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咳嗽痰多流鼻涕不严重,痰多得很、中医开的方子:炙甘草、炙麻黄、川射甘、京半夏、炒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姚贞白医案 作者: 姚承济
金××,女,五十三岁,家住昆明市。1943年。初诊:患咳,烧数年不瘥,时作时止。余视其形瘦肌消,唇干,颧红,声嘶不扬。询悉孀居多年,操劳过甚,素常极易伤风。病发时胸闷气促,痰凝不爽,且痰中有血丝夹带,潮烧自汗,口中干燥。自述生平不喜辛燥、温补之药,而清热之品已服多剂,罔然无效。所幸者食欲善佳,夜能安卧。脉象乍取弦滑而数,重候则虚,舌质红,苔白燥少津。此因过劳,精气有伤,外邪入侵,肺先受病,兼因肝郁化热,木火刑金,久则血弱阴亏娇脏失润,至成虚痨之疾。金匮云:“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此之谓也。亟宜清燥救肺,养肝调理。处方:炙麻黄根6克 苏梗片9克 光杏仁9克 广桔络6克 京半夏9克 炒杭芍9克 茯苓神15克 生甘草3克 藕干4.5克竹茹6克冬瓜子9克(冲) 白茅根12克 净杷叶2片 二诊:上方三剂,咳嗽略减,气促稍平。余症仍然,溺黄。续用原方化裁。处方:白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炒杭芍9克 茯苓神15克 瓜蒌壳9克光杏仁9克冲苏子9克 生甘草3克 竹茹6克白茅根1 2克 藕干4.5克 浮小麦15克 薏苡仁12克 净杷叶2片三诊:上方连进五剂,潮烧、自汗已减,痰中血丝减少。咳时偶感胁痛,尚觉口干。渐润,溺色转淡。脉细弦而滑,舌红,苔薄较润。仍守原意,酌加滋润之品。处方: 甜桔梗6克川贝母9克 白茅根15克生杭芍9克炙紫苑9克炙冬花9克瓜萎壳9克大寸冬9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9克银柴胡9克新鲜梨、藕汁每服调兑各一匙。四诊:上方续进五剂,潮烧已退,痰血已止,口燥渐除。时咳嗽,头昏神倦。此燥邪得清,气阴渐调润。再拟下方:空沙参9克麦门冬9克冲苏子6克光杏仁9克川贝母9克 炙冬花9克 炒杭芍9克 京半夏9克 广桔络6克生甘草3克 冬桑叶9克 茯苓神15克 白茅根15克 生苡仁12克净杷叶2片五诊:上方服用十剂,诸症消失,脉象转为缓弱,红润。病势向愈,赓续滋益脾肺,调血养肝。处方:空沙参9克 自元参9克淮山药12克茯苓神15克京半夏9克 广桔络6克 炒杭芍9克黑小豆15克净杷叶2片莲子15克 炙冬花6克 炙甘草3克 二冬羔、雪梨羔,每服各调兑一小匙为引。[按]虚痨既成,而肺燥气郁,痰热之势嚣张,攻补皆误。以清燥救肺法出入变化,缓症缓治,看之平淡,行之实难。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5:04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_甜梦文库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目录一、伤寒、温病类医案 (一)太阳表实证 16 页 (二)阳虚伤寒 19 页 (三)郁寒发热证 (四)阳明热病传少阳证 (五)太少两感证 (六)伤寒戴阳证 (七)风温 (八)春温 (九)暑温 (十)暑湿 (十一)暑秽 (十二)湿温 (十三)湿热 (十四)伏暑 (十五)风暑 (十六)秋燥 (十六)冬温 (十八)温疫诸证 二、内科杂病类医案 (一)感冒 16 (二)内伤发热(高热) (三)内伤发热(低热) (四)咳嗽 26ye (五)喘证 (六)痰饮 (七)肺痈 (八)肺痨 (九)虚损 (十)衄血 (十一)咳血 (十二)吐血 (十三)便血 (十四)蓄血证 (十五)惊悸、怔忡 (十六)不寐 (十七)癫痫 (十八)中风 (十九)偏风 (二十)眩晕 (二十一)厥证 (二十二)肢厥 (二十三)痹证 (二十四)热痹 (二十五)血痹 (二十六)痿证附:重症肌无力 (二十七)奔豚气 (二十八)反胃 (二十九)呃逆 (三十)呕吐 (三十一)泄泻 (三十二)痢疾 (三十三)便秘 (三十四)黄疸 (三十五)黑疸 (三十六)痞块 (三十六)水肿 (三十八)阳萎 (三十九)阳强 (四十) 癃闭 (四十一)五淋 (四十二)头痛 (四十二)胸痛 (四十四)胃痛 (四十五)腹痛 (四十六)胁痛 (四十六)肝着 (四十八)鼓胀 (四十九)消渴 (五十)疟疾 (五十一)颤抖、震颤 (五十二)无脉症 (五十三)盗汗 (五十四)无汗症 (五十五)夜游症 三、妇产科病类医案 (一)月经先期、后期 (二)痛经 (三)经闭 (四)崩漏 (五)其他月经病 (六)带下 (七)恶阻 (八)妊娠感冒 (九)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十)子肿 (十一)子喑 (十二)胎水肿满 (十三)子痫前驱出血 (十四)流产后出血 (十五)产后晕厥 (十六)产后狂躁 (十七)产后发痉 (十八)产后发热 (十九)产后血痹 (二十)产后癃闭 (二十一)不孕 (二十二)症瘕积聚 (二十三)妇人脏躁 (二十四)妇人缩阴证 (二十五)阴挺 四、儿科病类医案 (一)小儿伤风 (二)小儿肺炎 (三)顿咳 (四)麻疹 (五)小儿风温 (六)小儿湿温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八)脊髓灰质炎 (九)小儿痢疾 (十)小儿咽白喉 (十一)丹痧 (十二)惊风 (十二)疳积 (十四)小儿吐泻 (十五)小儿黄疸 (十六)小儿肝昏迷 (十六)小儿肾炎 (十八)尿频 (十九)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十)小儿白血病 (二十一)过敏性紫癜 (二十二)血友病 (二十三)解颅 (二十口)小儿癫痫 五、外科、皮肤科病类医案 (一)颈痈 (二)子痈 (三)臀痈 (四)疔疮 (五)夭疽 (六)背疽 (七)骨结核 (八)瘿瘤 (九)瘰疡 (十)痄腮、发颐 (十一)噎膈 (十二)乳痈 (十三)乳癖 (十四)乳疬 (十五)乳痨 (十六)肠痈 (十六)肝痈 (十八)肾痈 (十九)胆囊炎 (二十)胆结石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二十二)慢性前列腺炎 (二十三)臁疮 (二十四)脱疽 (二十五)破伤风 (二十六)静脉炎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二十八)天疱疮 (二十九)丹毒 (三十)蛇窜疮 (三十一)湿疹 (三十二)风癣 (三十二)白H风 《三十口)白癜风 (三十五)扁平苔癣 (三十六)玫瑰糠疹 (三十七)瓜藤缠 (三十八)硬皮病 (三十九)红斑性狼疮 六、五官、口腔病类医案 (一)凝脂翳 (二)花翳白陷 (三)瞳神干缺 (四)视瞻昏渺 (五)暴盲 (六)青风内障 (七)枣花翳内障 (八)鼻鼽 (九)鼻衄 (十)鼻渊 (十一)脓耳 (十二)耳聋 (十三)眩晕 (十四)乳蛾 (十五)喉痧 (十六)喉痈 (十七)白喉 (十八)梅核气 (十九)口臭 (二十)口疮 (二十一)声带麻痹二、内科杂病类医案 (一)感 冒例一 薛XX,男,60 岁,初诊日期:1963 年 3 月 8 日。 感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 于燥,小便正常。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属感冒夹湿, 治宜疏解。 方药: 苏叶 4.5 克 杏仁 6 克 桔梗 3 克 炒枳壳 3 克 前胡 3 克 制香附 3 克 陈皮 3 克 炒莱菔子 4. 克 薄荷 5 (后下) 克 荆 3 芥 3 克 甘草 1.5 克 葱白(后下)3 寸 3 月 16 日(二诊) :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 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脉浮滑,秽苔未净。 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方药如下: 苏叶 6 克 杏仁 6 克 桔梗 3 克 炒枳壳 4.5 克 前胡 3 克 制香附 4.5 克 陈皮 3 克 炒莱菔子 4.5 克 僵蚕 4.5 克 炒 神曲 6 克 甘草 1.5 克 豆豉 9 克 葱白(后下)3 寸 4 月 2 日(三诊) :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 胀,大便不畅量少。脉沉滑,秽苔未尽。外邪已解,湿滞未 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方药如下: 炒苍术 6 克 厚朴 6 克 陈皮 4.5 克 炙甘草 1.5 克法半 夏 6 克 蕾香梗 6 克 槟榔 4.5 克 炒枳实 3 克 大黄(另包 后下)3 克 神曲(炒)6 克 生姜 3 片 继用香砂平胃丸 3 袋,早晚各服 6 克,白开水下,调理 而愈。 ( 《蒲辅周医疗经验》 ) 例二曹X,男。 形寒骨楚,风寒束干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不更 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 方药: 川桂枝 3 克 (后下) 生麻黄 3 克 蔓荆子 3 克 羌活 9 克 生 锦纹 3 克(挫细末分吞)郁李仁 12 克 杏仁泥 18 克 晚蚕砂 9 克(包)粉甘草 3 克 ( 《章次公医案》 ) 例三 朱 XX,体赢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 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兔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 而微热,身胀腰瘦,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鼓生姜汤, 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舆而来诊。脉细微乏 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 党参 15 克 桂枝 9 克 酒芍甘草各 9 克 生姜 4.5 克附子 9 克 大枣 5 枚 嘱服 3 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 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 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赵守真: 《治验回忆录》 ) 例四 钱 X,男,39 岁。 半年前曾连患感冒数次,愈后每日下午仍自发热,不甚 高,约在摄氏 38 度左右,时有汗出。??迭用西药青链霉 素等,中药三黄,白虎、犀角地黄、青蒿鳖甲、龙胆泻肝、 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 纳食亦不见佳,舌绛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 尚有抗力。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 积留余邪在内,流连干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 是以无从检查。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 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拟用引 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 丹皮、丹参各 6 克 赤白芍各 6 克 细、鲜生地各 9 克青 蒿 9 克 地骨皮 9 克 黑芥穗 9 克 浮萍 6 克 大豆卷 24 克 山 桅子 9 克 木通 4.5 克 银柴胡 4.5 克 片黄芩 9 克另:羚 羊角 1.8 克、牛黄 0.6 克共研细面,分 M 次冲服。 M 诊:前药眼 2 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 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 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 白茅苇根各 12 克 生地黄 15 克 鳖甲 15 克 寸麦冬 9 克 寒水石 12 克(滑石块 15 克同打布包)白薇 6 克 赤苓芍各 9 克 胡黄连 4. 克 蝉衣 4. 