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为了生计极限挑战计步从没做过的服装厂工作。但愿老公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母女平安健康!

416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
416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最佳回复HOT
宝宝10个月
怀孕,育儿的问题下载【妈妈帮】一起来聊带娃的那些事。
“孕育必备神器,6000万妈妈的选择”
最新回复NEW
会的!你怕什么啊?顺生?其实顺生也没有太害怕的,现在有无痛分娩针,跟麻醉药一样的不怎么疼啊!在有就是顺生对小孩免疫力、呼吸都有好处,在者就是顺生自己可以早早的恢复啊!
235楼:ai~vivi
加油,宝妈,可是我好害怕啊
加油,宝妈,可是我好害怕啊
会的,现在孩子都是自己的希望啊!
宝妈你还可以免费,它在孕育每个阶段都有一群妈妈在互相帮助
229楼:为了夏天努力生活
宝妈真坚强,加油!
会的,希望一切都会好的,也许老天眷恋我,不忍心让我们娘仨受苦了啊!
228楼:旭敏宝贝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加油宝妈
“首选孕育APP,已帮助6000万妈妈”
大家都在看LOOK
号晚上我失去了我最爱的人,可以陪着我一辈子的人,我爱你—老公,可我现在怀孕三个月了,我到底怎么办?
号晚上老公出重大交通事故死亡了,我失去了我最爱可以陪我一生的人,我多么不想这是真的,可我必须面对现实,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我跟老公已经有个妮了...
孕育必备神器
6000万妈妈的选择
相关问答Q & A
下载妈妈帮开始提问
相关知识KNOWLADGE
来自孕期知识手册
来自孕期知识手册
来自孕期知识手册
“首选孕育APP,已帮助6000万妈妈”  最近读了一本写帝王家事的书,感觉不错。征得作者同意,贴上一章上来。  第四章
汉景帝刘启  01与父亲沟通的传声筒  刘启当了将近二十四年的太子。严格说起来,也属于高龄太子了。太子不同于其他皇子,都在皇城里有自己独立的宫殿,也就是所谓的东宫;也有负责教育他的老师,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还有其他官属,如太子家令、太子舍人,等等。当了太子,就很难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经常见面了。即使见了面,也受各种礼仪的限制,要恭敬客气,不能太随意,所以与父母的关系就容易比较疏远。  刘启与母亲窦皇后的关系就更疏远些。对待自己的三个孩子,窦皇后不能一碗水端平,特别偏心眼儿。女儿刘嫖是她的贴身小棉袄,刘武呢,是她视为命根子的小儿子。对刘启的关爱似乎就差了许多,没看到史书里有什么窦皇后替刘启排忧解难的记载,相反地,她倒是时不时地就给刘启出出难题,让他对姐弟特别是弟弟做些不情愿的谦让,理由很简单,他是长子,又是太子。  在汉文帝刘恒所给予的父爱方面,刘启所得也很有限。这爷俩儿年龄相差不大,只有十三四岁,有点儿像兄弟俩的年龄差。汉文帝二十二岁即位后,觉得自己富于春秋,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打点,如到上林去狩猎,跟臣下们讨论政务等等,一直无暇去考虑教育太子问题。  刘启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又处于太子的至尊地位,越发骄横霸道,似乎成了个无法无天的浑小子,让人头疼不已。十来岁时,他失手打死了吴王太子,令朝野上下为之震惊,要求加强管束太子的呼声越来越强,汉文帝虽没有惩处刘启,但也觉得再不能对他听之任之了,改变了过去不闻不问的态度。刘启则自知闯了大祸,开始有所收敛。从此以后,刘启越来越“懂事”了,没有再胡作非为,生怕父皇在立嗣问题上变了主意,因为那时刘恒庶出的小儿子梁王刘揖,凭借知书达理而越来越得到汉文帝的喜欢,刘启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威胁。刘揖也是个短命鬼,好端端地骑马竟然摔死了!警报虽解除,但自己下面还有个的亲弟弟刘武,是妈妈的宠儿,也有被立嗣的可能,刘启对父亲更加敬而远之,言行举止也更加谨慎了。都说太子越老越难当,刘启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而最终继位,真的很不容易。  刘启一点儿也不,知道如何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平时,他还尽可能地装傻充愣,不耍小聪明,有意留给父亲和其他人一个“不成熟”的印象。前面我们说过,贾谊曾经建议给太子多找些正人君子陪伴其左右,汉文帝刘恒也觉得有道理,毕竟他不想让儿子成为个昏庸荒淫的继承人,断送掉父亲刘邦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家业。于是,就陆续派些能够促使太子上进的人到太子宫中。  刘启深知,决不能让父亲派任到自己身边的人成为耳目奸细,要设法让他们转化为自己的亲信,尤其是那些聪明人。晁错,就是汉文帝派任到太子身边的聪明人,而且是聪明人里的人精,与我们在前一章曾提到的智囊袁盎并驾齐驱。当然,人精与人精一般都不能兼容,晁、袁之间就更是势不两立,互相抱有极深的成见,甚至有袁盎在场时晁错就立即离席,看到晁错时袁盎也马上回避,两人从不过话。一山不容二虎嘛!  能操纵智者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刘启即如此。  与文武双全、诡计多端的袁盎不同,晁错就是个书生文人,夸夸其谈,写得一手好文章,理论水平很高,缺点是眼高手低,还不会玩阴谋诡计,说话办事直来直去。这样的人一般应该很难在假话泛滥的宫廷中混下去,幸好他开始时没有在要害岗位上任职,而是被派到东宫当了个普通的太子舍人。他的另一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总觉得自己眼光敏锐,洞察人世间的一切。在太子身边,他看到刘启整天玩刀弄枪的不爱读书,为此格外地着急上火,特意给汉文帝上书大谈特谈太子的教育问题。他先给太子戴了个高帽,夸他天资聪明,才智高奇,骑马射箭武功样样超人,然后话锋一转,说太子读的书不少,可是不大过脑子,对所学的东西并没有消化掌握,以至于不懂得“术数”(即政治权术和经验),如果当了君主会缺乏权威力、亲和力、辨别力、控制力和应变力,无法有效驾驭群臣和君临百姓。总而言之,经他这么一说,太子整个就是个呆头呆脑的大傻帽,需尽快进行引导教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汉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他和儿子接触不多,距离“知子莫如父”的境界还差得很远。既然你晁错说起“术数”来头头是道,那么就让你在东宫多管教一下太子吧,没准儿很快能让自己这个以打架斗殴见长的儿子开窍儿。  晁错很快被升为太子家令(即太子的管家),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给皇帝上书,没想到还真的更加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一直装傻的太子刘启心里并非没有“术数”,他敏锐地意识到,晁错善于上书这一特长,如果利用得好,就能成为自己向父亲汉文帝表达政见的主要渠道。  于是,他人前人后地称晁错是自己家的“智囊”。晁错经不住夸,很快就成了太子刘启的“代言人”。刘启从不出头露面向父亲汉文帝提出任何施政建议,主要担心过于高调地参与政事会适得其反,遭到父亲不必要的猜忌。他将晁错推到前台,不断投汉文帝之所好上书建言,比如讲讲兵法,说说怎么打仗,议论一下匈奴和汉军的优劣对比(要知道,晁错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比如主张招募老百姓到边疆开荒种地,给予重奖,以亦农亦兵的方式抵御匈奴的袭扰;比如提倡要重农轻商、重本抑末,防止土地兼并和贫富两极分化;比如建议消除秦以来的严刑酷法,实行新的法令以缓和社会矛盾,等等。汉文帝刘恒基本采纳了他的建议,十分赏识他的才能。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忘记说,这本书的名字叫《二百年间帝王家事——从秦皇到汉武》。只有第一章谈到秦始皇,重点在西汉帝王,从刘邦到汉宣帝,都非常详尽,之后汉元帝、汉哀帝等等,就匆匆掠过——有些像明月不愿意写明末。其实我对东汉末年、尤其是关于王莽的这一段历史很感兴趣,希望有人详细说说:)  作者细细梳理了帝王们复杂的亲族关系——注意不是帝王情史,而是帝王家事,就是家属、亲戚们之间的事儿。让我感到:生在帝王之家,也许的确是“福兮祸所伏”——那些家属、亲戚之间,可说毫无亲情可言。哎~
  再贴一段。  02削藩引起诸王众怒  晁错背后的靠山,就是太子刘启。晁错的建议无一例外,都首先得到了刘启的赞赏,所以汉文帝赏识晁错,实际上就是对太子的肯定,刘启与晁错所唱的双簧,是两人各得其所,共同受益。  刘启怂恿晁错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模仿并发展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所谓“削藩”,即要通过缩小封国面积、减少诸王权益,更加坚决果断地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确切说是集中到皇帝手里。刘启知道,父亲汉文帝刘恒坐稳了皇帝宝座后,就一直总惦记着怎么能打压那些远房亲戚,所以就不断通过晁错鼓动他应该快刀斩乱麻。刘恒虽也认为不错,却因为担心这项措施过于激进引起动乱而不敢采纳;而袁盎和不少权臣、功臣则对此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他立即提升晁错为内史(京师长安的行政长官)。此时,汉景帝对晁错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其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丞相申屠嘉因此十分不爽,就挖空心思找碴儿整治晁错。正巧,内史府坐落在太上庙(刘邦父亲的庙)外面的空地上,门朝东开,进出不方便;晁错就另开一个从南面进出的门,凿通了太上庙外空地的围墙。在当时,擅自破坏皇帝祖庙犯的是死罪。申屠嘉知道后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打算报请汉景帝杀掉晁错。哪承想走漏了消息,晁错抢先一步向皇帝说明了情况。等到申屠嘉到皇帝面前告状,刚没说两句,汉景帝就打断他说:“这事是我让做的,再说他凿开的不是庙墙,只是庙内空地上的围墙,没有犯法。”申屠嘉只得谢罪而退,一个劲儿后悔没有能先斩后奏,吃了个哑巴亏。他憋气又窝火,回到家就吐血而死。