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贮藏久了,榴莲为什么有酒味会有酒味

【图文】九年级科学能量的获得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九年级科学能量的获得1
&&九年级科学能量的获得1
大小:75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关于细胞呼吸!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一般说来,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最常利用的物质.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也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 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那么,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生物体内的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能够进行另一类型的呼吸作用——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植物、高等动物和人来说,称为无氧呼吸.如果用于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苹果储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以适应缺氧的环境条件.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骨骼肌对氧的需要,这时骨骼肌内就会出现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此外,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以上两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在无氧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要少得多.例如,1mol的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叶绿体--邹艳教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
上传: 赵清平 &&&&更新时间: 10:06:41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 赵清平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于2008年在我省开始试用,其全新的理念、翔实的内容、灵活而又独特的知识呈现模式,在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的同时也给习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大家的普遍感受是:换教材很麻烦,新教材不如老教材好用,你换汤我不换药。但其实新教材让我们站得更高、懂得更多,能让老师感受到以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素质教育。 通过分析,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了许多新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2.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4.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5.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以下通过对新课程生物教材与高中生物老教材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增减、新老教材资料拥有量、重要概念变化五方面的比较,为更好的使用新课标生物教材作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1.知识内容的变化 (1)知识体系的变化 按课标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学体系。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必修1 教材主线:《分子与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又细分为如下几点: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的功能(物质、能量)、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 必修2 教材主线:《遗传与进化》&&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人类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怎样行使功能?基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利用基因?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改变的? 必修3 教材主线:《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 (2)重视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性内容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 例如,关于激素调节,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3)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 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老教材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基础不等于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选修课集中体现先进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矛盾,要灵活变通,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让学生搜集最新进展的资料。 (4)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认真阅读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和课外阅读资料的形式呈现。 (5)处理好不同知识内容的衔接关系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科交叉&&知识链接&&画概念图& 2.探究能力目标和内容的变化 (1)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主要有两个方面:1. 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2.理性思维的方法:逻辑思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形象思维、直觉和灵感、数学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系统方法。对于以上方法,可以明显在必修1中看到观察和实证、必修2:假说&演绎、必修3: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的学习。 (2)改进探究活动的设计 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加于学习:实验、探究、模型构建、资料收集与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课外制作。 (3)充实科学史内容 这与老教材形成了明显的变化,新教材非常注重科学史的发展与灌输,科学史蕴含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可以了解科学家思考、创新的理念以及研究的方法,这些都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到,这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必修2的教材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变化:老教材先从遗传的本质&&遗传物质入手,然后再看现象,而新课标教材则按照人们对遗传现象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编排。先从遗传现象入手,从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入手,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再随科学的发展,人们研究到了基因,这样就从个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这样编排就符合我们对遗传规律发现的自然过程,让学生发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4)鼓励思考和讨论 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变化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②在必修模块中设置&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中特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③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栏目。 ④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变化,最为有效教学的策略,我觉得就是要针对这些变化,系统化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把学生带进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是否走完全程且顺利跳出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尺。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更是一种组织协调的导演调控艺术。那么,如何系统化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预期的成效呢? 1.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 生物课堂教学也是由多种成分和要素组成的,如果不注意整个教学思路的安排,就会鸡零狗碎,毫无美感。只有艺术地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哪里作铺垫,哪里作照应,哪里为高潮,哪里为收笔,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构成一节课的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体现整体和谐美。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是实现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第一步。 首先要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的起点并钻研教材,进行目标的分解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把教材中各部分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建构、整体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工处理教学内容时,力求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和深广度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排列有序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理解,有利于巩固,有利于迁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2.脉络清楚,体现层次性 如果说&整体性&是串起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一根红线,那么在这根红线上,开头串上什么,中间串上什么,后端又串上什么则体现出层次性。