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嫉妒,心里不平衡嫉妒怎么办怎么办

→ 心理很不平衡,快崩溃了,如何调节
心理很不平衡,快崩溃了,如何调节
健康咨询描述:
我总会感觉到心理不平衡,我是内向不出众的女人,丈夫却是开朗,且很会交际的人,朋友多应酬多节目多,这给我心理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与同学或应酬等,我心理会很不平衡,会想他与女的如何的说说笑笑,如何的开心,会觉得自己没什么朋友也没一个异性朋友,觉得自己心理很不平衡,看到他开心的去打球,有活动等,想到他与女的如何如何开心,心理很不舒服,我是内向的人,不喜欢多人在一起,也怕多人在一起,怕自己的不出众不会说话,我喜欢老公经常在家一起说说话座在一起看电视一起散步,我喜欢这种生活,但老公的多活动让我觉得很是孤独,他同时也觉得我很内向不出众很胆小,他言语间也有些不满,但我就是这样,克服不了自己,让得有次知他与领导一起去吃饭,我原说好去的,听到是我认识的领导,也是我的主管领导,我对他说好象不爽,我也跟他去,我怕自己不会说话,让老公丢脸,我压力好大啊,老公打球我也想跟去,但与他打的是一些我有些认识但不熟的领导与人,我也怕别人说老婆跟去是看住老公,但事实自己心理也有这种想法,老公的开朗活跃,让我更自备,更有压力,这种不良的心理让自己很难受,我是不是心理有些变态,这种心理让我苦恼得象要崩溃,帮帮我,好吗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让我改变自己不良的心态,变得胆大起来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口腔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3334次
&&&&&&病情分析:&&&&&&这种情况还不属于心理疾病。&&&&&&指导意见:&&&&&&建议你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生活不要总是以你的老公为主。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擅长: 中医妇科、男科、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五官科、中医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6767次
&&&&&&病情分析:&&&&&&开朗人与内向人常常成为夫妻,这是上帝的安排,这是要为了互补、互帮。你要感恩。但你的表现就是说明了你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指导意见:&&&&&&建议你心存感恩的心,不要嫉妒、不要多疑、更不要嫉妒、你老公有开朗的心情,你应当因此而高兴,愿你们健康。愿上帝赐福保佑你们。
山东省中医院&& 医师
擅长: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541次
&&&&&&病情分析:&&&&&&你首先不要认定自己就是一个胆小不出众的女人,你老公既然选择你作为他老婆就说明你是很有魅力的&&&&&&指导意见:&&&&&&我给你的建议就是你要放开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首先你要自信,你要相信自己也会成为出众的女人,再次就是要锻炼自己,不要老是说自己不适合交际,你要试着去做,加油!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就容易了&&&&&&以上是对“心理很不平衡,快崩溃了,如何调节”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擅长: 小儿肠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哮喘,小儿感冒,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8106次
&&&&&&病情分析:&&&&&&你好,首先你们的问题就是性格问题,其实这也没什么,可以互补。&&&&&&指导意见:&&&&&&主要你先调整一下你的心态,要对自己有自信,每个人都是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改变自己先从形象开始,可以看些交际方面的书籍。
擅长: 乙型肝炎,尖锐湿疣,心律失常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2426次
&&&&&&病情分析:&&&&&&人生在世,总有些不如意之事.深藏在心底,但诉说出来会减弱心理压抑的力量,结果就是导致内心压抑的愤怒与情绪,尽情发泄出来。&&&&&&指导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心理的问题导致的建议适当的放松心情树立自信心必要时可以找亲戚朋友帮忙,再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度过难关的,振作起来吧!
参考价格:23
参考价格:0
参考价格:26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本品用于内有蕴热,外感时邪引...
参考价格:¥25
本品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用于肾亏腰痛,膝软无...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医生,随时向其咨询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最好的心理状态是平衡(一)
最好的心理状态是平衡
  ——洪绍光(代序)健康的基石之首是——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它是我们健康最重要的方面。人要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心态好,一切都好。要知道,大约80%的疾病皆因情绪而起,90%的失败是处理不好情绪。总之,心理不痛快、不平衡,是一切疾病之源!
  人们要想健康100岁,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得了病没关系,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方法和药物。但是,如果心态不好,爱着急、爱生气、没事找事、没气找气,整天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人死得最快。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因工作等构成心理压力的,知识分子比非知识分子高出10%,35岁以上人群则更为突出。知识分子由于价值不能实现的失落感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导致身体患病,这在医学上被称作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
  脑力劳动者由于工作压力大,影响正常的内分泌,影响睡眠和食欲,在这些人群中服用安眠药的比例高,高血压、颈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
  人情绪不好就容易感冒,而长期抑郁则容易患癌症。所以,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对他们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压力。在这里,我要讲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稳。
  现在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要不断地学习适应环境的无数本领:上小学,要面临考中学,光考上不行,还得考重点中学;上了中学还没完事,还得继续努力考大学,当然了,最好是重点大学。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学生时代的压力都不用细说。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了,可面对着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找个工作太困难了。算了,咬咬牙,再考个硕士吧,这就又得在众多的“高人”中保持“平衡”,挤过那座又窄又漫长的独木桥。这时,如果再想就业可能压力就会小一些了。
  可是真正工作了又会发现能人这么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得付出更多的艰辛。慢慢地,工作走上了正轨,才又发现周围的人有房有车,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心理又不平衡了。
  怎么办?当然是要更加努力了。总之,追求之路是如此的漫长而坎坷。
  每个人几乎都是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不断地与周围人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一旦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感,压力也就陡然而生。于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达成一个又一个欲望。
  当然,这种追求上进的精神我们提倡,但我在这儿要说的是要有个度的问题。人活在世上,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放弃,进而摆脱失望后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压力对我们的身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损害。
  还值得一提的是,心理不平衡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因此,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以超过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各个系统才会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但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以超过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
  那么,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呢?简单扼要的说只需记住三句话,即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
  首先,最难的就是正确对待自己。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老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大的挑战是挑战自我。退休了,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干事业变为过日子,一切都在改变,一切从零开始。干事业也好,过日子也好,都离不开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的问题。在善待自己的问题上,我悟出三句话:看得惯,想得开,忘得快。
  自己人生的坐标定位要准、要到位,可千万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也不要不到位,不要自卑。有人把自己过高估计了,有人定错位了,有人不到位,这些都不行,要了解自己。有些人干这个事挺好,可非得去干别的事不可。有人本来搞科研挺好的,可非要当领导干部,这样一下子就不行了。人的才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给自己定位准确,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快乐。很多很有本事的人最后失败了,为什么?越位。本来您的本事该当第三把手,第三把手地位就够高的了,您还不满足,非要争第一把手,那不行,您错位,肯定就不行。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
