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黄陂中医三甲这种医生也有,肯定是angelica走后门的番号当的病生,就是六楼刘胱阳,要病人到协和医院检查,协和的医

投诉黄陂中医三甲医院内科六楼刘胱阳,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把病人治疗快不行了,打子投诉电话也没人管,实在_百度知道
投诉黄陂中医三甲医院内科六楼刘胱阳,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把病人治疗快不行了,打子投诉电话也没人管,实在
投诉黄陂中医三甲医院内科六楼刘胱阳,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把病人治疗快不行了,打子投诉电话也没人管,实在没有人管,那我只有打闹医生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好,打闹医生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为给自己带来麻烦,建议至医院投诉科投诉。
武汉市黄陂中医院,内科六楼刘胱阳医生他自已说治错病,把病人当试验品办,病人治错病该谁负责和赔偿费用
采纳率:5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向脾胃要健康(2)
绝对秘方(腰突、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此方为旧社会本地一地主家中所藏。相传古时地主家中有人患腰腿痛久治不效,后重金请名医岳先生开出此方,配成药酒一剂而愈。地主把此方写在墙上,流传至今。此方在当地流传甚广,我十年前在地主后人处偶然得到此方,看方子组成简单并无甚出奇之处,在遇到不愿长期吃苦药的病人时开出此方,经治不少病人有效者竟占7成左右。今贴方于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皆可用之)
&大力草12g
&炙乳香12g
&全虫70个 肉桂15g 杜仲9g
用水3斤煎熬后滤出药汁2斤左右加入白酒2斤,红糖2两、白糖2两。装入干净容器中保存。每次服1两,每日3次。
民间流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一副就好?
今天临县有个病人拿个方子来找我,让我看看能否服用,说她弟弟的腰突症几年前就是吃这个方子好的,并说方子很神!(家乡周围吃愈了好多人)。方子我贴上来让大家瞧瞧!&
生川乌25g 当归15g
&川牛膝15g
&广木香15g&
粉碎泛为水丸或装胶囊,大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腰突良方——药物渗透
一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秘方,虽然组方简单我试用过多次,有效!
青风藤:50g
&黄芪:50g
&黑豆:50g
以上三种药拿来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七剂为一疗程,大多服过二三剂即开始见效。&&&&&&&&&&&&&&&&&&&&&
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腰腿痛胀有效果,本人虽应用此方不多,仅试用过十余人,但均有腰突症典型症状,腰或腿痛,或腰腿均痛,腿麻、胀,遇冷加重,得热稍缓,抬腿试验(+),经CT提示腰间盘突出或膨出,服1~3疗程痊愈!
个人以为此方虽然简单,但组方考究,确实有效,特别对一些寒湿型腰及坐骨神经痛有明显效果,拿出来贡献给大家分享,看后别忘了回帖哦!
这首方子不是我的创作,也是一位行医朋友赠送于我的,我得此方之后见组方无剧毒药成份,便首先煎一剂自己试服了,没觉得身体不适,才再给一位患腰突症的亲友服用的,三剂后有好转,十剂症状痊愈。后来才再给别的病人用过十余人,多数人效佳,快的三五剂,慢的二十剂左右痊愈,但也有一两人效果不显。可能因人而异吧,如果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啊,有效果的话别忘记多多推广啊~~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
生芪120克当归30克 熟地30克 制川乌30克 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
桂枝45克 白芍45克 防风30克 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 枣21枚
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仙灵脾30克
加冷水2500MI(七到八碗)文火煎三个半小时,煮取600ML(一碗半),日分3次,饭后服。七日为一个疗程。可连服一至两个疗程。
此方名“加味改良乌头汤”,是一位出家老和尚秘传方子,愈人无算。老和尚慈悲,将方子交与上会下如法师,法师传与我。我不敢私密,公诸海上,普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慈悲种福田,施与众生乐。
&简单的山楂汤治好了小儿厌食症
对于平时消化不良、不爱吃东西的孩子来说,适当多吃点山楂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要多吃,多吃反伤脾胃。与过去的穷苦日子相比?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厌食的越来越多了。很多家长常来找我诉苦,有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每次吃饭都是全家人哄着吃。”还有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一吃饭,就喊肚子疼,倒是吃零食从不间断。”这些问题显然让家长很苦恼。一般来说,
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厌食的状况。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病、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都可能是厌食症的原因。但是,大多数小儿厌食并不是由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中医也认为,小儿厌食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所致。比如说,饮食品种过于单一。进食过肥甘厚的食物,吃蔬菜少,暴食,偏食,饥饱无度,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这时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身体变瘦、精神劳倦、面色焦黄、烦躁哭闹等问题。
◇◇ 小儿厌食了莫忘山楂汤
前一段时间,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小患者来看病。这个小孩子今年刚岁半,看上去显得又瘦又小、爱哭,半年来不爱吃饭,手足心热。平时吃饭很是费劲,倒是喜欢喝水,晚上出汗较多,有时肚子疼,经常发烧,大便干燥,而且多是两天才排便一次。我看她嘴唇干红,舌头也较红,表面光滑没舌苔。再了解了孩子的日常饮食后,我认为她这种情况多是平时贪吃甜腻、辛辣食物导致脾胃津液受损所致。后来,我建议家长为其做几次山楂汤服用试试。我把做法和用法简单向她说了一下:取山楂片20
克,大枣10 枚,将二者烤焦呈黑黄色,加入鸡内金2 个,再加入适量的白糖煮水,频频温服,每天2~
3次,连服两天。另外,嘱咐家长让孩子少吃甜腻、辛辣食物,多吃一点蔬菜和主食。即使孩子不想吃,也要想法儿让他多吃一些主食。过了两天后,孩子家长打来电话,自然是千般感谢,万般赞美,说孩子现在吃东西比以前强多了。在这里,山楂有消食的作用。《本草通玄》中指出:“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过去我们看,谁家的孩子不爱吃饭了,家里人都会给孩子吃点糖葫芦、山楂糕开开胃就好了。因为山楂能消食,小孩吃点山楂,不会积食存食,也就不会有内热。大枣则可补中益气、安中养脾,而鸡内金则有消食健胃的功效。三者合而为一,可健脾止泻,消食化滞。当然,山楂汤不是说想用就用的,你还需要找专业的医生为您的孩子对症开方。对于平时消化不良、不爱吃东西的孩子来说,适当多吃点山楂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要多吃,多吃反伤脾胃。名医朱丹溪说过:“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儿童厌食并不是一两付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多方面配合,最主要的是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孩子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玩时就去玩,不要太限制孩子,但也不要太放纵孩子,尤其是零食这一块要有所控制,零食吃多了肯定会影响吃正餐。家长在给自己的孩子做饭时,也要讲究烹调方法。一定要给孩子的饮食是细、软、烂的,易于消化吸收的。大家知道,脾胃是怕生冷的,孩子本身脾胃就虚弱,所以更怕生冷食物,因此孩子更要少吃生冷食物。
◇◇ 揉足三里、摩腹、捏脊,巧治小儿厌食
我再多啰嗦几句,治疗小儿厌食,还可以从穴位入手,可先揉足三里穴,再给小儿摩腹,然后再进行捏脊。揉足三里的时候,可以用食指轻轻地揉,两条腿上的足三里穴都要揉,每个穴位揉3分钟左右。对小儿摩腹时,可在小儿吃奶或进食半小时后再进行。家长先把手掌搓热,一只手放在小儿的腹部,从腹部的右下方做顺时针的摩动,用力要轻,稍稍带动皮肤即可。速度不用过快,每分钟30
下,连续摩腹分钟即可。捏脊时,先让孩子趴在床上,家长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孩子脊背上的皮肤,轻提,然后轻放,如此反复,从下方往上方提,把脊背的皮肤都捏一遍。一般遍即可,每天做1
次或隔天做1 次。先按摩足三里,再摩腹,最后捏脊,每天晚上临睡前给孩子做1
次,此套动作最适合脾胃气虚引起的小儿厌食症。患有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的孩子,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或者大便不成形。除了饮食和经络外,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适量的活动,良好的心情……这些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是保证孩子身体健足三里穴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小儿厌食。向康的必然条件。当然,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对四缝穴放血效果也很好。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李志刚穴位养生方》那本书。
健脾美白当数三白汤
三白汤可以调和身体的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进而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最适合那些由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的女性朋友使用。有些女性朋友总是感觉自己的脸色有些差,浑身没劲儿,精力也不如以前集中了,以为是工作太累造成的,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差所致。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好的人,精神状态良好,肌肤也是比较白净、津润、丰腴;相反,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显得没精神,整个人也显得瘦弱无力,皮肤也没有光泽。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差的时候,身体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就会自发进行调节,少吃东西以减轻脾胃的负担。而且,脾胃功能较差时,再好的东西吃进去也不能被充分吸收,容易造成气血生成少,不能滋养皮肤,所以脸色看上去很差,显得没有血色和光泽。可见,要想使自己的皮肤富有光泽、要想皮肤变得白皙,就得增强脾胃的功能。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一款美白中药方——三白汤。三白汤是由白芍、白术、白茯苓、甘草四味药材组成的养颜汤。明代著名儒医李梃在其《医学入门》中记载的三白汤是这样的——“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是用来治疗伤寒虚烦的,后来人们发现它还有补益气血、美白润肤的功效,于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人认为此汤可以调和身体的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进而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最适合那些由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的女性朋友使用。为什么三白汤有如此功效呢?我们先看看其中的成分。白芍味甘酸,性凉,归肝、脾经,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医学启源》中记载:白芍“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脾、肺、肾经,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肤除臭的效果,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我们看这几种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归脾经,都有补脾胃的功效,脾胃好了,肌肤自然就靓丽了。如何使用呢?我们可以先到药店买回这4种药,然后用水煎汤喝。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太麻烦,这时你可以自制泡茶袋。具体做法:用白术、白芍、白茯苓各150
