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姓氏一句话组成一句话 宋 史

您现在的位置: >>
与宋氏有历史血缘关系的姓氏
时间: 21:47:14 点击:
  核心提示: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共有375个,其中单姓261个,复姓114个...有历史血缘关系的姓氏目录
1、宋&&&& 2、子&&&& 3、汤&&&& 4、商&&&& 5、殷&&&&& 6、相
7、王&&&& 8、戴&&&& 9、武&&&& 10、宣&&& 11、穆&&& 12、桓
13、庄&&& 14、孔&&& 15、林&&& 16、朱&&& 17、牛&&& 18、何
19、孙&&& 20、郑&&& 21、邓&&& 22、丁&&& 23、萧&&& 24、华
25、花&&& 26、于&&& 27、沛&&& 28、徐&&& 29、施&&& 30、姚
31、衣&&& 32、依&&& 33、毛&&& 34、艾&&& 35、严&&& 36、向
37、褚&&& 38、钟&&& 39、仲&&& 40、邹&&& 41、郝&&& 42、郭
43、成&&& 44、时&&& 45、石&&& 46、耿&&& 47、祖&&& 49、佐
49、傅&&& 50、付&&& 51、箫&&& 52、肖&&& 53、蒋&&& 54、梅
55、思&&& 56、枚&&& 57、索&&& 58、仇&&& 59、求&&& 60、裘
61、陶&&& 62、丰&&& 63、权&&& 64、那&&& 65、樊&&& 66、薄
67、亳&&& 68、乐&&& 69、黎&&& 70、吕&&& 71、朝&&& 72、晁
73、阮&&& 74、亓&&& 75、铁&&& 76、南&&& 77、全&&& 78、合
79、A&&& 80、边&&& 81、冀&&& 82、沙&&& 83、谈&&& 84、宗
85、琮&&& 86、栗&&& 87、司&&& 88、伯&&& 89、师&&& 90、卜
91、巫&&& 92、咸&&& 93、敖&&& 94、墨&&& 95、台&&& 96、竹
97、来&&& 98、[&&& 99、莱&&& 100苑&&& 101宛&&&& 102、屠
103荼&&& 104迟&&& 105母&&&& 106戎&&& 107本&&&& 108、雒
109干&&& 110鱼&&& 111渔&&&& 112暴&&& 113植&&&& 114、错
115荡&&& 116曼&&& 117蔓&&&& 118&&& 119登&&&& 120、养
121聃&&& 122骓&&& 123黑&&&& 124皇&&& 125甫&&&& 126、正
127政&&& 128整&&& 129世&&& 130臣&&& 131从&&&& 132老
133禄&&& 134巴&&& 135永&&& 136契&&& 137阏&&&& 138遏
139火&&& 140微&&& 141衍&&& 142箕&&& 143比&&&& 144旰
145鲜&&& 146自&&& 147好&&& 148葵&&& 149勃&&&& 150采
151茶&&& 152&&& 153巢&&& 154殿&&& 155督&&&& 156兑
157锐&&& 158Y&&& 159改&&& 160怀&&& 161帛&&&& 162还
163n&&& 164饥&&& 165几&&& 166共&&& 167既&&&& 168甲
169瞿&&& 170教&&& 171近&&& 172防&&& 173稚&&&& 174条
175W&&& 176繁&&& 177悦&&& 178说&&& 179多&&&& 180虺
181浮&&& 182据&&& 183舍&&&184坎&&& 185b&&&& 186伉
187亢&&& 188澄&&& 189牢&&& 190&&& 191辽&&&& 192宜
193寮&&& 194僚&&& 195鳞&&& 196麟&&& 197灵&&&& 198留
199陵&&& 200买&&& 201髦&&& 202旄&&& 203猛&&&& 204获
205木&&& 206目&&& 207泥&&& 208耦&&& 209长&&&& 210邶
211f&&& 212背&&& 213孛&&& 214犁&&& 215牵&&&& 216沫
217妹&&& 218昧&&& 219卿&&& 220省&&& 221圣&&&& 222适
223爽&&& 224朔&&& 225肆&&& 226&&& 227岁&&&& 228所
229同&&& 230&&& 231仝&&& 232瓦&&& 233&&&& 234罔
235尾&&& 236沃&&& 237星&&& 238秀&&& 239锡&&&& 240乙
241一&&& 242庸&&& 243{&&& 244完&&& 245空&&&& 246桐
247盂&&& 248刍&&& 249甾&&& 250&&& 251执&&&& 252挚
253止&&& 254雉&&& 255鸠&&& 256犬&&& 257赁&&&& 258鄹
259陬&&& 260并&&& 261s
262皇甫&&& 263皇父&&& 264司马&&& 265司徒
266司城&&& 267司空&&& 268司工&&& 269孔父&&& 270牛父
271墨台&&& 272墨夷&&& 273目夷&&& 274钟离&&& 275王父
276王夫&&& 277王甫&&& 278王子&&& 279鲜于&&& 280鲜虞
281右师&& &282左师&&& 283太师&&& 284宋公&&& 285宋华
286宗伯&&& 287公朱&&& 288子鱼&&& 289子渔&&& 290子荡
291子I&&& 292子仪&&& 293子奢&&& 294子车&&& 295子革
296艾岁&&& 297白马&&& 298北殷&&& 299北旄&&& 300北髦
301北单&&& 302并官&&& 303丌官&&& 304亓官&&& 305邓侯
306终葵&&& 307祝其&&& 308苑康&&& 309苑庚&&& 310薄姑
311薄奚&&& 312长勺&&& 313北邱&&& 314褚师&&& 315梅伯