克 润元参 12 克 粉丹皮 9 克 知 5 5 母 6 克 炒枳壳 6 克 南花粉 12 克 草梢 3 克 三诊:连进 5 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 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 偿,立丸方善后。 生熟地各 30 克 党参 60 克 陈阿胶 60 克 白术 60 克当归 身 30 克 洋参 30 克 五味子 30 克 玉竹 60 克 酒杭芍 60 克 龟 板 60 克 甘枸杞 60 克 丹参 60 克 绵黄芪 90 克 天冬 30 克 云 茯苓神各 30 克 炙草 30 克 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 9 克,每日早晚备服 1 丸,白开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 《中医杂志》 5:328, 1958) 。 例五 崔 X ,男,40 岁。 两脉细弱无力,形寒背部为甚,喘逆已将一年,入冬增 剧,咳嗽,舌苔白腻质粉红,不思饮水,左胁内痛,不能依 左而卧,二便如常。病属感冒传里,与饮并留胁间,姑以温 运化饮,深虑足肿大喘。 嫩前胡 3 克(麻黄汤煮透去麻黄)粗桂枝 1.5 克(赤芍 6 克同炒)家苏子 4.5 克 自芥子 1.5 克 桑白皮 9 克甜葶 苈 3 克(焙)大红枣 7 枚 法半夏 9 克(粉草 3 克同打)新 绦屑 4.5 克 生海石 15 克(先煎)苦杏仁 9 克 建泻 9 克 另:白蔻仁 0.6 克 真琥珀 0.9 克 M 味同研,以胶囊装 好,匀两次药汁送下。 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 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绛。病延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 法加减。 粗桂枝 1.5 克(赤芍 4.5 克同炒)嫩前胡 3 克 桑白 皮 9 克 家苏子 4.5 克 甜葶苈 3 克(焙)逍遥丸 15 克(布 包)鲜枇杷叶 9 克(布包)旋复花 6 克(布包)新绛屑 6 克 法半夏 9 克(粉草 3 克同打)苦杏仁 9 克 鲜煨姜 2.1 克 大 红枣 7 枚 建泻 9 克 焦苡米 9 克 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 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气滞,中有停饮,拟再 以温和化饮。 淡附片 2.1 克(用面糊煨透)粗桂枝 1.5 克(蜜炙) 生紫苑 3 克 法半夏 9 克(粉草 3 克同打)法制陈皮 4.5 苦杏仁 9 克 鲜枇把叶 9 克(市包)香砂枳术丸 15 克(布包) 鲜煨姜 2.1 克 大红枣 7 枚 生熟谷麦芽各 9 克建泻 9 克 冬 瓜子 30 克 象贝母 12 克 连皮苓 12 克 四诊:咳嗽巳止,夜间亦未咳,惟劳动则气短微喘,舌 苔白腻,两脉细弱。停饮巳化,病后气血两亏,当宗金匮法 加味。 全当归 9 克(粗桂枝 1.5 克同炒)法半夏 9 克(粉草 3 克同打)炙陈皮 4.5 克 甜杏仁 9 克 鲜煨姜 2.1 克 大红 枣 10 枚 香砂六君子丸 15 克(布包)淡附片 3 克(用面糊 煨透) 潞党参 9 克 (米炒) 生熟麦谷芽各 9 克 丝瓜络 9 克 建 泻9克 (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戊中医杂志》8:549,1958) 。 例六 男,67 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证 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 个月来亦无效果。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 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桂枝汤调 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 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 凤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凤得黄芪不虑其 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 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 机会。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 【评按】 感冒为常见病之一。系因风邪病毒侵袭而致。 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凤寒感冒可参考伤寒表证治法; 风热感冒的初期与温病卫分证治法略同,兹不―一列选医 案。此处所选录者,均系兼挟特殊清况,或难以处治者,可 备临证参阅。例一感冒已两周,尚发烧,苔黄腻,乃湿性粘 腻缠绵不愈之故。证属感冒挟湿,蒲氏在治疗时根据《内经》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的原则,初 诊治以疏解,二诊硫解兼理肠胃,三诊外邪已解,湿滞未尽, 故治以和脾利湿消滞之法,立法处方的层次和脉络比较清 楚。例二风寒感冒外邪束表,七日来大便,表里俱实,故用 表里双解为法。因其形寒骨楚,更以麻黄、羌活加强解表之 力;郁李仁、杏仁润肠;小量生大黄挫细末分服者,取其轻 下之功,师古方意而不泥于成方。例三素体赢弱,常有遗精, 肾虚之本,感受外邪后,症见微热、微汗、脉细微而乏力, 乃阳虚外感之证。刨&葱豉生姜汤,单纯发散,更伤阳气, 症反加重。遂以参、附、姜、桂并用,温阳散寒,扶正祛邪, 三剂而诸证悉已。例四证属感冒后余邪内恋。患者半年前曾 患感冒数次,愈后低热不退,时有汗出,证属正虚邪恋所致, 施氏抓住深伏之邪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治当因势利导,用引 病外出之法,热遂大减,继以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祛 除余邪,余邪去,又立丸药方补益气血,以防后患。例五为 外感之邪侵袭入里与饮并留胁间,故见形寒、喘逆、咳嗽、 胁痛,不思饮食,两脉细弱无力。因其形寒,可知表邪未清。 疏方于温运化饮法中,寓解表祛邪之意,药后寒散饮化。继 以温化饮邪、调理气血法善后,证情虽较复杂,俱汪氏立方 遣药独具匠心。例六介绍了秦氏对于虚人经常感冒的防治经 验,既有实例,又有理论阐析,言简意赅,寓意颇深。(二)内伤发热(高热) 例一 王 X X,男,11 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 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后 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 40℃以上,而患 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 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 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 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 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 各 4.5 克 净桃仁、川牛膝、干地龙各 6 克 干生地 9 克桔 梗、甘草各 3 克 连服一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 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又以原方并佐以小金丹,早晚 各服一丸。二周后热降痛减;三周午后之热巳低,胁痛消失, 大便曾见黑粪,舌黯稍减而脉细,改为两日一剂,缓其剂而 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二十日后复诊,热退已二周余, 停药已达一周,患者由 29.5 公斤增至 31 公斤,舌色鲜红 而不黯,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 巛蒲辅周医案》 ) 例二 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 达 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时手心 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i痛,大便数天一次。舌苔厚 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 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 晚上热即平静。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 例三 刘 X x,男,17 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 1965 年 10 月 21 日。 患者于了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 ,一 56 一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 温波动于 38.℃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 运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 4 点至夜间 2 点发热 (38.5℃) ,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 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 舌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 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 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 方药: 青蒿 10 克 鳖甲 10 克 秦艽 6 克 地骨皮 12 克 玄参 12 克 银花 15 克 天花粉 15 克 鲜生地 12 克 丹皮 10 克 赤白 芍各 10 克 僵蚕 6 克 鲜石斛 30 克 灯芯 1. 克桂枝 3 克 甘 5 草 6 克 鲜茅根 30 克 银柴胡 3 克 10 月 25 日: 服上方 4 剂后, 热势稍减, 下午体温 38. 9℃, 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 3.5 克,银柴胡 改为 3.5 克,继服 6 剂。 11 月 1 日:药后曾有两天体温正常,昨日又达 38℃ 苔 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 不清,上方加焦槟榔 10 克,蝉蜕 3.5 克,继服 6 剂。 11 月 8 日。烧未大作,昨日体温 37.st,右侧耳痛,流 黄水(素有中耳炎) ,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 方再进 4 剂。 皿月 12 日: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清况良好。 巛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 [评按]内伤发热系指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的发 热。白于阴阳气血偏虚而致者为虚热;因气滞、血瘀、食滞 而致者为实热。本组病例均为高热不退,连同下节“低热” , 均属内伤发热范畴。例一午后发热、脉涩、舌黯,胁痛不移, 既无表热见证,又无里热可循,证属血瘀发热。当活血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汤而立奇功。