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or循环6和采循环数十?——最好用的手机助手是哪个?

91手机助手官网下载_91助手V3电脑版官方下载-PChome下载中心
推荐专区:
您当前位置: &
91手机助手V3电脑版 3.3.28
91手机助手V3电脑版 3.3.28
扫描二维码下载
91助手PC端V3是一款通过电脑管理iPhone、iPad、Android Phone、Android Pad等多种智能设备的PC端软件,全面支持苹果、安卓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使用91助手V5版,通过电脑即可轻松管理智能手机,下载海量的手机游戏、软件、音乐铃声、壁纸主题、电影视频等各种手机应用,大大节省手机流量。同时还有手机联系人管理、资料备份还原等手机管理功能。91助手V5版,更快速,更便捷,更实用!
其他版本下载
热门高清手机壁纸推荐
热门软件系列推荐
网友讨论共157条您的位置:> -&
-& >下载 档案号:#85843
软件授权:
软件大小:
软件语言:
软件评级:
官方主页:
更新时间:
应用平台:
复制到论坛
复制到博客
绿盟口号! 伸出你的手 - 绿色分享:
官方评级:3/6544
同类软件推荐
本类下载排行91手机助手 For iPad 5.9.0.13 正式版
投诉建议:
千万流量共享 百度高权重排名
软件大小: 33.12 MB
软件厂商:
软件语言: 简体中文
软件授权: 免费
软件评级:
应用平台:WinAll
更新时间:
91手机助手iPhone-iPad版,是一款通过电脑管理iPhone、iPad等智能设备的PC端软件,全面支持苹果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使用91手机助手iPhone-iPad版,通过电脑即可轻松管理智能手机,下载海量的手机游戏、手机软件、手机音乐、手机铃声、手机壁纸、手机主题、手机电影等各种手机应用,大大节省手机流量。91手机助手iPhone-iPad版,还有一键转机、手机备份还原、手机联系人管理、手机短信管理、文件管理、手机截屏、手机同屏等手机管理功能,简洁易用。泡91,淘应用,轻松享受智能生活!更新日志版本 5.8.9.3【更新时间:日】1.bug修复
33MB|3MB|8MB|2MB|98MB|6.0KB|
聚超值推荐
今日更新推荐
软件分类目录
同类软件下载排行
热门关键词< - tcTbpp - Online Pascal Compiler & Debugging Tool
requires JavaScript to work.
esc to close
Sv:String='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N:integer=10;{где N-максимальная дляна пароля}var iMax,cN,i,j:integer; cSa: array&#91;1..100&#93; of integer;{масив индексов}begin iMax:=Length&#40;Sv&#41;; cN:=1; cSa&#91;1&#93;:=1; while true do Begin
for j:=1 to cN do
Write&#40;Sv&#91;cSa&#91;j&#93;&#93;&#41;;
inc&#40;cSa&#91;1&#93;&#41;;
for j:=1 to cN-1 do
if cSa&#91;j&#93;&iMax then
cSa&#91;j&#93;:=1;
inc&#40;cSa&#91;j+1&#93;&#41;;
if cSa&#91;cN&#93;&iMax then
if cN&=N then exit;
inc&#40;cN&#41;;
for j:=1 to cN Do
cSa&#91;j&#93;:=1;
End; End;End.
Y29uc3QKICAgIFN2OlN0cmluZz0nMDEyMzQ1Njc4OXF3ZXJ0eXVpb3Bhc2RmZ2hqa2x6eGN2Ym5tJzt7fQoJTjppbnRlZ2VyPTEwO3vQs9C00LUgTi3QvNCw0LrRgdC40LzQsNC70YzQvdCw0Y8g0LTQu9GP0L3QsCDQv9Cw0YDQvtC70Y99CnZhcgoJaU1heCxjTixpLGo6aW50ZWdlcjsKCWNTYTogYXJyYXlbMS4uMTAwXSBvZiBpbnRlZ2VyO3vQvNCw0YHQuNCyINC40L3QtNC10LrRgdC+0LJ9CmJlZ2luCglpTWF4Oj1MZW5ndGgoU3YpOwoJY046PTE7CgljU2FbMV06PTE7Cgl3aGlsZSB0cnVlIGRvCglCZWdpbgoJCWZvciBqOj0xIHRvIGNOIGRvIAoJCQlXcml0ZShTdltjU2Fbal1dKTsgCgkJV3JpdGVsbjsKCQlpbmMoY1NhWzFdKTsgIAoJCWZvciBqOj0xIHRvIGNOLTEgZG8gCgkJCWlmIGNTYVtqXT5pTWF4IHRoZW4gCgkJCUJlZ2luCgkJCQljU2Fbal06PTE7CQkKCQkJCWluYyhjU2FbaisxXSk7CgkJCUVuZDsJCgkJaWYgY1NhW2NOXT5pTWF4IHRoZW4KCQlCZWdpbgoJCQlpZiBjTj49TiB0aGVuIGV4aXQ7CgkJCWluYyhjTik7CgkJIAlmb3Igajo9MSB0byBjTiBEbwkKCQkgCQljU2Fbal06PTE7CQoJCSBFbmQ7CglFbmQ7CkVuZC4=
0.18s 4068KB
Standard input is empty
visibility:
Share or Embed source code
&script src=&/e.js/tcTbpp&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img src=&/v2-480fc36ff30c8d8c689a2e43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8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480fc36ff30c8d8c689a2e43_r.png&&&p&从本篇开始,我打算介绍一下我在拍摄星野摄影时候,是如何进行降噪处理的。一方面是为我自己做个总结,一方面也是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h2&1. 星野拍摄中的噪声&/h2&&p&在拍摄星野摄影的时候,拍摄主体和环境的亮度很低,相机往往要设置很高的 ISO 进行拍摄,而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曝光。即使如此,拍摄的画面仍然是亮度很低的,画面中往往存在不可忽视的噪声影响。下图是我在某次拍摄的原图,弦月未落,画面中大部分景物处于背光状态,再加上镜头光圈不够,所以大部分画面曝光严重不足。(曝光参数:F2.8,ISO3200,15s)&/p&&p&&img src=&/v2-918df878ca9eef2efba407_b.pn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918df878ca9eef2efba407_r.png&&可以想见,这样的原图直接提亮的话,噪点将是惨不忍睹的。下图展示了原图三个局部的 100% 放大截图,可以看到,在山梁、草地等处,噪点非常严重,几乎看不出原有的细节,即使曝光相对充足的天空,也受到噪点的影响。&br&&/p&&img src=&/v2-03de172d6fce42f0f725f2b_b.png& data-rawwidth=&1544& data-rawheight=&11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4& data-original=&/v2-03de172d6fce42f0f725f2b_r.png&&&p&在前面的文章中(&a href=&/p/& class=&internal&&《相机噪声》&/a&),我们已经了解到,相机的噪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非均匀响应噪声、随机噪声、固定噪声。在星野摄影里,由于拍摄亮度低,光线的随机性表现更为明显。而且拍摄亮度低导致传感器信号减弱,微弱的信号也更容易被传感器读取电路本身的噪声所影响。因此,相比于白天光线条件好的情况下,夜间拍摄天生就更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p&&h2&2. 降噪的思路&/h2&&p&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噪声呢?&/p&&blockquote&&b&第一,增加曝光时间。&/b&&/blockquote&&p&增加曝光时间,本质上是让传感器积累更多的光子,增加信号的强度。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各种噪声造成的影响会减弱,使得总体信噪比增加。&/p&&p&根据之前文章里提到的知识,在暗光环境下,随机噪声和固定噪声这两种噪声占主要地位。随机噪声与亮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当曝光时间增加到 n 倍,信噪比就增加到 &img src=&/equation?tex=%5Csqrt%7Bn%7D& alt=&\sqrt{n}& eeimg=&1&& 倍;而固定噪声与亮度无关,所以当曝光时间增加到 n 倍,信噪比就增加到 n 倍。综合起来,当曝光时间增加到 n 倍时,画面总体信噪比增加到 &img src=&/equation?tex=%5Csqrt%7Bn%7D& alt=&\sqrt{n}& eeimg=&1&& 到 n 倍之间。&/p&&img src=&/v2-beec35fad82963ccf8e013dbabcf8248_b.pn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v2-beec35fad82963ccf8e013dbabcf8248_r.png&&&p&上图展示了在不同亮度水平下,积累曝光时间对信噪比的影响(曲线含义参见前面的文章《相机噪声》)。在极低亮度水平下,曝光增加 10 倍,信噪比提高 10 倍,如最上面蓝色曲线左侧图示;在中等或以上亮度水平下,曝光增加 10 倍,信噪比提高 &img src=&/equation?tex=%5Csqrt%7B10%7D& alt=&\sqrt{10}& eeimg=&1&& 倍,如下面黄色曲线右侧图示。&/p&&blockquote&&b&第二,拍摄多张画面进行叠加。&/b&&/blockquote&&p&噪声之所以叫噪声,就是因为他是随机的。对同一个物体拍摄多张画面,亮度值可能在某一个值附近波动。如果我们将这多张画面进行平均,可以想见,这些起伏波动都将会被抹平,信噪比就增加了。&/p&&img src=&/v2-22eab41f7e25cb168ed0d784c5099512_b.pn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v2-22eab41f7e25cb168ed0d784c5099512_r.png&&&br&&p&不妨假设画面中的噪声是独立同分布的(事实上这一点是几乎成立的,在暗环境下占主导地位的随机噪声和固定噪声,都近似满足这一条件),那么根据统计学知识,n 张画面叠加后,信噪比变为原来的 &img src=&/equation?tex=%5Csqrt%7Bn%7D& alt=&\sqrt{n}& eeimg=&1&& 倍。&/p&&p&&img src=&/v2-e5ffb98b7c4f4ae763a72_b.pn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v2-e5ffb98b7c4f4ae763a72_r.png&&上图是本篇开头举得例子,单张与叠加(13 张叠加)的效果对比。近处深色的山梁已经毫无细节了,各种明暗和彩色噪点完全掩盖了山梁原本的样子,远处雪山亮度高一些,然而也充满了各种噪点;右图是 13 张照片叠加取平均后的结果,可以看出画质明显的改善。近处深色的山梁细节也已经恢复了,甚至山上的树木也清晰可辨;而远处的雪山显得更加纯净了。其他几个局部的对比如下:&br&&/p&&img src=&/v2-a8ddc9cb_b.pn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v2-a8ddc9cb_r.png&&&img src=&/v2-db3c4aefcd8ed22b5e41f_b.pn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v2-db3c4aefcd8ed22b5e41f_r.png&&&blockquote&&b&第三,利用图像处理的手法,在后期对画面进行降噪。&/b&&/blockquote&&p&利用后期处理软件的降噪功能,或者降噪插件,对画面进行降噪。