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放音量大的智能手机机的播放音乐音量,调节百分之九十,大约5秒钟时间,此时喇叭会坏吗?

叫醒你的耳朵——耳机听音入门 by 爱否科技FView&br&&br&&p&一个人,下了班,静静的听上一首曲子,让旋律和歌者的情感浸透心境,仿佛突然间一切烦恼都不再重要。即便自认对音乐不感冒的朋友,你们高考、失恋、或是想家的时候,想必也都是音乐陪你渡过的吧?一首好乐曲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功效,但是,拙劣的设备和不合理的搭配,会毁了好音乐,天籁变成噪音、情绪烟消云散。&/p&&p&大家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木讷听不出声音好坏,咱们和那些专家的耳道结构没有什么不同。诸葛亮有句名言:什么都略懂一点,人生才能丰富一些。本期就是针对那些“木耳”的朋友,叫醒你的耳朵,不要错过一个可能带给你巨大愉悦的精神乐园,当然,也因为这点,本文是一篇非常初级、狭义的入门听音指南,不聊专业,只正三观。&br&&/p&&p&一首乐曲要经过这么几个环节才能被你的耳朵听到:在现场通过采样把声音转成数字信号、然后压缩成各种格式,再在网上传播,这过程我们称之为“音源”。音频文件通过手机、声卡、CD机等解码设备还原成模拟信号输出到音频接口。这些设备统称“前端”。音频口接上音箱或耳机,信号就变成人耳可识别的美妙音乐,这些带喇叭的发声装置就叫做“后端”。音源、前端、后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你听到的声音与最初原始声音不符,就不保真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卖前后端设备的,都强调自己是一套完整的HIFI(高保真)音响系统。&br&&/p&&p&&strong&一、音源&/strong&&/p&&p&说音源之前,我们先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震动,导致周围空气也跟着震动,一浪一浪传下去,直到我们的耳膜也跟着一起振,大脑才会“听到”。所以你看所有乐器都是有个核心东西在震动,有一种神奇音箱没有喇叭,放在任何材质上就能通过“敲击”让物体“发声”。声音是典型的机械波,是波就有频率和振幅。&/p&&p&频率高低代表声音的尖锐和低沉,我们人类能听到的声音是20Hz到20KHz。一般把这个范围分成这么几段:&br&&/p&&p&20Hz到80Hz的是低频,我们人类能听到但发不出来,大号、大鼓、大提琴都是这个频率。80到160Hz之间是中低频,大家听的定音鼓、动词打次、个别极低的男低音……电影里用来渲染枪炮声或大场面,多会加强这个频段。160到1280Hz叫中频,涵盖了几乎所有人声和绝大部分乐器,所以是最最重要的频段。不要以为王菲、莎拉布莱曼算高频,她们喉咙震动频率顶多八九百赫兹,张宇还三四百呢。在声学范畴他们统统都算中频。是中高频,人类也发不出来了。三角铁、小提琴的高音、萨克斯多数在这个频段。(20K)这广大的频段是高频,很少有乐器能到这儿了,小提琴的最高音、彪到极高的短笛算是,小刀刮玻璃的声音是5000Hz左右,要不要我放一下?20K往上是我们人类听不到的频率,但它也确实存在,即所谓的超声波。&/p&&p&了解这个规律后,我们就能联系一些生活常识,为什么蝴蝶飞过去听不到?它每秒才扇十几下翅膀,不到20Hz我们就听不到,蚊子翅膀每秒扇动6、7百下,6、7百Hz的声音就能被人耳捕。说张靓影彪海豚音,海豚叫声频率一般在2、3千,人是发不出的。动画片里女高音一开唱玻璃就被共振碎了,玻璃固有频率可是2、30KHz,所以这些都是夸张的表现手法。&br&&/p&&p&振幅的大小是响度,单位是“分贝”,初学者经常搞混频率和响度的区别,觉得频率越高是不是声音越大呀?不对,低频低音也可以很响、高频高音也可以是蚊子声,这是完全的两码事。&br&&/p&&p&自然界所有声响都是这样平滑和优美的曲线,有着不同的频率和振幅。以前磁带和唱片是模拟法记录,留声机听到什么就1:1刻成什么,在数字时代,和数码相机一样,我们面临必须要用数字方式记录信号的问题。在自然波形上画坐标点来记录就叫采样。每秒点的数量是采样率,数值的位数(二进制)叫……就叫位数。你会发现不管用多少个点来记录,最终还原的波形依然是折线,终究是一种有损,只是点越多越平滑罢了。这也是现在还有人听模拟记录“黑胶”唱片的原因。&br&&/p&&p&采样率就像数码相机的像素数,初次采样以后,再怎么用电脑处理都只能持平或降低,提高采样率就是作假。那采样率是不是越高越好呢?九十年前一个叫奈奎斯特的人发现:每记录一个循环至少得用两个点,你就拿记录最高频率20KHz的波来说吧,每秒至少要采40K个样。这本来是一个限制采样最低数量的定理,但人们发现:自然界主流声音频率都在1K以下,如果还拿40K个点来记录,那每个循环就有四十几个点,很不错了。而且经过科学家反复试验,超过40K的采样率,人耳基本就分辨不出区别了。后来声学家在定义CD的时候,加上10%衰减,采样率就规定在44.1KHz。于是44.1KHz就这样变成了声学界的“视网膜”临界值。这是电话音质的8K采样出来的,这是广播音质22K采样,这是CD 音质44.1K采样效果。&br&&/p&&p&这里插一个关于SRC的技术讲解,我问大家:一段已经用44.1K采样过的声音,再用88.2K重新采样,音质会有损失么?看图就可以知道:单位时间内点数如果是成倍增加的,波形没有变化。好,那如果用48K频率采样,会有损失么?我们发现,虽然采样率微微提升了一点,但不是成倍提升,再画出的波型,有些波峰就被削掉了。非常遗憾,英特尔规定所有电脑上的声音采样都得是48K的,之前所有用44.1K采样的声音都要经过提升采样率但有损音质的转换,这就是SRC(Sample Rate Converter)。这个规定现如今也延续到现在的手机和平板上。SRC不可避免,但如果算法好,可以减轻。&br&&/p&&p&好,既然超过44.1KHz采样,百分之99.9的人耳都分辨不出,那追求高品质的音乐有什么意义吗?重点在“压缩”!刚采完的音频文件体积巨大,不利拷贝传播。MP3就是一种高压缩比的有损压缩,你好不容易用高采样率采得的音频,结果被MP3大刀阔斧的砍掉很多,之前的全白干,这就是为什么有的192K采样的MP3,听起来跟垃圾一样。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多听WAV、FLAC、APE等格式的无损音频,它们就相当于用WinRAR压缩了一下但不会损失内容。实在没无损的情况下就看MP3的码流,码流越大说明被砍的越少,这个规律基本可用。只是要防备无良商家插值算出来的高码流假无损,这些人太缺德了,应该列入黑名单。&br&&/p&&p&小结音频只有一句话:要找好的音源文件,采样率已经极其靠不住,44.1K足够,而有损压缩才是影响音质的大杀手,听无损和高码流才是王道!&br&&/p&&p&&strong&二、前端&/strong&&br&&/p&&p&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高品质音频文件,放到电脑手机里,就要开始进行还原了。还原的第一步是播放软件控制声卡上的DSP主芯片进行解压缩,如果不考虑SRC问题,播放软件和DSP芯片对音质是没什么影响的,他们的任务是忠实的把数据快速解压就完了。随着现在CPU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没有独立DSP芯片也都不是事了。&/p&&p&在解压过程中播放软件和DSP芯片可以加入点“作料”,人为改变一些波形的样式,变变风格修饰修饰。这就是厂商在手机、电脑端常做的“音效混响”,什么Dirac、魔音、调调都是干这个事的。这就像给照片PS一样,能让音乐更有味道。但我个人主观上不喜欢开,因为我不会每听一种音乐类型就换一套音效。再喜欢Linkin Park的人也不希望听蔡琴听出死亡金属味。而且你拿到的音频文件是制作人已经P好的作品,再加一道不伦不类的。&/p&&p&解压完还是数字信号,下面要交给数模转换芯片(DAC),翻译成喇叭能“听懂”的脉冲电流模拟信号,数模转换的好不好对音质有较大影响,Xplay 3S就有独立的DAC转换芯片,这和很多独立显卡一样,多数情况下有独立芯片的效果会比集成的好。&br&&/p&&p&转好的模拟信号,理论上已经可以直接输出给耳机、音响听到声音了,但为了能驱动灵敏度更低的耳机、音箱,就需要一个芯片对信号进行放大,有了运算放大芯片的手机和声卡不光能搞定小耳机,还能推动一些大的头戴耳机和小音箱。一级放大不够就多级放大,要想推动家里大型落地音箱,还得接个功放。运放芯片和功放对音质影响至关重要,电流够不够?放大是否及时?会不会产生杂讯,对强度、细节、部分频率段做不同放大能一定程度上糟蹋或改善音质。老罗说锤子只需要加个运放就能PK拥有数模、运放双独立芯片的Xplay的音质,我不知道真假,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有这个可能。&br&&/p&&p&移动听音的用户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前端设备呢?有的烧友不满足手机的全集成方案,会选择拥有独立数模转换芯片(DAC)和运放芯片的专业播放机,经典产品有:七彩虹C4、HiFiMAN HM-901、索尼ZX1、艾利&br&&/p&&p&和AK100、苹果iPod classic……有的烧友嫌手机的推力不足,会再加个独立外置的耳机放大器,耳放戏称二房,经典的二房有:拜亚动力A1、艾利和AK10、索尼PHA-1等……&/p&&p&买这些有必要么?要我说,既然是移动听音,便携性是首要的,随着手机音质的不断提升,拿一部心爱的手机充当前端足矣。烧友们买独立前端,有一半只是为了大电池和大存储。手机里音质谁好谁坏?要么你就上到像Xplay或锤子一样拥有独立芯片的,效果不错,否则其它所有用集成芯片的,在SRC解决问题差不多的今天剩下的只有推力不同罢了。而推力问题呢我们又可以通过选耳机搭配解决,所以与其关心集成芯片的那一点点差异,不如把精力和钱花在我们下面要说的对听感影响更大的——耳机上。&br&&/p&&p&&strong&三、后端&/strong&&/p&&p&前端负责把模拟信号送到了音频输出口,剩下的事就交给后端——喇叭了。喇叭发声的原理大概这样的:电线缠成圈,根据模拟电流脉冲信号、一阵阵产生电磁力来控制震膜震动,这就是一个最常见的动圈喇叭工作原理,振膜的材料以前是纸加点羊毛,所以老式几万块的音响一泡水,或者被熊孩子捅一窟窿,都很丧心病狂。现在的震膜有丝绢的,也有金属的,而最主流的,还是塑料加涂层。&/p&&p&振膜是一个喇叭的核心,它以非常精准而高频率震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但既然是机械部件,还有涂层,就涉及到一个“磨合”问题,像汽车一样,新耳机的振膜也要经过一定时间、各种频率的振动,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这过程就是“煲耳机”。&br&&/p&&p&但是但是,煲耳机的作用现在被奸商严重夸大了,有时候你花了大价钱买一副假耳机,听着觉得不行的时候问奸商,他故作高深的告诉你——耳机得煲呀,等你煲了一个月,过了退款时限还不行时,他说:你放的啥音乐呀,给耳机煲坏了呀!这是欺负人加纯扯淡。你就记着:夏利再怎么磨合,也变成不宝马。我们小米活塞买回来煲72小时,可以说听感几乎没任何提升。(没有故意黑)&br&&/p&&p&喇叭还要有箱体固定,直接输出声音或在后面的腔体里循环反射输出,喇叭加箱体构成完整的音箱。耳机就是一个迷你小音箱。&br&&/p&&p&大家可以看出,音箱、耳机的结构非常简单,成本并不高,但你振膜的材料怎么选,强度、形状用什么涂层,喇叭在箱体里什么位置,前腔后腔大小……这些只要变一点点,出来的声音效果就会微有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现在电脑科技这么发达,而这环节还是要靠一个“金耳朵“的调音师一点点手工调校。