克,甘草75克,分别研成粗粉末,并将这四者混合均匀,装入30个小包中,每天拿1
包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好了,从现在起,女人的快乐和美丽便从三白汤开始!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的名方
补中益气汤有两大作用:一则能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就会痊愈;二则能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药到病除。在中药汤剂中,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方子。这个方子最初来源于《脾胃论》,如果说起这个方子的功用,一本书恐怕也说不完。因此,我今天简要地说一说。补中益气汤是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组成的。方子里的这几位“英雄”,可谓个个身手不凡。其中,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水消肿的功效。什么是“固表”?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朋友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特别爱感冒,就可以用黄芪(生)来固表。黄芪本身对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等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人参,大家都知道,那是补气的,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对于劳伤虚损以及久虚不复者有非常好的调补作用。当归是补血、活血的名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等证。陈皮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的作用,可治脾胃气滞胸闷、脘腹胀满等。补中益气汤中补气药物较多,若一味补气,势必造成壅塞,人体会接受不了而造成气郁症状,如胸闷、腹胀等,此时稍加点儿理气的陈皮、人体气机就顺畅了。升麻升阳明之气,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可治气虚下陷等证。李东垣指出:“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柴胡升少阳之气,有舒肝理气,升阳解热的作用,可治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等。此外,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温中健脾,调和诸药;生姜温中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安中养脾。综合全方来看,这个方子一则能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就会痊愈;二则能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药到病除。现代药店里的补中益气丸就是由补中益气汤演化而来的,只是方中的人参变成了党参,但党参具有补益中气的功效,因此效果是一样的,且补中益气丸在使用上更加方便。当然,好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补中益气汤温补效力较强,所以,并不是每个脾虚者都适合的,如阴虚内热者是忌服的,我们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医嘱。
生冷食物伤脾胃,可用半夏枳术丸来治
如果你偶尔一两次因贪食生冷之物而伤了脾胃,我们可以找半夏枳术丸来帮助,但是如果你就是一个经常爱贪食生冷的人,那么恐怕是再好的药也要失效了。每年夏季一到,我的诊室里就多了一些胃肠病患者,这些病人多是因为天热贪凉、为了解暑降温,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伤了脾胃,出现了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很多人到现在还不理解,生冷食物都包括哪些?从字面上讲,生冷食物就是包括生的和冷的食物。生的如生瓜果、生吃的蔬菜等,以及生硬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冷的食物不仅包括冰棍、冰镇饮料以及凉菜、凉饭等,还包括本身属性寒凉的食物,你像我们前面表格里提到的田螺、柿子、香蕉、猕猴桃、西瓜等,都属于寒凉食物。很多人到了夏天就爱吃西瓜,而且嫌西瓜不够凉,还要放在冰箱里冻一冻。这样的西瓜大量吃下肚去,我们的脾胃岂能受得了。有一年夏天,一位姓李的先生到我这来就诊,他说自己每天感觉口渴的时候,就吃冰镇西瓜,有时候一口气能吃掉半个,后来就感觉胃不舒服,并有腹胀和腹泻。像李先生这种情况属于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因此我采用了《脾胃论》里提到一个方子——半夏枳术丸为其调治。《脾胃论》里提到了这个方子的做法:“半夏(汤洗七次,焙干)、枳实、白术以上各二两。研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添服不妨,无定法。”此药稍增加用量也没有妨碍,服用时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因此很方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古时的1
斤等于16 两,所以古时的1
两相当于现代的30克左右。为什么这个方子有这个功效呢?半夏有利水化湿、理气降逆的功效,善治脾胃湿痰;枳实辛行苦降,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善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证。三者结合善治因冷物内伤所致的脾胃病。最后,我套用这样一句话:“医生治得了病但治不了命。”如果你偶尔一两次因贪食生冷之物而伤了脾胃,我们可以找半夏枳术丸来帮忙,但是如果你就是一个经常爱贪食生冷的?,那么恐怕是再好的药也要失效了。
鸡内金帮营养失衡的孩子找回健康
鸡内金是补胃的,它有消食健胃的功效,还能涩精止遗。《滇南本草》载,鸡内金可“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在生活中常听老人们说“吃啥补啥”,比如说“胃痛了吃蒸猪肚”、“心脏病人宜吃猪心”、“贫血了多吃肝”……这些有没有道理呢?有一定道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以脏补脏”。但是我们要辨证地看,因为中医是最讲究辨证的。如果你本身患有脂肪肝,你再多吃肝类等高胆固醇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早在唐朝时期,名医孙思邈就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比如说,肾主骨,就用羊骨粥来治疗腰膝酸软之肾虚证;肝开窍于目,以羊肝来治疗夜盲;男子阳痿,命门火衰,肾阳不足,可用鹿肾医治。很多古代的医学著作里也都记载了行之有效的以脏补脏法。如《圣济总录》中用羊脊羹来治疗下元虚冷(多为肾阳不足、肾虚寒);《太平圣惠方》用羊肺藻治疗消渴(
糖尿病);饮膳正要》用牛肉脯治疗脾胃久冷、不爱吃东西……那我们今天提的鸡内金和这些有什么联系吗?我们先来看看鸡内金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鸡内金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鸡肫吧,嚼起来很脆、很好吃,这其实是鸡的胃,它的外面有一层金黄色角质内壁,那其实就是鸡内金。将其剥离后,洗净晒干,便成了中药。根据“以脏补脏”理论,鸡内金是补胃的,它有消食健胃的功效,?能涩精止遗。《滇南本草》载,鸡内金可“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她5岁的孩子来找我看病。她说自己的孩子体质比较弱,从小一直面黄肌瘦,精神也不好,头发还是黄黄的,平时也不爱吃东西,稍微吃多一点还不消化。我为其细细检查后,发现他这是小儿疳积,平时吃东西不注意,伤了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后天生化乏源,营养不足。像这个孩子这种情况,我们就可对症下药,平时用鸡内金粉(一般中药店都有零售)调理就行。《要药分剂》指出:“小儿疳积病,乃肝脾二经受伤,以致积热为患。鸡肫皮能入肝而除肝热,入脾而消脾积,故后世以此治疳病也。”鸡内金比较腥,如果直接给孩子吃,他肯定不愿意吃,这时我们可将鸡内金研成粉末(每次3~5克就行了)放在粥里煮食,也可以将其和面粉混合做成小饼吃。对于患有疳积的小孩子来说,吃鸡内金可健脾胃,同样对于大人来说,平时吃饭没有节制,过吃生冷的食物、酒肉等,也会伤食。这时不妨吃上两回鸡内金,既能消食积,又能补益脾胃。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制作鸡内金,我们把鸡杀了后取下鸡内金,洗净,晒干。在炒制鸡内金时,最好用土炒。脾是属土的,?本草求真》指出:“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因此,鸡内金经土炒后既可矫正气味利于服用,更可增强健脾消食的功效。当然,单纯的药物调治只是把我们的身体扶上正路,但在这条路上以后能不能走得好还得靠自己——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才是根本。
茯苓——慈禧都偏爱的美食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十分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等病症,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说起茯苓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都知道茯苓饼吧,它可是老北京的滋补性传统名点,很多人到了北京一定要带一些正宗的茯苓饼回去给家人尝尝。据说,慈禧晚年特别爱吃茯苓饼,因为它有很好的养生健身之功效。小小的茯苓饼为什么如此神奇呢?这还要归功于其中的茯苓。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善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等证,对女性朋友和老年人滋补最好。古人还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十分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等病症,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关于茯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员外家里雇了一个名叫小伏的长工,这个小伙子为人勤快厚道,后被员外的女儿小玲看上了。但是这个员外一心想把小玲嫁给当地的一个富家子弟。小玲不愿意,就私自和小伏从家中逃走了。他们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并在这里住下了。小玲本身身体就不好,这样一折腾,她就病了,且卧床不起。小伏在旁边悉心照顾,两人是患难相依。这天,小伏去山里采药,后发现一只野兔,他用手中的箭射向野兔。那只野兔受伤后逃到一棵松树旁就不见了。小伏到了树下,发现他的那只箭插在一个球形的东西上。小伏拔起箭,发现那个球的表皮裂口处,白似番薯。他想这一定是好吃的东西,于是他把这种东西带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没想到,小玲吃完后的第二天就感觉身体舒服了。于是小伏每天都去山里为小玲采这种东西,后来小玲的病也渐渐好了。因为这是小伏和小玲发现的,后人便把这个东西称之为“茯苓”。茯苓因传说而变得神奇,《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此后,历代本草专著都沿用《神农本草经》的提法,认为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的吃法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茯苓饼,我向大家推荐几款食疗方:
1.对于慢性胃肠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神经衰弱的人来说,平时可用茯苓煮粥食之。做法也很简单,就是用白茯苓粉15克,大米100
克,一同煮粥,吃的时候,再加入点味精、盐、胡椒粉,拌匀就能吃了。每天早、晚分两次食用。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作用。2.对于由脾虚湿聚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者,可用茯苓60
克、黄芪 30 克,与斩碎的猪脊骨500
克,一同放入沙锅中煲汤,汤好后加点盐调味即可。有健脾益气、滋肾强腰的作用。3.对于爱喝酒且又经常感觉心神不宁、爱失眠的人来说,可以选择茯苓酒。取茯苓60
克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加入50°的白酒500 克,密封10 天左右,就可以饮用了。每天晚上喝上50
克,有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茯苓虽好,但要对症食用。比如说,本来身体就不好、津亏血少的人不宜食用茯苓;或秋燥季节,口干咽燥,并无脾虚湿困,经常使用茯苓会加重燥象。