&/p&&p&一般来说,后期的方法不能两全其美,往往在减少噪声的同时,也抹消了画面的细节。这只能作为最后补救的手段。为了使得效果比较完美,往往需要结合蒙版工具,对画面不同亮度、不同细节丰富程度的地方进行局部调整,工作量相对也更大。&/p&&p&这三种手段效果是依次降低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利用赤道仪)尽量增加曝光时间可以获得更好的信噪比;然而现实拍摄的时候往往条件有限(当然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是因为懒)没办法使用赤道仪,于是曝光时间就不能太长(否则星点会拖线),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拍摄多张照片进行叠加来提高画面的信噪比;至于说后期处理,那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手段,一定不能当做救命稻草。&/p&&h2&3. 关于对齐&/h2&&p&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要想通过叠加来降噪,该怎么做呢?初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个问题,连续拍摄几张照片,直接叠在一起取平均不就行了吗?&/p&&p&很可惜直接这样叠加是有问题的。因为地球在转动,所以整个星空也是东升西落的。如果把相机固定,连续拍摄的几张照片中,虽然照片中的地景是没有发生相对位移,但星空却一定发生了移动。直接叠加之后,星空部分就会拖出星轨。&/p&&img src=&/v2-fbf429d65e92fb01e6ed45c_b.pn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fbf429d65e92fb01e6ed45c_r.png&&&p&那么如果使用赤道仪进行跟踪拍摄呢?几张照片之间,星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直接叠在一起计算平均值行不行?很遗憾还是不行,理由是类似的,由于使用赤道仪跟踪,相机始终追随星空东升西落的运动,虽然星空保持相对不动,但地面就不能保持相对不动了,直接叠加还是会引地景的模糊。&/p&&img src=&/v2-ecc3f51bfc8cbf2e22ee75_b.pn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ecc3f51bfc8cbf2e22ee75_r.png&&&p&这两个问题其实解决办法是一样的,那就是将照片进行对齐。通常情况下是没有赤道仪,采用固定相机方式拍摄,进而希望用叠加的手段来降噪,也就是说,一般而言需要特别针对星空进行对齐。针对星空对齐的第一步就是对星点进行识别,不仅要识别出画面中的星点的位置,而且要识别出不同画面中哪些星点是同一颗星星,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画面中同一颗星点的位置关系,计算出不同画面之间的移动,进行补偿对齐,然后才能叠加做平均。&/p&&p&将地面和星空分别对齐进行叠加之后,我们再使用蒙版,分别将清晰的天空和清晰的地面拼合在一起,得到完整清晰的照片。&/p&&img src=&/v2-7b077ac4f4b8addffbb3d2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v2-7b077ac4f4b8addffbb3d2_r.jpg&&&p&在之后的文章中,将详细讲述如何进行星点识别,如何对齐星空。但愿我能勤快点写出来。&/p&&p&下一篇已经写好了&a href=&/p/& class=&internal&&《星野摄影降噪(2):对齐叠加》&/a&欢迎交流&/p&
从本篇开始,我打算介绍一下我在拍摄星野摄影时候,是如何进行降噪处理的。一方面是为我自己做个总结,一方面也是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 星野拍摄中的噪声在拍摄星野摄影的时候,拍摄主体和环境的亮度很低,相机往往要设置很高的 IS…
最近看了一个堪称神转折的纪录片HBO拍摄的&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纽约灾星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为了你们能体会我的感受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有兴趣去看看吧,6集也不算长&br&&br&看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记住,这是真事儿,不是演绎的也不是伪纪录片,这是真实发生的连里面的人物都是本人。&br&&br&案件随着纪录片的拍摄而逐渐真相大白里面几次反转以及最后的结尾真是让人害怕&br&&br&&img src=&/bfcd66cb8aea_b.jpg& data-rawwidth=&770&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0& data-original=&/bfcd66cb8aea_r.jpg&&截两个豆瓣的短评,以及由这个事件改编的电影&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97428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所有美好的东西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最近看了一个堪称神转折的纪录片HBO拍摄的
为了你们能体会我的感受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有兴趣去看看吧,6集也不算长 看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记住,这是真事儿,不是演绎的也不是伪纪录片,这是真实发生的连里面的人物都是本人。 案件随着纪录…
&img src=&/v2-847b6a6e3b1a0c584330ff_b.png& data-rawwidth=&964&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4& data-original=&/v2-847b6a6e3b1a0c584330ff_r.png&&&p&作为摄影师,你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相机设置里的色彩空间是什么意思? sRGB 和 Adobe RGB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的图片在 Photoshop 里看着好好的,一保存发布到网上色彩就变了?在这篇文章(以及接下来几篇)中,我将从理工科的视角,详细捋一捋有关色彩空间相关的概念,也算是自己的一点思考笔记。&/p&&p&本篇文章将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从几个实验规律出发,借助线性代数相关的概念,定义色彩空间,然后介绍并推导几个重要的色彩空间之间的关系。&/p&&h2&1 实验基础&/h2&&p&相信大家都熟悉「三原色」理论,也知道现代显示器是按照 RGB 模式来显示色彩,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三原色」?为什么是「三」这个数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 RGB 红绿蓝三种颜色作为原色呢?选其他行不行?用四种颜色行不行?知乎上有个问题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红绿蓝三色是(唯一的)正交基吗?&/a& 就提出了这个疑问,我也给出过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我的回答&/a&,可以参考。&/p&&p&追根溯源的话,得从我们人类的视网膜说起。大部分人类的视网膜上有三种感知颜色的感光细胞,叫做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敏感,称为 L/M/S 型细胞。三种视锥细胞最敏感的波长分别是橙红色(长波,Long),绿色(中波,Medium),蓝色(短波,Short)。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归一化感光曲线如下图所示(图片数据来自 &a href=&/?target=http%3A//cvrl.ioo.ucl.ac.u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VLR&i class=&icon-external&&&/i&&/a&,我重新绘制),&/p&&img src=&/v2-c4dc1c6cfdab9f8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c4dc1c6cfdab9f8_r.png&&&p&可以看到 L 型视锥细胞与 M 型视锥细胞的感光曲线差别很小,实际上这两种视锥细胞起源于一次基因变异,在这之前人类可都是红绿色盲呢,多亏这个基因变异,让人类可以看到更加多彩的世界——这又是一个庞大的话题了,就此打住。&/p&&p&总之,大自然的这千千万万种颜色,在人类的眼里看到,最后传送到大脑里的信号,就只有这三种视锥细胞的电信号而已。根据这三种电信号的强弱,大脑解读成了不同的颜色。这就是三原色理论的生物学依据。&/p&&p&不仅如此,人类眼睛对不同颜色光线混合的反应还是 &b&&u&线性&/u&&/b& 的。根据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Grassmann%2527s_law_%28optics%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格拉斯曼定律(Grassmann's Law)&i class=&icon-external&&&/i&&/a&,两束不同颜色的光 &img src=&/equation?tex=C_1& alt=&C_1& eeimg=&1&& 和 &img src=&/equation?tex=C_2& alt=&C_2& eeimg=&1&&,假设某个视锥细胞对他们的反应分别是 &img src=&/equation?tex=r_1& alt=&r_1& eeimg=&1&& 和 &img src=&/equation?tex=r_2& alt=&r_2& eeimg=&1&&,现在将他们按照一个比例混合,得到第三种颜色 &img src=&/equation?tex=C_3+%3D+%5Calpha+C_1+%2B+%5Cbeta+C_2& alt=&C_3 = \alpha C_1 + \beta C_2& eeimg=&1&&,那么视锥细胞对这个混合颜色的反应也将是前两个反应的线性叠加 &img src=&/equation?tex=r_3+%3D+%5Calpha+r_1+%2B+%0A%5Cbeta+r_2& alt=&r_3 = \alpha r_1 +
