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晚上手掌皮肤干燥就干燥像鹅掌似的,是病吗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8a0fa85b692437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我好似这位朋友一样做了宫颈糜烂的手术,术后1个月左右我吃了鹅掌亦,感觉当晚有点不舒服,是否会发炎呢?_百度宝宝知道苏马荡精神及杨正龙人格特质
苏马荡精神:
杨正龙人格特质:
利川旅游:利川风景景点分布图
利川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鄂西南隅,东接恩施,南界咸丰,西南与重庆直辖市之黔江、彭水相邻,由西至北依次与重庆直辖市之石柱、万州、云阳、奉节交界,北近三峡,南为武陵,是武陵山、大巴山余脉在这里相拥相抱而形成的一个高山“悬圃”。全市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588.6平方公里,一般海拔在1000~1300米,年平均气温16.7℃。利川市城海拔1080.3米,盛夏七月月平均气温23.3℃,是重庆、武汉两大火炉之间的著名“凉城”,是武陵地区的一颗耀眼明星,是三峡南岸的一座高山花园。
利川历史悠久,周属巴子国地,其后,时巴时楚,或蜀或吴,或置南浦,或属亭州。地僻山深,蛮獠杂处。唐宋以降,土家形成。元明时期,土司分据。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设立县治,因土家族的母亲河——清江从这里发源,横贯全境,为有利之川而定名利川。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全市总人口 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土家族是本市的世居民族。
利川风景如画,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文化遗产富集,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和以《龙船调》为代表的《利川灯歌》的故乡。境内腾龙洞溶洞群、鱼木寨土家山寨群、大水井古代建筑群以及水杉坝、齐岳山、星斗山、佛宝山珍稀天然物种群等著名景区,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奇异,文化内涵丰富,深受游客喜爱,向有“凉城美景,大利之川”、“天籁神曲,武陵明星”、“女神圣地,清江画廊”、“巴人故里,文化冰箱”之美誉。2010年 月, 利川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闪耀在我国旅游蓝天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朝辞山寨彩云间,千里京都一日还。坐看地球嫌它小,如今蜀道不再难!”过去利川交通不便,长期封闭。现在万州、恩施机场分列两翼,沪渝高速、宜万高铁横贯东西,利渝高铁即将开通,交通极为便利。
观溶洞 溶洞群天地交响
利川古为扬子浅海,地质大部属喀斯特地貌,据不完全统计:地下、山间大小溶洞近千个,堪称是一个溶洞的王国。从目前已开发的情况看,腾龙洞溶洞群博大幽深,亚洲第一,世人震撼;水莲洞溶洞群山水合唱,渔歌互答,幽雅迷人;玉龙洞溶洞群原生无琢,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朝阳洞溶洞水乳(钟乳石)交融,富丽堂皇!总之,利川溶洞群是山水哺育的精灵,是柔弱战胜刚强的典范,是一首天地共鸣的神圣交响。
腾龙洞溶洞群西南距利川市城6.8公里,是一个由旱(腾龙洞)、水(落水洞)两大洞穴体系相伴穿插、比翼齐飞的神秘大世界。腾龙洞高大无比,落水洞震天撼地,鬼斧神工,奇妙绝美。
腾龙洞洞口高72米,宽64米,初步探明洞穴长度为52.8公里,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洞内高山高达125米,洞穴最高处237米,最宽处174米,总容积量4000余万立方米,世界第一。洞中共有150余个洞厅,象形石140余种。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已探明的最大溶洞,神州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长洞穴中排名第七,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
腾龙洞古名干洞、硝洞。清光绪《利川县志》记载:“干洞有硝。光绪十年(1884),有采硝者十余人,秉烛而入数十里,惧而返。”洞中情况除从洞口至圆堂关,古代硝客稍有了解外,千百年来,腾龙洞传说百出,一直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谜。1985年,华中理工大学古建系教授张良皋那篇《利川落水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的文章发表后,一石击起千重浪,很快便在利川掀起了一个探测腾龙洞的热潮。探险队由县人武部官兵六人组成,部长张国芳任队长,政委易少玉任指导员。从1985年6月至1986年10月,经过艰难的探测,终于揭开了腾龙洞神秘的面纱。
从洞口到圆堂关是探险队第一天的行程。还在洞外,便把人们惊得呆了!腾龙洞顶上那雄奇的白岩,像一艘巨大的天船遨游在蓝天白云之中。高大的洞口有如梯形,淡青中泛着粉绿的洞壁下长满灌木和野花。极目凝视,在侧壁的万丈高崖上,有一蓬墨绿的植物在微风中晃动,传说那是一株灵芝,古时常有巨蟒缠绕守护。吱喳的小鸟在洞顶飞舞,一股清泉从洞顶甩落下来,还未着地,便被无形的空气撕得粉碎。走到近前,74米高64米宽的洞口和人体形成巨大反差,霎时,人都好像变得轻了、小了!
进洞门,迎面便是大厅。大厅面积15万平方米,由于蚀余和岩石垮坍,在大厅的顶板上形成了一只巨大的孔雀造型,孔雀昂首扬冠,彩屏如扇面展开,恰像正在向远方的来客致意,所以,这个大厅又名孔雀迎宾大厅。大厅本是古人筑灶熬制硝盐的地方,探险队初进洞时,本有一个个直径2~3米的硝坑,星罗棋布地散布在大厅的底部。可惜,这些古代的化学工场,后来都被喜欢平坦的人们全部铲除,使我们失去了一次进入古代化学课堂的机会。
从洞口到圆堂关,距离大约2000余米,“山登喜马, 洞进腾龙”。越往里走,景致越奇。数以千计的蝙蝠在洞中飞舞,有如一道道黑色的闪电;一个个明白如镜的浅潭,把洞壁、洞额以及洞外的山峰倒映出来,有的如唐僧取经,有的如万丈深渊;一群群浑身透明的小鱼,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畅游,有如一对对羽衣霓裳的精灵。人们都叫它透明小鱼,其实它并非鱼类,而是一种名叫红点齿蟾的古生物的幼虫。红点齿蟾浑身釉黑如黛;腹缘长满一圈火红的斑点,十分好看。借着朦胧的灯光,校场坝飞来石的对面,警钟正在长鸣,学生已经下课,一位妙龄女郎正在盼望着她心上的人儿归去。
俗话说:闯过圆堂关,发现妖雾山。当年探险队员来到圆堂关时,几乎到处都是乱石和绝壁。后来,他们匍匐前行,猿攀猴跳,好不容易才闯过这道关口,发现前面这座高出洞底125米的妖雾大山。妖雾山,一山迷雾,遍地怪石。探险队员为了找到一条通路,在洞里整整折腾了四天。如果不是采取从后面毛家峡进洞,前后夹击的策略,恐怕到现在妖雾山也仍然还是一团迷雾。
现在从圆堂关去妖雾山,已经是一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线了。走在这条用勇士们的智慧和胆略铺成的风景线上,再回头想想当年探险队员们的迷疑和艰难,就不会觉得怪了。因为那时谁也不知道过了妖雾山,前面还有三洞四峡一龙宫。
所谓三洞,就是玉女洞、金童洞和神牛洞;所谓四峡,就是金鱼峡、玉田峡、神灯峡和台湾海峡。所谓龙宫就是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地下平湖。在龙宫的洞壁上由岩溶物形成的一条巨龙活灵活现。龙头立耳张口,张牙舞爪,龙鳞斑斑可数。那巨龙的后宫更为壮观,平湖清澈,龙影晃动,“小桥流水”、“双牛斗角”等景观如梦如诗!龙宫在妖雾山的左麓,三洞四峡在妖雾山的右坡,那些美丽的名字都是探洞者根据地形地物取出来的。进了三洞,玉女洞中的石笋像一个含情脉脉的玉女,金童洞中的石笋娃娃像一个天真可爱的金童,神牛洞中的怪石像一头力大无朋的神牛。来到四峡,峡中有“金鱼”在游动,有玉田在开花,有神灯在闪耀。特别是那座晶莹剔透的小岛,形状完全和我们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模一样!这人、这岛、这鱼、这牛,件件惟妙惟肖,个个栩栩如生;三洞四峡,三洞三路,四峡沟通,怎不叫人迷疑!
