御史園即今影園,條園即今三賢祠。《夢香詞》云「八座名園如畫卷」是也。卞園傳有王文簡聯云:「梅花嶺畔三山月,宵市橋頭一草堂。」
小金山圓如伏釜,四圍環水,遠近十里中皆埋鐵鑊,古治水者以此壓水,俗稱李王鍋。近稱長春嶺為小金山,與此小金山異。畢園在小金山後里許,門前用竹籬圍大樹數十株,廳事三楹,額曰「柳暗花明村舍」,方西疇聯云:「洗桐拭竹倪元鎮,較雨量晴唐子西。」廳後住房三楹,左廊有舫屋二三折在樹間,右圃種桂,構方亭,李仙根書曰「瑤圃」。馬曰琯畢園詞云:「綠雲間住欄杆外,似做出秋情態,病骨年來差健在。廢池吹縠,野田方罣,著眼都如畫。小山招隱寒香墜,雁落吳天數聲碎,喚艇支筇惟我輩。碧搖蕉影,響分竹籟,幽思今朝最。」
葉公墳,明刑部侍郎葉公相之墓也。墓后土阜,高十餘丈,前臨小迎恩河,右有石橋,土人稱之為葉公橋。相傳為駱駝地,其上石枋、石幾、翁仲、馬羊,陳列墓道。里人於清明時墳上放紙鳶,擲瓦礫於翁仲帽上,以卜幸獲,謂之「飛堶」。重陽於此登高,浸以成俗。
北郊蟠蟀,大於他處。土人有鳴秋者,善豢養,識草性,著《相蟲譜》,題曰「鳴氏純雄」。秋以此技受知於歙人汪氏,遂致富。
傍花村居人多種菊,薜蘿周匝,完若牆壁。南鄰北,園種戶植,連架接蔭,生意各殊。花時填街繞陌,品水征茶。沈學子大成詩云:「杖藜城外去,一徑入煙村。碧樹平圍野,黃花直到門。亂雅投屋背,老孛擊籬根。寂寞深秋意,王蒙小筆存。」
建隆寺,揚州八大刹之一。八刹,建隆、天寧、重寧、慧因、法淨、高旻、靜慧、福緣也。寺在寧壽街堂子巷,山門大殿後有章武殿,兩廡有庫庾庖沼,方丈有連理柏一株。宋時第寺之甲乙,建隆為巨,本朝已圮。乾隆乙丑,華山僧宗森開法重興,歙人黃氏因感異夢,發願建如舊規。廟已落成,欲於大殿書「大雄之殿」四字,字長丈許,以千金索曾貫之書,貫之弗許。布客某分四字書之,以「大」、「之」二字皆少筆,宜結體厚重,「雄」、「殿」二字多畫,宜結體瘦勁,使各相稱。書成合之,今之殿額是也。宗森字品木,姓張氏,海寧人。父嗣寧知有宿因,舍入安因寺為僧。既長,移主石塔寺,恭逢世宗開藏經館,品木與焉。事竣求《龍藏》供奉寺中,乃入華山依方丈長老海公,留為首座。華山為律門祖庭,品木佐理內外,應接雲水,海公倚毗得人。後來江北,乃至建隆為常住大律師,傳徒復顯。
龍光寺在北門街顧家巷,聖祖賜「香台」二字額;竹林寺在北門街南古壽寧街,聖祖賜五言詩一幅,今二寺皆在重寧寺後。鐵佛寺在堡城,本楊行密故宅,先為光孝院僧伽顯化第二處。方丈內有梅三株,中一株兼三色,遠近多紅葉。諸暨陳洪綬字章侯,嘗攜妾淨發往來看紅葉,命寫一枝懸帳中,指相示曰:「此揚州精華也。」後江春於寺西築「秋集好聲寮」別墅。僧古水,工於詩。壽安寺在大儀鄉,謂之北壽安木蘭分院,為城內石塔寺下院,竹柏最幽。僧誦苕,工於詩。
碧天觀在北門街,雍正間最盛。里人許庭芳修真於是,後為真人府法官。後樓存貯降伏鬼妖符火瓦罐極多,今已墟矣。每逢陰霾黑夜,居者時聞鐃吹聲自後樓出。山門墟地,危牆神像尚存,北門乞兒多宿其下。一日日中,歸憩宿處,見諸神像瞳人炯炯,屢瞬不已,乞兒驚走。及晚,安宿如故。
天雷壇在小金山後。初某祀呂祖甚虔,將立壇祈於呂祖,乩指今地使立之。某曰:「是地為菜園,汙甚。」乩曰:「吾已遣五雷,將擊之矣。」某遂營度今壇地,選吉開工。及期,雷自地出擊之,聲五,盡翻汙泥為黃土,高七尺,居人買之,因名是壇為天雷。某居壇修煉,為羅天醮凡四十九日,時有白鶴二十四雙蟠舞空中,繼有元鶴四雙飛來,蟠舞如白鶴狀,良久,一鶴黃色,來懸於半空,移時乃去。闔郡士民見之,以為靈感所致,因作《降鶴圖》,又製木鶴,狀黃鶴之態。太守金葆詠其事,遂顏其壇曰「黃鶴飛來」。降鶴後,撒供物,中有時大彬砂壺,蓋與口合,如膠漆不能開,搖之中有水聲,斟之無點滴,數十年如一日。迨醮畢,天忽雷,擊木鶴,說者謂木鶴俟醮滿,輒能飛,以雷擊,故不能飛。至今木鶴尚存,惟首能運動,以定時刻,子時首向外,午時首向內,因名曰「子午鶴」。
靈鷲庵在碧天觀後,向為天寧下院。旦和尚字貫豁,居是庵,工詩,與詩人朱筼友善,愛畜貓,與貓同寢數十年,一夜為貓噬死,庵遂廢。
浴池之風,開於邵伯鎮之郭堂,後徐寧門外之張堂效之,城內張氏復於興教寺效其制以相競尚,由是四城內外皆然。如開明橋之小蓬萊,太平橋之白玉池,缺口門之螺絲結頂,徐寧門之陶堂,廣儲門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園,北河下之清纓泉,東關之廣陵濤,各極其盛。而城外則壇巷之顧堂,北門街之新豐泉最著。並以白石為池,方丈餘,間為大小數格,其大者近鑊水熱,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而水不甚熱者為娃娃池。貯衣之櫃,環而列於廳事者為座箱,在兩旁者為站箱。內通小室,謂之暖房。茶香酒碧之餘,侍者折枝按摩,備極豪侈。男子親迎前一夕入浴,動費數十金。除夕浴謂之「洗邋遢」,端午謂之「百草水」。
北郊酒肆,自醉白園始,康熙間如野園、冶春社、七賢居、且停車之類,皆在虹橋。壺觴有限,不過遊人小酌而已。後里人韓醉白於蓮花埂構小山亭,遊人多於其家聚飲,因呼之曰韓園。迨醉白死,北門街構食肆慕其名而書之,謂之「醉白園」。園之後門,居小迎恩河西岸,畫舫多因之飲食焉。