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往往包含教学活动的若干环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这些环节,使上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出正是下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入,环环紧扣,步步衔接,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楚,层层推进,形成鲜明的教学艺术性。 一般可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6个学习层次:动机阶段、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贮存信息、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教师教的层次性则有激活动机、提供指导、刺激识记、增强保持、促进迁移、提供反馈。 3.灵活多样,具有动态性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要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情境、组合方式使教学事件的呈现具有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特点,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如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美。 教学程序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动&是指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要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静&则是指由于教学目的需要,在课堂上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静的目的最终还是动,即让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消化吸收所学内容。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是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 教学形式要师生互动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通过讲述、演示实验、播放录像、展示课件模型等知识层次上的交流互动,又有教师借助亲切的语调,恰当的手势等与学生进行的情感层次上的复杂的交流互动。教师的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从引导、示范、创建情境、提出问题、提出任务来激励学生行动;学生的动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动口,动手,兴趣投入,思考问题,完成任务,动脑、动情,提高求知欲为准。师生互动才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而让师生互动更好的策略有情境促动、问题促动、任务促动。 &4.讲究艺术,注意审美性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应该成为送给学生的礼物。如果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着美,则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审美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教师的教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学达到自我要求,即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于是就感到满足、幸福、愉悦,从而产生美感。这种审美体验也恰恰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师生的发展。 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
(1)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2)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3)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如必修二p.4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4)作业系统中注意习题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 (必修三p.14思维拓展) 2.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必修二p.116知识链接) ②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必修二p.118拓展题2) ③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必修一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④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必修三p.21关于&学习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奥秘,目前仍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难题&) ⑤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惟一。 3.纯的叙述式为图文结合 内容更丰富,信息容量更广,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探究性学习。 4.设重要栏目 主要有以下些方面:科学前沿(体现学科进展)、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sts)、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参考) 5.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①作业系统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②作业系统的内容既包括章节后的作业题,也包括某些实验探究中的讨论题;既有随堂练习,又有阶段性的自我检测;既有书面作业,又有课外实践、撰写综述报告等实作评价的内容。 应对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体会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相应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只有领悟了新课标生物教材的编写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应注意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技术到技术的灌输方式,采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实际出发,注意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满足他们学以致用的潜在心理需求。 教学中应利用新课标生物教材全新的呈现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人文资源,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例如,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在学习糖代谢内容时,从糖尿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分析糖尿病产生的原因,从而建构糖代谢的生理过程。这样就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使用好这套新课标生物教材,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终极目标。 三.具体知识点细化比较: 知识点是构成教材的基本部件,大多数教师已对现行人教版教材熟记于心,而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教材是一种全新理念下的课程体系。为了便于老师面对新教材时能够在新的理念下快速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下面以新课标生物必修教材中的3个模块为对象与老教材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相比老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增加与删减。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研究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及&细胞膜系统结构功能&、&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 &&&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增加了&探索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选修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章)、&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表1分子与细胞模块 &
新课程必修1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系统层次呈现)
第一册p.20:生命的基本单位;第一册p.21:各种不同形状的细胞、组织模式(以资料的形式呈现)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零星分布于第一册&细胞&和第二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观察几种细胞的课堂实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一册p.30: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以独立实验的方式呈现);第一册p.33: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学说的建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组成细胞中的元素及化合物;
图2-2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饼状图)
第一册p.10:生命的物质基础;玉米植株和人体内含量比较表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一册p.14:蛋白质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一册p.16:核酸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生物大分子以肽链为骨架(明确提出)
第一册p.13-14:糖类、脂质;
p.10:以表中资料暗示生物大分子以肽链为骨架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一册p.12-13:水、无机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
第一册p.2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2节 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补充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细胞骨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一册p.26: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高三选修p.67: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一册p.3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资料分析和模型构建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以细胞吸水和失水为例说明细胞膜的跨膜运输方式
第一册p.2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p.60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一册p.2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一册p.24: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的的活化能
