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食指被机械压掉差不多被火车压成两节的人,而且该手指大筋全部抽出来了,这种情况请问停工留薪期为多长时间?

中国传统特殊疗法集萃
我的图书馆
中国传统特殊疗法集萃
&&&&→&&第一节 治疗作用机理和特点  熏蒸疗法,即熏洗、蒸、熏等疗法的合称。它是祖国传统医学外治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用药物煎汤熏洗全身或局部,以治疗多种疾患的方法。本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书籍《五十二病方》中就收载了“熏浴法”。疮口清创用药有“谷酒”、“沃”、“娓”法,该书还较详细地记载了外治的运用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金匮要略》一书中专有苦参汤熏洗治疗狐惑病蚀于下部者。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记载的熏蒸方有二十余首,用于治疗感冒、中风等病症。现代医学的临床中也常以此法作为辅助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熏蒸疗法与中医其他内外治法一样,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病证按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熏蒸或熏洗方法,并与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相结合,借助蒸熏的刺激作用和药力渗透,使腠理疏通,气血调和,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祛除病邪、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功。其作用机理大致有二:  【一】刺激作用  刺激作用是指熏蒸时药水蒸气对体表现肌肤腠理和穴位所施加的温热或冷刺激,化学刺激和机械物理刺激等。它首先表现在药水蒸气对局部所产生的一定刺激,通过经络、腧穴将其信息传人内脏或致病处,发挥调节或治疗效应。其次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和传导,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认为,熏蒸疗法对体表某一部位的刺激,可通过反馈原理将刺激信息传人体内相应的部位,起到调节生理或治疗效应。  【二】药效作用  药效作用是指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产生一定的局部和/或全身的血药浓度而起治疗作用。熏蒸疗法是利用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药理作用。根据不同病症选择相应的药物配伍组方,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药效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循环系统功能:熏蒸疗法的功效之一是舒筋活血,疏通经络,治疗上常选用具有活血化淤之效的药物,如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路路通等,这类药物能够扩张微血管,对血液成分起到调节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循环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行血、散淤、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  2.抗感染作用:熏蒸疗法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痈、疮、肿毒等,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如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连翘等,经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均有抗炎、抗病毒的化学成分,因而对局部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又如蛇床子、苦参、百部、土槿皮等药物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常常被运用于癣、霉菌性阴道炎等疾病的治疗。  3.祛腐生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祛腐生肌类药物对疮口的修复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增生分化,加速肉芽组织的增长;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提高局部抗感染的能力;改善创面血液循环,加快创面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4.发汗解热作用:熏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性味为辛味的。据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辛味药大多数含有发挥油,有局部刺激兴奋的作用,也有发汗解热、镇痛、杀菌等作用。而其基本药理作用与兴奋神经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有关。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如麻黄挥发油有发汗和抗病毒的作用;紫苏挥发油有发汗、解热、杀菌、健胃作用。因此,辛味药物多用于外感病及风湿痹痛等。  此外,有些药物如桃花、菊花、款冬花、槐花等,其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皮肤营养中不可缺少的。长期坚持用这类药物洗浴面部,可使皮肤明显细润,减少皱褶,祛斑悦容。熏蒸疗法还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的作用等。  二、特点  1.疗效显著 熏蒸疗法作用迅速,疗效明显。它是将药水蒸气直接熏蒸于皮肤、孔窍、腧穴等,使药物直达病所,故疗效良好。如治疗妇女各种原因所致阴痒,口服药治疗往往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而用熏洗、蒸气、坐药等治疗,则药专力宏,奏效迅捷。  2.毒副作用少 熏蒸疗法属于中药外治法的一种,常在患部及体表施治,因而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很低,而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避免药物直接进入大循环而对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毒害作用。  3.适用范围广 熏蒸疗法历史悠久,疗效独特,适应症非常广泛,如脱肛、阴痒、外障眼疾、小儿湿疹、风湿痹症及内、外、伤、妇、儿、眼科等多种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美容护肤养发,等等。  4.简便易行 熏蒸疗法无需特殊或昂贵的仪器和设备,使用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采用,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多药物药源丰富,可就地取材,节约开支,利于普及和推广。总之,此疗法既简便易行,又经济实惠。第二节 种类和操作方法  熏洗、蒸、熏法是熏蒸疗法的主要方法,淋浴法、浸洗法、淋洗法(淋射法)、冲洗法、擦洗法、坐药法以及药物美容中的蒸面法、洗法等,都与熏蒸疗法相关相近。  一、熏洗法  熏洗法是用药物煎汤,趁热先熏蒸后淋洗全身皮肤及患部的方法。亦即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淋渍或浸洗患处。此疗法依其热力和药物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达到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祛风除湿等目的。同时可用于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防治。能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的作用。  【一】分类及操作  1.溻渍法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在砂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煮开以后,再继续煮10分钟。然后将药袋取出,再把药汤倒入木盆中,或用原来的搪瓷盆亦可,于盆上放置带孔横木架,将患肢放在横木架上进行熏蒸,外盖布单或毛巾,不使热气外透,待药物不烫人时,再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来蘸药汤热渍患处,稍凉时再换热药汤,连续趁热溻渍患处。此法多用于四肢及头面部疾患(图26-1)。图26-1 溻渍法  【药方组成】二花、苦参、黄柏、地丁、蒲公英、大枫子各30克,连翘、丹皮、泽兰各24克,川I军、黑豆各15克,荆芥、防风、白藓皮、杏仁、甘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散淤。  【主治病证】痈肿初期,疖肿,淋巴结炎、静脉炎等。  2.淋洗法将药物放在砂锅内,加水煎汤后,过滤去渣,趁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方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可轻轻捺按伤M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蘸伤M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M情况进行常规换药(图26-2)。图26-2 淋洗法  【药方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二花、白芷、赤芍、丹皮、生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散淤。  【主治病证】痈、疖、肿等。  3.熏洗法  ①全身法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沐浴,或把药汤倒人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4,木凳,高出水面3.5厘米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入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换穿衣服。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图26-3)。图26-3 熏洗法  ②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趁热倒人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巾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③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入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图26-4)。图26-4 足熏洗法  ④眼熏洗法 (1)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搪瓷脸盆内,患者取端坐姿势,向前微微弯腰,面向药汤,两眼紧闭。然后用布巾将头部及脸盆围盖严密,勿使热气外泄,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揭去布巾,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蘸药汤频频热洗患眼(图26-5)。 图26-5 眼熏洗法  (2)如同上法,先利用药物蒸气熏眼。然后以洗眼杯盛温热药汤,约为全杯容积的2/3,患者低头使杯口紧扣患眼上,随即紧持洗眼杯随同抬头,不断开合眼睑,转动眼球,使眼部和药汤接触。如患眼分泌物过多,应更换新鲜药汤做多次洗浴。(3)把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暖水瓶内,将患眼对准瓶口,利用热气熏蒸,待药汤温热时倒入小盆内,再热洗患眼。  