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大神晕抗达到多少怎样才能晕倒不被老哈晕

赤峰历史详解——赤峰历史——红山文化
我的图书馆
赤峰历史详解——赤峰历史——红山文化
发稿时间: 9:30:14  阅读人次:
&红山人--东胡人--契丹人--赤峰人 新石器时期  
1、距今约一万年前   赤峰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在翁牛特旗山嘴子乡上窑村一个洞穴中发现。洞穴地处距地面高100余米的老虎洞山顶,洞穴附近发现了人类使用过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经过烧烤、食用过的肿骨鹿骨骸。经考古学界鉴定,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这一发现揭开了赤峰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2、距今约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就有人类聚落。考古界和史学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兴隆洼聚落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180余米的椭圆形围壕内,整齐地排列着十余排100余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极其丰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独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压印,刻划3~5种不同纹饰,从口、肩、腹三个部位分列,极为雅致大方。渔猎所用的鱼镖,多带“倒刺”,刃部镶有细石器,坚实锋利。  兴隆洼文化遗址除敖汉境内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地发掘了相应的遗存,所有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上游今赤峰地区,正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这是赤峰先民对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贡献。1982年进行首次发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文化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发掘。1992年和“八·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永载史册。  
3、距今约七千年前  赵宝沟文化先民生息、定居于今赤峰市敖汉旗境内。赵宝沟聚落址,位于今敖汉旗赵宝沟村西北约1公里的漫岗上,占地9万平方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正式进行发掘,清理房址17座,对祭坛也作了局部解剖。从发掘所获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显示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北方诸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居领先地位。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刻有猪龙、凤鸟和以鹿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而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上一千余年。” 
4、距今约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红山文化先民遗存,在今赤峰红山后(北)发现。海拨750余米的红山,位于英金河畔,面积近10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先民遗迹主要分布于红山后一带,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遗存。 红山文化有着广阔的分布范围,以西辽河上游赤峰为中心,西至张北,南抵京津,东越辽河,北跨大兴安岭。近年周边地区陆续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容,为复原红山文化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这些新发现中,"玉器"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地处西拉木伦河南岸的翁牛特旗,从1972年以来,先后出土、发现早期的玉石龙、黄玉龙和碧玉龙,圆雕精细,造型古朴,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数十件成组玉器,除龙型器外,尚有玉蚕、玉鸟、猫头鹰等,这又表明赤峰地区远古时期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  
5、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前  我国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遗迹,在今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畔富河沟门发现,学术界定为富河文化。在富河沟门聚落建筑中,共发掘房址37座。这些房屋均顺山坡地势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间有土坎相连。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发现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他地区,以及近邻哲里木盟也有发现,据地下发掘的碳化物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余年,是继红山文化以后,赤峰北部草原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它和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一样,都是新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创造的远古文化,共同推进着北国远古文明的历史进程。
6、距今约四千五百余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汉旗小河沿遗址开始发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组特征明显的陶器群,陶质细腻、质地坚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这里首次被发现。考古界认定为小河沿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前。  
7、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先民遗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现,其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学界命名为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以赤峰为中心,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东至辽河,西抵张家口,南达京津,北越西拉木伦河,处在赤峰的居民,当与燕、山戎先祖有关,他们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明的开拓者,也是商、周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奠基者。  
敖汉旗大甸子乡夏家店下层文化,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载入史册。
  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时期,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存在一个城邦奴隶制社会形态。考古人员在今敖汉旗,松山区阴河、英金河流域等地发现大批规模宏伟、建筑坚森、布局严密的石筑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顶或山坡间,今民称“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内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筑,辟有多道城门和城楼(敌鲁)。敖汉旗石匠沟、松山区水地八家、迟家营子、孤山子等城堡最为典型。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距今约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际,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当为商世侯国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天宝同、松山区五三乡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头牌子等地,先后发现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铜鼎。中国考古界鉴定距今约4200年左右。   公元前21世纪   商族先民“邑于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纪初,迁居于“砥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克什克腾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辽河上游,越过内蒙古高原,进发中原,灭夏建商,开创了先秦时期鼎盛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公元前19世纪前后   “天之骄子”东胡族发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带,并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称谓见诸于中国史籍
西周至春秋时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县官地镇,开始了对铜矿的开采、冶炼。考古发现的遗存表明,它与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并列为中国南、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两座铜矿,在中国古代矿产采冶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战国秦汉时期