这样一来,晁错就更加显贵了,被提升为国家的司法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刘启上台后,立即一口气封了六个儿子为王。紧接着,就开始着手实施自己“削藩”的夙愿,对那些和他血缘很疏远的诸侯王下手了。公元前155年,他首先授意晁错公开对削藩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制造舆论准备,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它是借晁错的口在说皇帝的话,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刘启对于那些远亲诸王特别是吴王刘濞的鄙视和仇恨,实际上是一篇代皇帝而起草的宣战令。  《削藩策》认为:高祖刘邦刚平定天下时,儿子们年幼,不得不封同姓亲戚诸王,仅齐国(庶子刘肥)就有七十城,楚国(庶弟刘交)四十余城,吴国(侄子刘濞)五十多城。这三个庶孽(在家族里地位卑贱的远亲)诸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这三个人都是刘邦近亲,但在汉景帝刘启眼里,却成了“庶孽”,可见其自恃高贵,对于血缘亲疏之偏见)。特别是吴王刘濞,因为吴太子意外死亡就心怀怨恨,推托有病,不来朝见,按法律本应处死;但文帝不忍治罪,赐给几杖,恩德极厚,吴王不因此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公然开铜山铸钱,晒海水熬盐,招诱亡命之徒,蓄意谋反作乱。所以对吴王刘濞这样的人,削他的封地会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祸害就大。至于对其他犯罪或有过错的诸侯王,都应该只保留其一个郡的封地,其余封土都收归朝廷直辖。  直接针对吴王刘濞等诸王的《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汉景帝刘启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晁错替汉景帝刘启的捉刀代笔之作,所以即便心里犯嘀咕也不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窦太后的远房亲戚,后面要讲到他的故事)公开站出来唱反调,同晁错争论起来。两人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从此结下了怨仇。  最后,汉景帝刘启觉得议政这个过场已经走完了,就作出决定:根据不同的罪过,削夺赵王刘遂的常山郡、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楚王刘戊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刘濞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这一下犹如捅了马蜂窝,导致诸侯王们群起而攻之,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了。
  03内外交困  叛乱的七国是:吴王刘濞,他是汉景帝的堂叔;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等六个王都是汉景帝的堂兄弟,其中后面四个王是齐王刘肥的儿子。  领头闹事的自然是辈分最大的吴王刘濞。他六十二岁了,从汉高祖刘邦封了这个侄子算起,当了四十二年的国王,历经孝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可谓五朝元老,能够安然无恙,很不容易。他年轻时还会打仗,可自从盘踞在东南一隅后,就再没摸过刀枪,一门心思地想挣大钱。铸钱和煮盐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就开始收买人心,免除了老百姓的一切赋税。今天看来,吴国还真有点儿“福利社会”的味道。可是,曾经打死过自己儿子的刘启一当了皇帝,就要把自己三分之二的国土收归朝廷,岂不是要砸自己的饭碗吗?旧恨未报,又添新仇,当然只有举兵造反这一条路了。  以势单力薄的吴国单独挑战朝廷,必败无疑,所以得有帮手和同盟才行。吴王刘濞经过衡量,认为自己的邻居楚王刘戊因为在薄太后办丧事期间还搞房事,以及北边的赵王刘遂因为点儿小把柄被朝廷揪住不放,都是新近被“削藩”的受害者,肯定能够一拍即合共同起事。而占据齐地的刘肥的儿子们,从汉文帝即位开始就与朝廷貌合神离,也有可能成为联合起兵的重要力量。  刘戊是老楚王刘交的孙子,从小娇生惯养,骄横跋扈。刘交当了楚王后,将老同学儒生申公请来做家教,想要建立温文尔雅的门风。可孺子不可教,他的儿孙是一代不如一代,根本无法打造成谦谦君子。刘戊骨子里就不是个书生,极其反感申公的管束和调教。他读书时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没事儿还搞些恶作剧,让申公这个老夫子苦不堪言。等到刘戊十几岁时当了尊贵的楚王,就更不把申公放在眼里了。申公是个刚正而又有些迂腐的儒学大师,他听说刘戊与吴王过往密切,有对抗朝廷皇帝的企图,就苦口婆心加以劝谏。刘戊非但不听,反倒罚申公做苦役,让他像头驴似的整日推磨碾米,一干就是几个月(有一说是申公如同司马迁一样被处以了腐刑)。申公受不了这种屈辱,偷偷溜回老家,闭门教书,除了官府有事召唤,谢绝了一切社会活动。  齐地的诸王,胶西王刘昂当时素以生猛勇武著称,在兄弟中亲和力很强,威望最高。他也刚刚因为给手下人滥赐爵位被朝廷削了六个县,虽郁闷,可还没有一下子就想走揭竿而起这条路。吴王刘濞为了壮大势力,先是派使者去说服拉拢胶西王刘昂一同起兵造反。因为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他不顾年高体弱,特意放下身段专程跑到胶西国,找这个堂侄子做了一番鼓动工作。刘濞详细分析了造反必胜的理由后,拍着胸脯打保票:一旦事成,自己控制朝廷当了皇帝,就让牵头领着弟弟们造反的刘昂在东边做“东帝”。刘昂头脑简单,也没想明白在“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汉王朝,怎么会有分立东帝西帝的可能,就满口答应了下来。  准备妥当后,吴王以诛杀奸臣晁错、清君侧为名开始举兵。吴国人口不多,男丁有限,刘濞为了壮声势,做了最大规模的战前动员。他声称自己已六十二了,最小的儿子十四岁,仍义不容辞地要上前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男丁们都必须被征发从军。这样,凑够了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吴王一马当先,六国紧随其后,一下子就都反了!据说叛军总数多达五十万人。  假如不是一些偶然因素,可能就是八国、九国甚至十国之乱了。  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刘长的儿子,因为父亲冤死在汉文帝手里,也想跟着起兵。他的国相是朝廷派来的,当然不想反叛,就对刘安说,大王如果想起兵,应该坐镇指挥,让我在第一线领兵打仗吧。年轻的刘安信以为真,结果国相一拿到兵权就翻脸不认账,坚决站在朝廷一边。结果歪打正着,刘安没能参与叛乱去报仇,也因此幸免于难,逃过一劫。  齐王刘将闾,一直是优柔寡断,不大相信自己的兄弟们能成大事,没打算坐头班车起兵闹事,于是惹恼了自己的亲兄弟,派军队将他的国都团团围住。他刚想变节投入叛军,这时解围的汉军恰好赶到,他一看形势不大对劲,就压下叛乱的念头,投靠了朝廷。  济北王刘志是个“口头革命派”,事先说得好好的参加起兵,可自始至终就是不发一兵一卒,龟缩在自己的封国里,静观时局的发展变化。  朝廷方面呢?面对叛乱,却起了不大不小的内讧。  七国迅速起兵,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对位于关中的朝廷形成巨大的挑战——这完全出乎了汉景帝刘启和晁错的意料。他俩都是能挑事儿而不能担事儿的人,一下子都给吓坏了。晁错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可手无缚鸡之力,领兵打仗更是外行,面对突变手足无措,居然提出了让汉景帝刘启领兵亲征、他在长安坐镇守摊儿,以及把东南地区吴王没占领的城池和土地割让给吴国等等昏招儿。宋代苏东坡是如此评价晁错的:晁错不在此时舍生忘死,为国家排忧解难,反倒为了保全自己,想让天子亲征而自己留守都城。出征作战是至危,而留守都城是至安;晁错挑起了事端,自己却选择至安,而置天子于至危,忠臣义士怎能不愤愤不平?奸佞小人怎能不趁机挑拨离间?  刘启是个纨绔子弟出身的皇帝,让他耍耍威风颐指气使地说说削藩的大话没问题,可真刀真枪去亲征指挥打仗,岂不是要让他出丑,甚至可能有去无回?所以晁错让他去冒“至危”,算是打错了算盘。刘启一下子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立刻对条侯周亚夫委以重任,率领三十六个将军前往平叛;可心里还是一个劲儿地打鼓:堂叔刘濞年轻时就是将才,当了吴王后又是铸钱又是煮盐的可谓是财大气粗,这个老奸巨猾的白胡子老头儿假如不是有百分之百必胜的充分准备,怎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时,窦婴认为整治晁错的时机来了,就和与晁错一向不对付的袁盎勾结在一起,唆使袁盎进谗言给汉景帝。袁盎进了宫,汉景帝正在和晁错等人商量调运军粮的事。袁盎说有机密计策需要禀报,汉景帝让其他人退去,晁错还在场。袁盎左顾右盼,故弄玄虚说此事只能和皇上一个人谈。汉景帝挥挥手,意思让晁错要识趣。晁错心里虽老大不愿意,也只好悻悻地尴尬退去。看到周围没其他人了,袁盎就开门见山地说:只有杀了晁错以谢天下,七国才能撤兵;他曾当过吴国国相,和吴王能说上话,可以做个中间人去撮合。此时,乱了方寸的汉景帝刘启,马上让袁盎去找吴王议和,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同意拿自己的头号亲信晁错的人头作为见面礼。可怜的晁错被蒙在鼓里,穿着朝服就被五花大绑腰斩弃市,更冤枉的是他的父族母族、妻和子、同胞兄弟也统统被杀。汉景帝无情无义的本性有了第一次的大暴露。  但无济于事,七国非但没有撤兵,反而受到鼓舞,更来劲儿了!  由于当时信息传递速度不快,刘启起初以为杀了晁错就没事了,前线回来的将军邓公来汇报军情,他问道:“吴楚听到晁错被杀了,应该撤兵了吧?”邓公没客气,直截了当地说:“吴国想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如今不过是以诛杀晁错为借口而已。杀了晁错,我认为天下忠诚之士从此都不敢说真话了。”刘启问:“此话怎讲?”邓公说:“晁错认为诸侯太强而难以制约,所以主张削藩,为的是皇帝能够更加尊崇,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削藩刚刚开始,他就被诛杀,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陛下杀晁错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刘启听后,长叹道:“有道理,我也十分后悔!”
