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会成为企业健康管理理行业新领袖吗

险企抢滩热门风口投身健康管理 会成为国民健康管家吗|健康管理|健康|用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多家保险公司近期一系列举措显示,健康管理已成为险企扎堆抢摊的热门风口。
  不仅有数家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医院,也有大型险企等涉足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设。而最近透露在APP“平安金管家”上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已高达3000万,这一数据令业界侧目,被视为保险业“健康+”实践的一大亮点。
  多位保险和公共健康领域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保险企业一直是国民健康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成为国民健康管家。在这波险企抢摊健康管理的热潮中,具有前瞻视野和布局、拥有巨大用户、与时代新趋势相结合的企业,正在朝这个目标前进。
  时代给了险企“黄金窗口”
   保险行业天然地与医疗健康具有亲密关系。而从大背景来看,健康管理正成为时代的一个主命题,这给了险企进入健康管理的“黄金窗口”。
  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更多人面临的,其实是“有钱之后怎么办”的问题。有研究人士对此概括,答案藏在“安身立命”四个字里,“安身”,即安顿身体,减少疾病,追求健康生活;“立命”,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追求品质生活,让生命和信仰有所寄托。
  正是这两大“有钱后”需求,造就了当下两类最火热的产业:与“安身”相关的健康产业和与“立命”相关的文化娱乐产业。据预测,2016年我国健康产业的规模在3万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它的量级超过文化娱乐业。
  如国家卫生部门官员顾雪非所言:
  “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是趋势。从疾病的发展模式来看,慢性疾病在医疗费用中占据的比例最高,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平台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慢性疾病,减轻自身经济负担;从保险公司竞争的角度来看,过度医疗始终是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大难题,健康管理平台能够帮助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的支出,为保险公司减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
  据一位资深保险人士介绍,保险企业正在处于转型的节点,从“单纯的事后理赔”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转变,从围绕保单“物”的经营转向关注客户本身“人”的经营,假如不能介入用户的“健康生活”,保险企业转型无从谈起。
  通向未来的三条路径
   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投资医疗服务业,政策匣门一旦开启,保险企业的进击便更加大胆。平安人寿、泰康人寿、、中国人保等保险巨头都站到了舞台中央。
  纵观各大险企近年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布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切入路径:
  路径1:保险+医院
  通过投资医院,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健康险报销、理赔的成本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深地介入产业链中,短板是投资成本高,模式较重,难以大规模复制。
  路径2:保险+健康管理中心
  自建或与第三方机构合建健康管理中心,是目前险企进入健康医疗的一个重要模式。一般而言,健康管理中心涵盖健康体检评估指导、养生、就医协助等内容的服务,可以帮助用户起到病前检测和防范的作用。一位再保险人士指出:“牌照、人才和管理经验,是这类保险公司做健康管理中心比较欠缺的。”而投入大,难以快速复制,因此服务人群的量也相对受限。
  路径3:保险+互联网险企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医疗布局,这是相对比较轻的一种模式。
  目前探索这条道路走在前面的平安人寿,已经通过APP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获得了3000万用户在使用其“健康管理”功能。也就是说,这些人正在通过这家保险企业的APP获取健康资讯、测评身体状况、在线健康咨询、定期参与健康活动等等。
  通过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红利,为后续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业务相结合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数据,想象空间不小。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线开展健康管理,其对用户和产业介入的深度,有赖于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险企进入健康管理,数据的积累将成为一个核心。在这方面,三种途径都能积累数据,但规模的不同,显然在线服务的模式更具有量上的优势。
