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威丅200B有源音箱后背的飞歌导航音量旋钮更换怎么使用

点名率最高!16款中高端2.0音箱横测_漫步者音箱评测-泡泡网
         
点名率最高!16款中高端2.0音箱横测
日 05:06&出处:&【原创】 作者:泡泡网评测室 编辑:
16款2.0震撼出演
&&& “2.0是最适合用来听音乐的”,这已经是多媒体领域的共识。因此,一家厂商出品的2.0产品质量如何, 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这家厂商的实力,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各厂商都在不懈的努力,推出了数款2.0,甚至有媒体惊呼:2.0复兴的时代从此来临!
&&& 在2007年11月,我们曾经做过8款4寸的横向评测(详情请见《》)。当时,有网友提出异议,说2.0更应该按照价格来分。其实,两者并不矛盾。4寸2.0价格大多集中在300元左右,适合对音乐有一定要求的用户。而5寸2.0价格差距较大且数量较少,更适合于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发烧友使用,也是我们本次横测的主角。
&&& 相对于上次4寸2.0横评时,和两家重要厂商因故未能参与,本次横测,基本上囊括了现在市面上所有大厂出品的2.0产品:包括千元2.0经典――00的改进版M-200MKⅡ、经典型号V23的改进版V23se2、首款千元2.0产品――N-50G、Pure 100等新品。当然,还有T200B、以及V3000等经典老箱,更有目前在论坛中炒得沸沸扬扬的S865B和S880等,共计16款产品。
&&& 可以说,本次的“出演”阵容无比强大,可谓群雄逐鹿。那么,究竟谁才能“问鼎中原”呢?我们充满了期待!不过,还是稍微有一点遗憾,送测的MF-280不慎碰坏了边角。因此,无奈退出。
的分组情况
&&& 对于2.0来说,基本上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所以,在本次横评中我们将16款产品分为ABC三个组。其中,A组的价格范围是1500元以上,B组的价格范围是800-1500元,C组则为800元以下。
&&& 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 A组 P2100、S880、T200B、、Pure100
&&& B组 V3000s、N-50G、S865B、00MKⅡ、黑钻双子星2B
&&& C组 V23se2、R1900TⅡ06和R1900TⅢ、D1080MKⅡ、F80、81C。
&&& 可以看到,我们的分组和平时常说的略有不同。在平时,大家对2.0的分组多以500、元为分界点,但我们这次却选用了800和1500元这两个点。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是两款:D1080MKⅡ和的P2100。以前者为例,其报价为680元,与500、1000都有不小的距离。考虑到其声音的表现,我们便将500元的分界点提至800元。同样的,因为P2100,我们将1000元的分界点提至1500元。
评测方法一:测试人员
&&& 由于2.0的重要性,所以本次评测我们尽可能的听取多家意见。因此,在评测人员上也与以往有不同。参与本次评测的人员共有4位,分别是邵清、匪悴、阿伟和小编。至于小编,就不用多说了,让我们分别来介绍下他们三位。
左为匪悴、右为邵青(坐)
&&& 邵青:业内资深多媒体音频类产品设计师,原某厂产品设计师,该品牌一款至今仍在卖得经典2.0就是出自他手。之后,多次历任数家多媒体厂的产品设计指导,也曾为音频频道的建设出力不少。
&&& 匪悴:业内资深多媒体写手兼玩家,对多媒体的评测以及产品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曾为数家IT专业媒体撰稿无数,在三年前一度活跃在专业媒体的前沿。现在中关村自主创业,开设有一家音响超市。
&&& 阿伟:近8年从业经验,资深媒体产品线编辑,在多媒体音频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原国内某著名媒体旗下音频频道创始人,现任副总编。
测试方法二:客观部分
&&& 对于评测方法,我们这次仍采用了“主观+客观”的模式。其中,客观测试方面,我们仍选用了DASS系统,地点仍是的试音室内,室内干净整齐并铺有地毯。由于我们不是在专业的消声室内,再加上空间大小的限制,所以测得曲线中低频的参考价值一般(即200Hz以下频段)。但是,中高频的参考价值还是非常强的。测试时,距拾音器的距离保持在1m。
● DAAS ( Digital Audio Analyrer system ) 简介:它是德国Adm Engineering公司专门针对音响厂家作为产品的设计、开发、品质控制,而开发的一套基于平台的数字音频测量分析系统。其共分为DAA3L、DAAS32Pro、DAAS4usb三个系列,可支持DOS和Windows。
&&& 其测试范围包括:无响室空间仿真、频率响应、瀑布频谱图、相位响应曲线、抗阻曲线、协波失真曲线、互调失真曲线、音压曲线、RT60、喇叭特性参数(Thiele Samll参数VAS参数)、测试电容电感值、数字贮存示波器、内建白/粉红噪音及低失真正弦波输出、MILLISA输出等功能。
&&& 而除了可用于扬声器测试之外,DAAS可广泛应用于,等声学器材的研发与品管。目前,它已经成为众多音响生产厂家的必备器。
测试方法三:主观部分
&&& 主观方面,我们对9个方面进行的了测试,即:高频、中频、低频、人声、声场、结像力、解析力、音乐味、娱乐味。其中,高频、中频、低频是对在三个不同频段上的评价,而人声、声场、结像力和解析力则是对某一个方面特色上的集中评价。至于音乐味和娱乐味,则是对在纯音乐表现和在游戏、中的表现的一个综合评价,可以说是一款在味道上的特色。
&&& 对于以上的一些术语,我们接下来会有详细的解释,而主要的参考资料借鉴了著名音响大师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但我们的分类相对粗一些。其中,高频=高频+极高频、中频=中频+中高频,而低频=极低频+低频+中低频。而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人声基本上全在中频部,但却不是中频的全部。而我们平时常听的却是人声,所以,我们在测试中单独对人声有一个评分。
&&& 在评测中,每个组都找了一款比较平衡的箱子作为声音的基准箱。然后,每个的听音均与其相比较,然后打出相应的分数。另外,对于每款我们还有具体的听感描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评测中涉及到的一些产品在以往也有单品的评测文章,那是基于单品的一个评价。而这次我们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因此,此次的结果比单品评测更具说服力,对于各间的差距也更真实。所以,所有的评测结果以本次为准。
&&& 测试设备:由于本次测试是2.0多媒体,且顶级产品更号称是 Hi-Fi。所以,我们在本次测试中没有选用碟机,而是选用作为音源并外加的解码器,以求最符合大众使用时的声音表现(效果:碟机>解码器>)。
&&& 测试曲目:人声50%、器乐20%、交响乐10%、其它20%。
的高频部分
&&& 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
&&& 了解了高、中、低频段的分段法之后,我们接着要讨论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
的中频部分
&&&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 &&&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