&br&&/p&&p&我马上要重点讲耳机,讲之前想聊几句我的看法。耳机不像你们熟知的电子产业,更像——时装,都是技术多年没突破。别听什么厂商瞎吹,早没技术革命了,84年出的KOSS PP到现在仍然是极品;都是在很低端的产品上才存在质量问题,超过一个限度以后,就是声音风格样式的区别了;都是成本几十一百,售价几百上千,中间的价差,主要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牌或调音师品味观念和调音取向的认可,别谈性价比,值多少钱两个字——“随缘”。&br&&/p&&p&最后,都是一个品牌林立、利益盘根错节、水很深的市场,如果论坛里五个大神同时说这耳机值一千,那它就值一千,你听不出来是你悟性不够,你要像皇帝新衣里小孩一样较真儿,他来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则干脆满嘴玄幻,忽悠的功力不亚于算命先生和股票分析师。如果你信了,那恭喜,你的设备不光有耳放,又多了一个脑放,嗯,大脑里又自行把效果又放大了。这种大神就欠来个盲测猜价格,原形毕露。一会儿讲耳机有些讲错被喷的,我虚心改正,而有些涉及利益而被喷,大家心知肚明。&br&&/p&&p&首先为什么不讲音响讲耳机,声音不是从喇叭出来就直接到你耳朵里了,还要经过墙壁、家具的漫反射以及空气温度环境的微弱干扰才被你听到,同样声音在大厅和浴室里听差别很大。你家客厅如果一面封闭一面开放,那音箱摆放一定不能是对称的。所以音响的调音师都是上门调音,甚至你该买的沙发、窗帘、毛绒玩具都得摆放好。这也是我们不评论手机外放音质的原因。当然,有人说他能听出空气湿度、潮汐、太阳离子之类的,那他肯定正在修仙。而耳机的使用环境和条件相对可控,我听到的,多半也是你听到的。&br&&/p&&p&挑耳机,很多人上来就听细节,大错特错,第一件也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是选择好形态和舒服佩戴,本文把耳机大体分为三类,这个是平头式,入耳式和头戴式。&br&&/p&&p&平头耳机佩戴轻巧舒服,就算睡觉前在枕头上滚来滚去也不会太硌,音质也很不错,但是它有个最大的缺点——不闭音,外出路上带平头,杂音全往耳朵里灌,好处是公交下一站到哪儿了你都不会错过,坏处是听Eason听到深情处夹一句“全部商品一律两元十元”也是常有的事。你在电梯里听旁边人正在你是我的小苹果……那他多半是在用平头。这种程度的漏音你根本听不出耳机的优劣,所以谈耳机音质不能脱离环境只说是在录音室的效果。有些人选耳机会考虑两条,一条出街,睡前周围安静了,再用一条平头。&br&&/p&&p&入耳式就没这问题,它直接塞入人的耳道,这样耳机腔体和人耳道的腔体形成封闭,很容易达到调音师设计的效果。入耳式对耳朵有损伤么?只有音量太大会毁听力,你在迪厅长时间就会耳鸣,入耳式只要音量调节合适,完全无碍健康。入耳式是目前耳机最主流的形态,但它最大的缺陷就是戴着不舒服。用淘宝上这种记忆棉耳套能稍微改善一点,不管你耳孔是奇形怪状还是左大右小都能完美适配。佩戴对入耳式非常重要,如果你走着走着路或嚼几下口香糖耳机就掉下来了,那效果立刻还不如天桥上的行货。还要注意线不要太硬,太硬一动也导致戴不稳,更重要的是太硬会有固体传音,一摩擦,耳机里就像听诊器里听到的嗡嗡声。&br&&/p&&p&若论音质,还是头戴式最好(通常情况下),音箱腔体大、喇叭不受体积限制,好的头戴隔音效果也不错,最重要的是声音经过了你的耳廓(耳墩效应),而不是直接振动耳膜,人和人耳廓形状不一样,头戴式能让你听到的声音最符合你的听感,也就更显自然、大气。一个很便宜的头戴,听感可能超过很贵的平头和入耳,甚至发烧友对音响都提不起兴趣,把头戴当成欣赏好音乐的首选。但凡事有利有弊,头戴最大的问题是不便携,隔音好的体积更大,夏天一戴全是汗,而且不少头戴对前端的推力有较高要求,有的手机就推不动了。&br&&/p&&p&还有其它形态:苹果的小白二代简称小白兔是平头和入耳的结合,戴着舒服,而且有一定入耳的效果,是很巧妙的设计。蓝牙耳机因为无线传输速率有限,无法承载大码流,所以主打无线和便携,音质方面就不要苛求了。&br&&/p&&p&选好耳机类型是首要之重,想想自已常在什么时间场合听音乐,上下班路上、经常出街的就不必花大价钱买好平头,看重音质、能忍受不便携的,转向头戴也许少花钱多办事,买条超贵入耳,戴了几次觉得难受也就放家吃灰了,运动跑步时听那你一定需要个耳挂。优先考虑线不缠绕、有线控、左右耳好区分的……所以不考虑形态和佩戴舒适度,上来就听音质的,是买株还珠、舍本逐末。好,下面,就要正式进入听音了。&br&&/p&&p&&strong&四、听音&/strong&&/p&&p&终于要带着大家一起听音了,教材就是我们在网易云音乐里建的一个叫“Fview初烧听音辑”里的曲目。听之前有个很重要的建议:如果你是才接触器材的初烧,最好先找土豪朋友借一个不错的头戴,反复去听试音曲。建立好的听音观非常重要,你必须得知道这些试音曲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否则你戴上耳机根本不知道该听什么。等你谙熟这些旋律的每个细节,再跟着我们的指导听其它器材,你会发现自己的耳朵好像也不是那么的木。&/p&&p&更多数码产品体验评测报告,请访问&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听音首先要把质量问题和风格问题区分来看,质量是音质,风格是音色,风格没有好坏、可商榷,但质量有问题一定不能忍。音质加音色合起来就叫听感,本文中用词都是很严格的,我们先说音质。&br&&/p&&p&新耳机上来先大体听一遍,绝不能有爆音、破音、高音发劈,合唱或大音量的时候腔体共振,这些很好听出来,只要一有立刻否决。注意,要连带着你常用的前端一起听,有时一条素质非常好的耳机由于与前端不搭也出现这种情况,那没办法,不要削足适履,必须忍痛割爱。&br&&/p&&p&然后听解析力,解析力相当于照片的分辨率,很多微小的声响耳机必须要能清晰的表现出来。One I Love 1分14秒之前都是女声清唱,换气、口水音等让人觉得她的嘴唇就在你耳边。听听耳机是不是能尽量多的把这些细节表现出来。听出这些不算难,解析力更重要的是在高音、低音或乐器杂乱的时候还能保持清晰细节,A Thousand Years,前奏是一段很低沉的音效,第1秒、6秒、10秒有三次雷声,第2秒开始前方开过来一辆消防车,5秒有风声、第8秒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左后方,第10秒海浪阵阵拍打海岸,2分10秒,10点钟方向有人敲了一下三角铁……如果有强大的解析力,你会好似看到了一部电影的开场画面,再听音乐现场感和带入感就非常强了。&br&&/p&&p&听解析力时候注意一下,有些歌是天生有些噪音的,《被遗忘的时光》人声背景、《有你的快乐》一开场,这些噪音听不出来是有问题的。而如果出现你印象中没有的噪音那就要注意是不是耳机或前端产生杂音了。&br&&/p&&p&市面上有一种动铁耳机在解析力上表现优异,我们前面介绍的是最常见的动圈耳机发声原理,动铁耳机把动圈竖起来,通过一个U型铁来控制震动,相比动圈,动铁耳机直径能做得更小,但需要更长的纵深,这对入耳式不是问题。动铁对震动控制的非常敏锐和精准,能听到更多的细节。但缺点是适应的频率比较窄,想让一个动铁发声单元在中频表现好,那低频高频就肯定很差。所以一般动铁耳机都至少有两个发声单元,高频和中低频,再加一个的分频器来把声音分开。&br&&/p&&p&分频器一般怎么分?超过2560Hz以上归高频单元,其它归中低频单元。还记得之前声音频率的朋友可能会说——没什么声音是2000Hz以上的呀,那高频单元企不是没用?这话不对,实际上我们人耳听到的不光是主音,还有音波在空气中的衍射与别的频率波干涉碰到墙壁或物体再反射回来……等夹杂在一起综合的波型结果,这些“泛音”里有不少是2K到20K之间,没有这些“泛音”, 我们就会感觉像在静音室里,声音非常干瘪和不真实的。&br&&/p&&p&其实两个动铁单元适应频率还是过窄,三个、四个差不多,但要放下这么多单元耳机就会很大,于是有了第三类:圈铁。很简单,中低频交给动圈、高频交给动铁,两个单元配合效果达到最好,只是圈铁又遇到分频点中间衔接处的声音融合很难过渡自然的问题。&/p&&br&&br&&p&听完解析力第二要注意听下推力够不够,这是一个讲究前、后端搭配合理性的重要环节。你前端音频口输出功率是有限的,但耳机的阻抗可有大有小,一般入耳式12到16欧姆,大的头戴有八、九十、二百欧的。大家可能想当然觉得阻抗越大声音越小,就越难推。是吗?先不说对错,再看下喇叭的工作原理,声音大就是让振膜振的更给力,有这么几个办法:加长导线多绕几圈、或者缩小电圈直径也能多绕几圈、或者加粗导线加大电流,再或者换个轻点的振膜……高中物理我们学过:这些个因素里只有加粗导线是在减少电阻提升音量,其它方式如果混在一起用,也有可能让大电阻同样有大音量。所以不能单看电阻判断好推不好推,要看一个更关键的参数——灵敏度。&/p&&p&灵敏度就是每一毫瓦能产生的声音响度,它不管耳机什么构造,直接看音量大小,所以灵敏度越高就越好推。怎么判断我的推力够不够?第一是先大概判断音量,让你觉得合适的音量位置起码要这个位置,要是调到最大音量还不够响,那肯定是推不动了。第二,上条标准正向判断可以,但不能反向判断,中等音量如果觉得够响,并不一定是推力够,还要保证不失真、瞬态足。&/p&&p&什么是瞬态足?瞬态放在汽车里就叫推背感。音量由很小一瞬间突然增大到很大,你的耳机能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个“突然”?雷声够不够“炸”?《鼓诗》里的鼓声够不够吓人?你推力够才能对振膜的控制得收放自如。瞬态好,整首曲子会给你低音很干净利落、不浑浊,不是一片嗡嗡声,中频铿锵有力,觉得唱歌的人吃饱饭了,底气足,高音乐器悠扬不刺耳,人声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快挂了的感觉。&br&&/p&&p&还有不少因素会影响声音的瞬态,但我放在这里讲是因为推力对瞬态的影响较大。理论上前端推力越大越好,永不嫌大,不用担心会推过了,把音量调小点就行。如果前端推力不够也没事,挑灵敏度高一点的耳机。灵敏度一样的耳机音量肯定一样大,选其中阻抗大一点的,阻抗大就意味着它用小电流就产生了同样的大音量,电流小底噪少,所以有人喜欢大阻抗的耳机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在好推的前提下说的。&br&&/p&&p&第三要听耳机是否能把极高频和极低频声音都准确表现出来(频响范围)。耳机频响范围厂商标的都超高,20Hz到18、19K的,但实际上在中频表现上有些就吃不住了。我给大家放一段不同频率的声音,为了不刺激你高频就不听了,开大点声看看你现在戴的耳机能听到多低。&br&&/p&&p&实话说吧,你不太可能听到30Hz以下的声音,那为什么你刚才你听到了?是因为所有耳机都会把这些超低频信号改变一下。好耳机在这过程中你会感觉声音真是在不停下低下低,低到你胸口难受,而差耳机低到一个频率后你就觉得没什么变化了。这就叫低音下潜。有人以为低音下潜是指低音声大,这不对。好的低音下潜能让《鼓诗》和渡口里的前三通鼓敲进你心里、震慑人心。有低音下潜就有高音上浮,这也很重要,只是很多人不爱听高频,尖锐声音淡化下反而让人有好感,这是好是坏就说不清了。&br&&/p&&p&再往下听就要听层次、定位和声场这三要素了:层次很简单,相近的声音,耳机能否有效的区分开来,反复听曲目里的《大板城的姑娘》,边听边想:到底有几个人在唱?能听出的越多,说明耳机层次感越好。定位,大家认真听下这段音频。人应该从右手3米左右位置开门,从你身后走过,又坐到了你右后的位置,准确的定位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偏差。