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15克,黄桅子15克,茵陈红枣水去婴儿黄疸15克,甘草10克新生儿黄疸可以喝吗?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时期,由于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及黄疸为特征的,本病有生理性和性之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外,无其他临床。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学黄疸需要及时处理。所以鉴别两者有重要临床意义。
人们常常简单地把看作就是皮肤发黄,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皮肤发黄只是外表现象。正常人体里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质,叫做胆红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那些原因可引起体内胆红素升高呢?
第一,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的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属于这一类,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进展很快,皮肤呈现金黄色。当血里的胆红素超过20毫克%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细胞,干扰脑细胞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引起核黄疸,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目前对严重黄疸虽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疗效,还必须在发生核黄疸前及时抢救。家长在观察黄疸程度时,应注意选择天然光线充足的地方,并反复多次察看有否加重。对黄疸进展迅速的新生儿要及时就医。
第二,肝细胞摄取、结合和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如患或败血症等。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产生生理性黄疸,就是因酶活力低下这个原因。有的吃了母乳也会引起这种类型的黄疸,因为母乳内含有一种具脂肪成分的物质。婴儿哺乳后,这种脂肪成分很快被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但婴儿是健康的。以上情况都称为。
第三,由于,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我们称它为阻塞性黄疸,如、粘稠等。
新生儿黄疸
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伴有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有不正常、食欲不佳、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损害脑(常称),引起死亡或有、等。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1):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它是因为母亲与的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为11.9%。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是由于或等原因主要使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以和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EB病毒、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引起的,以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色。
(4):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其预后差,除可造成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根据不同病因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若为,则可表现为、、肝脾大等;若为,则可有、黄疸、甚至败血症等表现。总之一旦发现新生儿黄疸为病理性,则应该仔细寻找病因,争取尽早治疗。
1、 非感染性:
(1) 新生儿溶血――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血型通过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一般只发生在胎儿,早期新生儿以Rh、ABO不合多见,也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主要是产妇O型,胎儿A或B型;产妇A型,胎儿B型或AB型;产妇B型胎儿A或AB型,后两者少见,其中Rh血型不常见
(2) 先天性胆道闭锁――为肝后性黄疸,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表现为初生时多未表现异常,常在3~4周被发现皮肤偏黄,日渐加深至黄绿色、巩膜黄、泪液黄、皮肤搔痒、烦躁、大便淡、渐白色,又略带黄色,外黄内白,由于肠壁胆红素浸入之故,肝脾肿大硬,尽早手术治疗,凡胆郁汁超过12~13周胆汁时手术效果差
(3) 母乳性黄疸――目前病因不明,推测母乳中含有孕二酸有关,它能竟争性抑制肝脏尿甙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成结合胆红素,而致高胆红素血症但有人给新生儿每天口服孕二酸1mg共5~7天,也未发现黄疸,提示推测难以成立,最近认为新生儿胆红素的增加有关,主要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此酶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进入小肠吸收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而引起,早期与生理性黄疸相似,晚期7~14天后一般情况好,停母乳观察3~5天,黄疸减轻,胆红素水平降低(排除其它原因)即可诊断一般不需停母乳,4个月后自然好转,一般不会引起核黄疸脑病
(4) G6P-D缺乏――病因:故明思意,体内缺少G6D-P酶,为遗传性疾病,见于两广较多,生后1~2天出现黄疸,而黄胆不能被光疗所控制,须经挽回后再行光疗方能奏效,若不挽回大多发生核黄疸脑病,得此病一般不对身体受至影响,只是禁用一些药物,禁吃等
(1) 新生儿肝炎:发生在产前和产时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巨细胞病毒,I型)1周后出现黄疸,大便色浅,小便色深,肝肿大,肝功损害
(2) :母亲有妊娠及产时感染史(),产道特殊,,产程延长,不清洁,接生不消毒,产前、产时侵入性检查,宫内窘迫,,挑马牙,挤乳房,挤痈,,,脐部感染等表现有:体温或高或低,少吃,少哭,少动,面色欠佳,四肢凉,体重不增,严重,皮肤花斑,其它、等。
新生儿黄疸应做的检查 
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增多。
脐血 ~24h ~28h 3~7d
足月儿 <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
早产儿 <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   