雙虹樓,北門橋茶肆也。樓五楹,東壁開牖臨河,可以眺遠。吾鄉茶肆,甲於天下,多有以此為業者。出金建造花園,或鬻故家大宅廢園為之。樓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盤匙箸,無不精美。轅門橋有二梅軒、蕙芳軒、集芳軒,教場有腕腋生香、文蘭天香,埂子上有豐樂園,小東門有品陸軒,廣儲門有雨蓮,瓊花觀巷有文杏園,萬家園有四宜軒,花園巷有小方壺,皆城中葷茶肆之最盛者。天寧門之天福居,西門之綠天居,又素茶肆之最盛者。城外占湖山之勝,雙虹樓為最。其點心各據一方之盛。雙虹樓燒餅,開風氣之先,有糖餡、肉餡、幹菜餡、莧萊餡之分;宜興丁四官開蕙芳、集芳,以糟窖饅頭得名,二梅軒以灌湯包子得名,雨蓮以春餅得名,文杏園以稍麥得名,謂之鬼蓬頭,品陸軒以淮餃得名,小方壺以菜餃得名,各極其盛。而城內外小茶肆或為油鏇餅,或為甑兒糕,或為松毛包子,茆簷蓽門,每旦絡繹不絕。
自小迎恩橋至此為草河支流,在南則接城河為「城清梵」矣。〈(詳見《城北錄》)〉
「邗上農桑」、「杏花村舍」二景,在迎恩河西。仿聖祖《耕織圖》做法,封隈為岸,建倉房、饁餉橋、報豐祠。祠前擊鼓吹豳台,左有礱房,右有浴蠶房、分箔房、綠葉亭。亭外桑陰鬱鬱,時聞斧聲。樹間建大起樓,樓下長廊至染色房、練絲房。房外為練池,池外有春及堂。堂右有嫘祖祠、經絲房、聽機樓。樓後有東織房、紡絲房。房外板橋二三折,至西織房、成衣房,接獻功樓。自此以南,一片丹碧,塞破煙霧,盡在長春橋外矣。
西岸矮屋比櫛,屋前地平如掌,轆軸參橫,草居霧宿,豚柵雞棲,繞屋左右。閑田數頃,農具齊發,水車四起,地阞不行,秧針刺出。雞頭菱角,熟於池沼。葭蒼然,遠浦明滅。打穀之歌,盈於四野。山妻稚子,是任是負。其瓴甋杗廇,屹如山立者,倉房也。集唐人句為對聯云:「&廠敖&庾千箱在〈(薛存誠)〉,芳華二月初〈(趙冬曦)〉。」集句始於盧雅雨轉運見曾征金棕亭博士兆燕集唐人句為園亭對聯,亦間用晉宋人句。
報豐祠以祀先世之始耕者。殿前後三楹,廡殿各二。聯云:「息饗報嘉瑞〈(顏延年)〉,膏澤多豐年〈(曹植)〉。」祠外建戲台,顏曰「擊鼓吹豳」,土人報功演劇在於是。聯云:「川原通霽色〈(皇甫冉)〉,簫鼓賽田神〈(王維)〉。」
礱房,舂、揄、簸、蹂地也。聯云:「岸端白雲宿〈(何遜)〉,」「屋上春鳩鳴〈(王維)〉。邗上農桑」止於此。
「杏花村舍」自浴蠶房始,河至此愈曲愈幽,鷗鷺往來,清風泛於樽俎,高柳映人家,奇松襯樓閣。由礱房屋角至浴蠶房。聯云:「金屋瑤筐開寶勝〈(崔日用)〉,小橋流水接平沙〈(劉兼)〉。過此有小水口,上覆板橋,過橋至綠桑亭,堤隨河轉,屋亦西斜,為分箔房。聯云:「樹影悠悠花悄悄〈(曹唐)〉,羅衫曳曳繡重重〈(王建)〉。」大起樓接於分箔房尾,竹木護村,邱園自適,巔風作力,披闥而入。聯云:「碧樹紅花相掩映〈(慈恩寺仙)〉,天香瑞彩合絪縕〈(溫庭筠)〉。」
蜀岡諸山之水,細流縈折,潛出曲港,宣泄歸河。大起樓南,以池分之,千絲萬縷,五色陸離,皆從此出,謂之練池。池之東西,以廊繞之,東繞於染色房止。聯云:「染就江南春水色〈(白居易)〉,結成羅帳連心花〈(青童)〉。西繞於練絲房止。聯云:「舊絲沉水如雲影〈(李質)〉,籠竹和煙滴露梢〈(杜甫)〉。」江南染房,盛於蘇州。揚州染色,以小東門街戴家為最,如紅有淮安紅,本蘇州赤草所染,淮安湖嘴布肆專鬻此種,故得名。桃紅、銀紅、靠紅、粉紅、肉紅,即韶州退紅之屬。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屬。白有漂白、月白。黃有嫩黃,如桑初生,杏黃、江黃即丹黃,亦曰緹,為古兵服,蛾黃如蠶欲老。青有紅青,為青赤色,一曰鴉青,金青古皂隸色,元青元在緅緇之間,合青則為&冥色&,蝦青青白色,沔陽青以地名,如淮安紅之類。佛頭青即深青,太師青即宋染色小缸青,以其店之缸名也。綠有官綠、油綠、葡萄綠、蘋婆綠、蔥根綠、鸚哥綠。藍有潮藍,以潮州得名。睢藍以睢寧染得名,翠藍昔人謂翠非色,或云即雀頭三藍。《通志》云:藍有三種,蓼藍染綠,大藍淺碧,槐藍染青,謂之三藍。黃黑色則曰茶褐,古父老褐衣,今誤作茶葉。深黃赤色曰駝茸,深青紫色曰古銅,紫黑色曰火薰,白綠色曰餘白,淺紅白色曰出爐銀,淺黃白色曰密合,深紫綠色曰藕合,紅多黑少曰紅綜,黑多紅少曰黑綜,二者皆紫類。紫綠色曰枯灰,淺者曰朱墨,外此如茄花、蘭花、栗色、絨色,其類不一。元滋素液,赤草紅花,合成市未,經緯豔異,凡此美名,皆吾鄉物產也。練池以西,河形又曲,岸上建春及堂,四面種老杏數十株,鐵幹拳而擁腫飛動。聯云:「夕陽楊柳岸〈(李父)〉,微雨杏花村〈(李渾)〉。」
嫘祖祠,祀馬頭娘也。聯云:「明堂靈響期昭應〈(王昌齡)〉,桑葉扶疏問日華〈(曹唐)〉。」昔傳嫘為黃帝正妃,又作雷,為雷祖次妃,皆不可考。
祠右沼堤種竹,竹後長廊數丈,廊竟,橫置小舍三間,為經絲房,經機所持絲也。聯云:「軟縠疏羅共蕭屑〈(溫庭筠)〉,霏紅遝翠晚氛氳〈(孟浩然)〉。」屋右接聽機樓。聯云:「繡戶夜攢紅燭市〈(韋莊)〉。繅絲聲隔竹籬間〈(項斯)〉。」
樓台疏處栽桑樹數百株,濃綠蔭阪,下多野水,分流注沼。沼旁為紡絲房,與經絲房對,居其右。織房十餘間,以東西分。東織房聯云:「露氣暗聯青桂色〈(李商隱)〉,天孫為織錦雲裳〈(蘇軾)〉。」西織房聯云:「花須柳眼如無賴〈(李商隱)〉,蕊亂雲濃相間深〈(溫庭筠)〉。」
成衣房十餘間,紡磚刀尺,聲聲相聞。聯云:「越羅蜀錦金粟尺〈(杜甫)〉,寶殿香娥翡翠裙〈(戎昱)〉。」
獻功樓五楹。聯云:「青筐葉蓋蠶應老〈(溫庭筠)〉,剪彩花時燕始飛〈(劉憲)〉。」
「杏花村舍」止於此,平時園牆版屋,盡皆撤去。居人固不事織,惟蒲漁菱芡是利,間亦放鴨為生。近年村樹漸老,長堤草秀,樓影入湖,斜陽更遠,樓台疏處,野趣甚饒也。是地為「臨水紅霞」之對岸,稍南則長春橋矣。