甘草是药中之国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很多生长在农村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没事的时候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山坡上、沟壑旁挖甜草根,然后将其晒干卖掉。刚挖出来的甜草根那种甜甜的味道很多人到如今还记忆犹新,而这甜草根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甘草。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它本身气和性缓,可升可降。医生在处方中写的甘草,生草指的是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润肺和中,像我们平时的咽喉肿痛、胃肠道溃疡以及食物中毒啊,都可通过它来调治。而炙草就是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并炒至成的。炙甘草能补三焦之元气,像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等都可以通过它来调治。一般情况下,甘草在临床上并不起主治作用,它的最大作用是辅助其他药物发挥功效。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称为“国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国老”是什么级别的人物?是帝师,帝王的师父,是辅助帝王的。甘草在诸多中药中便有这个作用,看似不起眼儿,但是它能让主药完全发挥它的作用。比如说,它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就组成了我们常用的四君子汤、理中丸等,可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证;还有前面我们说的,它与白芍、白术、白茯苓同用便成了美白圣药三白汤。很多人在夏天里受暑湿影响,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腹泻症状,这时可到中药店买“六一散”服用。所谓的“六一散”就是由滑石6
份组成。我们可以将其用水煮开后喝下,有利湿止泻之功。当然,你服用前最好找医生为你辨别体质再对症下药,若是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甘草也不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或什么人都能用的。如果经常使用此药,有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水肿、食纳呆滞等症状。因此,“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人人都应该精神百倍——亚健康从脾胃调治之法
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90%
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过度用脑、工作压力大、无规律的饮食、无法保证充分的?眠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直都是很有意思的,就拿“疾病”这个词来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就是疾病,是一个对象。但是中医里把“疾病”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疾”,另一个是“病”,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对象。在中医里,“疾”指的是不容易觉察、不容易发现的小病。可能你本身已经感觉到了身体不舒服,且局部出现不健康的颜色等很多细微变化,但是在西医那里通过各种检查仪器却又检查不出来是什么问题,此时你的状态就是“疾”的状态。如果你不重视“疾”,不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疾”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那就是真实的“病”了。很多人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说他有“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没听他的话。扁鹊第二次见到蔡桓公,说他有“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时的“疾”已经发展成“病”了,蔡桓公最后也死于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医学管它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前面我们说过,“上工治未病”,中医里的“未病”就相当于现代的亚健康。亚健康的人常有这些症状:浑身感觉没劲儿,特别容易疲劳,头脑不清醒,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感觉头?、耳鸣,常失眠,不爱吃东西,或吃完了肚子不舒服,胃痛,经常便秘……有这样一位高级白领,在北京一家外企作高管。她属于典型的工作狂,平时加班熬夜是常事儿,饮食一点儿不规律。仗着自己年轻体力好,平时也没感觉什么问题。可是当过了35岁后,她就感觉自己一年不如一年了。平时总是觉得很累,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脾气也越来越差,经常对下属发火,晚上还常失眠。刚开始她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可是去了几次医院也没检查出什么结果。说没病吧,她又感觉全身都不舒服;说有病吧,又找不到具体的地方。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亚?康状态。像她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大城市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特别多。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90%
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过度用脑、工作压力大、无规律的饮食、无法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很大的关系。亚健康从中医来看有很多种类型,今天我就一些常见类型给大家讲讲如何调养。
◇◇ 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的调养
在各种亚健康人群中,以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为最常见。亚健康的人多情绪不好,因为亚健康本身属于心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即亚健康多为情志所伤,我的一些患者中就有很多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病人。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典型的现代版林黛玉。平时做事小心谨慎,遇事也比较敏感。每次因工作的原因被老板批评了,都会抑郁好几天。而且同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跳了几次槽后,感觉还是这样。此后不久,她就感觉自己浑身无力,休息后也没有缓解;有时望着窗外独自黯然神伤,常无缘无故地叹息;经常感觉两胁胀痛、胸闷腹胀,平时也不怎么爱吃东西。多次去医院检查无果。找到我后,我为其诊脉后发现其脉沉细,再看舌,舌边有齿痕,苔白。像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我们说过,情志与肝关系密切,肝脏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经常抑郁,就会影响肝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致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出现上述情况。她这种情况在调治上应以疏肝健脾为主。我建议她平时多从肝经上的太冲穴向行间穴进行按摩,再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平时还要多吃一些舒肝健脾的食物,并保证心情快乐,这样慢慢就会调理过来了。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的调养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也是一种常见类型,这种情况多是由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如果我们平时?注意饮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就会损伤脾胃之气,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精血化生无源,就会出现心血不足。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平时过度劳累,过度思虑,就会劳伤心脾,耗血伤神。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两个方面: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烦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晚上容易做梦且容易醒来,有时候还会出现心律不齐的症状。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会出现脘腹胀满,浑身无力,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也吃不多。脾虚不能统血,女性朋友就会出现月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等问题。对?这种情况的亚健康,我们在调治上应以健脾养心为主。选穴上,我们可以取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以及心经上的神门穴和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平时我们可对这几个穴位分别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没事的时候就按按。在药物上,我们可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进行调补。
◇◇ 肾虚精亏型亚健康的调养
亚健康与肾虚也有关系,此型的亚健康多表现为腰膝酸软,浑身无力,情绪低落,伴有腹痛,脾胃消化不好出现恶心、呕吐等问题。男性朋友还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朋友则会出现性欲减退、白带异常等症状。肾和脾是?后天之本的关系,先天之本是需要后天之本来温煦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通过养脾胃来调治肾虚精亏型亚健康。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对于肾阴虚者,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并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健脾补肾阴;药物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吃六味地黄丸。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多按摩或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肾阳,同时加按足三里穴和中脘穴,以健脾补肾阳;药物上可选择金匮肾气丸。从脾胃调养亚健康,还要避免我们人为因素损伤脾胃,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于嗜好五味食物导致脾胃元气受?;平时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少忧思,多开怀,少抑郁,多快乐。
