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经济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与商业哪个比重大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当前位置: >>
蒋生福:2016年新课标(Ⅱ)高考文综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2016年新课标(Ⅱ)高考文综历史 复习备考策略宁夏银川一中 蒋生福邮箱:;手机: 黄 河 落 日 圆 。大 漠 孤 烟 直 ,
《红高粱家族》与电影《红高粱》
贺兰山岩画
? 一、新高考历年试题分布与特点(依据人教 版教材)――高频点 ? 二、对新课程高考复习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经验教训 ? 三、近几年文综卷(新课标)历史试题的评 析――突破点 ? 四、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着眼点 ? 五、历年高考题型统计及规律总结―规律 ? 六、高考主要题型分析及答题对策―得分点 一、新高考历年试题分布与特点第一模块:政治文明 2007年2008年 年 0年2011年2012年2013 年20 14 年15 年第 一 单 元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夏商西 周的政 治制度秦朝中 央集权 制度的 形成 从汉至 元政治 制度的 演变 27、汉初 25、《旧唐 丞相的职责;书.良吏传》 28、北宋 “.官府与大 三省六部与 姓的关系” 唐代的比较 26、北宋的 通判25、 宗法 制的 影响24、 分 封 制25、 郡 县 制 40、秦至 唐选官 “德”、 “才”观 的变化及 原因,清 末的新认 识 24、汉武 帝设刺史 抑制豪强25、 地方 吏治 是国 家安 定的 重要 因素明清君 主专制 的加强29、明内 阁与清军机 处的共同之 处28、 明代 六部 的职 权28、清代 内阁 29、梁启 超论中国 古代专制 政治的发 展41、 太和 殿的 建筑 特色 体现 的政 治特 点27、 内 阁 2007年2008 年2009年2010年2011 年2012年2013年2014 年2015 年第二 单元 古代 希腊 罗马 的政 治制 度古代希 腊民主 政治24、克 里斯提 尼改革28、 雅典民 主政治 的特点 与实质 29、罗马法规定: 当事人若不向法 庭提起诉讼,法 庭即不予受理; 一个人除非被判 有罪,否则即是 无罪之人;一个 被控有罪的人, 可在宣判前为自 己辩护;法官审 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 为现代法治的重 要原则。下列各 项中,符合上述 规定的是28、亚 里士多 德的 《政治 学》 34、 《十二 铜表法》 的形式 主义特 征32、古代 雅典的民 主原则贯 穿司法程 序罗马法 的起源 与发展32、 《十 二铜 表法》 是平 民与 贵族 斗争 的结 果 2007 年 第三 单元 近代 西方 资本 主义 政治 制度 的确 立与 发展 英国君主 立宪制的 建立2008 年2009 年2010年2011 年2012 年2013年2014年2015年41、英国 的王宫与 首相官邸 与政治的 关系。41、世界 近代史教 材目录对 比美国联邦 政府的建 立29、漫 画.”不 列颠娜 “与流 浪的女 儿”美 利坚“ 30、 《德 意志 帝国 宪法》 与帝 国议 会33、变革 松散的邦 联体制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 在欧洲大 陆的扩展34、19世 纪晚期德 国政治民 主发展滞 后的原 因―皇权 与贵族结 盟 2007年 第 四 单 元 近 代 中 国 反 侵 略、 求 民 主 的 潮 流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 动 甲午战争与 八国联军侵 华 41、甲午 战争的背 景、失败 原因与作 用2008年09 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 3年2014年2015年29、太平天 国由尊孔到 反孔的原因 31、《上海县 竹枝词》卅年 求富更求强, 造炮成船法仿 洋。海面未收 功一战,总归 虚牝掷金黄。 35、中日 对丰岛海 战的不同 记述(史 学理论) 31、《东南 保护条款》 40、清 朝东北 移民的 特点及 历史作 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30、五四运 动与“公车 上书”的影 响差别大的 原因 31、共产 党早期组 织对暴力 革命的认 识(必然 性)国共的十年 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33、百团 大战 30 土改 30、顾 维钧在 国际会 议上争 取国际 援助 2007 年 第五单 元 从科学 社会主 义理论 到社会 主义制 度的建 立 马克 思主 义的 诞生 32、 巴黎 公社20 08 年20 09 年2010 年2011 年 28、 巴黎 公社 的文 告2012 年2013 年 年 年俄国 十月 革命 的胜 利33、 十月 革命 发生 的城 市― ―圣 彼得 堡 200 20 7年 08 年200 201 201 20 9年 0年 1年 12 年20 13 年20 14 年20 15 年第六 单元 现代 中国 的政 治建 设与 祖国 统一新中国的 民主政治 建设民主政治 建设的曲 折发展 祖国统一 大业 200 20 7年 08 年 第七 单元 现代 中国 的对 外关 系 新中 国初 期的 外交 开创 外交 新局 面20 09 年201 20 201 20 201 201 0年 11 2年 13 4年 5年 年 年28、 中国 的不 结盟 政策 07 0 09年 年 8 年 第八单 元 当今世 界政治 格局的 多极化 趋势 两极世 界的形 成 33、美 国对日 采取由 削弱到 扶植政 策的影 响10 年11年 12年13 年14 年15 年世界多 极化趋 势的出 现 世纪之 交的世 界格局 35、世 界贸易 与多极 化趋势 (饼状 图)35、 欧盟 扩大35、 两级 格局 的确 立与 解体, 主线 为美 苏两 国国 家实 力的 消长 政治文明试题特点:1、试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日 战争等。 2、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凸显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 过程和特点。 3、2015年试题分值明显减少(两道选择题)。试题预测:1、古代中国的专制政治(如君主专制制度、行省制度等);古希 腊、罗马的民主法制建设。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中国 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3、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总体认识,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成果的比较 等。 第二模块:经济成长历程 07 年08 年09年10年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第 一 单 元 古 代 中 国 经 济 的 基 本 结 构 与 特 点发达的 古代农 业27、明 代初土 地买卖 契约26经济 重心南 移的动 力古代手 工业的 进步40、明 清手工 业的发 展状况26、明后期, 工商业的发 展导致社会 结构的变动古代商 业的发 展27、北宋 城市商业 功能增强25、南北 朝时期货 币使用情 况(地图)26、明朝长 途贩运的兴 盛。26、北 27明代 宋的 迁都北 “交子” 京,促 进跨区 域贸易 的繁荣古代的 经济政 策26、均田 制下农业 生产经营 的主要形 式25、从汉唐到 宋代:由限制 大土地的发展 到“不抑兼并” 07 08年 年 开辟新航 路09年10年1 12 1 年 年13年14年15年第二单 元 资本主 义世界 市场的 形成和 发展殖民扩张 与世界市 场的拓展 第一次工 业革命 35、通过斯 塔夫里阿诺 斯所列的人 类文明成果 说明世界各 地的横向联 系进一步加 强 40、英 国工业 发展的 阶段性 特征 33、19 世纪初, 手纺车 被机器 逐渐取 代32、18世纪 末,茶叶成 为普通民众 日常消费品, 反映英国扩 大与中国的 贸易第二次工 业革命31、美国 钢铁业发 展变化的 主要特征 (表格)40、 第二次 工业革 命与爱 因斯坦 热33、英美法 德从1870― 1913工业产 值在世界工 业生产中所 占比例下降, 反映世界各 地工业化有 所发展 07 08年 年 第三单 元 近代中 国经济 结构的 变动与 资本主 义的曲 折发展 近代中 国经济 结构的 变动0 1 11 12年 9 0 年 年 年13 年14 15年 年28、洋务 运动与传 统观念的 冲突中国民 族资本 主义的 曲折发 展30、 1870― 1910近代 中国工矿 企业发展 壮大情况 表30、张 謇投身 实业与 前景预 测(捐 弃所恃, 舍身喂 虎)30、1938 年,日本 在北京发 行“联银 券”和 “军用 票”,专 家战争负 担。 2007 年2008年2009年20 2011年 10 年2012年20 13 年2014年2015 年第四 单元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建设 的道 路经济 建设 的发 展和 曲折从计 划经 济到 市场 经济35、 统购 统销 政策 的作 用33、 “八字方 针”提出 的背景33、人民 公社以生 产队为基 本核算单 位的影响40、统购 统销政策 实行的历 史背景、 变化的特 点和原因 及历史作 用 34、国有 企业工资 改革的目 的32、1958年, 美国对中国 国情的分析 与中国工农 业发展的状 况不符33、1992年 的“下海潮” 说明市场经 济改革成为 共识31、 1953年 粮食的 “统购 统销” 将农民 的经济 生活纳 入国家 计划体 制对外 开放 格局 的初 步形 成34、珠 海快速发 展的原因 07 08年 年0 1 11 1 1 14 15 9 0 年 2 3 年 年 年 年 年 年28、 维新 派重 视 “易 服” 的原 因 41、 节假 日变 化的 趋势 及原 因第五 单元 中国 近现 代社 会生 活的 变迁物质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32、传统 习俗“元 旦”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进步29、慈禧 太后坐汽 车大众传媒的 变迁 07 年08年09 年10 11 年 年12 年13 年14 年15 年第六 单元 世界 资本 主义 经济 政策 的调 整空前严 重的资 本主义 世界经 济危机 罗斯福 新政 40、 罗斯 福新 政与 次贷 危机战后资 本主义 的新变 化 07 年 第七 单元 苏联 的社 会主 义建 设 从 “战 时共 产主 义” 到 “斯 大林 模式” 二战 后苏 联的 经济08 09 10年 年 年 32、 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 实施 的背 景11 12 13 年 年 年35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形 成14 年15 年34、 1930 ― 1931 年苏联 粮食减 产但出 口增加, 表明苏 联人民 为国家 工业化 建设作 出贡献 07年08 年09年10 年11年12 年13年 14年 15年第八 单元 当今 世界 的经 济全 球化 趋势战后资本 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 的形成 世界经济 的区域集 团化34、 关贸 总协 定 34、 欧盟 建立 的作 用 32、地 33、 图:菲 世界 利普? 费 贸易 尔南德 的发 兹《世 展 界:一 部历史》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 经济成长历程试题特点?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 08、09、10年试题的非选择题都考查经济史,11、 12、13、14年四道选择题共16分;15年7道选择题, 一道主观题共40分,这体现了历史研究要符合文明 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的要求,应引起我们足 够的重视。 ? 材料类型多样:文本、插图、漫画、图表、地图、 柱状图、饼状图等。 ? 试题预测: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特点;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世界市场的 形成、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两次工业革命和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模块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 技术发展史 07年08年09 年10年11年12年 13年14年15年40、孟 子法制 观念、 社会背 景、历 史价值第 一 单 元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0、 “儒术” 的内涵 24、董仲舒的 “大一统”思 想 (西周对秦汉 统一的影响25、西 晋时期, 儒家伦 24、古 理道德 代儒者 的强化 的政治 诉求宋明理学26、心学 (.王安石 提出“形 者,有生 之本”。 与之相对 立的观点 是A.“心外 无物” ) 27、离 经叛道 的李贽 26、黄宗羲 “天下为公” 精神27、 王阳 明与 “心” 学明清之际活跃 的儒家思想 20 20 20 20