316枚伯&&& 317仲子&&& 318仲行&&& 319巫咸&&& 320武信
321浮丘&&& 322傅馀&&& 323微生&&& 324木门&&& 325南门
326东门&&& 327东乡&&& 328Y门&&& 329封人&&& 330不更
331不夷&&& 332不茅&&& 333不l&&& 334正时&&& 335献
336鸿夷&&& 337及木&&& 338即利&&& 339己氏&&& 340季老
341 鸠夷&&&342空桐&&& 343空同&&& 344空相&&& 345老成
346老男&&& 347老商&&& 348老城&&& 349茅夷&&& 350戎胥
351成汤&&& 352成子&&& 353三伉&&& 354少师&&& 355师延
356师宜&&& 357石弟&&& 358事父&&& 359叔梁&&& 360唐山
361桐门&&& 362屠三&&& 363围龟&&& 364尾勺&&& 365西I
366西乡&&& 367阳门&&& 368有南&&& 369右归&&& 370鱼孙
371御鱼&&& 372越椒&&&373而董&&& 374中野&&& 375巨辰经
&& 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共有375个,其中单姓261个,复姓114个)
&&& 宋氏,作为上古时代商族和夏商周“三代”商殷王族“子”姓后裔,在华夏民族众多姓氏中,先后由子、宋两姓派生出来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仅有史可查者,多达375个,其中单姓261个,复姓114个。
&&& 下面,根据有正史记载的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将其逐一排队,并对其姓氏来源作一简要介绍,供有兴趣者参考。
&&&&&&&&&&&&&&&&&&&&&&&&&&&& 1、宋
&&&&&&&&&&&&&&&&&&&&&&&&&&& 【姓源】
&&& 据宋朝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都商邱。杜预云:。。。。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以其主火,。。。国皆公爵,於周为客,得用其先王礼乐。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凡三十一世,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楚、魏为敌国。。。。。齐⊥跤胛骸⒊鹬制涞亍薄
&&& 《广韵》载:宋氏,是“宋微子之所封,遂为氏。”
&&& 宋氏为中国人口第二十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81%。
&&&&&&&&&&&&&&&&&&&&&&&&&&&&&&& 【注】
&&& 宋氏的原始先祖,最早是以“子”为姓;是上古时代,商族和商殷王族的后裔。
&&& 周武王灭殷纣王,而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继承商殷先王的祭祀和殷商王族的管理。后来,因武庚参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成王灭掉。自此,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国公,建都于河南商丘。
&&& 晋代史学家杜预注释说:(商丘)本是陶唐氏(尧帝)时,所封火正(掌管火和奉祀火神的官)阏伯(阏,读额;阏伯即契)的故城邑,在那里主持火神祭祀。宋国是公爵(周朝诸侯最高爵位),周王以客礼相待(不以臣下对待);并且继续使用商殷礼乐祭祀先祖商王。微子启去世后,他的弟弟衍即位为国君,史称微仲(衍)。到了第三十一代国君宋君偃,他自封宋康王,向东打败齐国,夺取五城;向南打败楚国,夺取土地三百里;又向西打败了魏国。从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齐、楚、魏“三强”的敌国。最后,被齐⊥跤胛骸⒊焦叭俊绷希涿鸬簦⒂烧馊龉曳值袅怂喂慕痢
&&& 宋国公族及其后裔,以国为姓,由商殷先祖时期的“子”姓,而改为宋姓;并尊奉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为宋姓始祖。
&&& 之前,商朝后期,高宗武丁帝曾封他的一个叫“子宋”的儿子建立宋国,故地在今河北赵县一带,史称“古宋国”,后来被西周所灭。周朝初,周成王曾将古宋国封与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的儿子公子稽,史称“宋公”。后来,公子稽继承微仲衍即位宋国第三代国君后,将“古宋国”迁至商丘,与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合二为一了。历代史籍曾提到“古宋国”,但都以子姓“国”出现。后来“宋”作为姓氏,一致公认的,是以微子启为开姓始祖。
&&& 又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以此推论,以上姓氏早在宋国立国前,作为氏族族群称谓,在商殷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那时尚未作为个人姓氏,冠名使用。
&&&&&&&&&&&&&&&&&&&&&&&&&&&& & 2、子
&&&&&&&&&&&&&&&&&&&&&&&&&&&& 【姓源】
&&&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商始祖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氏”。
&&& 又据《姓氏寻源》云:“有皇吓患虻遥坂峰绦衤焉酰ざ粲碇嗡泄Γ坏鬯疵就剑庥谏蹋樽邮稀!
