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服哪个药能对口干口苦吃什么药,口苦,畏寒有效治疗

口干,口苦,口臭,不要怕,我来教你摆脱它!
口干,口苦,口臭,不要怕,我来教你摆脱它!
口味异常系指口中有异常的气味。口味与心、脾、肾关系密切。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且“脾为涎”“肾为唾”。道医从整体出发,辨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不同病理变化而治疗疾病,在口腔病证治疗上,往往能收到良好疗效。一、口苦多因肝胆病证引起。1肝胆郁热症主症:口苦,舌痛,口干,两胁胀满,易怒,可有头顶痛,尿黄,便干,舌尖边红,苔薄黄干或黄腻,脉弦数。治疗:疏肝泄热,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本证主要为肝经实火与湿热而致,予治疗本证常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加茵陈、大黄、栀子、黄芩有利胆、清热、祛湿作用。加减:肝胆经实火内炽,头痛,口苦,目赤,舌红,舌痛,苔黄或腻,脉弦数者,加龙胆草、丹皮。便秘,口干加当归、白芍、生地黄。头痛,目赤,加石决明、天麻。胃热,口臭,牙龈肿胀,加黄连、生地黄、甘草。2阴虚火旺症本型多见。主症:口苦而干,头晕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根痛,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知母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黄柏、丹皮泻肝火并清泻相火;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云苓滋肾降火,养肝益脾。加减:胁脘痛、恶心、发热,或胆系结石者,加柴胡、郁金、金钱草。食欲差,便溏,加白术、云苓。3胆热痰阻症主症:口苦,脘腹胀闷,心烦,舌淡红或绛暗,苔薄黄腻,脉滑。治疗:清胆祛痰,温胆肠加减。方中半夏、陈皮行气消痰;枳实、竹茹行气开郁,清热除烦;茯苓健脾渗湿;甘草清热解毒,和中健脾,调和诸药。加减:舌苔黄腻,加茵陈。于发热,口苦重,脉滑数者,加金钱草或黄连。经验:口苦在肝胆郁热或阴虚火旺证多见,予常用柴芍汤(柴胡、当归、白芍、丹皮、生地黄、白术、云苓、甘草)辨证加减,治之多效。如舌尖痛为心火上炎,加黄连、黄芩、竹叶;舌边痛为肝胆火盛,加龙胆草、栀子、黄芩;舌根痛为肾虚,加麦冬、生地黄;舌痛兼口苦而臭者,为胃火炽盛,加黄连。二、口咸多由肾虚引起。1胃肾阴虚症主症:口咸,或吐少量咸涎,口燥咽干,或潮热,腰膝酸软,尿淡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治疗:滋肾清胃,知柏地黄丸合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加减。方中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清泻相火,用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云苓加强滋肾降火、养肝益脾作用。合益胃汤加强滋阴清热作用。加减:口干,加石斛。便干、尿黄,加当归、白芍、云苓。2脾肾阳虚症主症:口咸,或痰有咸味,纳差脘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淡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温补脾肾,桂附地黄汤加减。本方桂附地黄汤即金匮肾气丸,为双补肾阴阳之剂。方中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能补益肝肾,附子、肉桂为温阳暖肾要药。茯苓、泽泻配桂枝能化气利水,有益于通阳补肾。丹皮配桂枝,活血散瘀,增强肾气的运行,促进肾功能恢复,有利于肾之气化。诸药合用,共奏双补脾肾(阳)功效。加减:纳呆,脘闷,加鸡内金、焦山楂。脘腹胀满,加木香、枳壳。便溏,加党参、白术、诃子肉。三、口臭常见。多由胃火引起。1胃火上炎症口有臭气、舌痛多为胃火,本证多见。主症:口臭,喜冷饮,或齿龈肿胀,往往伴有舌痛,口干咽燥,尿短赤,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治疗:清胃泄热,清胃散加减。方中用黄连清胃腑炽热,配升麻散火解毒,善治口齿风肿疼痛、恶臭,佐制黄连凉遏之弊,并可散火而无升焰之虑。用生地黄、丹皮清血中伏火,并以当归和血以利消肿。加减:胃火炽盛,齿龈肿痛,口臭便结,苔黄,脉洪大者,加玄参、大黄通腑泄热,或用生石膏。