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这么痛为什么中国无痛分娩中国行2017却只有10%?

生孩子真能不痛?揭秘无痛分娩在中国为何不普及!
“想要顺产,但又怕痛?”恐怕这是大多数准妈妈分娩恐惧的主要原因啦!不过近年来,有不少医院推出了“无痛分娩”的生产方式。那么,无痛分娩真能让生孩子不痛吗?会不会延长产程?麻药对妈妈和宝宝有没有什么影响?
针对妈妈们比较关心的这些问题,本期《孕妈成长记》,袋鼠麻麻邀请到和美医疗高级育婴讲师、原北京妇产医院护士长王宏茹,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王宏茹,和美医疗高级育婴讲师,原北京妇产医院产科护士长,中国著名母婴护理专家,从事产科临床及护理管理工作36年,致力于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
点击下方视频,高级育婴讲师王宏茹告诉您:无痛分娩:真能让生孩子不痛吗?
(视频地址:)
什么是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医学上称之为“分娩镇痛”,生产的过程与顺产相同,是一个自然分娩的过程,所以具备自然分娩的全部优点。
“分娩镇痛”需要借助硬膜外麻醉来实现,麻醉药通过软管慢慢地输入到准妈妈的身体里去,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用上麻药后,如果医生允许,妈妈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在房间里吃饭、喝水、入厕、看电视,甚至还可以来回走动。
“分娩镇痛”一般从宫口开两指后开始使用,持续到宫口开全,直到分娩完。这种分娩方式不用进手术室,在产房就可以完成,简便、快捷。
关于无痛分娩,准妈妈最关心的4大问题
1、无痛分娩真的无痛吗?
据统计,做“分娩镇痛”的准妈妈有85%感到完全不痛,12%有很大程度的疼痛缓解,这是因为每个人对麻醉药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
其实“分娩镇痛”的目标是减痛和镇痛,而不是无痛。这是因为分娩是需要宫缩、需要力量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宫缩,分娩是完不成的,所以在宫缩时,孕妈还是会感觉到一些疼痛的。
不过,准妈妈们请放心,分娩镇痛所用的药量仅仅是剖宫产的1/10,这个药量既不会让妈妈感觉太痛苦,也不会让宫缩受到抑制。
而且是在第一产程结束,即将开始第二产程分娩时,麻醉师才会减小麻醉药的剂量,适当增加一些妈妈的疼痛感,便于分娩时用力。
2、无痛分娩会延长产程吗?
有多个临床研究证明,使用“分娩镇痛”后,第一产程变化不大,甚至可能是被缩短了,第二产程可能延长约13分钟。不过,相对于第二产程2~4小时的时间来说,13分钟实在说明不了什么。
王宏茹老师表示:”其实,在生宝宝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母婴情况是否良好,而不是产程的长短。想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产程的担心就完全可以忽略了。“
3、麻药会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吗?
王宏茹老师指出,大多数新妈妈的腰背部疼痛,是因为坐月子时太劳累所造成的,而不是使用麻醉药的后遗症。
但是如果新妈妈疼痛的部位比较局限,正好是做麻醉的那个部位,则有可能和手术有关,因为硬膜外麻醉毕竟属于创伤性的小手术。不过,妈妈们不用担心后遗症的问题,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腰痛也会慢慢会好转、逐渐消失的。
至于健康影响,你可以想一下,分娩镇痛的麻醉用量只是剖宫产的1/10,所以,其实对比剖宫产,对妈妈和胎儿的影响更小。
4、为何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普及率很低?