  04叛乱诸王的悲惨下场  但是,毕竟前方还有将门虎子周亚夫和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吴、楚起兵后首先攻击梁国,杀死数万人,势不可挡。但刘武据守梁国国都睢阳城,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吴、楚受阻于梁,向西进军则又有太尉周亚夫的朝廷军队坚壁据守,陷入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窘境。相持了三个月后,终因给养耗尽、士气低落而一夜之间全面崩溃。  在周亚夫的排山倒海般的突袭下,七国败了,败得很快,败得也很惨。  吴王刘濞首先丧失斗志,抛下二十万吴国的老少爷们儿,狼狈不堪地领着几千最铁杆的将士连夜逃之,渡过淮河,到了当时的少数民族王国东越(今江西一带),收罗了一些陆续逃回的残兵败将,勉强才凑了万把人。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东越王眼看吴王大势已去,担心日后这个老家伙连累了自己,就借着给吴王刘濞劳军的名义,派人将其杀死,马上派人把头颅送给汉军邀功请赏。吴太子刘驹侥幸逃脱,流亡到闽越国(今福建一带)避难,但也是孤家寡人,无法再动报仇雪恨的念头了。  听说吴军大败,楚军无故溃散。楚王刘戊还没弄清楚出了什么状况,就成了光杆儿司令,众叛亲离,不得不绝望而自杀,时年不到二十岁。  以所谓勇武著称的胶西王刘昂,事实证明却是个软骨头。得知吴楚兵败后,他立即带着人马逃回封国,拜见母亲说自己准备缴械投降了。他的太子刘德一听就急了,为他打气说:“据我得知的消息,汉军已是强弩之末,正准备撤退休整,我们可乘机带领现有的兵力突袭,假如不能取胜还可以逃到海岛上避难,没必要急于投降啊!”刘昂摆摆手说:“兵无斗志,大势已去,算了。”说完,丢盔弃甲,裸露上身到汉军营垒前,对汉军将领叩头求饶。汉将手持金鼓趾高气扬地质问刘昂为何起兵造反,刘昂伏地爬行,再三磕头,为自己辩解说起兵就是为了反对晁错奸佞误国,当听说晁错已被皇帝斩首后,自己就决定罢兵回国了。汉将说:“你如果认为晁错是奸臣,可以上书陈述。为什么没有得到朝廷发兵的虎符就擅自起兵?你的本意就是谋反作乱!”于是宣读诏书,请刘昂自裁。刘昂无奈,自尽身亡,他的母后和太子也随其而死。  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则都被汉军俘获,按罪予以诛杀。  七国中最为顽强的却是赵王刘遂,他坚守邯郸城达七个月之久。后来,汉军见强攻无效,采用水淹的方式弄垮了城墙,刘遂见大势已去,遂自杀身亡。  至此,转眼间,直接参与叛乱的七王全部身首异处。  齐王刘将闾,曾经“身在汉营而心在吴楚七国”。解围的汉军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举兵伐齐。他一看,弃暗投明的路子也走不通了,万念俱灰之余,觉得还是自己找个能留个全尸的死法,喝毒酒自尽了。  济北王刘志,虽“身在吴楚七国而心在汉”,也认为朝廷肯定轻饶不了自己,想一死了之,没准儿还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和妻子。他的谋臣挺有头脑,劝他先别急着去见阎王,待求生的办法用尽了再说,并自告奋勇去找梁王刘武替济北王说情。梁王刘武被说客戴了一大堆高帽儿,飘飘然之余,觉得济北王刘志也没什么实际的谋反行动,就高抬贵手,决定免予追究。不过,两年以后,济北王也病故了。  刘肥这一支宗族强盛的势力,在经历了诛杀诸吕的短暂辉煌后就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至此,以齐地六王全部死亡为标志,彻底凋零了。  胜者王侯败者贼。叛乱的诸王国的地盘很快就被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们所瓜分。非常有趣的巧合是,刘启共十四个儿子,除了太子外有十三个“王爷”儿子,七国之乱前封了六个为王,平乱后又封了七个为王,恰好和七国的数字相符。仔细查对一下会发现,有的王直接使用了过去的王国名,如赵王刘彭祖、胶西王刘寄、胶东王刘彻;有的则把国名更改了,如江都王刘非,“王故吴地”。  汉景帝刘启在平叛后,本来想作出宽大处理的姿态,从吴王刘濞和楚王刘交的后人里找到听话者分别再封为吴王和楚王。母亲窦太后坚决反对,说:“刘濞这个老家伙身为长辈,不能以身作则效忠朝廷,反倒领着一些毛孩子起兵造反,犯上作乱,对他绝对不能有丝毫怜悯之心!楚王刘交有开国功劳,他的孙子刘戊不懂事,还可以原谅。”  经窦太后批准,封刘交的另一个儿子刘礼为楚王,楚国的祖宗牌位总算是没断了香火。  七国之乱平定了,可汉景帝刘启的皇位没有因此而稳如泰山。  假如不是周亚夫在前线的指挥有方和果断出击,假如不是梁王刘武对叛军的有力牵制和浴血作战,假如不是吴王刘濞昏招儿不断和七国缺乏协调,以汉景帝刘启的糟糕表现来看,他能够保有皇位真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计算功劳,梁国所斩杀俘获的吴、楚叛军的数目和朝廷大略一样多。  梁王刘武,成了一颗耀眼的明星,更加重了汉景帝刘启的心病。
  哈哈,读的时候想起了去年看的电视《美人心计》,影视剧还是有很多虚构的,要想更接近历史真相,还是应该多读书啊
  支持,携拙作《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前来拜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32505.shtml
  典型的卖书贴!!  不过文字上还是可圈可点,作者应有两把刷子。  P.S.:  作为汉民族建立的第一个比较靠谱的王朝,  汉朝的帝王们干的事却不怎么靠谱。  比如说——你会给女儿起名叫“刘嫖”吗?
  许多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下面是初读之后的几条感想:  一、家里孩子一旦超过2个,当老大的明显就是吃亏、倒霉、不受待见的主儿(直到今天也不例外)。(刘启)  二、老话讲“偏疼儿女不得计”。多数情况下,你最不疼爱的那个孩子反而最有出息,也往往是最孝顺的。(刘启)  三、二十多岁就当爹的父亲,是没法给孩子过多的父爱和正确的教育的,因为他本身还是个孩子(或者说关注事业和自我兴趣大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刘启)  四、问题儿童百分百出自问题家庭(缺疼、少爱、冷漠是主要原因),当然问题儿童的独立性、早熟、世故和厚黑要远远强于同龄小孩,未来要么自生自灭、危害社会,要么建立山头,呼风唤雨。(刘启)  五、对皇子们来说,登基之路跟参加超级真人秀没什么区别。一定的出身、能耐,再加上天大的好运气!!(对刘启来说,要感谢父亲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感谢梁王刘揖骑马摔死等等)  六、“太子越老越难当,刘启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而最终继位,真的很不容易。”——其实当副手何尝不是如此。  七、同行之间永远都是赤裸裸的竞争嫉妒恨,尤其在水平等量的两者之间。(如同为皇家政治顾问的袁盎和晁错)  八、不是谁都能操纵谋士的,除非你的头衔(如“太子”)足够带来名和利;真正大隐于市的智者,你是操纵不了的,只能消灭其肉身(其实也无必要,但主要是担心这一“人脑核武器”被对手抢走)。  九、皇家顾问团里,通常有两类人:傻书生和“权奸”。前者在舞文弄墨、教育皇二代、为帝王当参谋等专项领域都有两下子,但是脑袋里却没有政治素养和阶级斗争经验,往往会因为说错话、站错队而掉脑袋,比如晁错和修“四库全输”那个哥们。后者是“以文化人为画皮的政治投机家、野心家,赤果果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们的结局多半是名垂青史(甭管名声好坏了)。  十、朝堂里话最少的人,往往都是狠角色。  十一、枪杆子决定影响力,这一点在任何朝代皆准(看看今天的老美吧)。  十二、皇子过多,难免会上演夺嫡大战。最好的方法是把所有报名参赛者扔到“饥饿游戏”里检验,最后活着的那个就是当皇帝的最合适人选——达尔文说,我看行。  十三、我要是吴王刘濞,肯定也会跟刘启不对付,反是迟早的事——你杀了我的儿子,还不给说法,谁都忍不下这口气。  十四、对于谋反这件事,如无必须的理由,朝令夕改和优柔寡断还是必要的。(济北王刘志)  十五、能挑事儿也得有能力担事和平事。  十六、并非帝王(刘启)无情,而是人之常情——面对生命的威胁时,只要能自保,至亲亦可杀,更何况晁错只是老师而已。  十七、胶西王刘昂死得太窝囊了。一不做,二不休,明知道投降无望,要么逃命,要么就死磕吧。
  谢谢楼上的热情支持啊:)  四、问题儿童百分百出自问题家庭(缺疼、少爱、冷漠是主要原因),当然问题儿童的独立性、早熟、世故和厚黑要远远强于同龄小孩,未来要么自生自灭、危害社会,要么建立山头,呼风唤雨。  ——这一点很赞同  七、同行之间永远都是赤裸裸的竞争嫉妒恨,尤其在水平等量的两者之间。  ——这一点不苟同。同行同业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所以对同行同业的成绩,应该以“随喜”的心态对待。  九、修“四库全输”那个哥们……是“以文化人为画皮的政治投机家、野心家,赤果果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是说纪晓岚吗?这个评价很囧  十二、皇子过多,难免会上演夺嫡大战。最好的方法是把所有报名参赛者扔到“饥饿游戏”里检验,最后活着的那个就是当皇帝的最合适人选  ——我觉得不对。你对权力的认知不正确  十六、并非帝王(刘启)无情,而是人之常情——面对生命的威胁时,只要能自保,至亲亦可杀,更何况晁错只是老师而已  ——我觉得大大不对。这是对人性无知的表现(不是批评你啊,而是对这种错误认知,并且是多数人都持有的错误认知)。这是篇大文章,有时间我会详细说明。
  出差两天,回来继续贴:)  05梁王刘武——窦太后的宠儿  梁王刘武生于公元前184年,比汉景帝刘启小四岁。他起初被父亲汉文帝封为代王,后来转封为梁王。  梁国是大国,据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共有四十余城,多数是富庶的大县。  窦太后因为太喜欢刘武了,所以想经常能见到这个儿子。可按照汉朝的礼仪制度,通常是在正月过年时,一王和四侯一起进京朝见天子,最短要三年,甚至要十多年才能再轮上一次。每次去只能和皇帝见四回面,留居京城长安的时间又不得超过二十天。但窦太后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所以从前165年开始,在汉文帝去世前的八年间,刘武进京朝见五次,每次都留住在京师,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国。  刘武从朝廷那儿所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他在梁国设立了方圆三百多里东苑,以供自己和亲属狩猎和游玩;都城睢阳城被扩展至方圆七十里,成为当时的特大城市之一。他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修筑从宫殿连接到平台的架空通道(类似于今天的高架公路),长达三十多里。他出入宫殿都要清道禁绝行人,车上悬挂天子赏赐的旌旗,随从千乘万骑。在东苑驰马狩猎,排场之壮盛可与天子相媲美。刘武还招揽四方豪杰,自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士,像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莫不尽归梁国。公孙诡是个谋士和智囊,多有奇特怪诞之计,初次拜见刘武,就得到刘武的赏识,赐给千金,后来官职做到中尉,主管梁国的军事事务,人称“公孙将军”。