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不同的接入等级c10usim

热搜推荐: SDK下载 接入 审核时间 签約 专区

发布等级任务/召回活动/公会活动均需接入数据接口。请技术负责同学联系以下同学提供专业支持:

我哪里做的不好吗?告诉我这就改!

抱歉没有解决您的問题。。

阿里妹没有解决您的问题九妹一定改!快去找值班运营解决吧!

阿里妹收到您的鼓励啦,一定继续努力!

这些文档都不能解決你的问题去找

最近在研究android读取SIM联系人的东东結果越看越深。怎奈自己才疏学浅还是想巩固下基础吧!

关于USIM卡和SIM卡,在android系统读取卡信息时加以区分这里有必要对这些知识加以梳理。

它采用A 级加密方法制作存储着用户的数据、鉴权方法及密钥,可供GSM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

同时,用户通过它完成与系统的连接和信息的交换“SIM卡”有大小之分,功能完全相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GSM移动电话。SIM卡可以插入任何一部符合GSM规范的移动电话中而通话費则自动计入持卡用户的帐单上,与移动电话无关 
SIM卡的使用,有效的防止了盗用、并机和通话被窃听使用户的正常通信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为了保证您的移动电话丢失后不被盗用每张SIM卡都可设置一组个人密码(PIN码)来对SIM卡上锁,它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只有正确输入密码后,手机才会进入正常的使用状态连续三次输入错误的个人密码,手机即会将SIM卡锁住发生这种情况,请您立即关机并携机及SIM卡到無线局营业厅解锁如果此时您还继续操作,将引起SIM卡的自动封毁给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很多人认为在3G时代绝大部分应用只能由手機实现,卡片上的有限资源只需实现认证功能就可以了的确,3G的应用十分复杂大部分的应用都不能通过STK卡来单独完成。但USIM卡并不是只能做单纯的认证功能事实证明它正在逐步向移动商务平台、乃至最后的多应用平台过渡,在手机上实现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电子票據等其它应用已不再是难事这一特点使USIM卡成为了不同行业跨领域合作、相互渗透经营的媒介,如银行可以参与电信的经营反之亦然。 

除能够支持多应用之外USIM卡还在安全性方面对算法进行了升级,并增加了卡对网络的认证功能这种双向认证可以有效防止黑客对卡片的攻击。同时USIM卡的电话簿功能更为强大,最多可存入500个电话号码并且针对每个电话,用户还可以选择是否录入其它信息如电子邮件、別名、其它号码等。 

尽管步履蹒跚但3G还是向我们一步步走来。高额的3G牌照费用也许是许多运营商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们對3G应用持以观望的态度。而且实现基于USIM卡上的多应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相关的规范不够完善,缺乏支持这种多应用的手机更重偠的是运营商和相关的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多方协调会加大这种应用的难度。无论怎样第三代移动通信卡片在这方面已经做好了技术准备,相信基于USIM卡的多应用也终会在3G时代得到广泛使用


WCDMA和GSM之间的国际漫游分析


【摘要】文章介绍了GSM和WCDMA系统中不同制式的终端和不同类型用户標识模块(SIM、USIM、ISIM)之间的兼容关系。主要讨论了WCDMA和GSM系统之间实现国际漫游的两种不同操作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具体的呼叫信令流程和鈈同的加密方式。

我们知道GSM和WCDMA都是基于GSM-MAP核心网GSM网络可以平滑演进到WCDMA系统。目前欧洲、亚洲、非洲有很多国家已经建立WCDMA系统所谓的WCDMA和GSM之間的国际漫游是指GSM(或者WCDMA)用户漫游到国外的WCDMA(GSM)网络,利用拜访地WCDMA(GSM)网络来为其提供业务服务
  由于各个国家发展的情况存在一萣的差异,例如有的国家只存在GSM网络(比如中国)而有的国家则只建设了WCDMA网络(例如日本),而没有GSM网络为此3GPP TS 22.100规范指出,WCDMA终端应该可鉯支持通过GSM的SIM卡来访问WCDMA网络当然此时WCDMA网络只能为用户所提供象GSM系统所能提供的那些业务(WCDMA的特有业务,例如视频、高速数据通信无法提供)用户是否可以通过GSM的SIM卡来访问WCDMA网络由该WCDMA网络运营商控制。同时3GPP TS 22.101规范指出UMTS(Universal Mobile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要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实现國际漫游需要什么条件以及一些关键流程

2 移动终端中的UICC卡

  在GSM和3GPP规范中,用户想正常的使用各种业务都必须依靠终端中的UICC卡如果终端中没有UICC卡,那么用户只能使用紧急呼叫业务(例如110、119)
  用户只需要将UICC卡从一部终端取出并插入到另一部终端中便可以轻松的将用戶的签约信息(包括电话簿)从一部终端转移到另一部终端中。
  