声场主要指你能够感觉到的演奏的范围,闭上眼听Live In America,你感觉自己正处在一个多大的房间里?房间有多宽?多深?声场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它要的是准确还原,该是小录音室的就不能是大厅,该是国家大剧院,就不能像学校礼堂。&br&&/p&&p&有人把声场这概念同时包含了以上三点。有好的声场表现,你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知道,交响音乐会一张票也挺贵的,听这首曲子,我再给你配一张乐器摆放图,你闭上眼静静听,能否感觉到左手小提琴区开动,右手大提琴还在待命、中间小号偶尔表现一下,远方定音鼓一定在稳着节奏,整个乐队好像只在为你一个人演奏。&br&&/p&&p&再听听这首经典的《加州旅馆》,加州招待所这首歌是现场录制,当吉它声响起,沙锤轻敲,鼓点伴随着场下此起彼伏的口哨和欢呼声,你是不是感觉自己此时此刻就站在舞台中间?前奏铺垫完毕,歌声呼之欲出的那一刹那,你有没有全场都在看着你期待着你,你不唱都不好意思的感觉?&br&&/p&&p&被我归在音质里边最后一个因素是声音的密度或者叫做重量。这主要是听“余音”,任何打击乐、弦乐都是有颤动余音的,好的歌手也会有技巧的控制嗓子的余音颤抖,如果这种余音真实、干净、透亮,有颤动感,就能给人一种美妙音乐似乎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弥散到空气中回旋荡漾的感觉。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嘛。高山流水的那个琴弦的余音是不是时而像高山挺拔,时而像流水绵延?听出来了,这副耳机就是你生命里的钟子期。&/p&&p&不少耳机在音质方面都算过关,挑耳机很多时候是面临如何选择音色的问题,音色只是风格不同,我无法给出好坏,只能说什么样的风格适合听什么样的音乐。所以你必须要知道,自己平时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音乐听多了你会明白,声音不是越清晰越高保真越好,像照片一样,有特色的风格才耐听。&/p&&p&听音色,首先就是频响各有不同,我们输出一段同样响度但不同频率的声音,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耳机不会按同样响度给你真实还原的,高、中、低频各有取舍。有的人听耳机上来就低音,哪个耳机动词打次的越给力就越好,低音重只是代表了一种风格取向,像我这样的老年人一听低音就感觉轰头,更喜欢细节毕见、充满磁性的男中和高音天籁女声呢。一般来说,低频声大的适合听摇滚、流行、舞曲,中频音量强的听一些反映人声唱功、深情款款的男中、女中或女高,高频强的适合听些交响、钢琴曲、弦乐、电子乐、ACG什么的。有些评测说:这条耳机三频均衡,一方面是说它适应性强,而另一方面是说听什么都没特色,在我看来是句很委婉的责怪。&/p&&p&第二是冷暖,是的,声音也有冷暖,这是借助了色彩学上的通感,多说无益,我们给您听一段冷暖吧,当然这是我们硬做出来的音乐,实际曲子表现区别不会这么明显,只是您有个概念知道什么是冷什么是暧就行了。冷点的音色听起来清晰明亮,乐器都有很好的空间感,暖点的音色能让人声亲切舒适、久听不腻。&br&&/p&&p&第三就是动态范围,一首曲子音量有地方大有地方小,耳机很多时候也不是真实给你还原的。有些耳机会把声音给做了一个压缩、限制(压限)音量小的地方给你放大点,音量大的地方给你削弱点,这就是动态变小了。动态和我们之前讲的瞬态不一样,瞬态讲的是从小到大的突变性,动态范围讲的是整首歌的音量最大和最小之间的差距。不一定动态范围大的就越好,范围大的适合听古典……动态范围小的,也有可取之处,听细节小声的时候不累,听高潮大声的时候不震,整个曲子更舒展平缓。发烧友喜欢听的胆机,就是一种经过压限,动态范围比较小的风格。&br&&/p&&p&音色问题呢就这些了,寻找适合自己的音色风格其实有个捷径,之前不是说调音师就是个手艺人么?那每个品牌或某个调音师就有自己偏爱的风格,比如市场上耳机几大品牌:铁三角的女声很毒,歌德和森海塞尔的男声很有感染力。AKG耳机中性自然,煲一煲会有不错的效果,拜亚动力标准的德国严谨态度,高端动铁解析力极强,而中低端的特色不鲜明。苹果Earpods小白兔就是三频均衡。&br&&/p&&p&大街小巷常见的有2个b标志的是Beats,以前和魔声(Monster)是一家,12年分手了就不能再叫魔声了,叫逼厕吧,它就是主打低音效果,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只是烧友们骂声一片。客观说Beats听的不是耳机,是寂寞,不对,听的是时尚理念,音质音色都还不错,就是太贵了,价值500包装包装就能卖到1500,这正好合苹果的味口哈。还有很多品牌就不一一细说了。Fview听音辑后面几首呢是一些不同风格的经典曲目,听一听看看什么声音最能打动你,还是那句话——要清楚自己的喜好,再去找符合这类风格的耳机,就能事半功倍。&/p&&p&如果你听懂了以上内容,就已经能逛论坛和人对聊了。将来看一些大神们的评测,有时还会看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词,比如结像力:听老人们讲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的声音凝结成实体的能力。还有延展性、透明度、线条感、顺滑度……这些我都朦朦胧胧对不上号,还得再慢慢修炼。如果再有一些更玄幻的词,那大家就不要轻易相信了,记住:专业耳机评测师会想方设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个很赚钱的职业,因为它没有衡量的标准依据,好坏怎么说往往只在一念之间。&/p&&p&&strong&总结:&/strong&&/p&&p&耳机听起来挺玄幻哈,这个产业毕竟承载了那么多的流行、喜好和时尚元素,那我们就不应该用以往的宅男思维去评判它。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可、接受、学习、融入它,但不迷信它。不以价格论英雄,像我始终丢不掉39块钱包邮的潜39。初烧的人我不管你多有钱,第一条耳机不要超过200块,听音乐不是附庸风雅,我们要的是好器材带来的实打实的感染力和带入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你对声音有了较深入理解,才会找到自己的Miss Right。买到比较称心的就不要在器材上继续烧下去。不要忘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东西都是“未”,而“本“是好音乐本身。一切眼见都是虚的,一切耳听才是实的。总之一句话:别看评测、耳朵收货。&/p&&p&&strong&尾巴:&/strong&&/p&&p&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牵动我们共同过去,记忆从未沉默过。&/p&&p&之前讲,照片可以记录过去,但翻开老照片你会发现,瞬间可以定格,而情绪好像再也回不去了。我不知道音乐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对我,是能把当时的情感记录下来的那个唯一载体。圣斗士是童年的无忧无虑、Eyes on Me是初恋时她的大眼睛,白鸽是毕业时各奔一方的伤感,循环了一整天稳稳的幸福,是自己真的迷茫了……&br&&/p&&p&对了,谁能帮我找下、下面这首对我有特殊意义歌曲的无损版?这里多谢了,Bye,我们下期再见……&/p&
叫醒你的耳朵——耳机听音入门 by 爱否科技FView 一个人,下了班,静静的听上一首曲子,让旋律和歌者的情感浸透心境,仿佛突然间一切烦恼都不再重要。即便自认对音乐不感冒的朋友,你们高考、失恋、或是想家的时候,想必也都是音乐陪你渡过的吧?一首好乐曲…
我想从比较好理解,或者是文艺逼的角度去描述一下不同耳机间的差别。&br&&b&百元内耳机&/b&&br&大概指的就是手机自带的耳机,以及淘宝、店铺随处可见的耳机。&br&这类耳机给人的听感,在于能发声,而且比自己唱的好听。&br&外观出街不会像错戴了大妈的耳环。&br&一般的流行歌曲也能听出一些小细节的感动。&br&乐器只能听听曲调了。&br&这类耳机我高中一直在听,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来说,不太建议用太高端的耳机。&br&&br&&b&千元内耳机&/b&&br&属于发烧入门的级别了,均衡的不多,但是一般各有特色,&br&以我自己买过的创新in ear3为例,当时号称是底噪探测器。&br&&br&创新的特点就是调音过度,初听惊艳,久听无味,缺少真实感。&br&没听过其他牌子的耳机,但是大同小异,基本这个价位买不到一个能让你满意的好耳机,但是对大部分人群已经足够了,毕竟耳机烧友本来就不算多。&br&&br&&b&各品牌经典款/旗舰&/b&&br&上到万元,下到两千,基本大牌子都会有几个撑场子的耳塞/大耳在此,听过的AKG比较多,感觉AKG的特点就是人声和钢琴,个人手里入的K3K3,当时打算是一步到位,然后也的确没后悔,但是不禁又勾起了我尝试其他牌子旗舰的冲动。&br&&br&以最了解的AKG K3K3来说,作为旗舰,首先外观做工有档次,连同包装在内满足了装逼的愿望,音质上,还原真实,很自然,温润。&br&&br&我听过的耳机比较少,但如果要把好耳机和普通耳机的特点作对比,可以这样说:&br&&b&(以下无节操,毁三观,小清新文艺范儿慎入)&/b&&br&&b&普通耳机就像是女屌丝,虽然没什么亮点,毕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需求,而且女人该有的也都有,最适合老百姓过日子;&/b&&br&&b&高一个档次的耳机像是浓妆艳抹的夜店女,有的胸大,有的腿长,基本活儿都不错,让男人惊艳,也不至于花太多钱,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b&&br&&b&大品牌的旗舰,就像出水芙蓉般的大家闺秀,内敛自然,不做作,但只有娶回家才能感受到这种乐趣。&/b&
我想从比较好理解,或者是文艺逼的角度去描述一下不同耳机间的差别。 百元内耳机 大概指的就是手机自带的耳机,以及淘宝、店铺随处可见的耳机。 这类耳机给人的听感,在于能发声,而且比自己唱的好听。 外观出街不会像错戴了大妈的耳环。 一般的流行歌曲也…