&&& 《姓纂》云:“殷、汤,子姓。”
&&&&&&&&&&&&&&&&&&&&&&&&&&&&&& 【注】
&&&&&&&&&&&&&&&&&&&&&&&&&&& 【历史名人】
&&& 子 契&(即阏伯)殷商始祖。尧时为火正,舜时为司徒,赐姓子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今有阏伯台,又名火星台、火神台。
&&& 子相土&阏伯之孙。曾任火正,马车的最早发明者。也是相姓的开姓始祖。
&&& 子王亥&阏伯6世孙,牛车的最早发明者。并开始到外族部落以物易物,进行商贸交易活动,是经商做买卖人――商人的始祖。也是王姓的开姓始祖。
&&&&&&&&&&&&&&&&&&&&&&&&&&&&&& 3、汤
&&&&&&&&&&&&&&&&&&&&&&&&&&&&& 【姓源】
&&& 《广韵》云:“汤,子姓,成汤之后。”杜预曰:“梁国蒙县(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薄伐城即薄城,又名北亳,成汤所都。
&&& 汤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19%;中国人口排名第九十大姓。
&&&&&&&&&&&&&&&&&&&&&&&&&&&&&&&& 【注】
&&& 史载:商族始祖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又名商汤、汤王、太乙等;即商朝开国之君武王成汤);他推翻夏朝,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大国及朝代――商朝,史称成汤为“高祖”。其后人中,有一支以汤为姓。
&&&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 又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五代时南唐国,有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国后,他投奔宋朝,全家改姓汤。
&&& 据史载:宋国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后,末代君主宋王偃的弟弟昌的儿子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因畏祸而改宋姓(一说子姓)为汤姓。
&&&&&&&&&&&&&&&&&&&&&&&&&& 【历史名人】
汤思退(?-1164)南宋宰相。
汤显祖()明戏曲作家、文学家。
汤应曾&明末琵琶演奏家。
汤&斌()商丘睢县人。官礼部尚书,著名学者。
&&&&&&&&&&&&&&&&&&&&&&&&&&&&&&& 4、商
&&&&&&&&&&&&&&&&&&&&&&&&&&&&&& 【姓源】
&&& 据《氏族略》云:“周武王灭商,子孙以国为氏。”《姓氏寻源》云:“商丘,阏伯封邑,相土因之,即宋。”《元史?商挺传》云:“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商。”
&&&&&&&&&&&&&&&&&&&&&&&&&&&&&&& 【注】
&&& 阏(读额)伯,即契。相土,即契(阏伯)之孙。商王成汤,则是契的第十四世孙。
&&&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 又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
&&&&&&&&&&&&&&&&&&&&&&&&&& 【历史名人】
商容&殷商贵族,被纣王废黜。周武王灭商后,曾在其闾里加以表彰。
商瞿&(前522-?)春秋时鲁国人,字子木,孔子学生。
商鞅(约前390-约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
商辂()曾任明丘部、吏部、谨身殿大学士。
&&&&&&&&&&&&&&&&&&&&&&&&&&&&& 5、殷
&&&&&&&&&&&&&&&&&&&&&&&&&&&& 【姓源】
&&& 《史记》云:“契,子姓,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
&&&&又据《风俗通》载:“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读淹,故地在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封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 《广韵》云:“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出陈郡。”
&&& 另据《姓氏寻源》云:“宋初殷氏改为汤氏。又有改殿姓者,又改商氏,五代南唐李景之臣商崇义即殷崇义。”
&&&&&&&&&&&&&&&&&&&&&&&&&&&&&& 【注】
&&&&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 《元史?商挺传》云:“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商。”
&&&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五代时南唐国,有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国后,他投奔宋朝,全家改姓汤。