  另外,要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关爱他人。在善待别人的问题上,也悟出三句话,即: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多想别人的难处。人老了会有许多怪脾气,要学会制怒,要甘于寂寞,要培养新的兴趣。自己活得潇洒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有时原谅别人,就是解脱自己。人老了不要老想去改变现实,应多想如何改变自己,去适应现实。
  最后,要正确对待社会。既要全心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生活。事业上要有进取心,生活中要有平常心。人永远要对社会有一颗感激之心。人不论本事多大,您给社会的永远不如社会给您的。因此,您要感谢社会,爱祖国、爱社会、爱集体。从您吃奶开始,衣食住行都是社会给您的,没有社会,绝对没有您的幸福。
  正确对待自己,关爱他人,感激社会,只要做到这些,基本上处事就能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什么事就都好解决了。
  除了以上三个“正确”导致良好心态之外,我们还要保持自己三种正直、愉快的心态,或者叫“三个快乐”。
  第一,助人为乐;第二,知足常乐;第三,自得其乐。
  一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亦是战胜孤独的一把金钥匙。如今,中青年人孤独,老年人孤独,商人孤独,知识分子孤独。有一个富商,买卖兴隆通四海,但常常陷入孤独空虚之中,出现了许多病症,多次寻名医、尝百草而不得其效。最后我们开了一个妙方,让他常常请路边的出租车司机吃夜宵儿。出租车司机与他萍水相逢,乐在其中;他也尝到了助人为乐的幸福,孤独痛苦不治而愈。
  二是要知足常乐。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有工作,有房子住,儿女也很好,没有必要与别人攀比。比是无止境的,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幸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感受。
  三是在逆境中自得其乐,不能气馁。就是倒霉的时候,要有点阿Q精神,也要快乐,自得其乐。倒霉了怎么还能快乐呢?古今中外、世界上都一样,风水轮流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说人世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变了,改成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最近又变了,改成了“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快,还没弄明白,它又变了。古人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没有一个人永远走运,没有一个人永远倒霉。巴尔扎克讲过,“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您现在倒霉,即便下岗了,但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啊,所以您要自得其乐,正确对待自己。李白都说了,“天生我才必有用”。
  想要成长,必经磨难,这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讲心理平衡,上岁数的容易掌握,年轻人不行,为什么?上岁数的人经过了一些磨难,经过了一些坎坷,体会起来相对容易。这些道理,人不到一定岁数,是悟不出来的。
  祸福相互依存,苦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所以,一个人要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
  另外,自我解压,也可常看看三座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压、自己解放自己。
  要心理平衡,我推荐大家去看三座山,看过这三座山,心理就平衡了,什么气也没有了。现在您说不给我涨工资,我也不再生气了,因为我见到那三座山以后什么气也没有了。
  第一座山,井冈山。井冈山给人的教育太深刻了,中国革命了不起的伟大,了不起的困难。前前后后牺牲2000万人,还有很多人都是冤枉死的。和他们比,我们活着就是极大的幸福了。真到井冈山一看,当年革命的艰难困苦、血雨腥风,真让人受到教育。
  第二座山,普陀山。看看佛的大智慧,大胸怀,大慈悲,这样一比,我们太渺小了,生命太短暂了,还有什么可争的。
  第三座山,八宝山。每当我参加一次遗体告别时,心灵就净化一次。一个钟头以后,谁都一样,一把灰了,还争什么啊?很多事根本就不值得计较。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中科院在为他举行70岁生日庆祝会时,他讲了两句话:“我一辈子做事做人的原则,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仔细地推敲世界上的万物道理,做一些快乐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必为了一些空名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
  最后,人到老年,要想心理平衡,活得舒心,活得潇洒,就要懂得老年的游戏三规则——一是做减法,二是当观众,三是走直径。
  一是做减法。人生下来后,就一直在做加法。从穿衣吃饭到承担义务责任,从衣柜钱柜到居室资产,从抱负理想到失败成功……不断增加的精神和物质,使负担一天天加重。步入老年,就应该做减法了。功名利禄该减了,名誉得失也该减了;遗憾失意该减了,好高骛远也该减了;“当年勇”该减了,“千岁忧”也该减了……做好了减法,你会感到空前的轻松。
  二是当观众。简·哈里森说:老年是美妙而令人愉快的时光。的确,你被挤下了舞台,但此时你完全可以惬意地当观众了,心安理得地坐下来观赏别人的表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舞台,该下台时就下台,该卸妆时就卸妆。当你自觉地完成了由一个演员到观众的角色变换后,你就会有一种孔夫子所说的“老者安之”的安适和安乐,从而安之若素、心态平稳,乐哈哈地颐养天年。
  三是走直径。有一条小河的河口,上游五公里有桥,下游五公里有渡,如果蹚过河口进入一个称为“仙境”的景点,则只需10分钟。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一群旅游者来到这里。几位老人毫不犹豫地脱掉鞋子,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了。而年轻人却无一例外地绕道去了下渡和上桥。有人问老人:“你们就不怕冷吗?”老人回答:“捷足者先登,生命经不起绕道的消耗!”如果一个人活到80岁,有多少天呢?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29200天。设想它是3万支蜡烛,每天点燃1支,想想看,作为一个老人,你手上还有多少生命的蜡烛……
  总之,看一个人是否健康,最重要的看心理是否平衡!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平衡,就好好读一读此书,书中自有答案。
  坏心情,易生病
  ——\[美国\]约翰·辛徳勒博士(代序)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可以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而不良情绪则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身体疾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有大量的医学研究成果可以证明。为此我们应该高度注重自身的情绪变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因为这将关系到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健康。
  情绪就像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然而它却扮演着十分不同的角色。良好的情绪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片刻间送来阵阵清凉,熨帖着身心的每一个角落。积极的情绪,如爱与温情、感恩、振奋与热情、毅力,等等,就如同灵丹妙药,不仅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而且还会提高我们的身体免疫力,我们称之为心理免疫。美国抗癌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10%的患者癌症会自然消失,为什么会有如此奇迹发生呢?科学家研究认为,至少有十几种因素可以促使癌症自然消失,但心理因素的免疫作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就像冬天里的寒风,刺入骨髓,让人无所适从。古语有云“愁一愁,白了头”,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人处在忧伤过程中,会出现心跳和呼吸频率紊乱,身体无力,面色苍白,额头冒汗,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症状,这些都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有时消极情绪虽仅持续几秒钟,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需要长期治疗。
  既然情绪对人体健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作为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它是短暂的,并具有情景性。消极情绪的一次爆发,会影响到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心情,心情不好,自然会产生种种心理疾病。而医学证明,76%的疾病都是心理性疾病!例如肌肉紧张、胃痛、结肠痛、情绪性“阑尾炎”等身体疾病,大多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因而我们要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培养健康的心态,单靠其他任何的保健方式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也许你很难相信这个事实,但实际上诸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的真实性。几年之前,位于新奥尔良的奥切斯勒诊所发表了一篇论文,文章表明在500名连续接受肠胃疾病治疗的病人中,有74%的人都患有情绪性疾病。而在20世纪中叶,耶鲁大学门诊部的一篇论文中也显示,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中有76%患有情绪性疾病。医学证明,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
  要知道,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造成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会带来严重后果。
  有一天,早上9点的时候,我们诊所抬来了一位病人。他太虚弱了,几乎走不了路,头晕目眩,无法站立。他的心跳快到了每分钟180次。不但如此,他还在呕吐,大小便失禁。这样的状况在他入院后持续了三个月,有好几次我们都以为他活不下去了。
  直到那天早上的8点以前,他还是一个非常健康、身体强壮的人。大约8点的时候,他走进妻子的卧室,发现妻子杀死了他们唯一的女儿,正准备自杀。从见到这一幕开始,他就一病不起。他没有患癌症、肺结核或是心脏病——尽管他虚弱得看起来好像同时得了这三种病。他只不过受到了强烈情绪的困扰。
  我们不要忘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遭受同样的精神打击,恐怕也会患上严重的疾病。
  没有人能够对情绪性疾病产生免疫!
  不良情绪会导致肌肉紧张。
  不良情绪常常通过骨骼肌以及体内器官的肌肉紧张表现出来。如果这些让肌肉紧张的情绪持续很长时间,或者这种情绪机械性地不断重复,便会引起相关部位肌肉的疼痛。
  痉挛时造成的强烈疼痛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你可以试一试握紧拳头,不必要太紧,你会发现开始的时候并不感觉疼痛,但是过一会儿,握紧拳头时所造成的肌肉紧张会让你感到越来越痛。
