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温度试验过程中,为什么必须严格控制试验温度

锐风浅析沥青针入度的指标影响
针入度的指标是评价沥青性质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当中,沥青要经过运输、储存、拌和成沥青混合料等各施工环节,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加热。沥青在加热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着老化的发生,使沥青的性质逐渐降低。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寻求沥青热老化的规律,对科学的指导施工具有重大意义。石油沥青是用石油经各种炼制工艺和加工而得到的产品。石油沥青在常温下是黑色或黑褐色的粘稠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粘结性和防水性是沥青被广泛用作道路材料的主要原因。道路沥青是一种典型的温度敏感性材料,其稠度、劲度以及粘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而变化。关于沥青感温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许多表示沥青感温性能的评价指标,例如针入度指数指标、沥青针入度-粘度指数指标、粘温指数指标和等级指数指标,但是这些方法主要以针入度、软化点等经验性指标为基础。在热、氧、光辐射、雨水等的作用下,沥青的性质就会发生质量衰减,把这种沥青的质量发生的不可逆的变化叫做沥青的老化。在老化过程中,沥青的轻组分会在逐渐减少,重组分在增加,导致沥青稠度增加,针入度下降,其胶体结构也在变差。老化后沥青的粘性、柔性等性质也会出现劣化,导致沥青的混合料耐久性、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也在逐渐降低。1、沥青老化的原因引起沥青老化的原因很多,1963年Traxler曾列出了沥青老化的15条原因。根据Vallerga和Finn等人的长期研究,沥青在沥青混合料拌和、摊铺、压实及使用过程中的老化被认为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1) 氧化氧化是沥青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反应速度取决于沥青的化学组成特性与受热温度,温度越高,发生氧化反应的可能性和程度越大,反应结果使沥青中的轻组分向重组分转化;2) 挥发挥发是沥青中的轻质组分在高温情况下从沥青中蒸发出来,沥青的组分构成和胶体结构发生变化,结果使沥青中轻组分减少,重组分虽然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比例却在升高,挥发现象多出现在施工阶段;3) 聚合聚合为同类分子组合形成较大分子,引起不断老化,结果使轻组分减少,重组分增加;4) 触变性触变性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后沥青胶结料内形成结构而发上的硬化,一般发生在路面使用过程中;5) 沥青组分离析由于某些多孔性集料会选择性地吸收沥青中的某些成分,使沥青的油分、树脂或者沥青质的组分迁移。影响沥青老化的因素主要有:大气、日照、温度、雨雪、环境以及交通等这些因素。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沥青老化主要是热老化。热能加速沥青分子的一个运动,除了引起沥青的蒸发外,并且能够促进沥青化学反应的加速,最终导致了沥青技术性能降低。尤其在施工加热时,由于有空气中的氧参与来共同作用,可使沥青性质产生严重恶化。2、针入度试验2.1 沥青单质试验在进行关于沥青纸入度指标的老化试验之前,首先取大连西太平洋公司生产的90号沥青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沥青单质材料试验2.2 沥青热老化试验为了验证沥青在一定温度下的老化特性,试验采用大连西太平洋公司生产的90号沥青盛放在敞口的容器中,分别在130℃和170℃的烘箱中进行加热保存,并在不同时间取出经加热的部分试样进行沥青老化后针入度指标试验,验证沥青在高温情况下的老化情况,并建立老化温度、时间和老化程度的相关关系。2.3 试验结果分析基质沥青针入度为93时,在130℃温度条件下经过68h,针入度降到59,此时针入度比为63.4%,在170℃温度条件下经过68h,针入度降到32,此时针入度比为34.4%,根据上述公式,130℃温度条件下经过33h,针入度可下降到53,此时针入度比降到《规范》要求的A等级沥青的57%;在130℃温度条件下,在试验历时范围内,针入度仍未下降到53,若针入度降到53,根据针入度下降的趋势还需几十个小时,证明在低于130℃温度条件下,90号沥青可适当延长的储存时间。1) AH-90沥青在高温状态下储存时,伴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沥青老化越来越严重,开始阶段老化较快,伴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老化趋于缓慢。2) AH-90沥青在高温状态下储存时,伴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沥青老化越来越严重。3) AH-90沥青在130℃高温状态下储存时,针入度在储存11h时出现拐点,老化趋于缓慢。4) AH-90沥青在130℃高温状态储存时,可储存较长时间沥青仍可使用。5) AH-90沥青在170℃高温状态下储存时,针入度在储存10h时出现拐点,老化趋于缓慢。6) AH-90沥青在170℃高温状态下储存时,不应超过15h。3、结论沥青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条:沥青中轻组分(油分)的挥发;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使得沥青的组分发生变化;沥青分子结构产生触变为组导致沥青硬化。虽然施工过程中沥青一般在较密闭的容器中高温储存,与氧气接触有限,但是沥青中轻组分的挥发和沥青分子结构产生触变导致沥青硬化仍不可避免,因此应尽量缩短高温储存时间并减少重复加热的次数。沥青的高温储存温度最好不要超过150℃,时间宜不超过15h。上海锐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制造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主营产品:粘度仪、取芯机、恒温水箱、抗渗仪、抽提仪、砂当量、液压脱模器、延伸度仪、沥青搅拌机、烘箱、低温水箱、运动粘度计、道路粘度计、克利夫兰闪点仪本企业设在了素有国际大都市之称的&&上海,上海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公司正利用了上海的地理优势,汇集了大量高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精湛的制造工艺技术及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势,正一步步勇往直前,一点点发展壮大。
(本文来源:中国仪表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仪表网官方微信