二、坐浴法  把煎好的药物趁热倒入盆内,盆上放置带孔横木架,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去掉横木架,臀部浸入盆中泡洗。可用坐盆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到椅上坐浴(图26-6)。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图26-6 坐浴法  【药方组成】方一:马齿苋、瓦松各15克,文蛤、川椒、苍术、防风、葱白、枳壳、侧柏叶各9克,芒硝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散淤。  【主治病证】痔疮,肛瘘肿痛,肛门周围脓肿及术后感染等。  方二: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鹤虱各15克,蜂房、大黄、杏仁、枯矾、白藓皮、大枫子、朴硝、蝉衣、丹皮各9克。  【功效】解毒止痒。  【主治病证】皮肤瘙痒症,湿疹、瘾疹等。  三、热罨法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即把一发热的物体置于机体患病部位或穴位上,治疗疾病或消除疲劳的一种方法。本法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他在虢国用热敷疗法配合针灸使虢太子死而回生。宋代医生庞安时“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下上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热敷和按摩法催产。  现代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主要方法。由于患病种类和部位不同,治疗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药物热敷  ①药包热敷 将药物在锅内煮热,用白布或纱布2~4块。包药置于患部或穴位上。一般每次约30分钟,日1~2次。  ②药液热敷将已配好的中药置药锅内,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弃渣取汁,用2—4块纱布垫,浸泡于药液中,待充分浸泡后,取出挤去多余水分,置于患处。每次30一60分钟,日1—2次。  ③手蘸药物热敷 将配好的中药置药锅内,加清水1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置武火上烧开,再用文火煎40分钟,把药及汤一起倒入小盆内,待温度40~50。C时,用手将药敷于患处,外裹上布,以防药物掉下。药冷却后,置锅内重新加热再涂。  ④姜、葱、醋、蒜热敷即分别将含有生姜、大葱、大蒜的水或醋加热,趁热敷于患处,每次30分钟,日l~2次。    2.水温热敷即用纱布或毛巾浸泡于热水中5分钟;病人取合适的体位,将毛巾或纱布捞出,拧去多余的水后,敷于患处。一般根据病情确定热敷时间,但不宜过长。  3.蒸饼热敷(略)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用于胃脘疼痛、纳差、吐泻、腰腹疼痛、四肢关节疼痛、小便不利、下肢溃疡、冻疮、痛经、外伤肿痛、久行或劳累后身体酸困不适,还可用于疖、痈等急性疾病未溃破者。使用热罨法要注意室内保温无风,温度勿过高。热证及皮肤溃疡、创伤出血、孕妇、月经期等不用或慎用此法。手足部疾患,如换药时已包扎好敷料者,可以不解去敷料,将患部直接浸入药汤内热洗,每次约1小时左右取出,让其自干,每日可浸洗3—4次。  【药方组成】  方一:药花、钻地风、宣木瓜、乳香、没药各10克,香樟木、苏木各50克,老柴草、伸筋草、千年健、桂枝、路路通各15克。  方二:稀莶草30克,桑枝、虎杖根、香樟木各50克。  方三:透骨草、归尾、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羌独活、川椒、伸筋草、桂枝、川芎各30克。  方四:桑枝、桂枝、伸筋草、乳香、没药、羌活、当归、补骨脂各9克,独活、牛膝、淫羊藿、透骨草各12克,红花、木瓜各6克。  方五:透骨草、侧柏叶各200克,皂角100克,白矾15克。  方六:苏叶梗、防风、槟榔、羌活、当归、木瓜、乳香、没药各30克。  方七: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克。  方八: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干姜、苍术各100克,苏叶、苍耳子各50克,麻黄、伸筋草、白芷各40克,秦艽60克,川芎80克,菖蒲根500克。  【功效】舒通经络,活血祛淤,散寒止痛,解毒止痒。  【主治病证】主要治疗一切风寒痹证等。第四节 适应病症  一、外科伤科疾病:痈、疖、疔、丹毒、龟头包皮炎、软组织损伤、骨折、痔疮、脱肛等。  二、皮肤科疾病:脓疱疮、毛囊炎、手足癣、发癣、股癣、银屑病、皮肤瘙痒病、湿疹、脂溢性皮炎、冻疮、寻常疣等。  三、内科疾病:风湿痹症、面瘫、肢端动脉挛急、慢性肠胃炎等。  四、妇科疾病:外阴道炎、急性女阴溃疡、慢性子宫颈炎、阴门瘙痒病、子宫脱垂等。  五、眼科疾病:目赤肿痛,见风流泪等。第五节 蒸法  蒸法,又称蒸气疗法、气浴疗法等。此法是利用药物煎成汤液,并加热至沸腾时产生的气体,借其轻清氤氲之气,直透腠理肌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医宗金鉴》记有本法治疗麻风病。本法具有简便、无痛苦,老幼体弱皆宜,祛邪不伤正,表里皆治,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颇受患者欢迎。其作用的发挥不仅与温热刺激有关,还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潮湿的蒸气有关。  一、操作方法  1.全身蒸法:在病人明确诊断后,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中药方剂,再将配制好的中药投于蒸疗室内煎煮或蒸煮,使室内充满药气。然后通过通风窗,调节气温,使蒸疗室内温度保持在35—45%。病人裸露(只穿短裤)进入蒸疗室,坐或卧于室中,每次可10—15人同时蒸疗(人数多少要根据蒸疗室大小而定),每次蒸疗时间为15—30分钟,必要情况下可放宽为30-45分钟。熏蒸后病人要在温暖、宽敞、干燥的休息室内安静卧床1小时左右,同时补充水分。不要求冲洗。饮料以果汁、糖水、淡盐水为宜。  疗程和治疗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有条件的家庭可建立蒸疗室。选择一个较小的房子作为蒸疗室,室内放一浴盆或铁锅,内放中药,并加水煎煮,使产生药物蒸气。药物的量要根据病情而定,加水量以没住药物而不至于熬干为度。浴盆或锅上要装有带小孔之盖,以防水气过猛造成烫伤。为了安全,浴盆或锅上还应放一栅状木架。室内要有通风窗,以调节室内温度。病人裸坐木架或木板上,用被单围住全身,仅露头面,使药徐徐熏蒸。  2.局部蒸法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适当大小的容器中,使药液占容器体积的1/2—2/3,让病人将患部置于容器中,与药液保持适当距离,以感觉皮肌湿温舒适为度,进行熏蒸,并可用塑料薄膜或浴巾围住熏蒸部与容器,使其呈筒状,以延长熏蒸时间,避免蒸气的散失。熏蒸后用药液洗浴局部,还可以将药渣趁热敷于局部治疗,以提高药物疗效。  二、适应症  风湿痹症、中风偏瘫、腰背酸痛、阳痿、子宫脱垂、脱肛、闭经、月经不调、水肿、消化不良、咳嗽哮喘、聘耳、小儿感冒、乳痈、面瘫、胃脘部胀痛等。  三、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不可出汗太多,以防止晕厥。  2.蒸气浴室应设有观察窗口,治疗时应有专人陪同,随时注意病人情况,以便作对症处理。  3.用简易蒸熏法治疗时,应注意避风保暖,防止受凉。治疗后要及时揩干皮肤,盖被避风保暖。  4.局部蒸疗时要严防烫伤周围皮肤。  5.恶性肿瘤、癫痫、急性炎症、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肺心病、结核病、重症高血压、严重贫血、大失血、孕妇禁用此法。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度疲劳慎用此法。  四、药方介绍  方一:青木香、益母草、桑寄生、石南藤、忍冬藤各500克,爬山虎、防风、石菖蒲、木贼、鸡血藤各250克,荆芥、透骨草、苏叶各420克,大茴香300克。  【功效】舒筋活血,疏通经络,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风湿痹痛,偏瘫等。  方二:荆芥、防风、川芎、羌活、独活、柴胡、薄荷、桔梗、枳壳、茯苓各300克,生姜250克。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  方三:小儿感冒初起,葱白60克,生姜9克,共捣烂,用沸水一大杯,冲入,趁热熏口鼻,每日数次,疗效甚佳。  方四:乳痈:大葱适量,剥皮切成约3厘米长小节,取5—6节放在一大口瓷杯中,加水煮沸后,趁热以瓷杯靠近乳房患处熏烫15—20分钟。产妇取坐位,乳房周围用毛巾围起,以免热气外散,一般2~3次胀痛消失。  方五:蛲虫病:取食醋500毫升,焦土坯1块(以土坑、烟洞的为好,长7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将焦土坯放在火中烧红,再将食醋洒在焦土坯上,让患者坐在小凳上,肛门离焦土坯2—3厘米,蒸熏30分钟,蛲虫即自行爬出肛门周围,然后用洁纸擦干净,再用1%龙胆紫涂擦肛门周围皮肤。每天1次,2~3次即可。第六节 熏法  熏法,又叫烟熏疗法,是指用燃烧物质的烟气在皮肤或患部熏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春秋战国时,就有“赵人熏之艾”的记载,以后各书中均有散在记述。近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如香烟中加用药物,借烟气治疗呼吸道疾病。熏法的作用很广,具有开窍救急、止咳化痰、杀虫止痒、活络除痛、透疹拔毒、保健防疫、醒脑提神等多种作用。且作用迅速,途径直接。  一、熏法种类及其操作方法  1.局部熏法:先根据病情选方配药,然后按治疗要求选用下列方法:  ①桶熏法:把药物放在桶内点燃,患者坐在桶上,让烟熏患处。此法适用于熏治肛肠疾病和妇科疾病。  ②药捻子熏法:将药物研成细末,摊在草纸上浸成纸捻子,或把药物用汤水刷在草纸上晾干后卷成药纸捻子。点燃后熏治患处,或吸入。如果药捻子不易燃烧,可以卷刷食油以助燃烧。  ③钵熏法:将药物放在小钵(碗、小盆亦可)内点燃,再将一个大小适当的漏斗反罩于钵上,使烟气集中从漏斗冒出,熏治患处。  ④壶熏法:熏壶用铜皮或铁皮制成,下粗上细,底直径约为15厘米,高约30厘米,上、中、下分为三层,分别为置药层、置炭层、对流层,彼此用金属丝隔开。置药层与置炭层共有一个小门,对流层单独一个小门。顶口直径约5厘米,药物由此冒出,还可以根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不同口径的金属出烟口套在顶口上,以控制药烟。壶身安有把手,以便于操作。操作时打开上面的小门,将药物放入置药层,然后将烧着的木炭放入置炭层,关上这两层的小门,套上出烟口,等冒出药烟就可以熏治患处或穴位了。  ⑤药烟法:将药物装入烟斗、烟锅或卷在纸中如香烟状,点燃后吸烟。此法多用来治疗呼吸道疾病。  ⑥涂药泥盆法:  药物:大枫子仁30克、核桃仁30克、旱烟叶15克、硫磺粉3克。  用法:将大枫子仁、核桃仁捣烂,与硫磺粉混匀,涂患处。另将烟叶放泥盆中点燃冒烟,将病处对准烟熏,患处反复活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熏5~10分钟。  适应症:疥疮等。  2.全身熏法:  ①室熏法:将药物放熏炉内点燃,让烟气充分冒出,弥漫全室。此法适合于消毒、杀菌、清洁空气。  ②筒熏法:将药物点燃后放在竹筒内,一端对准患处或口鼻,在另一端吹气,让烟熏治患处或进入口鼻。本法宜于急救。  ③谷草熏法:取谷草10斤点燃,穿好汗衫短裤,在火焰旁边轻跳100次,火焰不旺时,续谷草再熏,以微出汗为度。每日熏1次,连熏2—3日。适应于湿疹等。  二、注意事项  1.烟源和皮肤保持适当距离,以不灼伤皮肤、又能耐受为宜。  2.熏治皮肤病时,施术部位常见一层烟油时,勿擦去,且保持越久效果越好。熏治皮肤病时初效明显而后疗效慢,切勿中止治疗。  3.对药烟过敏、热毒症、严重高血压、孕妇、体质较差以及急性皮肤病者,一般禁用本法。第七节 坐药法  坐药是将药物塞入阴道、肛门内或直接坐在药物上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一书,《理瀹骈文》记述内容更多。  一、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将选用的药物制成栓、丸、散剂,将药物纳入肛门、阴道或直接坐于药物上。在将药物纳入阴道前需先用药液冲洗阴道或用消毒棉花、纱布拭净阴道分泌物。  二、适应症  阴痒,白带增多,黄带,阴缩,闭经,滞产,子宫脱垂,痔疮,便秘,蛲虫病,蛔虫病,下肢痹症等。  三、坐药方  【药方组成】  方一:陈大蒜(去皮)9克,苦参6克,蛇床子6克,白糖3克,将上药焙干研细,装入空心胶囊。用时取葱白8-10根加水煎煮,随后坐浴10分钟,然后将药物胶囊2粒纳入阴道内,每晚1次,连用5~10天。治疗期间忌房事。愈后夫妇双方均应注意性卫生。  【功效】消炎解毒止痒。  【主治病证】阴痒,黄带等症。  