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正常结果说明结果:ER(-),PR(-),CD34(血管+),CD117(-),DOG-1(-),CK(-),Vim(+),S100(-),Des(+),Act

乳腺叶状恶性肿瘤术后快速复发一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叶状肿瘤在所有乳腺恶性肿瘤中仅占不足 0.5%,由于该肿瘤较少见,目前尚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数据有关该肿瘤的病因学及高危因素尚未见文献报道叶状肿瘤最早表现为乳腺肿块,活动度较大肿瘤大小差异大,可伴有乳头内陷溃疡及胸壁固定现将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术后复发患者的诊疗经过报告如下    病案摘要  患者女性,43 岁  2015 年 2 月因“右乳包块伴局部疼痛”至当地医院就诊 乳腺彩超示:右乳占位,双侧腋窝可见淋巴结声像图2015 年 2 月 10 日在全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右乳恶性分叶状肿瘤,大小为 7.5 cm&7.5 cm&3.5 cm,右乳房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 CD34(-)CD117(-)CD10(-)SMA(-)p53(-)CK(-)和 Ki67(&40%)  2015 年 3 月 4 日在全麻下行“右乳恶性分叶状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右乳上下内侧外侧切缘及基底部均未见肿瘤组织  2015 年 12 月中旬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胸痛,活动时疼痛明显,伴胸闷不适,后逐渐出现咳嗽咳痰  胸部 CT 示:  ( 1) 右侧胸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  (2)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胸 2椎体骨质破坏,考虑转移;  (3)左肺下叶小结节,转移不能除外;  (4)右肺下叶炎症,右侧胸腔积液(图 1)    2015 年 12 月25 日行右侧胸腔穿刺活检 病理示:恶性梭形细胞肿瘤伴坏死 免疫组化标记示:Vimentin(+++)SMA(+)CD34(血管+)CK(-)S100(-)CD117(-)ER( -)PR(-) 和 Ki67(60%)(图 2) 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纤维肉瘤成分)转移  日至6月12日予IAP方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顺铂) 化疗3个周期,CT 引导下行经皮右肺肿块局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2次,治疗期间复查CT显示肿块略缩小,疗效评价为稳定  日在全麻下行右胸腔肿瘤切除右上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肺+胸腔肿瘤”,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伴坏死,考虑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纤维肉瘤成分)复发,且未见淋巴结转移(0/ 4)  日起患者自觉双下肢麻木伴肌力下降,呈进行性加重,至8月15日麻木平面上升至胸骨柄,双下肢肌力0级,大小便失禁  MRI 检查示:胸 123 椎体信号异常,并右上肺巨大团块样占位,结合病史考虑多发转移(图1)日行病灶局部放疗,日因病情进展,呼吸衰竭死亡  讨论  叶状肿瘤最早于1838年由 Johannes Muller 提出,最初的 这种命名和描述,使 60 多种相似的肿瘤均归于这个范畴,直至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 叶状肿瘤在所有乳腺恶性肿瘤中仅占不足0.5%,目前尚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数据叶状肿瘤大多发生于女性,中位发病年龄为 43~ 45 岁  关于该肿瘤的病因学及高危因素尚无明确报道叶状肿瘤最早表现为乳腺肿块,活动度较大,肿瘤大小差异大(1~41cm),可伴有乳头内陷溃疡及胸壁固定  叶状肿瘤钼靶片上的典型表现为光滑多叶状的占位,与纤维腺瘤类似,因此具有疑似肿物的患者通常需要进一步超声检查。超声下叶状肿瘤通常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的局限性肿块,同时囊性成分的出现增加了对叶状肿瘤的怀疑  MRI在叶状肿瘤检查和随访方面的价值尚不清楚一项关于30例活检确诊为叶状肿瘤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恶性叶状肿瘤MRI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局限性肿块,T1加权象高信号,T2加权象为低信号值得注意的是,良性叶状肿瘤较恶性叶状肿瘤有更显著的强化,这与乳腺腺癌不同当叶状肿瘤的诊断在针芯活检已经明确时,MRI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范围及术前评估  显微镜下,叶状肿瘤的细胞形态从类似良性纤维腺瘤至高级别的肉瘤不等,间质成分是与纤维腺瘤鉴别的关键成分,且可分辨叶状肿瘤的良恶性。