  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也是赤峰历史上首次设立郡县)。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推行统一措施。今赤峰属秦国辽西、右北平郡所辖。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统天下的秦国,为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开始修缮、扩建、连接“三国(秦、燕、赵)边于匈奴(东胡)”的长城--秦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止辽东(辽阳),经赤峰南部松山区的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及敖汉一带,境内长250公里,沿线有多处烽火台、戍守城堡。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动在黄河河套、阴山山脉一带的匈奴再度崛起,并于公元前209年举兵东征,大破东胡。生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残部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乌桓部;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部。此后,今赤峰大部分地区属匈奴左地。   西汉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汉匈战争,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今朝阳、赤峰)一线战事尤为激烈,今宁城南部山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汉先后出兵百余万击匈奴,匈奴伤亡近30万众。   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破匈奴左地。西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筑了东起辽宁丹东西止甘肃以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地区正扼汉长城中段,在喀喇沁、宁城南部山区,烽火台密布,遥遥相望,城堡坚森。在赤峰境内汉长城约150公里。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开郡国铸钱之例,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成为东汉初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郡国铸钱基地,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币,由中央主管铸钱的官吏(钟官工)主持监造,并有郡国铸钱编号。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乌桓部众部分南迁,另一部分留居原地归属鲜卑。是时,五郡塞外地遂为鲜卑所据。直至三国时期,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千余人,内附接受汉帝册封。汉廷在其辖境复置护乌桓校尉。&   东汉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鲜卑内附,汉廷令居乌桓故地。鲜卑大人入朝,接受汉帝封赏。   东汉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鲜卑首领檀石槐分其地为三部,今赤峰为东部宇文鲜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志铭》在追述契丹先祖时明确记载:“其先出石槐,历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
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西晋初期 (公元220年前后)   南迁的东部鲜卑,先后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个强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鲜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辽阔,部众强劲。其居地东抵柳城(今朝阳)、西至濡水(今滦河上游)。今赤峰地区为宇文部活动的中心。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晋之后,赤峰地区先后崛起库莫奚和契丹两部族。库莫奚,后单称奚,为东部宇文部之别种。契丹,原为鲜卑部种,曾长期与宇文、库莫奚部杂处游牧。由于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部族日众,于公元344年从鲜卑部族分离独立,自号"契丹"。其地在库莫奚以东、和龙以北数百里(今西拉木伦河下游南部)。这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契丹将自立于民族之林。   东晋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来的青牛、白马两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东部海尔金山(辽称木叶山)为其发祥地。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内部实行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摩会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后,奚、室韦等十余部众,先后降唐。   唐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营州(今朝阳)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首摩会说服奚、室韦等10余部降唐。   唐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丽,大军从长安逶迤东北,出卢龙口经今赤峰地区,曾宿营于奚王牙帐(今宁城县老哈河畔),奚族首领率部从征。   唐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以契丹大贺氏酋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以奚可度为右领军将军兼饶乐都督。这是唐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设置的建制。   唐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将薛仁贵、辛文陵等,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阳。   唐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时期,西方佛陀波利来到中国,并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庙传播佛教,这是赤峰地区最早关于寺院和游僧的记载。   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为饶乐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赐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号。以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这是唐王朝首次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领推行“羁縻”性质的联姻。   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别部之地设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上游)。   唐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农业和民族手工业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伊斯营子(今查干哈达中学所在地)。为契丹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太祖神册元年 (公元916年)   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自称皇帝,国号契丹,后改“大辽”,亦称“大蕃”、“上国”。建元“神册”,表示自己的国家是接受了上天神的册封,建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辽太祖神册三年 (公元918年)   以汉官礼部尚书康默记为“版筑使”,由韩延徽、贾去疑等人共同主持,营建草原上第一座皇都临潢府。其后在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又展郛郭、建宫室,起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扩建天雄寺、新建断腕楼,至辽天显七年(公元932年),新建昭德、宣政殿,以及寺院和后妃住宅等,至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太宗得燕、云16州,正式定名皇都为上京临潢府。   辽太祖天赞年间 (公元922~925年)   契丹立国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新生政权。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革,是契丹的创举。   辽太祖天显元年 (公元926年)   年初 耶律阿保机采用佐命功臣韩延徽建议,“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扩大并完善头下州组织,在辽国推行部族奴隶制与中原封建制相结合的“头下制度”。“头下制度”显示出:(一)头下州为合法的地方奴隶制集团,直属王室或宗室贵族,奴隶及财产归于私有;(二)相对集中,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保持着严密的奴隶制残余;(三)头下州主要成员、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奴隶,多为汉民(迁徙者或受降者),尤以燕、蓟汉民为多;(四)生产技术较高,是辽国主要经济支柱。   春 由述律后主持营建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翌年“治祖陵毕”。   辽天显八年 (公元933年)   西域回鹘第一个使团到达辽国,其后使团不断到辽,交往逐渐扩大。宗教、文化、艺术乃至西域土副特产传之辽地,丰富了北方草原居民和契丹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辽天显十二年 (公元937年)   上京开悟寺塔(今巴林左旗古城南塔子沟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密檐式砖筑,通高25米,须弥式座,朴素典雅。塔身每面嵌有赭色石质浮雕立佛、飞天、加陵频迦、菩萨、小塔等,雕刻粗犷有力,造型生动,是辽国早期塔构、雕刻艺术珍品。   辽会同元年 (公元938年)   十一月,太宗下诏,契丹国改国号为大辽,改元会同,改皇都为上京,府仍为临潢。   辽会同三年 (公元940年)   辽国从中原将唐代历法引入契丹后,即在上京临潢府南面朝官中设立了司天监,下有太史令、司历、挈壶正、五官正、丞、主薄、五官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等,其规制与唐、宋相近。天文机构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推动了辽国天文学的发展。   辽会同四年 (公元941年)   东丹国中台右平章事、太尉、太傅、东平郡开国公、东丹国左相、上柱国兼东京太傅耶律羽之卒,安葬于今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裂缝山之阳。1995年耶律羽之墓葬挖掘是近年国内考古重大新发现之一。   辽应历三年 (公元953年)   太祖述律后病殁,安葬于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石房子村辽祖陵。   辽统和元年 (公元983年)   契丹北部的游牧腹地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始了农耕,分布在上京的临潢府、定霸县(今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北),中京的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乡)、松山州(今赤峰市松山区西南)。