方二:漳丹15克,冰片6克,蛤粉30克,分别研为细末,然后混合搅匀,用香油适量调和,取适量涂在消毒带线棉球上。施药前先用高锰酸钾冲洗阴道,然后再将涂药棉球塞入阴道宫颈糜烂面上,将线拖在阴道外,24小时取出,隔三日再次上药,10—20天为一疗程,月经期间暂停治疗。此法适用于轻度宫颈糜烂等。  方三:槐花30克,槐实60克,生地榆15克共研极细面,炼蜜,与诸药混合搅匀,待冷,作成长2厘米、粗如手指的药捻,用时纳入肛门。每日大便后洗净放一枚。此法适用于痔疮等症。  方四:细辛、皂角各3克,葱白16克,蜂蜜31克,先将前二味研末,葱白捣烂,蜂蜜用文火炼至“滴水成珠”状,然后将诸药混合搅匀,做成蚕豆大药丸。用时取一丸塞入肛门,每日l~2次,大便即通。  【主治病证】大便秘结,肠道实热等症。  方五:蛇床子、苦楝根皮各10克,皂角16克,防风1.6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蚕豆大,每晚临睡前将药丸纳入肛门内,每次3丸,每日1次。  【主治病证】蛲虫症等。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坐药时手洗干净,或戴消毒过的橡皮手套,坐药期间严禁房事。  2.如用坐药出现外阴痒痛时,可用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各30克,白矾20克,雄黄3克,苍术20克煎汤熏洗,每日1次。行经及妊娠期间阴道禁用坐药。  3.适应症以外的疾病禁用本法治疗。第八节 沐浴法  用药物煎汤来沐浴,以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叫沐浴法。该法与熏蒸类疗法的区别在于洗浴范围大、浸浴时问长。借沐浴时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淤生新等作用。沐浴法有全身沐浴法和局部沐浴法之分。全身沐浴法适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疫疠、诸风、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泄泻、坐骨神经痛、腰肌损伤、咳喘、小儿麻疹等。局部沐浴法适用于治疗丹毒、痔、疮、肿毒、疥、癣、瘙痒、湿疹等。  使用本法,应将所选药物制成煎剂,然后将药液加入沐浴用的热水中,趁热遍洗全身或局部,也可将药物装入纱包,放入热水中进行沐浴,一般每日洗1~2次。  【药方组成】胡椒20克,绿豆1把,黄连、干姜各120克。  【功效】止吐止泻。  【主治病证】暴饮暴食后引起的呕吐、泄泻等。  【用法】该药方加水煎煮20分钟,煎取药液3000毫升,兑入凉水至40%左右,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温再浴,并浸双足。每次30~60分钟,每日 1~2次。第九节 冲洗法  冲洗法是用药物煎汤冲洗清洁伤口,促进创口愈合的方法。  本法借助药液的荡涤之力和药液本身的治疗作用.以清除脓汁,洁净疮口,达到生肌之目的。适用于外科疮疡后期,脓肿已溃,脓水较多时。  使用本法时,根据具体病证选择适当的药物,将药物煎汤去渣,加入适量的凉开水,冲洗创口。每日冲洗数次,至脓水尽。第十节 擦洗法  擦洗法是用药物煎汁,擦洗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法借助于药力和摩擦之力作用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活血祛淤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各种疣(如扁平疣等)、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脱发等。  使用本法时应辨病辨症选药,将所选药物加水浓煎,去渣,待药汁温热时擦洗患处。如用于治疗各种疣,最好擦破表皮,以微微觉痛效果较好。每日2—3次,每次擦洗10分钟左右。擦洗时不可用力太猛。  【药方组成】  方一:吴茱萸、小茴香各150克。  【功效】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虚寒性腹痛等。  【用法】将此药用水煎,取汁1500毫升,待水温用毛巾擦洗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  方二:柴胡、香附、青皮、赤芍、丹皮、地骨皮、栀子、苍术、川芎、建曲、连翘、生地、甘草各15克。  【功效】宽胸利气止痛。  【主治病证】肝郁所致的胁痛等。  【用法】此药煎汤,擦洗胁下痛处,每日2—4次。第十一节 浸洗法  浸洗法是用药物煎成汤汁,浸洗身体某一局部,以达治疗目的的方法。  本法可使药液较长时间地作用于病变局部,借助药液的荡涤之力,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祛腐生肌等;也可经过浸洗局部,经皮毛腧穴由表入里,循行于经络血脉,内达脏腑,以调理机体脏腑功能,通调血脉,扶正祛邪。适用于痈、疮、肿毒、癣、痔、烫伤、烧伤等外、伤科局部病证,以及发热、牛风、痹证、泄泻、脚气等病证的治疗。  使用本法时,亦要根据不同病证,选取适当的方药。具体方法是将所选药物煎煮,去渣取液,用以浸洗患处或身体局部。每日浸洗1~2次,每次浸洗30~60分钟,同时可根据病症的寒热,采用冷浸或热浸。皮肤病可将药物浸泡于酒或醋液中,制成酒制剂或醋制剂,以提高临床疗效。  【药方组成】  方一:麻黄、紫花地丁、甘草各20克。  【功效】解毒止痒。  【主治病证】接触性皮炎(漆性皮炎)。  【用法】将上药水煎,浸洗患处1小时左右,每日1—2次。  方二: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大菖蒲9克。  【功效】解毒止痒。  【主治病证】慢性湿疹。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单人浴池内浸洗30分钟,然后进浴池内泡澡20分钟,每日1次。&→&第一节 膏药  膏药疗法是利用中药制成的膏药、敷药(糊膏)、药粉、膏剂等贴敷于人体外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由于损伤多由外侵内,故外用膏药治法尤为重要。其作用原理主要是活血祛淤、行气通经、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接骨续损等。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在膏药疗法治疗种种病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膏药疗法易学易用、简便经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所以历代医家多乐于采用,而且深受群众欢迎。  膏药是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而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  膏药是我国中药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炼成膏”的记载。刘宋《刘涓子鬼遗方》中亦有多种“薄贴”的记载,“薄”指软膏,“贴”指膏药。唐、宋以来对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为膏药在应用方面的专著,目前中医临床及民间仍然广泛使用膏药。  膏药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祛风湿、治跌打损伤等。  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为白膏药;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现以黑膏药为主举例如下:  一、狗皮膏  【药方组成】枳壳、青皮、大枫子、赤石脂、赤芍、天麻、甘草、乌药、牛膝、独活、黄柏、补骨脂、威灵仙、生川乌、续断、白薇、桃仁、生附子、川芎、生草乌、杜仲、远志、穿山甲、香附、自术、川楝子、僵蚕、小茴香、蛇床子、当归、细辛、菟丝子、陈皮、清风藤、木香、肉桂各10克,轻粉、儿茶、丁香、乳香、没药、血竭、樟脑各5克。  【药物制作】以上43味,除樟脑外,木香、肉桂、轻粉、儿茶、丁香、乳香、没药、血竭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枳壳等34味,均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克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黄丹750~1050克,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熔化,将樟脑及上述粉末加入搅匀,分摊于狗皮(或其他兽皮)上,即得。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病证】用于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肌体麻木,跌打损伤。  【用法】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说明】每张净重15克或30克。  二、追风膏  【药方组成】牛膝、桃仁、麻黄、当归、生草乌、红大戟、天麻、羌活、穿山甲、细辛、乌药、白芷、高良姜、独活、赤芍、海风藤、红花、威灵仙、肉桂各50克,地黄、熟地黄、续断、苏木各24克,五加皮、蛇蜕、生川乌各12克,蜈蚣15克,乳香、没药、雄黄、血竭、檀香各7.4克,冰片、麝香、丁香各2.4克。  【药物制作】以上35味,肉桂、乳香、没药、血竭、丁香、檀香粉碎成细粉,雄黄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与冰片、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膝等26味,均碎断,与食用植物油4800克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黄丹克,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布或纸上,即得。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病证】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四肢麻木。  【用法】加温软化,贴予患处。  【说明】每张净重12克。  三、万应膏  【药方组成】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芨、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乌药、甘草、独活、玄参、大黄、木鳖子、穿山甲各15克,麻油2500克,黄丹适量。  【药物制作】以上共19味药浸入油内,文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停火片刻,滤去药渣,取油液适量,按每公斤油加入黄丹500克,搅匀至黑亮如镜、滴水成珠为度。摊涂膏药于裱背材料上,对折即成。  【功效】消肿止痛,拔毒生肌。  【主治病证】治痈疽发背,对口痰核流注,一切毒疮肿毒。  【用法】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说明】治上述病证时,未溃者敷贴可消,已溃者敷贴可敛。  四、止痛膏  【药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洋金花(果实)各150克,细辛50克,松节油15毫升,香油250克,樟丹120克。  以油丹为基质,兑入各药提取浸膏,制成改进黑膏药。  【功效】驱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病证】寒湿痿痹,筋骨拘挛,关节疼痛等症。  【用法】加热化开后,贴于关节痛处。每周换1次。  【说明】此膏制作十分繁琐,请参阅《中药药剂学》教材346页。  五、白鲫鱼膏(白膏药类)  【药方组成】鲫鱼600克,蓖麻仁、巴豆仁各360克,蟾蜍5个,血余、冰片、乳香细粉各15克,宫粉1200克,麻油1440克。  【药物制作】将处方中前5味药,用麻油浸泡3日,加热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将药油炼至滴水成珠,离火,至100℃左右时,加宫粉搅拌使其成膏。再加入乳香细粉搅匀即得。摊涂时将膏药软化,加冰片混匀,摊于牛皮纸上,即可。  【功效】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恶疮,溃破流脓或肿毒坚硬不溃,脚生鸡眼。  【用法】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说明】每张重量0.3—0.32克。  六、万灵膏  【药方组成】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当归、自然铜、红花、没药、血竭各30克,半两钱一枚(醉淬),川牛膝、五加皮、川芎、石菖蒲、茅术各25克,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附子、半夏、石斛、萆藓、鹿茸各l0克,虎胫骨1对,麝香6克,麻油5000克,黄丹25013克。  