生理学黄疸无须治疗,病理性黄疸应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比如针对、等进行相对应治疗,具体详见相关词条。但病理性黄疸可能导致核黄疸,所以及时降低过高的胆红素水平时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接种降低血胆红素的方法:
(1)光照: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剂量:5-—6mg/kg/日
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3)换血疗法(exchange transfusion ) :作用:①换出部分血中游离和,减轻溶血;②换出血中大量,防止发生;③纠正,改善携氧,防止。
1.新生儿黄疸中药方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
【新生儿黄疸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新生儿黄疸治法】
【新生儿黄疸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6克,郁金6克,2.4克,12克,10克,6~11克,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故治以加味,疗效尚稳妥。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青皮、、炒三仙、砂仁化滞;大黄、郁金逐热退黄。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新生儿黄疸中药方2-湿热内蕴,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舌质微红,,上腭乳黄,数。
【新生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调气
【新生儿黄疸方药】3克,9克,6克,6克,焦楂9克,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有、、、、退黄之功。    3.新生儿黄疸中药方3-内蕴,肝脾失和 【新生儿黄疸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新生儿黄疸治法】健脾化湿,退黄
【新生儿黄疸方药】9克,茵陈15克,9克,穿肠草6克,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剂,早晚三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溢于皮肤。故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方以生麦芽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4.新生儿黄疸中药方4-茵陈丹参汤 【新生儿黄疸方药】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剂,取汁80~100毫升,分~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新生儿黄疸按语】新生儿黄疸日久不愈,多是因为肝胆湿热兼血瘀所致。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及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之说,近代研究其有、促进、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及缩小的功能;车前子性寒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配伍,利胆、治血退黄之功尤佳。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四肢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最新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的皮肤和眼睛黄疸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使其免受的损害。
所有婴儿和成人机体内均有对抗自由基的保护机制,最新研究提示婴儿体内的胆红素对其有保护作用,这种色素是一种,使新生儿表现为轻度黄疸。新生儿轻度黄疸属生理性,但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应予重视,注意是否有病理情况发生。
胆红素是由于衰老的红细胞和机体内含血红素的成分崩解所致,当血中积累的胆红素超过肝脏向肠道排泄的量时,即出现黄疸。众所周知,过多的胆红素对婴儿有害,但出生后胆红素轻度升高的原因尚不明了,健康婴儿出生后1周血中胆红素水平可升至15-20 mg/dl,但重度黄疸(胆红素>25-30 mg/dl)如不治疗将导致脑损伤。重度黄疸的治疗包括光疗,蓝光照射可使胆红素变为容易从尿中排出的。
为了解出生后胆红素轻度升高的原因,Snyder博士及其同事利用体外实验阻断产生胆红素的酶,并将该组细胞暴露于自由基环境下,结果发现没有胆红素的细胞受到损害并死亡,而能产生胆红素的细胞在自由基作用下仍能存活并。胆红素在机体内可循环产生,可很好地对抗自由基。至于为何婴儿的胆红素水平高于成人,可能与新生儿需适应外界变化较大有关。既往研究也提示适当水平的胆红素可减少、和的危险,也许有朝一日可将胆红素作为增进健康的药物进行应用。  
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和阳黄。
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患黄疸者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西瓜能清热解毒,利小便。
梨子能、、。它含有1、B1、B2、和糖,据马文飞《食物疗法》中介绍:“治黄疸病:雪梨,洗净切片,浸入食醋中,每次吃梨2个,1日3次。”
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崔禹锡《食经》云:“和中安肝,主黄疸。”
据《福建中医药》杂志1966年2期介绍,用治疗黄疸17例,均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具体方法是:全部采用单味北山楂肉,开始1~2日内,日用量为60克,第3天起减少,以开水浸泡当茶饮服。  
出自A+医学百科 “新生儿黄疸”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胆囊结石的方子谁有? - 中医临床经验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1241|回复: 10
胆囊结石的方子谁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的胆囊结石病人特多,结石有大的,有小的,他们年龄大小不等,看看谁有验方。
给你方子:金钱草30g& &郁金15g&&大黄10g&&茵陈15g&&金银花15g&&甘草10g 7付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文学老弟,鱼脑石化石头比鸡内金、郁金厉害,我试过几个患者,效果很好,有机会您试试。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柴胡剂合二香四金散。
--------------------
此消息发自
阅读权限20
胆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结石为所藏不正。用泻法很难取效。然胆为肝之用。其用不行。用补,乌梅丸类方加减。如连梅汤,安胃丸。椒梅丸。乌梅四物汤。
郁金 黄芩 鸡内金 龙胆草 各1500g 三棱 蓬莪术 延胡索 柴胡 青皮&&各1000g 海金沙 大黄 各3000g 把药打成粉末备用。口服,每次6g每晚服一次。用300ml热开水冲服,35天为一疗程。治疗胆囊结石1098例痊愈731例。
详见中国中医急诊1994;(2):61.張瑞祥等
胆囊结石的方子谁有?
