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的蛋白质含量和大豆中水溶性蛋白含量越高越好吗,是不是越高动物越容易消化吸收利用呢

微博关注: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
饲料的蛋白指标越高饲料就越好吗?
全球品牌畜牧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409次
&评论:()
&字号:【& 中&】
  “采购饲料原料不能单纯追求某个指标的高低,”近日,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的饲料新技术研讨会及配方与原料采购培训班上,农业部武汉饲料监察所杨海鹏研究员指出。
  近几年,各种原料的紧张已经成了业内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传统的优质原料品质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参与原料品质控制的人员学会更准确地把握原料的内在特征。
  一些采购和配方师在选择大宗原料时,过分看重蛋白、能量等数据指标。事实上,不少原料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可利用率。比如肉骨粉,原料厂家仅仅提供粗蛋白、灰分等指标,而肉骨粉中各类氨基酸的组成却更能反映其实质的品质。“要求粗蛋百含量50%的肉骨粉,其赖氨酸含量不低于2.6%,而胱氨酸、脯氨酸不能过高,”杨海鹏介绍,不少原料厂家在制作肉骨粉时所添加的动物蹄角等成分太多,这类肉骨粉虽然粗蛋白指标很高,但其可消化和利用率却很低。
  据介绍,通过使用立体显微镜,肉骨粉中含有的畜毛、蹄角、羽毛等物质将“无可遁形”,动物的蹄角、肌腱等物质在显微镜下呈容易辨认的块状,而有经验的检查者甚至可以通过气味等因素,直接判断出肉骨粉的质量。
  杨海鹏还提供了一种比较简易的判断肉骨粉新鲜程度的方法:将肉骨粉放入烧杯中进行类似“煲汤”一样熬制。新鲜度较高、品质优秀的肉骨粉逐渐会散发出一种自然的肉汤香味,相反,质量低劣的肉骨粉则会散发出较难闻的刺鼻的臭味。
  对其他的一些蛋白类原料(比如豆粕),在不少采购者眼中,蛋白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然而在杨海鹏看来,这种衡量的方法过于片面,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饲料品质的不佳。“目前市场上品质较差的饲料,蛋白指标往往很高,”杨海鹏尖锐的指出。
  他设计出一种为原料评分的方法来判断原料:根据不同的原料,将其产地来源、表观状态、成熟程度、存活状态、新鲜程度等因素划成不同分值的比例,选购原料时选择综合评分更为优秀的原料。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很多原料采购者忽视了其中的不少指标。“比如豆粕,大豆的来源就很重要,美豆和我国东北大豆是最优秀的,蛋白含量高的巴西大豆品质却相对较差,但不少配方师喜欢后者,这并不是好的选择。”杨海鹏认为,生长在寒冷地区的大豆所加工成的豆粕中含有更多的动物必须生长因子。
  大豆的储存时间过长、且经过高温后,会出现子叶红色加深的现象,这大大破坏了其品质,而这些通常并不能反映在其数据指标上。杨海鹏建议,有条件的原料采购者应当到豆粕的加工厂,实地观察其所采用的大豆是否有类似的现象。
责任编辑:管理员tags:&饲料蛋白指标,饲料蛋白&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阅读:
&网友互动评论
&网名:&&(注:企业登录后会显示网名为企业名称)
&声明: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品牌畜牧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按地区查找
华北:&&&&
华东:&&&&
西北:&&&&
西南:&&&&
热销新品推荐
畜牧传媒先锋 彰显品牌价值
传播企业品牌 拓宽销售渠道
全球品牌畜牧网新闻热线:
给品牌畜牧网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新闻热线:0
全力打造畜牧业品牌营销第一媒体!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2959|回复: 21
不同蛋白豆粕除了蛋白含量不同之外的区别
五级会员, 积分 1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7 积分
分为低蛋白豆粕(43)、中蛋白豆粕(46)、高蛋白豆粕(48),这三个豆粕除了蛋白含量不同之外的区别是什么;猪的不同阶段是不是对豆粕蛋白的含量也有要求
微信公众号:
爱畜牧(搜索" ixumu-com "长按复制)
有附件您需要
没有帐号?
