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拍摄视频最好的手机拍摄的

手机摄影最重要的三条法则:定焦、手速、创意
如何提高手机摄影技术?
知乎用户,新闻系研究生 科学松鼠会成员
以下三点在我看来,是手机摄影最重要的三条法则。
1.手机是一个定焦镜头
永远不要使用手机上的变焦功能。这是一个定焦镜头。属于定焦镜头的拍照法则同样适用于手机(如 iPhone)摄影。
2.从想法到实践能控制在 10 秒之内
一个好的瞬间可能稍纵即逝。拍的好和拍的差或许还有空间可以弥补,拍到了和没拍到就是天壤之别。
3.保持创造性
如果以传统的摄影标准来衡量,手机摄影只能在单反后面亦步亦趋。但手机拍照不仅是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还意味着即兴、实验与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过程。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去尝试更大胆的构图,更多的偶然性。在画质和拍摄场景本身就受到局限的时候,手机拍照的创意更显得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几条关于拍照过程中的实用技巧(针对 iPhone 的会多一些)。这本身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它只有三个部分:构图、对焦和曝光。
4.关于正方形构图
如果你仍然使用常见的 3:2 照片比例,那么就像使用用单反相机一样构图就好。对于开始接触 Instagram 正方形构图的人来说,几条比较实用的技巧包括:
留出大面积空白
凸显画面中的对称元素
裁掉物体的一部分
比如这张日落时的云彩
此外,因为 Instagram 是正方形构图,拍照时就需要想到画面一部分是要被截取的&&这意味着,画面不能太满。
这是我在一次工作坊上看到的早餐盒子。我后来真的好想把这个盒子补全。但是拍照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办法。
5.用对焦调整曝光
尽管 iPhone 的曝光非常自动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继续调整的空间。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对焦调整曝光&&如果整张照片偏亮,就对焦在屏幕上偏亮的地方;如果偏暗,就对焦在偏暗的地方。iPhone 会自动根据你对焦在的地方调整照片的曝光。这样直到你找到一个满意的曝光值。
例如,在这张照片中,我对焦在照片左上角那片天空上,防止其过曝。
6.AE/AF 锁定
AE/AF 锁定是一个很强大的功能。首先,它可以让你来手动对焦。
在这张照片中,我就是先对准附近的地面并用 AE/AF 锁定,再对准远处。这样,整张画面就处于焦外了。
(P.S. iPhone 在夜晚的表现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噪点极高,惨不忍睹。那么怎样避免用 iPhone 在夜晚拍出差劲的照片?最好的方法就是只在光线良好的白天拍照。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在夜晚拍对焦清楚的照片。)
其次,AE/AF 锁定能让你有更大的自由度调整曝光,实现更大范围的曝光补偿。
在这张照片中,我想要整片天空过曝,让画面留出大面积的空白。于是我先对准下面的房屋阴影处,锁定曝光值后,再移动到上面的天空。
是的,iPhone 的拍照功能其实很差。特别是在明暗强烈对比的状况下,手机并不能容纳各种层次的阴影渐变,整张画面会丢失很多细节。所以我通常情况下都会开启 HDR 功能。
而 HDR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HDR 通常需要处理一段时间后,iPhone 才能开始拍下一张照片(针对 iPhone 4)。这样,你在每一次按下快门之前,都必须留出一段时间思考,而不是按照原来的构图或者曝光继续拍下去。
接下来说说常用的照片处理技巧。我平时最多的就是 Instagram,有时也用 Snapseed。
由于 iPhone 经常拍出暗处太暗缺失很多细节的照片,所以 Instagram 的 Lux 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能让一些曝光不佳的照片起死回生。建筑和风景是两类经常会用到 Lux 的照片。