在国外“分娩镇痛”已经是常规的分娩形式,85%的美国产妇选择“分娩镇痛”,英国则高达90%,但在我国的普及率特别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医生观念问题、麻醉医生的缺乏……再有就是费用问题,因为麻醉医生需要持续地对产妇进行监护,而一个产程平均下来约有10个小时,自然费用偏高……这也是分娩镇痛在一些高端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开展要多的原因。
高级育婴讲师王宏茹表示:
无痛分娩虽好,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准妈妈。有心脏病、过敏、做过腰椎手术、腰部有外伤等情况的准妈妈,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由医生来决定能否使用这种分娩方式。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们深知天下父母心,用最专业的医学知识,为家长提供袋鼠式的育儿指导。
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儿童医院、北大第一医院等医院的全国顶尖儿科专家汇聚在此
今日搜狐热点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该航班上共有239人,其中中国人154名。
a:疼痛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分娩镇痛只能减轻痛感而并不是完全无痛,应对分娩过程有正确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b:孕妇使用分娩镇痛前应先与家人达成共识,在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或助产士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方法。
/19分娩所带来的痛
这是一个显然存在的问题,并贯穿着第一次作准妈妈的孕妇生涯的每一天-“我在分娩时到底会怎样?”通常,在当真提出这个问题后,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哦,相信我,你到时会知道的。”接下来产妇们经历的将会是比描述更疼近十倍的阵痛与产痛,毫无疑问,让妈妈们终于体会到:是的!在分娩时你就会知道是怎样的情况。
什么叫无痛分娩?
镇痛分娩是临床产科医学中的学术词汇,通常称为“无痛分娩”。对麻醉医生的操作来说叫分娩镇痛更为严谨。
无痛分娩是否真的不痛?
一般来讲,“无痛”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分娩中实现的困难较大,人们往往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如果将疼痛按0~10级来区分,我们通过分娩镇痛能让产妇的疼痛降低到4~5就算是很理想的镇痛效果了。
一般医院选择的分娩镇痛的方法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椎管内持续注药镇痛法,也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明显的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方法是在产妇的腰椎处插入一根小导管,药物则经过导管缓慢释放,并配有镇痛泵。
麻醉后对产妇的帮助:
1)镇痛效果好,起效快,明显减轻宫缩引起的疼痛感,尤其适合因害怕分娩疼痛而产生恐惧感的产妇。
2)产妇清醒,可以如常进食饮水,能主动配合分娩的全过程,并能自主地掌握镇痛泵。
3)基本无运动阻滞,实施后仍可下地行走,自由活动。
4)满足外阴部伤口的缝合手术时和术后的伤口镇痛。
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无痛麻醉?
a:因各种理由产妇拒绝麻醉
b:穿刺局部或全身感染
c:凝血功能障碍
d:不具备母婴监护,麻醉意外抢救手术设备,技术力量
e:使用抗凝剂者
f:有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者
无痛麻醉使用的最佳时机
分娩分三个产程:
第一产程是指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这个过程又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
第二产程指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
第三产程指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
通常第一产程潜伏期痛苦不明显,整个产程中以活跃期疼痛最剧烈,也是无痛分娩大显身手的时期,过早实施可能造成产程延长,所以掌握实施时间很重要。第二产程继续大剂量麻醉可能干扰产程进展情况,所以,现在国内、外的一般方法是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实施镇痛麻醉,通常数分钟内起效,持续至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后调整剂量或停止。麻醉医生根据不同产妇对疼痛的敏感程度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达到产妇满意的镇痛效果。
无痛麻醉会否有副作用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矛盾的,分娩镇痛也不例外,它在显现它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并发症,比如:低血压、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下肢麻木、寒战、尿潴留等。
上无痛麻醉后的人体状态及注意事项?
a:疼痛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分娩镇痛只能减轻痛感而并不是完全无痛,应对分娩过程有正确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b:孕妇使用分娩镇痛前应先与家人达成共识,在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或助产士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方法。
c:实施分娩镇痛需要选择适当时机,应在产程进展稳定,宫口开至2~3CM后或产程进展到最佳时机时,使用效果最显著,过早使用则有可能延长产程。
d:如下地活动,务必先请家人帮忙搀扶,以防药物或多或少的对运动神经造成的阻滞影响肌力,导致摔倒等意外。
本文相关新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3月6日,女教工参加山东师大为庆祝“三八”节举办的拔河比赛...
作为春晚舞台上魔术界的元老人物。刘谦已经上过了四次春晚,...
瑞典著名摄影师Jesper Anhede于2013年7月在冰岛北部旅行一周...
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二,也是过年前倒数第二个李村集。春节临...
