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手机是这样用的吗 谁家的战狼2熊孩子是谁

妈妈将手机收走 熊孩子怒把屋烧
来源:华龙网
  家长看过来!九龙坡警方的专家蜀黍教你防治儿童“手机依赖症”
  华龙网3月13日10时27分讯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升级,儿童对手机的“依赖症”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梦靥”,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日常的接处警过程中,九龙坡警方多次接到于此相关的各类警情,无奈、愤怒、迷茫、失落的情绪,缠绕和困扰着家长,而孩子们单纯、线性的思维和内心的真实感受,也让民警深感此类警情的复杂。近日,九龙坡警方综合多方案例,邀请分局心理分析矫正专家“蜀黍”,详解儿童“手机依赖症”的成因、特点和儿童心理规律,提示广大家长处理此类亲子问题的“五把金钥”和“三条红线”。
  不让耍手机,11岁男童点燃了卧室!
  近日,家住在九龙坡金凤镇的骆女士就对“儿童手机依赖症”深感切肤之痛。因为,她11岁的小孩竟然因为母亲“没收”了其手机,竟然点燃了房子还离家出走!
  日下午14时29分,家住九龙坡金凤镇的骆女士因与十一岁的儿子闹矛盾后,儿子离家出走,骆女士找不到儿子便打电话到金凤派出所求助民警。
  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位于虎峰村钟家院子的骆女士家中,看见民警到来,激动的骆女士向民警讲起了事情的经过。骆女士的儿子李某某,现年11岁,是个“低头族”,为了玩手机学习成绩下降了,整个人也一天恍恍惚惚,骆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教育儿子,让他少玩手机,可儿子就是不听,3月4日晚,骆女士准备好了晚饭,喊儿子吃饭,可是儿子为了玩手机饭都不吃,骆女士一气之下就将儿子的手机没收了,为此儿子和她大吵了一架,便关上了房门。
  第二天,骆女士一早便下地干农活去了,12点回到家中发现其儿子点火烧了家中的房子,便急忙把火扑灭了,在扑完火后,准备找儿子“算账”,却发现儿子不见了,在四处找不到人的情况下,骆女士只好报警求助。
  民警在了解前因后果后,一边安排人员进屋对现场进行检查,看看火是否已全部扑灭,消除隐患,一边安排人员寻找骆女士的儿子。经过民警的不懈寻找,最终在骆女士母亲家中找到了李某某,民警在找到了李某某后,向他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李某某因为昨天妈妈收了他的手机,气愤不已,便在今天起床后,将自己的书本及床铺烧毁了,火烧起来后,又害怕妈妈骂自己,便跑到外婆家躲了起来。在民警的劝说下,李某某最终返回家中,和母亲握手言和。
  专家“蜀黍”:解决“手机依赖症” 老人很关键!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儿童“沉迷”手机而引发的家长与儿童的警情,早已是屡见不鲜。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资深心理辅导师薛平表示,对于儿童“手机依赖症”,家长不应该搞一刀切,简单粗暴干涉阻止,而要辩证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代社会,手机的使用已经是普遍现象,要让孩子不接触手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而且,我必须强调,手机依赖不仅是儿童的“专利”,在成年人世界,也许更为严重。从某种程度说,儿童处在智力的发展提升期,通过手机接触到一个远远超过生活圈子的世界,无论对其智力发育还是知识积累,其实还是有一定裨益的。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一天12个小时大部分时间“眼睛不离手机”的孩子,那样对他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毫无益处”!薛平表示,对于“手机依赖”严重的的儿童,父母有“三条红线”,千万触碰不得,否则只会引起逆反心理,将事态引向另外一个极端。
  红线一:一味呵斥打骂,从无倾听交流
  薛平指出,手机依赖症的形成,儿童到底要负多大的责任,特别是低龄儿童,目前还不好说。“家长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因自控能力欠缺而陷入“手机依赖”的的儿童面前,家长言动失控而采用“棍棒政策”,只会让孩子感觉家长喜怒无常,从而无所适从,甚至干脆封闭心灵,走向叛逆。
  红线二:始终“双重标准”,大人一套孩子一套
  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人生导师,是孩子眼中的学习标杆和模仿对象。很多父母自己整日沉迷手机,上班下班手不释机,“抢红包、打游戏、看定影、刷微信”,忙的不亦乐乎,而且在孩子面前也从不规避遮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拉下脸来教育孩子,孩子很自然的就会认为这是“双重标准”:“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可以意料中事。
  红线三:全家立场不一 时紧时松宽严无度
  当代社会,由于年轻的夫妻多是工薪阶层,带孩子的“任务”大多落在老人身上。由于代际观念的差异,经常会引发教育上的偏差。在对待儿童手机成瘾的问题上,老人往往偏向于放任,而年轻的家长则主张严管。因此,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家长在时孩子很听话,家长一上班立马故态复发。而且,有的家长为了“偷懒”省心,主动让孩子玩手机。薛平表示,这种情况对孩子的教育是分裂性的:不仅对儿童的手机依赖症无法缓解,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仇视心理,甚至引发三代人的代际矛盾。
  专家“蜀黍”的五把“金钥”请你收藏!