  得互联网者得天下
   上述三种不同路径各有优缺点。目前来看,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全球健康管理更具成长性的方式。
  这可以从健康管理四要素“检测、评估、干预和跟踪”来分析。
  四要素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据业内人士分析,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强项在于评估和干预,但及时的检测和持续的跟踪很难做到,尤其是在用户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跟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通过一款集资讯、评估、检测、健康咨询等功能的APP,同时把上述四要素全囊括进来,尤其是最困难的跟踪,在移动互联网天然的数据优势面前迎刃而解了。
  从国外实践来看,保险+互联网的模式切入健康管理,有成功先例。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的健康险公司Oscar Health,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从线上渠道展开健康管理,通过提供24小时免费在线咨询等一系列与运动作息等相关服务,让被保险人进入到更健康的生活模式,降低疾病发生率。仅面世两年即跻身独角兽公司之列,估值高达17.5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捷径的敏锐把握。
  从国内来看,平安人寿是保险+互联网更具决心、更成规模的案例,其实践值得关注。
  健康管理三重门
   一套完善的健康管理,应覆盖预防、检测和疗养跟踪前中后三阶段。2015年4月,平安人寿在APP“平安金管家”上推出“健康管理”模块,这是中国保险业首个集在线健康咨询和日常健康管理功能于一身的APP。所涵盖的六大功能,每两大功能即构成“一层防护”,也因此构成了3000万用户健康保障的“三重门”:
  1. 健康资讯和健康习惯构成“预防门”:一系列的健康科普知识贴和健康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用户将疾病挡在门外。
  2. 健康测评和在线健康咨询构成了“检测门”:测评功能可帮助用户评估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最核心的“在线健康咨询”则通过1000名全职医生轮流全天为用户的健康提供咨询建议,并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
  3. 健康商城和健康活动构成了“康体门”:可提供多种家庭常用保健品供客户选择;而丰富的健康活动也为用户恢复身体活力、保持积极心态等提供了充分选择。
  平安人寿线上构建的这套健康管理“三重门”,是目前国内面对人群巨大,体系非常完善、系统的线上健康管理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安人寿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不止步于线上。从一份平安流出的文件显示,其线下服务的依托——万家医疗项目已于日前启动,其计划在2016年内,完成数万家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在万家平台的上线。这一项目的推进,使得平安将迅速完成线上线下的完整布局,打造全流程完整服务闭环,给用户良好的O2O体验。
  3000万的力量
   有保险界同行评价说,评估平安人寿健康管理的价值,除了其体系的完备与科学,还有一个重要指标不能忽视:高达3000万的用户。
  3000万意味着每4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使用平安人寿的健康管理模块。这个数量级甚至远远大于美国同类公司的用户数。
  从2015年4月推出开始,“健康管理”积累第一个1000万用户用时7个月,第二个1000万用时6个月,第三个1000万用时仅3个月。
  用户的加速度增长,显示出这种模式的生命力。保险学系的一位专家认为,3000万用户的战略价值在于:
  1. 3000万这个数量即是说,平安人寿借由互联网平台成功去除了一直困扰业界的痛点:保险企业与用户的接触一般是低频次、功利化的。更长远说,平安度过了诸多金融企业困扰于心的“互联网转型焦虑”。
  2. 3000万这个量级,使得健康管理的举动具有“国民级”效应,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而不只是一个企业行为。如同打车软件对出行市场的改变,保险+互联网模式对健康管理的促进,将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3. 3000万使得用户数据具有了大数据的价值,能极大地帮助预测与管理,这构成了保险企业最为重要的堡垒,业界公认这是未来最有力的竞争武器。
  平安人寿公布的数据显示,不仅是总量巨大,其使用粘性也保持较高水平,月均活跃使用率持续保持在20%,而寿险客户则达到了30%以上。
  家庭、家庭、家庭
   当下的时代,对抗风险的最小单位其实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只有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构建健康体系,才是真正有效的。平安人寿构建的这套健康管理体系,从家庭而非原子化的个人来看待个人健康问题,突出“家庭健康”的概念。
  在平安人寿举办了21年的客服节,几乎每年都有以家庭为核心的重点活动安排;而今年更期望带来“家庭健康新生活”,推出“平安行”“绿行家”“欢乐秀”三大家庭健康活动,以多元活动带动大众关注和参与到家庭成员健康水平提升上。