\beta r_2& eeimg=&1&&。&/p&&p&格拉斯曼定律是一个实验规律,并没有物理或者生物学上的依据。然而这个规律大大简化了我们对人类彩色视觉系统的建模,并且给我们使用线性代数理论分析人类彩色视觉系统提供了一个前提和基础。&/p&&h2&2 色匹配函数&/h2&&p&前面已经提到,人类视网膜上有三种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所以理论上我们用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混合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来。在 20 世纪 20 年代,David Wright 和 John Guild 各自独立地领导了一些实验,通过三种颜色的光源进行匹配,得到了人眼对于不同颜色光的匹配函数。此后,多名科学家多次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加深了我们对人类彩色视觉的认识。&/p&&p&实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把一个屏幕用不透光的挡板分割成两个区域,左边照射某个被测试的颜色的光线,这里记为&img src=&/equation?tex=C& alt=&C& eeimg=&1&& (以下用大写字母表明颜色,用小写字母表明分量大小),右边同时用三种颜色的光同时照射,这里记为&img src=&/equation?tex=R& alt=&R&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G& alt=&G&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B& alt=&B& eeimg=&1&&。然后,调节右边三种颜色光源的强度,直到左右两边的颜色看上去一样为止。假设这个时候三种颜色的光源强度分别为&img src=&/equation?tex=r& alt=&r&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g& alt=&g&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b& alt=&b& eeimg=&1&&,那么根据光色叠加的线性性质,我们可以写出&/p&&img src=&/equation?tex=C+%3D+rR+%2B+gG+%2B+bB& alt=&C = rR + gG + bB& eeimg=&1&&&br&&p&也就是说,只要按照 (r,g,b) 的分量来混合 (R,G,B) 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得到 C 这个颜色的光。于是在这一系列实验里,科学家们把左边的颜色按着光谱顺序,挨个测试了一遍,得到了纯光谱色的混合叠加的数据,这就是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CIE_1931_color_space%23/Color_matching_function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色匹配函数(Color Matching Func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 ,并且在这个基准下定义的色彩空间,就是 CIE RGB 色彩空间。下图是 CIE RGB 的色匹配函数曲线,数据来自 &a href=&/?target=http%3A//cvrl.ioo.ucl.ac.u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VLR&i class=&icon-external&&&/i&&/a&,我重新绘制。浅色的细线代表实验中不同参与者个人的色匹配函数曲线,中间深色的粗线代表数据的平均值。&/p&&img src=&/v2-cff378c686cc8bbd3c41c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cff378c686cc8bbd3c41c_r.png&&&p&可以看到,曲线上出现了负数,这是怎么回事?回想一下前面描述的实验过程,左边是被测试的光色,右边是可调节的三色光的混合。如果碰到一种情况,右边三色光无论如何调节比例,都不能混合出左边的颜色,比如某种颜色的光强度已经减小为 0 了,然而看趋势还需要继续减小才能与左边的光色相匹配,怎么办?这时候需要往左边的光色中混入三色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继续调节,直到两边的颜色匹配。在左边(被测试)的色光中添加,那就是相当于在右边的混合光中减去,这就导致了色匹配函数曲线上出现了负数。实际上,这相当于就是光线的「减法」了。&/p&&p&比如,对于 555nm 的黄色光,色匹配函数的值是 (1.30, 0.97, -0.01),意味着将 1.30 份的红光与 0.97 份的绿光混合放在右边,左边放上 1 份的 555nm 的黄光,以及 0.01 份的蓝光,这样左右两边的光色看上去就一样了。&/p&&p&因为有部分出现了负数,在使用和计算上都有不方便,因此就对这个匹配函数进行了一下线性变换,变换到一个所有分量都是正的空间中。变换后的色彩空间就是 CIE XYZ 色彩空间。 (图片数据来自 &a href=&/?target=http%3A//cvrl.ioo.ucl.ac.u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VLR&i class=&icon-external&&&/i&&/a&,我重新绘制)&/p&&img src=&/v2-f14f4f1abe2bbaa1bbf046f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f14f4f1abe2bbaa1bbf046f_r.png&&&p&CIE RGB 色彩空间和 CIE XYZ 色彩空间是完全等价的,两者只是差了一个线性变换。由于允许「减法」的存在,因此 CIE RGB 空间是能够表示所有颜色的;同样的,CIE XYZ 空间也能。&/p&&h2&3 从线性空间的角度理解色彩空间&/h2&&p&以上的实验基础提示我们,色彩空间和线性代数中的线性空间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人类有三种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自然界千千万万的色彩被眼睛接收后,可以用三个数值来表征。而格拉斯曼定律也揭示了色彩叠加的线性性质。这似乎意味着,色彩空间就是一个 3 维的线性空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详细的论证参见末尾小节)。&/p&&p&自然界本身是没有「颜色」这个属性的,只有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反射率/透过率,到达人眼中的,显然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分布函数。数学上,这是一个无穷维的函数空间(巴拿赫空间)。而人眼内的三种视锥细胞,它们的感光特性曲线相当于是在这个无穷维的函数空间中建立了三个基底。任何一个光谱分布进来,三种视锥细胞被激发。由于色视觉响应的线性性,这一过程相当于光谱分布函数与三个基底做内积,或者说,「投影」到这三个基底上。&/p&&p&从这个观点看,人类的色视觉,是相当于在自然界所有颜色的无穷维函数空间中取了一个三维的投影。这个三维空间的基底,既可以是视锥细胞的感光特性曲线(我们的大脑就用的是这套),当然也可以是选取三种颜色的光进行组合(CIE RGB 空间),甚至还可以是用实际中不存在的「光线」进行组合 (CIE XYZ 空间)。既然这几个空间实际上是同一个线性空间,只不过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基底而有不同的表达形式,那么根据线性代数的结论,这几个空间的表述形式之间,只需要通过矩阵乘法就可以完成转换,这是完全的线性变换。&/p&&p&当然,色彩空间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三维线性空间。由于不存在真正数学意义的「减法」,在实际应用中是有所限制的。数学中的「线性组合」在这里就要被替换为「锥组合」,也就是每个分量都必须是大于等于 0 的。&/p&&p&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回答开头的部分问题了,为什么是三原色?因为人类对色彩的感知结果位于一个三维的线性空间中。最少需要三种颜色的光才能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来表现各种颜色。为什么选 RGB 作为三原色?因为色彩空间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线性空间,从工程角度考虑,以 RGB 作为三原色,能让显示器能够显示更多的颜色(此外,最初测试人眼对 RGB 三色光的色匹配曲线,也是希望能尽量单独地刺激三种视锥细胞)。&/p&&h2&4 设备相关的 RGB 色彩空间&/h2&&p&如前文所述,色彩空间的基底的选择有一定的任意性。事实上,如果允许真正的减法存在,那么选择哪三种颜色作为基底是无关紧要的。不过由于实际中我们不能对色光采用减法,只能使用「锥组合」而非「线性组合」,这时候到底如何选取基底就显得重要了。好的基底不仅能表达的颜色更丰富,而且工程上也易于稳定地实现。&/p&&p&由于 CIE XYZ 空间是一个很方便的线性空间,与具体设备无关,因此常用来做各种颜色空间转换的中间媒介。设想某个颜色的光,经过色匹配函数的计算,得到了三个 XYZ 的值,如果直接将这三个值作为 RGB 颜色显示到屏幕上,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必须把 XYZ 的值转换到屏幕的 RGB 空间中的值。&br&&/p&&img src=&/equation?tex=%5Cleft%5B%5Cbegin%7Barray%7D%7Bc%7D%0A++++++++R_%7B%5Ctext%7Blin%7D%7D+%5C%5C+G_%7B%5Ctext%7Blin%7D%7D+%5C%5C+B_%7B%5Ctext%7Blin%7D%7D%0A++++%5Cend%7Barray%7D%5Cright%5D+%3D+%0A++++%5Cboldsymbol%7BM%7D%0A++++%5Cleft%5B%5Cbegin%7Barray%7D%7Bc%7D%0A++++++++X+%5C%5C+Y+%5C%5C+Z%0A++++%5Cend%7Barray%7D%5Cright%5D& alt=&\left[\begin{array}{c}
R_{\text{lin}} \\ G_{\text{lin}} \\ B_{\text{lin}}
\end{array}\right] =
\boldsymbol{M}
\left[\begin{array}{c}
X \\ Y \\ Z
\end{array}\right]& eeimg=&1&&&br&&p&这里下标 lin 代表线性空间,&img src=&/equation?tex=%5Cboldsymbol%7BM%7D& alt=&\boldsymbol{M}& eeimg=&1&& 是转换矩阵。得到线性 RGB 空间的表达之后,还需要经过 gamma 校正,才是最终在屏幕上显示的 RGB 的值。一般的 gamma 校正过程为 &img src=&/equation?tex=C+%3D+%5Ctextstyle+C%5E%7B1%2F%5Cgamma%7D_%7B%5Ctext%7Blin%7D%7D& alt=&C = \textstyle C^{1/\gamma}_{\text{lin}}& eeimg=&1&&,其中 &img src=&/equation?tex=C& alt=&C& eeimg=&1&& 代表 RGB 的某个分量,&img src=&/equation?tex=%5Cgamma& alt=&\gamma& eeimg=&1&& 值通常为 2.2。对于如何计算的细节,我希望在 &a href=&/p/& class=&internal&&下一篇文章&/a& 中进行详细说明。&/p&&p&对于 RGB 色彩空间来说,关键点在于两个:1. 如何选择三个作为基底的颜色;2. 如何定义白色。一旦选好这两个关键参数,那么从 CIE XYZ 空间到设备的 RGB 空间的转换就完全确定了。我们平时常说的 sRGB 空间和 Adobe RGB 空间,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这两个关键参数的定义不同。常用的的 RGB 空间的转换矩阵如下表:&/p&&img src=&/v2-0015aca1c5aca4fccd6bcf_b.png& data-rawwidth=&1422&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2& data-original=&/v2-0015aca1c5aca4fccd6bcf_r.png&&&p&不同的 RGB 空间能表示的范围如下图所示(这个图在 &a href=&/p/& class=&internal&&以后的文章&/a& 中再详细解释),&/p&&img src=&/v2-847b6a6e3b1a0c584330ff_b.png& data-rawwidth=&964&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4& data-original=&/v2-847b6a6e3b1a0c584330ff_r.png&&&p&可以看到,不同的 RGB 空间所能表示的颜色范围是不一样的,并且我们可以推断出,即使是同样的 RGB 分量,在不同的 RGB 空间中所代表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描述一个 RGB 颜色的时候,不仅需要描述它的 RGB 三个分量,还要说明是在哪个空间,这就是 ICC 文件的作用。&/p&&p&很多数码相机都可以设置色彩空间,常见的有 sRGB 和 Adobe RGB,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Adobe RGB 所能表达的色彩比 sRGB 要丰富很多。然而常见的网络环境下图片的色彩空间是 sRGB,有很多浏览器不能正确地解析图片自带的色彩空间说明,默认按照 sRGB 来进行解析。如果使用相机直出的 JPG 文件直接上传,或者说在后期处理过程中没有进行色彩空间转换,保留了相机设置的 Adobe RGB 空间,那么在浏览器中看到的图片很可能与 Photoshop 中看到的不一样。浏览器很可能会将一张 Adobe RGB 空间中的图片解释为 sRGB 空间下的图片,引起颜色偏差。由于 sRGB 是目前屏幕显示的「事实标准」,大多数屏幕空间都在 sRGB 内(这是颜色复现设备本身决定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对用于网络交流目的的图片,统一转换到 sRGB 中进行保存。&/p&&h2&5 有关色彩空间是线性空间的数学论证&/h2&&p&回顾一下线性代数中构成线性空间的几个要素:&/p&&blockquote&&p&交换律:&img src=&/equation?tex=%5Cboldsymbol%7Bx%7D%2B%5Cboldsymbol%7By%7D+%3D+%5Cboldsymbol%7By%7D%2B%5Cboldsymbol%7Bx%7D& alt=&\boldsymbol{x}+\boldsymbol{y} = \boldsymbol{y}+\boldsymbol{x}& eeimg=&1&&&/p&&p&结合律:&img src=&/equation?tex=%28%5Cboldsymbol%7Bx%7D%2B%5Cboldsymbol%7By%7D%29%2B%5Cboldsymbol%7Bz%7D+%3D+%0A%5Cboldsymbol%7Bx%7D%2B%28%5Cboldsymbol%7By%7D%2B%5Cboldsymbol%7Bz%7D%29& alt=&(\boldsymbol{x}+\boldsymbol{y})+\boldsymbol{z} =
