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字红、黄、蓝、紫、橙、绿、怎么写

  从汉字看,笔画越少的,意思越复杂,涵义越丰富。  一,写起来简单,只一横,却是说不尽的,也许就因为说不尽,怎么写也表达不了,只好以极简代极繁。黑格尔到中国来,也得用汉字表达,张世英主编《黑格尔辞典》,将黑氏书中一些外语单词归于一处,代之都是一个“一”字,说这个“一”,用了两页一千二百多字,单个的“一”之外,还有“一与多”、“一与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6月版《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于“一”字下,从中国哲学史范畴、佛教用语、古希腊哲学范畴等方面也说了许多,另有彭会资主编《中国古典美学辞典》,更把重点放在道家。说“一”,绕不过道家,一中有道,就如韦政通著《中国哲学辞典》所说:“作为一个哲学观念看,一,最主要的涵义是道,其他的涵义都与道有关,有的是解释道的性质,如齐一、自然;有的是指道的功能,如万物之始、形变之始;有的则代表体道的工夫,如无欲、思之微;有的与道为同义词,如易、太极。” 韦政通的《中国哲学辞典》“一”字下字数不多,虽然不多,然而“道”、“自然”、“万物之始”、“形变之始”等等,又哪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完的。  人,一撇,一捺,然而,人是什么玩意,人是怎么回事,从哪来,到哪去,有什么意义,说了又说,有时好像说明白了,过了几天又不明白了。还是那本《黑格尔辞典》,一个“人”字,用了六个半页,说“人的本质在于有精神、有理性”,说“人的精神本质即是人的自由本质”,说“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不知道我现在处于什么级别了。  六个半页,又哪到哪,太少了。博尔赫斯有《沙之书》,讲述的是一个无始无终变动不居永远读不尽的书的故事,如果真有这样一本书,我想我能猜出书的主题;古今中外有过多少书,怕是谁也说不清,然而将古今中外所有和将有的书全部放在一起,若是非要为之归纳出一个主题,我想也是可以的,那就是人。当然,也有数学书,物理书,化学书,还有讲人之外其他生物的书,但是,人是唯一使用文字的动物,所有的书无不和人有关系,没有人,这些也就没有意义,而人,是说不尽的。  也不是笔画少的字都涵义丰富,许多笔画少的,本也各有读音,多也各有字义,也许就因为意思太简单,简单到近乎无用,便成了死字,只以偏旁部首的意义存在着。像把“一”竖起来的“丨”,也曾是一个字,读如“滚”,《说文》曰:“下上通也。”在一个电子版的《〈说文解字〉译注》中还发现这么一条:“张舜徽《约注》:王廷鼎说:‘丨为今棍棒字。’”这倒也象形,比写“棍棒”简单多了,如果真是这样,看来文字并不都走向简化,也有走向复杂的。但这个字到底死了,“下上通也”不是靠这一竖就能行的,一旦变成棍棒,又如何通得了。  死去的也可以活过来。“五四”前后,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发现,中国古来没有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字。感谢刘半农,唱起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同时代的人又帮着完善,使“她”与“他”同音。按笔画查找,《说文解字》无“她”,再查《康熙字典》,看到这个字了,读音与今不同,意思也别样,是这样:“《玉篇》:古文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亦作她,或作媎。zuǒ 又子我切。音左。《博雅》:婵,母也。chí 又陈知切。音驰。女字。《六书故》:姐,古文或从也声,作她。或从者声,作媎。”有“母”有“姐”,何用“她”为,这个字死掉了,刘半农把“她”救过来,使“她”重新向汉字归队,一直用下来,而且还将用下去。文字的生死,端看离人远近,互联网救活的那个“囧”,虽然离了原义,但是,多象形,多形象啊。  笔画少的未必都涵义丰富,一些笔画多而且看着有点怪的字,却大多意思简单。好像是港台剧来后,大陆热了个骂人的成语,缩头乌龟。其实古时有一字可以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读音和“笑”相同的字,用现在各种输入法怕都敲不出,它上下结构,上面左“交”右“几”,下面一个“龜”字,《康熙字典》说:“何孝切,音効。龟缩头也。”这个字就只这么个意思。龟缩头还想象得出,有些字的意思虽然单一,却费猜想。像“龘”,读如“达”,这可能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康熙字典》解为:“龙行龘龘也。”龙行龘龘,大概是说龙行的样子,龙行是什么样子呢,想不出。一些造字者似乎喜欢把同一个字“品”字形地摞起来,如“犇”,如“鱻”,如“羴”。还有一个“飝”,还读“飞”,上飞下飞,飞而又飞,该很热闹,造这个字的人大概是个腾飞派,恨不得多生几个翅膀,要享受一下拍断翅膀的飞的痛快,可是查《汉语大词典》,只三个字:“义未详。”不知道什么意思,可也就是个没意思,超常的飞总会飞得没了消息吧。这让我想到周有光先生答记者问时引西人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更多
  想不出。一些造字者似乎喜欢把同一个字“品”字形地摞起来,如“犇”,如“鱻”,如“羴”。还有一个“飝”,  -----  前两天看到一个“麤”,同“粗”,也不知是怎么个演变法
  三鹿者,粗也,原来仓颉早告诉我们了。
  春江大姐好!
  拜读。问好孟兄。
  伊兄好!
  看老孟说文解字 :)  这个最有意思:  “五四”前后,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发现,中国古来没有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字。感谢刘半农,唱起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同时代的人又帮着完善,使“她”与“他”同音。按笔画查找,《说文解字》无“她”,再查《康熙字典》,看到这个字了,读音与今不同,意思也别样
  加菁。还继续说字不?若无就红脸改绿脸,哼哼^_^)
  @孟庆德
13:59:27  三鹿者,粗也,原来仓颉早告诉我们了。  -----------------------------  三鹿奶粉,粗制滥造,仓老师圣明
  阿湄用此法促我写字,哈,也提醒了我,往后有说字的,就往这里填。  也可以说“三鹿”早用此名告诉大家了,我就是个“麤”。
  贴个以前的。  “小小心心”与“开开心心”及其他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心的时代。  电视剧中“小小心心”,文学作品中“开开心心”,先是港台作品,后是大陆作品,先是个别人说,后是报幕员、流行歌曲歌星,后来是大家都这么说,甚至名气很大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连很讲语言规范的有学问的人,也“心心”不断,说起来全不拗口了。照这样下去,凡带“心”字者,都可以连绵重叠了。如:放放心心,安安心心,粗粗心心,担担心心,良良心心。引伸开去,凡是词语也都可以柔柔情情、说说话话、电电视视、茶茶壶壶了。  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为烈,繁体字回潮,异体字复苏,错别字铺天盖地,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如综艺节目里的京剧、歌曲、相声、小品、摇滚、美声汇聚一起一样,跻身一处,各展风采,服装各异的时装模特似的。走在街上,抬起头来,时髦、华丽、崭新、漂亮的门面,门楣上却是繁、异、错的荟萃,恰像一个衣着入时的阔人,头上却戴着一顶不伦不类的帽头。  朱自清在他的《论雅俗共赏》中说,雅俗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学以至文化上的折腾,雅得过了,就有俗来冲激它,俗得过了,就有雅来提高它。  不知道现在是雅向俗认了输,还是俗正在向雅过度。
  先记  
  问沙兄好!