马上加入会员行列掌控网络营销核心优势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仪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仪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日,中国包装总公司针对济南兰光机电技术
~5日,“2017年杭州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论坛”
日,辽宁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
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委员会主办的
2017年7月,由Labthink兰光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实验室间
发布《安徽省统计局一行前来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辽宁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唐审非一行到东方测控调研
发布《LABOM 2015年参展信息》
发布《艾思荔大型恒温恒湿试验室成功签约英国客户》
发布《2014年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委会年会在珠
发布《北京吉安诺参加2014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
7月21日,江苏阀协暨江苏省特种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研近期,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近期,由天津市色谱研究会、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ldquo近期,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
冲击试验机是指对试样施加冲击试验力,进行冲击试验的材料试打造智慧城市,湖南智能仪表将走进阿斯塔纳。物联网水表CDMA技术参数与优势。福建福州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您好,欢迎来到捷配仪器仪表网
热门产品:
提示:您在捷配仪器仪表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请广大采购商认准带有捷配仪器仪表网认证的(金牌会员、VIP会员、至尊VIP会员、百维通)供应商进行采购!
对于沥青粘附性试验仪的任何技术问题,上海魅宇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做到有问必答,属于产品质量问题24小时内给予解答。沥青粘附性试验仪在正常维修中,我公司负担寄出产品的运输费用。对于人为操作不当或不可预见性事件致使设备故障而导致的产品维修,本公司承担产品维修过程中发生的修理调试费用,用户负担产品维修过程中发生的材料成本及产品运输费用。沥青粘附性试验仪特点:▲大型液晶屏显示。▲流值检测有单路与双路两种。▲试验由仪器或计算机自动控制,试件受压变形过程数据及曲线由计算机自动存盘并显示,可通过打印机打印输出,高档彩色喷墨打印机。▲机器配有USB接口。▲可选配串口,上位机软件可以进行分析处理。▲设有过载保护,下降过位保护。▲操作简便,测试数据准确,性能稳定可靠。▲仪器自动试验,显示并打印试验压力及对应的流值,绘制试件受力变形的坐标曲线图。▲可存储15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沥青粘附性试验仪参数:▲工作电源: AC220V±10% ;50Hz;&▲工作环境: 室温<35℃;&▲定时精度: 3min±6s;&▲烧杯容积: 1000ml] ;&▲上下移动距离: 50±3mm;&▲移动速度: 30±1次/min&▲外形尺寸:300x200x300mm▲重量:10KG▲电源电压:220V▲功率:300W▲环境温度:5~40℃▲环境湿度:≦85﹪沥青粘附性试验仪简介:本仪器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稳定性好,是各公路、桥梁建设单位和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优选仪器。使用方法:■电源设备:应在供电线路中装有超负荷的保险装置,供此箱专用。并具有良好的接地装置。■校平烘箱:使转盘在水平面上旋转,旋转时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得大于3度。■将盛有试样的盛样皿放置转盘上,关闭烘箱,使转盘旋转,恒定烘箱温度在163℃。■在箱子运转中,室内照明灯不要随意启开,以免影响工作室温度的稳定。■完毕后,必须切断各个开关。■温度校正:A、装上温度计(温度计水银球底部距离转盘项面约6.4mm)校对电接点温度计至所需温度163℃。B、关闭配电盘上所有开关,将电源插头插上,打开电源开关。C、将3段转换开关指向1的位置,待整个工作室温度上升至所需温度时(163℃)应检查工作温度计读数,通过调整电接点温度计触点来获得工作室的正确温度。粗略估计163℃恒温功率1300瓦,这时应把3段转换开关指向2/3处(1600w)待整个工作室在电接点温度计控制下,恒温15min,既可进行沥青薄膜测定。结构说明:■总体安排:主体由薄钢板构成,上半部是装有双重门的工作室,下半部是电器控制部分和机械减速传动装置,外表喷漆。■观察:工件室门是双重形式,内层厚约30mm,外层厚约50mm,中央装有方形玻璃观察窗。在室内有照明灯,可以在测定进行时能方便池从外面看到室内状态,温度计从上部前面插入。■加热:加热装置在工作室底部,采用空气自然对流法加热空气。通过上下和背后的风道均匀加热工作室。■保温和控温:工作室和箱壳之间是保温层和风道,为使工作室内温度不致外导而影响恒温和恒温灵敏度,保温层内充填玻璃纤维,风道和工作室壁上喷高银粉漆。控温分粗细两种,通过长转换开关在0、1/3、2/3、1、三段中的转换,改变电热丝加热功串获得粗略的升温和控温。调整安装在工作室上部的电接点温 度计触点,获得指定的工作温度。■工作室:工作室中央装有可以放置四只沥青盛样皿的转盘它由电机带动。也可以取去转盘,作为普通很恒温箱使用。使用步骤:■用汽油或三氯乙烯洗净盛样瓶后,置温度105±5℃ 烘箱中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其质量,准确至0.1g,供测定加热损失的两个盛样瓶应准确至1mg。■接通电源,打开仪器上的电源开关(9),指示灯亮。把烘箱调节水平,并接要求设定其温度按照智能表操作说明调节(16)(温度一般为163℃)与时间调节时间继电器(14)。■烘箱开始预热16h使箱内空气充分加热均匀,将盛样瓶全部装入环形金属架(17)。开启开关(12)环形金属架以15±0.2速度转动,同时开启烘气(13)以流速 mL/min。■到达时间后,停止环形架转动及喷射热空气,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并迅速将试样倾至一洁净容器内混匀(进行加热质量损失的试样除外),以备进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的沥青性质的试验,但不允许将已倒过的沥青试样瓶重复加热以取得更多试样。所有试验项目应在72h内全部完成。用户使用完毕,将各开关关闭,再将各电源断开,注意每次使用完后,切断电源,并保持箱内清洁,以防腐蚀。注:本机温控系统由高精度智能表控制,如果温控范围出现升温速度过快或者过慢,温度波动幅度过大等现象,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第六项操作说明进行温控表的调节。