方子很多,。。。。。。。。。。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微创手术治疗很简单!中药治疗不是100%的可靠!可以先做保守治疗,爱活胆通配合切合病机的中药方剂治疗!介绍一些方剂: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摘自于360doc个人图书馆)
53.1 变通大柴胡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功用】疏肝利胆。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腑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多为苦寒之品,故对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忌用。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53.2 变通一贯煎
【来源】顾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2克,首乌、枸杞各9克,茵陈、虎杖各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方解】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标实证,又有肝阴不足之本虚证,本虚标实,治当兼顾。故方中以生地、首乌、枸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内金消食化滞以健胃,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效。本方标本兼顾,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澡,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53.3 金钱利胆汤
【来源】张羹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板蓝根各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芍、白芍各9克,生军3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4.5克(分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功。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多年应用,每收良效。一般服10剂即可见效。
53.4 加味五金汤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各10克,玉米须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方解】中医认为,饮食厚味,劳逸失宜,则湿热内蕴,郁于肝胆,不通则痛,内灼胆汁,炼液成石,或湿热蕴于下焦致淋,煎熬尿液则成石淋等。根据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这一病理特点,而采用清热利湿、化石排石的药物配伍成方,故方用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砂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加减】肝胆结石加枳壳、朴硝各6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加石韦、猫须草各12克;有绞痛者,加元胡粉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不但病情能得以控制,而且结石也多随之而化。
53.5 舒肝汤
【来源】盛国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香附、郁金各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枇杷叶10克,藕节15克,川芎9克,百合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舒肝理气,行气活血。
【方解】方中以香附为主,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枇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血运、源洁流清。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证属肝气郁结、肺气怫者。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治病常法不应,另辟蹊径。从肺肝论治,从气血入手。调气不忘活血,理血不忘调气。气血同调,肝肺兼治,故顽症可愈。
53.6 威参汤
【来源】胡树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威灵仙、丹参、连翘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热行瘀,通络止痛。
【方解】本病病因较多,但胁痛是其主证,瘀血、郁热,是其病机核心。方中以辛散温通咸软之威灵仙,通经络而止痛;苦微寒入血分之丹参凉血、行血、祛瘀;苦微寒之连翘清热,消痛、散结。全方清热而不伤中气,行血瘀而不损气血,以此为主方加减变化治疗慢性胆囊炎,药简效宏,取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