  根据多年的接处警经验和案例分析,薛平认为,对于儿童“手机依赖症”的根治,看似是儿童的问题,其实最终考量的,是家长的智慧很情商。他指出,所谓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法无定法,功成法立。只要是柔性的,有效的,那么就值得推广。在此,他提出三大方法,供家长借鉴。
  金钥一: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多花时间来陪伴、关爱自己的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这样孩子就容易转移自己的兴趣爱好,少以手机为伴。家长如果要做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时候,就应该和他说明情况,并告诉他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来做小帮手。
  金钥二:父母多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活动
  父母们应该为孩子多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比如春天来了,周末就可以带孩子外出踏踏青,多与自然接触一下;也可带孩子到图书馆及阅览室看看书报,感受一下书香氛围;还可以陪孩子打打球,锻炼一下身体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健康的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好处。孩子们对这些健康的活动接触得多了,他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移。
  金钥三:要了解孩子用手机玩些什么
  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们使用手机时,到底在玩些什么内容,看些什么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去使用手机。比如可以玩一些益智游戏、可以查资料、听音乐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如果孩子玩手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比如作息混乱)或者身体健康(比如说视力等),那就要严格限制。
  金钥四:给孩子买手机需“约法三章”
  “在允许孩子玩手机的同时,还应对孩子‘约法三章’,加以限制。”薛平表示,比如:一个月固定给孩子充够一定数量的话费,并告诉孩子,超过以后就不会再给充值了,让孩子学会控制话费的使用;如果学校规定不准带就不能带;晚上回到家里,几点到几点可以开机使用,使用多长时间等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们在允许孩子用手机的同时,还应该科学合理地加以限制,否则孩子就容易放任自流,最后越来越难以控制。
  金钥五:家长、老人应该带头表率
  “低头一族的家长朋友,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地玩弄手机。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促进家庭幸福。另外,薛平专门指出,老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和孩子的父母站在同一立场,主动配合,这是非常重要的。
妈妈将手机收走 熊孩子怒把屋烧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升级,儿童对手机的“依赖症”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梦靥”,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家长看过来!九龙坡警方的专家蜀黍教你防治儿童“手机依赖症”
  华龙网3月13日10时27分讯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升级,儿童对手机的“依赖症”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梦靥”,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日常的接处警过程中,九龙坡警方多次接到于此相关的各类警情,无奈、愤怒、迷茫、失落的情绪,缠绕和困扰着家长,而孩子们单纯、线性的思维和内心的真实感受,也让民警深感此类警情的复杂。近日,九龙坡警方综合多方案例,邀请分局心理分析矫正专家“蜀黍”,详解儿童“手机依赖症”的成因、特点和儿童心理规律,提示广大家长处理此类亲子问题的“五把金钥”和“三条红线”。
  不让耍手机,11岁男童点燃了卧室!
  近日,家住在九龙坡金凤镇的骆女士就对“儿童手机依赖症”深感切肤之痛。因为,她11岁的小孩竟然因为母亲“没收”了其手机,竟然点燃了房子还离家出走!