【药物制作】血竭、没药、麝香分别研细末另包,余药先用麻油微火煨浸3日。然后熬黑为度,去渣,加入黄丹,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俟少时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末放入,搅匀取起,去火毒,制成膏药。  【功效】散瘀消毒,舒筋止痛,祛寒通络。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后期寒湿为患,局部麻木疼痛者。  【用法】烘热外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医宗金鉴&。  七、风伤膏  【药方组成】牛膝、归尾各120克,生地180克,三棱、红花、莪术、穿山龙、五加皮各90克,羌活、独活、生川乌、生草乌各60克。  【药物制作】以上12味粗料用净茶油1250克,桐油375克同人火锅内熬炼,滤去药渣,再加上以下9味细料:乳香、没药、肉桂各30克,栀子90克,北芥子45克,三七、楠香、沉香各60克,炒黄丹750克,搅匀取起,去火毒,制成膏药。  【功效】活血定痛,祛风活络。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等。  【用法】将膏药摊在布上,温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八、舒筋活络膏  【药方组成】当归、松节、稀莶草、蓖麻仁、双钩藤、海风藤各60克,木瓜、蚕沙各30克,穿山龙、五加皮各90克。  【药物制作】以上10味粗料,用净茶油750克,桐油250克,同入锅内熬炼,滤去药渣,再加入以下6味细料:乳香、没药、蚯蚓干各30克,蛇蜕15克,麝香3克,炒黄丹500克,搅匀取起,去火毒,制成膏药。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化瘀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等。  【用法】将膏药摊在布上,温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九、跌打膏  【药方组成】乌药30克,白芷、何首乌、穿山龙、当归、五加皮、生川乌、生草乌各60克,威灵仙、木通、苍耳叶、桂枝、木瓜、杜仲、金银花、泽兰、大黄、地榆皮、五倍子、破故纸、炮山甲各30克,生地、淮牛膝各90克,川芎45克,郁金、生半夏、小茴香各15克。  【药物制作】以上27味粗料,用茶油3000克,桐油1375克,同入大锅内熬炼,滤去药渣,再加上以下ll味细料:血竭、三七、朱砂、楠香各60克,肉桂、沉香、川连、北芥子各30克,乳香45克,西红花15克,炒黄丹2000克,搅匀取起,去火毒,制成膏药。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化瘀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局部肿痛或风寒湿入络者。  【用法】将膏药摊在布上,温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十、虎骨膏  【药方组成】虎头连项锁骨、穿山甲连项锁骨各1穿,败龟背骨、乌贼鱼骨【去甲)各60克,狗头骨1枚(以上5味烧成灰,研为末),日炙沙60克(雨后地卷皮是也。净者火锻),白丁香(尖者,炒)30克,花乳石60克(锻令化)。  【药物制作】上为细末。每用1大匙,醋煮粟米粥,入药趁热搅匀,摊在帛子上,裹痛处。  【功效】活血止痛,健骨生肌。  【主治病证】骨折损伤等。  【用法】裹痛处后,如得痛定,每日1次,洗换新药。  【说明】处方源于《圣济总录&。  十一、伤湿止痛膏  【药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公丁香、马钱子、肉桂、乳香、没药、防风、薄荷脑、冰片、椰子油各960克,骨碎补、山奈、老鹳草、荆芥、五加皮、落得打、樟脑、凡士林各1.92千克,白芷、干姜各2.98千克,颠茄浸膏、冬青油、芸香膏各1.42千克,橡胶1.536千克,汽油4.32千克,羊毛脂3.84千克,氧化锌1.92千克,松香1.536千克。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病证】风湿痛,跌打损伤等。  【用法】贴患处。  【说明】因药物制作太繁琐,请参阅《中药制剂手册&。  十二、红油膏  【药方组成】九一丹10份,东丹1份半,凡士林100份。  【药物制作】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和匀为膏。  【功效】化腐生肌。  【主治病证】溃疡久不收VI。  【用法】将药膏摊在敷料上,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讲义》。  十三、活血膏  【药方组成】自陶土200份,黄柏、栀子各10份,樟脑、薄荷各1份,蜜糖适量。  【药物制作】共为细末,水、蜜各半调制成膏。  【功效】散瘀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用法】将药膏外敷患部。  【说明】处方源于《陈修园医书》。  十四、消肿膏  【药方组成】五灵脂500克,穿山甲150克,红花、栀子、乳香、没药、大黄、桃仁、合欢皮、血竭各100克,冰片10克。  【药物制作】研为细末,炼蜜调膏。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散结。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红肿热痛等症。  【用法】将药膏临时涂布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骨伤科学》。  十五、氧化锌橡皮膏(胶布)  【组成】天然橡胶(一级生胶)24千克,松香27.7千克,氧化锌(特级)29.5千克,凡士林10.7千克,液状石蜡1千克,汽油77千克。  【说明】供外科保护创伤及固定敷料用。第二节 敷药  敷药【糊膏)系用药散加水、茶、醋、蜜、油、酒、饴糖、凡士林等调成糊状,直接敷于患部,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以达到活血祛瘀、行气通经、消肿止痛之目的。《医学入门》云:“敷围内外夹攻,药气相通为妙。”敷药具有作用直接、迅速、使用方便等好处。常用的方剂有以下三大类:  一、消瘀止痛类  【一】消瘀止痛膏  【药方组成】生木瓜、生栀子、地鳖虫、乳香、没药各30克,生大黄15克,蒲公英60克。  【功效】消瘀退肿,凉血止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期肿痛剧烈者。  【用法】共为细末,用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二】定痛膏  【药方组成】芙蓉叶4份,紫荆皮1份,独活l份,生南星l份,白芷1份。  【功效】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用姜汁、水、酒调煮热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软膏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疡医准绳》。  【三】兰色敷药  【药方组成】黄荆子(去皮,炒黑)8份,紫荆皮(炒黑)8份,全当归2份,木瓜、丹参、羌活、赤芍、白芷、片姜黄、独活、天花粉、怀牛膝、威灵仙、木防己、防风、马钱子各2份,甘草半份,秦艽、川芎、连翘各l份。  【功效】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病证】寒湿痹痛。  【用法】共研细末,用蜜糖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四】乳香膏  【药方组成】乳香、松香、枫香、五倍子、狗骨(煅)各30克,锅底墨、小麦面各150克。  【功效】消瘀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等。  【用法】研为末,好酒调糊,热敷痛处。  【说明】处方源于《证治准绳》。  【五】紫荆皮散  【药方组成】紫荆皮、天南星、半夏、黄柏、草乌、川乌、当归、川芎、乌药、补骨脂、白芷、刘寄奴、牛膝、桑白皮各20克。  【功效】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仆伤肿痛未破者。  【用法】共研细末,用饴糖调敷。  【说明】处方源于《疡医准绳》。  【六】消肿散  【药方组成】黄柏、川黄连各60克,侧柏叶150克,透骨草、穿山龙、骨碎补、芙蓉叶、天花粉、紫荆皮、菊花叶各90克,煅石膏240克,木南星180克。  【功效】消肿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期。  【用法】共研成细末,用蜜水各半,调成糊状,每日敷贴1次,每次8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七】活血散  【药方组成】乳香、没药、三七、沉香各30克,无名异、赤芍、血竭、桂枝、白芷、羌活、紫荆皮、续断、栀子、骨碎补各60克,楠香150克,五加皮90克。  【功效】疏风散结,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中期。  【用法】共研成粉末,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敷贴患处,每日敷1次,每次5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八】跌打祛伤散  【药方组成】大黄、栀子、桂枝、姜黄、骨碎补各150克,海风藤、白芷、防风各90克,楠香180克,三七60克。  【功效】祛风消肿,散结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期肿痛者。  【用法】共研细末,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每日敷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九】破瘀愈伤散  【药方组成】泽兰、楠香各150克,血竭90克,儿茶45克,赤芍、乳香、白芷、紫荆皮、无名异各60克,三七30克。  【功效】活血破瘀。  【主治病证】内伤局部肿痛者。  【用法】共研细末,用酒、水各半调拌敷贴患处,每日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十】硬吊散  【药方组成】三棱、边桂、莪术、红花、川三七、木香、乳香、没药各30克,栀子、归尾、桃仁各60克,北芥子15克,楠香90克。  【功效】舒筋散结,化瘀止痛。  【主治病证】陈旧性损伤局部瘀结痛者。  【用法】共研成粉末,用黄酒调拌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3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十一】软吊散  【药方组成】郁金、姜黄、生草乌、生川乌各30克,栀子、归尾、泽兰、五加皮、苏木、穿山龙各60克.紫荆皮90克,楠香50克。  【功效】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初期损伤局部瘀肿疼痛。  【用法】共研成粉末,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每日敷1次,每次4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二、清热解毒类  【一】金黄膏(散)  【药方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制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500克,天花粉5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证】跌打肿痛,疮疡阳证。  【用法】共研细末。用酒、油、蜜、菊花、金银花露、丝瓜叶或生葱等捣汁调敷,或凡士林8/10、金黄散2/10调制成膏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医宗金鉴》。  【二】四黄散  【药方组成】黄连l份,黄柏、大黄、黄芩各3份。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损伤热毒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证治准绳》。  【三】五黄散  【药方组成】黄丹、黄连、黄芩、大黄、黄柏、乳香各60克。  【功效】消瘀清热。  【主治病证】挫伤热毒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调油或水蜜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疡医准绳&。  【四】芙蓉散  【药方组成】木芙蓉叶500克。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病证】损伤局部红肿者。  【用法】研极细末,用水、蜂蜜调煮热敷,或调麻油、菊花露冷敷。