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抗抑郁药会发胖吗能改善情绪吗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46781',
container: s,
size: '960,90',
display: 'inlay-fix'
医生一般不会采用的疗法:抗抑郁药能不吃就别吃
发布时间: 10:18&&&
核心提示:手术,还是不手术?很多人拿到诊断结果后都纠结得要死。这个时候,一个可能是最聪明的做法,便是向医生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因为我们都会认为,医生拥有患者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治疗经验,要比任何人了解哪些疗法和检测值得患者去做,又有哪些疗法和检测最
手术,还是不手术?很多人拿到诊断结果后都纠结得要死。这个时候,一个可能是最聪明的做法,便是向医生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因为我们都会认为,医生拥有患者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治疗经验,要比任何人了解哪些疗法和检测值得患者去做,又有哪些疗法和检测最好选择放弃。以下是一些著名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本人一般不会采用的疗法。他们的很多选择都违背我们的日常认知,他们的某些见解甚至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吃惊并得到启迪。1精神病医生称抗药能不吃就别吃乔安娜&蒙克里夫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高级讲师和《化疗的神话》一书的作者。她说:“我从事精神病学治疗已经有20个年头。根据我的经验,抗药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服用这种药物,哪怕抑郁症已经达到产生自杀想法的程度。所有相关研究都显示抗抑郁药所能产生的作用只比安慰剂好一点而已,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们未必就能够治疗抑郁症。”她还说,“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大脑扫描研究,但我们并未发现抑郁症与大脑内化学物质失衡之间存在联系的任何证据。因此,通过化学手段治疗抑郁症的做法仍受到质疑。”蒙克里夫指出:“我认为抑郁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一种极端反应。想摆脱抑郁症,我们首先应找到原因。有时候,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接受&谈心疗法&;有时候这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所处的环境,例如换一份新工作或者改善与伴侣之间的关系。一些人陷入抑郁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患有脑病或者抗抑郁药能够带来帮助。更加理想的方式仍旧是尝试新事物,去打破一贯的想法和行为习惯。”她还认为,抗抑郁药是一种作用于精神的药物,能够像大麻或者酒精一样影响大脑。“如果我患上抑郁症,我会求助于我的所有同事,让他们帮助我走出困境,而不是服用一种我们尚未真正了解其影响的药物。”2减肥医师不提倡采用节食法伊恩&坎贝尔是一名全科医生和减肥计划Bodylibrium创始人。他说:“所有证据都显示,节食法极少带来长期减肥效果。”“几十年来,我一直帮助人们减肥。我的经验告诉我,唯一能够实现长期成功的方式就是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用吃东西的方式安慰自己?我们为什么更喜欢高脂肪食物?我们为什么要喝太多的酒?又为什么认为健身没有太大吸引力?”伊恩说,基于改变生活习惯的技术(与认知行为疗法类似)以及记饮食日志和设定更现实目标等策略,都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实现减肥的梦想。他认为极端做法的节食法&&例如低碳水化合物,5:2减肥餐或者其他任何还原主义做法&&只能实现短期成功,最终会让减掉的体重又重新长回来。3心脏科医生不会轻易服“他汀类药物”凯文&查纳尔教授是英国谢菲尔德克莱尔蒙特医院的心脏科顾问医师。他指出:“他汀类药物能够大幅减少中风和心脏病发作次数。现在,为每一个人提供这种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俨然成为一种流行。但我不会服用这种药物,除非我拿到证据证明我的生命岌岌可危&&不管什么时候服用一种药物,你一定要考虑风险和疗效。”