铵根离子结构式和h3o+的电子式是怎么配出来的

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2FeO4是新型净水剂,其净水原理与明矾完全相同
B.工业上铝的冶炼是通过电解熔融的AlC13来实现的
C.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PM2.5值越高,大气污染越严重,因为PM2.5颗粒物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分散系,吸附能力很强
D.长期使用(NH4)2SO4化肥使土壤酸化,而过度使用尿素[CO(NH2)2]会使土壤碱化
解析试题分析:A、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明矾溶于水电离出的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有的吸附性,二者原理不同,A错误;B、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冶炼,B不正确;C、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PM2.5值越高,大气污染越严重。但其微粒直径不介于1nm和100nm之间,形成的分散系不一定是胶体,C不正确;D、铵根离子水解显酸性,氨基是碱性基团,因此长期使用(NH4)2SO4化肥使土壤酸化,而过度使用尿素则会使土壤碱化,D正确,答案选D。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的有关判断
根据下表(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原子半径/nm
主要化合价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A&C B.氢化物的沸点H2D& H2EC.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A&B D.C2+与A+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解析试题分析:A的最高价是+1价,这说明A是第IA族元素;B的最高价是+3价,应为第ⅢA族元素;D的最高价为+6价,应为S元素。E无正价,最低价是-2价,说明E是O元素;C的最高价是+2价,应为第ⅡA族;由于A的原子半径最大,根据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可知A是Na,B是Al。C的原子半径大于E二小于D,则C是Be。A、钠的金属性强于Be,因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A&C,A正确;B、水分间存在氢键,因此氢化物的沸点H2S<H2O,B错误;C、钠的金属性强于铝,金属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A>B,C错误;D、Be2+与Na+的核外电子数不相等,前者是2,后者是10,D错误,答案选A。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足量铜溶于一定量浓硝酸,产生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若与2.24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气体被水完全吸收。若向原所得溶液中加入l0 mol·L-1H2SO4溶液100 mL,则继续溶解的Cu的质量为
解析试题分析:标准状况下2.24L氧气的物质的量是0.1mol,在反应中得到0.4mol电子。NO2、N2O4、NO的混合气体与0.1molLO2混合后通入水中,氮元素转化为硝酸。这说明Cu失去电子被硝酸得到,但最终又被氧气获得,所以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原来溶解的铜的物质的量是0.4mol÷2=0.2mol,即溶液中含有0.2mol硝酸铜,其中硝酸根是0.4mol。硫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因此根据方程式3Cu+8H++2NO3-=3Cu2++4H2O+2NO↑可知氢离子过量,所以继续溶解铜的物质的量是0.6mol,质量是0.6mol×64g/mol=38.4g,答案选C。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电池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一定减轻,或正极的质量一定增加
B.Fe、Cu组成原电池:Fe一定是负极
C.为加快一定量的Zn与足量稀H2SO4反应的速率,且不影响生成H2总量,可加入少量CuSO4溶液
D.某海水电池总反应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则负极反应式:Ag-e-+Cl-=AgCl
解析试题分析:A、在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负极质量不一定减轻,同样正极的质量也不一定增加,例如燃料电池中电极质量一般是不变的,A错误;B、铁的金属性强于铜,Fe、Cu组成原电池中如果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则铁是负极。但如果用浓硝酸作电解质溶液,铁钝化,铜是负极,B错误;C、加入少量CuSO4溶液,锌置换出铜,构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置换铜时消耗锌,导致产生的氢气减少,C错误;D、根据方程式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可知,银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所以在原电池中银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g-e-+Cl-=AgCl,D正确,答案选D。考点:考查电化学原理的应用
已知含3mol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加入的KIO3和析出的I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SO42-
B.a点处的氧化产物是SO42-,还原产物是I-
C.当溶液中的I-为0.4mol时,加入的KIO3一定为0.4mol
D.若向KIO3溶液中滴加NaHSO3溶液,反应开始时的离子方程式为:2IO3-+5HSO3-=I2+5SO42-+3H++H2O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阶段没有碘生成,这说明首先发生的反应应该是IO3-+3HSO3-=I-+3SO42-+3H+。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因此还原性HSO-3>I-;继续加入KIO3,出现单质碘,这说明此时发生的反应为IO3-+6H++5I-=3H2O+3I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因此氧化性IO3->I2。则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SO42-,A正确;B、a点处亚硫酸氢钠过量,则氧化产物是SO42-,还原产物是I-,B正确;C、3mol亚硫酸氢钠最多消耗1mol碘酸钾,产生1mol碘离子,但碘酸钾可以氧化碘离子,所以当溶液中的I-为0.4mol时,加入的KIO3不一定为0.4mol,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向KIO3溶液中滴加NaHSO3溶液,碘酸钾过量,可以生成单质碘,因此反应开始时的离子方程式为2IO3-+5HSO3-=I2+5SO42-+3H++H2O,D正确,答案选C。考点:考查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与计算
