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山谷和山脊的区别图示鞍部等地貌.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试用等高线绘出山地、洼地、山脊、山谷和鞍部等地貌.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山顶:等高线由外到内逐渐增加洼地:等高线由外到内逐渐减少山谷:等高线有外到内逐渐减少山脊: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数据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鞍部:两个连着的山顶陡崖:有等高线重叠的就是陡崖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要具体情况看的一般有数据表明高度 就能看出大概的地形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地形剖面图及地图专题
(1)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建筑铁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量的依据。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由于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把球面展成平面时,必然发生破裂和褶皱,这样就不能表示各种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为了解决球面和平面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地图投影的方法。因为有了在平面上投影的经纬网,就能根据地理坐标把球面上的景物,转绘在平面上构成地图。在地图投影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会使经纬网发生变形。地图投影按其变形性质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按其投影的构成方法可分为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等。按投影面的位置可分为正轴投影、横轴投影和斜轴投影等。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虽然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和坡度,但对缺乏读图经验的人来说,却不容易建立起地面起伏的立体感。为更好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倾斜缓急,可以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
  我们选择一幅比例尺为1&#的地形图,等高线的间隔为50米,要求绘制MN线的地形剖面图,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作一条与MN线段等长的水平线;
  2.用分规在MN线段上量取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移到水平线上,得到点1、2、3、4、5……,点1代表450米的等高线,点2代表500米的等高线……,而两点之间的距离,则表示两条等高线在地面上的水平距离。
  3.根据需要,定出合适的垂直比例尺,以决定剖面的高度。地形图的水平比例尺是1&#,也就是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地水平距离1000米,如果要求这个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相等,那么,由于点1所代表的等高线高程为450米,所以可取4.5毫米表示它的垂直高度。同理,500米的点2取5毫米,550米的点3取5.5毫米……,这样,就可以在图1-95C上绘出表示各点高度的垂直线;
  4.在各点垂直线的顶点用曲线加以连接,就成为MN线的地形剖面(见图1-95D);
  5.这个剖面的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是相等的。
  在地形平缓的情况下,采用与水平比例尺同等的垂直比例尺不便于表现它的微小起伏,因此,常将垂直比例尺适当扩大,图1-95E就是将垂直比例尺扩大成二倍后所绘成的MN线段的地形剖面图。当改变比例尺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水平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各为多大。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my注释:主比例尺:在进行地球投影时,对地球半径缩小的比率,通常称为地图主比例尺。(地图经过投影后,体现在地图上只有个别的点或线才没有长度变形。即只有在这些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才可以用地图上注明的主比例尺进行量算。)
局部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
(2)与地形剖面图有关的题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九个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一处重点,更是难点,本文试着从难点突破方面做点总结,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
图中AB线为山谷线,CD线为山脊线
方法一:横向地势比较法
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横向比较,即图中MN方向和XY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XY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而山谷处(MN方向)为中间低两侧高。
结论:中间高两侧低——山脊;中间低两侧高——山谷。
方法二:纵向比较法
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纵向比较,即图中AB方向和CD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CD方向)等高线由高处弯向低处;而山谷处(AB方向)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
结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
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
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
三、有关悬崖的计算:
1.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n-1)&Δd≤ΔH<(n+1)&Δd
&&&&&&&&&&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
Δd:等高距
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
&&1、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大+Δd
&&&&&&&&&&&
大: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
&&2、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Δd<H≤小
&&&&&&&&&&&
小: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1-2题
1.陡崖A处的高度为(&&&
A.10米    B.20米    C.20米以上    D.20米以下
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
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解题】1、陡崖A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其相对高度为20~40米之间。
&&&&&&2、交通线路如果必须穿越山区,往往选择鞍部位置,因为其地势较低。
【答案】1、C&&&
四、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比较:
&公式中高差往往由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决定。
&结论: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成正比,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