大样本分析显示,50%以上的叶状肿瘤属于良性,大约25%的叶状肿瘤为恶性良性叶状肿瘤通常为间质细胞少量增生伴较小的细胞异型性,肿瘤边界清晰,有丝分裂率&4/10高倍镜视野(highpowerfield,HPF),通常不伴有间质增生  交界性肿瘤细胞异形性更大,显微镜下边界浸润,有丝分裂率为5~9/10HPF,缺乏间质增生恶性叶状肿瘤具有显著的间质细胞增生,肿瘤边缘浸润,有丝分裂率更高(&10/HPF),且伴有间质的过度增生  由于恶性间质成分是肿瘤的主要组成,因此间质的过度增生常伴随着侵袭性行为,许多临床报道中恶性转移性叶状肿瘤具有多于一种肉瘤样成分的过度增生,包括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及其他未明确分类的肉瘤  本例患者复发术后病理显示伴有纤维肉瘤成分,且细胞异型性更大,符合转移的规律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良性叶状肿瘤术后有局部复发的可能交界性肿瘤不但易局部复发,还有较小的远处转移风险;而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概率更高  据文献报道,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在亚洲人群的复发率分别为10.9%14.4%及21.6%左右,而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率约9%,最常转移至肺骨脑等器官  由于叶状肿瘤较为少见,治疗原则基本上是基于回顾性分析及短篇报道,治疗方式更倾向于乳腺肉瘤而不是浸润性导管癌外科完全切除是叶状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多项研究建议切缘至少1cm,宽切缘可使良性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率降低8%,使交界性和恶性肿瘤降低21%~36%当未达到理想的切缘时,复发率会明显增高由于腋窝淋巴结很少受累,因此手术中腋窝淋巴结通常不做常规切除对于一部分即使全乳腺切除也达不到1cm的宽切缘病例,建议行术后辅助放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率但放疗的指征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支持  本例患者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两次手术切除淋巴结均为阴性,初次及再次手术时,肿块均较大且与周围组织粘连,初次手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短期内(10个月)发生复发,且再次手术后1个月内复发  辅助化疗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尚没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辅助化疗在叶状肿瘤中的作用一项包含28例恶性叶状肿瘤的观察性研究比较了术后辅助多西他赛+达卡巴嗪化疗和术后观察组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由于样本量太小,因此研究存在一定偏倚  本例患者复发时采取了IAP方案化疗及经皮右肺肿块局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期间肿块稍缩小,但未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尽管在一部分肿瘤的上皮成分中内分泌受体表达阳性但总体上,内分泌治疗在叶状肿瘤中无效  大部分良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可通过外科手术治愈,而恶性叶状肿瘤的5年生存率仅为60%~80%  研究显示,恶性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时间比良性或交界性肿瘤更短局部复发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再次保证宽切缘的局部手术切除或是乳腺切除术,术后可行辅助放疗防止再次复发对于无法行局部切除的肿瘤,可选择姑息性放疗  13%~40%的恶性叶状肿瘤可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和骨骼发生远处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期在30个月左右参照肉瘤的治疗,发生肺转移时,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可行肺部病灶切除对于不可切除的病灶,则基于软组织肉瘤相关指南行全身化疗鉴于本例患者的特点及预后,笔者认为当恶性叶状肿瘤手术切缘不够或无法手术切尽时,术后高危区域的放疗至关重要,以尽可能减少局部复发  恶性叶状肿瘤侵袭性较大,倍增时间短,术后需密切随访对于局部复发的肿瘤,局部治疗显示出一定效果,在肿瘤可控制时期,可采用再次手术局部氩氦刀及立体定向放疗等治疗方式,尽可能控制肿瘤进展并延长生存期  ···  总的来说,叶状肿瘤按不同分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存在很大差异;治疗方面,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恶性叶状肿瘤预后较差,放疗及化疗效果甚微,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临床研究可供参考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pdf 7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6 例肾EAML 的临床资料一览表