谢多爷邀,但我与多爷看问题的角度并不一致。&br&&br&首先,说数码多网站的测评仪器档次不够,这点毋庸置疑,毕竟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数码多给出的客观测试结果也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所谓「一定」,就是指虽然设备不好,用来干些本职工作倒也够用。但这首先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了解到各项曲线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唯曲线评价声音论。&br&&br&先说我的结论:&br&——数码多的客观测评曲线客观么?&br&&b&——我认为大体是客观的。&/b&&br&——数码多的客观曲线权威么?&br&&b&——数码多没说过自己的曲线权威,我也不觉得它是质检总局。但是我相信这些曲线。&/b&&br&——数码多的曲线能说明什么?&br&&b&——我认为它仅能让你知道一个播放器是否存在设计及质量问题,但没法告诉你这个播放器的声音怎么样。&/b&&br&&br&接下来说正题。我个人在看数码多网站的客观测试曲线时,主要是看以下几个方面(该段内容需要读者有一定信号与系统专业知识基础,如不明觉厉请不要点赞同,或直接看结论):&br&&ol&&li&&b&频响曲线是否平直&/b&:一条平直的频响曲线意味着播放器材对于音频的重放能力在各个频段上均保持一致,而特意突出某个频段以体现比如「厚实」的女声或将 10K 以上频段的信息滤掉的做法,则存在一定问题,会导致失真。&/li&&li&&b&噪声分布是否均匀,并且很低&/b&:之前没有问过,不过我对该网站噪声分布一项的测试理解就是共模抑制比的测试。套用多爷的一句话就是,做 EE 的人都知道共模抑制比这项参数有多重要。如果共模抑制比不够高,则意味着这套设备存在着设计问题。应该直接负分滚粗。&/li&&li&&b&总谐波失真(THD)是否均匀,并且很低&/b&:总谐波失真的测试方法是让播放器播放一个 1KHz 的标准正弦波文件,然后由录音端拾取播放出的电信号并作频率成分分析。正常来讲的话,其它频率上的成分本应该根本就不存在,但是由于播放设备均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线性失真,故会在其它频率,尤其是谐波频率(如 2K、3K、4K……10K)附近产生一定的谐波失真。接下来主要就是观察这些失真问题是否严重,如果谐波失真过大,或是在其它频率上普遍分布着大量失真,就意味着设备同样存在设计问题。&/li&&li&&b&互调失真是否均匀,并且很低&/b&: 互调失真是通过让播放器播放两个频率叠加的音频,并观察在其它频率范围内播放器产生的失真。该参数同样体现着播放设备的非线性失真问题,与总谐波失真相似。&br&&/li&&li&&b&分离度曲线是否均匀,并且很低&/b&:分离度曲线是通过让一个声道满载播放,同时监测另一个声道上播放出的声音。理论上来讲,另一个声道上由于没有让它播放任何声音,是不应该存在任何信号的,但是由于设备设计的缺陷,以及很多芯片自身的抑制能力存在上限,故难以避免地可以监测到一定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过大(一般认为大于-80dB)就意味着该播放设备的左右声道存在「串扰」。一般来讲,串扰问题严重的设备,即存在着设计和质量问题。&/li&&li&&b&频响扫描图像是否干净&/b&:频响扫描图像可以用于评价播放设备重采样算法的能力,当然这也是数码多万年念叨叨的东西,就不再赘述了。&/li&&/ol&&b&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曲线其实不过是盲人摸象的结果——换句话说,对于一种设计缺陷可能往往会同时造成多条曲线的恶化。&/b&另外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看失真曲线的时候有一个硬指标,就是 -80dB。这个数值一般对应着人耳的背景噪声阈,失真产生的噪声如果高于该数值,则需要引起关注。&br&&br&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如果希望正确地认识这些曲线,还需要认识一个事实——那就是音质与听感是两码事!&br&&br&狭义的音质,就是指播放设备还原信号,同时抑制噪音能力的大小。但是听感,则是普通人拿耳朵验货时主观评价放出来声音的好坏。所以如果拿钢琴打个比方的话,让一架钢琴去「播放」一个 1560Hz 的正弦波,对着钢琴按下去却是一个 E6 的键音,这时拿音质理论去分析就是:糟透啦!总谐波失真高得离谱!这货居然值上百万?!但是让一个普通人听上去,则会说,这声音不是很好吗?&br&&br&同理,来分析一下数码多网站对索尼 Z1050 播放器的音质测评报告:&br&&img src=&/8cec21fe3a4ef8df494f4829_b.jpg& data-rawwidth=&504& data-rawheight=&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4& data-original=&/8cec21fe3a4ef8df494f4829_r.jpg&&这是数码多网站对索尼的 Z1050 播放器频率响应曲线测试结果。套用客观音质的观点来评价,就是:这设备的频响曲线不!平!直!&br&但是不平直的曲线就真的不好么?接下来我试着分析一下索尼这样设计频响曲线的用意。&br&&ul&&li&首先,由于骨传导效应的问题,人类在使用耳机/耳塞与使用音箱时,前一种情况会出现低频成分的「丢失」。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的是耳机,会没法听到一些低频的成分——因为日常情况下自然环境中的这些声音一部分会通过人体的骨骼传导并被你「听」见,而使用耳机时,你的骨骼是没法感受到这些声音的。所以,Golden Ears 网站推荐在 20Hz 左右播放系统能够对输入信号产生一个大约 6dB 的增益,用于补偿人耳听觉上的低频损失。&br&&/li&&li&其次,拔高高频成分,主要是因为通常的耳机/扬声器在中频以上呈现感性,在输入信号超过 10KHz 以后,阻抗就会急剧升高,导致高频声音音量降低。录音师在录音阶段一般做法也是拔高这一段的声音信号,以补偿由于耳机/扬声器的自身特性造成的影响。&/li&&/ul&所以数码多网站将该做法称之为「修饰」,我认为是合理的,即索尼确实存在着人工刻意拔高的行为,但这一行为本身是中性的,既不需要给予批评,也不需要作为卖点。当然,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b&不平直的曲线也不一定就不好,只要客观测试曲线能将失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不应当去计较一些细节的问题。否则锱铢必较的话,就失去了客观看待曲线的意义。&/b&&br&&br&如何评价数码多给出的索尼 Z1050 播放器客观曲线?&br&&br&我认为除了索尼 Z1050 依然没有解决 SRC 问题值得令数码多耿耿于怀以外,其它指责倒不一定成立。因为正如以上所说,拿若干种曲线来做「盲人摸象」时,需要注意——也许一个问题的存在会同时造成多条曲线的同时恶化。例如当对频响曲线做出了修饰之后,就有可能造成谐波失真的产生,从而导致两条曲线同时出现劣化。但是具体二者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因果关系,应该去看索尼自己的设计底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不是将每种曲线单独拿出来分析,发现问题然后指责。&br&&br&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数码多的客观评测曲线是否客观?&br&&br&我认为是客观的,并且确实能够发现一些问题。虽然这些曲线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全部是空载曲线而非带载曲线,所以仅能反应问题而不具备真正接入耳机(负载)以后的真实情况,但是就发现播放器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确实是够用了。&br&&br&以下仅举两个例子:&br&&ol&&li&台电 T51 当年也算叱咤风云的一款「发烧级」随身听,但是根据数码多的评测发现客观参数极不理想[1]。后来打了几场口水战以后,还是数码多自己帮台电 T51 发现了问题所在[2]——数字电平设置过高。后来据说台电还是根据这一建议,更新了自己的固件并解决了这一问题。&/li&&li&去年联想推出了 K860 ,结果数码多做出的客观参数评测极不理想[3],看到这一评测以后我把该文章转给了&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bunnyman& data-hash=&407e5decfd6& href=&///people/407e5decfd6& data-hovercard=&p$b$407e5decfd6&&@bunnyman&/a& 老师。他看过以后也比较惊讶,找来了雅马哈的人(K860 的 codec 为雅马哈的产品)询问。后来雅马哈的工程师拿到了 K860,测试一番以后说了句,「谁把这么多老掉牙的效果器都加进去了?」(根据印象整理,如有细节疏漏&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bunnyman& data-hash=&407e5decfd6& href=&///people/407e5decfd6& data-hovercard=&p$b$407e5decfd6&&@bunnyman&/a& 老师勿怪 XD ) &/li&&/ol&举以上两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正确看待数码多客观测试曲线的观点,应该是——&b&它仅能让你知道一个播放器是否存在问题,但没法告诉你这一播放器的声音怎么样。&/b&&br&&br&例如随手拉过来一个随身听,加了一个劣质小耳放,出来的声音可能会让你觉得终身难忘。为什么?因为加了耳放以后,驱动耳机的能量可以一下高出不少,对比自己之前针对这一随身听根深蒂固的印象,更会变得好感爆棚。即便这个耳放客观参数再差,一美也可遮百丑。&br&&br&另外,用我之前随便调侃过的一句话——加点佐料,稍微提升一下中高频,人说这是「清亮」,稍微加入一些偶次谐波失真,人说这是「胆味」,甚至让左右声道的信号有些串扰,人说这是「温暖」。所以「好声音」非得靠「保真」么?一旦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也就知道烧友和数码多争的其实是两码事了。&br&&br&[1]&a href=&///?target=http%3A///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夏昆冈作品 - Teclast 台电 T51 便携影音播放器测评报告&i class=&icon-external&&&/i&&/a&&br&[2]&a href=&///?target=http%3A///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夏昆冈作品 - 探寻台电T51音质欠佳的原因&i class=&icon-external&&&/i&&/a&&br&[3]&a href=&///?target=http%3A///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农步祥作品 - Lenovo 联想 K860 智能手机音质测评报告&i class=&icon-external&&&/i&&/a&
谢多爷邀,但我与多爷看问题的角度并不一致。 首先,说数码多网站的测评仪器档次不够,这点毋庸置疑,毕竟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数码多给出的客观测试结果也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所谓「一定」,就是指虽然设备不好,用来干些本职工作倒也够用。…