「平岡豔雪」在「邗上農桑」之對岸,「臨水紅霞」之後路。迎恩河至此,水局益大,夏月浦荷作花,出葉尺許,鬧紅一舸,盤旋數十折,總不出裏橋外橋中。其上構清韻軒,前後兩層,粉垣四周,修竹夾徑,為園丁所居。山地種蔬,水鄉捕魚,采蓮踏藕,生計不窮。餘每愛此地人家,本色清言,尋常茶飯,絕俗離世,令人憮然。
自清韻軒後,梁空磴險,山徑峭拔,遊人有攀躋偃僂之難。有豔雪亭,聯云:「苔染渾成綺〈(皮日休)〉,春生即有花〈(馬戴)〉。」
水心亭在豔雪亭之側,築土為堵,一溪繞屋。聯云:「楊柳風來潮未落〈(趙嘏)〉,梧桐葉下雁初飛〈(杜牧)〉。」
「漁舟小屋」居「平岡豔雪」之末,湖上梅花以此地為勝,蓋其枝枝臨水,得疏影橫斜之態。集杜聯云:「水深魚極樂,雲在意俱遲。」再南為「臨水紅霞」。
「臨水紅霞」即桃花庵,在長春橋西。野樹成林,溪毛礙槳,茅屋三四間在松楸中,其旁厝屋鱗次,植桃樹數百株,半藏於丹樓翠閣,倏隱倏見。前有嶼,上結茅亭,額曰「螺亭」。亭南有板橋接入穆如亭。亭北砌石為階,坊表插天,額曰「臨水紅霞」。折南為桃花庵,大門三楹,門內大殿三楹,殿後飛霞樓三楹,樓左為見悟堂,堂後小樓又三楹,為僧舍,庵之檀越柴賓臣延江寧僧道存居之。樓右小廊開圓門,門外穿太湖石入廳事,復三楹,額曰「千樹紅霞」,庵中呼之為紅霞廳。迤東曲廊數折,兩亭浮水,小橋通之。再東曰桐軒,右為舫屋。又過橋入東為枕流亭。穿曲廊,得小室,曰「臨流映壑」。室外無限煙水,而平岡又云起矣。平岡為古「平岡秋望」之遺阜,北郊土厚,任其自然增累成岡,間載盤礴大石。石隙小路橫出,岡磽中斷,盤行縈曲,繼以木棧,倚石排空,周環而上。溪河繞其下,愈繞愈曲。岸上多梅樹,花時如雪,故庵後名「平岡豔雪」。
桃花庵僻處長春橋內,過橋沿小溪河邊折入山徑,嵽嵲難行。小澳夾兩陵間,嶼亦分而為兩,左右有螺亭、穆如亭。嶼竟,琢石為階,庵門額為朱思堂轉運所書。溪水到門,可以欹身汲流漱齒,中多水鳥,白毛初滿,時得人稀水深之樂。
湖上園亭,皆有花園,為蒔花之地。桃花庵花園在大門大殿階下。養花人謂之花匠,蒔養盆景,蓄短松、矮楊、杉、柏、梅、柳之屬。海桐、黃楊、虎刺以小為最,花則月季、叢菊為最,冬於暖室烘出芍藥、牡丹,以備正月園亭之用。盆以景德窯、宜興土、高資石為上等。種樹多寄生,剪丫除肄,根枝盤曲而有環抱之勢。其下養苔如針,點以小石,謂之花樹點景。又江南石工以高資盆增土疊小山數寸,多黃石、宣石、太湖、靈璧之屬,有圠有山,有罅有杠,蓄水作小瀑布傾瀉危溜。其下空處有沼,畜小魚游泳呴嚅,謂之山水點景。
大殿供大悲佛,四圍紅闌。殿前右楹門構靠山廊,廊外多竹,夏可忘暑。殿後簷左楹山牆門外為茶室,通僧廚。
飛霞樓在大殿後一層,樓前老桂四株,繡球二株,秋間多白海棠、白鳳仙花。聯云:「四野綠雲籠稼穡〈(杜荀鶴)〉,九春風景足林泉〈(薛稷)〉。」
紅霞廳面河,後倚石壁,多牡丹。廳內開東西牖,東牖外多竹,西牖外淩霄花附枯木上,婆娑作蔭。夏間池荷盛開,園丁踏藕來者,時自牖上送入。廳前多古樹,有拿雲攫石之勢,樹間一桁河路,橫穿而來。河外對岸,平原如掌,直接蜀岡三峰。白塔紅廟,朱樓粉郭,了在目前。
見悟堂在飛霞之左。聯云:「花藥繞方丈〈(常建)〉,清流湧坐隅〈(元結)〉。」是堂為庵僧方丈。僧道存,字石莊,上元人,剃染江寧承恩寺。蓮香社因湖上建三賢祠,延石莊為住持。迨石莊為淮陰湛真寺方丈,以三賢祠付其徒竹堂。迨石莊卸湛真寺徙是庵,遂迎三賢神主於庵之桐軒。其時竹堂亦下世。自是三賢祠復為筱園,石莊則獨居是庵矣。石莊工畫,善吹洞簫,其徒西崖、竹堂、古濤,皆工畫,自是庵以畫傳。竹堂兼工刻竹根圖書,與潘老桐齊名。孫甘亭,畫如其師,詩人朱筼與之善。甘亭之徒善田,字小石,善彈琴,工畫側柏樹。竹堂以上,皆上元人,甘亭以下,皆揚州人,因蓮香社為石莊祖堂,故令其裔開爽居之。
見悟堂後樓,額曰「蓮香閣」,石莊自署名也。閣為石莊所居,所蓄玩好有三,一大筆筒倒署摺疊扇數百柄,皆故人贈答,積自六七十年;一紫竹簫,長二尺一寸,九節五孔,周櫟園亮工題曰「虞帝制音,王褒作賦,仲謙取材,乃為獨步」;一癭瓢細毛如拳髮,滑澤如秋水,色如紫糖,圓如明月,不在蔣若柳《椰經》諸品之下。
是地多鬼狐,庵中道人嘗見對岸牌樓彳亍而行,又見女子半身在水,忽有吠犬出竹中,遂失所在。又一夕有二犬嬉於岸,一物如犬而黑色,口中似火焰,長尺許,立噙二犬去。又張筠穀嘗乘月立橋上,聞異香,有女子七八輩,皆美姿,互作諧語,喧笑過橋,漸行漸遠,影如淡墨。黃秋平《庵中夜坐》詩云:「黃狐拜月四更時,螢火光青烏繞枝。世上可憐白日短,輸他鬼唱鮑家詩。」
壬子除夕石莊死。死之前一夕,畢園居人見師衣白袷衣,桐帽棕鞋,手拄方竹杖,往茱萸灣大路去,呼之不應,忽憶師已病半月矣。白是草河人家皆卜師將西歸。師在日蓄一貓,及師死,臥遺舄中,七日不食而斃。甘亭葬之庵後門外,呼之曰「義貓墳」。是年正月十五夜,一船自長春橋來,撒幔無客,惟一人立船尾搖櫓而行,至則師也。庵中人見之,跪哭不忍視,而款乃直下,神色自若,無顧盼意。是日,承恩寺大殿作上元會,一僧見師立二山門,托其寄信蓮香社僧開爽,令其出,出則杳無人焉。城中葉含青秀才逢恩,於六月中病垂死,恍惚至萬山中,扶頭軟腳,百體不快,忽遇師攜手至塔廟深處,身如禦風,入一草堂,額上有十一字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由堂入禪房,又有額,上書「空空如也」四字。兩旁聯句云:「溪聲閑處安詩幾,山翠濃中置畫床。」其下幾榻筆硯,宛然如舊遊。與之語舊事移時,甚暢。含青作詩云:「拄杖尋詩扣竹關,雨餘青擁一房山。此間真是神仙地,乞坐蒲團不欲還。」師和詩曰: 「結屋松門不閉關,也留風月也留山。君家本有逍遙地,莫謾勾留且自還。」促之行,送至山下,一揖而覺,病遂霍然失體矣。
