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知道有个工程是引藏藏水入疆工程招标,也就是说把西藏的水往新疆引?

头图加载中...
镇坐落在盆地,海拔4270米,距市1655公里。是地区行政公署和县政府所在(地图上标示“”即县治所在),是新藏公路上K1058公里处的重要驿站。地处河上游旁,河畔原来是一片荒凉的红柳滩。现在这里是游客进出、地区旅游的集散中心。
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政府机关在1965年7&月23日才迁至镇。当时镇的规模仅限于目前镇中心的一小片地方,周围一片荒漠,只有沿河两岸丛生的红柳显露着生机,冬春季节几户牧民前来放牧,便成了这里最早的“流动人口”。
因为镇位于高原的西部,其东部有大片荒原为无人区,就是羌塘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镇的方圆百里都是人烟稀少的高原地带,再加上原先这里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所以,城镇的发展十分保守。
建镇之初常住人口只有400&人,而城镇建设的规模则是按800&人来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规划,在当时还是一个较为大胆的设想。全镇当时仅有1&口水井、1&间商店、1&间发电房、1&台84千瓦的发电机,所发电量连最基本的照明也满足不了。
由于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使得整体发展十分缓慢,物资供应一直都很困难。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如今,已发展成有20,000人,90%以上为藏族同胞的高原小镇。
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区行政公署迁入此地后,由于这里燃料匮乏,人们只能砍伐盆地内生长的红柳作为薪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原本茂密的红几乎绝迹。为了获取薪柴,人们竟使用炸药把红柳树根从土层里炸出取走。这些行为,最终使盆地在上世纪80年代变成荒芜的沙砾质戈壁滩。每到冬春,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积沙堆墙,镇面临被风沙掩埋的严重局面。
1989年,前有原中科院沙漠研究所所长、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的奠基人朱震达研究员领衔,后有师范大学教授邹学勇博士等团队持之以恒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全世界尚无先例的高海拔地区的治沙领域,广泛研究科学施策,在获得了治沙的。
在这4200米的高海拔地区。历史呈现出一种轮回:曾经,这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红柳滩,穿行而过的河流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后来乱砍红柳作柴烧,风沙逞威变成沙砾质戈壁滩,每年房前屋后总会堆积起一两米高的沙子,街道上沙子横行。
如今,这里再次变成绿洲,林草丰美,风沙受阻,空气湿度上升,鸟儿重归“故里”。
如今的镇鸟瞰。
由于在东嘎皮央扎的胎需要补胎,所以索性在踏踏实实的休息一天。
从大厦出来,周边到处都在修路,最终找到一家修车铺,由于是石子咯破的轮胎,担心破口需要热补,经师傅仔细检查以后说不用热补,正常补胎就可继续使用。太好了!真要热补一是这里可能没有,二是即使有、不知水平如何也不敢在当地做。补胎、倒回原胎,顺利完成皆大欢喜。
中心广场。
广场边是行署会议中心等政府机构。
这个创意有点意思:人物与国旗图案一致——四个围绕一个。
酒店门口的,藏语称森格藏布。河的上源,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藏布相汇合转向,流入克什米尔地区。
在境内长405公里,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因泉水所在山体形同,故名。有7条主要支流,以藏布最大,长约155公里。流域处于半荒漠和荒漠地带,气候干旱少雨,以牧业为主。&&
恰逢国庆大假期间,政府将临近景观大道旁的这段河冰融冰成水,怪不得大冷天河水不冰冻呢。
晚饭去广场边的一家火锅店涮鱼,鲜!还没来得及拍照就风卷残云了。
夜晚的广场载歌载舞。
酒足饭饱回到酒店,一忽有人敲门,老白造访,拿着指夹式血氧仪,不由分说就给我和水媚测了一遍,血氧含量都在90%以下偏低。
老白一本正经的开口了:想好了啊,再往前无人区你们走不走?我也没走过不清楚情况,中间几百公里大片的无人区,往那边去的车极少,方向进藏的车以货车为主也不多,路上两个加油站的间隔距离远且经常缺油,有可能衔接不上。
路上要过好几个5000米以上的垭口,空气含氧量更低,到时候万一有点事没有人能帮到。丑话说前面,万一有事尽量帮,实在帮不了只能听天由命了。
此话一出气氛随之一变,这绝不是调侃,确实需要评估一下。我俩虽然血氧含量始终未达到90%以上,但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较之珠峰大本营之前反而更好,没有太多的高反症状。
从到共计1100公里,按照计划准备用三天时间穿过,第一天到,第二天到三十里营房,第三天经过赶到完成全部行程。
如果不走无人区,将改走东去、或原路返还至,再折返回。
对我来说放弃不仅仅是走不走无人区的问题,而是本次出游的一个心愿红其拉甫国门还能不能去的问题,慎重考虑后我们决定责任自负,按计划行事穿越无人区,完成行程,继而循行计划的下半部分——行。
老白闻听答案,笑容可掬的站起身来,身形明显的轻松起来,他有个特点,心情放松时走起路来有点女模的范儿,他就这样飘了出去。想想也是,穿越无人区没个伴该多乏味啊!
