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宝宝捏脊的好处体质不好能天天捏脊吗

当前位置: >
什么是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的误区
育儿知识  更新时间:    编辑:adou
& &现在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疗法&易被宝宝接受,越来越受家长们的认可。小儿捏脊疗法更是作为一种常用的小儿保健推拿手法被家长们熟知。很多家长朋友非常热衷于给自己的宝宝做捏脊保健,殊不知这种手法的操作也是很有讲究的。
& &什么是小儿捏脊疗法呢?
& &这是在宝宝脊背正中使用捏提法操作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保健手法。目前这种手法在我国已应用了1600多年,最早记载于晋代的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用小儿捏脊来治疗儿童腹痛,后来被逐步发展并形成各种流派,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
& &我们先从中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小儿捏脊:脊背正中肌肤按经络学说划分,属督脉及两旁的膀胱经,以督脉为主。督脉气血是在脊背正中按从下向上的路线循行的,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运行的作用,所以小儿捏脊正是通过调节督脉气血运行来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家长一定听说过&补虚泻实&,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治疗原则,小儿捏脊法也不例外。
& &小儿捏脊的误区
& &误区1:不分病情,一律上捏脊
& &在以往形形色色的小儿推拿保健书籍或小儿保健专家指导中,都提及小儿捏脊具有升阳开胃、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但这些作用仅限于上捏脊,即从腰骶部的长强穴至颈部大椎穴方向操作。上面我们讲了督脉气血运行的方向,经络推拿中讲究&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上捏脊是顺着督脉循行的方向,所以具有上述补法的作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下捏脊,即与督脉循行相反的方向操作,这种方法有清热泻火通便的功效。所以在给宝宝捏脊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捏脊方法。
& &误区2:不辨虚实,不分补泻
& &既然小儿捏脊有上下操作之分,肯定在疗效上有虚实之别,并且要根据宝宝的不同体质来选择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证出现发热、口臭、便秘等表现时就只能用下捏脊法(大椎至长强穴方向),这个时候如果继续上捏脊法只会加重病情。而虚寒证出现食积、腹泻或便秘的症状时就只能用上捏脊法了(长强穴至大椎方向)。此时如果辨证不明,只会耽搁或加重病情,出现中医所说的&坏病&,那时治疗难度就更大了。所以会出现,有的父母天天给宝宝做捏脊保健,身体反而越来越差。
& &误区3:捏脊次数越多越好
& &有些父母盲目相信小儿捏脊的疗效,认为次数越多越好,每次给宝宝捏上十几甚至几十次,每天做几次。此时更要顾及宝宝的耐受程度,根据体质适可而止,上捏脊每次捏5~7次即可,下捏脊至皮肤发红发热为度。值得注意的是上捏脊具有提升阳气的作用,长期应用会加重胃火,如果您的宝宝能吃而又容易食积,我们中医称之为&胃强脾弱&,捏脊时更要适度。
& &误区4:捏脊在任何时间操作都可以
& &中医中有&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也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早上正好是一身阳气生发之时,这个时候捏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晚上要养阴,这个时候去捏脊,过度生发阳气反而会耗阴致内热从生。所以有些父母不明就里,晚上正好有时间就在晚上捏脊,长期操作反而使宝宝出现睡眠变差、烦躁不安的症状。另外,不要在宝宝过饥、过饱或饭后马上捏脊。
& &小儿捏脊在操作时也要顾及宝宝的身体状态、基础疾病等诸多因素,如果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疖肿等皮肤病以及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要等疾病治愈后再捏脊。如果有急性屏气发作、先天性心脏病、出血性疾病等基础疾病时,禁用小儿捏脊法。此外,捏脊时家长指甲不宜过长,以免刮伤小儿;手法要轻柔,以免造成皮肤破损。
& &总之,&捏脊有风险,操作需谨慎&,家长朋友们在没有弄清楚宝宝的病情虚实的情况下,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育儿知识注意!小儿捏脊没捏好后果很严重
注意!小儿捏脊没捏好后果很严重