查纳尔认为,他汀类药物的确能够将中风或者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大约30%。但在实践中,这种药物的疗效很小。他说:“作为一名60岁、身体健康且不抽烟的男人,我预测过自己每年发生中风或者心脏病发作的统计学风险,大约在1%左右。这是一个很低的风险。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将风险降至0.7%,所以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功效很小。”他在从业生涯中,也曾向很多患者开出过他汀类药物,所以才更深刻了解到这种药物所能产生的副作用,例如肌肉疼痛、身体虚弱和肠胃不适。他认为,如果风险没有达到3%,他是绝不会服用的。4前列腺专家会谨慎接受PSA检测理查德&阿布林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教授。他指出:“在我1970年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时,我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抗原能够给患者带来巨大益处。现在已有人将PSA检测用于诊断前列腺癌&&因为这种蛋白质只存在于前列腺,其他任何器官内都未发现它们的踪迹。如果一名前列腺癌患者切除了前列腺,那么我们可以测量他的PSA,便能确定患者体内是否仍存在癌细胞。但我认为,用PSA检测法诊断癌症的有效性与扔硬币差不多。”阿布林认为PSA并不具有癌症特异性,它只是前列腺产生的一种蛋白。PSA水平较高,只是说明出现前列腺炎或者&&这些病有时候很麻烦,但却是良性的。正常的PSA水平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可用于进行可靠癌症诊断的阀值。所以这种检测无法区分缓慢生长的“猫咪型”前列腺癌和富有攻击性的“老虎型”前列腺癌。不幸的是,现在PSA检测已成为前列腺癌筛查的一种标准方式,导致了数百万男性患者被过度治疗&&通常是不必要的治疗,产生严重副作用。阿布林说:“我只会在接受前列腺癌治疗后进行PSA检测。如果我因为家族史面临很高的前列腺癌风险,我也会接受这种检测,但同时一定会进行其他检测,例如直肠指检,用于准确诊断我的病情。”5公共健康专家认为仅仅健身是不够的杰克&维克勒是公共健康专家,是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前营养学教授。他指出:“如果饮食略微过量,健身能够防止。但如果超重,健身恐怕不足以收到这种效果。”他举例说,如果午餐你吃了一块300卡路里的三明治,你需要游泳半个小时以上才能燃烧掉三明治带来的热量。但为了减肥,你却需要燃烧掉超过摄入量的热量,唯一的有效方式还是减少食物摄入量。在健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你还想减肥,就必须同时减少进食量,效果才会更棒。但他承认健身的确能带来很多有益健康的好处。6整形外科医生通常不会接受X光检查克里斯&沃克尔是英国利物浦骨骼与关节中心的整形外科医生。他指出:“患者通常因为僵硬和疼痛去看医生,希望医生能够做点什么,缓解症状。医生通常会让他们接受X光检查。这种检查可能发现关节出现一些劳损,诊断出他们患有关节炎,也可能诊断不出什么结果。在接受X光检查之后,患者往往失去控制,成为受害者。他们会服用抗炎药(会对胃肠产生副作用),又因担忧而不敢锻炼身体,整个人更会深受其害。”沃克尔说:“如果没有出现严重的关节炎症状,例如持续疼痛或者夜间出现疼痛,我是不会接受X光检查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关节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出现劳损。实际上,预防关节炎的最理想方式就是多运动。关节喜欢运动。剧烈奔跑和跳跃会导致关节损伤,但散步、游泳和骑车等健身方式能够缓解疼痛和僵硬,预防关节炎。除了预防关节炎外,经常健身还有助于减肥&&效果非常明显&&同时预防。”7髋关节专家称别轻信马拉松杰里米&莱瑟姆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医院的整形外科医生,尤为擅长髋关节手术。他指出:“我不会参加马拉松或者三项全能,部分原因是我这个人懒到极点。但也是由于我经常看到四五十岁的患者,因为人到中年出现关节劳损,最后决定参加这些比赛,却令关节问题加剧。”莱瑟姆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很多证据证明跑步有益于关节健康;另一方面,却不难看到,如果在寒冷的天气跑步,或者此前没有参加过这些比赛,便会面临膝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劳损加剧的风险。”莱瑟姆建议:“如果你已经人到中年且决定减肥和保持体型,你最好选择散步、游泳或者骑车等健身方式。这些健身方式更有助于关节健康。我有一台划船机,每周用它健身两三次。这种健身方式非常有益于心脏健康,对上身和下身都能带来很大益处,同时又不会给关节带来很大压力。”