“爬上妖雾山,凡人变神仙”。在轻轻的迷雾中,登上六百六十六步石级,人们内心深处当然会产生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记得当年探险队员曾在这里休息,他们一边吃干粮、喝茶水,一边想着在妖雾山脚发现那两具白骨。据说,那是两个硝客的尸骨。也不知是哪年哪月,两个大胆的硝客,带着火镰、匕首、灯笼进洞探硝,他们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走路,不知不觉走到一座用大树搭成的独木桥边。独木桥上斑斑剥剥,长满青苔,含着烟袋极不好走。于是,硝客便想把烟头磕掉,然后,用烟杆拄着走过独木桥去。嘣,嘣,谁知他们刚在独木桥上磕了两下,那根巨大的独木便猛然地抬起头来!原来那不是一根木头,而是一条比水桶还粗的巨蟒。巨蟒被烟头烧痛,发起威来,张开血盆大口,粗大的尾巴只一摆,便把两个硝客甩死在妖雾山下。想到这里,联系在龙宫里看到的那条石龙,队长张国芳自言自语地说道:经过三天探测,看来腾龙洞里并无妖怪,也无大蛇、巨蟒伤人,只不过是人们编造的故事罢了。为了测算妖雾山洞顶的高度,他朝天打出一发信号弹,不料想突然出现的情况把他们惊得呆了!信号弹刚出枪口,一股寒风刮起,漫山遍野的迷雾便成团成团地扑了过来,浓雾中手电光、蜡烛光霎时由灰变黄,连坐在身边的队员也无法看清,“卧倒!”张队长猛喊一声,立即掏出了手枪……队员们在地上卧倒十来分钟,浓浓的迷雾才散去,这时手电光、蜡烛光又重新亮了起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七嘴八舌的议论,队员们终于弄清了迷雾产生的原因:原来,腾龙洞本为古代清江河床,是个通洞,空气在洞中对流,这是风的来历;特别是夏秋两季,洞外气温比洞内气温高出许多,洞内的湿度又比洞外的湿度高出许多,所以,当洞外热风吹至洞中山头时,遇冷便变成了雾。妖雾山上本无妖,但为了保持它的神秘,在取名时队长说:“还是叫它妖雾山吧”,这便是妖雾山的来由。
翻过妖雾山,一道璀璨的彩虹高高地挂在岩洞壁上。在彩虹的余光中,来到五洞厅后,腾龙洞在毛家峡的出口一线天也就到了。毛家峡洞是一个巨大的天坑,一条小路陡陡地挂在岩壁之上。人从小路出洞,头上只见蓝天一线,所以,取名一线天。其实,腾龙洞的出口,除开一线天外还有一个,那就是北洞。
腾龙洞洞口、毛家峡洞口和北洞洞口,从地图上看,三点都在一条直线上。从毛家峡洞到北洞的地面距离,最多也不过100余米。然而,在这100余米的地下,却溶洞连着溶洞,景观叠着景观,堪称是一条千奇百怪、美不胜收的地下画廊。在众多的景点中,有四个景点是非看不可的,即千佛殿里的48根神柱、白玉峰顶的48根玉柱、花果山上的一群仙猴,迷宫洞里的48个支洞。神柱最大三人合抱,最高30余米,黑色花纹如雕如镂;玉柱最大六人合抱,最高50余米,通体乳白如玉,柱上挂灯,柱下安磨,磨推合渣,豆浆涌流,妙趣横生;花果山上仙猴玩皮,或偷仙桃,或摘野花。一个小猴正在歪头聆听,神态机警,似乎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秘密;迷宫里48个支洞,前后左右相连,四面八方相通;大小高矮相仿,钟乳形态相似。白龙峡躺在洞下,北洞出口晃在洞前,其情其景实在迷人。
利川古为浅海,腾龙洞奇观是大自然的创造,是水的奇迹和功劳。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道理在腾龙洞随处可见。科学考察论证表明:强大的清江河水塑造了腾龙洞群,其形成大致分为三个地质变化塌陷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海拔1140~ll50米之间,然后继续塌陷至1100米,即现在旱洞入口的水平高度,那时,旱洞是清江伏流通道。第二阶段,由于妖雾山的大型岩崩引起,致使清江伏流廊道朝北改向,清江河道由1100米下降至1060米,即今天清江河床的高度。现腾龙洞内白玉石林的塌落石乳年龄经磁辐射测定表明:第一次大型岩崩发生在22万9千年前。第二次大型岩崩发生在15万6千年前。第三阶段塌陷发生在今伏流所处水面,河道标高140米。伏流周围严重的溶蚀现象表明伏流河道的变更至今尚未停止。
落水洞位于腾龙洞左侧,洞口高20米,宽10米,飞瀑落差30米,最大流量676立方米/秒。清江从齐岳山发源后,蜿蜒流过如花似玉的利中盆地,到这里又猛然地跌入地下,变成一条幽幽伏流。银浪翻滚,声震九渊,落水洞恰似一条张开大口的巨龙,正在咀嚼吞噬着滔滔奔流的清江。“银涛卷入冰壶浆,余沫飞溅游客裳”。“一口有吸尽狂澜,雷转犹听鸣饥肠”
。古人对落水洞的描述,绘色绘声,恰到好处。
伏流全长15.5公里,有“天窗”18个,地下大湖泊4座,地下大瀑布5段,奇险奇美,出口在团堡黑洞。伏流景观除从落水洞口至鲢鱼洞口可乘船游览外,其他地段尚未开发。钻过甑子孔,跨过挺胸石,到鸭子塘乘船泛舟,伴着咿呀的桨声,品赏洞中伏流的神奇,又别是一番情趣。鸭子塘常有野鸭游放,是古人冒险垂钓的地方。那高大的巨石,活像一尊无敌武士的劲腿。窄门原来最宽不过80公分,经开凿后才成为今天的航道。这里水深70余米,两壁像形石极多,有的像龙须,有的像人参,有的像神龟,有的像观音……腾龙洞里的景色确实令人世人叹为观止。
龙 船 水 乡
龙船水乡位于凉雾山散水清江北岸,东距利川市城12公里,它是一个由两个天坑、三条伏流、九个溶洞组成的大洞套小洞、洞洞水相连的溶洞群落。由于全洞有四个洞口可供人们出入,所以古人叫它“四孔洞”;九个溶洞都以水相连,而且洞口又长满了水莲。这些水莲叶大如碗,花黄似金,既是药材,又可度荒,十分可爱。所以,1993年人们在这里开发旅游业后,便把四孔洞改名为“水莲洞”和龙船水乡。龙船水乡溶洞深7000米,前邻清江、后靠青山。洞内洞外共分清江漫游、干洞寻古和水洞探奇三大景区。婀娜的山姿,滟潋的水色,神奇的洞景与土家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是龙船水乡的一大特色。
清江是一条清纯的江,是一条多情的江。我们乘船到龙船水乡,离开凉雾集镇不过一公里,便进入了清江漫游景区。江水悠悠,日夜奔流,然而日夜奔流的清江在这里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散水。”散是散开的意思,难道这里的清江能够像队伍一样散开和聚拢吗?经过调查,原来“散水”来源于两个神奇的传说。其一,清江北岸有山,山脚有洞,远看犹如女人平卧,名“美女晒羞”。清江南岸有山,山下有半岛,远看犹如一个裸体的壮汉,名猴嘴。相传,远古时候,白天猴嘴和美女晒羞散开,让清江流过。一到深夜,猴嘴便与美女晒羞拥合,南北两座青山有如一对相拥相抱的恩爱夫妻。昼分夜合,能聚能散,故名“散水”,其二,古时清江北岸有一座土司大院,清康熙时浙江提督陈世凯,青年时曾在土司大院里做长工。一年冬夜,大雪纷飞,陈世凯单衣薄裳睡在柴屋檐下。恰值土司小姐绣楼赏雪,猛眼一看,陈世凯形如一只猛虎,细看才知是人,于是顿生爱怜,并悄悄将披风脱下盖在陈世凯身上。陈世凯身材魁伟,膂力过人,勇武异常。土司小姐心地善良,人面桃花。此后,一来二往,两情依依,竟演出了一出小姐“偷”长工的活剧。一夜,陈世凯正在吊脚楼上与小姐幽会,被土司察觉,盛怒之下,土司召集家丁家将,捉拿陈世凯。情况万分危急,陈世凯跳楼逃走,不想前面却被清江拦住。追兵来势凶狠,灯笼火把照耀如同白昼,怎奈陈世凯不会游泳,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正在危急之时,奇迹出现了,就在陈世凯面前,滔滔的清江流水猛然向上下两边散开,给他让出了一条平坦坦的大路,陈世凯飞步急奔,刚从河中大路跳上对岸,清江河水又猛然合流,把土司追兵拦在了对岸,这就是“散水”的又一来源。
神话传说从远古走来,它们往往是人们对古代生活、习俗和人物的艺术描绘。陈世凯确有其人,据史书记载:陈世凯,字伯赞,利川人。清顺治时,世凯15岁(1645),袭百户世职,办团练与“十三家营”相抗。17岁经牟文绶推荐,任都督佥事,驻利川堰水。其后征战秦、楚、蜀及东南沿海各地,战功卓著。清康熙十一年授杭州城守副将。平耿精忠,十三年升温州总兵官。二十三年授浙江提督。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卒,享年59岁。现利川凉务山陈家湾有陈提督墓遗址。
散水是神奇的水,英雄的水。在散水我们除可以从传说中知道一些神奇、英雄的故事外,站在游船上,还可以看到在清江南岸的田园中有一座苍凉的古墓。原来高大蹲狮的经幢现在已经残破歪斜了;精雕细刻的墓碑也已在荒草、桔秆中失去了当年的辉煌。它就是凤卫侯牟文绶墓。史载:牟文绶,字章甫,明万历中以军功授千总。天启二年(1622)战重庆,擒樊龙,升守备。其后,征黔西、守古北口;复登州,援和州,一路顺风,崇祯十一年(1638)擢升凤泗总兵官,右都督府右都督,驻凤阳。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牟文绶依附桂王朱由榔,封凤卫侯。清顺治十年(1653)因病卒于今利川大塘。
《华阳国志》说: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土家族人是巴人的后裔,英勇善战,歌舞豪放。牟文绶、陈世凯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他们骁勇善战、一心为国的精神是值得传扬的。
转过猴嘴,一座青青的小山便妖娆地迎在人们面前。山名“雀儿山”,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鸟儿的乐园,花儿的宝地。这座青青的小山上,常见的鸟类有锦鸡、画眉、白鹤、斑鸠等十多种;常见的山花有百合、杜鹃、刺梨、玉簪、野玫瑰、金银花等数十种。雀儿山,春天花香十里;夏天苍翠欲滴;秋天叶红似火;冬天雪舞青松。正如有首歌儿所唱的那样:“神仙来到这里,也会把那天上的美景遗忘。”