  再贴收入日前所出《信手拈书》中的一篇。  披字玩  《说文解字》说“披”字曰,从旁持曰披,从手,皮声。  今人用“披”字,多辞书所谓“覆盖或搭衣于肩背”之意。辞书于此解之下引《文选》三国魏文帝曹丕《杂诗》:“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文化即遮盖,古时衣服似较今日累赘,但也能披,不知曹丕所披衣裳是何形状。  或长衣,或外套,披而不穿,别具一种姿态,人也因之有种气势。曾于电影看到,有豪横之人率众入室,当中站稳,并不后顾,双肩一耸,抖去身上所披大衣,身后随从早已抢前一步,将衣接去。仍是影片所演,有大人物深夜不寐,书房中披衣踱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人肃然起敬。披衣可以演讲,可以训话,可以商谈,可以密谋,可以全盘推卸,可以出尔反尔,可以当仁不让。或行走江湖,或俯看广场人如潮水,披衣而立,挥手叱咤,老话谓之“牛”,《现代汉语词典》承认“派”,雅致言之“有风度”,网络时代一言以蔽之曰“酷”。  “披”字既可指“覆盖或搭衣于肩背”,服装中即有以“披”字为其名者,秦时即已有披帛。书中介绍,披帛,秦时以纤帛为之,汉时用罗;一说始于唐开元中,限于宫中女官及嫔妃服用。城中好高髻,乡下高一尺,后来婚俗不论男女皆披绛帛,似源于此。高鹗续《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新人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着。”宝玉以为所娶者乃是黛玉,心中高兴,无暇他顾,若早知盖头之下所蒙乃是宝钗,对诸般行头怕也未必喜欢。据介绍,后世庆功披红,似亦从古时披帛而来。宝玉不愿走仕禄之途,或也正为不愿披红挂绿。若以真本事取得成绩,披红挂绿反把自家弄得俗,若无真本事,却靠他人帮助以别种方法弄出一身颜色,又是欺世造假。  以披为主之服装中,似以“披风”最为有名,亦颇具代表性。辞书溯源,引明代马佶人《十锦塘》传奇四:“随分什么皱纱锦袄、白绫背褡、青羊羢襳子、潞紬披风,一总拿出来,任凭和相公拣中意的穿。”可知“披风”至晚裁剪缝制于明代。“披风”后亦泛指斗篷,《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黛玉嗔宝玉曰:“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青肷披风尚且不耐,焉肯向身上添加更多沉重。  清时有披肩,辞书称其为“文武品官衣大礼服时所用”。此段文字甚是拗口,下面文字却又细致:“加于项,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八旗命妇亦用之。”详细介绍可见《清稗类钞》,可惜书不得见。俗人披得,出家人亦披得,僧尼披缁衣,是以人们又称出家为“披缁”。感谢佛教,为弱者留一条路,一旦红尘失意,又无力自谋,还可披缁而去,只不知高鹗于宝玉最后出走时为其设计一领大红猩猩毡斗篷又是何意。高鹗于绘画或有研究,茫茫雪地飘一大红斗篷,或许纯从审美方面考虑,但终不知宝玉是否同意。  达官命妇需披戴,走卒骑士亦需披挂,护卫或冲杀时候,既可防身护体,又可屠戮多多,一举两得。翻书可知,古时作战所著之甲分三部分,上部用以保护颈项肩膊者,即称“披膊”,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对此有介绍,可惜书亦不得见。好在《汉语大词典》有摘:“蛮甲,惟大理国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等。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制如中国铁甲,叶皆朱之。”《汉语大词典》另有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为范成大证:“大理国之制,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其披膊以中片相次为之,其护项以全片皮卷圈成之。”  同一“披”字,却又多义,不仅多义,而且自我矛盾,同字反对,既指遮掩覆盖,又指打开袒露。稍加考校,并不矛盾,对外可以隐蔽,对内却须坦呈,并不一味反对披襟披写,若不然又如何能披览披阅。仓颉造字而鬼夜哭,非为惊叹,实为人忧。《南史·萧思话传》:“宣帝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笔趣翩翩,似鸟之欲飞。’”古往今来,此类事似不多见。风景之作可以生事,抒怀言志更多不测,倘遇字斟句酌之人,又遇吹毛求疵之主,人生识字便是一错。《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鞫狱,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虽无明文规定,古时有权势者皆是编审,在其眼中,凡文字皆可成忌讳,凡词汇皆可成敏感词,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细查基因,应皆与崔元综相同。  书写易生危险,沉默亦不太平。古时君子未必真明礼仪,于人心却多想了解,于无字处可以读出东西,于无声处也要察人。《史记·五帝记》:“披九山,通九泽。”大山尚且可披,大泽尚且可通,不由草木不披靡,不由枝叶不披离,于是,倘不想披剃,“披”字便又生出许多词语,披心沥血,披肝沥胆,而“披心”者,剖心以示人也,“披沥”者,竭尽忠诚也。《三国志·魏·陈思王植传》:“朱旗所拂,九土披攘。”
  文字记录语言。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用字习惯,音为主型次之。诸侯列国十里不同音,雅音五经为主其余次之。
  这回的“现汉”就又有修订了,微博上在议论呢。
  不错,学了
  问声好!
  非常好的帖子希望能继续写下去,加油
  感谢鼓励!
  期待连续
  谢hzaz!  手上还有一点说字说词的帖,原在书话贴过,就在这帖里归个总吧。
  烤  文字也是有年龄的,许多苍老如彭祖,比孔子年龄要大出许多。从帝王名字看,远古时候若真有个黄帝,黄帝若真有个孙子名叫高辛,帝喾的“喾”字也许就和黄帝所获宝鼎的年龄相差不多;欧阳修、宋祁、刘昫撰新旧唐书,向本纪中皆将武则天列为皇后,其实武则天实实在在是个皇帝,“神皇自以‘曌’字为名”,武则天自创的这个“曌”字,比帝喾的“喾”字要年轻许多。  《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如来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如此说,孙悟空也是佛中一个。孙悟空这佛是在太上老君炉中熏烤过的。《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煽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煼,同“炒”,熏烤的意思。佛既烤得,人也烤得,《太平广记》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秋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断死,放流岭南。所破人家,流者甚多,为仇家所杀。传曰:‘多行无礼必自及。’信哉!”  燧人氏钻木取火,一物可以两用,既可以烤人招供,也可以烘人取暖。《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煬,烘烤的意思。《说文》:“煬,炙燥也。从火,昜声。”“民”者,众也。上帝在伊甸园里只放置亚当夏娃两个,盗跖所说“古者”之“民”应是一群。古代先民生活应该挺悠闲,夏天劳作,冬天就什么都不干了,把夏天积攒的柴薪生起火来,大家赤身裸体坐在那里烤,谁也不会想到还要弄件衣服披披,倒比伊甸园更为热闹。柳下跖让孔子把圣人之袍脱下去,孔子当然不干,多少年后,呼号“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扬雄替孔子翻案。司马光盛赞扬雄“孔子既殁,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孟与荀殆不足拟。”扬雄《甘泉赋》:“东爥沧海,西耀流沙,北熿幽都,南煬丹厓。”扬雄的意思大概是说,即使长袍加身,也一样可以夏曝冬煬。  元代周密《齐东野语》十七《笙炭》记载,南宋初杨沂中(吴郡王)、韩侘胄(平原郡王)烤得雅,他们不烤人,烤笙,自十月旦至二月终,日给焙笙炭五十斤,用绵薰笼,藉笙于上,复以四和香薰之,盖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焙,微火烘烤之意,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有“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古时有“篝”,即焙笼,亦即薰笼,烘干湿衣的竹器,《艺文类聚》卷七十《服饰部》下《火笼》中有:“《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薰笼二七,大被薰笼三,衣薰笼三。”可看出宫中富贵。  自从有了火,火中也就跳出和烧烤有关的文字。文字却又不同,古书中常见的是“炙”。《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传》曰:“炕火曰炙。”《礼·曲礼》上“脍炙处外,醯酱处内”中的“炙”,就是烧烤了的肉。炙之外,“炮”也曾指烧烤。还是《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八《蒸缹法》有“胡炮肉”,辞书上说“炮”字今读bao,阴平。“炮”也烧烤,“燔”也烧烤,古书之中“兄弟长以燔从”,据说这里的“燔”即指炙肉。“炮”“燔”果腹,“熯”“燎”与“烘煏”功能相同,都可以指烘衣烤体。书上说:“熯,以火烘干。同‘暵’。《易说》:‘燥万物者,莫熯乎火。’《释文》:‘徐本作暵,音汉,云热暵也。《说文》同。’”又说:“燎,烘烤。《后汉书》十七《冯异传》:‘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旁空舍,异抱薪,邓禹熱火,光武对竈燎衣。’”一个“烧烤烘煏”,竟也这多文字,既可证汉字之丰富,也让学中文的老外深入艰难。只识“烘烤”,人们也可饱腹暖身,但不识“燔炙熯煏”,读古书时可能就会生出许多磕绊。从今人角度看,“烤”应是正字,《辞源》解“烤”字却只有短短一句:“用火烘或向火取暖。”此外别无古句例举。马南邨《燕山夜话》第五集《“烤”字考》引朋友书信一段可以使人明白:“烤肉宛有齐白石所写的一个招牌,写在一张宣纸上,嵌在镜框子里。文曰:‘清真烤肉宛。’在正文与题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看那地位,当是写完后加进去的),曰:‘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马南邨在《“烤”字考》后有考证:“这个‘烤’字虽然是‘诸书所无’,但是并非完全不可稽考的毫无根据的杜撰文字。前面摘引的信上已经查考了《广韵》、《集韵》都有‘燺’字,《集韵》又省作‘熇’字,就是‘烤’的本字。不但这样,《说文》中也有‘熇’字,段玉裁注云:‘火热也。大雅板传曰:熇熇,然炽盛也。易:家人嗃嗃,郑云:苦热之意,是嗃即熇字也。释文曰:刘作熇熇。’由此可见,‘熇’字的出处应该追溯到《诗经·大雅·板》八章中。原文是:‘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跷跷。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教药。’” 马南邨在文章最后说:“最初显然没有烤字,而只有熇字,这是可以肯定的。那末,后来为什么变成烤字呢?看来这大概因为熇字是‘苦浩切,音考’,日久天长,人们为了便于记忆,索性把它改为从火从考。从火则表示以火烘热;从考表示它的读音。这是很合理的一个改变,它符合于我国文字推演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近几年来,大家在推行简体字的过程中,都比较熟悉‘约定俗成’的道理。‘烤’字的长期演变过程,恰恰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典型。然而,对于这么一个早已被公认了的俗字,齐白石采用它的时候,却要郑重注明是‘自我作古’,这是多么认真的态度!”从文字年龄上看,“烤”字应是汉字中相当年轻的一个。  有年龄,就有辈份。啤酒在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啤酒”的“啤”字年龄和“烤”字仿佛,应属一辈。不知谁发明了“啤”字,一直没有人出来申请专利,中国人却因这个发明而得大方便,如今不知有多少人众每天都在享用这个字。《辞源》没有“啤”字,这是对的,否则《辞源》编撰者就得走向国外,向德国人的“bier”、法国人的“biere”和英国人的“beer”考察去了。
  问好。文章很好,我喜欢。还记得《燕山夜话》那篇谈论烤肉苑的烤字的文章。同样也很喜欢。楼主不要停楼啊!中国文字的有趣话题不少滴
  @披拂风云
11:46:10  问好。文章很好,我喜欢。还记得《燕山夜话》那篇谈论烤肉苑的烤字的文章。同样也很喜欢。楼主不要停楼啊!中国文字的有趣话题不少滴   -----------------------------  感谢鼓励,我再贴一个。
  鲁迅文中的一个“也”字  鲁迅为文善用字,不仅善用实字,也善用虚字,一个“而已”,就被他弄成一篇好玩却又并不轻松的《题辞》。  余华喜欢鲁迅的《孔乙己》,激赏其中的“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说:“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然而,《孔乙己》中的虚词也用得好。比如结尾那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就此讨论过:“‘大约’是推测估计,‘的确’是肯定无疑,表示委婉和强调的语气放在一起,使矛盾的表象中蕴含了深刻的意思。因孔乙己不会营生,又断腿,无钱医治,在那样的社会里,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根据这样的逻辑推理,可知孔乙己‘的确’死了。又因为小伙计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确’死去,亦未死在酒店,可他又‘长久没有来了’,于是根据推测估计,他‘大约’死了。两者结合起来,‘大约’‘的确’死了,岂不是使推断和猜测取得了合乎情理的统一吗?从而使行文更见含意精深,表达周密。”(张旺生《鲁迅作品中虚词锤炼艺术例析》)  “善”可两分,“善于”,和“善待”。鲁迅善用字,也善不用,有时甚至并不着力,却被误会是着力了,这里说的就是那个“也”字。  一直以来,鲁迅的“一个都不宽恕”被误会了,这是被“阶级斗争”时代的导读误导的结果。鲁迅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不是泛泛而言,是有针对性的,文中明明写了,是指他的那些“怨敌”。这段话应该完整地看:“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请对方原谅,同时自己也原谅了对方。这里的“也”,不是语气的强调,不是“宁死也不原谅一切人”,而是有所指地说“你别原谅我,我也不原谅你,咱们谁也别原谅谁吧”,如此的“也”。  写到这里,我的意思也说完了,感觉字数却有点少,感谢关不羽跟帖,使我又有了几句话。关兄说:“老孟,我觉得‘一个都不宽恕’本身没啥问题,无所谓误会不误会。正所谓‘以直报怨’,各人的心态、分寸本有不同,没有强求一致的道理。无非是把鲁迅个人的性格、情怀放诸神坛上,放大到国家、民族的整体,确实成了‘阶级斗争’时代的注脚,那是另一回事了。个人自然是可以‘一个都不宽恕’……”  我的话是:“只要停留在语言、态度上,不是如李逵拎把大斧排头砍去,个人自然可以‘一个都不宽恕’。但误会却也还是误会,要还人家本意,不能望文生意,更不能不望文而生意,鲁迅本不是那个被夸大了的意思,我们还没老,不能无所谓的。”  当年曾有过“深翻地”运动,也是折腾的一种吧。鲁迅这块地,也被不只一人不只一次深翻过了,甚至翻腾出了鲁迅所没有,或者有却不尽是那意思的。对鲁迅,不能用减法,却也不能乱用加法,若不然,就越发看不清了。
  @四季之人
13:56:46  顶   -----------------------------  谢谢!