脾胃差容易与感冒结缘——感冒从脾胃调治之法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身边总有一些朋友经常感冒,后来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易感因素就是体质太差。从中医角度来看,有些人体质不好与他们脾胃功能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一个人体质的好坏是“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体质雏形一旦构成,内结脏腑经络,外联四肢百骸,只有源源不断地得到后天之本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供养和补充,才能逐渐发展为皮坚肉满、血脉和调的健壮体质。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因此,我们说,脾胃与体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质不好的人,免疫功能自然低下,尽管一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全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和弱,但是脾胃功能不好,就会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现代人饮食无规律,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本来已使免疫力长期处于低下状态,再染上感冒之后,不能让体质得到真正的恢复与调养,从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出现反复感冒的问题。一般来说,脾胃虚弱会造成气虚体质,而气虚体质的人比较容易感冒。气虚主要是元气虚弱。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气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短气乏力,不愿意说话,特别容易感冒,感觉劳累。这些气虚体质的人会经常性的感冒,每次感冒了都要去医院打几次吊瓶,打完针后当时好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感冒了。可以说,气虚感冒是感冒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此类型感冒发病后恶寒重,发热轻,体温一般在38℃以下,骨节酸楚,肌肉疼痛。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胃气虚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气虚感冒主要在于脾胃不足,卫阳不固,最好的办法是以补脾益胃,升举阳气,兼以疏散外邪。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此病。不管是脾气虚所引起的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感冒,我们都可以取风池、列缺、外关、大椎、合谷诸穴进行治疗。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取穴时,用拇指、食指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至枕骨下缘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有酸麻感,即为此穴。顺便在这里多说一些,我在临床上也曾单独使用此穴治疗感冒。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风池穴上贴蒜片。把新鲜的蒜头去皮,切成3毫米的薄片,然后将左?两个风池穴处擦洗干净,涂上凡士林油,把蒜片贴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固定好。个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一般三五天就能见效。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穴善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症,四总穴歌中便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它在前臂背侧,腕背上2
寸处。大椎穴是督脉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大椎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时,把头低下,在脖颈上能看到一个特别突出的骨头,此处的下部凹陷处就是此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因此大肠经上的穴位可以治肺的病。这几个穴位是治疗感冒的基本穴位。平时感冒了,我们可以找这几个穴位进行辅助治疗。每天对这几个穴位分别按揉,每个穴位按揉
3~5 分钟,以有酸麻感为宜。
高血压并不可怕——高血压从脾胃调治之法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很可怕,需要终身服药,其实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本身,我们只要规律用药,正确使?穴位,并做到生活有规律,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当人们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到了医院后医生们会先给我们量一量血压。很多人可能从没问过血压究竟是什么呢?量血压有什么用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流动着的河水会不停地冲击两边的堤岸,这时河水就会对堤岸产生一定的压力。而我们体内的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心脏和血管推动血液在这个回路中不停地流动。当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时产生一定的速度和压力,这个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医学上称之为“血压”。心脏收缩时的血压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的血压叫?张压。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压应低于140/90
毫米汞柱。在清醒安静状态下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单一或均超过以上值,则说明我们患上了高血压病。中医里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结合其症状分析应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临床上将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常归于肝肾,然而我们发现有些常见脾胃病导致高血压,经用调理脾胃等方法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调养
我们先来看看肝阳上亢型高血?是如何从脾胃入手来进行调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或腰膝酸软,舌质较红,舌苔黄干或薄少,脉弦紧而长。前面我们说过,“治肝者当先实脾”,治疗肝病当先使脾气充实,因为肝气过盛会克制脾土,导致脾出问题。因此,对此型高血压我们应以清肝泻火、健脾益气为主。要清肝泻火,我们可取百会穴、太冲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行间穴、侠溪穴;健脾益气我们可以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百会穴属于督脉,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相交,古人称之为三阳五会之所。头是诸阳之会?刺激百会穴可以醒神开窍,可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头昏、头痛等症。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它能够调动肝经元气,疏肝理气,平降肝阳。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要穴。“风池”有“蓄风的池子”之意,凡是跟风有关的病症(高血压与风邪有关),都可以用它来治疗。肝俞穴属于膀胱经,是肝的背部俞穴,有疏肝利胆、降火退热的功效。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
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侠溪穴也是足少阳胆经上的要穴,主治头痛、目眩等问题。它位于足背外侧,当第4 、第
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三阴交穴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风云际会的重要穴位,而这三条经都与高血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而肾藏精,精又生血。因此,治疗高血压选此穴一点儿错都没有。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多进行按摩,用手指或按摩棒、笔帽等分别对每个穴位进行按压3
~5 分钟,天天坚持。
◇ ◇痰湿阻滞型高血压的调养
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里,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已得到公认,而脾的运化失调造成的痰湿阻滞则常被忽视。我们知道,肝火过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后,饮食的消化、运输就会发生障碍,造成水湿内生。临床上则表现为头晕目眩,胀重疼痛,心悸胸闷,失眠多梦,不爱吃东西,呕恶痰涎,或见脚部出现浮肿,舌胖大,苔白腻。水湿夹热,时间长了就会生痰;肝木克脾土太过,久了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痰湿热积滞于血管就会使血管变硬,肝气太旺夹肝阳上亢则交感神经紧张度高而使血管挛缩,两者互相作用共同引起了血压的持续升高。我们在选穴调养时,应以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解溪穴为主。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一般的胃病它都能治;内关穴主治胃、心、胸的病;
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解溪穴是胃经要穴,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功效。它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取穴时,先用大拇指按这个交接处,然后抬一下脚尖,马上就会有一条硬筋把手给弹开了,硬筋旁边的窝即是此穴。以上几个穴位平时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
3~5 分钟或艾灸15~30
分钟,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很可怕,需要终身服药,其实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本身,我们只要规律用药,正确治疗,并做到生活?规律,血压是可以控制的。
脾胃失调惹“脂”上身——高脂血症从脾胃调治之法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会惹“脂”上身。我们平时所说的“血脂”是血液中各种未与脂蛋白结合的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和各种脂蛋白的总称。其中,对人体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那什么是高脂血症呢?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的全身质代谢异常的一种病,它也叫“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惹“脂”上身。高脂血症在中医里同样也没有此病名,从中医“补土派”的观点看,脾胃失调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两个原因:一是现代人经常吃一些肥甘厚腻的食物,二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两者使脾失健运,转化为痰浊。我周围也有很多高脂血症的朋友,他们多是因为平时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所致。我为他们进行过针灸治疗,但是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志,所以病情也是时好时坏。二是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之阴阳虚弱,相火妄动,致使肝阳上亢,肝木太旺克制脾土,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热郁结,内生痰浊。因此,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高脂血症的直接原因都是脾胃失调,致使内生痰浊。这种情况多见于肥胖者,平时经常感觉头晕、胀痛,胸脘痞闷,严重的还会呕恶痰涎,浑身沉重、没劲儿。我们在进行经络调养时,应以健脾化痰为主,可选中脘穴、脾俞穴、内关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它有健脾和胃,加强体内运化的功能,因此是降脂的首选要穴。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它位于背部,当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丰隆穴可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升清降浊,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中的脂含量。我们在临床观察通过针刺丰隆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尤其是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更强一些。足三里穴能统治脾胃的一切疾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脾胃。内关穴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且对心功能作用有明显的效应。我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内关穴后复查,发现血脂大都趋于正常。对这几个穴,我们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对身体进行保健,每天每穴按摩3
5分钟,天天坚持,会有一定的化痰降脂功效。我们还可以对足三里穴、神阙穴、悬钟穴进行艾灸,以化痰浊。悬钟穴是胆经要穴,是身体的髓之会穴。人体有8大会穴,即由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8个穴位。悬钟穴是髓之会,骨髓在这里汇集。悬钟穴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穴之一。此穴在小腿外侧下部,外踝尖上3