从凉务出发,经过散水雀儿山,龙船水乡溶洞也就到了。溶洞现在的入口在伏流出口处,一个高大的洞口中隐含着两个较小的溶洞,左名龙宫,右名干洞。龙宫外侧白崖上,天然石窟布满一壁,石窟中原有神佛造像百余尊,是古人祈求太平的地方。可惜今已不存。人们来到这里,凉风习习,水声隆隆,仰望着那些鬼斧神工的佛龛,内心里仍然会产生一种莫明的震颤。伏流在洞心里欢快地奔流,把一个半明半暗的干洞隔在了龙宫老崖的右边。干洞长3000米,并非全干,只不过在伏流的岸上有一条小路可供游人通行罢了。小路沿着伏流蜿蜒向前,跨过四座小桥,很快便来到了天坑脚下。天坑东面是一个长满各种树木、藤蔓、荆棘的陡坡,一座古老卡门正好修在陡坡颈上,长满青苔的石级直达天坑底部,那是古人进入四孔洞的重要门户。天坑底部是伏流的露头,才出阴河的流水格外清澈,常有一些透明小鱼在清彻见底的流水中游戏,那便是人们常说的透明鱼了。从阴河中出来的透明小鱼,在阳光照射的地方不要好久,便会脱去尾巴,长出四爪,变成一身红点的蟾蜍。伏流两岸乱石峥嵘,乱石缝中长满何首乌、湿菖蒲、爬岩茶等珍贵药材。爬岩茶的生命力实在令人赞叹;它几乎是完全附着在没有一点泥土的岩石上,把它那四季常青的绿叶布满老岩一壁。它是绞杀其他树木的能手,岩上的树木只要一挨近它,便成了它的支架和营养来源。除东面陡坡而外,天坑南、北、西三面悬崖高耸,溶洞排列,古迹集中,完全是一个洞中的山寨。天坑南面,大学生龛、小学生龛和三元洞一字儿摆在干洞壁上,形成一个系列的洞中学府。小学龛是蒙童启蒙的乐园;大学生龛是学生读书讲经的课堂;三元洞取“三元高中”之意,是秀才准备外出应试的书斋。龛前那些整齐坚实的基石遗迹,说明了当年这三所学校的规模。龛前是潺潺的流水,龛内是朗朗的书声,据说古人在洞中办学长达十年之久。十年中历经战乱,古人避灾躲难也不忘读书,把学校办在地球深处,这种重视教育的苦心和匠心,实在叫人佩服!天坑西面,有两个一大一小的溶洞高高地挂在悬崖腰上,大洞名观音洞,小洞名石碑洞。观音洞内供奉着一尊雪白的观音,登上陡窄的石梯120步,可以进入洞中瞻仰。石碑洞在观音洞的右肩上,比观音洞更高。古人进入石碑洞全凭抓住凿于岩上的小孔徒手攀援,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今人进入石碑洞,全靠一架贴于岩面的钢筋笼梯,人在梯上,虽然仍感惊奇,但危险早已不存在了。石碑洞有小石碑一块,正楷阴刻着这样一些文字:
“同治元年,贼匪入境,老者死于沟河,壮者培(‘被’字之误,笔者注)贼围去,因牟维江弟兄等各自捐修硐乙个,所费钱捌仟有余。凡亲族人等不准争占,特修碑。计,外有观音洞、修卡,牟维江弟兄出钱四百。同治二年六月廿日立碑。”
小石碑嵌于石碑洞洞口右壁,碑文是研究水莲洞历史的重要根据。碑文中所说“同治元年,贼匪入境”一句,实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1857年6月,翼王石达开因天王洪秀全猜忌,被迫从天京出走。清同治元年正月(1
862年2月),石达开率部十万至来凤。同年正月至八月,次年七月,石达开部曾先后深入利川县境,在城郊和清军展开过十分激烈的战斗。慑于石达开军的强大威力,利川官绅惶惶不可终日,钻洞的钻洞,修寨的修寨,筑卡的筑卡,仅在今凉雾一地大型峒寨就达三处之多。牟氏为凉雾望族,散水牟维江等为牟文绶后裔,其对农民起义军的恐惧更甚于他人。因此,他们于清同治二年不惜人力物力,修峒砌卡,以清江为屏障,举族搬入四孔洞中,并在大学生龛、小学生龛内兴办学校,供奉孔子,观音洞内供奉观音,石碑洞内隐藏首领,把一个藏于青山丛中的洞穴变成了一个集军事、宗族、宗教、教育于一体的据点。1993年人们在开发水莲洞时,曾在石碑洞等多处发现刀矛、钱币、陶片及人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年四孔洞内的有关情况。
天坑北面是犀牛洞和水洞,它们既是干洞景区的终点,也是水洞景区的起点。水洞全长4000米,共有天柱峡、编钟峡、鳄鱼峡和九曲峡四个峡段。传说上古时候,在散水周家岩住着兄弟两个,姓周,都是单身,平常靠打鱼为生。有一年天下大乱,周家兄弟不能打鱼,于是便决定撑着小船到四孔洞去躲灾。小船在水洞里拐过几个黑鸦鸦的深塘之后,突然搁浅在一座城门的护城河边,当周氏兄弟抬头看到那闪着银光的擎天门柱时,不禁同时惊呆了。心想,这里哪来的城池呢?难道我们是在做梦么?呆了一阵,哥哥说:管它呢,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俩还是上岸去看看吧。于是,兄弟二人,手牵着手地走进城门。城门里一片辉煌,赶场的,叫卖的,敲编钟的,玩杂耍的,熙来攘往,好不热闹。特别叫人奇怪的是,这里的鳄鱼像狗一样卧在门边;蛇像门帘一样挂在檐下;蘑菇像大树一样长在路旁。走着走着,兄弟二人竟来到“斜月三星楼”下,见一对老者正在楼中下棋。周家兄弟平时最爱下棋,于是便走进楼去,站在老者身边呆呆地看了起来。也不知看了多久,一位老者对另一老者说:天下已经太平,还是送他们回去吧。另一位老者也不答话,只将袍袖一掸,兄弟二人便像纸灰一样,轻轻地飘到了洞外。回到家里,天下果然太平了。以后,周家兄弟也曾多次进洞寻找,但除了这些好像天柱、编钟、蘑菇的石笋外,那辉煌城廓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
利川是民歌的海洋。散水一带,一种俗名《四六句穿歌尾子》的民歌特别奇特。它是人们薅草时的一种歌唱,一领众和,互相穿插。领唱用边音,音调高亢强劲;和唱用本音,浑厚粗犷。领唱词俗名“梗子”多为七言六句(也有的只七言四句),合唱俗名“叶子”,多为五言四句(也有的只五言两句)。内容多为谈情说爱,在内容上,领唱与和唱相通而又相互映衬、烘托,诙谐巧妙,生活气息浓郁。《四六句穿歌尾子》是中国音乐古老的合声,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在川东鄂西一带广为流传,是川剧高腔的母体,堪称是中国民歌的一枝奇葩。游龙船水乡,听土家民歌,堪称一绝。
玉 龙 洞
利川岩溶地貌广泛,是一个溶洞的王国,奇洞异窟,星罗棋布;象形山石,栩栩如生。也许你已经看过了腾龙洞的博大和雄美,也许你刚才品味过水莲洞的幽静和秀美,但是,你绝对不可不看玉龙洞的玲珑和精美。利川归去不看洞,腾龙洞、水莲洞和玉龙洞是利川洞穴的代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立体而全面地展示了溶洞所蕴藏的一切美妙,缺少一个都会给你留下遗憾。
过了团堡集镇,走过一段林木茂密的乡村公路,玉龙洞所在地马踏井村也就到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往往和人文景观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玉龙洞一带真是一个好地方,这里山奇、水奇、人奇、洞更奇!
“野猪(坪)下来拱黄泥(坡),鹰嘴(岩)下河打白鸡(衙)。夜壶伸进藿麻里(阳和),架起朴刀(嵌)割象鼻(嘴)。李白老君对面坐,掀翻桌子为下棋。冲天伸出五指山,龙出龙门不稀奇”。这是一首有关当地地名、地形的顺口溜。从这几句形象的语言里,我们对当地的奇特山形已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了。其实,最奇的山还不仅是这些,面前这形如人头的小山名童子山,对面那座大山名观音山。传说,这是一个虔诚的童子正在参拜观音,当年曾经有人想在童子头上修建一座道观,谁知道观刚才修起,竟引得山下的村落鸡不叫,狗不咬,人不宁。于是,只得将刚修的道观又拆下来,建在童子山的脚下。鸡不叫、狗不咬纯属虚妄,但是,这童子山的奇特却是真的。不信,你爬上山顶看看,只要你在山上重重地走动,便能听到山里响起的一阵阵咚咚鼓声。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石钟山记》,我想,如果他依然健在,如果也来到利川,至暮夜,月明,独拄杖上山,也一定会见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闻山响噌宏如钟鼓。也一定会文兴大发,写出一篇《石鼓山记》的。
其次来看奇水,离马踏井不远,便是三明三暗八百里清江的最后一个伏流出口黑洞,水清照十丈的清江江水,它的奇特是郦道元早已在《水经注》里写明了的,这里就不必说了。不过,除开清江江水之奇外,这里还有两口井水之奇是不可不提的。一口在田家洞,水特别甘甜,一村四邻的老人要去世时,什么也不希求,只求儿孙打壶田家洞的水来,让他最后喝上一口,让他带着家乡的甘甜、家乡的情意满足地离去。另一口井在后山岩洞坪上,井在洞中,离洞口八十八步。传说,女人挑水,井水会自然漫至洞口;男人挑水则非下八十八步不可。男女有别,井水有情,所以,今人又叫它“多情井”。
小冤家来小冤家
昨晚把你多谢啦
一是多谢茶和酒
二来多谢牡丹花
实在把你惊吵啦
小哥哥来小哥哥
昨晚多谢我什么
喝的两杯无菜酒
牡丹花儿你莫提
只怕不合哥哥意
五句子修辞巧妙,最后一句画龙点睛,风趣幽默,它是玉龙洞一带最为流行的山歌。玉龙洞人过去上坡下地,弄柴割草,春播秋收,冬闲夏忙时几乎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歌唱,个个都是歌手。直至现在,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唱起五句子来,仍然眉开眼笑,不能自已。
玉龙洞人除爱唱歌以外,不少人还是捕捉山鸡野物的能手。刘学高是一个壮年的汉子,他会安套,捕捉山鸡远近闻名。这里的山鸡特多,什么娃娃鸡呀、角角鸡呀,外地人不仅没有见过,而且连名字也不曾听说过。刘学高捕捉山鸡不用媒子①,他会学各种鸡叫鸟鸣,只要发现了目标,躲在林丛里用口一吹,他要想捕捉的猎物便会自投落网。你说,这玉龙洞人奇不奇!
玉龙洞位于千口坡的半山腰上,洞口高5.7米,宽12米,洞内一个主洞三个支洞,全长1630米。1992年夏天天旱,当地农民李玉凤、江书华为了寻找水源,抗旱救灾,偶然发现此洞,因洞内有灵石如龙,洁白如玉,故取名“玉龙洞”。洞口原来几乎没有,现在的洞口是后来才开挖出来的。“闭目垂帘即蓬岛;潜心入定是瀛洲”。玉龙洞本是一个原生洞,洞中景观有如仙山琼阁,完全是一个童话世界。现在,就让我们忘掉尘世的烦恼,进洞去做一次神仙之游吧!