  紧张情绪通常通过颈部肌肉表现出来。在笔者接触到的病例中,头后部疼痛转变成颈部疼痛的病人,有85%是由于情绪性肌肉紧张造成的。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颈部疼痛的情绪根源。英语中的那句俗语“这事儿真让我脖子疼”,它的发明权实际上属于一位生理学家。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试验:请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坐下,专心地“忧虑”某件事情,坚持一个小时。你再站起来时一定会觉得脖子僵硬,而且极有可能你会觉得脖子疼痛。
  紧张情绪可以放大任何一个轻微的痛感。
  在忙忙碌碌的一天,如果我们忽然停下来问自己:“我身上哪儿疼啊?”我们总是能发现身上某个地方真的在疼,或许是脚上,或许是腹部下方。有时没有任何原因,身体某处忽然剧烈地疼痛了一下,可能是大腿,可能是胸部,忽然间会让我们痛得抓狂。这种疼痛是正常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没有任何原因,只是某个痛觉神经末梢受到了刺激,或者某根血管痛性收缩,再或者是某处肌肉束发生痉挛。有些人对这种疼痛的感觉来得更为强烈,因为他们的痛感阈值比其他人低一些。
  多年前,纽约一位全国有名的主治医生利伯曼博士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些人比其他人对疼痛来得更加敏感,并不因为他们是长不大的孩子,而是他们更轻易地就感觉到疼痛。他还设计出一个简单的临床测验来测试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其中包括:按压位于耳垂下方颌骨后面的茎突,按压茎突时,不敏感的人不会躲闪;但是对疼痛敏感的人会躲开并发出尖叫。
  对于对疼痛非常敏感的人来说,肠道正常的蠕动收缩都可能被当做是一种疼痛。上文可以解释某些人不停地感觉腹痛或觉得腹部不适。除非他们明白自己对疼痛的敏感性是腹痛的原因,否则他们将终生疼痛下去。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疼痛,我们若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某种疼痛上,那么这种疼痛就会显得很严重。越是去关注疼痛,疼痛反而会一发不可收拾。疼痛会控制人的感觉,占据人的思维,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直到让人觉得还真有那么回事。
  紧张情绪可以放大并加重任何一个轻微的痛感。种种情况表明焦虑的状态会降低疼痛的阈值。轻微疼痛的感觉在情绪欢快时可以轻易忽略,但在情绪低落时却会让人感到疼痛难耐。
  所以很多人在情绪紧张时会出现下背部痛的现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过背痛的经验。通常,轻微的肌肉扭伤造成的疼痛人们通常注意不到,但是在情绪紧张时,人的疼痛阈值降低很多,背上的疼痛刺激就很明显了。
  情绪性肌肉症状还有许多,在此,我只列举了一些关于情绪性肌肉紧张的常见而有趣的症状。类似症状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只想说明人的情绪可引发疾病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无需为常常感觉到的很多不适而苦恼。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那些会引起病态、伤残、痛苦、旷职或事故的疾病。无疑,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如果你想享受一份好心情,不妨走近这本书!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引用了几十位健康问题、老人问题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第一招:转换术]
  角色转换,对于健康至关重要。提起退休综合征,您一定不会陌生。
  我的一位忘年交早年在政府部门工作,60岁的时候,他从国税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刚退休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适应,有一种相当大的失落感。可以想象,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没有文件批了,他开始感到以前的下级对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恭敬了,叫他局长的人也迅速减少,就连亲朋好友对自己的态度仿佛也变了,其失落感可想而知。
  如此一来,他的情绪自然容易郁闷,不久,就发生了可怕的心肌梗死。所幸的是,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他总算捡回一条命,但医生也告诉他,他的病情随时可能反复,仍然有生命危险。
  经过这一劫,他整个人就变了。生活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折,他开始上街买菜,做家务,后来还给一家比较有名的税务师事务所当了顾问。我最近见到他的时候,已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看不出一丝不健康的迹象。
  对比退休后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他告诉我,造成他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色转换。刚退休时,还把自己当国税局长,而别人却不这样认为,因此造成心理冲突,健康状况自然下滑;大病痊愈后,角色转换了,自然又有了另一番景象。
  类似这样的退休综合征,在许多老人身上都有。
  退休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退休后所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让退休的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丧失时期:工作丧失、规律丧失、地位丧失、优势丧失、人际关系的丧失,从而使人认为到了老年就等于到了人生的尽头;空虚感会让人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人生无味,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怀旧感则让人非常容易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当年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
  转念一想,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眼下一片冷冷清清。在怀念过去的老朋友和老同事时,发现有的作古,有的丧偶,有的长年卧病在床,有的远隔千里无缘相见,难免心生凄凉。
  有调查统计表明,退休综合征一般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心态的调整,就是角色的转换。如果长期不能将角色转换过来,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可见,角色转换对健康至关重要,若转不过这个弯,心理就会失衡,失衡就会生出疾病。下面这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狒狒是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属。跟绝大多数动物种群一样,每个狒狒群里都有一个首领,它的地位最高,享有很多在种群里至高无上的特权。比如,它们中的母狒狒,别的公狒狒是不能碰的;吃东西的时候,它要先吃,吃剩下的东西其他狒狒才可以吃。
  有一个在狒狒身上做的实验。实验者将狒狒首领和一只小狒狒分别关在两个铁笼子里,吃东西的时候先不给这两只狒狒吃,只让它们看着铁笼子外面的狒狒吃。结果,狒狒首领异常生气,它跳跃、咆哮,甚至还试图咬破铁笼子。不久,这只狒狒首领就患上了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一年后就因心肌梗死死掉了。而那只小狒狒却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
  实验者认为,狒狒首领被关进铁笼子以后,丧失了它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专属的特权,心态失去平衡,导致健康状况恶化,最后死亡。而小狒狒本来地位就很低,不在乎是否最后一个吃食物,角色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表现。
  可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角色转换对于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年人学会快乐的转换术。
  转换术,具体地说,是指身份转换、角色转换、权力转换、价值转换等等。不学点转换术,你就无法面对已经变化的真实世界,你就会冲突不断,痛苦烦恼!
  在人生的旅途中,进入老年或退休是一个大的转折,从社会角度来讲,是退出了社会角色;从家庭来讲,孩子长大了、自立了,也无须再承担父母的角色,即也退出了家庭角色。这一转折给退休人员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生活规律、饮食起居、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等带来很大变化,其中以心理变化更为突出。
  失落、孤独、易怒、悲观等不良情绪长期刺激,将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好、免疫机能下降、老年性病患加重,尤其易引发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新陈代谢是社会的常态,堂屋里的椅子轮流坐,他方下场你登场,你刚谢幕他又登场,人生就是一场流动的电影。
  的确,你被“挤下”了舞台,但此时你完全可以惬意地当观众了,心安理得地坐下来观赏别人的表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舞台,该下台时就下台,该卸妆时就卸妆。当你自觉地完成了由一个演员到观众的角色转换后,你就会有一种孔夫子所说的“老者安之”的安适和安乐,从而安之若素、心态平稳,乐呵呵地颐养天年。
  ◆承认变化,适应变化
  从上班到退休,可以不必像原来那样起早贪黑、奔波忙碌了,可以躲开那些烦心的事了,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原来想做而做不了的事了。这种角色的转换,许多人却往往感到不适应,或者说要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
  这也不奇怪。几十年形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原来在工作中追求的具体目标消失了,人际关系的交流淡了、少了,有些甚至断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渐渐感觉不到了。
  更重要的是从单位人转变到社会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有时原来很少关注的事逐渐引起了自己的注意,于是一些原来淡然处之的琐事,忽然变得使自己心烦意乱,难以容忍了。
  一些过去很好办的事不知道怎么办了,也不知道找谁商量、找谁帮忙了。社会上新事物层出不穷,难免有一些自己不明白或者自己看不惯的事,可是又无能为力。加上健康问题、待遇问题,总之是苦恼增多。这样的心态,是快乐、健康地安度晚年之大忌。
  然而,要使自己快乐起来,就要从接受现实,承认变化,进而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应变化开始。
  几十年形成的东西,要变谈何容易,可是也不是做不到。因为这变化之中还有不变蕴含在其中。
  譬如,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没有人际的交往。过去的交往淡了,可以在新的领域、过去很少关注的领域,例如,邻居、亲友、棋友、旅友、舞友等等中建立新的交往。过去的交往方式行不通了,可以探求新的交往方式。
  又譬如,人生不可以没有追求,工作岗位上的追求不存在了,正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新的追求,琴棋书画、摄影、电脑、健身强体、花鸟虫鱼,天下万事万物,只要有所寄情,就可以每天发现新的奋斗目标,让自己孜孜以求。
  又譬如,人生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今离开了作贡献的工作岗位,不等于对社会无用。今天在马路上为一位陌生人指了路,明天给小朋友讲一段故事,后天想出一个新的家庭节水节电的办法,或者将家里积存的废纸送到回收站,哪一件不是对社会做出的新贡献?
