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大学专业的重要性重要还是城市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选大学 城市和学校环境哪个重要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选大学 城市和学校环境哪个重要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城市吧,以后就业找工作方便些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同是本a学校,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同是本a学校,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然是专业啦,符合自己的专业很重要,不要像我一样后悔莫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城市比大学、专业更重要吗?志愿填报的这个大坑,千万别跳!
中国大学一千多,专业几百个,再加上国内大学所在的城市也有一二百,那么填报志愿时,面对“大学”、“专业”和“城市”这几个选项,到底想选A呢,还是B呢,还是C?
公众号最右侧菜单栏添加“微信墙”、“高考测试”功能,快来看看吧(点击标题下蓝色字:自主招生,关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一:首选专业
去大学是去学习专业知识的,这个决定你以后走什么路。专业好,学校好,资源才好。关于城市,难道你毕业了,就一定待在这个城市了?不是去观光的,更不是去玩的。没有地方谈恋爱,是好好学习的一个条件!你将来的眼界不是由现在的城市决定,而是由你看问题的方向和方式决定的,也就是专业!
@Sandrarika:
如果是一些纯理工科的专业,不是很依赖外界环境,应该选二流城市的一流学校,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理论做实验,学校名头响一点好找工作,学习氛围也会比较好。
如果是比如金融类的专业肯定是选城市,因为它受环境影响很大。我有一个同学在天津南开金融系,他考研考到了复旦,他说如果再选一次的话肯定本科读上财。
二:首选城市
@lzh:作为出身小县城的银,大学四年虽说上的也是985、211的所谓名校(名字就不提啦,省的被拍),但却是在祖国大西北的一个山沟沟里结结实实待了4年,4年啊同志们,出校门几乎无人烟,夜生活基本仰头看天(数星星),而且最近的城市都在50公里开外,人生中最美好的4年,就这样“面山而过”……
如果当初去了北上广的一般重点大学,说不定眼界大开的小编,早就进跨国挣大钱去了呢!选大学,决定你的四年,选好了城市,开阔的眼界让你终身受益!
我支持选城市!
只要成绩够,最好就去北京上海。小编大学去中国传媒大学交流一年,讲真,那可是从山大去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好东西一波接着一波看的眼花缭乱啊。动不动一群明星在操场踢球,动不动业界最牛主持人来给你讲个课,还经常能和白岩松面对面。
大城市的资源太多,机会更多,留给个人的发展空间更大。
如果有机会让我再选,我肯定选大城市!
@北京壹人:对于非一线城市的考生来说,大学选择的顺序应该是1城市2学校3专业。以帝都为例,本地孩子可以以同样分数去选择到外地上个更好的大学。但是外地考生想毕业后进入一线城市,最好的选择就是考入当地的学校。08年以后北京就已经停止外地毕业本科生的落户了,如果你不是在北京上学,建立圈子,想找工作扎根的难度就会更大。
而专业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重要,从事大学所学专业,且专业性很强工作的同学并不是多数。你未来工作机会和收入的多少更多的取决于你在哪儿上学在哪里就业。看看2016年的收入统计大学排名前100,北京上海占了多少。
三:首选大学
@喵生无憾:大学重要。大学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是耳濡目染的。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学习习惯之上的。一个人习惯养成后,无论他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有成形的思维模式建立。读了好大学,我才知道抢占凌晨6点的自习室座位是那么不容易;读了好大学,我才能够感受到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区别,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谈资;读了好大学,我才能够去感受成都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情。而且高考考不好可以复读,但是大学只能走一遭。再说点实在的,现在谋职并不是因为你在哪个城市学习了四年选择你的加入,而是看你选择的学校。所以,同学们,不要犹豫,选一个好的大学吧!