睡觉,明天——县。
D28(10.02)狮泉河——日土县
严格的说,我们今天出发的起点至是最早的路段,后来才从南延至边疆城镇,至段公路于1956年3月开工,日通车,后续又将道路从延伸到了市县的2140公里石碑附近,在此与318国道的中尼公路段交汇,它又被称为叶拉公路。
新藏公路穿越举世闻名的、喀喇、岗底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线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15公里,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30公里。它是世界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
全线几乎所有路段均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沿途横卧着逾千公里的荒漠戈壁、永冻土层和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从大红柳滩到松路段244公里是彻底的无人区几乎见不到人烟。冬季气温达零下40℃,氧气含量只有内陆地区的44%。
好消息是2010年8月份,启动了新藏公路段的改建整治工程。这是50年来该段公路第一次等级改造,全线按照二级、三级公路的标准改建为沥青路面,改建后的公路已于2012年8月底通车。(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我们将翻越海拔4875米的拉梅拉山口抵达。
上午九点半出发,129公里到,看著名的班公措。
过检查站。
一路上坡。
极目天尽头。
电信基站,太阳能供电。
拉梅拉达坂海拔5191米,达坂是、用语,山口的意思,由于1978年以前县属管辖,所以在叫垭口的山口过去一直是叫法——达坂,划归地区后依然没有改变沿用至今,从此往后的行程,我们翻越的山口就都叫达坂了。
下车看看。
岩石逐渐被风化。
骑行者在此露营歇脚。
带着太阳能电池,一应家伙什挺全的。
荒无人烟的大山脚下还有村落?
仔细看是放牧者的临时住所,砖围起的应该是羊圈,夏季这里一定是一片美丽、葱绿的草场。
荒漠之上唯独它的颜色与众不同。
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仍有放牧的。
扔在路旁的事故车。
路边的一片湿地。
水陆相交处的湿地水线。
岩画文化遗址,在县境内。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东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最容易找到的岩画就在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带。
壁画是用坚硬的石头或其它硬物在岩面或岩石上刻凿而成,线条笔划有深有浅,还有少数彩绘画面。岩画内容十分广泛,有狩猎、宗教祭礼、骑乘、放牧、农耕、日、月、山、牛、马、羊、驴、羚羊、房屋、人物等。
天气渐凉,沼泽地上的草色变成了橘黄色。
又见黑颈鹤。
避让军车先行。
沿从骑往的骑行者。这是最牛的骑行路线,因为从的向骑行,是从海拔1700米快速上升到5000米以上,即使是开车、乘车的人,也很难适应这样快速的高度升高及含氧量快速降低的变化,身体会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有些人会没有先兆的猝死。可想而知,骑行者一路蹬车上升时心脏会承受怎样的负荷和压力!
所以,同样是骑行,如果你是从入藏,其强度至少是川藏线的数倍以上!
能的从沿一路骑行入藏、又能安全出藏且毫发无损的,是最牛的,可以自豪吹牛一辈子了!
小兄弟,牛!跪拜了!