第一册p.45:新陈代谢与酶
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第一册p.50:新陈代谢与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一册p.72:细胞呼吸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第一册p.52:光合作用
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化能合成作用
第一册p.75: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自养型)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第一册p.34:第2节 细胞增殖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第一册p.40:第3节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凋亡(无)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表2 遗传与进化模块 &
新课标必修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二册p. 19: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p. 19~p. 22)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二册p. 3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p. 31~p. 32)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 减数分裂
第一册p. 102: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二 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二册p.2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p.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第3节伴性遗传
第二册p. 36: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册p.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 dna分子结构
第二册p. 8: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第3节 dna的复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二册p. 13:基因的表达(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册p. 14~p. 17: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部分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二册p. 17~p. 1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达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二册p. 4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二册p. 47:染色体变异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人类常见遗传病类型
第二册p. 52: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选修教材p. 50:人类基因组研究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二册p. 26: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p. 3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p. 4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选修教材p. 49:第三节 基因工程简介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第二册p. 59: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发展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第二册p. 59~p. 60: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第二册p. 61: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 表3 稳态与环境 &
新课标必修3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选修p.6-7一 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选修p.6-7一 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一册p. 88:二 神经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一册p. 84:一 体液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第一册p. 9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选修教材p. 6:一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p. 11:人的体 温及其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选修教材p. 19:免疫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激素的发现
第一册p. 78: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第一册p. 82:其他激素节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二册p. 73: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二册p. 75: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二册p. 77 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册p. 85: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二册p. 89: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二册p. 91: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册p. 93: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册p. 105: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四、新老教材(必修)资料拥有量的比较分析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资料是以图片(包括各种实物图片、模型图片、框架结构图、模式图、人物图等),页边&?&(例如,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文字表格资料(包括页边卡片小资料)等形式呈现出来。 1老教材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和第二册的资料统计 表1: &
老教材(必修一、二册)
图片(幅)
页边&?&(条)
文字表格资料
卡片小资料(条)
表格资料(张)
脚注(条)
课外读物(篇)
能力提升资料
研究性课题(个)
数学呈现方式(幅)
课个生物科技活动(次)
注:本表统计内容不包括练习、实验、课外读物等栏目中的图片。 2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3个模块教材的资料 表2: &
图片(幅)
416(目录19幅)
思考与讨论
文字、表格资料
能力提升资料
批判性思维
课外制作(实践)
资料收集(调查)与分析
数学方式呈现
科学精神培养资料
科学家访谈
科学家的故事
生存、生活资料
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社会
与生物科学有关的职业
注:本表未统计练习、实验、科学家访谈、科学前沿、科学家故事、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图片。 3 与老教材相比较,新课程教材在资料拥有量上表现出的特点 根据前面的统计资料可以做出以下柱状图: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与现行生物教材无论是从资料量还是类型和给出方式方面,都是在全新理念下做出的精心安排,这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安排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需求,也可满足高中学生生物学素养形成对课文材料的要求。其特点有: (1)资料的丰富性增强   新课标教材中的资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上都极其丰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2)资料的可选择性增大   新课标教材中的资料丰富多彩,为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建构的素材。 (3)资料充分展示了生物学的科学性   无论是数学方式的展示、模型的建立、方法介绍、能力训练、问题探究,还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教材中的资料无一不是体现了生物学的科学性。 (4)资料充分展示了生物学的生活性   生物即生活,这也正是生物学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地方。在这方面,新教材通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方面得以充分地展示,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以丰富而又切合实际的资料来呈现科学内容的方式,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必将使&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成为今后生物课程改革的亮点。 4 应对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精力集中到充分体会教材的编写理念及对这种呈现方式所表达的目的的思考上   教师只有领悟了教材的编写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教师应注意改变以往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技术到技术的灌输方式,采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实际出发,学会驾驭资料,注意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意识。 (2)利用丰富的资料,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将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所有教学工作的中心,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形成观念。同时,还应进行个别化、个性化教学,认同学生间的差异。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的问题探讨(1.你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2.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请你推测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配以精美的光学显微镜下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图片,用简单的导语引入细胞膜的成分及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最后得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与生活的联系、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达到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目的。 (3)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应灵活选择资料   新课标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但不意味着每一个资料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所以教师要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资料让学生整体探究,还可以留下少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这样既可让全体学生获得生物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自发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   总之,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利用好新课标教材中的丰富资料,才能通过这些资料来实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标。 五.新老教材重要概念变化比较分析 &