是研究游牧的契丹族发展农业的重要史料。   辽统和五年 (公元987年)   辽圣宗母承天太后肖绰率军南下,大破宋军,除在上京开龙寺做佛事月余,饭僧万人外,并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圣寺(今宁城大明附近),以贺大捷。   辽统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云16州入契丹后,宋朝把“收复失地”作为基本国策,但屡次对北用兵均遭失败。是年,辽圣宗及其母肖太后,转守为攻,率军南进,大军进逼"澶渊"(今河南濮阳),兵临城下,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北撤的条件,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峙的战争状态,使中国北部边境出现长达100余年的安定局面,“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佳话。   辽统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辽国最大的陪都、中后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这是一座规模宏伟壮观、建筑布局严谨、城市设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的大都市。在辽国中后期契丹民族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辽统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辽圣宗母萧太后卒。   辽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辽在庆云山下营建庆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北),同年建庆州于庆陵南为奉陵邑。分别葬圣宗、兴宗、道宗及其皇后。庆陵分东、西、中三个陵区,规模宏伟,构筑华丽,陵中保存的汉文、契丹文哀册及大量壁画,是契丹人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   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监察御史、龙图阁学士包拯(俗称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贺辽正旦节。   辽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于庆州城内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木混合建筑,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珑优美,外观挺拔秀丽,时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观,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优秀的艺术杰作。   辽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纂欧阳修出使契丹,贺辽道宗即位,先后到达中京、上京。期间作《虏中诗》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边户》等最有文学史料价值。《边户》云:“家事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弓……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辽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苏颂出使辽国。苏颂考证了历代盟誓、聘使、礼币、仪式等制度,写成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专著《鲁卫信录》。使辽后除有《行程录》传世外,还有《使辽诗》(或《北语诗》),是研究辽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过土河》、《契丹帐》、《游中京镇国寺》、《牛山道中》广为传颂。《契丹帐》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生动描绘了辽地风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辽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著名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沈括(存中),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乡)、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10877),凡辽国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陟降,纡曲南北之变,乃至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吧、音译(语言)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另为图抄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周知天下。《图抄》记述详备,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宋、辽关系、辽朝历史地理的珍贵史料。   辽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权臣耶律乙辛与宰相张孝杰,预谋演出了一场辽国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年轻贤惠、多才多艺的懿德皇后,被诬告与宫中乐人赵惟一私通,道宗恼羞成怒,赐皇后自缢,皇子被害,一批敢于直谏陈事的忠臣遭贬、流放,受诛迁连,一时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鸦雀无声,震惊辽廷"。著名学者、观书殿学士王鼎,秉笔直书,在其《焚椒录》中作了如实的记述和公正的评论。道宗感悟,处死乙辛。至天祚(皇孙)时期,彻底为乙辛所诬者平反昭雪,并以国礼改葬追谥宣懿皇后。   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使辽。回国后除著有《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还根据沿途所见辽地风光,作《虏帐诗》28首,其中《出山》描绘辽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强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辽寿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圣寺塔(今宁城县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筑,塔高80.22米,是辽代最高大的建筑,为今国内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庄、凝重,浮雕刀法简洁有力,线条流畅自如,神态优美逼真。塔身内自上而下,安置网状木拉筋,并有垂直柏木枋和横梁,塔体以抗高压的沟纹砌筑,白灰浆砌,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具有极好的抗震性能,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金天辅四年 (公元1121年)   金兵攻陷辽东京后,宗雄率部先趋逼近上京。太祖阿骨打亲自临城督将,诸军鼓噪而进,自旦及巳,克其外城,上京留守耶律挞不也率众投降,皇都失陷。   金天眷元年 (公元1138年)   辽国亡。辽上京地区为金人所据。金上京会宁府营建后,于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取消辽上京称号,称临潢府。元贞元年(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后,又将辽中京(中都)改为北京大定府,设留守司、转运司、警巡院,并将临潢府归属北京路。从此,作为盛极一时的辽国腹地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地位。   蒙古太祖元年 (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铁木真)即位,开始在蒙古草原进一步推行初建的千户制,实行领户分封制。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蒙古民族空前统一。建国之初,创制并开始使用以回鹘(畏兀儿)文字母拼写的蒙古文字,史称“回鹘”(畏兀)体蒙古文。   蒙古太祖十年 (公元1215年)   正月 木华黎率蒙古军攻金临潢府(原辽上京)。继而攻打金北京(原辽中京),败其留守奥屯囊,围其城。二月克中京,归为蒙古属地。   蒙古太宗元年 (公元1229年)   元太宗窝阔台定赋调:蒙古民有马百者输牧马一,牛百者输犊牛一,羊百者输羚羊一,为永制。此为蒙古地区法定赋税之始。   蒙古太宗二年 (公元1230年)   元王朝始行盐法。每盐一引须重400斤,其价银11两。刑法“食货”中规定:诸贩私盐者杖七十,徒二年,财产一半没官,于罚没物之一半付告人赏。诸为造盐引者斩,家产付告人充赏。   元至元七年 (公元1270年)   特薛禅按陈孙斡罗陈万户修建应昌城,全城分弘吉刺贵族居住区、衙署区、寺院区、市肆区,城外有报恩寺。应昌城建成后,世为鲁王及鲁国大长公主所居,弘吉剌部的统治中心,系蒙古东部元代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北京路总管府为大宁路(今宁城大明城),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9州和大定、龙山、富庶、和众、金源、惠和、武平7县,录事司一,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通往东北的交通枢钮。是时,商贾云集,资货山积,成为北方重要经济区。   元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元王朝中央设中书省,除腹地外,各地设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站等事,均管理之。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畔)等直属中书省,宁城县、赤峰市一带属辽阳行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   位于今喀喇沁旗北山谷著名寺院龙泉寺重修落成。是地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环境幽静。院内有刻于唐、宋时期石狮一尊,建山门、前殿、后殿、鐥房、僧舍若干间,精巧玲珑。寺内保存的四至碑和两通元碑,系赤峰市人文景观及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元至元二十七年 (公元1290年)   八月二十三日 夜,武平路(今宁城县大明镇)发生7、8度强烈地震,官府民舍倒塌700余间、死伤7 000余人,并出现地裂、黑砂喷射地象,有感地区波及河涧(今河北省)一带。平章政事铁木儿、枢密院官员塔鲁忽率众500余人奉命前往巡视。   九月八日 复震,朝廷命免租赋、商税、开放酒禁、斩杀盗贼,并放银840锭、米万石以赈灾