  当年曾有过“深翻地”运动,也是折腾的一种吧。鲁迅这块地,也被不只一人不只一次深翻过了,甚至翻腾出了鲁迅所没有,或者有却不尽是那意思的。对鲁迅,不能用减法,却也不能乱用加法,若不然,就越发看不清了。  ---------------------------------------------------  有同感。  但也许和当时能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不多的缘故吧。
  @披拂风云
13:32:10  当年曾有过“深翻地”运动,也是折腾的一种吧。鲁迅这块地,也被不只一人不只一次深翻过了,甚至翻腾出了鲁迅所没有,或者有却不尽是那意思的。对鲁迅,不能用减法,却也不能乱用加法,若不然,就越发看不清了。  ---------------------------------------------------  有同感。  但也许和当时能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不多的缘故吧。  -----------------------------  大概有这关系,翻鲁迅这块地的,文学之外,还有政治的锹,仇恨的镐。
  长者子
  因为没事爱摆弄点文字,有时便会被人考问,考问者往往存心,自家也就难免尴尬。这不,一不小心又着了套,有人问什么是“长者子”,回说应是长者的儿子,答后即感不妙,事情如果这样简单,对方怕也不会问了。果然,对方拿出一本净空法师讲《地藏经》的书来,顺手指一瞧,于“文殊师利……身为大长者子”之下见法师是这样解的:
  大长者子,我们很多人把他看错,大长者的儿子。而实际上“子”是我们中国古人对人一种尊称,孔子、孟子、老子,称子是尊称。大长者子,子就是孔子、孟子那个子,尊敬的称呼。要用现代话来讲,子就是尊敬的,我们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尊敬的大长者,把这个尊敬的话加在前面,从前这个尊敬的话在后面,尊敬的大长者。
  我只能傻眼了,出家人不打诳语,解经者又是大法师,应该是不错的吧。
  心里却犯嘀咕,语言上感觉别扭。“子”在中国古代确为老师的尊称,却不知什么时候出口印度入了佛经,“子”成了“尊敬的”,“尊敬”又成了“称呼”,但《地藏经》中还有“长者女”,不知又作何解。
  电脑中有一集《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英汉对照佛学词汇》为一体的电子版《佛学大词典》,检索也方便,敲上几个字,一应词条都有。长者子:“(杂名)长者之子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有长者子,名曰宝积。’”长者女:“(杂名)长者之女。”
  “长者”却复杂,词源可远追巴利语“set!t!hin”或“gaha-pati”和梵语“s/res!t!hin”或“gr!ha-pati”。上述外文是从词典复制而来,也不知其所写对也不对。词解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此外,该词典说,《法华经文句》举“长者”还有三种:一、世间长者,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者;二、出世长者,即指佛;三、观心长者,即具有观心之智之大智者,其观心之智从实相而出,了知于三谛中含藏一切功德,而善能以正观之慧降伏染着之心,一一彻见中道与权实等事理诸法。
  “上叹”是什么意思,又不知道。
  从上述文字看,长者尊贵,称长者已含尊敬之意,子而又子,老师而又老师,岂非床上安床,叠床架屋。佛教确有“佛子”一词,但那自有别的意思,却不是什么释迦牟尼老师,也不是什么尊敬的释迦牟尼先生。
  后人讲经,往往要出些新意,虽不好多说什么,但也可以理解,就是实在没有新意,也没什么,老老实实讲就是,却不可硬解,在一字一词上误解卖弄就更不好,非但不能为佛增重,反倒于佛有所不敬。
  更正:第一段的“顺手手一瞧”,应是“顺手指一瞧”。
  既云“长者女”,那就无怪乎“长者子”有此解了,狡辩一下:经文用词并不严密而一致,非吾等之过。
  经文之译,文白夹杂,似乎还多有当时口语。  谢阿湄修改错字!
  地之名  我的故乡曾改过名字,有人从故乡来,说可能又要改名了。生在当今,许多事已不能让人吃惊,听了这个消息不由得还是暗自咧嘴,赶紧发消息向故乡朋友问,听说没有的事,这才放下心来。  吉林省有片地方名叫双阳,名从双阳河来。早年,双阳河叫苏完河,苏完乃满语,黄色的意思。若仅如此,也太简单,查看史籍可以知道,满族有八大姓氏,其中之一是瓜尔佳氏,瓜尔佳氏又分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尼”亦满语,“尼”者,“的”也,苏完尼瓜尔佳氏,换一种说法就是苏完那地方的瓜尔佳氏。苏完那地方的瓜尔佳氏,我喜欢这句子,有远古史诗歌谣的味道,而从苏完那地方离开的瓜尔佳氏人,听到这句话,也当会有许多回想。苏完后来改名双阳,要把“苏完尼瓜尔佳氏”这句话解释清楚,就要费些言词了。  1985年,吉林市地名办公室和吉林市地名学会出过一本由邢国志主编的《吉林市满语地名译考》,看了这书可以知道,吉林市境内许多地方的名字皆为满语,其中有这样一条:“双芽山:山名。位于桦甸县木其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9华里。满语发音‘生家’,双芽为满语生家的音转,满文罗马字转写senggìn。含义是‘坡’或山额。”除双芽山,还有双牙山、双鸭山、双桠山、双丫子东山、双丫子西山等,这就让人想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名字,该也是从满语而来。  这些地名后面,该藏有多少从肃慎到女真、从女真到满人的故事,“苏完”而又“河”,“双鸭”而又“山”,又寄寓着多少中原和关东山文化的融合。2000年第2期《满语研究》曾载黄锡惠《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其中一段值得一摘:“地名也是文化的产物,特定的文化会造就出特定的地名;反之,特定的地名必然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因此,地名除了具有指示方位的作用,还是我们认知其创造者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化认识价值。”  一个地方的名字,与这地方的人及生活和历史故事有许多关系,提到乌江,不由得会想到项羽,提到赤壁,又会想到曹操、孙权、诸葛亮。除非不得已,地名不能乱改,乱改地名,其实是很没有文化的表现。
  干瘪的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不能没有的,然而仅有词典却又不够。  《现代汉语词典》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若是以此以为知道了文化,那实在还是很没有文化。史仲文先生早在1991年出版《中国人:走出死胡同》的时候曾引《中国文化热》一书的话说,有人作了专门统计,发现全世界,从各门学科,各个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多种。  通过其他文献发现,这还远远不够。曾德昌先生在《关于文化的概念》中说:“‘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它是从拉丁文中演化来的,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等意项。19世纪中叶,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在西方兴起,文化的概念从而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概括以上新兴学科的具有现代色彩的重要术语。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曾德昌先生说:“自此以后,不少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过定义,以致形成了上千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上千种定义,仅将这些定义汇总起来,加以阐述,少说也可以出本书了。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识分子”:“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  这个解释简明扼要,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感觉缺点什么。  将“知识分子定义”六个字敲到网上,用时0.16秒,搜出许多,事情又复杂了,时间涉及两千多年,空间涉及许多国家,人物涉及孔子、荀子、马克思、波波里金、左拉、帕森斯、康菲诺、罗森塔尔和尤金等等。  在搜来的资料中,有两条可以补词典之不足。一、有人总结帕森斯的意思,知识分子“应当是‘文化事务专家’,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脑力劳动者’,或者说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中关心并从事创造、阐发、传播文化价值的那一部分人”。二、余英时指出,从孔子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  现在需要道义担当的事太多了。敢担当吗?不敢。我知道,我不是知识分子。所以我又想,《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者没有把上面提到的那两条放进去,也许是有道理的,如果放进去,称得上知识分子的怕是不多,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也许还是糊涂点好。  日前,两位朋友就“异化”问题在网上进行辩驳。  “异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三种解释,除去语音学方面的一个不算,另两种解释是:一、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二、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  “异化”一词是外来的,据说跟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有些关系,国人对之原并不熟悉,今天才知道,邓小平也说过:“什么叫异化,这是个怪名词。”(李辉《与王若水谈周扬》)胡乔木曾是主管文化宣传的,应该很有文化,他在理论上把“异化”给淘汰了,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他说,马克思后来不再用“异化”一词了,“正是超越了异化的理论和方法,才建立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确,如果异化理论已经能够科学地说明历史,那就不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了;如果异化理论已经能够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那就不需要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对整个资本运动的科学研究了。那样,马克思的两大发现都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也就不会产生了”。  不知道马克思看了胡乔木的这些话会说些什么。  马克思不再用了,别人也就不该用了,用了可能就是错的,而中国似乎也不再有“异化”问题。但胡乔木文章中还有一句:“异化一词在近代西方逐渐进入哲学、社会学著作,但不同的著作家赋予它的含义并不一样。”从历史角度说,关于“异化”问题,我知道一点。“文革”结束后,周扬作了一个报告,引发了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周扬报告中用“异化”一词,也是赋予了他自己的意思的,他说:“社会主义社会比之资本主义社会,有极大的优越性。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任何异化了。在经济建设中,由于我们没有经验,没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必然王国,过去干了不少蠢事,到头来是我们自食其果,这是经济领域的异化。由于民主和法制的不健全,人民的公仆有时会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转过来做人民的主人,这是政治领域的异化,或者叫权力的异化。”  当年有关“异化”问题,说是讨论,其实是一边倒,最后以强势的政治性打击的胜利而告结束。今天看,周扬用“异化”一词是委婉的,是一种委婉的批评,而且是一种委婉的“自我批评”,如果不是“自我批评”,作报告者也不会郁郁而终,而“异化”一词,也实在未必就准确,倒是周扬,也许直到最后也还在“异化”中。