一进洞门,一只巨大的天鹅便悠然地蹲在我们的面前,它披着金色的大氅,眼神迷离地望着我们,几分羞涩,几分得意,似乎在向我们昂首致意,又似乎害怕我们走近它的身边,啊!原来它正在履行一个母亲的神圣职责,正在孵化着它的后代。天鹅的侧面是一丛巨大榕树的气根,真是一树成林!透过榕树的粗大根须,远处是一片玉树的森林,森林边的小路上,一群罗汉正在悠闲地漫步。我们穿过榕树,再回头一看时,又不禁被这眼前的景象惊得呆了,这哪里是一丛榕树,原来是一群大象正在向森林慢慢走去。我们刚才不是穿过榕树,而是从大象的脚下钻过来的。
出了第一支洞,眼前的景致越来越奇。这里千年的铁树正在开花,万年的玉树已经结果,一树只结一个,最多也只结出两个。那高大的老寿星多么慈祥,多么健康,据说这如珠如玉的仙果,是专为他栽培的,凡人不仅不能食用,而且连摸也不能去摸。谁要产生妄想,守树的神仙是要动怒的。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听,高山流水的仙乐响起来了;看,霸王别姬的古戏正在上演。好大一个舞台啊!玉皇大帝正在云端向这里眺望;诗仙李白正在庐山大瀑布前朗颂着他的新作。他神态依然那么潇洒,举止依然那么飘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原来这高山流水,弦奏八音的琴台就在身边,让我们也来拨动琴弦演奏一曲人间的佳乐吧! 我们从玉龙的面前走过;我们从背一个、抱一个,后面还有十二个的超生游击队的侧面走过。走过侧身门,过了情人谷,流不完的千年相思泪,挨不过的百步单身坡,这玉龙洞里的奇迹越来越叫人惊诧,越来越叫人难以琢磨!这千年错位的石柱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比萨斜塔是谁人仿造的呢?这巨大的树桩是谁人砍断的呢?这如椽的大笔是谁人留下的呢?这杂踏的仙人足迹,璀璨的金蛋、银窝又是谁人留下的呢?看吧,雪白的海豹已经爬上了九层高塔,飞天的蜈蚣正在千窗二十四层的摩天大厦上起舞;听吧,咚咚的神鼓敲响了,叮叮的神磬奏鸣了,万寿宫的顶板上千盏万盏神灯闪闪烁烁,一片神秘,那是群仙正在给天帝祝寿!八仙来了,冰川四女来了,那根透明晶亮的龙头拐杖,就是他们进献的礼品。万寿泉甘甜清冽,西施池明澈如镜。喝一捧万寿泉的水吧,即将离去的时候,用西施池的水洗一洗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据说它能使人返老还童!
土家寨万古流芳
今利川地方,元、明属土司地。鱼木寨、船头寨、大水井、女儿寨、向家寨、卜家寨……,一翅儿摆开,有如群星闪耀,既古老而又无比神秘!利川山寨林立,是我国目前土家山寨集中呈现,而又保存最好的地方。
土家山寨从类别上分有山寨、峒寨和村寨三种。从已开放的鱼木寨、船头寨、大水井看,利川的土家山寨品种齐全,建筑辉煌,文化深厚,风情无限。从现存文物系列、文化特色看,利川土家山寨堪称是一座座具有通史性质的土家文化天然博物馆。居住系列窝汧(土人对天然居住洞穴的俗称),岩居,兵洞,吊脚楼直至近现代的两院三朝门木架砖墙瓦房,不仅记录着当地土家族人的生存发展足迹,而且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天人合一,既与自然溶合,又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和成果,算得上是一部土家族地区的建筑活史;墓葬系列东汉砖室墓,晋隋崖墓,元明石椁墓,清代牌坊、碑屋以及数十座大如山中之城、精雕细刻的土坑木棺碑墓,件件都是生命的路标,座座都是艺术的殿堂;崇祀系列敬丫公,拜向王,念鸟经,把祖先埋在堂屋之中,用唱歌跳舞来欢送死亡,这既是一道道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的艺术风俗风景线,更是一座座面对死亡敢于粲然一笑的土家灵魂丰碑;“铁壁三层盘古寨,螺峰四面护雄关。”“十二危峰东川保障;三千远路南浦雄关。”争战系列栈道,关卡,割卵丘,杀人坳,屯堡屯田,血雨腥风,尸横遍野,这绝不仅仅是对战争、罪恶的记录和鞭挞,而且更是对敢于抗争和敢于生存的奖励和赞诩。所有这些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土家族人从古至今生存发展的足迹,而且,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与困难、邪恶抗争所创造出的人间辉煌。从四季景观看,土家山寨春天是一片花海;夏天是一座凉都;秋天是歌舞的殿堂;冬天是神话的世界。无论你是喜爱休闲,览胜或是探险,利川的土家山寨都是你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鱼木寨,又名鱼目寨、舆木寨,位于利川谋道乡大兴管理区。318国道绕经山寨东麓而过,东南距利川城60公里,西北距重庆市万州港50公里。寨顶海拔1300余米,距寨麓马龙关垂直高度500余米,1月平均气温0.6℃,7月平均气温21.4℃。该寨明属龙阳峒土司,领属屡有更迭。1955年12月,鱼木寨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利川,现为大兴管理区鱼木村,大姓有谭、向、成、邓四姓。这里风光奇特,文物古迹丰富,民风古朴。1989年经文物工作考查后,于1992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定为湖北清江民俗风情游的重要景点,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世外桃源”之美誉。
历史久远 寨名稀奇
据考:龙渊安抚司谭福一,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业乐往坝。后其子孙改为龙阳峒安抚司,并于永乐七年(1409年),附籍石柱土司,协办军务。其地“东齐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岭心,西至白羊坪抵免滩河,北至龙驹坝抵岩棱”,谭氏世袭冠带,镇守铜锣关。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世谭彦相等将龙阳峒疆域编籍万县,奉旨谕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图谋恢复龙阳峒 ,率土兵围攻,烧毁民房300余处,杀害百余人。当年争战遗址、传说尚存。
鱼木寨东南与铜锣关及龙阳峒土司祖墓凤凰山一脉相连,西北与马头场及龙阳峒土司所建大岩寨上下呼应,正东与明嘉靖龙潭安抚司的反明据点船头寨隔涧相望。正如一副古楹联所描绘的那样:“鱼目两开张瞻前岸铁锁拱朝大小山寨齐拥护;凤毛双济美顾后脉铜关鼎立上下石级皆惊愕。”地势十分险要。
寨名来源今无确考,一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鱼木为土家语音记;一说相传古代马、谭土司连年争战,一次,谭土司困守该寨,为退敌兵,便命从寨南岩洞口向寨下抛下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从此,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
关卡雄奇 道路险仄
清同治《万县志》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围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从大兴场至鱼木寨,有石板古路一条,蜿蜒于山梁之上,全长约3公里,前段平坦,后段曲折起伏,远观恰如鼗鼓之柄。在鼓柄与鼓面结合处,依地势建寨楼一座,建筑平面呈梯形,前宽4.6米,后宽8.1米,进深5.1米,两侧墙脚与崖沿靠齐。寨楼墙壁以规整条石修就,门额上横排正楷阴刻“鱼木寨”3个大字。再上,有射击孔9个,严密封锁着进寨道路。寨楼内分上下两层共4间,前两间楼板亦以石作,射击孔下依壁建石台,以利作战,其余石间供屯兵住宿。现寨楼下通道右壁嵌石碑一块,正楷阴刻《鱼木寨功德碑序》,文字清晰可辨。
鱼木寨四周悬崖三迭,崖间缓坡如带。为保寨顶安全,阻断缓坡通路,古人除在寨颈和三阳关修筑寨楼以外,还在寨南青岗碥、寨北垛子碥一层岩下各建石寨楼一座、石寨墙一段;在樟凤坪、福堰塘二层岩上各建卡门一座。现寨楼已毁,垛子碥寨墙仅存残垣,青岗碥寨墙保存完好。2座卡门除樟风坪卡门已被拆除外,福堰塘卡门依然存在。特别是三阳关,两旁老岩挟持,岩上古木参天,岩下溪涧奔腾,寨楼虽毁,卡门犹存,人在卡内不知卡前有路,人行山外不知崖内藏关,十分神奇。
“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关卡雄奇,道路险仄是鱼木寨的特点。鱼木寨顶面平坦略呈椭圆,南北长约两公里,东西宽约一公里,进寨门后,古路东西分开,依崖沿绕寨顶一周,东线至新湾上分出岔路一条,经青岗碥、亮梯子至寨东南麓钓鱼滩,与古谋道溪至万州城大路相交,东上船头寨;东西二线在寨顶碑屋湾交会后,经鱼翔嘴、九道拐、三阳关、樟凤坪至寨西北麓马龙关与古谋道溪至万州城大路相交,东北上船头寨,西北上大岩寨。两条下寨道路全以条石修成。亮梯子建于寨东二迭绝壁之上,28级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建成。人行梯上,脚下是万丈深谷,惊险万状。手扒岩挖凿于三阳关绝壁之上,32级,形如新月,每步宽约50厘米,最深处不足20厘米,为古人上寨要径。梯陡苔滑,手脚并用,壮胆攀登,尽显豪情。
岩屋幽深 住宅古老
鱼木寨一带,偏岩洞穴多而采光通风良好,干燥宽敞、冬暖夏凉。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洞穴中,解放前往户多达120余户,家居寨顶而不住崖穴者仅10余户。解放初期,仍有80余户居住岩洞,直至1986年底,这些人家才在市民委的大力资助下,搬出岩洞住上新房。从今存的遗迹看,用于居住的崖穴,前壁多为条石砌制,顶盖瓦椽便于走水。有的洞内布局讲究,厅堂卧室井然有序,石门石窗牢固大方,楼上楼下石梯回旋。洞外多为缓坡,土地肥沃,便于耕作。竹木葱茏,景色宜人。个别洞额上时有瀑布泻下,白墙青瓦隐现于银帘飞花之中,与花果山水帘洞毫无二致。从今存之洞名看,鱼木洞、兵洞、造枪岩洞、制钱岩洞、榨房岩洞、机房岩洞等等,说明当年鱼木寨上重兵屯集、刀光剑影的历史是确信无疑的。鱼木洞额本有题刻一通,可惜崖高字小,风化严重,已无法辨认。鱼木寨人多用石具,石盆、石桶、石缸、石槽、石桌、石凳到处皆是,堪称是石文化的奇观。
鱼木寨上少数穿斗式木构建筑始于明初,从已知古建筑及遗址看,破屋湾老屋建于明初;樟凤坪老屋建于清朝干嘉时期(今部分主体尚存);鱼翔嘴老房子建于清道光时期;生基嘴老房子建于清咸丰时期(已烧毁);大湾上老房子建于清光绪时期。今存之大湾下老房子(又名“六吉堂”),是鱼木寨木构房屋中最大的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民国九年,四合院式,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中心院坝用规整块石铺就,两厢彩楼浮雕精细。堂前抱厅高耸,飞檐翘角,朱漆生辉,其基座高出院坝1.5米,中建阶梯,左右两侧雕刻人物山水。前廊阶壁左右各嵌石刻一通,正楷阴刻《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书法稳健,刀法娴熟。