寸,腓骨前缘。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外踝尖向直上量取3寸( 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此穴。对以上3个穴位,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15 ~
30 分钟,每天或隔天灸治1 次, 7~10 次为1
疗程。当然,高脂血症发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一个药方?几个穴位就能治好的。这几个穴位无非是巩固效果的,是起辅助作用的。此外,要改善血脂状况,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从脾胃调治之法
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生活中我们要是听说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吃惊与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夸张。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并发症而已。但我们若是及时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给并发症发作的机会,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看过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病名?“脾瘅”。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1.多饮,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我曾接待过这样一位病人,他的餐前血糖高达18.7,平时他的饭量倒还正常,就是爱喝水。他说自己感觉口渴,每天最少要喝两暖壶的水,晚上排尿也比较多,整天感觉全身无力。像这位病友一样,很多糖尿病病人也会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对于这种情况,我常用针灸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2.多食,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为怕油腻而单纯吃素,要做到荤素?配。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各自对应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于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量取2横指处即是此穴。
3.多尿,肾功能不好导致的糖尿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多尿,我们可以通过多按摩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来调节肾的功能。
4.体重减少,由于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胃热、脾热使人体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消瘦、乏力。
◇◇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调理脾胃才是治病之本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以生存之本。如果脾之气阴不足,则脾气不升反降,气虚下陷,运化失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则上不能奉心肺则燥热,下不能滋肝肾则阴虚。阴虚燥热又可伤及脾阴而不能化生津液,成为消渴。李东垣也指出:“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可以说,糖尿病的根本病机是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像平常一样运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与“散精”的作用,使食入的水谷郁而化热,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胃阴不足,从而导致阴虚燥热。所以,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典型的病症表现就是渴饮多尿。综上所述?我们说糖尿病的发病之本在于脾虚。因此,我们要养好糖尿病贵在调理好脾胃。在经络方面,我们可以多按摩上面所提到的几个穴位。使用时,你可以看自己“三消”症状哪个更严重。比如说,经常口渴多饮的,就可以多按摩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经常感觉饿的,就要多照顾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经常多尿的,可按摩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此外,治糖尿病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穴位,叫胰俞。它在第8胸椎的棘突下旁开1.5寸,在背部的膀胱经循行线上。根据近部取穴原则,它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很管用。在饮食上,糖?病人由于是脾肾俱虚,平时还要多吃补益脾肾的食物,像荞麦、玉米面、燕麦片、大豆及豆制品和新鲜的绿叶蔬菜等;还要远离生冷、甜腻之品。总的来说,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胃不和则卧不安——失眠从脾胃调治之法
&“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失眠几乎是现代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失眠问题。正常情况下,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环境不适而出现的偶尔失眠并不算是失眠的病理范畴。只有经常性的睡不着,才能称之为失眠症。在中医学里,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
◇◇ 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的调养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白领一族容易出现失眠症状,多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不和造成的。俗话说得好,“胃不和则卧不安”,一个人的脾胃不和,晚上怎么能睡好觉呢?我有一位白领朋友,按理说他平时工作压力不是很大,天生是一个乐观派。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饮食上无规律,平时不爱吃早餐,喜欢吃寒凉的食物,经常参加各种宴会活动,难免会暴饮暴食。没多久,他开始失眠了。他说自己这几天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觉得排泄道不畅、肚子总是胀胀的,有时候还感觉胸闷、心跳加快,这样他就整晚整晚的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工作没效率。像他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失眠。脾胃不和为什么会引起失眠呢?脾胃不和,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滞留在体内,体内便湿气旺盛,湿盛而化痰,痰热上扰心神,人便会失眠。脾胃不和的人,往往会出现胸闷、腹胀、口苦、痰多等问题。对于由脾胃不和引起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以养心神,再加上中脘穴、丰隆穴、内庭穴,以养脾胃。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心藏神,因此神门穴通治各种神志疾病。神门穴在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一端,尺侧的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取穴时,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从圆骨的后缘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条大筋,这条在筋的外侧缘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安眠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它在项部,翳风穴和风池穴之?。取穴时,先找到耳垂后下方的凹陷处的翳风穴,再找到项部大筋外侧缘的风池穴,用手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线的中点处即是此穴。对这几个穴位,我们可以采取按摩的方法,每天坚持按摩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
◇◇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调养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别看是心出了问题,但也与脾有关。心与脾是母?关系,心火生脾土,而且心的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濡养,而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则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失眠的问题。《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这种失眠属于心脾两虚型的,往往会有多梦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证。对于由心脾两虚造成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再加上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心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是心的背俞穴,像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证,都可以通过它来治。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每天坚持按摩以上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长期坚持,对改善睡眠状况很有效。正所谓“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肌无力多是脾虚惹的祸——重症肌无力从脾胃调治之法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脾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很多人可?不明白,其实这种病比较常见。它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日重暮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本病一般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朋友要比男性多,但是到了晚年后发病者又以男性居多。此病多侵犯眼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与四肢肌肉等。重症肌无力在中医里属于“痿症”范畴,“痿”即痿软无力。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脾是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灵枢&本神》载:“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十六难》也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因此,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主?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为痿症。很多人以为脾胃有问题多是小问题,事实上重症肌无力属于顽固的慢性病,病情缠绵,经常反复。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小患者,得病那年15岁。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上班都很忙,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来做。这个孩子也非常懂事,一般简单的家务活都能自己做,从不用父母操心。有一天,这个孩子突然觉得自己的右眼皮好像总往下垂,没劲儿。当时孩子的父母也没注意?小孩子也没说。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感觉自己的两侧上眼皮都抬不起来了,眼球转动也不灵活了。上午好一点,到了晚上就感觉难受。后来,父母发现孩子最近不爱吃东西了,而且孩子吃点东西还感觉肚子胀。父母感觉问题很严重。于是,他们急忙找到了我来诊治。听了孩子的自述和家长的介绍后,我又为孩子进行细致的检查,发现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最后诊断为眼肌型的重症肌无力。他这种情况多是由脾气虚弱所致,所以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我取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并配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四白穴,为其进行针灸治疗。经过几个疗程后,病情总算控制住了。脾俞穴是脾经经气输注的地方,刺激此穴可以健脾益气;胃的募穴中脘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施以针刺或艾灸,可使脾阳得健,运化有权;刺激三阴交穴可健脾助运;血海穴有补气活血的作用。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白穴、攒竹穴,这几个穴位我们前面介绍过了,那么鱼腰穴、太阳穴在哪儿呢?鱼腰穴是经外奇穴,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它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在瞳孔直上,眉毛中。太阳穴也是经外奇穴,它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取穴时,我们可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连一条直线,从直线的中点外往后外方取1横拇指处即是此穴。重症肌无力恢复期者,可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次每穴位按摩3~5分钟;或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也可以,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重症肌无力虽与脾虚有关,但是由于五脏是息息相关的,脾胃虚损会进一步累及他脏。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辨证施治。