原图中的建筑背面基本处于全部的阴影下,但是 Lux 能让原本被隐藏的细节就显露出来。
不过,Lux 也会让天空中的噪点看起来更加明显,还会让云朵泛黑。所以使用它一定要注意画面其他地方的细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张照片的处理我就不满意,Lux 让原来的白色云朵显出了类似阴天的黑色。(这种情况可以运用 Snapseed 的环境(Ambience)或者阴影(Shadow)功能精细调整)
9.移轴(Tilt shift)
移轴也是一个你经常会用到的功能&&当然我说的不是不少人都用有时候会用滥的移轴效果。在我看来,它最大的用处是给近景模拟出类似单反的浅景深效果。
10.使用合适的滤镜
的确,iOS 有太多有趣的滤镜了。不过,关于滤镜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过度使用。我个人的意见是:除非你想试验某类特殊的效果,至少不要伤害原图色彩之间的关系,不要喧宾夺主掩盖画面本身想要呈现的主题。
我自己常用的滤镜包括:
(1) 偏冷:Hudson
这款滤镜非常适合本身有大片蓝色的画面,如湖景、海景。
(2) 偏暖:Rise、Valencia、Sierra
(3) Mayfair 能让画面显得鲜艳,尤其是在原画面以红色、黄色、绿色居多的情况下。
(4) 黑白:Inkwell、Willow。
(5) 其他可能平时没什么用但在某些特殊的色彩效果下表现出众的滤镜:Brannan,Walden。
一些不太推荐的滤镜,包括&&
(1) 有强烈暗角的滤镜:Sutro、Toaster。
(2) 所有严重损伤画质来换取特殊效果的滤镜,例如 X-Pro II、Lo-Fi。
最后.&一个平时没什么用但很酷炫的小技巧
相信你如果熟悉以上十条的话,你的手机拍照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了。这条属于虽然平时没有什么用但是有时能制造出很有趣的效果(而且还是单反相机难以实现的!)。你可以移动你的手机的同时并按下快门,这样照片上就会留下画面移动的痕迹。比如这张就是对着地面上的落叶拍的。。
如果觉得以上内容有帮助的话,可以在 Instagram 上找我:。
(以上内容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务必与我联系。)&评论&&&&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很惭愧,我一个都没有~
仅限ios使用……
居然没有snapseed
snapseed为何不说!
卡片机的未日
pixlr express这等免费神物竟然没有
看完后笑喷了,应该叫做 16款菜鸟专用摄影app
买得起单反还差钱买iphone?
我还是习惯手机拍完用PS处理。啥时候中国的3G、4G网络可以包月不限流量了,我估计会用上述几款软件,否则,在外面拍一轮,上传用的流量费,估计够买10套付费APP的了。
穷酸野鸟要知道,这些都是新摄影翻译国外网站的文章。不接支那猪地气很正常
求一款用于IPAD,可以自定义ISO的APP!苹果的曝光是做的很棒,但是用户不能选择感光度,晚上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渣。
强烈要求版主删11楼汉奸日本狗ID
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摄影网观点。
现在有12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小白怎么学习手机拍照? - 知乎24647被浏览1325139分享邀请回答3.3K1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K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手机摄影——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查看: 963|
评论: 0|原作者: 文 / 王瑞|来自: 瑞象视点
摘要: 一部世界摄影史,其实也是一部影像科技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发展史。摄影作为一件典型的现代文明产物,直接以其科技功能的力量,塑造了人类社会进展的现代化版图。其实,摄影可以不像艺术,也可以不像任何其它的什么。 ...