亦可用凡士林8份,芙蓉散2份调成芙蓉膏外敷。    【说明】处方来源于&中医伤科学&。  【五】消毒定痛散  【药方组成】炒无名异、木耳、大黄各15克。  【功效】泻火,解毒,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局部红肿者。  【用法】共研为末,蜜水调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医宗金鉴&。  【六】消毒散  【药方组成】木香、蒲黄各60克,乳香、没药、炮山甲各45克,金银花、白芷、黄柏、天花粉各120克,大黄、黄芩各90克。  【功效】清热消肿,化瘀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局部红肿者。  【用法】共研成粉末,茶水调拌成糊状贴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七】消炎散  【药方组成】煅石膏1500克,儿茶、血竭、黑蒲黄、川连、黄芩各30克,炉甘石、侧柏各60克。  【功效】清热消肿,止血化瘀。  【主治病证】创伤局部肿痛,出血或感染者。  【用法】共研成粉末,茶油调拌,外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八】消炎膏  【药方组成】儿茶、朱砂各30克,黄柏、黄连各60克,煅石膏1000克,冰片15克,炉甘石90克,蜂蜡500克,茶油3000克。  【功效】清热,收湿,消炎。  【主治病证】创伤后局部肿痛发炎。  【用法】配制成软膏,摊于油纸上,贴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三、温经通络类  【一】温经通络膏  【药方组成】乳香、没药、麻黄、马前子各30克,饴糖或蜂蜜适量。  【功效】散寒利湿,祛风通络。  【主治病证】损伤兼有风寒湿邪,伤处疼痛,经络不利者。  【用法】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成软膏或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讲义》。  【二】舒筋散  【药方组成】磁石、升麻、生川乌、生草乌、防风、丹皮、血竭、泽兰、煅自然铜、红花、续断、苏木、羌活、独活各60克,大黄120克,白芷、五加皮各90克,木香45克,楠香240克。  【功效】舒筋活络,祛风理湿,化瘀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疼痛经久未愈或挟有风湿痹痛者。  【用法】研末,用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 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第三节 药粉  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收贮瓶内备用。使用时将药末直接掺撒于伤口处或置于膏药上,烘热后贴患处。常用的药粉有:  一、丁桂散  【药方组成】丁香、肉桂各250克。  【功效】散寒祛风,温经通络。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或阴证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撒在药膏上,烘热后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二、桂麝散  【药方组成】麻黄、细辛各15克,肉桂、丁香各30克,牙皂10克,半夏、生南星25克,麝香1.8克,冰片1.2克。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阴证肿痛和跌打损伤疼痛较剧者。  【用法】共研细末,掺膏药上,贴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三、四生散  【药方组成】生川乌l份,生南星6份,生白附子4份,生半夏14份。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兼挟风寒湿邪,局部肿痛。  【用法】共为细末,以蜜糖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四、止血散  【药方组成】乌章根、鹿茸(烧灰)各90克,白芷、当归、川芎、生地(切焙黄)、续断各30克。  【功效】理血止血。  【主治病证】金疮及创伤出血。  【用法】共研细末,掺于伤口包扎。  【说明】处方源于《刘涓子鬼遗方》。第四节 软膏剂  软膏剂指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一、三合素软膏  【药方组成】啤酒花浸膏200克,无水羊毛脂100克,凡士林700克,共制成1000克。  【功效】拔毒,消炎,抗菌。  【主治病证】淋巴结核破溃,卡介苗强烈淋巴结反应破溃,麻风溃疡,痈疖。  【用法】外涂敷于患处。  二、老鹳草软膏  【药方组成】老鹳草1000克的提取物(比重1.20)对羟基甲酸乙酯0.3克,羊毛脂50克,凡士林适量,共制成1000克。  【功效】消炎解毒,收敛生肌。  【主治病证】湿疹、痈、疔、疮、疖及小面积水、火烫伤。  【用法】外涂敷于患处。  三、生肌玉红膏  【药方组成】当归、白芷、甘草、紫草各30克,血竭12克,轻粉1.2克,麻油480克,白蜡90—120克。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生肌。  【主治病证】水火烫伤,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用法】外涂敷于患处。  四、复方紫花地丁软膏  【药方组成】紫花地丁(全草)2份,半边莲(全草)1份,鸭跖草(全草)2份,麻油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疖肿,瘘管,丹毒,乳腺炎,骨髓炎,骨结核等。  【用法】外涂敷于患处。  五、徐长卿软膏  【药方组成】丹皮粉l克,硬脂酸15克,羊毛脂2克,液状石蜡25毫升,三乙醇胺2克,甘油5毫升,蒸馏水50毫升。  【功效】抗菌消炎。  【主治病证】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外涂敷于患者。  【说明】本节软膏剂制作方法请参阅《中药药剂学》教材。第五节 涂膜剂  一、伤湿涂膜剂  【药方组成】雪上一枝蒿、生莪术、金果榄各240克,白芷360克,徐长卿3600克,桂枝160克,合成樟脑、薄荷脑各200克,颠茄浸膏2.4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0克,聚乙烯醇缩甲乙醛500~520克,丙酮400毫升,70%乙醇加至4000克。  【功效】疏通经络,祛风湿。  【主治病证】风湿疼痛,软组织损伤等。  二、冻疮涂膜剂  【药方组成】樟脑80克,烟酸乙酯20克,辣椒提取液150克,颠茄流浸膏20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0克,聚乙烯醇缩甲乙醛150克,乙醇丙酮混合溶剂(1:3)加至1000克。  【功效】消炎,收敛,生肌。  【主治病证】未溃冻疮。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于患处。第六节 膏剂  膏剂是用水煎煮中药后去渣,蒸发浓缩至一定稠度时加蜂蜜、冰糖或蔗糖等调制成的一种剂型,是一种内服煎膏,俗称膏滋,部分还可外用。本节简单介绍几种膏剂的外用方法。  一、水渍剂  药末加水一般水位高于药末1.5厘米煎熬,熬至原水量减少一半时,用两块纱布,浸透药液,轮换渍湿病处或穴位,每次2~3小时,日l一2次,如“腰痛渍”。  【一】独活寄生汤  【药方组成】独活、防风、川芎、牛膝各6克,桑寄生18克,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党参各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肉桂各2克。  【功效】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病证】腰脊损伤后期、肝肾两亏、风湿痛及下肢屈伸不利者。  【用法】水煎服后,再复煎渍洗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千金方&。  【二】壮腰健肾汤  【药方组成】桑寄生18克,补骨脂10克,威灵仙、鸡血藤、木瓜、熟地、狗脊、川断肉、淮牛膝、杜仲各12克,小茴香5克,三七粉0.5克(吞服),桃仁、红花9克,路路通12克。  【功效】强筋壮骨,补腰健肾,疏通经络,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肌捩伤,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水煎服后再复煎渍洗患处。  二、锭剂  药末加水或加面糊,制成锭形晾干或烘干存放。用时加水磨糊,涂于患处或穴位。举例如下:  益胃膏:  【药方组成】白芍、红藤各12克,甘草、乌药各6克,陈皮4.5克,木香4.5克,蒲公英18克。  【药物制剂】先将陈皮、木香取挥发油另存,继取白芍、甘草、红藤、乌药及挥发油之木香、陈皮共投锅内煮汁(煎两次,每次沸腾2小时),取之静置沉淀,蒲公英加水煎煮2小时取液入上汁,再静置8小时以上。然后取上清液浓缩再静置8小时,最后取上清液滤人饴糖内搅匀,过100目筛后浓缩成膏。  【功效】益胃健脾,解痉止痛。  【主治病证】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用法】此膏剂除直接内服外,尚可作为锭剂涂于胃脘部或晾干/烘干后装入布袋中围系在肚脐部。  三、注意事项  熬制膏剂整个过程均要搅拌,使用糖及蜂蜜要经炼制方可使用,冷却后方可分装贮存,每味药量一般相当于汤剂10倍。&→&第四节 常见病症治疗  一、支气管哮喘  【取穴】天突、百劳、肺俞、膻中、大椎、膏肓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各30克,细辛、元胡、丁香、肉桂各10克。  【功效】利气祛痰,除寒暖中,消肿止痛等。  【药物配制】上药研为细末,密封备用。临用时用姜汁调如泥,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治疗方法】每次贴一组3~4穴位,4—6小时后除去。每周贴药1~2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一般连续贴药2—3个疗程。  【注意事项】若有水泡发生,可挑破后搽龙胆紫药水。  二、慢性支气管炎  【取穴】肺俞、定喘、天突、膏肓、膻中、命门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杏仁各30克,麻黄、细辛、黄芪、肉桂各10克。  【功效】止咳定喘,祛痰利水,散寒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装瓶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用滔调成如铜钱大药饼,烘热贴敷穴上,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每次选3—4个穴位,交替使用,直到症状缓解。  【注意事项】贴治时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不洗冷水澡。  三、感冒  【取穴】大椎、太阳、劳宫等穴。  【药物组成】薄荷、大蒜、生姜各等份。  【功效】散寒发表,疏风退热。  【药物配制】取上药捶烂如膏。  【治疗方法】贴敷于大椎、太阳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两手劳宫穴贴药后合掌顿坐约30分钟。本法对感冒初起有恶寒头痛者,若微汗出即效。  【说明】若风寒感冒有全身酸痛,则在上药中加入半分细辛同捣,并加酒数滴炒热贴敷即可。  四、疟疾  【取穴】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  【药物组成】自信石。  【药物配制】将白信石研为细末,瓶装备用。  【功效】蚀疮去腐,祛痰截疟。  【治疗方法】疟发前两小时,取药粉l克放在胶布上,贴于穴位。疟止后将药取下。  【注意事项】本品性大热,有大毒,孕妇禁用,用时宜    五、胃痛  【取穴】胃俞、脾俞、肝俞、胆俞、足三里、内关等穴。  【药物组成】吴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1.5克,肉桂I.5克。  【功效】温中,降逆,止痛。  【药物配制】上述药物捣碎为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10克加酒炒热,分贴穴位,外加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每次取穴两个,交替使用。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天后可继续进行第二疗程,直至症状缓解。  【说明】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穴,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脾俞为主穴。  