  有资深从业者做了个比喻,两件利器“倚天剑”和“屠龙刀”构成了平安人寿健康管理服务的完整体系。剑讲究的是拿捏的精准和技术的精湛,基于客户需求、定位线上+线下的健康管理就是拿捏精准的“倚天剑“;刀讲究的是浑厚的力道和战斗中的实用性,其100万业务员、7000万客户的体验并推荐,会让其服务迅速得到反馈和扩散,一般的创业型公司完全不具备这“屠龙刀”。
  平安人寿的“三重门”健康管理体系,正在借力互联网时代迅速普惠家庭健康。所受益者将不仅仅是已有的3000万使用者,抑或是平安人寿的7000万客户,还有潜在的上亿国民。如果这一愿景得以达成,拥有大数据基因的险企就是国民健康管家。
责任编辑:张彦如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反垄断规制必须尽快回到以“效率目标”为核心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也只有效率目标才能在个案层面指导反垄断司法实践。
过去我们获取人口红利的主要手段其实是借助了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从农村、农业这些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这是一个重要贡献,未来如果还能继续保持下去,我们还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的动能。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制造业流动,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这个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过程是技术创新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在资本市场玩耍,必须得保证所有参与者能公平的看到出牌方,如果总有人偷看底牌,损害的是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您现在位置
: &>>& &>>&
五家险企打新获配近20亿 太保系成打新领头羊
文章作者:中华网财经 发布时间:
&&& 虽然上证指数一路攻城略地,在时隔7年后再次冲上5100点,但随后的巨幅震荡让不少投资者开始调整投资策略。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向来追求稳健的保险资金目前也逐步将仓位控制在中性,15%的投资比例已不算低,且不少险资为规避震荡风险,在投资操作上将部分浮盈落袋为安。然而,相比二级市场的谨慎操作,险资在一级市场的打新热情因其收益确定且可观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
  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披露的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因机构打新热情持续高涨,网下获配比例再创新低,有的甚至在0.1%以下。截至6月17日,今年以来保险账户共获配资金达23.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8亿元增加近60%,其中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相关账户共获配资金超7亿元,成为今年以来打新的最大收获者,其次分别为平安的4.6亿元、国寿的3.4亿元,新华的2.9亿元和阳光1.8亿元,上述5家险企打新获配资金近20亿元。
  太保系成打新领头羊
  “现阶段险资参与打新的热情很高,主要是因为打新基本上成为稳赚的渠道之一,现在的市场行情是打上了就肯定能赚钱,基本不存在破发的情况,收益高又安全,所以有些比较激进的保险公司会在所有新股上都尝试一把。”一家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分析师表示。
  对比去年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今年的新股数量多,但获配比例低,2014年新股发行自2月份出现暂停,虽然当时获配比较高,但二级市场表现平平,因此保险账号的打新热情在今年有明显高涨,险企打新获配资金从2014年1月截至6月17日的14.8亿元增加到今年同期的23.6亿元。
  根据同花顺iFind公布的数据显示,太保旗下的各个打新账户全力开火,获配大部分新股。以5月单月为例,5月共发行新股44只,太保旗下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个人万能”“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团体万能”等6个账户共获配40只新股,获配资金为5726.5万元,其申购资金则达到505.2亿元。
  事实上,积极打新的确为太保带来不错的收益。以其中两只投入资金量最大的股票为例,太保系6只账户分别以20.74元/股的价格获配艾华集团(603989.SH)3.4721万股,共获配资金432.1万元,截至6月17日,其收盘价为69.41元/股,浮盈约1013.9万元;此外,其6只账户分别以21.74元/股的价格获配永兴特钢(002756.SZ)3.1428万股,共获配资金409.9万元,截至6月17日,其收盘价为73.35元/股,浮盈约973.2万元。
  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太保系每个月的打新热情均较为高涨,1月至6月17日获配资金分别为7922.1万元、9585.6万元、22993.1万元、6934.8万元、5726.5万元、17260.2万元(截至6月17日),共获配资金超7亿元;同期排在第二位平安系分别获配资金3201.6万元、3999.4万元、25174.3万元、8270.8万元、2837.3万元和2253.6万元(截至6月17日),共获配资金约4.6亿元。