08 09 10 年 12 年 年 年 年 年20 13 年20 2015 14 年 年40、苏格 拉底法制 观念、社 会背景、 历史价值第二单 元 西方人 文精神 的起源 及其发 展西方人 文主义 思想的 起源27、 苏格 拉底 捍卫 思想 自由文艺复 兴和宗 教改革 启蒙运 动 07年08 年09年10 年11 年12年13年14年15年第三 单元 古代 中国 的科 学技 术与 文学 艺术古代中国 的发明和 发现24、甲骨 文“有 年”、 “大有年” 的意思 25、 宋代 市民 阶层 的价 值取 向 (故 事) 31、苏 轼《黄 州寒食 诗帖》 字体的 特点24、《史记》的撰 书过程表面“传说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 映历史真实” 27、市民阶层扩大 推动世俗文化的发 展 24、周 代的 “雅言” 最早起 源于陕 西。辉煌灿烂 的文学充满魅力 的书画和 戏曲艺术28、京剧脸谱 “固化了大众的 历史认知” 07 年08 年09 年10 年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 世界的科 学发展历 程物理学的重大 进展35、哥白 尼、牛顿 和爱因斯 坦理论的 共同之处40、 爱因 斯坦 热探索生命起源 之谜从蒸汽机到互 联网40、交 通信号 灯诞生 的背景、 该进的 科技成 果和对 城市生 活的影 响 0 0 09年 7 8 年 年第五单 元 近代中 国的思 想解放 潮流 从“师 夷长技” 到维新 变法 新文化 运动与 马克思 主义的 传播 32、 陈独 秀是 五四 运动 的总 司令10 年11 年12年13年14年15年41、 图示 “中 国近 代历 史变 迁”: 西方 的冲 击― 中国 的反 映29、领 事馆的 设立与 近代外 交29、康有 为《新学 伪经考》, 倡导维新 变法 07 08 09 10 1 12 13 14 15 年 年 年 年 1 年 年 年 年 年 第六 单元 20世 纪以 来中 国重 大思 想理 论成 果 三民 主义 的形 成和 发展 毛泽 东思 想 新时 期的 理论 探索29、 1926 年,民 主思想 成为社 会潮流。 07 年08 年09 年10 年11 年12 年13年14年15年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 的科技、 教育与文 学艺术建国以来 的重大科 技成就“百花齐 放”“百 家争鸣”现代中国 教育的发 展31、新 中国成 立初的 高校注 重意识 形态教 育 31、到 1952年底, 俄语热的 出现是国 家发展战 略的需要 07 08 09 10 11 12 13 14年 15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第八 单元 19世 纪以 来的 世界 文学 艺术 文学 的繁 荣 美术 的辉 煌 音乐 与影 视艺 术34、20世 纪30年代, 美国幻想 型电影备 受欢迎反 映民众逃 避现实希 求慰藉的 心态 文化史试题特点? 以选择题为主; ? 以历史文化元素和思想理论为考查的主要对象; ? 所占分值较逐年增加,15年达到34分;非选择题 主要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命题。 ? 考点预测: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古代中国科技 和文艺成就;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近代科技成果;19世纪以来的世 界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 作等; 二、对新课程高考复习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1、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 神,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如新老教材的结合应用等)。 ? 2、能力立意是课改和高考的方向, 要由侧重知识的梳理向侧重能力 的训练、方法的培养转移。 ? 3、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教 材不是唯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和 优化课程资源。对人教版(知识结 构)、岳麓版(材料)、人民版 (观点)三个版本的教材要科学处 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能 一个版本单打独斗也不能过多增加 学生的负担。 ?(1)更新课程内容:一标多本,以课程观取代教 材观。 A、三维目标如何体现(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 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学生更重要 的任务是掌握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 性、实践性、探究性)。B、考查的内容不一定与教材有关(必修、选修均 有)。考查的目标以能力为主,即历史学科考查 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 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 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考查思路: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 相互衔接,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 过程的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以解决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的课改目标)。 ? A、依据课程观来命题的一大特点就是考试 内容的不确定性(如历史文化常识、历史 观;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等)。 ? B、在新高考中,命题的材料和思路要比命 题的内容更重要。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 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 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 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 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 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解析】B 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 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选项与题干中的“可 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 重证据”不符,C、D的表述都过于绝对。 C、对考生而言:一是明确了材料题的功能定 位;二是尝试评价考生的思维过程。 (3)目前新高考的重点与难点:新课程理念如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在学科中具体化而不 是泛泛而谈(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 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 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 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 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4、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变革,关注世 界形势,加强世界意识,将时政和历史 紧密结合(40题的东北移民问题)。 文化常识题游离于考纲内外之间,虽然 近2010――2012年没有考察,但不能 边缘化,应立足于长远,积累于平时一 点一滴而不是考前突击或因为难以把握 而放弃。如:2013年的24题《史记》 的撰述,2014年的“雅言”。 5、加强史料的阅读、理解和阐释能 力的培养,注重对历史观点的鉴别 和比较能力的提高。近七年考查比 较能力的题目较多,在培养其他学 科能力的同时特别加强对比较题的 做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知识的迁 移能力、对历史观点的评价和论证 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也需强化。 例、2011年高考: 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 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 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 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 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 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0分) 6、坚定课改信念,扎实复习。对概念的正确理 解十分重要,它是学生作出准确判断的前提。 7、加强中国古代史文言文材料的阅读训练, 精选古文史料进行拓展阅读和训练,使学生克 服畏古文而弃选古代史选考题的情结。8、要求学生熟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建 构知识体系。 9、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突出,当前 高考试题历史学科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史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对于中学教 师来说也需适当关注,复习工作要重 点研究如何克服困难、突出重围追求 高效。 三、近几年新课标Ⅱ文综卷历史试题的评析? 、2015年宁夏文综卷历史试题继承 了2007年以来的命题思路和题型结构(必修: 24―35题为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40、41 题为主观题,共37分。选修:45―48题为主观题, 每题均为15分,选做一道)。经过九年的探索, 新课标卷无论从考试模式上还是从新课程理念的 体现上应该说日趋完善了。考试结束后师生普遍 反映选择题灵活性和选项的干扰性有所增加,需 要较多时间分析判断;非选择题组织答案较难、 得分不易;总体感觉不太理想,得分普遍较低。 研究新课标高考历史的试题特点,对全面贯彻和 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意 义重大。 1. 考点分布比较合理,试题呈现形式多样。 考点分布比较合理,2012年选择题中必修一和必修 二各五道试题,必修三两道试题,主观题中必修二和三 又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41题评析“西方的冲击---中国 的反映”模式一题,将三本必修教材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年选择题必修一、二和三的分值比较均匀 (各四道题),2015年经济史和文化史试题分值增加, 这应该是今后命题的趋势,应高度重视。 试卷以文字材料题为主,背景材料新颖,有历史文 献、地图、历史结论等,命题设问形式不拘一格,包括 因果、特点、影响、提取历史信息、评述历史观点等多 种形式。 2、新课标Ⅱ卷更加重视历史基础知识和 基本能力。整个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的 实际,不像08、11、12年某些试题对 学生而言难度太大。 3.创设全新情境,注重考察学生能力和学科 素养。 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在近几年用新材料 构建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学科素质的基础上 更前进了一步,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 性理念,答案选项采用了多元、前沿的学术 观点。 2011年的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 观点”,要求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2014 年“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2015年41题:我国节假日增多及其历史原 因。这种题型应该是今后的必考题型。 4、试题的综合思维要求高(文史哲,过程思辨) 就选择题而言,题干中所给的新材料本身就对考生的 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 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2010年25题考生要找到郡县制为 “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就必须弄清楚分封制与郡县 制、“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区别;28题只有准确理 解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才能选出 正确答案;30题仔细分析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与 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相对封 闭落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早于日本;20世纪初,大量与 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说明这时的日本 全面学习西学,取得巨大成功,从而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就不难理解引起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012年第 34题《十二铜表法》的形式主义特征(葡萄树和葡萄), 说明当时的罗马法律具有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特点。 5.关注史学研究前沿,实现学术前沿与中学教学巧 妙对接。 历史是过去的事件,但历史学是发展的科学, 研究的角度不断更新。2010年宁夏文综卷历史试 题紧跟新课标教材的步伐,体现了现代史观、文 明史观、全球史观。第27题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第31题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的转型,第40题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2011年 32题考查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41题 的西方崛起的话题;2012年40题考查三次技术革 命和42题的“冲击―反映”模式,2013年41题建 筑与政治的关系;2015年40题“孟子和苏格拉底 的法制观念、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等都 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 这都很好地体现了当今历史研究的方向, 都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新材料 新情境与似曾相识的视角间建立桥梁,有 效考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知识迁移能力。 