心火上灼,舌尖红,舌痛,苔黄,脉数,加黄芩、栀子。肝火内炽,头晕头痛,目赤易怒,舌边痛,加天麻、石决明。痰火阻络,或舌大麻木,伴味觉失灵,为痰湿郁火,加半夏、白术、竹茹、天麻。肾虚舌痛(舌根痛),舌红,舌裂少津,苔有花剥,加生地黄、麦冬、葛根。2胃阴虚热症本证较为少见。主症:口臭口干,尿淡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益胃清热,甘露饮合益胃汤化裁(石斛、天冬、黄芩、荷叶、甘草、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治之。四、口淡多为脾胃虚弱(寒)引起。1脾胃虚弱主症:口淡,食不知味,脘腹痞闷,头晕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治疗:健脾益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用于脾(气)虚痰饮,痞闷呕吐,纳减。加减:口淡,食不知味,加焦山楂。脘腹痞闷,加厚朴。2脾胃虚寒症主症:口淡多涎,喜温喜按,纳呆,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健脾温胃,理中汤加味(党参、黄芪、炒白术、干姜、炙甘草)图文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佚名食欲数而少,又欲顿而多
作者最新文章专方专药治口苦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案1  周X,男,61岁,日初诊。
患者口苦约半年,未尝介意。半月前饮酒过多,口苦加重,夜卧尤甚,而辗转难寐。前医曾予小柴胡汤加焦栀、知母、夏枯草3剂,口苦稍减;又换服龙胆泻肝汤3剂,仍无显效。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
此为单纯性口苦,病名曰“胆瘅”。予简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胆草1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2剂。
效果:服头煎后约丑小时,口苦大减;服完1剂,口苦消失,夜寐亦安o 1个月后因饮酒啖辛辣,口苦复发,乃取上次所余之药煎服,亦尽剂而口苦消失。几年来口苦偶尔复发,均照服本方1~2剂而安。
案2 吴X,女,30岁,日初诊。
主诉:胃脘满闷,腹胀口苦1年余。知饥欲食,食后则胃脘满闷,腹部胀满难受,嗳气、矢气多,心慌,夜间肠鸣漉漉,时如雷鸣,进油腻食物后更甚,便溏不爽,口苦无己时。舌淡胖,苔薄白,脉弦沉。已服中药20余剂未效。西医检查:胃下垂6cm,胃肠无器质性病变。
拟诊为脾胃虚寒,浊气聚滞。投以理中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党参15g,白术12g,干姜12g,炙甘草6g,茯苓15g,厚朴20g,法夏10g,生姜10g。服3剂,胃脘满闷,腹胀大减,肠鸣、心慌止,但口苦如故;又述常常短气、畏寒。乃于上方加黄芪30g,熟附片15g(先熬),服3剂,诸症基本消失,但口苦更甚。
至此方知此证原挟有肝胆郁热,湿热药有裨于脾肾,而不利于肝胆。遂于第一方中加柴胡10g,胆草3g,生牡蛎15g。服2剂,口苦减轻;即撤去第一方,单服所加之3味药,3剂后口苦消失。
【学员甲】口苦虽系常见之症,但临床上以口苦为主诉而来就诊者却较为少见,所以有的医者不大重视。老师比较重视口苦,且提倡使用专方专药来治疗。如案1口苦为主症,便主用柴胆牡蛎汤;案2口苦为兼症,则合用柴胆牡蛎汤,疗效均佳。
【进修生甲】柴胆牡蛎汤的方名就包括了全部药物:柴胡、胆草、生牡蛎。我揣摩老师使用如此简单的3味药治疗口苦,是由于口苦的病机比较单纯:胆火上炎。是这样的吗?
【老师】是这样,但还可以推衍一步。大家知道,口苦是胆病主症之一,照《内经》的说法,口苦作为一种“奇病”,其病机为“胆虚气上溢”或“胆火上炎”。如《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痿论》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可见口苦的继发病位在胆,而原发病位在肝。因肝主谋虑,若“数谋虑不决”,则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火,波及于胆,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胆火上炎,或胆气上溢,则发生口苦。
【进修生乙】《伤寒论》说,撋傺糁??。??口苦、咽干、目眩也”。口苦作为少阳病提纲三症中的第一症,也可理解为“继发病位在胆,原发病位在肝”吗?