  有的老人常感叹:老了,不中用了。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年人的人生经验、看法,都是无价之宝。但是真要有用,就得适应变化,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自身条件的变化。变一变,看似无用的就会变成有用,再变一变,用处还会大起来。能作如是观,心态也会好,健康也会好,自己高兴,家人高兴,社会也欢迎。
  ◆老人要有转化无聊的能力
  有一位老同志,曾多年担任领导工作,刚从岗位上退下来时感到无官一身轻,既不用管人,也不再受别人管了,感觉非常放松。于是,晚上看电视一定要看到很晚才睡觉,睡到近中午才起床,起床后无事可做,于是又打开电视一直看到深夜。问他都看了什么节目?哪些节目会如此吸引他?他一概说不出来。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百无聊赖,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
  在治病养病的过程中,他听取了别人的劝告,开始设计自己的生活:先是制定作息时间;然后开始参加老年群体活动,结交新朋友;过去曾经有过而没有时间顾及的兴趣爱好,现在一一捡拾起来……这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不但使他的身体慢慢好起来,还使他变得随和和乐于助人,在老年群体中成了歌唱和书法“老师”。现在他常说,幸亏我及时摆脱无聊,生活才变得如此充满生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没有了工作的压力;许多人的儿女也不在身边,生活变得很随意,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做许多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本来是件好事。可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反倒由于清闲而无所事事,生出许多烦恼;还有的人由于缺乏生活目标,日子过得平淡乏味,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现在,一些老年人变得固执、多疑、偏激、忧郁。这种变化最初往往是从无聊开始,进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了,于是消沉下来,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封闭。今年61岁的张大爷,退休前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是位很能干、很坚强的老人。退休后,他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性格变得很怪,情绪也非常低落,整天愁眉不展,做事丢三落四,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从不轻易流泪、诉苦的他如今经常独自暗泣,爱唠唠叨叨,不愿与人交往,性格怪僻,甚至连老同学、老同事聚会都不愿参加,失去了生活的兴趣,给身心带来了很大伤害。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抽样调查显示,人到晚年,由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引发这些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老年人过得不快乐。关于“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家庭不和睦、社会福利保障不力和子女不孝,分别占209%、316%和154%。产生“越老越不中用”想法的占373%,“经常有孤独感”的占289%。
  据该中心肖泽萍教授介绍,时下,老年人保健主要通过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虑心理健康问题。她认为,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时,老年人自己也要自觉和努力,不能完全依赖子女或社会改变自己的现状,要懂得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使自己快乐起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冰心老人在96岁仍坚持写文章,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老妇人卡拉夏伦,92岁时还在一家公司任职,下班后还驾车去推销各种家庭用品。她常说:“我努力让自己忙碌,如果我稍有时间的话,我就为自己烘制一些饼干,或者读一点书。”她们活得健康长寿,是因为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老人生活忌无聊,应注重培养自己的情趣,只有有了趣味,日日好过,日日欢喜,每天就像生活在天堂里。
  ◆从容的面对角色变化
  老张离岗回家过上离休生活的时候,有一位老友到家中看望,吟唱了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他还给老张写了一幅对联:走好离休路,唱好从容歌。可谓之蕴含期盼,情深意切。这让老张想起了前越南主席胡志明的一句名言“处事从容日月长”。它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含着养生长寿的奥秘。从容可概括为舒缓、泰然、大度、恬淡之总和。人生需要从容。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主人,当你驾驭生命之舟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滚滚激流或惊涛骇浪,这就需要从容把舵,战胜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从容是一种人生修养,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经历坎坷却仍然从容对待,不断取得成就的人,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由于《红楼梦研究》一书而蒙受数十年灾难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活到90高龄;由于“人口论”而被革职挨批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活到101岁;一身傲骨不畏权势即使被拉出去游街、批斗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的著名学者梁漱溟活到96岁。这些人正是因为一生从容自若的心境,使他们虽处逆境多难却能长寿。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提出了从容养生的观念。从医学上探根求源,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较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很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从容之人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相对减少,气血冲和则百病难生,这是从容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
  处世从容,绝不是无所追求的虚度年华,更不是逆来顺受的弱者。相反,由于心境自若,“智虑生于安静”,从容思考周密,凡事有谋划,能增强自我应变能力。即使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也能“急中生智”快速应急反应,应对自如。真正从容的人,一定拥有深沉的情思,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情趣。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代社会里,更需要保持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表现出不求闻达、不事张扬、耐得寂寞、善待宁静的从容。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有力的表现。让我们学会以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以从容、稳健的步态,展示自己的风范气度,获得健康长寿的人生。
[第二招:进退术]
  人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人都在上演着绝无重复的绝版话剧。然而,你要想成为精明高深的真正艺术家。那你就必须掌握人生的真谛。
  不少人都曾苦苦地追寻,急切地寻问“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其实人生的真谛就是八个字——进退适时,取舍得当。
  诚然,我们拥有的是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能真正拥有世界。
  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终结时放弃一切,或者明白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别在青年人面前逞能
  这年头能受到子女真心敬仰和爱戴的老人实在太少了,尤其是老女人。这些老人轻者使晚辈失望,重者令后人讨厌。
  王老太就是这样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老人,她老人家之所以讨嫌,源于她性格中特有的“双勤”:一是腿勤,在家一刻也待不住,撂下饭碗就走东家串西家,几乎整天不着家;二是嘴勤,逢人就说话,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而且多半是不该说的废话。
  王老太的腿勤和嘴勤,只是外在表现,其内在原因是不知自己人生定位。
  人们常批评不明事理者,是不分好歹、不知进退的浑人。这说明进与退,同是与非一样,都是为人处世的定向问题:是非不分,常常犯傻,易做错事儿;而不知进退,则容易冒进或者怯阵,坐失命运的良机。
  实际上,人生是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的:青少年人,天真、活泼、浪漫,善于学习,锐于进取,但易于冲动,常犯不稳健的毛病;中年人,日臻成熟,如日中天,经验丰富,果敢干练,正是承担重任的最佳年龄段;老年人,虽然人生经历丰富,岁月无情,心力和体力日渐衰退,已经不堪社会和家庭的重负,适于实行全面撤退,幸福地颐养天年。
  所以,人到老年,一个“退”字,伴随着衰老如影随形不期而至:退位、退休、退养……已成为生命的必然;然而,面对突然(其实并不突然)降临的新情况(其实并不新鲜),缺乏思想准备,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衡。人虽然退下来了,但一种突然临头的失落感,使自己心灵空虚,感到千番孤苦、万分寡欢。
  即使不是从官场和职场退休的老人,也面临着从家庭“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问题。他们过去是一家之主,指挥众多子女,如今晚辈都长大成人,而且分家另过。这样一来,不仅使家长的大权旁落,而且由于观念陈旧跟不上新潮,致使当年父母的威望和英明也大打折扣。
  有些老人不肯接受这一残酷现实,便牢骚满腹,抱怨子女不孝。其实,是自己不识时务,看不清形势,自找苦吃。
  面对这种情况,要给这些老人提个醒:要知道进退!主张全方位地撤退,从职场上、地位上、身份上……总之,从现实物质世界的各个领域一退到底。
  这是从家庭到社会的全线撤退。为此,首先,要守望个人的生命堡垒,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品格;然后,要转进到比现实物质世界(家庭和社会)广阔得多的精神世界里,在超凡脱俗的心灵环宇中,去放牧灵魂,去愉悦身心,去反刍百味人生,去体验生命真谛。
  须知,在激越的号角声中勇猛进击固然豪迈,但是,大踏步地稳健后退未必不是做人的潇洒。何况,从空间的多维度来说,从一个方向撤退,正是向另一个方向进击。
  别在青年人面前逞能,能力不是老年人的强项;别在青年人面前显示,那是争强好胜青年人的专利。唯一可以笑傲江湖的,是老年人的德行与修养,这是他们的绝对优势,那些没有经过充分人生历练的青年人,永远也不会有那样高深的“道行”。
  ◆懂得“示弱”是一种智慧
  老赵是个倔脾气,他老伴是个烈性子,年轻时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步入老年后,老赵禀性难移,她烈性不改,隔三岔五地拌嘴怄气,弄得彼此心情不愉快。
  有一次,老伴自作主张买回一台DVD,整天饶有兴趣地看“小矮人”表演,搞得老赵心烦意乱,就忍不住地嚷道:“这电视不够你看吗?还看这些东西,太庸俗了!”老伴不甘示弱地说:“你吵什么?看什么是我的自由,用不着你管!”他俩互不相让,吵了半天。突然,老伴的冠心病发作,两腿颤抖瘫倒在地。经抢救老伴脱离了危险。老赵在病榻前守候了七天七夜,看着老伴昏睡不醒,心里悔恨交加,禁不住老泪纵横……
  老伴病愈出院后,老赵诚恳地说:“这都是我给你带来的痛苦,我向你道歉——对不起!”她脸“刷”地红了,不好意思地说:“这也不能全怪你,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也有错!”说着她递给老赵一本书,笑着说:“你看看胡适学贯中西,人家是怎样对待老婆的?”老赵仔细一瞧,只见书中写道:“胡适向友人说:男人也应遵守三从四得(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气要记得,太太吵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老赵看着扪心自问:胡适都如此“怕老婆”,我为啥不能对老伴谦让呢?
  00打这以后,老赵学会向老伴“认错”,老伴说啥老赵也不顶不抬顺着来。每当发生摩擦,老赵就自觉认个错,换来老伴脸上“多云转晴”,此法屡试不爽。即使老伴错了,老赵也是“冷处理”,待到老伴自己知错时,她也会主动向老赵认错。经过这般的磨合,老赵的倔脾气、老伴的烈性子磨得荡然无存。你敬她一尺,她敬你一丈,再没有发生过口角,晚年生活过得和谐而幸福。岁月更替,四季轮回。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衰老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不可逆转的过程。面对衰老,懂得“示弱”,也是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智慧。
  “示弱”之一:就是上面的例子,学会认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示弱”之二:放下“面子”承认差距,学习新事物。
  许多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接触学习新知识的机会相对减少,当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知识令老人目不暇接感到无所适从时,由于不肯“示弱”,往往采取固执的拒绝和排斥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
  其实,完全不必这样。承认自己有差距,再去接近一下新事物,说不定自己还能有所收获呢。就拿参加成都滨江路社区“老年绿色网吧”培训的老人们来说吧,他们就是一群“示弱”群体。虽然他们对网络“一窍不通”,但他们放弃了“固执”,主动去接触了解电脑和网络,并认真向社区的年轻人和小学生请教,很快就学会了操作电脑,也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和乐趣。
  示弱之三:遇到困难主动求助,不要拒绝帮助。前不久,成都一位88岁的高龄老妇独自外出,回家的路上不慎跌了一跤,一时无法站立。路人关切地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或者帮她给家里人打电话。可她总说自己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一直不愿意说出家人的电话,说是怕给他们添麻烦。直到天黑以后闻讯赶来的110巡警才把她送到医院,连车都下不了的老人依然固执地不愿意通知家人。后来巡警费了很大劲儿才找到老人女儿的电话,她们急忙地赶到医院把老人送去检查,竟是股骨骨折。这位高龄老人遇到难处本应及时求助,或者主动与家人联系,这样才不至于耽误救治时间。但她总是抱着不肯“示弱”的态度,自己多受了痛苦不说,家里人也干着急。
  示弱之四:不要老提当年“勇”,有病及时治疗。今年80岁的王大爷身体素质不错,他一直都为自己没被老年疾病缠身而得意,常骑一辆小型自行车出入。家人担心他的安全,曾多次劝他不要骑车外出,可他根本不听:“没问题,我骑车比走路还轻松。”毕竟年龄不饶人,去年入冬以来,王大爷感觉周身无力,还偶尔出现阵发性的眩晕,家里人几次要领他去医院检查,他都固执地拒绝:“我没病。我工作几十年,没有一天病假……”一天晚上,王大爷突然感觉头晕、恶心、冒冷汗,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医生说:“老爷子,您早就该来检查治疗了,心肌缺血,脑血管硬化……”医生一再强调:自行车不能骑了,万一在路上突发眩晕,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知道,机械设备是要定期保养检修的,而我们的身体也如同一部机器,运转了几十年,同样会老化。不管你当年身体如何强壮,上了岁数首先要注意保养,一旦出现不适,千万不要勉强自己。
  ◆有理也该让三分
  在农贸市场,前边的一位女同志,一不留神,一脚踩在一位老人的脚后跟上。
  “你干吗呢?”老人回过头来,怒目而视,大声质问道。
  女同志一惊,赶忙红着脸道歉:“大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我的鞋都被你踩脱了,总是事实吧?”