参数:■使用环境:10—30℃。■相对湿度:<85%。■加热功率:2KW。■工作温度:163±1℃(最高温度200℃)。■工作电压:220±10% V 50HZ。■圆盘架转速:15±0.2 r/min。■盛样皿:8个。■外径:64.0mm 。■高 度:139.7mm 。■口径:31.75mm。■电机功率:120W。■转速:1400 r/min。■功率:6 W 。■转速:15±0.2r/min。■空气流量: ml/min。简介:本产品适用于测定道路石油沥青,旋转薄膜烘箱加热(简称RTFOT)对粘稠沥青的影响,加热后的质量损失,并根据需要测定旋转薄膜加热后沥青残留物的针入度、粘度、延度及脆点等性质的变化,以评定沥青的老化性能,其根据TB/T5502—91《干燥箱技术条件》和T0609—93、T0610—93生产属非防爆式,凡易挥发、易燃烧和易爆物品严禁放入箱内加热,发免发生危险。操作说明:■设定温度:按SET键可设定温度,按△键设定值增加,按键设定值减少,再按一下SET键仪表回到正常工作状态温度设定完毕。■进入内层菜单:按SET键3秒进入仪表内层菜单,进入内层菜单后配合△或 键可修改仪表内部功能参数。■启动自整定:按SET键3秒进入仪表内层菜单,调出AT参数,并将数据修改为“ON”,再按SET键“AT”指示灯亮,仪表进入自整定状态,仪表在设定点附近波动三个周期后AT指示灯熄灭,自整定结束,新的PID参数被保存在仪表内。■回差设定:对有回差功能的仪表,按SET键3秒进入内层菜单,参数CC为回差值,回差值以设定点为中心上下平均分布,若回差调成10,当设定100℃时,加热到105℃时,继电器释放,温度下跌到95℃时,继电器吸合。■传感器误差的修正: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传感器不能安装于理想的测量区,且传感器本身也带有一定的误差,此时仪表接入的信号就不能反映正确值,必要时可对显示值进行修正。在内层参数中,当上排主显示窗出现“SC”符号时调整“△”或“ ”键在下排显示窗显示修正设置值,完成后再按一下SET键把修正后的值输入仪表即可(仪表出厂时修正值为0,使用时要防止把显示正确的仪表修正至不正确)。■选择PID参数:由于系统工况的不同,合适地PID参数可使被控对象的控制质量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仪表的出厂参数就能满足一般工况的要求;系统升温速度慢可减小P值,反之应增大;当温度在设定点附近小幅度波动时可加大I值,若温度大幅度波动时可减小d值。注意:只有相关技术人员可改变内部参数,否则将引起系统失控。上海魅宇提供产品:沥青粘附性试验仪!
店内其它产品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水路交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路面铺装率迅速提高,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要型式,但在运营初期,沥青路面出现车辙、坑槽(松散)、推拥、泛油等早期损坏一直困扰着公路建设者,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为解决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侧重于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如混合料的级配、改性沥青、SMA等方面),在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方面研究甚少。
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与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有关。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的加热温度、储存温度,矿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出料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温度均与沥青路面的性能和耐久性息息相关。施工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老化严重,缩短沥青路面的寿命,施工温度过低,会导致沥青路面压实度不够,水损害过早的发生,车辙也会过早的出现。影响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的要素有:沥青混合料得出料温度、气温、风速、日光照射、下乘层温度、压路机洒水情况等,为了规范施工,提出适宜的施工控制温度,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有必要对沥青路面的施工温度加以研究。
本文结合吉林省交通科技项目“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合同编号)开展研究,从工程实际出发,以室内试验为基础,通过沥青试验和沥青混合料试验,并进行了沥青路面施工温度调查,研究了温度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对如何提高沥青路面耐久性进行了一些研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选取典型的采石场和矿粉生产厂进行取样,并选取了两种90号沥青和一种改性沥青进行了材料性质的试验研究,并运用组分分析和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的性质。将从各采石场选取的集料在不同加热温度条件进行保温,然后检测集料的各项试验指标,从而对典型集料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提出了石灰岩的加热控制温度限制。
2.对选取的沥青进行试验研究,将沥青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保存,并在不同时间间隔的条件下进行沥青的性质试验,主要是三大指标试验和粘度试验,检验不同加热时间、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沥青的性质变化,研究了加热温度对沥青老化的影响,建立了沥青性质和储存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沥青的适宜的加热温度,对沥青的加热温度进行了限制。
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水害性能受施工温度影响较大。通过车辙试验、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劈裂试验等试验研究,进行了沥青混合料不同拌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性质的试验研究,建立了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水害性能与加热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沥青混合料的适宜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和碾压温度进行了限制。同时,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储存时间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4.通过对确定沥青混合料集料比表面积的传统方法进行研究,并对矿粉和集料的表面积进行了实测,以及对沥青混合料的集料表面积系数进行推导,结合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比表面积的实测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比表面积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集料比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沥青混合料沥青膜厚度计算公式,根据沥青膜厚度的要求,提出了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拌合温度。