&&& 另据史载:微子第二十六世孙宋隐公,名:剔成,又名司城子罕。因被其弟公子偃(即宋王偃)夺权逐走后,他的后人流落昭阳岛(后改名微山岛);其三子名顺且,字子平;后来又流落魏国,官至相国,便以殷为姓,有纪念先祖殷商之意。
又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以此推论,殷氏早在宋国立国前,就作为氏族部落已经存在了。
&&&&&&&&&&&&&&&&&&&&&&&&&& 【历史名人】
殷仲文(?-407)东晋文学家。
殷&芸(471-529)南朝梁文学家。
&&&&&&&&&&&&&&&&&&&&&&&&&&&&& 6、相
&&&&&&&&&&&&&&&&&&&&&&&&&&& 【姓源】
&&& 《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相土之支以为氏。相土为殷先祖,古火正”。又说:“相,古殷城,以地名为氏”。
&&& 《风俗通》云:“商王河甲(,读淡;为商朝第十三代帝王)居相(相,即都城相邑,在今河南安阳西内黄东南)支庶(支系子孙)以地名为氏”。
&&&&&&&&&&&&&&&&&&&&&&&&&&&&& 【注】
&&& 相土是契(阏伯)之孙,子姓,继承阏伯为火正(掌管火及火神祭祀)之职,授侯爵。。曾发明马车,并驯马为使役。
&&& 史载:“商候相土作乘马”;即商侯相土,以教族人养马和驯马使役,而载入史册。从而大大提高了商族的运载能力和作战能力,使商族国势日益强盛。他的后人为纪念祖上相土,有一支以相为姓。
&&&&&&&&&&&&&&&&&&&&&&&&&&&&&&& 7、王
&&&&&&&&&&&&&&&&&&&&&&&&&&&&&& 【姓源】
&&&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读归)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琊、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文中说的“有子姓之王”,即契的第七世孙――商祖王亥的后裔,以王为姓。
&&&& 另据《广韵》记载:“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中国第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7.14%。
&&&&&&&&&&&&&&&&&&&&&&&&&&&&&&& 【注】
&&&&王姓:王姓乃中华姓氏中的头等大姓。史书记载:其构成姓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有历史记载最早的一支,即为商族始祖契的第七世孙,也是相土的第四世孙王亥。他继位为商族首领后,最辉煌的功绩:一是教国人养牛,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发明了牛车,极大地便利了交通运输;三是组织族人以牛车为运载工具,贩运剩余畜产品和农副产品,到其他各部落进行贸易交换活动。所以,他被尊为“商人之祖”。在祖先发祥地商丘,建有规模宏大的“商祖祠”和“商祖文化广场”,以祭祀和纪念商祖王亥。他的后人中,有一支以王为姓。
&&& 另据史书记载:殷商王朝末期的国王帝乙之子,即殷纣王的庶兄、也是宋姓始祖微子启的同父异母兄弟王子比干,曾任“亚相”(即副宰相)。因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屡谏不听而逃避荒野,比干则犯颜直谏,而激怒纣王,被纣王残暴的剖心而死。周朝推翻纣王后,曾为比干树碑立传加以表彰;史书均尊称他为王子比干。其后代子孙感其忠烈,遂以王为姓。
&&& 又史载:后有东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太子王侨,本性姬。他因犯颜直谏父王的无道,而被贬至山西太原,废为庶人。其后人皆以王为姓。
&&&&&&&&&&&&&&&&&&&&&&&&&&&&& 【历史名人】
王&戎&(234-305)西晋琅琊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应麟&()南宋学者。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世贞&()明文学家。
&&&&&&&&&&&&&&&&&&&&&&&&&&&&&&& 8、戴
&&&&&&&&&&&&&&&&&&&&&&&&&&&&&& 【姓源】
&&& 《姓纂》云:“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孟子》有戴不胜、戴盈之,皆宋大夫。”(谥,即追封谥号,当时由周王追封)。
&&& 《广韵》云:“戴姓……本自宋,戴穆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风俗通》云:“凡氏于谥(即追封谥号),戴、武、宣、穆是也。”
&&& 《鼠璞》云:“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
&&& 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有宋国戴、武、宣三公王陵,因三陵并峙,故称“三陵台”。
&&& 戴氏为中国第五十四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39%。