一部世界摄影史,其实也是一部影像科技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发展史。摄影作为一件典型的现代文明产物,直接以其科技功能的力量,塑造了人类社会进展的现代化版图。其实,摄影可以不像艺术,也可以不像任何其它的什么。而摄影就应该像摄影,因为摄影就是摄影。图像横流 方显出摄影本色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上市装有一次能拍照100张画面的便捷式胶卷照相机,并打出里程碑式的响亮广告:“您只管按下快门,余下的交给我们搞定。”随之带来划时代的大众摄影普及浪涛,此前由专业人士一手垄断业界的格局,随之被业余爱好者簇拥的第一波拍照大潮一举冲溃。20世纪前叶的135小型照相机和快速感光胶卷的问世,催生了快照摄影(Candid photography,又译为“堪的派摄影”或“抓拍摄影”)的广泛流行。以卡蒂埃-布勒松风格为标志的“决定性瞬间”之摄影生命力,意气风发,历久不衰,传承至今。20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子科技成果,导致号称“全自动”的135小型照相机空前普及,这种非专业的“傻瓜相机”,具有任人持之皆可将影像手到擒来的便捷,照相机的普及化再次冲击被精英把持的摄影主流。在“傻瓜相机”产量最为巨大的日本,以往偏重于奢侈商品的照相机,逐渐流为平民百姓手上的时髦玩具。家庭妇女随手拍照后经一小时彩扩店冲印的日常生活照片,其草根形态的影像质朴感,令精英摄影师们观之而自叹弗如。那情景恰似美术学院的教授,意外地惊艳于村子里农民画的稚拙纯朴。“傻瓜相机”几近“拍立得”所带来的娱乐拍照之快意,把以往贵胄格调的奢侈化时尚消遣,化作市井平民百姓皆可玩耍的生活游戏。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名言:“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在摄影似乎终于被承认为艺术的周折之后,反而假艺术的名义,群起而摄之把摄影扯出了反精英艺术的大众化光景。实验主义摄影家莫豪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在20世纪中叶预言性地口出雷言:“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摄影的人。”在人们还不理解这句话的前瞻意味时,21世纪初迅猛掀起的数码摄影风潮,已然由几乎人手一机的随意海拍实践,大规模地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拍照“扫盲”运动。你可以不知道什么是数码科技原理,但是你已经兴高采烈地在网络影像海洋的风口浪头上冲浪嬉戏,如鱼得水。几近零成本的数码影像消费和全球化的图像扫盲效果,如虎添翼地强化了新世纪全民造像师的空前阵容。社会突发事件时,在现场的每个拍照者的瞬间抓拍照片,都理所当然就是以往职业摄影记者的作为。后现代科技的影像方式,解构了摄影专业化的体制,当每个人都是新闻记者时,也就没有了新闻记者的行当。进而,影像制造和网络传播的生猛化和便捷化,同时也造成图像信息的泛滥化和平庸化,也即意味着观看方式的漫延化和浮泛化。观看、拍照和传播的三段式过程互为因果,信息时代影像的滥漫衍生与浮皮潦草,大众影像盲目娱乐化的交际时尚,感染到每个社会细胞的现实生活肌理。互联网影像漫无边际的铺张蔓延,也将现实世界幻化得扑朔迷离。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镜像现实,直令人费解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由数码科技支撑的影像自主时代,再度在理论上直指“什么是摄影?”这样的摄影本质问题。而新一轮比“傻瓜相机”更其风靡全球的手机拍照狂潮,以突显社交性和自娱性的数码影像之无限传播,不须再以传统照片的物质形式存在,自然而然地摆脱了纠缠摄影已久的功利性和商业性。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即兴化手机影像,决堤般地冲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每个人都可以不经过特定审查机制的把控,直接向最大范围的公众社会即时发布纯属个人生活范畴的图文信息。互联网尽管是虚拟的社会,但沉浮于网络上的数码影像往往还是日常生活事实的形象写照。每个人的发声都面对世界,每一滴水都融入大海,互联网调动的社会能量,促进了公民社会的言论自主。公众尽人可为的手机摄影,终于发展到了摄影被一部分人操控和垄断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的影像狂欢时节。应运而生 iPhone潜力势不可挡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联合电讯供应商J-Phone推出了一款能拍照的手机。2001年,芬兰诺基亚公司紧跟推出Nokia7650也能拍照的手机,并自称名列当年“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商。” 