  高考看题  2007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Ⅰ卷第一题第2小题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 甘之若饴,毫无怨言。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 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为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 沧海桑田 啊!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 无足轻重 的小事。  向记事本上敲字,无法在文字下面加点,只好像在网上遇到“敏感字符”的限制一样,用全角空格将成语和整个句子分开一些。  坦白说,将几个句子打量了一下,没感觉哪个成语用得不恰当。有人说应该选B,蠢蠢欲动,一看就不是好话,应该是形容坏人的。我却认为,好人也会蠢蠢欲动,蠢而又蠢,也并不意味着笨得要死,原是蠕动的意思。老实木讷却藏着点小小的野心,小心翼翼却又不由自己欲有所奔,也挺可爱的。这个成语在我的感觉中,感情色彩没什么不好,有朋友在股票潮流中若是坐不住板凳,调侃的时候说不定我也会用它,难不成真就只有贬意?自从知道了这个成语,还真没向词典里看过,于是就翻词典,一翻傻眼,《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清清楚楚写的是:“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分子策划破坏活动。”过了一天,网上将参考答案给了出来,ABCD果然标的是B,从来不看书的说对了,我这个美其名曰经常舞文弄墨的却错了,这让人大窘。但心里又犯嘀咕,这汉语词典有些可疑,释词的语言怎么好像还是“文化大革命”时候的,说是修订版,却好像根本就没有修订过。  词典里的语言让我心里感觉不舒服,试卷上的句子却好像与词典呼应着,今天的句子可以依仗十年前的词典,十年前出版的词典早已准备对今天试卷上的句子给以支持,而这些句子,却让我有了疑问。“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否到他说的地方去看过,不知道他怎么知道那里的人是甘之若饴的,也许这只是为了出题随便一说,随便一说就能说出这样美妙的句子,真应该替那些甘之若饴的人谢谢他,谢谢他不用谁告诉就能说出这样的话。“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为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小路变通衢,不知是贫困山区的黄土小路,还是江南小城的石板小路;不毛的小山,不知是原本就不毛,还是一些年来把山弄得光秃,又不知是不是搬走一座真山,再造一座假山,就像扒掉了古代建筑,再弄个仿古建筑。“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不吃碘盐,就会得病,所以应该坚持食用碘盐,这话听着怎么这么熟悉,就像吃不上饭怎么就不吃肉糜。人体不能缺碘,这个常识早就知道,怎么就会缺碘?碘很稀有,碘很贵吗?仔细打量这几个句子,还就是第二个句子成语用得好:“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当然热闹,天下大事都想让你知道,你不知道也要让你知道,你听不懂,翻译过来也要让你知道,让你看着电视画面听我说,我说什么你得听什么,我说什么你得信什么,这工作多好啊,谁不想奔个好工作去呢,多少年来,向着电力,向着税务,向着银行,向着一个比一个坐得舒服坐得高大的官椅子,多少人不都在蠢蠢欲动。  从报纸,到电视,到学校的教材,心里常有准备,知道他们总要说些什么。于是,不看报纸,别让它给恶心着;不看电视,别让它给气着;如果有可能,不让孩子们上学,让他们都回到家来自学,别出去给弄得又傻又埋汰。可是,不小心看了一回这一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的已经有些麻木了的感觉还是被弄得又不舒服一回。我们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好像就进了病梅馆,不知不觉被摆弄被修理着,一年一年下来,已经被弄得缺筋少弦脑白质切除了似的,好不容易高中毕业走进高考的考场,却又是这样的试卷,试卷上竟又是这样的语言,这工作无时无处不在做可真是做到家了,把试卷上的时间遮了去,只看卷子上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竟感到此身仍在“文革”时候。  说这些没有什么用,不说这些,还是说那个成语吧。向1999年版《辞海》看,没有“蠢蠢欲动”,只有“蠢蠢”,词有两解:一、蠕动貌;二、骚乱貌,动荡不安貌。再向1988年版《辞源》看,没有“蠢蠢欲动”,也只有“蠢蠢”,不同的是有四解:一、蠕动貌;二、众多而杂乱貌;三、骚乱貌;四、无礼,不恭顺貌。直到《汉语大词典》,终于看到“蠢蠢欲动”了,词有两解,头一个是“像虫豸一样蠕蠕爬动”,例句引张岱《陶庵梦忆·金山竞渡》:“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辞源》未收“蠢蠢欲动”,不知这个成语是否就是从张岱这里来的,但有人在分析中学教材时已经指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早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而且注意到,《说文解字》释“蠢”乃“虫动也”。《辞源》说“蠢动”:“谓率性而动,出于自然。”并引《庄子·天地》“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及《注》:“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但是,“蠢蠢”毕竟还有“骚乱、无礼、不恭顺”的意思,《汉语大词典》也就有第二个解释,“谓准备扰动为乱”,并引黄远庸、李六如、叶君健的话,“土匪蠢蠢欲动”,“人人自危,都有蠢蠢欲动的形势”,“各地不法之徒,一有机会,仍然混水摸鱼,蠢蠢欲动,有的甚至拦路抢劫”。一个成语,向后变去,竟离“率性而动,出于自然”越来越远,后来竟变成了“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分子策划破坏活动”。  如果前无古人,张岱便是第一个写出“蠢蠢欲动”的,若是知道后人把这话弄成现在这样,怕要苦笑。且引张岱《陶庵梦忆·张东谷好酒》一段为此文结:  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食糟茄,面即发赪,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一簋进,兄弟争啖之立尽,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山人张东谷,酒徒也,每悒悒不自得。一日起谓家君曰:“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二语颇韵,有晋人风味。而近有伧父载之《舌华录》,曰:“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手也。  
  工作者  兰楚让我找“工作者”一词是啥时发明的,糗了,没找着。  向百度敲“工作者”,闪出一串相关词语:社区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光之工作者、地下工作者、性工作者、中国性工作者、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谷歌情况也一样,有各种工作者,却没有工作者本身。  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甚至《辞源》看了一下,都没有,好像都转入地下了。  工作者是个0,前面必须加点什么才能成数,这个0是什么时候由谁发现或发明使用的,不知道了。  1936年6月,巴金、黎烈文向这个0前加了“文艺”两字,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不知“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是否就此一并就有了。不管是不是,意思可能是低调的,大概是说,工作者就是个干活的,文艺工作者也就是个干文艺工作的,别机关衙门官老爷似的也要号令天下。这是冲周扬指挥成立的“中国文艺家协会”去的。果然,宣言出来后,并没有什么组织,甚至连个会也没开,干活的人把一些意思发表出来,便各干各的活去了,不像“中国文艺家协会”,又是章程,又是理事会,又是各个部,弄了个官僚化的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费也收了,最后却如茅盾所说,什么也没做。  鲁迅也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了名,这无形中等于出了份试卷,周扬们也对得起鲁迅,还真就来答了,什么“对于现在的基本的政策没有了解”,什么“安那其之反动”,什么“无异于托派”,什么“极端的宗派运动”,什么“不屑与多数人合作”,甚至连一些签名者的人品也有了问题。所谓反对“宗派主义”,其实是要大家归一家帐下,听一家之管,而欲收此效果,最可怕的帽子就是“破坏抗日联合战线”,使鲁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看了个明白,一些人原来竟也这样不堪,就如鲁迅所说,抓到一面旗帜,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在“统一战线”的大题目之下戏弄威权,锻炼人罪。  鲁迅的签名,等于和“中国文艺工作者”从“中国文艺家”中分离了出去,这就有了分裂之嫌,“宗派主义”、破坏“抗日联合战线”的帽子自然也就来了。