8哮喘专家希望减少喷雾剂的使用麦克&托马斯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初级保健研究教授,专攻呼吸道医学研究和治疗。他指出:“很多哮喘患者过度依赖喷雾剂,总觉得身上不带着喷雾剂便会失控。其实每天使用喷雾剂,反而会提高出现严重发作的风险。此外,高剂量的类固醇也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例如骨量减少、容易出现淤伤以及提高病和高血压风险。”托马斯说:“我不希望哮喘患者过度依赖他们的喷雾剂。”他表示目前正参与一项政府的研究,研究如何通过简单的呼吸锻炼和控制,来提高对哮喘的控制能力。“一旦发现哮喘病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患者自然会减少喷雾剂的使用次数。我更希望患者积极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依赖喷雾剂。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减少药物服用量。”9营养学家不会吃减脂食物减肥营养学家海伦&伯德表示:“我不会吃注明&减脂&的食物,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吃。这种标签实际上是一种误导。”伯德认为,减脂蛋黄酱或者切达干酪其实仍含有很多脂肪,只不过是比其他的稍低一点罢了。“一块减脂麦维他巧克力含有78卡路里热量,标准版本含有86卡路里热量,两者只相差8卡路里。所以我选择的通常是低脂或者无脂食物,例如酸乳酪。对于减脂食品,最好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了解是用什么物质来补偿了脂肪减少&&其实通常是用糖补偿降低的口感。”10产科医师不建议在家中英国巴尼特医院的产科医师莫尼莉&格表示:“在我看来,第一次就是一场&试验&&&如果你通过这场试验,你就会清楚地意识到第二次怀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第一次怀孕很重要。比如一些确定症状,例如前症,主要在第一次怀孕时出现,并且只在分娩时出现。基于这个原因,我绝不会在家里进行我的第一次分娩,而是选择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获得医疗干预的地方。”11运动科学家认为长时间锻炼无意义英国拉夫堡大学运动与健身教授斯图亚特&菲利普斯表示:“身为一名年轻人,我经常打橄榄球、冰球和跑步。过去的我有点假装虔诚,总是说运动时间至少要达到一小时才有意义。你必须让自己全身湿透。现在,如果运动时间超过一小时,我就会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有数据显示,时间较短的健身活动&&例如10分钟剧烈运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健康益处。菲利普斯对健身的心理和生理益处进行了研究,认为健身时间超过一小时所能带来的增量效益其实微乎其微。12外科医生称少在足部注射类固醇安迪&古尔德伯格是英国伦敦惠灵顿医院的整形外科医生。他指出:“人们去看医生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脚跟和足部疼痛,通常采用的疗法是注射类固醇,用于缓解炎症。我得承认,这种疗法是我职业生涯中给患者种下的一个祸根。”他表示,如果注射的类固醇进入腱或者附近区域,将会导致腱断裂,进而导致软脚或者扁平足。如果类固醇进入错误的部位,又会损伤跟部下方的脂肪垫&&脂肪垫用于吸收跑步和跳跃时产生的冲击力。如果脂肪垫受损,患者的脚跟骨在走路时便失去保护,所造成的伤害如地狱般可怕,几乎无药可治。古尔德伯格说:“当然,类固醇并非一无是处,有时也能带来积极功效,例如治疗。不过,我只会在一名训练有素的放射科医生的超声引导下为患者实施这种疗法。绝大多数跟部和足部疼痛其实是可以通过拉伸、换鞋子或者休息等简单方式缓解,类固醇应该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相关标签:
[]&特朗普“炮轰”药价
[]&中医药产业迎来新机遇
[]&名老中医基层服务将有补贴
[]&中医或毁在中药上?
[]&健康中国建设要把握六大规律
[]&世卫组:呼吁推广艾滋病病毒自检
[]&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发挥独特作用
[]&就医难:号贩子转战网络
第八十九期
第八十八期
第八十七期
第八十六期
第八十五期
第八十四期
第八十五期
人在生气的时候为什么会青筋暴起呢?这些青筋是啥?青筋暴起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表情代表“我生气......[详细]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抑郁症:吃药还是不吃?_参考网
抑郁症:吃药还是不吃?