\boldsymbol{x}+(\boldsymbol{y}+\boldsymbol{z})& eeimg=&1&&&/p&&/blockquote&&p&这两条容易理解,显然,交换不同色光叠加的顺序并不会改变叠加的结果。&/p&&blockquote&加法零元:&img src=&/equation?tex=%5Cexists+%5C%3A+%5Cboldsymbol%7B0%7D%2C%5C%3B+%5Cforall+%5C%2C+%5Cboldsymbol%7Bx%7D%2C+%5C%3B%0A%5Cmbox%7Bs.t.%7D%5C%3B+%5Cboldsymbol%7Bx%7D+%2B+%5Cboldsymbol%7B0%7D+%3D+%5Cboldsymbol%7Bx%7D& alt=&\exists \: \boldsymbol{0},\; \forall \, \boldsymbol{x}, \;
\mbox{s.t.}\; \boldsymbol{x} + \boldsymbol{0} = \boldsymbol{x}& eeimg=&1&&&/blockquote&&p&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加法零元就是全黑,什么光都没有。任何一种色光叠加一个全黑那还是它自身。&br&&/p&&blockquote&加法逆元:&img src=&/equation?tex=%5Cforall+%5C%2C+%5Cboldsymbol%7Bx%7D%2C+%5C%3B%5Cexists+%5C%3A+%28-%5Cboldsymbol%7Bx%7D%29%2C%5C%3B+%0A%5Cboldsymbol%7Bx%7D+%2B+%28-%5Cboldsymbol%7Bx%7D%29+%3D+%5Cboldsymbol%7B0%7D& alt=&\forall \, \boldsymbol{x}, \;\exists \: (-\boldsymbol{x}),\;
\boldsymbol{x} + (-\boldsymbol{x}) = \boldsymbol{0}& eeimg=&1&&&/blockquote&&p&回想前文对实验中需要「负数」数量的光的处理手法,我们可以在左边叠加光线,这就相当于在右边减去光线。如果承认这种形式的「减法」,那么加法逆元也是顺理成章了:在另一边加入自身。&/p&&blockquote&乘法幺元:&img src=&/equation?tex=%5Cexists+%5C%3A+1%2C%5C%3B+%5Cforall+%5C%2C+%5Cboldsymbol%7Bx%7D%2C+%5C%3B%0A1%5Ccdot%5Cboldsymbol%7Bx%7D+%3D+%5Cboldsymbol%7Bx%7D& alt=&\exists \: 1,\; \forall \, \boldsymbol{x}, \;
1\cdot\boldsymbol{x} = \boldsymbol{x}& eeimg=&1&&&/blockquote&&p&这也很明显,数字 1 就可以作为乘法幺元。&/p&&blockquote&乘法分配率:&br&&img src=&/equation?tex=%5Cforall+%5Cboldsymbol%7Bx%7D%2C+%5C%3A+%5Cboldsymbol%7By%7D%2C+%5C%3A+%5Calpha%2C%5C%3B%0A%5Cmbox%7Bs.t.%7D%5C%3B%5Calpha%5C%2C%28%5Cboldsymbol%7Bx%7D+%2B+%5Cboldsymbol%7By%7D%29+%3D+%5Calpha+%5Cboldsymbol%7Bx%7D+%2B+%0A%5Calpha+%5Cboldsymbol%7By%7D& alt=&\forall \boldsymbol{x}, \: \boldsymbol{y}, \: \alpha,\;
\mbox{s.t.}\;\alpha\,(\boldsymbol{x} + \boldsymbol{y}) = \alpha \boldsymbol{x} +
\alpha \boldsymbol{y}&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5Cforall+%5Calpha%2C%5C%3A%5Cbeta%2C%5C%3A%5Cboldsymbol%7Bx%7D%2C%5C%3B%0A%5Cmbox%7Bs.t.%7D%5C%3B+%28%5Calpha%2B%5Cbeta%29%5C%2C%5Cboldsymbol%7Bx%7D+%3D+%0A%5Calpha+%5Cboldsymbol%7Bx%7D+%2B+%5Cbeta+%5Cboldsymbol%7Bx%7D& alt=&\forall \alpha,\:\beta,\:\boldsymbol{x},\;
\mbox{s.t.}\; (\alpha+\beta)\,\boldsymbol{x} =
\alpha \boldsymbol{x} + \beta \boldsymbol{x}& eeimg=&1&&&/blockquote&&p&根据格拉斯曼定律,这一点也是实际上成立的。&/p&&p&综上所述,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在实验层面满足线性性质,人眼感知的色彩空间是一个 3 维线性空间。当然,容易想见,通常我们选取的基底(比如 CIE XYZ 空间的色匹配函数),是不正交的。&/p&&br&&p&&a href=&/p/& class=&internal&&下一篇《色彩空间的表示与转换》&/a&&/p&
作为摄影师,你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相机设置里的色彩空间是什么意思? sRGB 和 Adobe RGB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的图片在 Photoshop 里看着好好的,一保存发布到网上色彩就变了?在这篇文章(以及接下来几篇)中,我将从理工科的视角,详细捋一捋有关色…
&img src=&/v2-6bbbf637ae21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6bbbf637ae21_r.jpg&&&p&&strong&作者: Thomas看看世界&br&公众号: thomaskksj&/strong&&/p&&br&&p&很多摄影初学者认为自己没有拍出好的照片,是器材的原因。&/p&&p&本文托马斯就会用一张D90拍摄的照片告诉大家:你与大片差的不是器材,而是思路。&/p&&p&知识点:现代风光摄影的前后期思路&br&&/p&&img src=&/v2-6bbbf637ae21_b.jpg& data-rawheight=&806&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6bbbf637ae21_r.jpg&&&br&&h2&&b&思路1:&/b&&b&一张大片里面,可能有100张原片&/b&&/h2&&p&前面的教程《&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4NDA5MzE5N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4e9e1fc6e127efef20983%26chksm%3Deb81fa6bdcf0505adfecbbd2c57ccfe1d9efabb403%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局部处理是摄影后期的核心&i class=&icon-external&&&/i&&/a&》提到过,摄影后期的核心思路是对照片各个局部进行修改处理,使得每个局部都最优化,并与照片整体格调统一。&/p&&p&其实摄影前期也是这样,我们拍摄的原片,可能最后并不会全部出现在成片之中。我们只要每张照片把一个部分拍美,最后合在一起就是每个地方都美的大片了。&/p&&p&下面这张照片是一张普通的夜景照片,其局限性有2个:&/p&&p&1)由于器材的宽容度原因,这张夜景照片中同时有过曝和欠曝的地方。&/p&&p&2)虽然建筑灯火辉煌非常漂亮,但是水面、天空、桥都不是特别的美观。&/p&&img src=&/v2-6ffcb9405edb387fd6e41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6ffcb9405edb387fd6e41_r.jpg&&下面是一张同一位置更好看的照片,区别就在于这张照片的原片不是一张,而是100张照片中选出来的6张。这些照片位置一模一样,只是参数和拍摄时间有所不同。&p&&img src=&/v2-6bbbf637ae21_b.jpg& data-rawheight=&806&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6bbbf637ae21_r.jpg&&下面这张是最核心的一张原片,我把它叫做底片。它的整体曝光比较合理,同时天空还是蓝色、细节丰富,桥上这时游客也较少。最后成片中绝大部份景色都来自这张照片。&br&&/p&&img src=&/v2-b71c7f44bec415ada0bc19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b71c7f44bec415ada0bc19_r.jpg&&&p&不过上面一张照片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水面波纹复杂,没有那种镜面一般的效果。因此我又长曝光了一张,拍到了平静的海面和流动的车流。&/p&&p&这张照片大量区域过爆,不过不要紧,我要的只是水面和车光。&/p&&p&&img src=&/v2-63e2b20ee52ae1f2dbfb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63e2b20ee52ae1f2dbfb_r.jpg&&前两张照片高光部分都有过曝,所以我还得再故意欠曝拍摄一张,这张中远处的灯光logo,花朵建筑(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的外立面细节都找了回来。&br&&/p&&img src=&/v2-fdb60aa621bc4c2afe1e48cf51bf7e37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fdb60aa621bc4c2afe1e48cf51bf7e37_r.jpg&&&p&包围曝光完成,最后成片各个地方曝光应该都准确了,可以收工回家了吗?&/p&&p&No No No。。。&/p&&p&托马斯又在那等了一个小时,为什么?&/p&&p&因为更晚时候游客回到酒店,远处金沙酒店里亮着灯的房间会更多!&/p&&p&&img src=&/v2-4daa3d84d0430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4daa3d84d0430_r.jpg&&而且每天固定时间这里会有灯光秀,可以拍到美丽的光束。&br&&/p&&p&&img src=&/v2-f2baff178ec23fd95125b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f2baff178ec23fd95125b_r.jpg&&建筑的颜色也会变化。