在他主持下,梁国铸造了许多兵器,弓箭、戈矛之类就有数十万件,府库的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等京师还多。  司马迁对此评论说:梁孝王虽然因为是天子亲兄弟、太后宠儿的缘故,受封于肥沃之地为王,也正赶上国运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够增殖其财货,扩建宫室,车马服饰和天子相似。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属于僭越的行为。司马迁这话对了一半,假如梁国没有那么强大的武备,日后在七国之乱中也不会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的至七国之乱的几年间,梁王刘武又两次西入长安朝见皇帝,趁机留居宫中,将近有半年的时光。汉景帝出入宫时都拉上弟弟,同车而乘。大家都觉得皇帝对弟弟没得说,哥儿俩的确是手足情深。  其实,对于这个亲弟弟,刘启内心实际上是忌恨大于喜欢,但碍于母亲的面子,也只能虚情假意地宽容相处,尽量予以款待。  因为他知道,妈妈窦太后不是个省油的灯,惹不起。  窦太后固执且又蛮横,有说一不二的倾向,但头发长见识短,做事并不高明。她特别痴迷于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一次,她请来七十多岁的儒士辕固给她讲解《老子》,口无遮拦的辕固说了几句贬低老子的话,惹得窦太后恼羞成怒,竟然要让辕固这个老头儿去野兽圈里搏杀野猪。汉景帝哭笑不得,知道妈妈又犯了蛮不讲理的毛病,劝阻也没用,只好暗中给辕固选了一件最锋利的兵器。辕固有利器在手,加上命大,一个回合下来就击中野猪的要害,安然无恙而归。窦太后本想借“猪”杀人,结果如此,也只好悻悻了之。  对于刘启,她认为只要维护住了这个儿子的太子地位,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以后太子爷当了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必再费心给予任何特殊照顾,所以有什么好事窦皇后就都想着女儿和小儿子了。殊不知太子(皇帝)在妈妈面前也是儿子,也一样需要平等的母爱,假如天平过于倾斜,依然会出现心理失衡。时间久了,母子关系就会变得很淡漠,有的只是虚伪的面子维持和钩心斗角。况且刘启是个情感冷漠的聪明人,全然不想对妈妈委曲求全,做个吃亏的孝子。既然当妈的那么偏心眼,时不时地就和自己耍心眼儿,做儿子的就不能不与其斗智了。对于窦皇后,他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既要让她为己所用,又与其周旋,口惠而实不至。  这母子二人的智斗的焦点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主要是因为刘启的皇后薄氏一直无子,所以就出现了皇位后继无人的问题。
  06无宠无子的薄皇后  皇后薄氏,是奶奶薄太后强加给刘启的一块心病。  刘启在当太子直至即位后,所面对的强势的女性长辈,都不那么好对付。不听她们的话吧,有可能会落个不孝不顺的恶名,太听话了吧,又实在是令他心不甘情不愿。这里的尺度很难把握。  奶奶薄太后(他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别看是苦孩子出身,性格似乎也温良恭俭让,但毕竟在王后、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这些高位上待了有好几十年,又有个听话孝顺的皇帝儿子,所以也是颐指气使惯了,不那么好伺候。父亲刘恒都畏惧她三分,更不要说他这个当太子的了。  对付奶奶的策略很简单——敬而远之、阳奉阴违。  在奶奶面前,他不仅是真孙子,而且必须要“装孙子”,要收敛其骄横无礼的本性,做出孝顺的样子。奶奶并不喜欢这个孙子,可因为他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所以对其婚姻大事就格外地“关心”。刘启刚到成婚的年龄时,她就指定让孙子娶自己父亲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远房亲属薄氏为太子妃,以便加强薄家在未来朝廷中的地位,让自家人也和自己一样,日后能当上皇后、皇太后。刘启生性就只喜欢美女,而当时的美女盛产于中原地区,如郑女(河南)、燕赵美女(河北)、齐女(山东)等等;江浙一带尚是蛮夷之地,估计薄氏即便长相不错,但古怪难懂的口音就足以让刘启皱眉头了,况且太子宫里已有好几个齐鲁燕赵的美女。刘启对这桩包办婚姻是一肚子的不愿意,但奶奶之命难违,只好委屈成婚。强扭的瓜不甜。在皇太子的众妃中,薄妃的地位最高,可刘启根本就不搭理她,有意让其守空房,很少或者根本就不给她任何机会。当其他嫔妃接二连三生儿育女时,薄妃却一直是孤家寡人,没有怀孕生子。作为正室王妃,没有儿子,就等于徒有虚名,早晚要让位给其他人。  公元前157年,皇太子刘启即位当了皇帝,依然顺从奶奶的旨意,立了不得宠的薄妃为皇后。薄皇后不为汉景帝所宠幸依然如故。薄太后管得了孙子立薄氏做王妃乃至皇后,却管不了孙子三天两头地迎娶其他女子做偏房小妾,更无法左右他的具体房事,所以老太后眼看着一个个曾孙陆续降生出世,而自己本家的女孩薄皇后一直颗粒无收,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她明知道孙子刘启是在耍弄自己,让皇后身居冷宫坐冷板凳,可问起来其中的究竟,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她自己不争气,不会生孩子。哑巴吃黄连的薄太后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  两年后薄太后病死,可怜的薄皇后失去了靠山,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窦皇后对儿媳妇薄氏也不喜欢,她的爱女长公主刘嫖不断给刘启的后宫输送美女,加剧了刘启与薄妃的情感疏离,这肯定是得到了窦皇后的默许,甚至可以说窦皇后就是幕后的指使者。
  07耍权术断了妈妈的非分之想  可偏心眼儿的窦太后因为薄皇后没儿子,一直又在打这样的如意算盘:既然太子空缺,那么就应该皇帝轮流做,兄终弟及,大儿子刘启死后得让小儿子刘武过过皇帝瘾。所以她虽然不喜欢薄皇后,但觉得最好的局面就是薄皇后占着茅坑不拉屎,让太子的位子总是空着,以便小儿子有继位的机会。为此,窦太后多次向他流露出希望让弟弟以后继承皇位的想法,但他都没有正面回应。  一天,窦太后设家宴,刘启与弟弟等家人都在座,席间窦太后又提到这个话题,刘启酒喝多了,一犯糊涂就随口说了句:“我在千秋万岁之后,会将皇位传给弟弟的。”梁王假模假式地谦虚推辞,但心中暗喜,窦太后也同样高兴。当时窦太后的远房堂侄窦婴也在场,他立即伏地劝谏道:“汉朝的法制有明确的规定,帝位必须传给嫡长子,没有儿子的前提下,应该传给嫡长孙,现在皇帝怎可传位给弟弟,擅自改变高皇帝的规定呢!”汉景帝一听,酒醒了一半,虽不好当场把说出的话收回,却在心底里懊悔自己酒后失言。窦太后极为恼火,回到家就将窦婴从窦氏宗族中除了名,以惩戒他的多嘴。  刘启一看,冷落薄皇后所造成的后果并不简单,竟然让妈妈生出了如此非分之想,不由得食不甘寝不安。  恰好在这个关节点上,七国之乱爆发了,皇位继承问题得以暂时搁置。  梁国首当其冲,受到吴楚军队的强大压力,几乎顶不住了。梁王刘武火急火燎地请求朝廷增援,汉景帝刘启给前线的总指挥周亚夫下诏,命令出兵救援,周亚夫竟然抗旨不从,推托需坚壁固守,无兵可出。梁王刘武恨得牙根直痒痒,却无可奈何,只好豁出命来硬顶着。刘启对于周亚夫也没有任何责罚,任由其见死不救。  明末学者王夫之点出了其中的奥妙:由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与妈妈窦太后和弟弟梁王刘武埋下心结,汉景帝本心是想借刀杀人,让吴楚与梁国两败俱伤;而周亚夫肯定是得到了汉景帝的密旨,故而敢于公开抗旨按兵不动,以便让汉景帝坐收渔翁之利。  但梁王刘武还是命大,不仅扛住了吴楚军队的猛攻,而且对平乱立了大功。  皇位继承的矛盾重新显现,汉景帝刘启的危机感有增无减。  好在自己有十来个儿子,不缺太子候选人,立了太子才能断了窦太后让刘武接班的念想。  当时的长子是“前宠妃”栗姬所生的儿子刘荣。所以,公元前153年,就在梁王刘武功名最盛时,汉景帝一边高调褒奖他的平乱功劳,一边宣布正式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  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汉景帝已经是玩弄“术数”的高手了。他绝口不提上次的酒后失言,而是请示窦太后说:既然太子已经确立了,您也不喜欢薄皇后,她又没有儿子,我决定索性把她废了。  窦太后这才发现自己让儿子给玩了,为时已晚,真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刘启将薄皇后一脚踢开,理由很简单:不会生育。薄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后。四年后,忧愤成疾的她在冷宫里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  这一回合,以刘启的完胜而告终。  但是,三年后,他和窦太后又在皇位继承的同一问题上发生了第二回合的内斗。这次内斗起因与刘启的姐姐刘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8操控弟弟的长公主刘嫖  刘启的姐姐刘嫖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公主。  她是窦皇后的独生女,也得到汉文帝的格外宠爱,被封为馆陶长公主,有自己独立的食邑,地位等同于她的姑姑——鲁元公主(刘邦和吕后的女儿)。  如果得父母宠爱并不稀罕的话,那么,刘嫖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居然把自己的弟弟刘启完全搞定了!  因为年龄相近、脾气对路的缘故,刘启和刘嫖从小就形影不离,姐弟俩感情格外的好。身为太子即未来皇帝的刘启,尽管有六亲不认的倾向——他可以对父亲刘恒敬而远之,对母亲窦皇后阳奉阴违,对奶奶薄太后假装孝顺,对弟弟刘武心存嫉妒——但对于姐姐刘嫖,却是发自内心地依赖和信任,特别听话,以至于到了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地步。刘嫖和刘启都是皇家的金枝玉叶,不缺少钱财和享乐,姐弟间密切关系的纽带肯定与物质无关。刘嫖能做的,就是处处呵护这个弟弟,在父母那儿经常替他美言几句,帮助他排忧解难,出出主意。刘启呢,由于从小就缺少父爱和母爱,无形中姐姐就成了最能理解自己的亲人,况且姐姐在窦太后那里还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所以,每当他遇到难题,特别是在父母那儿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请姐姐帮忙传话,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来二去,姐弟俩形成了密切的同盟。  刘启长大成人后,秉承了爷爷刘邦好色的本性,特别喜欢美女。在婚恋问题上,强势的太子有别于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选择完完全全是单向的(奶奶包办的迎娶薄氏仅仅是例外而已),只要他从相貌上一见钟情,对方唯有接受和服从。太子、皇帝以及皇家子弟的择偶就是如此的霸道!而有了床笫之欢,对于被选择者也不意味着能够因此得宠,更不能奢望得到排他性的专宠。假如没被侍候好,即便是美女,出路只有一条:弃之如敝屣,被新欢所取代。先结婚是铁定的法则,后恋爱则是难以实现的奢求。  刘启身边不乏温柔漂亮和体贴入微的女人,也有过得到暂时专宠的嫔妃,却似乎未遇到能令其长久心仪的人。