例二证属阴阳两虚,中气不振, 治以甘温除热立竿见影。 例三发热已三月余, 因其夜热早凉, 咽干、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发热,故取青蒿鳖甲汤、清 骨散加减,以清阴分伏热,又因时值深秋,且有恶寒发热汗 出,故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营养阴 除热而设,后加常山、焦榔、蝉蜕祛痰导滞,宣达气机,内 外调和而愈。(三)内伤发热(低热) 例一 黄 x X,女,39 岁。初诊日期:1976 年 11 月 6 日。 今年“五一”节后受凉得病,寒热往来,热度在 38oC 以 上,以后服药热度下降,但始终未退净,半年来每天低热 (37.2℃~37.3℃) ,鼻干而塞,口干怕冷,到后半夜烦 热不得眠,面赤,头及手足出汗而全身无汗,口渴欲饮,咳 嗽痰多如自沫,大便秘结,脉迟细,舌色尚正,中心苔黄, 舌边起滤泡。 辨证:寒邪失于汗解,寒郁化热,邪在气分留恋。外感 之病,非骨蒸潮热也。 治法.表里双解,仿防风通圣散法。 方药: 柴胡 4. 克 黄芩 9 克 知母 9 克 生石膏 12 克 焦山栀 9 5 克 淡豆豉 9 克 杏仁 9 克 生甘草 4.5 克 鱼腥草 30 克 赤 白芍各 9 克 炒枳壳 9 克 制大黄 9 克 姜半夏 12 克 a 剂。 11 月 1 日(M 诊) :服药后得畅汗,大便亦畅通,已不怕 冷,口干亦减,痰巳减少,尚觉鼻干,右颈部有肿胀感。 除邪务尽,仍以原法,方药如下: 柴胡 4.5 克 葛根 9 克 黄芩 9 克 焦山栀 9 克 淡豆豉 9 克 制大黄 9 克 赤白芍各 9 克 炒枳壳 9 克 姜半夏 9 克 鱼 腥草 30 克 杏仁 9 克 夏枯草 9 克 生甘草 3 克 11 月 14 日(三诊) :外邪已解,低热已不复作。??随 访病人此后低热不再发作,逐渐恢复健康,并上班工作。 (金寿山主治,吴杰等整理:高热、低热, 《新中医) )227,1979) 例=郭 x x,女,40 岁。初诊日期:1973 年 6 月 17 日。 患者 3 年来下午低烧,常达 37.7℃~37.8℃,每到夜 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 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 辨证:阴虚肝旺。 治法:滋阴调肝。 方药: 生地黄 24 克 山萸肉 12 克 怀山药 12 克 丹皮 12 克泽泻 9 克 茯苓 9 克 柴胡 9 克 五味子 6 克 白芍 9 克紫肉桂 6 克 6 月 26 日复诊: 低烧已下降到 37C, 嘱再服前方 10 余剂, 以巩固疗效。 巛岳美中医案集》 ) 例三 龚丶 X,男,58 岁。初诊日期:1965 年 3 月 5 日。 低烧两年余,手足心热,午后热甚,体温偏高,常自汗 出,头晕,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脉迟,舌淡苔薄白。 辨证;气液不足。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 浮小麦 12 克 炙甘草 6 克 大枣(切)5 枚 黄芪 12 克 北 五味(打)3 克 天门冬 9 克 地骨皮 6 克 枸杞子 6 克 3 月 9 日(二诊) :药后低烧巳退,汗出减少,头晕,咳 嗽亦减,但晚间手足仍发热,二便正常,脉舌正常,停药 观察。 3 月 12 日 (三诊) 停药两天又发低烧, : 宗原方再服 5 剂。 3 月 20 日(四诊) :药后偶有低烧,近几天肠胃欠佳,有 时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饭后微噫气,肠微鸣,脉沉细,舌 正无苔,属脾气虚弱。治宜益气缓肝。方药: 党参 6 克 炒白术 4 石克 云苓 3 克 炙甘草 1. 克陈皮 2. 5 4 克 木瓜 3 克 炒小麦 9 克 五味子(打)3 克大枣(切)3 枚 4 月 2 日(五诊) :低烧已去,食欲好转,原方继服 5 剂, 诸证悉平。 ( 《蒲辅周医疗经验》 ) 【按】低热是常见的证候之一,可见干多种病证。UI 其 难以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故西医往往冠以“低烧待查” 。 中医认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热失于汗解,以致余热缠扰所 致。外感发热,若邪在肌表,洽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洽 法获效之关键在干辨证是否确切,方治是否恰当,若一见发 热即用清热解毒之剂,不合病机则造成误治。例一系外感失 一 60 一汗所致。金氏认为: “对于失汗之热已非一般解表药 所能治,必须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 。本 例证见鼻干而塞,口干便结,说明热象较著。外感寒邪失于 汗解,化热入里,治以清热祛邪之法,表里双解,服药后得 畅汗,大便已通,表里得解,郁热自退。例二证属阴虚肝旺, 以滋阴调肝为主,妙用肉桂引火归原,久虚低热得以平息。 蒲氏认为引起低烧的原因很多, “外感热病治疗失当,将息 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 ”其他又如中气不足、 肝脾不和、阴分亏虚,以及气虚、血虚,均可以引起内伤低 热。在治法上,他认为苦寒药不宜多用,过用苦寒不仅伤脾 败胃,亦易化燥伤阴。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 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易伤中气,反使症情加重。例三, 证属气阴不足。 方用甘麦大枣汤加黄芪, 亦属甘温除热之法; 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气养阴除热。实属组方严谨,遣药 得当。(四)咳嗽例一 张 X X,男,40 岁。初诊日期:1955 年 7 月。 患伏暑咳嗽,曾自服丸药,得汗不恶寒,唯头部出汗甚 少,肢体乏力,连日大便干结,小漫不清,食物不多。宜芳 香和化宣达为治。 方药: 鲜霍香 9 克 黄芩 9 克 六一散(包)9 克 鲜佩兰 9 克 茯 苓 9 克 瓜萎皮 18 克 杏仁泥 9 克 陈皮 4.5 克 鲜荷叶一大 张(剪碎)枳壳 4.5 克 伏暑兼挟气郁,服上方头部汗出津津,肢体顿觉轻快, 惟胸际阻闷,咳嗽,便秘。再仿原方增味。 杏仁泥 9 克 黄芩 9 克 川连 2. 克 法夏 6 克 川厚朴 4. 1 5 克 黄郁金 4.5 克 川贝 9 克 茯苓 9 克 六一散 9 克(布包) 枳壳 4.5 克 瓜萎皮 18 克 生枇把叶 6 克(布包) 服上苦降辛通方,胸闷立开,咳嗽平复,大便通顺,病 已向愈。 (张菊人: 《菊人医话)) } 例二 杨 X,男,29 岁,五月。阴虚火升,火刑金灼,咳 而咽燥,两胁震痛,午后有虚潮之热,脉象弦数,舌红而干, 久延有失血之虑。 清炙桑白皮 6 克 地骨皮 9 克 黛蛤散 12 克(包)煅赭石 12 克 天花粉 6 克 川郁金 4.5 克 橘红络各 4.5 克粉丹皮 4.5 克 蜜炙白薇 9 克 川贝 9 克 冬瓜仁 12 克 二诊:潮热已减,咳嗽胸痛见瘥,脉不数。 白杏仁 9 克(柞)地骨皮 9 克 蜜炙枇把叶 12 克 炙白薇 9 克 清炙桑白皮 6 克 代赭石 15 克 蛤壳 12 克(杵)炙紫苑 6 克 川贝 6 克 炒橘红 4.5 克 川郁金 4.5 克 泡射干 2.4 克 三诊:火不灼金,金润始复,热退咳减,胁痛巳止,脉 弦舌红,再拟清润养肺。 南沙参 9 克 麦冬 9 克 甜杏广 9 克 (杵) 代赭石 12 克 蛤 壳 15 克 (杵) 炙紫苑 6 克 川郁金 4. 克 炒橘红 4. 克 冬 5 5 瓜仁 12 克 蜜炙冬花 9 克 川贝 6 克 杜仲 12 克 ( 《叶熙春医案》 ) 例三 陆 X X,男,55 岁。 一年来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饮,咳嗽痰多,有时为黄 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脉象轻取弦数,重取沉细无力。 观以前所服之方,多属清化痰火,疗效平平。此症肺热多痰 是标,舌苔多津液,舌质不绛,口干而不欲多饮,脉象重取 沉细无力,知非实热,脾肾阳虚,是病之本。其舌苔之灰黑 色,应属水极火化,治当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 之。 方药: 肉桂粉 3 克 (吞服) 制附片 3 克 炮姜 3 克 炒潞党 6 克 炒 白木 9 克 炙黄芪 12 克 炙远志 4 石克 炒熟地 6 克 炒山药 12 克 米炒南沙参 9 克 夏枯草 3 克 炒子芩二.5 克 熟枣仁 18 克 煅龙齿 15 克 法半夏 6 克 炒称米 30 克(煎汤代水煎 药) 服药 5 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十剂,灰黑之苔基本消 失,其余诸证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 后。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 的运用, 《新医药杂志》6:丨,1978) 例四 夏 x x,女,35 岁。初诊日期:1964 年 4 月 18 日。 患咳喘巳一年许,屡洽未效。咳嗽气喘,痰白,时吐清 水。经常大便溏泄,进生冷油腻时,则每日须溏泄 4~5 次。 恶寒畏冷,肢末欠温。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多色较淡。面部 微浮。舌苔白滑,脉象沉小。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温中蠲饮,摄肾纳气。 方药: 茯苓、菟丝子各 9 克 附子、法夏、苏子各 6 克 陈皮、 五味各 4 克 葫芦巴 12 克 炙甘草 3 克 5 月 6 日:前方连进 3 剂,咳嗽显著减轻,大便正常。 嗣因多食青菜,致咳喘搪泄复发,脉象舌苔如前。仍宜益火 生土,从本立法,桂附理中汤加味主之。 潞党参、炒自术、附子、葫芦巴各 9 克 干姜、炙甘草、 破故纸各 6 克 五味子 4.5 克 肉桂 1.2 克(另研冲) 上药连服 4 剂,咳嗽泄泻基本消失,继以桂附八味丸收 功。至八月中旬追访,据称将近三个月来,咳喘、泄泻均未 再发,身体壮实,近来虽进水果、蔬菜、生冷,均安如常人。 (俞长荣:益火生士法则的认识与实践, 《中 医杂志》11:28,1964) 例五 张 x x,男,44 岁。病案号:C 139556。 1978 年 3 月因咳嗽、咯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 患者于 1977 年 3 月突然发高热伴咳嗽、咯痰,经胸透诊为 “肺部感染” 。用多种抗菌素治疗 2 个月,发热消退,但咳 嗽、咯痰未见明显好转。咯痰略呈白色泡沫状,每日十余口, 胸胁经常痛,胸闷、气短,气喘,食纳减少,体重减轻。入 院后经检查,包括痰病理检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PAS 染色强阳性)与开胸活检,证实为肺泡蛋白沉着症。5 月 6 日开始采用肝素、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服 活血化瘀中药 6 剂,未见明显好转。 现症: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两胁隐痛,胸中满闷, 气短不足以息,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短、乏力纳差,颜面晦 暗不华,唇甲青紫,二便正常,脉沉细弦滑,舌体胖,有齿 痕,舌下静脉怒张。 辨证:本为胸中大气下陷,标为瘀血阻络,痰浊不化。 治法;升陷汤加味。 一 64 一 方药: 生黄芪 25 克 知母 10 克 柴胡 10 克 升麻 3 克 桔梗 10 克 当归 10 克 川穹 10 克 丹参 15 克 旋复花 (布包) 克 海 10 浮石(布包)10 克 葶苈子 10 克 生意仁 25 克 每日 1 剂,水煎服。 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 服上方 6 剂,证情明显好转,饮食增加,气短减轻,痰 量同前,乃于方中加杏仁 12 克,续服 30 剂后,饮食由每日 9 两增加至 1 石斤,行路上楼亦不觉气短,并从 7 月 14 日开 始慢跑锻炼,证情平稳。1978 年 7 月 27 日带方出院。