&&& 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 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的低频部分
&&& 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 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音场的位置、宽度、深度
&&& 音场到底是什么?在美国,Sound Field与Sound Stage是二个名词。其中,Sound Field泛指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而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台湾,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为无论是声音的舞台或音台都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
&&& 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方,没有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我称为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挑剔的读者以及评论员们不可不察。&
&&& 除了形状之外,音场还有位置的问题。这里面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后退。有些音场听起来会觉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会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匀与否皆为重大影响因素。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
&&& 至于整个音场的高度?平常,您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应该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在视线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于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后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体也有极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后沿一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
音场的宽度&
&&& 常常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超出喇叭、宽抵两侧墙,甚至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我听来,则仅是有点夸张而已。我想许多音响迷都有这种经验,不必我再多费唇舌。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可以宽抵侧墙。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够看得到”音场在那里才算数,墙外的东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场宽度其实只在我的墙壁之内而已。&
音场的深度&
&&&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深度感,现在我把它归于音场的深度。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将它与层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为层次与定位谈的不是音场,而深度感却仍属音场的范围之中,所以,我将它改成音场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称之。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是满足自己的形容词而己。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宽到隔邻、深过对街”这应该是包含在后面说的空间感中。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声音的结像力、 形体、速度以及暂态反应
&&& 顾名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出立体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归入形体感中。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认为用结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现在将之改为结像力与形体感。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体感。也就是我常说的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楚。
&&& 这个名词最容最懂,玩过的人都知道解析力好坏的差距;看的人也知道自己的能把一片黑色的头发解析得丝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现。好的音响器材,即使再细微、再复杂的东西都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解析力。&
&&& 其实,细节多与暗部层次清楚也是解析力产生的结果,这就好像空间感也可合并入音场来讲一样。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层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
&&& 一般而言,如果细微的变化(低电平时)都能表现得很清楚,那么这件器材的解析力当然很好。既然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那么有没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呢?当然有!在极端爆棚时能将所有东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电平的解析力。
测试曲线分析(1500元以上组):P2100
&&& P2100的表现一般,它的曲线在3-5KHz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凸起,而在5-6KHz之间又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这些都会影响到它的听感。而在8-15KHz这一频段上,它的表现很好,不仅曲线平滑而且衰减也小。
测试曲线分析:S880
&&& S880的曲线表现极为不正常,整体看来几乎没有一处平滑的地方。另外,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它在2KHz处有明显的凹陷,这将极大的影响到它的听感。在2-10KHz这一频段上,它的曲线不仅不平滑而且增益很强,最低值也在90dB以上,而最高值甚至达到了95dB。另外,它在10-20KHz的衰减也比较快,且在20KHz外还有一个凸起的增益。这意味着,S880的声音在理论上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测试曲线分析:T200B