近几年国内流行中医推拿,而对于小儿保健推拿,很多父母非常热衷给自己的孩子捏脊。各种养生书籍及小儿推拿专家,一说到小儿捏脊都只说捏脊的好处,比如疏通经络、升阳开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而对于不适宜的捏脊所带来的副反应往往都不怎么谈或者根本就没谈及,这就给父母一个错觉,认为每个孩子都适合做捏脊保健。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捏脊分为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和下捏脊(从上往下)。不过因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和下捏脊是针对不同的病症使用的,不能蛮目使用。捏脊是在人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上捏脊能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可温肾健脾,令脾肾得以运化,属补法。所以更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症状。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所以孩子要捏脊的话,就要先分析清楚宝宝本身是什么样的体质,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而言,阳气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会增强,胃口也会变好。而对于实热症或阴虚内热症就不适合经常上捏脊,否则会越捏内火越重,就很可能会出现便秘加重,口舌生疮,盗汗加剧,晚上睡觉烦躁甚至发烧。上捏脊大补阳气会助热,热就会促使身体机能加速运化,因此要根据孩子体质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无益。有的家长就觉得捏得越多越好,每日给孩子捏上十几二十遍,而且早上捏完晚上还继续捏,长期坚持的话反而造成严重伤害。特别提醒下,因为上捏脊会加重胃火,胃强脾弱的孩子,就是那种非常能吃老感觉吃不饱又容易食积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经常上捏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您的位置:&&&&小儿捏脊的利弊
小儿捏脊的利弊
日 22:04阅读次数:62462
小儿捏脊的利弊?小儿捏脊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没有副作用,越来越吸引家长的喜欢,但是如果不注意操作的正确,就容易使小孩受到损伤,
所以给小儿捏脊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面是这篇文章
小儿是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尤其是现在气温突降,对于孩子、、食欲不振,如果推拿手法运用得当,可以起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疗法来治疗。
对于小儿常见疾病,诸如发烧、拉肚子、感冒、咳嗽、肚子痛等,小儿推拿都有招。
小儿捏脊的弊存在于捏脊的方法
捏脊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又无副作用,但是小儿脏腑娇嫩,如果家长操作手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损伤。所以,给孩子捏脊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当孩子出现突发高烧、急性腹泻等急性疾病时,应先查清病变原因再做有针对性治疗,盲目自行捏脊可能会耽误孩子病情。
小儿捏脊注意事项
在给宝宝进行小儿捏脊时,有一些注意事项是妈妈们需要了解的:
1、进行小儿捏脊时宝宝不能是空腹,饭后也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过冷或者过热都会对宝宝产生不好的影响。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5、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
6、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婴儿必须在会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
7、宝宝有以下这些情况时不宜进行捏脊: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以及当孩子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等)、严重、重症心脏病、、痴呆、紫癜、皮肤病或背部皮肤有破损时,不适宜做捏脊治疗,伴有高热、出血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方法。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妈妈姥姥自学小儿推拿 大病小病捏个脊靠谱吗?
日 08:47:5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从新生儿抚触到小儿推拿的按摩,宝宝身体倍儿棒&、&昨天晚上临睡前给他捏了夜尿穴,果然晚上没尿了&、&这段时间孩子消化不好,想起来就给他捏捏脊&&&关于如何帮助宝宝建立自身的抵抗力,是许多妈妈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最近,钱报童玩会妈妈们讨论最多的便是小儿推拿了,不少妈妈热衷自学、讨论并使用,还问:你今天给孩子捏脊了吗?