方药: 生黄芪 25 克 党参 15 克 知母 10 克 桔梗 10 克 柴胡 10 克 升麻 3 克 旋复花(布包)10 克 黛蛤散(布包)15 克 冬 瓜子 30 克 紫苑 10 克 杏仁 10 克 白前 10 克 随诊一年,病情稳定,无明显变化。经中医中药治疗后, 不但症状有改善,肺功能检查也有明显好转(肺功能检查: 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由治前 89.5%,恢复到 100%;氧分压 由 69.4 毫米汞拄,升至 80.2 毫米汞柱;肺内分流由12.4%降至 7.32%;生理死腔由 44.2%降至 26.77%) 。 (祝湛予主治,董振华等整理:中西结合治疗肺泡 蛋白沉着症 1 例, 《中医杂志》5:40,1980) 【评按】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不论内伤、 外感咳嗽均系肺脏受病而致。外感咳嗽起病于肺,内伤咳嗽 多由他脏先病影响于肺。 对于咳嗽一证首当鉴别外感、 内伤, 及其见证之虚实。外感咳嗽又当分清风寒、风热、挟湿、挟 暑,以及燥热咳嗽等情况。内伤咳嗽又当区别痰湿、肝火犯 肺,以及脾虚、肾虚之别。例一为伏暑咳嗽,自服丸药得汗 不彻,肺气失于宣达,洽以芳香和化,药后汗出体轻,又因 兼挟气郁,继以苦降辛通之剂,使咳嗽平复、大便通畅而病 愈。例二属于内伤咳嗽。患者脉见弦数,咳而咽燥,两胁震 痛,为肝阴不足,木火偏亢,上刑干肺,势必耗伤肺阴;阴 虚上扰,易伤阳络,故有失血之虑。洽以养阴润肺、镇肝降 火,使火气降、肺气得以清肃,其咳自平。例三肺热多痰是 标,脾肾阳虚为本,虽屡用清化痰火之剂,效验平平。改用 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药后灰黑之 苔基本消失,余症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 善其后。本例取效之要诀,在于辨别标本较为阴细。例四咳 而兼喘,证属脾肾阳虚。盖肾阳不振不能蒸运脾土,水谷精 微化为痰饮,痰饮窃踞肺络,气机受阻发为咳喘;饮邪上溢 则面浮而时吐清水;脾失健运,肾失封藏故便溏;阳气虚弱 故时恶风而肢冷。洽以益火生土之法,疗效可观。纵上所述, 《内经》所谓“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确有至理。 例五确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属于少见疑难病范围。据中医 辨证,胸中大气下陷为本,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为标。所谓大 气,即《内经》所称之宗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述之较详。张氏认为: “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 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呼吸之枢机,??此气一虚,呼吸 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溃,脑力心思,为之顿 减。 ”宗气一虚,津液失于敷布,血行瘀滞不畅,故又挟痰 浊与血瘀之兼证。治若仅顾痰浊瘀血之标而不顾宗气下陷之 本, 则属本末倒置。 故据中医辨证立法, 选用张氏升陷汤 (黄 芪、升麻、柴胡、桔梗、知母)为主方,加当归、川 穹、丹参通利血脉;旋复花、葶苈子降气肃肺;生苡仁、海 浮石健脾化痰,标本兼顾治本为主,辨证明确,立法遣药精 当,对于疑难病,不但能够改善症状,而且对于肺功能也有 明显的改善,值得充分重视。(五)喘证例一 齐 X X,男,60 岁,初诊日期:1952 年 8 月 30 日 近日因感风热化痰,成为喘咳,或不能起行,亦不安卧, 耳内时鸣,喉际旧泊有声。法当从事清降。 空沙参 9 克 薄荷梗 6 克 西防风 6 克 天花粉 9 克 苦杏仁 9 克 苦桔梗 9 克 知贝母各 9 克 半夏曲 6 克 灵 磁石 12 克(先煎)云苓块 12 克 真郁金 9 克 甘草 9 克 鲜荷梗一尺 生姜 6 克 9 月 10 日(二诊) :服前方多剂,病去八、九,但痰尚 未尽,耳鸣未减,肝胃有热,肺气尚虚,法当从本治。 南沙参 12 克 苦杏仁 9 克 苦桔梗 9 克 天花粉 12 克 嫩白前 6 克 平贝母 9 克 肥知母 9 克 云茯苓 12 克 灵 磁石 12 克(先煎)甘枸杞 9 克 干生地 9 克 生甘草 3 克 生藕节 5 枚 甘菊花 6 克 (张绍重整理:萧龙友医案, 《中医杂志》 2 : 115 , 1958) 例二周 X ,男,34 岁,初诊日期:1976 年 1 月 24 日。 患者婴儿时期曾患奶癣,四岁开始病哮喘,每逢春秋必 发,且逐年加重,持续二、三月尚不见缓解,平时特别伯冷, 易感冒,不欲饮水。此次发病,起自去秋,迄今时轻时重, 曾用过多种西药,包括激素等,尚不能控制。半夜后哮鸣气 急,舌苔薄白,脉细弦。 一 67 一 辨证:外寒内饮为患,久病体虚,气阳不足。 治法:助阳解表蠲饮,标本并图。 方药: 生麻黄 6 克 桂枝 6 克 生白芍 9 克 生甘草 6 克 苏 子 12 克 姜半夏 9 克 陈皮 6 克 炙细辛 3 克 熟附片 12 克(先煎)磁石 30 克 14 剂。 另黄芪片 100 片,每日 3 次,每次 5 片。 1977 年 2 月 7 日(二诊) :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 有哮鸣,胸闷气短,有咳痰。原方改生麻黄 9 克,加黑锡丹 6 克分吞,7 剂。另胆荚片(猪胆汁、皂荚、草河车)两包, 每日 3 次,每次 5 片。 上方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用丸药,予 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三 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仲才医案,陆鸿元等整理) 例三 向 X,男,33 岁。 喘息经常发作已有三年。秋冬较重夏日略轻。发作时咳 喘心跳,痰唾不出,呼吸有水鸣声,胸廓胀闷,不能平卧, 影响食眠。最近一年来病情增剧,曾经丶医院检查诊断为慢 性气管炎支气管喘息。每日尚服用氨茶碱片。舌苔自不腻, 脉滑数。 辨证。火逆于上,气不得降,肺气被痰热阻塞,以致呼 吸不利。 治法:定喘止嗽化痰。 方药: 葶苈子 6 克(大枣 5 枚去核布包)炙紫苑、苏子各 6 克 莱菔子 6 克(自芥子 3 克同炒)炙麻黄 1.5 克 嫩射于 4.5 一 68 一 克 五味子 4 石克(细宰 1.5 克同打)半夏曲 9 克(枇把叶 6 克同布包)云茯苓神各 9 克 炙自前、前胡各 4.5 克 陈 橘红络各 4.5 克 炙甘草 3 克 二诊:前方服 5 剂后痰液排出较易,呼吸道无声,胸廓 胀满尚未全释,能平卧,但睡不熟,食进乏味,大便失润, 二、三日一行,脉滑,原法加力进治。 葶苈子 6 克(大红枣 5 枚去核布包)全瓜萎 24 克(薤 白 9 克同打)炙紫苑、苏子各 9 克(打)苦桔梗 4.5 克 炒枳壳 4 石克 半夏曲 9 克(枇把叶 6 克布包)五味子 4.5 克(细辛 1.5 克同打)莱菔子 6 克(白芥子 3 克同炒)嫩 射 干 4.5 克 炙麻黄 2.4 克 炙前胡、化红各 6 克 炙甘草 3 克 三诊:服药 4 剂喘息基本消失,呼吸平稳,痰液减少, 胸间亦爽,食眠均有好转,大便通而不畅,脉缓。症再向愈, 尚需当心护理。 葶苈子 4 石克(大红枣 5 枚去核布包)五味子 4 石克 (细辛 1.5 克同打)炒枳壳 4.5 克 苦桔梗 4.5 克 炙苏 子化红各 6 克 莱菔子 6 克(白芥子 3 克同炒)半夏曲 9 克(枇把叶 6 克布包)白杏仁(炒)6 克 冬虫草(炙)9 克 淡苁蓉 15 克 明党参 6 克 远志(炒)9 克 (施稚墨整理:施今墨医案, 《中医杂志》 5 : 328 , 1958) 例四 仇 X X,女,32 岁。 素有气喘,此次发作有日,神志昏沉,气喘痰鸣,不能 平卧,身疲气弱,肢冷,脉沉细无力,乃阳虚气喘,肾气失 于摄纳,势频虚脱,急急回阳纳气。 高丽参 15 克 沉香 1.5 克 黑锡丹(打碎布包同煎)9 克― ―69 一 二诊:服前药后,气喘大减,神志转清,脉象较为有力, 予补气化痰法调理。 北沙参 30 克 杏仁 9 克 浙贝母 4.5 克 全瓜萎 9 克 白前 9 克 桔梗 4.5 克 牛蒡子 6 克 前胡 9 克 陈皮 4.5 克 法半夏 6 克 赤苓 6 克 数剂后,气喘多痰,身疲气弱等症,均获痊愈。 (时振声整理:时逸人医案川江苏中医) )11:11,1965) [评按】喘证系指以吁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主的证 候。临床分为虚实两类。实喘多因外邪壅肺,气失宣降;虚 喘多因肺肾两虚,肺不呼气、肾不纳气,精气内虚所致。实 证又多兼痰、饮,故喘咳哮证多相并论。例一为风热喘咳, 爱因感受风热化痰而致。急则治标,法用清降,是为正治。 病去八、九而痰未除者,因肝胃有热,肺气尚虚之故,治以 清肝胃、补肺气,是为治本之法。例二为哮喘外寒内饮为患, 故以附子汤加减为主方,更加黑锡丹以助温肾纳气之功,以 及胆荚片化痰逐饮, 既能祛邪以安正气, 更重扶阳以祛饮邪, 即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义。例三喘息病发三年, 证属火逆于上,气不得降,肺气被痰热阻塞,故而作喘,药 虽无奇而配伍得当,获效尚捷。例四素有气喘,发作有日, 现症有频临虚脱之危象,急以回阳纳气。 《问斋医案} 云 ) “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 孤阳浮泛作喘??”故用高丽参、沉香、黑锡丹温肾阳、祛 阴寒,则气喘自平,续以补气化痰,用《外台秘要》杏仁煎 加减调理,则气弱痰多之象,自可痊愈。 (六)痰 饮例一 俞,女,暴寒外束,痰饮内聚,支塞于肺,肃降 一 70 一 失司,气喘咳嗽大发,故日夜不能平卧,形寒怯冷,纳少泛 恶,苔白腻,脉浮弦而滑。拟小青龙汤加减。疏解外邪,温 化痰饮。 蜜炙麻黄 1.2 克 川桂枝 2.4 克 云苓 9 克 姜半夏 6 克 五味子 1.2 克 淡干姜 1.2 克 炙苏子 6 克 光杏仁 9 克 熟附片 3 克 鹅管石(煅)3 克 哮吼紫金丹 2 粒(另吞) ,连服两天。 二诊:服小青龙汤两剂,气喘咳嗽,日中大减,夜则依 然,纳少泛恶。苔薄腻,脉弦滑,夜为阴盛之时,饮邪窃居 阳位,阻塞气机,肺胃下降之令失司,再以温化饮邪,肃降 肺气。 川桂枝 2.4 克 云苓 9 克 姜半夏 6 克 橘红 3 克 五 味子 1.2 克 淡干姜 1.2 克 水炙远志 1.5 克 光杏仁 9 克 炙苏子 15 克 旋覆花(包)15 克 熟附片 3 克 鹅管石 3 克(煅) 三诊:气喘咳嗽,夜亦减轻,泛恶亦止,惟痰饮根株已 久,一时难以骤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拟理 脾肃肺,温化痰饮。原方去旋覆花、远志 M 味,加生白术 15 克,炒补骨脂 15 克。 ( 《丁甘仁医案》 ) 例二季 X ,女,年约 30 岁。 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 心痛彻背。脉沉而滑,舌苔白腻,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 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用小青龙汤以驱风寒,合瓜萎薤 白汤以蠲痰饮。 麻黄 1.2 克 桂枝 1.2 克 淡干姜 1.5 克 北细辛 1.2 克 生白芍 4 石克 五味子 1.5 克 甘草 1 石克 瓜萎仁 9一 71―― 克(杵)干薤白 9 克(白酒洗、捣)姜半夏 9 克 次诊: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 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 1.5 克,细辛 0.9 克以治咳。 一剂效,二剂更瘥,??不复延诊,遂渐愈。 巛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袁桂生医案) 例三 俞,男,60 岁,10 月。脾阳虚则积湿为痰,肾 阳 惫则蓄水成饮。饮痰上泛,咳嗽气逆,痰味带咸,形寒畏 冷, 脉象滑而无力,舌苔薄腻,体虽虚腻补难投,虑为痰饮树 帜 耳。 炮姜 3 克拌捣 炒五味子 2.1 克 细辛 2.4 克 姜夏 6 克 茯苓 12 克 炙橘红 4.5 克 金沸梗 9 克(包)煅代赭 石 15 克 煅灵磁石 15 克 炒杜仲 12 克 沉香末 1. 克 8 (分 冲)炙紫苑 9 克 红枣 3 枚 ( 《叶熙春医案》 ) 例四 邓 X,女,48 岁,巳婚。入院日期;1963 年 6 月 15 日。 因浮肿气短半年,一周来加重而入院。于 1961 年工月感 冒后,开始咳嗽气短,下肢逐渐浮肿,心下痞满,咳吐白痰, 尿少,既往有八年慢性咳嗽史。脉弦细数,苔白唇色紫。西 医诊为慢性肺心病。 辨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阻遏,肺气壅塞。 治法:清宣肺金,降气化痰,温阳利湿之法。 方药:越婢合真武汤加减: 生石膏 12 克 麻黄 3 克 甘草 9 克 云苓 12 克 白术 9 克 杭芍 9 克 附子 6 克 生姜 9 克 大枣(擘)5 枚 车 前子 15 克 白茅根 30 克 杏仁 9 克 一 72 一 上药服 3 剂后,尿量增加,每日达