5.利用热电偶数显温度计、红外测温枪、水银温度计等多种方法,测量了沥青混合料在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的温度变化情况,测定了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车中不同位置的温度,以及碾压过程中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及变化,同时测量了其他结构层的温度变化,结合气象条件测试数据,建立了沥青混合料温度预测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摊铺厚度的沥青混合料降温速度,有利于指导施工。
6.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离析会导致沥青路面耐久性显著降低。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了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施工环节的温度离析检测,分析了沥青混合料产生温度离析的原因,提出了温度离析的控制指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U414【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2第1章 绪论12-21 1.1 研究背景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3-18
1.2.1 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13-14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14-16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16-18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8-21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19
1.3.2 研究内容19-21第2章 沥青路面材料组成21-36 2.1 沥青混合料组成简析21 2.2 沥青组分简析21-24
2.2.1 沥青化学成分21-22
2.2.2 沥青组分分析22-24 2.3 矿料组分简析24-32
2.3.1 岩石24-26
2.3.2 集料26-30
2.3.3 矿粉30-32 2.4 集料受热分析32-35
2.4.1 温度对集料性质的影响32-33
2.4.2 温度对石灰岩强度的影响33-34
2.4.3 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34-35 2.5 本章小结35-36第3章 沥青路面施工温度的要求36-41 3.1 沥青路面的压实性能36-37 3.2 沥青的老化37 3.3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要求37-40
3.3.1 现有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37-39
3.3.2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研究重点39-40 3.4 本章小结40-41第4章 沥青的老化性能41-55 4.1 沥青老化分析41-43 4.2 沥青老化试验研究43-52
4.2.1 沥青性质试验43-44
4.2.2 沥青热老化试验44-52 4.3 沥青粘度特性52-54 4.4 本章小结54-55第5章 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特性55-78 5.1 单质材料试验55-58
5.1.1 粗集料试验检验55-56
5.1.2 细集料试验检验56
5.1.3 矿粉试验检验56-57
5.1.4 纤维试验检验57-58 5.2 沥青混合料试验分析58-73
5.2.1 SMA-16 试验研究58-66
5.2.2 AC-16 试验研究66-73 5.3 补充试验分析73-76 5.4 本章小结76-78第6章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沥青膜厚度的影响78-94 6.1 集料的比表面积分析78-89
6.1.1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79-80
6.1.2 OGFC 混合料80-81
6.1.3 表面积系数推导81-83
6.1.4 理论计算法83
6.1.5 矿粉比表面83-84
6.1.6 集料实测比表面积84-89 6.2 集料的比表面积计算89-90
6.2.1 集料表面积系数的确定89
6.2.2 集料比表面积的计算89-90 6.3 沥青混合料的沥青膜厚度90-92
6.3.1 传统计算方法90-91
6.3.2 推荐计算方法91-92 6.4 温度对沥青膜厚度的影响92 6.5 本章小结92-94第7章 沥青混合料温度离析94-105 7.1 温度离析现象94 7.2 温度离析原因94-95 7.3 温度离析检测95-102
7.3.1 拌和离析97-98
7.3.2 运输离析98-99
7.3.3 摊铺离析99-101
7.3.4 碾压离析101-102 7.4 温度离析的防治102-104 7.5 本章小结104-105第8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模型105-128 8.1 温度场105-107 8.2 模型要素107-109
8.2.1 影响因素107-108
8.2.2 程序中的参数108
8.2.3 目的108-109 8.3 数据采集109-110 8.4 数据说明110-112 8.5 模型简介112-115
8.5.1 模型版本112-113
8.5.2 模型对比113-115 8.6 温度预测模型115-123
8.6.1 模型介绍115-116
8.6.2 模型操作116-123 8.7 温度预测模型的应用123-126
8.7.1 沥青面层结构123-124
8.7.2 温度预测124-126 8.8 本章小结126-128第9章 结论128-131 9.1 主要结论128 9.2 施工温度建议128-129 9.3 主要成果129-130 9.4 展望130-131参考文献131-138附录138-14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143-144致谢14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梦良;严鑫;郁飞;徐敬道;魏建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卜万保;;[J];甘肃科技纵横;2014年04期