补脾以治咳嗽——咳嗽从脾胃调治之法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生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出现咳嗽。咳嗽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中医里讲,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因为发病时往往既有声音,又有痰液,所以合称为咳嗽。一说到咳嗽,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它与肺有关。肺是一方面,因为肺主皮毛,外邪侵入人体,首先通过皮肤、毛发侵犯肺部,使肺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外感咳嗽。但咳嗽还有内伤的原因,内伤咳嗽的发生与其他脏腑是息息相关的。咳嗽本身既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且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时,常会使内?伤于肺,出现内伤咳嗽,因此《素问&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脾胃与肺息息相关
那么,咳嗽与脾胃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从经络及五行来说,肺与脾有母子关系。肺属金,脾属土,脾土能生肺金,因此说脾是肺的母亲,肺是脾的儿子。当脾胃出问题时,脾土不能生养肺金,就会导致肺气不足,皮毛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引发感冒、咳嗽等。从气血方面来看,肺是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而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肺主一身之气是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前提的。从气机升降来看,我们知道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一个人经常咳嗽,肺气就会上逆,这样就会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胃失调,一方面会使肺的气机更加紊乱,另一方面脾土不能生肺金,就会使得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这时咳嗽越来越不容易好,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们想要调理好肺气,一定要先调理好脾胃中焦之气。中医认为,在“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过程中,痰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脾虚易生痰。脾是主运化的,《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生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出现咳嗽。
◇◇ 脾虚易生痰,补脾以治咳嗽
脾虚容易生痰,所以我们通过补脾来治疗咳嗽。有这样一位患者,有一年冬天里发?了咳嗽。治了几次,虽有效果,但咳嗽还是反复发作,咳声低沉而粗重,痰也比较多。而且当痰咳嗽出来之后,就不咳嗽了。吐出的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颜色发白。如果在每天早晨吃完饭后或吃得有点多的时候,痰就会变得更多。平时吃了太多的油腻食物也会加重病情,有时还会感觉胸闷脘痞,恶心想吐,不爱吃东西,身体也没有劲儿,大便溏薄。我发现其舌苔白腻,脉濡滑。我判断这是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像他这种情况多由于平时贪食生冷或肥甘厚腻的食物,使得脾胃受损所致。脾胃本身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失调就会使水湿停聚,内生为痰,上渍于肺,阻塞气道,影响气机出入,因此出现咳嗽反复发作的症状。为什么早晨痰多呢?这主要是因为夜间的痰常留至早晨起床时排出。为什么吃了甘甜油腻的食物也会使得痰多呢?这是因为甘甜油腻的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而脾胃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就会聚湿生痰,越聚越多,使得病情加重。对于由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我们在临床上以健脾化湿、调补肺气为主。按摩选穴主要以太渊穴、肺俞穴、脾俞穴、太白穴、丰隆穴、合谷穴为主。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是肺经中原气聚集最多的地方。此处就相当于肺经的源头,肺气由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身各处。刺激此穴就相当于深挖井一样,把肺气源源不断地挖出来,并输送到全身。太渊穴配肺的背俞穴肺俞和脾的背俞穴脾俞,可以健脾化湿、补益肺气。再加上胃经上的丰隆穴和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可以调和胃气,使气行津布,以化痰补肺。如果是咳嗽兼有喘的人可加定喘穴。定喘穴是经外奇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取穴时,正坐低头或俯卧,此穴就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定喘穴就在旁开0.5寸的地方。如果有胸脘痞闷的症状,可加足三里穴和内关穴。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可以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或艾灸10~20分钟。除了多刺激穴位外,咳嗽病人平时还应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内正气,注意保暖;饮食上要少吃辛辣厚味的食物,一定要戒掉烟酒。工作上,要少劳累,多注意休息;情志上,要远烦恼,少生气。
痰为哮喘的“宿根”——哮喘从脾胃调治之法
哮喘缓解期,应注意固本,以培补身体的元气,防止疾病复发,这时应侧重健脾,助其运化能力,以消除痰浊内生的根源。就如同咳嗽一样,哮和喘虽然连在一起说,但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声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主症;人之所以会发出哮鸣,是由于呼气受到了阻碍、挤压,进而产生了高频的尖锐的声音。喘是指吸气节奏加快,就像是我们跑完步后呼呼带喘那种感觉。《说文》中的解释是:“喘,疾息也。”哮和喘同时发作,合称为哮喘。
◇ ◇ 哮喘的“宿根”是痰
中医认为,哮喘有“宿根”,这个“宿根”就是痰。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到外感因素就会被诱发。产?痰的原因有很多,像平时我们饮食不注意节制,贪食厚味肥甘,酗酒,损伤脾胃,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则水湿内生,湿聚成痰;经常吸烟的人也会生痰。痰伏于内,胶结不去,于是这就成了哮喘的宿根。《医宗必读》载:“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医方集解》也认为:“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痰以成者也。”脾和肺是母子关系,脾为母,肺为子,脾胃虚弱,土不能生金,会累及肺气不足。肺主皮毛,外邪侵袭身体首先会侵犯皮肤和毛发,肺虚卫外不固,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外邪与痰?相搏,自然会诱发哮喘。中医认为,哮喘缓解期,应注意固本,以培补身体的元气,防止疾病复发,这时应侧重健脾,助其运化能力,以消除痰浊内生的根源。在哮喘的缓解期,我们可以选尺泽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进行保养。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合治内腑。尺泽穴在肘横纹上。取穴时,把手掌朝上,肘部微微弯曲,先在肘弯里摸到一条大筋,该条大筋的桡侧缘肘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内关穴有宽胸理气、宣肺平喘、降逆止呕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补脾胃的要穴;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与痰有关的病都可以找它来治。哮喘病人在缓解期可多按摩或艾灸以上穴位,每穴位每次可按摩3~5分钟,艾灸可进行10~20分钟。
◇◇ 哮喘病的穴位贴敷法
哮喘病人还可以使用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调养。在临床上,我常在三伏天用穴位贴敷来治疗哮喘,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冬病夏治”。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按照时令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即为三伏的第一天(头伏),这个时候阳气达到顶峰,是一年中最炎热、最潮湿的季节。可以这样认为,“伏”就是天气太热了,人们宜伏不宜动。三伏天虽热,但也有个好处,这段时间是治疗哮喘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在三伏天保养好身体的阳气,使其充沛可以预防控制冬天哮喘病的发作,这也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如果是哮喘,且痰多咳喘上气者,可将天南星30克、白芥子30克研成细末,过筛,然后再用姜汁把药末调匀成糊状,贴在涌泉穴和中脘穴上,并用纱布固定。如果哮喘时,面色发红,喘气粗大,鼻孔总感觉有热气,可取芫花100克,桃皮80克,浓煎取汁,然后用一块纱布放入药汁中泡一会儿,取出贴在膻中穴(在胸部,身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的中点)和定喘穴上。等药干了以后马上再换1块,在这两个穴上轮换浸渍,每次4~5小时。治病要治本。痰为哮喘的“宿根”,只要我们把痰制服了,哮喘的问题就会从根子上解决掉。
让中气每一天都固护好胃——胃下垂从脾胃调治之法