可见,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 命题的同时,重视理论研究前沿和中学教 学内容的结合,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 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巧妙对 接。 当前的学术动态? 经济发展模式、政治民主化、社会 的转型与进步、国际关系格局及其 整合、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的转变、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变 革等。 6.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内容。 考试结束后部分师生抨击选做题与选修教材内 容毫无关系,尤其是2010年第44题改革和第46题 战争两道题确实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但试题立 意与相关选修教材的主题相呼应,都没有脱离各 选修教材的核心思想和主旨。第44题唐代食盐制 度改革,唐代通过对食盐制度的改革,不仅增加 了政府收入,而且促进了这一行业发展,商人和 一般民众都从中受益,体现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 重要影响;第45题以两个时代、两个人对民主的 不同认识,展现民主思想发展的历程,使考生对 民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46题以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 庭的建立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国际地位的 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核心利益;第47 题以不同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为依托,引导 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四道历史选做题是紧紧围绕 着各选修教材的主题的。 2011年45题考查 盟旗制度与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与 历史作用,部分答案从材料中可以提取, 历史作用还是改革的一般影响,如削弱了 旧势力,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和社会的稳定等。 2012年第45题考查王莽改革的目的 和失败的原因;46题考查《中华民国训政 时期约法》(1931年6月)和《政协会关 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日);47题考查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 (1919年12月)等2013年第45题: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 改革。 ?2014年45题“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和作用”、46题“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 则的原因、特点、意义”、47题“中国远征军入 缅作战的背景、意义”、48题光绪帝在维新变法 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作用。这些问题均是对 必修教材的延伸,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知识 的拓展延伸。 ? 2015年45题“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和作用”等。 这是一种规律,也是今后高考选 修科目考查的趋势,老师要总结选修 模块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和掌握,我想学生 肯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如改 革史:背景、结果及原因、影响等; 人物史:活动、评价原则等) 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学应该有 课程意识,强调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掌握运用学科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 是学生获得这种学科能力的辅助,是学生研究 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 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四道历史选做题内容 脱离教材但有高于教材这一特点,实际上是对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这种命题方式从 根本上否定了灌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新 理念在命题方面的具体反映,值得我们认真研 究。 ?伴随着课程改革,银川一中自2004年开始实 行平行分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资源。平行分班 避免了“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对 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同 时,积极推行和落实“生本教育”“兵教兵”的 教学理念,进一步探究和完善学校优生学习小组、 课前讲题小组、课堂六人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的 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改变现行以单项灌输为主而 忽视学生合作互动和探究学习的弊端,把课堂变 成“学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权、发言 权还给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7、、2015年历史科考试的总体思路 与特点以纲为纲,不以本为本;增强探究能力(过 程与方法)的考核;提高了区分度;探讨开放性 试题的评分模式。(一)选择题(1)、从串题改为单题,知识面更 宽泛,命题更加灵活。 (2)、考察目标:基础知识与能力(考试说明的 12项具体要求)。(3)、关注历史常识、历史史观(怎样看待历史) 的考查。 (4)、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新材料、新情景、新角 度,注重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结合与分析运用。 (二)非选择题(学科内综合题型) (1)、结构特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内容特点: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老干新枝 (老问题中有新思考2013年28题“京剧脸谱”);另辟蹊 径(新材料、新角度)2014年的“统购统销”、《十二铜 表法》;2015年的33题“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 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说明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 所发展”等。 (3)、能力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 (4)、选修题: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延续与深化。 (关于怎么上选修课的问题) 四、2016年高考历史复 习策略 (一)搞清楚历史课标、考纲与高考 的关系 ? 考试大纲的性质及其内容? (1)考试性质:两个有利于――有利于推 动中学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选拔性考试――以大学对新生的知识结 构、能力要求为核心)。 ? (2)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 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 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试 验.2014年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3)考试范围:必修一、二、三;选 修各省市自定。高考答案一般不会用初 中教材的表述,只能是干扰项。课标与高考的关系: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一方面必须依据现行的 教材,另一方面又应当向新课标靠拢, 以实现正确的导向和衔接。对于新高考, 要把握“两个有利于”和合理的区分度 问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 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 纲(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历史学 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 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 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 的基本脉络。 (二).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初、中、高 级)考核目标与要求(4个总目标和12项具体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 ? ? ? ? ? ?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 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 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 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 法(创新性)。 新课程考核目标与要求(政治、历史、地理)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究(讨)问题 1.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 种数据、画面、符号、地图等。获取信息即发现、 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 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 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 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 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 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 信息获取的路径教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 的历史知识、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 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 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所提供信息的提 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 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 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 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 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 解答问题的起点。 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 题质量。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08海南历史,24)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 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 ? ? ? ? ?图1(局部) 图2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解析:B 这两幅作品为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品,是与传统 美术迥然不同的美术流派,考生需要从题干、作品中获 取有效信息,进行正确选择。只有B符合题意。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显性和隐形信息)。?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08) ? 材料一 ? 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 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 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 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 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 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 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 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 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 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 --摘编自(英)弗? 