石莊畫以查二瞻為師,所與交皆名家,惟不善作書,故凡題識皆所交書家代作,於是僧窩而為書畫舫矣。揚州書畫家極多,兼之過客往來,代不乏人。考之志乘,書畫無專門,皆附入方伎部。而康熙府縣志所載不過數人,雍正縣志得十三人,較前略多。迨甘泉分縣修誌,得六十六人,而國朝畫家不過十四人,皆揚州土著,書家不過三人,則其遺失多矣。茲自國初迄今各名家,先畫後書,附錄於此,至曾館於各工商家者,則另附錄於諸園亭之後。
孫蘭,江都人。工書畫,精於天文,詩學深邃,著《輿地隅說》四卷。其友畢銳,為武弁,工畫山水。
徐又陵,字坦庵,畫花卉有天趣,工詩詞製曲,有《坦庵六種》,又著《蝸亭雜記》、《青白眼》諸書。
宗元鼎,字定九,號梅岑,別號小香居士,又號賣花老人。工畫著色山水。
施原,工山水。晚居北湖,性好驢,蓄驢數十,凡有客至,與客騎驢談論,田間道左,謦咳風生。因畫驢,成神品,謂之施驢兒。
李寅,字白也,江都人。與蕭靈曦齊名,畫《桃花楊柳圖》,稱神品,載在縣志。
湯禾,字秋穎,江都人。工花卉。點染得生趣,謂可參趙昌名筆,曾繪《香阜寺菩提樹圖》進呈,載縣志。
唐誌契,揚州人。精繪事,興寄所托,便齎糧遊名山大川,經月坐臥其下,故畫筆蕭散清遠,有元人風。著《繪事微言》。弟誌尹,花鳥得呂紀、王偕之傳,時稱二唐。事載《江南通志》。
宗灝,字開先,江都人。工山水,見《歷代畫家姓氏韻編》。
朱玨,字二玉,江都人。工人物、山水、花草,見《畫法紀事》。李翊如,字祚鉻,江都人。工山水,見《歷代畫家姓氏韻編》。
張翀,字子雨,廣陵人。工人物、山水、花鳥,見《畫法紀年》。桑豸,字楚執,揚州人。工山水,見《歷代畫家姓氏韻編》。
王璽,字鶴裏,揚州人。工山水蘭石,見《歷代畫家姓氏韻編》。
蕭晨,字靈曦,江都人。以人物擅長,神理具足,不屑屑於步趨前人。詩在倪、黃之間。
胡春生,字夏昌,一字赤岸。工水墨山水,寸軸萬里,煙雲變態,隨手出沒。載縣志。
馬驤,江西人。工山水,有元人矩,為揚州清軍同知。載在侯肩復《畫征錄》。
王雲,字漢藻,揚州人。工筆樓閣學小李將軍,以宋塚宰犖薦,待詔畫苑,比之閻立本丹青雲。趙有彬,字岷江,揚州生員。工書畫,與龔半千、查二瞻齊名。
禹之鼎,字上吉,號慎齋,江都人。工人物,幼師藍瑛,後出入宋元,遂成一家。寫真多白描,不襲公麟之舊,而用吳生蘭葉法,兩顴微用脂赬暈之,娟媚古雅,曾為澤州相國寫《水亭玩鵝圖》。康熙中,授鴻臚寺序班,遂歸洞庭,朱竹有送之出都詩。
顛道人,江寧人,流寓揚州。善飲酒,醉後作畫,任意揮灑,山水花卉,皆有奇趣。
釋道濟,字石濤,號大滌子,又號清湘陳人,又號瞎尊者,又號苦瓜和尚。工山水、花卉,任意揮灑,雲氣進出。兼工壘石,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壘石勝,餘氏萬石園出道濟手,至今稱勝跡。次之張南垣所壘「白沙翠竹」、「江村石壁」,皆傳誦一時。若近今仇好石壘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士壘「九獅山」,亦藉藉人口。至若西山王天於、張國泰諸人,直是石工而已。
江都文命時,工畫蘭,以羊毫筆蘸墨寫之,佐以竹石。自言與可後無傳人,至己而盡得其法。性孤傲,隱於湖中,故傳之不遠。《畫征錄》以文命時之蘭,比吳秋聲之竹,黃筠庵之石。雲三家之法會而通之,足成一家,未深知文蘭者也。命時傳於子秋陵,秋陵傳於其甥焦潤,潤之後蓋無傳焉。
虞沅,字畹之,江都人。工花卉、翎毛,勾染工整得法。
查士標,字二瞻,號梅壑散人。與華亭同干支,又號後乙卯生,休寧人,居江都。性迂,家多古銅器及宋元人真跡。書法華亭,畫初學倪高士,後參以梅花道人、董文敏,與孫逸、汪之端、釋洪仁稱四家。延王石穀至其家,乞潑墨作雲西、雲林、大癡、仲圭四家筆法,蓋有所取資也。晚年不遠姬侍,晚起最遲,凡應酬臨池,揮灑必於深夜,不以為苦,而筆更超邁,真窺元人之奧。作《獅子林冊》,宋漫堂寶之,為立傳並序其詩。年八十四,葬山麓。死後百年,查觀察淳訪其墓,為之封樹焉。
袁江,字文濤,江都人。善山水樓閣,初學仇十洲,中年得無名氏臨古人畫,遂大進。
張宗蒼,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吳縣人。山水出黃尊古之門,以畫供奉內庭。
蔡嘉,字松原,丹陽人。花卉、山石、翎毛稱逸品,予嘗於黃園觀所畫扇面《豆棚閑話圖》,村落溪山,茅屋裏舍,人物須眉,神理具足。
鮑楷,字端人,號棠村,又號去邪子,嘉興人,遷居揚州。少工花草,師法南田,後客沈凡民署。畫山水不用稿,疏朗秀潤,得古人意。
孫人俊,字瑤原,江寧人。以畫驢得名,山水學巨然,畫古樹皴染得古人法則。
熊維熊,字偉男,歲貢生,一歲七試皆第一,王文簡特置國士之目。工詩畫,著《瓜洲貞烈志》。
丁裕,字文華,號石門。工花卉,與禹之鼎齊名,吳雲從之學。子芳字芳杜,以時文見知於陸麟度師,為名諸生;覽字葦江,號曠亭,皆工畫。
方士庶,字洵遠,號小師,歙縣人。時年畫山水,運筆構思,天機迅發,中年受學於黃尊古,氣韻駘宕,有出塵之目。年未五十而死。門人黃溱,字正川,號山?,徐柱字桐立,號南山樵人,皆小師嫡派。
高翔,字鳳岡,號西唐,甘泉人。善山水。高甲,字幹亭,風岡之侄,善花卉,尤工八分。汪士慎,字近人。工八分,書畫花卉與張乙僧、金?齊名。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進士。蘭、竹、石稱三絕。工隸書,後以隸楷相參,自成一派。關帝廟道士吳雨田從之學字,可以亂真。李葂,字嘯村,上江人。工花卉、翎毛,來揚州居賀園。