@hx: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的话,我觉得还是应该选大学。大学生待得最多的还是校园,大学的氛围和底蕴才是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我觉得我的大学学术氛围并不十分浓厚,虽然也有相当牛的学霸,但浸淫其中4年我的大学给我的感受就是“憨憨的”。当初填报志愿,一心想照着自己的兴趣来,所以最终决定选择了新闻学,而后结合自己的成绩与全国开设了此专业学校的录取线做了对比。其次考虑了所在城市,当时备选有海口、南昌、杭州、济南,但是当时肤浅的我更多考虑的是生活适应程度,最后来了中部一所城市。个人感觉,大学的重要性要超过城市和专业。
@短腿小基基:过了一本线,学校选择应优先于城市选择。一本线以下,城市选择应优先于学校选择。等到了大四保研考研就业这一步,你就懂学校多重要了。至于在哪上学很重要吗?反正这几年也基本就是在学校里,和所在的城市倒没什么联系。找工作的时候,你的实力,你的学历,你学校的牌子难道不能给你足够的自信走南闯北吗?
选大学过分看重城市的三大误区
1.扎堆现象,热门城市拥堵
这些年来,从每年高考录取的结果来看,从各地区每年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共同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都一致走高。
北京、上海两地更是热门中的热门。这两地一本院校不用多说,每年都会以最高的分数争取最多的优秀学生,而二本院校的分数有些往往也会超过当地的一本控制线,甚至有些专科学校似乎更有面子,分数高过二本控制线,甚至超过了一本线。对于这样的情况,其他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高校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众多考生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答案。
首先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认为在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这一点其实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去香港读书的情况一样。大家看好的就是一个与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这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想法的确没错,毕竟大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要与社会接触,与外界交流,这样一来,校外环境对人的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从众心理。
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是因为看见别的孩子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从众"心理也选择了这些城市;甚至有的家长和考生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很光彩,从而选择这些城市。
2.不愿离开,选择熟悉环境
之所以只愿意留在本地读大学。因为有些家长觉得考生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读书不够安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则是自己对本土风俗习惯、文化氛围比较了解,不必要像其他同学那样还要有一个"适应期",并且身边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办起事来会很方便。包括在自己未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也会或多或少的帮上些忙。出于这些考虑,就有众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开当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地域选择过于狭窄的情况。
对此,建议这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放眼全国,通盘考虑。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数不尴不尬的考生,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以距离来换分数。
填报技巧:以距离换分数
这种技巧,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省内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所提出的。由于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极有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
3.逆反心理
刘炜是四川的考生,刘炜总是感觉自己和父母家人的价值观差异很大,在家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唠叨叨,高考结束了,刘炜心中的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离家越远越好。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刘炜选报的专业都是东北、西北一些地区的大学,最终被黑龙江一所大学录取。
今年刚上大二的刘炜谈起自己当时的决定,非常后悔,他不仅仅不适应东北的气候,还不能习惯当地的饮食,始终无法融入当年的生活环境。决定毕业之后,继续回四川发展的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当时选择留在四川的话,不仅仅是不受东北的寒冷之苦,也能够在当地建立一大批的人脉便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刘炜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多孩子想要逃出家的庇护,离家越远越好。这种心理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考察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远而追求远,影响自己人生的发展。
为了刘炜的悲剧不再上演,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和父母故意作对,我们要充分理解父母,同时父母也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意图,做好孩子的参谋,不至于怠误人生。
1.什么情况下,大学比城市更重要?