曹玲对很多抑郁症患者来说,药,吃还是不吃,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药的忧虑8月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安定医院二楼打量那些候诊的人们,他们很多人是来看抑郁门诊的。这里和普通医院的候诊区没什么两样,有人在看手机,有人和家属交谈,有人盯着屏幕看有没有到自己的号,有人两眼放空,露出疲倦和略显呆滞的神情——这也正常,北京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个病往往要在喧闹的环境中等上半天,病人常常感到焦躁和不耐烦。只有两个人让我觉得略有异样。一个姑娘在一个小伙子怀里把头蹭来蹭去,好像是在抽泣。但是在医院里哭的人太多了,肿瘤医院里时常能看到蹲在墙角下泣不成声的患者和家属。此外还有一个姑娘,穿着破洞过大的牛仔裤,整个膝盖和半条大腿都露在外面。姑娘用手机看演唱会,一个外国饶舌歌手又蹦又跳,声音很大,她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抖腿,抖了至少有20分钟,周围的人并没有对她提出任何异议。“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表面上看起来和常人没有区别,你无法一眼看透他的内心。但是走进诊室,有些人哪怕四五十岁了,也会哭得一塌糊涂。”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晓虹说,她擅长治疗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这种现象在心理治疗师那里更常见,有人调侃道,看心理医生贵,一张嘴就哭上半个小时,几百块钱没了。在李晓虹的诊室,有人说着说着眼圈泛红,不光病人,家属也是如此,各个满腹心酸。病人从事各种职业,有IT工程师、律师、管理人员、学生、退休老人、失业人士……大家遇到的事情五花八门,有的和医生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有的只阐述了症状。其中一部分人还在艰难地坚持工作,一部分人已经休假或辞职。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很多患者都说:“医生,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怎么办?”“抑郁时,患者的整个评价体系都是负性的,没有办法靠个人力量变成正性的。”李晓虹说。来安定医院就诊的患者中,中重度较多,一些轻度的患者很可能选择去有精神科的综合性医院解决问题。毕竟大家对于精神专科医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上海人经常调侃:“你刚从宛平南路600号出来啊?”宛平南路600号就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而北京的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回龙观医院更是全国有名的精神专科医院,对于普通人而言,总有一种无法直视的距离感,轻易不会迈入医院的大门。李晓虹的诊断工具不多。目前临床上无法通过化验或者仪器检测来诊断患者是否有抑郁症,一些检查为了排除其他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脑部肿瘤引发激素异常也会让人表现出抑郁的症状。此外,还有些检查是为了保证服药的安全性而进行的。目前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脑成像技术,比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让人有机会更仔细地观察大脑工作。例如,fMRI可以通过测量神经递质受体在某些区域的分布和密度,来追踪脑区活动变化。使用这项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脑中哪些区域可以调节情绪,或者其他功能是如何被抑郁症影响的。但是这些技术只用于研究领域,离真正的临床诊断还有一段距离。她常用的工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精神症状自评(SCL-90)等。这些量表仅仅进行症状和严重程度筛查,临床上,疾病诊断仍需要依靠医生详细的精神检查。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既往的生活心理事件、性格特点、家族史、躯体疾病病史等进行初步的判断。通常,她会给中重度患者开药,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和其他疗法为辅。常常会有人问:“我严重到必须要吃药吗?不吃药行不行?会不会有各种副作用?会不会成瘾?会不会吃一辈子?”“为什么要建议中重度病人吃药呢?因为抑郁症是一种很容易复发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第一次发作之后有一半的患者会痊愈,另一半会复发。如果你是第一次得抑郁症,你不知道日后会不会复发。现有的研究表明,全程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复发。所以,首次发作我们就建议全疗程治疗,在发病的急性期控制住症状,症状好转后一般两三个月能恢复。恢复之后还要继续吃药,预防疾病的死灰复燃,绝不可以擅自停药。”抑郁症发作一次的自然周期是4~6个月,如果不对病情进行人为干预,初期,它也会可能自然趋于缓和。在人为干预的两三个月之内,药物能够控制症状,但是药物和疾病的发展处于相持阶段,此时如果停药,症状依然会出现。“所以,我们建议第一次抑郁症发作,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6~9个月的药之后再考虑停药。过快撤药会有撤药反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停药。”并非每个患者都必须吃药。对于一些轻度或者中度偏轻的患者,李晓虹认为可以采取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当今的循证医学表明,非药物疗法包括一些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疗效和药物相当。”但是患者如果已到中重度或者具有强烈的自杀倾向,她就强烈建议必须吃药了。