李鱓,字宗揚,號復堂。興化孝廉,官知縣。花鳥學林良,縱橫馳騁,不拘繩墨,而得天趣。往來揚州,與賀吳村友善。其時陳撰字楞山,寫生與鱓齊名。陳馥字松亭、戴禮字石屏,皆從學焉。
金農,字壽門,號冬心,仁和人。從事於畫,涉筆即古,脫畫家之習。畫竹師竹石老人,號稽留山民。畫梅師白玉蟾,號昔耶居士。畫馬自謂曹、韓法,趙王孫不足道也。畫佛像,號心出家盦粥飯僧。花木奇柯異葉,設色非復塵世間所睹,蓋皆意為之,而托為貝多龍窠之類。
黃慎,字躬懋,號癭瓢,福建人。師上官周,為工筆人物。久寓揚州,晚年以粗筆畫仙佛,徑丈許,其工筆不可多得也。題句法二王草書。
汪師虞,字樵水,湖北人。畫牡丹,稱逸品。其徒陶鼎,字立亭,揚州人,亦稱畫中能品。奚岡,字鐵生,浙江錢塘人。往來揚州,畫山水得唐宋人筆意。
丹陽蔣璋,字鐵琴,居揚州。畫大幅人物,與癭瓢齊名,尤工指頭。善歌,城中唱口宗之,謂蔣派。又呼之為蔣胯子。
伊齡阿,字精一,滿洲人。官侍郎。書學孫過庭,工詩,畫法梅花道人。巡鹽兩淮時,於扇面畫梅花蘭竹,稱逸品,至今勒於石。
錢塘康濤,字石舟,號天篤山人,又號蓮蕊峰頭不朽人,又號茅心老人。畫山水、花卉、翎毛,工白描,善書法。
汪元麟,字石恬,休寧進士。山水法梅道人,以畫《長堤春柳圖》得名。汪滌崖,歙縣人。畫學大癡,嘗畫《黃山圖》於法淨寺之平樓。
吳麐,字栗園,歙縣人。山水學黃子久,生平有古君子風。居揚州汪貽士家,其家有饒州景德鎮土窯產秘色器,與唐熊年三窯並稱,謂之吳窯。
仲鶴慶,字松嵐,泰州進士。畫有生氣,書卷盎然。團時根、宮國苞、李頑石,並泰州人,俱工詩畫。湯密,字入林,通州人。工詩畫,墨竹法文與可,號個中人。
江都張傑,字柯亭,工花卉。洪承祖,字林士,號紫霞山人,畫學惲南田。項佩魚,字孔亭,山水、花卉皆精致。
謝野臣,字庭逸,其先世河南郟州人,徙家於宜興,為匡山隱者毛乾乾之婿。明天文曆算之學,與宣城梅文鼎、吳江王夤旭同時,在揚州主汪氏。著《推步全儀》,以銅為之,凡勾股弧矢之微,靡不畢具。畫龍最神。時周尋字錕來亦畫龍,知不能居其右,乃用紅金襯墨,遂成惡狀。子身灌,字曉山,山水多著色,為世所稱。性尤精巧,北郊工段檔子用蒲包山石,為曉山所創。久居揚州,死於文選樓。生平嘗蓄石琴,有聲鏗然。又六合硯為唐人物,皆終身隨之,未嘗頃刻離也。
方元鹿,號竹樓,儀征人。工詩詞,書法二王,畫竹學東坡,有《虹橋春泛圖》。
王濤,字素行,江南人,移家揚州。畫著色花卉、翎毛,有元人筆意。
張士教,字石民,號宣傳,臨潼人,家揚州。畫法得華秋嶽一派。
年汝鄰,字寄濤,號瘦生,順天人,居揚州。畫山水好仿古人,若榮邱、北苑諸派,臨之頗能得其形似。
張賜寧,字桂岩,北平人。作人物、山水多不依舊法,唯以氣韻過人。著色花卉,獨稱絕技。牛培,字因之,天津人,從之學畫,大有師法。
餘棟,字棟木,長洲人。工畫,仿王石穀,惜其時為小師道人所掩。
管希寧,字平原,江都人。工詩畫,筆墨雅淡,極盡山林之變,不苟作。兼長於醫。年五十無子。妻素有賢譽,早死,死之日發其笥獲白金五十,遺書一封,以此金為買妾之資。平原晚年與洪疏穀訂為忘年友,平原歿,喪葬之事,疏穀任之,韋書城進士為作墓誌銘,序其詩集行於世。
羅聘,字兩峰,號花之寺僧。初學金壽門梅花,後仿古仙佛畫法,有《鬼趣圖》,為世所稱。妻方白蓮,子允紹、允纘,俱工畫。
釋方珍,字席隱,號小山,居城中地藏庵。工詩畫,陳古漁《所知集》中,謂其作畫不讓古人。
周瓚,字采岩,吳縣人。少學花卉。既成,學界畫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筆山水,出奇無窮,遂成名家。兄蘭坡,精於醫。孔繼幹,字樗穀,曲阜人。工畫墨梅,官江都縣知縣。
王正,字端肅,江都閨秀。善畫花草,布置工穩。能詩,受知於徐大宗伯倬,後入都,馬相國齊延之教其女。
傳真為畫家一派,《西京雜記》載毛延壽、陳敞諸人,晉顧長康傳神阿堵,皆其技也。陶九成《輟耕錄》載其法而未詳。丹陽丁皋,字鶴洲,居甘泉,精於是技,撰《傳真心領》二卷。分三停五部,先從匡廓畫起,以為肖與否,皆係於是。次及陰陽虛實之法,次及天庭兩顴,目光海口,鼻準眉耳,各有定法。部位定,次及染法,次及上血色法,終之以提神。又申言旁側俯仰之理,及謄法朽法,皆備焉。盧雅雨轉運為之敘云:「畫像之興,由來尚矣。伊尹從湯,言素王九王之事,皆圖畫其形。高宗夢傅說,使百工寫其形,旁求天下。孔子觀乎明堂,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有周公相成王朝諸侯之圖。其在於漢,則自六經諸子,賢士列女,以及問禮講學,皆有圖,凡以廣見聞,垂鑒誡,用意自深遠也。惟人子之肖其父母也,未詳所始。然古者祭必有屍,屍廢則畫像興。人子之情,有所必至。特以時代之遙,春秋之隔,几筵榱桷之間,聚其精神以求其嗜欲,發其慨聞僾見之思,其事誠不可苟,而其術尤豈易言者哉。古傳畫學,眾體各有師法,而肖像無專門,亦未有勒成一書者,不可謂非藝林之缺事也。丹陽丁君鶴洲,世傳其業,運思落墨,直臻神解,隨人之妍媸老少,偏側反正,並其喜怒哀樂皆傳之。近為餘繪十二圖,圖各有景,見者驚歎,以為須眉畢肖,而神色舒肅,悉與景會。餘固疑丁君之有天授,非學力所能到。而丁君曰:『不然,是固有法也。法可以言傳,而法外之意,必由心領。』因出其《傳真心領》一書示餘,並乞餘為之序。其書凡二十餘篇,曰部位,曰起稿,曰心法,曰陰陽虛實,曰天庭,曰鼻,曰兩顴地角,曰眼光,曰海口,曰眉,曰須,曰耳,曰染法,曰面色,曰氣血,曰提神,曰旁背俯仰,曰謄像,曰筆墨,曰紙,曰絹,曰擇室。凡者不惜言之詳意之盡,法傳而法外之意與之俱傳,信從來未有之書也。