当“心仪的大学”与“心仪的城市”发生冲突时,或者说在“二线城市的一流大学”和“一线城市的二流大学”之间做选择,我更建议你选择前者。理由很简单,因为上大学这个过程是“求知”,不是“就业”。如果是就业,城市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是求知,城市就没那么重要。
而且,等你毕业后,拍拍屁股就可以撤了,买一张高铁票分分钟就能奔赴你梦寐以求的城市。不信你去到一线城市的那些大公司看看,有多少员工从外地大学过来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人才流动、企业招聘早就不受地缘关系的影响。决定你应聘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是靠你的真本领,不是靠你在地缘关系上的优势。
比如,华为公司里的很多员工都是来自武汉的华科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目标是华为,那肯定是想办法上华科大,而不是深圳大学。深大虽然在地缘上与华为很近,但在人脉关系上却远不如千里之外的华科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在高铁与互联网的时代,企业识别人才早已不受地缘关系的限制,地缘相近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你有真本领,就是从铁岭跑到深圳,像华为这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也一定会用你。
2.别太相信一线城市所谓的人脉关系
很多人认为到一线城市上大学,有助于建立人脉关系。
我当然认可人脉关系在我国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建立人脉关系的技术含量已经提高了,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靠亲缘相近、地缘相近就能蹭人脉了,现在更多的是要靠校友关系,以及能力相近、趣味相投等东西。就像前面说的,华科大与华为的人脉联系,就远大于深大与华为。
说来说去,你还是得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是天天在陆家嘴念abc也进不了陆家嘴的公司。有真本领,就是从铁岭过来,也能到华为上班。
那么,真本领哪里学?中国山东找蓝翔——对,好学校是不问出身的!广大二线城市有很多非常好的大学,他们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人脉资源,都能甩过一线城市二流大学几条街。都这个年代了,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差别也没那么大了。再说,就一个在校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面来说,一线城市能看到的东西,二线城市现在也基本能看到了。
当然,如果你有条件上一线城市的一流大学,那没什么好说的,你不是这篇文章的读者。
3.你选择的城市当然也不能太差
有读者拿广州和梅州、上海与海口做比较,就没什么比较价值了。既然是上大学,你选择的城市当然不能太差。条件允许的话,至少也得去个二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起码得是一个人口超过500万、有地铁或者有星巴克的城市吧。
大学期间,“知识”虽然比“见识”更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没见识,至少也应该学会喝喝星巴克、穿穿快时尚、认认豪车车牌等基本的白领生活小贴士。
4.什么情况下,城市比大学更重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重要,没有多少观点可以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分数完全够得上二线城市的211或者985大学,就完全没必要去到一线城市上个二流大学。
如果你的分数的确很惭愧,无论去到哪都只能上个二三流大学,那肯定还是去一线城市比较好,至少还能长长所谓的“见识”。
也就是说,前者是学霸的选择,后者是学渣的选择。
5.你应该离开家乡,去远方上大学
我说大学期间知识比见识更重要,但不是说长见识就完全不重要了。
见识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是靠冲突感来获得的,是靠接触异质感的东西感悟到的。一个上海人一辈子待在上海也不见得能长多少见识。因为他从未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甚至因为没有对比,他其实都不知道上海好在什么地方。
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言,世界很大,你应该趁着上大学出去看看,否则你都不知道豆花还可以咸着吃、馒头面条也能当饭吃。
所以,如果你在南方,就去北方上大学吧;你在北方,就去南方上大学吧;你在山里,就海边上大学吧;你在海边,就去看得到山的地方上大学吧。
当然,你最好能出国。出国可以获得更大的异质感、更广泛的冲突感。在陌生的环境里,你一定每天都生活在新奇之中,你一定可以见到很多很多没见过的东西,你一定想问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一定会变得更加的开放、包容与乐观,你一定进步神速。
你已经18岁了,可以展翅高飞,可以诗和远方。
6.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但恰恰是因为这样,专业才不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世界变得太快,你根本把握不住,现在选填的专业很可能三五年之后就属于夕阳专业了。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十多年前最火的专业是什么?我记得我有很多同学选择了机械、冶金、传媒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当时看来都是不愁找工作的。问题是,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开始愁失业了,因为他们所在的行业要么是产能过剩型,要么是被互联网冲击型。
大概五年多年前,一位朋友的表弟想报考计算机专业,我那位搞IT的朋友表示反对,因为那个时候的计算机毕业生的确太多,在职场上属于供应过剩的专业。然而,这才几年时间,IT行业碰上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身价倍涨。今天,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城市,随便一个APP程序员的月薪都是两万起了。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十多年前大家瞧不上的“小三门”专业,比如音乐、美术、动漫、舞蹈等等,现在的就业行情越来越好了——因为今天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美学了,企业越来越需要美学专业的员工。BAT与广大游戏公司的美术设计师薪酬可不低,如果懂点摄影摄像与音乐,还有机会像papi酱那样成为网红。
我举这些例子的意思是,世界变得太快,今天的热门专业或者说新兴行业,也许过个几年就成了夕阳产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饭碗完全寄托在一个看上去不错的专业,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比起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你还需要掌握一种更深层次的本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有这些本领在,世界在变、我心不慌。
再举一例,最近有位朋友问我,她妹妹想学经济,应该选南京大学还是上海财经大学?我当然知道后者在投行领域深厚的人脉,但我仍然建议她选择前者,因为我相信这样一个全国一流的综合型大学,对一个学生整体的成长更有帮助,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力,哪怕是一个一流的专业型大学都很难企及的。
再说了,谁知道五到十年后,金融行业还没有现在这么风光?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华尔街那么多精英都破产了。真到那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专业反倒成了你的“负资产”,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才是的你的真本领——而这,正好是一流综合大学更擅长的东西。
真正好的大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力会远大于城市这个“社会大学”。只有那些没心思念书、一门心思混社会的学生,才会认为城市比大学重要!