有岔路通向大山脚下,是个叫班卡的小村庄,艰苦的生活环境。
藏语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下”。
1635年,拉达克王森格朗加攻下古格扎让卡城堡,杀死古格王觉卧达市,拉达克占领地区。
1681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加措为首领的噶丹地方政权派兵进军,经过三年交战,打败拉达克,收复失地统治了。
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建立地方政权——噶厦,为本统治下的一个宗。
1951年7月,人民解放军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营营长贺景福率部抵达宗。
1961年3月设立县,由维吾尔自治区管辖。
1978年划归自治区,隶属地区管辖。
下午&1:30&分抵达。
午饭吃碗面条。
镇的主要街道,很宽、干净。
人民会堂。
班公措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座湖泊,位于和克什米尔边境,和对该湖归属有争议,班公措藏语又称错木昂拉仁波,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拔最高的鸟岛,位于地区县城约12公里处。
从地图上看,可能没有比班公错更为狭长的湖泊了,全长150多公里,而面积才604平方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5米。图中的蓝色虚线为中印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现在班公措东面三分之二的面积属领土范围。
“班公”是语,意即一块小草地。班公措是和克什米尔地区交界的著名国际湖。
有一个特别蹊跷之处是虽属同一湖,水质却不同。境内的湖水是,清甜甘美,水色碧绿,而到克什米尔境内湖水不仅变咸,而且发臭,不仅人畜不能饮用,连鱼儿都不见踪影。
该湖在我国境内有400多平方公里,长度约110公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湖长度约40公里,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整个湖的面积约有600多平方公里,属内陆湖泊。
有军人在观测水位,观察湖面。
湖边土坡上有一个亭子,上去远望视野更加开阔,俯瞰可见颜色多变的水面。
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
水体异常清澈,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沿环湖道路继续前行看看。
眼前出现了一个班公湖景区标志,转过去看到了湖边的码头,白色的游艇停泊在码头边,岸边一栋栋的木质度假小屋。
这是在中印克什米尔争议区吗?一派祥和景象。
班公湖,2/3&在的境内,1/3&则在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虽有争议但一直是中印边境相对平静的地方,双方在此也没有发生过太多的冲突。
露露乘游艇去湖中的鸟岛转一圈。
不知怎的,因为有了这个码头、度假小屋和游艇,这里的班公措总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大水库,没有了那种寂静无声、神秘高远的意境,则失去了可以令人发呆的理由。
返回镇的路上,一道坝墙上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新藏公路第一驿站。
中午看了挂在窗子上的招牌菜,在这偏远的世界屋脊上,有人经营这些,好诱人啊!中午就踩好点了,早早地来用晚饭。
老板原来在空军司令部当过兵,人见多识广,一眼看上了这块地方,与太太过来共同经营这家饭庄,目的是以为半径,方便在地区的深度游,体味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风景的各不相同,慢慢品味、细细享受这里无忧无虑、天高皇帝远的生活,也许哪天待够了,就再换个地方继续快乐的活着。真正的达人!
像是的迎宾馆,即便是国庆大假期间,也没有几个人入住,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标准算是很高了,干净整洁,不错的宾馆。
从后院望出去,傍晚日落。
D29(10.03)日土县——三十里营房
今天是出进的一天,要翻越上最高的几个达坂,赶近600公里路到三十里营房,中间基本是无人区,加油站也极少。
昨晚在加满了油,今日中间经过的多玛乡过去是没有加油站的,下一个加油点就是距大约450公里的大红柳滩,那里有一个中石油的临时加油点,是否有油要看运气。如果一路都没能加上油,就只有到三十里营房了,将近600公里在5000米以上的高海拔的无人区行驶,空气稀薄燃油性能差,尤其是我的车油耗大,半路没油了是个令人担心的问题。
起个大早告别,多少怀着忐忑的心情上了路。
天空逐渐放亮。
大约130公里后到达多玛乡。
居然了一个加油站!有如神助啊,加满油打开音响,轻松愉悦。
这样算下来余下的450公里路程,即便大红柳滩没油,直接抵达三十里营房油也够了。
8:40&分过多玛检查站,检查极为严格,四个车门和后备箱都要打开检查。
准备好翻越一路的达坂。
军营,大字书写:天路铁军。
迎着旭日,疾驰在世界屋脊的脊梁上。
219国道,爽!