职业技术品质
回帖奖励 +10
除了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不同以外,不同的地方可能有:1、氨基酸的消化率、烘烤一样的情况下,蛋白越高,氨基酸消化率越高。2、粗纤维含量,蛋白越高粗纤维含量越低、3、消化能大小,蛋白越高,粗纤维低,能量高。、4、不同的猪阶段配方用不同豆粕的成本优势有差异。
每天进步一点点
回帖奖励 +10
除了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不同以外,不同的地方可能有:1、氨基酸的消化率、烘烤一样的情况下,蛋白越高, ...
回帖奖励 +10
其实现在看的最多的就是单位蛋白添加成本。
回帖奖励 +10
豆皮含量不同(营养成分和粗纤维不同),配方空间差异。动物不是对蛋白的要求,是真可用氨基酸和小肽的要求,及抗营养因子和毒素的控制和
豆皮含量不同(营养成分和粗纤维不同),配方空间差异。动物不是对蛋白的要求,是真可用氨基酸和小肽的要求 ...
有道理,豆皮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也会提高,由此肯定会影响消化率
回帖奖励 +10
氨基酸含量不同
氨基酸含量不同
昨天查了一些资料,应该是豆皮含量不同,导致粗纤维含量不同,所以消化率上会有差异
昨天查了一些资料,应该是豆皮含量不同,导致粗纤维含量不同,所以消化率上会有差异
完全正确。加工时43%蛋白不提豆皮
长期对论坛的繁荣而不断努力,或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
经常参与各类话题的讨论,发帖内容较有主见
注册账号后积极发帖的会员
经常帮助其他会员答疑
、京公网安备32号、北京爱牧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豆粕的利用.doc
文档介绍:
脱脂豆粕的应用与生产现状豆粕食物类别: 食物名称: 豆粕, 每 100 克含可食用部分 100 克热量(千卡): 310 B1硫***素(毫克): .49 CA钙(毫克): 154 蛋白质(克): 42.5 B2核黄素(毫克): .2 MG镁(毫克): 158 脂肪(克): 2.1 B5烟酸(毫克): 2.5 FE铁(毫克): 14.9 碳水化合物(克): 30.3 VC维生素 C(毫克):0 MA锰(毫克): 2.49 膳食纤维(克): 7.6 VE维生素 E(毫克): 5.81 ZN锌(毫克): .5 维生素 A(微克):0胆固醇(毫克):0 CU铜(毫克): 1.1 胡罗卜素(微克):6钾(毫克): 1391 P磷(毫克): 28 视黄醇当量(微克): 11.5 钠(毫克): 76 SE硒(微克): 1.5 脱脂豆粕是指大豆经清理、调质、破裂、去皮、压片, 并在特定条件下由有机溶剂正己烷及其同类碳氢化合物脱脂, 再经烘烤、粉碎后制成的粉状物。脱脂豆粕中大豆蛋白含量高达 43~ 48% , 除含硫氨基酸欠缺外, 其它氨基酸具有极好的平衡, 尤其是赖氨酸, 其含量高达 2.5 ~ 2.8% , 是取代植物蛋白最好的植物蛋白之一。大豆在预压浸提过程中,大豆的水分、加热的压力和温度? 加热时间的长短均会影响脱脂豆粕的质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抗营养因子的残留和营养物质的破坏程度上。并且豆粕在贮存过程也会发生某些化学变化,从而降低营养价值。脱脂豆粕按应用分为食用级和饲用级, 按蛋白质变性分为高变性低 PDI( 蛋白质分散指数)和低变性高 PDI 脱脂豆粕,本文主要讨论食用级脱脂豆粕。脱脂豆粕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1 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由于脱脂豆粕中含有大量的大豆蛋白质,因此常作为大豆蛋白的原料应用于面制品中,不仅提高产品蛋白质含量,且根据氨基酸互补原则,提高产品蛋白质质量。又因其加工特性,在加工中增加面制品色、香、味,延长面制品货架期。如在焙烤食品中加入脱脂豆粕粉,可使面包营养增加,改善面包皮色,防止面包老化,使蛋糕质地膨松、蜂窝细腻、口感良好。 1.2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脱脂豆粕作为大豆蛋白原料应用于肉制品,既可作为非功能性填充料,也可用作功能性添加剂, 改善肉制品的质构和增加风味。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还可以做到低脂肪、低热能、低胆固醇、高蛋白、强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合理营养。 1.3 在其它制品中的应用脱脂豆粕作为大豆蛋白的原料还可以用在其它制品中,如在纺织品中做棉、毛、麻处理浆料的中和剂和分散剂, 提高产品质量和印染效果; 可以制成可食性蛋白膜和肠衣等; 还可以制成保鲜膜, 用于糕点、水果、蔬菜的保鲜;可作为造纸、塑料、石油工业中的功能填充剂及附着粘接材料。 2 高温变性豆粕的生产现状高温豆粕又称为高变性豆粕,是大豆提油后经高温脱溶后得到的产品。随着以大豆为原料的制油工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豆粕产量快速增长。初步测算, 目前全国每年豆粕产量约为 1200 ~ 1300 万吨,其中 95% 以上为高变性豆粕。