影响音质的因素太多了。&br&&br&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音质。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数字设备,所以这里我的定义是,&b&音质指的是实际声波与原始波形的接近程度,即回放出来的实际声波与原音频文件所保存的波形越接近,则音质越好。&/b&假设有一个音频文件 A.wav,又有一个理想的录音设备,它可以将空气中的声音毫无损失地录下来,存为 B.wav,则这个 A.wav 与 B.wav (从&b&时域&/b&和&b&频域&/b&上都)越接近越好。&br&&br&再说说频响曲线。对一个系统(设备)来说,&b&幅频响应&/b&和&b&相频响应&/b&在一起才构成整个系统的响应,而一般说的频响曲线只是指幅频响应。我很少有见过厂商给出相频曲线。(5/24 补充:其实还是有的,比如我自己用的监听音箱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manuals/vxt/vxt6_datasheet_3_2010.pd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RK VXT6 的 datasheet&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就有群延时曲线,只不过这个曲线在民用领域很少受关注)&br&&br&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一个音频文件从手机里播放到被人听到需要经过哪些影响音质的过程。大致过程是这样的:&br&&br&音频文件 -& 操作系统的混音器(Mixer)-& 操作系统 DSP 算法(音效、重采样,可能会用到 DSP 芯片)-& DAC -& 放大器 -& 耳机/音箱 -& 空气 -& 人耳&br&&br&鉴于空气和人耳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只研究到音箱/耳机出来的声音。这前面几乎每一步都会影响音质。&br&&br&首先是操作系统的混音器,它负责的是将系统内各个播放声音的程序混合到一起,从而可以使各个程序同时发声而不会出现一个程序将输出设备独占而其他程序不能发声的情况。表现在代码上也就是做加法,把各个程序的输出加起来。如果只有一个程序在播放音乐那还好,但手机还要处理铃声和提醒声音等。加法是怎么做的呢?这取决于算法。如果是定点的加法,为了保证加完的值不会溢出,会先对两个数据进行右移再相加。浮点的情况更为复杂,而且因为现有大多音频文件都是 16 位定点格式,所以还要经过定点&-&浮点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个过程也会损失精度。总之,程序会通过牺牲精度来换取动态范围。而如果只有一个程序在输出呢?别忘了你还有个调节音量的东西吧,那个就是给波形上的每个点乘以一个增益值(gain),乘法过程也是会有精度损失的。总的来说,混音器这一步的精度损失无法避免。但手机上除了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间都是浮点运算的,精度的损失一般不会超过 -90dB,你是听不出来的。&br&&br&然后是 DSP 算法部分。音效(低音增强、增加空间感等)这一部分是主观性的,不属于「音质」的范畴,就不讨论了。假设所有音效都已关闭,那唯一剩下的就是重采样。对手机来说,重采样的存在是由于一个 DSP 芯片往往只支持一种输出采样率,或者 DAC 只支持一种输入采样率,而大部分情况下这个采样率是 48kHz。这是由于如果要支持不同采样率,特别是像 44.1kHz 和 48kHz 这种不成整数关系的采样率,需要配备频率不同的晶振。由于各种原因,晶振产生 48kHz 的时钟频率更容易。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的大部分音乐都是 44.1kHz 的,因此会经过一个 44.1kHz-&48kHz 的重采样。&b&非整数倍的重采样是会大大损失精度的,不要以为采样率变高了音质就会变好。不经过重采样直接输出的才是最好的音质。&/b&重采样对音质的影响取决于重采样算法,劣质的算法可以导致严重失真。&br&&br&接下来是 DAC,即数模转换器。它的作用是把以 01 序列的数字信号转换成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的电压。这是对音质影响十分显著的一个模块。DAC 的频响也容易做到平直,但衡量 DAC 的音质还需要参考许多其他参数。DAC 的好坏基本可以就看芯片本身的厂商及型号等,所以没什么可说的。好的设备会用比较高端的 DAC。&br&&br&然后是放大器。这才是老罗说的那个部分。相对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容易做到平直的幅频曲线的。但相频则不一定。此外总谐波失真、线性度等也是重要的指标。这部分我不是特别了解,希望能有懂模拟电路的人补充下。( &a data-title=&@堂主&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76e7bfdec& data-hash=&776e7bfdec& data-hovercard=&p$b$776e7bfdec&&@堂主&/a& 提到了目前放大器的频响已经很容易做到平直)&br&&br&最后是耳机/音箱。通常来说,它们的幅频曲线很难做到平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声单元所能发出的频率高度与其尺寸成反比。所以&b&根本不要指望耳塞式耳机能发出有效的低频&/b&。这也是头戴式耳机一般来说比耳塞式或者挂耳式的音质更好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音箱来说,往往会采用二分频、三分频,甚至多分频,即多个发声单元负责不同的频段,其中还会有滤波、处理频段连接等问题。从整个音频流来看,&b&耳机/音箱才是对音质影响最大的部分。&/b&你手机里放的全都是无损音乐、手机支持直接输出 44.1kHz、DAC 用的是最好的芯片、放大器几乎没失真,结果你用了一副 50 元的街边摊上买的耳机,那音质就是个渣。&br&&br&======================================&br&&br&总的来看:&br&&br&1.频响曲线能不能反映音质?&br&能。理论上来说越平直的频响曲线越好,系统响应越接近于直通。但光看一个频响曲线是十分不全面的。&br&&br&2.放大器的频响曲线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音质?&br&很少。&br&&br&3.对手机来说,有哪些影响音质的参数值得关注?&br&混音器和重采样算法,各个手机都一样或差不多。&br&放大器,比较重要,但正如 &a data-title=&@堂主&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76e7bfdec& data-hash=&776e7bfdec& data-hovercard=&p$b$776e7bfdec&&@堂主&/a& 所说,目前手机的放大器已经可以做到很好的系统响应,所以大家都差别不大。&br&DAC,比较重要,看芯片型号。&br&&b&决定性的环节还是在你的回放设备,用个好点的耳机或音箱比什么都有效。&br&&/b&其他常用的评价音质的参数还有失真度、信噪比等。&br&&br&============================================&br&5/23 补充:&br&&br&我们说幅频响应+相频响应=整个系统的响应,这里其实已经假定了这个系统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然而现实中的系统是很复杂的,往往是非线性且时变的系统(举些最简单的例子,频响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系统特性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有关等)。对于音频回放设备,我们在工程上会希望它尽量接近于一个&b&响应是直通的线性时不变系统&/b&,而频响反映的是一个系统的幅度与频率的关系,相频响应反映的是相位(可以理解为延时)与频率的关系,这两个响应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可以反映系统线性的程度与时不变的程度,如放大器的「线性度」。&br&&br&「系统」、「线性时不变」等都是信号与系统中的概念,不知道的可以查维基百科。&br&&br&=============================================&br&5/24:&br&&br&有人认为电子管放大器的音质比晶体管更好,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们对「音质」的定义不同。电子管放大器会产生更多的偶次谐波失真,会给人耳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有些人喜欢这样的声音。然而事实上电子管放大器确实是带来了更多的失真,没有真实地还原声音。至于评论里有人说的「音质不等于保真度」也是同样的,我们对「音质」的定义不同。我在一开头就给出了我对「音质」的定义。此外,我搜遍网络也找不到对「音质」不等于保真度的定义。当然「音质」本身也并没有个严格的定义,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也是正常的。对于我来说「保真」以外的都应归入「音效」的范畴。没有严格定义也就等于没有了严格的标准。而「保真度」却是可以用实验和数据衡量的指标。我个人来说,就更喜欢现代的集成电路放大器,因为它们带给我更准确而非更好听的声音。此外对于混音师等音乐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准确性更是首要的考虑。现在的各种音频软硬件普遍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各种衡量准确性的指标来作为其品质的标准。而如果要好听,即使是烂耳机也可以通过一些 DSP 算法处理来讨好人耳。&br&&br&&br&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回答,感谢大家点赞。( ̄▽ ̄)
影响音质的因素太多了。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音质。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数字设备,所以这里我的定义是,音质指的是实际声波与原始波形的接近程度,即回放出来的实际声波与原音频文件所保存的波形越接近,则音质越好。假设有一个音频文件 A.wav,又有一个理想的…