  明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   五月 明将李文忠率步骑军9万余众,从北平(元大都,明北平府,今北京)出发,经锦州,在全宁路(今翁牛特旗乌丹镇)击败元丞相也速之兵。   六月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从大都经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撤至应昌城(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   明洪武三年 (公元1370年)   四月 妥欢贴睦尔病殁应昌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昭帝)于应昌继位,称必力克图汗,建元宣光,国号仍称元,史称“北元”。   五月 明将李文忠、右副将军冯定攻克应昌城,俘顺帝孙买的里八剌、妃嫔、大臣及大批宝玉、图籍等。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数十骑经庆州(今巴林右旗白塔子)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哈剌和林)。   六月 明太祖朱元璋谥妥欢贴睦尔为“顺帝”,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候。   明洪武七年 (公元1374年)   七月 明将李文忠攻高州(今元宝山区风水沟镇)、大宁(今宁城县大明镇)、大石崖(今赤峰红山区),入毡帽山(今巴林右旗独石口苏木西北),杀北元鲁王等,擒丞相百家奴。   明洪武十一年 (公元1378年)   夏 北元脱古思贴木儿(爱猷识里达腊之子)在应昌(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即位。丞相为驴儿,大臣有蛮子哈剌章,国公脱火赤,平章完者不花,枢密知院爱足等。此后,北元以应昌、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为都城,时常出兵骚扰明边。   明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1389年)   元朝灭亡后,明军征服了辽东方面的蒙古纳哈出部。为了吸引其他蒙古封建领主归附,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在今内蒙古东部,先后设置了应昌卫(治所在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富峪卫(治所在宁城甸子乡黑城村)。而在纳哈出部领地内设兀良哈(辽称兀良海)三卫,其中朵颜卫据内蒙古东南部(治所当在今红山水库原三间房古城)。   明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17子朱权为宁王,进驻大宁(今宁城县大明镇),镇守北方。朱权有兵8万人,战车6 000辆,兀良哈三卫骑兵受其节制。明朝外藩除燕王朱棣外,朱权势力最强。   明永乐八年 (公元1410年)   二月 明成祖朱棣率军50万,自北京出发,征鞑靼部阿鲁台和本雅失里。四月,明军进至应昌(今克什克腾旗)。   明天启六年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   九月 努尔哈赤病死,其四子皇太极即位,为太宗,改元天命为天聪。   从西藏来蒙古地区传授喇嘛教的夏尔呼图克图,在庆州(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建成“大神变塔”和“天降塔”。为弘扬藏传佛教,还在城内刻立1方石碑。   明崇祯二年 (后金天聪三年 公元1629年)   十月十二日 皇太极率大军在西拉木伦河上游起兵伐明。   明崇祯三年 (后金天聪四年 公元1630年)   阿鲁科尔沁部首领达赍偕子穆章叛离林丹汗,率部归附后金。皇太极命诸贝勒郊迎5里,并赐宴。后把阿鲁科尔沁部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北岸(即今阿鲁科尔沁旗境)驻牧。   明崇祯五年 (后金天聪六年 公元1632年)   年初 皇太极率后金军援助阿鲁科尔沁部,林丹汗败走。   翁牛特部济农逊杜棱脱离林丹汗的控制,偕其弟栋岱青及喀喇齐里克部台吉噶尔玛,率属部归附后金。喀喇齐里克部原为翁牛特部一分支,降后金后与翁牛特部并为一起,部名取消。   明崇祯六年 (后金天聪七年 公元1633年)   三月 皇太极下令西征林丹汗,命令已归附的蒙古诸部“出兵同讨”。   五月初一 皇太极率大军越喀喇木伦河(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初三到哈那崖。初七,大军越兴安岭在淖赍诺尔(今克旗西北锡林河源)与林丹汗展开激战。此役林丹汗受重创,将士死伤惨重。   五月二十三日 林丹汗率残部逃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后越黄河退青海,于翌年八月,林丹汗病死于青海“大草滩”。   十月 皇太极派遣国舅阿什达尔汉及达雅齐两人,在硕翁科尔山(今哲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为已归顺的科尔沁、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诸部划分牧地,明确四至及疆土。&   此次牧地划定及其以后又经过调整,卓索图、昭乌达两盟8部13旗牧地定位大体分三种形式:(一)异地安置的为巴林、敖汉2部,由广宁边外移到西拉木伦河北岸及老哈河东岸巴林、敖汉部今地。巴林部原为内喀尔喀5部之一,原牧地在广宁哈亥额力素(今辽宁省彰武一带);敖汉部在广宁义州(今辽宁锦州义县)。(二)一部划分2个旗以上的有喀喇沁、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划分为左、右两旗,翁牛特划分为左、右两旗;阿鲁科尔沁划分北、南两旗,后又并到一起。(三)克什克腾旗为1部1旗(后划),在原地未动。&   明崇祯八年 (后金天聪九年 公元1635年)   二月 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兵1万将林丹汗妻子苏泰及儿子额哲擒获。苏泰将元代传国玉玺献给了多尔衮。   清廷招编喀喇沁、土默特两部,建4旗。析喀喇沁部为左、右2旗。   明崇祯九年 (清崇德元年 公元1636年)   四月 皇太极在盛京召开大会,内蒙古16部49旗王公贵族与后金满蒙汉官员参加,以佛像(玛哈噶喇金质佛像)和传国玉玺为契机,登基称帝。昭、卓盟参加会议的有敖汉、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含喀喇齐哩克)、喀喇沁(含乌喇特)。蒙满汉代表以蒙满汉三种文字上书共荐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会上清廷对蒙古王公台吉分别封以亲王、郡王等爵位和赐以达尔汉岱青等号。自此皇太极不仅是大清帝国的皇帝,而且也成为内蒙古各部封建贵族的汗王。   明崇祯十二年 (清崇德四年 公元1639年)   清廷对蒙实行“赐之封爵,界之疆土”盟旗制度。对昭乌达、卓索图建立了会盟。   昭乌达盟初编3部4旗,会盟地点,初设翁牛特左翼旗东部"札衮乌达楚古拉干"(今翁牛特旗大兴乡),即100棵柳树之意,后来演变成“昭乌达”。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迁布日敦他拉(今翁牛特旗海日苏),同治年间迁到阿鲁科尔沁旗南德博色克敖包(今哲盟开鲁县麦新村)。因会盟非常设机构,只届时各旗王公贵族偕其部众到此相聚和会商要事,会罢而散,故选一水草丰美之处即可,基本无固定地点。   卓索图盟辖2部6旗,会盟地址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卓索图川。   会盟制度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习惯。三年一次,蒙古族会盟亦三年一次,也有时一年一次。目的“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设盟长1人,由各王公或札萨克中选任,皇帝批准,颁给印信。雍正年间后设副盟长1人,设帮办盟长1~2人,并另设备兵札萨克1人。清廷对蒙古拆部编旗,对蒙古首领去汗号封爵的羁縻政策从天命九年(公元1626年)到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共150年时间方才完成。
  清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 明王朝灭亡。   四月 清睿亲王多尔衮与大学士范文程率兵至山海关会同吴三桂攻打李自成。敖汉、喀喇沁、翁牛特、巴林、阿鲁科尔沁等部率应征兵员从战。   清顺治六年 (公元1649年)    巴林右翼旗札萨克衙门建学斋,学生多为王公贵胄子弟,学习蒙、满、藏三种语言文字。主要为王府培养笔帖式(文书)及通事(翻译),课程主要是礼仪、计算、文牍三种。   清廷准许关内农民移驻辽西开荒,卓、昭盟南部已有农民入境开垦。   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下嫁巴林右翼旗多罗郡王色布腾的固伦淑慧公主在大板镇王府西侧主持修建圆会寺(俗称西大庙)。又由青海达赖喇嘛处请来额尔德尼嘎布其喇嘛封为达喇嘛主持西大庙,并令其主持全旗教务。之后,又花万两白银在北京制做一部《甘珠尔经》,又用黄金千两制做金佛、金塔供奉于寺内。从此喇嘛教在巴林右翼旗开始传播。   清康熙十三年 (公元1674年)   阿鲁科尔沁旗在查干特布色建罕庙(戴恩寺)。罕庙是中国黄教八大呼图克图之一,是皇帝庙,故称罕庙。罕庙为藏式建筑,由前后左右中5庙组成,3个葛根仓,每仓有1名活佛主持。盛时喇嘛500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玄烨巡视阿旗,曾驻跸罕庙。   清康熙二十年 (公元1681年)   四月 玄烨第二次出巡口外。四月七日,偕满汉大臣和八旗禁旅出喜峰口,经宽城进入喀喇沁旗。会合蒙古各盟旗的王公贵族以及喀喇沁旗3 000名蒙古骑兵,长驱北上,过了锡尔哈河(今喀喇沁旗锡泊河)、阴河、登上蒙古高原东南角--塞罕坝(在克什克腾旗东南),再经拜察河(今克什克腾旗芝瑞乡白岔河)转向西南面下坝,驻跸巴尔汉汤泉(今河北省围场山湾子泉)。经过半个月的勘测,围场界限确定后玄烨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名义,又将克什克腾旗大坝南部一大块土地划进来,设置了木兰围场。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直径近300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并根据地形变化和禽兽的分布,内划67个小围场,设40座卡伦(哨所),命阿鲁科尔沁旗多罗郡王额驸色楞、固山额驸巴特玛等人管领围场。   清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   六月十七日 玄烨奉陪其祖母孝庄文皇太后巡视塞外,驻跸拜察河洛(今克什克腾旗昌义乡)。皇后佟氏随銮侍奉。太后在此避暑,七月初六回京。   玄烨发出诏旨,包括各部官员,每年以12 000人的规模分三班到口外行围,内蒙古喀喇沁、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巴林、敖汉、克什克腾年例要派出1 250名骑兵、100名向导、300名随围枪手、打鹿枪手、长枪手协同行围。   围期一般是20天。围点由向导大臣选定,日出前,骑兵、射手从两翼合围靠拢,形成一个数十里的包围圈,这时只见"矢上弦、剑出鞘、战马长啸、旌旗猎猎,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震撼了原野,围中各种禽兽发出绝望的哀鸣!"但首先只能由皇帝、太子射猎,无命令其他人不准发一箭。待皇族疲惫之后,皇帝发出命令,虎枪手、射生手方大显身手,跟踪射猎。围期结束,要在张三营举行告别宴,由卓索图、昭乌达二盟盟长宴请清帝及满汉大臣。宴会时有多达90人的笳、管、筝、琵琶、马头琴等乐器的蒙古乐队。其意义正如后来乾隆诗所形容的:"万幕拱皇城,千山绕御营。朝家修武备,藩部输衷诚?  清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87年)   七月 新疆厄鲁特蒙古准格尔部酋首噶尔丹,依仗沙俄的支持,率3万兵自杭爱山后东进,吞并了外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3部,又率部向中原进攻。引起清廷关注。   清康熙二十八年 (公元1689年)   阿鲁科尔沁旗建巴拉奇如德庙(宝善寺),建筑宏伟,有8个大都宫,盛时喇嘛800余人,今仍有佛事活动。该庙查玛舞最为著名。   清康熙二十九年 (公元1690年)   六月中旬 噶尔丹率军沿克鲁伦河向南推进,越过呼伦池进入东乌珠穆沁,二十一日,在乌尔会河打败清廷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领的蒙古骑兵。