鱼木寨建筑注重堪舆,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协调美。有句顺口溜专门描述鱼木寨房屋大门的朝向:“亮五间正,老房子歪,樟凤坪朝门横起开。”就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厚死薄生 人鬼同屋
生屋死墓,虽阴阳有别而同为居所。清代以前,鱼木寨人大多穴居野生,死后亦多弃置荒野岩穴,或者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文物普查中,已发现有崖墓及石椁墓遗存。清代以后,生墓、碑屋及大型碑墓逐渐出现。所谓生基就是人生前就将自己的坟墓修好,碑屋则是将坟墓建于住宅之中,人鬼同住一屋。向光柏墓代表着鱼木寨碑墓艺术的顶峰,俗称为“罐”,实为一座地下宫殿。它隐于地下,巨石雕砌,石门以消息机关控制,整个墓室浮雕精工,金漆涂饰,一片辉煌。20世纪50年代该墓被毁,用其墓石修成小水库堤坝一座,石料尚有剩余。
鱼木寨雕刻墓碑始于明末,现存大型墓碑共9座,最早建成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多数建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这些墓碑规模大,型制奇特,雕刻精美,省内罕见。
成永高夫妇墓碑,位于鱼木寨祠堂湾,建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三门二院,占地近100平方米,俨然一座宫殿。墓碑四周建护墙,前墙雕花蹲狮,后墙起垛,依地势拔高3层;左右开侧门进入碑院,左名“自在宫”,半圆门顶。门楣浮雕“|迎亲图”,或抬桥,或鼓吹,构图造型与当地风俗相同,门内额刻“千秋乐”、浮雕“双凤朝阳”,线条细腻流畅,构图新颖;右门与左门对称,外额刻“五龙捧圣”匾额,匾中阴刻“逍遥亭”3字,匾下浮雕“荣归图”,或扬鞭走马,或举旗扬幡,气氛热烈,形态逼真。门内额阴刻“万年芳”,浮雕凤凰牡丹及打虎图,刚柔并用,相映成趣。整个墓院青石铺地,中间以石墙隔开,前廊后院,气派大方。间墙正中建门楼,飞檐3层,额刻“双寿居”,肃穆庄严。门侧两厢呈八字形展开,草书阳刻“福”、“寿”两个大字分列左右,技法圆润;门后额阴刻“藏寿”,两厢刻诗词及神人变化形象,天上人间,手法浪漫。后院两侧依护墙各立墓志一座,记叙成氏世系。正碑“窀穸堂”底层阴刻墓主姓名、碑序、诗词等文字,掩于镂空花板之后;二层三层,或刻忠孝故事,或刻本地风物,多达100余幅。整个墓碑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成永高夫妇墓碑上,仅变形龙雕即多达70余件,这种不顾大清建筑法式的行为,不能不说是当地土家人豪放性格的反映。
当成永高耗巨资自建“佳城”之时,向梓亦大兴土木“自乙丑秋兴工,丙寅夏竖立,丁卯岁完竣,计年三载,计工八千余零”,为自己及妻营造墓碑,并与成永高夫妇墓碑同时落成。向梓生前素性嗜钓,适情山水,有隐居之乐。其妻阎氏敬夫相子,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贤。其子霖斋,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赐赠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向梓碑墓位于松树湾,碑前石拜亭与正碑连为一体,碑顶高托印绶,中嵌“皇恩宠锡”匾额。全碑金漆涂饰,远远望去俨然一座五彩楼阁,形制十分奇特。碑上雕刻丰富,文字尤见功力。“秋信渐高红树老;日光忽暮白云封。”“千秋功名承雨露;一身笑傲寄烟霞。”墓联对仗工稳,文采不凡。
在鱼木寨墓碑千姿百态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阳刻于向梓墓碑前石亭顶板上的圆形阳刻草书“福”字。该字直径1米,周边刻八封兼博古图案,中心“福”字由两个凤首龙身交尾物组成。凤首张嘴扬冠相对,龙身相应绕动至尾部轻盈交合,远观是画,细看是字,亦字亦画,构图立意极为巧妙,其文化内涵有待详考。
民风古朴 崇祀奇异
鱼木寨上民风古朴,男女衣着色尚蓝青,饮食菜肴味喜酸辣。性格倔强而热情好客,即便萍水相逢,也要嘘寒问暖,及至相激还家,必倾其所有相待,苞谷酒、土腊肉,以客人吃得多、喝得醉为快。鱼木寨人出门做客必穿戴整洁,“进门一个恭喜,出门一个多谢”,待人接物十分讲究礼貌。
敬丫公天子是鱼木寨人一大崇祀。寨内庙梁子原有丫公天子庙一座,供奉丫公天子及丫公娘娘,香火极盛。丫公天子究竟何人?不见经传。传说:当年马、谭土司战于百战沟、铜锣关一带,谭土司屡战屡败,弹尽粮绝,危在旦夕。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马土司率兵偷袭谭土司,谭土司进退维谷。正在危急时候,忽然有一位老者从天而降,自称丫公。只见丫公用手一指,漫山遍野火把涌动,杀声震天,草木皆兵,直扑马土司而去,将其大败于百战沟内。丫公救出谭土司后,又授以驾簸箕云之法,致使马土司不敢再犯,当地得以安宁。谭土司及当地民众深感丫公大德,修庙塑像,世代祀奉重于其它诸神。鱼木寨丫公天子庙毁于清初,铜锣关丫公天子庙毁于20世纪80年代,其丫公、丫婆神像皆为石雕,面目慈祥,高大伟岸,衣着与当地土家人相同。
鱼木寨婚丧嫁娶习俗大致与利川其它地方相同,但“坐活夜”却非常独特。“坐活夜”俗称“红喜”,是在为老者祝寿时所举行的一种类似给亡人坐夜悼念的特殊庆典。“坐活夜”在老者寿诞前一天开始举行,堂中设灵堂、置棺材,香烟袅袅,红烛高照,鼓乐喧天,狮龙齐舞,十分热闹。正寿那天,寿者由其同胞兄弟及妯娌陪同,新衣新帽,端坐灵前,接受后辈参拜。后辈披戴红色布帕,俗称“红孝”。除不哭外,一切礼仪与举办丧事相同。正生之夜,举行寿祭,宣读寿文,讲演寿者生平德行,启迪后人应以耕读为本,以孝顺为荣。祭后,大摆筵席,酒菜必丰。吃饭后,饭碗多数被来客带走,俗谓:“端寿者的碗吃饭也能长寿”。
支罗船头寨
在利川与重庆万县交界处,巍巍耸立着一座苍莽的土家山寨。该寨占地约30平方公里,海拔1400余米,悬崖峥嵘、丹霞生辉,顶平坦而两头高翅,俨然一艘巨大的航船遨游于九天之上。山形如船,名船山;古人结寨山顶,名船头寨。
传说:船山原是一艘天船,有首《船山石锁歌》这样写道:“天船泊在绛河边,偶念红尘下大千。上帝闻之勃然怒,遣将五雷追不旋。帝曰此船深负我,堕落尘网鸣乎可!以后不许天汉横,特命六甲将船锁。”“犹恐容易毁仙迹,罡风一吹化为石。”但美丽的传说毕竟不是严酷的现实。其实船头寨长期为龙潭安抚司上下支罗峒治所,历史久远。上支罗即今之旧寨坝,下支罗即今之衙门坪。上支罗在船山腰,下支罗在船山顶,两地相距约5公里。
支罗先民曾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地登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龙潭安抚司黄俊父子据支罗,与容美土官田世爵、四川李仲实联合反明,战争持续了十三年。战场包括今重庆万县、奉节、云阳及今湖北利川、咸丰、鹤峰等县(市)。为了平息这场战争,明王朝调动湖广、川贵之大量兵力,剿抚兼施,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藩参王绍元、马图等上山谕降,并以沙市巡检赵应奎入寨作贡,黄中始降,“俊追戮枭首”,“中磔于市”。
船头寨衙门坪土地平旷,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是当年黄中设立五营四哨、结寨反明的核心。今存衙基梁、武台衙门、天子殿、马道址、洗马塘、城隍庙、禹王宫、老城墙、杀人坳、护关寨等遗址遗迹。正如大寨门楹联所描绘的那样:“铁壁三层盘古寨,螺峰四面护雄关”,堪称是一座“天城”。1949年前夕,全寨卡门尚存25座,今存完好卡门10座。这些卡门,主要分布于以衙门坪为中心,南至太平镇,西至马龙关,北至龙驹坝,东至老鸹塘的四条石级干道线上。卡门选址重在防守,或凭孤峰以远眺,或拥老林以藏形,或扼深涧以断路,或借洞穴相交通。门前道路有的盘绕如惊蛇,有的壁陡似天梯,确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在旧寨坝与衙门坪间的万丈悬崖腰上,至今仍残留着一把古老的铁锲,其露头长约60厘米,另一头依势插入岩缝之中,据说,那就是当年古人修路建卡时留下的遗物。由此可想而知,当年修路建卡时工程该是何等艰难巨大!船头寨南临荆楚,北联巴蜀,远探夜郎,近瞰峡巫,“十二危峰东川保障,三千远路南浦雄关”;“一河劈开川楚界,万利联镇马龙关”,这些卡门楹联有的描绘形胜,有的点明位置,也从另一角度刻画出船头寨的险要。
除上述遗迹外,支罗船头寨文物景点极多,文化内涵深厚。龙水东汉几何纹砖室墓的发现说明,在汉代支罗文化已发展到一定程度;观音岩三座二次葬崖墓以及金银坳口天然洞穴墓的揭秘,展示了支罗先民丧葬型制、礼仪的奇特;官家坪两座、元明石椁墓及瓷器的出土,填补了有关史志的一些空白;30余座清代、民国墓碑及一座碑屋,其规模之大、石雕之精、书法之美、民俗风情资料之多,无不叫人称绝!支罗先民崇祀,既有本地的“鸟经”、“天子殿”,也有外来的仙佛、天主。寨上所存的鸟经寺、天子殿遗址,是支罗先民念鸟经、拜相王天子的圣地。据当地老人说,鸟经是一种声如鸟语的古经,自黄中被诛后失传;向王天子是土家人的祖先,直至解放前当地土家人仍然祭祀崇拜;佛教传入支罗后,观音大士也受到土家人的崇敬。现观音岩卡门一侧尚存石窟一龛,内有半圆雕彩色神佛造像30余尊,按上、中、下三层排列,层间云雾缭绕,造型生动。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今龙水小学校址,原为龙水文庙,是土家人建成于明嘉清时的学校。当年黄中反明,深知人才的重要,于是他毅然改佛寺为文庙,把孔子木像请进殿堂,办起了一所读书讲经的学校,并且仿效中原,开科取士,还点了一名姓蔡的状元。今文庙附近有地名曰状元坟,就是那位蔡状元的墓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龙水文庙改建为义学,现存文庙主体为义学原貌,二进二厢一院一戏楼,占地约200平方米。院内戏楼下嵌刻石碑四座,记载了文庙及当地教育情况。《龙水文庙序》(碑)是考查船山清代教育的重要史料,现嵌于教室壁上。碑文由恩进士冉寿益(仁山)撰、吴锡龄书,阴刻正楷,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船头寨今存之多彩文化现象,既有其本民族的传统个性,也有与外族文化交融的多元性,称得上是一座研究恩施州土家族文化发展的天然博物馆。
船头寨神锁傲立寨西,苍鹰聚会寨东;春季杜鹃怒放,夏季飞瀑四泻,秋季万山红遍,常年云海苍茫。船头寨风光迷人,是一个考察、旅游的极好去处!