本书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正在加载中
|||||||||||||
||||||||||||当前位置: >
> 生孩子这么痛,为什么中国只有10%的妈妈选择“无痛分娩”?>>正文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7726次 
生孩子这么痛,为什么中国只有10%的妈妈选择“无痛分
陕西榆林产妇跳楼身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家属和医院,到底是谁拒绝剖腹产,目前是事件的核心,而涉事医院和产妇家属各执一词。
但毫无疑问的是,产妇在跳楼前承受了难以忍受的临产痛苦,因此剖腹产、无痛分娩等也成为此次事件中被聚焦的关键词。那么,分娩…
陕西榆林产妇跳楼身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家属和医院,到底是谁拒绝剖腹产,目前是事件的核心,而涉事医院和产妇家属各执一词。但毫无疑问的是,产妇在跳楼前承受了难以忍受的临产痛苦,因此剖腹产、无痛分娩等也成为此次事件中被聚焦的关键词。那么,分娩到底有多痛?顺产到底有多痛在分娩过程中如何缓解疼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顺产究竟有多疼?亲历者们把分娩之痛形容为“断了十二根肋骨的痛”、“小腹曲线型爆炸疼”,以及“被人用大锤抡小腹八小时”——想象你的手被车门猛砸下去,可见这种疼痛是多么的撕心裂肺。央广网9月6日报道,根据国外的统计,只有大约1%的幸运产妇感觉生小孩不太痛。医学研究表明,产痛的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的剧痛和肝肾结石的绞痛,是排名第三的疼痛。而分娩期间,产妇可能要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且疼痛通常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为了让男人感受女人生孩子时的痛苦,美国媒体Buzzfeed用电流刺激模拟的方式让4个小哥体验了一下分娩之痛,当他们无法承受的时候只要喊出“无痛分娩”即可停止实验。并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到最后……跟挨了一刀的痛不太一样,没有具体疼痛点,像是跟着你心跳的痛。而分娩期间,产妇可能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且疼痛通常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产痛源于一波波的宫缩,那是一种有间隔性放射性腹痛,不只局限于下腹部,还会放射至腰骶部、盆腔及大腿根部,它常常是隐隐的痉挛疼痛,随宫缩的力度加大而逐渐加剧,通常由轻、中度疼痛开始,持续几个小时,逐渐过度到剧烈难忍。每个产妇的感受都是不同。对初产妇而言,疼痛时间往往很长。仅仅潜伏期就有平均8小时,而进入快速进展期的时段,疼痛会更为剧烈。产痛是一种很独特的疼痛,除了产妇自身的因素,产痛还跟胎位有关。研究还发现,中国人产程通常要比欧美妇女长。中国仅不到10%产妇无痛分娩欧美达80%以上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有了很多方法来缓解产妇的疼度,常说的“无痛分娩”在医学上其实叫做“分娩镇痛”,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分娩时的疼痛较少甚至消失。目前常用的无痛分娩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性镇痛(如精神安慰法、呼吸法等);药物性镇痛(如笑气吸入法、肌注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法)。3月8日发布的《中国无痛分娩白皮书》称,从整体现代医学思维角度看,椎管内分娩镇痛用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数据显示,在177个成员中,总剖宫产出生量为3千万。2010年的数据显示,有69个国家的剖宫产率大于15%,共有6200万例不必要的剖宫产,每年剖宫产的平均医疗花费总额为2320万美元。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享受无痛分娩产妇比例不足1%——我国推广无痛分娩》的文章,披露了分娩镇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艰辛。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产妇能够享受到无痛分娩。而欧美等地的无痛分娩比例都在80%以上。早在1964年,无痛分娩在技术上已不是难题,且无需高昂设备,但为何在中国发展不了呢?《白皮书》表示,缺乏相应的经济回报被认为是分娩镇痛未能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从人力资源和经济成本核算来看,这样做并不划算。据南方日报今年5月报道,目前深圳开展椎管内镇痛分娩的医疗机构只有几家市、区级妇幼保健医院和高端民营妇儿医院,很多综合性三甲医院几乎没有开展无痛分娩,也不会主动去向产妇推荐此服务。“不开展主要是麻醉科人手不够。”深圳市某三甲医院产科医生如是说,虽然椎管内镇痛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有5年左右临床经验的麻醉师就可以完成,但现在深圳各个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都处于紧缺状态,无法安排更多的人手提供镇痛分娩服务。“麻醉绝对不仅仅是’打一针’这么简单。”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李元涛说。