【加减】如大便不通,或虽通而黏滞不爽,加枳实、二丑;腹胀、便溏、食少难消,加白术、莲肉、麦芽、炮姜;口干、咽燥、善饥、烦热、便干、溺赤,加杭芍、沙参、石斛、丝瓜络、天花粉、冬瓜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加赤芍、栀子、莲子心、芦荟;口甜而苦涩,加生半夏、莱菔子、冬瓜仁、佛手、川厚朴、桔梗、杏仁;合并胆石症,加金钱草、鸡内金、穿山甲;瘀血症状典型者,加水蛭、全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另有一食疗方:小米30克,核桃2个(去硬壳)共煮至米熟,食之。每日1次,连服3个月,对于巩固疗效,大有裨益。因核桃肉甘涩富油脂,故用量以2个为宜,多则有腻胃滞中生热之弊,不能坚持久服,应予注意。
病非一日,非旦夕可奏全功。调畅气机,升降中枢,顾护胃气;节饮食,适寒温,和喜怒,医患结合,至为重要。
53.7 清胆消炎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黄芩、黄连各9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柴胡6克,青蒿5克,丹皮9克,滑石12克,龙胆草、川郁金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退烧,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病由气滞血瘀、湿热夹杂所致。病为急性,此时湿热,尤以热盛为著,故用大队清热退烧之品——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龙胆草,配以柴胡、郁金解郁化瘀;青蒿、丹皮养阴活血清热;滑石利湿,诸药配伍,其清热退烧、消炎止痛之功甚著。
【主治】急性胆囊炎,高烧,胆囊肿大疼痛。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清半夏;黄疸加茵陈、栀子;大便燥加大黄;胸脘痞闷,加枳壳、苦桔梗;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神志朦胧,加牛黄清心丸;烧退后,胆囊肿大疼痛不减者,加川楝子、元胡、生鳖甲、三棱、莪术、桃仁、犀黄丸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3.8 金钱开郁散
【来源】魏长春,《中医杂志》(2)1989年
【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方解】本方所主之病证,系湿热、气郁、结石阻于胆道,以致通降失职所致。本方系根据张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泄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和中;郁金解郁止痛;大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金钱草一味,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金钱草有利胆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滑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综合全方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之功。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嗳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加减】作者经验,用本方宜随症加减,若兼脘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若舌边有瘀斑,或妇女有痛经、经血色紫量少,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凡胆病湿热壅盛、大便秘结、出现黄疸者,即非本方所宜。
53.9 利胆解郁汤
【来源】任继学,《中医杂志》(2)1989年
【组成】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苋、金银花、川楝子、元胡各15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解郁。
【方解】《灵枢·胀论》描述“胆胀”的症状“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颇类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此方适用于肝郁不伸、湿热内壅、胆失通降者。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茵陈利胆清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川楝、元胡泄肝镇痛。马齿苋是治疗湿热下痢之要药,方中选用之,取其凉血解毒之功。药简力宏,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胆胀病。症见右胁下作痛及压痛,经常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腹胀,恶心欲呕,反复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或有黄疸病史。胆囊炎见上述证候可以用之。
【加减】作者经验,运用本方应随症加减,如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证候者,加黄芩、龙胆草各15克,清半夏10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湿热证候者,加木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胆郁证候者,去金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皮15克。
【疗效】屡用效佳。
53.10 利胆排石汤
【来源】费宗祥,《新中医》(11)1987年