  与太保系、平安系、国寿系、新华系等在打新市场表现较为积极不同,一些平时在保险资金运用上较为活跃的保险公司此次在打新市场上参与程度较以往显著下降。
  以泰康系为例,其1月至5月获配资金分别约为80万元、91万元、52.9万元、55.8万元、25.9万元,获配新股包括苏试试验(300416.SZ)、龙马环卫(603686.SH)、博世科(300422.SZ)、东兴证券(601198.SH)等。
  此外,安邦系并不是打新市场的活跃分子,其1月份获配新股资金约897.4万元,包括万达院线(002739.SZ)、春秋航空(601021.SH)、西部黄金(601069.SH)等,3月份获配资金144.5万元,4月份获配720.9万元,5月份获配约851.9万元,6月份分别以“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产品”及“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产品”获配中国核电(601985.SH)约6528万元。
  “打新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与公司的整体资金配置策略有关,一方面也因为中签率太低,公司要拿出几百个亿冻结一段时间,中签率高的不过0.5%,低的还不到0.1%,如果在其他渠道也能得到较好收益,打新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一家保险公司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分析师也对记者表示,目前这种中签率基本上就是在限制机构,减小新股对股市的抽血效应,同时机构换仓对股价的影响也较大,因此中签率低,有的打新收益还低于资金成本,所以保险公司也要综合考量打新是否对资金运用来说最合适。
  机构操作方式不一
  随着股市的调整震动不断出现,保险机构在一些市场相关的产品认可度上也表现不一。
  如前文所述,不少保险机构为避险改变资产配置,除一部分落袋为安外,另一部分则用来打新,而这半年来除了自身在一级市场打新外,也有不少保险资金申购打新产品,以求规模效应能对收益带来正向影响。
  上述保险公司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公司一部分资金用来自己打新,一部分则购买打新产品,“如果买产品,主要看产品的资产分类、收益率和回撤情况,收益8%到20%的产品都有,公司可以依照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但也有机构不感兴趣。“我们公司没有买任何的打新产品,这也可能跟公司风格有关,我们还是希望自己来选股,打新产品的收益并不一定比我们自己做的高。”一家小型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部有关人士对记者说道,“而且一旦打新产品的规模过大,打新的收益反而会被稀释,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打新基金都拒绝机构参与。”
  据记者了解到,除打新产品外,自去年底开始,有的保险公司也在尝试两融收益权类资管产品。上述保险公司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底开始,公司有买两融收益权类的产品,因为都是大券商回购,券商的风险控制也都做得不错,所以相应保险资金的风险也较小。两融收益权即券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不放弃融资融券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转让融资融券业务债权收益权进行融资,券商通过两融收益权转让业务获得商业银行或者保险机构的资金,使券商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大幅扩展,同时银行或保险机构从中获得一定收益。
  “但现在两融监管、配资都开始趋严,这类产品短期看是不好做了。”上述保险公司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强调。
  对于股市在5000附近会短暂震动还是长期调整,分析师也给出自己的看法。
  在西部证券策略分析师杨薇看来,经过连续两个交易日的缩量回调之后,管理层降杠杆与严禁场外配资资金入市及新股发行等一系列流动性利空对市场短线的压制作用已释放较为充分,同时6月17日早盘在多数品种持续回调阶段,银行等金融权重股却保持高位盘整态势,一方面有效封锁股指下探空间,另一方面为多方重树做多信心提供有效支撑。
  中原证券分析师张刚认为,虽然6月17日两市股指大幅反弹,但两市成交量继续呈现萎缩态势,显示出当前投资者观望气氛依然较重。随着上证综指6月16日再度跌破5000点整数关口,我们认为A股市场可能已经进入到了中期调整阶段。根据历史经验来看,股指一旦进入中期调整,时间跨度可能会超过两个月。另外,从近期陆续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经济持续下滑的势头依然没有有效扭转,投资者对于未来管理层继续出台措施稳增长的预期较强。预计上证综指近期继续围绕5000点震荡整理的可能性较大,创业板指数继续在4000点上方震荡蓄势的可能性较大,不排除未来股指再度下探、寻求支撑的可能。 “长期来看主题机会仍将延续,我们依旧看好消费、医疗、传媒、军工、新能源等板块,会在其中灵活配置。”上述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消费者教育
版权所有 @ 河北省保险行业协会您是本站第
个访客 今日第
个访客 冀ICP备号-1‘十一’大限来临,中小新险企业务增速与转型并重,重疾、年金搭配万能账户正当其时
‘十一’大限来临,中小新险企业务增速与转型并重,重疾、年金搭配万能账户正当其时
我真个后悔