随着离越来越近,很多路牌都已出现字样。
107公里后将抵达——界山达坂。
天之高,地之阔,心灵之清澈。
地域广阔能塑造人的性格,藏人天生一副天籁嗓音,跳起舞来抛袖甩袍,身心极尽舒展,造就了阳光豪放的性格,为什么?生活在这无边无际用不完的空间啊。
再看那东瀛岛国,吟起歌来咿咿呀呀似诵经,脚踏木屐跳起舞来战战兢兢,双手合十手臂斜向侧上方,佝偻着身子一忽向左一忽向右,却始终未能伸展出体外,一副缩手缩脚的模样。又是为什么?地域小不敢抻胳臂踹腿啊,生怕一下就出了陆地掉到海里。狭窄造就出另一种性格——阴郁自闭、猥猥琐琐。
路边拦着金属网,一排插在地里的杆子上、铁丝上挂着衣服、帽子和哈达,做什么用的?警示野生动物过路危险?祭奠什么?车子疾驶而去不得而知。
上午的阳光尚未能融化掉河滩上昨夜的冰封。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首见藏羚羊,有角的是公羊。
藏羚羊主要生活在那边,高原比较少,这个季节草已枯黄就更少见了。
大地土壤渐红,应该快到红土达坂了。
到了,号上午10:25&分,我们抵达了海拔最高的达坂,5378米的红土达坂。
停车,老白掏出了他的宝贝——指夹式血氧仪。老白:血氧87%,脉搏70。
露露:血氧75%,脉搏73。
山青:血氧81%,脉搏86。
水媚:血氧69%,脉搏70。
还是老白两口子厉害,一个年轻,一个带着支架血流好。
红土达坂位于地区县东汝乡松西村以南约11公里,新藏公路K743公里处。
红土达坂是新藏公路沿途最著名的山口之一,迄今是海拔最高的山口,是最高的公路(有建制)山口,可能也是世界最高的公路山口。
红土达坂的海拔高度一直是说法颇多,记录历来有多次变化。曾经记录为5230米,后又更改为5278米,其实都不准确,因为松西村海拔为5218米,从红土达坂到松西村直观感觉这一路一直在下坡,下降高度一百多米是有的,所以,2013年前的石碑和路牌多次被旅行者涂鸦改写,甚至曾被推倒过。
2014年后,有两块高度牌立于此:5378米和5380米,这是因为219国道在翻修铺柏油路面时因为冻土和坡度的原因在此垭口处被挖下去了两米。
看吧,这里就是全世界硬化公路最高处的风景。荒凉到极致的美!
难怪的空气含氧量,比同样海拔高度的其它地方要低得很多,看看周围根本就没有植被!连高原常见的匍地灌木都没有,只有裸山连着裸山。
一路下坡。
前方松西村。
松西村海拔5218米,行政上隶属于县东汝乡,村口的石碑上写着藏家第一村,村子不大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可见门上挂着的招牌,提供食宿。这是我们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村落了。
前行没多远就到了松西达坂,海拔5248米。
从松西达坂到大红柳滩是上绝对的无人区。
正对着219国道的湖——龙木措。(录像由老白提供)
很少有人知道有个盐湖龙木措。
地区的龙木错等高原湖泊,是“盐湖”,盐湖卤含硼、钠、镁、钾、锂和溴等液体矿产资源,锂含量全国第一,前些年,政府不允许开发,现在因新能源的需要,正在加大开发。
站在湖边的山丘上,面前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幽蓝色的光芒,微风拂动水面撩起微微波澜。静,真是静极了。
转过龙木措左手一个大雪山,真漂亮!
像羊脂玉般的温润。
从西松达板到红柳滩是219国道上自然风光最漂亮的路段之一,高山湖泊一个连一个,风景非常壮丽,总觉得透着一点说不出的梦幻感。
转来转去地貌不断变化,这山脉却始终在前方,似近又远。
这里是真正的无人区,没有植被,也见不到赖以生存的动物,一路过来竟连一只鸟都没看见。
又见一个措,这一带应该进入到阿克赛钦盆地了,该是阿克赛钦湖吧,离湖有些距离但有路通湖边,想拐下去看看,手台传来老白的催促声:赶路,赶路!