【组成】柴胡、广郁金、枳壳、木香(后下),炒山栀子、茵陈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金钱草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按常规煎煮3次,共取药汁600毫升,和匀,分3份,于早、中、晚饭前20分钟顿服。连服35天。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排石。
【方解】方用柴胡、郁金行气解郁、疏畅枢机;茵陈清肝胆之湿热,得大黄、山栀子之助,使湿热从两便分解,则清湿热、利肝胆之力尤著;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木香行气止痛与枳壳为伍则功效益增;山楂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与木香相合,更增芳香健胃、消胀止痛之功。合用之,则可使肝胆疏、枢机利、湿热清、结石除。据有关实验资料证明,投本方有关药物10~20分钟,即可使胆汁分泌明显增加,40~60分钟,胆囊明显收缩,奥狄氏括约肌相应松弛,有利于胆石排出。本方随症加减,长期服用,未见伐胃伤脾现象。
【主治】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等。或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或慢性胆囊炎。
【加减】肝郁气滞型,加制香附、小青皮各10克;肝胆湿热型,加炒黄芩10克,并适量增加茵陈剂量。肝郁脾虚型,加白术、茯苓各10克,党参12克,或加炙黄芪15克;结石过多、过大者,酌加金钱草、海金砂(包)各15克,鸡内金10克,囊壁粗糙、增厚者酌加炙乳香、炙没药各6克,赤芍、桃仁、红花各10克;肝管结石及术后残余结石,加三棱、莪术各12克;痛甚加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纳差,加鸡内金10克,谷芽、麦芽各12克;呕恶加法半夏、陈皮各10克;便秘加芒硝10克(分冲)。同时配合脂餐,耳压疗法(附后)。
【疗效】治疗64例,以本方为主配合脂餐,耳压的三联法后,治疗1疗程者43例,2疗程者18例,3疗程以上者3例,结果:临床疗效:显效28例,有效36例,有效率达100%;排石效果:药后次日排石者4例,周内排石者54例,半月内排石者6例,未见治疗半月以上似未排石者。其中排石最多的胆囊结石为500余粒(多为黄豆,绿豆大小);排下最大的胆囊结石为1.6×1.1厘米,排下最多的肝内胆管结石为30余粒(多为黄豆、绿豆大小),排下最大的肝内胆管结石为1.0×0.6厘米。按照要求复查B超或胆囊造影,X线平片摄影40例,提示结石排净者5例,明显减少者27例,减少者3例。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三联法,即中药+脂餐+耳压。脂餐,即服上药后20分钟进餐。治疗期间,患者每餐均需适当加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如猪蹄、油煎鸡蛋、猪肉等。为避免日久厌食,可不断更换烹调方式或交替食之。耳压疗法:①取穴:肝、胰、胆、胰腺、胆管、胃、十二指肠、三焦、交感、眼、耳迷根;②加减:痛甚加神门:便秘加便秘点;③操作:常规消毒患者耳廓,并将事先备好的黏有一粒直径为0.1厘米大小的王不留行子的0.5×0.6厘米的胶布,准确分贴于上述耳穴上(贴前,可以探针寻找压痛点,胆石症患者之上述耳穴多数压痛点均较明显)。每次贴一耳,左右轮换,每周贴2次,连续5周。嘱每日餐毕,取仰卧、屈膝位,胆总管结石及肝管结石患者取坐位。然后自行用拇、食两指以适当指力压耳穴。压迫耳穴时切勿使贴于耳穴上之药丸移位或脱落,以免影响疗效。
53.11 清胆汤
【来源】经验方,《急腹症方药新解》
【组成】柴胡、黄芩、栀子、郁金、枳壳、大黄(后下)各15克,金银花、茵陈、金钱草各25克,黄连、芒硝(冲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理气开郁、利疸止痛、通下解热。
【方解】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利胆、行气止痛;黄芩、栀子、黄连、金银花、金钱草清热解热;茵陈利湿利胆;大黄、芒硝攻下通里。合而为方,互助为功,治疗胆囊炎症力专而效宏。
【主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属郁结型者。
【加减】热结型,加蒲公英、连翘各25克;热厥型,加人参15克,麦冬、五味子各20克;有瘀证者,加当归、红花各9克;伴有高热昏迷者,加犀角1克,冲化后由胃管注入。
【疗效】屡用皆效。
53.12 茵柴清胆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北柴胡6克,茵陈蒿9克,大黄3克,黄连6克,丹皮、金银花、大青叶、枳实、乌药各9克,栀子6克,猪苓15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方解】本方由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大黄牡丹皮汤等加减化裁而来。方用柴胡和解少阳;茵陈利胆退黄;大黄、枳实内泻热结;丹皮凉血清热;黄连、栀子、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乌药理气止痛;猪苓除湿利便;甘草解毒。大队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对于因胆管阻塞或致炎性细菌侵袭所致的胆囊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急性胆囊炎。
【加减】湿重,加泽泻、车前、茯苓各9克。
【疗效】屡用效佳。
53.13 消癥积汤
【来源】张羹梅,《临证偶拾》
【组成】荆三棱、蓬莪术各9克,金钱草60克,硝矾丸4.5克(分吞),青、陈皮各4.5克,赤、白芍各9克,生川军3克(后下),车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利胆。