七月,噶尔丹与清右翼军相遇,清军失利,阿鲁科尔沁旗纽栋台吉率领的300名蒙古骑兵皆战死。噶尔丹更加猖狂,号称统10万大军(实际不足3万)分东西两路自木石匣(今克旗木希嘎乡)、巴彦查干越过大兴安岭(黄岗梁)进入克什克腾旗,直逼乌兰布通峰下。   七月 玄烨命福全(玄烨兄)为抚远大将军,率清兵20万出古北口;任命常宁(玄烨弟)为安北大将军率军出喜峰口;命康亲王杰书(玄烨叔)统右翼军守归化城,截断噶尔丹逃归新疆之路;派索额图、阿密达率蒙古兵扼巴林桥。同时对锡盟阿巴噶、苏尼特蒙古军队进行了调配。   七月中旬 玄烨出京赴前线在波罗和屯(今河北省隆化县)指挥战斗。   七月二十九日 玄烨命福全向噶尔丹发起进攻。清军福全命发子母炮、铁心炮轰击驼城(万驼缚足卧地,背蒙湿毡,士卒在侧发射,号曰驼城),"驼毙于炮,阵断为二"。由于打开缺口,清军步骑兵齐发,杀入敌阵。黄昏时噶尔丹退于峰后,两军息战。   八月二日 清军将噶尔丹军包围在大红山上(今克什克腾旗南部)。   八月四日 达赖喇嘛派驻在噶尔丹军中的特使济隆胡图克图率弟子70人,持噶尔丹降书往见福全请降,实为缓兵之计。在其请降时,噶尔丹已率轻骑夜遁走岗阿诺尔(今克什克腾旗 牛泡子)逃跑,"所过皆烧荒,以绝追骑?噶尔丹败走时,还掠走克什克腾旗3个佐领人畜财物。   清康熙三十七年 (公元1698年)   八月 玄烨去盛京谒陵。途经敖汉,见"敖汉及奈曼诸部田土甚佳,百谷可种",便谕令:"向因牧马之地不可种谷,未曾退耕者,命酌留草茂之处为牧地,余可垦耕,农牧两不相妨。"是年冬,清廷遣官至敖汉、奈曼、翁牛特(今红山、松山、元宝山区)"教之以耕"。   清康熙四十年 (公元1710年)   七月五日 玄烨巡视索岳尔济山,途中凭吊乌兰布通战场,并驻跸萨力克毕喇(今克什克腾旗南大红山将军泡子左岸)。   七月十五日 玄烨东巡,经巴林右翼旗驻跸荣宪公主府。&   巴林左、右翼两旗札萨克筹银在哈达英格(今巴林左旗)山下共建昭慈寺(喇嘛苏庙)。落成后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赐名“强木恩林寺”(封文今存巴林左旗博物馆)。昭慈寺为藏式建筑,有大庙4座,小庙3座,小塔6座,房屋200余间。佛像、法器、经卷极多,且光绪年间第四世葛根吉克梅特罗来嘉木措,从青海带回1部手写金字《甘珠尔经》111卷藏于庙内,从此庙声大振。   清康熙四十四年 (公元1705年)   巴林右翼旗札萨克郡王乌尔衮出任昭乌达盟盟长。   清康熙四十五年 (公元1706年)   三月四日 清廷派巴浑德安、布禄伊道、拉都浑主持昭乌达、卓索图会盟。&   是年 巴林右翼旗札萨克乌尔衮和固伦荣宪公主主持,在王府东南5里格图诺尔处建荟福寺,俗称“东大庙”,今尚完好。庙占地7100余平方米,属宫殿式寺庙建筑群。初为土庙,雍正、乾隆、民初几经修扩建方成今日规模。荟福寺有主配殿、钟鼓二楼、山门、木塔等。庙内供“三世佛”,还供奉乌尔衮射猎的一只猛虎。农历六月初八至十五为庙会,办"那达慕",喇嘛跳查玛最具特色。清末民初最盛时,北京、天津、张家口、多伦、锦州、赤峰等地商贾云集于此,多达万人。   清康熙四十九年 (公元1710年)   四月十日 都统苏满等以蒙古会盟事上奏朝廷,玄烨批示:“会盟之事启自太宗文皇帝,三年一次,遣大臣会盟,朕遵行已久,尔等不得生事。”   清康熙五十年 (公元1711年)   秋 在巴林右翼旗大板建康熙行宫峻工。此行宫是为迎接玄烨要到苏叶勒吉山巡狩,乌尔衮召集协理纳木珠尔等人向全昭盟11旗征集数千两白银而建。行宫正殿5间,东西配厢各3间,前正厅7间,厅内立木雕花屏1扇,上镌5金龙戏珠图,龙头作悬空飞舞状。后门6扇,有抱厦,厦柱涂红漆,上挂黄色鎏金垂珠。初建时门额匾有“议政厅”"三字,正殿前建有康熙戏楼。长12.4米,宽6.6米,高8米,全部建筑共77间,占地8 046.5平方米。行宫建筑今尚完好。&   清康熙五十一年 (公元1712年)   清廷稽察往来口外到蒙旗种田的流民。是年仅山东出口垦耕农民达10万之众。康熙初年,清廷批准喀喇沁旗“招民开垦”。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征剿噶尔丹胜利后,令户部每年发给汉人印票800张出关垦耕。并令关内民人“春出口耕种,冬则遣回”(俗称“雁来户”)。   清康熙五十四年 (公元1715年)   三月三日 克什克腾旗大雪,覆地3尺,大批牲畜死亡。玄烨派理藩院司官携带网具前往达里诺尔诸水,教蒙古人捕鱼为食。   翁牛特右翼旗札萨克杜棱郡王苍津,出任昭乌达盟盟长。   清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   清廷在承德置热河理事通判厅,兼辖卓索图、昭乌达两盟所属札萨克汉民事务。&   清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   河北、山东等地蝗、旱大饥,灾民谩集边口,要求出关谋生。理藩院奉诏,命昭乌达、卓索图两盟札萨克可容留灾民垦殖度荒。期间,对入蒙地农民“免其田赋”,对蒙旗王公“许其吃租”。于是关内大批灾民涌入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敖汉诸旗及克什克腾旗南部。此举后称"借地养民"。   清雍正七年 (公元1729年)   十月十六日 清廷析热河直隶厅之东八沟地方(今河北省平泉)建八沟厅,管理卓索图、昭乌达盟两盟汉民事务。   清雍正十年 (公元1732年)   翁牛特左翼旗在乌丹镇北4公里处查干布热北山修建梵宗寺。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峻工。是由翁牛特左翼旗第五代札萨克明素克及福晋宗吉达筹16万两白银建的。乾隆皇帝赐名为札萨克家庙,由北京雍和宫统辖。   清雍正十二年 (公元1734年)   翁牛特左翼旗札萨克达尔罕岱青贝勒朋素克出任昭乌达盟盟长。   清乾隆五年 (公元1740年)   置热河道(治所承德),领承德府及卓索图、昭乌达两盟境内的府、厅、州。   清乾隆七年 (公元1742年)   二月五日 承德直隶州复改为热河理事通判厅,并于八沟厅设乌兰哈达巡检员。   有张、马、白等10户回民自山东信阳等地迁来赤峰定居,后人称“赤峰穆斯林十大家”。   伊斯兰教也自此传入赤峰。翌年在西横街西侧建土房5间为活动场所。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扩建为砖瓦结构,是保镖商马汾乡老派阿訇到关内、新疆等地“敛布施”凑钱修建的,今尚完好。   清乾隆十年 (公元1745年)   喀喇沁中旗在大城子修建**寺,历58年,至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竣工。   **寺,占地2.2万平方米,是该旗清代以来最大的殿堂式喇嘛寺院建筑群。最前面3楹天王殿,殿前有一长宽30×20米月台,东西建有钟鼓楼。殿后为站禅寺,供奉八大金刚。再后为**寺主体建筑楼阁81楹,内供释迦佛祖像。盛时喇嘛达498人,历24代主持。正月十四、十五为庙会。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6年)   乌兰哈达(今红山区)街区已初具规模。由于清初招垦及雍正初年"借地养民",汉人大量涌入,乌兰哈达已成为塞外农商各界辐辏之地,“九街三市”渐而形成。9街是: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之后又建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为东西走向横街;西横街、东横街、兴隆街为竖街。3市是:马市,在二道街中段东头街心,到光绪年间每天有一、二百匹马上市;粮市,在今东横街南端,后又辟两个小粮市,3市日进出粮车百余辆;菜市,位于五道街南门外,和六道街西屯东口,每日清晨农民进城售菜,市内零菜摊都来此批发。由于人多,卖切糕、豆腐脑、果子、面茶、哈达饼、火烧、糖包等小贩也来此出摊叫卖,市场异常繁荣。&   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   元宝山煤矿开采(今元宝山区)。起初是以铁匠手艺为生的山东平凌县王、李师徒二流民发现的,组织50余佃户打一斜井,两个月后出煤。这就是迄今拥有6000名职工、年产百万吨大型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的前身。  清乾隆三十七年 (公元1772年)   敖汉旗建普善寺(羊羔庙),位于今敖汉旗敖润苏木山坡上。相传西藏一喇嘛随康熙皇帝来此观光,见两羊羔在一坟头上顶架,认为是吉祥之地,而被选为庙基。庙建筑宏大,主配殿80余间,有5个大仓,财力雄厚,到解放时尚有100余名喇嘛常住。   清乾隆三十九年 (公元1774年)   十二月四日 析八沟厅,置乌兰哈达直隶厅,治所哈达街(今赤峰市红山区)。设通判1员,辖翁牛特、巴林、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札鲁特诸旗。首任理事通判福崇。   清乾隆四十一年 (公元1776年)   巴林右翼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晋升亲王衔,出任昭乌达盟盟长,同时被封为驻边副将军,率兵镇守乌力雅苏台。   清乾隆四十三年 (公元1778年)   二月三日 清廷升热河直隶厅为承德府;八沟直隶厅改为平泉州;三座塔厅改为朝阳县;塔子沟厅改为建昌县;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以理事通判管知县事,一并隶属于承德府。赤峰县,兼辖翁牛特、巴林、奈曼旗满汉商民事务。&   赤峰书院建立,地址在县署东侧(今赤峰东城永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79年)移置今市区三道街东永巨文昌阁内。   赤峰书院,学生分正课、附课、散读三种,秀才、童生均可报考。书院设院长1人,主持讲学;首士1人,管理书院事务生活;学长1人,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学习内容为“四书”、“五经”、八股文、韵诗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赤峰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清道光十年 (公元1830年)   哈达街商民杜大腊、郝家两姓集股在元宝山兴办“万元窑”,开矿采煤。史料记载,杜大腊在元宝山龙头山东坡(今人称老窑的地方)打井。由于地址选得好,立茬土,不塌方冒顶,煤层厚,货出得多,营利颇丰。后郝姓撤出,手握巨资的山西李入伙,并发挥杜办事精细的特点,几年后杜、李两家已成为哈达街巨富。   清道光十五年 (公元1835年)   天主教始传入赤峰地区,由北京法国遣体会士传入毛山东、苦力吐(今翁牛特旗)、马架子(今松山区)一带,继而传到余家营子、山湾子(今河北围场)。当时赤峰天主教归辽宁东教区管辖。是年,一外籍传教士到马架子,集资修建了3间草房,名“马架子公所”。到光绪九年(1883)荷兰人(圣母圣心会会士)叶步司改草房建哥特式人字形砖木结构教堂(东山教堂),面积166.2平方米。此外还有住宅、仓库、伙房、学校、育婴院、修女学房等60余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890)尚有神甫2人,信徒2 852人。每年除4大节日举行大型活动外,并在52个“主日”(星期日)均举行瞻礼。   清道光二十六年 (公元1846年)   晋人张穆著(何秋涛补校)《蒙古游牧记》成书。全书16卷,详尽记载蒙古诸部落(含卓、昭盟10部15旗)地域、历史、古迹、山川、风土等,该书是研究清朝蒙古族历史重要著作。   清道光三十年 (公元1850年)   京剧首次传入昭乌达盟,只限在盟长府邸演唱。   乌兰哈达(今赤峰市区)已成为“庶民殷阜,商贾辐辏”的东蒙古一大都会。较为著名商号有广印王绸缎庄、公元粮店、乾豫号点心铺、利水贞毡铺、宝生源药铺、永安堂药店、元隆永茶庄、清隆客店、广聚驼店、悦生楼饭庄等。   清咸丰二年 (公元1852年)   夏 克什克腾旗大耗来(今新井乡)猎人叶恒正,于石门子山(今克旗大青山)用乌铳一次射杀3只猛虎,后人称其为"叶三炮"。   清咸丰三年 (公元1853年)   五月 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河南,震撼清廷。理藩院奉命从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3盟各选精锐蒙古骑兵1000人,备好马匹枪械,并遴选一精明之人带队,到木兰围场驻扎,听后调用。   九月八日 太平军北上进至定州,京畿防务吃紧,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3盟蒙古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与钦差大臣胜保所部会师,对起义军实行“前后夹击,合围征剿”。   