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里面的成语故事

三国故事的成语(中) - 怎缺查询网
强词夺理: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翘足引领:踮塌郐,伸长脖子。形容盼望殷切。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
樵苏不爨:柴草做不成饭。比喻贫困。三国魏?就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淡而已,有似周党之过闵子。”
禽息鸟视: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青蝇吊客: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清尘浊水:清尘:喻他人;浊水:喻自己。比喻相隔很远,会面没有希望。三国魏?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倾耳注目: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倾家荡产:倾:倒出;荡:扫除,弄光。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三国志?蜀书?董和传》:“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情同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与公覆(黄盖),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穷鸟入怀: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三国志?魏志?邴原传》:“政窘急,往投原。”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秋风扫落叶: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曲意逢迎: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人生如寄: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忍辱偷生: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任重才轻: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常作谦词。三国蜀?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三国魏?缪袭《魏鼓吹曲》:“日月为重光。”
如虎添翼:好象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三国魏?曹植《责躬》计:“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如箭在弦: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如鱼得水: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如鱼得水的故事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马同槽: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晋书?宣帝纪》:“三国魏正始后,司马懿与其子师昭执军政大权,屏除异己,时有‘三马同槽’之目。三马,隐指懿父子三人。”
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桑榆暮景: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上楼去梯: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身不由己: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三国演义》第二五回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参横斗转: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峦的时候。三国?魏?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参横北斗欲三更。”
神鬼莫测: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诸将皆拜伏曰:‘丞相机算,神鬼莫测。’”
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
声威大震: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声威大震。”
升堂拜母: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尸横遍野: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十鼠同穴: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三国志?魏书?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视丹如绿: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势合形离:势:形状;形:形体。形体各自独立,结构完整不分。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桁梧复迭,势合形离。”
势倾天下: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三国志?魏书?袁绍传》:“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手不释卷的故事
手挥目送: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三国魏?稽康《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手无寸铁: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束手待毙: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思贤如渴: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死不瞑目: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死不瞑目的故事
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搜章摘句:搜:寻求;摘:选取。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算无遗策: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算无遗策,画无失理。”《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自谓安若太山,算无遗策。”
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泰然处之: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贪心不足: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谈笑自若: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体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
天愁地惨: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天高听卑: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史记?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天高听卑,看肯照微。”
同恶相济: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马超成宜,同恶相济。”
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头没杯案:头伏在酒杯和桌子间。比喻尽情欢乐,不拘形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屠门大嚼: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徒有虚名: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土鸡瓦犬: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三国志?蜀书?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推诚相见: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屯粮积草:储存粮食和草料。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此去有山,名天荡山,山中乃曹操屯粮积草之地。”
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万死不辞的故事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望风希旨:指说话行事迎合上面和意旨。《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旨,甚于受属。”
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微过细故:微小的过失和事故。《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位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三国志?吴书?孙林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文人相轻: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闻雷失箸: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问舍求田: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先公后私: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先礼后兵: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笑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心胆俱裂: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心怀叵测: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心术不正: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日:‘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心闲手敏:闲:熟悉;敏:灵敏。形容技艺熟练了,心里闲静,手法灵敏。三国魏?嵇康《琴赋》:“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
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五情愧郝。”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胸怀大志: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胸中鳞甲:比喻存心险恶。《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休声美誉:休:美好。美好的声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虚废词说: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废词说。”
削铁如泥: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青G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言过其实: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延颈鹤望:像鹤一样伸长颈子盼望。比喻盼望心切。《三国志?蜀书》:“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
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偃旗息鼓的故事
掩目捕雀: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主乎?”
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M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养精畜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锐气。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且待半年,养精畜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摇摇欲坠: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晏含笑而赞之曰:‘可谓要言不烦也。’”
一面之词: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身都是胆:极言胆大勇敢。《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一身是胆的故事
一无所取: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
一心一计:一心一意。《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一行作吏:一经做了官。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
一座皆惊: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仪静体闲: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环姿艳溢,仪静体闲。”
倚势凌人:凭借权势,欺侮别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蚁穴溃堤: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三国魏?应璩《杂诗》:“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以石投水: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比喻互相合得来。《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三国魏?李萧远《运命论》:“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以往鉴来: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驿寄梅花: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三国?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卿寄一枝春。”
衣轻乘肥: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衣绣昼行: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饮醇自醉: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引虎自卫: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隐介藏形: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鹰扬虎视: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游辞巧饰: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等何时?”
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元龙高卧: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元龙豪气: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铮缓溃汉婪拧P稳菪愿窈婪拧!度尽の褐尽こ碌谴罚骸镌唬骸略V浚榔怀!
刖趾适屦: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刖趾适屦,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
云中白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之网所能罗矣。”
脏污狼藉: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折节下士: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枕石漱流:旧时指隐居生活。《三国志?蜀志?彭k传》:“伏见处士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袍,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
震天动地:震:震动;撼: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芝艾俱焚:芝艾:比喻美和恶。芝艾同被烧毁。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若苗秽害田,随风烈火,芝艾俱焚,安能自别乎?”