【方解】本方主要适用于胆囊肿大积液者。胁肋属肝,右胁下块物则属于肝经积血。故方用荆三棱有“通肝经积血”,(《汤液本草》)的作用,与蓬莪术同用,则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的作用更好。大黄亦是“下瘀血,破症瘕积聚”(《本经》)的要药,同时有利胆作用。车前子配合赤白芍,则养肝柔肝的功效更佳。又以青陈皮、金钱草、硝矾丸等疏肝、利胆、消石的作用。诸药合用,活血化瘀以消癥,疏肝利胆以消石,其功甚著。
【主治】梗阻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液。症见右胁疼痛、时时泛酸、痛处拒按、肿块、脉弦、苔腻。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病初愈后,应改用参苓白术散加金钱草、硝矾丸善后,巩固疗效。
53.14 利胆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红柴胡、法半夏、炒栀仁、炒枳壳、莱菔子、川郁金、瓜蒌皮、焦山楂、炒神曲、枯黄芩、龙胆草(酒炒)各10克,大腹皮15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可连服5剂。痛胀愈后则停药,以后病发可以服此方数剂。自然逐渐减轻而痊愈。
【功用】苦辛开泄、宣湿清热、行气解郁。
【方解】本病为肝胆两经气血郁滞而成。故方用柴胡平肝胆相火,散血凝气滞,治五脏寒热邪气;用半夏开郁下气、散痞消胀、宣通阴阳;用栀子利三焦、解六郁、清热散结;用枳壳散留结、消胀满、散血破坚;用莱菔子化滞散瘀、消胀下气;用瓜蒌皮除热解郁、下气消痰;用郁金破瘀行气、散肝解郁;用黄芩除脾土湿热、泻肝胆;用山楂去食积、消油腻;用神曲泻胀满、消积滞;用大腹皮降逆气、消痞满;用生姜消胀满、开胃气。诸药相伍,共奏苦辛开泄、宣湿清热、行气解郁之功。
【主治】胆囊炎。症见右上腹膨满胀闷、胆囊压重、气逆嗳饱、甚则呕吐、右胁痛或时剧痛、食脂肪过多或油炸食物则痛发。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3.15 疏肝利胆汤
【来源】李培生,《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草),金钱草各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白芍、炒枳实各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解】本方是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对肝胆湿热证有良好的疗效。本方是以经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为基础,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黄芩苦寒清火泻热,柴胡引达,黄芩苦降,升降协调,最能疏肝利胆,而为本方应用之主药。海金砂(系中草药之海金砂)、金钱草二味寒凉清利湿热,从而协调柴胡、黄芩发挥疏肝利胆之作用。鸡内金化石磨坚、消积导滞,使肝胆疏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郁金理气解郁、和血散结,佐芍药以和营舒急。金铃子入肝行气、止痛解结,伴枳实以消痞除满。茯苓白入气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湿行水。车前子通气道、利小便,使肝胆湿热蕴结之邪,得以从小便而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胁肋胀甚,加青皮;胁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又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是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据临床长期观察,用治肝胆湿热证确有良好的疗效。
53.16 通胆汤
【来源】李浚川,《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遂、大戟各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金银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方解】中医文献本无胆囊炎、胆石症之名,但类似记述颇多。如《灵枢·胀论》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金匮要略》之“悬饮内痛”证,《景岳全书》之“痰饮停伏,胸胁疼痛”等,都与本病相近似。且治疗都以逐饮去痰为主,本方即寻源于此,如方中以控涎丹为主方,意在逐痰饮以利胆道之开通。方中四逆散虽为“少阴病,四逆”而设,但柴胡、白芍、枳实都有疏肝理气、散结缓痛的作用;黄连,吴茱萸能清热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调和肝胃之用;再加金银花、虎杖以清湿热;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胆、排石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恶加陈皮、白术。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消化道出血及孕妇忌服。
53.17 利胆消胀汤
【来源】董建华,《光明中医》(3)1988年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枳壳、苏梗各10克,青、陈皮各6克,郁金、香橼皮各10克,佛手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通降、和胃利胆。