清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   巴林右翼旗、翁牛特左翼旗旗民捐资重修巴林桥。重修后的巴林桥为双孔拱桥,并立碑以记。   清咸丰八年 (公元1858年)   赤峰县知县李吉昭、驻军统领吕本源倡导,由驻军出人,市街八大行业商绅捐资,沿英金河南岸修筑土石防洪堤坝,约8华里。   清咸丰九年 (公元1859年)   五月二十五日 昭乌达、哲里木等盟蒙古骑兵参加僧格林沁指挥的部队,在天津大沽口抗击英法侵略军。激战自昼至夜,蒙古骑兵打得异常英勇,毙洋敌百余人,迫使侵略军败退。此役昭乌达兵丁有800余人为国捐躯。   敖汉旗贝子府(今克力代乡哈布其拉村)白凌阿在库伦旗参加王老七农民起义队伍,被举为头领。   清咸丰十一年 (公元1861年)   二月十六日 朝阳县农民起义队伍,在刘煮、李凤奎率领下,夜袭赤峰县城,砸囚狱,焚衙署,而后又分数股到敖布固土、哈拉勿苏一带继续打击地方豪绅。四月下旬,起义军被清军克星阿镇压下去。   清同治五年 (公元1866年)   五月四日 白凌阿起义军大部由清河(今阿鲁科尔沁旗东部)进入热河,到大板(今巴林右旗)地带与热河都统所部协理德玉、穆济楞接仗,在夜战中,起义军越战越勇,将德、穆军击败。清廷见热河危急,命伯彦纳漠祜分拨昭乌达蒙古骑兵西进,“会同该处兵勇剿洗”。   五月二十八日 清廷命理藩院迅即行文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各盟盟长督率各旗札萨克、委员,协同热河都统一体缉拿白凌阿等人。年底,清廷又以“庇盗殃民,不畏法”为由,将土默特左翼旗贝勒散巴勒诺尔赞解职查办,解赴奉天审讯。   清同治七年 (公元1868年)   一月二十八日 蒙古族起义领袖白凌阿及其汉族战友焦西平在吉林弓棚子被捕,惨遭杀害。   二十四日 弥勒僧格被捕遭杀害,至此坚持11年之久的白凌阿反清起义宣告失败。   清同治十年 (公元1871年)   敖汉旗贝子达克沁出任昭乌达盟盟长。   敖汉旗首富王福成(王三老虎)建下洼大佛寺戏楼。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楼高6米,单檐飞角歇山式楼顶,4柱支撑,柱头如意斗措,涂彩描金。侧边石柱镌刻楹联:“藉史事以演忠奸可劝可惩奚啻千秋宝鉴,按诗章而谐律吕宜风宜雅真成一代之音”。   清光绪三年 (公元1877年)   喀喇沁中旗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那拉布流教堂(今宁城二龙镇那拉不流)。首任神甫为南姓(法国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分别有比利时人方裕如、雷振东,荷兰人越林士等神甫住教堂。   清光绪十年 (公元1884年)   二月 在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畔,以王端仁为首的乡民打起“反清灭胡”旗号起事。   六月二十八日 宋敬愚、杨步法、王端仁率200余人由白岔沟窜入赤峰县署骚扰,守备王可升率清军缉拿,王等人又潜回塞汗坝。据李鸿章奏:“塞罕坝毗连围场之草地,游民逐渐繁居,其滋事除匪徒外,尚有当地蒙古社(村)羼入,良莠不辨,实难驱逐”。光绪皇帝载泌恬命李鸿章:“一面缉拿土匪,一面严饬地方官,遴选蒙古各社社长,按抚良民,以靖地方,喀喇沁王府创建“梨园子弟班”,京剧引入本境。戏班以“西皮”、“二黄”之主调,唱、做、念、打并重,要求严格。王府京剧班为“家戏”,多在内部表演,供王公贵族娱乐,很少公演。   清光绪十三年 (公元1887年)   赤峰二道街东段路北天主教堂建成。起初较简,只供往来神甫住宿公所。义和团运动后,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士宋神甫用庚子赔款修建教堂和住宅。到1939年,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赤峰天主教堂落成,并附设有小修院、贞女院、学校等。后称为赤峰总堂,1918年~1920年,比利时闵宣化(考古学家)曾在此任本堂。   清光绪十七年 (公元1891年)   十月九日 金丹道首领杨悦春、李国珍率众起事,攻克并焚烧了敖汉旗贝子府,将昭乌达盟盟长、敖汉旗固山贝子达克沁、福晋及其家人23口杀死。   金丹道教,又名“圣道门”、“一炷香”,属白莲教的分支,其道首杨悦春是今敖汉旗金厂沟梁镇设力虎村杨家湾子人,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以开药铺行医为名组织金丹道。起事后风起云涌,聚数万之众,攻王府,烧教堂,很快蔓延赤峰、朝阳、平泉、建平4州县。在赤峰,“环县数十里内村镇被强占,被围紧急”。清廷闻讯大为震惊,急命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提督叶志超统兵进剿。&   十月二十日 在乃林西山嘴子,2000余名逃难蒙古族妇孺被金丹道杀死。   十一月八日 叶志超率清军由平泉赴喀喇沁中旗榆树林子与金丹道一支队伍接仗,金丹道2 000余人中死亡百余名,退据万盛烧锅院内抵抗,清军督营官蒋广栋将其包围,激战两小时,大部分教徒被歼灭。附近教徒赶来援救,清军分头出击,又斩杀教徒百余人。   十一月十日 金丹道四、五千人在李国珍的率领下攻占了乌丹城(今翁牛特旗),以北大庙(今乌丹镇城西北)为据点,与来剿的清军展开对战。十五日李国珍被捕杀,余众皆战死。二十七日杨悦春等人在其家乡一山洞中被清军抓获。&   十一月二十五日 提督叶志超奏:喀喇沁一带蒙民在“红帽子”(即金丹道)起事剿平之后,借搜拿“余匪”为名,残杀老幼客民(汉人)甚多,请饬令禁止。清廷准奏。   十二月十七日 根据提督叶志超奏议,热河都统奎斌派佐领富龄管带带马队、步兵各100人,驰往赤峰,会同知县李鸿猷,率领团练搜捕金丹道余众。   清光绪十八年 (公元1892年)   一月二十一日 钦差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口外“金丹道”一案上奏清廷。已擒案犯经叶志超数审及李鸿章亲审,首犯杨悦春供:杨悦春为建昌县(今敖汉旗金厂沟梁杨家湾子村)人,年51岁。早时江南一化缘郭姓道人来此地,传授其梦首经等6种,杨再传给同乡齐灏、王福、杨连元、郭洛九及朝阳李广、李斌、张富和平泉惠代铎、惠代耀等人。此圣道取名“金丹教”,主旨是劝人学好,并无邪术。杨是郎中,医病又传道,人称“杨四老师”。杨家一向耕种敖汉王府旗地。该王爷达克沁自升盟长之后,租课屡增,又纵其子色二爷、喇嘛四爷“藉势横行讹索,奸淫拷打、杀害,无恶不作,受累百姓不敢告官伸理,怀恨甚深,欲图报复泄忿”。于上年十月初,闻该贝子欲调蒙兵,杀民腾地,杨悦春与王增等人商义,“不如先发制人”。暗聚800余人,于十月初九日夜,杀入贝子府,除色二爷、喇嘛四爷逃脱外,东西两府百余名蒙古人皆行杀死,并将王府坟掘毁。将王府改为开国府,众推杨悦春为首领,出示安民,造枪掠马,准备攻打蒙古及抵敌官兵。进而蔓延平、建、朝、赤4州县。焚烧天主教堂为另股林玉山所为。另,杨悦春供认,此案实属因贝子府虐民太甚为复仇而为,无“造反谋逆”之举。然杨伙聚万众,自称“开国府”,大张告示,扰害蒙部,抗拒官兵,焚署动狱,致“数万生灵遭荼毒”,热河大局为之震动“实与叛逆无异”。审明后,将该二犯(杨悦春及攻陷朝阳之李广)绑赴市曹一并照律凌迟处死。另已在擒人员,杨悦春之堂弟杨早春实未同谋而当即释放;杨悦春之兄杨怀春、弟杨青春、胞侄杨占贤及其过继之子杨占一、军师孔庆光5人暂押,俟敖汉贝子回府后分别处之。案犯财产已查封入官。二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在奏折上朱批:刑部知道,钦此。   清光绪十九年 (公元1893年)   俄罗斯传教士、学者、旅行家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偕妻等3人,自多伦到克什克腾旗达王庙、应昌路遗址、经棚、热水汤、刘家营子和巴林右翼旗辽庆州址等地考察,归国后以日记形式写成《蒙古及蒙古人》一书。对研究清代内蒙历史,具有史料价值。   清光绪二十年 (公元1894年)   一月一日 慈禧庆祝6旬寿辰,对蒙古王公一律加恩:喀喇沁亲王衔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每年加赏银1000两;敖汉亲王衔郡王达木林达尔达克赏用紫缰;敖汉郡王察克达尔扎布赏穿亲王服;翁牛特郡王贝勒德木楚克素隆赏用黄缰;喀喇沁头等塔布囊多罗额附贡桑诺尔布、喀喇沁二等塔布囊和硕额附那木勒色丹、敖汉头等台吉色凌端鲁布、翁牛特头等台吉色莲均赏加辅国公衔;扎鲁特郡王贝勒桑巴、阿鲁科尔沁贝勒马咱尔济里第、巴林固山贝子杜莫固尔扎布着在御前行走。   清光绪二十三年 (公元1897年)   春 克什克腾旗经棚郑仲升考中举人,秋,东渡日本观光。   三月三十日 经理藩院拟任但尚未奉旨的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达玛敖斯尔,因“不知检束,擅作威福,私立公堂、补放各缺、勒派佃户及商铺银两”,被革职。   九月二十七日 清廷御史崇荫参劾昭乌达盟盟长敖汉郡王达木林达尔达克,以练兵为名,杀掠汉民,苛派勒索,纵令蒙弁,横行聚敛,并有杀死佃民、轰死人命之为;另,公主园寝陵被焚,其请款冒领;贿赂理藩院,越次请补副盟长之缺;购买洋枪浮开价值,勒令各旗摊派。清廷闻奏,立命热河都统寿荫查明实报。   十二月三十日 热河都统寿荫奉旨核实昭乌达盟盟长贪残横暴一案回奏称:“被参各条均系属实,该盟长种种荒谬实出情理之外。”因而清廷将达木林达尔达克革去盟长职务,交理藩院看管,听后查办。并派荣禄,刚毅2人继续审理此案。翌年,三月二十二日,光绪皇帝载泌恬帝根据荣禄、刚毅审查的结果,认为达木林达尔达克“显系故违定例,藉端骚扰,实属处无可逭”。因命将已革去盟长职务的达木林达尔达克再革去札萨克,开去御前行走,撤销三眼花翎和黄缰,以示惩儆。同时,命热河都统寿荫就近提集人证,秉公审讯关于达木林达尔达克纵令蒙弁杀害佃民一案。命达尔达克即赴热河听侯传质。   清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   赤峰县举人董承荣倡仪募捐,在三道街永巨修建文昌阁,为二层古式小楼,后为赤峰书院校址。   阿鲁科尔沁旗札萨克多罗贝勒巴咱尔济里第出任昭乌达盟盟长。   清光绪二十五年 (公元1899年)   是年 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额驸郡王贡桑诺尔布出任卓索图盟盟长。   清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   春 义和拳教自山东传入。至三月末,热河、八沟(平泉)等处有的孩子已练了起来。“未及两旬,乌兰哈达等处集4300余人在大师兄赵平林率领下,在五道街财神庙设坛练拳,山乡各村,亦相继传练。”   五月中旬 在老哈河东一带又兴起义和团,以杜家窝铺张连升(张三)为首,聚众300余人在黄金地设立公所,中间一屋设黄纸牌位,终日焚香,屋内山墙满贴黄表,朱书符咒,并树两杆大旗,上书“扶清灭洋,除胡扫北”8字,并由天津请来大师兄等20余人意图大举。至八月初,赤峰义和团也被清军镇压下去。   俄、英、德、美、法等国洋商,乘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际,纷纷涌入赤峰。日本人在林西开办东生泉烧锅。   清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901年)   清廷决定推行新政,要求中央和地方大员提出方案,包括在蒙地开放边禁,从关内大批移民垦殖,“以实边陲”。   十月一日 喀喇沁右翼旗郡王贡桑诺尔布创办的赤峰市第一所学堂--崇正学堂开学。学堂设喀喇沁王府西院。贡桑诺尔布任校长,管旗章京朝鲁任校监。聘江南名士杭州人陆韬、钱桐任总教习。聘请日本人寺田龟之助、小池万平为之策划。初收学生40名,后增至120名蒙、汉文兼学。清廷赏该校"蒙迪牖疆"匾额1方。   清光绪二十九年 (公元1903年)   春 废除科举制后,赤峰县首建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为举人董承荣,由地方士绅捐助奖学金,地址在二道街西段今赤峰三中院内。   十一日 清廷下诏:停科举,设学校。   十二月二十八日 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贡桑诺尔布创办的“毓正”女子学堂开学。聘请日本人河原操子任主教,贡王福晋善坤(肃亲王善耆之妹)任校长。校址设在被贡王遣散的京戏班“燕怡堂”。初招收学生40人,多为王公贵族女儿及王府侍女。一个月后增至60人,后到80人。课程开设算术、历史、地理、习字、画图、唱歌、体育以及编织、工艺等。   赤峰师范讲习所创办,是赤峰最早的中等学校。   清光绪三十年 (公元1904年)   九月二十二日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到克什克腾旗地潢源、经棚、应昌路遗址、普渡桥、土城子等地考察,称“西拉木伦河源头东胡遗迹颇丰”。