斯? 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 材料二 ?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 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 在美国征服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 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 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 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日)。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 优雅的尸体”的原因。(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 影响。(9分) ? 解析:材料一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二战后欧洲状况的信息, 在自然灾害面前欧洲变的脏乱、寒冷、饥饿,人们生活艰辛, 本来繁华的地区现在了无人迹。因此需要考生理解材料,不仅 仅从字面上,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程度地提取信息。这样才能 准确回答“欧洲为什么说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43.答案要点: ? ⑴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 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 击。 ? ⑵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 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 影响。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6(2009).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 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准确、深入把握所学重点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 “均田制”是新课标规定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 具体内容,考生可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古代 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回答问题。 ? 结论:解读试题的信息,一要全面,二要准确。常见问题: 审题粗心, 快审题,慢做 题,做错题。纠正方法: 慢审题, 快做题。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 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 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 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 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 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史学理 论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 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 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 化。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 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历史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 践之中,以此来解释历史和社会现象,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 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 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 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 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 要求考试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 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 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 要求中。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5(20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 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 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准确把握概念、 有效迁移知识的能力。选项设置紧扣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 制度下的政治与社会影响,既结合教材知识,又是对教材 知识的提升。考生须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分析政治权利 结构的变化,即从分封制的“世卿世禄”到郡县制下的 “依据才干政绩”来选官。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5(2009).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 《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 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 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 ―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 对史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依据材 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思考,分析史料本 身的价值和史料与历史真实的辩证关系,初步把握 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 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 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 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 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所 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 确的联系。常见问题: 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漫天撒网,不分主次,遗 漏要点。纠正方法: 加强复习,构建知识; 对待教材,烂熟于心;对 待考点,信手拈来;对待 热点,深思熟虑。 ? 3.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 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 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 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 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 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 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 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 语言予以叙述。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007宁夏文综)(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 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 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 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 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 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 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 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摘自《十 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 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 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 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 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 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 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 性)。(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 (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 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 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5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 会发展的主要影响。(10分) ? 解析:本题需要通过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对史实的 概括,客观叙述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以及影响牛顿的两位 “巨人”。同时要求在全面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础上,概 括描述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正面和负面影响, ? 答案要点: ? (1)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启蒙思想兴起与传播,近代科学不 断取得进展。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巴罗。 ? (2)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确立 了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为心理学、 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树立了楷模;推动了启蒙运动。机械决 定论对启蒙思想及某些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 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 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 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 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 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 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 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 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 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 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 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G。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 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 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 业发展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 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 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 阶级。