  年轻妈妈自学小儿推拿
  不爱吃饭的宝宝抢碗了
  小欣现在2岁半了,小欣妈妈说,孩子成长更像是家长的自我成长,比如,从一个中医门外汉,修炼成宝宝的保健医,朋友眼中的捏脊达人。
  小欣妈妈告诉记者,从小欣出生后就每天为她做新生儿抚触,坚持到快1周岁。后来孩子渐渐长大顽皮了,加上工作忙,小欣妈妈就淡忘了。前不久,小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了,怎么哄、劝都不吃。
  &如果把孩子的肠胃比作童工,那么让宝宝吃得过多过饱,就像是让一个童工完成成年人的工作量,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就会使它病倒、罢工了。&小欣妈妈说,&欲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有的家长照书养娃,几点添加,每天多少量;放手给老人带,他们生怕宝宝饿到,给宝宝又是水果又是蛋、又是饼干又是牛奶,宝宝的肠胃就苦了。&
  偶然的一个机会,小欣妈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小儿捏脊的帖子,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回家操练起来,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小欣从看见饭碗就跑,变成了看见饭碗就抢,妈妈开心极了。
  眼下,杭州的乐乐妈也在和她的一群朋友们自学中医,什么穴位在哪里,对应什么保健功能等。&对中医我一直蛮有兴趣的。前不久一些妈妈还自发地邀请民间小儿推拿达人到杭州来开班授课,三天每人花费数百元,第一次系统的学习,感觉豁然开朗。&乐乐妈说,学会了推拿按摩的手法,不光给孩子按摩,也可以给自己、老公拍打排毒,全家都受益。
  为了外孙女,姥姥学成中医铁粉
  推拿能增强宝宝免疫力
  不仅年轻妈妈,说到小儿推拿,不得不提一位陈姥姥。陈姥姥,原名雪芳,退休后,她从一名老师变成了一个中医小儿推拿广达人。她告诉记者,学习中医小儿推拿,完全是为了外孙女。
  &外孙女刚2岁时,天天夜里咳得坐起来,哭得天昏地暗,太令人崩溃了。&陈姥姥心急如焚,跟许多年轻家长一样,上网搜治疗方法。&分析来比较去,看准了佘建华的推拿方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孩子操作了一遍。没想到,当夜一声没咳。&陈姥姥说,坚持了一天、二天&&孩子两个月的久咳就这样好了。
  这一发不可收拾,陈姥姥特意赶到山东,跟着各大名中医学习小儿推拿。&跟陈为章老师学习的过程很精彩,我第一次听到《黄帝内经》的讲解,阴阳五行的美妙,经络穴位的神奇,令我心花怒放,下决心要推广祖宗的好东西。&于是,陈姥姥开始在自家所在大院里练习面诊。&我们大院有几十上百个孩子。我告诉那些奶奶姥姥、爸爸妈妈们小儿推拿的好处,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就这样,陈姥姥走上了中医小儿推拿的推广之路,全国各地跑,开公益讲座。
  在陈姥姥看来,现在小朋友生病最大的问题都是人为的,比如西化喂养、过度喂养、滥用抗生素等。她告诉记者,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人体内与生俱来、兼具防御和修复双重功能的免疫系统,中医推拿就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战斗力。现在,陈姥姥正在写书,讲一个关于中医铁粉的故事,最大的愿望不是新书大卖,而是&希望大家都学会捏脊&。
  常见疾病,小儿推拿都有招
  力道分寸有讲究,家长需慎学
  省儿保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吴芳发现,近两年小儿中医的粉丝越来越多。&许多妈妈刚开始都会选择给孩子看西医,当她们发现吃药、打针、挂盐水等对孩子都无效时,一些妈妈才会硬着头皮带孩子来找中医,以身试法后发现效果很好,慢慢就变成了中医粉丝了。她说中医的优点是副作用小,疗效好,缺点就是中药要煮,而且难吃,中医疗法需要坚持。
  捏脊属于推拿的一种,吴主任告诉记者,小儿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膀胱经,通过捏脊刺激,达到增强体质、调理脏腑、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儿保中医科以汤药调理为多。不过因为这股小儿推拿热,最近儿保也委派医生进修,未来也会开展此项目。小儿推拿好处多多,吴主任说,对于小儿常见疾病,诸如发烧、拉肚子、感冒、咳嗽、肚子痛等,小儿推拿都有招。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功夫全在医生手下,力道、分寸有讲究。
  &从中医角度看,中医推拿手法有补、泻之分,所以家长自行给孩子捏脊要谨慎。&吴主任提醒。
  陈姥姥的捏脊手法
  A、第一至三遍:从尾骨尖开始向上滚捏(或者叫擀皮)一直到大椎,提拉一两下后,双手反手向下,紧贴脊柱抹下去直到尾椎骨,开始第二次捏脊,共捏三遍。记住:到大椎一定要提拉。每一趟上去后都要用手掌从大椎处沿脊柱两侧抹下来。即从夹脊穴下来,可以平补平泻。
  B、第四第五遍:从尾椎骨开始,捏起肉先提拉一下,然后开始&一、二、提!&即左右手各向上捻一下就要提拉一下。提拉到肋骨就不要提了,继续捻上去到大椎如前所述。一般人被提拉时会发出一定的响声,这就叫做&积&,所以小孩子捏脊也叫捏积。