&&&&&&&&&&&&&&&&&&&&&&&&&&&&&&& 【注】
&&&&宋国从微子启传到第九世,即为宋戴公(公元前799至前766年)。戴公传子武公(名司空;公元前765至前748年),其子孙皆以戴公谥号为氏,而姓戴。此为戴姓之始。
&&&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戴出自子姓,宋戴公子孙,以祖父谥号为氏”。唐代宰相戴胄、戴至德为其后裔之显达者。
&&& 今商丘古城西北有“三陵台”,即为纪念和祭祀宋国三位盛世国君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所设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
&&& 另据《通志。氏族略》和《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兰考县;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其族人以国为姓,成为河南戴氏(西周金文写作此“戴”字时,省去“”部,仅以土、戈部代之)。此为姬姓戴氏。
&&& 另据古籍《鼠璞》所载:周武王灭殷纣王后,不少殷遗族改姓为殷,称殷氏;后来又从殷氏中分出一支,改姓戴,以戴为氏。
&&&&&&&&&&&&&&&&&&&&&&&&&&&&& 【历史名人】
戴&圣&商丘人。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戴&德&商丘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逵&(?-396)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
戴叔伦&(732-789)唐诗人。
戴&嵩&唐画家。
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
戴表元&()元文学家。
戴&进&()明画家。
戴本孝&()清初画家。
&&&&&&&&&&&&&&&&&&&&&&&&&&&&&&&&9、武
&&&&&&&&&&&&&&&&&&&&&&&&&&&&&& 【姓源】
&&& 《姓氏寻源云》:“宋有武氏,武公之子孙。”武公司空是宋国公微仲衍的9世孙,宋戴公之子,葬于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台”。 又据《风俗通》云:“宋武公之后氏于谥。汉有武臣。又云隐公时有武氏子。”隐公,即宋隐公剔成,又名司城子罕,因被其弟宋王偃驱逐而隐居于昭阳岛(即微山岛),史称宋隐公。
&&&&又据《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载:“殷王武丁之后,支庶有武氏”。此为武姓之始。
&&& 武姓为中国第九十五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18%。
&&&&&&&&&&&&&&&&&&&&&&&&&&&&&&& 【注】
&&& 武姓:有两支。其一,据《风俗通》记载:“武姓。。。宋武公之后也。”宋戴公之子即宋武公司空,乃宋微子第十代孙;武公的后人便以武为姓。武公为宋国盛世国君之一,所以列商丘“三陵台”祭祀。
&&& 其二,据汉代《武班碑》记载:武班乃是商朝殷王高宗武丁的后裔,武丁为武姓始祖。武丁为商族“子”姓,也是商殷王族后裔宋微子的祖先。另据史书记载:唐朝女皇武则天为宋武公后裔。
&&&&&&&&&&&&&&&&&&&&&&&&&&& 【历史名人】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后、武周皇帝。
武宗元(?-1050)北宋画家。
武汉臣&元戏曲作家。
武&亿()清学者。
&&&&&&&&&&&&&&&&&&&&&&&&&&&&& 10、宣
&&&&&&&&&&&&&&&&&&&&&&&&&&&&&【姓源】
&&& 《路史注》引《风俗通》云:“宣氏,宋宣公之后,子孙以谥为氏。”
&&& 宣公传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又还位于宣公之子与夷。穆公之兄宣公,以及父武公、祖父戴公,三公之陵,在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并峙,史称“三陵台”。
&&&&&&&&&&&&&&&&&&&&&&&&&&&&&&& 【注】
&&& 宋宣公后裔,以宣为姓。宋宣公乃宋武公之子;微子第十一世孙。宣公为宋国盛世国君之一,所以列商丘“三陵台”祭祀。
&&&&&&&&&&&&&&&&&&&&&&&&&&&&& 【历史名人】
&&& 宣文君 (283-?)前秦女经学家。
&&&&&&&&&&&&&&&&&&&&&&&&&&&&&&&& 11、穆
&&&&&&&&&&&&&&&&&&&&&&&&&&&&&&& 【姓源】
&&& 《姓纂》云:“宋穆公之后,支孙以谥为氏。”
&&& 穆公名和,乃微仲衍10世孙,宣公力之弟。宣公传位其弟穆公,穆公又还位与宣公之子与夷。
&&& 穆公之兄宣公,父武公、祖父戴公,三公之陵,在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并峙,史称“三陵台”。
&&&&&&&&&&&&&&&&&&&&&&&&&&&&&&&&& 【注】
&&& 宋穆公后裔,以穆为姓。宋穆公乃是宋宣公的弟弟。微子第十一世孙。史载:穆公因报答他哥哥宣公不传位于儿子,而主动让位与他的缘故;所以,他也不传位于其子公子冯,而传位于兄长宣公的儿子与夷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 【历史名人】