大水井古建筑群
大水井祠堂、庄院建筑群,位于利川柏杨区水井乡阎王三碥的半山腰上,南距利川城42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港约100公里,利(川)——奉(节)公路绕经门前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整个建筑群由大水井李氏庄院、高仰台李盖五住宅和大水井李氏宗祠组成,占地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朝向基本相同:北望齐跃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近得长江三峡之利,内拥崇山峻岭之奇。大水井一带,层峦叠嶂,山势磅礴;白崖深涧,地势险要;弱竹古枫,风光如画。
清乾隆初年(1736年),李氏高祖李廷龙由湖南落业利川大水井。廷龙始为小商,继为黄氏账房,藉管钱粮之机,很快暴发成为川鄂边境上的巨富。从李廷龙落业大水井至利川解放,李氏子孙繁衍,至利川解放,先后已历廷、祖、永、远、胜、先等六代,官绅迭出,田连阡陌,大兴土木,屋宇连栋,练兵造枪,称霸一方。
现大水井李氏庄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法式和风格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西南一角基本为黄氏老宅旧貌,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东北部分为清乾隆后李氏不断改修扩建,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潇洒气派。庄院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飞檐高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整个庄院保存基本完好,三院三朝门。其西南两部分一为一院二进,一为前廊后院。其东北部分,主体三进四厢,朝门建于东北,与正屋中轴线形成45度夹角,讲究堪舆,取“龙跃大海”之意,力求正对当地河流汇入长江处之“龙口”;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铁画银钩,行书洒脱;朝门内,规整条石铺成的院坝宽敞整洁。过院坝上石级十余步、入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中堂右为花厅,精雕细刻,豪华排场;左为账户,天井粉壁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字,笔力遒劲。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连接,彩楼迂回,四通八达。后堂左右为李廷龙玄孙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飘香,阶上花草簇拥,十分幽静。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础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圆,一室一景,形态各异。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或镶或嵌、花样繁多。现存家具近百件,部分已为乡镇机关公用,多数流散民间。
另外,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龙另一玄孙李盖五又在龙桥东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造型结构与大水井庄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高仰台”。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也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李氏宗祠坐落于大水井李氏庄院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之间,西南距李氏庄院150米,坐东南向西北,原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后为李氏所有,改建成李氏宗祠。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砖木结构,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厚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及黄氏墓地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石料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伤牛死,时有发生。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瓦顶,周围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传,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洲”、“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中轴线上的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前殿、后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等,以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为主,黑底金字,重在立意,对仗不求工整。梁架托木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特别是蝙蝠、翔凤等浅浮雕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名“廉泉井”,壁书一大“忍”字;右名“让水池”,壁书一大“耐”字。既可用于消防、养鱼,又从一个侧面点明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家教中的主导地位。解放前,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朱地黑字,肃穆大方。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特别是那块长2.4米、宽1.5米,由李廷龙之子李祖盛撰写的《魁山堂记》,虽然板损字缺,仍然不失为研究李氏家族的珍贵资料。
除三个大殿外,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理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账房、仓库。讲理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3.81米,宽3.45米,厚0.27米,石中阴刻太极风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族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民众犯规犯法,跪在过失桥上,任随族长训斥、责罚、处置。从宗祠东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冽,四季不涸。水井原在墙外,1930年,川军贺国强率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三月不下。后来,贺国强采用围祠断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后,族长李盖五采纳贺国强建议,扩建围墙,将水井包入院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三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解放前祠内常驻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护墙左右惟二石门供人进出,西为“承恩门”,门侧建牢房,又名“生门”;东为“望华门”,直通天然刑场,又名“死门”。李氏族长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武装首领,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承恩门放归;判死,则从望华门绑赴龙桥刑场,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龙桥是一座天然岩桥,横跨于天堑之上,桥头绝壁如削,桥高百丈,桥下流水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
大水井祠堂、庄院建筑群是一颗川鄂边境上的建筑明珠,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文革”中虽曾遭到严重破坏,但其主体保存完好。1992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经过全面维修,业已利川成为利川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其精湛的建筑工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无一不深深吸引着游人。
除建筑群本身以外,附近尚存南精洞、安乐寨等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见天飞瀑、钟鼓山石等自然奇观;红点齿蟾、生物礁等可供研究、观赏,还有寒池云豆、柏杨豆干可供品尝。利川是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柏杨是《龙船调》的收集地。大水井一带民歌特别丰富、优雅。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处闻,听民歌,看风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品风情 美歌舞天籁绝唱
利川是民间歌舞的海洋,“五句子”、“四六句穿歌尾子”、“穿歌尾子连八句”形式别致,内容丰富。以《龙船调》为首的利川灯歌,曲调悠扬;以丧葬习俗为载体的绕棺舞蹈,粗犷奔放;以娱乐健身为基础的肉连响,风趣幽默。所有这些,都是利川民族文化中闪耀着迷人光彩的瑰宝。在这方圣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着太多的文化艺术门类、事项和精品让人魂牵梦萦!
利 川 灯 歌
利川位于鄂西南隅,东临荆楚,西靠巴蜀,南极潇湘,北瞰峡巫,一直是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的集居地。
利川灯歌始于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利川土家族人逢年过节,以彩龙船为道具的民间演唱形式。古时,只在春节、元宵节演唱。由于演员化装、舞姿已具戏剧雏形,所以俗称“跳灯”、“玩灯”和“灯夹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川灯歌逐渐与年节习俗分离,成为一种喜庆休闲的群众演唱活动。
利川灯歌演出时划地为台,载歌载舞,一唱众和,男女踏歌,翩跹进退。道具是对清江流域、荆楚大地飞渡龙舟的摹拟;人物是对土家幺妹婚嫁出门的刻画;歌曲(又称灯调)由本地传统民歌结合玩灯特点世代演唱而成。内容多为本地风俗人情和男女情爱,方言方音,衬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曲调悠扬宛转,“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级进下行,与古代巴人之竹枝、蹄踏一脉相承。旱地划船,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幺妹过河,唱的是上山砍柴。巴、楚文化完美融合,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传统利川灯歌尚存近百首。由《灯歌·种瓜调》收集整理而成的优秀民歌《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搬上舞台后,越唱越火,唱上了太空,唱笑了世界。目前已成为利川乃至整个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的民族文化符号。
2010年 6 月,《利川灯歌》已被文化部公示进入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肉 连 响
肉连响是流行于利川汪营、南坪、柏杨和都亭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的响声而得名,舞蹈动作诙谐、明快,颇受群众欢迎。
肉连响的起源史书尚无记载,据老人潘召成、牟来祥等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利川县人口集中的乡镇上,经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人,头上、手上、脸上涂满稀泥,沿街乞讨,被当地人称为泥神道。这些泥神道逢人就表演,口里念着锣鼓引子,手掌就在额、肩、臂、腰、肘、腿等部位拍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泥神道表演的这些动作,声响急促而热烈,动作熟练时犹如手里拿一支铜钱莲湘上下舞动,故又曾被人们称为“肉莲湘”。肉连响主要动作有:“秧歌舞”、“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双打”、“三响”、“四响”、“七响”、“十响”等。
利川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从事理发业多年,是个业余文体爱好者,他在泥神道原始表演的基础上,结合理发师的推拿、舒松筋骨以及体育运动的一些特点,进行整编,丰富和发展了肉连响。经过整编后的肉连响,还被搬上舞台,颇受群众欢迎。
2008年6月,利川肉连响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利 川 小 曲
《利川小曲》是由在利川长期流传的一些竹枝词小调逐渐发展成为的曲种。现知曲牌近30个,分两类,一类由代表性曲牌“龙抬头”和由它演变而来的变体曲牌为代表,其中包括龙抬头、龙摆尾、凤尾梭、跺子、快跺子、喊板以及它们的不同行腔。另一种是异体曲牌。其中包括背宫调、银纽丝、学生腔以及一些民间小调,联曲体,文学以七字、五字为基本句式,亦可添加衬词、垫句和嵌句。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常用道具有三挑板和竹梆。传统曲目有《打王永》、《十二月》、《骂保长》等短篇。
1972年9月,利川新华书店工作人员李源道从袁绍卿处了解到利川小曲的部分曲子,记录九个曲牌。1973年5月,利川文艺宣传队、地区文工团和省曲艺团派专人请袁绍卿到利川文艺宣传队对利川小曲进行了全面的演唱,并根据录音整理出曲牌24个。
1972年10月,肖名富策划、主持创作人员李源道、潘顺福创作了利川小曲《书记三住青松塝》。利川小曲的挖掘整理过程,实际上就是《老杨三住青松塝》的创作、修改、提高过程,一个曲目救活了一个曲种。1981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刊载了《利川小曲》这一曲目。
2007年6月8日,《利川小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拦门礼和说席
利川毛坝、沙溪、忠路等少数民族集居山区,男方到女方去接亲那天规矩特大,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行拦门礼和说席。虽然说席在利川只要接客都可进行,但是接亲和送亲时的说席却着实非同一般,不是能说会道久经阵仗的老手,多数都是要闹笑话和丢丑的。接亲客说不好,不仅接不走新姑娘,而且连朝门也进不去!