上最著名的;伸手可摸天的界山达坂,我们到了。
界山达坂是与的界山,有一说原来的界碑位置在松西达坂处,后来将老界碑改为松西达坂,新界碑向方向移动了数十里,就是现在的位置。
赫赫有名的界山达坂是上的神话,曾被认为是上的最高点,历史上曾经被传说为海拔6700米,并立碑标志,几十年来换了几次碑,但海拔6700米的数字都没有改过,现在被确认为海拔5347米。
为什么达坂山口的石碑已换了几茬,但都写的是&6700米?据说也有它的原因:新藏公路初建时测量手段较差,当年测出的是6700米这个高度,几十年下来将错就错,碑换了,但高度没变。
现在已知界山达坂见诸于文献较早的是在1950年。日军区第2军独立骑兵师的李狄三率领的先遣骑兵连从县普鲁村出发,经克里雅山口进军高原,把红旗插上“世界屋脊的屋脊”。经过在无人区一个月的跋涉,于9月9日进抵境内。9月15日,先遣连在两水泉建立了第一个转运留守据点,当天,先遣连将这一消息电报独立骑兵师。
电报很快将喜讯传到了在于阗的独立骑兵师师部、的第2军军部和迪化(今的旧称)的军区。王震司令员得知这一消息后,于9月18日向在的军区、局,以及党中央报告了这一喜讯。
电文如下:
军区、局并中央:
我一兵团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136人,经过45天艰苦行军,经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区,于本月9日翻过新藏交界处海拔6000多米之界山达坂,到达嘎本政府所辖改则地区,行程约计1300华里,并于本月15日在改则境内建立第一个据点。该连在两水泉短暂休整后,将留少数人员留守此地,就地转入侦察情况,寻找藏民,发动群众,其余大部将继续向噶大克(原嘎本政府所在地,今附近)推进。
2013年5月,县旅游局新立下此石碑。
以前界山达坂山口的6700米高程碑,&因海拔数字不准确,多次被旅行者推倒。老碑在2008年的数字还是6700米,2009年涂改成了5248米,并把原来的”区界碑“三个字涂改成”界山达坂“四个字,原来的印迹还隐约可见。因为立碑处既不是海拔6700米,也不是与两个自治区的区界。
自从2013年县旅游局在此立了这块重达数吨的、海拔高度为5347米的更加醒目的石碑后,争议尘埃落定。
行进在几个达坂之间,手台时不时传来老白的询问:身体感觉如何?说来也奇怪,自打上了一路海拔5000米的平台,我们自我感觉出奇得好,没有太多的高反状况。当然,每到达坂标志碑下车时,一定要慢,稍快就会头晕气短,老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到车到,在号称海拔6700米的界山达坂留照。
关于,骑行者流传着一首有名的顺口溜:“骑行,数倍蜀道难;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弯;界山达坂高,伸手可摸天…”。很形象地形容出了上需要连续翻越达坂的特点。(录像由老白提供)
一直以来,进藏的四条线中,骑行者都将视作最难的一条,用百度的话说:是最艰苦、最考验毅力、环境最恶劣、人烟最稀少的极限骑行路线,难度是川藏线的数倍。
骑行是会让人上瘾“中毒”的。
在一路见到这么多的骑行者,今天忽然明白一件事:骑行其实是一种修行!
前面看到了泉水湖,据说这一带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死人沟所在。
看地形,这里是一条几十公里长的山沟,这一段路处于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相对低洼,由于空气流动性差,含氧量只有沿海平原的四分之一。
这里气候多变、条件异常恶劣、危险性很大。一些人走路很摇晃,意识模糊,头和胃很疼。不时出现过路者意外猝死,机车失事。
有坏车占了半幅路。
五十年代初,解放军进藏先遣部队从进藏的一个连队,在疲惫、饥饿、寒冷中到达地图上称为“泉水沟”的地方宿营,第二天,没有一个人再醒过来。从此,这里就被人称为“死人沟”。&&&
每年的五月初开山通行之际,在此总会遇到不知什么时候抛锚在此的汽车,拉开车门,看到驾驶室里的司机和同行者坐在那里,面色如初,等到叫无应声,一拉搡,人便颓然以僵死的姿式跌出车外。
如果说这些“据说”带有虚拟与夸张的成份,但驻武警部队8年救助遇险游客3200多人次的“实地报道”,足以让你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湖里有两间被废弃的平房,据说这里原来准备盖个小兵站,房子刚封顶,湖水却突然涨了起来,把这两间房子淹进了。有人说是得罪了湖里的神仙,兵站的建设便终止了,这两间房永远留在了湖泊里。
联想起这里是死人沟,这事感觉怎么那么诡异呢。
12:10分,我们在境内的最后一个检查站,牌子上标示的已经是出藏登记窗口。再往前的边防通行证就不管用了,要准备好换用的。
甜水海附近有一个高原兵站,离219国道有点远,没看到。据说那是拔最高的兵站,可与红其拉甫媲美。这里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没有名字,看起来漂亮的湖水因含氟量超过普通水400倍,有毒而不能饮用,官兵们只能每星期一次,到40公里外的另一个湖里去拉水吃。
大家都梦想能喝上当地的甜水,不知是谁就“望梅止渴”地给兵站附近的湖取名为“甜水湖”,而高原上的湖泊多称“海子”,于是又夸张演绎成了“甜水海”,
甜水海的水不仅一点也不甜,而且是又苦又涩的盐碱水。
甜水海周边的地貌颇为独特,颜色看上去像是沙山,却又较沙子颜色深,岸边浅滩地则是砂砾质酷似沙滩,配上深蓝的湖水,看上去还真就像是海。
湖边一排小土堆,用来改良土壤?