在投资放开、中短存续期产品大发展的刺激下经历了5年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如今的主题就只剩下“转型”和“防控风险”。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老六家”当前的产品策略,今天,我们再将目光投向中小新险企。2016年政策接连出台,一道紧似一道,要求行业大幅收紧中短存续期业务,这几乎是给了某些险企致命一击。受这些政策影响,各险企不得不加大转型力度,快速返还年金或者两全寿险附加万能账户的产品组合开始大行其道。这导致2017年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应声而降。月,人身险公司单月规模保费分别为8514亿元、3387亿元、3725亿元、1733亿元、1833亿元,同比去年同期,除第一个月出现正增长外,其余月份都是负增长,增速分别为13%、-21%、-8%、-28%、-11%。与此同时,受险企加速转型影响,原保险保费保持快速增长,1-5月人身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987亿元,同比增长30%。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日子恐怕也不能长期持续,就在5月,《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下发,明令所有产品都要回归传统的设计理念,其中就包括两全以及年金保险不得快速返还,以及万能险、投连险不得作为附加险。对于当前大多数险企来说,这又将是沉重一击。不过可能正是考虑到该政策出台后有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监管给出了几个月的过渡期,10月1日之后才正式实施,这使险企有机会进行喘息。于是就可以看到,当前市场上,冲刺业务规模与加速转型并行不悖。就已经有一定根基的广大中小险企而言,一方面在银保渠道主推年金产品,抓紧时间做大全年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也已经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个险渠道,类似于“老六家”,主推年金、两全寿险以及重疾产品,附加万能账户依然不可或缺。新成立的一些险企没有包袱,但也没有根基,无奈之下,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打响第一枪,各种简单的保障型产品成为首选。part1中小险企冲刺业务规模与转型并重:银保渠道年金险绝对主导,个险渠道重疾险崛起转型风暴袭来,部分业务结构不甚理想的中小险企,尤其是所谓“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首当其冲,从做中短存续期产品改做中长存续期产品,从做趸交转型做期交,其转型压力不可谓不大。银保:年金险受追捧,“交三保五”、“交三保六”类产品占主导为了赶在更严格的政策实施之前,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很多险企已经将全年业务目标冲刺计划进行了前置,在银保渠道,具有更强的储蓄色彩的年金保险成为绝对主流,如下表所示,正是目前各公司在银保渠道主推的产品类型。不过相较于以往理财型产品只有三年左右存续期的情况,目前险企在银保渠道主推的产品在预期存续期限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延长,基本都达到了5年及以上。在银保渠道销售期交长期保险产品的难度之大众所周知,客户缺少保障意识、产品复杂难懂、销售队伍缺乏经验等等都是重要因素。据了解,为缓解业务压力、提振队伍士气,一些公司会采取阶段性推趸交产品的策略,减缓保费规模下滑的幅度;有的公司则干脆在银保渠道推所谓的“假期交”产品,即“交三保五”、“交三保六”类产品。有熟知行业者坦言,这类产品虽然表面看来存续期限都达到或超过了五年,但其实这类型产品带给保险公司的价值可能还不如趸交类产品——因为趸交产品也可能是长期产品,但‘假期交’产品的存续期却只有五六年,且因为打着期交产品的名义,这类型产品也往往面临比较高的销售成本。个险:年金附加万能、重大疾病保险是主流在全行业发力转型的大潮下一些曾经大力着重发展银保渠道的公司,如今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个险渠道。从『慧保天下』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其中个别公司,个险渠道甚至已经干脆超越银保渠道,成为公司保费贡献度最大的渠道。从产品方面来看,当银保渠道还在为提升公司规模保费做贡献的时候,个险渠道却已经是保障型产品的天下,中小型险企的个险渠道与“老六家”个险渠道类似,重大疾病保险、年金保险、附加万能产品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重大疾病保险、年金保险做主险,满足客户风险保障以及长期储蓄需求,附加万能险,则通过较高的结算利率,来提升产品的整体吸引力。不过,按照《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的规定,10月1日之后,万能险以及投连险将不再允许作为附加险存在,之后险企该如何转型值得关注。2新设险企的聊胜于无:借互联网渠道发力纯保障型产品,定期寿险成标配曾经风光无两的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都已经走上了转型的道路,新设险企自然也不甘落后。『慧保天下』粗略梳理了一些新设险企在2017年推出的新产品,此前,市面上并不受市场欢迎的纯保障型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以及疾病保险、各种细分的意外险成为各险企开业之初主推的产品类型。借助互联网打响第一枪。大多数新设险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互联网作为“打响第一枪”的主要渠道,这其中的考量显而易见:一方面简单易懂的产品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可以迅速提升自身知名度。定期寿险渐成标配。