归行带走土城子九神庙辽代小石狮子1尊及唐代铜钱等古物多种。   姚明辉编纂,夏日盏校订的《蒙古志》三卷本成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上海中国图书公司铅印出版。   清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赤峰县邮政局设立,通邮至承德、围场、乌丹、经棚、朝阳、凌源等地。   在地方士绅和商界赞助下,赤峰县已建起8所初级小学校,县成立了“劝学所”(教育局前身)。   清光绪三十三年 (公元1907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 清廷根据热河都统廷杰的奏请,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治所在乌兰哈达。首任知州朱墀生。同时置开鲁、巴西(翌年3月17日改称林西)、绥东3县,其中开鲁、巴西隶赤峰州,绥东隶朝阳府。开鲁县是从阿鲁科尔沁旗东南部划出的,管辖札鲁特左右二旗和阿旗垦地;林西县管辖巴林左右二旗西部垦地和克什克腾旗东南垦地一部分。&   清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   四月十九日 赤峰直隶州开办戒烟总社,蒲作霖(医生)任经理。为民间组织,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一月底,共戒除吸食鸦片的男女烟民2701人。   清宣统元年 (公元1909年)   四月 比利时神甫郭明道、袁庆和在巴林放垦时于林西县北9公里大营子挂地100亩,建天主教堂。初为土屋,民国2年(1913年)巴布扎布之乱后,以“军队践踏了圣地”为由,向民国政府索赔白银2万两,建哥特式砖木结构教堂1座及修道院、修女院、婴儿院、医院、老头会等,共有房屋45间,该教堂是赤峰市四大教堂之一,自年共有神甫45人,其中比利时14人,加拿大21人,法国1人,余为中国人。   清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八月十六日 清廷发布政令,全面解除"蒙禁",原定禁止出边开垦、与汉人通婚、蒙人学习汉文、蒙人取汉名等律条一律废除。鼓励“辟地利、启蒙智、化畛域、通文字”,以振兴蒙务。同时公布:凡蒙汉通婚者,均由该管官酌给红花,以示旌奖。   清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   八月十九日 辛亥革命爆发。哈达街各小学组织宣讲队,高唱“驱逐鞑虏,还我山河”,“推倒满清,建立中华民国”等口号,夜间,组织200余名学生和工商界人士挑灯游行。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 (公元1912年)   1月1日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月5日 在孙中山宣布对蒙古王公实行优待条款后,以贡桑诺尔布为首的蒙古王公联合会声明,“诸王公翊赞共和……同建民国”。   4月20日 袁世凯任命贡桑诺尔布为正白旗满洲督统(虚位)。   9月20日 民国政府颁布《加进实赞共和之蒙古各札萨克王公封爵的命令》,由此,蒙古王公上层普遍受到加封。   10月11日 袁世凯根据蒙藏事务局的呈报,对“效忠民国”的各旗王公封号均晋升一级。本市内有:卓索图盟盟长、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郡王贡桑诺尔布晋为亲王;喀喇沁中旗札萨克辅国公汉罗扎布加镇国公衔;昭乌达盟盟长、阿鲁科尔沁旗札萨克郡王衔贝勒巴咱尔济里弟晋为郡王加亲王衔;协理盟长巴林右翼旗札萨克郡王札噶尔晋为亲王;敖汉左翼旗札萨克郡王棍布札布晋为亲王;敖汉右翼旗札萨克郡王色仍端鲁布晋为亲王。   10月29日 袁世凯第二批加封,本市内王公有:巴林左翼旗札萨克固山贝子色丹那木札勒旺保晋为贝勒;克什克腾旗札萨克辅国公衔头等台吉布和济雅晋为辅国公加镇国公衔;翁牛特左翼旗护印协理台吉富明职权晋为辅国公加镇国公衔;翁牛特左翼旗护印协理台吉富明阿晋为辅国公衔;喀喇沁右翼旗护印协理塔布囊希里萨拉晋为辅国公衔。   12月18日 巴林左翼旗海林贝子色旺拉布丹贴身家奴、炮手花代和根皮勒二人,对海林贝子及福晋敖拉格尔(人称狐狸精)随意残害、杀戮奴隶进行复仇,乘跟随海林贝子外出查看马群之机,开枪将海林贝子击毙,随后又拥入贝子府(今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境内)将福晋敖拉格尔打死并纵火烧了贝子府。在混乱中,花、根二人乘驼逃匿。解放后以此事为原型,昭乌达盟京剧团孙珑等人创作了新编京剧《巴林怒火》,曾赴京演出,受到好评。   赤峰同盟会成立,后改为中国***赤峰支部,1914年解散。   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设热河都统,监督节制卓索图、昭乌达盟及境内所设府县。   卓索图盟辖有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唐古特喀尔喀、锡埒图库伦等7旗。   昭乌达盟辖有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敖汉左翼旗、敖汉右翼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喀尔喀左翼旗、扎鲁特左翼旗、扎鲁特右翼旗、奈曼旗共12旗。   热河都统直辖朝阳、赤峰、阜新、平泉、绥东、凌源、建平、林西、开鲁、承德、滦平、围场、隆化、丰宁等府县。   民国2年 (公元1913年)   2月2日 外蒙古5路叛军开始窜犯内蒙古各地,欲进攻锡、昭、哲、卓盟及洮南、辽原、锦州等地。其中二路叛军由海山、巴布扎布率领。由于战事吃紧,姜桂题(后任热河都统)奉命于赤峰、林西、经棚、甘珠尔庙等地布防。姜桂题坐镇承德,任命米振标为林西镇守使,陈光远为赤峰镇守使。   7月18日 改赤峰直隶州为赤峰县,首任县知事叶大匡。   8月 乌泊罗河一役,毅军于旅沈团作战不力,节节败退。在此严峻情况下,毅军再行布防。副司令姜桂题率20个营万余人,并配备大炮54门,机枪48挺进驻赤峰、乌丹、林西、经棚等地。   9月2日 奈丹扎布围攻林西县城。时米振标督师在外,参谋长姚致远代为指挥。战斗异常激烈。毅军中路军四营营长王怀有、马队二十八营营长刘殿起战死,战士阵亡70余人。后采取奇骑绕袭方法,从后面攻破敌人,方解除了林西之围。   是日 一路叛军1 000余人转而攻占了克什克腾旗经棚。后被毅军副司令常德盛率军逐出东窜。叛军东窜途中放火焚烧了热水汤荟祥寺、宇宙地关帝庙,并掠走大量牲畜和财产。旧《林西县志》记载:叛军所到之处“焚烧则烟焰障天,淫掠则哭声震地,全县人民逃之者十之七八,殉命者难以数。”   是年,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官吴俊升以"平癸丑年蒙乱"为名,将沙巴尔台王府衙门纵火烧毁,旗王府、衙门遂迁至大板。当年,在旗境内被烧毁的寺庙还有岗根庙、乌牛台庙、索博日嘎庙、珠尔沁庙、太本庙、大新庙。   12月3日 赤峰商业自行开埠对外开放。翌年1月8日,民国政府正式批准归化、张家口、赤峰、多伦、洮南5处为对外开放商埠。   赤峰开埠地点勘定在县治北境之锡泊河畔,东界红山,西界阳河(今半支箭河),北界昭苏河,长宽20×25华里。赤峰输出以小米、高粱、小麦、荞麦、杂豆、马骡、牛羊以及皮革、毛绒、烟麻、土碱等类为大宗。输入以粗细布匹、茧绸、棉花、芦席、纸札、蓝靛及茶糖、药料、海味、煤油、褡裢、洋线、肥皂、纸烟为大宗。由营口、锦州、天津、北京、承德运来的关内杂货,经过在赤峰包装,转售于乌丹、林西、经棚、大板、天山、新惠、下洼、宝国吐、公爷府等地。并将上述地方所收购的当地土特产品,运往津、京、锦州、营口等地。时赤峰“四面通达,街道宽敞,一衢七里,商肆林立,俨然为天然商埠。”   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欧力巴来赤峰传教,1920年(民国9年)在赤峰三道街修建了福音堂,并在近郊酱坊地设立了基督教布道所。   架设张家口至经棚、经棚至林西、赤峰至乌丹、乌丹至林西的电话线,赤峰、乌丹、经棚、林西电报局分别设有有线电报单信音响机,开办电报业务。   民国3年 (公元1914年)   5月初 赤峰商埠开放后,允许外国人贸易和定居。美国、英国、新西兰、比利时、荷兰、俄罗斯、日本等国洋人涌入。&   民国政府外交部在赤峰设交涉署。负责处理涉外事务。民国19年5月撤销。   赤峰设开埠局,县知事叶大匡兼开埠局长,民国政府拨5万元为筹建费。英、美、法、德4国资本家在赤峰设烟草公司、德廉信代理店和15家洋行。   法国天主教神甫赵司铎在翁牛特旗杜家地设教堂布道,附近农民入教者210人。   民国4年 (公元1915年)   9月12日 北京交通银行赤峰汇兑所成立,这是赤峰地区首家官办金融机构。王家瑞任管事,张在明任副管事。   10月13日 昭乌达盟、卓索图盟25名王公联名上书,支持袁世凯称帝。&   奈曼旗札萨克亲王苏珠克图巴图尔任昭乌达盟盟长。   今赤峰辖境共有酿酒作坊达81家,其中:赤峰县37家,宁城县13家,巴林右翼旗2家,巴林左翼旗7家,林西县7家,克什克腾旗9家,阿鲁科尔沁旗3家,喀喇沁旗3家。酒料多以高粱、荞麦、糜谷为主。   民国5年 (公元1916年)   8月 外籍神甫闫占海,在翁牛特旗毛山东苦力吐一带发展天主教徒921人。   10月8日晨 巴布扎布叛军兵临林西城下,并在东山架炮向城内轰击。林西县城弹飞如雨,人心惶恐。米振标在城内骑马指挥,并严控人员外逃,以安人心。早晨从东不冷有行商酒车数辆被巴军抢劫,大喝其酒,日本军教官喝得最多,影响炮手瞄准;加之镇守使署在二道街(今林西县政府处)而地图标错了,轰击司令部的炮弹均落在三道街,有一炮落在十字街头,当场炸死群众9人。又因前一天巴军在河东大获全胜,以为毅军不堪一击,所以巴军依然用骑兵冲城,但挨近城边多被机枪击退。然而巴军8 000余人,对米振标几个营,兵力悬殊,不久北门、南门均岌岌可危。这时米振标悬赏有能用大炮击中敌阵者,立升连长。部下推荐了一个叫许克武的革职炮目闲员,米令其赴炮台试射,第一炮在敌骑兵丛中爆炸,敌骑当即溃乱。接发第二炮将敌一门大炮炸毁,并将正在炮兵阵地指挥的巴布扎布当场炸死。巴军见主帅身亡,斗志顿丧,吹集中号将攻城队伍调回,在一家民房中将巴尸体火化,乘夜间大雾迷漫,向北溃逃而去。&   10月9日 巴残匪主力东退行至乌苏伊肯(今巴林右旗北部),被从开鲁回来的常德盛将军包抄,击毙200余人,千辆辎重车被截下,巴匪有的投降,有的当了土匪,作鸟兽散。为害10年的巴布扎布匪队被消灭。   日本商人三七大药厂所属株式会社之尾原伍郎、田中辩造、池田卯市、安井、中川三七等人来赤峰开办大和洋行和“满蒙兴业公司”,收购甘草、皮毛等土特产品。为运输方便,在洋行内安装机器把甘草制成甘草膏,这是赤峰地区制药工业之始。时赤峰有日本人61户113人。   民国6年 (公元1917年)   5月 赤峰街头铁木两行反对日本人强占鲁班庙。先是日本人于民国5年在头道街设“相善学校”,招收学生,教授日语,后停办。至本年,由商绅杨子彬出面允许日本人占鲁班庙东西厢房,作为“相善学校”校舍。铁业行头孟宪荣、木业行头李玉山闻讯后,率300余名工人手持锤斧铣镐齐集庙内,以示反抗,并向县公署提出申诉。后县公署宣布鲁班庙系铁、木两行共有财产,他人不得占用,日本人强占鲁班庙的企图未能得逞。   7月20~27日 赤峰市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水围街区,沿河农田淹没五六千顷,淹、毙男女老幼四五千口,财产损失300余万元。   由商绅杨子彬操持,在关帝庙西院开设“同乐茶园”,是赤峰市最早的固定剧场。   赤峰县知事叶大匡兴办卫生局,在市内建公厕10处,设清道夫4人,置土车2辆,骡马4匹,专事赤峰城市环境卫生。   民国7年 (公元1918年)   7月 日本商人田中、川上等人在赤峰开设的10家药房销售吗啡(鸦片),毒害赤峰市民。   民国8年 (公元1919年)   3月4日 热河道尹签发《剪发条例》,劝导社会男人剪短发。   5月4日 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赤峰各界纷起响应。劝学所所长杜泮青和高等国民学校校长闫希圣出面,联合市内9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组成“国民外交后援会”和“学生救国团”,声援北京。6月5日,赤峰学商各界在“外交后援会”和“学生救国团”组织下,由当地学者、名流配合,上街举行示威游行。旗帜上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认二十一条!”、“还我旅大!”、“抵制日货!”、“誓死救国!”、“严惩卖国贼!”等口号,并痛打了在暗中拍照的日本领事馆翻译米茨。   5月5日 “学生救国团”分成两路:一路到日本领事馆前抗议示威;一路围困袒护米茨、指责学生爱国行动的外交部驻赤交涉署。并选拔40余名学生组成“稽查队”,查禁日货,砸了贩卖日货“巨庆和”商行的货架,勒令关门3天。