六、腹泻  【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门、关元等穴。  【药物组成】丁香、肉桂、木香、吴茱萸、薄荷。  【功效】温中,降逆,行气,止痛。  【药物配制】用上药各等份捣为粉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10克用生姜汁及酒调成糊状,炒热后贴于穴位,每次取两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  【说明】急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为主穴;慢性腹泻取脾俞、中脘为主穴;肾虚腹泻取命门、关元为主穴;腹泻伴恶心呕吐者配内关穴,水泻较重者配阴陵泉穴。  七、便秘  【取穴】支沟、天枢、足三里、神阙穴等。  【药物组成】方一:甘遂3克。方二: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3克。  【功效】泻水攻痰,泻下破积,温中通便。  【药物配制】将上述药物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实证用方一,调姜汁敷支沟、天枢;虚证用方二,调姜汁炒热贴足三里、神阙。  八、神经性呕吐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劳宫。  【药物组成】吴茱萸。  【功效】温中,开郁。  【药物配制】将吴茱萸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3克调姜汁贴敷,每次1~2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各穴轮换使用。  九、高血压病  【取穴】涌泉、足三里双、太冲。  【药物组成】肉桂、吴茱萸、磁石。  【功效】镇惊安神,潜阳纳气,温中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各等份研末,密封保存。  【治疗方法】用药末5克,调蜂蜜为药饼,贴于涌泉。阳亢者加太冲,阴阳不足者配足三里。每次贴2穴。轮流使用。每天于临睡前换药1次,贴药后用胶布固定。  十、心绞痛  【取穴】膻中、内关双,心俞双。  【药物组成】降香1克,檀香1克,田七1克,冰片0.25克,胡椒1克,麝香0.1克。  【功效)开窍镇痉,行瘀活血,散火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2克,调酒成药饼,分成5小块,贴于上述穴位,两天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十一、痹证  【取穴】大椎、肩髑、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肾俞、委中。  【药物组成】细辛、炮山甲、白胡椒。  【功效】温经活络止痛。  【药物配制】取上药各等份研末,密藏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粉15克,调酒炒热做成3个药饼,并于药饼面放少许麝香,贴痛处穴道,或配合循经取穴。贴敷后,用塑料薄膜封盖,再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交替选用穴位,直至疼痛缓解。  十二、坐骨神经痛  【取穴】环跳、殷门、承山、委中等穴。  【药物组成】草乌(炒)60克,干姜(煨)60克,赤芍  【炒】20克,白芷20克,南星(煨)20克,肉桂10克。  【功效】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50克加酒适量,再加水调成膏状,炒热贴敷患侧穴位,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4—6小时,每周2~3次。  十三、扭挫伤疼痛  【取穴】天柱、曲池、阳池、肾俞、解溪等穴。  【药物组成】桂枝、川革薛、伸筋草、乳香、没药、羌活、川牛膝、淫羊藿、当归、补骨脂各10克,独活、透骨草各12克,川红花、川木瓜各6克。  【功效】活血散瘀,通络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共研为末,备用。  【治疗方法】将上药末加适量的白酒炒热贴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纸和胶布固定,两天换药一次。  【说明】根据扭挫伤发生的部位不同,使用穴位时也应不同。如发生在腰部,则以肾俞为主穴,若发生在颈项部,则以天柱穴为主穴,发生在踝部,则以解溪穴为主穴。  十四、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大椎、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肾俞、委中等穴。  【药物组成】生草乌、生川乌、乳香、没药、马钱子、丁香各1克,肉桂、荆芥、防风、老鹳草、五加皮、积雪草、骨碎补各2克,白芷、山李、于姜各3克。  【功效】祛风湿,活血止痛。  【药物配制】取上药共研为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粉15克,调酒炒热做成3个药饼,使用时按痛处选穴位外敷。每次2—3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交替选用穴位,直至疼痛缓解。  十五、腰痛  【取穴】肾俞双、命门、次髑双。  【药物组成】肉桂5克,川乌、乳香、蜀椒各10克,樟脑1克。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镇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加适量白酒炒热贴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纸和胶布固定。两天换药1次,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十六、失眠  【取穴】耳穴神门。  【药物组成】酸枣仁。  【功效】滋养,安神。  【药物配制】取酸枣仁开水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仁平面贴在直径约10毫米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  【治疗方法】测定耳穴敏感点,将药贴于该点按揉1分钟,患者每晚睡前亦按揉3~5分钟,5天换药1次,4次为一疗程。  十七、面神经麻痹  【取穴】翳风、合谷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10克,麝香少许。  【功效】开窍镇痉,活血消肿。  【药物配制】将白芥子研末,用酒炒热后,加入麝香少许,备用。  【治疗方法】将上药末贴敷于患侧穴位,而合谷则贴健侧,每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十八、耳源性眩晕  【取穴】百会、翳风、内关、足三里。  【药物组成】白芥子。  【功效】温肺豁痰,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白芥子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每天取3克调酒做成药饼,贴于百会、翳风。有恶心或呕吐者配内关、足三里。每天换药1~2次,直至病情缓解。  十九、咽喉肿痛  【取穴】少商、合谷、涌泉等穴。  【药物组成】斑蝥,麝香,吴茱萸,肉桂。  【功效】破血消瘕,攻毒蚀疮,引赤发泡。  【药物配制】将斑蝥研末,以酒调制成黄豆大小的药丸,吴茱萸、肉桂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将斑蝥药丸,加麝香少许贴于少商、合谷两穴,1~2小时后除去。本法适于急性咽喉肿痛。吴茱萸、肉桂等分研末,每次用2克,调水成膏贴敷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左右交替使用。本法适用于慢性咽喉肿痛者。  【注意事项】若出现水泡,可将小泡穿破,外涂龙胆紫药水防感染。  二十、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双、膏肓双、百劳双。  【药物组成】白芥子、细辛、甘遂、玄胡、麝香。  【功效】温肺祛痰,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取前四味药各等份研末,密藏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药面放入少许麝香,贴于上述穴位,每天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次,3—6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若出现水泡者,可挑破涂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二十一、痛经  【取穴】神阙。  【药物组成】乳香、没药。  【功效】活血去淤,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将乳香、没药各等份研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于经前取3克调水成药饼贴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即可。  二十二、肺痨  【取穴】结核穴、风门、肺俞、心俞、肾俞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  【功效】温肺豁痰,消咳止痛。  【药物配制】将白芥子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白芥子药末3克,加醋调成糊状,每次贴敷上述3个穴位,贴药3小时后除去,余穴轮流贴敷,每隔4—5天贴药1次,3个月为一疗程。  二十三、咯血  【取穴】涌泉。  【药物组成】大蒜泥10克,硫黄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末3克。  【功效】助阳,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物配制】上药调为药饼。  【治疗方法】贴敷于双侧涌泉穴,隔天换药1次。  二十四、肝炎  【取穴】大陵、关元、肝俞、期门、章门。  【药物组成】鲜毛茛根30克,食盐3克。  【功效】清湿热。  【药物配制】将上药捣烂,备用。  【治疗方法】贴敷于上穴,6~8小时后将药除去,每周1次,每次一穴,3次为一疗程。&→&第六节 常见病症治疗  拔罐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同针灸、梅花针、三棱针等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配合使用时,应先施针灸、梅花针,再行拔罐。常见病取穴举例如下:  感冒:拔大椎、风门、尺泽、太阳等穴。  咳嗽:肺俞、脾俞、中府、膻中、中脘等穴。  哮喘:定喘、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  偏头痛:太阳、肝俞、外关、阳陵泉等穴。  后头痛:大椎、天柱、肝俞、承山等穴。  胃痛: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腹痛: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背痛:肩井、天宗、风门、阿是等穴。  肩痛:肩髑、肩前俞、肩井、臂脘、阿是等穴。  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委中等穴。  腿痛:肾俞、环跳、风市、委中等穴。  膝痛:风市、内外膝眼、鹤顶、阳陵泉、阿是穴等。  失眠: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等穴。  皮肤瘙痒:肺俞、脾俞、委中、曲池、血海、中脘等穴。&→&  一、气结胸  【治则】舒肝解郁,理气散结。  【取穴或部位】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天枢、肩井、百劳、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解开腰带。医者坐在病人的右侧。(1)点阑门,用泻法。以通大小肠之气。(2)点建里,用泻法。建里能健脾补中,使脾脏之气活动,脾土不绝,即无危险。(3)点气海,用泻法。气海为生气之海,气海活动,则大肠之气流畅。大肠气畅则小肠浊气即能下降。清升浊降,阴阳二气自和。(4)放两带脉。即用左手食指按住阑门,拇指扣住病人右侧带脉;右手拇指按住水分,食指、中指扣住左侧带脉,扣带脉的手指同时往里拢拨,以阑门穴跳动为止。使气血达于四肢。(5)点章门,用泻法。能使小肠之气通畅,胃中浊气即能下降。(6)点左梁门、右石关,用泻法。能使胃中浊气下降,清气上升。(7)点巨阙,用左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能使食道浊气下降。(8)点上脘、中脘,用调法。使脾胃之气和畅。(9)一手按或中,一手依次放两下肢阴陵泉。再将两三阴交拨开,使上下之气贯通。  