&br&&/p&&p&&img src=&/v2-e0eec80d26_b.jpg& data-rawheight=&7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e0eec80d26_r.jpg&&就这样一晚上拍了100多张原片,最后托马斯选了6张。&br&&/p&&p&&img src=&/v2-5bcd7a3c9b_b.jpg& data-rawheight=&571&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5bcd7a3c9b_r.jpg&&才组成了最后的一张成片。&br&&/p&&br&&br&&h2&&b&思路2 &/b&&b&一张大片背后,可能有100处修改&/b&&/h2&&p&一张漂亮的人物大片,可能背后是摄影师对眼睛、鼻子、眉毛。。。每一个部分的精细处理。&/p&&p&同样一张震撼的风光大片,背后也有摄影师对天空、前景、甚至远处的一个树桩,所做的局部细微调整。&/p&&p&比如前面提到这张,导入Photoshop时是这样的。&/p&&p&&img src=&/v2-4d5e2c05aed7be8dc47d6a5f28f13412_b.jpg& data-rawheight=&604&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4d5e2c05aed7be8dc47d6a5f28f13412_r.jpg&&第一步毫无疑问的矫正畸变,让建筑直起来。&br&&/p&&p&&img src=&/v2-c0131bce8b1f46a6eee4c5a3e1cf1f99_b.jpg& data-rawheight=&601&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c0131bce8b1f46a6eee4c5a3e1cf1f99_r.jpg&&接着导入我们单独拍摄的水面和车流,用手动蒙板合成到照片中。&br&&/p&&img src=&/v2-5c00754ec2_b.jpg& data-rawheight=&596&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5c00754ec2_r.jpg&&&p&还有我们单独照的高光部分,也要导入并用亮度蒙板合成进来。&/p&&p&&b&(注意,这里只是大致的提下各个步骤,目的是给大家一个思路。具体的各种工具和处理,托马斯以后都会系统性的慢慢讲到的。)&/b&&br&&/p&&p&&img src=&/v2-b86a7f6f6d5fb8ea43c2fc5398704ddd_b.jpg& data-rawheight=&601&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b86a7f6f6d5fb8ea43c2fc5398704ddd_r.jpg&&上面的照片,已经是一张曝光合理的好片了。但是接下来载入我们拍摄的灯光束,照片才有了“哇”一样的效果。&br&&/p&&p&&img src=&/v2-b2bdc92d4c5847eaf8b844_b.jpg& data-rawheight=&598&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b2bdc92d4c5847eaf8b844_r.jpg&&前面由于矫正畸变的原因,画面右下角空出来了一块。这一部分,只能用图章和画笔“无中生有”了。&br&&/p&&p&&img src=&/v2-3e6d616f113ae3c1999a_b.jpg& data-rawheight=&595&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3e6d616f113ae3c1999a_r.jpg&&前景桥下的水面还不够平静,后期进一步模糊柔化,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br&&/p&&p&&img src=&/v2-9b2e1adac0c7c8bce88e1b7_b.jpg& data-rawheight=&598&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9b2e1adac0c7c8bce88e1b7_r.jpg&&水面完了还有天空,水面平静柔滑,为了对比,天空我强化了细节和纹理。&br&&/p&&p&&img src=&/v2-354dabbefe_b.jpg& data-rawheight=&599&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354dabbefe_r.jpg&&降噪和锐化是相反的两个动作。对全局都降噪并锐化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也需要精细处理。&br&&/p&&p&&img src=&/v2-f81f0bff6cce4a755c3215_b.jpg& data-rawheight=&816&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f81f0bff6cce4a755c3215_r.jpg&&锐化建筑,特别是前面金属桥的质感。给天空和水面降噪,让他们更加纯净。&br&&/p&&p&&img src=&/v2-eb17d149b8f4fec9346f9b_b.jpg& data-rawheight=&785&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eb17d149b8f4fec9346f9b_r.jpg&&这张照片有4种主要色彩,中间的金黄色,天空海面的蓝色(冷暖对比),左前方的紫色桥梁,右后方的绿色金融区。但是右边金融区中绿色里混入了一栋金黄的建筑。&br&&/p&&p&&img src=&/v2-4904e2afe7dcc0ca3e448cf2d35fde8d_b.jpg& data-rawheight=&610&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4904e2afe7dcc0ca3e448cf2d35fde8d_r.jpg&&所以还要局部调整,统一各个小区域的色彩。&br&&/p&&img src=&/v2-40cf839cac9_b.jpg& data-rawheight=&597&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40cf839cac9_r.jpg&&&p&&br&当当当,经过十几步处理,才调出了满意的效果。当然,后面还可以继续对一些细节做更优化的处理。&/p&&img src=&/v2-acdfde0dcb61ef5a8d7c1_b.jpg& data-rawheight=&806& data-rawwidth=&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acdfde0dcb61ef5a8d7c1_r.jpg&&&br&总结&blockquote&&p&1. 一张大片里面,可能含有100张原片的信息。&/p&&p&2. 一张大片的背后,可能有100处调整。&/p&&p&3. 你与大片的差距,可能不在器材,而是思路。&/p&&/blockquote&&br&&p&本文作者:&/p&&p&@Thomas看看世界,小米、携程签约旅行摄影师,每周都写后期教程的Geek。&/p&&p&&b&公众号:thomaskksj&/b&&/p&&p&&b&在公众号 thomaskksj 后台回复“目录”,可以看到托马斯全部的55篇摄影教程哦。&/b&&/p&
作者: Thomas看看世界 公众号: thomaskksj 很多摄影初学者认为自己没有拍出好的照片,是器材的原因。本文托马斯就会用一张D90拍摄的照片告诉大家:你与大片差的不是器材,而是思路。知识点:现代风光摄影的前后期思路 思路1:一张大片里面,可能有100张原片…
&img src=&/v2-67d97ce9c1d47cf66abda_b.jpg& data-rawwidth=&1618&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8& data-original=&/v2-67d97ce9c1d47cf66abda_r.jpg&&&p&在日常网络中搜索引擎是我们用的最多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特定的信息,但同时也会找到大量的无关信息,让我们陷入大海捞针的窘境。那如何搜索才能够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呢,今天效率君就给大家介绍这些搜索技巧,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p&&blockquote&&b&1. 把搜索范围限定在网页标题中——intitle:标题&/b&&/blockquote&把查询内容范围限定在网页标题中,有时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你想在网上搜索关于效率的文章,你可以在百度中输入“intitle:效率”,就只会显示在网页标题中包含“效率”这个词的网页:&br&&img src=&/v2-52dce4b88434bbe658a6_b.png& data-rawwidth=&795&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5& data-original=&/v2-52dce4b88434bbe658a6_r.png&&注意:“intitle:”和后面的关键词之间不要有空格。&br&&blockquote&&b&2. 把搜索范围限定在特定站点中——site:站名&/b&&/blockquote&如果知道某个站点中有自己需要找的东西,就可以把搜索范围限定在这个站点中。比如你想在知乎网站里面搜索关于效率君的回答,你只需在百度中输入“效率君 ”就会把搜索内容限定在知乎网站里面:&br&&img src=&/v2-66dbfe3bb2f87e_b.png& data-rawwidth=&774&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4& data-original=&/v2-66dbfe3bb2f87e_r.png&&注意:“site:”后面跟的站点域名,不要带“http://”;另外,“site:”和站点名之间,不要带空格。&br&&b&&blockquote&3. 把搜索范围限定在url链接中——inurl:链接&/blockquote&&/b&网页url中的某些信息,有时候也很有价值。比如找关于ppt的使用技巧,可以这样查询:ppt inurl:jiqiao,意思是说“ppt”是可以出现在网页的任何位置,而“jiqiao”则必须出现在网页url中:&br&&img src=&/v2-6c9fea567dea0_b.png& data-rawwidth=&763& data-rawheight=&4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3& data-original=&/v2-6c9fea567dea0_r.png&&注意:inurl:语法和后面所跟的关键词,不要有空格。&br&&blockquote&&b&4. 精确匹配——双引号& &和书名号&&&&&/b&&/blockquote&使用双引号 & & 可以精确匹配关键词,搜索的结果不会将关键词拆开。比如你想搜索关于日事日清的书,你只需输入《日事日清》即可:&img src=&/v2-82d89a41e624e79d9f64bde80dc73519_b.png& data-rawwidth=&785&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5& data-original=&/v2-82d89a41e624e79d9f64bde80dc73519_r.png&&&blockquote&&b&5. 要求搜索结果中同时包含或不含特定查询词——“+”(加)、“-”(减)&/b&&/blockquote&有某一类网页是你不希望看见的,而且这些网页都包含特定的关键词,那么用减号语法,就可以去除所有这些含有特定关键词的网页。例如,搜神雕侠侣,搜书不希望搜电视剧等影视相关,那么就可以这样查询:神雕侠侣+书:&br&&img src=&/v2-ce715d99c6afd6aab2282_b.png& data-rawwidth=&791& data-rawheight=&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1& data-original=&/v2-ce715d99c6afd6aab2282_r.png&&注意:前一个关键词,和加减号之间必须有空格,否则减号会被当成连字符处理。加减号和后一个关键词之间,有无空格均可。&br&&b&&blockquote&6. 专业文档搜索——filetype:文档格式&br&&/blockquote&&/b&查询词用Filetype语法可以限定查询词出现在指定的文档中,支持文档格式有pdf,doc,xls,ppt,rtf,all(所有上面的文档格式)。比如想搜索关于ppt的使用技巧,可以搜索:ppt实用技巧 filetype:doc:&br&&img src=&/v2-7bc70df9a9a4f203d23be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7bc70df9a9a4f203d23be_r.png&&&p&&b&我是效率君,更多福利干货,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都是效率控”!&/b&&/p&&img src=&/v2-e1e7e910b32e77bfc53cf2_b.jpg&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7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v2-e1e7e910b32e77bfc53cf2_r.jpg&&