  面对老人的不依不饶,女同志一边再次深表歉意,一边急忙弯下腰去,帮老人提好鞋,笑盈盈地拉着老人的手,轻声说道:“您老消消气。”
  老人很不高兴地一挥手,鼻子一哼,扬长而去……
  顿时,人们议论纷纷,皆言老人太过分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
  当我们遇到小小的不愉快时,真诚地接受对方的歉意,既不失自己的宽容与大度,也是待人友善的一种表现。
  假如我们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把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复杂化,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
  但愿我们老同志能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做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第三招:看淡术]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峦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淡之美,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淡了,也就是放得开了,放得下了,心里沉甸甸的东西少了,负担、包袱轻了,办事不必掂斤播两,交往用不着患得患失。不要视什么都是生命,失去了就活不下去。
  淡了,承受力加强了,心胸也开阔了;淡了,也就不固执、不钻牛角尖了,失去了那份倔强和要强,也就会生活了,对自己会呵护了,知道平息自己急促的呼吸,舒展自己紧张的肌肉,平和自己的心态。
  淡了,得不到的、失去的,也就让它随风去吧,风还会刮来你没想到的东西,人生有多少得失在不经意间。
  淡了,则没有耿耿于怀、气流不畅的感觉了,脑子里旧的东西停留得很短,眨眼便会打开心结。你的眼泪从此值钱,梨花带雨那也是对生活的调剂。
  淡了,并不是空壳般地活着,而是充满宽容地活着。伤感、委屈没有了,淡漠给你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那些得意、傲慢、迷茫、沮丧、焦虑甚至绝望,再也无法震动自己。
  没有了失望和遗憾,没有了紧锁眉头的叹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苛求了。反而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
  淡了,也就是成熟了,多了一分持重,少了一分浮躁。
  ◆名利得失要看淡
  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老万是公认的乐天派。说话声音又大,笑料又多,人又身高体胖,因而他的快乐就极富感染力。在一个时时充斥牢骚的地方,他是人们快乐的一个源泉。
  老万在单位干了几十个年头,与他同时和比他后来的人,许多早已提拔成了处级、厅局级,但他到退休时还是个科级干部。他好像与做官没有缘分。他没有犯过错误,工作也不能说毫无建树,人缘又一向极好,晋升的机会却总是绕着他走。在一般人,这该是很容易引起感伤的,但老万却不但没有怨言,反而从中获得了别人领略不到的快乐。比如,他陪领导出差,接待者常常把他当成了领导,把领导当成了他的随员;这些轶事,别人传为美谈,他也颇自得。
  这两年,他那一茬同事先后退休。许多人多年的生活规律突然变更,缺乏承受力,就做出许多失常甚至失体统的事来:失去专用小车的用脚去踢换了新主人的小车;公家要拆电话的或不再支付电话费的就让家属到机关来大吵大闹。独老万安然,一身的仙风道骨。他的日程永远排得满满的:练气功、交票友、当模特、办舞会,竟比上班还忙。别人退休后的生活的灰暗,在他身上连一点影子也见不到。他仍然是人们快乐的一个源泉。
  有人不解,总觉得他过于单纯,甚至是一种麻木。他却呵呵一笑说,一个人从来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就永远不会失掉。这话使人震动。老万的单纯和天真,乃是一种看淡哲学。这哲学,颇有些玄,有些禅的意味,只可惜许多人常常悟不到这禅机,反而把它看做了阿Q主义。
  对于老年人而言,看淡一切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怀。不知道是谁说过,“快乐,不是你得到的太多,而是你计较的太少。”
  钱钟书对名和利的淡漠是出了名的。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拟联合拍一部大型系列电视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但是任凭电视台来人磨破嘴皮,他都婉言谢绝。有一次摄制组人员给钱夫人杨绛打电话:“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钱钟书立即从旁插话:“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对于熙熙攘攘的天下人争而趋之的“利”,钱钟书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请他前往讲学,开价16万美元,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钱钟书不假思索地回绝了。“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人,不必那么拼死拼活地去争去抢,去烦恼、去痛苦。不为俗事所忧,不为物欲所累。淡泊名利寿自高,由钱钟书观之,信矣。
  ◆学会忘记
  有一位有学识的长者,他虽年过八旬,但身板硬朗,精神好,谈吐很有哲理。问其有何养生之道?他只说了四个字:“学会忘记”。细细品来,还真有几分道理。
  从医学上探根求源,能够忘却的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善于忘却之人的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也显著减少。气血中和则百病难生,这是擅忘却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
  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这些,是有意识的忘掉,还是念念不忘?此举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学会忘记”,心理学上叫做“有意识淡化”是较理智的选择。
  心理情绪会影响生理健康。古今中外,但凡高寿者,无不是心胸豁达、不计小节者。自嘲“刁民”的张学良,之所以能活到百年,其长寿秘诀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几度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字画,笑而不语。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帧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悲观绝望、窒息心智,因此对“八九”应“不思”之。“不思”即忘却,忘却不仅是一种大度、一种超脱,更是一种美德。
  忘却是快乐之源。忘却是明智之举。有了忘却,就不会在斤斤计较的情绪漩涡里迷茫和徘徊,心境便有了一份愉悦,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善于忘却的人,往往胸中装着大局,追求远大理想和未来,能够除却私心杂念,坦然面对人生。
  其实,过去的事情,已成为历史,想也没有用,若想得多了,反而会增加思想负担,勾起不必要的烦恼。如果索性将其忘掉,主动甩掉思想包袱,就会活得轻松愉快。所以说,老年人要“学会忘记”,达到心理平衡。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学会忘记”固然重要,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不是吗?有的老年人把个人名利地位看得过重,离退休了,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级别漏调啦!职务偏低啦!找这儿,问那儿,劳苦奔波多时也解决不了问题,结果越想越气,日久成疾。何苦呢!也有的老人心胸狭窄,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对过去亲朋之间、邻里间的纠纷、婆媳之间的矛盾等琐事,总是记在心里,甚至耿耿于怀。还有一些老人,自尊心太强,总喜欢炫耀自己过去的辉煌,而对现实不满,甚至说三道四。岂不知,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引起更多的烦恼。天长日久,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如果老年人能“学会忘记”,并有意识地把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丢掉,自觉地清理思想里的垃圾,就会使自己心宽心静,更好地颐养天年。
  现代医学表明,80%的老年性疾病与各种精神因素有关。心理调节,保持精神愉快,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安度晚年,应做到四忘:
  第一是忘年。就是说,平常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这种心态会使人感到总是年轻,还能有所作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而这种总是年轻的感觉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良好状态,对生理产生积极良好的反馈和调节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免疫功能主要受大脑皮层机制制约,年轻化的心态会促使免疫功能年轻化,使它增强活力,从而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美国医学专家认为信念、自信心和事业心,是保持健康的三大要素。老年人时间比较充裕,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应选择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书法、绘画、养花或参与社会活动等,制订切合自身的计划,坚持老有所学,勤学习、多动手、多用脑,有条件的可以到老年大学去学习,整天忙忙碌碌,保持一颗不老心。老年人还要发挥余热,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家务劳动,扩大社会交往,融洽家庭、邻里关系,做个众人喜爱的热心人。
  第二是忘形。就是超越自我,忘却自己的身份,摆脱某种心理上的羁绊。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成就等差异性很大。但是当人们离休、退休以后,应该忘记这些差别,因为这些差别实际已不复存在。前者不必端着架子,后者不必自惭形秽。彼此忘却身份,不拘形骸,互相投入,日子过得愉快,有利健康长寿。老年人还要多交青年朋友,多接触并多了解一些青年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同时从他们身上感受时代的气息,学习年轻人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等,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老年人还不妨来个老来俏。老年人打扮得漂亮潇洒一些,别人看着有活力,自身感觉也舒心,从而消除人老叹珠黄的忧伤,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国一家杂志调查了3000名老年人,发现注意着装打扮的人患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癌症等疾病者比不注意着装打扮的人少30%以上。
  第三是忘怀。就是内心自适、恬淡,不依恋身外之物和名利地位,不追念往日的荣辱,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心胸开阔,旷达自知。每一个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旅程,在工作、学习以及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总不免有喜怒哀乐的生活经历。有些老年人,喜欢拿自己年轻时代业绩和现在对比,觉得自己人老珠黄不值钱,因而忧郁沉闷、悲观失望;有的对于自己过去那种坎坷遭遇与心灵创伤耿耿于怀,经常向别人滔滔不绝地诉说,沉湎在往事的悲哀中,凡此种种,医学上叫做回归心理。回归心理不但影响老年情绪,而且当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时,还会促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加速衰退,促使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消化功能的进一步减退。