未邀自答。先下结论:&br&1·频响曲线是音频系统测试的重要&b&工具&/b&,能&b&一定程度&/b&上反映设备的工作状况。&br&2·罗老师这次&b&公关手腕&/b&玩砸了,关于锤子音质的一系列回答在看来是个败笔,有可能成为音响发烧友的笑话。&br&&br& 首先说频响曲线,频响即频率响应,人耳能听到20-20khz的音频范围,给设备一个覆盖这个范围的全频信号,把每个频率段的响度值连起来,也就成了频响曲线。如果频响曲线不直,变成了一条游龙,那代表什么?给诸位朋友一个提示:&b&当频率响应声压值每变化4分贝,功率变化一倍&/b&!就是说如果您发现某个音箱的测试的频响曲线,出现了大量的“高峰”、“深谷”,往往意味着某些频率声音太大,某些声音却小得可怜。国际标准一直没有扬声器频率响应的硬性标准,但一般来频带内响应要做到&b&正负3分贝&/b&之内,人耳基本不会听到明显的频响缺陷。放图:&br&&img src=&/63434ccc7d641db4dca58d2e79d93f1e_b.jpg&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63434ccc7d641db4dca58d2e79d93f1e_r.jpg&&此为某知名国产品牌的音箱频响曲线测试图。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上边的这个图。图左左上角dBSPL代表dB Sound Pressure Level,Y轴数字代表声压值,横向为对数频率值,左边的极限是0hZ,右边的最后一根线是20KHZ。&br&这音箱,有人说它声音甜如蜜,有人说它声音糙如锯…………劝您一概当P。有频响曲线这一工具,让我们先&b&预判&/b&一下这个音箱的声音特点:&br&低频段,泛指图正中央偏左边,1KHZ以下的频段,自100HZ达到顶峰93分贝,遂开始下降,在大概350HZ左右出现第一个小低谷,约88db,在700HZ左右又出现一个88db的小低谷,但这些都不算厉害。看后边,在2KHZ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深达86db的凹陷。高音频段在10KHZ有一个小隆起,达到约92.5db。&br&那这段频响曲线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各种乐器对应频率的图:&br&&img src=&/8c6d84a949da5efc04b8e8_b.jpg& data-rawwidth=&376& data-rawheight=&5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消费类音箱一般为了追求个好一点的低音,一般低音曲线在200HZ往下都会做得比较隆起,只要不是太厉害,一般可以不计,低音重重的才能“托”起音乐嘛。但300HZ,是大部分低音部弦乐器,如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男低音、背景合唱的主要频率段,因此这个小凹陷可能会让你在听这些声音的时候感觉“稍微缺了一块”。但人耳对800-5KHZ的中音段最为敏感!因为人类说话,尤其是女性语音的频率都集中在这个频段上。2KHZ的凹陷,明显会让一部分男高音和女声“稍微缺了一块”,听起来像声带有问题。而10KHZ的隆起,则往往是音箱生产厂家有意为之,一方面弥补高音喇叭过差的指向性,一方面用来让消费者能对一些乐器泛音、女声高频段有一种“亮丽、漂亮”的感觉。&br&&br&但上述的音箱测试曲线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出色的!基本做到了正负3分贝的指标!这在国产低价有源扬声器中是比较罕见的,作为对比,各位看官判断一下这个喇叭:&br&&img src=&/e6d92e43a95ae5a9bb1b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e6d92e43a95ae5a9bb1b_r.jpg&&&br&这也是某款知名国产有源扬声器的测试曲线,绿线是左右声道一起放音,紫线是纯左侧喇叭放音,注意低音段150HZ的隆起,和3.5KHZ中高频段的峡谷!您能想象出这个喇叭放音的特征么?把某个电商网站的评测报告转上来:音量开到12点钟位置时,低音似乎有点振耳,在播放《炎黄第一鼓》时,低音喇叭出现了打底的破声,但这个音量的女声却有点含混不清,在播放神曲《套马杆》时,配器和乌兰托娅的嗓子好像没有气力,但齿音却格外清晰,有点刺耳……。&br&&br&综上,频响曲线就是干这个用的,但老罗公布的是手机的频响曲线,这个数据就基本没啥用处了。但别忘了我的粗体字,频响曲线是&b&一定程度&/b&上反映了设备的工作状况,为什么这么讲呢?赞多过20个我再更下一章《为啥锤子公布的频响曲线没啥用》。&br&&br&+++++++++++++++++++++++++++++++我是频响直线+++++++++++++++++++++++++++++++++++&br&&br&话题扯得太远了,我还没把频响曲线说完。照顾媳妇真是疲劳啊。回归锤子。&br& 我第二点讲了,老罗讲T1时,提及音质用了运放OPA2604……、音质与Vivo S3等同……一系列说法并自以为高端,我个人觉得是一个败笔。&br& 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音频播放终端的可行性,当时用的还是Windows CE 5.0,但当年糟糕的Xscale处理器根本难堪大任,遂放弃。今天倒是高频高速的嵌入式处理器多得是,但当年的Windows CE已经尸骨无存,眼下的CE是个半残系统,只能使用安卓了……安卓……问题就在安卓上。&br&
安卓是当年谷歌在匆忙中设计出来的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目标是极广的通用性,这个通用性自然可以用来开发一些类似随身听、音频播放器的东西,用这个通用操作系统,显然能降低开发团队的工作压力,且不用受某几个芯片解决方案商的条款制约。但至今为止,除了有限的几个厂家(如索尼、步步高、HTC之外),似乎大部分主流的Hi-Fi音频设备制造商,并没有推出以安卓为操作系统的,主打“&b&高品质音乐播放&/b&”市场的台式、便携式播放器及手机,这是为什么?锤子手机正是使用变种的安卓操作系统,这会带来什么问题?&br&&br&安卓操作系统的音频播放为了更好的通用性,像老的Windows 98一样,搞了个SRC,把全部音频信号的播放都做了一下重采样,都强制采样到CD的44.1KHZ采样率,然后送到后边的AC97接口去。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可以看这个链接:&br&&a href=&///?target=http%3A//www.erji.net/read.php%3Ftid%3D13951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探讨一下关于安卓SRC的问题&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如果使用安卓系统默认的这个接口,SRC的后果是严重的,比如高频谐波失真恶化,两声道串音等等,可怜的HTC当年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收购Beats,想靠音质一举成名,未料背后中枪:&br&&a href=&///?target=http%3A//www.hifidiy.net/20-9319-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通与安卓水火不容 Android音频系统缺陷测评&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正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手机的音质评测榜单里,一直是苹果名列前茅,一票安卓手机拖在后头。既然有HTC大丈夫死在阵前,后来者自然要放聪明点,此后所有使用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播放器,都要好好考虑一下这个SRC问题,以及采用芯片组的种种问题。痛定思痛,步步高决定……………………………………………………重新写一下硬件驱动层,绕开SRC问题:&br&&a href=&///?target=http%3A//.cn/thread--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真·无损无双,vivo破解安卓音乐SRC难题!&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如果没有猜错,老罗也采用了类似,甚至同样的手段去解决这个软件层面的问题,但可以看出,这个解决方案是一个打补丁式的技巧,很难说没有糊弄的味道。其他的,只有依靠硬件了。&br&问题,这就来了。&br&&br&还有,我是不明白为什么设计团队会贸然使用OPA2604。这是一个美国德仪生产很久的双频道运算放大器,因为噪音低、驱动能力较强,所以德仪给这个产品打了个“Sound Plus”的标志,以说明这款芯片适用于高品质音频设备。用在老罗的手机里,大概是用其直接推动耳机,这可比许多手机用音频SOC直接推动耳机要厚道多了(比如苹果就是用的Cirrus音频芯片)。因为OPA2604是一个场效应输入型放大器,所以输入灵敏度很高,对上游设备压力小,而音质也比较悦耳,一向被人称作“胆味运放”,就是说2604的声音有点浓郁耐听。&br&但OPA2604是一个在随身系统上很少见到的芯片,没有别的原因,它的设计根本就不适用于手机这种3.7V电池供电的设备。3.7V电压太低,而且是单路电源,2604能发挥威力的场合,是供电达到正负12V,即压差达到24V以上的双电源场合!而低电压条件下,2604的工作状况会迅速劣化。我个人用OPA2604一般是利用其输入电压噪音低、FET场效应输入的优势,作为台式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或前级设备使用,供电的高电压可以轻松解决。虽然采用特殊方法,比如利用电荷泵来人为制造一个正负5V的电源,也可以让OPA2604工作,但显然这个器件仍然没有进入正常工作状态。&br&在运算放大器的问题上,老罗有大把的选择,比如德仪的OPA2134、OPA1612,国家半导体(被德仪收购了,应该也算德仪了)的LM4562、LME49860、LME49720,亚德诺半导体的AD8620、AD744,日本JRC的JRC4580、JRC2114等,经过我个人实测,都能很好的工作在低压环境下。显然设计团队并没有仔细的考虑这一点,而且还把这个设计小失误当成了“很发烧”的表现,让老罗讲了出来……。&br&&br&术业有专攻啊。
未邀自答。先下结论: 1·频响曲线是音频系统测试的重要工具,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设备的工作状况。 2·罗老师这次公关手腕玩砸了,关于锤子音质的一系列回答在看来是个败笔,有可能成为音响发烧友的笑话。 首先说频响曲线,频响即频率响应,人耳能听到20-20khz…
做一下搬运工:&br&&br&&p&原文出自「音響AV聖經」(普洛文化出版)&br&&/p&&blockquote&&p&這是我第四次重新審視「音響二十要」。第一次在「音響論壇」第40期,隔了不久又寫了一次,算是補述的材料。第三次為了第七屆音響大展我們自己編的手冊,我又寫了一次。這次,則是以純音響多聲道的角度來審視「音響二十要」。&/p&&p&雖然純音響的多聲道系統還未普及到每個音響迷家裡,但在AV多聲道鋪天蓋地普及的壓力下,純音響多聲道普及的那天終究會到來。想想看,假若今天鍾情於二聲道的音響迷慢慢凋零,習慣於AV多聲道的年輕一代成熟之後,純音響多聲道是否會水到渠成呢?一定會!只不過,純音響多聲道全面普及的日子受限於軟體規格的統一。等到DVD Audio或SACD軟體出現在一般唱片行架上的時候,就是純音響多聲道普及的開始。&/p&&p&為了加入多聲道的思維,前瞻未來;還為了想要保純「音響二十要」的原貌,讓以前未讀過原文的讀者得以看到源頭,所以這次我打算把「音響二十要」原文保留不改寫,另外再把多聲道的思維加於其後,這樣無論新舊讀者都能夠從二聲道進入多聲道;也能夠完整的傳承二聲道的精義。&/p&&p&&strong&為什麼要寫「音響二十要」&/strong&&br&