然后患者改俯卧位。(10)两手拿肩井。(11)拨按哑门处的两条大筋。(12)点按百劳。(13)用拇指依次拨按肺俞、膏肓、脾俞、肾俞。  治毕,视患者病情转机如何,如见好,可进食一碗稀粥以养胃气。食毕,可再施治一次。然后令其休息。  【注意事项或说明】(1)气结胸是由于郁闷,肝气郁结,再因劳累过度,以致气分错乱,中焦阻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症见不思饮食,胸闷腹胀,胃脘痞闷,甚至食小不能下咽,食则吐出。此病除给以点穴疗法外,要给予思想开导。(2)治疗的主要部位是:①阑门,②建里,③气海,④带脉,⑤章门,⑥左梁门、右石关。为开中气的重要关键。  二、积聚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取穴或部位】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阴陵泉、百劳、肩井、膏肓、脾俞、肾俞等穴。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解开腰带。医者坐在右侧。  (1)点阑门,用泻法。(2)点建里、气海,用泻法。(3)放两带脉。(4)点章门,用泻法。(5)点左梁门、右石关、巨阙。(6)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7)再点建里、章门、气海三穴,用调法,并压三把。(8)放阴陵泉。(9)按百劳、拿肩井,弹拨膏肓、脾俞、肾俞。  【注意事项或说明】(1)积聚多由情志抑郁,或酒食不节,或起居失宜、寒湿不调,以致脏腑气血失和,湿浊不化、气机壅滞而成,初时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聚。久病人血,其病有形,固定不移,病有定处,病属血分,为积。点穴疗法对于积症,病在气分的聚证效佳。而对有形之积证效差,或不宜用点穴疗法。须认真鉴别。  三、呃逆  【治则】降气化痰,和胃止呃。  【取穴或部位】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膻中、膈俞、肝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以通大肠、小肠之气,使浊气下降。(2)放带脉,以使气血达于四肢。(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用泻法。使胃中浊气下降至小肠。(4)点膻中、捺天突、璇玑、华盖,以阻胃中浊气上逆。(5)点膈俞、肝俞,以舒肝解郁,快膈宽胸。(6)按百劳、拿肩井,以降督气、舒经气。如此则胃中浊气得以下降,全身气血流畅,则呃逆自止。  【注意事项或说明】 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不断,在急慢性疾病中出现,为病势转向严重的一种表现,应加注意,治疗要首先解决原发病。  四、噤口痢  【治则】清热化湿,降浊止痢。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枢、脾俞、大肠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以通大小肠之气,使其浊下降。(2)放带脉,使气血达于四肢。(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使胃中浊气下降,不致上攻,则自能进食。(4)点天枢,用泻法,以消大肠之滞。(5)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使大肠之气和顺。(6)弹拨脾俞、大肠俞,按百劳,拿肩井。上穴共用,可使胃中浊气下降,食道通畅,积滞自消,下痢自止。  【注意事项或说明】 噤口痢系湿浊积滞于肠中,浊气不能下降,反而上攻,胃中为浊气充满,故不能饮食,遂成噤口痢。噤口痢系急症重症,须配合中西药治疗,以防发生危险。  五、厥证  【治则】顺气开郁,行气化痰。  【取穴或部位】 天突、喉头、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膻中、膈俞、肝俞、心俞、膏肓、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先使患者盘膝坐。医者立于其前面。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醒。然后放倒仰卧,点按其胸腹部穴位,即先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放两带脉,再点章门、巨阙、左梁门、右石关,然后再将患者扶起坐位,点按弹拨膈俞、肝俞、心俞,最后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厥证的病因甚多,点穴疗法对气厥、痰厥效佳,同时厥证有虚实之分,实证用泻法,虚证则要用补法。  六、喘证  【治则】开郁降气,肃肺平喘。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肺俞、膏肓、膈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调法。(2)放两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按天突、璇玑、华盖、膻中。(5)点上脘、中脘、气海,并压三把。(6)用引气归原法。即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7)患者俯卧,弹拨肺俞、肝俞、膈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治疗效果较好,虚证效果较慢。虚脱之证点穴疗法常缓不济急,须结合中西药物抢救。&  七、虚损  【治则】健脾益气,滋肾补虚。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2)放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捺天突、璇玑、华盖。(5)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以上诸穴,注意重调补、轻泄泻。(6)弹拨脾俞、胃俞、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点胸腹部诸穴时宜先用轻泻法,后用补法,再用调法。(2)忌治大肠俞,以防其气下脱。  八、失眠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攒竹、太阳、印堂、天庭、心俞、肝俞、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捺天突、璇玑、华盖。虚证重调补,轻泻法。实证重泻泄,轻调补。(2)用拇指、中指按揉拨弄攒竹的筋,按揉两太阳穴,用两拇指交替由印堂推至天庭。(3)弹拨心俞、肝俞、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要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紧张,睡前不用烟、酒、浓茶等刺激之品。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醒。然后放倒仰卧,点按其胸腹部穴位,即先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放两带脉,再点章门、巨阙、左梁门、右石关,然后再将患者扶起坐位,点按弹拨膈俞、肝俞、心俞,最后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厥证的病因甚多,点穴疗法对气厥、痰厥效佳,同时厥证有虚实之分,实证用泻法,虚证则要用补法。  六、喘证  【治则】开郁降气,肃肺平喘。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肺俞、膏肓、膈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调法。(2)放两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按天突、璇玑、华盖、膻中。(5)点上脘、中脘、气海,并压三把。(6)用引气归原法。即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7)患者俯卧,弹拨肺俞、肝俞、膈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治疗效果较好,虚证效果较慢。虚脱之证点穴疗法常缓不济急,须结合中西药物抢救。&  七、虚损  【治则】健脾益气,滋肾补虚。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2)放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捺天突、璇玑、华盖。(5)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以上诸穴,注意重调补、轻泄泻。(6)弹拨脾俞、胃俞、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点胸腹部诸穴时宜先用轻泻法,后用补法,再用调法。(2)忌治大肠俞,以防其气下脱。  八、失眠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攒竹、太阳、印堂、天庭、心俞、肝俞、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捺天突、璇玑、华盖。虚证重调补,轻泻法。实证重泻泄,轻调补。(2)用拇指、中指按揉拨弄攒竹的筋,按揉两太阳穴,用两拇指交替由印堂推至天庭。(3)弹拨心俞、肝俞、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要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紧张,睡前不用烟、酒、浓茶等刺激之品。  九、头痛  【治则】疏经通络,祛邪健脑。  【取穴或部位】率谷、百会、攒竹、太阳、印堂、天庭、耳窍、风池、肩井等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左手拇指按住右耳上率谷穴,中指按百会穴,右手拇指尖拨弄两攒竹穴十数次。(2)两手中指按住两太阳穴,两手拇指由印堂向上推至天庭三次。(3)两中指不动,再用两拇指由攒竹缓缓按过两眉际至太阳,微按太阳,继续推至耳窍。(4)随即上提两耳轮,下拉两耳垂。(5)用两中指扳开两耳门,用两拇指封闭两耳门。上述动作一手紧按一手,连续不断。(6)接着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推按项后风池穴至肩井穴十数次。拿肩井和风池三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 (1)如头痛在百会部位,名“头顶心痛”,须加用拇指顶按两涌泉穴,气即下达,头痛可止。(2)如为偏头痛,加扣膝下阳陵泉,扳拨阳陵泉处的筋3—5次。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右侧取左。  十、面瘫  【治则】祛风解痉,舒经通络。  【取穴或部位】 太阳、颊车、大迎、承浆、人中、承泣、四白、攒竹、印堂、天庭、耳窍等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对面站立,两手食指扣太阳穴,中指扣颊车穴,无名指扣大迎穴,左手拇指顶住承浆穴,右手拇指顶住人中穴,两手拇指同时分拨人中、承浆穴的筋。(2)两手食、中、无名指仍照第一式扣住不动。如口眼歪斜向左边者,右手拇指捺左承泣不动,左手拇指拨右四白穴,右手拇指捺左四白穴不动,用左拇指拨右承泣穴的筋。如眼歪斜向右边者,动作相反。(3)拇指和食指拨弄两攒竹穴的筋。(4)用两中指按两太阳,两拇指由印堂推至天庭三次。(5)用两拇指由两攒竹缓缓按过两眉际至太阳微捺后,继续推至两耳窍。(6)上提两耳轮,下拉两耳垂,封闭两耳门。上述动作连续操作五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第二步的手法不能做反了,也即弹拨病灶侧的承泣、四白穴。(2)可以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十一、半身不遂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取穴或部位】肩井、肩髑、肩髂、曲池、合谷、肝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环跳、委中、承山、悬钟等穴。  【操作方法】 主要在病灶侧操作。  1.用臂部分筋法。以左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左外侧。(1)用右手捏住患者左腕,拇指扣住阳池,食、中指扣住大陵,左手握住患者左手四指,旋转患者的腕关节,同时右手拇指弹拨阳池处的筋。(2)左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右手拇指扣住曲池,食、中指扣住小海,使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旋转。同时拨弄曲池处的筋。(3)左手仍握患者左腕,用右手拇指弹拨腋下前面的筋三五次。