已知:一般溶液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氨水等例外。则体积为vL、质量为mg,浓度为a mol/L的氨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用水稀释到0.5a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水的体积为vL
B.加水的质量为mg
C.0.5amol/L的氨水质量分数等于0.5b%
D.0.5amol/L的氨水质量分数小于0.5b%
解析试题分析:A、氨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加入等体积的水,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0.5b%,但氨水溶液的密度增大,所以根据c=可知,此时溶液的浓度不一定是0.5amol/L,A错误;B、如果加入等质量的水,则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0.5b%,但氨水溶液的密度增大,所以根据c=可知,此时溶液的浓度大于0.5amol/L,B错误;C、0.5amol/L的氨水溶液的密度大于浓度为a mol/L的氨水溶液的密度,因此根据c=可知,0.5amol/L的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0.5b%,C错误;D、根据C中分析可知0.5amol/L的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0.5b%,D正确,答案选D。考点:考查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列图象不符合事实是
A.图①:pH相同的H2S溶液、稀H2SO4溶液、H2SO3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B.图②:表示向乙酸溶液中通入NH3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C.图③:将铜粉加入到一定量浓硝酸中产生的气体与加入铜量的变化情况
D.图④知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H=-(b-a)kJ·mol-1
解析试题分析:A、硫化氢易被氧化生成单质S,溶液酸性降低,pH增大;稀硫酸放置在空气中溶液的pH基本不变;亚硫酸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酸,硫酸是强酸,溶液酸性增强,pH减小,A正确;B、向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铵,溶液的导电性增强,图像错误,B错误;C、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减小,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曲线斜率降低,图像正确,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则焓变=-(b-a)kJ/mol,D正确,答案选B。考点:考查物质变化及化学反应中图像分析与判断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A装置用Cu和浓硝酸可制取NO
B.图B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l2
C.图C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D.图D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CO和CO2
解析试题分析:A、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但NO2溶于水生成NO,因此通过排水法可以制备NO,A正确;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有毒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B正确;C、烧碱能使乙酸乙酯水解,应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C错误;D、CO2能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但CO不能,因此可以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即可以先分离出CO;然后再将生成的碳酸盐加入适量稀硫酸即可重新得到CO2,能达到实验的目,D正确,答案选C。考点: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向25mL沸水中滴加5-6滴稀的FeCl3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只用少量水就可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C.用FeSO4、NaOH和盐酸等试剂在空气中可以制备纯净的FeCl3溶液
D.用NaOH溶液和盐酸可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AlCl3
解析试题分析:A、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应该用新制的饱和氯化铁溶液,不能用稀的氯化铁溶液,A错误;B、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只用少量水可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B正确;C、FeSO4、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最终被氧化物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即可得到纯净的FeCl3溶液,C正确;D、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铝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因此过滤即可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然后用盐酸溶解氢氧化镁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镁溶液,所以可以用NaOH溶液和盐酸可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AlCl3,D正确,答案选A。考点:考查物质的制备、鉴别以及分离与提纯等
5.6g铁粉与一定量的硫磺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剧烈反应,冷却后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反应后的残留固体,产生了2.0L气体(标准状况),通过分析小于了应生成的气体量,其最可能原因是
A.硫磺量不足
B.生成了FeS
C.生成了Fe2S3
D.有部分Fe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了
解析试题分析:5.6g的物质的量是0.1mol,铁与硫反应生成FeS,在反应中铁可能过量。但不论是铁还是硫化亚铁均能与盐酸反应分别生成氢气和H2S气体,即FeS+2HCl=FeCl2+H2S↑、Fe+2HCl=FeCl2+H2↑。因此根据方程式可知0.1mol铁一定生成0.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但实际产生的气体是2.0L,这说明部分铁被氧化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与盐酸反应时不能放出气体,所以选项ABC均是错误的,答案选D。考点: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有关反应的判断与计算
化学反应的发生一般可通过现象加以判断。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后形成沉淀