毫升, 下 肢浮肿明显减退。服 5 剂后,浮肿不显,肝大回缩,咳嗽减 轻,于上方加入厚朴 6 克,陈皮 6 克,气喘亦减,仅有胸闷, 故上方去白茅根、车前子、厚朴,加苏子 9 克,再进 5 剂后, 症状减轻,仍咳嗽未愈,乃肺气不宣所致,故改投宽胸理气 清肺之法,方用厚朴麻黄汤加减,方药如下: 厚朴 6 克 麻黄 3 克 半夏 9 克 杏仁 9 克 甘草 9 克 沙参 18 克 小麦 30 克 茯苓 9 克 细辛 3 克 五味子 6 克 生姜 4.5 克 服上方后症状已大减,??病情稳定。 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 例五 王 x x,男,45 岁。 外感风寒,引动痰饮,肺气不宣,咳嗽胸痛,喘息不能 平卧。 舌苔薄腻, 脉滑实。 线胸部透视为 X “渗出性胸膜炎” 。 乃饮邪积于胸胁之间,证属悬饮,治拟疏风宣肺,攻逐水饮。 叶苏梗 10 克 甜葶苈 1.5 克 炙紫苑 5 克 苏子 10 克 桔梗 5 克 杏仁 9 克 竹茹 10 克 陈皮 6 克 制半夏 10 克 茯苓 12 克 吴萸 1.5 克 瓜萎仁 10 克 蛤壳 30 克 天将 壳 10 克 广郁金 10 克 控涎丹 2 克(包) 服药 3 剂喘平,一月后再发,原方续服又效。 巛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六 李 X x,女,30 岁,初诊日期:1971 年 12 月 20 日。 因渗出性胸膜炎入院,身热巳退,胸痛渐除,惟头晕, 全身乏力,月经多,夜寐不安,小便色赤,脉细数。苔薄白, 舌质红,口苦,以清余邪为治。方药:一 73―― 野百合 12 克 党参 9 克 车前子 6 克 生地黄 12 克 白茅根 24 克 竹叶卷心 9 克 甘草梢 6 克 天麦冬各 9 克 大小蓟各 6 克 3 剂。 12 月 22 日(二诊) :胸透积水巳全消,小便色转黄,惬 四肢乏力,头眩、咽干唇燥,苔腻,口苦,脉微数,以益 肺 清解为续,方药如下: 野百合 12 克 生地黄 12 克 苡仁 12 克 北沙参 9 克 冬瓜子 12 克 党参 9 克 白术 9 克 白茅根 24 克 茯苓 12 克 天麦冬各 9 克 竹叶卷心 9 克 3 剂。 12 月 24 日(三诊) :小便巳清,夜寐欠安,脉细数,苔 厚见于根部,口苦。以硫清为续,方药如下: 柴胡 4.5 克 野百合 12 克 生地黄 12 克 白茅根 24 克 焦枣仁 9 克 柏子仁 9 克 神曲 9 克 蕾香 6 克 佩兰 9 克 天麦冬各 9 克 竹叶卷心 9 克 4 剂。 (何任:热病余邪, 《新中医》4:22f 1979) 例七 董 X X,女,56 岁,病历号:121351。因咳嗽三 月,气短、心悸加重,于 12 月 28 日急诊入院。患者二十余 年来,经常咳嗽气喘,近五、六年来,发作频繁,甚则卧床 不起,入院前三天更加重,咳嗽气急。吐白色泡沫痰,不能 平卧,夜间阵发性咳嗽日渐加重,食欲减退,上腹部胀满, 口渴不欲饮。经西医全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皿 度心力衰竭,甲状腺腺瘤,双侧胸腔积液。脉细数无力,舌 苔薄白,质淡。 辨证:阳虚水逆,上凌心肺,心阳不振,肾不纳气,肺 气不宣。 治法:温阳行水。养心宣肺,壮元阳,消阴翳,逐留垢, 降水逆。 一 74―― 方药:真武、越婢、生脉加减。 黑附片 9 克 杭芍 12 克 生姜 9 克 大枣(擘)6 枚 党参 18 克 麦冬 12 克 五味子 6 克 鲜白茅根 60 克 主 石膏 15 克 麻黄 4.5 克 甘草 9 克 云苓 15 克 白术 9 克 配以氧气吸入,上方服 2 剂后,喘咳气短悉减,睡眠好 转,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减轻,但仍胸胁满闷,前方加活血 理气镇摄之品:苏木 12 克,枳壳 6 克,龙牡各 15 克。入院 19 天已不喘,活动如常,一般情况较好,仍有胃院作胀,头 痛,心下痞硬,改用通阳宣痹,利湿化痰之品。方药: 全瓜萎 30 克 薤白 12 克 半夏 12 克 云苓 12 克 陈 皮 9 克 积实 6 克 竹茹 12 克 丹参 12 克 杜仲 12 克 桑 寄生 30 克 牛膝 1T 克 后因感冒经治而愈,经西医检查肝大回缩至肋下 2 厘米, 心率 75 次/分,律齐,心衰已控制,出院疗养。 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 例八 张 x x,男,54 岁,病历号:107392。 咳喘已五年,近两周来咳嗽气短不能平卧而入院。五年 前诊为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经用中西药后心力衰竭控 制。 本次入院系因感冒咳喘发作。痰多粘稠,肢肿尿少,心下痞 满,腹胀不适而急诊入院。经检查诊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 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皿度。唇紫,苔自腻, 脉弦滑而数。 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滞。 治法:温阳利水,蠲饮化湿。 方药:消水圣愈汤。 桂枝 9 克 甘草 9 克 麻黄 4.5 克 黑附片 9 克 知母 9 克 防己 12 克 生姜 9 克 杏仁 9 克 大枣(擘)6 枚一 75 一 服药后尿量增多,每日达 1500 毫升以上,最多达 3300 毫升,水肿渐消,咳喘吐痰减轻。住院第十三天时,水肿 显 著消退,腹水征转阴性,仅小腿微肿。改用益气养心,清 肺 化痰之剂。方药: 党参 15 克 麦冬 12 克 五味子 6 克 杏仁 9 克 甘草 9 克 生石膏 9 克 麻黄 15 克 小麦 30 克 远志 a 克 茯 苓 12 克 3 剂后,咳喘虽减,但尿量显著减少,浮肿大显,又继 用消水圣愈汤并加茯苔 3O 审.车前子(包)30 克,尿量 明 显增多而浮肿消退,咳喘亦减,精神食欲均好,心率 84 次/分,临床表明心衰已控制。 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 例九 游 x x,男,24 岁。病历号:124832 三年来心悸气短,近七个月来症状尤甚,1964 年 4 月 29 日入院。于 1960 年查体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自 觉不适,重体力劳动后稍觉心悸,未曾治疗。1964 年以来渐 觉纳差,院腹胀满,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同时出现下肢浮 肿。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发作,近因病情加重而来治疗。唇 紫,巩膜黄染,结合膜充血,经西医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 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原性肝硬化,心力 衰竭Ⅱ度,舌质暗红,面色黛黑少华,脉结代。 辨证:心肾阳衰,兼见血瘀。 治法:温肾助阳,佐以化瘀。 方药: 附子 9 克 杭芍 30 克云苓 18 克 白术 15 克 生姜。 9 克 肉桂 6 克(后下)沉香 6 克(后下) 当归 12 克 红 花 12 克 自茅根 30 克 藕节 10 枚 一 76 一 上药服 5 剂后,症状改善,尿量由 300~500 毫升/日, 增到
毫升/日。心衰情况明显好转,一般情况 尚 佳,活动后未见明显心悸,无咳喘,能平卧,腹水征(-) , 浮 肿消失,肝回缩,说明本次心衰得以控制。心电图检查:心 房纤颤仍有,出院后继续观察。 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评按]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病理性产物,又是水液内 停不得输化的病证,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 的总称, 狭义者是其中类型之一。 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 又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散在于胃肠者为痰饮; 饮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四肢肌肉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 支饮。 《医宗金鉴?卷二十一》认为:溢饮者, “即今之风 水、水肿病也” ;关于支饮,陈修园将之与“隔上伏饮”的 哮 喘视为同一类病证。所以有当参见哮喘、水气病。而痰病的 范围更为广泛,故应参见有关病证的论述。例一证属暴寒外 束,痰饮内聚。治以疏解外邪,温化痰饮之法。盖脾为生痰 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续以理脾肃肺、温化痰饮而善其后, 证治得当。例二为风寒痰饮内外搏结,小青龙汤当为主方。 若善于加减,其效倍捷。此案以小青龙汤合瓜萎、薤白、细 辛、滑石,加强涤痰蠲饮之功,效如桴应。例三证属脾肾阳 虚,痰饮上泛。 《明医杂著》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 痰 之动,湿也,主于脾” 。脾阳既虚,肾阳亦衰,肾气失纳, 肾 虚水泛,立方不用金匿肾气之类,恐其腻补碍邪,仍以青龙 化裁。方中二陈理脾化湿,炮姜温中,五味敛肺,细辛温肾 行水,沉香、二石镇逆纳气,其效不凡。例四诊为慢性肺心 病。症见咳嗽气短,浮肿、痞满尿少、痰白、唇紫。病属心 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阻遏,肺气壅塞,用越婢合真武汤 加减,重在温阳利湿,宣肺行水,故药后尿量大增,浮肿明 显消退,续以宽胸理气清肺之法,重在降气化痰。前人所谓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饮易行而痰难化,此案洽疗步骤, 掌握先易后难,是切合本病病理特点的。例五、六为悬饮。 饮在胁,咳吐引痛,心下痞硬,发热汗出,苔白,脉沉或弦 为其主证。例五西医诊为渗出性胸膜炎,证系饮邪积于胸胁 之间,舍十枣汤而以疏风宣肺攻逐水饮为法,方中加用控涎 丹(十枣汤去完花、大枣,加白芥子,并改为丸剂) 。舍其 方 而师其法,效其方而缓其势,然而祛痰逐饮之功犹佳。例六 原案以渗出性胸膜炎命题,属于中医悬饮范围。此案的特点 是病势已退而余邪未尽,何氏治以养阴、益肺、清解,邪正 兼顾,可供临证借鉴。 西医所谓心力衰竭与中医痰饮病、水气病的某些证型相 似。赵氏单纯使用中药控制心衰,法方明晰,疗效显著,颇 有心得。例七证属心阳不振,阳虚水逆,上凌心肺,肺气不 宣,选用真武汤为主,佐以“开鬼门”法,亦即宣肺、透表, 使肺气得宣,营卫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戢然汗出” ,重 点 在于治肺。例八证属心肾阳虚,痰湿阻滞,治以温阳利水, 亦即“洁净府”法,旨在行水利尿,使之水行肿消,重点在 于治肾,方用消水圣愈汤(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 汤、知母,亦可酌用防己等) 。例九证属心肾阳虚兼有血瘀, 故用真武汤合“去菀陈坐”法。盖因日久为陈,淤积为菀, 腐浊为坐,所谓“去菀陈坐”者,此处系指散瘕通络,活血 化瘀之意。概言之,赵氏治疗心衰,即以真武汤强心扶阳为 主,配合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坐) ,实属 得 其要领。 (七)肺 例一 冯姓,男,59 岁。 病历二月,初患咳嗽,胸际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 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肋震痛, 稍见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脉滑数。