豆粕中约含有 40~ 45% 的蛋白质, 10~ 15% 的低聚糖, 20~ 25% 的多糖与纤维素,有极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高温豆粕生产主要采用两种生产工艺,一种是轧坯直接浸出工艺,另一种是膨化浸出工艺,两种工艺的路线都较为简单,国内采用较多的是第一种工艺。物料浸出前的干燥是在轧胚后进行的,采用一般的平板干燥机干燥,往往会使豆粕色泽加深,应适当控制干燥温度,保证豆粕色泽品质。膨化浸出在国内也有许多油厂采用。优点是生产能力提高、动力消耗降低、蒸汽消耗量降低、豆粕的质量高等。大豆脱皮高温豆粕生产工艺借鉴低温豆粕生产工艺,预处理工艺和浸出工序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脱溶工序采用高温脱溶, 可以有效破坏豆粕中尿素酶等抗营养物质。所以生产出的豆粕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色泽浅。研究表明,脱皮豆粕的蛋白质含量、营养价值优于不脱皮豆粕,脱皮豆粕中决定动物消化吸收的氨基酸明显增加。但是,高变性脱脂豆粕在生产的过程中经高温处理,蛋白质几乎全部变性,其氮溶解度指数只有 12~ 15% 。再加上目前我国现有制油企业的大豆前处理设备投入非常少、原料清杂差、豆粕含杂率高, 想用普通的物理方法从中分离出可食用蛋白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高变性豆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基本都是作为饲料来使用,在人类食品方面则使用较少,只限于酿造食品(主要是酱油)的生产。 3. 低温变性豆粕的生产现状低温变性大豆粕是大豆提油后经低温或闪蒸脱溶处理,蛋白质变性较小,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用大豆粕。低温脱溶技术是指浸出后的湿粕在较低的温度下和较短的时间内,并且在一定的真空条件下,将粕中的溶剂脱除并达到规定指标的过程。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提高蛋白质的质量,为大豆分离蛋白等新型大豆蛋白制品的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低温豆粕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三种:闪蒸脱溶,卧式脱溶和 4 号溶剂油( 液化石油气) 浸出技术。闪蒸脱溶的机理是利用过热溶剂气体高速气流,迅速与湿粕接触,使湿粕在管道中呈悬浮状态运动,以快速脱除粕中的大量溶剂。闪蒸脱溶工艺利用溶剂过热蒸汽的气流在输送管里以极快的速度输送大豆湿粕,在极短的时间里对湿粕高温加热,溶剂过热蒸汽与湿粕之间进行激烈的热量和物质传递,使湿粕中所含溶剂脱除。由于瞬时高温,豆粕蛋白质发生热变性很小。其优点为物料在闪蒸管内与高温溶剂蒸气瞬时接触,时间短(2s 左右) ,粕中水溶性蛋白质变性少,得率高。缺点是粕中残溶和水分较高。卧式脱溶工艺, 是湿粕进入脱溶器( 脱溶器与风机、分离器、加热器组成过热溶剂气体循环系统), 立即与过热溶剂气流相接触,以脱除物料中的溶剂,经风机抽吸后通过分离器除去粕末和液滴,部分溶剂经加热器后进入脱溶器循环使用。热溶剂蒸汽充分接触,使溶剂脱除。双筒卧式脱溶工艺的优点是粕中残溶和粕中水分均较低,缺点为湿粕在两级脱溶机内停留时间长( 10~ 15min) ,粕中水溶蛋白变性程度高,蛋白质得率相对低。 4 号溶剂油浸出工艺是利用高压浸出,减压脱溶的原理,湿粕中的溶剂在常压下挥发成气体,然后经气体压缩机换热后液化,再循环使用,从而达到脱除溶剂的目的。 4 号溶剂浸出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个工艺在较低温度下( 小于等于 65℃) 进行,粕中蛋白质变性程度低, NS1 值高。缺点是工作压力高, 设备投资大, 并且在浸出前溶剂要进行预处理, 否则其中的杂质会对粕中蛋白质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上述三种工艺中, 目前较为常用的工艺是闪蒸脱溶工艺和卧式脱溶工艺,4 号溶剂浸出正在推广应用之中。 4 脱脂豆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脱脂豆粕的生产工艺是大豆经清选除杂、脱皮? 破碎成 4~8 瓣的豆粒, 再经调质处理、轧坯、用己烷脱脂。生产食用级脱脂粕的大豆,必须是一级大豆,其性能符合残粒豆?2%( 热残粒 0.2% ) ,杂质?1% , 杂色豆?1% ,容重 719 kg/m3 。即使用二级大豆,其质量标准也限定残粒豆?3% ,杂质?2.0% ,杂色豆?2% ,容重为 6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Liener和Pallansch(1952)采用等电点盐析、移动界面电泳、超速离心沉淀技术结合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生物活性方法,从大豆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能凝集红细胞的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大豆凝集素。其特点是能与糖结合,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能凝固红血球,因为植物凝集素与动物细胞上的特异糖基有很高的亲和力,不同动物细胞表面有不同类型的糖基,所以不同来源植物凝集素与不同种动物的细胞膜有特异性结合反应(徐晓峰和朱才,1996)。大豆凝集素与兔红细胞有特异性凝血反应,并使细胞凝集从悬浮液中析出,可根据凝血反应强度,用凝血效价表示含量。