自台灣有人開始寫音響器材的評論以來,有關音響器材表現的各種名詞、形容詞就一直處於不夠精確的情況下;而且,許多名詞或形容詞也一直被評論員或讀者們誤解、誤用,以致於產生許多不應該有的迷惑與矛盾。究其原因,中國人「差不多先生」的個性脫離不了責任,國內國外土洋雜用的名詞也是原因之一;最後,評論人員本身及讀者未能對器材評論中所用的名詞、形容詞深思也是幫兇。因此,許多評論甚至可說是玩弄文字遊戲,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說得直接一點,許多評論文章距離應該有的精確、紮實境界還有一段距離。&/p&&p&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項所苦,曾經寫了一篇「音響十要」的短文,當時祇是簡單說明我評論器材的方向。事隔多年,我發現「音響十要」早已經無法滿足「精確」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評論文章仍然會因偷懶而寫得不夠週全。因此腦中就蘊釀著要重新為如何寫、看器材評論文章下個較詳細的分項。讓我自己、「音響論壇」的評論員、以及讀者們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引。唯有這樣,文字的傳達才能達到最低失真;也唯有如此,器材評論的文章才能更紮實、精鍊,且言之有物。&/p&&p&或許,我的思考尚不夠週全,以下的二十分項可能仍有疏漏或值得再論之處。不過,多年以來「音響二十要」已經成為台灣音響界普遍接受的主流思想,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希望新讀者在仔細閱讀過這篇文章之後,能夠精確的培養出自己品評音響器材的基本能力。這樣,也就不會被許多不精確、玩弄文字、模稜二可的評論所迷惑。&/p&&p&&strong&音響第一要:音質&br&&/strong&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p&&p&或許我這麼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讚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p&&p&■在多聲道時代,由於錄音過程經過更多的混音編碼程序,重播過程也經過更多的關卡,尤其多聲道編碼解碼的處理過程以及多聲道音量控制器品質的限制,其音質的表現幾乎可以確定無法如二聲道時代那麼純與美。到底這是進化還是退化?從品味的觀點來看,這有如從鋼筆進入原子筆時代,這是退化。不過,若從大眾化的觀點來看,則有如LP時代進入CD時代,這是進化。為什麼?在LP時代,只有少數高手才能駕馭唱頭與唱臂唱盤,大部份人無法享受到該有的LP美聲。CD時代雖然聲音的品質不如LP,但大部份的人都可以享受到相當水準的聲音,這就是進化。同樣的,二聲道時代,懂得調音的人才可以享受到很好的音場表現與層次深度定位感等等。多聲道時代,透過環繞混音的安排,一般人都很容易得到身歷其境的環繞包圍感,以及不同於二聲道時代的豐富層次感與定位感等。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進化。&/p&&p&&strong&音響第二要:音色&/strong&&br&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裡,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裡,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並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裡,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台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p&&p&■與音質相同的是,多聲道時代的音色表現也會因為喇叭的數量更多而一定程度的降低了音色的美感。假若多聲道系統想要表現出比二聲道時代更好的音色表現,那就必須大幅提昇目前製造擴大機與喇叭的技術水準。還有,錄音師與混音師也要創出更能保持原味的多聲道錄音方法。&/p&&p&&strong&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br&&/strong&這個項目很容易瞭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佈。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祇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裡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p&&p&&strong&極低頻&br&&/strong&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祇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並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祇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p&&p&&strong&低頻&br&&/strong&從40Hz-80Hz這段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p&&p&&strong&中低頻&br&&/strong&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台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尺吋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祇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裡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p&&p&&strong&中頻&br&&/strong&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p&&p&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瞭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祇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 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体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体負責。這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体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p&&p&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麼用呢?如果您曾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含在中音單體中。&/p&&p&&strong&中高頻&br&&/strong&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並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例如弦樂群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p&&p&&strong&高頻&br&&/strong&從 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於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餘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祇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p&&p&&strong&極高頻&br&&/strong&從5120Hz-20000Hz這麼寬的頻段,我稱之為極高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瞭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盡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要製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裡,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製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麼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麼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於失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p&&p&您還記不記得以前的Spen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設計,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超高音單體三路。那個超高音單體負責13000Hz以上的頻率。我記得當時有許多人都「不解」,為什麼SP-1有超高音單體,而聲音卻是那麼的柔呢?應該要很銳利才對呀!現在我想您該瞭解了吧!SP-1設計著眼點在於使高音單體不會失真,而又能再生極高頻。這就是SP-1聽起來很舒服,具有音樂性的原因之一。&/p&&p&在了解高、中、低頻段的分段法後,我們接著要討論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當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們說的:高音比較多、低音比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指「對低頻段與高頻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頻鬆散,有些則具有彈性。我們會說後者有低頻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夠抓得住高頻,讓它不會飆得耳朵難受,我們說它高頻控制力佳。請注意,各頻段量感的多寡並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壞,器材之間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壞就可以說是器材本身的優、劣。&/p&&p&■在二聲道時代,飽滿的中頻與向下延伸的低頻不容易獲得,因為二支喇叭中間難免有空窗,無法完整的填充起來。而低頻除了喇叭低音單體要大或要多之外,還要有夠強的擴大機來推。多聲道時代,由於工程師們早已瞭解二聲道時代中頻段與低頻段的缺陷,所以特別增添了中聲道與超低音。增加中聲道的目的在於讓音場的空虛變得飽滿,同時增加中頻的厚度。增加超低音的原因一方面要減輕擴大機的負擔(低頻是擴大機最費力的地方),讓擴大機專心推好高頻段與中頻段,低頻段則專門交給主動式超低音負責;另一方面也讓喇叭本身減少失真。這樣一來,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佈會更均勻,控制力也會更好。