學者得以矩,參以會悟,破除俗師相傳之陋,以上窺唐虞三代以來不傳之秘鑰,而仁人孝子亦不自覺而油然生其尊祖敬宗之心。則是書所關,良非淺鮮,豈特畫像一家之學已哉。」鶴洲子以誠,字義門,傳父業亦能精肖,四方來求者,遠至數千里。某寵姬病,延之肖形,十餘日改易六七次,姬視之,皆曰不肖,義門自視所畫,則肖之極矣。明日至,不摹其形,自為絕色女子,姬笑曰肖矣。君真解人也。義門善弈,書法效董香光,間為詩亦清雅有致。撰《續心領》四卷,論朽染之法尤詳,雖不知畫人閱之,可以肖像也。任世禮,字漢修,與鶴洲交,得聞其法,摹之二十年,畫合其旨。性豪俠,善彈琴,工時曲。又有蔣文波者,寫生次於義門。海州吳焯,字俊三,寫生兼工山水人物,皆畫之能肖。蓋是技以肖為工,不肖無足論也。義門之徒塗冬,居小秦淮,凡妓之來者,塗必摹其形,不下百數十人矣。人之短視者多帶眼鏡,除之則面必變,塗能畫短視不帶眼鏡而能肖,其技亦巧矣。又梁師武與義門交,善畫花卉翎毛,尤工寫生。
陸鼎,字鐵簫,長洲人,放翁先生之裔。工詩畫,山水花卉翎毛,有宋元氣韻。
方嵩,字峙泉,號桐庵,徽州歙縣人。工山水大幅,小師老人不能出其右。家資巨萬,好畫不治生業,遂貧無立錐。其族仕煌,字又輝,號晴岩,名諸生,工小楷。
吳嘉謨,字虞三,號蕙軒,如皋人。工蘭竹,書法《聖教序》。為人磊落有奇氣,嘗遊京師,書畫與朱野雲齊名。後歸揚州,主蔡誌蕙家,與之友善。誌蕙字艾山,善畫蘭竹。
汪鳴珂,字瑤圃,吳江人。工書畫,官知州。袁慰祖,字竹室,長洲人。工詩畫,山水有王石穀之風。
胡量,字眉峰,長洲人。工詩畫,山水為毛繡亭後一人,王述庵司寇深契之。黃恩長,字宗易,號蒼雅,長洲人。工花卉。
徐午,字芝田,揚州舉人。工山水,中年自成一家,有宋元人氣味。錢東,字玉魚,嘉興人。畫以花卉為最,工詩詞。朱烜,字丙南,杭州人。畫花卉山水,尤工梅花。
揚州閨秀吳政肅,字靜嫻,工山水,筆力老健,風神簡古,有《秋山讀書圖》。張因,字淨因,工詩畫,花卉翎毛,稱逸品。朱漣,字若賢,揚州人。工花卉翎毛,亦時畫美人。
蕭椿,江都舉人,以畫傳。潘恭壽,丹徒人。工山水花卉人物,每畫必王夢樓題之。張焯,字筠穀,淮安人。工花卉,精於小楷,石莊延之教其徒。
倪名燦,甘泉人。工筆人物,人呼之為小倪。
施胖子,山陰人。始從繼父學寫真,兼畫美人。居揚州小秦淮客寓,凡求其畫美人者,長則丈許,小至半寸,皆酬以三十金,謂之施美人。同時楊良,字白眉,工畫驢,一驢換牛肉一斤,謂之楊驢子。
鄒若泉,善畫人物山水,以畫興教寺萬佛樓壁五百應真得名。
張恕,字近仁,工泰西畫法,自近而遠,由大及小,毫厘皆準法則,雖泰西人無能出其右。
葉彌廣,字博之,江都貢士,工書。譚宗,字公子,餘姚人,客揚州,善書。宋曹,字彬臣,號射陵,鹽城中書,善書。《甘泉縣志》所錄書家,此三人耳。
汪楫,字舟次,江都人。書法以骨勝,有楊凝式、米芾之神。舉博學鴻詞,授撿討,充封琉球正使,為其國王書殿榜,縱筆為擘窠大書,王驚以為神。著《琉球使錄》。
高承爵,三韓人,善擘窠書。為揚州太守,民人愛慕,每歲暮,鄉民求書福字以為瑞。一民伺太守出,持所書請曰:「求易一福字。」太守熟視之曰:「書此字時,筆不好耳。」至今傳為美談。
鄭簠,字穀口,江寧人。精於醫,工隸書。來往揚州,主徐氏。平山堂額出其手,朱竹有詩紀其事。
金壇王澍,字虛舟,官吏部員外。揚州搢紳扁聯,多出其手。法淨寺西園中「天下第五泉」字,是所書也。蔣衡,字湘繁,號江南拙老人,虎臣修撰之侄。嘗於蕃厘觀寫《十三經》,馬曰璐裝潢,大學士高斌進之,奉命刊於辟雍,授官學正。觀中建寫經樓,法淨寺旁「淮東第一觀」,是所書也。子和,字醉峰,工書畫,著《說文集解》,四庫館議敘,成孝廉。又恭摹禦考太學《石鼓文》縮小本刻石。阮芸台閣學《》云:「蔣衡書《十三經》冊,凡十二年始成。衡於乾隆初年嘗薄遊揚州,故此經半在揚州所寫。其書先歸於鹽務,為兩淮運使盧見曾所賞,言之總督高斌,遂裝潢以進,〈(其裝潢為吾鄉馬曰璐征君任之,費數千金)〉賜國子監學正。翰林勵宗萬以序石經校勘一過,記其異同,書成一冊,今庋之懋勤殿書閣上。乾隆五十七年,因敕纂《石渠寶笈》,及於此冊,特命刊石立學宮。」
景考祥,字履齋,江都人,於禮子,占籍河南。成進士,官御史。工書,天寧寺旁「杏園」石額,是所書也。於禮字介人,以孝友稱。劉重選,字文叔,為揚州同知,書法學褚河南。
江起權,字子權,甘泉人。虛舟門生。揚州府學「七十二賢神主」為其所書。
曹寅,字子清,號棟亭,滿洲人。官兩淮鹽院,工詩詞,善書,著有《楝亭詩集》。刊秘書十二種,為《梅苑》、《聲畫集》、《法書考》、《琴史》、《墨經》、《硯箋》、《劉後山千家詩》、《禁扁》、《釣磯立談》、《都城紀勝》、《糖霜譜》、《錄鬼簿》。今之儀征餘園門榜「江天傳舍」四字,是所書也。餘園餘熙,以字傳。
曾曰唯,字貫之,江都人,襄湣八世孫。書精楷法。嗜牛肉,不苟合於世,與之交,如糜鹿不可接。觀劇至忠孝處,輒慟哭。演《》,長跪不起視。客有遺貂裘者,剪碎以二葛表裏紉之,其傀異若此。同里王憲,字可法,號楷亭,性至孝,以雙鉤法肖貫之書,可以亂真。
汪膚敏,字公碩,號春泉,江都人。書法歐、褚。性廉介,安麓村延之弗就,就之弗見。使人要於路,掖之人,見則命書戲目數出。公碩為其所迫,書而進之。命掖入密室中,良久,數仆延至一堂,麓村迓於階下,曰:「先生古君子,前特相戲耳。」乃款留堂上,水陸競獻,笙歌錯陳,所奏戲文,即為所書戲目也。盡歡而罷,歸為麓村母書壽序一通。時程亶字實夫,號秋槎,汪舸字可舟,書法與公碩齊名,皆居揚州。
釋藥根,居城中祗園庵,字學蔣湘繁,善刻符。
釋昌泰,六安人。以三指撮管端作書,字體法鮮于伯機。來揚州主法淨寺。