张冬梅;;[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7期
杨进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朋辉;[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张龙;[D];长安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金钟,赵亚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王衡;杨大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李汉光;高英;余文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郑训;[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4年09期
常行运,齐彩玲,丁荣花;[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4年03期
孙建林;[J];公路;2002年09期
何思国,楚虹,罗小刚;[J];公路;2002年10期
郭进英;[J];公路;2002年10期
秦健;孙立军;;[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8期
吕得保;刘寒冰;关长禄;;[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余华;[D];长安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柯国军,胡绍全,郭长青,陈振富,石建军,孙德纶,陈俊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李萍;吴会荣;路明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徐远明;陈宇亮;王新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莫轻兵;张波;李广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苏红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朱洪威;;[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卢元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李凡,宋劲松,孙四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许琪;[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张喆;陆学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学元;张素云;郑南翔;;[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卷)[C];2005年
张爱英;丁德平;李迅;尹志聪;韩超;;[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杭天明;魏鹏;李海波;;[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王海燕;娄中波;张彩利;;[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刘增宏;郝巨涛;鲁一晖;李敬玮;;[A];第二届全国灌区及水工建筑物防渗抗冻胀技术与生态建设专刊[C];2010年
易富;梁冰;郭颖荷;;[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苗雨;万云冬;董玉凯;;[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秦禄生;;[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杨永顺;王林;高雪池;贾海庆;马士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胡贵华;黄云涌;陈小薇;;[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杨勇;[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婷婷;[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姜从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王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付玉;[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路永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但汉成;[D];中南大学;2011年
李振霞;[D];长安大学;2008年
王保良;[D];长安大学;2008年
董忠红;[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欢;[D];郑州大学;2010年
杨兵;[D];郑州大学;2010年
李超;[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陈丽丽;[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李清泉;[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任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龙尧;[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杨航;[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程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亦昭,郭小宏;[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樊统江;[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刘唐志;;[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祖江宏;肖玉荣;何文明;;[J];湖南交通科技;2011年04期
王馨,施明恒,虞维平;[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杜子学;尉迟志鹏;刘建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年04期
汪浩,黄晓明;[J];公路;2003年06期
扈惠敏,沙爱民;[J];公路;2004年08期
石鑫;;[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12期