想知道关于进入大学之后的一些趣事吗?现在就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生集结号”,提前陪你读大学!
隶属于三好网,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自主招生、艺考服务平台,每天提供政策资讯、备考策略、干货知识及在线答疑!高考君在这等你,圆你名校梦。
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图:互联网。如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原出处!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1】获取资料“2016年自主招生限报汇总”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2】获取资料“这些满意度较高的高考专业,有你满意的吗?”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3】获取资料“高考各分数段可报学校汇总,算上自招加分,目前你在什么段位?”
微信公众号号内回复【104】获取资料“北大学霸整理的高中三年学习攻略
关于自主招生
高考君微信小号:jyzj010
高考君QQ号:
自主招生交流学习QQ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正文
究竟该先选大学还是先选专业?听听专家怎么说
来源:搜狐教育&|& 16:53&编辑:julia
究竟该先选大学还是先选专业?我们不妨多听招生专家的观点。他们常年奋战在招生一线,每年都会面临无数次提问,都要解答无数个类似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对考生来说参考价值极强。
今天我们来听听中国海洋大学招办副主任张殿镇的看法:
选大学重要还是选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招办张殿镇
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面临一个困惑――是选学校重要还是选专业重要?选好的学校,可能要舍弃自己理想的专业;报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校选择可能就要受到一些限制。但这又是每一个高三考生和家长必须要做出的抉择。那么,大学和专业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呢?
志愿填报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是高考志愿面临的一件最重要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志愿填报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考生三四年的大学经历,更与未来人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
填报志愿到底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这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考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方向才是做出最佳决策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充分了解是选择的前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充分了解大学和专业是合理填报志愿的重要前提。
如果考生和家长对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清楚理想大学的培养特色和学科优势,不知道大学期间某专业具体学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能够从事什么职业,盲目仓促填报,将很难保证志愿填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一旦填报失误,很可能会影响到考生一生的事业和生活。
所以,全面了解大学和专业,较为准确地把握整体情况,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再做出正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截至2013年,我国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有2400余所。
这些院校办学体制不同、院校层次不同、教学设备和水平不同、规模和师资力量不同、培养目标、特色以及就业面等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如何来了解判断这些院校的特色和含金量呢?
一般来说,考生及家长大致可从高校的办学层次、隶属关系、学科领域、办学特色、所处区域等几方面加以了解;院校的重点学科、师资配置、实验室建设、毕业生质量和就业情况等等都可作为参考因素。这些信息一般都可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中的&学校概况&查询到。
以上谈到的是如何去了解大学的相关信息,接下来还需要查询和了解大学中的专业信息。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包括12个学科门类,共506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分布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院校之中。
要想选择理想的专业,除了要了解各专业的基本内涵、修读课程、重点学科、专业优势、不同层次院校的培养方向等信息外,还应该了解各个专业录取的具体要求、某所学校该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主要去向等方面的信息。
类似这些相关信息一般都可以在院校官方网站中的院系和专业介绍中查询到,或者通过高校相关招生宣传材料了解,当然也可以通过拨打高校招办电话等方式进行详细咨询。
★从专业兴趣和性格特征出发
相信在填报志愿时,很多家长会问孩子:&你想学什么专业,将来想干什么?&有的孩子可能会有自己明确的专业兴趣,比如想学医学类专业将来当一名医生,或者想学师范专业成为一名老师,或者想学海洋科学,成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但也会有不少孩子的答复并不是如此明确。
很多孩子寒窗苦读十多年,唯一的目标可能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具体想学什么专业,对什么专业和以后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则是不确定。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满兴趣地学习将会使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从而会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如果考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完全不感兴趣,那么在日后的学习中是基本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学业的,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入校后一直纠结于转专业、考试挂科,甚至退学的例子都是存在的。
★专业测评
不知道孩子兴趣所在?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面对如此多的专业类别茫然不知所措?