无痛分娩不仅需要麻醉师进行椎管内穿刺、麻醉,还需要全程监护,和普通手术相比,生孩子普遍都要几个小时甚至10多个小时,麻醉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要大范围开展无痛分娩,必须要求医院配备充足的麻醉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副主任黄晓雷说:从下午5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一般有10多台无痛分娩,最多的时候20多台,但只有一个麻醉师值班,整晚就处在高度应急状态,连休息时间也没有。常常是一个还没忙完另一个就叫了,分身乏术。“除了麻醉师普遍缺乏,还有医院管理上的因素,因为无痛分娩导致人力物力成本较高。”曾在公立医院工作过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产科主任邓兴书表示,“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做无痛分娩划不来”。在珠三角地区,无痛分娩医疗服务已纳入医保范畴,收费标准是700多元,但与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剖宫产价格来说,还是相差甚远。“我们医院去年做了例无痛分娩,平均每天至少有十几例,从成本核算上来讲,其实也不是很理想。”李元涛说,经济回报低是很多综合性医院不愿开展无痛分娩的一个重要原因。每经编辑 王嘉琦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南方日报等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其他用户正在看1、从新东方名师到靠比特币“睡一觉赚2亿”,李笑来是天使还是骗子?2、昨晚,特朗普一声令下,80万人梦碎!美国炸开了锅3、“五星级酒店,你们为何不换床单?”涉事酒店终于回应,最后一句亮了4、虐童、跑路、食品安全事件频出,这家天价幼儿园却要到美国上市了!生孩子这么痛,为什么中国只有10%的妈妈选择“无痛分娩”?
陕西榆林产妇跳楼身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家属和医院,到底是谁拒绝剖腹产,目前是事件的核心,而涉事医院和产妇家属各执一词。
但毫无疑问的是,产妇在跳楼前承受了难以忍受的临产痛苦,因此剖腹产、无痛分娩等也成为此次事件中被聚焦的关键词。那么,分娩到底有多痛?
顺产到底有多痛
在分娩过程中如何缓解疼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顺产究竟有多疼?亲历者们把分娩之痛形容为“断了十二根肋骨的痛”、“小腹曲线型爆炸疼”,以及“被人用大锤抡小腹八小时”——想象你的手被车门猛砸下去,可见这种疼痛是多么的撕心裂肺。
央广网9月6日报道,根据国外的统计,只有大约1%的幸运产妇感觉生小孩不太痛。
医学研究表明,产痛的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的剧痛和肝肾结石的绞痛,是排名第三的疼痛。而分娩期间,产妇可能要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且疼痛通常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为了让男人感受女人生孩子时的痛苦,美国媒体Buzzfeed用电流刺激模拟的方式让4个小哥体验了一下分娩之痛,当他们无法承受的时候只要喊出“无痛分娩”即可停止实验。并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到最后……
跟挨了一刀的痛不太一样,没有具体疼痛点,像是跟着你心跳的痛。
而分娩期间,产妇可能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且疼痛通常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产痛源于一波波的宫缩,那是一种有间隔性放射性腹痛,不只局限于下腹部,还会放射至腰骶部、盆腔及大腿根部,它常常是隐隐的痉挛疼痛,随宫缩的力度加大而逐渐加剧,通常由轻、中度疼痛开始,持续几个小时,逐渐过度到剧烈难忍。每个产妇的感受都是不同。对初产妇而言,疼痛时间往往很长。仅仅潜伏期就有平均8小时,而进入快速进展期的时段,疼痛会更为剧烈。
产痛是一种很独特的疼痛,除了产妇自身的因素,产痛还跟胎位有关。研究还发现,中国人产程通常要比欧美妇女长。
中国仅不到10%产妇无痛分娩
欧美达80%以上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有了很多方法来缓解产妇的疼度,常说的“无痛分娩”在医学上其实叫做“分娩镇痛”,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分娩时的疼痛较少甚至消失。目前常用的无痛分娩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性镇痛(如精神安慰法、呼吸法等);药物性镇痛(如笑气吸入法、肌注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法)。
3月8日发布的《中国无痛分娩白皮书》称,从整体现代医学思维角度看,椎管内分娩镇痛用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数据显示,在177个成员中,总剖宫产出生量为3千万。2010年的数据显示,有69个国家的剖宫产率大于15%,共有6200万例不必要的剖宫产,每年剖宫产的平均医疗花费总额为2320万美元。
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享受无痛分娩产妇比例不足1%——我国推广无痛分娩》的文章,披露了分娩镇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艰辛。
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产妇能够享受到无痛分娩。而欧美等地的无痛分娩比例都在80%以上。
早在1964年,无痛分娩在技术上已不是难题,且无需高昂设备,但为何在中国发展不了呢?