此症 系因胰理不密,风寒外乘,不得发越,停留于肺。蕴热成痈。 治应排脓为主,不论已成未成。皆当涤荡痰垢,无使壅塞, 则余症易愈也。 鲜苇茅根各 24 克 生薏仁 18 克 旋覆花 6 克(代赭石 12 克布包)冬瓜子 18 克 桃杏仁各 6 克(炒研)苦桔梗 6 克 粉甘草 4.5 克 仙鹤草 18 克(炒)西洋参 4.5 克 桑白地骨皮各 6 克 陈橘红络各 4.5 克 M 诊:服药 3 剂,寒热退,喘止,咳轻,痰减仍臭,已 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身倦,胸闷,原法 加减。 鲜茅苇根各 24 克 生薏仁 18 克 瓜萎 18 克(薤白 9 克 同打)旋覆花 6 克(代赭石 12 克布包)炙白前百部各 4.5 克 炙紫菀、化橘红各 4_5 克 枇粑叶 6 克(半夏曲 9 克布 包)苦桔梗 6 克 西洋参 4.5 克 冬瓜子(打)24 克 桃 杏仁(炒研)各 6 克 粉甘草 4.5 克 痈 三诊:服药 3 剂,诸症均轻,唯仍觉气短身倦,眠食未 能如常,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随症论治,若能兼 助体工,保养肺气,疗效不难预期也。 西洋参 6 克 北沙参(米炒)12 克 漂白术 6 克 粉甘 草 4.5 克 化橘红 4.5 克 枇粑叶 6 克(半夏曲 9 克布包) 苦桔梗 6 克 炒枳壳 4.5 克 云茯苓神各 9 克 冬虫草 9 克 另用三七、白芨各 3 克,研细分二次随药服送。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 《中医杂志》5c328, ”58) 例二 项 X X,男,21 岁。住院号 75/1004,初诊日期:1975 年 3 月 4 日。 昨起发热 39.3℃,咳嗽痰粘,不易咯出,今身热灼手, 汗出浸衣,咳引右胸疼痛,咯黄脓腥臭痰。胸片:右上叶后 段肺脓疡,空洞液平形成。血化验:白细胞总数 19000/立 方 毫米,中性 83%,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风温外受,湿热内蕴,熏蒸太阴,热毒伤肺,清 肃无权,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热解毒而化痰瘀。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 炙麻黄 6 克 梗6克 杏仁 9 克 生石膏 30 克 米仁 30 克 桔甘草 6 克红藤 30 克鱼腥草 18 克芦根 1 支桃仁 12 克冬瓜子 12 克开金锁 30 克 3 月 10 日(二诊),上方加减服六剂,身热净退(37℃), 咳嗽痰多,呈脓血状,但腥臭味已减,颇易咯出,胸闷不痛, 口干,舌边红,苔薄黄,脉小滑。胸片:右上肺脓疡较前已 见吸收,左下支气管扩张。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4700/ 立 方毫米,中性 75%。热毒壅蒸肺脏,血败肉腐疡溃,幸热毒 鸱张之势渐平,脓毒亦有出路之机,拟清热解毒排脓,方以 千金苇茎汤合犀(牛)黄醒消丸等复方图治。 银花 18 克 18 克 克 连翘 18 克 芦根 1 支 桃仁 6 克 冬瓜子米仁 30 克 鱼腥草 30 克红藤 30 克败酱草 30开金锁 30 克牛黄醒消丸 4.5 克(分吞)本方略行加减,服 23 剂。 4 月 2 日(三诊).咳嗽减少,痰粘带血胸闷等症亦除, 精神转佳。胸片示:右上肺脓疡已吸收,左下支气管扩张。 血化验:白细胞总数 7500/立方毫米,中性 60%,脉小弦, 苔薄黄质红。余热恋肺日清,肺络损伤渐复,今宜制小其剂 而清化痰热。 银花 9 克 12 克 连翘 9 克 芦根 1 支 米仁 15 克 冬瓜子红藤 30 克 败酱草 30 克 5 剂。鱼腥草 30 克开金锁 30克 黛蛤散 12 克(包)4 月 7 日(四诊):咳嗽十减七、八,痰少有时呈淡红 色,纳食二便均佳,舌边红,苔薄,脉细。热毒已清,肺阴 未复,再拟养阴化痰,以善其后。 北沙参 12 克 茯苓 9 克 粉 4.5 克 麦冬 9 克 甜杏仁 9 克 山药 12 克 茜草根 12 克 桑叶皮各 9 克 白芨 9 克 7 剂。 川贝蛤粉炒阿胶 9 克 枇杷叶 12 克(《张伯臾医案》) [评按] 肺痈系指肺部脓疡,且以咳则胸痛,吐痰腥 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证。多因肺热不解,血凝不通,热盛 肉腐而成脓疡。正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 治》所云: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 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 ”例一病历二月,稍见寒热,时 值成脓期或溃脓期,故以排脓为主。仍以千金苇茎汤为主 方,加用泄肺化痰、降气排脓之剂。另加西洋参益气养阴、 保肺托毒,侧重于祛邪排脓,稍佐扶正之晶,效果倍增,周 后病邪已退,续以保养肺气,不难预期而愈。例二发病急, 病程短,证属肺痈初期,因其毒热壅盛,故用清热解毒、化 痰祛瘀法。方中红藤、败酱草原为治肠痈之要药,另加鱼腥 草、开金锁等均有清热解毒消内痈之良效。张氏体会: “肺 厢是热毒,演变常迅速,关键在排脓,痊愈亦较速” 。堪称 经验之谈。 (八)肺 例一 日。 痨 刘 X X,女,23 岁,初诊日期;1953 年 12 月 6 据述西医检查,有肺结核为患。但自身不觉疲乏,亦无 咳嗽,但上楼气有作喘之势,系肺有病征。经水以前尚充, 近半年来量日见少,色亦不正,惟工作不感困倦,仅腹中作 痛,此乃肝脾不调所致。法当从此消息,宁肺调肝肾为治。 小心将护,不宜过劳,以期服药有效。 北沙参 12 克 全当归 12 克 南白前 6 克 大百合“克 净百部 9 克 赤芍药 12 克 酒炒元川芎片 9 克干生地 15 克真阿胶 9 克(研后下) 甘枸杞 9 克 胡索 9 克 灵磁石 15 克(先煎)陈艾叶 6 克生甘草 6 克12 月 13 日(--诊);服前方三剂,惟觉肺部发胀,他无 昕苦。仍当宁肺舒气为治,小心将护,勿过劳累为要。 空沙参 12 克 黄郁金 6 克 当归身 12 克 苦桔梗 9 克 苦杏仁 9 克 佛手片 9 克大百合 12 克净百部 6 克制乳没各 6 克生白芍 15 克 延胡索 9 克 蕲艾梗 6 克 真 干藕节 5 枚阿胶 6 克(研后下)服七剂后 3 诊,于前方内加嫩白前 6 克,生芪皮 12 克, 川芎片 6 克,陈艾梗并增至 9 克。再七剂后四诊,肺已不胀, 前方加天花粉 12 克。 (张绍重整理:萧龙友医案, 《中医杂志》 2:115,1958) 例二 日。 俞 X X,女,31 岁,初诊日期:1963 年 5 月 10 患肺结核三年,伴肺不张,长期用抗痨药物治疗,未见 效果。经常咯血,午后潮热,咳嗽痰稠,右胸隐痛,盱区作 胀,面浮神疲,形瘦色萎,不思纳谷,大便干结。舌质淡 胖,尖有红刺,脉细。 辨证:肺脏气阴不足,肝经气火有余,脾胃运化不健。 治法:益肺气,健脾胃,佐以肃肺,顺气、清热之法。 方药: 炙黄芪 9 克 皮 4.5 克 炒白术 9 克 炙甘草 3 克 杏仁 9 克 陈半夏 4.5 克蒸百部 9 克知母 9 克青蒿子4.5 克炙鸡金 4.5 克 服药后,症状逐步改善,此方连服 50 余剂。 9 月 20 日(二诊):迭进益气养阴、清肺顺气,调和脾 胃之法,低热已平,胃纳较佳,大便正常,但尚不劳累,容 易引起潮热。近二,三月来,面色润泽,体重增加十余斤, 乃佳象也。咳嗽减而未除,肝区有时作胀。舌淡尖红,脉 细,为气阴尚亏之象。再拟滋阴清肺,疏盱和胃之法。 南沙参 12 克 4.5 克 炙甘草 4。5 克 桑叶皮各 9 克 银柴胡元参 9 克 青蒿 9 克 淡竹茹 4.5 克白蒺藜 9 克 陈皮 4.5 克海蛤壳 12 克 广郁金 9 克白前薇各 9 克(《黄文东医案》) [评按] 肺痨相当于西医所谓之肺结核病。早在《内经》 即有类似证候的记载。宋代《三因方》始以痨瘵定名。元? 朱震亨倡“痨瘵主于阴虚之说” ,突出了本病的证候机理特 点,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例一确诊为肺结核,但无明显肺 系证候,仅觉经水量少,色不正,腹中作痛,乃肝脾不调所 致,治以宁肺,调肝肾,并嘱小心将护、勿过劳累,以期服 药获效,充分体现重视整体的可贵的学术观点。例二病程日 久,患肺结核伴有肺不张,肺络受损而经常咯血,证属气阴 不足,旰经气火有余,脾失健运,影响肺肝脾胃诸脏腑,其 治除益气清肺外,颇侧重于健运脾胃,胃纳好转,体重增加, 证情随之好转,是为“培土生金”之法。 (九)虚 例一 损 戈 X X,女,12 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 襁褓时既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 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一读书写字,不超 过 10 分钟,即感目抽而痛,因之休学。??切其脉虚软, 舌 淡、面色咣白,目自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 顿不过半两许。 辨证:脾胃不足。 治法:培养后天之本。 方药:资生丸。 人参 45 克 茯苓 30 克 白术 45 克 山药 30 克 薏仁 米 22.5 克 皮 30 克莲子肉 30 克芡实 22.5 克甘草 15 克陈神曲 30 克 白豆蔻 12 克 砂仁 22.5 克桔梗 15 克藿香 15 克 白扁豆 22.5川黄连 6 克 克山楂 22.5 克共为粗末,每次 6 克,煎二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一 小时左右各服一次。 服 20 天后,食量大增,一月后,每餐可进三两,面色 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 半小 时以上。因令她坚持服下去,并请眼科诊视目疾,云系远视 眼,因营养不足所致,可配眼镜以帮助目力,未予开药治疗。 (《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 陈 X,女,泰国人。往岁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有心跳,眼球突出,易倦等证象,经手术后,证状好转, 不久又出现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及眼眶浮肿,皮肤干燥、月 事减少、色黑等证。在某医院治疗,认为甲状腺大部切除, 功能低减,治以甲状腺制剂(轻量),谓宜久服,半年余转 来中医研究院门诊部诊治。查询如上经过,此病前为甲状腺 机能亢进,后为甲状腺机能减退,根据现有证象为基础,调 摄整个机体为斡旋,润液育阴,凉营沃燥,随病机出入加减 于其间。初拟方系人参养荣丸合五子衍宗丸加昆布、海藻、 桑螵蛸等,似效不效。继拟方;当归、白芍、川芎各 9 克, 茯神 12 克,枣仁 9 克,元胡索、丹皮、茅根、泽兰叶各 9 克,生谷芽 12 克,煎服。二星期有效,四星期效著,心跳 胸痹未发,手不颤,各证大半好转(前药中,或加栀子、地 骨皮、山萸肉、牡蛎及威灵仙、元胡索等)。继续拟方宗前 法,加重培育扶正,又四星期,一般状况甚佳,基础代谢率 由―15 至―20 升为―2,病已向愈,体重加增,自觉无不 适。末后拟方,仍宗前法,轻其制而减其量,半清半调,隔 日服一剂,阅四月无变化,即偶有不适或附带他病,随治随 愈,时值夏热,赴青岛避暑,病大体已愈,为拟调摄方:人 参归脾丸 500 丸,每服 3~6 克,日二次。秋凉回京,尚来 诊一次,一般良好,嘱仍服归脾丸缓调善后。 (《冉雪峰医案》) 例三 柳 X x,男,43 岁,5 月 18 日初诊。患者曾经便血,竟至昏厥,胃脘下端时常作痛,反酸, 消化不良,腹中时常气鼓,睡眠欠佳,足胫微痛,但面色发 红。脉象浮大,舌质红,微有白苔。此由失血而导致胃阴不 足,冶法当以补益胃阴为主。 方药; 乌贼骨 9 克 9克 尖贝 6 克 阿胶珠 9 克 玉竹 9 克 白芨 9 克 牡蛎 9 克 沙参 生谷淮山药 9 克 石斛 9 克 鸡内金 6 克芽 12 克青木香 9 克甘草 3 克 6 月 2 日(二诊):服上方 10 剂后,胃疼大减,腹中气 鼓亦减,饮食逐渐增加,脉象如前,再宗前法。方药: 乌贼骨 9 克 子9克 竹9克 草3克 服上方 10 剂后,即基本恢复正常。 (李克淦整理:李斯炽医案二则, 《新医药杂志》 7:22,1978) 例四 月 31 日。 患者于 1960 年至 1968 年共妊娠 6 胎,其中流产 5 胎, 足月分娩一胎。