&&& 的T200B曲线让人满意,它在2-7KHz这一区间内,虽然稍有起伏但总体仍是很平滑的。不过,在7-10KHz这一频段上,它有比较明显的增益。另外,T200B在10-15KHz上的衰减还是比较缓慢的。
测试曲线分析:
&&& 可以说,的曲线在1500元以上组里是最好的:从2KHz开始往后,它基本上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了,非常漂亮。另外,10KHz-16KHz之间的曲线下降坡度较缓,这意味着它的衰减比较慢。
测试曲线分析:Pure 100
&&& Pure 100的曲线表现也不错,它在2-7KHz处也是稍有起伏跌宕,但整体仍不失为一条平滑的曲线。不过,它在9KHz处有一明显的凹陷,这将对其声音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它在10-20KHz衰减很慢,直至20KHz之后才有明显的衰减,相当不错。
测试曲线分析(800-1500元组):00MKⅡ
&&& 00MKⅡ的曲线比较平滑,尤其是在中高频非常丰富的4-5KHz之间,没有明显的凹陷。与此同时,5-7KHz之间表现也不错,只是在6-7KHz有3个dB左右的凹陷。7K-15K之间的增益或许会解释其在听感上的明亮表现,同时,它在10-15KHz之间衰减也是比较慢的。
测试曲线分析:V3000s
&&& V3000s的曲线走向比较一般,在2KHz处有一个3dB的凹陷,会对听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6-8KHz之间有一个凸起,峰值达到90dB,看来有不小的增益。另外,V3000s在10KHz处出现了一个大约2dB的凹陷。同时,其在10KHz之后开始衰减且速度较快,听感上或许会受到些影响。
测试曲线分析:N-50G
&&& N-50G的曲线十分漂亮,整体非常平滑。它在2-5KHz之间有大概2个dB的凹陷,但很是平缓。除了这一点之外,N-50G的曲线都十分出色,甚至在10KHz-20KHz间的衰减都比较缓慢,是我们在千元组内看到的最漂亮的曲线。
测试曲线分析:S865B
&&& S865B的曲线一如既往的另类:它在2-10KHz之间的均值在90dB左右,可以看出做了明显的增益。如此可以推断,其声音肯定会过于发亮并有毛糙的表现。同时,这还导致了它在10-20KHz衰减的过快。另外,1-2KHz之间还有比较明显的凹陷存在,而在20KHz之外,S865B居然还有一个约3dB的凸起,也许除了人类以外,蝙蝠也是S865B的潜在消费人群罢。
&&& 另外我们也能看出:S865B和S880的曲线走势几乎一样,问题也出在同样的地方。虽然,这两款的听感完全不同,但显然两者在设计之初的理念还是没有区别的。当然,曲线不代表听感,还是要靠耳朵收货,具体的听感评价,还是看下面的文字吧。
测试曲线分析:黑钻双子星2B
&&& 黑钻双子星2B的表现也很一般,它在2-4KHz之间有两个凹陷,虽然幅度不大但十分明显。而在5KHz处,它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凹陷,大概有3dB。所以,在2-5KHz这一段双子星2B的曲线表现的极为不顺滑。而在5KHz之后的表现,则还是比较不错的,只是增益有些大。但同时,它在10-20KHz之间的衰减也是比较快的。
测试曲线分析(800元以下组):V23se2
&&& V23se2的曲线不错,在2-7KHz是一条很顺的曲线,但在7KHz处它有一个大约2dB的凹陷,这对它的声音表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除此之外,它的曲线都比较平缓,尤其是在7-10KHz之间几乎就是一条水平线。同时,它在10-15KHz之间的衰减比较缓慢,而在15-20KHz之间的衰减则明显加快。
测试曲线分析:R1900TⅡ06
&&& R1900TⅡ06的曲线也不错,在1.5-7KHz这一频段上,它虽然在4KHz处稍有凹陷,但是曲线的坡度很缓。如此,虽然对声音有影响,但影响十分有限。不过,它在8KHz处有明显的凹陷,这会对它的听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 不过,它还表现出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10-15KHz之间曲线近乎一条水平线,这说明它衰减的缓慢,这在800元以下组内是比较难得的。
测试曲线分析:D1080MKⅡ
&&& D1080MKⅡ的曲线在这一组里表现完美,基本平滑的走势既无明显的增益,又没太大的缺陷,而且难能可贵的是15K以上的延伸还保持了一段,之后才是掉转向下。相当的不错。
测试曲线分析:R1900TⅢ
&&& 相比刚才的R1900TⅡ06,R1900TⅢ的曲线显得更平缓。它在6-10KHz处它几乎就是一条水平线,表现相当不错。而在之前,除了在4KHz处有一个较缓的凹陷外,R1900TⅢ的曲线还是比较平滑的。
&&& 另外,我们看到在10-15KHz这一频段上,它的曲线下降缓慢,说明其衰减较慢。而在15KHz处,它还有一个小小的凹陷,但影响很小。这一曲线基本上是这组里最好的一条。
测试曲线分析:F80
&&& F80的曲线让人又爱又恨,这么说吧,它在1-5KHz这一区间上还是比较平滑的。但在5-10KHz之间,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曲线在6KHz和9KHz处分别有一个凹陷,一个大约2dB、一个大约1dB,这都会对它该部分的声音造成影响。
&&&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在5-10KHz这个庞大的频段上有一个近5dB的增益,这个增益还是比较大的。不过从10KHz之后,F80的曲线还是漂亮的!虽然说,它在15-20KHz衰减较快,但在10-15KHz间衰减还是比较缓慢的。
测试曲线分析:81C
&&& 可以这么说,这款的81C是800元以下组里曲线最不正常的一个。首先,它在1-2KHz之处有一个明显的增益,而且超过了90dB,这极为不正常。可以推断,在该频段区间上,它的声音不仅亮而且很毛糙、刺耳。相反,它在2KHz处又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对于它的听感会有很大的影响。在2K-9KHz处,81C的表现尚可,但它在9KHz处就开始衰减了,而且衰减速度很快。
听感评测(1500元以上组):P2100
&&& P2100是在去年上半年推出的一款2.0,其定位于高端。不过,它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方在于:采用了数字,这算是相当“罕见”的了。
&&& P2100立体声音频系统包括两个部分:P2100A立体声数字、P2100S立体声。其中P2100S立体声体积比目前同类都要大一号,宽大的箱体,有利于提高低频和弹性,并加大音场宽度。建议配合脚架使用,这样可以使得到最大的发挥。P2100S箱体采用MFD板材,外贴木纹PVC,显得专业沉稳。
&&& P2100的扬声器组成为:F25T053高音单元和F55W004低音单元。其中,F25T053高音单元的振膜采用了美国进口高档丝绢,为了保证声音品质,振膜还进行了柔化处理。而F55W004单元采用纸质材料加上特殊纤维而成的复合盆振膜,进口天然橡胶并配合高精度模具制作的高韧性折环,具备平直的频响。
&&& 从之前的曲线测试来看,P2100的表现并不是很到位,但由于其还配有一数字,所以我们在聆听之前还不是很好下结论的。因此,我们对其表现也抱有一定的期待。
&&& 一点一点来说,P2100虽然采用的是一只5.5寸的大口径单元,且箱体巨大,但其低频并没有太多量感,下潜也很规矩。而且,P2100不具备增益调节选项,这就从根本上固定了低频的表现,不给你调节的机会。而其高频显得过亮,乍听到,会让你觉得特别突出,时间长了会感觉稍微有些不舒服。其它方面,P2100的解析力和声场表现比较不错。应该说,这套箱子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过亮,高频的极为出彩甚至埋没了中低频的表现。