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盐酸产生沉淀;③二氧化氮经加压冷卸凝成无色液体;
④溴水滴入裂化汽油中振荡褪色;⑤硫酸铜粉末滴加少量水变蓝;
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解析试题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是化学反应,在物理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发生盐析,但盐析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盐酸,胶体聚沉产生沉淀,没有产生新物质;③二氧化氮经加压冷却凝成无色液体,转化为N2O4,有新物质产生;④溴水滴入裂化汽油中振荡,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有新物质产生;⑤硫酸铜粉末滴加少量水变蓝生成胆矾,有新物质产生;⑥活性炭的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因此可以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属于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选项①②⑥正确,答案选D。考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下列化学用语描述中正确的是
A.含18个中子的氯原子的核素符号:
B.比例模型可以表示CO2分子或SiO2分子
C.HCO3-的电离方程式为:HCO3-+ H2O CO32-+H3O+
D.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解析试题分析:A、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则含18个中子的氯原子的核素符号为,A错误;B、比例模型可以表示CO2分子,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分子,因此不能用来表示SiO2,B错误;C、HCO3-的电离方程式为:HCO3-+ H2OCO32-+H3O+,C正确;D、次氯酸的电子式为,则其结构式可表示为H-O-Cl,D不正确,答案选C。考点:考查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
常温下,下列各组粒子在指定溶液中能量共存的是
A.在酸性KMnO4溶液中:Na+、C2H5OH、NH4+、Cl-
B.能溶解CaCO3的溶液中:Fe2+、Ca2÷、Cl-、NO3-
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Cu2+、Mg2+、SO42-、Cl-
D.能使淀粉-KIO3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K+、H+、SO42-、I-
解析试题分析: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反之是可以的。则A、酸性KMnO4溶液能氧化C2H5OH、Cl-,二者均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能溶解CaCO3的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溶液中Fe2+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Cu2+、Mg2+、SO42-、Cl-可以大量共存,C正确;D、能使淀粉-KIO3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一定具有氧化性,而碘离子具有还原性,因此I-不能大量共存,D不正确,答案选C。考点:考查离子共存的正误判断
元素周期表中ⅣA元素包括C、Si、Ce、Sn、Pb等,已知Sn的+4价稳定,而Pb的+2价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中(反应条件略)正确的是①Pb+2Cl2=PbCl4
②Sn+2Cl2=SnCl4
③SnCl2+Cl2=SnCl4④PbO2+4HCl=PbCl4+2H2O
⑤Pb3O4+8HCl=3PbCl2+Cl2↑+4H2O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Sn的+4价稳定,这说明+2价的Sn具有还原性,因此Sn与氯气反应生成SnCl4、SnCl2与Cl2也转化为SnCl4。Pb的+2价稳定,这说明+4价的Pb具有氧化性,因此铅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是PbCl2,二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均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水和PbCl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②Sn+2Cl2=SnCl4、③SnCl2+Cl2=SnCl4、⑤Pb3O4+8HCl=PbCl2+Cl2↑+4H2O可以发生,答案选D。考点:考查第ⅣA元素性质与反应的有关判断
某溶液中含有SO32-、Br-、SiO32-、CO32-、Na+,向该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只有Na+
②有胶状沉淀物质生成
③有气体产生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⑤共发生了2个氧化还原反应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解析试题分析:氯气溶于水还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显酸性、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向该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SO32-被氯气氧化为硫酸根离子,SiO32-和盐酸反应生成硅酸沉淀,Br-被氯气氧化为溴单质,CO32-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①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只有Na+,①正确;②有胶状物质硅酸生成,②正确;③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③正确;④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由无色变化为橙红色,④正确;⑤发生了氯气氧化SO32-、Br-以及氯气和水发生的氧化反应,共3个氧化还原反应,⑤错误,答案选B。考点:考查氯气性质
下列图像中的曲线(纵坐标为沉淀或气体的量,横坐标为加入物质的量),其中错误的是
A.图A表示向含H+、Mg2+、Al3+、NH4+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量的关系曲线
B.图B表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产生沉淀量的关系曲线
C.图C表示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中滴加盐酸产生CO2气体的关系曲线
D.图D表示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最的关系曲线