1969 年秋冬开始,月经失调,后突然闭经, 性欲减退,并有恶寒,全身无力,嗜睡,记忆力差,感情淡 漠,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怕冷、汗多,腰背疼痛,全身肌 肉关节酸痛,面部及双手明显肿胀,按之随按随起,体重由 120 市斤增至 140 市斤,毛发脱落,眉毛稀疏,并有心悸及 心前区隐痛,胸闷,脉率缓慢,血压偏高,纳呆,食后腹胀、 便溏,小便量少,基础代谢低于正常, ’诊为“甲状腺机能 减 退症” 。用甲状腺素片每日 90 毫克维持达三年之久。舌质多 淡胖,苔白润而厚,脉沉迟细。 吕 X X,女, “岁,通信初诊日期:1975 年 8 尖贝 6 克 阿胶珠 9 克 白芨 9 克 瓦楞牡蛎 9 克 生地 9 克沙参 9 克 麦冬 9 克淮山药 12 克石斛 9 克玉 鸡内金 6 克 茯神 9 克 甘 辨证:起于多次流产,冲任耗损,营血亏乏,脾肾阳气 衰微。 治法:固冲任,调气血,扶睥温肾。 方药: (1)方:黄芪 30 克 党参 18 克 白术 24 克 当归 12 陈克 炙甘草、柴胡、升麻各 6 克 皮3克 (2)方:黄芪 18 克 茯苓 30 克巴戟天、杞子各 9 克白术、首乌各 24 克 菟丝子 12 克泽泻、桂枝、山药,淫羊藿各 9 克二方交替服,(1)方服 3 天,(2)方服 1 天,治疗 20 余天 后,精神好转,胃纳增加,大便成形,颜面四肢肿胀、腰痛、 伯冷等症状均减轻。仍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服药近一年 (有时自服甲状素片,每日不超过 30 毫克),恢复全日工作, 仍服药巩固。 (邓铁涛主治,赵立诚等整理;久病肾阳虚肿胀(甲 状腺机能减退症), 《浙江中医杂志舶:363,1980) 例五 胡左,6 月 10 日。年甫弱冠,胸脘迫窄,痰涎常滞,咳呛易作,舌苔粘腻 不化,遗泄频仍,初有梦而后无梦,形体羸瘦,精神颓败, 心肾欠亏,君相之火不藏,肺有痰湿,未宜偏补,丸方缓调。 大熟地 150 克 30 克 煅牡蛎 150 克 川黄柏 45 克 黑料豆 120 克 女贞子粉丹皮 45 克建泽泻 60 克(盐水炒) 车前子 90 克(盐水炒) 子 120 克云茯苓 60 克焦白术 60 克菟丝抱木茯神 60 克湘莲子(连心)150 克上药共为细末,以肥玉竹 60 克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 每晚淡盐汤送下 9 克。 (张赞臣介绍; “谢利恒先生医学经验简介” , 《上海中医药杂志》10:16,1964) [评按] 虚损系指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多种慢性病 的总称。凡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渐 至元气亏耗而表现为各种虚损证候。辨证时应分辨阴,阳, 气、血,何者为虚,并本着“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等原 、 则进行调治。例一证属先天禀赋不足累及后天,以致脾胃不 足;使用资生丸治疗。原方为缪仲醇取《和剂局方》参苓白 术 散加味而成。重在补而辅以调,配伍相宜而补通得当。例二 证属阴血虚亏,营热血燥,投以润液育阴、凉营沃燥之剂, 方药无奇而效验颇著。例三源于大失血后,虽见胃痛,并非 气滞寒凝,系因胃阴不足所致。而医者多易忽略,往往每见 胃病,便予温燥行气止痛之品,反使胃痛愈甚,详读此例, 实可引以为戒。例四与例二西医诊断虽同而中医辨证有异。 治以扶脾温肾,固冲任、调气血。所用(1)、(2)二方各有侧 重。(1)方偏于健脾顾肾,(9)方偏于温肾顾脾。(1)、但)方交 替 使用补而不燥,宜于久服,立方稳妥,如操之过急,反致债 事。例五久病虚损,治以丸剂缓图。方中诸品,有补益之功 而无温燥之弊,遣方用药,较有分寸。 (十)衄 例一 血 宋 X,47 岁,男。一年来头痛,眩晕,口内干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 血压逐渐增高(由 80/60 至 130/100 毫米汞柱)。 舌质紫黯, 舌苔黄褐厚腻, 脉沉弦而数。 血查红细胞 613 万/立方毫米, 血红蛋白 20.5 克,骨髓像增生明显活跃。诊为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 辨证:肝热上冲,瘀血内滞。 治法:清肝凉血,化瘀消滞。 方药: 龙胆草 15 克 节 30 克 黄芩 15 克 泽泻 15 克 川芎 15 克 山栀 9 克 藕白茅根 30 克 鸡血藤 30 克 三棱 18 克 莪术 18 克桃仁 9 银克 红花 9 克 花 20 克 剂。银柴胡 12 克丹皮 5 克 芦荟 2 克青黛 3 克(冲) 连服 23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血压降至 99/60 毫米汞柱, 红细胞降至 490 万,血红蛋白降到 17.9 克。但出现便溏乏 力,脉转沉细,前方减胆草、去芦荟,继服 3 个月,症状消 失,血像及血压保持正常范围。 (郭士魁主治,翁维良等整理;清肝化滞法治愈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浙江中医杂志 01:38,1980) 例二 卢 X X,女,52 岁。患者素有关节疼痛史,近一年来皮肤搔痒,搔抓后皮肤 出现血斑,以后发现出血点,于四肢与胸腹为多。近三天来 齿龈出血约 2000 毫升,晚间溢血更多。发热头痛,关节痛, 尿血。用止血药及维生素等,均未控制出血。检查:神识昏 惑,齿龈溢血,四肢及胸部有散在出血点。化验:血色素 9.5 克,红细胞 396 万/立方毫米,白细胞 13500/立方毫 米, 血小板 25740,出血时间 15 分未止,凝血时间 2 分。脉浮弦 而数,舌质红,苔薄黄。 辨证:毒热郁营,热迫血溢。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银花、大青叶,鲜茅根、藕节各 24 克 蓟各 15 克 连翘、大蓟、小 黄连 6 克丹皮 12 克 鲜菖蒲,鲜佩兰各 9 克 犀角粉 1.5 克(冲服)银柴胡 4.5 克二诊;前方连服 2 剂,汗出身热渐退,齿龈出血减轻, 神识清楚,脉弦数。是外热巳清,营分之郁热尚未宣散,宜 清营凉血止血。方药, 鲜茅根 20 克 银花、生地、藕节各 24 克 丹皮、仙鹤 草、龟板、茜草根,大蓟、小蓟各 15 克 栀子、槐花、阿 胶 各9克 黄连 6 克 犀角粉 1。5 克(冲服) 。三诊:前方连服 5 剂,身热巳退,齿龈已不出血,周身 出血点已吸收,无新出血点,精神和食欲巳恢复。仍倦怠无’ 力,有时心悸气短。脉细软,舌淡红。是营分之热已清,而 中气仍虚弱,改用健脾养阴止血法。方药, 鲜茅根“克 生地、龟板各 15 克 生山药、乌贼骨、大蓟、小蓟各 12 克 丹皮、白术、仙鹤草、茜草根各 9 克 阿胶 6 克 人参 3 克(冲服)上方连服 4 剂,诸症痊愈。血液检查亦恢复正常。 (《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 张 X X,男,47 岁,住院号,52046,初诊日期;1973 年 11 月。 患者上下肢及胸部出血点巳六年,经血液化验及骨髓 像:显示再生不良,全血细胞减少,某医院确诊为再生障碍 性贫血,兼有冠心病,继发性房颤??等多种慢性病。迭经 中西医各种治疗,效果不佳,六年来输血 53000 余毫升。 现症:头晕目眩,面色晦暗,唇甲苍白而黯,心悸怔忡, 失眠少寐,性欲消失,四肢浮肿,汗出畏寒,气短懒言, 腰 i腿软,两胁疼痛,胸闷纳呆,腹痛腹泻,脉缓细而滑, 苔 厚白而腻。 辨证:五脏俱病,关键在寒湿困脾。 治法:苦温燥湿,醒脾开胃。 方药: 佩兰叶 9 克 砂仁壳 5 克 苏藿梗各 5 克 苍术 10 克 厚朴花 5 克 茯 建神白豆蔻 5 克陈皮炭 10 克代代花 5 克苓皮 10 克 绿萼梅 6 克 焦薏仁 12 克 白通草 5 克 曲 10 克守上方每周 6 剂,曾随症加吴萸、干姜、附片等。服药 约二个月,诸症均减,停止输血。血液化验已近正常,继服 上方出入,至”74 年 4 月 1 日出院。血像稳定。惟感头晕 目眩,倦怠无力,脉细弱,苔白腻,舌质淡。寒湿已近清 彻,正虚之像颇著,拟益气健脾,祛湿开胃,携下方服用。 方药: 党参 15 克 陈皮炭 9 克 壳5克 生黄芪 15 克 白术 10 克 云茯苓 9 克炒枳壳 9 克厚朴花 6 克 佩兰叶 9 克 砂仁焦三仙 18 克当归 10 克每月 10―20 剂,1974 年 9 月及 1975 年 9 月,两次骨髓 像显示接近正常。1980 年吕月随访,患者血象稳定,已上全 日班三年余。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 《中医杂志》 2:9,1981) 例四 王 X X,女,41 岁。因口腔出血伴皮肤起红点 4天而就医。查血小板 12000/立方毫米,西医诊断为原发性 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转来我处治疗。衄血如注,满嘴鲜血, 周身红点及紫癜密布,气怯面黄,唇甲苍白,头昏而晕,心 悸不宁,口干而不欲饮,齿痛而无红肿,脉沉细无力,舌质 淡,苔薄白。 辨证:气阴两虚,虚火上炎。 治法: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引火归原。 方药: 绵黄芪 15 克 太子参 9 克 西当归 9 克 杭白芍 9 克 枸杞 小清阿胶 6 克(烊化冲入) 子9克 骨碎补 15 克活磁石 15 克 川石斛 15 克墨旱莲 15 克 血余炭 9 克(包)红枣 5 个(切开) 克(吞服)炮姜炭 1. 克 5制附片 3 克肉桂粉 0。 9本方从喻嘉言,黄坤载血证方脱化而来。若残火不敛, 徒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则难以奏效,方用姜、附、 桂是敛残火,亦反佐变通之法。服药后血即渐止,半月后衄 血全止,身上红点以紫癜隐没,精神好转,血小板升至 6 万 / 立方毫米,乃出院休养。半月后来院复查,血小板已升至 10 万/立方毫米,而停止服药。’(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 用, 《新医药杂志》6:11,1978) 例五 赵 X,男。经云: “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 ”脾为统血之脏,今肝木贼之,湿伤太久,而致脾所统之血, 错乱妄行,湿气留滞,清浊相混,三焦气化不相调,四旁不 应,上下充斥,是以内脏之外阅诸宫窍,皆见出血,大便 黑,小溲赤,鼻衄,牙龈溢血尤盛,此“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之脾肺相关者也。肉渐脱,肤色天白,四末及爪甲更少 荣色,舌绛,边缘猩红,苔白腻,唇白不焦而无华,纳少, 口干不欲饮,日晡微热而潮汗,脉弦滑数,两关大。据述发 病迄今已半年有余。西医检查谓“败血症’屡治不效,近 来日益增剧。症颇险恶,姑拟清滋潜阳,扶健脾土,渗湿化 燥,宣疏行气、助胃止血之标本兼顾法。 鳖血青蒿 12 克 牡蛎(先煎)15 克 血余炭 9 克 血琥珀(先煎)6 克 生赤小豆(布包煎)30 克焦谷稻芽各 12 克 蒲黄炭 9 克 焦栀子 9 克旋复花(布包煎)9 克 鲜藕 30 克 生赭石 9 克 牛膝 9 克珍珠母(研先煎)30 克鲜茅根 30 克鲜石斛(先煎)30 克川柏 9 克 银花炭 12 克 生滑石块 15 克 川 川郁金 9 克 灵磁石(生研先煎)9 克 乌犀角尖0.9 克(另煎兑入) 犀黄丸 6 克(冲服) 黄土汤煎药,早晚 各一次温服 共诊 16 次,服药 40 余剂,所患痊愈。 黄土汤煎药法:以净黄土(取新鲜者)120 克及清水 1000 毫升左右,放入锅中,沸煎一小时,然后放入白矾少许使之 沉淀,俟冷用纱布滤出澄清,再取黄土汤入砂锅内代水煎 药。 (孔嗣伯介绍: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 《中医杂志》7:5,1962) [评按 1 衄血是指鼻、齿龈,耳、舌以及皮肤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因而又有鼻衄、齿衄、 舌衄、肌衄之称。衄血一般多为少量缓慢渗血,但也有大量 急性出血,造成失血、亡血,甚而引起脱证。衄血虽可分 辨,但临床或可与他处衄血并见。例一以齿衄、鼻衄为主 证。鼻为肺窍,齿龈属胃络,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或肝肾 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脉络,都可以引起衄血。本案证属肝 热上冲,瘀血内滞。治以清肝凉血,化瘀消滞。郭氏认为: 本病在进展期多属肝热血滞的实热证,拟以寒凉直折,务需 大便通畅,实热外泄方可取效。例二证属毒热郁营,热迫血 溢。