“很多中重度的患者已经无力通过一些非药物的方法提高自己体内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水平,这时就必须用药物让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然后他才能够积极应对疾病和生活,否则就会进入死循环。”多巴胺、五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都是大脑内负责传递信号的化合物,也叫神经递质。多巴胺被称为幸福荷尔蒙,负责传递兴奋愉悦的信息;五羟色胺能让人产生快乐的情绪,濃度低下会让人失去动力,注意力涣散;去甲肾上腺素和人的活跃程度有关,我们的食欲、性欲都受它的影响。传统的理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大脑的某些神经递质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抗抑郁药能提升这几种神经递质的含量,让大脑的神经递质重新恢复平衡,从而恢复正常的情绪。但是抑郁症是如此复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如何用药不能一概而论。门诊有一位三十几岁的女性,婚后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怀上孩子,然而胎儿在大月份时出了问题,直接导致她患上抑郁症,初诊的焦虑和抑郁测试显示是重度抑郁。然而她急于再次怀孕,不想服药,并且通过休假、心理咨询等方法在积极恢复,复诊时抑郁和焦虑测试的分值都明显降低了。休息期间,她的家人意外受伤,对她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生活事件,让她感到紧张。李晓虹建议她继续休息,继续进行心理咨询。“如果她来复诊时焦虑和抑郁测试的分值依然很高,我就会强烈建议她吃药了。”
虽然是精神科医生,但是李晓虹也同时接受了系统心理治疗的训练。“每个医生观点不同,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我更理解她希望成为母亲的心情,况且她的目前的焦虑、抑郁水平并不高,所以可以尝试非药物干预,而且她的心理咨询师同时也在监控她的情绪状况。如果忽视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应激源,一味要求她服药,她也不会配合,觉得医生不理解她,下一次可能不来看病了,这样就把治疗的道路封闭了,反而对患者更加不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不冲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也会给病人做筛查和评估,建议重度抑郁的患者到精神科就诊。门诊时,有位年轻漂亮的苗条姑娘,先是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症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也无法很好地执行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并且回避、排斥早年发生的事情,于是心理咨询师建议她去精神科进行治疗。“病人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建议继续进行心理咨询的。做心理咨询和治疗需要调动自己的资源,一个人的资源有限,严重的病人没有足够的资源,这个时候如果非让她去调动,她会很排斥甚至加重抑郁。我们建议停止心理治疗,通过药物改善情绪,等情绪稳定后再联合心理治疗。”李晓虹说。总体来说,世界各国关于抑郁症的诊疗指南中,都把中重度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作为基础性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轻度以及中度偏轻的抑郁症,不同医生有不同的看法。安定医院院长王刚说:“按照指南的说法,轻度抑郁症未必需要吃药,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压力管理、运动调节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这些方法的总体有效性,特别是在长期治疗中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短期的疗效、长期的有效性如何?采用了这些方式之后,是否能够有效地避免复发?或者能避免患者从轻度发展为中度、重度?我觉得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支持它。”按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需要至少已持续两周出现抑郁症状才可以确诊。而王刚认为,无论是家人去世,还是失恋这样常见的打击,只要情绪低落持续一周就可以来就诊,尽早进行干预。至于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治疗过度、药物滥用等问题?王刚认为,药物滥用的问题是肯定存在的,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问题是诊断和治疗不充分,而不是过度。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包爱民长期研究抑郁症,她有一位精神科的医生朋友,朋友也曾告诉她,自己心情不好没有调整过来就吃药了。“事实上他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他觉得自己不好,就借助一些药物尽早对自己进行干预,防止变成真正的抑郁症,我认为这也是可行的。”包爱民说。抗抑郁药通常在服用几周后才会起效,但副作用却很快出现,这个阶段患者会感到非常难熬,甚至抑郁情绪进一步加重。对此李晓虹说,副作用因人而异,有些人初期服药会头晕、心慌;有些人睡眠不好、多梦;有些人恶心、消化不良;还有一些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出汗、面色潮红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副作用,一般会在服药两周之后逐渐淡化,大多数人能够适应,适应不了的医生会考虑换药。还有一些人担心吃药以后会变呆变傻,脑子坏掉。“这是不可能的,药物的化学成分是一个激动剂,是让人快乐、改善情绪的化合物。有些人觉得变呆变傻可能是因为长期在吃一些抗焦虑的药物,比如安定类药物,时间长了会影响认知,面部表情松弛,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让人产生‘呆傻的感觉。”