穆修(979-1032)北宋散文家。
&&&&&&&&&&&&&&&&&&&&&&&&&&&&&&&&&&12、桓
&&&&&&&&&&&&&&&&&&&&&&&&&&&&&&&&&【姓源】
&&&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桓氏,系自子姓。宋桓公御说,谥号为“桓”,其后遂以“桓”为氏。如宋桓公之孙向s(读推),又名桓s;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裔遂以桓为氏。
&&&&&&&&&&&&&&&&&&&&&&&&&&&&&&&&& 【注】
&&& 宋桓公后裔,以桓为姓。他是宋」牡艿埽男《印J吩兀」蛟饨瞎蜻鄙保」牡艿芄佑担诔⒋蟪枷羰宕笮牡热说陌镏拢锷蹦瞎颍挥盗⑽俏位腹J吩兀核位腹牖腹删桶砸担参渥铀蜗骞唐牍蟪晌呵镂灏灾唬蛳铝嘶 
&&&&&&&&&&&&&&&&&&&&&&&&&&&&& 【历史名人】
桓t&战国末年名将。
桓潭(前?-后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
&&&&&&&&&&&&&&&&&&&&&&&&&&&&&&& 13、庄
&&&&&&&&&&&&&&&&&&&&&&&&&&&&&& 【姓源】
&&& 《姓》载:春秋时宋庄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 春秋时宋国有武庄之族,此宋国之庄氏。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氏改为严氏,魏、晋时有的又恢复庄氏,有一部分则继续以严为氏。
&&&&&&&&&&&&&&&&&&&&&&&&&&&&&&&& 【注】
&&& 宋庄公后裔,以庄为姓。史载:宋庄公乃是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穆公立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为殇公,殇公被华父督弑杀后,又迎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
&&&&&&&&&&&&&&&&&&&&&&&&&&&&&&& 【历史名人】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商丘人。
庄存与()清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
庄大田(?-1788)清代台湾农民起义首领。
&&&&&&&&&&&&&&&&&&&&&&&&&&&&&&&&& 14、孔
&&&&&&&&&&&&&&&&&&&&&&&&&&&&&&&& 【姓源】
&&& 据《元和姓纂》载:殷汤(即商王成汤)之后,周初微子启封宋;传至宋」ü玻┝浪锟赘讣危文鹿㈤洌ǘ辽蹋┕笏韭恚涔晡逅位付剿保渥幽窘鸶柑颖苈彻伲ǘ裂停裆蕉罚┑兀浜笕怂煲酝醺福ㄔ娓福┳治稀薄
&&& 另据《姓纂》云:“微子之后,宋大司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亦为孔氏。”《姓氏寻源》云:“孔父为字,嘉为名,是以字为氏者。”
&&& 孔姓另有一支,相传为商王成汤的一支后裔,取本族“子”姓和成汤的字号“太乙”的“乙”字,“子”与“乙”合而为孔,后以为氏。
&&&& 孔姓为中国人口第七十二大姓。
&&&&&&&&&&&&&&&&&&&&&&&&&&&&&&&&& 【注】
&&& 孔姓始祖孔父嘉,是正考父的儿子;乃是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第九世孙,。孔子前四世祖为宋国国君,前五世祖至前九世祖为宋国公卿(详见附表《宋国世系谱》《孔氏家谱图》)。孔子第九世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当时宋国太宰(相当于宰相)华父督(又名华督),因与孔父嘉政见不合,加之羡慕孔父嘉之妻貌美无比,遂设计杀害了孔父嘉,夺其妻;。同时,还弑杀了欲惩处他的国君宋殇公,而迎立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孔父嘉的家人为避祸乱,连夜抱着孔父嘉年幼的儿子木金父,逃往他家的世袭封地黍丘(也称栗地;今河南夏邑县);后来又辗转逃到鲁国,其子孙遂定居鲁国奄地(今山东曲阜一带)。自此,其家族流落鲁国,并失去公卿贵族身份,而降为士族。孔父嘉的子孙后代,遂以孔为姓;孔父嘉便成了孔姓氏族的开姓始祖。另据史籍记载:孔父嘉还有一部分后人,“有以孔父为姓者”。
&&&&&&&&&&&&&&&&&&&&&&&&&&&&&&【历史名人】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裔。
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
孔尚任()清戏曲作家。
&&&&&&&&&&&&&&&&&&&&&&&&&&&&&&&&&& 15、林
&&&&&&&&&&&&&&&&&&&&&&&&&&&&&&&&& 【姓源】
&&& 《路史》云:“比干被纣杀害后,其子避难于长林之山,遂改子姓为林姓。”
中国第十六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18%。