Table 1. Table of clinical data in 16 renal EAMLs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双侧腰背部酸胀
左肾 2 处部
无转移/复发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不规则发热 2 月
左腰背酸痛 5 年
右腰背部酸胀 1
右腰部钝痛 1 月
无症状,体检发现
持续性左腰背酸
术后2 年发现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无症状,体检发现
无转移/复发
右腰胀痛 1 年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免疫组化:CD34(+)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CD34(+)是什么意思
悬赏10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7363次
&&&&&&指导意见:&&&&&&这个是针对这个癌变的检查看这个组织变化的程度。&&&&&&医生询问:&&&&&&
老师,我想咨询你一个问题,是个化验单,上面分别写着免疫组化:CD34(+)
CD117弱(+)
Dog-1部分(+)
这个分别是什么意思?我说错了,是一个49岁的中年男人的化验单。我们那里医院的人说看不懂。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医生,随时向其咨询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胃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
病情描述:胃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S-100(-),Desmin(-),CD34(-),KI-67<5%阳性,Dog-1(++),Actin(++),Vimentin(-)这个是恶性还是良性?易复发吗?术后该如何治疗,肿物较大,15.5*13*7
患者信息:
所患疾病:胃间质瘤(已到医院就诊)
肿瘤是恶性的,一般都是容易复发,建议术后采取化疗或者是靶向治疗或者中药治疗
展开医生回答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从你提供的资料,目前肿瘤已经大于2cm,建议尽快手术,治好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以考虑用腹腔镜手术,费用大概2万左右,不过现在有农村医保,应该会好很多。
展开医生回答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目前较经典的是根据肿瘤大小来确定,一般还是考虑手术治疗和定期复查。
展开医生回答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CD117++,CD34++。胃间质瘤诊断成立,核分裂相2个/50HPF,提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术后应服用一些药物或辅助疗法。
展开医生回答
肿瘤疾病病友圈
全国名院名医为你支招
疾病常识&·&复发性线性棘层松解性皮肤病
复发性线性棘层松解性皮肤病(relapsing linear acantholitic dermatosis)1985年由Vakilzadeh等报道1例,国内尚未见报道。&
精选问题 查看更多&&天天读片 | 7岁的小公主,突然不能走路了
我的图书馆
天天读片 | 7岁的小公主,突然不能走路了
肌肉没有萎缩却不能健康行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可爱的小公主的就交给你了……作者:王宝军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临床资料】  少儿女性,7岁  主因行走困难5个月  查体: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感觉:双侧肢体痛温觉及轻触觉正常;两点辨别觉、图形觉、位置觉及音叉震动觉检查正常。运动:四肢肌容积正常,无肌肉萎缩、无肌束震颤,上肢肌力V级,右侧下肢肌力IV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双手轮替试验正常、指鼻试验正常、双侧跟膝胫试验正常、闭目难立征检查阴性,直线行走试验阳性。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阴性,克匿格征阴性,布鲁辛斯基征阴性。  植物神经系统:全身皮肤温度适中、湿度适中,皮肤弹性好差,皮肤划痕试验阴性。  辅助检查:腰骶椎MRI:腰4-骶3椎管内硬膜外见等T1稍长T2弥漫性生长肿块,延伸至椎旁肿瘤,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椎体未见骨质破坏。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腰4-骶3椎管内硬膜外见等T1稍长T2弥漫性生长肿块,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前移,硬脊膜前移,自邻近椎间孔向外生长至右侧腰大肌内后方,局部椎间孔扩大,腰大肌受压前移。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椎体未见骨质破坏。----------♀【病例讲堂】分割线♀---------  小编留言:这些患者是别人的,但这些症状你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习才是前进的唯一路径,有思考才有进步哦!  