(12分)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 确阐释。?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 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 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 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西晋)陈寿《三国志》 ?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 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 (诸葛亮)只得从之。 ?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 ?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 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 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 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 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 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 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 平的。 ? ---《郭沫若全集》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 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 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1)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解释 政治概念和原理,正确揭示经济、 政治和社会现象中蕴含的本质和 规律,而且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 与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现象和事 物进行阐述。常见问题: 长篇大论扯口语, 语句不通错字多, 蜻蜓点水不到位 纠正方法: 精简准确用术语, 是详是略审题限 ?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 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 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 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 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 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 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 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 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 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 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 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 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 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 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 挑战的意志品质。 ?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应该是2014年高考历 史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 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 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 度是体现考生整体历史素质的重要方面。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 法论证历史问题。? 2008年高考: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 美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 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 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11分) ?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 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 机。(6分)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 式评论历史观点。? 如:2011年宁夏文综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 西方崛起的观点”。(古希腊时期、1800 年前后)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创新性) ?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 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 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 (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 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 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 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 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 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 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 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 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G。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 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 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 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 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 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恩格斯《反杜林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 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 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 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 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指考生不仅能够运 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 等方法论证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 纠正方法: 用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常见问题: 史由证来,史论结合,论 东拉西扯,前不搭后; 论证和探讨问题,具有创新思维能 从史出;多元思维,鼓励 随心所欲,史论两张皮; 创新。 停于表面,思维狭隘。 力。 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内在逻辑联系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 分析实际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究问题实际联系理论(史观)理论(史观)联系实际 理论(史观)指导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逻辑关系: 分析历史材料 寻找其内在的历史史观 用史观解决实 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 获取和 解读信 息调动和 运用知 识描述和 阐释事 物论证和 探讨问 题 说的透读的懂记的住, 想的到写的清上述能力考查目标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通 过思维结果可以推测考生知识水平、能力结 构、思维品质。 (三)、强化基础教学,夯实知识基础前几年,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甚至有的历史教师对 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复习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没有必要花 功夫掌握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具备扎实的历史 基础知识对成功应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总体来看,当前 的历史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如2010年24题考生要 正确选出今天省、自治区的简称源自西周哪些封国的国名, 就必须掌握西周主要诸侯国的国名;2011年30题五四运动 的规模和影响比“公车上书”大的原因,只有掌握两个不 同历史事件的背景,才能正确选出答案,即“民族觉醒程 度高与群众基础广泛”。2012年第27题考查王阳明的心学,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这是心学的基本内涵。 2013、 年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加明显,应该说, 从2012年到2015年,历史试题的总体难度在下降,但是, 2016年四川省加入,就不好说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 握住。 (四)、加强通史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发展过 程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2014年试题(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最大的 特点就是知识的拓展延伸(老教材内容),通 史复习更显重要。缺乏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系统认识,是实施新课程 以来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新教材按照政治、经 济、文化三个系统编写历史的方法突出了与国计民生 和现实社会相关的主干历史知识,但也削弱了历史知 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许多学生学完历史后,却 搞不清楚中国古代先后经历过哪些朝代,也搞不清楚 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历史知识的欠缺和时序的混乱必然制约学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010年29题,该题依据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而命 制,可是新教材对这段历史的阐述三言两语一带 而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 是个知识盲点。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靠 机械推理甚至胡乱猜测了。这说明,高中历史教 学如果以本为本、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体例进行 教学,肯定是难以适应新高考需要的。2013年34 题“德国政治民主法治滞后的”原因,2014年41 题考查清朝东北地区移民的特点、作用等等。这 就要求我们重新认真整合历史知识,将新旧教材 很好的结合起来。 第一轮复习(2014年8月---2015年11 月)力求讲深讲透,旨在拓展学生的 知识面,突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 整性。如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教材把重点放在对代议制的介绍上, 而对代议制确立的经过,特别是代议制确立前 欧美各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轻描淡写。 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仅仅按照教材怎 么安排,就怎么讲,这样的简单处理势必会造 成知识盲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盲点会 越积越多,最终想补救也没有机会了。 