大豆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有:对动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并随动物种类、生理阶段和饲喂量等而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其中对氮代谢的影响比较明显,尿氮损失随着日粮凝集素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对小肠结构和功能有影响(李振田,2003)。
1.2.1 大豆凝集素的检测方法
人们运用凝集素具有和红细胞凝集的特性,采用体外试管内红细胞凝集反应对凝集素进行观察和量化。同一种饲料样品对不同种类动物的红细胞凝集活性不同。不过因为红细胞来源对测定结果有重要影响,于是有学者提出一种不需要红细胞的方案,就是用与相应凝集素具有结合特异性的糖复合物共价连接与聚苯乙烯胶粒替代红细胞,其余步骤不变,这种方法较为简便。对于大豆凝集素来说,把N-乙酰基-半乳糖胺和乳糖共价连接于胶粒上,是最灵敏的凝集反应系统(潘洪彬等,2005)。
1.3 大豆寡糖
大豆寡糖是大豆中含2~10个单糖基的低聚糖的总称,主要包括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以及少量的毛蕊花糖。在自然界中,寡糖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但以大豆中的含量最高。大豆寡糖属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一般占大豆固形物总量的7%~10%,其中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各占5%、1%和4%,棉籽糖和水苏糖被视为难消化糖(李德发,2003)。
人和动物摄入适量的大豆寡糖是有益的,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但这个剂量范围很小,一般认为大豆制品中的寡糖对单胃动物不利,引起胀气和腹泻。Zhang等(2003)报道,在玉米-奶粉型日粮中添加1%和2%水苏糖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有下降的趋势。
1.3.1 大豆寡糖的测定
尽管有关寡糖的分析方法有报道,但传统的方法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张丽英等(2004)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一个测定大豆及其产品中大豆寡糖(蔗糖、棉籽糖、水苏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本方法对测定大豆寡糖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和可靠及回收率高等特点,是研究大豆寡糖与动物营养素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周红等(2001)通过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柱分离
发酵液中寡糖,再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寡糖含量。分析测定结果可为发酵液的优化配制提供依据。
1.4 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中的抗原蛋白主要包括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三种伴大豆球蛋白(α-conglycinin、β-conglycinin和γ-conglycinin)。其中glycinin和β-conglycinin是大豆中免疫原性最强的两种抗原蛋白。
四种大豆球蛋白均能引起断奶仔猪过敏反应,起主要作用的是glycinin和β-conglycinin。据报道,给7日龄仔猪灌服大豆蛋白提取液,每天6 g,连续5 d,21日龄断奶后,喂以含有相应大豆蛋白的断奶日粮,在血清中测出了较高效价的抗glycinin和β-conglycinin的抗体(Li等,1990)。研究还发现给仔猪灌服大豆蛋白引起猪的小肠绒毛萎缩,隐窝细胞增生,同时导致消化吸收障碍、生长受阻以及过敏性腹泻(谯仕彦等,1995;谯仕彦和李德发,1996)。孙鹏(2006)分析了蒸汽处理对纯化大豆抗原蛋白活性的影响。孙泽威等(2005)探讨了大豆抗原蛋白对犊牛生长性能、日粮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大豆抗原蛋白对畜禽生产性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1 大豆抗原蛋白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李成贤等(2007)对大豆抗原蛋白的提取分离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根据超速离心分析,用沉降系数S代表球蛋白组分(1 S = 10 – 13,S=1Svedberg 单位),可分为2 S,7 S,11 S和15 S四种成分,大豆蛋白主要是7 S组分和11 S组分,其中7 S组分主要是β- conglycinin,而11 S组分主要是glycinin。自1962年Wolf等人首先利用饱和硫酸铵分级的手段得到纯度为91%~93%的11 S,球蛋白以来,根据抗原蛋白特性已建立了许多7 S球蛋白和11 S球蛋白分离及测定的方法,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冷沉淀法、盐析法、按离子强度不同而沉淀的分离法、免疫法(贾振宝等,2002;李德发,2003;彭楠等,2006)。