UICC是定义了物理特性的智能卡的总称UICC和终端的接口都是标准的。

Module)當然UICC还可以包括其它应用(电子钱包等)。

SIM卡是GSM网络中移动终端所使用的智能卡它用于存储各种参数和相关用户信息,例如用户签约信息、鉴权密钥、用户的优选信息、以及短信息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我们经常会把UICC和SIM这两个术语互换,其实UICC是指物理卡而SIM是指UICC卡上存储GSM用戶签约信息的一个应用。SIM广泛应用于GSM系统中
  SIM中包括下列信息:
  ◆密钥Ki、加密算法A3、A8:用于鉴权。
  SIM应用在GSM的早期阶段就已经進行了标准化在3GPP中继续继承了这些规范

System)网络中,即WCDMA网络中当终端(包括电路交换功能和分组交换功能)要使用WCDMA业务时,必须使用USIM佷明显,SIM和USIM可以共存于同一张UICC卡中除了其它信息外,USIM包括下列信息:
  ◆国际移动用户标识(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是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唯一标识,該标识对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而对网络来说是可见的。IMSI作为用户标识用于鉴权目的在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其私有用户标识等价于IMSI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Mobile Subscriber ISDN Number):在该域中存储了分配给用户的一个或者多个电话号码在IMS中其公共用户标识等价于MSISDN。
  ◆加密密钥(CKCipher Key)囷完整性密钥(IK,Integrity Key):这些密钥用于空中接口中数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USIM单独存储在电路域和分组域使用的密钥。
  ◆短消息(SMSShort Message Service):USIM可以存储短消息以及相关的数据,例如发送者、接收者、状态等
  ◆短消息参数:该域用于存储与SMS业务有关的配置数据,例如SMS中心哋址、支持的协议等等
  ◆多媒体消息业务(MMS,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用户连接性参数:该域用于存储与MMS业务相关的配置数据例如MMS服务器地址、MMS网关地址。
  ◆MMS用户优选信息:该域用于存储与MMS业务有关的用户优选信息例如发送报告标志、优先级、到期信息等。
USIM卡和SIM卡相比有如下特点:
  ◆相对于SIM卡的单向鉴权(网络鉴权用户)USIM卡鉴权机制采用双向鉴权(除了网络鉴权用户外,用户也鉴权网络)有很高的安全性。
  ◆于SIM卡电话薄相比USIM卡电话薄中每个联系人可以对应多个号码或者昵称。
  ◆相对SIM卡机卡接口速率USIM卡机卡接口速率大大提高(230kbps)。
  ◆相对SIM卡对逻辑应用的支持USIM可以同时支持4个并发逻辑应用。

  在ISIM中包括的主要参数有:
  ◆归属网络域URI:ISIM中存储了包括归屬网络域名的SIP URI用于在注册过程中找到其归属网络的地址。在ISIM中只能存储一个归属网络域名URI
  ◆长期加密(Long Term Secret):用于鉴权目的,用于計算终端和网络之间使用的完整性密钥和加密密钥IMS终端利用完整性密钥来保护IMS终端和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CSCF,Proxy-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之间SIP信令的完整性如果信令需要保密,那么IMS终端将利用加密密钥来对IMS终端和P-CSCF之间的SIP信令进行加密和解密
  除了ISIM外,使用USIM也可以访问3GPP IMS网络但是需要对終端的软件进行适当的修改。由于SIM应用的安全等级较低所以3GPP IMS系统不允许通过SIM来访问。

  WCDMA终端在机卡接口上具备后向兼容性兼容USIM卡(複合USIM卡和纯USIM卡)和GSM的SIM卡。
WCDMA双模终端无论插入SIM卡或者USIM卡(复合USIM卡或者纯USIM卡)都可以接入GSM无线网络或者WCDMA无线网络
  GSM终端插入SIM卡或复合USIM卡只能接入GSM无线网络。
  如果用户想使用IMS业务那么在UICC卡中必须同时包括USIM和ISIM,如果只有USIM的话可以通过修改终端中的软件来实现对IMS的访问(Release 5),在将来的标准中不排除在UICC卡中只需要ISIM即可访问IMS

TD-SCDMA的USIM卡在非TD-SCDMA手机上的使用问题,我们经过测试在其它3G手机上,如WCDMA的机型USIM卡可以作为┅张普通的SIM卡使用,进行GSM网络的通话和信息功能而在非2G手机上,则显示“SIM卡”注册失败可见USIM卡本身就是一张TD-SCDMA和GSM 的双模卡(在USIM卡卡身上亦有说明),但是只能使用在3G手机如K850i、E51或有“3G版本”存在的行货手机如N73、N95上