【例题】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
【审题】四图图幅大小相当且等高线分布均匀,可视为它们的图上距离相等,等高距又相同,这时我们需要寻找坡度与比例尺的关系。
【解题】坡度=高差/水平距离=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即坡度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故上述四图中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db
五、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1.河流位置: 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2.河流的流向:
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例:读下图判定河流ab段的流向。
解析:因为河流常发育在山谷地形处,而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如下图)。故可判定图中50米等高线以北地势比50米等高线内的地势高,从而推断河流的流向。
3.河流与地势高低:
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定地势的高低。
例: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周低
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周高 D.甲岛中低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解析:图中甲岛河流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故判断地势东高西低,乙岛河流自中间流向四周入海,故判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六、水库大坝的建设:
1.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2.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图中阴影部分为库区范围
3.大坝高度的确定:大坝高度应根据其所接触到的等高线来判定。但经常由于在山区会有各种小山丘存在,故按蓄水要求,大坝往往只能修建到一定高度。
例:下图中如果只修建一个大坝,则大坝的高度约为&&&&&&&&&&&&&&&&&
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根据大坝修建在峡谷地段,可选定大坝的位置。如果大坝修300米高(即左侧修至小山丘,右侧修至300米等线),则我们发现大坝与300米等高线无法形成闭合区域。要形成闭合区域,必须再修建另一座大坝(如图中虚线)。这不符合题中修建一座大坝的要求。故只大坝只能修建至约200米高度。
七、交通线路的选择: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如右图中:
在EF之间修建公路,选择&&&&&&&&&&&&&&
(EGF或EHF)应选择EHF
意义: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
&&&&道路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
&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等
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常要作通视情况(即站在某处能否看到另一处)的判断。
我的理解是:通视情况的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将两地连线作为剖面线,画出剖面地形图,在剖面图中再将两点连成直线作为人的视线,而地势起伏如果高出人的视线,则判定为不能看到。
例: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下图,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处,并用地形地剖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2001年全国卷文综试题)
解析:分别连接EH、FH、GH,并作剖面图。(如下图)
判定得知:G点能观察到经过H处的车辆。
总结: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之。
一般地,我们会碰到以下一些情况,如下图所示:
&⑴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则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左图和中图所示)
&⑵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右图所示)
九、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内大小的判定:
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该如何认定?我的理解是:
结论:“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证明:如下图中,对于A、B两处大小的判定。
对于A处的判定:我们对两条等值线之间取点,一种情况忽略闭合等值线(M点),另一种情况考虑闭合等值线(N处)。如图:
M处的大小为:3&M&6,N处的大小为:N=6;
结果:N&M——我们可理解为由于存在了该闭合等值线,使闭合等值线及其以内其值的大小出现递增趋势。故可理解为“大的更大”。
对B处的判定其方法和原理同A处的判定。
【例题】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 &
b,读图回答第1-3题:
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M&300&&&
&#&M&400&&&
&#&N&200&&&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3、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
& ①同为洼地 ②同为小丘 ③同为缓坡
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D、②④
【解题】由于a&b,故M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大,N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小,按照“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的理解:
&1、M处中间高四周低,故为小丘,N处中间低,四周高,故为洼地。选C。
&2、同样的理解得到300&M&400、100&N&200,故选C。
&3、如果两闭合等值线同为a或同为b,意即同时符合“大的更大”或同时符合“小的更小”,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选A。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总结
1.坡度问题:
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6页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
一. 实习背景
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的地形特征点线,具有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山谷的提取更难,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提取鞍部点,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可以来提取一些鞍部点,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 实习目的
(1)熟练掌握基于DEM 利用ArcGIS 进行提取相关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
(2)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特征;
三. 实习内容
1. 提取dem数据的SOA
2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3. 基于DEM 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第1页/共6页