  日下午14时29分,家住九龙坡金凤镇的骆女士因与十一岁的儿子闹矛盾后,儿子离家出走,骆女士找不到儿子便打电话到金凤派出所求助民警。
  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位于虎峰村钟家院子的骆女士家中,看见民警到来,激动的骆女士向民警讲起了事情的经过。骆女士的儿子李某某,现年11岁,是个“低头族”,为了玩手机学习成绩下降了,整个人也一天恍恍惚惚,骆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教育儿子,让他少玩手机,可儿子就是不听,3月4日晚,骆女士准备好了晚饭,喊儿子吃饭,可是儿子为了玩手机饭都不吃,骆女士一气之下就将儿子的手机没收了,为此儿子和她大吵了一架,便关上了房门。
  第二天,骆女士一早便下地干农活去了,12点回到家中发现其儿子点火烧了家中的房子,便急忙把火扑灭了,在扑完火后,准备找儿子“算账”,却发现儿子不见了,在四处找不到人的情况下,骆女士只好报警求助。
  民警在了解前因后果后,一边安排人员进屋对现场进行检查,看看火是否已全部扑灭,消除隐患,一边安排人员寻找骆女士的儿子。经过民警的不懈寻找,最终在骆女士母亲家中找到了李某某,民警在找到了李某某后,向他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李某某因为昨天妈妈收了他的手机,气愤不已,便在今天起床后,将自己的书本及床铺烧毁了,火烧起来后,又害怕妈妈骂自己,便跑到外婆家躲了起来。在民警的劝说下,李某某最终返回家中,和母亲握手言和。
  专家“蜀黍”:解决“手机依赖症” 老人很关键!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儿童“沉迷”手机而引发的家长与儿童的警情,早已是屡见不鲜。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资深心理辅导师薛平表示,对于儿童“手机依赖症”,家长不应该搞一刀切,简单粗暴干涉阻止,而要辩证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代社会,手机的使用已经是普遍现象,要让孩子不接触手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而且,我必须强调,手机依赖不仅是儿童的“专利”,在成年人世界,也许更为严重。从某种程度说,儿童处在智力的发展提升期,通过手机接触到一个远远超过生活圈子的世界,无论对其智力发育还是知识积累,其实还是有一定裨益的。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一天12个小时大部分时间“眼睛不离手机”的孩子,那样对他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毫无益处”!薛平表示,对于“手机依赖”严重的的儿童,父母有“三条红线”,千万触碰不得,否则只会引起逆反心理,将事态引向另外一个极端。
  红线一:一味呵斥打骂,从无倾听交流
  薛平指出,手机依赖症的形成,儿童到底要负多大的责任,特别是低龄儿童,目前还不好说。“家长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因自控能力欠缺而陷入“手机依赖”的的儿童面前,家长言动失控而采用“棍棒政策”,只会让孩子感觉家长喜怒无常,从而无所适从,甚至干脆封闭心灵,走向叛逆。
  红线二:始终“双重标准”,大人一套孩子一套
  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人生导师,是孩子眼中的学习标杆和模仿对象。很多父母自己整日沉迷手机,上班下班手不释机,“抢红包、打游戏、看定影、刷微信”,忙的不亦乐乎,而且在孩子面前也从不规避遮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拉下脸来教育孩子,孩子很自然的就会认为这是“双重标准”:“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可以意料中事。
  红线三:全家立场不一 时紧时松宽严无度
  当代社会,由于年轻的夫妻多是工薪阶层,带孩子的“任务”大多落在老人身上。由于代际观念的差异,经常会引发教育上的偏差。在对待儿童手机成瘾的问题上,老人往往偏向于放任,而年轻的家长则主张严管。因此,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家长在时孩子很听话,家长一上班立马故态复发。而且,有的家长为了“偷懒”省心,主动让孩子玩手机。薛平表示,这种情况对孩子的教育是分裂性的:不仅对儿童的手机依赖症无法缓解,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仇视心理,甚至引发三代人的代际矛盾。
  专家“蜀黍”的五把“金钥”请你收藏!
  根据多年的接处警经验和案例分析,薛平认为,对于儿童“手机依赖症”的根治,看似是儿童的问题,其实最终考量的,是家长的智慧很情商。他指出,所谓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法无定法,功成法立。只要是柔性的,有效的,那么就值得推广。在此,他提出三大方法,供家长借鉴。
  金钥一: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多花时间来陪伴、关爱自己的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这样孩子就容易转移自己的兴趣爱好,少以手机为伴。家长如果要做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时候,就应该和他说明情况,并告诉他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来做小帮手。
  金钥二:父母多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活动
  父母们应该为孩子多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比如春天来了,周末就可以带孩子外出踏踏青,多与自然接触一下;也可带孩子到图书馆及阅览室看看书报,感受一下书香氛围;还可以陪孩子打打球,锻炼一下身体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健康的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好处。孩子们对这些健康的活动接触得多了,他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移。