在国内,定期寿险长期以来并不受消费者欢迎,然而伴随消费者风险保障意识的逐步提升 ,“定期寿险”开始崭露头角,2017年以来,这一产品更是有成为中小险企标配产品的趋势。华贵人寿推出了借贷无忧、守护e家两款定期寿险,横琴人寿推出优爱宝,中华人寿推关键人,信美相互则推出了i人生优选定期寿险。相对于以往其他公司所推的定期寿险,新公司的定期寿险往往在价格上、在最高保额乃至体检等方面有更多的优势。意健险着重细分市场。最基础的风险保障型产品——意健险,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设险企主推的产品类型。基本的综合意外险以及交通意外险之外,他们更多地瞄准了细分市场,因此意健险的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意外险方面,和泰人寿推出的三款产品分别名为女神保、安心保、孝心保,分别瞄准了不同的人群:女性、成人、父母;而横琴人寿甚至推出了终身意外险。医疗险方面,主攻健康险的复星联合健康推出了针对个人的医疗险产品“乐健一生医疗保险”,提供模块化的医疗保障,住院(必选)与门诊(可选)均在其中,客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搭配,相当灵活;而横琴人寿还推出了海外医疗产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真个后悔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全面呵护由内而外养出水嫩肌,花漾美肌的守
作者最新文章多家保险公司近期一系列举措显示,健康管理已成为险企扎堆抢滩的热门风口。
不仅有数家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医院,也有大型险企等涉足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设。而最近平安人寿透露在APP“平安金管家”上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已高达3000万,这一数据令业界侧目,被视为保险业“健康+”实践的一大亮点。
多位保险和公共健康领域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保险企业一直是国民健康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成为国民健康管家。在这波险企抢滩健康管理的热潮中,具有前瞻视野和布局、拥有巨大用户、与时代新趋势相结合的企业,正在朝这个目标前进。
时代给了险企“黄金窗口”
保险行业天然地与医疗健康具有亲密关系。而从大背景来看,健康管理正成为时代的一个主命题,这给了险企进入健康管理的“黄金窗口”。
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更多人面临的,其实是“有钱之后怎么办”的问题。有研究人士对此概括,答案藏在“安身立命”四个字里,“安身”,即安顿身体,减少疾病,追求健康生活;“立命”,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追求品质生活,让生命和信仰有所寄托。
正是这两大“有钱后”需求,造就了当下两类最火热的产业:与“安身”相关的健康产业和与“立命”相关的文化娱乐产业。据预测,2016年我国健康产业的规模在3万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它的量级超过文化娱乐业。
对保险公司来说,眼下正是参与“健康管理”的良机。它所处的是一个历史性的交汇点。
据一位资深保险人士介绍,一方面,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口,民众有强烈的“安身”需求;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自身也处于转型的节点,从“单纯的事后理赔”向 “事先防范、事中干预”转变,从围绕保单“物”的经营转向关注客户本身“人”的经营,假如不能介入用户的“健康生活”,保险企业转型无从谈起。
时代发展需求和行业升级需求在此时交汇,如国家卫生部门官员顾雪非所言:
“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是趋势。从疾病的发展模式来看,慢性疾病在医疗费用中占据的比例最高,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平台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慢性疾病,减轻自身经济负担;从保险公司竞争的角度来看,过度医疗始终是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大难题,健康管理平台能够帮助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的支出,为保险公司减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
同时,健康管理也将重建保险公司与用户的关系,平安人寿一位资深营销管理人员说,两者不再是简单的购买关系,通过为被保险人提供个性化、有形化的健康服务,能使客户得到除了一份保障之外更实在的东西,从而有效地强化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
通向未来的三条路径
保险企业的集体发力,是从最近三年开始的。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投资医疗服务业,政策匣门一旦开启,保险企业的进击便更加大胆。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中国人保等保险巨头都站到了舞台中央。
纵观各大险企近年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布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切入路径:
路径1:保险+医院
通过投资医院,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健康险报销、理赔的成本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深地介入产业链中,短板是投资成本高,模式较重,难以大规模复制。
路径2:保险+建健康管理中心
自建或与第三方机构合建健康管理中心,是目前险企进入健康医疗的一个重要模式。一般而言,健康管理中心涵盖健康体检评估指导、养生、就医协助等内容的服务。可以帮助用户起到病先检测和防范的作用。不过,知易行难,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一位再保险人士指出:“牌照、人才和管理经验,是这类保险公司做健康管理中心比较欠缺的。”而投入大,难以快速复制,因此服务人群的量也相对受限。
路径3:保险+互联网
险企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医疗布局,这是相对比较轻的一种模式。
目前探索这条道路走在前面的平安人寿,已经通过APP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获得了3000万用户在使用其“健康管理”功能。也就是说,这些人正在通过这家保险企业的APP获取健康资讯、测评身体状况、在线健康咨询、定期参与健康活动等等。
通过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红利,为后续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业务相结合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数据,想象空间不小。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线开展健康管理,其对用户和产业介入的深度,有赖于运营。
综合三种路径的特点,如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险企进入健康管理,数据的积累将成为一个核心。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傅卫表示:“医疗信息化的推进,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消除信息和数据的孤岛,要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在这方面,三种途径都能积累数据,但规模的不同,显然在线服务的模式更具有量上的优势,
得互联网者得天下
上述三种不同路径各有优缺点。目前来看,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全球健康管理更具成长性的方式。
这可以从健康管理四要素“检测、评估、干预和跟踪”来分析。
四要素涉及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据业内人士分析,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强项在于评估和干预,但及时的检测和持续的跟踪很难做到,尤其是在用户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跟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通过一款集资讯、评估、检测、健康咨询等功能的APP,同时把上述四要素全囊括进来,尤其是最困难的跟踪,在移动互联网天然的数据优势面前迎刃而解了。
从国外实践来看,保险+互联网的模式切入健康管理,有成功先例。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的健康险公司Oscar Health,仅面世两年即跻身独角兽公司之列,估值高达17.5亿美元。
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从线上渠道展开健康管理,客户通过手机可以获得健康资讯、具体症状的简易处理方法、用药比较,还可以得到24小时的免费在线咨询。
而Oscar通过为客户免费提供移动健康设备,获得运动睡眠等详细的生活作息数据,为改善服务提供基础,同时被保险人也因此进入到更健康的生活模式,降低疾病发生率。
Oscar Health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捷径的敏锐把握。
从国内来看,平安人寿是保险+互联网非常具有决心、并成规模的案例,其实践值得关注。
健康管理三重门
2015年4月,以家庭医生在线健康咨询为核心服务,平安人寿在APP“平安金管家”上推出“健康管理”模块,这是中国保险业首个集在线健康问诊和健康管理功能于一身的APP。
一套完善的健康管理,应覆盖预防、检测和疗养跟踪前中后三阶段,平安人寿“健康管理”六大功能,每两大功能即构成“一层防护”,也因此构成了3000万用户健康保障的“三重门”:
1. 健康资讯和健康习惯构成“预防门”:一系列的健康科普知识贴和健康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用户将疾病挡在门外。
2. 健康测评和在线健康咨询构成了“检测门”:测评功能可帮助用户评估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最核心的“在线健康咨询”则通过1000名全职医生轮流全天用户的健康提供咨询建议,并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
3. 健康商城和健康活动构成了“康体门”:即可提供多种家庭常用保健品供客户选择;而丰富的健康活动也为用户恢复身体活力、保持积极心态等提供了充分选择。
目前国民健康管理的状况存在太多痛点,比如国民普遍对健康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到医院看病时间和金钱成本很高,医药不分家导致药价畸形......