却是日本人看出来,如竹内好在关于鲁迅之死的文章中说,就主张而言,和《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一样,《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并没有什么问题,鲁迅也并不反对“抗日联合战线”,鲁迅是不能相信一些人,他说了:“据我的经验,那种表面上扮着‘革命’的面孔,而轻易诬陷别人为‘内奸’,为‘反革命’,为‘托派’,以至为‘汉奸’者,大半不是正路人”  林贤治在《鲁迅的最后十年》中写道:“在救亡和革命的年代里,对于社会与人的阐释,往往化约为最简单的公式。”鲁迅却不想简约,也不愿被化约,文艺工作者就是个干活的,但要干得高兴,干得自由,不论对谁,不论什么时候,哪怕是特殊年代,也不能没有自我。1936年8月,鲁迅发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公开跟周扬们叫板,分庭抗礼了。  可是,竹内好文中有话:“鲁迅死前论争不息的文坛,以鲁迅之死为界限,统一到一个旗帜下。如果鲁迅不死,就没有这样的统一或者这样出色的统一。”日,即鲁迅死去一年多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胡风、巴金等,都协里去了。  与“文艺家”相对的“文艺工作者”一词,后来被毛泽东拿去,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了29次,每用多是教导、训诫、警告,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确的立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干活的还是干活的,意思却不一样了,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让你干什么你才能干什么,让你怎么干你就得怎么干,你就是个齿轮,就是个螺丝钉,就是个工具,位置已经确定,得听话,不听话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得解决。鲁迅视周扬为奴隶总管,毛泽东的讲话无形中等于为手下的管家出了气,只是鲁迅已死,不知道了。但毛泽东讲话中又有话:“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鲁迅有知,怕会憋死。  从《汉语大词典》看,“工作”一词本就有“从事各种手艺的人”之意,例句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东西两巷,谓之大小贷行,皆工作伎巧所居。”另外还有“善于效力劳作”的意思,如宋黄庭坚《同子瞻韵和赵伯充团练》:“家酿可供开口笑,侍儿工作捧心颦。”如今也有善于效力劳作的,不用要求就捧出心来,如“做鬼也幸福”、“尽献苍生做党臣”的,就是。  
  关于朝闻道  喜欢淘气的文字,可以活络思维。比如李零用《卖油郎独占花魁》“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解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蛮好玩。早上听说真理,晚上死了也值了(《丧家狗》,P.104),李零这里为孔子的话留了个活口,是说死了也值,并不是说早上得道晚上就自杀。  钱穆《论语新解》这样解孔子这句话: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本章警策人当汲汲以求道。  从这番话看,这里的“道”乃“为人之道”。得道者总是少数,古来多少人是枉活了,所以要汲汲以求,虽不能得,不算太枉,还有个向道的意思,而道者一也,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一旦得道也就一了百了,可以死去了。  这番解说有点可怕,倘孔子自私,独藏而去,天下人皆不入人道;倘孔子不自私,广而告之,则天下无人矣。当然,此番解说有孔子寄语天下,希望天下人汲汲以求为人之道的意思,但一朝得道便是死了也可以,这比卖油郎真也高不哪去,用佛家语说,不过是一自了汉,这道似乎也就小了些,孔子怕不会是这意思,而道亘古今,一朝得道便似有了终极之解,又与真理之路无穷尽不一样了。  相比之下,感觉还是顾炎武解得好:“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P.237)  钱穆解“朝闻道”的“道”乃“为人之道”。为人,这在孔子应该不成问题,总不能说孔子的终于没有自杀是一直不会做人,也不能说孔子最后死去是终于晓得了为人之道,这都太说不过去,若说孔子是告诉他人,一旦知道了怎么为人,死也可以了,这也还是说不过去,人也不用再为,道也还是太小。  孔子的话不能全都当真,如《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就是一时感叹。子路是个老实人,听了高兴,孔子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钱穆译:“由呀!你真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李零也译“无所取材”为“造船的材料没处找”,也有说孔子的意思是说子路之勇没什么用处的,总之,孔子把话又收了回来。  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是知道的,而且自恃有道,还要推而行之。《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李零译封人的话是:“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将让你们的老师出来行教布道,宣传上天的旨意。”(《丧家狗》P.101)钱穆在《论语新解》中也译:“天下无道久了,天意将把你们夫子当做木铎,(来传道于天下呀!)”结合这些话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怕就不是“为人之道”的“道”。  到这里,可以拿出何宴《论语集解》解孔子此句的话:“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依何解,年已垂暮,道犹不行,心甚不慰,世治而死,乃无憾也。”  依此,朝闻道,夕死可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要天下太平有道,死也瞑目了。  《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我会顶帖子。闲来看说字。
  这篇我看三遍了,窃笑下 :)
  @春江沐雨
12:39:04  我会顶帖子。闲来看说字。   -----------------------------  大姐好。字也说,词也说。
  @清扬婉兮阿湄
12:41:45  这篇我看三遍了,窃笑下 :)   -----------------------------  笑得我有点发毛。汇总,汇总地说。
  归宁·回三·回九  归宁  《诗·周南·葛覃》: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诗的大意是:快快浣洗快收工,洗完回家看父母。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袁愈荌译、唐莫尧注释的《诗经全译》,《葛覃》最后两句的译文却是:“哪件不洗哪件洗,洗完回家看爹妈。”洗与不洗竟费踌躇,于事实似有不谐,也许是想拣可穿的洗,不想洗得太占时间吧。但,袁、唐二人认为诗中主人公是一女奴,虽未必就对,却也相差不远。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语词分册》说主人公是一贵族新妇,我没看出来。  一般认为,“归宁”指的是女子回娘家省亲,尤其特指新婚女子回娘家省亲,唐宋以后,这个词也确乎越来越具有这方面的专指意味了。但是,在更远的时候,这个词是比较宽泛的,并非特指女子,男女归家看望,皆可称为“归宁”。如晋陆机《陆士衡集》二《思归赋》:“冀王事之暇豫,庶归宁之有时。”而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男子亦称归宁》。  皆因为在“归宁”一词上没有弄明白,以“新婚女子回门”来解释《葛覃》,1981年版《辞海·语词分册》是犯了错误了。  回三  民间,有“回三”一说。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孙寡妇道:‘六嫂,前日讲定约三朝便送回来,今已过了,劳你去说,快送我女儿回来。’……谁想到妈妈真个道:‘六嫂,你媒也做老了,难道恁样事还不晓得?从来可有三朝媳妇便归去的理么?”  翻书,有“三朝”一词。词有数解,其中一解是:旧风俗,婚后、产后第三日称三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二十《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缎鹅蛋……并以花饼鹅羊果物合并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  为什么要送三朝礼呢?大概是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一朝嫁了出去,心中有很多舍不得,便想了个办法去看看。至于为什么又有了回三呢?大概是回来团聚更能亲近。  在一个东北小镇,有一户人家,早年从关内来的,父母早逝,留下一帮女儿,每到正月初三,几个妹妹都领着丈夫和孩子迤逦走到大姐家来,算是回娘家,多少年了,这个规矩不破。  回九  在古书中没有找到确定的“回三”,却看到了“回九”。《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一连闹了三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过去,薛姨妈脸上过不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红楼梦鉴赏辞典》说:“回九,又称‘住九’、‘回门’。旧俗,新娘在婚后第九天,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娘家需设宴款待,一般当天即返。回九之期,如新郎不陪新娘去岳家,便是对岳父母的不敬。”  不知道这一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回三”代替了“回九”。  在中国许多的风俗中,这一风俗,似乎是非常人道的。  
  归宁,三朝,回九。都是一些文绉绉的说辞,它道出了民间的风俗习惯。
  东北民间说法是“三天回门”。