正期那天,男方由带兵先生(又叫路总管)、接亲客和媒人带领着一队帮抬行驾(陪奁)的队伍,径直向女方家中走去,但是,到了女方朝门口却被拦在门外,因为这时女方早已用一字儿摆开的八仙方桌,把从朝门到堂屋的道路紧紧地拦住了。堂屋里红烛高烧,女方的父母肃立门前,院坝周围站满了女方的三亲六戚和左邻右舍的看客。开始还在嘻嘻哈哈、七嘴八舌地闲话,一听报喜人说:“来了!”大家便鸦雀无声地静了下来,目光都集中在朝门口外。女方的送亲客一般都是当地的能干人,她不慌不忙地走到拦住朝门的第一张桌边,高声说道“山上楠竹节靠节,门前茶树叶挨叶。余下才疏学又浅,不配在此迎贵客!”听送亲客说完,接亲客微微一笑,马上就接了上去:“牛蹄不尖不翻山,马蹄不圆不过界。升子里面插莲花,方方圆圆靠您家!”如盘走珠,对答如流,看客不断喝彩,唢呐锣鼓参杂其间,十分热闹。从朝门口第一张桌子说起,说开一段,搬开一张,接亲队伍才能前进一步,一直要把所有摆拦的桌子说完,接亲队伍才能受到女方的礼遇。如果,接亲客说不好,接亲队伍便会被拦在门外。最后无法,只得从桌子脚下钻过去,传为一方笑话。
男方到女方接亲要行拦门礼,女方送亲到男方则要说席。本地风俗,待送亲客酒席必丰,当新郎新娘周堂抢房以后,招待送亲客的专门一桌筵席便开始了。一串鞭炮响后,第一盘菜由掌勺师傅亲自托着条盘送上席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在一大块生肉上插着一朵鲜花,根本无法开箸。但按规矩,待送亲客的筵席必须从这第一道菜开始用餐,怎么办呢?于是,传统的说席便从此开始了。只见送亲客礼貌地微笑着站了起来,韵味十足地唱道:“一个盘儿金边,花儿插在中间。桃花红,李花白,这朵鲜花我来摘!”,说完,一手摘掉鲜花,同时,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放在盘中。厨师接了红包,马上撤去生肉,换上香喷喷的熟膀,这时,送亲客便可以开怀畅饮了。
送亲客说完席后,她的关就算过了。但是厨师接了红包,他的关还在后头,在以后上来的几道主菜时,厨师也必须说席。山区的主菜不外整鸡全鱼,传统的说词如下:
说讲鸡 就讲鸡
此鸡不是一般鸡
彩云金光西天外
王母娘娘带来的
带来三双六个蛋
抱出三对六只鸡
忽然老鹰展一翅
一对东来一对西
飞在东方这只鸡
取名叫作凤凰鸡
飞在西方那只鸡
取名叫作幽灵鸡
剩下这只乌骨鸡
各位贵客慢慢吃
说讲鱼 就讲鱼
讲起鱼儿有来历
自从盘古开天地
未曾见过这东西
八洞神仙来聚会
一杯水酒无菜吃
张郎鲁班有主意
看到工匠正用力
抓把刨花抛河里
各种鱼儿变得齐
绿水悠悠深无底
制造船儿把网提
亲戚朋友莫客气
照着大的使劲吃
水杉王星斗绿屿
利川地处川湘凹陷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古代珍稀植物、动物的避难所和存留地。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现有鸟类41种,兽类20余种,蛇类1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一级占全国的37.5﹪,全省的100﹪,堪称是珍稀动、植物的宝库。特别是谋道水杉王的发现,推翻了“水杉在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定论,成为20世纪轰动世界植物学界的一件大事。
水杉王,位于谋道集镇东南凤凰山下。树高35米,胸径2.4米,树冠676平方米,树龄约600年。水杉化石,最早在格陵兰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二纪渐新世地层中发现,距今约有六千万年至一亿年之久。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水杉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绝迹,1941年,中央大学教授干铎在经利川去万县时首先发现此树,后来经过郑万钧、胡先驌等专家考察、鉴定,认定该树是杉类树种的一个新属,应名“水杉”。他们的论文《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发表后,推翻了水杉早已在世界灭绝了的定论,在世界植物学界引起强烈轰动,被誉为“最近一个世纪(20世纪——作者注)以来,植物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从此,各国专家纷至沓来,参观考察,40年中,各国发表有关水杉的论文、著述多达700余篇(部)。1947年郑万钧首先将水杉引种至欧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杉引种栽培已从大半个中国逐渐发展到欧、亚、美等洲70多个国家。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亲自把两株水杉赠送给尼泊尔皇家植物园,作为中尼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又曾提到三峡附近的这棵大树。
水杉为落叶针叶乔木,单叶对生。花单性,雌雄同株。球形果圆或椭圆。树干通直,高可达50米以上。原生种古树大多分布在海拔l100米地带。它是优良的庭园观赏和绿化速生用材树种,春来嫩绿,夏至青葱,入秋变黄,临冬转红。水杉多在20至30年树龄时结籽,极为珍贵。据1983年调查,利川谋道至小河一带现有胸径20厘米以上的水杉母树5426株,其中胸径40厘米以上者1800株,树龄多在50~200年之间。红沙溪张家湾一株水杉高51.5米、胸径1.1米,为全国水杉树高之冠。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经过第四纪冰川以后在世界上早已绝迹了的水杉,能在利川谋道至小河一带存活下来呢?关于这个问题,植物、地质专家的答复是:1.利川是鄂渝交界的大山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由平缓的山顶与纵深的沟谷所形成的高凹封闭谷地(川湘凹陷),最适于水杉生长。谋道至小河一带恰好是一个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20公里的高凹封闭谷地。2.上述谷地北高南低,地势倾斜,为中生带侏罗纪时期所形成的紫色砂岩,至侏罗纪以来很少变化,也未受到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古老,古生物繁多。3.第四纪冰川进入湖北,经过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其势已大大减弱。谋道、小河西北有齐岳山横阻,东北有佛宝山屏障,对冰川再次阻挡,因此,这个高凹封闭谷地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之中,为水杉等很多孑遗植物的保存和演替创造了良好条件。水杉王是一棵古老的树,是当地土家族、苗族顶礼膜拜的神树,终年披红挂彩,好不潇洒。水杉王是一棵传播友谊的圣树,多少外国友人,为了一睹它的风采,不远万里来到利川,当看到它时不少人竟激动得热泪盈眶!
星 斗 山
星斗山位于利川东南隅,西北距利川市城70公里,距毛坝集镇10公里。现为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斗山山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起恩施磨搭勾,南抵咸丰三阵岩,西至利川田坝,北临利川花板溪,为利川、恩施、咸丰三县(市)界山。主峰海拔157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对高差很大。山形如弓背,山脊似刀梁。在利川境内,山上有十条大沟呈扇骨形展开,汇集于芭蕉溪内。山麓有三条小河蜿蜒奔流,潺潺山泉清澈甘甜。山表总面积853.33公顷,利川境内703公顷,约占总面积的80%。“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顶曾有明天启时所修三邑寺一座。传说,该山主峰隔天宫极近,常有神仙摘星辰当灯,往来于星斗山与天宫之间,故名。
星斗山地处我国西南高山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第二和第三阶梯地带。约处东经109°07&、北纬30°03&。这里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4.3℃,年有效活动积温;,年平均降水量1380毫米,相对湿度83%,无霜期264天。由于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貌,使该区植物得以聚集和分化演替。不仅具有古、老、稀的特征,而且具有东、西、南、北、中各带相互渗透的过渡特点。该山植被区系庞杂,起源古老,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南京林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贵阳林科所和我省、州、县(市)有关部门反复考察,截至1986年,该区有维管植物l87科,553属,l019种。其中:蕨类植物2l科,36属,54种;裸子植物7科,16属,21种;被子植物159科,50l属,944种;木本植物中,有乔木193种,灌木351种,木质藤木本61种。古老稀有珍贵树种有秃杉、珙桐、银杏、钟萼木、利川银鹊等40余种。珍贵花卉植物有兰草、凌霄花、各色杜鹃、湖北白花木兰等l00余种。这里有“药园”之称,天麻、三七、扣子七、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等数十种名贵中草材也在这里大量生长。星斗山动物种类繁多,有鸟类6目、3科,41种;兽类20余种,蛇类lO余种。据统计利川重点保护植物占全国、全省该类植物比例为:一级占全国的37.5%,全省的100%;二级占全国的7%,全省的52.6%;三级占全国的0.4%,全省的47.4%。而这些重点保护植物,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星斗山范围以内。
星斗山是一颗绿色之星,这里风景秀丽,春暖秋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奇特景点有鹰嘴岩、鹿子塘、神仙洞、葫芦坝和滴水岩瀑布等多处。1980年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筹建。1981年12月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同时设立了“星斗山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处”,负责研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保护繁衍珍稀树种。
清江源音诗画廊
齐岳山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佛宝山是河水倒流的郁江的发源地。两江源头,一步一景,景随步移,风光如画。
考古成果业已证明,清江是古代巴人的策源地,是土家族人的母亲河。齐岳山是大巴山的余支,在利川境内横亘125公里,莽莽苍苍,有如一道撑天的万里长城!佛宝山是武陵山脉的余支,是一颗绿色希望之星。它们是古代巴人的根据地和避难所,是利川一带土家族人的祖山和命脉。站在齐岳山、佛宝山上观日出,看云海,跑马打猎,滑雪溜草,咏天地之沧桑,发思古之幽情,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有两副楹联这样写到:“撑天剑气连齐岳;拔地文星映少微。”“南坪山涌浪浪浪塑美景;清江水育人人人创伟业。”齐岳山、佛宝山是土家族人的宝山、圣山,是游利川山水的首选之地。
齐 岳 山
齐岳山又名齐药山、七岳山、七曜山。传说,古代有一位道人想炼长生不老丹,采尽天下名山,其中有几味主药总是采摘不齐。后来,他无意中来到这里,不想所需要的几味主药竟然遍山都是,因此,古人都叫它“齐药山”。齐岳山自重庆石柱进入利川境内后,由西南向东北绵延,莽莽苍苍,横亘逶迤长达125公里,山顶基本平齐,沉沉一线,远观真如一道齐天的万里城墙。独有黑山大包、勘金大包、罗家大包、邓家大包、万家大包、大包和彭家大包等七个山包在山顶一字儿摆开,既像烽火楼台,又像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又叫它“七岳山”或“七曜山”。