如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1)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从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分封制:目的、对象(地图及分封重点)、 内容(权力和义务)、作用(同姓王和异姓王)、 影响、瓦解的原因及表现、特点、局限性等。 (3)宗法制:概念、目的、内容、特点、作用、 与分封制的关系等。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 在政治上的表现; ? (2)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从国家层面上来讲 即政治隶属关系――君臣关系(国);从宗族 角度来讲即家族等级关系――父子关系(家); ? (3)宗法分封,家国一体; ? (4)“分封”和“分宗”相一致; ? (5)受封的土地是宗统和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 的经济原因; ? (6)宗族组织与政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 级相一致。 ? 如何把握制度的历史影响? ? 1--分封制对后世政治影响已考查了对秦汉的影 响,对其他历史时期的影响尚未考查。比如分封 制在后世的流变就值得我们关注,有两种,一是 影响中央集权的分封(如汉初的分封),二是不 影响中央集权的分封(如皇室的分封)。 ? 2--分封制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尚未考查,值得关 注。分封制造就了诸侯国并存,如何根据自身的 利益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每个诸侯 国面前的大问题。由此产生的变法思想、竞争意 识、发展观念、人才观念发人深省。 ? 3--宗法制对后世思想观念的影响已经考查,对 后世政治影响尚未考查,值得关注。在封建社会, 宗法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皇权继承沿袭嫡长 子继承制,二是宗族的存在与作用。 这些都需 要超越教材,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挖掘出更多 的史料。 “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族田义 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的社会 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宗族中 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 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 ? A:专制主义: 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 决策方式。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 B: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 地方服从中央。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 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 基础决定的。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 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 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 度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 (3)内容(表现) ? ①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B:演变的趋势:中央权力不断被削弱,中 央权力不断加强; C:中央集权的方式:如分化事权,多设机 构和官职;设监察官监督地方等。 D:中央集权的影响:积极;消极。 ②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相权)? A:从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 ? B:演变的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 断加强; ? C:君主专制的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 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如汉武帝的“中 外朝制”,清朝的军机处;另一种是令多 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二府三 司”。 1.(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 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 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 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 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 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 会考到的。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 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 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 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 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 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 强 【解析】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 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 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 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 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4.(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 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 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 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 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以削弱相权。 5.(2011年北京卷,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 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 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 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的发展(中央机构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汉武帝通 过建立中以削弱相权。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 势力,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 权的斗争。因此选B项。 【答案】C 6.(2012?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 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 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结合题干可知 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 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答案】B 7.(2012? 全国新课标历史?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 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 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 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 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中的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 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B项正确;A、C、 D项题干材料都没有反映。 【答案】B 8.(2012? 天津文综历史?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 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 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 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 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 临时差遣性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知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 便于皇帝宣召,故A、B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 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 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 【答案】C 9.(2012? 江苏历史? 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 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 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 但职能基本未变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 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 机构,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 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 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10.(2012? 全国新课标历史?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 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 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 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 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 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 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线索、规律的总结及材料信息获取 能力。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 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 法错误。 ③历代选官p用官制度的变化夏、商、西周---------------- 世官制两汉时期----------------------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时期---------------- 科举制明清时期--------------------- 举荐/科举制 ? 一轮复习重点解决知识的系统性,配 以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既掌握知识 和历史史观,又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 ? 中国古代史――古代政治;古代经济; 古代思想文化。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世界近代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 立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 运动;近代科学技术。 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结构 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界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 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艺术。 