在日常网络中搜索引擎是我们用的最多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特定的信息,但同时也会找到大量的无关信息,让我们陷入大海捞针的窘境。那如何搜索才能够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呢,今天效率君就给大家介绍这些搜索技巧,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1. 把搜索范围…
&img src=&/v2-1cacba2a722efb9b128b45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1cacba2a722efb9b128b45_r.jpg&&&img src=&/v2-7a3aad6fd1d_b.jpg& data-rawwidth=&971&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1& data-original=&/v2-7a3aad6fd1d_r.jpg&&刚从蚀刻片地狱出来,用掉大半瓶502来答。目测知乎比我会用502的不超过3个。502的粘接需要一层胶膜,而且粘接的速度与胶膜的厚度成反比。想想一个平面和另一个平面,先点一滴502,然后压紧,在你压到极限的同时,会瞬间粘住,因为此时胶膜非常薄,所以粘接时间也非常短。但如果不作挤压,等胶干透得几分钟。&br&同理,用在人身上,一滴502滴在手术,或者泡在502里,如果不考虑热量的话,短时间内你是感觉不到任何变化的。因为胶层根本没有凝固。但如果一出来,准备洗涤的时候,由于胶膜的厚度急剧减少,剩余的502会在短时间内干透,在身上形成一层透明的502硬痂。这个没什么事,多活动一下即可。502凝固后硬且脆,而且非常不耐磨损。主要的困扰也就是身体活动受限,没什么大碍。&br&但如果放进502桶里放它个10天10夜的话(我曾经实验,1mm厚的502层10分钟难以干透,按此比例,一桶502夸张一下得10天),等这么多502统统干透的话,自然就被凝结在里面了。这时候怎么办?前面说了502加工性能很好,直接锯子锯大块,然后各种矬子伺候就能把人掏出来。死不了,这个请放心。&br&&br&——————————我是分割线————————&br&第一次这么多赞,受宠若惊。顺道来点有意思的,怎么制服502这个小妖精。普及模(zhuang)型(zhuang)知(bi)识。&br&为什么要用502呢?因为我们要粘这个东西&br&&img src=&/v2-aad3b45cbf1fa_b.jpg& data-rawwidth=&1518&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8& data-original=&/v2-aad3b45cbf1fa_r.jpg&&&br&作为一名光荣的改(dan)造(teng)党(ren)员(shi),要把原来的零件,就是左边的塑料件上的东西铲掉,然后用细(zi)节(tao)丰(ku)富(chi)的金闪闪的蚀刻片换上去。看到右下的那四个小钉子了吗?它们其实是六角的,模拟军车上的六角螺钉。得把它们牢固准确地粘到左边的六个坑上去。注意,六个六角螺钉的方位得完全一致,这样才真实优美(手动滑稽)&br&因此你需要一个北京化工厂生产的正宗502&br&&img src=&/v2-0c5f207ed36a0d50795f6_b.jpg& data-rawwidth=&1518&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8& data-original=&/v2-0c5f207ed36a0d50795f6_r.jpg&&&br&有了这个还不行,因为502比水还要稀的多,挤出来到处都是。所以还需要这个东西&br&&img src=&/v2-53fa455ed958ee70154ddb33c5372b7a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53fa455ed958ee70154ddb33c5372b7a_r.jpg&&&br&老鼠尾巴,把粗口变细。就这样还不能直接挤在零件上,得先挤在胶盘里&br&&img src=&/v2-d59a37234feaa2b10d1c54_b.jpg& data-rawwidth=&1518&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8& data-original=&/v2-d59a37234feaa2b10d1c54_r.jpg&&&br&然后你需要一个极细的棒子取502,用塑料拉丝得到不同粗细的塑料棒,用来粘502。&br&先把502粘一点在零件上,不多也不少,少到502乖乖的待在粘接面,多到小螺钉能在其中游泳,方向可以自由调节。&br&然后你需要一把精密镊子夹住零件&br&&img src=&/v2-2b2debbf2ce_b.jpg& data-rawwidth=&1518&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8& data-original=&/v2-2b2debbf2ce_r.jpg&&&br&无比快乐地把零件放到502里游泳,生拉硬拽定位好。最后用镊子按压,随着502薄层的形成,零件就牢固准确地定在了预想位置。&br&&img src=&/v2-13f9f1e5a298d3ba656c5_b.jpg& data-rawwidth=&1518&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8& data-original=&/v2-13f9f1e5a298d3ba656c5_r.jpg&&右边已经做好,左边刚做一个。当然,怎么能不固定零件呢?所以双面胶站住零件,把零件摆正,也是不能少的啦。&br&用了这么多胶,还是喜欢502,因为它粘性强,粘接快,而且胶痕小.模型党们,回去能加个鸡腿不?&br&&br&—————————害羞的分割线————————&br&这么多赞,很感动。答应放成品出来,担心知友嘲笑。好高骛远的新手第一次上改,这个爱国者雷达是沃雅改的,半个月每天精疲力竭,做到最后全是瑕疵,很沮丧。到最后只期盼着赶紧收工,发出来希望大家支持。&img src=&/v2-edbbeea6e7c28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edbbeea6e7c28_r.jpg&&&br&&img src=&/v2-a53fd0dd0ac9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a53fd0dd0ac9_r.jpg&&&img src=&/v2-3ae69bab22edd87759fc16c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3ae69bab22edd87759fc16c_r.jpg&&&img src=&/v2-0de6dca4d363f39a89ccecdb83a59d38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0de6dca4d363f39a89ccecdb83a59d38_r.jpg&&&img src=&/v2-470cbc8b4ba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470cbc8b4ba_r.jpg&&
刚从蚀刻片地狱出来,用掉大半瓶502来答。目测知乎比我会用502的不超过3个。502的粘接需要一层胶膜,而且粘接的速度与胶膜的厚度成反比。想想一个平面和另一个平面,先点一滴502,然后压紧,在你压到极限的同时,会瞬间粘住,因为此时胶膜非常薄,所以粘接…
&img src=&/v2-c8ef90ce9bb9c1cdab440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c8ef90ce9bb9c1cdab440_r.jpg&&&p&&strong&作者: Thomas看看世界&br&公众号: thomaskksj&/strong&&/p&&br&就像骨科医生需要X光片来精确的诊断伤情一样,摄影师也有工具来排除相机、显示器以及环境的干扰,客观的解读一张照片的明度分布。而这个“摄影师的X光片”就是直方图。&br&&br&直方图在摄影中有两个作用:&br&一是在前期指导我们最优化的记录下原始信息,包括:&br&(1) 发现照片中的过曝和欠曝区域 &br&(2) 提示环境亮度反差是否超过了相机能记录下来的宽容度 &br&(3) 帮助我们准确的向右曝光,获得质量更高的信息记录。&br&&br&二是在后期帮助我们重新平衡相片各区域的亮度分布,调出:&br&(1) 低调、中间调、高调、&br&(2) 长调、中调、短调、&br&(3) 硬调、软调&br&这8种影调风格的照片。&img src=&/v2-c8ef90ce9bb9c1cdab440_b.jpg& data-rawheight=&63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c8ef90ce9bb9c1cdab440_r.jpg&&&br&&h2&直方图是什么?&/h2&当我们去掉照片的彩色信息,剩下的这张黑白图片就只记录了当时环境的亮度分布。图片中的亮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原来物体的亮度,例如阳光下的积雪很亮,而黑色的抓绒帽就会比较暗,二是由我们的相机曝光决定的,不同的参数可以获得不同的曝光效果。&br&&p&&img src=&/v2-0f4e4b5e827bdf_b.jp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0f4e4b5e827bdf_r.jpg&&人们把照片的亮度分为0到255共256个数值,其中0代表纯黑色的最暗区域,255表示最亮的纯白色,而中间的数字就是不同亮度的灰色。&br&&/p&&p&&img src=&/v2-b0b85ce671f1bfccbe5e78_b.jpg& data-rawheight=&63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b0b85ce671f1bfccbe5e78_r.jpg&&如果我们进一步把亮度分成5个区域。 其中曝光度(中间调)是照片的中间亮度区域,这块区域里影调非常的丰富和细腻,大量细节都在这种适中的亮度下表现了出来。&br&两边的阴影和高光分别对应了照片的较暗和较亮区域,虽然他们细节没有曝光度区域那么细腻,但是仍然储存了大量的信息。我们经常说提高阴影,降低高光可以找回照片的细节,就是指的把这两部分区域的亮度往中间的曝光度区域靠,从而让和过渡和层次变得细腻起来。&br&&br&最后黑色是照片中最暗的区域,白色是照片中最亮的区域,这些区域里基本没有任何细节,但黑色和白色区域的像素给照片制造了对比和反差。&br&&br&当我们用横轴代表0-255的亮度数值,竖轴代表照片中对应亮度的像素数量,这个函数图像就被称为亮度直方图。 &br&&/p&&img src=&/v2-0ddf3a8b1b497840aae7_b.jpg& data-rawheight=&528&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0ddf3a8b1b497840aae7_r.jpg&&&br&&p&一般的数码相机,都可以在拍摄前的显示屏取景预览窗口,或者拍摄完成后的照片浏览窗口中,设置直方图的查看选项,可以参考相机的说明书进行设置。 &br&&/p&&br&&p&直方图在摄影的前期有3个参考作用:&br&(1) 发现照片中的过曝和欠曝区域 &br&(2) 提示环境亮度反差是否超过了相机能记录下来的宽容度 &br&(3) 帮助我们准确的向右曝光,获得质量更高的信息记录。&br&&/p&&br&&br&&h2&1.发现照片中的过曝和欠曝区域&/h2&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相机就通过快门曝光,把现场环境的实际亮度映射到了0到255的照片记录区间上。 &br&一张最理想的曝光应该如下图,直方图如同正态分布曲线一样,在白色和黑色部分有少许的记录,一些像素分布在了阴影和高光区域,但更多的像素还是在直方图中部的中间调范围。 &br&&p&&img src=&/v2-da538ad9b80aaad70c706d7_b.jpg& data-rawheight=&653&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da538ad9b80aaad70c706d7_r.jpg&&一旦我们曝光参数设置不对,照片就会欠曝或者过曝,体现在直方图上就是一侧有大量空白,另一侧却像素溢出被直方图的边缘切断。一张严重过曝的照片直方图会像下图这样,直方图右侧被直接切断,255的纯白亮度值那含有非常多的像素。这意味着天空中红圈里亮度很高的部分,由于相机宽容度的原因,只能以纯白色的形式记录在照片里,细节全部丢失了。同时照片的暗部并没有多少像素,说明我们并没有完全利用照片记录信息的空间。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降低曝光补偿,缩小光圈,降低ISO,加快快门速度的方式来减小曝光。&br&&/p&&p&&img src=&/v2-52fc752ddeaad93cbc5788b41aefb49f_b.jpg& data-rawheight=&601&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52fc752ddeaad93cbc5788b41aefb49f_r.jpg&&类似的,一张欠曝的图片,最右侧0值的纯黑区域也有大量的像素存在。