  因此,老年人要培养豁达、积极的人生观,应珍惜这段宝贵的晚年时光,不纠缠于过去的人和事。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虽然宦海沉浮,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乐观豁达。他写过这样一首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度此生。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这可以说是经历过各种生活体验后对人生的领悟,实在意味深长。
  第四是忘机。就是心无纷争,淡泊名利,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刻意去追求地位、名誉和金钱,力求怡然自得,知足常乐。我国医学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心从之,病从安来?是以志闲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中国有句俗话仁厚寡欲者寿。这都是说不贪婪、少私欲可以防病健身。
  人类生活的实践证明,正确对待名利地位,采取超逸、大度的态度是保障健康必不可少的。95岁的老人郑逸梅,眼不花,耳不聋,每年还发表作品几十万字,被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评为健康老人。他的体验是:我既不和人争名,也不和人争利,一切付诸淡然。他的格言是,不与富交,我不贪;不与贵交,我不贱;虚怀始能交友,素心方许读书;味澹始真,香清自永;求其所可求,求无不得;求其所不可求,求无一得;世无金窟,有之在勤山劳水之间。凡此种种,都是我健康的内在因素。郑老的人生观,名利观,对老年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日本老年协会的加藤泰纯博士赠给高龄老人幸福生活的三大秘诀是:忘记死亡,忘记钱财,忘记子孙。可见,人生在世,能把繁杂的世事、短暂的人生、功名利禄看得淡些,看得“空”些,平日少有忧愁烦恼,更不会去自寻烦恼,焉知不是福事一件?老年人懂得了看得“空”,想得开,自然会让生命增值。
  ◆舍弃“妄念”与清淡牵手
  东江源头安远县有一位101岁的长寿老人,他叫孙荣发。他背不驼,腰不弯,身板硬朗,精神好记性也好,看上去像个80来岁的老人。
  孙荣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三岁就跟胞兄一起由外婆抚养。他从小诚实灵活,做事刻苦肯干,博得外婆家人的疼爱,也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孙荣发29岁才成家,夫妻恩恩爱爱过日子。不想爱妻因生孩子不幸去世。10年后,又娶妻生下两男四女,其中两个女儿先后夭折。面对一次次打击,他能淡然处之。现在孙荣发子孙满堂,生活得甜甜美美。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孙荣发经历了三个朝代,看到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遇到的困难、挫折、麻烦、不幸不计其数,都被他宽阔的胸怀逐一解脱。遇事想得开,生活才能轻松潇洒,有滋有味。他常说,有事要面对现实,细细想来,事既成实,无可挽回,与其懊丧、折磨自己,倒不如向前看,想想自己该做的事,化解那些揪心烦人的事。
  解放后,孙荣发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一门心思为集体多干活、干重活,挑180斤的担子仍然健步如飞。一方面,他体健力壮,吃东西“消山纳水”,能吃能睡;另一方面,因他读过几年书,对《三字经》、《千字文》和《增广贤文》读得烂熟,“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成了他淡泊人生的座右铭。
  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孙荣发已步入八旬之年。他老两口除帮帮儿子耕种责任田外,还到十多里远的山上捡柴,挑个六七十斤回家不觉累。他90岁时二婚妻子病故,独自一人生活,却仍然自己做饭、捡柴、扫地、洗衣服;满百岁生日后,其日常生活才由儿孙们照料。衣食饱暖不用愁,每天要去圩镇上走走看看,悠哉游哉,往返走个不停……
  据了解,他温和待人,一生不与人争吵。他以种田为业,只求一个“稳”字。他铭记“人之初、性本善”,施善不作恶,有求必应,助人为乐,这是一。其二,他吃不厌杂,饮食清淡。其三,生活有规律,按照自己的生物钟安排生活,黎明即起,日落而息,勤劳不辍。其四,不抽烟,喝点米酒。人的一生,无论你是身居要职也好,还是普通老百姓也好,都在追逐着幸福,可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主观努力并不能改变时,有一颗平常心是必需的,保持平和之心态,也就是宽心,从而乐观处世,笑对人生。
  ◆坦然面对没有明天的那一天
  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健康长寿不是年龄的简单相加,更不取决于对自己年龄的关注程度。秦始皇祈求长生不老终究难免葬身于一抔黄土;康熙“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到头来也只能是南柯—梦。世上有许多事情,你越是在意它,它越是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
  有生就有死,但许多老年人对生寄于欲望,对死具有恐惧,因此演变成许许多多欢欢喜喜、悲悲惨惨、丑丑恶恶的故事来。希腊神话说阿婆罗爱上了西比尔,并给西比尔许愿说,不管多少年,只要你手上有尘土,就能活下去。随着时光的流逝,西比尔日渐憔悴衰老,终成空躯,却依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孩子们问吊在瓶中的西比尔:“你要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要死。”死并非上苍对我们的惩罚,而是命运之神对我们的钟爱。我们应该像对待睡眠一样地对待死亡,死亡也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你躲不掉,也逃不脱“没有明天的那一天”,无论尊卑贵贱,任何人迟早总会走进“那一天”。既然如此,何不以优雅的姿态准备着,坦然面对“没有明天的那一天”呢!
  拥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孔圣人病笃时,弟子算了一卦,告诉老师当日中午行将辞世。孔子听后,平静地问:“等到中午,剩下的这段时间做什么呢?给我拿书来!”对此,东汉有位叫王充的名士满怀深情地赞叹:“圣人之好学,且死不休!”
  英国哲学家罗素(终年98岁)在《怎样度过晚年》一文中提出,老年人恐惧死亡是没有出息的,并提出克服恐惧死亡的办法。
  他说:“一些老人常常在死亡的恐惧中过活,这要是放在年轻人身上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享受到生命所能带来的全部乐趣。但这要是出于尝过人生酸甜苦辣的老人身上,出于已经完成了自己使命的长寿者身上,他们却也够卑鄙没有出息了。克服这种心理的最好办法——至少对于我们是如此——就是使你的兴趣渐渐广泛而博大起来,自我之墙一点一点地倒塌,直到你的生命慢慢融进无限的宇宙之中。”
  平常百姓,也不乏对老死看得很开的人物。一位作家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自己的母亲:“母亲六十刚过,身体还壮实得很,就盘算着为自己准备寿衣的事了。如亲自选料,亲自设计剪裁,亲自一针一线地缝缀、烫熨,而且还一边哼着不成调的歌谣。一个人为自己做寿衣有这等好的兴致。只是证明她面对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是怎样一种坦然,一种遵从事理的平常心。
  生命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绵延不断,无始无终,生生死死,自然而然。既然生死无常,人们对生命体都无法留住,那么还有什么身外之物可留恋不舍的呢?因此该舍的就要舍,该去的就要去,包括生命。
  瓜熟必然蒂落,难怪庄子认为:“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哲人睿语,形象地启迪人们:老也正常,病也正常,故而就该乐呵呵地“活”,潇潇洒洒地“去”,坦然面对“没有明天的那一天”。看淡生死,恰恰是长寿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招:知足术]
  古人说得好,“知足者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的一首《知足歌》是这样写的: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
  思量悲难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
  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
  我劝世人,不可不知足。很显然,这首《知足歌》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最纯朴的生活哲理,知足,是人们生活之大福。
  对于进入老年阶段的人来说,知足的心态当然是必需的,因为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只有知足,才能保持一种轻松、和谐、平静的境界。知足了,才没有了年轻时那种不甘人后,事事处处想争先的劲儿。人生的大戏演到了结尾,最乐于接受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在个人的财富储柜中,能衣食无忧,足矣;能进到小康,则是意外之喜,拥有太多,反而是累赘和包袱。能时常这样劝慰自己,能听得进别人类似的劝诫,那就证明自己进入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对于老年人,绝对是一种福音。
  ◆知足是福
  幸福在哪里?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可悲的是,有些老年人辛辛苦苦找了一辈子都没有结果,退休了还整天在烦恼、苦闷、牢骚中度过……
  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一位经济学家说过,我们越来越富有,但却体会不到幸福,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幸福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古人说知足之人即使卧在地上犹知快乐,不知足者就是处在天堂也不会称心如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巴尔的摩哲人》一书的编辑曼肯曾经指出,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与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总在做相反的事。美国教授弗兰克做过调查: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万美元呢?大部分美国人都选择了后者。由此看来,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个人心态。纷繁的社会,相同的人生际遇,却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样面对金色晚霞,有人叹息有人赞美。只要有阳光般明朗的人生态度,就会看花花有情,看树树可亲,看山山含笑,看水水怡人。幸福从不嫌贫爱富,也不厚此薄彼。人生的不幸福不如意,常常因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提过高要求或过分攀比所造成的。
  幸福其实很简单,从狭义上讲,幸福就是早晨起来的一抹微笑,是回到家时爱人和子女给你泡上的一杯热茶,是一声“您好”的亲切问候……从广义上讲,幸福就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得之是我幸,不得是我命,顺其自然,不必强求。这样,身在福中更知福,天天快乐如意、笑口常开、幸福美满。一对老夫妻,经常在楼下的广场上散步。老两口相扶相携,如影随形,神态安详。他们脸上总是浮现着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大家都明白那是幸福的感觉,很实在的幸福。听人说老两口退休金加在一起只有400多元,那日子肯定免不了拮据。
  老人家住两间屋,屋的墙上有一幅字,写的是《知福歌》。“人生受尽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读完了它,也许你就读懂了老人。在非洲的一个小镇,有一块快乐墓地。那里的坟墓墓碑上都刻着劝人快乐的碑文:“人生在世,不在于你干了什么,也不在于你是否成功或失败,千万别为一种目的折磨自己,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不快乐。
  不要老是感觉自己缺什么,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
  自寻烦恼是人生最大的自我冤枉,你何必要冤枉自己呢?