&/p&&p&&strong&音響第四要:音場表現&br&&/strong&「音場」到底是什麼?在美國,「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是二個名詞。「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在台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其實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為無論是「聲音的舞台」或「音台」都無法讓人望文生義。至於「Sound Field」,我們早已用另外一個名詞代替,那就是「空間感」。因此,當我們提到「音場的形狀」時,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形狀。&/p&&p&由於受到頻率響應曲線分佈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於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於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內凹的。這種聲音舞台不同形狀的再生,我稱為音場的形狀。最好的音場形狀當然要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之處:現場演奏時的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於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為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 挑剔的讀者以及評論員們不可不察。&/p&&p&&strong&音場位置&br&&/strong&除了「形狀」之外,音場還有「位置」的問題。這裡面包括音場的前、後、高、低。有些器材會使整個音場向聆聽者逼近;有些則後退。有些音場聽起來會覺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則又像坐在音樂廳的二樓看舞台一般。會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擺位與頻率響應的均勻與否皆為重大影響因素。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該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從較低的地方出來,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錄音時樂團有前低後高的排列時,音場內也要有前低後高的模樣出現。像銅管就極有可能位置較高。&/p&&p&至於整個音場的高度?常您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應該是音場的略低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在視線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於音場的前、後位置應該在那裡?應該在「喇叭前沿一線」開始往後延伸。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不容易求得,因為它與聆聽軟體也有極大的關係。通常,從喇叭後沿一線往後延伸比較容易求得,不過,不能「後縮」得太多。&/p&&p&&strong&音場的寬度&br&&/strong&常常聽到發燒友誇口:「我的音場不只超出喇叭、寬抵二側牆,甚至破牆而出。」這句話在外行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我聽來,則僅是有點誇張而已。我想許多音響迷都有這種經驗,不必我再多費唇舌。一般而言,音場的寬度可以寬抵側牆。至於破牆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點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夠看得到」音場在那裡才算數,牆外的東西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裡。所以,我的音場寬度其實祇在我的牆壁之內而已。&/p&&p&&strong&音場的深度&br&&/strong&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深度感」,現在我把它歸於音場的深度。為什麼不像以前一樣,將它與層次感、定位感並列呢?因為層次與定位談的不是音場,而深度感卻仍屬音場的範圍之中,所以,我將它改成「音場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稱之。與「音場的寬度」一樣,許多人會說他家音場深度早已破牆而出,深到對街。這當然也僅是滿足自己的形容詞而己。真正的「音場深度」指的是音場中最前一線樂器與最後一線樂器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極可能是指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距離。「寬到隔鄰、深過對街」這應該是包含在後面說的「空間感」中。有些器材或環境由於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衝,此時,音場的深度當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場的位置向後縮,結果被誤以為音場的深度很好,那是錯誤的。我相信,您祇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間的距離」這句話就不會錯了。&/p&&p&■二聲道時代,音場的營造要靠喇叭的擺位取得,也就是說依賴喇叭與牆面之間不同距離所產生的時間延遲來產生音場的幻覺,這是需要擺位技術與經驗才得以獲得的,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沒享受過真正實體感的音場。而在多聲道時代,由於音場講究的是現場環繞包圍感,所以混音師在製作母帶時就已經事先設計好音場的表現,這種音場藉著周圍堂音的創造,是把聆聽者包圍在裡面的音場。而不是二聲道時代,音場處於二喇叭一線往後之間的空間。換句話說,二聲道時代,聆聽者與音場之間是有距離的,而非融為一體。多聲道時代,聆聽者與音場之間沒有隔閡,聆聽者絕對融入音場中,有如我們在音響效果很好的音樂廳中聆樂,音樂的親密感非常好。即使您的位置距離舞臺相當遠,但音樂的聲音就好像在您前面不遠發出來的(音響效果不佳的音樂廳聲音距離聆聽者很遠)。您沒聽過這樣的音樂廳吧?好可惜!我聽過,所以能夠體會多聲道這種具有現場環繞包圍感的音場表現。&/p&&p&&strong&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br&&/strong&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麼感受呢?弦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p&&p&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麼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p&&p&■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取決於訊源與擴大機的好壞,在這方面,多聲道並沒有正面的幫助。反而,由於要節省成本,多聲道擴大機與訊源的品質可能會不如二聲道擴大機。如此一來,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自然就降低了。我想,等到多聲道成熟之後,擴大機與訊源的品質一定會提昇,屆時應該會出現更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p&&p&&strong&音響第六要:透明感&br&&/strong&透明感幾乎是一個祇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有些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祇要是有換機經驗的人一定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是「音響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餘各項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祇能單單表現清楚而已。如果能夠達到「清楚又柔和」,那麼該件器材的價值恐怕也不低了。&/p&&p&■不可諱言,多聲道系統中音樂訊號由於經過更多的關卡,所以在「自然的透明感」方面會被劣化,只不過聽多聲道系統的人,因為容易沈醉於多聲道音場的新鮮感以及中頻、低頻的更佳表現,往往會忽略了透明感降低的事實。同樣的,多聲道透明感的提昇還是要仰賴多聲道器材的提昇。&/p&&p&&strong&音響第七要:層次感&br&&/strong&層次感很容易瞭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後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p&&p&■在二聲道領域裡,層次感是相當不容易表現的項目,必須要先有實體感的音場之後才會有良好的層次感。而在多聲道時代,由於音場在錄音時就已經決定大半了,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實體音場,所以連帶的也使得由前到後樂器的層次感更容易再生。&/p&&p&&strong&音響第八要:定位感&br&&/strong&顧名思義,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裡」。聚焦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會導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舉一個例子:夏天很熱時,柏油路上會冒氣。此時如果您走在路上,就會覺得物體的影像會飄。這就像我們音場內樂器定位會飄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鏡,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體表現。總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我們不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要求的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裡,不該動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大外放音量智能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