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时在外省考了高中的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试,高三转回户口所在地高考,那还

浙新办[2008]36号  新闻热线:2269999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二高三学生首次共同参加“高考”10月高中学考新高考选考结束
  昨天下午,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为期三天的10月高中学考新高考选考结束。按照浙江高校招生综合改革方案,这是适用于新高考的第三次学考选考,也是高二高三学生首次共同参加新高考。
  前天下午4时左右,记者在东海中学考点看到,考点门口显得很空旷,没有大量等在校门口准备接孩子的家长。&现在和之前一考定终身相比较,现在还多了次机会,相对来说就不会那么紧张。我们家孩子让我们不用过来,他心态保持的挺好。&家长任女士告诉记者,当天是周末,夫妻俩都有空,就顺便过来接一下。
  与任女士不同,家长陈女士显得有些焦虑,&因为这次是高二高三一起参加考试,而且成绩按照等级划分的,高二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和掌握程度,相比高三学生,还是会有些弱势。&
  据介绍,本次学考选考开齐了所有考试科目,共10门,参加考试的对象主要为2015级、2014级普通高中在校在籍的高二高三学生,选考科目成绩可直接用于2017年和2018年的高考成绩中。定海区属学校设置了东海中学一个考点,有考生1000多名,共3546科次,其中,学考1765科次,选考1781科次,相比今年4月份的学考选考,在人数、科次数和选考比例上都有一定的提升。
  相比之前的考试,本次考试对考生身份的验证更加严格,首次采用持准考证和身份证双证入场考试的规定。外语科目首次开考,试卷卷面满分为150分,外语考试成绩兼具学考和高考两个功能,其中,作为学考用,其划等级(5等)比例方法和其他学考科目相同;作为高考用,其成绩与语文数学一样以卷面实际得分计入高考总分。今后外语考试一年两考,一次在10月份与其他学考科目同步安排,另一次安排在6月份与高考语文、数学同步安排,仅限当年高考考生参加。
  [链接]
  学考与选考相关知识
  学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在新高考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直接挂钩,选考科目考试成绩将计入高考成绩,而什么科目作为选考科目,何时考、考几次,都由考生自主选择。也就是说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从7门选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在每门科目第一次报考时就要明确是作为学考科目还是选考科目,选定后不可变化调整。即同一门科目,不能先作为学考科目考,觉得感觉不错再作为选考科目考。
  学考选考每门科目最多可以考两次,成绩按照等级划分,两年有效。这个有效期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退两年来计算。
  若想知道进入心仪的高校专业需要考什么选考科目,考生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网查询。
标签:高考责任编辑:
 初审编辑:陈效
手机微信扫一扫
关注定海山微信
这里有你想了解的定海
中共舟山市定海区委宣传部主管 舟山市定海区新闻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6号 浙ICP备号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09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报名工作备忘
江苏省2009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考试报名工作备忘
一、特点:
108090809,111―208113―4
30952081060―65
二、报名对象
1200953.652
7200920082008
三、报名时间:
四、报名方法:
五、报名内容:
六、填表要求:
七、关于信息技术考试
209200832008322264
7510070%30%
309VBJAVA”
411172008309
文章录入:jwc&&&&责任编辑:jwc&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您现在的位置: &
因为在异地上学都高中之后想要高考都要将学籍档案转回到老家的学校就读才行
来源: 时间:
篇一:最新异地高考方案 异地高考方案公布 广东随迁子女2016年就地高考 暂未出台 参加高考时间 京上广同日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后年可参加高职考试 上海:与居住证挂钩 北京市30日公布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方案;上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30日公布;广东30日公布异地高考政策,于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 北京 暂未出台 参加高考时间 从2013年起,有北京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已连读初中3年,可参加中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按照有关规定参加高职的考试录取。 从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从2014年起,进城务工人员持居住证明,有稳定职业及住所,随迁子女有本市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以在京借考,回原籍录取。 上海 与现行政策并无太大不同 上海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据了解,关于非沪籍人员子女在沪高考的资格与现行高考政策并无太大不同。 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市参加中招考试;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市参加高考。 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并完成全日制教育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参加上海市普通高职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参加全日制高职自主招生并完成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参加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
广东 参加高考要到2016年 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2014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按国家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中职学校具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中职报考高职的考试,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2016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按国家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学籍的,可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据新华社 对不符合在我省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知》指出,自2014年起,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生办同意,可在我省借考,但须回到户籍所在省(市)参加录取。 对随迁子女报考资格的认定,《通知》明确,由教育部门负责对随迁子女在我省连续就学年限和学籍进行审核。公安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证进行审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进行审核。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公安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合法住所进行审核。
(郑州晚报)
2012高考日记:异地高考进行时 记录各省脚步一路向前 教育部目前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45亿人,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遇到了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解决异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3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教育部要求各地根据这3个条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篇二:异地高考 浅析异地高考