  行善吧!真诚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你就会得到快乐,你会感到来自内心的一种亲切感,你就生活在快乐之中,你的人生因此而美丽。”这些碑文,可谓别出心裁,让人大开眼界。一般而言,多数墓碑大多刻上亡者的功绩、官位,极少有让人快乐的醒世良言。
  人生在世,总要经历沟沟坎坎,遭遇急流险滩。当人走完短暂的人生之路时,总会对走过的路有所感、有所悟,这便是穷其一生的经验总结。用自己的人生总结昭示后人,让后人少犯或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这是功德无量的事。而那种标榜成功的豪言、官位升迁的曲线,于后人无补。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总结,都是他人生之书的提要,让人们间接地吸取他的人生营养,使其脚步走得更稳当,过得更快乐。
  上述劝人快乐的碑文,不啻为名人名言。仔细读读这些文字,让人如同置身于阳光下的花园之中,让人倍加珍惜充满阳光的生活,让人更加珍爱活着的幸福。
  一句快乐碑文,是一个人的人生提要。活着的时候,每个人都应把人生提要写好。
  时下,对生活体会不到幸福的老人并非鲜见。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有例为证:一老人说:“医院里没有咱家病人,监狱里没有咱家犯人,日子就过得舒心幸福。”这位老人的幸福感就这么简单。
  美国作家亨利·曼肯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
  知足就是度,度就是分寸、智慧,更是水平。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人生。在知足人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流。
  当然,知足不是强调人生无为、不思进取。生活中不该你拥有或不是你的,你强求不来;是你的或该你拥有的,别人也拿不走。要争取你该争取的,追求你应该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适可而止。
  其实,世间值得人们喜爱的东西太多,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一位哲人说过: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种时时惜福的心境里。
  珍惜拥有,知足是福,是每一个老人都应该学会的生活智慧。
  ◆守住清贫是福分
  人生在世要知足。
  如果不知足,布什总统会天天坐在白宫哭鼻子,因为他虽贵为总统,但同比尔·盖茨相比却还是个“穷人”。而比尔·盖茨呢?也会唉声叹气的,因为他连在白宫住一个晚上的资格都没有,钱财再多也枉然。
  可以说,如果不能知足,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有福的。
  “不知足”的人,古已有之。正如清朝诗人胡澹庵写的一首打油诗《不知足》所说的那样: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首打油诗把某些人贪婪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试问:你们认为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和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哪个更幸福?大多数的人可能会说拥有一千万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生活的标准不能只是以物质的拥有来衡量的,无形的精神享受和健康的身体也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举个例子:拥有一千万的人为了拥有这一千万,他的付出一般来讲肯定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多!比如为了得到一千万,他们会加更多的班,会参加更多不必要的应酬,会失去更多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会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等等,诸如此类,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而只要赚五百万的人在这几方面不都失去的更少吗?如此一中和,可见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并不见得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幸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生时要享受,死后也要享受,因此要多藏财物在地宫当中。但是,老子的话又应验了,正因为你“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人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她也许会反思“我为什么这么惨?为什么死后还要’多藏’?为什么就不知道老子的那句话’多藏必厚亡’?”
  富贵是好事,贪欲却是祸根,守住清贫是福分。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因为富有,便处心积虑防着别人。豪华住宅的防盗门换了又换,里外加锁;防盗网里一层外一层,焊了又焊。家养恶犬,高筑院墙,生怕别人沾光。疏远了乡亲邻里,疏远了生活情趣,意思不大,味道不美。为官者也不轻松,当好官、清官当然好;恪守清贫,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便是好官清官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清苦、廉洁、有政绩,受人尊敬。去世后,人民怀念他、学习他。但是贪官赃官,正义的惩罚却紧紧跟在背后。他们腰缠万贯,穷奢极欲,但无时不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曾在江西工作过的刘方仁,官至省委书记,官不可谓不大,后来竟成了贪官赃官,带给自己的是牢狱之苦。
  倒是有些离、退休干部,每月几百元、千把元养老金,心甘情愿地守住这份清贫,心平气和地过着平安淡泊的生活,心里踏实。因为守住清贫就是守住了晚节,省去许许多多私欲引起的烦恼,不会有失落感,不会因此郁郁寡欢;不会阿谀奉承,不会斤斤计较。不存在年老色衰的危险;不存在江郎才尽的尴尬。扪心自省,就会更深刻地感到,有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有家庭的天伦之乐,有朋友的互相关心,就足够了。
  人到老年来日已少,守住清贫地广天宽。不论生活的风雨最终馈于我们什么,这都无关紧要。守住清贫,才是真正的福分。
  ◆知足常乐
  镇上有个老头,开着一家小店。小店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顾客盈门。
  一天,当会计师的小儿子回家来探望他。看见父亲把支票放在一个大信封内,把现金放在一个礼品盒里,把到期的账单都插到票插上……给人的印象随意而糊涂。儿子说:“老爸,你是怎样记账的?我实在搞不懂,像你这样,如何计算利润和成本呀?我替你设计一套现代化会计系统好吗?”