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将手中的iPhone4比作经典的德国徕卡照相机,iPhone拍照,刹那间便开启并书写出了世界摄影史的划时代新篇章。苹果公司的主打产品iPhone的上市,标志着智能手机以其无与伦比的拍照和录像功能,史无前例地攻占了此前绝对属于照相器材的世袭影像领地。21世纪初叶,当传统摄影的机械加电子结构的照相机,被席卷而来的数码照相机大潮冲击得几乎无地自容之际,看似遍地开花的缤纷数码照相机,旋即又被囊括一揽子智能功效的iPhone手机给取而代之了。甚而始料不及,每一部具备智能拍照功能的iPhone手机,毫无疑问就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照相机再加上电脑程序。在此回溯iPhone手机从研发到问世仅只十年间的短暂而辉煌历程:2004年,当时的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决定从原本重点产品iPad平板电脑转向手机iPhone的研发。苹果公司组织上千名员工成立iPhone团队,开启了被列为高度机密的Project Purple项目。作为苹果公司旗下重点研发的移动电话系列,iPhone产品是结合拍摄照片、视频播放、收发电邮、语音留言、网页浏览等功能的智能手机,其它如电玩游戏、GPS导航及连接社交网络等功能,可以通过下载应用程序(Apps)来实现。第一代iPhone于日由乔布斯发布,并在同年6月29日正式发售,创造出74天售出100万部的开张记录。此后iPhone系列手机再接再厉势如破竹,到日推出第九代产品iPhone6S,于同年9月25日正式发售,以1300万部的数量,突破前一款iPhone6三天售出1000万部的历史记录。iPhone稳居全球销量第一大智能手机的雄霸地位,同时也即意味着作为同等数量的数码照相机,一时间迅速弥漫全世界。iPhone手机附带设置的照相机功能,伴随突飞猛进的数码影像科技发展,其创新的拍照功能,屡屡达到当代照相器材的顶级水平。iPhone 4的第一代前置镜头于正面顶部,背面顶部有LED闪光灯。iPhone 3GS的320万像素镜头,支持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自动微距,拍摄的视频短片可在本机剪接,并直接上传到YouTube、MobileMe等互联网络。iPhone 4的500万像素镜头,能够拍摄720p短片,支持高分辨率在微弱光线下拍摄,是能够做到高动态范围摄影的第一部iPhone。iPhone 4S镜头提升至800万像素,支持1080p短片拍摄,内置回转仪能使录制短片时保持视频稳定。使用iOS 6或更高版本的iPhone 4S及iPhone 5,可以通过内置的相机程序拍摄全景照片,iPhone 5更能在拍摄短片的同时单幅拍照。再下一代的iPhone将配备慢动作拍摄模式,未来的技术奇迹肯定会随着iPhone的不断更新换代而指日可待。当此际,回首半个世纪之前在1964年举办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令当时到场的人们啧啧称奇的许多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展望,时隔50年后,当时只在预言设想阶段的“视讯电话”Picturephone,还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而今犹如弹指一挥间,以iPhone领军的智能手机产品,只要随手点开Skype或Facetime之类的应用软件,通过遍布全球的互联网,即可轻易地与位于地球四面八方的友人,进行面对面的视频神聊。iPhoneography 列位影像艺术殿堂曾几何时,号称“史上规模最大的iPhone摄影艺术展”的国际手机艺术节(LA Mobile Arts Festival of International Artists),于日至26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个全球范围的第一届行动电话影像艺术展览,广集来自世界30余个国家和美国25个州的225位艺术家参加,展出作品600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手机拍照影像,还包括少量的数码绘画和装置艺术作品。主办方网站开辟互联网际的广泛传播空间,未及展览开幕,相关信息已经插翅传遍全球。&&&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洛杉矶,2012在数码影像革命发生之际,人们在意的是电子科技对传统胶片的颠覆,谁也没有料到手机横空出世的拍照功能,吹皱一池春水,大举侵占了数码相机刚刚淘汰传统相机后的新兴领地。虽然许多艺术家声称iPhone作为他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并不只是用来拍照。而致力于在移动通讯设备上拓展艺术表现的网站创始者说:“这仅是向人们表明的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机会,移动设备有更多的可能性,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网站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平台和交流社区,有助于促动手机结合技术与艺术而开启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甚或是一波突破观念疆界的新潮艺术生态。