1.5 其他大豆抗营养因子与生物活性物质
在大豆和大豆制品中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寡糖、抗原蛋白外,还含有植酸、单宁、抗维生素因子等抗营养因子,以及皂甙和异黄酮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大豆及大豆制品中的含量很少,抗营养作用较小。它们所引起的生理效应见于表1.1。
2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方法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是影响大豆蛋白源在饲料中使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大豆蛋白源在饲料中的使用量,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钝化。目前,世界范围内对
降低或消除大豆蛋白抗营养因子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完善,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钝化处理。
表1.2 降低豆科植物抗营养因子的加工方法
序号 加工方法
1 育种与基因改良
2 饲料配方:原料选择,氨基酸或其他添加剂,如抗生素、酶制剂等
3 初次加工:化学处理,酶处理,物理处理(膨化,热处理)
二次加工:包被/制粒
引自:Thorpe, J. 和 J. D. Beal.,2001。
2.1 生物学处理
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添加适宜酶制剂或用微生物发酵处理以分解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2.1.1 酶制剂处理法
酶制剂有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植酸酶是应用最广泛的单一酶制剂,能水解植酸和植酸盐,释放磷并使植酸抗营养作用消失;复合酶制剂如NSP 酶(非淀粉多糖酶),就能对多种ANF起作用,最大限度发挥饲料作用(赵林果等,2001)。但对酶制剂的耐受性、稳定性、影响酶制剂作用的外在因素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另外,酶制剂处理时,添加酶的量要适量,过量会扰乱消化道的正常消化机能而产生不良作用。
2.1.2 生物发酵处理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水解酶、发酵酶和呼吸酶,可以消除植物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有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还将大部分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植酸等无机盐转化为细胞中的有机盐,不仅提高了利用率,还可降低饲料中总磷等的含量,减少饲料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发酵法具有以下特点:能对多种抗营养因子产生去毒效果;对营养组分体外降解,大幅提高各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率;发酵处理可明显提高大豆的适口性,有一定的诱食效果。采用独特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使大豆蛋白被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分子。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大量增殖,其结果不仅提高了发酵大豆蛋白基料的蛋白质水平,而且部分大豆蛋白质发酵时转化为菌体蛋白,这本身也改变了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李绍
猜你喜欢的内容。。。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并对使大豆 抗营养因子失活的方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综述,为发酵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 用提供依据。 关键......
……新进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胡婷 北...
……新进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胡婷陆文...