于是,他对姐姐的依赖不但未减,反倒有加强的趋势。原因很简单:刘嫖有着无孔不入、善解人意的本事,她知道弟弟好色,就投其所好,经常为他物色美女,源源不断地往太子宫里输送新欢。弄到最后,甚至太子宫中哪个美女能够得到刘启的宠幸,都得由刘嫖这个姐姐说了算。她简直就成了刘启后宫的大主管。刘启对此自然是心满意足,坐享其成。  于是,身边美女如云的刘启解决了太子问题后,开始对太子生母栗姬越来越不可容忍,因此一直不肯将其立为皇后。  年近四十的栗姬曾经很是风光。齐国盛产美女,她就是齐国美女中的佼佼者。刘启当太子时,栗姬是最先得到宠爱的妃姬,并为他生下了长子刘荣和另外两个儿子,似乎应该是继任皇后的最佳人选。但栗姬又有着山东女人的倔强任性的特质,不那么温顺听话,常常惹刘启不高兴。她很看不惯刘启走马灯般地换女人,与程姬、贾夫人、王夫人等年轻宠妃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经常一生气就噎上刘启几句难听话,让他下不来台。随着时光的流逝,刘启对这个半老徐娘已经是满心厌恶而再无丝毫喜欢了。  栗姬并不知道立太子刘荣不过是汉景帝的权宜之计,为的是解决窦太后和弟弟刘武窥视皇位这一棘手问题,她因此燃起了新的希望,认为即便与刘启仍关系冷淡,但母以子贵,自己理所当然的应该是皇后唯一人选。刘启呢,其实压根就没有要立她为皇后的意思。于是,想法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恶性循环:刘启越不喜欢她,就越要在其他妃姬那儿寻求安慰和快乐,就越不想立她为皇后;栗姬因而也就越来越心理失衡,越来越嫉恨那些宠妃,越来越对当不上皇后心怀不满。  有一段时间刘启身体欠佳,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情绪低落,他对栗姬说:“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要走在你前头。希望在我百年以后,你能善待其他的妃子所生的已经封为诸侯王的儿子。”哪承想栗姬听完这话,长久积蓄的怨恨反而被一下子激发出来,她话中带刺地冷言冷语道:“她们都是你的宠妃,我哪有资格去照顾她们的儿子?对不起,谁家的孩子谁家养,我管好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行了。”一通话把刘启噎了回去,让他恨得牙根直痒痒,觉得如此出言不逊的妒妇,真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母老虎,但自己确实是自讨没趣,就强忍了怒气而没有发作。  起初,刘嫖出于稳固自己地位的长远考虑,认为刘荣既然被立太子,栗姬以后也必然会是皇后,因此需要与候选皇后搞好关系,就主动向栗姬提出联姻,希望让自己女儿陈氏嫁给太子刘荣为妃。这件她认为是十拿九稳的事,没承想却碰了个硬钉子。原来,栗姬因为刘嫖时常给弟弟刘启拉皮条献美女,甚至能够决定刘启和谁睡觉的问题,一直对她极其反感憎恶,如今刘嫖竟然还想通过女儿来左右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打错了主意?!直来直去的栗姬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长公主提出的亲事。  这下可惹恼了大小姐刘嫖,从来就是说一不二的她哪儿吃过这么大的亏!火冒三丈之余,她迅速想到了可怕的未来:假如刘荣这小子当了皇帝,形同水火的栗姬还能轻饶了自己?那时,自家的好日子就真的要结束了。由此,她顿生废掉太子刘荣之心。但是,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要在废掉刘荣之前,找一个听话的太子候选人,而且他还必须要同意娶自己的女儿陈氏。长公主刘嫖对帝后宫里嫔妃们一一进行了掂量,最终认为,汉景帝刘启当前最宠爱的王娡王夫人是最合适的人选。
  09王夫人的心机  王夫人,据说她的母亲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臧荼是在秦末汉初群雄竞起时项羽册封的诸侯王,后被汉高祖刘邦击败杀死。牵强附会的话,王娡多多少少也能算作是名门之后。  但臧荼被杀后,其家族毕竟随之沦落为寻常百姓了,而且移居到了京师长安地区。背井离乡的臧儿不得不面对现实,过着平淡而清贫的日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就嫁给了槐里的王仲为妻。王仲的具体出身和职业都史无记载,估计也没有什么可炫耀的身世和经历。臧儿为王仲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长女王娡,次女王皃姁。然而,臧儿可能命比较硬,克夫,王仲很快就死了,臧儿成了寡妇。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当然无法生存,必须要再找个男人才行。三个孩子的拖油瓶妈妈再嫁谈何容易?!但臧儿的确不简单,很快,寡妇臧儿就又改嫁给长陵田氏,还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成了五个孩子的母亲。  不知不觉中,臧儿的两个女儿都出落成少女了。这姐俩儿属于鸡窝里的凤凰,长得如花似月,非常漂亮。王娡是姐姐,自然要先出嫁。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王娡再漂亮,也嫁不到什么富贵人家里,一个名叫金王孙的就娶她为妻,婚后生了一个女孩,叫金俗。  假如不是一个偶然的变故,王娡这辈子可能就和其他普通女人一样,默默无闻地为婆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了。一天,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时,得知她的两个女儿都将是大富大贵之人。这下她后悔了,怎么能把女儿嫁给金家呢?她三番五次到金家无理取闹,非要让女儿与金王孙离婚,从金家接回女儿。金家当然不同意,愤怒之余,来了个狠招儿:你要女儿,我偏不给,索性留下王娡的女儿金俗,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现代有的作品中说王娡是由母亲臧儿送到太子宫中的,这与史实不符。)  王娡进宫,初期肯定不是送去给太子当妃姬,只能是充当侍女一类的下人。  但是要知道,她长得很美,还是已婚的妈妈,比起那些单纯的处女不仅有经验,而且也更有心计手段。太子刘启也是个好色之徒,只要是美女,其出身门第以及是否处女都不计较。  一来二去,王娡在太子宫中脱颖而出,取代了栗姬和其他妃姬,成了太子刘启最为宠爱的夫人。她始终守口如瓶的秘密就是自己曾经生过一个女儿,而且这个女儿还活在民间。  王夫人算不上是块适合播种的沃土,她头胎生了个女儿,即后来的平阳长公主,接着又生了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最后才生了儿子刘彻(小名彘,意思是肥猪)。特别有意思的是,与刘邦的妈妈刘媪、汉文帝的妈妈薄太后说的怀孕前龙伏身的神话故事如出一辙,王夫人在怀儿子那胎的前夕,也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并把这个“梦”告诉了太子。“太阳”刘启当然大喜,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孩子还没降生时汉文帝就去世了,太子刘启即位当了皇帝,“太阳”升起来了。  汉景帝刚即位,王夫人又给送了个“小太阳”,生下了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子。想必王夫人的“太阳升”(刘启当皇帝)和“升太阳”(龙子刘彻出生)的巧合式的神话,给得到“大贵”的刘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起到了某种心理预示的作用,即应该立王夫人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这件事展示了王夫人超强的工于心计。  馆陶长公主刘嫖对王夫人的情况很是满意。  首先,刘彻挺讨刘启喜欢的,当然具备升任太子的资格;其次,王夫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背景,她八面玲珑,喜欢攀高结贵,对联姻肯定满心欢喜,即便有些勉强,也没有胆量敢拒绝这门亲事;再说了,自己的女儿陈氏虽然是出了名的泼辣大小姐,又比刘彻年长将近十岁,但刘彻当时也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小毛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娶媳妇的事?由大人们指定娃娃亲,不会招致他本人的拒绝。  于是,野史《汉武故事》就有了“金屋藏娇”的故事。据说,陈氏名阿娇。当刘嫖与王夫人一拍即合,谈定这门强拉硬扯的娃娃亲后,她抱着几岁大的小刘彻在腿上玩耍,逗他说:“想不想娶媳妇?”他稚气地说:“当然想!”姑姑指着宫殿中百余名宫女问:“你看看想娶谁?”刘彻全都摇头。最后指到阿娇姐姐问:“阿娇姐姐好不好?”小刘彻回答得更绝:“阿娇姐姐最好!以后我娶了她,一定为她盖座金屋!”一番话说得馆陶长公主心花怒放,于是决定女儿非刘彻不嫁!  皇子刘彻定亲,按程序必须还得皇帝首肯才行。长公主原以为易如反掌,却也碰了钉子。汉景帝可能觉得这个年龄差太大的“姐弟配”不合适,开始并不同意,但架不住刘嫖软磨硬泡,最终还是认可了这门亲事。  这样,刘嫖与刘启除了姐弟关系外,居然又成了儿女亲家!
  10过河拆桥,太子刘荣被废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刘嫖和王夫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尽快假手于汉景帝刘启,除掉栗姬和太子刘荣这两个障碍了。  史书没有记载废太子刘荣的具体年龄。我推算,他在立为太子时,应该在二十岁左右。他为人谦和仁慈,循规蹈矩,在朝野上下有很好的口碑。  但长公主刘嫖顾不得这些了,她直接走到台面上,公开地鼓动刘启废旧立新。  刘嫖知道,当时社会上很流行用巫术诅咒自己的仇家(时称巫蛊之术),人们也特别忌讳和防备别人使用巫蛊之术来对付自己;同时,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社会,对女人也要求其不可嫉妒,应该“心平气和”地容忍男人的花心,妻与妾之间要和睦相处,共同侍奉丈夫。于是,她只要有机会就在刘启跟前说栗姬的坏话:“栗姬这女人生性嫉妒,容不得嫔妃得宠。我听说她每次遇到其他有宠的妃子,就让侍者在背后吐口水来诅咒她们。更可怕的是她与您闹矛盾后,据说还用巫术对您进行诅咒呢。”汉景帝刘启听了以后,十分震惊,虽然没有真凭实据,但此话出自最为信任的姐姐口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而愈发感到需要快刀斩乱麻了。  另一方面,自从与王夫人订下儿女亲事后,刘嫖就人前人后地夸奖王夫人如何如何地贤淑仁慈、恪守妇道,胶东王刘彻如何如何地聪明伶俐、果敢大气,极力为废立太子的事制造舆论。  她还知道,自己的母亲窦太后是决定废立太子关键人物之一,而废了太子,对于另一个想当皇帝的弟弟刘武而言可能是一次机会,只要让窦太后抱有这样的幻想和错觉,那么她就不会成为废掉太子刘荣的阻力。所以,在窦太后面前,刘嫖绝口不提立刘彻为太子和立王夫人为皇后的打算,只是不断诋毁栗姬和刘荣母子二人。窦太后本来就对小儿子没当成皇位继承人感到不舒服,现在听到女儿的谗言,自然十分顺耳,所以对此事也就持中立态度了。  在王夫人这边,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命运和前途上了赌场,她就只能是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成为赢家了。比起公开鼓动废立太子的刘嫖,王夫人的手法则十分隐蔽。