胃下垂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艾灸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健作用,可增强胃的张力。什么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脐2~3指处,我们就称之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饱后,常常解开皮带扣子,让肚子放松放松。其实,这样不好,会造成腹腔内压的下降,导致胃下垂。一般来说,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师、售货员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这种病。有这样一位女士,人长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为了保持现在的体形,她仍然节食减肥。就在最近,这位女士感觉自己的胃有点不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头晕、胃部下?的感觉。来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胃下垂——因为过度节食所致。过度节食导致胃肠功能差,中气下陷,进而引起胃下垂。从中医角度来看,胃下垂是脾出了问题。我们说过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升提的作用。所谓“升提”就是说脾气有维持人体内脏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气健旺,方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果脾气下陷,就会出现腹部胀坠、内脏下垂、脱肛久痢等现象。胃下垂就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临床上,我常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名教师。她自诉一年来,经常感觉腹痛、腹胀,当时也没注意,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伴有腹泻或便秘,不爱吃东西,感觉身上没劲儿,头晕,失眠。后经胃肠钡餐透视提示是胃下垂。我发现其苔白脉沉无力,为中气下陷所致。后来我取百会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为其进行艾灸治疗。其中,百会穴属于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穴,灸此穴能使阳气旺盛,有提升固摄之力;气海穴总调下焦气机,可培补元气;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脘穴对胃部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缘升高,胃蠕动增强。艾灸时,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15分钟,以得气为度,如出现酸、麻、胀、蚁行感等。共治疗3个疗程,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敷脐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况。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后将二者捣成泥糊状,贴敷在肚脐上,每天早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左右就有明显的改善。胃下垂患者平时还要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以细软为主,减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时还可以通过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时,张开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缘,手指用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举,动作缓慢?均匀,每次托举5厘米左右,并逐渐加大力度。
献给慢性胃炎者的福音——慢性胃炎从脾胃调治之法
胃炎主要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或经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还经常吸烟和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什么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脐2~3指处,我们就称之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饱后,常常解开皮带扣子,让肚子放松放松。其实,这样不好,会造成腹腔内压的下降,导致胃下垂。一般来说,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师、售货员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这种病。有这样一位女士,人长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为了保持现在的体形,她仍然节食减肥。就在最近,这位女士感觉自?的胃有点不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头晕、胃部下坠的感觉。来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胃下垂——因为过度节食所致。过度节食导致胃肠功能差,中气下陷,进而引起胃下垂。从中医角度来看,胃下垂是脾出了问题。我们说过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升提的作用。所谓“升提”就是说脾气有维持人体内脏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气健旺,方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果脾气下陷,就会出现腹部胀坠、内脏下垂、脱肛久痢等现象。胃下垂就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临床上,我常采用艾灸的方法来?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一名教师。她自诉一年来,经常感觉腹痛、腹胀,当时也没注意,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伴有腹泻或便秘,不爱吃东西,感觉身上没劲儿,头晕,失眠。后经胃肠钡餐透视提示是胃下垂。我发现其苔白脉沉无力,为中气下陷所致。后来我取百会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为其进行艾灸治疗。其中,百会穴属于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穴,灸此穴能使阳气旺盛,有提升固摄之力;气海穴总调下焦气机,可培补元气;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脘穴对胃部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缘升高,胃蠕动增强。艾灸时,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15分钟,以得气为度,如出现酸、麻、胀、蚁行感等。共治疗3个疗程,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敷脐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况。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后将二者捣成泥糊状,贴敷在肚脐上,每天早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左右就有明显的改善。胃下垂患者平时还要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以细软为主,减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时还可以通过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时,张开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缘,手指?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举,动作缓慢而均匀,每次托举5厘米左右,并逐渐加大力度。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或经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还经常吸烟和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慢性胃炎在中医里属于“胃痛”的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或经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还经常吸烟和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肝郁化火,耗伤胃阴;或病久气滞血淤,阻滞胃络等引起。慢性胃炎在临床辨证上主要有脾胃虚寒型和肝气犯胃型。
◇◇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调养
脾胃虚寒型慢?胃炎多是因为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我有一位经常跑业务的朋友,他在业务忙时根本无暇顾及吃饭,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后来,他就感觉胃有些隐隐作痛,平时喜欢吃热的东西,胃难受的时候按着会感觉舒服,饿的时候疼痛明显,吃东西后就会有所缓解,平时食欲也不怎么好,有时还泛吐清水,浑身无力,四肢冰凉。刚开始,他以为是消化不良,也没有太在意。有一次,他肚子疼得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慢性胃炎。吃了几次药后,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后来他找我帮他做调养。我发现其苔薄?,脉细弱,属于脾胃虚寒型的胃炎。我为其温针(在针入皮下的毫针柄上,或针体部用艾绒烧热,使热通过针体传入体内)足三里穴、内关穴来治疗。此法具有温阳散寒、补益脾胃、温通经络、活血化淤的功效。经过两个疗程后,他的各项症状明显减轻。对于此类型的胃炎,我们平时可以通过按摩来进行调养。每天坚持按摩足三里穴、内关穴、肾俞穴、气海穴各3~5分钟。我们还可以采用敷脐法来进行调养:取娑罗子、水菖蒲、干姜、食盐各适量捣烂,烤热后敷于脐部,同时开水冲服催吐。对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引起的胃痛很有效果。
◇◇ 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的调养
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是因为肝气太过克制脾土,导致胃脘部饱闷不适或胀满疼痛,吃完东西后病情加重,痛无定处,常伴有气频繁,放屁后感觉舒服。这时我们可以选肝俞穴、梁丘穴、阳陵泉穴、太冲穴进行按摩。肝俞穴为肝的背俞穴,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的功效。此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俯卧,在第9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此穴在小腿的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取穴时,正坐,屈膝成90°,在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下缘交叉处能看到一个凹陷,阳陵泉穴即在此处。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以上穴位搭配互用,有很好的舒肝健脾之功效,可在每天分别对每个穴位进行按摩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敷脐法也可缓解此类型胃炎引起的胃痛:取川楝子、元胡、香附各6克,沉香3克,共捣成末,再用适量的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边用纱布固定住。每天换药1次。由于饮食因素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平时在饮食上,我们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腻、辛?等食物;宜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注意饮食卫生;少饮烈酒及浓茶。
让准妈妈一天比一天舒服——妊娠呕吐从脾胃调治之法
女性怀孕时,胎气上逆,脏腑功能失常,导致胃失和降,从而引起妊娠呕吐。很多孕妈妈在怀孕的前3个月时间内?会出现妊娠呕吐反应,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偏食挑食、身懒发困、头晕倦怠等。像这种情况一般在3个月后就会自行消失。妊娠呕吐的症状有轻有重,有个别孕妇呕吐严重,几乎是吃什么吐什么,甚至喝口水都会吐,严重时会吐胆汁,身体日渐消瘦。还有的孕妇甚至闻到食物的气味也会出现恶心、呕吐,不能正常进食。一般多发生在早晨,因此也称之为“晨吐”。中医认为,妊娠呕吐主要由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胃位居于中焦,是受纳腐熟水谷的,其气以降为顺。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失和,从而影响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水谷逆气上冲,引起呕吐。女性怀孕时,胎气上逆,脏腑功能失常,导致胃失和降,从而引起妊娠呕吐。妊娠呕吐主要有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两种类型,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
◇◇ 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的调养
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她在怀孕后,经常恶心呕吐,最后实在没什么可吐的了,就吐清水,受不了食物的气味,口淡无味,精神疲倦,天天想睡觉。我为其检查发现其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她这种情况就属于脾胃虚弱型的妊娠呕吐。这有可能是因为她本身脾胃虚弱,怀孕后冲脉气盛,上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或脾虚运?无力,导致痰饮留滞,随冲气上逆导致呕吐。像她这种情况治疗应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主。后来,我在其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公孙穴上进行艾灸治疗。几个疗程后,效果显著。在这里,中脘穴、足三里穴分别为胃经募穴与合穴,灸之以和胃降逆;配冲脉交会穴公孙,既可健脾和中,又能平降上逆之冲气;内关穴有和胃理气、宽中止呕的作用,为治疗呕吐的要穴。平时我们也可以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