  跑龙套  龙套一词不知起于何时。  《辞源》有“龙套”,解曰:“传统剧戏装之服饰,对襟大袖,满绣彩花或龙纹,前后开叉,四周镶边,颜色不一。为帝王贵官侍者之服,演此角色者除前后拥侍外,一无所能,故业此者亦称跑龙套。”  有解,却语焉不详,似未说清何故“业此者”就称“跑龙套”。不仅语焉不详,也无古时例句,似未尽《辞源》之责。  《汉语大词典》约略可补,解有二:一、戏曲演出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二、穿龙套的演员,配角。  由行头变角色称“跑龙套”,《汉语大词典》也有解,解也有二:一、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二、喻指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前后两词,在《汉语大词典》这里皆有例句:“顾锡东《龙虎斗》第三场:‘呼延寿廷下马,四龙套下,姑嫂入,同坐下。’”另:“秦瘦鸥《秋梅棠》十一:‘后来他的年纪渐渐老起来了,《四郎探母》里的八妹、九妹,《二进宫》里的徐小姐也眼看去不成了,真要教他掮旗打伞的去充跑龙套,他却不愿。’”顾、秦皆现代人,自然都是用词者,不是造词的,到底不知词源于何时何处。  向网上看了一下,“跑龙套”译成英文,可译为Carefree,将Carefree用广东话再译回来,又可译为“茄哩啡”,有文字说:“茄哩啡,英文字源于 Carefree,是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无关重要’的小人物、闲角色。 Carefree之广东音与‘茄哩啡’相似,他们的存在,尤如拍戏场地吃的饭盒,货色平平,不是茄子就是咖哩配咖啡,跟大酒楼的菜式不可媲美。扮演这类角色如贩夫走卒、餐厅内食客和路人的演员,香港俗称为‘茄哩啡’。”  Carefree却并不就等于跑龙套,“无拘无束”和“轻松愉快”是没有的。沈从文说过,跑龙套的“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毕恭毕敬的分站两旁,等待主角出场,看戏的常不把这种角色放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自己一举一动不可儿戏”。  多一词,就多一词之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可以省许多话,也可以含些不方便说、不容易说的意思。一九四九年后,沈从文越来越低调,甚至唯恐不能更低,一九五七年,他写《跑龙套》一文,开首即说:“近年来,社会上各处都把‘专家’名称特别提出,表示尊重。知识多,责任多,值得尊重。我为避免滥竽充数的误会,常自称是个‘跑龙套’脚色。”后来却是龙套也跑不得,连名字也少有人知了。  去沈从文写《跑龙套》二十多年以后,也就是“文革”后,巴金写《关于〈还魂草〉》,他说:“从一九六二年到现在我走了多长的路,我像一个平庸的演员跑了十几年的龙套,戏装脱掉我应当成为我自己了。”做自己也难,少说两难,一是想做也不会做了,一是想做也不让你做。巴金还是太乐观了,他到底还是做不成他自己。  一九六六年后,“跑龙套”不叫“跑龙套”,又有了许多别的名字。比如“样板戏”《海港》有“男工甲、乙,女工甲、乙”,《龙江颂》有“后山民工甲,后山社员若干人,解放军若干人”,总括叫“群众演员”,如《沙家浜》人物表就有“沙家浜群众老幼男女若干人”。  多少年来,中国常多节目,多少纳税人不知不觉随了份子,还得跑龙套,尤其像京、沪这样大城市里的人,经常要充群众演员。充群众演员的,有的知道身在剧中,有的却还的的确确把自己感动了。
  楼主,姜女嫁豳人三十天也回不了门。
  我在东莞打工时问过无数工友爷爷家距离外公家有没有超过五十里的,结果是几乎没有。这是一个问题,生物的杂交优势全无。羡慕美国佬全是杂种。
  欲归宁兮,无有动车。
  @Yike-13 17:38:30  我在东莞打工时问过无数工友爷爷家距离外公家有没有超过五十里的,结果是几乎没有。这是一个问题,生物的杂交优势全无。羡慕美国佬全是杂种。   -----------------------------  我这边天涯刷新总有问题,跟帖后才看到这个跟帖。  古时交通不便,除非条件够得上的,与遥远人家联姻几无可能,也无实际意义,像张衡心怀太山、桂林、汉阳、雁门四处美女,真也眼福不浅,但他所思的也可能是同一个人,太山桂林汉阳雁门四处跑,那又踩了风火轮了。
  这是一种文化。
21:57:04  这是一种文化。   -----------------------------  问好。
  塭  收到一条消息,打听一个字,左“土”右“昷”,说是从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里看来的,查找了《现代汉语词典》,没找着。  在极点五笔GBK状态下试敲FJLG,敲出来了,塭。向《辞海》中找,没有,向《辞源》中找,也没有,连《康熙字典》也不知道这个字,却是《汉语大词典》认识,读如“温”,识得字音却不识字义,标曰:义不详。字典词典或不认识或半认识,龙应台是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极点五笔却又能敲出来,又有意思。  龙应台的原文是这样的:“天亮时,一片汪洋,人家的锅碗瓢盆、竹凳竹床漂浮到大庙前,鱼塭里的鱼虾也成群结队游上了大街。”  《现代汉语词典》又出修订版了,多了些解释,增加了些汉语和外来语的词,引发了些议论,却不知增补了这个“塭”字没有。  词典已跟不上互联网了,百度比《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得多,说“塭”基本字义有两个,一、土地温暖;二、水产养殖场的一种,海水流通的滨海地区多有之,塭场一般广约百多亩,周围择点设闸,潮来任其涨满,潮退便在闸口置网,渔获量无一定。另说:“塭,沿海渔民现在也叫鱼池,浅海滩涂养殖的一种。”  土地温暖,这字义是从什么时候哪个地方来的,却又不知道。  “搜搜百科”于“鱼塭”讲得详细,说:“鱼塭,俗称‘鱼池’,是一种多建立于滩涂的水产养殖场。在沿海的地域挖出一个大型水池,边缘设有堤防和闸门即得。原理是利用海水潮汐来获得养殖所需的海水以及鱼苗、虾苗、蟹苗。”在历史沿革方面,“搜搜百科”还有介绍,说:“中国明代黄省曾《养鱼经》中有‘松之人于潮泥地凿池,仲春,潮水中捕鲻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的记载。300多年前台湾省开始在今安平附近用鱼塭养殖遮目鱼。目前台湾除单养遮目鱼、鲻外,还将其与草虾、砂虾以及江篱等混养,并采用精养技术。”  也许,“塭”字是南方沿海一带,尤其是台湾那地方的人用起来的,龙应台的会用这个字,也就不奇怪。《康熙字典》、《辞源》里没有这个字,也许就又说明,仓颉也有年轻的。
  “塭”字是读不懂“囚”字的家伙依据语音生造字。“囚”字准确读音wén。所以用“囚wén”作音符的字都读wen音。
  “昷”有“温暖”之意,说“塭”表示“土地温暖”,也说得过去,但“塭”怎么“池”了,就想不出来了。
  古汉语被楚霸王连同义帝一并流放楚南,六国贵族遗老遗少们追随义帝等待复辟,又被布衣刘邦做死。无奈之下散于斯葬于斯最终也将出土于斯。
  华人之华  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年节喝酒也会唠到社会时事:打别人的假把自己的假打出来了,乘滚动电梯脖子给夹了,有人又骂汉奸了。提起汉奸,说到汉朝,当年项羽要是把刘邦给灭了,汉族、汉奸一类词怕不会有,我们也不会称为汉人。不称汉人,叫什么呢?还有现成的,叫华人。总有喜欢打破砂锅的,为什么叫华人?华是怎么回事?一问却又问住,平常好像知道,真说起来却是个说不出来,纷纷叹道,往后可别说自己有文化了,连个“华”字是怎么回事还不知道呢。  没有这一问也就罢了,有此一问,总得有个答案,身为华人却不知华是怎么回事,心里不踏实,酒散之后,相信有人就会去查找,会上网的上网,不会上网的搬书。  这一查,可能会发现“华人”一词似乎还有母系社会的胎记。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太皞帝庖犠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犠于成纪。”  这和帝喾之妃姜原触巨人脚印生后稷的故事是一样的。华胥是否姓华名胥,未见有材料这样说,用现在的眼光看,华胥却可能是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名字,履大人之迹生庖犠,或也可以解释为那时候“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据说,黄帝确曾神游过华胥之国。《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黄帝既寤,怡然自得。”黄帝梦醒后,照梦中所见治国,“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庖犠氏于华胥有血缘关系,黄帝于华胥有治国理念关系,庖犠氏乃三皇之首,黄帝乃五帝之第一,理论上我们是从他们那里来的。但是,《列子》中的许多故事是用寓言讲道理,当不得史料看,皇甫谧《帝王世纪》的“履大人之迹生庖犠”也只能归于神话。  后来又有说法,是从地理上说,说“华”起源于华山周围“华部落”,即黄帝部落,也就是说,“华人”之“华”乃从黄帝始,而“夏”乃起源于大夏河周围的“夏部落”,即炎帝部落,后来融而合之便为华夏。这样一来,“华人”之“华”与“华胥氏之国”似乎没有关系了。但地理之说已有人否了,陕西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魏朝鹏为“华胥”又有一争,百度有载,他认为华胥氏应该是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魏朝鹏先生说:“古代胥、雅、夏等字相通,所以华胥应该就是华夏。”照这样说,“华人”之华还是从“华胥氏”来,后来若真有个“华部落”,便可能是从“面临重大危机时刻”的“华胥氏”“延续”下来的。可是《列子·黄帝》所说之“弇州之西,台州之北”,都在今天的浙江区域,离黄帝却又远,倘“华胥”就是“华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就不是黄河一带了。当然,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未必非要定于一处,也有持发源地在云南之说的。  词书中就“华”字有话,说“华”是“华夏”的省称。从这句话看,“华夏”本是一个,不可以分,分而言之是为省事,开个玩笑说,也许还有点近乎恋人的以单字昵而称之。“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安国《传》:“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孔颖达《疏》:“《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言‘蛮貊’则戎夷可知也。”《左传·定公十年》却又有句:“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又把“华”与“夏”分开来了。当然,可以当互文见义看,称“华”即道了“夏”,道“夏”即称了“华”,《疏》亦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世俗喜言勿认真,也许是有道理的,认真可以成事,也会使人越发心里没底。看古人所言,“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夏,大也”,“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都像是后人的解释和生发,或是自美之词,或如溢美牌匾,属“模范人家”、“文明单位”之类,若照这样解释,这些说法你用得,我也用得,若只这样,不像国家、民族的称号。  华也好,夏也好,有人说了,应该源于某种实体才是,也许“华”与“夏”并非同步,很可能是先有了华,后又有了夏。清人徐灏在《说文解字笺注》“夏”字条中的一段话对我很有说服力,他说:“夏时,夷狄始入中国,因谓中国人为夏人,沿旧称也。”尽管古人所说之“中国”与今人所说之“中国”不是一个意思,夷狄也未必在夏时才与中原之人有所接触,但“中国”之外还有“四方”,“中国”人与“四方”之人又有所不同,既如此,彼此在称呼上自然就会有所区别,真实来历且不论,徐灏之说也许是有些道理的。  凡事不问也就罢了,问起来往往复杂,一个“华”字至今还是个众说纷纭,不能落实。好在繁极可简,记住吾国古时名叫华夏,吾民古来乃华夏民族,“华人”之“华”就是这么来的,可能也就行了,考证议论的事,可由专门人士去做。
  @Yike-14 15:31:30  古汉语被楚霸王连同义帝一并流放楚南,六国贵族遗老遗少们追随义帝等待复辟,又被布衣刘邦做死。无奈之下散于斯葬于斯最终也将出土于斯。   -----------------------------  遇到方家,玩家悄声,哈。
  哈哈,在我方言语音语义基础上玩许子九千多汉字颠覆现代汉语解读一天一字至少可以玩五年。
  厉害!