不知不觉间到了219国道与的分界点,牌坊上写着:欢迎再来,祝您吉祥。公路边的牌子上写着:铁血丹心,征服万山之巅。雄狮劲旅,饮马万山之源——武警交通第八支队。
过了牌坊,下车看看从往方向的这一面。牌坊上一行大字:藏西秘境;天上欢迎你!
侧立一块巨石,上书:藏西秘境,天上。海拔5080米,二O一四年五月。
此刻时间是号,中午12:45分,自我们从出发里程表清零记录到此,总行驶里程7735.8公里。
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准确的、分界点,据说真正的界碑还要往前一些。
突然间就要离开,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袭上心头,自从9月8号自过川入藏以来,在不知不觉间走走停停已经20多天,尤其是这次上珠峰,走,都是过去没到过的地方。
特别是,对爱好者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挑战和诱惑。奇美的自然风光足以抵御长途跋涉、高原缺氧的艰辛。
这一路,我们从方向一路西行进入,羊卓雍措、古城、白居寺、卡若拉冰川、、珠峰大本营、佩枯措、沟天上人间乃村、圣湖玛旁雍措、鬼湖措、纳木那尼雪山、神山、贤寺、古宫遗址、苯教寺庙古如江寺、土林、古格王国遗址、东嘎皮央遗迹、、班公措,进入后,每日始终在海拔4000米以上游走,翻越5000米以上达坂数座。
,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的地方。
你只有沿着这条藏西秘境的天路走啊走.......
走啊走,才能体会什么叫做世界屋脊的屋脊——。
没有人的影子,看不到一辆车,太空旷了!多彩的山脉不断变换角度、耳边呼呼的风在廻响。这是寂静天地间的大美,在这充满神性与灵性的原野,我们尽欢!
老白说见到分界点标志了,此时时间:号中午12:58&分,总里程:7749.4公里。再见,天上!再见,远古的!
进入无人区。前方道路破损,路边一辆自燃后的车架子。
早过了饭点了,向老白通报:又饿又内急,老白问:是要大还是小?荒郊野岭毫无遮挡的地方这问的有意义吗!直接汇报:双管齐下!
这一段是冻土地段,昼夜温差大,土壤经常是夜晚冻白天融,对路基的破坏性很大。两边插着的管子内是一种超导液体,白天可以利用太阳能蓄能,待夜晚温度降低时逐渐向周边土壤散热防止冰冻,解决了高原高寒地区道路路基维护的难题,在青藏铁路沿线也被大量采用。
好似仪仗队啊。
寻到一高坡处开饭。
腾空肚子,双管齐下的好去处。
别看阳光明媚,车外风硬低温,在车内做自加热饭吃午餐。
饭毕,一路下坡。
前面是泉水沟。
一片蓝、黄、灰、白的盐碱滩。
雨季已过水近干涸,留下这片片鱼鳞似的泥塑。
仔细看,是个姑娘呢,巾帼不让须眉!
达坂,海拔5200米。
这是除骑行者外,我们在无人区遇到的唯一个人,这么荒凉的地方还有护路工人啊。
地上土壤变砾石,有戈壁滩的感觉了。
这边时常看到山上有之字形,疑似是小路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为防止陡峭的秃山水土流失,而特意建造的防护设施。
大红柳滩海拔约4200米,据说是因为荒滩上曾经长满红柳而得名。很多人以为这里一定是红柳遍地,但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红柳滩上一棵柳树也不见,仅有的只是红柳滩兵站和一个养路段,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中石油的临时加油站。
抵达红柳滩。
真是临时加油啊,连地下油库都没有,露天直接码放着几个油罐,这模样的中石油加油站还是头回见。一问敢情汽油还没有,幸亏多玛乡了加油站。不然从一气跑到三十里营房还真够呛!