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钟鸣漏尽: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汉?崔《政论》:“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三国志?魏书?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冢中枯骨: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众难群移: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肘腋之患:肘腋:胳膊肘和夹肢窝,比喻极近的地方。产生于身边的祸患。《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珠翠之珍: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三国魏?曹植《七启》:“山z斥`,珠翠之珍。”
逐臭之夫: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助我张目: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
壮士解腕: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自给自足: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三国志?魏志?步\传》:“种瓜自给。”《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自投罗网:投:进入;罗网:捕捉鱼鸟的器具。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送死。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诗:“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宋?苏轼《策别十七?去奸民》:“譬如猎人终日驰驱践蹂于草茅之中,搜求伏兔而搏之,不待其自投于罗网而后取也。”
走伏无地: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坐不窥堂:端坐不斜视,专心一意。《三国志?魏郑浑传》:“张孟卓(邈)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坐视不救:坐视:坐着看。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看着不去援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即蜀中危急,孤岂可坐视不救。”
坐以待毙:坐着等死。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作奸犯科: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作奸犯科的故事
阿党比周:指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三国?魏?曹操《整齐风俗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
昂然直入: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拔十失五: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把薪助火: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案兵束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傲慢无礼: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百举百捷: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百里之才: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后称才能平常的人。《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三国?魏?曹住读邸罚骸肮视镌唬骸僮阒妫了啦唤苑鲋咧谝病4搜运湫。梢云┐蟆!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唐?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抱薪救焚: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抱玉握珠:比喻满腹经纶,富有才学。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半筹莫展:半条计策也拿不出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半信不信:指不完全相信。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背若芒刺:犹言芒刺在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悲从中来: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闭门思愆: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x思过”。《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避李嫌瓜:以之表示避免嫌疑。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变化如神:神:神奇。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变化如神。”
冰散瓦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兵无常形: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孙子?计》“兵者,诡道也”三国?魏?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别作良图:另作好的打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兵精粮足: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并驱争先:指竞争高下。《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并威偶势:指聚集声威势力。《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谓为将军心合意同,混齐一体,必当并威偶势,御寇宁家。”
博采众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不避艰险:不畏惧艰难险阻。《三国志?蜀志?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不测之祸:测:揣度,预测。无法揣测的祸患。多指牢狱或杀身之祸。《三国志?魏志?陆凯传》:“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
不护细行:指不注意小节。语出《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
不谋而同: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不得不尔:尔:如此。不得不这样。表示为环境所迫或有难言之隐而无可奈何。《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
不遑宁息: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同“不遑宁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故勉精历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
不习水土: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不知所言: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足为虑:不值得忧虑担心。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
步罡踏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罡,北斗七星之柄。斗,北斗星。《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秘而不露:严守秘密,不肯吐露。晋?陈寿《三国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藏之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才薄智浅:形容人的才智浅薄。自谦的说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豺狼当路: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三国志?魏志?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长才广度:指才能出众器量宏大的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长驱直进:犹言长驱直入。《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若擒了曹休,便长驱直进,唾手而得寿春,以窥许洛,此万世一时也。”
沉吟未决: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三国?魏?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持久之计:持久:持之以久,即长久。长久的打算或谋略。《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持满戒盈:端盛满之水而留心不外溢。比喻居高位而能警戒自己不骄傲自满。三国?魏?曹操《善哉行》之三:“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赤身裸体: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谁或坐。”
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踌躇不决: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出处殊途: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八:“出处殊途,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
初生之犊不惧虎: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吹毛求瑕: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抉细微,吹毛求瑕。”
粗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重气轻命: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三国?魏?曹植《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
大雨滂沱: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黩武穷兵: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当今无辈:目前没人能比得上。辈,比。《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孙权]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
道远知骥:骥:千里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比喻经过长久的锻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三国?魏?曹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得不补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等闲之辈: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道尽涂穷: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道尽途殚: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得失相半: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不相上下。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低头丧气:指失意颓丧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严屯飞テ荒芏浴!
迭矩重规: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三国志?蜀书?郄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叠矩重规: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三国志?蜀书?S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东荡西除:指四处征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东冲西突:指四处冲锋突击。《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斗量车载: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豆萁燃豆:比喻兄弟相残。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蠹政病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石城汤池: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恩威并用: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现也指掌权者对手下人,同时用给以小恩小惠和给以惩罚的两种手段。《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发怒穿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三国?魏?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张目决眦,发怒穿冠。”
犯颜苦谏: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防芽遏萌:错误或恶事在未显露时,即加以阻止、防范。《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吴主五子传?孙奋传》:“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芽遏萌,虑于千载。”
放鱼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飞砂转石:形容风势狂暴。同“飞沙走石”。《三国志?吴志?陆胤传》:“风则折木,飞砂转石。”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丰功懿德:巨大的功勋,隆盛的德泽。同“丰功茂德”。《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诱呼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自先帝初兴,爱暨陛下,荣渊累叶,丰功懿德,策名褒扬,辩著廊庙,胜衣举履,诵咏明文,以为口实。”
丰屋之祸:指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同“丰屋之戒”。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易》曰:‘丰其屋,其家,窥其户,其无人’。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风激电飞:形容势猛。《三国志?蜀志?S正传》:“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
封金挂印:指不受赏赐,辞去官职。《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奋武扬威:振奋勇气,施展威风。《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风驰电逝: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同“风驰电掣”。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风驰电逝,蹑景追风;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凤毛鸡胆: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浮瓜沈李:指以寒泉洗瓜果解渴。后代指消夏的生活。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亦作“浮瓜沉李”。
改曲易调: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改弦易张:犹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知己乎?”
甘冒虎口:指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描写气候的成语:
描写动物的成语:
四季景物的成语:
描写人物的成语:
非四字成语:
描写情绪的成语:
文学典故成语:
其他成语:
十二生肖成语:
数字相关成语:
固定形式成语:
单字开头的成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