&&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洛杉矶,2012具有高像素拍照功能的手机上市之初,并未受到摄影爱好者们的格外重视,比起道貌岸然的名牌数码旗舰产品,能照相的手机只不过被当做一件lomo式的简易拍照玩具。然而自打iPhone级的智能手机配置上各种特殊效果的影像处理软件,加之互联网的快捷传输,不期然地把手机使用者都催生为泛摄影的日常生活拍手,就像胶片摄影时代的全自动傻瓜相机问世,一下子掀翻了摄影的贵族体制。手机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不求人”的拍照设备,其物美价廉体的优越性,体现为不像数码相机还需要配置电脑和宽带进行图像处理再行传播。手机自带的无线传递功能,兑现了有效地立拍即传的网络社交之欲求。&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洛杉矶,2012所以,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的海报设计,采用的是飞机发明者怀特的早期飞行器试飞的画面。组织方认为手机的普及近乎飞机的发明,为人类的移动行为,创造了无可限量的愿景。由此,一个新造的英文单词水到渠成——iphoneography,手机+摄影,更其突显出个人拍摄的自主创造性。火车、汽车和飞机这些移动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其方便和快捷在实际意义上缩短了人类地理空间的距离,而移动手机电话的发明,则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从而开启了地球村的时空概念。&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洛杉矶,2012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的主展场布局设计,彰显手机摄影的无远弗届性质。进口处开门见山就是一面由数十部ipad平板电脑排列聚合的展墙,其中每一个ipad都无休止地循环滚动着iphoneography的创意影像。一眼望去,变幻万端千姿百态,缤纷溢彩目不暇给。如果这显示了手机摄影与时俱进的新潮性,仅一条过道之隔的单间里面,居然是布置为古香古色18世纪古典客厅的展室,各种数码打印的彩色照片,被混迹于质地斑驳的古董文物之间,散发着时光隧道的撩人怀古情结。&&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洛杉矶,2012手机艺术节的展览图录小册子里,关于手机摄影的简明历史概述指出:“今朝,iphone、ipad和其它移动设备的技术,继续传承结合着旧与新的创意想象。”并援引传统摄影时代的名家、美国摄影家兼电影人保罗·史川徳的语录:“艺术家的世界是无限的,从他生活所在的远地或身边,创意无处不在,灵感经常就在入门之阶。” 手机艺术节的策展人,显然有意将手机拍照跟史川徳所言的艺术“入门之阶”(doorstep)相提并论,提示艺术家的世界无远弗届之道理。&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海报,2012第一届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的策展方略,毕竟落实于艺术基点。展出作品的题材,规避了快拍摄影无可置疑的直接记录性质,这一点跟中国的手机摄影赛多侧重于现场纪实报道的内容不同。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之所以名为“艺术节”而非摄影节,主要是体现英语特指美术的Fine Art实质,即造型语言的表现形式乃是决定性的艺术要素。因此,压倒多数的入选作品为彩色图像处理之影像,即使偶有黑白影像,也属美术素描格调的黑白,而非感光材料的黑白。另一特点是作品幅面仅相当于专业照相机照片展的小幅尺寸,但影像的色调影纹之细腻层次,皆设计营造得一丝不苟十分讲究,大部分影像都刻意强化抽象或夸张的视觉效果,看出策展人和创作者的审美共识,偏重于以智能手机之当代科技的魔术性,再现摄影术发明前期使用绘画暗箱模拟绘画的典雅情趣。&&第一届手机艺术节,洛杉矶,2012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给人留下总的美学印象,是一种利用便捷的数码特效程序工艺,大规模彩色化地再造达盖尔法和卡罗法化学工艺相片的古典摄影意向。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发挥,加上增强画意元素和设计构成的形式感,着实为手机这种灵巧的新兴拍照工具,拓展了兼可怀旧复超越现实的艺术创意技巧。由此意义而言,手机拍照的现场抓拍在题材上尽管无所不能,但表现方式趋于雷同。而以手机摄取生活中闪耀灵感的素材,经过主观的个性化视觉效果创造,其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感染力,则可以进行无限的想象发挥。