……大豆饼粕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及去除方法饲料13 茆建昱 大豆饼粕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及去除方法饲料13 茆建昱 目录 摘要主要抗营养因子 去除方法 昱 目录摘要 主要......
……豆粕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它能干预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饲料中的几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钝化方法进行了综述。......
……但豆粕中含有 一些抗营养因子和胀气因子,这对于幼年动物来说 是不利的。 发酵豆粕是豆粕通过多种微生物发酵得到的 优质植物蛋白,豆粕经过发酵 后 ,可消除部分抗......
……1 禾谷籽实中的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及其消除 方法 1 抗营养因子及其...②化学处理法:指在豆粕中加入化学物质, 并 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 使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文章来源...
……人们对抗营养因子的消除进 物理 方法和生物 行了积极的探索, 其中有化学法、 学方法。 下面笔者就不同处理方法对豆粕抗营养因 子的消除效果进行综述。 胰蛋白酶......
……《饲料工业》 · 2010 年第 31 卷第 23 期 专题论述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和作用机制及加工处理方法罗 敏王涛 摘 要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和作用机制及加工处理方法_专业资料。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
……饼粕类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危害与消除方法-zbs_畜牧兽医_农林牧渔_专业...2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饼粕类饲料原料中含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是大豆粕、菜籽粕、......
……为深入了 解饲料抗营养因子消除方法, 文章对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种类、 抗营养...故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猪对 玉米和豆粕中磷的生物利用率仅有 12%和 23%......
……这些抗营养因子 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将其除 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加热, 去, 而不影响...因子检 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低抗营养因子豆粕加工 方法的建立和评价提供......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与发酵豆粕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_畜牧兽医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4】 宋青龙 , 秦贵信 .饲料 中的抗 营养 因子及其 消除方法阴. 国外畜牧......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粮油食品科技第......
……尿素酶活性高,则说明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没有 受到有效破坏, 豆粕没有熟化; 但...加强大豆的清理和吸风除尘、去除大豆中的 并肩泥是降低豆粕灰分含量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对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去除方法的研究 引起了生物学 家、 动物营养学家的重视...
……大豆中蛋白含量是固定的。豆 皮中部含有蛋白,所以,去掉豆皮以后,能够提高豆粕的...4 尿素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生大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尤其是抗胰蛋白酶......
……2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 1去除多种抗营养因子通过多菌种、多温相、多重发酵技术可将豆粕中 2凝集素凝集素是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因子。凝集 素由于1889年第......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