《白皮书》表示,缺乏相应的经济回报被认为是分娩镇痛未能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从人力资源和经济成本核算来看,这样做并不划算。
据南方日报今年5月报道,目前深圳开展椎管内镇痛分娩的医疗机构只有几家市、区级妇幼保健医院和高端民营妇儿医院,很多综合性三甲医院几乎没有开展无痛分娩,也不会主动去向产妇推荐此服务。
“不开展主要是麻醉科人手不够。”深圳市某三甲医院产科医生如是说,虽然椎管内镇痛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有5年左右临床经验的麻醉师就可以完成,但现在深圳各个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都处于紧缺状态,无法安排更多的人手提供镇痛分娩服务。
“麻醉绝对不仅仅是’打一针’这么简单。”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李元涛说。无痛分娩不仅需要麻醉师进行椎管内穿刺、麻醉,还需要全程监护,和普通手术相比,生孩子普遍都要几个小时甚至10多个小时,麻醉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要大范围开展无痛分娩,必须要求医院配备充足的麻醉师。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副主任黄晓雷说:
从下午5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一般有10多台无痛分娩,最多的时候20多台,但只有一个麻醉师值班,整晚就处在高度应急状态,连休息时间也没有。常常是一个还没忙完另一个就叫了,分身乏术。
“除了麻醉师普遍缺乏,还有医院管理上的因素,因为无痛分娩导致人力物力成本较高。”曾在公立医院工作过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产科主任邓兴书表示,“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做无痛分娩划不来”。
在珠三角地区,无痛分娩医疗服务已纳入医保范畴,收费标准是700多元,但与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剖宫产价格来说,还是相差甚远。
“我们医院去年做了例无痛分娩,平均每天至少有十几例,从成本核算上来讲,其实也不是很理想。”李元涛说,经济回报低是很多综合性医院不愿开展无痛分娩的一个重要原因。
ID:touzireport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生孩子究竟有多疼?为什么只有1%的产妇享受过无痛分娩
麻醉剂被发明出来后,曾经有几十年不让分娩女性使用,因为在当时,女性受苦被认为理所应当。
而在今天的中国,只有不到1%的“幸运儿”能够采用无痛分娩,而美国的这个数据是61%。
所以,在中国,推行无痛分娩变成了一件「不划算」的事。
而今天,在陕西榆林,一位待产孕妇从医院楼上下坠身亡,一尸两命。这个案件到目前仍有不同说法,医院和患者家属各执一词,未有定论。
生孩子究竟有多疼?