寻找更多 ""&&欢迎来到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导读:山区地貌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基本形状。②山脊,山的凸棱由山顶延伸至山脚者叫山脊,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③山谷,两山脊之间的凹部称为山谷。④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山脊处,形状象马鞍,所以称之为鞍部。山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这些曲面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倾斜的面所构成,两相邻倾斜面相交处称为棱线,山脊和山谷都是棱线,也称地貌特征线,(又称为地性线)。在地面坡度变化的地方,比较显著的有山顶点、鞍部的最底点、谷口点、山脚点、坡度变换点等,这些都称为地貌特征点。数字化测图,由于其全野外采集数据,室内成图的特点,往往野外作业人员忽视了对地性线的使用,随便采集一些数据,便生成等高线,这样所成的地形图往往与地实地地形不太相符。
关键词:山顶,山谷,山脊,鞍部,地貌特征线,地貌特征点,数字化测图
山区地貌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基本形状。
山区地貌的测绘,传统的有大平板仪测图,或小平板仪测图等。由于测站点距碎部点比较近,作业员可以根据所测的地形点,随时就可以将地形勾绘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地形来说,就能用较少的地形点,逼真地将它们的形状反映在图纸上,这是平板仪测图的优势。
现在我们用全站仪或RTK测图,颠覆了传统的作业模式,这是野外采集数据,成图则是依靠程序来完成。如果野外采集数据不到位,计算机就无法正确表示出真实的地貌。
因此,要用数字化正确表示好山区地貌,就要掌握它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采集地形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种特殊的山区地貌:①山顶,较四周显著凸起的高地称之为山,山的最高点叫山顶,尖的山顶叫山峰。。山的侧面叫山坡,山坡倾斜在20&&&45&的叫陡坡,几乎成竖直形态的叫峭壁,下部凹入的的峭壁叫悬崖,山坡与平地相交之处称为山脚。论文发表。②山脊,山的凸棱由山顶延伸至山脚者叫山脊,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③山谷,两山脊之间的凹部称为山谷。两侧称为山坡,两山坡相交部分叫谷底,谷底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④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山脊处,形状象马鞍,所以称之为鞍部。
山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这些曲面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倾斜的面所构成,两相邻倾斜面相交处称为棱线,山脊和山谷都是棱线,也称地貌特征线,(又称为地性线)。
在地面坡度变化的地方,比较显著的有山顶点、鞍部的最底点、谷口点、山脚点、坡度变换点等,这些都称为地貌特征点。
我们掌握了山区地貌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在上述的特征点上采集数据,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几种典型地貌特征点上采集数据的方法:
要使等高线能以最恰当的形式表示地貌形态,则必须了解各种地貌的固有特征及其地貌表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测量人员除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地貌学常识。下面介绍几种特殊地貌地形点的采集方式。
1.山顶地形点的测绘
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按其形状分为尖山顶、圆山顶、平山顶等,不同形状的山顶,用等高线表示的方法也不一样,采集地形点的位置也有区别。如图,(图中的数字表示在测图中采集地形点的位置,以下同)。
尖山顶的顶部附近倾斜比较一致,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大小相等,在这个位置采集地形点,除了在山顶最高位置外,它的周围也要适当采集一些点。
它顶部的坡度比较平缓,然后逐渐变陡,等高线之间的平距,在离山顶较远的山坡部分较小,愈至山顶,平距逐渐增大,在顶部最大,测绘时山顶的最高点要采集地形点,在山顶附近坡度逐渐变化的地方也要适当采集一些点。
平山顶的顶部平坦,到一定范围时坡度突然变化,因此,等高线之间的平距在山坡部分较小,到山顶时平距逐渐增大,采集地形点时要特别注意。
2.山脊地形点的测绘
山脊是山体延伸的最高棱线,按形状可分为尖山脊、圆山脊、和台阶状山脊。如图:
其特点是两边山坡比较陡,山脊线比较明显,测绘时,顺着地性线均匀地采集地形点就可以了。
由于山脊部分比较宽,采集地形点时要特别注意沿山脊的最高处采集地形点,另外,在山脊的两侧,坡度变化的地方,也要采集一定数量的地形点
2.3台阶状山脊
采集地形点时,应注意山脊部分至两侧山坡变化的位置,除了在山脊最高处和坡度变化处采集地形点外,还要在台阶的上方及下方地形变换的位置采集地形点,以控制台阶的形状。
3.山谷地形点的测绘
山谷是指山地的两侧高,中间低的狭长地带,山谷也分尖底谷、圆底谷和平底谷。如图:
测绘时,只要顺着谷底的最低处采集地形点就可以了,有些山谷中有小溪,采集地形点的位置应在小溪中间。用单水涯线表示溪流,并示以流向。
除了在谷的最低处采集地形点外,还要在山谷两侧地形由缓到陡的变换处各测一排点。论文发表。以控制圆形山谷的形状。
这种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带较多见,测绘时,只要在山谷两边的地形变换处采
集地形点即可。
4.鞍部地形点的测绘
鞍部属于山脊上的一个特殊部位,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地方。如图:
尽管鞍部有窄短,窄长,和平宽等形状,在测绘时要掌握一个原则,鞍部的最低点必须采集地形点,鞍部的最低点和山顶的最高点,两点之间的地形点应均匀地采集。鞍部的等高线,其形状应为两组近似的双曲线。
5.地性线的运用
地性线可分为山脊地性线和山谷地性线。一般情况下山脊地性线用长实线表示,山谷地性线用虚线表示。这些地性线相互连结,便构成了所测地貌的骨干线网,从而确定了地貌的基本起伏状态。如图:
数字化测图,由于其全野外采集数据,室内成图的特点,往往野外作业人员忽视了对地性线的使用,随便采集一些数据,便生成等高线,这样所成的地形图往往与地实地地形不太相符。
因此,在测绘山区地貌时,除了认真采集上述那些地貌特征点外,还要灵活使用地性线,根据所采集的地形点,在计算机上建立DTM,生成等高线,再参照地性线,对等高线进行适当修改,再依照地形图图式,将所测地形要素完整地表示在图面上,最后,将图面加一整饰,这幅山区地形图就完成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相关科技小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科技小论文
读者推荐的科技小论文
热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山的鞍部和山脊,山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山脊是分水岭啊?期待你的help!不要答得太随便啊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山谷拼音:shāngǔ 英文:valley说明: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 山脊山脊( a ridge) 等高线,向低处凸的是山脊山脊是由两个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组合而成条形脊状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态.山脊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斜坡的交线,叫做山脊线 鞍部地形图中为两组表示山头的相同高度的等高线各自的闭相邻并列,其中间处为鞍部.鞍部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因为山脊使得降水分别向着山脊流去,这样就自然可以分开各自的降水流向,就是河流分水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山脊就像人的脊柱一样啊,你弯下腰是,中间高,两侧低,当山上有水时,水从中间往两侧流,所以说山脊是分水岭。山的鞍部和山脊,山谷有什么特点,高一书上应该有啊。
通常两条河之间都是有大的山脉的,而这个山脉的山脊就被称为分水岭。很形象,好理解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脊和鞍部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