  楼主先生,最厉害的是能将许子的五百四十部首读出千八十音义。比如篆体“木”字上面读dòng下面读dǒng为义,中间读sù为音所以读mú。只可惜我还不够厉害。
  @Yike-14 23:53:22  楼主先生,最厉害的是能将许子的五百四十部首读出千八十音义。比如篆体“木”字上面读dòng下面读dǒng为义,中间读sù为音所以读mú。只可惜我还不够厉害。   -----------------------------  这就足够厉害了。
  识得一个字  宀可读,读mian,二声,房屋的意思。《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象形。”  宀下有人,读rong,三声,《康熙字典》补遗有这个字:“《川篇》而勇切。长毛。”  宀下有人不是家,却是长毛,不知意从何来。  也许向《川篇》中可得究竟,可是这书今已不能得见了,网上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梁春胜先生《〈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文章说:“五家篇韵中的《川篇》和《奚韵》,今皆无传本……《川篇》全称《会玉川篇》,该书性质应该与《龙龛手镜》一样,主要记录佛经俗字……五家篇韵除《龙龛》外的四家元代以后皆失传,明清字典多有引用者,皆据《四声篇海》转引,非真见其书也。”  这么说,《康熙字典》也不过是有字即收,能知一“长毛”之意已算不错,别的也未必知道。  佛经俗字的宀下有人,却可能是从宀下有儿化来的,宀下有儿也读rong,也是三声,《说文》有这个字:“散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也。”结合《康熙字典》,可以看得明白:“古设官分职,有冗员备使(这里的‘冗’,应为宀上儿下,下同。)。《周礼·夏官》:槀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注:谓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冗,亦曰散吏。《续汉志》有冗从仆射。注:散从也。又《增韵》:杂也,剩也,忙也。今无事备员曰冗官。苏轼曰:为政在去三冗,曰冗官、冗兵、冗费。又民无定居曰冗。后汉光武诏:流冗道路,朕甚愍之。”《康熙字典》最后说:“又《正字通》:俗从几作宂,或作冗,并非。”  原来宀下有儿即是我们现在所用之“冗”字,冗为多余,为繁杂,长毛也可能是多余繁杂,宀下有人的意思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吧,或者就是个错别字也说不定。我这是玩笑妄说,有于佛经中见此字者,结合上下文,可能会确知此字的意思。  宀下有人不是家,宀下有豕才是,这有点意思,好像要说明点什么,若是宀下有虎才是家,国人的性格可能又不一样,然而没有这个字,而宀下有豕或有虎,还是以有人为最好。
  【卷七】【宀部】宂 rǒng  囗(两个屮下八+攴)也。从宀,人在屋下,無田事。《周書》曰:“宮中之穴食。”而隴切  “宂”读dén 我家黄脸婆就这样说我,天天宂dén到屋里也不出去赚钱。合许子义。从宀人声,沉字从“宂”音  “散”字也是误读。“两个屮下八+攴”读chēn,撑本字,郴chēn也从此音。
  @Yike-15 15:53:42  【卷七】【宀部】宂 rǒng  囗(两个屮下八+攴)也。从宀,人在屋下,無田事。《周書》曰:“宮中之穴食。”而隴切  “宂”读dén 我家黄脸婆就这样说我,天天宂dén到屋里也不出去赚钱。合许子义。从宀人声,沉字从“宂”音  “散”字也是误读。“两个屮下八+攴”读chēn,撑本字,郴chēn也从此音。  -----------------------------  这可复杂了,字数不多,却得慢慢反应。  dén,这又哏儿。
  楼主不是说西南方言的可以肯定。如果是说西南方言一点即通。
  @Yike-15 16:39:11  楼主不是说西南方言的可以肯定。如果是说西南方言一点即通。   -----------------------------  哈,我是东北的。
  许子没收入“冗”字,如果收了一定是这样写:冗
廱也,从人冂jōng 声。
  @Yike-15 19:59:02  许子没收入“冗”字,如果收了一定是这样写:冗 廱也,从人冂jōng 声。   -----------------------------  这就得起而问之了。
  说“淡定”  淡定一词热了起来,什么时候热的,为什么热,不知道了。  有词,就有解词。“百度百科”这样说:  淡定: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淡定形容一种勇气。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这段话,怎么看怎么像于丹说的。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却又让人不明白,也许“佳”该是“加”吧。  淡而无味的日子,闲着也是闲着,向书中去查。《辞源》不见有,《辞海》也不见收,《汉语大词典》不小,有“淡定”一词,解为“冷静,镇定”,附有例句,许地山 《空山灵雨·银翎底使命》:“惟有几朵山花在我们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涧里逆行的鱼儿喋着它们的残瓣。”欧阳山 《苦斗》五二:“最后一位大姑娘,看上去正在二十左右,也轻盈淡定地站了起来。” 看了这个可以知道,这个词不是现在才有,只是早不太为人注意,而“百度百科”所用两个例句,全是从《汉语大词典》抄的。  散淡,冲淡,恬淡;安定,镇定,稳定,“淡”字打头的词还有“淡古”,意为“恬淡古朴”,“淡”“定”合而成词,并非偶然,汇自有渠,也有古意。  虽然时间不长,“淡定”一词刚热起来,却已经落后了。吃点饭有人毒你,发点牢骚有人删你,掏出手机有人揍你,住个旅店有人抓你,能淡定吗?走向楼房,忽然有人从楼上跳下来“啪”的一声摔死在你面前;乘车出行,走着走着“轰”的一声追尾了;哪也不敢去,就在家里呆着吧,忽然就来人拆房了,能淡定吗?  淡定是由淡化来的,心里先有了淡化功能,不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也就淡定了,这是时间的功劳。不淡定又有什么办法,多少骇人听闻的事情我们听到了,多少惨不忍睹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一样一样来了,一样一样去了,逐渐就淡远了,就淡漠了,就淡忘了,非有新的事情出来,不能使我们再想起,可是事情越来越多,听不过来,看不过来,让人连吃惊、诧异、瞠目都来不及,悲不胜悲,痛不胜痛,时间长了,我们的感觉就迟钝了,就粗糙了,就麻木了。  粗糙,麻木,心如死水,这可能是比淡定更高的境界吧。然而于丹在电视上又开讲了,借了个早已泛滥于网上的古代传说说事,让我们向俞伯牙学习,说就是被扔到一个孤岛上,十来天下来,只要不死,哪怕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也可以到琴弦上找到快乐。  书上看到,一次次的重刑,会杀死人的痛感神经,医学上把这叫做“痛觉缺失”。我们的痛感神经已经死掉了,可有人还嫌我们死得不够彻底。
  宂dén到屋里(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就和楼主先生一起玩玩汉字,不知道是否也算淡定。  咸淡的“淡”字在说文编号第3319 字
囗(上日下子)部
囗(篆体上卤下日下口下倒宀)读tán
長味也。从囗(上日下子),鹹省聲。《詩》曰:“實覃實吁。”  每天喝最便宜的茶抽两块钱一包的烟算不算过“盬”日子。“盬”苦本字。诗云:王事靡盬。
  一代宗师飞龙在天(抄右手边的)的许慎“说文解字”被历代儒生改得面目全非,一半成了死字生僻字,改动最多是字音再就是字义,字形也敢改但不多。上面说的那个“淡”字,应该是:无味也,从鹹省覃声。和葛覃之覃没有字义的干系。“家”也一样纯粹是音符只有猪才会想到和自己有关系。汉字95%以上是由义符和音符组合。石头之石也是从○lei或者读ga厂ci声。
  @Yike-16 10:33:53  宂dén到屋里(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就和楼主先生一起玩玩汉字,不知道是否也算淡定。  ……  -----------------------------  惭愧的是我应答不上啊,书话不知哪位能和先生谈谈。
  楼主的近古汉语及现代汉语也有深度广度,我学你的现代汉语,你学我的上古汉语不就两不赚(欠本字)了么。
  大陆的土地上,眼见那么多私家车在烧,如何能淡定?
  @Yike-16 14:31:44  楼主的近古汉语及现代汉语也有深度广度,我学你的现代汉语,你学我的上古汉语不就两不赚(欠本字)了么。   -----------------------------  我都是玩,哈。
14:35:03  大陆的土地上,眼见那么多私家车在烧,如何能淡定?   -----------------------------  阴恻恻地问:不淡定,又能如何?
  阴恻恻……今天官媒果然定性了,不法分子。打砸抢当然是暴行,可咱们在微博上也只能跟外交部似的谴责再谴责,想到内里反映出的民众智识问题,真是悲哀。  我对有些城市那到现场阻止、劝说或散发正能量传单的人表示敬意,若真是应了预言帝们的话,对背后布棋局的人则表示不解、鄙视与唾弃。  看到还有人抱持良好愿望,以为棋局收官会不错,坐等吧。咱们经历着怎样一个时代呢?