&&&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P2100的数字对其声音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声音整体的味道上,与我们平时所熟知的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大家对于这款更要仔细品味下,才能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风格。而且,P2100并没有在 hi-fi用户群体里面有太多风头,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套很亮很细腻的箱子,但低频并不突出。
听感评测:T200B
&&& 提起T200B,绝大多数关注2.0的朋友都会知道:它是多媒体领域中数一数二的产品,同时也是在该领域的顶级产品。而且,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非常好。
&&& T200B的外观设计很独特,其低音和高音单元呈倒三角形排列、强烈反差的黑色钢琴漆与银色铝面板、泛着幽蓝的指示灯和遥控接受器合为一体。小编觉得这款整体上仿佛一个穿着燕尾服的绅士,白色的倒三角形好像燕尾服上白色的领子,十分高贵,摆在客厅里绝对够面子。此外,其前面板呈倾斜型,这有助于听感相位的平衡。
&&& T200B的高音单元为28mm球顶高音,该高音自90年代投产以来,累计销量超过千万只,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顶级上,包括闻名世界的Diva系列、F系列上。这只高音单元采用德国天然纤维顶级球形振膜,频率响应平直,高频在20kHz以上,音色甜美、细腻。这只高音单元采用屏蔽式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三文治防磁结构能有效地抑制漏磁场,创造小型化线性匀强磁场。采用的美国液磁冷却技术和耐高温铝合金骨架及铜包铝线音圈,具备较大功率承受能力,强吸声后腔设计,降低了单元在谐振频率附近的非线性失真。
&&& T200B的低音单元采用的是5英寸防磁扬声器,振膜采用美国产铝镁合金一体化金属结构,振膜表面喷涂特殊阻尼层,高顺性支撑系统,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动力学稳定性。特有对称磁场(SMD)驱动技术使音圈处于一个对称的驱动磁场之中,从而获得对称均衡的驱动力,能明显减少音圈的电感以降低反电动势对输出级的对峙,扬声器的控制特性因此得以改善,低频音色更加丰满有力,失真度也随之降低。单元的频响曲线相当平滑,即使在50Hz时,M5N也具有不错的表现力。
&&& 音质么,T200B真是没的说的:很好!在 HI-FI用户群的心目中,几乎就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众所周知的是:这套箱子强在中高频,重在均衡,其以极为细腻的中高频表现,一开声即刻赢得现场评委的好评,应该说名副其实。其低频的量感及控制力尚可,只是下潜一般。不过,在力度和味道上还算是不错的。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它的高频很是耐听:灿烂响亮但又不乏细腻和平衡,而且给人感觉相当大气。中频方面,T200B的声音厚实宽阔,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正”的听感。
&&& 此外,T200B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声场非常好,其高频和结像力方面表现同样优秀,只是其低频表现还没有到达完美地步。在这里,我们还要说一下T200B的味道:它的声音给人冷静、沉稳之感,而且声音的还原很高,更具口味,在元的价位里,可以说是一套难能可贵的“正确”的。
听感评测:
&&& 是目前在多媒体领域最高端的产品,在当年,独立、外置M解码器、遥控器、大师Phil Jones校调等等诸多亮点,让烧友们为之痴迷。
&&& 箱体采用高档镜面钢琴漆装饰,可以展示出真正的镜面效果。另外,再加上经典的黑白配色,显得端庄、高雅,很能显示主人的品味。
&&& 的低音单元是自行研发的F55NT复合纸盆单元,其采用了铸铝制盆架,整体的稳定性得到了加强。而高音单元使用的则是2NT丝膜单元,是一款以性价比著称的经典产品。
&&& 听感上,的表现同样大气,味道纯正。其实在2000元以上的价位里,大部分的已经能够做到三段均衡和完美,这个时候我们对它们的要求就要进一步的提升,提到“味道”的高度。的声音给人一种很“成熟”的感觉,整体上温暖、圆润,非常讨好人的耳朵。若于前面的T200B相比,可以说就是两种风格,如果说T200b更,那可能更适合大众的听音趋向。此外,它的声场和形态感都很不错,而且解析力强,在大动态下同样有不错的表现,只是在极为大音量下稍显功率不足。
&&& 在各频段上,三段均衡而且正确。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中频厚度适中、声音温暖,在人声上的表现异常突出,听起来非常舒适。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作为眼下2.0产品领域内的旗舰产品,融合了多项比较罕见的功能设计,比如HD解码,光纤输入,比如马达驱动电平调节等等设计,它的装配工业和制造水平,几乎也达到了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地步。而最值得改进的,我们认为只是其后备功率稍显不足,如能加大到180-200W,必将更加完美。
听感评测:Pure100
&&& Pure 100是耗时4年时间,直到去年推出的一款顶级产品,以取代之前Pure10的位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未能在第一时间拿到评测,当时很是遗憾。不过,此次测试中Pure 100如期而至,也算了了一个心病。
&&& Pure 100的外观设计也有着自己的风格,它的侧面采用钢琴漆装饰。不过仔细观察,其并非纯正的黑色,而其适中点缀有类似金粉之类的材料,使其看起来有些“星光闪耀”的感觉。而前面板上,它使用了木纹贴皮。这种贴皮我们平时很少见到,但似乎更偏于家居的风格。
&&& Pure100的高音单元仍出自丹麦著名设计师――Peter Larsen之手,型号为MT9。该单元采用了德国Kurt Muller的丝质球顶振膜,磁体采用了钕磁铁。因此,整体性能应该是不错的。
&&& 而低音单元,Pure100使用的是一只6.5英寸的云母聚酯锥盆、长冲程单元,这与之前Pure10使用的单元是一样的。云母聚酯振膜是一种合成材料,其很好地兼备了硬质振膜的高准确度和透明度,同时又将传统纸质软膜的柔滑与细腻得以继承,在还原度和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 相比之前的T200B、的,的Pure 100又给了我们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因为,它在三个频段上都有着明显的“痕迹”。首先是低频,Pure100的量感及下潜都不错,而且控制力上也可圈可点。但是,其能量貌似没有充分施展,略有点儿软的感觉,与其6.5寸的大口径单元相比有些不够抢眼。
&&& 中频方面,它的声音不错,具有很好的厚度以及温暖感。尤其是在男声部,有着不错的听感。而它的高频既不是那么亮但也不是那么温润,那种感觉就好比吃美味小吃一样,味道还不错但量少,不够尽兴。另外,高频稍显不够长,这是其弱于其它两者的地方。