懂得适时而动的她看到刘启对栗姬越来越厌恶,不想立她为皇后,就反其道而行之,私下为栗姬打抱不平,鼓动一个大臣向汉景帝进言:“常言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如今太子的生母还只是一个姬妾,现在应该要给她一个名号才是,所以应当立为皇后。”汉景帝正为此事心烦呢,真是不爱听什么偏要来什么,勃然大怒道:“立不立皇后是你该管的事吗?”于是将进言的大臣处死。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提出了废黜太子刘荣的动议。  汉景帝没有任何说得出口的理由,纯粹是因为“拆屋伤乌”——报复栗姬的嫉妒和不敬。既然已经解决了弟弟刘武想要当皇储的问题,那么过河拆桥,直接废了太子刘荣,也就彻底断了栗姬当皇后的路子。一石二鸟,如此而已。  这一动议遭到了以丞相周亚夫为首的朝野上下大臣们的反对。但他们看不出这纯粹是皇帝刘启家的私人恩怨,对于大汉江山社稷的稳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刘启有十多个儿子,还有王夫人这样的宠妃,改立太子易如反掌;而且理顺了皇后是自己的宠妃、太子是自己的宠儿这类关系,反倒有利于未来政局的稳定。他们反复以“立长不立幼”这类陈词滥调加以劝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没有达到劝阻的目的。汉景帝刘启对新太子的人选已经拿定主意,根本就没有改变的余地。于是,汉景帝一意孤行,顺顺当当地就完成了爷爷刘邦想做而没做成的事。就无情无义来说,刘邦比起他这个孙子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了三年的太子刘荣被正式废黜,改封为临江王。  儿子既然被废,栗姬内心的愤恨更加难平。汉景帝也很绝情,断然拒绝与她见面。栗姬一肚子苦水无处申诉,很快就郁郁而死。
10:03:26  谢谢楼上的热情支持啊:)  四、问题儿童百分百出自问题家庭(缺疼、少爱、冷漠是主要原因),当然问题儿童的独立性、早熟、世故和厚黑要远远强于同龄小孩,未来要么自生自灭、危害社会,要么建立山头,呼风唤雨。  ——这一点很赞同  七、同行之间永远都是赤裸裸的竞争嫉妒恨,尤其在水平等量的两者之间。  ——这一点不苟同。同行同业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所以对同行同业的成绩,应该以“...........  -----------------------------  对楼主的观点予以回复  七、同行之间,只能说多数情况下是存在资源和权力等利益方面的争夺的,零和游戏的可能性较大。当然,另一方面也跟性格有关,刚愎自负的同行之间打破头、你死我活是注定的(比如文中提到的袁盎和晁错);若是其中一方或两方都是心胸宽广之人,就有可能出现“将相和”的局面,或者说存在武林绝顶高手之间那种“猩猩”相惜。  九、这个是说错了,我想说的是主编《永乐大典》的谢缙,而非大清图书馆馆长、跟和大人比肩的马屁精宠臣纪晓岚,呵呵。  十二、这只是一个“建设性”的想法,若真能实行倒真的不错,呵呵。无奈封建帝王总被孔老二的那一套传统礼数所禁锢,一定都免不了按照祖宗传下的规矩来弄。孩子一多,必然矛盾多、问题多、争执多,尤其是赶上有钱或有权人家(皇室),这几乎是无解的。  十六、身在帝王家,利欲和人性罪恶的一面都被无限放大,因此这一逻辑是没有错的。当然杀晁错主要是刘启脑残和胆小自保的结果。
  十八、女人当家(政),多数情况下是弊大于利的。即便如窦太后、吕雉、叶赫那拉之类的女强人,也免不了有性别上的局限性和弱点,如爱恨过于明显、不怎么理性、不大度、眼光狭隘等。恐怕也只有武瞾,能够让人忽略了她的性别,其胆识、大气和帝王范儿甚至胜过李世民。  十九、用李敖的话讲“中国人最讲究生殖器关系”,显然宫廷中的每一次婚姻,都有与生殖器关系密切相连,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刘启与薄氏)  二十、外戚之乱,主要根子在“皇后帮”让很多没脑子、乱说话、阿猫阿狗之类的亲戚登堂入室(窦婴)。  二十一、宫廷之糜烂与淫乱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娱乐圈。我猜想刘启不仅有恋姐情节,并很有可能跟姐姐刘嫖有着不伦的关系。  二十二、没有脑子、无法看清形势、脾气暴躁直肠子的女人,在后宫的金枝欲孽斗争中往往死得很惨。在而今的职场上亦是如此。(栗姬)  二十三、伴君如伴虎,没有政治素养的人,很容易莫名其妙就成了替死鬼(被王夫人当枪使、被刘启一怒之下杀掉的那个大臣)
  11和妈妈的第二回合斗智  太子刘荣被废黜,出乎窦太后的意外,但也令她暗喜,误以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又有了做皇位继位人的机会。所以窦太后与汉景帝形成了暂时的统一联盟,对废了刘荣一事采取不支持但也不反对的中立态度。  窦太后又第二次动了要让刘武当皇位继承人的非分之想。  公元前150年,梁王又入京晋见汉景帝。汉景帝派使者拿着符节,驾着皇帝乘坐的驷马车,到关前迎候梁王。朝见皇帝后,刘武呈上奏折请求留在京师,获准。他依然出入宫中陪侍汉景帝同乘步辇,一同到上林苑去游猎射杀野兽。梁国官员只需在名簿上登记上姓名,便可以出入天子殿门,和朝廷的官员没有区别。  但此时的梁王已有功高盖主之势,加上以前曾有过的继嗣问题,汉景帝刘启在对其礼遇的背后,增加了格外的提防和戒备。  一天,汉景帝和刘武一起陪坐在太后面前,窦太后对汉景帝说:“我听说殷商的制度亲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样的。我百年之后,就把梁王刘武托付给你了。”这番话说得虽很含蓄,但刘启听后仍然觉得暗藏剑锋,很是不安。他不好多问母亲究竟想要怎么“托付”刘武,只得含含糊糊地敷衍了几句。宴罢出宫,他立即召集袁盎等精通术数的大臣,把母亲的话复述了一遍,问道:“你们分析一下,太后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袁盎回答说:“太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她还是想要立梁王为皇帝的继承人,只是不便说得太露骨而已。”汉景帝问:“你们看如何是好?”袁盎等人向刘启讲述了春秋时宋宣公不立嫡子而发生长期祸乱的历史教训,一致反对不能重蹈覆辙。经过密商后,袁盎单独入宫谒见窦太后。袁盎说了什么,史称“事密,世人不知”,但这次见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窦太后从此闭口不谈让梁王当继承人这件事,折腾了有六七年之久的继嗣问题被彻底画上了句号。旋即,梁王也辞别了皇帝和窦太后回到封国。  这一回合的较量,又是以汉景帝刘启的完胜而告终。  值得深思的是,袁盎这个小人物凭借了什么法宝能够让窦太后这个说一不二的女强人立刻封口呢?肯定不是引经据典谈历史教训这类的大道理。有非分之求的人从来都很懂得大道理,却又无视大道理。对这样的人,只有抓住其致命的短处,才能迫使其打消非分之想。  窦太后有什么短处和把柄被汉景帝和袁盎抓住了呢?难道是七八年以前的代王王后和四个儿子的离奇死亡?  因为“事密”,我们的确无法厘清事实。能够知道的是,窦太后的第一次非分之想被打消,即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她和梁王都没有因此产生太大的怨恨。但这一次窦太后被封口,却引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梁王极其仇恨当事人袁盎,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同年,得宠的王娡首先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后,完成了立嗣程序的第一步。一个月后,皇后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嫡子,七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  程序完全合法。  这一次,最大的输家当然是栗姬和刘荣。窦太后立小儿子为皇嗣的心思又落了空,也成了输家。  大赢家是王皇后和她的儿子刘彻,外加长公主刘嫖。
  12废太子刘荣蒙冤自杀  汉景帝无端废了太子,让其屈辱地去当临江王还仅仅是第一步,“大义灭亲”才是他的真实目的。刘启认为,既然立了年幼的刘彻当了太子,那么这个已经成人并且蒙受不白之冤的刘荣肯定会不服气,加上其生母栗姬被活活气死,没准儿这小子还会心生恨意,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刘荣对于幼小的新皇帝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所以既然已经走了第一步,就要一干到底,决不能心慈手软,即便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荣再老实,也免不了挂一漏万,出点儿小毛病。  刘荣到了临江国,想到从此要在这里安身立命了,就张罗起诸如修缮宫殿、加盖房屋这些改善居住条件的事情。可他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王国宫殿离爷爷汉文帝刘启的宗庙距离太近,以至于在修建过程中损坏了宗庙的院墙。他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因为不久以前汉景帝的宠臣晁错也发生过类似的失误,而且是把老祖宗的太上庙的墙给拆了,非但没被治罪,反倒是告发此事的丞相被气得吐血而死。  但他忘了,出事时晁错还是宠臣,所以没问罪,而晁错一旦失宠,就被安上其他罪名给杀了,还诛了三族。如今,刘荣已不再是高贵的太子,而是失意的诸侯王,如果犯了事,不会再有人罩着,而是要公事公办的。  汉朝宗庙制度以高帝为祖,文帝为宗,诸侯王必须在国内都要为祖宗立庙。宗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谁侵占或破坏谁就是犯罪,重者必须问斩。于是刘荣就被人告发毁坏宗庙,应当治罪。这正中汉景帝刘启的下怀,立即责令刘荣到京城长安接受聆讯。  刘荣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从封地江陵出发北上前,先在都城的北门祭祀了祖先,求能得到他们的保佑,也告诉他们以后自己回国后,依然会一如既往地对其顶礼膜拜。别看刘荣在临江国没待多长时间,仅仅不到三年,但他口碑很好,当地的老百姓都拥戴他,很多人前来为他送行。哪承想他刚一上车要走,就出了点儿小故障,车轴竟然断了!迷信的老百姓们因而哭泣说:“我们的大王此行恐怕是凶多吉少,大概是回不来了。”  公元前148年,刘荣一到长安,连父亲的面都没见就被投入中尉府的监狱里。中尉主要负责首都的治安。当时任中尉的名叫郅都,是汉景帝刘启手下的一条咬人的恶狗,远近出名的酷吏,他唯上是从,皇帝让他咬谁他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眼里只有皇帝,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一次他随从汉景帝和宠妃贾夫人去上林苑打猎,贾夫人途中去上厕所,恰好一头野猪也跟进去了。刘启见状,还真有点儿着急,拔出剑来想要去赶走野猪。郅都一看皇帝犯糊涂了,马上拉住他提醒道:“陛下不可如此鲁莽!您想想,不就是个妃子吗?她死了,还有其他的妃姬。天下有的是女人,可只有您一个陛下,您万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向祖宗和太后交代啊。”刘启立刻醒过味儿来,既没有自己前去搭救,也没有让卫士们有所行动。也是,皇帝的宠妃去方便,其他男人怎能随便进厕所呢?大家都在静等贾夫人的噩耗。出乎意料,贾夫人真是命大,可能正赶上野猪也是吃得太饱要方便一下,对于食物一时没什么兴趣,因而她得以安然返回。