  @清扬婉兮阿湄
09:02:03  阴恻恻……今天官媒果然定性了,不法分子。打砸抢当然是暴行,可咱们在微博上也只能跟外交部似的谴责再谴责,想到内里反映出的民众智识问题,真是悲哀。  我对有些城市那到现场阻止、劝说或散发正能量传单的人表示敬意,若真是应了预言帝们的话,对背后布棋局的人则表示不解、鄙视与唾弃。  看到还有人抱持良好愿望,以为棋局收官会不错,坐等吧。咱们经历着怎样一个时代呢?  -----------------------------  十年前有过幻想,现在,不敢有幻想了。
  文字万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又热热闹闹改起名字来。五行缺土的不用再向脖子上套个银项圈,只须在名字中嵌入一个带土字旁的字,五行缺水的也不用整天抱着个茶杯,只须在名字里换上些带水字旁的字就行了。这种方法虽说在历史上并非第一次使用,但我听了还是大喜。以后再在沙漠中行走,可以不用再带那些笨重的水具,只须揣一本印满水字旁的书,什么时候渴了,撕下一页吃下去,一本五、六百页的书,份量不大,却可以帮你看见绿洲。假如什么地方大旱,也不用再舞龙,更用不着人功降雨,只须派一架飞机,把一些印有水字旁文字的纸张当空烧掉,让满天的纸灰灌溉大地,甭管多大的旱情,也就解了。  这文字可真是一个好东西,它不独可以帮人们交流,也不独可以写诗作文抒发感情,它更可以像扑克牌里的“主牌2”或麻将牌里的“万能张”,什么都可以代替。  中国人对文字有很深的感情,这感情几乎已成了遗传,已成了一种民族潜意识。小小儿童,刚学了几个字,就爱在房屋和围墙的壁上写上“某某某是我儿子”、“某某某是某种动物”,仿佛那样一写,某某某就真成了他的儿子,某某某就真成了某种动物。大地是一张纸,人是一支笔,无处不可以写字。自从有了电线杆子,人们又多了一个写字的地方:“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一纸檄文治好了曹操的偏头疼,一篇“讨武曌檄”深博武则天赞叹,还有“李太白醉草吓蛮书”,这都使古来的文人津津乐道。距今八百多年前,宋人岳飞一直想收复北方失地,一直也收复不了,只留下四个字:“直捣黄龙。”后人经常念叨这四个字,每一念叨,就仿佛真直捣了黄龙似的。  中国古代的谶谣也是由文字来支撑着的。比如,将要有一个姓李的上台,就有了“十八子”当如何如何的歌谣,将要有姓裴或姓吴的人起事,就有了“非衣口天”怎样怎样的谶语。但是,古来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明代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就从文字学的角度对一些古来的谶谣揭示道:“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如云有口为吴,无口为天。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后世谓从楷法言之。予尝谓吴元济之乱,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草、十日卜;王恭为黄头小儿,皆今世俗字,非古文也。史谓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  今天的人改名字是不遵从简化字的,说是简化字不准,一定要用繁体字才觉得地道。一句话,就是在改名用字上,一定要复古,只有复古才能灵验。看了杨慎的那段话,才意识到繁体字也不可靠,也还古得不够,即使书法家所用的篆字,许多也是被古人改造过的。真可惜,我们出土的甲骨大部分都被许多先知道文字价值的人连骨头带文字当药吃了,若不然真可以编一部远古文字大全,供我们起名字用。  更进一步,也许,我们该找仓颉去问。  
  偶是来学字的,感谢楼主分享
  @阿公石阶
14:32:37  偶是来学字的,感谢楼主分享   -----------------------------  感谢关注!
  看了一介绍老孟的帖子我都不好意思再说字。有机会到东北一定向北方汉子讨一杯酒喝。
  @Yike-17 16:22:12  看了一介绍老孟的帖子我都不好意思再说字。有机会到东北一定向北方汉子讨一杯酒喝。   -----------------------------  这可太吓人了,你要不好意思说字,那我就得闭嘴找个地方猫起来了。  有机会来东北,咱喝酒!
  @孟庆德
15:04:00  -----------------------------  感谢关注!  -----------------------------  看了一篇关于楼主的文章:说字,说人,抒怀。都赞一个
  @阿公石阶
23:09:10  @孟庆德
15:04:00  -----------------------------  感谢关注!  -----------------------------  看了一篇关于楼主的文章:说字,说人,抒怀。都赞一个  -----------------------------  谢谢!
  一个年轻的汉字  我与一些文字本没有什么关系。  不习数理,只认得几个汉字,思维习惯被弄成方块形,看到NH3,不知往哪里想,头脑中无法形成具体的东西,若是讲得详细些,说NH3就是nitrogenium和hydrogenium两种元素经化学反应而生成的另一种物质,就像Hydrogenium与oxygenium化合成H2O,我就更懵。  感谢徐寿先生,他取西文第一音节直接音译,借汉字偏旁部首之长,造钡、铋、溴、碘、铱、锂、镁、锰、钼、钯、铂、硒等24个新字。这24个新字,仓颉也不认识。徐氏方法好,使我这个只认得几个方块字的,见到镥,知道这可能是一种金属,见到氪,知道这也许是一种气体,见到硒和溴,知道这大概跟石头和液体有些关系。  小时候,没有书读,物理化学也翻,看到声光电,小小还能明白些,看到化学元素符号,却似面对天书,知道不是自己能亲近的,只好悄不作声,即使看到氢氨氮氩,虽朦胧而又泛泛地想到气体,却也并不知道究竟都是些什么气体,便感到那些字也都毫无表情,陌生冰冷,没有温度。  但是这回为了一个字,查了一查,不期然有了发现。我一向视为陌生冰冷没有温度的那些元素名称,敢情原名背后藏着不少故事,有的名字还很有诗意。比如,氦,是从日光光谱中发现的元素,所以用希腊语“太阳”(Helios)命名;钛,和古希腊大神泰坦(Titan)有些关系,借泰坦之名而成titanium;还有我要查的这个铊,因其光谱是绿色,便被发现者用拉丁语“绿色的嫩枝”(Thallium)命名,简写为Tl。  绿色的嫩枝,非常美丽的名字,而铊在燃烧时会发生艳丽的绿光,那就更好看,据说铊不仅可以用来制造合金光电管、温度计和光学玻璃,还可以供做烟火制造。也许我们仰头看焰火,常常是看铊在绽放。然而,至美之物,却又至毒,资料介绍,工业废水中不允许含铊,每立方米空气中铊的最高容许含量为0.1毫克。知道了这个,我对焰火感到恐怖。  好在铊属于稀有元素,据说全世界每年的产量不过10—15吨。就是这样稀少的东西,要想使用也还是很不方便,有资料介绍,因为自杀或犯罪,铊经常被滥用,导致许多国家如德国、美国、瑞士等对其限制或禁止使用。  徐氏译法,可以用“金”表示物质的属性,也可以用“它”表示字的读音,可是,区区一字却无法表现Thallium那“绿色嫩枝”的意思,也展示不出那美丽而又可怕的魔鬼般的绿光,造字者更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个年轻的、不常被使用的汉字,在有的网站论坛竟会成为敏感字符,而与之同时成为敏感字符的,是“朱令”。  去朱令铊中毒十三年后,又有三个大学生铊中毒了。  注:关于朱令铊中毒,参见:http://view./zt/2007/Thallium/index.htm。  
  老孟,我的意思不是你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不想伤害你的意思。草根以文谋生谈何容易,“煮酒”里的好熊熊逸就在帖子上说给碗饭吃,所以惭愧的是我。上你帖子说字我以为是成康之治版主请来的大内高手,成康之治版主哪里知道我是读九阴真经练九阴白骨爪不小心练成了蛤蟆功出手就会伤人。
  @Yike-18 14:58:12  老孟,我的意思不是你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不想伤害你的意思。草根以文谋生谈何容易,“煮酒”里的好熊熊逸就在帖子上说给碗饭吃,所以惭愧的是我。上你帖子说字我以为是成康之治版主请来的大内高手,成康之治版主哪里知道我是读九阴真经练九阴白骨爪不小心练成了蛤蟆功出手就会伤人。   -----------------------------  放心,伤不着我的,我知道我是怎么回事,不过是有时心血来潮,心有所动,字有所敲,全无专业专修,也不敢想靠这个蒙银子,你有所说,我有所学,高兴还来不及,哪怕就是敲打嘲笑我两句,也是应该的,我本就是个外行,只是有时兴致来了也想说两句,哪敢蒙事,一旦考起,那可就外焦里也焦了。自以为是的会受伤,自知不是的,不会的,哈。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立足之地,兄弟,尊重。
  @Yike-18 15:59:30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立足之地,兄弟,尊重。   -----------------------------  接触久了也许会看出,我说什么,其实并不是在说什么,往往是借题发挥。
  这可能跟业无专攻有关系,而在中国,说话往往得拐弯抹角。
  老孟,不要胡思乱想,还是那句话,不容易的草根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等你成了孟老的时候也许会对您不敬,如网友称赞的不肯写“荫”字的裴老。我只想挑战权威,那些不屑网络只在核心期刊自娱自乐的家伙。那几句不中听的话是想提醒成康之治版主的承诺。
  向诸位请教一个事,哪位看今天的老梁观世界了,他结束时引用那几句话是出自那里啊。当时有事没听清,好像是什么菜坛,拜托了
  而在中国,最悲哀就是不敢挑战权威,而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黄蓝绿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