牛开民;[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勋;[D];长安大学;2010年
谭发茂;[D];天津大学;2008年
扈惠敏;[D];长安大学;2005年
刘洪海;[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唐娴;[D];长安大学;2008年
王艳丽;[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玉柒;[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李海滨;[D];长安大学;2006年
王艳;[D];东南大学;2005年
赵金峰;[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孙洁;[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胡勇;[D];长安大学;2009年
于黎明;[D];长安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为民,何平,张钊;[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王旭东,应鹏程,何兆益;[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孙淑东;[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王衡;杨大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原健安,张登良;[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王辉;[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沈珍瑶,李国鼎,李书绅;[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8年03期
谭忆秋,姜丽伟,褚浩然,邵显智;[J];东北公路;2001年04期
顾兴宇;倪富健;董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夏葵,姚艳霞,杨金焕,王可,陈纯正;[J];低温工程;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余华;[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剑;[D];长安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洲,刘涛,祝汉中;[J];公路交通技术;2003年04期
周长军,杨光;[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7期
刘爱;[J];山西建筑;2003年04期
马云朗;[J];市政技术;2003年01期
陈耀典;[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年02期
李智,徐伟,王绍怀,张肖宁;[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张淼;李凯峰;刘福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1期
李立寒,曹林涛,罗芳艳,郭亚兵;[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蔡建伟;[J];山西建筑;2004年07期
马立军,谭积青,姚学昌;[J];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蔡绪梅;王芳;;[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丁育青;刘海;汤文辉;冉宪文;;[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宋晓燕;李源渊;周卫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吴建昌;;[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喻光华;喻荣华;黄善华;曾辉;;[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赵可;史炳中;卢永贵;;[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下册[C];2005年
柳浩;李自明;李桂军;冯润;苏玉昆;李宝生;黄颂昌;秦咏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刘至飞;吴少鹏;陈美祝;;[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高云龙;何唯平;;[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继汇;[N];中国证券报;2008年
雨文;[N];中国建材报;2008年
栗清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周中华;[N];中国交通报;2007年
马昭;[N];西安日报;2007年
李宝凡?记者
王迪;[N];鞍山日报 ;2007年
李铮;[N];科技日报;2009年
项煜虹;[N];大众科技报;2009年
郭少言 刘崭;[N];中国交通报;2010年
齐泽萍;[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刘建勋;[D];长安大学;2010年
吕得保;[D];吉林大学;2011年
苑苗苗;[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周长红;[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锁利军;[D];长安大学;2008年
常明丰;[D];长安大学;2013年
乔英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易军艳;[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郭庆林;[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杨;[D];长安大学;2009年
朱磊;[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蓝碧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苏明;[D];新疆大学;2011年
张媛;[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姚秋玲;[D];长安大学;2004年
欧阳岚;[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谢泽华;[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马翔;[D];东南大学;2005年
汤存占;[D];吉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沥青路面弯沉温度修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