&br&&/p&&h2&&br&2. 提示环境亮度反差是否超过了相机的宽容度&/h2&&p&如果直方图的白色和黑色区域并不是空白,又同时出现上面说的过曝和欠曝现象,则意味着环境里的亮度差别太大,相机已经难以记录下全部信息了。&br&这个时候直方图提醒我们,需要使用渐变灰滤镜或者包围曝光再后期合成的办法,来平衡光比了。&br&&br&例如这张马六甲清真寺的照片,如果想记录下暗部区域的枯木细节,则亮部的太阳周围天空全部过曝溢出,一片死白。&br&&/p&&p&&img src=&/v2-9fce98b4187dce_b.jpg& data-rawheight=&652&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9fce98b4187dce_r.jpg&&如果要表现亮部的细节,超出相机宽容度的暗部又全部以0值的死黑色记录了下来,丢失掉所有的细节。 &br&&/p&&p&&img src=&/v2-7e1ca966a79e6a6ad0980babbdf74a83_b.jpg& data-rawheight=&652&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7e1ca966a79e6a6ad0980babbdf74a83_r.jpg&&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渐变灰镜,或者包围曝光后期合成的方式,来记录下所有的亮度信息:&br&&/p&&img src=&/v2-f0b337dbadf1f90db4d862ef24de8565_b.jpg& data-rawheight=&6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f0b337dbadf1f90db4d862ef24de8565_r.jpg&&&h2&&br&3.帮助我们准确向右曝光&/h2&&p&相机记录信息的时候会同时产生噪点。在较亮区域,因为记录下的光线多,所以噪点并不明显。而在较暗区域,相机记录的光线信号很少,噪点就会一下子突显出来。特别是如果后期再对暗部提亮,噪点就会更加明显。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信噪比”(芯片收到的光线信号与芯片本身噪点数量的比值)太低。&br&&br&为了提高照片的“信噪比”,2003年摄影师 Michael Reichmann提出了“向右曝光”的概念。即在照片亮部不溢出的情况下,让照片中的像素尽量的记录在更亮的区域内。也就是直方图尽量的靠右,让白色区域总是存在一些像素。&br&&br&比如这是一张蒲甘照片的最终成品,像素主要是分布在直方图的中间,体现晨雾的朦胧。 &br&&/p&&p&&img src=&/v2-864e65d51cb0f744c92a7cb_b.jpg& data-rawheight=&629&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864e65d51cb0f744c92a7cb_r.jpg&&但拍摄的时候,我使用了向右曝光。原图的直方图有点“偏右”,我强制让直方图最右侧部分进入了白色区域。肉眼看起来原图是有点轻微过曝的,但后期压暗后我却获得了噪点数量更少的优质照片。 &br&&/p&&p&&img src=&/v2-f117aadf8bd6d_b.jpg& data-rawheight=&651&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f117aadf8bd6d_r.jpg&&因为相机显示屏的效果局限,以及人眼对亮部的特别敏感。一般向右曝光的照片直接看起来都是过曝的,很难与1中提到的难以挽救的严重过曝区分开来。此时只有直方图才能帮助我们准确的掌握曝光信息,只要直方图最右侧纯白色的位置没有堆积大量像素,照片就是“向右曝光”,而不是难以挽回细节的严重过曝。 &br&&/p&&p&&img src=&/v2-71e95804e1deede0d2fdd_b.jpg& data-rawheight=&652&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71e95804e1deede0d2fdd_r.jpg&&上面讨论了直方图在前期的三大作用:识别过曝欠曝,提示包围曝光,和指导向右曝光。&br&&br&下面将主要谈谈如何参考直方图,在后期重新分配照片的亮度分布,调出8种影调风格的大片。&br&&/p&&br&&br&&h2&什么是影调?&/h2&在讲解直方图的后期应用前,我们先得理解两个“高大上”的词汇 - “影调”和“色调”。&br&任何一张照片都是由影调和色彩两部分组成的,比如这张夕阳下的渔船的照片,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由2部分叠在一起形成的。&br&&img src=&/v2-d6152ddff3c2341b6bfaf09_b.jpg& data-rawheight=&633&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d6152ddff3c2341b6bfaf09_r.jpg&&&p&第一部分是下面这张黑白图片,它体现出了照片中的明暗层次和线条轮廓。这种明暗和轮廓,就可以理解为照片的“影调”。我们经常说一张片子是暗调深沉的,亮调清新的,对比突出的,朦胧虚无的,就是指的照片的影调。 &br&&/p&&p&&img src=&/v2-b0b2f13fe3ac2f6d532f0b3_b.jpg& data-rawheight=&492& data-rawwidth=&7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9& data-original=&/v2-b0b2f13fe3ac2f6d532f0b3_r.jpg&&第二部分是下面这张色板,它体现出了照片中颜色的色相和浓度。我们形容一张照片偏冷,偏暖,很浓,很淡,就是说的照片的色调。 &br&&/p&&p&&img src=&/v2-81db7d1c1b02_b.jpg& data-rawheight=&491& data-rawwidth=&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5& data-original=&/v2-81db7d1c1b02_r.jpg&&当我们把这块色板“涂在”第一部分的黑白图片上,色调(色相、浓度)与影调(明暗、轮廓)就重新叠加形成了原来的照片。 &br&&/p&&br&&p&影调按照类别可以分为3大类:&br&&br&(1)低调,中间调,高调&br&(2)长调,中调,短调&br&(3)硬调,软调&br&&br&每张照片在这3类中都各自对应着1个风格,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就同时属于低调、长调和硬调3大风格。 &br&&/p&&img src=&/v2-4ee407caf048f_b.jpg& data-rawheight=&651&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4ee407caf048f_r.jpg&&&p&一张照片的影调和直方图是紧密相关的,接下来托马斯就将谈谈每种影调分类各自对应的直方图和调整方法。 &br&&/p&&br&&br&&h2&低调,中间调与高调风格&/h2&低调、中间调与高调风格,主要是谈的照片的整体亮度。所以从直方图里像素聚集的波峰在哪个亮度区域,就可以知道一张照片是低调还是高调了。&p&低调照片画面里黑色深色占的面积大,白色浅色占的面积小,整个画面的影调比较浓重深沉。从直方图上看,像素波峰应该堆积在阴影和黑色区域,而高光和白色区域只有很少的像素。 &br&&/p&&img src=&/v2-250eae666a7ecefd712b73_b.jpg& data-rawheight=&628&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250eae666a7ecefd712b73_r.jpg&&&br&&p&&b&高调照片恰恰相反,画面大部分是高亮的白色影调,给人以清纯、阳光、明朗的感觉。&/b&从直方图上看,像素波峰主要堆积在高光和白色区域。 &br&&/p&&p&&img src=&/v2-45efd5eebd1aefcad740967_b.jpg& data-rawheight=&6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45efd5eebd1aefcad740967_r.jpg&&&br&&b&而中间调的照片是最常见的,画面中既有黑又有白,但大部分像素都分布在直方图中间的曝光度区域,给人一种正常、中性的感觉。&/b&&br&&/p&&img src=&/v2-3e1fe16b03dba50be6c0_b.jpg& data-rawheight=&651&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3e1fe16b03dba50be6c0_r.jpg&&&p&不同的影调对应着不同的氛围,没有哪个最好之说。我们后期的目的,就是依据直方图,重新调整照片的亮度分布,达到我们想要的气氛。例如下面这张冰岛照片的原图,白色的冰川和天空使得像素波峰集中在了高光区域,是一张典型的高调照片。高调照片给人阳光、明快的气氛。但是我想赋予照片中这个徒步者,在广袤天地里非常孤寂、渺小的感觉。 &br&&/p&&p&&img src=&/v2-dd064d19b8fffe93891f_b.jpg& data-rawheight=&655&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dd064d19b8fffe93891f_r.jpg&&所以我在Lightroom里直接把曝光度-2,高光-100,同时使用渐变滤镜进一步压暗天空。把直方图的像素波峰压到了阴影区域,一下子照片的风格就从高调变成了低调,给人一种压抑、阴沉、世界尽头的感觉,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br&&/p&&img src=&/v2-4ee407caf048f_b.jpg& data-rawheight=&651&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4ee407caf048f_r.jpg&&&br&&h2&长调,中调与短调风格&/h2&长调,中调与短调风格,主要是谈的照片的亮度分布广度。从直方图上看,就是头像最左边到最右边的距离有所不同。&br&&br&长调照片是最常见的,照片亮度从最暗的黑色区域一直延伸到了最亮的白色区域。由于亮度分布非常的广,长调照片一般都是非常有层次感的。比如下面这张挪威布道岩的照片,前景悬崖的深黑色,中景峡湾的中灰色,和背景天空的亮白色,亮度一下就分开了,显得层次分明。 &br&&p&&img src=&/v2-bdc20faaa5a_b.jpg& data-rawheight=&711& data-rawwidth=&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v2-bdc20faaa5a_r.jpg&&&b&中调照片一般更加的朦胧淡雅,从直方图上看,最左侧到最右侧的长度只有整个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b&&br&&/p&&p&夜景照片很多都是中调照片。夜晚本身给人黑暗的感觉,如果照片中高光和白色区域太多,就会让照片失去这种气氛。很多把夜景调的跟白天一样的片子,就是犯了影调上的错误。