摘要:随着社会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异地高考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它涉及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这一现实性问题。 2013 年,异地高考进入政策实施和执行阶段,至2014年6月全国共有30个省公布了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方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从异地高考政策推行的原因、各地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简析、异地高考政策推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以及为推进异地高考提出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对异地高考政策进行分析,更好地推动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异地高考;各地政策;原因;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 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 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 相关概念界定 异地高考是指父母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子女跟随着父母去同一个地方,并在这个地方长期生活,且子女参加高考的地方不是本人的户口所在地的现象。“高考移民”是指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较发达地区部分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利用各地高考分数及录取率的差别而采取转学、迁徙户口等方式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的现象。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既存在联系,又存在着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具有跨区域性,目的都是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户籍与学籍关系,前者具有学籍无户籍,后者具有户籍无学籍;二是发生地不同,前者发生在发达地区,后者发生在欠发达地区;三是特性不同,前者具有共赢性,共赢性是指异地考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增加高校的生源,最终形成共赢局面,后者具有盲目性,盲目性是指高考移民具有从重心理,没有考虑移民的条件,而做出盲目决定。 二、异地高考政策推行的原因 (一)异地高考有利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异地高考的教育改革显得既合时宜又具积极意义。 山东省率先公布了《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规定2014年起山东允许非户籍考生就地高考;安徽省规定高考无户籍门槛只要高中完整学籍;北京、上海规定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本地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广东省则规定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等6项条件。尽管最具争议的北上广地区的异地高考政策没有太大突破,但不再单纯凭户籍排挤外地考生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高考改革中户籍制度的“藩篱”将逐渐被打破。这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增加了砝码,城乡之间的户口限制、农民进城落户等难题有望被逐一攻克。(二)异地高考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常态化的异地高考能发挥协调社会各方权益、解决社会问题作用。 1、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稳定。异地高考的顺利实现能为很多外来人口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为他们争取享受入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提供政策保障,减少其流动性,保证用工资源的稳定。 2、顺应了我国当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需要,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011 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达1167 万。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彰显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已有的高考模式,固然有利于政府进行社会控制,但是却剥夺了流动人口的教育公平权,必须进行“改造”。 3、减少了区域性教育各录取方面的特权导致的社会不公。对于务工人员流入地而言,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各更高质量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三)异地高考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公平 异地高考的根本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衡,导致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区域、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事实极大的影响学习和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进而出现了高考录取的不公平。经济发达省市通常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下是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异地高考政策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流动人口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四川、贵州、青海等省市的偏远农村地区,他们的子女在户籍地无法享受到发达地区学校的优等教育资源,而流入地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学生顺利考入大学甚至是211985等名校的可能性更大。异地高考的放开能够确保更多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考政策优惠,有利于确保教育质量的公平。 (四)异地高考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传统的二元经济与社会、高额教育成本使得大部分儿童选择在原籍就读。根据全国妇联2008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监管及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塑造,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影响了民族素质提升。而异地高考可以解决孩子入学地与高考地的一致问题,保持了学习持续性,解决了儿童心理健康之忧。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异地高考政策的示范效应,有步骤地实现中考、异地小升初、异地入园等措施,并让孩子们能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情,让更多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进而破解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 (五)异地高考有利于节约教育资源 大规模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社会进程中突出特征。、2005,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为0.7亿、1亿、1.5亿,2011年则达到了2.4亿。但大规模的跨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却无法在流入地顺利获得高考机会。在户籍+学籍高考政策挥棒下,在部分考生回原籍高考会造成时间、经济和信息的巨大浪费,造成户籍地与入学资源数据匹配的不尽吻合,影响了政策公信力。异地高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机会主义高考移民,减少因为户籍导致考试成本增加,降低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波动幅度,形成有序的财政投入机制,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区域教育发展协调性。 三、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简析 (一)北京规定,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从北京的规定看:在满足若干条件后,随迁子女可以在北京考高职,但没提考本科在政策中还提到“借考”,回原籍录取的说法。据报道,2014年北京申请参加异地高考考生400余人,最终审核通过的“合格考生”只有114人。表明北京异地高考之争是北京籍考生父母取得了完胜。 (二)上海规定,持A类居住证者的随迁子女可以在上海就地高考。 在此政策正式出台之前上海就允许持A类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参加高考,但“持A类居住证”这个门槛不低,一般进城务工者很难跨越。因此这种政策看似指明了一条道路,但很难到达目的地。 (三)广东从2014年起,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3年以上持有居住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者,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以在广东考高职。2016年起,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另要求随迁子女必须在广东省参加中考,方可在广东省参加高考和录取。 由此可看出:2014年开始,广东省要求,随迁子女必须符合5个条件才可以考高职。2016年开始,符合6个条件才可以参加高考和录取。面对这样的条件,家长只能望梅止渴。 (四)山东。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令随迁子女高兴的是山东的政策非常实用,门槛不高。但山东省历年来录取分数线较高,政策实际影响不大。 综上,“异地高考”新政可以看出,“异地高考”之争火药味很浓。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异地高考”需求人数较多地方,政策大多“口惠而实不至”,很难得到社会认可,异地高考政策的广泛实施还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异地高考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本地考生与随迁子女之间的矛盾 异地高考政策一经出台,本地考生与随迁子女针对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一方面,北上广等教育资源充裕的本地考生及家长强烈反对异地高考,对异地高考政策充满了担心,认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异地高考是抢占了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大了考生间的竞争,无形中降低了本地考生的录取率,甚至会挤占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源,要求随迁子女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家长群体对异地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北上广等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地区的异地高考政策门槛过高,他们表示自己为所在的城市作出了贡献,子女也在当地就读,就应该享有与当地考生同等的待遇,过高的门槛使得异地高考政策对他们来讲成为一纸空文。 (二)“高考移民” 的隐患 异地高考的开放意味着满足一定条件的外省籍考生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不仅随迁子女可以享有这个权利,还会有一些考生利用不正当手段浑水摸鱼,向录取分数线低、录取率高的省市移民。异地高考的准入条件如果比较宽松,那么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从中受惠,但北上广地区则很可能继人口稀少且录取率高的西部地区之后,成为“高考洼地”,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进而成为对社会公平的挑衅。准入条件如果比较严格,则“高考移民” 可以得到一定的抑制, 但很可能由此将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拒之门外,也就降低了异地高考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的根本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 易引发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中央和多个地方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都要求“随迁子女的监护人在当地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而对于“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此,负责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审查的部门具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在审查考生的学籍,父母的社保年限等条件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官员设租、群众寻租的不法现象,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审查也就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没能保障随迁子女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反而会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损害我国高考制度的权威和形象,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异地高考方案不仅是要防止移民群体的投机,更需要防止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考生通过腐败等手段谋取高考权利,如此才能保证随迁子女群体异地高考的公平与公正。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设立高考资格审核部门时,也应设立监督部门, 同时让信息透明化, 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五、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思路对策 (一)联动户籍改革保证异地高考政策的有效施行 现行的高考招生工作仍采取“户籍+ 学籍”的报名制度,导致随迁子女往往由于户籍原因不能参加当地的高考。因此,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首先,必须建立适当的城市准入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工有机会在城市安家落户,取得户籍并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其次,必须打破高考报名的“户籍+ 学籍”制度,取消户籍对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限制。第三,在更高层面上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在政策上帮助和保障他们能够享受城市医疗、教育、就业和住房等基本权利。因此,保证异地高考政策的有效施行必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异,教育公平的实现才有可能。 (二) 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异地高考政策的公平公正 高考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个部分,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关乎教育公平能否实现。目前就全国来看,高考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因不能充足的供给而呈现出资源紧缺的现状。同时,由于各地区高考资源情况不同导致优质高考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一般经济发达城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而考生却相对较少,这一地区一般成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 有些地区考生数量较多,但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丰富,均拥有量较适度,被称为适度地区; 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由于国家的政策倾斜,加上考生数量较少,使得该地区的考生相对有更多的机会。”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在于均衡分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科学布局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 完善准入机制打破异地高考政策的区域壁垒 允许随迁子女参加异地高考不应是完全没有门槛的,随迁子女参加异地高考要“有条件的准入”。首先要考虑该城市的承载能力,考虑当地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包括教育资源是否充实等问题。另外父母在当地务工的年限、随迁子女是否在当地完成初中教育等问题,都可以纳入准入机制。这些条件的设立应当由各地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设定,不能搞一刀切。
(四)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缓解了异地高考的利益冲突 第一,可以采取以省为单位,全国按统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额的办法,各高校以各省实际报考人数为依据分配招生名额,如此,各省的录取比率是相同的,各省间的考生流动不会对高考录取产生影响,进而避免了“高考移民” 的产生;第二,可为随迁子女设立独立的录取单元,像此次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一样,放权给各省市,由各省市因地制宜地确定录取办法、录取名额和录取率, 由中央审核监督,全面权衡,调整人口输入地和流出地的录取比例,维持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相对均衡,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公平考试、公平录取。