窦太后得知此事,赐金百斤给郅都,认为他能明辨利弊得失,有大局意识。刘启也觉得郅都如此理性不讲情义,肯定是个难得的司法人才,就委任他做了中尉。郅都执起法来果然没有辜负汉景帝的期望,除了皇帝特别吩咐可以从宽处理的案子外,一概照章依法办事,绝对是六亲不认。京城的列侯、宗室见了他都如同老鼠见了老鹰,避之惟恐不及,他因而得了个“苍鹰”的绰号。如今刘荣落到他手里,不能说是九死一生,也肯定是凶多吉少。  在狱中,郅都像对所有犯人一样,声色俱厉地对刘荣严加审讯。刘荣从生下来开始,看到的就都是毕恭毕敬的面孔,哪里能经受如此冷酷的摧残!惊恐万分之余,他想给唯一的亲人——父亲写信申诉自己的冤屈,就讨要刀笔和竹简,结果却被郅都断然拒绝。曾经是他师傅的窦婴得知此事后,派人疏通关系,把刀笔竹简给刘荣送去,以为他会给皇帝写信申辩,但刘荣心里已经崩溃,万念俱灰,直接写了封遗书,就在监狱里自尽身亡了。  他没有子女后代,不可能归葬于临江国,因为临江国在他死后已经在汉代的行政区划中被改为中央所属的一个郡——南郡。他被葬在了陕西蓝田。当时民间都传说有上万只燕子衔泥到他的坟上,其寓意不言而明:刘荣属于冤屈而死,感天动地泣鬼神。  窦太后得知了长孙刘荣死讯后,觉得儿子汉景帝刘启把事情做得太绝了,居然在监狱里逼死了亲生骨肉!但她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依然无可奈何,只能责成(其实只能说是建议)汉景帝严厉处罚直接导致刘荣自杀的郅都。汉景帝嘴里答应得很痛快,却阳奉阴违,对自己豢养的走狗郅都百般包庇,只是敷衍了事地罢了他的官遣返回家。等到窦太后逐渐淡忘了这事时,汉景帝就派人去郅都家,直接任命他为雁门太守,为了保密起见,不必到京城面见皇帝谢恩。但没有不透风的墙,窦太后最终还是得知了郅都非但没被处罚反倒风光当官的消息!这口气怎能咽得下去?她对汉景帝破口大骂,执意必须要杀掉郅都。汉景帝辩解说:“郅都是个忠臣。”窦太后反问道:“那我孙子就不是忠臣吗?”汉景帝无奈,只好把郅都处死。  汉景帝刘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装模作样地表示了一下对刘荣的哀悼,他给刘荣的谥号是“闵”,是怜悯惋惜之意。但是,从刘荣短暂的一生来看,他只不过是父亲的政治棋盘上的无足轻重的卒子而已。被立为太子,是因为刘启受到了窦太后和弟弟刘武窥视皇位的威胁;被废为临江王,是因为刘启要惩罚其母亲栗姬;最后被逼致死,却是为了太子刘彻能够万无一失地稳坐江山。刘启对于这个儿子,从来就没有怜悯惋惜的父子之情。
  13亲弟弟刘武郁闷身亡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在有关刘武做皇位继承人的第二回合的较量中,汉景帝派谋臣袁盎去“智斗”窦太后,打消了其非分之想。  袁盎因此成为梁王的眼中钉、肉中刺。  梁王回国后,就和亲信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袁盎。派来杀袁盎的第一个刺客,因为袁盎的口碑还不错,不忍心下手,就对袁盎说:“梁王和你有仇,我这次没刺杀成你,他还会再派别的刺客来的,请多加保重!”不久后,袁盎走在街上,突然后面有人说:“据说袁盎将军有谋反之嫌。”袁盎回头看到刺客,说:“我就是所说的袁将军,你不会弄错了吧?”刺客说:“找的就是你!”刺客杀了袁盎,剑插在袁盎的身上没有拔走。办案的官吏查看那把剑,是刚刚磨过的,询问长安城中制作或磨砺刀剑的工匠,工匠说:“梁国郎官某人曾来磨过这把剑。”朝廷缉捕凶手,未获。于是汉景帝刘启怀疑此事与弟弟梁王刘武有关。后来捕获到凶手一审讯,果然是梁王所主使。于是汉景帝接二连三地派遣使者到梁国,反复按验后,决定逮捕暗杀的主要策划者公孙诡、羊胜等人。梁王刘武出于义气和霸气,把公孙诡、羊胜藏匿在宫里,拒不交出。但使者对梁国的国相、内史等高官督催逼命地要人,双方陷入对峙僵局。  为了不激化矛盾,梁国内史韩安国再次到王宫里对刘武进行劝谏。他问刘武:“大王您与当今皇上的关系,比起高祖刘邦与父亲太上皇以及当今皇上与废太子刘荣的关系,您觉得更亲更近吗?”刘武想了想,答道:“不如。”韩安国语重心长地说:“高祖经常说自己提三尺剑得天下,朝中大事必须要完全由自己说了算,所以只是给了父亲一个太上皇的虚位,让他在宫里颐养天年。当今皇上铁面无私,因为栗姬几句错话就废了太子刘荣,因为刘荣毁坏了宗庙的墙垣就逼他自尽于中尉府。民谚说‘虽是亲生父亲,怎知他不是吃人的老虎?虽是手足兄弟,怎知他不是凶猛的恶狼?’您只是皇帝的弟弟,如今却抗旨不交出朝廷通缉的要犯,我看是要大祸临头了!”  一席话让梁王刘武无言以对,只好命令羊胜、公孙诡自杀。梁王的大臣涉案被杀的有十多人。执法的官吏不依不饶,穷究此案根源,梁王作为主谋的端倪已经十分明显地显露出来。听到梁王犯事挨整的消息,窦太后开始食不甘寝不安,经常日夜哭泣不停。汉景帝刘启为此很担忧,他既想要把梁王刘武整得从此翻不了身,又不想做得太绝,让人们指责自己不仁不孝,就求计于公卿大臣。有人出了个主意,将目前办案人员撤换下来,重新派遣精通权术的官吏去处理,才可解除太后之忧。于是汉景帝把田叔和吕季主找来,没做任何交代,只是令其去梁国秉公酌情处理此案。这两人都是权术行家,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从梁国结案归来,快到长安时,一把火将有关梁王谋反的证词全部烧掉,空着手去向汉景帝禀报。汉景帝也是个明白人,装模作样地问:“梁王刘武蓄意暗杀大臣的案子办得怎么样啦?”两人回奏说:“梁王对于暗杀和谋反的确是毫不知情。参与其事的只有他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罢了。臣等谨按律令诛杀了他们,梁王平安无恙。”汉景帝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说:“还不赶快去谒见太后,向她禀报?!”窦太后听了汇报,立刻起来吃饭,心情恢复了平静。  可梁王刘武那边依然忐忑不安,就派人找到姐姐长公主刘嫖,请她跟哥哥疏通求情,并向太后认罪,请求宽宥。  皇上的怒气逐渐消释,梁王趁机上书请求朝见。被批准后,梁王一行人便赶往长安。到达函谷关时,他的谋臣劝其乘坐普通车辆,只带两个骑兵入京,先躲藏在长公主刘嫖的园囿之中。朝廷按常规派使者去迎接梁王,发现梁王随从车马都在关外,却不知梁王的去向下落。太后一听,又哭又闹地反复说的几句话就是:“皇上杀了我的儿子!把儿子还给我!”汉景帝刘启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恰在此时,梁王按照姐姐刘嫖出的主意,身负刑具俯伏在宫廷门下,认罪自请处罚。太后喜极而泣,与自己心爱的小儿子抱头痛哭;在一旁的汉景帝悬着的心也落了地,赶紧吩咐把梁王随从官员悉召入关。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汉景帝和梁王兄弟俩虽没彻底闹掰了,但至少是面和心不和,结下了难以解开的心结。梁王这次来京,汉景帝就对他很疏远,不再和他同乘车辇了。  公元前144年的冬天,梁王又照例入京朝见。二十天的时间到期之前,他上书请求在京师再多住些日子,陪陪窦太后。汉景帝来了个公事公办,没有答应。梁王回到封国后,十分郁闷,心神一直恍惚不乐。春夏之交的一天,他到封国内北边的良山打猎散心,回来时有人献上一头怪牛,牛足长在背上,梁王对它感到厌恶,觉得不是什么好兆头。六月中旬,他果然得了热病,过了六天就病死了,年仅四十岁。由于他很孝顺,所以谥号为“孝”,后人一般都称其为梁孝王。  梁王刘武也确实是个大孝子,每次听说太后生病,都吃不下东西,睡不好觉,常想留在长安侍候太后。太后也疼爱他。得知梁王病故,窦太后悲痛欲绝,不进饮食,反反复复地就是一句话:“皇上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汉景帝再三劝说和解释都无济于事。既然碰到难题了,那么只能去找自己最信赖的姐姐长公主!姐姐果然出了个好主意——分梁国为五国,把孝王的五个儿子全封为王,五个女儿也都封给她们汤沐邑。汉景帝把这些措施上奏给太后,太后才变得高兴起来,特地送了些可口的佳肴给汉景帝,以示自己的认可和宽容大度。  梁孝王长子刘买继承王位,被封为共王;次子刘明被封为济川王;三子刘彭离被封为济东王;四子刘定被封为山阳王;少子刘不识被封为济阴王。  梁孝王未死时,财产多得以亿万计算;死后,府库所余的黄金尚有四十多万斤,其他财物也堆积如山。大概他闭眼睛之前最大的遗憾就是,钱没有花完。而这笔巨大的遗产并没有给他的后人带来什么好处——钱多了反而造成家庭内讧,最终梁国的财富在汉武帝时大多落入了皇帝的腰包。
  14外强中干的窦氏家族  与临朝称制的吕后相比,窦太后在后宫里当说一不二的“老大”的年头要长得多,长达五十一年之久,却始终窝在后宫而进不了朝廷的前台,更谈不上拥有发号施令的绝对话语权了。她不是没有心计,反之,她极为聪明,可由于缺乏政治远见,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刘荣被废黜以后,王美人和其儿子刘彻成了最大的赢家,让窦太后一时间感到十分不爽。  窦太后又是一个自我感觉很好的强人,她不能左右皇帝,却认为自己就是后宫里“奶奶级”的老大,无人能够敢于对其权威进行挑战。她在世的时候的确如此,但她忘了任何人都不可能长命百岁,一旦撒手归西,自己的老大地位势必要被其他人所取代,具体而言,就要被刚刚立为皇后的王娡所取代。按理说,她应该对这个潜在的对手加以限制打压才是,可窦太后目光短浅,竟然也学着自己的婆婆薄太后想要表示出对儿媳妇的宽容大度,主动跟汉景帝提议封王皇后的亲哥哥王信为侯。此事虽遭到丞相周亚夫的反对而暂时搁置,但周亚夫被安上谋反罪名饿死在监狱后不久,无功无能的王信就被封为盖侯。这在法理上大大提高了王皇后家族的地位。  在汉景帝统治的整个时期,在窦太后的卵翼下,外戚窦氏家族占据着上风,经常对朝政有说三道四的影响。可是,这个集团其实是外强中干。核心人物窦太后的表现乏善可陈,她又几近失明,身体状况不佳,也直接导致她政治活动空间的局限性。她的哥哥和弟弟都是没什么文化和见识的无能之辈,而且在汉文帝时期一直受到朝中各种势力的排斥和限制,无法出人头地。  哥哥窦长君不是长寿之人。汉景帝即位后,封其儿子窦彭祖为南皮侯。他也是个默默无闻的老实人,待在封国里过日子,从不过问政治。封国传到孙子,因为献的祭祀酎金成色不足而丢了封爵。  弟弟窦广国(少君)倒活得时间不短。汉文帝刘恒在晚年时曾经一度想让这个小舅子做丞相,可几经衡量,还是觉得他太窝囊,无法担此大任,弄不好还让人指责自己是任人唯亲,就放弃了这个动议。等到刘启当了皇帝,他被封为章武侯,封邑户数高达一万一千户,可却没有被任命为有实权的官职,依然对朝政起不了什么作用。封国也传到孙子,因为杀人未遂罪而免除了侯爵。  窦氏集团倒还是有两员得力干将。  一个是长公主刘嫖,她的本事是上讨母亲窦太后的欢心,下得弟弟汉景帝刘启的绝对信任,在两宫中都玩得转;可她与窦太后一样缺少政治头脑,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全然是一己之私利,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求得荣华富贵,保证自己和家人长长久久地骄奢淫逸。  另一个是窦太后的远房堂侄窦婴。窦婴不是文人儒士,年轻时就喜欢谈兵尚武,广为结交各方豪杰侠客,为人仗义疏财,颇有侠肝义胆的美称。他虽是窦太后的亲戚,可在政治方面一点儿也不糊涂。在梁王刘武是否应为皇储的问题上他仗义执言,虽得罪了窦太后,但却赢得了汉景帝刘启的另眼相待,七国之乱时委任他为大将军,镇守荥阳。窦太后一看这个堂侄这么有出息,也借着台阶与其缓和了关系,重新认了这个亲戚。平乱后窦婴因功封为魏其侯,从此,魏其侯窦婴登上了汉朝的政治舞台,成为窦氏外戚集团的真正强人代表人物。  窦婴还是太子刘荣的师傅。由于这层关系,他坚决反对废掉刘荣,因此一度辞职以示不满,并在刘荣投入监狱后对其暗中相助。这样一来,不仅仅惹得汉景帝很不高兴,也无形中得罪了后宫新宠王皇后,以至于使他在汉武帝即位后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对此,我们将在后面汉武帝的章节里加以详述。  一门一太后,一公主,三列侯,听起来似乎很不错。  