中国现代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的对外 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 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化教育事业。 第二轮复习(2015年11月――2016年3月)打 破教材的专题体系,代之以通史体系,旨在 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较为完整的认 识。 如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社 会生活);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政治、经济、思想、 社会生活;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 ? 1919年――1924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 ? 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政治、经 济、思想、社会生活); ? 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 济、思想、社会生活); ?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政治、经 济、思想、社会生活); ? 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政治、经 济、思想、社会生活)。 中西类比第一: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比较古代中国 政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权 治 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有效 节制地方,利于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农耕经济的发展。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为人类提供了一种 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立了法 治基础上的任期制、议会制、 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 主运作方式。 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 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 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古希腊农业欠发达,手工业和 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在奴 隶制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经 农耕经济发达,小农经济在古 济 代长期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发 达,商业对农耕经济做了有益 补充。 思想 文化1、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 思想并随时代变迁而发展; 2、传统科学世界领先; 3、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宏 大艺术作品颇多。特征农耕文明或大陆文明1、在众多文化领域 取得辉煌成就,产生 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巨 匠; 2、形成了希腊人渴 求知识、乐于探究的 民族性格,许多希腊 先哲的思想闪耀着人 文主义的光芒,如智 者学派、苏格拉底等。 海洋文明 第二;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孔子比较孔子 社会背景 思想主张 苏格拉底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希腊邦国林立,是海洋 属弄根文明 工商业文明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和人的伦理道德上, 都尊重人的价值,都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 修养;不同点是孔子思想关注社会与人,苏 格拉底侧重哲学研究 两者的思想都对世界影响深远,但其政治理 想都未实现。结果影响 第三:近代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比较(1)、15、16世纪至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项目 特征 表现 西方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 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英、法、美) 文化::掀起资产阶级的思想 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天文学革命, 经典力学) 国际关系:新航路的开辟和早 期殖民扩张中国 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 制度的衰落经济:经济全面高涨,资本主义 萌芽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主 导地位。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内阁、 军机处等) 文化:推行文化专制,出现早期 民主启蒙思想,古代科技进入总 结阶段(《本草纲目》《农政全 书》) 外交: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时期)项目 特征 西方 中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确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表现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族资本 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基本形成;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 洋务运动; 潮(美、俄、德、法等) 文化: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体用 文化: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马 之争; 克思主义的诞生;达尔文与进化 外交: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向 论;瓦特与蒸汽机;浪漫主义与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古典音乐;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开始展现时代特 印象画派等。 有的特征。 国际关系:英国海外殖民霸权的 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项目 特征 表现 西方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近代化 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的发展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 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体系最终形成; 政治: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政治发 展不平衡; 文化: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 破(爱迪生与电的应用等); 国际关系:世界瓜分完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 具(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人 民革命斗争不断,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文化:资产阶级的维修思想、革命思 想的形成发展,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 条新的道路。 社会生活:同上一时期。 (4)、1914――1927年项目 特征 世界 中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 民主革命出现重大的转折,由 一战;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史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 革命过渡 经济: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在战后的 调整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政治:一战、十月革命、巴黎和会 和华盛顿会议; 文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 军事领域,现代艺术兴起,影视艺 术的发展等。 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的形成。 经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 天”; 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 中国人们的斗争(五四运动、 中共诞生、国民革命) 文化:掀起了资产阶级空前的 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外交:参加一战、屈辱外交。表现 (5)、1927---1945年项目特征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由战后的相对稳 定道经济危机的打击,走向动 荡而爆发二战;社会主义在探 索中前进。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治: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政 治出现严重分化;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 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的生 活出现重大变化(电影、电视)中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表现经济:官僚资本形成;日伪政权对沦 陷区的经济掠夺;民族资本在困境中 日益萎缩; 政治: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文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 导思想。 (五)、把时政热点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高考一般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在平时的教 学活动中就应该把最新的时政内容很好的融入平 时的教学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把今天身边的例子 和历史事件有机的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历史 必修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一单元时,能联 系今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或日本等国政体 和大选的情况(最好是上课前不久的时政内容), 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周年大事记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的基本确立等)。 (六)、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 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训练(实践证明,合作学 习小组既能解放老师,又能提高学生成绩)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历史高考越来越强调历 史材料在问题解答中的比重,即很多设问不是利 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而是要在材料中去寻找答 案,这就大大强化了对学生处理材料能力的考查。 另外,材料的运用不仅表现在材料解析题中,而 且越来越多地引入选择题中,几乎成了道道试题 见材料、历史材料主宰一切的局面,更何况高考 试题引入的材料大都是我们平时教学没有也不可 能见过的新材料。 在历史高考已经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 能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 三历史备考复习再继续沿用传统的由教师 一手包揽的复习模式难以适应新高考的需 要。因为教师讲得再好,那终归是教师自 身的能力,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能 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和 解决历史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 (七)、文史不分家,请语文老师解 读历史文本,提高学生分析、归纳、 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八)、重视专项训练,每周一张小 卷子,一道材料问答题,利用自习课 限时做完,老师全批全改,按点给分, 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提高答题质量。