【影像诊断】  腰4-骶3椎管内硬膜外延伸至椎旁肿块,考虑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原始外胚层肿瘤)等可能性较大,不能完全除外神经源性肿瘤可能,请结合临床。  【手术经过】  全麻成功后,导尿,俯卧,常规消毒铺巾,后正中进入,显露腰4至骶1棘突椎板,可见腰5水平肿瘤已经部分长至椎板外,双侧均有,卸下4、5和骶1棘突椎板,可见硬膜外血供丰富、烂肉状、肿瘤组织,占据椎管内大部,脊膜囊被挤向左侧腹侧。  从已经烂开的肿瘤处快速吸除质地稀软的肿瘤,很容易吸除。瘤内减压后,牵拉推移周边结缔韧带及脂肪组织组成的假包膜,将肿瘤从硬膜和神经根及头尾两端正常硬膜外脂肪上分离推开,分块切除。  肿瘤主要位于脊膜囊右侧,腹侧已经突破骨膜,部分长入椎体骨内,右侧椎间孔被肿瘤撑大,顺神经根向远端生长,予以分块切除,直至露出远端正常脂肪组织。  椎管内部分肿瘤因有假包膜,最后牵拉包膜,基本全切除。然后调整床位,向右侧4-5椎间孔内切除,一直达孔外再不能够到为止。创面大,渗血多,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接着从右侧椎旁多裂肌间隙进入椎间孔外,可见部分肿瘤已经突破包膜长至关节突关节的背外侧肌肉中,予以分块吸除,露出周边正常肌肉纤维。  撑开肌肉,磨咬除部分横突,将椎间孔外腹膜后肿瘤分块吸除,因肿瘤基本没有包膜,质地很软,无法牵拉,只能扩大肌肉和骨窗显露,直视下吸除肿瘤,露出周边正常肌肉纤维为止。椎间孔外部分直径约3 cm。至此感觉肿瘤基本切除干净。创面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退出。  【病理常规诊断】  (腰4-骶3椎管内外)密集的梭形细胞肿瘤,核分裂像可见(<4/PHF),未见明确的坏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恶性神经鞘瘤(WHO Ⅲ-Ⅳ级),送检肿瘤总大小为6×6×1.5 cm。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100(+),NF(-),Vimentin(局灶+),EMA(-),Ki-67(+20%),CD34(血管+),CD117(-),Dog-1(-),SMA(血管+)。  【最后诊断】  恶性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  1.星形细胞瘤:髓内肿瘤,星形细胞瘤水肿明显,且强化后肿瘤边界不清,可并发脊髓空洞征的情况。  2.脊膜瘤:可发生于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多发生在胸段。MRI常见等T1和等T2信号,明显均一强化,很少见神经孔扩大。  3.室管膜瘤:好发于髓内,病程大多较长,首发症状多为神经根痛,其次为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MRI:等T1MR信号,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体性肿瘤均匀强化。  4.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和畸胎瘤:此类肿瘤又称异位肿瘤或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先天性病变。除未成熟型畸胎瘤外,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和成熟型畸胎瘤均为良性肿瘤。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好发于胸髓及其以下的髓外硬膜内,病程长,脊髓受压症状一般情况轻,可因囊肿内感染或肿瘤内出血、坏死等脊髓受压加重而症状恶化,常伴有相应阶段的脊柱畸形、腰背局部皮肤多毛、色素沉着、血管瘤或潜毛窦等。表皮样囊肿和肠源性囊肿在MRI上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一般不强化。  表皮样囊肿在T1加权和T2加权多数都为高信号,也不强化。畸胎瘤常有牙齿或骨性组织,成分较复杂,因此MRI上T1加权或T2加权均为混合信号。  5、良性神经鞘瘤与神经相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 肿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体成分即细胞致密区(Antoni A区)和细胞稀疏区(Antoni B区)可形成靶征。神经纤维瘤呈分叶或不规则, 无包膜, 但境界清楚;神经纤维瘤具有 Antoni A 区和 Antoni B区, 肿瘤密度与神经鞘瘤相仿,变性少见。  恶性神经鞘瘤多为恶性度很高的梭形细胞肉瘤,多有包膜外浸润,切除不彻底,极易引起复发。神经纤维瘤包括局灶性神经纤维瘤、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和丛状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瘤常常伴发,恶性神经鞘瘤不与神经相连,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由于恶性神经鞘瘤多为低分化梭形细胞瘤, 肿瘤境界不清,边缘可见晕样改变和短毛刺, 靶征出现的概率较低, 少数恶性神经鞘瘤呈分叶状, 类似于丛状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的密度与 Antoni A区和 Antoni B区的比例、分布和排列有关。
馆藏&2640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姚贝娜的免疫组化结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