【方解】本方是治疗胆胀(肝胆气滞症)的首选方。该方重在调理肝用,但不伤肝体。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为肝郁症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以护肝体;香附、青皮辛苦疏肝理气;郁金辛苦凉,入心肺肝经解郁理气、凉血活血,堪称解郁之佳品;枳壳、苏梗、陈皮理气消胀、和胃通降;香橼皮、佛手理气而不伤阴。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通降、和胃利胆之功。
【主治】胆胀(肝胆气滞),症见右胁胀满或胀痛、口苦、善太息,常与情绪变化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有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纳呆、心烦、头晕。
【加减】大便秘结,加槟榔10克,酒军3克;腹部胀满,加大腹皮10克,乌药6克;头晕目眩明显,加菊花、钩藤各10克;口苦心烦重者,加山栀子、黄芩各10克;脘腹痞闷,舌苔黄腻,加藿香、佩兰各10克,黄连3克;大便稀溏,加茯苓10克,苡仁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3.18 疏肝利胆汤
【来源】邹志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10克,白芍、郁金各15克,绵茵陈3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木香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胆囊炎。
【加减】夹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兼呕吐者,加法半夏、川厚朴、竹茹;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兼有蛔虫者,加使君子、川楝子、槟榔;兼血虚者,加当归;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兼气虚者,加党参;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夹瘀者,加丹参、川芎;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
【疗效】治疗82例,除1例疗效不佳,再经胆囊造影证实为胆囊粘连转手术切除外,其余81例均临床治愈,有效率为98.7%。
【附记】治疗期间以及预防复发必须配合饮食宜忌,饮食上必须戒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油炸、肥腻的高脂肪食物或质硬难消化和生冷寒凉之品;宜食质软容易消化的瘦肉、鱼类及新鲜蔬菜等,食用植物油。
53.19 利胆宽胸饮
【来源】张笑平,《中医杂志》(10)1990年
【组成】蒲公英、茵陈、赤茯苓各15克,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各10克,生山楂、紫丹参各30克,沉香3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心肌梗塞,急性胆囊炎每日2剂,4次分服,余者为每日1~1.5剂,分2~3次服。伴呕恶者,频频呷饮,呕吐即顿服之。除心肌梗塞者外,余均单用本方治疗。
【功用】清热利湿、通阳宣痹、理气宽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伴发冠心病,称胆心综合征。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即:①凡具右胁下胀满疼痛、胸宇闷塞、心悸气短、疲乏无力、纳食呆钝,或时欲呕恶,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白厚及滑腻,脉沉缓或弦滑或濡,或兼结代,证属中焦停饮、胸阳抑遏者,加川桂枝、炒白芍、焦白术各10克,炙甘草20克;②凡具右胁灼热胀满疼痛、胃脘或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怔忡、纳呆或欲呕、口舌生疮,舌质红,苔白燥或薄黄,脉弦数或兼结代,证属肝胆郁火、心气郁滞者,加炒山栀、柴胡、荔枝核各10克,檀香5克(后下);③凡具右胁灼热胀满疼痛、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不宁、口苦而黏、欲呕恶或厌油,或黄带频下,或身目黄染、溲黄便干,舌质红或绛或紫暗或兼瘀点、瘀斑,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弦濡或兼结代,证属胆腑湿热、心脉瘀阻者,加龙胆草、红花各10克,广三七、生大黄(后下)各5克;④凡具胸胁持续剧痛、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冷汗淋漓,脉沉细欲绝,证属胆心痹阻、气阴两竭者,加西洋参或生晒参(另煎)、麦冬、五味子、延胡索各10克,并静滴参麦或参附及丹参注射液。
【疗效】治疗75例,服药时间最短20天,最长120天,治疗结果:临床治愈43例(占57.3%),好转28例(占37.3%),进步4例(占5.3%,均为病程长达20年左右的高龄患者),总有效率达100%。其中中焦停饮、胸阳抑遏型31例中,临床治愈29例,好转2例;肝胆郁火、心气郁滞型19例中,临床治愈10例,好转8例,进步1例;胆腑湿热、心脉瘀阻型22例中,临床治愈4例,好转17例,进步1例;胆心痹阻、气阴两竭型3例中,好转1例,进步2例。
********************************************************************************************
治疗胆结石方:(单位g)
穿破石30黄柏10金钱草30车前子15鸡内金12牛七15木通12柴贝壳10黄连10王不留行20海金沙15滑石30丹参20甘草4
本方妙在溶石消石上。有接诊过一患者结石大小约1.1~0.8的.加减服上药溶小为0.7~0.4再服10 付,顺畅排出.不会坠卡.避免了手术的一刀之痛!