解析试题分析:A、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含H+、Mg2+、Al3+、NH4+的溶液中,首先中和氢离子,然后再沉淀铝离子、镁离子分别转化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沉淀。沉淀完毕后与铵根离子结合转化为一水合氨。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解氢氧化铝,图像正确,A正确;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生成碳酸钙沉淀,CO2过量后,碳酸钙又与CO2、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图像正确,B正确;C、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中滴加盐酸,首先中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和氯化钠,最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CO2。根据方程式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后阶段消耗的盐酸相同,曲线错误,C并正确;D、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先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钡过量后氢氧化铝又溶解,曲线正确,D正确,答案选C。考点:考查物质之间反应的有关图像分析与判断
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箭头表示甲、乙丙物质问的转化一步就能实现,则甲可能是①Fe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试题分析:①Fe与盐酸反应转化为FeCl2,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得到氯化铁,氯化铁与Fe反应得到氯化亚铁;②稀HNO3被还原转化为NO,浓硝酸被还原转化为NO2,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硝酸和NO;③铝与酸反应转化为铝盐,与强碱反应转化为偏铝酸盐,铝盐与碱反应转化为偏铝酸盐,偏铝酸盐与酸反应也可以转化为铝盐;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钠和氧气,与CO2反应转化为碳酸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吸收CO2生成与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钡沉淀;⑤C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CO与氧气反应得到CO2,CO2与碳反应得到CO,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⑤均符合,答案选D。考点:考查物质转化的有关判断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5.6g铁粉在2.24L氯气中充分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B.标准状况下,15g一氧化氮和5.6L氧气混合后的分子总数为0.5NA
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
D.78g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离子总数大于3NA
解析试题分析:A、5.6g铁粉的物质的量是0.1mol,但2.24L氯气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因此不能计算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A错误;B、标准状况下,15g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0.5mol,标准状况下5.6L氧气的物质的量是0.25mol,二者混合后生成0.5molNO2,但NO2与N2O4之间存在平衡关系,因此分子总数小于0.5NA,B错误;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的物质的量是22.4L÷22.4L/mol=1mol,18gH2O的物质的量是18g÷18g/mol=1mol,二者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C正确;D、硫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摩尔质量相同,都是78g/mol,且晶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之比均是1:2,所以78g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离子总数等于3NA,D错误,答案选C。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
实验题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14分)(I)已知:R-OH+HX→R-X+H2O。右图是实验室用乙醇与浓硫酸和溴化钠反应制备溴乙烷的装置,图中省去了加热装置。有关数据见下表:乙醇、溴乙烷、溴有关参数
深红棕色液体
密度/gocm-3
(1)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需进行稀释,其目的是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2)加热的目的是
(从速率和限度两方面回答);应采取的加热方式是
。(3)为除去产品中的一种主要杂质,最好选择下列_____溶液来洗涤产品。A.氢氧化钠
C.亚硫酸钠(4)第(3)步的实验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是
。(Ⅱ)苯甲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有机溶剂。请分析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或性质特点,然后回答问题。(1)乙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2)甲、乙、丙三种有机物中与苯甲酸甲酯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与NaOH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消耗NaOH最多的是
。(3)符合丙条件的结构可能有________,种,写出其中两种
答案(Ⅰ)(1)abc (2分)
(2)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同时使生成的溴乙烷气化分离出来促进平衡移动(2分)水浴加热(1分) (3)C (2分) (4)分液漏斗(1分)(Ⅱ)(1)酯基(2)甲乙、乙(3)三 (每空1分)
解析试题分析:(Ⅰ)(1)a、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能生成乙醚或乙烯,所以学生浓硫酸的目的是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a正确;b.浓硫酸还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溴化氢生成单质溴,因此稀释的目的是减少Br2的生成,b正确;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容易使溴化氢挥发,所以稀释浓硫酸的目的还起到减少HBr的挥发,c正确;d.水不是反应的催化剂,d错误,答案选abc。(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温度高于38.4°C溴乙烷全部挥发蒸馏出来,即相当于降低生成物浓度促进平衡向右移动;为了使溶液受热均匀,应该采用水浴加热;(3)生成的溴乙烷中含有杂质溴,则A、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A错误;B、溴能氧化碘化钠生成单质碘,从而会引入新的杂质碘单质,B错误;C、加亚硫酸钠能把溴氧化,且亚硫酸氢钠与溴乙烷不反应,C正确,答案选C;(4)洗涤产品分离混合物需要在分液装置中,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为分液漏斗;(Ⅱ)(1)根据有机物乙的结构简式可知乙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酯基;(2)丙物质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说明含有的是羟基。