手机影像的艺术创作吸引力即在于此。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的活动内容,还包括到观光名胜的圣塔莫尼卡海滩,由导师现场示范拍摄壮观的海上日落景象;手机拍照的特效处理技法,及数码影像打印输出照片;还有收费的手机人体摄影工作坊。主办方之一的网站,当时在全球范围召集有5千多个会员,其中半数在美国之外。主办方有意籍由举办洛杉矶国际手机艺术节,企图开拓“当代移动艺术运动”(The contemporary mobile art movement)的新型创意空间。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2005年9月,号称“世界上第一个手机摄影节”的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China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Festival),由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成为当时世界最大摄影节浩瀚展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机构为手机大众搭建了一个手机摄影艺术展示的平台,自成功举办以来,受到了中国广大手机摄影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平遥,2010据该机构网上公布的统计报告: 2005年至今,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的参与用户已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赛人数和参赛作品都创造了全国同类活动第一的好成绩。2005年参赛作品为4千余幅,2006年参赛作品为1.8万余幅,2007年参赛作品达到4万余幅。以“开放的中国·激情的奥运”为主题的第四届手机摄影节,从日至9月25日历时8个月,共分为欢欢喜喜过大年、神州大地春常在、万众欢腾迎奥运三个赛季。期间举办的系列活动,如在山西省各大旅游景点开展“欢乐假日”,并结合“赛在北京、游在山西”推出“魅力山西——中国移动手机摄影作品征集与旅游景点互动”,将旅游文化及彩信科技、影像文化、新颖有趣的互动活动相结合;奥运火炬在山西传递期间,中国移动山西公司鼓励观看奥运圣火传递的手机用户拿手机拍照并参加活动,收到作品千余幅。在国内作品征集的成功经验上,第四届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开放国际端口,接收到来自韩国、日本、奥地利等国的参赛作品近百幅;在接收外国作品的同时,中国移动山西公司在印度旁遮浦邦国际摄影节上成功举办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精品展,吸引了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此外,为给消费者选购拍照手机提供正确的信息与市场引导,促进拍照手机性能与影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第四届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特增加“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最佳拍照手机排行榜”发布及最佳拍照手机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0款最佳拍照手机。在2008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以“切片——手机摄影也艺术”为题的第四届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精品展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评选出的六类奖项中,奥运皮划艇冠军孟关良、亲历汶川地震的记者张恩荣获得特别奖,来自山西省五台县的工人张艳青拍摄的以农村学校为题材的作品获得金奖,体现了手机摄影的大众化意义。除“即拍即传”外,中国移动山西公司还为本次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中心提供WLAN无线上网技术支撑,大展组委会和新闻媒体可通过无线上网进行方便快捷的新闻发布和稿件传送。2009年以“激情·梦想”为主题的第五届手机摄影节,共分为四个赛季,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参赛作品突破30万幅。2010年全中国70万手机拍客,围绕主题“感动·分享”展现精彩瞬间,留住美好记忆,将手机摄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推向一个新高潮,展览项目突出“个人视觉日记及大众视觉日记手机摄影”,通过拍摄、传播、展示、参赛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健康向上、富有品味的生活情趣。