本方加减治泌尿系结石一样有好的疗效.
*********************************************************************
治胆囊炎、胆石症多年药方
如下:鱼脑石20海金砂20鸡内金10元胡10郁金6枳壳6大黄3柴胡10,共为粗末,制成袋泡茶,每袋10克,泡服,日两袋。
*****************************************************************
治疗胆囊炎
组成:郁金15g 双花15g 砂仁15g 瓜蒌根25g 鸡内金50g(一说250g)
功效:消石开胃,行气解郁。
用法:每日一剂,日三次。& &&&主治:胆囊结石,胃炎属于肝气郁结,内郁化热证。   疗效:大约10剂均可治愈。
------------------------------------------------------------------------------------------------------------------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30~50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多为胆固醇结石。胆囊结石的症状颇不一致,常与胆石的大小、部位、有无梗阻和感染有关。20%~40%的患者可终生无症状。一般在进食后、特别是在进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不适、饱胀,并伴嗳气、呃逆、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1.绿茶晒干研末,沸开水冲,趁热连茶叶一起饮下,每日晨起空腹和睡前各饮1次。
2.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蒿各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3.葫芦叶15克,柿叶15克,山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金钱草10克,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后可饮,每日服数次。
5.蝼蛄3只,小茴香10克,地肤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6.鸡内金30克,海金沙30克,大黄10克,共研细末,用生姜甘草汤调下,每次10克,顿服。
7.向日葵叶30克,鸡内金15克,地肤子15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
8.白芥子30克,鸡内金30克,车前子10克。上药共研末,每服3克,每日2次。
9.槐树皮30克,绿豆3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0.金钱草100克,海金沙30克,滑石12克,甘草5克,川牛膝10克,石韦5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
胆囊结石效方-
我是在一病人处抄来的,用几个人使用不错,-
只壳9&&木香6&&黄芩9&&茵陈20& & 大黄10& &芒硝10 虎杖15 金钱草60白术10灵仙60海金沙30珍珠母15煎汤服每天3次胃不好加红枣5个秦九10黄连10姜黄10茵陈15金钱草15内金10芒硝5大黄10研磨装胶囊每颗0.6克每次3-4颗TID-
每周4一6次.4-6周一疗程我本身胆曩结石泥沙样常痛服2程后消失,给大家打出来-
------------------------------------------------------------------------------------------------------
特效法专治胆囊炎(保密)
猪苦胆1(大)小胆一个半,土霉素50片(绝不可使用其他药物代替)啤酒1瓶为一副药。
用二斤水杯,将胆汁倒杯中,把土霉素压成粉面放杯中后漫倒啤酒一小时后搅拌土霉素溶化,等三小时方可服用,每日3次,三日服完,1至3副,胆囊炎彻底痊愈,永不反复,绝不可外传
(一帘幽梦&&)“胡老师你好,我先把治胆囊炎的方发给你,这个办法很好,治好了很多人大约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用过都好了,而且永远不再犯病。农村的红皮鸡蛋七个(饲养鸡),纯蜂蜜一斤,把鸡蛋洗干净放蜂蜜里浸泡七天,然后一天取出一个蒸熟沾蜂蜜吃,连着吃两副到三副就好(七个鸡蛋为一副)。七个蛋吃完一斤蜂蜜也吃完,此方是我的祖祖太姥爷留下的方,治愈无数的胆囊炎患者,用过此方的没有复发的病历。”献方人:陈凤娟老师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疸茵陈颗粒和茵栀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