  金钥三:要了解孩子用手机玩些什么
  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们使用手机时,到底在玩些什么内容,看些什么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去使用手机。比如可以玩一些益智游戏、可以查资料、听音乐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如果孩子玩手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比如作息混乱)或者身体健康(比如说视力等),那就要严格限制。
  金钥四:给孩子买手机需“约法三章”
  “在允许孩子玩手机的同时,还应对孩子‘约法三章’,加以限制。”薛平表示,比如:一个月固定给孩子充够一定数量的话费,并告诉孩子,超过以后就不会再给充值了,让孩子学会控制话费的使用;如果学校规定不准带就不能带;晚上回到家里,几点到几点可以开机使用,使用多长时间等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们在允许孩子用手机的同时,还应该科学合理地加以限制,否则孩子就容易放任自流,最后越来越难以控制。
  金钥五:家长、老人应该带头表率
  “低头一族的家长朋友,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地玩弄手机。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促进家庭幸福。另外,薛平专门指出,老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和孩子的父母站在同一立场,主动配合,这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
热线:023-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车上一路干嚎乘客纷躲避 你家有个“熊孩子”吗
  上月底,南京一名15岁初中生,旅游时在埃及有3000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划上“到此一游”的留言并被微博曝光。这种“熊孩子”的行为,连同天涯上有关“熊孩子”的热帖,“熊孩子”很快成为公众热论的一个“热词”。   7月即将来临,孩子们很快将迎来暑假,你家有个“熊孩子”吗?你对“熊孩子”怎么看?孩子们自己怎么看?在专家眼里,“熊孩子”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人嫌的“熊孩子”?文/记者卢文洁、黄蓉芳   家有“熊孩子”   车上一路干嚎   乘客纷纷躲避   家住金沙洲的谭小姐说,日前,在30路公交车上,她遭遇了一个“熊孩子”。“这个小孩看起来两岁多,和一个老太太一起坐车。”谭小姐说,小孩上车不久,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尖声大哭大叫,声音响彻车厢。不管老太太怎么想办法哄,小孩还是一点不肯消停。他的叫声又尖又利,后来甚至开始干嚎,持续了五六分钟。   谭小姐说,小孩看起来不像是有病不舒服或受到了惊吓,因为他眼里根本没有泪水,而且尖叫期间因为喊累了曾短暂停下几秒,中场“休息”时脸上是若无其事的,然后又开始干嚎。坐在小孩旁边的一个阿姨实在忍受不住,干脆跑到公车最后一排去坐。老太太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在劝,但毫无办法。   “到我下车时小孩还在嚎,我回过头去恶狠狠瞪了他一眼,小孩居然就不叫了。”谭小姐觉得,从老太太的表现来看,明显是没有约束和管教孩子的好办法,这也纵容了孩子在公共场合如此放肆。   “熊孩子”串门   电脑系统遭殃   “说一说你遇到的熊孩子吧,你又是如何应对呢?”广州妈妈网上曾经有过这样的热话题讨论,不少人吐槽了被熊孩子“侵袭”的遭遇。   “我碰到过的熊孩子算是一个极品了,我被她打得不知道会不会内伤!”一名网友倾诉了被一个六岁小女孩“折磨”的经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是不是受动画片的影响,以为自己就是奥特曼,别人都是怪兽。“你一对她有反应,笑脸相向,她立马就冲过来对着你说‘怪兽,打死你!’孩子不知轻重,我被打得痛得不行还不能还手,不知会不会得内伤!有时被打得痛得不行,只能拉下脸避而远之!”   还有网友说,自己过年回老家碰到一群“熊孩子”,不堪其扰。“先是讨吃的,再是搜刮你房间里任何他觉得新奇的东西。最惨的是我的电脑,被系统还原N次,还好没有将工作资料存里面,不然会吐血身亡。最后我只能将电脑和其他重要的东西藏起来,不然肯定被弄坏。”   专家说法:   “熊孩子”父母“造”   释因:   “熊孩子”父母“造”   “在公共场所追逐嬉闹、乱推乱撞,无意间甚至是故意伤害其他人,并不能用‘孩子的天性’概而括之,”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余金龙说,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并不是这样的,“熊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正常行为。   “当然,一个人的理性大脑在孩童期并没有发育成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自觉地表现规范,靠孩子自己规范不可能。”他说,这就需要父母的规范教育。“可以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坑爹’的孩子都是‘爹坑出来’的。那些在情绪和行为上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在认识上存在着‘孩子的天性就是顽皮’的误区,任其发展。因此,‘熊孩子’都是父母‘制造’出来的。”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让人嫌的“熊孩子”? 余金龙分析,归根结底,是父母的教育有问题。其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底线。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大多会注重教孩子不要伤害自己,但并不注重教育孩子同时也不要伤害别人。结果,纵容了孩子的自私和放任,以致他们在公共场所只图自己“痛快”,却不理会给其他人带来的不快。