这些痛点,很多是多年体制和习惯的积淀,很难撼动。就如出租车体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弊端,多项改革多年呼吁皆难以改变,最后是互联网的进入,彻底颠覆了出行市场,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平安金管家”健康管理模块的“三重门”,能否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人们的健康管理现状?
平安人寿线上构建的这套健康管理“三重门”,是目前国内面对人群巨大,体系非常完善、系统的线上健康管理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安人寿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不止步于线上。从一份平安流出的一份文件可个看出,其最终布局将形成线上线下的完整闭环,为客户家庭全成员提供全面的服务。
其线下服务的依托——万家医疗项目已于日前启动,其计划在2016年内,完成数万家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在万家平台的上线。这一项目的推进,使得平安将迅速完成线上线下的完整布局,打造全流程完整服务闭环,给用户良好的O2O体验。
3000万的力量
有保险界同行评价说,评估平安人寿健康管理的价值,除了其体系的完备与科学,还有一个重要指标不能忽视:高达3000万的用户。
3000万意味着每4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使用平安人寿的健康管理模块。这个数量级甚至远远大于美国同类公司的用户数。
上图为平安人寿健康管理服务推出后用户增长数据。
从2015年4月推出开始,“健康管理”积累第一个1000万用户用时7个月,第二个1000万用时6个月,第三个1000万用时仅3个月。
用户的加速度增长,显示出这种模式的生命力。中山大学保险学系的一位专家认为,3000万用户的战略价值在于:
1. 3000万这个数量即是说,平安人寿成功地将用户转移到了一个更具粘性、更具想像空间的平台上。保险企业与用户的接触一般是低频次、功利化的,平安借由互联网平台成功去除了这个困扰业界的痛点。更长远说,平安度过了诸多金融企业困扰于心地“互联网转型焦虑”。
2. 3000万这个量级,使得健康管理的举动具有“国民级”效应,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而不只是一个企业行为。如同打车软件对出行市场的改变,保险+互联网模式对健康管理的促进,将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3. 3000万使得用户数据具有了大数据的价值,能极大地帮助预测与管理,这构成了保险企业极为重要的堡垒,业界公认这是未来非常有力的竞争武器。
平安人寿公布的数据显示,不仅是总量巨大,其使用粘性也保持较高水平,月均活跃使用率持续保持在20%,而寿险客户则达到了30%以上。
平安人寿7月披露家庭医生、健康资讯、健康习惯、健康评测等主要版块的用户数据。
家庭、家庭、家庭
当下的时代,对抗风险的最小单位其实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只有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构建健康体系,才是真正有效的。平安人寿构建的这套健康管理体系,从家庭而非原子化的个人来看待个人健康问题,突出“家庭健康”的概念。
在平安人寿举办了21年的客服节,几乎每年都有以家庭为核心的重点活动安排;而今年更期望带来“家庭健康新生活”,推出“平安行”“绿行家”“欢乐秀”三大家庭健康活动,以多元活动带动大众关注和参与到家庭成员健康水平提升上。
有资深从业者做了个比喻,两件利器“倚天剑”和“屠龙刀”构成了平安人寿健康管理服务的完整体系。剑讲究的是拿捏的精准和技术的精湛,基于客户需求、定位线上+线下的健康管理就是拿捏精准的“倚天剑“;刀讲究的是浑厚的力道和战斗中的实用性,其100万业务员、7000万客户的体验并推荐,会让其服务迅速得到反馈和扩散,一般的创业型公司完全不具备这“屠龙刀”。
平安人寿的“三重门”健康管理体系,正在借力互联网时代迅速普惠家庭健康。所受益者将不仅仅是已有的3000万使用者,抑或是平安人寿的7000万客户,还有潜在的上亿国民。如果这一愿景得以达成,拥有大数据基因的险企就是国民健康管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健康管理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