新课程教材
第一册p.14
二糖是水解后能够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必修一p.30
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综合而成
点明单糖形成二糖的过程
第一册p.27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必修一p.45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
纠正了仅叶肉细胞含叶绿体的科学性错误
第一册p.28
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有人把它比喻成蛋白质的&加工厂&
必修一p.46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对高尔基体的功能阐述得更加清楚、准确
第一册p.32
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必修一p.52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增加了核孔的信息交流功能,更准确
第一册p.32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必修一p.54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对细胞核的功能概括得更加简洁、准确
第一册p.23
自由扩散是指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必修一p.70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更加简明易懂
第一册p.23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细胞呼吸
必修一p.91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将生成atp的过程纳入细胞呼吸过程中,更加科学
第一册p.40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必修一p.117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将&相同细胞&改为&一个或一种细胞&更准确;增加&增殖&二字,点明后代的来源过程
第一册p.41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必修一p.119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提高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第一册p.41
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有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变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必修一p.125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了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体机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点明癌细胞的形成是因为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概念表述更加完整科学
第二册p.24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
更加通俗易懂
第一册p.106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必修二p.24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增加了精卵细胞的识别过程,加强科学性
第二册p.39
有些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
必修二p.33
人类红绿色盲等的基因位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加强概念陈述的逻辑性
第二册p.15
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必修二p.64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作1个密码子
通过陈述顺序的调整,使概念表达更通俗易懂
第二册p.43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必修二p.81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将&改变&改为&替换&表达更加准确明了
第二册p.53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必修二p.90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提高准确性
第二册p.59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必修二p.114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增加&全部个体&更加准确
第二册p.59
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做基因频率
必修二p.115
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指明该比率的&分母&,表达更严密
第二册p.62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必修二p.119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第二册p.62
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必修二p.119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调整表述的顺序,并作适当删减,提高概念的罗辑性
第二册p.88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必修三p.16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语言表达更简法、准确
第二册p.73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必修三p.60
种群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种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指明该比率的&分母&,表达更严密
第二册p.74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必修三p.62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表达更严密
第二册p.76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必修三p.73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表达简明扼要,并加强科学性
第二册p.70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这种现象叫做竞争
必修三p.73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不但清晰阐明竞争的对象,并将竞争特点和结果阐述清楚,有利于对概念的把握
第二册p.109
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动象在内的一定面种陆地或水体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必修三p.126
就地保护是指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第二册p.110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必修三p.126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将&迁地&改为&易地&更准确,概念陈述简明扼要,并加强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应对策略: 对于已经习惯了老教材的老师,面对这么一些具体概念的直接变化,可能一时分得不是很清,而且看上去对教学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既然新课标生物已对这些概念作了重新概述,作为教师就应该很好的去理解这样变化的理由,并很好的进行重新认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生物改变了这么多概念,很好的面向了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概念表达得更加简明扼要,更加准确,更加科学,便于学生的理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受过渡教材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面对新教材时,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对知识系统的要求仍停留在过渡教材的层次上。 (2)新教材中的叙述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而部分学生活动限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展,因此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没什么好讲&,不得不增加额外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3)对高考命题的担忧。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教材前,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调查和论证,因此对课标要求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但高考命题者往往只有两到三个月时间进行试题的命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由于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学生高考失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十分担忧的事。在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作用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新课程课堂。 面对这些担忧,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学习,认真钻研现行新课标教材及课程标准,时刻准备着,随时准备时代变革的挑战,我们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只有多多进行研究,深入研究,这样才只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榴莲为什么有酒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