&&& 的Pure100毕竟是一套2000元以上的产品,前面说过在这个价位上三段均衡其实是必须也是应该的。在这一点上这套Pure100没有让我们失望。只是其修饰痕迹有些明显,高频不够尽兴,低频又有些发软,倒是其声场表现大气开阔,值得表扬。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外观和做工让在场的我们眼前一亮,大家都说有新意。
听感评测:S880
&&& 除了S865B,在2007年还推出了另外一款2.0――S880。这款报价近2000元,定位于多媒体领域的高端,其目标直指 Hi-Fi领域。
&&& S880的造型比较传统,但整体感观则不觉得死板。这主要是它表面采用了黑色的烤漆,显得大气而又稳重。另外,其前面板采用拉丝工艺制成,质感很不错。当然了,在它的顶部的亚克力板上,还有通过激光镭射技术印上的诗词。这种带有“文化”气息的设计,在中还是非常少见的。
&&& 与S865B一样,S880也采用了自己研发的同轴单元。它是由8英寸号角低音单元+1.5英寸SV直接辐射球顶振膜号角高音单元组成的,这要比S865B的单元整整大上一号。
&&& 另外,S880还附带有一只外置。其采用金属外壳,这样一来为了好看,二来更是为了整体考虑的。据悉,这只是目前多媒体领域里、独立中最大的。
&&& 听感上来讲,S880的中频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在该频段的声音不仅厚实而且丰润,还有着不错的声场表现。因此,听起来很有味道。但是,这个突出的优点也为之后的缺点埋下了伏笔。那就是,S880整体的声音偏向中频,使得其高频和低频被过多的压制了。
&&& 按理说,双8英寸单元应该能够达到巨大的声压,营造出极为震撼和激荡的低频。但是,S880的低频有些量感,但控制力及凝聚力不强,听起来显得松软。即便是有量感,也仅仅是那种5.5或者6.5寸单元的量感,期待在S880上体验那种“吹动裤管”的低频的网友恐怕要失望了。而其高频方面则差的更多,不仅缺乏一定的延伸,解析力也显得弱些。同时,声音有些干、紧,缺乏光泽感和圆润度。
&&& 另外,还有一定要说明一下的就是,S880的重量达到了30kg,而且体积很大。所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最好还是再另配上一副脚架,否则你的桌极有可能被压坏。
听感评测(800-1500元组):00MKⅡ
&&& 千元级的2.0,向来是厂商的必争之地。因为,这个价位的产品品质不错,已经能够满足不少消费者的听音需求了,而且价格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也可以接收。而在我们这次的评测中,800-1500元这一组就被看得非常重要。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去年风光无限的00MKⅡ,它是经典产品00的改进版。
&&& 先撇开音质不谈,00MKⅡ仅凭卖相就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红棕色的木纹贴皮,这比较适合国人的口味。另外,顶部斜坡式的设计让人感觉在它典雅但并不呆板。
&&& 当然了,这样的设计并不是仅仅为了取悦消费者的视觉感观,更重要的是它能减少箱体内部的驻波,令音质更加干净。同时,它保证了基准声音轴向直接指向听音者耳朵,让听音者可以听到准确的轴向直达声,而非不平坦的指向性响应。而高音单元的位置相对靠后,这样可以保证高、低音传递到听者的距离相等,聆听时可以进行时间相位校正作用。
&&& 好声音?单元是关键!00MKⅡ使用的是1英寸球顶高音单元+5英寸PP盆低音单元的组合。其中,高音单元是著名的TN25,而低音则使用的是S5N。
&&& 听感上,00MKⅡ的偏向性是比较强的。与老版本的00相比之下,新版的MKⅡ版最大的改善就是低频。但是人们又发现这一改进有些“过火”,虽然量感增加了不少,但是却丧失了细节以及控制力。从这个角度上说,它的低频表现并不完美,虽然在干净程度上还不错,但控制力稍差。相比之下,它的中高频段要好的多,其给人的感觉是丰润舒展、温暖幼滑。其中,中频给人印象最深,宽厚,甜润。只是在某些泛音区内,它显得稍微暗淡了点儿,而这点正与曲线测试相吻合。另外,在声场、结像力以及解析力方面,00MKⅡ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
&&& 而它在、游戏等中的表现虽然也不错,但在大场景、大动态中,它声音略显发散,有种“轰隆”的感觉,这也说明它在低频的控制力上略有不足。因此可以这么说,00MKⅡ是一款比较擅长音乐的2.0,人声,提琴等等缓慢而优雅的音乐,在00MKII上一定是很完美的,同时也是一对摩机良品,坯子之好,在千元价位上难寻其右。
听感评测:V3000s
&&& V3000s是顶级产品V3000的精简版,与后者相比,V3000s只是去掉了钢琴漆箱体工艺,并改用高品质PVC贴皮作为装饰。如此一来,它的制作成本降低了不少,而价格也被拉至1000元左右。
&&& V3000s采用了1英寸丝膜求顶高音单元+5.5英寸羊毛盆单元的组合,它们均出为上海银笛出品。另外,V3000s采用了2.0+外置的设计,是本组中唯一采用这种设计的。
&&& V3000s是一款比较特别的箱子,它的声音三频的衔接很不错,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同时,它的高频比较顺滑而且解析力也不错。另外,它的声音整体感觉比较干净,只是给人感觉有些朴素。对于这点,我们不好评价什么,这跟个人的口味儿有关。举个例子:如果说00MKII是位华丽的艳星的话,V3000则是一位恬静的淑女。
&&& 当然,它也有缺点,那就是高频给人感觉有些过了。而我们在刚才的曲线评测时看到,它的高频有不小的增益。而且,中频方面稍微有一点儿发暗,但问题并不大。在千元价位上,能做到三段均衡,实属不易了。
听感评测:N-50G
&&& 近两年来,的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量增长也十分迅速。不过,一直困扰他们的是在2.0领域内没有一款重量级的产品压阵。但这种情况在2008年年初得到了解决,而横空出世的便是这款N-50G。
&&& 目前,的N-50G样机只有两台,而我们幸运的得到了其中之一。不过,这是手工打造的,和最终样机还是会有一点差别的。但就现在的来看,N-50G的长相还是比较“传统”了些,不如00MKⅡ那么养眼。
&&& 声音单元方面,N-50G自然不含糊,它采用了1英寸丝膜高音+6.5英寸低音单元的组合。其中,后者是一颗专业纸浆松压盆中低音单元,并使用了特种橡胶边、KSV音圈。它失真小、动态范围大、无揩振、瞬态反应快。同时,它的低频下潜、音域宽,在低频段的回放性能也很好,低频延展性较强低音震撼、强劲。
&&&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听感。这么说吧,N-50G是一款没有偏向性的,在基本的声音表现中听不出什么明显的缺点。分开来看,N-50G的低频表现对得起它那6.5英寸的低音单元,不仅量感不错而且下潜和控制力也可圈可点。另外,它的高频表现也不错。同时,它的人声略显甜润,其中女声听起来有柔美之感。
&&& 不过,虽是如此,但N-50G也不是什么缺点没有。比如说,它在声场及厚度方面就显得不够大气,而且缺少一种磅礴的气势。另外,它在声音整体的协调性上还需要一些改进。不过,我们收到的是最先出来的两套N-50G之一。最终产品如何,还需要等全面上市时再行检验。
听感评测:S865B
&&& S865B是在2007年年底推出的一款千元级2.0产品,不过它与之前的S865A联系不大,倒是沿用了S880的方案,这也导致了它们在风格上的相近。
&&& S865B采用了黑色的木纹贴皮,视觉效果不错。同时,声音单元外的银色盆边更为它增添了一丝亮色。不过,这个家伙可着实不轻,一共25kg。看来,购买它还必须增添一副脚架了。
&&& 配置上,S865B采用的是6.5英寸羊毛纸盆共点同轴声音单元――V6,其由一直6.5英寸的号角低音单元+一只1.5英寸的SV直接直接辐射球顶单振膜号角高音单元组成。