结局 异地高考政策之难就在于,既要考虑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同时又不能影响当地考生的权益。这意味着对待异地高考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地区和城市面对不同的教育状况,要出台不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北上广等矛盾尖锐地区。我们在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同时,不能给当地考生带来教育不公。异地高考之路是任重道远的,异地高考破冰还需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异地高考是必然之路,各个城市早晚都要开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燕妮,张国磊.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2]李慧,杨颖秀.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13(02). [3]陈立鹏,郭晶.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13(04). [4]洪成文.我国异地高考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 [5]瞿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讨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7).篇三:高中学籍表的填写 怎样填写高中学籍表 一、用黑色水笔认真如真填写,可先复印一份试填,然后再抄在正式表格上.学业水平测试已明确了你的各学科成绩等级,填的分数高不仅无正面作用,反而说明你是个非诚信之人,交给班主任签名盖章时,有可能??; 二、认真阅读《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教基〔2006〕2号)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基〔2006〕14号)精神,为指导普通高中实施规范的学分认定和管理,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普通高中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特制订本办法。 一、高中课程修习的学分管理 (一)高中课程修习实行学分管理,学分用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修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二)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2学分。 (三)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l8学时,相当于1学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应当保证270学时,每学分不少于l8学时,计15学分;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1周,获2学分;社区服务按照工作日计算,三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获2学分。 (四)选修Ⅱ课程开设,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为36学时,2学分 (五)学分由学校认定并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应依据教育部课程标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及学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评价和实施细则,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一)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二)学生三个学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还要获得28个以上选修学分,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要获得6个学分;总计必须达到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达到毕业所需的144个学分后,学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修习更多选修课。凡是选修新的课程模块并通过考核的,可以获得更多的学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分详见下表。 学习领域 科 目 必修学分 (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分Ⅰ 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文学 语 文 l0个学分(下面省略)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 语 10数 学 1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 史 6 地 理 6 科 学 物 理 6 化 学 6 生 物 6 技 术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8 艺 术 艺术或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 学习活动 15 社会实践 6 社区服务 2 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1 )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分获得除了要完成规定的学时,还要提供以下几方面材料:①开题报告或课题项目的研究方案;②体现研究过程的记录、及相关佐证材料;③研究成果及 评价。 (2)社区服务 学生三年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提供活动计划、记录、总结和 社区证明材料等,方可获得2学分。 (3)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供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 体验材料等)、学校和有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可获得2学分。 四、学分认定的管理 (一)学分与学籍 1.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的课时、修习过程评价、考试考查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应分别记入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 案和电子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 2.学校不得以学分奖励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学生 成长记录和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予以记录。 3.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使用统一的学籍号,便于学籍管理、学生成长记录以及查询。 4.符合《安徽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省内学校之间转学的,学分可以互认。由已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市、自治区)转入的,必须提供必要的学分证明材料,转入学校应当认定学生在原学校所获得的学分。由尚未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市、自治区)转入的,转入学校应当根据原学校提供的学习成绩证明,并按照其所学内容与新课程模块内容之间的关系认定相应的学分。转外省(市、自治区)就读 的学生的学校,应将该生学分认定情况随学籍档案一并转出。 5.由于休学等原因造成学习过程间断的,其学分及有关材料可连续计算或使用。 三、学分在三学年的分配 获取学分时间终结在学业水平测试前,如思想政治8个学分,高一、高二每四学期分别 得2个学分,高三成绩栏成绩照填,无需填学分。 四、各科每项成绩均为百分制,它的构成,以数学为例 滁州中学 数学 科目模块修习学分评定登记表 - 2 - 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 开设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全体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规划人生的实践机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促 进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形成,促进同学们个性化的发展,为大家今后的升学深造、就业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应该从各科的选修系列中选择适合你的模块,制定好你的“个性化的功课表”,并根据你个人的功课表上课。 高中课程改革虽然给同学们增加了选择的空间,对同学们的发展极为有利,但也带来了大家盲目选择的可能和风险。在这本手册中,我们将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介、各学科课程配置方案(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说明、选课原则及建议、选课须知及选课程序四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备有各学段学生选课清单。同学们在选课之前需要认真阅读这本手册,必要时可以向你的导师和家长咨询,取得他们的帮助,做好你的人生学习规划。 没有谁能代替别人成长,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希望能帮助你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课程,选择设计适应自己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课程,制定好三年的课程表,在你举步向前之时,规划好自己的蓝图。 一、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介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为必修和选修I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见表1)。 