&br&&/p&&p&&img src=&/v2-1be70bace_b.jpg& data-rawheight=&651&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1be70bace_r.jpg&&短调的照片非常少见也非常的难以把握,直方图上最左和最右边的距离在整个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下,有很强的雾霾感和压抑感。 &br&&/p&&p&&img src=&/v2-5e3bf6b803b53ab3e00fd2d2_b.jpg& data-rawheight=&705& data-rawwidth=&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2& data-original=&/v2-5e3bf6b803b53ab3e00fd2d2_r.jpg&&调性越长,照片越有层次,调性越短,照片更加压抑。下面这张新天鹅堡的照片,由于隔着缆车毛玻璃拍摄,照片显得灰蒙蒙的。从直方图上看,原因一清二楚,直方图的白色和黑色区域缺少像素,照片亮度压缩在中间,是一张中调的原片。 &br&&/p&&p&&img src=&/v2-1eaece51b9edcc4c26c05_b.jpg& data-rawheight=&67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1eaece51b9edcc4c26c05_r.jpg&&所以我在Lightroom里把白色提高到了+56,黑色减少到-37,让像素进入纯黑纯白区域,充满整个直方图。照片从中调变成长调之后,我想要的丛山峻岭的层次感就出来了。 &br&&/p&&img src=&/v2-5e5cf13d647_b.jpg& data-rawheight=&67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5e5cf13d647_r.jpg&&&br&&h2&硬调与软调风格&/h2&&p&软调照片朦胧而清新,有一种柔光下宁静的氛围,细节非常的丰富。从直方图上看,软调照片像素亮度分布比较均匀,像梯形一样,所以细节过渡非常的细腻。 &br&&/p&&p&&img src=&/v2-cf8637ecb4b79bb6fc1f11_b.jpg& data-rawheight=&64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cf8637ecb4b79bb6fc1f11_r.jpg&&硬调照片对比强,反差大,通过隐去不必要的细节来突出主体。从直方图上看,硬调照片在高光和阴影区域会各有一个波峰,像素分别聚集在较亮和较暗部分,拉开了照片的反差。 &br&&/p&&p&&img src=&/v2-f1acbad44db9_b.jpg& data-rawheight=&637&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f1acbad44db9_r.jpg&&下面这张马特洪峰的照片,本身就是一张硬调的照片了。但是我觉得它还不够“硬”,特别是山体暗部还不够突出,不能体现出山峰那种雄壮的感觉。所以我需要进一步的拉开直方图中较亮和较暗部分的差距。 &br&&/p&&p&&img src=&/v2-e7e9b30f7c2e6d13fca291f8_b.jpg& data-rawheight=&663&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e7e9b30f7c2e6d13fca291f8_r.jpg&&下图是降低照片黑色和阴影,以及加大对比度过后的效果,可以看到直方图阴影部分的那个波峰更高而且更靠左了,同时高光的波峰也右移了一些。较亮和较暗部分波峰差距拉开之后,照片更加的硬朗、雄壮、威严。 &br&&/p&&p&&img src=&/v2-8ac91bdbf7e444fa750e19_b.jpg& data-rawheight=&65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8ac91bdbf7e444fa750e19_r.jpg&&硬调片子细节不够丰富,在拍人的时候一般需要避免。但是在下午或者中午的阳光下拍人,一般都是下面的这种硬调效果,人物黑乎乎的,背景也缺失细节,一点都不好看。从直方图中我们会发现,两个波峰分别聚集在阴影和高光区,反差很大。 &br&&/p&&p&&img src=&/v2-90cc691cef2af9cb4c261_b.jpg& data-rawheight=&66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90cc691cef2af9cb4c261_r.jpg&&所以我在ACR面板中把高光-100,阴影+53,让两个波峰更靠中间,直方图趋近于梯形。我们知道中间的曝光度区域细节和影调是非常细腻丰富的,所以这样调整之后无论人物还是背景都更加好看了。 &br&&/p&&img src=&/v2-8b9edae87ffad852fc89c982_b.jpg& data-rawheight=&589&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8b9edae87ffad852fc89c982_r.jpg&&&h2&&br&总结&/h2&&p&直方图在拍摄前期的三个作用:&br&&br&(1) 发现照片中的过曝和欠曝区域 &br&(2) 提示环境亮度反差是否超过了相机能记录下来的宽容度 &br&(3) 帮助我们准确的向右曝光,获得质量更高的信息记录。&br&&br&直方图在拍摄后期的三种调性分布:&br&&br&(1) 照片按整体亮度可以分为低调,中间调和高调。低调照片直方图波峰在阴影黑色区域,低沉厚重。高调照片直方图波峰在高光白色区域,明亮轻快。中间调照片比较中性自然,直方图波峰在曝光度区域。&br&&br&(2) 照片按亮度的分布广度可以分为长调,中调和短调。长调的直方图从黑色一直延伸到白色,层次丰富。中调照片直方图最左到最右只有整体的三分之二左右,更加的朦胧暗淡。低调照片直方图左右侧只有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下,给人压抑、雾霾的感觉。&br&&br&(3) 照片按反差对比还可以分为软调和硬调。软调照片直方图呈梯形,中间部分亮度分布均匀,过渡细腻。硬调照片直方图在阴影和高光部分各有一个较高的波峰,中间亮度像素反而不多,反差明显,主体硬朗、突出。 &br&&/p&&br&&br&&p&&b&谢谢阅读。&/b&&/p&&h2&&b&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thomaskksj&/b&&/h2&&p&&a href=&/lives/541952?utm_campaign=zhihulive&utm_source=zhihucolumn&utm_medium=Livecolumn& class=&internal&&点击这里,可以参与我1月11日的 摄影实战构图 知乎Live&/a&&/p&
作者: Thomas看看世界 公众号: thomaskksj 就像骨科医生需要X光片来精确的诊断伤情一样,摄影师也有工具来排除相机、显示器以及环境的干扰,客观的解读一张照片的明度分布。而这个“摄影师的X光片”就是直方图。 直方图在摄影中有两个作用: 一是在前期指…
更新&br&聊聊对汽车喇叭的看法。真正的安全是没有隐患,喇叭的作用是消除隐患,而不是在隐患变成危险时当刹车用。&br&比如你担心侧前方的摩托车突然拐到你面前,这叫隐患。你该鸣笛提醒:后面有车别过来。&br&等对方拐进来隐患就成了危险,这才开始鸣笛驱赶,还有喇叭当刹车用的,这种嚎叫着直撞上去的事故不要太多。在这里我不想谈乱晃插队者的道德问题。我谈的是如何减少无谓的事故。&br&城区都禁鸣,朋友回国看我按喇叭一脸鄙视。我说知道你鄙视我,我在美帝开三周车没摸过喇叭,在广深沪开车很少按喇叭,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包括很多省会,适当鸣笛让我和别人都更安全。大家在不断对抗中自然磨合出来的规则最符合当前国情。例如“你不凶我就占你道,你凶我就靠边”这种,挺默契的。喇叭该响则响,活人不要被尿憋死。&br&&br&鸣笛的方式,短而急促的比较有效也不太烦人。不要长时间哀嚎,让人联想到你口吐白沫的愤怒样太好笑,喇叭还容易坏。&br&--------------------------------------------------------------------------------------------------&br&&br&本人生活在驾驶风格异常顽劣的地区,8年时间6台车大约25-30万公里里程,路况无数,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并非全靠运气。防御性驾驶是我的信条,核心就是把路上其他司机路人全部设想成一心一意要干掉你的杀人犯。时刻注意他人的意图动作,假设他们会用最出其不意的方式恐吓你、撞击你、谋杀你,时刻准备着假设成真时你该如何应对。随着经验增加,你不仅可以不撞别人,也能让别人想撞都撞不着你。&br&以下心得:&br&
说在所有经验之前,开车要有平常心,不出问题是理想状态,但是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我印象中,开车8年多至少遇到5次接近车毁人亡的情况,而在本地驾驶,一个钟头要是不遇到5次以上逆行、加塞、前车急停、或者人突然从绿化带里蹦出来(这种人多半认为我开的是飞碟,能瞬间停住),那算我今天车白开了。虽然开这么多年从未挂彩,但在如此严峻的驾驶环境下,将来有些剐蹭估计我是逃不掉的,全国各地的驾驶环境都越来越差了,我认为无人可以幸免。但是车子磕了碰了轮子进沟卡住了等等无论什么情况,都有解决的办法,不会轻易报废,不要乱动车子不要紧张,以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遇到自己没见过的问题先下车,深呼吸,少说话避免与人冲突。打电话给可靠的老鸟,请对方协助解决。&br&&br&
1.&b&发动汽车以后,花15秒下去围着车走一圈,看看有没有人躺在你车轱辘底下睡觉。&/b&&br&如果是躲在车底下取暖的动物,发动以后基本吓跑,剩下的就是醉汉和玩耍的儿童,这很可怕,都是有前车之鉴的,司机全责没说的。所以一定别嫌转一圈麻烦,总有一天这一圈会帮到你。转一圈回来,系上安全带车子就可以开走了。按照目前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无需长时间热车,车辆启动20秒,转速回落即可挂档开路。&br&&b&
加一条,这一条新手很难放得开。&/b&就是开车不要像根木头一样戳在那纹丝不动,开车的动作理应猥琐,理应摇头晃脑前仰后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开观察盲区和各种遮挡。看清你周围的一切,只要看不清的,就是在赌博。&br&&b&
2.变道。后视镜!后视镜!后视镜!新手要强迫自己每隔8-10秒扫一遍后视镜。车多则间隔更短。转弯变道前高频扫视后视镜2到3次,不想修车就多看后视镜。做到这一条,剐蹭减少9成绝不吹牛。&/b&&br&我没进过驾校,这一条驾校肯定教过,但是看起来教学不够深入人心。高频观察后视镜可以有效判断出侧、后方车辆的方位、速度、距离。可对其行为进行预判。判断一个人驾驶水平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看他观察后视镜的方式,老手看后视镜频繁且眼睛斜一下即可,菜鸟要拐弯了才长时间盯着看(老司机不等于高手,高手不需要开10年以上,3年足够)这不仅容易忽略前方造成危险,对加速冲上来强行加塞等侵略行为也经常手足无措。高频短时查看后视镜的技巧是不追求看清所有,仅注意比较两次观察到的情况有无明显变化,如果有,再仔细观察。&br&
我所在的地区,上帝老大司机老二的驾驶信条深入人心,那真是什么样的开法都可以有,为了避免撞车,在个别路段我观察前方与后视镜的时间之比可达到二八开。&br&&b&
3.变道,应该踩油门加速变道,超车后,当你可以从外后视镜中看见被超车辆的前轮时,再向该车方向变道是安全的。&/b&&br&&b&
4.拐弯。拐弯的时候,方向盘尽量速率均匀一次性打到位,这样有利于他人判断你的轨迹。&/b&方向不要越打越急,越来越小的转弯半径会把靠近弯心的其他车辆逼得无路可走,只能急刹车或者撞你,与人方便自己方便。&br&&b&5.跟车。尽可能观察前车的前车有什么动作,以便给自己多留反应时间。&/b&&br&&b&6.跟车。你的刹车踏板要和前车刹车灯联动,即前车刹车灯亮你也马上点刹车。&/b&&br&不要靠肉眼估算前车距离再决定是否需要刹车,这样会浪费宝贵的反应时间,一旦速度快起来或者夜间路况,老手也无法准确判断前后车距离。零点几秒的犹豫,结果可能是惨烈的追尾事故。不要犹豫,只要前车红灯亮,自己立即带上刹车,然后再去评估风险。这一点开高速时尤其重要!&b&16年10月4日在高速上目睹了一起追尾事故,傍晚时分小雨,前方大约200米处两车道上的车辆同时刹车。一般两车&/b&&b&并排&/b&&b&同时刹车肯定是前面有情况了,而且多半会降到很低的速度。遵照刹车与前车联动的原则,我立即松油门带刹车,然后目送我后面的C7奥迪A6L牛逼哄哄地踩着油门变道超我。然后奥迪刹车灯亮,然后追尾前面完全刹停的CRV。现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