又因为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显紫色,,因此是酚羟基,即丙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和甲基。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根据甲、乙、丙三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与苯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甲、乙。其中甲为甲酸苯甲酯,1mol甲水解最多需要1mol氢氧化钠;乙水解生成乙酸和苯酚,都能与NaOH反应,1mol丙分子中含有1mol酚羟基,只能消耗1mol氢氧化钠,则消耗的NaOH最多是乙;(3)丙分子中含有酚羟基、甲基,二者在苯环上的位置有邻、间、对三种,结构简式分别为。考点:考查物质制备的反应原理和过程分析、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以及同分异构体判断等
(16分)某研究小组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其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已知:l.0mol·L-1的Fe(NO3)3溶液的pH=l,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进行的操作是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
,说明SO2具有
性。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猜想1:SO2与Fe3+反应;猜想2: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猜想3:……(4)甲同学从装置B中取出适量反应后的溶液,能使KMnO4溶液褪色。【得出结论】猜想1成立。其结论正确吗?
(填是或否)。若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正确无需回答)。(5)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猜想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NaNO3固体和盐酸等。)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配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②……
(6)在实际操作中,当SO2通入Fe(NO3)3溶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接着又变为黄色,请用相关离子方程式表示其过程
答案(1)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2分)(2)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 (2分)(3)BaSO4; 还原(2分) (4)否, 可能SO2过量,溶解的SO2也能使KMnO4溶液褪色(2分)(5)(4分)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用NaNO3和盐酸配成pH=1,NO3—浓度为3 mol·L-1的溶液,并替换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②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三颈烧瓶中滴加浓硫酸。
若装置B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2成立。若装置B中无白色沉淀生成,猜想2不成立。
(6)2Fe3+ + SO2 + 2H2O = 2Fe2+ + SO42- + 4H+
3Fe2+ + NO3- + 4H+ = 3Fe3+ +NO↑+ 2H2O(2+2分)
解析试题分析:(l)浓硫酸是强酸,与亚硫酸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钠、SO2和水,因此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2)空气中含有氧气具有氧化性,因此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先通入氮气,将空气排出。方法是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然后关闭弹簧夹;(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能氧化SO2生成硫酸根离子,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4)SO2具有还原性,因此如果在反应中SO2过量,过量的SO2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结论不正确;(5)如果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则需要排除铁离子的干扰。因此可以配制与硝酸铁溶液酸性相同,且硝酸根离子浓度也相同的溶液代替硝酸铁溶液即可。然后在验证是否有硫酸根产生,即用NaNO3和盐酸配成pH=1,NO3—浓度为3 mol·L-1的溶液,并替换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然后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三颈烧瓶中滴加浓硫酸。若装置B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2成立。若装置B中无白色沉淀生成,猜想2不成立。(6)SO2通入Fe(NO3)3溶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这说明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2Fe3+ + SO2 + 2H2O=2Fe2+ + SO42- + 4H+;接着又变为黄色,这说明亚铁离子又被硝酸根氧化为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3Fe2+ + NO3- + 4H+ = 3Fe3+ +NO↑+ 2H2O。考点:考查物质性质实验设计与探究
填空题2015届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12分)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可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一种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B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C原子核外电子占据7个不同的原子轨道;D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是淡黄色固体。(1)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A、D、E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B、C两元素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3)A和D两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写出能证明该结论的一个事实依据
。(4)化合物AD2分子中共有