表1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二、这里只例出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配置方案(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说明 (1)必修系列 此系列共有两个模块,分别为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和田径类项目系列,每个模块1学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融合(见表39)。 表39 体育与健康学科必修课情况一览 (2)选修Ⅰ系列 此系列共有1――7七个系列,分别为“田径”、“球类”、“民族民间”、“水上项目”、“新兴项目”“体操”、“武术”。具体又细化为若干个模块: 1)田径运动项目系列包含:短跑、长跑、跨栏、跳高、跳远、投掷等模块。 2、球类系列包含: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模块。 3、民族民间包含:跳绳、风竹、毽子等模块。 4、水上系列包含:游泳(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水球等模块。 5、新兴运动项目系列包含:滑轮、定向运动、跆拳道、街舞或其他模块。6、体操系列包含:基本体操、器械体操(单、双杠、技巧)、支撑跳跃、健身操等模块。 7、武术系列包含:太极拳、少年长拳、洪拳、防身术模块或其他武术模块(见表40)。 表40 体育与健康学科选修课(选修Ⅰ)情况一览 (3)选修Ⅱ系列 校本课程可以在已有或逐渐成熟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拓展(见表41)。 表41 体育与健康学科选修课(选修Ⅱ)情况一览 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选课原则及建议 1、选课应遵循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应充分发挥教师在选课中的指导作用。 (2)自主自愿的原则。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旨趣,因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做出选择是选修制的一个基本准则。学校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安排个性化的和课程表,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趋向,学会作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必修课优先、力所能及的原则。选课是要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学习,因此,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选择选修课程的学习。总之,在指导学生选课的时候切不可追求在数量上多选、多拿学分,而是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选修其他课程。 (4)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要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选择选修课程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二者应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协调进行。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不至于在必修课的压力下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以减轻高中生的心理负担。 2、选课建议 (1)学科 1)必修模块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建议按顺序选课,选修模块一般按先必修后选修的选课原则。 2)学生修满必修1――5,获得10个学分,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在获得10学分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要,可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选修4个模块,获得 个学分。加上原必修课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可先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选修4个模块,加上必修10学分获得18学分,再从这五个选修系列中任意选修3个模块,获得6个学分,总计可获得24学分。 3)凡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必修与选修总学分应达到18学分,文科类较高要求宜达到20―24学分 (2)英语学科 1)高中英语课程选课的基本思路是:保证必修课程,加强选修课程指导。即在高一、高二年级首先确保必修课程(含属于必修学分的选修课程)的高质量完成。选课时要体现新课程精神,也要考虑实际情况。 2)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英语必须达到英语八级水平。因此我校应按课程标准要求开设6――8模块的课程,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达到八级的课程。同时创造条件开设9――11模块。必修课程(1――5)和顺序选修课程(6――8)在高一、高二阶段开完。高三上学期选开(9――11)课程,高三下学期总复习。3)选修课的开设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不能把选修课开设成应试的复习课或必修课的补习课。 4)教师具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要让学生理解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要求,又是在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自主选课。 (3)学科 1)学生完成10学分的必修课程,在数学上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2)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建议在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从而获得16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可取得20学分。 3)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建议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1,选修2-2和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总共取得20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确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可取得24学分。 课程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做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 (4)思想学科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出人文精神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因此,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兴趣爱好以及与高考衔接的最佳结合点来选出最适合自己今后发展的课程。 (5)学科 1)必修课程模块安排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半学年的三个学期六个学段内完成。按照《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的顺序先后开设,每个模块分两个学段安排,每周2课时;学生学习有困难的班级可每周安排3课时。历史组要重点保证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 2)选修课程Ⅰ模块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级下半学年和高三年级上半学年第一学段进行,可从高二学年第三学段开始逐步开设,建议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同时开设二至三个选修Ⅰ模块,供不同学习方向发展的学生选修。每模块每周4课时。 3)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若干个选修I课程模块,每模块获得2个学分。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在选修I课程中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一般应选4个模块。建议在高二时,首先选修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三年级的学生可继续选修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模块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有志于自然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1-2个选修I课程模块,建议选修模块5《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或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有学习潜力与兴趣的学生可继续选修其他模块。 4)必修课程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选修课程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 (6)学科 地理选修I、II都在高一下半学年到高二阶段开设。选修I的7个模块主要引导有人文社会发展倾向的学生(即有志于从事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