&&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平遥,2010中国社会后来居上迅速拥有世界最多的手机数量,手机拍照波澜壮阔地纵横神州。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不失时机地激起手机拥有者们的拍照兴趣,同时给出理论地位:“手机摄影是现代通信技术与高尚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摄影艺术发展史上一次新的革命。与传统摄影相比,手机摄影不仅快捷方便,而且具有很高的即时性与可分享性,是普及摄影艺术、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最佳途径,也是人民群众记录身边每一个生动、感人、美好瞬间的最佳手段。”山西移动公司副总经理柳耀玳在2010年6月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像素不高不要紧,取景匆忙也无妨。……让每一个手机用户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记录者。”手机摄影艺术由之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艺术,手机拍照更成为当代人在数码科技时代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悉尼大学学者克里斯·切希尔(Chris Chesher)的著作《在影像与信息之间:摄影历史中的iPhone照相机》(Between image and information: the iPhone camera in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2012),专门做了相关文化技术(Cultural Technologies)、移动传播(Mobile Communication)与iPhone手机之间关系的移动媒介(Mobile Media)研究。他将摄影的历史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分成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柯达照相机时代;第二阶段是数码照相机时代;第三阶段是带拍照功能的手机时代;第四阶段是智能手机+社交网站时代。“直到2004年,当多媒体信息的发送不再成为障碍,手机上的照相机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此观念引自网络文章《闪亮的方块:手机里的帝国新疆域》。手机摄影之为数码影像的革新实质,即插上网络翅膀的数码影像之创世纪的传播方式,所产生的媒介革命效果,该文章也予以了雄辩的揭示和论证:“影像传播的活跃必须有赖影像生产能力的进步,柯达相机的出现是这个历史的开端,以1888年第一台柯达相机面世为标志,柯达让普通人也可以接触摄影,不过,传播渠道却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大众传播,仍然只是少数人拍给多数人看,私人影像止步于人际传播,人们彼此捧着家庭相册交流。进入新千年,胶片在大众传播中的使命已经结束,在经历第二和第三阶段之后,到了第四阶段,影像传播达到一个巅峰时期,此时,传播渠道不再被垄断,每个人都有图片发布的个人平台,它使得图片的生产也汹涌澎湃。主攻数字影像研究的纽约大学教授弗莱德·里钦(Fred Ritchin)一直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胶片时代的概念套用在当下,他指出:数字摄影不再是传统的摄影,恰如汽车和四轮马车的区别。如今,全球每日的照片吞吐量根本无法统计,一个数字是:2014年,美国几家主流社交网站每日的照片分享数量是十八亿张,是去年的三倍之多。但在庞大的、让人眩晕的数字背后,还有另一个统计结果,滔滔不绝涌入网络的照片,其中有差不多一半照片在不到十秒之后就消失了。(数据来自日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公司KCBP的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发布的《2014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一些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比如Snapchat就设计成照片阅后即焚,根本不用保留下来。Snapchat的创始人伊万·斯皮格(Evan Spiegel)在一次发言中谈到:‘我们就是今天的我们、当下的我们,我们不需要捕捉‘现实世界’然后在网络上重建……我们不仅可以围绕着照片沟通,还能即时通过照片进行沟通……数字媒体已从作为自我表达的手段过渡到作为沟通的手段。’”这不禁令我回想起1980年代末,我在美国大学研习摄影时交往的一个主修化学的研究生朋友,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种姓的富裕家庭。