&&&&&&&&&&&&&&&&&&&&&&&&&&&&&&&&&& 【注】
&&& 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和《元和姓纂》等记载:林姓与宋姓同出于子姓。殷商末期的忠臣比干,本是商王太丁的儿子,与纣王帝辛之父太乙(又称帝乙)本是兄弟,论辈分乃是纣王帝辛和微子启的叔叔,官居少师、亚相(副宰相)。他因反对纣王帝辛荒淫无道,当庭犯言直谏,而激怒纣王,被纣王残暴的剖心而死。
&&& 其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有身孕,与婢女四人避难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市郊有比干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逃于长林(今河南林县一带)一石室中生下一男,取名坚。后来周武王伐灭纣王,为比干等忠烈之士树碑立传,封比干之子坚为大夫,并赐姓林(有纪念于长林降生之意),食邑(即封地)于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林坚后人以林为姓。此为林姓之始。
&&&&&&&&&&&&&&&&&&&&&&&&&& 【历史名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
林&春&南宋画家。
林&良&()明画家。
林则徐&& ()清末政治家。
&&&&&&&&&&&&&&&&&&&&&&&&&&&&&& 16、朱
&&&&&&&&&&&&&&&&&&&&&&&&&&&&& 【姓源】
&&& 据《后汉?朱晖传注》引《东观记》云:“其先宋微子之后,以国氏姓。宋(国)衰,诸侯灭宋,奔砀,易姓为朱,后徙于宛”(宛,即河南南阳宛城)。
&&& 又引《朱公叔穆鼎铭》云:“朱有殷之胄,微子启以帝乙元子,周武(成)王封诸宋,以奉成汤之祀,至元子启生公子朱,其孙氏焉。穆为晖之孙,一云易姓为朱,一云启生公子朱,二说不同。”
&&& 以上两处记载略有不同,但朱姓原于子姓,是微子启之后裔,则没有异议。
&&& 中国第十四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26%。
&&&&&&&&&&&&&&&&&&&&&&&&&&&&&&&&&&& 【注】
&&& 殷之胄(读宙,即后裔),意为殷商族的后裔。帝乙,即微子启和纣王的父亲。元子,即长子;元子启,即长子微子启。元子启生公子朱,即长子微子启,又生了儿子叫公子朱。
&&& 据《姓氏急就篇。王应麟补注》所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偃王失国后,其后裔四处逃难,其中一支逃至砀(今安徽东北砀山县,曾隶属江苏徐州),隐姓埋名,后来以母姓,改姓朱,成为江苏、安徽朱姓氏族。传说朱元璋即其后裔。再后来,有一支迁移到河南南阳宛城一带居住。
&&& 另据《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有一支朱姓出自曹姓。古曹国国君本是颛顼帝后裔曹安。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姬振铎为曹国国君,而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小邾国(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战国时,曹国被楚国所灭;其后裔有的恢复姓曹,有的以国为姓,而姓邾,后由邾简化为朱。
&&& 朱姓还有一支,为伏羲时期的朱襄氏后裔,改姓为朱。
&&&&&&&&&&&&&&&&&&&&&&&&&&&&&【历史名人】
朱&温&(852-912)后梁太祖,商丘人。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朱元璋&()明朝建立者,即明太祖。
朱&耷&()清初画家。
&&&&&&&&&&&&&&&&&&&&&&&&&&&&&&&&& 17、牛
&&& 《广韵》云:“牛氏……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敌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 据《戴氏统谱》载:“牛父乃宋戴公10世孙,宋襄公5世孙。
&&& 司寇,掌刑狱之官。
&&&&&&&&&&&&&&&&&&&&&&&&&&&&&&&&&&&【注】
&&& 据史书《广韵》和《戴氏通谱》等记载:宋微子第十八世孙、宋戴公第十世孙牛父,宋昭公时担任大司寇(掌管刑狱、治安、司法的最高长官);他率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长狄入侵时,在发生的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战中,英勇战死。宋昭公随即立牛父的后代为牛氏族,以其字为氏。其后人也有以复姓“牛父”为氏者。
&&& 《广韵》载:“牛姓。。。。微子裔,司,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注释:1、微子裔,即宋微子的后代。2、司,即司寇。3、王父,古文指祖父,也泛指玄、曾祖父。依据《周礼》五世亲尽、可另立别族的礼教法统,后人多以玄曾祖父之字而另立为氏。4、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微子后人以“王父”字为姓氏的还有孔、乐、边、鱼、微、仇、求、皇甫等28姓。5、长狄(一说长逖,读替),还有赤狄、白狄等狄族,春秋时曾居住在山东高清一带。狄,古文又写作翟(也读狄)。