其二,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没有学会认同接纳孩子的情绪。余金龙说,其实有很多家长是很严厉的,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时,他们会严厉斥责,可是收效甚微,甚至有反作用。“这是因为家长没有接受和包容孩子的情绪,就意图给孩子立规矩,结果自然是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接受情绪再立规矩   支招:   接受情绪再立规矩   余金龙认为,保护孩子的天性跟给孩子立规矩并不矛盾。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应给孩子划界限、立规矩,进行情商训练。首先,要给传达“底线意识”,即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自己享受自由的同时,不可以损害别人的自由。其次,在给孩子划界限和立规矩之前,要对孩子的感受要感同身受。如,孩子在公共汽车上吵闹,需要先弄清楚哭闹的原因,接受他的情绪,并传达给他,如可以说:“车上是很吵,你不舒服是吧,我也觉得很不舒服。”余金龙认为,只要得到家长的认可,99%的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平复下来,任何行为都会变得可控。   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后,家长可以给孩子分析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可以说,“如果你一直哭闹,会觉得更不舒服,旁边的叔叔阿姨也会不舒服。”然后,再引导孩子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说:“你先安静下来,等到站就带你下车,但在车上不可以大声哭闹。”   余金龙说,这种情商训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开始。“不管孩子有多大,从现在开始也不晚。”他说。   各方说法:   无孩族:   正方:我们都曾是“熊孩子”   身为未婚男士的陈尚军比较理解熊孩子的烦人行为,他觉得应该宽容一点看待。“我们男孩子小时候都挺淘气的啊,也做过不少调皮捣蛋的事,甚至被别人家父母告状。”陈尚军说,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曾经去别人家田里偷过玉米,也偷爬到隔壁家龙眼树上摘龙眼,有次去捅邻居树上的马蜂窝,遭到马蜂“报复”,把邻居都蜇伤了。他觉得,所有人都是从“熊孩子”过来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天性爱玩,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也爱探索,有时不免做出些“出格”的行为,甚至有些孩子会故意做“熊孩子”来引起大人关注,并不代表其个性有多恶劣。   反方:“熊孩子”更要靠管教   “谁说我们小时候都是熊孩子?我小时候父母的管教可是很严厉的,在餐桌上还不能大声讲话呢!”从江西到广州工作的王琼并不认同“每个人都是熊孩子”的说法,王琼长于上世纪80年代,从小父母管教很严,要求去别人家进屋要问好,有好吃的东西不能自己直接拿,长辈同意才能吃,长辈开吃了才动筷子,不能乱拨菜……她认为,如果说“熊”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那么就更需要父母的管教,不能放任所谓的“天性”发展,特别在这种“天性”对他人造成干扰时。不少“熊孩子”就是父母纵容出来的。   有孩族:   正方:大了就不会“熊”了   “我家就有个‘熊’孩子,经常被投诉。”在某小区管理处工作的陈浩昌一说起自己5岁的儿子就直摇头。他说,每次带儿子出去吃饭,儿子的手就不会“闲”着:打翻杯盘、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跑到别桌去骚扰其他客人……而他每次都只好不停地对别人赔不是。“以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和他妈妈都会骂他,可是,每次都是越骂他闹得越凶。后来,我们干脆就不管他了。”陈浩昌表示:“我相信孩子大了,自然就不会‘熊’了。”   反方:“熊孩子”没有家教   “我不认为‘熊孩子’的行为是天真活泼的表现,而是没有家教的表现。”有个8岁儿子的王淑云说,她儿子性格开朗,但在公众场所,从不高声说话,也不会跟小朋友打打闹闹。王淑云说,虽然都说要保护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没有约束的自由。她说,教育孩子,只能“左手是自由,右手是管教”,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天性,又能保持良好的教养。   孩子说:   正方:大人就是大惊小怪   “小孩子都是爱动的嘛,大人们就是大惊小怪。”今年11岁的小俊从小性格活泼好动,每次出去玩都闲不住。“哪个小孩子能做到一点都不动呢?大人们就是希望所有的小孩子都像个小大人一样,一本正经。”   在学校经常参加表演的小俊说,他喜欢舞台的感觉,喜欢那种受人瞩目的感觉。“大人们为什么不能满足小孩子的表演欲望。”   反方:很“鄙视”“熊孩子”   “我很讨厌那些很吵的小孩。”今年10岁的小莉说,那些在公众场所追逐、哭闹、影响其他人的孩子很丢人,她很“鄙视”他们。小莉还分析,那些孩子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这种方法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小莉说,她在公众场合从不打闹,因为她觉得那样会让人讨厌。“我受不了别人嫌弃的眼光,”她说,而且如果那样,“爸爸妈妈会‘扁’我的。”   标签:熊孩子有病天性中场鄙视当前位置 & &
& 烘手机竟然这样用?网友:没毛病
烘手机竟然这样用?网友:没毛病
11:45:19&&作者:
编辑:随心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02-28][02-28][02-28][02-27][02-27][02-27][02-27][02-27][02-27][02-27]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是谁家的熊孩子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