俞瀚,字楚江,紹興人。精於篆籀,以金陵懷古詩受知於尹製軍,著有《壺山詩鈔》。在揚州與石莊友善,卒年自蘇寫詩寄儀研園屬其索題。不數日訃音至,石莊設位哭於庵中,研園出詩,同吊者共題之。
儀堉,字則厚,山西人,居揚州。書《十七帖》,與鮑步江聯社南湖,謂之二分明月社。
閻穀年,字貽孫,揚州人。工書,以大幅箋以作擘窠書己作詩,別具蒼涼之致。劉嘉玨,字二如,揚州人。書《十七帖》。
朱鬥南,字星堂,揚州武生員。工書。其父行九,以槍法為安麓村所知。揚州白蠟?旱之傳,自朱九始。沈春,字既堂,嘉興人。工書。久居揚州曾家苑,有硯癖。
葛柱,字二峰,甘泉人。行三,體胖,人呼為葛牛。善章草。好飲,嘗醉於虹橋酒肆壚下,永夜呼糖炒栗子不置。
沈業富,字既堂,高郵人。甲戌進士,官河東轉運使。工行書,風韻天然。
王方魏,字薌城,一號大名,江都人。祖納諫,父玉藻,科名甚盛。方魏隱居黃玨橋。工書,得晉人最深。著《周易纂解》二卷,《大名集》一卷。
黃袞,江都人,居公道橋。工草書,求者輒以「鵝」字應之。詹淇,高郵歲貢生,居陳家集。書法雄健。
阮匡衡,字瑤岑,居公道橋。康熙癸未武進士,官滁州衛掌印守備。工《十七帖》,年七十餘,猶日臨不倦。侄金堂,字宣廷,儀征文學,亦工草書。金堂子二,承春字再颺,儀邑文學,輯有《顏子》二卷,承鴻字逵陽,名諸生。
焦熹,字效朱,江都人,居黃玨橋。官古北口都司,日訓行陳,能關重弓。暇作小楷,法極於古。侄繼軾,字熊符,亦工書。善為謎詩,有《梅花百韻詩》,每首隱一物,一時傳之。
楊法,字巳軍,江寧人。工篆籀,黃園中「柳下風來桐間月上」八字,是所書也。來揚州寓地藏庵,與小山上人善。
梁巘,字文山,亳州人。進士。書法秀潤,尺五樓之延山堂扁出其手。
馬榮祖,字力本,號石蓮,江都人。雍正壬子舉人,官閩鄉知縣。工古文,善書法,幼為桐城方望溪、金壇王耘渠所重,長與山陰胡稚威、丹徒張圌東、仁和沈萩林、錢塘桑弢甫齊名。著有《文頌》九十二章、文集二卷傳世。
顧錫躬,字萬峰,興化人。工書能詩,有《澥陸詩鈔》四卷。興化陸驂,字白義。書法懷素。汪元長,儀征人。書得唐人法,所書石碣碑刻最多。張瑾,揚州孝廉。善仿退翁。
趙之璧,寧夏人。字學退翁,能擘窠書。以世襲一等子,官兩淮運司。泰州葉雯以箸書,鄧琬以指書。琬性迂,人呼為獃子。常執桓,字友伯,揚州人。書法《聖教序》。
吳焯,字淩州,揚州人,退翁門弟子。子溥,字茶溪,繼之。
白雲上,字秋齋,河南人,以遊擊鎮揚州。工書,於慧因寺書「了然」二字,今刻石陷樓壁。葉敬,字義方,揚州人。工書。牛翊祖,字湘南,天津人。為揚州清軍同知,書法鍾繇。
蘇楞額,字智堂,滿洲人。官巡鹽御史,以書名家。陳起文,字退山,江都人。工隸書。方輔,字密庵,歙縣人。工書。巴慰祖,字禹籍,徽州人,居揚州。工八分書,收藏金石最富。
葉天賜,字孔章,號詠亭,儀征人。書運中鋒,多逸趣。汪燾,字石蘭,徽州人。書法米顛。同時殷俊揚者,以箸書傳。汪大黌,字鬥張,號損之,徽州人。工隸書。
林李,字九標,號鐵簫。少時得鐵簫於眢井中,吹之清越,遂佩以自隨,兼可辟邪。書法《聖教序》,稱於世。
葉勇復,字英多,號霜林,江都諸生。好歐陽通書法,摹之逼肖。善評話,言古人忠孝事,慷慨激發,座客凜然。陸甲林,字縉喬,高郵人。己酉拔貢。書作顏平原。
王式序,蘇州人。身短,人呼為矮王。初為海府班串客,工楷隸,來揚州為內班教師。岑仙築群芳圃,扁聯多出其手。又有周仲昭者,為十番教師,亦精小楷。
桐軒在飛霞樓後,地多梧桐。聯云:「涼意生竹樹〈(張說)〉,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是軒祀三賢神主,三賢為宋歐陽文忠公、蘇文忠公及王文簡公。盧轉運聯云:「一代兩文忠,到處風流標勝跡;三賢同俎豆,何人尚友似先生。」鄭燮聯句云:「遺韻滿江淮,三家一律;愛才如性命,異世同心。」軒旁由六角門入桐蔭書屋,屋後小亭,額曰「枕流」。聯云:「鳥宿池邊樹〈(賈島)〉。花香洞裏天〈(許渾)〉。亭右石隙有瀑布入澗中,澗旁築亭,額曰「臨流映壑」。聯云:「新水乳侵青草路〈(雍陶)〉,疏簾半卷野亭風〈(李群玉)〉。」至此「臨水紅霞」之景畢矣。是園本周楠所建,楠字訒庵,工詩,嘗與申拂珊副憲甫往來湖上,唱和有詩。子二,長子炎,字受堂,為國子監學正,次子兆蘭,宇香泉,為南康府知府。
周炎,字受堂,號竹樵,順天□□科舉人。工文詞,精於醫。同時卞垣綸,字如堂。□□科舉人,官江西縣令,亦精於醫。均以是技名於京師。周兆蘭,字香泉,順天□□科舉人,工文詞,有經濟才,丙午為安徽太和知縣。時大饑,民入山掘得黑米,救一邑之命,上官以為邑宰所感,遂上聞,擢太守,補南康府。其友尹正,字方水,江浦諸生,工書法,精於製義。揚州醫學罕見,北鄉黃叔林精於脈訣,而用藥失當,土人稱之曰黃半仙。此一人之後,無有繼之者。若受堂、如堂,可謂讀書明醫之士矣。次之朱培五,博涉群書,多有引據,亦工詩。瘍痘科自楊天池之後,遂失真傳。劉昆山、張秉天次之。鄧馨儒講究五運六氣,著《時行痧疹說》,最精確。
是園周氏,後歸於王履泰、尉濟美,二家皆山西人。王、尉本北省富室,業鹽淮南,而家居不親籌算。王氏任之柴宜,尉氏任之柴賓臣,皆深諳鹺法者。是河兩岸園亭,皆用檔子法,其法京師多用之,南北省人非熟習內府工程者莫能為此。朱鋐,字鶴巢,諸生,有經濟才,柴氏重之。其兄東曙,精於弈。姚玉調,蘇州人,工小楷,精於醫。子蔚池,有異才,善圖樣,平地頑石,構製天然。朱棠字惠南,深明算學。史松喬出樣異常。其子椿齡,字壽莊,名諸生,皆其選也。若王世雄工琺琅器,好交遊,廣聲氣,京師稱之為「琺琅王」,又良工也。他如一工之奇,一技之巧,見聞所及者,各附於諸家工次。