&&&&&&&&&&&&&&&&&&&&&&&&&&&&&&&&& 【历史名人】
牛僧孺(779-847)唐大臣。
牛&皋()南宋抗金名将。
牛&富(?-1273)南宋霍丘人,曾任侍卫马军司统制,元军破樊城,他巷战不屈,身受重伤,投火而死。
&&&&&&&&&&&&&&&&&&&&&&&&&&&&&&&&&& 18、何
&&&&&&&&&&&&&&&&&&&&&&&&&&&&&&&&& 【姓源】
&&&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又据《三辅决录》云:“又朱氏冒何姓者,汉何苗是也。”
中国第十七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17%。
&&&&&&&&&&&&&&&&&&&&&&&&&&&&&&&&&&& 【注】
&&& 史载:另有二支何姓,一出自姬姓,一出自韩姓。
&&&&&&&&&&&&&&&&&&&&&&&&&&&&&&&&& 【历史名人】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
何&瑭&()明学者。
何绍基&()清诗人、书法家。
&&&&&&&&&&&&&&&&&&&&&&&&&&&&&&&&&&&& 19、孙
&&&&&&&&&&&&&&&&&&&&&&&&&&&&&&&&&&& 【姓源】
&&& 《姓氏寻源》云:“汉安平相孙根碑云:厥先出自有殷,玄高之乐子,汤之苗,至于东凹,大虐戕仁,圣武定周,封干(即比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路史》注:“孙氏,一出于商,一出于卫。今此碑云:出比干。”
&&& 中国第十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54%。
&&&&&&&&&&&&&&&&&&&&&&&&&&&&&&&&&&& 【注】
&&& 据汉朝《孙根碑》等记载:殷商王子比干,因反对纣王荒淫无道,被纣王剖心而死后,周武王伐灭纣王,为比干等忠烈之士树碑立传;其子孙被尊称为王子子孙,甚为荣耀;其子孙有一支遂以孙为姓,称孙氏,从而形成孙姓氏族。
&&& 另据《元和姓纂》等记载:还有三支孙姓,分别出自西周卫国国君姬康叔之后惠孙的后裔、春秋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之后裔、齐国大夫田完之后田书的后裔(赐姓孙,即山东孙氏、兵圣孙武的祖先)。
&&&&&&&&&&&&&&&&&&&&&&&&&&&&&&& &【历史名人】
孙武&春秋时兵家。
孙权&(182-252)三国时期吴国建立者。
孙炎&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策&(175-200)孙权兄,曾封吴侯,后追封长沙桓王。
孙复&(992-1057)北宋学者。范仲淹弟子。
&&&&&&&&&&&&&&&&&&&&&&&&&&&&&&&&&&& 20、郑
&&&&&&&&&&&&&&&&&&&&&&&&&&&&&&&&&& 【姓源】
&&& 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考证:郑姓,系自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为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诸侯国。奠、(郑字繁体)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国都最初在商朝都城附近的北郑,即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帝丘遗址;后来迁至西郑,故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朝将子姓郑人迁到渭水上游,在今陕西宝鸡附近,以国为氏。
&&&&&&&&&&&&&&&&&&&&&&&&&&&&&&&&& 【注】
&&&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姜子牙之少子(小儿子)井叔,于原子姓郑国故地,史称西郑;故城建在今陕西凤翔南。到周穆王时,西郑因故被剥夺封号,自此,姜姓郑国消亡。其国人便改姓为奠井氏(即郑井氏),后简化为郑氏。
后来,到周宣王时,封其同母弟弟桓公友的后人于郑国,属伯爵;其国都最初在今陕西凤翔南,后迁到陕西华县东,最后迁至河南新郑。从此,郑国成为姬姓封国。
&&& 原载于:
作者:宋学民 来源:中华邓氏族谱网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华邓氏族谱网() & 201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网站。所有(原创、转载)文章、影像作品资料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网妥当处理!如须转载,请联系本网,以免发生侵权行为! 广告投放客服QQ:;本网所有权归属人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姓氏都有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