4年前,怀孕的我跟妈妈商量起如何分娩,她告诉我:「能剖就剖吧」,原因是「少受罪」。妈妈那个年代的女性大多认为,剖宫产至少可以减轻产痛。
顺产究竟有多疼?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有700多条答案,回答的大部分为亲历者,她们把这种「无加持、徒手顺产」的分娩痛形容作「断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小腹曲线型爆炸疼」,以及「被人用大锤抡小腹,抡了八小时」
仅有两个答案表示其实不怎么疼。根据国外的统计,大约只有1%的幸运产妇感觉生小孩不太痛。
医学研究表明,产痛的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的剧痛和肝肾结石的绞痛,是排名第三的疼痛。
产痛是女性的「专利」,一个例外是墨西哥的惠乔尔人(Huichol)。这个种族认为生产之苦应该男女共同分担,生产时,产妇会抓着一根绑在丈夫睾丸上的绳子,每一次阵痛,她就会拉扯绳子,好让男人也「阵痛」。
在我目睹的一次分娩痛体验活动中,准爸爸们在肚皮上接上可以用电流模拟宫缩刺激的分娩阵痛体验仪,两位准爸爸中的一个在4级疼痛时便全身颤抖,赶紧叫停,另一个坚持到了7级,几秒钟之内,他面部抽搐,出了一身冷汗。
「跟捅你一刀的痛不太一样,没有什么疼痛点,就像是跟着你心跳的痛。」
而分娩期间,产妇可能要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且疼痛通常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产痛源于一波波的宫缩,那是一种有间隔性放射性腹痛,经常伴随着腰痛。对初产妇而言,疼痛时间往往很长。仅仅潜伏期就有平均8小时,而进入快速进展期的时段,疼痛会更为剧烈。
除了产妇自身的因素,产痛还跟胎位有关,当胎儿是枕后位——即胎儿面向母体的前方而非尾骨时,产妇会体会到一种持续性的压迫型腰痛,这种腰痛在宫缩期间也不会缓解,因胎位导致的腰痛性分娩期间,产妇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机会。研究还发现,中国人产程通常要比欧美妇女长。
助产士门诊门口,我碰见了一位38周的孕妇C正在候诊,她希望咨询助产士考虑这次是否还选择顺产。这位80年出生,正在低头数着胎动的准妈妈有个滚圆的肚子,她增重了接近19公斤,看上去仍有锁骨。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
C的母亲,一位曾在产房作为陪产家属亲历了女儿分娩全程的老阿姨,激动地描述了她女儿第一胎分娩时的情况:2005年,没有分娩镇痛,剧烈的阵痛持续了两天两夜,最后由医生手工扩开产道,生完后,重度撕裂的产道曾一度让缝合的医生几乎无法下针。
「可受罪了,我女儿特别坚强。」对于女儿的即将到来的分娩,老阿姨叹口气「能剖就剖吧。」
另一半人永远不会懂这种折磨
知道我要写无痛分娩,我的一位朋友,经历过无痛分娩和顺转剖的J告诉我:「我一定要赞美发明了无痛分娩的人。」3年前,J不眠不休疼了两天,医生终于决定,她的产程已经可以上无痛了。
「(无痛)一打进去,我就睡了20分钟,太累了。」
积攒完体力,四小时后,她开始试产,「换了三拨医生,评估后都认为我的头盆不对称,最后决定剖。」不需要重新穿刺,直接加大麻醉量,她剖宫产生下了7斤多的大头儿子。
回顾自己的整个产程,J对最终的转剖并没有特别遗憾,「无论如何,我觉得上无痛让我获得了休整的机会,后来也配合医生尝试了顺产,也能头脑清醒的考虑要不要转剖……」
寻找有效减缓产痛的方法,是全世界几乎每种文化的女性从未停止过的探索。
曾经采用过的办法包括罂粟壳和大麻做的汤药、催眠或针灸镇痛,甚至利用放血法为神经减压。
但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对分娩痛的医学干预一直不是主流,在普利策奖图书《天空的另一半》中指出,「麻醉剂被研发出来后,几十年来不让分娩妇女使用,因为妇女受苦被认为理所应当」。
上上个世纪,产科医生辛普森曾经断言:「医学界一直反对使用分娩镇痛,但作用不大,我们的产妇一直在给我们施加压力,分娩镇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1847年,辛普森首次利用乙醚为一位骨盆畸形的产妇进行了无痛分娩。1853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生育第八子时选择了吸入氯仿来缓解产痛。而同年在遥远的东方帝国,慈禧太后刚刚被封为懿嫔,三年后她才生育。
分娩镇痛出现后不久,美国和英国的妇女便发起了社会运动要求分娩镇痛。这些抗争的中心议题是让所有的女性都能享受到这种人性化的分娩方式。
「这个国家还保留着很残酷的等级差别,就像我们还生活在石器时代,有钱的准妈妈可以不用遭受分娩的痛苦,而贫穷的却还是一如既往。」