&&& 由于测试曲线不佳,所以我们对于S865B的试听期望值打了折扣。但到各个论坛里这款产品几乎被誉为神器,试听之前其实还是相当期待的。但是经过复杂的AB对比过程之后,应该说我们比较失望。其高音给人感觉发冷、发硬,而且比较干涩。而中频则显得空、薄,味道也不够足。不过,它的低频表现还是不错的,无论是量感还是下潜,都对得起它的6.5英寸大口径低音单元。另外,其功率虽足,控制力还稍显不够,如果能做进一步改进,低频表现将是很不错的。
&&& 其它方面,S865B在高低频的两端延伸还不错,但整体解析力一般,比之、等大厂的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它的声音整体给人感觉过亮,听久了耳朵有疼痛的感觉。而音乐味道的不足,也是S865B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听感评测:黑钻双子星2B
&&& 双子星2B是黑钻出品的一款千元2.0产品,之前在各大论坛里也炒的比较火热。并且,现在总是有人将它与的00MKⅡ以及的S865B相比较。
&&& 双子星2B给人感觉是非常传统的设计,红棕色的木纹贴皮+黑色的前面板,这是再普通不过了。而其操控旋钮都设计在了主箱体右侧,这更像是800元以下组多采用的方式。
&&& 配置方面,双子星2B采用的是1英寸的高音单元+5.5英寸低音单元的组合。其中,低音单元的振膜采用了云母聚丙烯材料制成,而不是之前双子星MP所采用的羊毛纸盆。
&&& 现在,我们来谈谈听感。说实话,在测试之初,我们对这套箱子给予了厚望,毕竟当年的黑钻双子星XP是口碑非常好的高性价比产品,其低频的骄人表现甚至让不少2000元级的对箱汗颜。但是,在实际听过这套双子星2B之后,我们一度怀疑我们拿到的这套箱子是否有问题。因为这可能是800-1500元组里最差的了。首先,它的高频有些亮,而中频则显得暗一些。同时,中频的厚度不佳,给人感觉空、薄。另外,它三个频段的衔接过渡不是很好,感觉不够顺滑。
&&& 低频方面,双子星2B的量感还是很足的,这一要得益于它5.5英寸的单元,二要得益于它110W的功率。另外,其在下潜方面也还不错,但是控制力不佳,在大场景、大动态的情况下,声音则有些发散发混,远不如当年双子星XP的一半,对此结果我们表示失望,并建议厂家如对我们的测试结果有异议,请收回本套样品,重新安排送测。
听感评测(800元以下组):V23se2
&&& V23se是一款经典的中端2.0产品,不过方面还不够满足,在去年年底推出了其改进版――V23se2。对于这款,无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都给予了厚望。
&&& 从外观上看,V23se2和之前的V23se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仅是在产品标牌上有一点变化。不过,有一点设计非常不错,就是它具有自动开关机功能。其工作原理是:(在通电情况下)当音频信号切断时,V23se2将会自动延续数十秒,然后就会自动关闭。而当有音频信号再次输入后,它又能在瞬间回复到工作状态。
&&& 配置上,V23se2采用的是银笛出产的5.5英寸羊毛盆低音单元,而高音单元则是特制的H6丝膜球顶单元。与V23se相比,V23se2由二路一阶分频器改进为二路二阶分频器。同时,它还将功率较小的L875芯片改为功率较大的LM4766,并且增大了变压器的输入功率。
&&& V23se2的声音不错,比较讨人喜欢。它在三个频段上的表现都可以用正常来形容。其中,中频表现是最好的:厚实、丰满,而且营造出的声场给人感觉很开阔。其次是低频,量感虽然不是很足但是听上去还不错,而下潜也比较让人满意,但是在控制力方面还显得弱了些。
&&& 高频部分,V23se2的声音稍显有些噪,而且并不是很顺滑。另外,它在某些乐器的演奏中表现欠佳,让人觉得稍干了一点儿。但从整体上来说,V23se2仍不失为一款好。
听感评测:R190TⅡ06
&&& R1900TⅡ06是在2006年推出的一款,在当时对市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它的身上,你可以看到R1900TⅡ和R1900TⅢ两款的身影。
&&& R1900TⅡ06采用了黑色木纹贴皮,这与之前R1900TⅡ的深红色木纹贴皮风格很是不同。在这点上,它倒是和R1900TⅢ很相似。如此一来,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油然而生。
&&& 声音单元方面,R1900TⅡ06也仿佛是R1900Ⅱ和R1900TⅢ的中和产物。其中,它的低音单元采用的是R1900TⅡ上使用过的5英寸羊毛纸盆单元的改进版本,而高音单元则使用了R1900TⅢ上曾使用过的1英寸丝膜球顶单元。
&&& 至于听感,R1900TⅡ06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声音不温不火,给人感觉很舒服。其三个频段的表现都属正常:低频有力度、中频厚实、高频自然,而且整体声音大气、均衡。尤其是人声部分,很讨好人的耳朵。
&&& 另外,它的声场表现不错,在该组中数一数二。不过,小瑕疵也是有的,那就是R1900TⅡ06低频的控制力稍弱。虽是如此,R1900TⅡ06给人的感觉也是没有出大的疏漏、整体性强,性价比很高。
听感评测:D1080MKⅡ
&&& 2007年,除了靠00MKⅡ继续扛起大旗之外,在下半年又推出了一款D1080MKⅡ来继续自己的产品布局。而此次,在它的身上应用了“电子分频”技术,而这也称为2007年的一个热点词汇。
&&& 相比老款的D1080,新版的D1080MKⅡ在外观上跟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采用了采用全新的面板设计:精致的黑色铝合金扬声器压环与纯黑钢琴烤漆的搭配让箱体前障板透着出众的感。同时,豪华玫瑰木的箱体又流露出深邃的典雅美。
&&& 在内部配置方面,D1080MKⅡ采用了为其专门设计的LY541,其采用了复合羊毛振膜,这种振膜既有羊毛盆独特的中频韵味,同时复合振膜材料技术又让这只单元有着的鲜明的层次与出色的动态响应特性。而高音单元,则使用了经典的TN25的第三版――TN25Ⅲ。
&&& 今年来的新品,其声音都有着不小的偏向性,这点从00MKⅡ身上便能看得出来。当然,D1080MKⅡ也不例外,从我们之前的评测也可以知道它是偏向于中低频的。
&&& 在本次测试中,它的表现依然如此。D1080MKⅡ的低频颇具量感,而且下潜程度也不错,很适合“口味”较重的朋友使用。而它的中频表现也不错,尤其是在人声方面,让人觉得很耐听。相比之下,高频则差些,其声音发干给人感觉直白、而且有些平淡。
&&& 我们觉得D1080MKⅡ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它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中下部,使得中低频有较好的表现。然而,高频就照顾的少了。但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本身的低频偏向性就决定了这一切。所以,对于低频爱好者来说,D1080MKⅡ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听感评测:R1900TⅢ
&&& 刚才,我们看过了R1900TⅡ06的优异表现。那么,对于这款同样出自之手的R1900TⅢ又有着怎么样的期待呢?要知道,它也算是比较出名的箱子了。
&&& 以现在年轻人的观点来看,R1900T Ⅲ的外观也许并不招人喜欢:其传统的样式配以黑色的喷漆,显得有些过于沉稳。不过,它的做工不错,显示出了大厂的风范。
&&& R1900TⅢ采用的是1英寸的丝膜球顶单元――2NT,而低音单元则采用了5英寸CC复合盆单元――F50NT。而内部,它还使用了LM4766功率放大芯片,每声道的最大输出功率为40W。但为了减小失真,将R1900TⅢ每声道的功率控制在了30W。
&&& 由于刚听过了R1900TⅡ06,我们在听R1900TⅢ的时候禁不住再做了次对比,结论是:R1900TⅢ输了。从整体的听感上来说,R1900TⅢ最突出的特色在高频部分,其火候把握的恰到好处,基本上没有大的缺陷。但在中低频方面,它的声音较混,在控制力上有不足。
&&& 其它方面,中频的厚度和听感还可以,但低频的量感有不足。虽然说,的不以低频取胜,但还是和普通听感有些距离。另外,其结像力显得稍弱,不如R1900TⅡ06。