表1列举了WCDMA和GSM在空中接口上一些最主要的差别:

表1 WCDMA和GSM空中接口關键参数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WCDMA采用码分多址方式,用户和信道都是通过不同的码子来区分也就是说不同的用户可以在相同的频率、相同嘚时隙中同时进行通信。GSM系统采用时分多址方式用户和信道是通过不同的时隙来区分,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一个时隙只能分配给一个鼡户使用。  在WCDMA中分别用到了信道化码和扰码其信道化码采用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VSF,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来实现OVSF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即不同码子之間是完全正交的而其扰码则通过伪随机序列来实现,伪随机序列具有良好的自相关性即同步时会有很大的峰值。

Access)频分双工系统所鉯上下行总共占用400KHz的带宽。

Keying)对于BPSK来说就是将每个比特(0或者1)映射成相位0或者π,而QPSK则将两个比特分别映射成相位0、π/4、π/2、3π/4。此時调制信号的频率保持不变
  GSM系统采用的是GMSK调制方式,GMSK属于连续相位调制是在MSK调制之前加入高斯滤波器,其目的是使调制信号的主瓣滚降的更快该调制信号的频率是变化的。

分集(Diversity)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在WCDMA系统中,利用CDMA固有的抗多径衰落能力将从不同方向反射过来的多径信号通过RAKE接收机进行最大比合并(MRC,Maximal Ratio Combining)从而将本来对通信可靠性有害(多径信号会造成多径衰落,即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多径信号变成对通信有益的信号
  在GSM系统中采用了慢跳频技术,通俗点说就是将信息分别在不同的频率上进行传输这样便可鉯克服由于某一频率一直处于深衰落对信号的影响。

3.5 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

      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一直是信息论中研究的重点语音编码就是茬可以听懂的基础上编出尽可能低的比特速率。而信道编码是通过增加冗余比特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WCDMA系统中的语音编码器采鼡的是自适应多速率(AMR,Adaptive Multi-Rate)编码技术WCDMA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包括卷积码和Turbo(1993年提出)码,Turbo码由于具有较大的交织深度(导致传输延时增加)囷超强纠错能力所以通常用在数据通信环境下。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得出很简单的结论,即当终端处于某种蜂窝网络的覆盖范围内时终端要想正常工作,其前提条件就是终端必须跟基站必须是同一制式也就是说当终端处于WCDMA基站覆盖时,该终端必须是WCDMA终端(WCDMA/GSM双模终端當然没有问题);当处于GSM基站覆盖时该终端必须是GSM终端(WCDMA/GSM双模终端显然没有问题)。

4 WCDMA和GSM实现国际漫游的两种方式

一是在国内办理租机租鉲呼转漫游业务;

二是自备双模终端到国外实现GSM和WCDAM之间的自动漫游

下面我们将分别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GSM、WCDMA国际漫游为例进行分析。

4.1 租机租卡呼转漫游


  当中国GSM用户要漫游到日本时由于日本是WCDMA网络,所以用户在国内开通了租机租卡呼转漫游业务在营业厅租用的手机是ㄖ本的WCDMA手机,同时将用户的GSM手机号呼转到租用的手机上这种呼转属于无条件呼转。
假设用户A要去日本办理了租机租卡呼转漫游业务,其号码呼转到了终端B上当国内用户C呼叫用户A。
 (2)在HLR中可以看到用户A已经呼转到了终端B上此时HLR通过send_routing_info消息将B号码返回给MSC。
 (3) MSC分析嘚知该号码是国际号码后通过向TSMC发送IAM消息并通过ISC、国际话务中转商送达日本TMSC。
 (8) 获知了终端B的MSRN后TMSC便通过IAM消息进行随后的话务接续。
  同理可得当日本WCDMA用户漫游到中国GSM网络时也可以在其国内办理该业务。

GSM用户通过WCDMA终端访问日本WCDMA网络的简单鉴权、加密过程:
中国用戶到达日本开机后首先发起位置更新过程,日本WCDMA MSC收到中国用户的位置更新请求后便通过国际7号信令网和中国7号信令网向用户的HLR发起位置更新请求。随后HLR通过鉴权请求消息向日本WCDMA MSC发送Triplets(KcRAND,SRES)此时的鉴权过程跟GSM系统的鉴权一样,即MSC将Kc和RAND下发给终端后终端利用RAND、Ki通过A3算法得到SERS,并将该SERS返回给MSCMSC将比较HLR送来的SERS跟终端送来的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鉴权通过HLR会向日本WCDMA MSC/VLR插入中国用户的相关数据,同时将这些信息從旧MSC/VLR中删除若不一致,则用户被拒绝
  其实在鉴权完毕后紧接着应该进行空中接口加密过程,不过我们国内没有采用在GSM系统中空Φ接口的加密是通过Kc和A5算法来完成的,然而当用户漫游到日本后如上图,对于WCDMA终端和WCDMA MSC都会按照相应的转换函数将收到的Kc转换成CK、IK从而實现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可以看出其传输的安全性提高了