“齐岳山,雾沉沉,一股凉风吹死人,想要吃碗白大米,除非搬到利川城”。过去齐岳山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现在,齐岳山很美,318国道从山顶开发区经过,东边到利川城只30公里,西边到万州港只80公里,交通非常方便。“齐岳山,草青青,牛羊成群爱死人。风力发电风光好,一年四季忙不赢”。用一位游客的话说:现在,齐岳山已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旅游圣地。它是重庆市万州城后花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齐岳山,山有情,山情化作风、水、云。风,是凉风。齐岳山一般海拔高达1200米至1500米,主峰九股林最高海拔1895米,盛夏平均气温23.5℃。当重庆和附近的一些城市骄阳如火的时候,来到齐岳山上,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用帐子,一天到晚都有一股清新的凉风悠悠地吹拂;水,是流水。齐岳山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水清照十丈的清江从这里发源后,仅在利川境内的百余里流程中就天造地设地形成了三明三暗、五沱七滩、四峡六洞等绝妙景观。清江是鄂西一带土家族人的母亲河,是它用无私的深情培育了绚丽多彩的土家文化。云,是白云,是由白云汇聚而成的浩瀚云海。齐岳山的云海,只要雨过天晴,一年四季都有。早上,白云从利中盆地的丘丛中慢慢地升起,开始是一丝一丝,接着是一缕一缕,到后来竟一团一团地滚动着联接成一片汪洋,就像海潮一样迅速地向上奔涌,很快便把那些青青翠翠、黄黄绿绿山头、田园淹入了海底,唯一只在天边留下了那齐天大山的一线。有时月亮还没有沉落下去,太阳又赶紧地爬了起来,开始只在云海的一角透出一片金黄,接着便是一片带着轻轻雾纱的淡红,雾纱渐渐地掀开,那火红太阳的圆脸也就明白地显露出来。看着这一切,人们仿佛置身于泰山之巅,面临的并非是云,而是那浩瀚无垠的东方大海!风、水、云是大山涌出的情,齐岳山是万种风情的根。
齐岳山,山有名,青青草地伴石林。利川共有牧草山坡291万亩,其中草丛草地在12O万亩以上,齐岳山41万亩草场是利川137片草场中面积最大的一片。齐岳山草场地处高山,除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高山草甸外,周边同类型而且规模相当的草场并不多见,可以说它在华中地区位居前列。为了提高草地品质,1984年,齐岳山实行飞播种草实验。1990年实施草地牧业综合项目,对其中10.2万亩草场进行人工和半人工改良,使鲜草产量大大提高,青草期大大延长,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南方草地草场中,十分有名。齐岳山地处扬子陆台的四川地台与川湘凹陷过渡地带的分界线上,岩溶地貌发育较好。有的草场中岩石裸露,石芽、石笋、石林集中呈现,或挺拔峥嵘,或奇形怪状,有的如猿似猴,有的像牛马腾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青青草场的陪伴之中,显得格外生动有趣。
齐岳山,山有灵,座座青山护忠魂。齐岳山是一座灵山,革命历史悠久。山上都亭山古坟陵,是巴将军蔓子的墓地。据《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
‘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谢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都亭山”。巴蔓子是土家族先民巴人的英雄,他刎颈保城的英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鄂西、川东人民中广为流传,鼓舞着人民前进。
齐岳山山高林密,关隘巍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军夔东十三家刘太仓、王观兴曾在此一带坚持、征战长达九年之久。清嘉庆元年(1796),利川农民陈大明、杨士秀曾在齐岳山、都亭山之间插旗起义,响应白莲教军,并在九江河一带大败清兵。1928年至1934年,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十进十出利川,也曾利用齐岳山的险要地势,与国民党展开过如火如荼的游击战争,取得辉煌的胜利。
齐岳山环境优美,山风、阳光、草地、石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休闲旅游场所。目前,山上已建立跑马场10余个,滑草场、滑雪场、狩猎场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站在齐岳山上,享春花秋月、尝日出鹰飞,想人世兴废,看江河沧桑,不同人的感受各有不同。“南坪山涌浪,浪浪塑美景;清江水育人,人人创伟业”。齐岳山确实是一座名山、灵山、多情的山。
佛 宝 山
佛宝山又名福宝山,东距利川市城23公里,地跨东经108°37&至108°49&,北纬30°11&至30°14&,总面积44.5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海拔1758.5米。现为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宝山其西与齐岳山对峙,下为清江龙洞沟出口,方驾齐岳,领袖群峰。其南与麂子寨呼应,高洞藏秘,双瀑凌空飞溅,是郁江的主要源头之一。30座主峰遥相呼应,29条山路连环不绝,山峰逶迤,气势雄浑。其东北为汪营平坝,田连阡陌,日暮苍山远,一览众山小,风光如画。
佛宝山顶部开阔,林木葱茏,盛产药材,溪流潺潺,水利资源丰富,是利川立体开发的成功典范。1955年建立国营药材场,现有黄连留存面积6000余亩,常年起挖400余亩,平均亩产200公斤,总产8万公斤。2000年,省科技厅将黄连GAP示范基地建在利川,福宝山现已完成GAP示范基地2000亩。有力地促进了黄连的生产和发展。1959年引进东北人参,经湖北省药材考察团鉴定,可与东北人参媲美。1965年将野生天麻转为人工繁殖,获得大面积成功。1975年,在北山建立林场,人工造林,现有林面积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为引郁江济清江,南水北调,福宝山水库于1970年10月动工,1979年12月竣工。该水库总库容1040万立方米,坝高30.91米、顶宽2米、坝坡3级、坝脚宽175米。坝坡面上镶嵌“福宝山水库”几个大字,号称“人工天池”,既是发电灌溉的宝库,又是钓鱼、划船、游乐的中心,十分壮观。1981年佛宝山水电站建成,装机容量2500千瓦。过去一片荒凉的佛宝山,如今已是遍地瑰宝,有如一颗绿色的珍珠,在利中盆地这块银盘上熠熠生辉。
佛宝山遍地是宝,特别是近年来莼菜这一“20世纪生态蔬菜”的发现、栽培,更增加了它的无穷魅力。“思乐泮水,将采其茆” 。莼菜本是一种古老的濒临灭绝的珍稀菜蔬。从春秋至于明清,历代文人墨客关于莼菜的吟咏虽然很多,但其产量却很少。到了民国时期,久负盛名的吴中莼菜也已逐渐被人遗忘,1962年7月,武汉大学生物系讲师周凌云来佛宝山考察,竟在这崇山峻岭环抱着的大山之上发现了大量野生莼菜。消息传出后,次年10月,著名国际友人新西兰路易·艾黎到利川访问,要求品尝莼菜。从此之后,这千百年来在利川一直被当作饲料的“马蹄草”声名鹊起,转眼便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款待嘉宾贵客的美味佳肴。近十几年来,佛宝山莼菜人工栽培成功,发展很快,已达到年产1000吨水平,成批销往日本。山上已建成天佛、野山两个莼菜加工厂。“天佛”现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家莼菜加工厂,产量、质量名列前茅。
佛宝山远离城镇,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烟稀少,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和生活污染。佛宝山莼菜无污染,卫生质量极高,国际上称它为20世纪生态蔬菜”,国家农业部授予它绿色食品称号。1992年7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顾景范研究员等13名国内知名营养学家来利川对佛宝山莼菜的开发与应用进行论证后,一致认为:“佛宝山莼菜不仅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而且营养质量高,其中蛋白质总量达31.2%,糖类总量达39%,并含有多种微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高达153~288PPM,既可作名贵菜肴,又具有药用价值。”“西施莼”、“防衰抗老,防癌抗癌”,这是陈云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1992、1993年两次来利川给佛宝莼菜的题词。1995年3月,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将利川命名为“中国莼菜之乡”。
佛宝山古时曾是忠路土司进出利中盆地的主要门户,并曾经一度被清朝政府明文规定“山外属土、山内属民”,成为土家族人与流官汉民的界山。山上古迹众多。山右双龙寺,明正德时建,万历十三年(1585)重修;山左龙凤寺,清道光时建;主峰白云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万历年间及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两次重修,规模十分宏大,庙内杂祀佛、道诸神,砂石造像数百尊,其中如来佛大佛及真武大帝造像特别生动:如来双目慈善,双手作禅定印状;真武脚踏龟蛇,神态威严。红绿彩绘,工艺精湛。可惜这些古迹除少数造像外,尽毁于20世纪50年代及“文化大革命”中。目前,白云寺遗址尚存,址前有石如塔,传说是古代和尚每日打坐的地方。址下有银杏一株,六人合抱不交,十分壮观。
“洞穴王国、土家山寨”
利川四日游精品线路
第一天。上午:龙船水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体验洞中乘船、听土家山民歌),在龙潭水寨中餐(三星级农家乐,饮食特色:土家菜),下午:腾龙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体验震撼洞穴、观激光秀、看《夷水丽川》、观卧龙吞江景点),晚上宿利川城;
第二天。上午:船头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体验土家山寨,核心看点:罗家岩、绿野岩、龙水文庙、大田庄、船头寨土司遗址、谌家牌楼),在苏马荡中餐(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三星级农家乐,主要看点:远观齐岳山、都亭山、磁洞沟大峡谷、鹿鸣垭、人头寨、石桶寨、鸿凤山、船头寨、高狮、马头大小二寨、羊耳山,近看后河森林公园,看红豆杉、鹅掌秋、银花杜鹃等珍奇植物,看罗汉石、龙头石、乌龟石、人头石等景点,品好运泉,走大运岩。饮食特色:山野菜、烤全羊),下午:在谋道集镇看水杉王(植物活化石、天下第一杉)后游鱼木寨(体验土家山寨,核心看点:石鼓、铜锣关、阳元石、鱼木寨寨楼、陈永高夫妇墓、六吉堂、向母墓、向梓墓、自来水、亮梯子、三阳关),晚上宿苏马荡(观看土家歌舞专场演出、篝火晚会);
第三天。上午:齐岳山(跑马、看风电新景,体验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场),游朝阳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体验精美洞穴、听土家山歌),在干堰塘中餐(特色:黄鳝),下午:大水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心看点: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龙桥河峡谷),在柏杨坝镇晚餐(饮食特色:柏杨豆干),回利川城住宿;
第四天。上午:游玉龙洞(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体验精美洞穴),在周家寨中餐(三星级农家乐,饮食特色:土家菜),下午:游佛宝山(体验风情漂流),在佛宝山晚餐(特色饮食:山野菜、莼菜),晚上回利川城住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掌干燥粗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