◇◇ 肝胃不和型妊娠呕吐的调养
女性朋友在怀孕后会以阴血养胎,这时肝阴不足,肝气有余,夹?气上逆犯胃,就会导致恶心呕吐。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胀痛,嗳气叹息,有时头痛、头晕,莫名烦躁,口中干渴,精神抑郁。这时治疗或保养应以平肝和胃、降逆止呕为主。在调养上,我们可以取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太冲穴进行按摩或艾灸。之所以配肝经原穴太冲,是因为它有疏肝理气降逆的功效。可以对以上几个穴位每次每穴按摩3~5分钟,或每次每穴艾灸10~15分钟。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进行拔罐治疗。主要穴位取脾俞穴、肝俞穴、胃俞穴、内关穴;配穴,如果是脾胃虚弱型的,可加足三里穴、中脘穴;如果是?胃不和型的,可加期门穴、太冲穴。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它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拔罐前,先对穴位局部进行常规的消毒,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玻璃火罐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视病情轻重选择每天进行1次或隔天进行1次,10次为1疗程。为了缓解妊娠恶心呕吐的症状,我们还要从饮食上加以调节。这时的食物一定要清淡,没有必要太过于注重营养,也不要强迫自己吃很多的东西,依照自己的口味吃东西;食物可以吃得偏干一些,不要喝太多的水,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呕吐。
产后可以不水肿——产后水肿从脾胃调治之法
脾胃是负责运化的,脾胃虚弱则水湿运化不利,多余的水分积聚在体内就会形成水肿。很多年轻的母亲生完孩子后常抱怨:刚生完孩子后身体不瘦反而肿胀了,尤其是脚胀得像包子似的。坐完月子后虽然消退了不少,可还是一直保持轻度的浮肿,有时候用手指一按就是一个坑儿。还有的产妇,不仅身上有水肿,而且还常腰酸背疼,浑身无力,心慌气短。到医院检查也没什么毛病。其实,这就是女性产后的常见问题,即产后水肿。一般来说,产后水肿在坐完月子后大多都不治而愈,也有个别人需要调养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但不管怎么说,产后水肿总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儿,能尽早解决当然是件好事。一般情况,由脾胃虚弱引起的产后水肿比较多。脾胃是负责运化的,脾胃虚弱则水湿运化不利,多余的水分积聚在体内就会形成水肿。有这样一位女性朋友,今年30岁,刚生完小宝宝,整个人也“胖”了一圈,尤其是大腿和腰部水肿得厉害,手脚冰冷。平时也不怎么爱吃东西,大便溏稀,小便很少,有时腹部经常胀痛,浑身无力,精神也不好。她的老公也是很着急,在我的诊室里一直搓手、叹息。我笑着说:“这是小问题,你就放宽心吧,一点都不用急。”像这位女士的情况属于脾胃虚弱型的产后水肿。我选了中极穴、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用艾条分别艾灸每个穴位,以皮肤发红为宜。每天1次或者隔天1次。我又将具体方法详细教给了她老公,让他回家为老婆做艾灸,并笑着对他说:“这可是你表现的最好机会了。”这两人临走时又是一番感谢。水肿患者平时还可以从饮食入手。像红豆、薏米啊,都是很好的消肿食物。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它与老姜一同煮汤服食,对产后下肢水肿有很好的疗效。薏米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的功效,将它与红豆、老姜一同煮汤食用,也有很好的利水渗湿、健脾消肿的功效,是产妇去肿的上好食疗。产妇平时的饮食上要保持清淡,适当多吃一些鱼类;睡前最好少饮水;还要杜绝生冷食物,这些东西是最容易伤害脾胃的,一定要远离。
从根本上告别肥胖——肥胖从脾胃调治之法
肥胖与五脏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脾胃的角度来说,脾胃功能失调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看自己是不是肥胖,可以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体重指数,即BMI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这个体重指数如何计算呢?有个公式: BMI=体重(kg)/身高2(m2)。
根据这个公式,再根据我国成年人的体重指数标准(正常体重:18.5≤BMI<23.9;超重:BMI≥24;肥胖:BMI≥28),我们就能判断出自己的体重是不是超标了。客观地说,肥胖与五脏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脾胃的角度来说,脾胃功能失调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现代人因为长期的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调,以致摄入的水谷精微不能转化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而是转化成痰湿,淤积在体内,从而形成肥胖。而且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大腹便便。这种情况在中年女性朋友当中比较突出,但是现代男性朋友也有向此靠拢的趋势。一般来说,这种脾胃失调所致的肥胖者多为痰湿体质。这种人除了大腹便便外,还表现为爱出汗,且多黏腻;平时感觉肢体酸困沉重,浑身不舒服;有时还会感觉头晕、胸闷、心悸、胸腹胀满。观察这些人的舌头,舌体多胖大,舌上有齿痕,舌苔厚腻或白滑,脉濡滑。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曾说过:“肥人多湿”“肥人多痰”。这充分说明肥胖者与痰湿有很密切的关系。而痰湿的产生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因,主要与饮食有关。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内湿,多因久病脾虚或饮食不节、贪食生冷、嗜饮酒类,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气化不利。”二是内因,与脾之健运有关。脾喜燥恶湿,如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则水湿凝聚不化,留中滞膈,化而成痰。如果你的肥胖是此种类型,那我们在调养脾胃上下功夫,便可以轻松完成一次减肥之旅了。这里我向大家推荐3个穴位,外加一个摩腹法。这3个穴位是中脘穴、天枢穴、丰隆穴。中脘穴是腑的会穴、胃的募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丰隆穴是祛湿除痰的要穴。这3个穴位同用,可调脏腑、化痰浊、?浊脂,治疗肥胖的效果显著。日常使用时,我们可以对这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即可;也可对这3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进行15分钟左右,天天坚持,效果显著。如果再配合摩腹法,不仅可健脾开胃,还可去除小肚子,让你不再大腹便便。摩腹时,按顺时针方向,顺着肠子运动的方向推,每天坚持摩腹半小时左右,会有很好的效果。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还要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如薏米、莲藕、大枣以及各种豆类食物。当然,坚持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减肥法。
可以还原的美丽——青春痘从脾胃调治之法
青春总是美好的,偶尔的“痘你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积极挖掘身体抵御外邪的潜能,一切身心上遭遇的问题都会还原为一个美丽的真实!无论是男性同胞,还是女性朋友,谁都想拥有一张漂亮光滑的脸,可是小小的青春痘却打破了很多人的梦想。这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因为青春痘并不仅仅是你脸面的事,而且它能打击你在人前的自信心。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认清了青春痘的本质,那么一切问题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青春痘多长于年轻人的面部及胸、背、肩等部位。通常是圆锥形的小红疙瘩,有的有黑头。从中医角度来看,青春痘有很多类型,但以肺胃火盛型为最常见。这主要与他们日常饮食不节有关,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肺胃郁热,上蒸颜面而形成此症;此外不良情绪也会诱发此病。此类型的青春痘以女孩子居多,多发生在脸上,尤其是额头、面颊、鼻子旁,皮疹炎症明显,或有脓疱,伴有口臭、口干,小便发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 背俞穴挑刺法治愈青春痘
我在临床上治疗肺胃火盛型的青春痘,常用腰背部的背俞穴进行挑刺治疗。比如说,对背部的胃俞、肺俞等穴进行挑刺治疗,效果显著。在出门诊时,我经常遇到很多女中学生患有此型的青春痘。有一天,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上高中的女儿来找我。小女孩有些羞怯,脸上还蒙?一块纱巾,只露出两只眼睛。孩子的家长告诉我:“前一段时间,这孩子的脸上就一直长痘痘,现在已经很多了。也不学习了,整天呆在家里,闷闷不乐,让人好不心疼⋯⋯”后来,我让这个孩子把面纱摘下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只是嘴唇周围,两面颊、鼻子旁边出现了几个脓疮性青春痘。右面颊处下颌处稍为严重一点,有斑痕,颜色微红。这时,女孩子开始哭上了,情绪有点激动:“李教授,你救救我吧,我现在真是没脸见人了。”我倒是被她逗乐了,“至于吗?这点小情况我手到病除。”听了我的话,女孩子顿时安静下来了。我又问了问病情,女孩说有时感觉痘痘有点痒痛,而且每次在月经来之前症状会加重,自己的情绪也变得急躁,大便有些干。用了一些涂抹的药物也没什么效果。后来,我为其又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她就是肺胃火盛型的青春痘,我对其背部俞穴——肺俞、胃俞等穴进行穴位挑刺疗法,以清其肺热和胃热。几个疗程下来,孩子脸上的痘痘就不见了。之所以在这里我不提详细的做法,是因为对于稍重一点青春痘来说,我的建议是最好去医院进行详细治疗,何况穴位挑刺疗法并不是谁都能做的。对于较轻的肺胃火盛型的青春痘,我们可以采用对肺?穴、胃俞穴、内庭穴进行针刺放血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内庭穴是胃经的荥穴,它天生就是胃火的克星,专泻胃火的。很多人可能一听放血就有些害怕,其实你去医院化验血时,医生用采血针在你手指肚上扎一下并挤出几滴血,这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你害怕过吗?而且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疼。当然天生晕血怕疼的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家里平时可以备一个采血针,必要时用采血针放血,也有很好的效果。
◇◇ 大椎穴上刺血加拔罐法,让你告别青春痘
临床上,我们还使用在大椎穴上进行刺血加拔罐的方法治疗此类型的青春痘。在大椎穴上放血可泻肺胃蕴热,起到条达气机、泻热散结、活血化淤的作用。我每周出完门诊后,都会让我的学生为我在大椎穴上放几滴血,每周都放1次,放完之后感觉精神气爽,轻松很多。具体操作时,先将大椎穴处的皮肤消毒,再用经过消毒的三棱针在大椎的局部皮肤上快速点刺大椎穴3~5下,点刺深度中等,然后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毫升,每周进行2次,8次为一疗程。针刺大椎穴可清热活血,疏通经络,再配以拔火罐之法,可增强清热活血的功效。无论是用哪种方法治疗,病人首先要?离辛辣甘肥的食物,每天可用硫磺香皂洗脸两次,千万不要用手挤捏脓包,平时应多吃一些清淡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还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青春总是美好的,偶尔的“痘你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积极挖掘身体抵御外邪的潜能,一切身心上遭遇的问题都会还原为一个美丽的真实!
养生堂:李志刚教授谈穴位养生
穴位可以调整脏腑、气血、经络,让人体产生自我修复。不用吃药、甚至不用花钱就能让人恢复健康,并保持健康。
1、家中常用穴位疗法自己怎么找准穴
2、夏季穴位保健:失眠烦躁、肠炎腹泻、上火
3、白领穴位保健:颈椎病、眼疲劳、头疼、胃病、便秘、脂肪肝
4、穴位治疗各种痛:腰痛、关节痛、脚踝痛、肩痛、腕痛
5、女人保健穴:痛经、乳腺增生、减肥
6、男人保健穴:五大穴位最养肾
搜狐健康:李教授最近出了一本书叫《李志刚穴位养生方》,穴位这个东西大家基本都知道,但如何通过穴位养生大家不是很清楚,先请李教授解说一下点穴治病的效果怎么样?
李志刚:有人在武侠小说里面听说过穴位,有哭穴、笑穴等等,这都是文学上的一种说法,从针灸学来讲,穴位是基础、是核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陂三甲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