20世纪早期,一位美国女记者写道:女性们呼吁医生,要是能成功帮她们从产痛中解脱出来,就能使「一半的人类免受这个古老的折磨,而另一半人(男性)是永远不会懂得这种折磨的。」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在欧美国家,分娩变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产物,在产妇们夺回自己对分娩控制权的呼声中,不使用药物干预的「自然分娩」再度盛行,著名的拉梅滋呼吸法便是出现于那个时期。
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硬膜外镇痛(一种区域麻醉)形式的分娩镇痛开始大幅流行,根据当时的数据,年间,在全美的各大医院,硬膜外镇痛分娩的比例有2/3。
因为病床上躺的是「她」
最初,中国并没有落下很远,1964年,通过对67名「熟人帮忙」式分娩镇痛的案例的分析,张光波医生在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作了名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报告。报告发表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
因为怀疑产程早期的分娩镇痛有可能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的概率,在上世纪,妇产科内部的主流意见大多是宫口开到5厘米以上才考虑进行硬膜外镇痛。
直到2006年,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和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别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在产程启动后,产妇对镇痛的要求就是分娩镇痛的指征(而不是宫口的大小)」。
这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产科麻醉研究上的一个巨大进展。
而在2004年的一篇新华网的文章中提到,「尽管相关技术20年前就已经成熟,但中国年均2000万名产妇中,迄今累计只有约1万名享受到了无痛分娩,比例不到1%。」
根据北大医院的调查,全国「只有约10家医院全天提供无痛分娩服务,其他医院或放弃或只对个别关系户提供服务」。
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麻醉科的胡灵群医生很吃惊地知道了那个1%,当时在美国,官方发布的分娩镇痛率是61%。
经过两年的筹备,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同年,由胡灵群带队的「无痛分娩中国行」团队来到了中国,他们期望通过对医护人员和产妇的教育来提高中国无痛分娩的使用率。
在10年内能让中国顺产产妇中无痛分娩的使用率达到10%,并使得生产过程中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以及剖宫产率的下降。
在那一年的队员们写下的手记中,来自俄亥俄州的产房护士詹金斯惊异于中国产妇在产痛面前的平静和控制力,也享受这里的产妇们给她的信任和尊重感。
她写道:「我们美国产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客气了。不是问我可不可以要个硬膜外?而是说什么时候麻醉医生来给我硬膜外!为什么要等这么长时间?」
在《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中写道:「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分娩镇痛和重症监护几乎在同一时期重新起步。到了2011年,前者(重症监护)几乎遍及了每家医院,而后者(麻醉医生24小时不离开产房的分娩镇痛)几乎没有。」
为什么在30年后的今天,无痛分娩在中国是这样一个状态?胡灵群曾把这个疑问抛给了他的两位美国朋友——波士顿麻省总院的产科医生哈罗德?马克尔维兹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产科麻醉主任帕梅拉?弗勒德。
「一男一女,一个产科,一个麻醉科,在不同地点,相互也不认识的两个人」,却给出了一个惊人相似的答案:要看病房里躺的是谁。「产房里是产妇,一个女性群体」。
安全性和效果之争
2008年的无痛分娩中国行团队中,随队的翻译,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彭萌萌记录道:「我和一位医生在值班时遇到了一例产妇婉言拒绝了分娩镇痛。追问原因时,那位产妇说,没听说过,不知道什么东西,我(的产程)也差不多了。」