&&& 而从市场的实际售价来看,R1900TⅢ要高于R1900TⅡ06。但从这次的测试来看,前者的声音表现还不如后者。因此,我们推荐大家在购买这两款时,选择后者。
听感评测:F80
&&& 在中端2.0产品中,还有一款比较不错的,那就是出品的F80,其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很是不错。不过,小编这次还是第一回真正的聆听它的声音。
&&& F80使用了最具古典气息的棕色木纹贴皮做装饰,其光泽度适中。再加上光滑的前面板,以及精致的LOGO和铭牌等,其卖相着实不错。
&&& 在来看看配置,F80让人吃惊:其采用了6.5英寸PP长冲程低碳钢盆架单元低音单元,这在该组中是口径最大的。另外,它还配有全对称互补功率放大模块,使单声道功率高达50W。因此,其中低频方面的表现让人非常期待。而高音单元,它使用了德国Kurt Muller的1英寸膜片,使其兼具高解析力与柔美音色。
&&& 果不其然,F80的低频不是一般的强悍:虽然声音下潜似乎还欠缺一点儿,但在控制力方面相当不错。再配以足够的量感,F80低频给人的感觉是细密外加震撼。中频方面,F80厚度以及味道都不错。而其中的人声部分,我们感觉F80的男声要强于女声的表现。这是因为,稍微显得暗了一点儿。因此,在部分女声段上有微微的灰蒙蒙感。而在高频上,F80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误。尤其是在结像力以及声场定位方面,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听感评测:81C
&&& 在本次横评收集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收到了一款型号为GS-6000(又称81C)的,是由深圳山音电子有限公司出品的。在很早之前,曾有日本的著名品牌也叫“”,但此非彼,所以,我们对这款的表现持保留态度。
&&& 81C的造型也比较传统,而且颜色方面也比较保守:选用了纯黑色。不过,它的这种黑色浓浓的散不开,好像塑料那种感觉,而不是镜面。不过,表面的磨砂纹贴皮的质量尚可,摸起来有一定的手感。
&&& 81C采用了比较传统的配置,即5.25英寸低音单元+1英寸高音单元的组合。对于这点,山音的官方资料上有误,其上写的是3英寸的高音,这种低级错误还是头一次看到,希望厂家立即更正。
&&& 至于听感,81C的表现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先说说低频吧,既无量感也无力度,给人的感觉像在飘。而中频感觉薄薄的,声音干干的没有味道。高频算是表现最好的了,有亮度也有一定的延伸,但是声音偏干、发紧,不能讨好耳朵。
&&& 其它方面,81C在声音的解析上还算说的过去,但在声场、控制力以及整体的听感上都要比其它产品差上很多。若不是为了详细比对,我们可能在听第一耳的时候,就可以给它宣布“Game Over”了。
总得分和获奖产品(1500元以上组)
&&& 最后,我们来看看得分的总情况。不过,我们在这里首先要补充说明一点:对每款评测的打分,均是基于该组整体水平作出的,而与不同组的产品毫无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看到T200B得到了69.5分,的F80也得到了69.5分,但这没有比较意义,不能说明两者的音质表现相当(测试满分为90分)。
&&&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1500元以上组的这几款产品,得分都不低。而且,差距并不大。这说明,顶级2.0多媒体的品质还是有保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其它的几款产品均出自大厂之手。而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在国内的音频圈也是有着响亮名气的。所以,这也说明,只有这些知名厂家才有实力设计顶级的2.0。
&&& 根据总分,我们将优秀产品奖给了的,其整体更显得均衡。同时,它温和圆润的声音似乎也更讨好耳朵,也更适合大众使用。然而,其它的产品也各有各的特色:T200B声音偏向“”、Pure 100的声音大气而均衡、P2100的高频极为出彩、S880的声频中频比较突出。因此,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口味来进行挑选。
总得分和获奖产品(800-1500元组)
&&& 之前有说过,我们在本次横评中更关注800-1500元这一组的表现。因此,在本组中将有三个奖项产生。就其原意,是我们认为该组产品更具有普遍的购买意义,那具体意思是什么呢?
&&&原来:一、该组产品也就是俗称的千元级2.0,它的音质要比500元的2.0强上不少,二、就价格而言,1500元以上组(也就是俗称的顶级2.0多媒体)的产品价格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那么,若是说千元级产品,大家也许可以咬咬牙买下,但对于2000元的产品你那么购买者就少得多了。
&&& 从成绩表上我们可以看到,此次送测的N-50G的成绩是排在本组第一位的。另外,不管是曲线测试还是听音测试,N-50G三频的均衡性也是最好的。而评价千元级2.0,其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做得均衡。因此,N-50G获得了本组的“优秀产品奖”。
&&& 此外,本组还产生了两个“推荐产品奖”,他们是的00MKⅡ和的V3000s。我们先来看看前者,00MKⅡ有一定的偏向性。这主要是说它的中高频表现很不错,只是低频稍微弱了点儿,显得有些控制力不足。但整体来讲,00MKⅡ仍是千元2.0中很经典的一款产品。
&&&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推荐产品奖”――V3000s,它的三频衔接顺滑、声音偏素,对于口味不腻不重的朋友来说,V3000s是很适用的。不过,它的缺点在于高频稍微有点儿过,而中频稍微有点儿暗。若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那么它的品质将更上一层楼。
总得分和获奖产品(800元以下组)
&&&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800元以下组,它们通常情况下也会被称作500元2.0。究其原因,是它们的价格多数集中在500元左右。
&&& 该组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性价比高。怎么说呢?它们的音质要比普通的2.1好一截,有利于初步培养使用者的听音素质。另外,500元的价格是大多数普通人可以接收的。但由于门槛稍微低了点儿,所以鱼龙混杂的事情偶尔也是有的。
&&& 最后,本组的“优秀产品奖”被的F80获得。它的声音相当全面,除了中频的女声部分稍微带一点儿灰蒙蒙感之外,其它都可以说是很好的。而从分数上来将,它的得分也是最高的。此外,F80高低频的精彩表现更是让它在本组中显得十分抢眼。
&&& 此外,R1900TⅡ06、V23se2和D1080MKⅡ也都是非常不错的。其中,R1900TⅡ06的声音的均衡性和整体协调性也不错,仅是低频略有不足罢了;而V23se2也不错,尤其是中频相当的厚实、丰满,但其在高频上稍显得有些噪,此外并无太大问题。至于D1080MKⅡ偏向性比较明显,其低频感觉非常强劲,中频也不错,但在高频上显得直白、味道淡。
&&& 也许,到这里会有很多朋友提出疑问:的S880和S865B怎么没有得到奖项呢?之前,在个别的媒体和论坛里不是炒的相当热么?原因也是很简单:认为其声音还不能够达到完美的地步。