在考虑兴趣的同时,尊重孩子的个性也是影响专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性质不同,对于人的个性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数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程学、天文学、建筑学需要空间想象力;公关、营销和管理人员需要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选择工科;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可以选择新闻、法学、管理等专业&&
因此,如果考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还不清楚,也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可以优选大学,选择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大类招生的专业,待入校后经过就读再判断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具体的专业。
即使被录取的专业不是自己的首选专业,也不用担心,也有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对转专业是开放的,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课和专业调整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等情况,通过跨科类、跨年级、跨专业自主选课,适时调整专业取向,实现转专业、选修第二专业的目的。
★把握好兴趣和分数的尺度
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学校、专业以及高考成绩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但是,支撑这个平衡点的关键还是考生的高考成绩,成绩是目前高考录取政策下考生竞争的核心要素,所以,分数就成了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的重要支撑。
一般来说,成绩越好、排名越靠前的考生选报院校和专业的自由度越大。反过来说,分数优势不明显的考生的选择余地就要小一些。要以分数为参考,这就要求考生给自己做好定位,找到自己大概的分数范围、排名及对应学校的层次。
如果考生的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次以上,建议优先选择在本批次招生的大学,因为在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层次比较高,综合实力较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丰富,转专业、跨专业辅修的机会也会比较多,有利于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如果考生的成绩在一本批次以下,则建议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定位,因为一本批次以下招生的院校大多为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大学,综合实力虽然比不上在一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但也会有一些专业较有特色,在业界也有较好的口碑,而且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还有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考入更好的大学的机会。
当然,以上的建议只是一般性的,如果成绩在一本批次以上,对某些专业特别感兴趣,也可能选择专业实力强、综合实力稍弱的大学。
一本批次以下的其他批次也可以按此办法来选择。
★放眼未来,考虑长远发展
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还要考虑眼前和长远的发展。如果考生计划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挑一些侧重实践、就业率较高、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专业;如果大学毕业后想出国或继续深造,那么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考虑长远发展,选择那些学术实力雄厚、科研水平高,并且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高校。
考生进入一所大学读书也就是三到四五年时间,而专业可能伴随一生。
要选择一个理想的就读专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兴趣、身体情况、外语水平和政治素养,考虑所报专业对身体和外语口语要求以及是否要参加政审。
第二要明确所选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知识,和高中哪些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尽量避开自己较为弱势或不太擅长的学科。
第三要明确所报专业所属学科在全国的排名、是否是所报学校的重点学科或国家特色专业。
第四要明确自己的就业去向。如果计划读硕士就要考虑这个专业可以考取哪所大学哪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如果计划本科毕业后就业,就要考虑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第五要明确所报专业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
第六要明确所报专业是否有对性别的要求,有些专业虽然没有明确不招女生,但理工类中一些工程类专业女生可能会在就业方面要相对难一些。
★合理把握志愿间的梯度
平行志愿可以允许考生在同一批次院校志愿内填报若干所高校,高校志愿的选择空间增大,有效避免了志愿撞车现象的发生。但如果忽视志愿梯度,即学校之间没有拉开分数上的梯度,很容易因一校落榜,其余各校也没有机会,只能进入征集志愿或者进入下一个批次。所以虽然是平行志愿,第一志愿仍然非常重要,需要慎重填报。
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我们建议考生在充分了解高校各个专业的前提下,尽量拉开各专业志愿之间的梯度。如果考生的专业志愿都集中在较为热门或录取分数较高的专业,一旦第一专业志愿未能满足,很有可能其他的后续专业也不能够满足,从而出现高分被专业调剂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梯度要分明,适当拉开专业志愿梯度。
如果考生特别关注大学,建议考生填报第一志愿时注意各个专业的梯度,在填写专业时服从调剂;如果考生更多关注自己喜欢的专业,在选择大学时可考虑稍微降低层次,也可以考虑办学层次较高但不在较为热门地域的高校。
免责声明:本篇资讯属于广告宣传,广告内容来自企业投稿发布,与深圳之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的相关阅读:
窗花有话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深窗立场。
深窗公众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和专业哪个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