長春橋界迎恩河及保障湖之間,橋內為迎恩河,橋外為保障湖。白石甃基,刻奇獸蹲踞,上覆飛亭枋楔,廣丈許,修百餘步。北循黃園後樓小徑,過宵市橋,通北門街。南過「水雲勝槩」園門,入觀音山路。
便益門在新城東北,創於嘉靖丙辰。以倭變,用副使何城、舉人楊守誠之議,都御史陳儒、御史吳百朋、崔楝、知府吳桂芳、石茂華,先後任其事。城外護城河本名市河,知府吳秀所浚,初引官河水注其中,曆久內河高於官河,仍於官河口築堤以蓄內河之水。堤外為官河,堤內有吊橋,為便益門,渡遊船皆集於是。右岸有都天廟、三清院、聞角庵,左依東城下,蔀屋茆簷,桑柘雞犬,皆極蕭疏衝淡之致。
都天廟在大儀鄉磚道上,道旁荒塚如弈。草深沒踝,路燈如螢,連貫不絕。有如來石塔,八棱,刻佛像,以鎮鬼也。
三清院在右岸磚路旁,高風岡以八分書題其門額,方士林東崖居之。林通五雷法,善治鬼,後為鬼魘,死於渡春橋水中。其徒黃鳴謙傳其術。朱思堂運使贈聯云:「爐火純青銷劍氣,霜花欲白映仙根。」
魚市亦謂之魚攤,在廣儲門者,由都天廟磚路而來者也。彭岔子目毛能見鬼物,嘗挑魚至是,以力乏睡於路,夢中聞鬼作挑擔聲,魘不能起。及醒,所挑魚已失所在。
聞角庵本木商會館,以閑屋賃過客。有寓者善相人,好酒。有王叟者,亦好酒,相與友善,每夕共入市沽飲。久之,謂相士曰:「我陰也,知人死期,我語子,子以相人。」於是相人者能定人之死日,邑人以為神。又久之,叟謂曰:「某日將別子去,然而嫂可為我寓也。」叟未幾果死。是夜,相者妻腹中有聲,作叟語,其言人死生如故,而相術益神,自是相者之妻未嘗與相士同寢矣。
廣儲門在新城北,亦曰鎮淮門。其城外市河,上通便益門,下通天寧門。遊船所集,與便益門等,左岸有梅花書院、史閣部墓諸古跡。
廣儲倉在梅花嶺下,雍正間葛御史建。倉房製最宏敞,十一檁挑山,面闊一丈三尺,進深四丈五尺,簷柱高一丈二尺五寸,徑一尺大木。做法:用裏金柱、三穿、雙步、單步、五架、三架諸梁、簷枋、墊板、檁木、簷椽、下中上花架簷椽、腦椽、連簷、瓦口、博縫板、山牆上象眼窗、&廠敖&門下檻、間抱柱、閘板,均以見方折工料。三檁氣樓面闊九尺,進深七尺五寸,柱高二尺七寸,寬六寸,厚五寸。用榻角木、三架梁、簷枋、脊枋、墊板、脊瓜柱、檁木、簷椽、連簷、瓦口、博縫板、前後風窗、兩山上下象眼窗。抱廈面闊一丈三尺,進深七尺五寸,柱高九尺五寸,徑八寸。用抱頭梁、隨梁枋、簷枋、墊板、檁木、簷椽、連簷、博縫板,亦均以見方折算。
梅花書院在廣儲門外,明湛尚書若水書院故址也。若水字甘泉,廣東增城縣人。嘉靖間以大司成考績,道出揚州,一時秉贄而謁者幾十人。揚州貢士葛澗與其弟洞早年從之遊,是時因選地城東一里,承甘泉之脈,創講道之所,名曰行窩。門人呂楠以湛公之號與山名不約而同,書「甘泉」二字於門,又撰《甘泉行窩記》。行窩門北有銀杏樹一株,就樹築土為墠,上墠築基為堂,題曰「至止堂」。其《心性圖說》在北墉,鍾磬在東墉,琴鼓在西墉,學習誠明、進脩敬義二齋在東序,燕居在堂北,廚庫在燕居左右,繚以周垣凡六十有二丈。垣外有溝,溝外有樹。先門外有池,池水與溝水襟帶行窩,而池上有橋,當行窩之旁。又置田二十餘畝,以資四方來學者,皆澗所助也。通山朱廷立為巡鹽御史,改名甘泉山書館。厥後御史徐九皋立純正門、禮門,提學御史聞人銓立義路坊,知府侯秩、劉宗仁、知縣正維賢相繼修拓,御史陳蕙增置祠堂射圃等地,御史洪垣增置艾陵湖官莊田八十畝,此嘉靖間湛公書院也。萬曆二十年,太守吳秀開浚城濠,積土為嶺,樹以梅,因名梅花嶺。緣嶺以樓台池榭,名曰平山別墅。東西為州縣會館,名之曰偕樂園。後立吳公木主於園中子舍,名曰吳公祠。三十三年,太監魯保重修,知府朱錦作碑記。當道檄毀之,存其堂與樓,為諸生講學之所。巡按御史牛應元改名之曰崇雅書院,祀湛公木主於堂,又曰湛公祠。崇禎間,書院又廢。國朝雍正十二年,郡丞劉重選倡教造士,邑士馬曰琯重建堂宇,名曰梅花書院。前列三楹為門舍,其左為雙忠祠,右為蕭孝子祠,又三楹為儀門。升階而上,為堂凡五重,復道四周。又進為講堂,亦五重。東號舍六十四間,旁立隙宇,為庖廚浴湢之所。西有土阜,高丈許,即梅花嶺也。嶺上構數楹,虛窗當簷。簷以外憑墉而立,四望煙戶,如列屏障。下嶺則虛亭翼然,樹以雜木。劉公親為校課,匝月一舉。而先後校士院中者,鹺政則有朱續卓,知府則有蔣嘉年、高士鑰,知縣則有江都朱輝、甘泉龔鑒諸公。一時甄拔如劉復、羅敷五、郭潮生、郭長源、周繼濂、周珠、孫玉甲、蔣奭、耿元城、裴玉音、閔鯉翔、楊開鼎、吳誌氵亟、史芳湄諸人。江都教諭吳銳為書院碑記。迨乾隆四年,巡鹽御史三保、轉運使徐大枚酌定諸生膏火,於運庫支給。乾隆初年,復名甘泉書院。戊戌,長白朱孝純由泰安知府轉運兩淮,又名梅花書院,而廓新其宇,於市河之西岸立大門,自書「梅花書院」扁,刻石陷門上。甬道二十餘丈,雕牆高五丈,長十餘丈,牆下浚方塘,種柳栽葦。面塘為大門,雙忠祠、蕭孝子墓、節孝祠在其左,距書院舊址相去丈許矣。書院正堂,制度悉如郡丞劉公之舊。更以浚塘之士,累積於右,樹以梅,以復梅花嶺舊觀。嶺下增構廳事五楹,亭舍閣道,點綴其間。朱公親為校課,匝月一舉,謂之官課。延師校課,亦匝月一舉,謂之院課。主講席者,謂之掌院。延府縣學教諭、訓導一人,點名收卷,支發膏火,謂之監院。在院諸生分正課、附課、隨課,正課歲給膏火銀三十六兩,附課歲給膏火銀十二兩,隨課無膏火。一歲中取三次優等者升,取三次劣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江丹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