  老头说:“不必了,孩子,我心里有数。你爷爷是个农民,他去世时,留给我的遗产是一间茅屋和一把锄头。如今,我有一个贤惠的老伴和三个成才的儿子:你哥哥是大学教授,你姐姐是记者,而你是一名注册会计师。我和你妈妈住在一所挺不错的房子里,还有一部汽车。我经营着一个商店,我不欠人家一分钱。”
  老头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的会计方法挺简单,把这一切加起来,扣除那间茅屋和那把锄头,剩下的便都是利润。”
  老人说,这是我的“快乐哲学”。古人说:“布衣得暖胜衣锦,粗茶淡饭亦清甜。”无病无痛便是福,温饱无灾便是福,平平安安便是福,宁宁静静便是福。显然,这位老人,已经从滚滚红尘中超然淡出,他活得很从容。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有个“六然”养生诀,其中第一“然”叫“自处超然”,是说自我感觉要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位老人,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深刻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从而便有了怡然自得乐无穷的心境。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快乐的本源是一样的。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挥霍不尽的金钱,宝马香车,红粉佳人,可他却觉得自己不幸福。后来,他听说世上有一种幸福外套,无论谁穿上它都会幸福无比。国王就下决心要得到它,他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这天,他来到一处村庄,就上前问道:“你这么快乐,一定是拥有幸福外套的人了?”“幸福外套?”农人嘲弄似地说:“就算给你,你也一定穿不上。”“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贪婪的人,披的是欲望的衬衫,它一个劲儿地向外膨胀,你又怎能穿得上别的衣裳呢?”只有扔掉欲望的衬衫,才能得到幸福的外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人的劣根性导致在永不“知止”的底线上挣扎,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人人皆有欲,有欲需有度,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别人能容忍的范畴里,这世界不是从此变得更美好更绚丽?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骑马,他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马。他觉得骑马多潇洒,而用脚走路真是太麻烦太没意思了。别人告诉他,要想得到马,必须用你的双腿来交换。这人听了,立刻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腿。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马。这个骑上了马的人真是太高兴了,马的奔驰带给他一种飞翔的梦一般的感觉。但是他渐渐地发现,人不能总骑在马背上,当他下马时,他才发现他今后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当我们想要很多很多幸福的时候,幸福是一个魔鬼;当我们“知止”的时候,幸福就是一个天使。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知足者常乐。
[第五招:糊涂术]
  人还是糊涂一点好,人在世上不能太较真儿,尤其是上了年纪,更应该开朗,哈哈一乐,看开了,比什么灵丹妙药都有用。气顺生津,一顺百顺。
  凡事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度量大一点,风格高一点,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该忘记的事情忘掉,人生短暂,转眼就老眼昏花,何必事事都那么认真,太累了,就会透支我们宝贵的生命。所以,老年人必须学会卸载生活,把不该发达的神经剪除,该升华的生华,该沉淀的沉淀,将那些不必要的人和事抛开去,让心灵多一些阳光。那么你的脸上就会露出久违的笑容,你把笑容传递给走进你视野里的每一个人,不去计较繁杂的是是非非,结果,生活中原来的那些不愉快就会消失。
  ◆凡事糊涂一点好
  下面是一位子女的口述:老妈是个农村家庭妇女,今年75岁了。她何时开始“装蒜”,现在想来兴许有几年了。
  还是前年国庆节,我们忽然想到母亲是出生于十月,故我们几兄妹相约从今以后每年都给老妈过一次生日,一块庆祝庆祝,热闹热闹。但生日到底是哪一天,谁也答不上。问老妈,老妈先是笑了:“算了吧,我又不是什么名人,过生日何必兴师动众的,等我80岁时再说吧。”后又一口说“忘了”。我们有点不相信,可老妈坚持这么说。后来,还是大姐从大婶那儿打听到了。生日那天,一大早我们便来到老妈家,老妈穿着一套很得体的鲜艳衣服,十分精神,屋里收拾得停停当当。“都来了!”见到我们老妈非常高兴。中午,丰盛的菜肴摆上了桌,我们点燃了插在大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在请老妈许个愿时,我们分明看到老妈的眼眶中噙满了幸福的泪珠。下午,我女儿说:“奶奶记忆力真差。老妈问:“怎么啦?”女儿答:“您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老妈笑道:“鬼丫头,你知道啥。你们父母忙,你妈,二婶等又下了岗,跑这么老远来给我过生日,会增加他们的麻烦和负担的。”
  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次,三弟与媳妇吵架了。老妈免不了去做“和事佬”。没料想在丈夫面前没得赢的三媳竟把老妈当成了“出气筒”,连珠炮似的数落个没完,其中夹有许多不恭的言辞,最后老妈一言不发回了家。我得知后有些担忧,老妈性格要强,三弟媳妇如此待她,万一她老人家伤心,气出个毛病来咋办?我打算问清情况后再去“教训、教训”不懂事的弟媳。然而我来到老妈家,说明来意后,老妈却流露出满脸的糊涂:“你说什么呀?冲撞我?好像没有吧,反正我是不觉得的。你们呀净瞎操心,听人乱嚼。”反而是我扎扎实实碰了软钉子。第三天晚上,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只听她说:“今天我很高兴。下午下班后,你三弟及媳妇买了很多吃的东西来到我这儿。进门后弟媳一口一个’妈’,请我原谅。我安慰她,没什么,都是一家子人,别记挂在心。我们快快乐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通过这事,我更觉得,作为长者,对晚辈多体谅多宽容些还是好。”
  为了能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前不久妻子去省城一所学校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学期一个月。妻子刚走,就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妈。老妈说:“我很想念悦悦,想跟悦悦睡几天,散散心,行吗?”我喜出望外,连说“好哇,好哇。”悦悦更是高兴得蹦起来。坐下后,老妈就说:“我先说清了,我在这儿住的日子里,早、中、晚饭我包了,悦悦上学我来接送,你还像往常一样踏踏实实上你的班。”我一听,忙说:“那您不是太辛苦了?”老妈说:“没事的。早晨我醒得早,完全可以准备好早餐,你们不用去外面吃早点。接送悦悦,我可以顺便买菜。烧菜弄饭在家同样要做,所以不会累着的。怎么样?你若同意,我就安心多住几天,不同意,我明天就走。”老妈这种态度,我当然恭敬不如从命了。
  在老妈打理下,我们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个月后妻子学成归来,第二天老妈就以种种理由嚷着要回去,我们尽力挽留,她也只多住了一天。是夜,我对妻子说:“老妈性格也怪,平常在儿女家就像做客一样,从没超过三天的,这次都破记录了,真难得。”妻子瞪了我一眼:“你真傻呀?你真觉得你老妈是来散心的?她是在你面前’装蒜’!她怕我走了以后,你们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父女俩会被饿坏。”我顿时恍然,无言以对。
  母爱是伟大的。“装蒜”的老妈,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种无私的母爱。看了这个故事以后,不知诸君,有何感想?可能有人会中嗤之以鼻。其实,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日常生活中太多的老人因为想不开而整日郁郁寡欢……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烦恼,有太多的痛苦,根本无法快乐。于是疯狂地抽烟,彻底地酗酒,成了生活的全部。但这样有用吗?“借酒消愁愁更愁”,不停地嚼槟榔,不断地嚼口香糖,愁依然是愁,痛依旧是痛!
  法国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如果无知是福,那么愚蠢就是聪明了。”这里的“愚蠢”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难得糊涂”。“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大智若愚”。这是道家对我们的人生提出的辨证的智慧。
  ◆凡事不必太较真
  晨练时,几个老人在一起闲聊。甲诉说自己的苦衷:“儿子千方百计找我要钱,可自己没那么多钱给儿子……”乙接过话头说:“你有钱就大大方方地给儿子十万八万。”甲两手一摊:“我哪来那么多钱哩!”乙又说:“你在职时人家送给你的钱呢?”甲跳起来赌咒:“哪个狗收过人家贿赂!”乙也不示弱:“你收人家钱就是狗……”两个人说着说着竟脸红脖子粗地吵了起来,弄得不欢而散。老人闲聊,本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信息、充实精神生活的乐事,然而这两位老人却平添了烦恼和隔阂,实在不值得。分析其原因,恐怕还是闲谈的心态和方法出了毛病。现实中,确有一些人,闲聊也总爱把对方当笑料,或尽说反话,出馊主意;或硬揭人家“疮疤”;或开玩笑过了头,弄得人家下不了台。作为另一方,往往也缺乏忍耐和机智。就如前面说的这件事,甲正是因为遇到儿子不孝的苦恼才在闲谈中说出来,乙应善言相劝,并不妨交流些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慰藉,开口就叫人家无原则地“以钱息事”,甚至捕风捉影地说人家受贿,明显不妥。至于甲,听了不顺耳的话,也不必当真,完全可以一笑了之,或以幽默的话去回击,换个“哈哈”了结,岂不更好?
  总之,闲谈闲谈,贵在把握好这个“闲”字。大家都是为了休闲,在一块儿聊聊天,就都应讲文明,互相谈得真诚,谈得开心。因闲谈而“红脸”,既伤了感情,又伤了身体,何必呢!
  凡事不必太认真,如果太较真,由于人是相互作用的,你表现出一分敌意,他有可能还以二分,然后你则递增为三分,他又会还回来六分……,把敌意换成善意,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挑剔吧,人生短短几十年,珍惜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可能,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让自己烦恼,平淡是真。
[第六招:认同术]
  人是什么?人需要群体对个体的认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同结果,谁都知道,认同的结果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感官感受,或当时的或者长期的……
  所以人最终一切纷争的原因是这个认同,人被认同的同时也要认同别人,这是规则,谁打破这规则谁就是自己把自己“吊死”。谁要不想死,要想活得好就必须在认同别人和被别人认同这个问题上挣扎、斗争。
  ◆认同一个你不认同的人
  我们是人不是神,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人性的弱点。喜欢钻牛角尖、喜欢激动、喜欢争吵、喜欢谩骂……凡是属于人类这个群体特有的一切弱点,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与保留。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受的教育也不一样,自然就有了千差万别的世界观和思想。存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主见,其实本就很正常,要不岂不是天下皈依——克隆思想和灵魂的时代了么?有一本书——《瞬间感悟》,里边说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未婚的村姑,生下一个孩子。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未婚女子生孩子,简直就是一种罪恶。于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村姑在家人和村民的逼问下,不得不说了谎话,言称孩子的父亲是后山寺庙里的老和尚。于是村里的所有人都跑去寺庙,要和尚收养下那个孩子。和尚很诧异,问了一句话:“是这样的么?”就什么也没再说,把孩子收养了下来,并叫寺庙里的其他和尚好好地去抚养这个孩子。
  很多年过去了,村姑一直在心理承受着自责,终于有一天实在无法再承受这心理压力时,带上全村的人来到寺庙,当众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对当年被冤枉的老和尚道歉,可老和尚还是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呀。”其实这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时间会说明一切,很多事情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争出个是非曲直,争出了结果又怎样呢?所有的人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是么?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你有,我有,他也有,我们谁又能有本事去改变别人的固有轨道和生活呢?
  所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认同,认同别人的存在,学会宽容,宽容别人的错误。
  毕竟每个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恋爱过程中心里不平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