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弹拨腋下后面的筋三五次,并循肱骨后外侧的筋,一手一手的往下分拨至肘部。然后改用拇指弹拨桡骨侧的筋,从肘至腕。上下3~5次。(4)右手握患者左腕,左手拇指和食、中指拿住肩井穴3~5次,同时右手前后摆动肩关节数次。  2.患者俯卧,点按弹拨肝俞、膈俞、肾俞,用手掌推按督肺和两侧的太阳经。从上至下数次。  3.用腿部分筋法。患者仰卧,左腿屈起。(1)医者用两拇指扣住两膝眼,两手其余四指扣住膝后两边的筋,分拨数次。(2)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扣住膝后,其余四指拨动股动前面的大筋,从膝部至髀关。然后用右手拇指扣住膝后外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环跳止。(3)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扣住足三里,其余四指弹拨小腿后外侧的筋,从胭窝至足跟。往返3—5次。(4)右手握住踝关节,左手食、中、无名指扣住小腿内侧,拇指从足三里至悬钟进行弹拨,往返三次。然后用右手拇指弹拨踝部的筋,从内踝经解溪至外踝止。(5)左手扣住右膝外侧的筋,压膝关节,使之内收,右手叉开,在环跳部位揉推3—5次后,顺势推至肾俞穴,将两肾俞穴扣住,拨一两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 (1)此病初起,医治易于见效。若时间较长,或过一两年者,则需较长时间治疗。(2)须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十二、颈椎病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取穴或部位】 风池、风府、哑门、大椎、肩井、曲池、阳池、合谷等穴。  【操作方法】 (1)用右手拇指和食、中指拿风池,按哑门、风府、大椎,拿肩井。点按风门、肺俞等穴。(2)用上肢分筋法治疗上肢(参阅半身不遂)。  【注意事项或说明】 (1)若有头痛头晕加治头面部。(2)加强颈部功能锻炼,避免受凉和劳累。  十三、腰腿痛  【治则】祛瘀通络,解痉止痛。  【取穴或部位】压痛点、肾俞、大肠俞、命门、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解溪等穴。  【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点按压痛点、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穴。(2)用下肢分筋法治疗患肢(参阅半身不遂)。  【注意事项或说明】 (1)腰腿痛的原因甚多,点穴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症,而对腰椎结核、肿瘤等则不宜采用。(2)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后期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十四、血崩和痛经  【治则】理气和血,调经止痛。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或中、阴陵泉、公孔、百劳、肩井、膏肓、肾俞、脾俞。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先调后补。(2)放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宜调法。(4)用或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扣住两或中穴,先用右手食、中指由巨阙向下直推至阑门三次。然用右手拇指弹拨左、右阴陵泉部位的筋。(5)点按背部膏肓、肾俞、脾俞等穴,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血崩与痛经虽症状不同,但治法无异。因点穴疗法,是以调气活血为主。崩症因逆气所冲而成,气分调顺,崩症自止。经期作痛或经期不准,皆系血分不足,气分阻滞,气分调顺,其血自足。血足气顺,痛经自止,经期也不会错乱。(2)妇科诸症,点穴时以调为主,先调后补,不可过分泄泻。  十五、小儿诸症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取穴或部位】 合谷、三关、商阳、少商、劳宫、风池、百劳、肩井等穴。  【操作方法】 (1)先用拇指按合谷穴,合谷通胃,以舒胃气。(2)用拇指及食指拨小儿食指的食关、风关、命关三穴的筋。来回分拨三至五次,以通十二经络。(3)用两手拇指放商阳、少商两穴,去五脏恶血。(4)用拇指由劳宫向上推至过腕三寸为止,推左手劳宫穴,由小指而还,推右手,由拇指后而还(两手均左转)左右各三次。以补心气及通大小肠。(5)用两手拇指按小儿两大陵穴,两食指分拨两阳池穴的筋,以活其气血。(6)按百劳,拿肩井,点膏肓、脾俞等穴。以上诸穴治完后,再依症分别加治下列各穴。  天吊风:加治气海。昏迷、角弓反张、气闭不食:加治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诸穴。操作方法同成人。  水泄:加治阑门、水分。  下痢:加治阑门、建里、气海、两天枢。  呃逆:加治阑门、建里、气海、章门、梁门、石关、巨阙。  发烧:加治肺俞。  疳积:加治阑门、建里。  【注意事项或说明】 小儿致病或由乳食不当,或因感受风寒,以致气机受阻、气血流通不畅而生诸症,点穴疗法能调气和血,气顺血和,则诸症自愈。&&→&第五节 常见病症治疗& &一、积滞  【治则】消滞导积,调和脾胃。  【操作方法】术者站立在病人卧位左侧或右后。第一趟从“长强”开始,拇指将皮肤向下提起,食指向前推动,拇指向下形成捏拿、推捻动作,一捏一放,两手交替,沿着脊柱中线徐徐向前推进,一直捏到“大椎”为止。  第二三趟从“大椎”开始,仍沿脊柱中线向下推进,每捏三至五手,两手同时齐捏向外提拉一次,用力适度,然后,重提脾俞、胃俞、大肠俞一次,捏至“长强”,放手为止。  二、疳积  【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操作方法】常规捏脊,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症见肝疳者,捏至风府穴,重提脾俞、肝俞、风府。肺疳者,重提肺俞、脾俞、大椎。  注:补脾土,揉板门,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呕吐  1.伤食吐  【治则】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操作方法】常规捏三遍,从“长强”捏至“大椎”止,重提脾俞、胃俞。  2.寒吐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操作方法】常规捏,从“长强”捏至“大椎”止,反复三遍,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然后,在上述三个穴位处按揉2—3分钟。  3.热吐  【治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操作方法】从“大椎”捏至“长强”止,指力稍重,往返三次,重提按揉心俞、脾俞、大椎。  四、腹泻  1.湿热泻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操作方法】从“大椎”开始捏至“长强”止,来回三遍,重提大肠俞、胃俞、大椎、脾俞、肾俞。然后,按揉以上五个穴位,约2~3分钟。  2.伤食泻  【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操作方法】常规捏,从“长强”开始捏至“大椎”止,重复三次,重提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  3.脾虚泻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操作方法】从“长强”开始向上推至命门,捏到“大椎”止,往返三遍,重提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指揉龟尾、命门、肾俞约1~2分钟。  五、便秘  1.实热  【治则]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操作方法】从“命门”向下推到“长强”止,再从“大椎”捏到“长强”,指力宜重,重提胃俞、大肠俞、大椎,反复三遍。  2.气虚  【治则】健脾胃和气血,壮阳散寒。  【操作方法】从“长强”捏到“大椎”止,指力轻柔,按揉脾俞、大肠俞、胃俞、长强、命门穴,反复三次。  六、慢性肠炎&  【治则]健脾和胃,温肾壮阳,疏肝理气。  【操作方法】常规捏。按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穴,约8-lO秒钟。再对左侧腰背部予以擦法,以透热为度,时间约10分钟。& &七、慢性胃痛&  【治则】肝气郁结则疏肝利气;脾胃虚寒则温中散寒;瘀血内停则活血化瘀。  【操作方法】结者,从“大椎”开始,捏到“长强”止,指力须重,并按揉肝俞、脾俞、胃俞,约2~3分钟。虚寒者,从“长强”开始,捏到“大椎”止,指力须轻,按揉肾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以用擦法于命门透热为度,约8分钟。瘀者,常规捏脊。重提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时间约8-10秒钟。  八、月经不调  【治则】实证则理气活血,虚证则补益脾肾。  【操作方法】实者从“大椎”开始,捏到“长强”止,指力须重,重按揉肝俞、脾俞、肾俞。虚者从“长强”捏到“大椎”止,按揉肝俞、脾俞、肾俞,横擦八醪约2~3分钟,以透热为度。同时,配合按揉气海、关元、中极,摩小腹、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九、痛经  【治则】实证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虚证则补脾肾,温元阳。  【操作方法】实者从“大椎”开始,捏到“长强”为止,反复三趟,指力须重,按揉肾俞、肝俞、气海俞。逆时针擦八醪穴。虚者从“长强”捏到“大椎”为止,来回三趟,指力须轻柔,按揉肾俞、肝俞、气海俞,顺时针擦八醪,横擦命门,以透热为度,时间约5~6分钟。  十、失眠  【治则】心脾血虚则健脾安神,胃中不和则消食和胃。  【操作方法】从“长强”开始捏到“大椎”为止,反复三次,指力须轻,重点按揉心俞、脾俞、肾俞,推督脉及膀胱经,按揉膀胱经俞穴。胃中不和者,从“大椎”捏到“长强”止,第二趟从“长强”捏到“大椎”,第三趟仍按第二趟操作,指力须重,捏三遍,重提按揉脾俞、胃俞、肝俞,同时,配合按揉气海、揉点中脘。&→&第六节 常见病症治疗& &一、落枕  【治则]解痉镇痛,整复错位。  【取反射区】颈部、颈椎、斜方肌。  【操作方法】用拇指尖指压颈部、颈椎、斜方肌各3分钟,再用双拇指指腹推压颈椎5分钟,最后用双指钳压颈部及颈椎1分钟。  【注意事项】调整枕头高度,颈项部保暖。  二、颈椎病  【治则】解肌止痛,温通经络,滑利关节。  【取反射区】颈椎、颈部、胸椎、甲状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等。  【操作方法】用双指钳颈椎及颈部5分钟,用拇指指腹按压胸椎、甲状腺各3分钟,再用单指扣拳推压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各3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按揉颈椎3分钟。  【注意事项】颈部保暧,加强颈部功能锻炼。  三、肩周炎  【治则】活血逐瘀,疏通闭塞,舒展筋肌,滑利关节。  【取反射区】肩关节、肩胛骨、颈椎、胸椎、斜方肌、髋关节等。  【操作方法】用双拇指指腹推压肩胛骨3分钟,改用单食指扣拳点压肩关节、斜方肌各5分钟,再用拇指指腹按压颈椎、胸椎和髋关节各3分钟,最后用单食指扣拳点揉肩关节3分钟。  【注意事项】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局部保暖。  四、网球肘  【治则】活血祛瘀,柔筋散疏,解痉镇痛。  【取反射区】肘关节、肩关节、颈椎、膝关节、甲状旁腺、肾脏、输尿管、膀胱。  【操作方法】用单食指扣拳点揉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各3分钟,改用双指钳压颈椎、甲状旁腺各2分钟,再用拇指指端按揉肾脏、输尿管、膀胱各3分钟,最后用单食指扣拳点压肘关节1分钟。  【注意事项】局部可外敷消瘀散。  五、膝关节损伤  【治则】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取反射区】膝关节、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甲状旁腺、肘关节、上下淋巴系统。  【操作方法】用单食指扣拳点揉膝关节、肾上腺各3分钟,点揉肾脏、输尿管、膀胱、肘关节、上半身淋巴系统、下半身淋巴系统各2分钟,改用双指钳压甲状旁腺2分钟。  【注意事项】急性损伤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手食指戒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