首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使外邪清解,血热内撤,犹如 釜底抽薪,继以滋阴清营,待血热已清,营阴渐复,后加健 脾益气之剂,使之中气充足,气足能以摄血,疗效方可巩 固。例三证情繁杂,五脏俱病,但以寒湿困脾最为突出。董 氏治以苦温燥湿,醒脾开胃之法,处方有治后天以固本元, 调脾胃以安五脏之意,与一般治法迥然有别,药虽无奇而有 奇效。例四衄血如注,满口鲜血、周身红点紫癜。证属气阴 两伤,虚火上炎。治以反佐变通之法,于大队滋阴养血,补 气摄血药中,反佐姜、桂、附收敛残火,引火归原,颇有 独到之处。例五西医诊为“败血症’临床可谓“七窍出血” , 屡治不效,症颇险恶。孔氏施治心思细密,治法虽较复杂而 运意灵巧,颇具章法。药虽繁而配伍谨严,标本兼顾,遂获 良效。 (十一)咳 例一 日。 患者咳血经久不愈已四月余。经胸透排除肺癌和肺结 核,原有轻度肺气肿。目前咳不甚剧,前晚曾咯出鲜血十余 口,痰如白沫,有时左胁隐痛,口干,动则气急,饮食二便 均正常。舌苔薄,脉弦。 辨证:肝火犯肺,肺络受伤。 治法:清肺平肝,化瘀和络。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 桑白皮 12 克 桃仁 4.5 克 9 克 炙苏子 12 克 黛蛤散 12 克(包煎) 地骨皮 12 克 北沙参 9 克 杏仁 9 克 黄芩 血李 X X,男,74 岁:初诊日期:1974 年 12 月 17丹皮 9 克赤芍 9 克制川军 4.5 克 12 月 24 日(二诊),咯血已止,胁痛亦减,咯痰不爽, 纳食如常,舌苔薄,脉弦。仍与清肺平肝,滋阴宁络之法。 原方去桃仁,加瓜蒌皮 9 克、麦冬 9 克,再进 6 剂。 12 月 31 日(三诊); 十余日来来见咯血,但左胁偶有牵痛,咳已少,鼻燥,二便正常。苔薄腻,脉弦。再拟清养 气 阴,润肺化痰以善其后。 北沙参 9 克 仁9克 克 (《黄文东医案》) 例二 日。 咳嗽,吐白粘痰。十天前突然咳血,满口皆血。随后痰 中带血点、血丝。有时痰血相混。口干,咽干,时有胸痛。 舌质红,少苔,脉沉,至数正常。 ’辨证:肺气失宣,咳伤肺络。 治法:宣肺化痰,理气止血。 方药: 桔梗 6 克 6克 贝母 10 克 紫菀 10 克 橘红 6 克 炙杷叶 茜 田 X X,男,27 岁,初诊日期: 1976 年 6 月 10 桑白皮 9 克 地骨皮 9 克 黄芩 9 克 杏冬瓜子 12 克丝瓜络 6 克赤芍 9 克炙远志 4.5瓜蒌 10 克麦冬 10 克百部 10 克甘草 5 克草6克阿胶 10 克 藕节 10 克仙鹤草 12 克地骨皮 12 克 桑叶 12 克竹叶 6 克6 月 14 日(二诊):上方服 4 剂,咳嗽,痰中已无血,晚 间咽干,胸痛减轻,头晕愈。下午手烧,腰困,脉沉弱,仍 遵上法。方药: 桔梗 6 克 6克 贝母 10 克 杏仁 10 克 紫菀 10 克 橘红炙杷叶 6 克 瓜蒌仁 12 克麦冬 10 克 甘草 5 克百部 10 克 沉香 6 克苏子 6 克 丹皮 6 克茜草 6 克 地骨皮 10 克 桑叶 10 克6 月 18 日(三诊);服上方 4 剂,再未咳血,胸痛好转。 只有劳动时觉轻微疼痛。咳痰白粘,咽干,盗汗,小便频数, 手烧,腰困。脉仍沉弱。治宜滋补肺肾,化痰止嗽,辅以敛 汗。上方改橘红为 10 克,瓜萎仁 10 克,地骨皮 12 克,加 辽沙参 10 克,五味子 5 克,菟丝子 15 克,杜仲 12 克,煅 龙 骨 10 克,煅牡蛎 10 克,浮小麦 18 克,枸杞子 10 克,去苏 子、杏仁、紫菀、炙杷叶,茜草,沉香,桑叶,水煎服。 6 月 28 日(四诊);上方加减服 6 剂,胸痛轻微,咳嗽 痰少而粘,盗汗止,小便次数减少,但尿时仍痛,手心还烧, 腰困。脉沉弱。上方加知母 10 克,桑叶 10 克,地骨皮改为 21 克,继服 6 剂,诸证渐安。 (《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评按] 咳血系指由肺经气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 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间夹气泡的病证。多因外感风热燥气 或内伤情志,直接或间接伤及肺络所致。例一系因肝火犯肺 伤及肺络而咳血。肝火偏旺,阴虚火扰,灼伤肺络,故见咳 血。肝脉布于两胁,脉络瘀滞,症现胁肋引痛。治以平肝清 肺,化痰和络。方用黛蛤散,泻白散加化瘀药,证治较为合 拍。方中黛蛤散清肝化痰,泻白散泻肺清热,桃仁、赤芍等 活血化瘀,大黄化瘀清热、推陈致新,肝火得平,肺气肃 降,瘀热下行。此案见血而不用止血药,咳血能自止者,乃 审证、求因、治本三者相结合之妙。例二为痰血相兼,或痰 中带有血丝、血点。盖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风热燥邪伤 肺,则咳痰胶粘不爽,震伤肺中络脉而致咳血。治以祛除外 邪,止嗽止血、润肺化痰之法。标本兼顾,构思周密,疗效 颇佳。 (十二)吐 例一 血鲍姓,女。旰脾不和,湿热交蒸,更兼平素善怒,饮食不节,久而 邪气聚当胃脘,遂致胃痛发作之时,痛如刀割,脘中燔热, 吞酸,满闷,懊(忖-寸+农)作吐,有时吐物中伴有血出, 大便秘结而 黑,舌苔垢腻,经 X X 医院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合 并“胃出血” ,病。脉弦紧而滑,两关位独盛,亟宜镇肝和 胃, 行气止痛,搜肃湿热以内消之。 石决明(生研先煎)24 克 盐橘核 12 克 生赭石 12 克 藿香梗 9 克 青竹茹 12 克 台乌药 9 克龙胆草(酒炒)9 克旋复花(布包煎)12 克藕节?枚 煨粉葛根 1。5 克水制甘草 1.5 克 陈皮 6 克 焦栀子 9 克 土炒焦白芍 4.5 克 川郁金槟榔炭(醋炒)4. 克 炒枳壳 6 克 5 (生白矾水浸)9 克 服)醋军炭 4. 克 5苏合香丸 1 粒(冲服)犀黄丸 6 克(冲共诊 9 次,服药 21 剂,然后改配丸药,服两料后疾病 痊愈。 (孔嗣伯介绍;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 《中医杂志》7:5,1962) 例二 肖 X X,男,40 岁。经常胃脘当心而痛,胸膈痞胀,头昏目眩,耳鸣心悸, 自汗失眠,少气不足以息,背恶寒,面色皓白。 诊视脉虚弦无力,舌质淡红,数次大量吐血,大便溏 黑,困倦异常。此因胃络大伤,脾失统血之职,上溢未尽, 流于肠间。法当益气摄血,仿景岳大补元煎意。 炙黄芪 10 克 克 熟地黄 10 克 克 云茯神 7 克 炙甘草 5 克 西党参 10 克 北五味 3 克 淮山药 10 克 当归身 10 克 炒枣仁 10 北枸杞 10山萸肉?克 炙远志 3 克广陈皮 3 克 复诊;连服 10 剂,血止汗收,夜能安寐,胃纳增进,大 便转黄,更益心脾。按上方去地黄、五味,加蒸于术 7 克, 龙眼肉 10 克。 服至 10 余剂,胃痛全止,面色华润,精神振复。 (《李聪甫医案》) [评按] 吐血多由胃中出血,从口腔吐出于外。若血呕 出,则名呕血。吐血与呕血临证往往不易严格区分。本证多 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伤于阳络所致。由于失血量多也可 见亡血气脱、气血两虚等证。例一证属肝脾不和、湿热交蒸, 胃中燔热而致吐血,大便秘结而黑。治以镇肝和胃,搜肃湿 热。孔氏认为; “肝阳过强则胃气被遏??殊不知破虽在胃; 而其源在肝也,倘徒治胃而不治肝,为舍本逐末,安望其 痊。 ’例二数次大量失血以致血脱,治以益气摄血,更益心 脾以善其后。大凡血证后期,肝脾血亏,心营失养而无虚火 上炎者,均可施以益气固脱之法。 (十三)便 例一 血张 X,男,50 岁。大便下血,时发时止,历四、五年。近期发作甚剧,血 色鲜而量多,日五、六次肛门堕脱,头晕眼黑,气短心跳, 食不甘味,面色苍白,身疲,神倦,脉微无力,经过二月 余。此症为直肠肛门出血,或因内痔发展所致。乃身体素 亏,气血运行不周,胃肠郁热,大便时常燥结,粪毒无由排 泄,迫血下行,瘀潴肠内,灌注既满,一泻而下,暂时出 血,血止不久,复瘀又倾,如此循环不已,一若瘘管形成, 是以数年间时发时止所由来也。若不标本兼顾,仍虑不觉再 发,急以止血清热,补中益气之晶为治。 别植参 6 克煎浓汁分二次兑服 9克 6克 炙黄芪 18 克 漂白术 黑芥穗杭白芍 9 克(柴胡 4。 克同炒) 黑升麻 3 克 5 炒地榆 9 克 炒槐米 9 克 广皮炭 6 克当归身 9 克黑山栀 6 克炒枳壳 6 克陈阿胶 9 克(另溶分二次兑服)炙甘草 4.5 克 二诊:服 3 剂,血止,大便已复正常,日一次,头晕心 跳,气短目黑,面色苍白如雪。亟需调补,继续常服,以防 复发。 吉林参 9 克另煎浓汁分二次兑服 神各 9 克 熟地 9 克 木香 3 克 炙甘草 3 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 《中医杂志》 5:328, 1958) 例二 王 X X,男,21 岁,未婚。 山萸肉(炒)9 克 淮山药 15 克 野于术 9 克 云茯苓龙眼肉 15 克 炙绵芪 24 克当归身 9 克大 远志(炒)9 克 广鹿角胶 9 克(另溶分二次兑服)五味子(打)9 克患者一年前曾患胃痛,便血,经 X X 医院诊治,病情有 所转好,但未彻底治愈。五天前突发胃病,大便下血甚多, 经治便血未止,精神极度疲乏,前来本院治疗。现症:面色 苍白,唇甲无华,神疲肢倦,萎靡不振,饮食不思,心悸, 失眠,眩晕,夜晚口干,胃脘不甚痛,或只感有时微痛,大 便黯黑如柏油,大便隐血试验为强阳性(++++) ,舌质淡, 苔白 燥,脉弦大而无力。 辨证:便血多次,气血已虚,此次下血日久未止,气血 耗损更甚,察其面白唇淡,神疲肢倦,眩晕,心悸等症,纯 属一派虚象,脉大无力,大便色黑,乃气血虚失统摄之征, 便血而胃痛不甚乃邪少虚多之候。 冶法:益气补血,养血止血为法。 方药;参芪四物汤加减。 潞党参 24 克 9克 (冲服) 北绵芪 15 克 生熟地各 12 克 粉丹皮 6 克 杭白芍 阿胶 9 克当归身 9 克 侧柏叶 15 克 地榆炭 9 克 酸枣仁 9 克炙甘草 4.5 克二诊:服上药 2 剂,肉眼便血不显,大便颜色转黄,大 便隐血试验㈩,精神转佳,诸症显减,处理拟按上服原方, 继续服 2 剂(每日一剂)。 三诊:20 天之后患者来就诊, 告知上次便血服二诊药后,诸症消失,便血巳止,因事回乡,停止服药。两天前 因 饮食关系,昨日复视大便色黑,稀溏不成形,但精神尚好, 食欲稍减,口干不欲饮水,虚烦不眠,舌边红,舌苔白, 左 脉弦大,右脉呈弱,睽度脉症,拟血虚肝热,气虚脾寒之 候,治以养血清热、益气温中为法,仿黄土汤加减。 生地 15 克 姜炭 3 克 3克 每日 1 剂,连服 3 天。服药后,大便颜色转黄、成形, 再服二剂,大便正常,便血消失,大便隐血试验(―)。嘱其 注 意日常生活、饮食调理,继续服药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肖熙;胃出血治案, 《新中医》2;18,1978) [评按] 凡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统称便血。 《金匮要略》有远血,近血之分。 《临证要诀》云, “血清 而 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 ”便血多因脾虚不摄或湿 热下注大肠,损伤阴络而致。例一病程已久,便血色鲜量 多,正虚邪实,急以止血清热、补中益气,标本兼顾,扶正 与祛邪兼施,血止后正气仍未复,继以调补之剂常服,较为 稳妥。例二证属远血,由于失血过多而气血双亏,治以气血 双补,以期获气充摄血,养血止血之效,较为贴切 (十四)蓄 血证 杭芍 9 克 黑地榆 9 克 潞党参 15 克 炮阿胶 9 克(冲) 伏龙肝 12 克(荷叶包煎)炙草 例一某,女,年未二十,体颇羸弱,一日外出市物,骤受惊吓,归即发狂,逢人乱殴,力大无穷。??病已七八 日矣,狂仍如故??经事二月未行。??脉沉紧,少腹似胀, ??此蓄血证也,下之可愈。遂疏桃核承气汤与之。 桃仁 30 克 6克 枳实 9 克 生军 15 克 芒硝 6 克 炙甘草 6 克 桂枝翌日问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且能 啜粥,见人羞避不出,乃书一善后之方与之,不复再诊。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例二 某,男。少腹胀痛,小便清长,且目不识物,论证确有蓄血,而心窃疑之。乃姑投以桃核承气汤,服后片时 即下黑粪,而病证如故。再投二剂,加重其量,病又依然, 心更惊奇,因思此证若非蓄血,服下药三剂,亦宜变成坏 病,若果属是证,何以不见少差,此必药轻病重之故也。时 门人章次公左侧,曰:与抵当丸何如?余曰:考其证,非轻 剂可瘳,乃决以抵当汤下之。服后,黑粪挟宿血齐下。更进 一剂,病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痰多咳嗽怎么排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