个键和___个键,AD2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5)C与E形成的化合物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熔点为190℃,沸点为182.7℃,在177.8℃升华,推测此化合物为
晶体。工业上制取上述无水化合物方法如下:C的氧化物与A、E的单质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已知每消耗12kgA的单质,过程中转移2×l03mol e-,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方程式2分,其余1分)⑴第三周期、第ⅦA族
1s22s22p63s1⑵Cl
H2CO3是弱酸,H2SO4是强酸(或其它合理答案) ⑷2个
直线型⑸分子
Al2O3 + 3C + 3Cl23CO + 2AlCl3
解析试题分析: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可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一种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因此A是碳元素;B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则B是Na;C原子核外电子占据7个不同的原子轨道,则C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所以C是Al;D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是淡黄色固体,则D是S,E的原子序数大于S,且是短周期元素,因此E是Cl。(1)E的原子序数是17,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ⅦA族;B是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2)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A、D、E中电负性最大的是Cl;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越小,则B、C两元素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Al。(3)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已知H2CO3是弱酸,而H2SO4是强酸,因此A和D两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S。(4)双键是由1个键和1个键组成的,CS2的结构式为S=C=S,因此分子中共有2个键和2个键。分子的空间构型与CO2分子的相似,属于直线形结构。(5)C与E形成的化合物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熔点为190℃,沸点为182.7℃,在177.8℃升华,推测此化合物为分子晶体。工业上制取上述无水化合物方法如下:C的氧化物与A、E的单质在高温条件下反应,12kg碳的物质的量是12000÷12g/mol=1000mol,由于过程中转移2×l03mol e-,因此碳元素在反应中失去2个电子,即其氧化产物是CO,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 + 3C + 3Cl23CO + 2AlCl3。考点:考查元素推断、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共价键、分子空间构型以及化学方程式判断等
(14分)高温焙烧含硫废渣会产生SO2废气,为了回收利用SO2,研究人员研制了利用低品位软锰矿浆(主要成分是MnO2)吸收SO2,并制备硫酸锰晶体的生产流程,其流程示意图如下:已知,浸出液的pH&2,其中的金属离子主要是Mr12+,还含有少量的Fe2+、Al3+等其他金属离子。有关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时的pH见下表:
开始沉淀时的pH
完全沉淀时的pH
请回答下列问题:(1)高温焙烧:在实验室宜选择的主要仪器是
。(2)写出氧化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在氧化后的液体中加入石灰浆,并调节溶液pH,pH应调节的范围是
。(4)滤渣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5)工业生产中为了确定需要向浸出液中加入多少MnO2粉,可准确量取l0.00 mL浸出液用0.02mol/L酸性KMnO4溶液滴定,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____;若达滴定终点共消耗l0.00 mL酸性KMnO4溶液,请计算浸出液中Fe2+浓度是
。(6)操作a的具体过程________。
答案)(1)坩埚(1分)(2)2Fe2++MnO2+4H+=2Fe3++Mn2++2H2O(2分)(3)4.7 ≤ pH< 8.3(2分) (4)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硫酸钙(3分)(5)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4溶液,溶液变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1分)
0.1 mol/L(2分)(6)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3分)
解析试题分析:(1)固体灼烧应该在坩埚中进行。(2)杂质离子中只有Fe2+具有还原性,可以被MnO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成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MnO2+4H+=2Fe3++Mn2++2H2O。(3)杂质中含有Fe3+、Al3+阳离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pH大于4.7可以将Fe3+和Al3+除去,而大于8.3是开始出现氢氧化锰沉淀,因此为防止Mn2+也沉淀,pH应调节的范围是4.7~8.3。(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e3+、Al3+阳离子通过调pH值,分别转化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沉淀。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同时还生成微溶的硫酸钙,所以滤渣的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硫酸钙。(5)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因此终点的实验现象是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4溶液,溶液变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可。10.00 mL、0.02mol/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是0.0002mol,根据方程式5Fe2++MnO4-+8H+=5Fe3++Mn2++4H2O可知消耗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01mol,因此亚铁离子的浓度是0.001mol÷0.01L=0.1 mol/L。(6)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一般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考点:考查物质制备工艺流程图的分析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铵根离子电子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