一天他取回柯达胶卷扩印的彩色照片,浏览过一叠彩照后,挑出其中两张他满意的个人相片送给我留念,随手就把一卷底片扔进垃圾桶。我见状目瞪口呆,问他:你不留下底片再加印照片吗?他诧异地反问:我从来都是这样印出照片就把底片扔掉,What’s Wrong? 我反倒被他问个哑口无言。二十年后我这才明白,敢情是这位富家子弟早就是Snapchat的践行者,在他的意识里即便传统工艺的底片印相,也不过都是“一次性”的玩意儿而已。传统的“留底”之资料观念,在他的意识里压根儿就不存在,这类在上个世纪的Snapshooter(快枪手),天生就是今朝 Snapchat行径的开路先驱。因而,著名的报道摄影图片社VII的经理人史提芬·梅耶(Stephen Mayes)就此现象指出:我们和摄影的关系已经变了。在图片社摄影师的聚会中,大伙儿互相用手机拍照并将其放到社交网站上,史蒂芬·梅耶说:“我从这里看到两样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情。这是第一次我看到你们从摄影中得到乐趣,拍照的时候在大笑。第二,你们拍摄的照片不再是档案,不是为了记录而存在,而是一种富有流动感的,经验混杂其中的过程。”&2015年中国丽水摄影节手机摄影展现场程序先决的世界此标题为网络文章《闪亮的方块:手机里的帝国新疆域》的原措词。数码科技已然生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而这又等于是个“程序先决的世界”,此类说法着实有些妙不可言得深不可测。该文章论述得言简意赅,在此再引述一段出来:“我们恐怕要在这里重新审视一下‘手机摄影’这个说法,说实话,这显得有点乏味,因为手机把快照推到无与伦比的新境界,让街头摄影得到复兴,使得新闻摄影有更多可能——也有更多敌人。手机拍的照片已经被挂到了画廊的墙上,摄影节、比赛,也都围绕其展开,但这一切似乎都仍然是旧摄影时代的一个拷贝。乔布斯对此肯定不屑。当日本手机厂商们比拼手机摄像头的像素,诺基亚甚至将其提升到令人咂舌的四千一百万像素,苹果公司却把人们带入了APP商店。乔布斯的传记作者提到,老乔有想要改造三样事物:电视、教科书以及摄影。在其去世之前,他曾约见光场相机(Lytro)的发明人,这种先拍照后对焦的照相机,已不能为传统的摄影体系所涵盖。所以,当你走入苹果的APP商店,在这里埋头建设摄影新帝国的不再是当年那些浪漫的化学家,而是宅男程序员。光圈快门这些机械的玩意儿早已被APP取代,它能变换出你无法想象的效果,用其呈现湿版效果?这只是少数摄影人的一种恋旧。新的帝国颇有点儿物是人非的感觉,对于程序员来说,摄像头不只是一个‘照相机’,它还是一个视觉信息的接收器,信息可以存储、传输、分析、处理。比如,手指放在摄像头上,可以测量你的心跳;手机能够转眼就变成复印机;它帮你辨认植物,翻译……总之,什么都可以先拍下来再说。Instagram的发明人也是硅谷来客,你羡慕他们?那是当然,因为这不仅仅是十亿美金的问题,而是执掌一个新的帝国疆土——这里已经有数亿的居民。未来还会有什么,随着谷歌眼镜的到来,各种增强实境效果的运用,手机恐怕更是一个进入虚拟世界的桥梁,当年柯达著名的广告语是,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由我们来做,而现在恐怕则是——按动快门之后,你还可以做得更多。在新的影像王国里,照片将不再只是一个凝固的切片,借助各种应用程序,魔法还有更多。”由此可见也由此可知,如果摄影术算得上是一种视觉魔术,那么支撑摄影术发展的科学技术,就更是一种魔法无边的魔术。如许推导起来,或许我们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也滋长了不同程度的魔术性质。例如,已然跟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的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人体生理器官如眼睛、耳朵和大脑的物化延展。因而,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也史无前例地越来越变得错综复杂,莫明其妙,扑朔迷离,甚至匪夷所思。跋关于手机摄影,我看似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一大篇的感想文字,却还得向读者诸君披露一个本人的相关信息——我在生活中其实属于极少使用手机的那类“落伍者”,只偶尔在外出之际携带家人的手机做临时联络而已。至于手机拍照,我至今尚未着手任何实践。究其原因,按我的对外联系频率,家里安装一部座机便已足矣,再添手机实属多余。以我的性情,觉得当今这个世界已然太快太喧太闹,倘若再迷恋于手机人见人爱的好使好玩,或许我也就没有心思心情来写这样一篇可有可无的“理论”文章了。何况,作为一个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拍照资历的摄手,我使用照相机早已轻车熟路,就让我来充当照相机使用的铁杆坚持者好了。毕竟,对于那些实在喜欢纯粹摄影的人士,手机拍照之于相机摄影,犹似快餐与美食之别,何妨各得其所,无须取代。(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拍摄效果最好的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