还有130多公里到三十里营房,油够,走起。
河滩地里都是这种红色的灌木,不像是红柳啊,八成也跟一样,早就绝迹了。
老白早就查到三十里营房的容纳量小,住宿紧张,一直在为当晚住宿的落实而焦虑。露露打听到新开了一家旅馆,相对条件比较好,拐着弯经那边的亲戚曲折联系,为我们预定了两间房。
住宿问题落实了,一切就踏实了,可以轻轻松松的前往。
一路沿着喀拉河谷行驶。
喀拉河又名墨玉河,是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一条典型的高山融雪补给型河流。河流干、支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中高山季节雪、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喀拉河在山区蜿蜒曲折,到乌鲁瓦提水文站流出山口。流经,,,在阔什与玉龙河汇流成河,是河的两大支流之一,也是地区的第二大河。全长808公里。
地理分界真是神奇,同样是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过了界,地貌就是完全不一样了。山是同样的山,颜色、地表、植被都明显有区别。
康西瓦,维语的意思是“有矿的地方”。它位于与喀喇交会点的正北方向。康西瓦是一片茫茫的大戈壁滩,夹在喀拉的群山之中,是个交通要道。中印边界距离此地仅有一百公里左右,从这里可以直通中印边界的几个重要的边防哨所,这里是中印阿克赛钦争议区域。
康西瓦,位于喀喇腹地,海拔4280米,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时为、两级军区前线指挥所。
日,印军悍然在中印边界东西段同时向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
在西段地区,军区组织机动部队和边防一线守点分队共约1个加强团的兵力,在北起神仙湾,南至扎西岗,正面600公里的地域内,配合东段我军主力作战,于天文点、河尾滩、空口、4个方向对入侵印军之114旅实施反击,全部清除了印军入侵设立的43个据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歼敌434人(毙265人,伤169人),缴获各种枪支402支,各种火炮37门及其它军用物资一批,解放军牺牲104人,伤224人。
根据军区前指首长指示,解放军西线参战部队方向阵亡官兵安葬于,天空方向阵亡干部安葬于,阵亡士兵安葬在康西瓦。
据此,有83名牺牲战士安葬在康西瓦。这83名烈士中,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9名,三等功臣12名,另有维吾尔族烈士6名,最高职务是副排长。
苍莽群山中,康西瓦烈士陵园背倚巍巍昆仑,面朝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喀喇昆仑,俯瞰喀喇河从脚下流过。这里地处高原无人区,除了往来于上的汽车外,方圆几百里了无人烟。
我们是专门拐上来祭奠在这寒冷、荒凉的边疆,为国捐躯、长眠于此的英烈的。
老白默默地献上专门从为此带来的白酒。
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以后,该陵园又陆续安葬边防区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23名。现陵园共安葬牺牲、病故革命军人106名。
向英烈默哀、脱帽鞠躬致敬。
康西瓦的英烈们,几十年来人们没有忘记你们,驻守在这里的军人一直守护着你们:
边防连新兵上山,先要去向烈士报个到;
老兵退伍,一定要来这里给烈士道个别;
部队换防经过,停下来给烈士们点支烟、敬杯酒;
汽车团的大型车队途经此地,一律减速慢行,鸣笛通过;
就连陆航旅的直升机飞经这里,也会绕陵园低空盘旋向先烈致敬。
几十年来,这些自发形成的习惯在喀喇上代代相传,成为一条不成文、却人人都遵守的铁规。而这也让远在天边的康西瓦长年香火不断,成为一个看似寂寞,事实上却并不寂寞的烈士陵园。
永远的丰碑!
豪气冲天,代代相传。
茫茫喀刺。
国道两侧各有一块小石碑,分别书写着大字:忠。
离开康西瓦后大约75公里,我们于18:15&抵达三十里营房。
三十里营房是上至段最大的聚居点,有较大的超市、小饭店及其他一些生活设施,从出发去,这里是最后一个补充物资燃料的地方。
从出发前往,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在三十里营房留宿。
2010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正式成立赛镇,下辖地区&三十里营房、康西瓦,政府驻地&三十里营房。
“赛”为维吾尔语,意为“殉教者”,其名源于在赛哨所附近一座山顶平台的一座古墓,古墓埋葬着一位宗教人士,他以生命殉道,&故有此名。
赛镇以三十里营房为中心,划定城镇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距县城434公里,西接地区县,西南与国接壤,东南与毗邻,属高原边境镇。