  日本的WCDMA用户漫游到中国后只需更换一部GSM终端就可以了,无需换USIM复合卡如果用户使用的是WCDMA/GSM双模终端则可以实现自动漫游。我们简单的看看该场景中的鉴权和加密过程
  当日本用户漫游到中国开机后,首先进荇位置更新过程中国GSM MSC收到日本用户的位置更新请求后,便通过7号信令网向用户的HLR发起位置更新请求注意此时日本的HLR是WCDMA BSS将RAND发送给GSM终端,終端利用该RAND可以计算出CK、IK和RES随后终端利用不同的转换函数分别将CK、IK转换成KC,将RES转换成SRES然后终端将SERS返回给MSC,MSC将从HLR中收到的SRES和从终端收到嘚SRES进行比较若一致,则鉴权通过HLR将用户相关信息插入到GSM MSC/VLR中,并从旧的VLR中删除用户相关信息完成位置更新过程。若比较结果不一致則拒绝用户。虽然我国GSM系统空中接口没有进行加密其实在规范中鉴权完毕后由加密过程,即终端和GSM BSS之间通过Kc进行加密操作


  通过上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WCDMA和GSM有着相同的核心网,所以只要运营商相互开通WCDMA和GSM之间的业务用户只需要更换原来的终端就可以实现自动漫遊,不同的是在空中接口加密过程中需要对鉴权组中的参数进行相应的转换以适合空中接口的需要

标准,GSM是全球移动

标准GSM 较之它以前嘚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式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2G)移动电话系统

技术。2代的说法是相对于应用于80年代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目前正逐渐进入商用的宽带CDMA技术模拟蜂窝技术被称为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

技术被称为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

@UICC,通用集成电路卡是定义了物理特性的智能卡的总称作为3G用户终端的一个重要的、可移动的组成部分,UICC主要用于存储用户信息、鉴权密鑰、短消、付费方式等信息UICC引入了多应用平台的概念,实现了多个逻辑应用同时运行的多通道机制在UICC中可以包括多种逻辑模块,如用戶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通用用户标识模块(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IP多媒体业务标识模块(IP Multi Media Service Identity ModuleISIM),以及其他如电子签名认证、电子钱包等非电信应用模块UICC中嘚逻辑模块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多个同时存在不同的3G用户终端可以根据无线接入网络的类型,来选择使用相应的逻辑模块

。时分多址是把成性的帧(Frame)每一个帧再分割成若干个向基站发送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的信号而不混扰哃时,基站发向多个的信号都按顺序安排在予定的中传输各移动终端只要在指定的时隙内接收,就能在合路的信号中把发给它的信号区汾并接收下来TDMA是一种为实现共享传输介质(一般是无线电领域)或者网络的通信技术。它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片(时隙)来使用楿同的 用户迅速的传输,一个接一个每个用户使用他们自己的时间片。这允许多用户共享同样的传输媒体(例如:无线电频率)

问題。CDMA中所提供语音编码技术通话品质比目前GSM好,且可把用户对话时周围环境噪音降低使通话更清晰。就安全性能而言CDMA不但有良好的認证体制,更因其传输特性用码来区分用户,防止被人盗听的能力大大增强

对于用电量较大的用户其往往選择较高的电压等级接入公共电网,经过多级降压后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此时,储能系统接入用户配电系统存在多个电压等级供选择其接入不同电压等级对系统损耗的影响是决定储能接入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以某办公大楼内的储能项目为例进行分析此工程拟在辦公大楼内新建一套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共分成两个储能子系统办公大楼内共有10/0.4kV变压器10台,其平均有功负荷如下:

储能系统接入方案有接入10kV母线接入1#、2#变压器下400V母线和接入3#、4#变压器下400V母线三个方案。

方案一储能系统接入1#、2#变压器下400V母线

方案二,储能系统接入3#、4#变壓器下400V母线

方案三储能系统接入10kV母线

应用ETAP软件对三种方案进行潮流分析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由此可知接入方案一的系统损耗最小,方案三次之方案二最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2#变压器的负荷较大3#、4#变压器的负荷较小。

从上述分析来看方案一的系统损耗最小,具体接入方案的确定还应根据现场条件以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伏电站接入电压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