但窦太后的缺乏见识,长公主刘嫖的唯利是图,窦婴的刚直不阿,以及窦广国、窦彭祖的窝窝囊囊,这种不协调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窦氏家族是个一盘散沙的外戚势力,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15势头强劲的王氏家族  而王氏集团呢,则属于后起之秀。王娡被立为皇后,打的是委曲求全、工于心计的牌,结果大获全胜。但王皇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很清楚,自己的得宠毕竟有一定的偶然性:刘启是个见异思迁、在女人身上没有专注情感的男人;自己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已不年轻貌美,有可能到了人老珠黄时落个被抛弃的下场。与其让刘启自己去找新欢,不如自己替他拉皮条,找个于己无根本利害冲突矛盾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王皇后的亲妹妹,王皃姁。  王皃姁入宫的具体时间不清楚,估计应该在姐姐王娡立为皇后之前的一两年。既然王娡不忌讳姐妹同夫,刘启当然更无所谓了。他还真的挺宠爱王皃姁的,封其为“夫人”,似乎不再光顾后宫的其他嫔妃。王夫人也挺争气的,一口气连着为刘启生了四个男孩,几乎占了刘启儿子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按顺序排,刘彻是第九子,这四个儿子则为第十至第十三子。所以可以说,自刘启当了皇帝后,王氏二姐妹实现了在后宫中的专宠。  即便如此,王皇后还是觉得不大保险,她决定进一步巴结馆陶长公主刘嫖,就把刘彻的三姐(一说为妹妹)嫁给长公主刘嫖的儿子隆虑侯陈蟜。两家已是儿女亲家,如今再加一门亲事,可谓是亲上加亲,皆大欢喜。  王娡不愧是靠建立亲缘关系以巩固自身地位的高手。汉景帝刘启对她而言,既是夫君,又是妹夫;馆陶长公主刘嫖对她而言,既是大姑子,又是儿子的岳母,还是女儿的婆婆……听起来就乱得有点儿类似脑筋急转弯。  尽管如此,她依然低调行事,对婆婆窦太后百依百顺,对长公主刘嫖也是极力逢迎,与宫中的其他宠妃和睦相处。她的长兄盖侯王信,其人除了敛财,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整天处于醉醺醺迷迷瞪瞪的状态,没有什么作为。而且王皇后也尽量对这个哥哥予以管制,防止他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坏了自己的大事。王皇后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和田胜(后来在汉武帝即位时分别封为列侯),也都是一旦富贵就贪得无厌的暴发户,可是在王皇后的规劝下,也能够大体做到适可而止。其中田蚡最具政治野心,他深知只有先当孙子以后才能当爷爷的道理,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窦婴的门下甘当下属,对窦婴是溜须拍马、毕恭毕敬,让跪着绝对不敢站着,完全以一副百依百顺的奴才相出入于窦府,深得窦婴的欢心。然而,王皇后集团虽屈从于窦氏集团,但因为手中掌握着太子刘彻,即未来的皇帝这张王牌,而且还有几个公主和四个王爷为副牌,所以势力发展和扩张的势头十分强劲,到了汉景帝的后期,已经呈现出与窦氏集团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其上的局面。
  16各有千秋的儿子们(上)  汉景帝刘启生育能力很强,不像爷爷刘邦那样广种却薄收,可谓是硕果累累,除了太子刘彻外,被封为诸侯王的儿子就达十三个之多,更不用说还有诸多的公主和未被封王的庶子了。  刘启在分封诸侯王的问题上,基本上是非亲子不封。他在任期间,经过平定七国之乱,老刘家那些远房亲戚没剩下几个能坐在王位上了,而且封国所在区域也大大缩水,多是穷乡僻壤,油水不大。相反,汉景帝自己的儿子们大多被封在富庶地区,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可赚。  可是,以大局的观点看,汉景帝对于诸侯王,即便是亲儿子,采取的也是加强控制,严防其谋反的政策。诸侯王们的军事权力已不复存在,行政职能也大大削弱。朝廷派遣到封国的高级官吏,既是掌握实权的地方父母官及军事长官,同时也负有监督、管束诸侯王及其下属的职责。汉景帝还通过强化中央司法系统、鼓励举报揭发诸侯王过失等措施,不断对那些恣意而为、严重违法的诸侯王予以惩戒。在自己的封国内,诸王无法像往日那样可以任意发号施令,巍峨壮观的王宫开始逐渐成为诸侯王画地为牢的居所,而非为所欲为的乐园。所有这一切变化,都在七国之乱后悄然发生着,以至于当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即位两年后召见自己的诸王兄弟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向新皇帝诉苦,甚至于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在位的权臣们都认为晁错被杀是一个冤案,一直按晁错的办法来整治诸侯王,其属下的司法酷吏猛如虎狼,吹毛求疵,毫不留情,让他们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动辄得咎,所以请皇帝开恩,最好能解除各种束缚他们的绳索,倘若不能,至少也应该松松绑才好。汉武帝刘彻听后,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司法官吏减少对诸侯王的侵扰,提高诸王的礼遇,以示亲亲之恩。  汉景帝刘启十三个封王的儿子,除了废太子刘荣和其他几个未成年就夭折的儿子外,都是性格迥异,各具千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下几位诸王:  河间王刘德。刘德的母亲是栗姬,废太子刘荣的弟弟。他于公元前154年受封。刘德从小就热衷于钻研古代的经典书籍,学风十分严谨,务求事实,辨析真伪。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就源于司马迁对刘德学风的评价。他千方百计地从民间搜集各种学术经典,只要是有价值的真书善本,一定要让人工工整整地誊写下来还给原主,并赏赐给丰厚的黄金或绢帛,然后将真书善本留存。各地家有祖上传下来的书籍的人听说河间王刘德如此视古书为珍宝,都觉得可以因此小发一笔横财,于是甚至不远千里前来踊跃献书,刘德家的藏书得以迅速增加,以至于比朝廷的藏书还要多。刘德所收藏的图书,以先秦旧书如《周官》《尚书》《周礼》《礼记》《孟子》《老子》等等为主,他本人则精通儒家六艺,一言一行必以儒家规范为准绳,以修礼乐、尊奉儒术为乐事。他还设立《毛氏诗》博士和《左氏春秋》博士,广招儒家士人,一时间,河间国成为少有的儒学中心。在当时窦太后大力倡导黄老之学、朝野上下排斥儒家的大气候下,刘德之举无疑具有某种叛逆的内涵。这大概是他以温良的方式表示对母亲栗姬和哥哥刘荣之不公正待遇的不满吧?对此,汉景帝刘启因为心里有愧,并未予以制止干预。汉武帝即位后,刘德前来朝见,曾得到了这个当了皇帝的侄子的赏识。刘德当了二十六年国王,本本分分地埋头学问,得以善终。  鲁王刘余。母亲是程姬,与刘德同年封王,在位二十八年。他属于不学无术的公子哥,智商不高,因为是结巴,所以就不爱跟人讲话,甚至于对语言都产生了厌烦。他到了晚年时迷上了音乐却不喜欢听歌,就是因为歌里有词。他一辈子最着迷的是土木工程,不断兴建翻修供自己和后妃子女享用的宫殿苑囿,也为他的爱马和名犬搭建豪华的居所。修宫殿当然需要涉及拆迁,他可谓是当今强制拆迁的祖师爷之一。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是说拆就拆,无人敢说个不字,问题是这位王爷竟然胆大包天,连在曲阜的孔子旧宅也不放过。也许是老夫子在天之灵觉得气不过,也许是当地百姓在借鬼说事,总之拆迁工程刚一开始,据说在孔子旧宅里就传出钟磬琴瑟之声,吓得鲁王刘余赶紧命令底下收手停工。但歪打正着的是,在已拆的夹墙里发现了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尚书》(即《古文尚书》),与当时流行的《尚书》(即《今文尚书》)内容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人曾断定这是刘余让人杜撰而非真从孔子宅中发现的伪书。从此,《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成为儒家两大研究尚书的学派经典。而花花公子刘余则因发现《尚书》,成为儒家学说研究领域的“千古名人”。  江都王刘非。鲁王刘余的同母弟弟,与刘余同年封为汝南王。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棍,打架斗殴,是属于恶少一类的公子哥。吴楚七国之乱时,十五岁的刘非坚决要求上前线,汉景帝刘启觉得这个儿子勇气可嘉,就破例授给他将军之印。还没等到刘非施展身手,叛乱已经平定,但他依然被转封为江都王,统治原来吴国的地盘,并因为所谓“军功”而被授予天子旌旗。他在位二十七年。与哥哥刘余一样,也热衷于修建楼堂馆所,而且格外骄奢淫逸,招揽各方的流氓无赖,称霸一方。他死后葬在今天江苏省的大云山,其墓葬虽在汉末被大规模盗掘,但2008年被进行抢救式的考古发掘时,仍保持着当年宏大的格局,并出土了上万件极为精美的青铜器、兵器和数吨重的钱币,充分展现了汉代诸王的尊贵地位和奢华生活。他儿子刘建继承了王位。刘建是诸王中昏庸无耻的典型人物,我们在后面汉武帝的章节中将专门介绍他的种种恶行劣迹。
  16各有千秋的儿子们(下)  胶西王刘端。鲁王刘余的同母弟弟,公元前153年封王,在位长达四十七年之久。与他两个亲哥哥不同的是,刘端是个自由放任但心理不太正常的人。他有很强的同性恋倾向,不能也不愿意接近女人,据说每次与女人同床后都要大病几个月,时人据此认为他患有阳痿病。他有个男宠,这家伙是个双性恋,不好好侍候刘端,反而乘虚而入,与刘端的一个妃子乱搞,以致其怀孕生了孩子。刘端发现后大怒,将男宠连同妃子、孩子统统都杀了。这件事触犯了汉律,本应追究,但不了了之。他屡次犯法,却屡教不改,最后被处以削去封国大半国土的惩罚。他恼羞成怒,索性玩个绝的,从此不但自己不理财,也不许任何人去打理库府里的粮食绢帛等财物,任凭其霉烂变质,同时不再收取国内百姓的赋税。他还撤除了王宫的警卫,封闭了王宫大门,所有人都得从边上的小门出入。他数次变易姓名,乔装成老百姓,去各地云游。所有这一切,都不违法,朝廷拿他一点儿辙都没有。刘端很聪明,爱搞些小权术,对于朝廷派来的官吏,想方设法引诱其违法犯罪,然后予以揭发;不肯上钩的则采取投毒等方式加以杀害。他是公认的玩弄阴谋诡计、文过饰非还让人抓不到把柄的高手。胶西虽是个小国,但朝廷官吏在这个阴沟里翻船倒霉者却为数甚多!  赵王刘彭祖。母亲贾夫人,就是那个差点儿在汉景帝刘启眼皮底下被野猪吃掉的宠妃。他公元前154年受封,在位时间比刘端更长,有六十多年。这家伙与刘端虽非同母兄弟,却有极为相似之处,也善于用各种小把戏玩弄朝廷派来的国相、内史之类的官吏。凡是新官上任,他总是假装谦卑好客,与其很快混得很熟,然后有意无意地设局套话,一旦对方放松警惕有所失言,就秘密记下来作为要挟的把柄,日后对方不听摆布,则向朝廷举报揭发。所以在赵国的历任国相没有能超过两年的,获罪者重则掉脑袋,轻则免官获刑,以至于无人愿意去赵国当国相,即使去了也不敢得罪刘彭祖。刘彭祖极为得意,在国内肆意搜刮民财而无所忌惮。他财路多多,可既不兴修宫殿,也不抠门攒钱,把钱都花在宠爱的姬妃和子女身上了,经常是因兴之所至而赏赐无度,所以撒手西去时两手空空,倒也很利落潇洒。他的最大爱好除了玩女人外,主要是喜欢做一些普通官吏的公务。他上书给皇帝,请求亲自带人在国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限挑战计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