各种研究表明,如果不进行治疗,持续不断的抑郁症同样会伤害你的身体,比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更严重。抑郁症不仅会伤害大脑,还会摧毁你的信心和自尊,让你的生活停滞甚至一团糟。“在抑郁症刚发生时进行充分的、及时的治疗能够减少抑郁症复发的概率,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干预。”王刚说。什么导致了抑郁症?有人把抑郁症比作心脏病。心脏病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导致的,包括遗传易感性、情绪因素、饮食、运动习惯等等。心脏病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萌生的,就如同血小板在动脉聚集一样,一旦你跨过了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的隐形阈值,就会患上心脏病,它将伴随你的余生。抑郁症也可能属于类似的阈限疾病,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可以承受不同的压力水平,压力一旦达到某个程度,就会把我们推向抑郁症的边缘。大脑不正常的情绪调节、遗传易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药物和医疗问题,这些事情中的几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抑郁症。“某些压力将人推入第一次真正的抑郁,一旦跨过那条线,就再也回不去了,就‘有了抑郁症。我们可以从一次次发作中恢复过来,我们可以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或者调节以后的发作,但是我们依然‘有着抑郁症。除了少部分非常幸运的、在最初就得到了有效治疗的人,对大部分人来说,轻度的心境恶劣还是会一直存在,除非接受严格的康复训练。”美国心理治疗师理查德·奥康纳(Richard O'Connor)在《走出抑郁》一书中写道,他也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在家庭中传播。王刚分析认为,从抑郁症发病机制来看,遗传因素排在首位,遗传在其中的贡献度大概是百分之四五十。“所以我们关注的第一个人群,就是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追踪自己的父系、母系这两系,三代之内如果有抑郁症的患者,你就应该关注是不是有抑郁症的风险。”此外,非遗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与抑郁癥患者一起成长的人可能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看着沮丧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模仿那个人的行为。如果他从小习惯了父母连续很多天在床上躺着,可能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抑郁症的发病和年龄、性别也有关系,儿童期男女发病率没有差别,但是进入育龄期后,女性是男性发病率的两倍,这样的差异在进入老年期后消失。“这和女性身体的激素波动有关,除了每个月的月经周期,怀孕生产和绝经期也是两次重要的激素波动期。”包爱民说。虽然传统观念认为,抑郁症是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失衡所致,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简单的一种化合物过高,另一种化合物过低导致的问题。许多化合物在神经元内部和外部发挥着作用,大脑中数以百万甚至十亿的化学反应构成的动态系统,支撑着你的情绪、感知,以及对生活的体验。
“正是因为情况如此复杂,即便你看到两个人可能有着类似的抑郁症状,但是患病的内在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有效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李晓虹说。研究人员认为,相比于特定的大脑化合物,神经细胞连接、神经细胞生长,以及神经回路的功能更为重要。然而,他们对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理解远远不够,许多问题并没有答案。目前,科学家认为在抑郁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区域是杏仁核、丘脑和海马。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较小。例如,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fMRI研究中,对24名有抑郁症病史的妇女进行了研究。平均而言,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比正常人小9%~13%。女性患抑郁症的次数越多,海马体越小。压力因素可能在海马缩小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压力可以抑制海马中新的神经元产生。那么,海马中新的神经元与情绪低落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吗?抗抑郁药物进入人体内会很快改变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但是病人感到好转却是几周以后的事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想,如果抑郁症是神经递质水平低下引起的,为什么神经递质水平迅速增加之后并没有很快显示疗效?答案可能在于,情绪好转只会随着神经生长,形成新的连接而改善,这个过程需要几周时间。动物研究表明,抗抑郁药能促进海马内神经细胞分支生长和增强。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药物的真正价值可能是产生新的神经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改善神经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如果是这样的话,研发促进神经生长的药物或许会看到更快的治疗效果。虽然如今常用的第三代抗抑郁药已经副作用更少、起效更快,但是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对患者有效。