  高血压、高血糖、高烧(39℃或39.5℃以上)的捏脊的方向是从大椎到长强穴,即反向捏脊。甚至沿着肋骨向两旁做八字捏脊。体弱的孩子可以上午捏脊,晚上抹上王佑三药膏,从大椎开始向下来回搓督脉,搓红搓热,尤其多搓长强穴,可补肾。
  捏脊效果:对吃饭不香、便秘腹泻、睡卧不宁、贫血缺钙、四肢冰冷、体弱多病等有效。
  捏脊禁忌:不得生硬用力,令孩子惧怕;不得饭后1小时内捏脊;高烧、高血压、高血糖要从上向下。
健康频道传真:3
官方邮箱:
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浙江在线健康频道微信细谈捏脊:孩子好胃口可以“捏”出来
孩子好胃口可以“捏”出来
核心提示:小孩偏食、厌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易感冒等问题较普遍,一直以来都是令家长头痛的事;另外,小儿先天、后天不足引起的一些慢性疾病也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捏脊可以帮助孩子祛病强身,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适于家庭操作的推拿法。
所以妈妈们,不妨在家里给宝宝捏捏脊,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还可以强身健体,防治多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捏脊法不打针,不吃药,在家里就可以操作。& 
什么是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为“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捏脊前的准备&
&&&&&捏脊其实很简单,对场地和操作者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所以初次给宝宝的捏脊的爸妈也不必心慌慌。
&&&&&在家中就可以进行捏脊。脱去孩子的衣裤,任其俯卧在床上或家长膝盖上。家长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
&&&&&如果郊游在外,可在避风处找一块柔软的草地,摊上床单或衣服,即可捏脊。
&&&为什么捏脊能治病
& 简单地说,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捏脊可以治什么病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夜啼、睡眠不安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怎样给宝宝捏脊
&&&&&手法一:
&&&&&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
&&&&&手法二:
&&&&&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
&&&&&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捏多为保健,食指在前拇指在后多为治疗。建议每天做一次,一次做8-10分钟。同时捏脊的过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后松开,应保持一路紧凑上行。
&图一:从尾椎开始拇指往下压,食指、中指在上
捏脊要捏到位: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
&&&&图二:往肩颈部方向,拇指不可离开背部
捏脊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相应的背部穴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的治疗效果。
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捏住肌肉向上提时,不要提得过重,否则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
图三:至肩颈部时,手再从尾椎开始向上做
捏脊要注意什么
&&&&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饭后不要立即捏脊,饭后需休息2小时再进行,捏脊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
 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体质较差的孩子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手法: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②要捏捻,不可拧转。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 
&&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时不宜捏脊;伴有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捏脊为什么不能在晚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