【老师】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张仲景著《伤寒论》时曾“撰用素问九卷……”,其学术思想与《内经》是一脉相承的。而更重要的是,从临床上看,少阳病的患者,多为平素肝郁不舒之人。所以治疗口苦,既要清降胆火,又要疏肝达郁。我的老师简裕光老先生自拟的柴胆牡蛎汤恰合此意:肝喜条达而宜升,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辑胆火,“则肝胆自得其养”(张锡纯语)。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口苦须3味同用(柴胡10g,胆草6~10g,生牡蛎15~30g),拆散用之,或随意添加之,则效差或无效。若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胆草宜减少至3g左右。
【实习生甲】这首专方治疗单纯性口苦的有效率大约是多少?
【老师】十之八九,可惜独用本方的机会不多,因为单纯性口苦毕竟少见。
【进修生丙】单纯性口苦虽然少见,但临床上口苦却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又该怎样解释呢?
【老师】这是由于胆为阳木,胆中相火敷布于周身,十一脏借此而生机勃勃,故《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反之,十一脏有病,亦可波及于胆,因此胆病主症之一的口苦,便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
【进修生】这种解释颇有新意,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
【老师】肝胆相连,肝病最易累胆,故肝病中最多口苦。他如脾胃湿热壅遏,心火上炎,肾火上冲,肺热蕴积等,一旦波及于胆,亦可出现口苦。这些都属实热证,比较好理解。但如案2脾肾虚寒,亦出现口苦者,乃因挟有肝胆郁热,就不大好理解,而易被忽视。此外张景岳还说过,“凡思虑劳倦,色欲过度,多有口苦口燥、饮食无味之症,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气溢而口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口苦”。(《景岳全书吩??? 证》)这实际上就是心脾虚或肝肾虚而波及于胆的复合证候。
【实习生乙】老师喜欢用柴胡、胆草、生牡蛎3味药治疗口苦,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口苦?
【老师】从理论上说,大凡清降或辑敛胆火的药物,都可用来治疗口苦,如青蒿、黄芩、竹茹、青黛、茵陈、栀子、胆星、猪胆汁等。但临床中遇口苦时,应仔细推敲,是胆腑自病,还是它脏之病波及于胆?不可泛泛清热。以胃痛伴口苦为例,如胆热犯胃,当用左金丸;如痰湿化热,当用温胆汤为主;如肝肾阴虚,当用高鼓峰滋肾清肝饮为主,如脾胃虚寒兼肝胆郁热,当用温热药治虚寒证,或在方中少佐黄连,如连理汤。总之,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遣方用药才有准的。如我曾治某妇,年4旬,口苦半年,曾服龙胆泻肝丸10瓶,口苦未减,反增口干、便秘。我察其舌淡红,苔少欠润,脉弦沉细,考虑为阴虚肝郁,用一贯煎合四逆散加草决明、肉苁蓉,服2剂口苦大减。
【进修生乙】既然如此,柴胆牡蛎汤还有多少用武之地呢?
【老师】柴胆牡蛎汤作为治疗单纯性口苦的专方,颇具“简、便、廉、验”的特色。口苦为兼症时,若将本方合入治疗主症的当用方中,则有信手拈来而独挡一面的妙用。
附带披露一下,此方本系简老先生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通治方,而施用于肝胆郁热型者疗效尤佳。若将此方与辨证选方相结合,则可广泛地适用于慢性胆囊炎的各种证型,如痰热型合黄连温胆汤,湿热型合三仁汤,气郁型合柴胡疏肝散,脾胃虚弱型合柴芍六君子汤等。
【实习生】老师用过此方治疗慢性胆囊炎吗?
【老师】经常使用,且“隔山”使用亦验。如1983年2月山东聊城县赵X(女,45岁)来函称:右上腹胀痛并放射至肩背,反复发作11年,伴口苦、嗳气、嘈杂;,进油腻食物或忧思恼怒后,上述症状必加重。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经X线胆囊造影,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经用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我初步考虑为肝胆郁热,遂寄去柴胆牡蛎汤原方,嘱其试服。服6剂,右上腹胀痛明显减轻,口苦消失;但大便微溏,口淡,纳差,乏力。乃辨证为肝胆郁热,脾胃虚弱。用此方合柴芍六君子汤加黄芪,服30剂(2日1剂),诸症若失。经B超检查,胆囊未见异常。1986年9月来函称:其病未复发。
我在经常使用本方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过程中,发现最先消失的症状是口苦,于是推广试用于多种疾病之口苦,而有效率颇高,便视之为治疗口苦的专方专药。古人说,“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希望大家在临床上继续进行验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干口苦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