有的药物对这个患者有效,有的药物对那个患者有效,还有一些患者对任何药物都没有反应。对此,医生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试错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再调整药物。包爱民说,人的大脑里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被神经纤维连接起来,神经纤维在人脑中缠绕了10万公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比中国高铁网复杂无数倍。“高铁网络上有的是小站,有的是枢纽站,比如上海站。假设上海站出了问题,它会使得和它发生关系的站点都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你去调节完善北京站肯定无效。如果抗抑郁药是针对北京站的,对上海站就不会有效果。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实际情况更加复杂,这样可以简单解释为什么有些药物并不起效。”一种喷防自杀的新药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中,起效最快的需要一周时间。这对那些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还是太慢了。王刚说,曾有被家人拖来看急诊的抑郁症患者,一路上两度试图钻到车轮底下自杀。对于患者的家人和临床医生来说,如果有一种能立刻打消自杀念头的药该有多好。王刚正在研究一种名为艾氯胺酮(Esketamine)的药物,这是氯胺酮(Ketamine)的异构体,而氯胺酮是一种常见麻醉药,同时也是臭名昭著的毒品,俗称“K粉”。2000年,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利用氯胺酮作为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他们发现,它比传统的抗抑郁药物更快地改善情绪,当传统药物失效时它也能起作用。与一般抗抑郁药不同,氯胺酮几个小时内就开始有效。对于有自杀意向的人,这种快速的效果可以挽救生命。耶鲁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杰拉德·萨纳科拉(Gerard Sanacora)曾给上百位重度抑郁症患者使用过低剂量的氯胺酮。他在接受采时访称,经常有许多医生问他怎么能给病人提供如此有潜在危险的药物,他都用同样的话回复他们:“如果你有病人已经接受了正规的治疗,却在短时间内仍极有可能严重自虐甚至自杀,那为什么不试试这类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伴有自杀风险的重度抑郁症患者,通常采用电休克治疗。但电休克治疗有一定副作用,使用也受到一定局限。而氯胺酮见效快,疗效显著、创伤小,显示出临床优越性。或许正是考虑到氯胺酮应用的某些效果与电休克相近,国外一些学者也把它形象地称为“静脉电休克”。与抗抑郁药不同,抗抑郁药通过转移大脑化学物质的平衡如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来工作,而氯胺酮则被认为改变了脑细胞相互通信的方式。它阻断了一种称为NMDA的受体,这种受体在大脑信号传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被认为会加重抑郁症。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把强生公司的艾氯胺酮和艾尔建公司的Rapastinel列入“突破性疗法”,这两种都是氯胺酮类药物。获得“突破性药物”认证的药物开发能得到包括FDA高层官员在内的更加密切的指导,保障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试想一下,如果有患者想自杀,给他喷点药,他就开开心心地走了,那该多好。”王刚说。他目前正在进行鼻内吸入式氯胺酮药物的临床后期研究,这种给药方式比静脉注射更加方便。但氯胺酮也不是特效药,现在并没有证据表明病人一经用氯胺酮,抑郁就能得到根治。药物的初始效果在1~3天内就会消失,长期效果如何依然不得而知。王刚的一项研究是把氯胺酮联合原有的抗抑郁药使用,看看能否促进原有抗抑郁药快速起效。一般来说,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是服药两周后,他们希望通过氯胺酮和药物联合,让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将抗抑郁药无法起效的时间覆盖掉,使整个治疗作用连起来。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氯胺酮单次给药联合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可快启动和增加艾司西酞普兰的抗抑郁疗效。科学家们想得更远,他们试图了解氯胺酮能否作为一种预防抑郁症出现的药物使用。有研究表明,氯胺酮能夠预防情绪紊乱的出现。在伊拉克受伤的美国士兵使用了各种麻醉药包括氯胺酮,由于氯胺酮能引起幻觉,外科医生原本担心它会引发与战争有关的幻觉,使得士兵患有精神病的风险提高。结果却发现了相反的情况。年在伊拉克受伤的2.5万名服役人员中,接受氯胺酮治疗的退伍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较低。在因烧伤而住院治疗的平民和士兵中,多达45%的人最终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战场上使用氯胺酮治疗的士兵,尽管有更严重的烧伤,需要更多的手术以及更长的住院时间,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却减少了一半。科学家正在研究,是否可以使用氯胺酮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给军人、被强奸者、车祸以及大规模枪击事件的幸存者使用。不过,并非每个人都相信氯胺酮是一个安全的赌注,它的长期安全性也是一个未知数。“研究还在继续,患者需要更好的药物。”王刚说。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4期
三联生活周刊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抑郁药会有耐药性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