? (九)、高考模拟全仿真,“专家” 会诊,聚焦解决。 ? (十)、重视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明确限 定项、提示项、中心项、求答项;并找题眼)。 原因、影响类试题学生较易掌握,难点在于揭示 历史规律和本质类、特点类、观点评述类等题型。 在当前选择题的能力要求极高的背景下,不妨多 试试排除法(一定要结合题干所给的限定项和提 示项),我个人认为这是既实用、又高效的做题 方法。? 年选择题最少有7道选择题可通过时 间项,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5. 图4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 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 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 (2011年32) 图5是选自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 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解读能力。解读图片中的信息要注 意完整性。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解读 不全面;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把图中文字信息与图 片自身信息的结合:直接投资在图中体现在世界各地,并通过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 起,由此可知D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 【考点】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 合运用能力。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 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 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河西走廊与 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 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C项不符合史实。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 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为正确 选项。 ? 【答案】D ? (十一)、关注学生心理:对于性格内向、 学习踏实、心理素质一般的同学要多鼓励; 对于性格外向,聪明伶俐的要严格要求。 ? (十二)、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始,真正引 导学生重视文综,切不可等到第二学期。 ? (十三)、平时的练习包括月考、模考, 材料一定不能单薄,要加强训练的强度和 效度,尤其是解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类试题 训练。? (十四)、小组合作“兵教兵”。 (十五)、落实核心能力培养 ? ? ? ? ? 核心能力―解读史料 从零做起---逐句概括 合并组合---段层信息 开卷有益---概括教材 贵在坚持---时间效应 材料 ……………………………………。……………………….. …………………………………………………。………….. ………………………………………。…………………….. ……………………………。………………………………..。第一句话中心意思: 第二句话中心意思: 第三句话中心意思: 第四句话中心意思: 。。。。。。。。。 概括材料信息,回答问题 层次信息 层次信息段落信息 教材第一页 教材第三页 教材第五页 …………………………………………………………….. …………………………………………………………….. …………………………………………………………….. ……………………………………………………………..概括第一页知识: 概括第二页知识: 概括第三页知识: 概括第四页知识: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剔除与材料重复的信息 (十六)、求错纠错克服弱项100分总分取决于正面得分, 也取决于负面失分失误总分 得分 容易 中难 高难 1.考试过程中的失误: 记错了;算错了;看错了 写错了;想错了 2.考试过程中的心理: 没见过;没做过;没想过; 见过但没看透; 做过但不熟练; 想过但没练过失分集中点:知识缺陷与技能夹生 优生与差生都是修炼出来的研究表明,中低等生和优等生的差别之一是: 前者拙于而后者善于及时纠错,反思自身的弱项。 及时性是纠错反思的内在要求。 该纠错反思时,中低等生总是一拖再拖,直至不了了之。 优等生则相反。 久而久之,一错再错变成弱项,堆积在学生机能深处, 经过量变质变,差生就这样修炼而成! 反之,同步纠错反思,日清日毕,周清周毕, 错误消灭于萌发,弱项无从堆积, 一个优等生就这样诞生! (十七)、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 学会做题第一,要有选择的做题。第二,通过做题积累考试经验。第三,经常重温旧题,查阅错题档案。凡是做错的题,可能是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能力的 缺陷之处,对错过的题重新看一遍或再做一遍,有利 于知识的巩固、理解的加深。 考试技巧口诀:慢做会,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 舍弃全不会。不求多得,只求少失,不求草草答完全卷,只求做了都对。 (十八)值得关注的五种高考心理现象1、高三复习过程中,要走出高原现象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 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 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2、复习过程应扎实,尽量避免舌尖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 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3、紧张复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减少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 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 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4、走进考场,应避免克拉克现象的产生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在1963年至 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 然而,正处于运动巅峰期的他却在两届奥运会上发挥 失常而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 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 拉克现象。 5、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力求有稳定的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 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 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 其险象可见一斑,但他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瓦 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 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 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 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日,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北部的小科罗拉多河峡谷,高空杂技演员尼 克? 瓦伦达正在表演惊险刺激的走钢索。钢索长0.25英里(约合402米),直径2 英寸(约合5厘米),距谷底1500英尺(约合457米)。 五、历年高考题型统计 及规律总结 2007年文综历史题型选择题部分识记类 比较类 提取历 历史文 周年热 作用、 (3道) (2道) 史信息 化常识 点 影像类 类 (2道) (1道) (1道) (2道) 25、克 里斯提 尼改革 的内容; 27、秦 朝丞相 的职责; 30、 “儒术” 的内涵 28、唐 宋三省 职能的 比较; 29、明 内阁与 清军机 处的比 较; 32、巴 黎公社; 33、十 月革命; 26、避 34、关 讳制度; 贸总协 31、 定。 《黄州 寒食诗 贴》书 法作品 字体的 特点; 35、 1953年 开始实 行“统 购统销” 政策的 作用。 主观性试题1、观点评述题两道;(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 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 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 体说明理由。(19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 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 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创新性)。2、历史影响一道;(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 社会的影响。(6分) ) 2008年文综历史选择题主要题型识记类(4道) 提取历史 原因类 信息类(4 (2道) 道) 26、北宋 的“通 判”;27、 “离经叛 道”的李 贽;28雅 典公民的 范围;31、 洋务运动 与甲午战 争; 25、唐朝 官府与大 姓的关系; 29慈禧太 后坐火车; 32、“元 旦”的变 化;35、 工业革命 影响下世 界横向联 系的加强。 33、 1960年 中央纠 “左”的 原因; (周年热 点)34、 20世纪 90年代 珠海迅速 发展的原 因。 历史 表格(1 文化 道) (1道) 24、 天干 地支 与十 二生 肖。 29、 1870― ―1910 中国一些 进口货物 占总进口 值的百分 比 主观性试题原因类三道试题,作用类一道试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美 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 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 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11 分)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 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6分)――(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009年文综历史选择题主要题型识记类(2道) 提取历史信 历史影响 原因类(1 历史文化 息类(4道) 类(3道) 道) (1道) 表格―― 特征类(1 道)26、均田制下 农业经营的形 式;28、明朝 六部的职责。27、北宋 25、西周 32、“陈 东京城商业 宗法制在 独秀是五 功能增强的 秦汉以后 四运动总 表现;29、 的影响; 司令”是 罗马法的诉 33、二战 基于 讼原则; 后,美国 30、德意 对日本由 志帝国议会 削弱到扶 的产生方式; 持的影响; 35、法国 34、欧盟 史学家对 建立的影 “史料”的 响。 分类。24、甲骨 31、19世 文“有年” 纪后期美 的意思; 国钢铁业 发展变化 的特征; 主观性试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 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 “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考试说明: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010年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题型识记类(1道)提取历史信 息(7道) 原因类(3道)史学理论(1 道)24、西周分 封制建立的 主要诸侯国;30、20世纪 初大量“日 本新词”传 入中国的原 因;34、 1989年后中 苏未签订类 似《同盟互 助条约》的 原因;32、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实施 的原因。35、研究者 对“丰岛海 战”的记述 各异。 主观题部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 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 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考试说明: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 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 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2011文综历史选择题题型提取历史信息类(5 道) 原因(目的、 影响作 比较类 条件等)类 用类(2 (1道) (4道) 道) 28、巴黎公 社文告的意 图;29、太 平天国运动 由反孔道尊 孔的原因; 30、五四运 动规模与影 响大于“公 车上书”的 原因。34、 1985年国企 工资改革的 目的 24、西 周时代 对秦汉 统一的 影响; 33、 1962年 中央规 定人民 公社以 生产队 为核算 单位的 作用。 35、哥 白尼、牛 顿、爱因 斯坦理论 的共同之 处。25、南北朝各地区 货币使用情况;26、 黄宗羲的“天下为 公”思想;27、苏 格拉底捍卫思想自 由;31、《东南保 护条款》;32、 《世界:一部历史》 地图。 主观性试题? 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 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希腊经济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