&&& 首先,它们俩的曲线测试就表现的不好。这是S865B的曲线,我们在前面是这样评价的:一如既往的另类!它在2-10KHz之间的均值在90dB左右,可以看出做了明显的增益。如此可以推断,其声音肯定会过于发亮并有毛糙的表现。同时,这还导致了它在10-20KHz衰减的过快。另外,1-2KHz之间还有比较明显的凹陷存在,而在20KHz之外,S865B居然还有一个约3dB的凸起,也许除了人类以外,蝙蝠也是S865B的潜在消费人群罢。而S880的曲线和S865B的走势几乎一样,说明两者在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
&&& 另外,听感上来说,S880和S865B也都在本组的比较中处于下风,这也是我们在本次横评中一直没有提到它们俩的一个原因。当然了,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它太过炒作了!在之前的个别媒体和论坛里,S880和S865B被捧的非常高。尤其是S865B,甚至被推崇为千元级2.0产品中的神器。但实际呢?却是表现不佳,如此剧烈的反差,让我们对它提不起兴趣。
&&& 也许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起去年D1080MKⅡ出道时,PK丹拿万元的事情。的确,无论是在整体的平衡感还是音乐的味道上,还有内涵上,D1080MKⅡ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但当时,D1080MKⅡ刻意强调低频表现,我们认为在低频上确实有的一拼。对于这种跨越级别的对比,或者说是大话也好,只要能有一定的实际内容,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对于刻意的炒作,我们是抵制的。
&&& 我们还给出一个“打死都不能买”的奖项。最后,由山音送测的GS-6000(81C)获得。首先,此这一品牌,相信对这个行业稍有了解的网友都清楚,跟彼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是一个品牌的使用权而已。其次,就产品本身来看,无论是做工等外在的东西,还是声音这种内在表现,它都与本次参测的其它产品相差甚远。好像它的价格还不低,这是极为名不副实的。估计,厂家希望凭借“”这个容易让人混淆的名字,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吧。在此,我们建议大家慎重购买。
&&& 最后,还要加一句话:虽然广告、炒作也都非常重要,但是踏踏实实的做产品才是最主要的。如果能够做到表里如一,那么,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也不是什么难事!
后记一:对2.0的一点看法
&&& 本次横评,我们一共收到了16款2.0,均是各大厂商目前的重头产品。在测试中,我们将它们分为三组。坦言说,三个组之间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而且,各组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例如:1500元以上的都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特点,而800-1500元的则更倾向于声音的均衡。但是,也有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价格差距也是很大的。因此,常有人说:2.0基本上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看来,这话是一点都没错。
&&& 而在各组内的横向对比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各产品之间虽然有差距,但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另外,这些差距也基本体现在了整体风格和一些应用偏向上面。因此,我们认为各大厂商的2.0产品都是精心设计的,而且要比哪些2.1产品好的多。所以,虽然2.1更便宜,但我们还是推荐大家更多的选择一些2.0产品。
&&& 俗话说喜忧参半,这应用到2.0上也不过分。因为,从整体的表现来讲,我们认为目前2.0还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那种程度。怎么形容呢?这么说吧,若我们的期望值是100分,那么这次评测的整体表现我们只能打75分,也就是说是个“良”而不是“优”。举个例子来说,1500元以上的产品在本次测试中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我们觉得还是离真正的 Hi-Fi有一定的差距。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各大厂商一起努力。在这里,小编也请大家和我们一同继续关注。
后记二:评测的一点“感悟”
&&& 从年前准备产品到组织人员测试,再到最后整理数据、讨论每款的听感,最后到写文章,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忙乱中,也有那么点儿“感悟”,也可以说是那么点儿“牢骚”,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 是什么东西:简单的说,无非就是个能出声的箱子。再说的通俗点儿,也就是俩喇叭,再加上点儿电路,外面在包个箱子。而它是最“贱”的东西也是最“贵”的:有小的塑料才几元人民币,也有几千元人民币的,更有几十、几百万美金的,这样巨大的差价在其它的IT产品中是很难见到的。
&&& 评价的混乱:与其它产品不同,无论说它再怎么好,最终还是靠耳朵来收货的。而问题也就处在这里,人的听觉并不是那么的敏感的。而且,每个人的听感都有极大的差异。所以,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容易造成整体的混乱。但就对于某一款来说,其多多少少会带有一点儿偏向,因此会更适合某特定部分的人群。另外,对于大厂的产品来讲,都会在某一方面有特色。因此,对于那些好的完美、差的一无是处的评价,大家可以不屑一顾。
&&& 评价的难点:16款啊,要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写的一清二楚,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听感太虚了,要把它写实了相当困难,起码小编我目前还做不到。比如写低频的表现,之前我曾经用石子入水来形容。那么,16个石子入水,溅起浪花多大多高、泛起的涟漪有多少有多远,都是难以说清楚的。因此,想用这种形象的写法来为大家展示其声音的好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尝试了一下之后小编也放弃了这种想法。
&&& 枪手带来的危害:本次测试的时候,我和其它几位开了个玩笑:“只测曲线吧,枪手说没实际听感没意义;只测听感吧,枪手说你不专业;测试曲线和听感都测吧,枪手又站出来说:你收了厂商多少钱?久了,很多网友就被枪手的言论影响了。
&&& 然而,除了以上的这些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感悟,比如说听感上的积累、音乐风格上的品味等等有益之处,也是这次横评收获到的“至宝”。哎,废话也不多说了,这16款2.0的横评再修改了三次之后,终于赶在周五前完成了(加班两周,终于可以睡觉了!)。当然,时间还是蛮紧张的。因此,文中的一些瑕疵之处,还请大家帮忙指正。
快速转帖:
欢迎转载泡泡网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泡泡网 [
我的文章阅读记录
上市时间:
参考报价:
S2000 相似产品:????S2000 相关文章:| 评测| 行情| 新闻| 行情| 行情| 行情|
[][]新车排行热门车排行选车工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威有源音箱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