尽数烧毁"德裕亨"商行的洋货。“同原长”杂货店因偷售日货被罚,通告示众,“以扬其丑”。   是月 乌丹城内两级小学校数百名学生罢课,上街游行,高呼“抵制日货!”、“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口号。罢课持续半月余。经棚商学两界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赤峰~朝阳始通汽车,在敖汉南阎杖子设立了停车点。为赤峰地区首家停车站点。   民国9年 (公元1920年)   12月25~26日 因赤峰南部旗县大旱,民不聊生。赤峰县东乡水地及公家地、南乡大屯、西乡官地及公主陵等地乡民聚集,每天手持高粱秸进城向县衙请愿,要求缓征粮款,未遂。进而4乡集起2万余饥民持械进城示威,强烈要求豪绅杨子彬把其开设的中和粮店囤积米粮分售给饥民。   民国10年 (公元1921年)   6月30日 丁子清、丁文化联络赤峰商界和金融界杨子彬、杨怀仁、李墨庄、权佩良等人,集资3万元,并将丁子清自己土地5公顷作抵押,通过日本商人三元作一从日本“南满洲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借款15万元作投资,筹建赤峰电灯厂。厂址在市区五道街路南。安装60千瓦发电机1台,卧式单缸66千瓦蒸气机1台,水管式2吨/时锅炉1台,机组最大出力40千瓦。至民国15年(1926)8月建成。这是热河境内第一家电灯厂。时安装电灯2697盏,公用路灯207盏。   赤峰哈达街驼队已发展到13家,有936峰骆驼。其中汉民7家,回民6家。私人驼队有马俊祥、李殿魁,伙营驼队有广巨店、德记公司等。承揽业务主要是旅蒙商远途运输。西到多伦、张家口、绥远、包头、银川;北到东西乌珠穆沁旗,尤格吉尔庙、库伦(乌兰巴托);南到京津太原等地。   民国12年 (公元1923年)   1月 赤峰元宝山哈拉木图头村人韩麟符,1916年在天津读书期间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1月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共北方区委工作。他是赤峰市籍最早的中共党员。   赤峰糕点业有了规模发展,仅赤峰街私营果子铺达11家,从业49人。其他旗县小城镇也在5~8家左右。经营方式除节日、集市、庙会外,多为前店后厂,自做自销,家庭经营。主要品种有槽制糕、蜂糕、芙蓉糕、光头、元宵、茶叶酥、桃酥、萨其马、荷花酥、月饼、大小杂拌等。   民国13年 (公元1924年)   1月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召开了有中国共产党员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韩麟符(赤峰市元宝山人)作为中共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当选***侯补执行委员。白云梯(赤峰宁城人)代表热河***也出席了会议,当选为***中央侯补执行委员。   12月27日 昭乌达盟盟长苏珠克图巴图尔,帮办盟务德色赍托布,因纵匪殃民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下令免职,盟长由巴林右翼旗札萨克扎噶尔继任。   民国14年 (公元1925年)   7月 白云梯、乐景涛(克旗经棚人)、金永昌、李凤岗从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募集2万元经费到张家口筹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组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是李大钊建议,受到孙中山、冯玉祥等人的支持,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12月6日 乐景涛率内蒙古特别民军第一纵队从克什克腾旗达王庙起兵,连克经棚、林西、乌丹。奉系石文华部被击溃,乐景涛队伍从600人壮大到3 000人,向开鲁、洮南追击,重创奉军。张作霖大惊,赤化"罪上书蒙藏院,要求对乐景涛及克旗札萨克布和济雅、总管乐山进行“查办”。   是月 赤峰县知事李毅以“不能执行职务,电请去职”,被调任热河都统公署中校参谋。赴任途中多次被抢劫扣押,孤身一人沿途乞讨,徒步千余里返回原籍黑山县,从此托词隐居不出。   民国15年 (公元1926年)   3月12日 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赤峰分会成立。   8月 日本人三元作一修建的赤峰发电厂竣工,开始营业,资金20万元大洋。时移居赤峰的日本人已达150人。   民国17年 (公元1928年)   4月 中共内蒙古特别支部建立,隶顺直省委。在热河、绥远、察哈尔三个特区发展和恢复党组织。韩麟府任书记,委员有郑丕烈、云润、杨洪涛、卢东白、张述、曲步霄等。下辖赤峰、建平、朝阳3个支部。赤峰支部党员8名,这是本市最早的党的基层组织。   是月 《赤峰热区民报》创刊,为赤峰最早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至翌年5月被控停刊。   12月4日 蒋介石在南京接见内蒙古代表团。吴鹤龄(喀喇沁右翼旗人)提出地方自治等项计划。蒋称:"蒙事当由自理,蒙人权利应由蒙人享受"。9日,蒋宴请内蒙古代表团,席间蒋、吴分别讲话。吴鹤龄向蒋介石呈送要求改组蒙藏委员会,要求在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等省各设一蒙旗自治委员会,要求增加蒙古族省委名额等条例。16日,内蒙古代表团在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吴鹤龄向记者陈述代表团所提自治计划。   民国19年 (公元1930年)   2月 赤峰农民掀起反经界、反清丈风潮。4月,由“杜、王、刘、郑”署名的全县反经界斗争的组织者,撰写“宣传书”,并在四乡广为散发,号召"同胞速醒",并约定时间进街。5月3日,以近郊为主的四乡农民3 000余人,从四面八方蜂涌进城,来到县衙门前,要求暂缓清丈土地,释放因仗义执言而被拘捕的县教育局长杜文藻和两名“共产党”嫌疑分子。后又径奔三道街,包围与经界有瓜葛的县商会会长杨子彬住宅。同时,乌丹等地农民也愤起抗争,迫使土地清丈无法进行。6月16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被迫宣布被拘捕的杜文藻等3人无罪释放。在各界民众支持下,历时3个月之久的反经界、反清丈斗争胜利结束。   5月 西藏活佛9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自多伦乘轿抵经棚,克什克腾旗蒙古贵族及经棚县长率众于西门外跪接。翌日在庆宇寺诵经,接待僧俗民众。第三日在热水汤沐浴后到巴林右翼旗大板镇荟福寺传经,旗内外拜谒僧俗达数万人。   民国20年 (公元1931年)   赤峰地区私塾发展到406处,塾师467人,塾生8100余人。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强制部分私塾改为国民义塾,但民间私塾仍坚持发展。至伪满后期,赤峰境域尚有私塾456处,塾师514人,塾生9985人。   民国21年 (公元1932年)   4月 王逸伦由林东到达北平,经中共内蒙特委书记李铁然、委员刘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返回故乡,在乌丹、赤峰一带做地下工作。   民国22年 (公元1933年)   2月26日 日本侵略军茂木骑兵旅团1 000余人,从奈曼入侵敖汉下洼、万发永,相继占领了玛尼吐、哈沙吐地区,然后从小河沿向西进逼赤峰。   2月27日 驻山西第41军孙殿英率丁博廷旅3 700余人开进赤峰,在城东、北两面布防。是时,驻守开鲁的抗日义勇军李海青部常德盛率2000余人到赤峰与孙殿英部会合,共同抗击日军。   3月1日 由日军“宣抚官”斋藤率领的警备军侵占林东,巴林左翼旗沦陷。占领林东第三天,以“不稳定分子”为由,杀害2名无辜百姓。   3月2日 日军茂木骑兵旅团第26联队的先头部队从敖汉旗下洼,侵入赤峰东部水地,与孙殿英部展开激战。日军向赤峰东西高地进军,被孙殿英部击退。后日军调兵增援,从东南、东北再攻,并有10架飞机配合轰炸,孙殿英部不支,退出赤峰西撤围场。下午3时许,日军入城,赤峰沦陷。孙殿英向北平报告称:此役击毙日军400余人,自伤亡团长2人,营级军官19人,士兵阵亡170余人。   3月5日 进占林西的日军坂本部第6师团骑兵第4旅团茂木部从林西分兵占领了巴林右翼旗大板及克什克腾旗经棚,两地同时沦陷。   是日 宁城被日军占领,宁城沦陷。   3月8日 日军第6师骑兵团第10联队占领喀喇沁右翼旗。   3月26日 伪满热河省张海鹏所属治安队,在日本侵略军飞机配合下,占领乌丹,翌日下午2时一队日军骑兵开进乌丹,至此,今赤峰市所属地区全部沦陷。   是月 中共冀东区党委派李青山、李景到宁城一带开展抗日工作,后又派韩子英到宁城黑里河地带开展抗日活动。   7月29日 宁城五化、宋三家、乌石台沟的张占河、王端、陈世明、周国玺、班左亭等组织“白枪会”练法,并与红、黑枪会2000余人,攻打凌源西日本侵华驻军,双方展开肉搏战,红白枪会死亡30余人,被俘10余人,袭击日军失败。   日本入侵以来本市政体有所变化,清以来的盟旗制解体,札萨克制撤销,保留旗县建制。部分县(设治局)并入旗,有的设治局改为县。   伪满康德元年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   1月 伪满洲国协和会赤峰办事处成立,后改成赤峰本部,在古都河、板什吐、官地、翁牛特右翼旗、大庙、香山、土蛇子沟等地设立分会。协和会是打着中日协和友善"的幌子,实为侵略者服务的政体组织,是日本的侵略工具。   3月1日 溥仪在长春宣布登极,改“执政”为皇帝,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年号“大同”为“康德”。   伪满康德2年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   5月 日本国"东亚考古学会发掘队"滨田耕作一行在赤峰红山后发现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文化。滨田耕作回国后著有《赤峰红山后》一书。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证明,在五千多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以农为主,兼营畜牧渔猎的原始人类生存。   7月30日 伪满政府制定《保甲制度三年计划》,决定全东北3年内实行"保甲制"。   是月 敖汉人王显忠、王元忠在下洼一带组织千余人,配合奈曼抗日联军攻克八仙筒,杀死日军8人,后王显忠、王元忠、屈振刚等人被捕遭杀害。   9月27日 由英国、苏联资助的奉天广昌公司,从伪满政府实业部取得开采赤峰红花沟金矿许可权,翌年进行采掘。   12月1日 叶赤线(叶柏寿-赤峰)铁路正式通车,该铁路由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为日伪国有铁路。全线9站,自赤峰出发各站依次为红庙、玉皇、热水、古山、乃林、汐子、天义、丰台(沙海)、叶柏寿,总长115公里。叶赤铁路于公元1934年开修。   伪满康德3年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   8月 赤峰县废除区乡制,实行街村制,全县划3街53村。   8月28日 日伪讨伐队前往林西北部围剿“北霸天”张才率领的群众抗日武装,于新林镇石匠山双方发生激战,日军总指挥山口幸春被击毙。   隶属于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航空司令部的“林西航空株式会社”成立,并通航,周2次。航线为新京-通辽-开鲁-林东-林西;林西-赤峰-承德。   伪满康德4年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   3月10日 伪满文教部发布在学校彻底普及日语的训令,强迫学生学日语,并将日语定为伪“满洲国”国语。   日伪推行所谓"新学制",赤峰全境共有国民优级学校42所,国民学校162所,教师598人,学生19 699人。另有国民学舍、国民义塾146处,学生7696人。   伪满康德5年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   3月 为强化奴化教育,日伪实行新学制。赤峰县初级中学改为省立赤峰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治好晕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