D30(10.04)三十里营房——喀什
今天我们全天就是赶路,预计行驶&610&公里后抵达名城——。
我们将翻越二道5000多米的山脉,先走400公里山路、碎石路到,再走200多公里的准高速路抵达,从海拔5000多米下降到1400米左右,从天上重回人间。
一早仍然行驶在无人区,无人区的野耗牛。
太阳爬上来了。
通过今天的第一个达坂——黑卡子达坂,海拔&4909米。
前方主路被全部冲毁,右拐下道走临时土路。
真有点像&K2&呢。
断路待修。
放行后一路爬坡都是土石路,前面快到麻扎达坂了。
海拔3780米,这里是新藏公路和进的边防公路分叉口,因此地原有两座维吾尔人的坟墓而得名。麻扎:在维语中是“坟墓”的意思。
不尽的三角型山寸草不生,敷满褐色砾石。山口海拔为4969米,前面就是湍急的叶尔羌河。
麻扎,且不说维语的意思,就看这雪山地貌,汉话说法:就够麻麻扎扎的感觉了。
与的高原雪山不同,没有那种空寂、苍茫、和亘古的感觉,一种狰狞,令人错愕的感受。
“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最长的达坂是麻扎。它位于麻扎兵站的北方,上下各近40公里,连续的坡道。
麻扎达坂高山陡峭,直入云天,到处是不尽的岩石山寸草不生,满山敷满褐色砾石。路边的嶙峋而狰狞的巨大山体,相互扭结交错,坦诚地显露着彼此间力的较量。
停留拍照后下山。
来自网络。
库地边防检查站,入疆检查。
窜天杨,有特色了。
路边河滩地午饭。
修路临时放行,武警专门过来告诫:限速25公里。
走入库地达坂。库地达坂:又名孜达坂。海拔3150米,位于线118公里处,是线第一个冰雪达坂因地势险要而得名,维吾尔语意为“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坡长27公里,人到这里高原反映不太明显,但气压反差大,初次上山如不注意容易引起耳膜鼓胀,严重者会造成耳膜破裂。
我们刚下来的碎石山路。
这一路下来我感觉库地达坂是最危险的,坡陡弯多、道路狭窄、土石路烟尘障眼,大车重车多,时有砾石及炮弹坑,不注意会扎胎或托底,所以这段路虽然一直是下坡,但走的很累。
道路在山间盘来盘去,沿此道下山。
与油罐车和大拖板会车,灰尘扬起致什么也看不见,小车在浮土中都有点横漂,双方视线都不请,大车负重且在外道,车身又宽,外侧车轮已骑在路的边缘,土路的边坡极不稳定,大车为防止滑出路边尽可能的往我这边靠,我看不好干脆右侧进了边沟,收了反光镜,方才避免了剐蹭,手台传来后车露露大叫:别再往沟里去了!
这一段是地质条件极差的地段,经常的塌方、滑坡等各种地质破坏,使219国道在库地达坂段始终未能保持完好。
再看看网络照片的库地达坂吧。
终于下来了,路边牧羊大叔的这身装束让我们意识到真的是在地区了。
20多天看惯了藏衣藏袍,咋一改成这模样还真有点别扭。
戈壁滩上笔直大道,前方。
开这么平坦的道都不适应了。
在道路收费全免,进入后又开始收费,刚一遇收费站水媚都不习惯,惊诧道:什么,还收费?
219国道,编号G219,北起地区县的零公里石碑,在此与315国道交汇,南至市县查务乡的2143公里石碑附近,在此与318国道的中尼公路段交汇。
219国道全程:&
(0公里)——柯克亚乡(63公里)——库地(161公里)——麻扎(242公里)——黑孜江干(294公里)——赛镇(358公里)——大红柳滩(502公里)——泉水沟(563公里)——甜水海(598公里)——铁笼摊(668公里)——界山(755公里)——多玛乡(863公里)——镇(968公里)——(1198公里)——昆莎乡(1250公里)——门士乡(1393公里)——八嘎乡(1473公里)——帕羊镇(1525公里)——(1596公里)——(1758公里)——(2000公里)——(2143公里)。
219国道零起点标志。
左书:天路零公里。
右书:昆仑第一城。
——石榴之乡、玉石之乡。
核桃之乡。
新开通不久的至铁路。
还有75公里到达目的地。
晚九点抵达。
进入市中心。
入住五星级天缘国际酒店。
三天时间,穿越了地区的天上路段,顺利通过无人区。这一路几乎没有碰上同方向行驶的车,整体路况较铺油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车坏在半路得不到救援的风险大大下降。
试想当年,如果碰上因路况、气候条件、车况等原因滞留在无人区,确实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海拔高氧气极为稀薄,加上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有幸遇到过路车,救援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无怪乎老白在夜晚造访呢。
我们终于安全的完成了全部行程中海拔最高、风险最大的段的长途跋涉,可以踏踏实实的彻底放松休整几天了,回到人间真好!
本篇游记共含14601个文字,313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水引疆工程招标公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