「在这里很多产妇,甚至医护人员都不知道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好处,好像谈的多是负面的东西。」彭萌萌在笔记中写道。
尽管已经有了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无痛分娩的安全性,为了避免所谓的「不良影响」,在剧烈的产痛下,大量的国人选择了剖宫产。
2011年,人民日报的《剖出来的世界第一,为何剖宫产高烧不退》中,提到中国的剖宫产率46.2%,位居世界第一。「怕疼」是很多产妇要求剖宫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痛分娩真的可以完全无痛吗?这涉及很多数字,以及分寸的把握。希望达到的镇痛效果中,专业人士认为最理想的一种是感到子宫收缩但不痛。但除此外,因为剂量和个体差异的原因,产妇们会有各种反应:感到三分痛、感到比以前缓解一些、能行走的分娩镇痛,或是感觉不到任何东西。
一项美国2000年左右的研究显示,大约有12%的产妇仍能感到疼痛指数大于3的痛感,这其中,开始有效又(随着宫缩增强)变成无效的占6.8%。
中国产妇于家属对无痛分娩最大的担忧在于它的安全性,会不会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下称「红房子医院」)麻醉科主任黄绍强表示:「现在的硬膜外麻醉所用的浓度只有手术麻醉时浓度的1/5~1/10,到达胎儿的剂量微乎其微,其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在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妇女医院的产科主任编写的一本小册子中提到,硬膜外间隙注入药物,不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是极其微量的。
「生孩子过程中使用的口服、肌注、静脉等其他途径给的药物的一部分是要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硬膜外给药最大的不同是胎儿接触镇痛药物的微量性,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在那间产房,大部分麻醉医生都是男性——劳动强度太大。
黄绍强向我讲起一些麻醉的细节,「产程的早期只需要一些小剂量的低浓度的就够了,越到产程后面,宫缩越来越强,频率也越来越频繁,这时我们通常采取的是增加剂量,但有时剂量增加也不一定够,这个时候需要的其实是稍微把那个浓度调高」。然而因为人力的原因,这一点很难达到。
「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个性化,但大多数可能做不到。」在这间产房,大约有60%~70%的产妇可以享受到无痛的服务,「除了禁忌症、产程进展过快,以及一些特殊的个人原因,基本上,只要有要求,我们就会给她们上」。
在黄绍强的办公室,我看到了那套被很多产妇形容为让人「从地狱到天堂」的硬膜外设备。
一个女士坤包似的小盒子,负责均匀地向产妇体内泵入麻药,一根细线连着一支可以按压的控制器,刚好握在手心,产妇在镇痛效果不足时按压便可额外泵入麻醉药物,增强麻醉效果,还有穿刺用的针管、透明的软管。操作时,产妇身体蜷成虾状,穿刺针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那是脊髓腔外的一个充满神经根的潜在腔隙。
白天,红房子医院的产房不是很繁忙——前一天的夜里,那里出生了5个婴儿。整个上午,待产床上只有零星几个产妇,安安静静的。这安静得益于无痛分娩的采用。
「从前的产房,大老远就能听到,杀了我吧,医生,给我剖吧,」产房护士长的毛丽萍这样告诉我。这里的医护人员口袋里都揣着一张「疼痛程度数字估量表」,如果产妇达到了上面「中度疼痛,轻度影响睡眠」的3分以上,就可以进行分娩镇痛了。
「经常的情况是,我们问产妇,疼痛程度1~10,你觉得自己是第几级?她们回答,我觉得是200级,赶紧给我上无痛吧」。
「从前产妇疼痛的时候,我们去安慰、沟通,其实比较苍白、无力。上了无痛,产妇不会大喊大叫了,不需要消耗过多体力去抵御疼痛,产力得到了积累,参与度和配合度好了很多」,这位在红房子工作了20多年助产士很注重生产过程中产妇的「参与度」,她认为上无痛提升了产妇在分娩中的参与度。
无痛分娩会不会拉长产程,导致不得不转剖?红房子医院产房主任徐常恩的回答是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他反倒觉得上无痛可能让产妇宫口开得更快,「有时候,肚子一疼,人就容易无意识地往下用力气,力气用早了,宫颈血液回流就容易受阻,宫颈肿胀,开宫口就更难了。
打了无痛之后,放松了,宫口反倒会开得更快。目前,红房子医院的剖宫产率大约有35%,「剖宫产率的降低有各种原因,但如果没有无痛分娩,剖宫率想达到低于40%还是很难想象的」,徐常恩这样说。
在一项涉及不同国家、多家医院和37,000名产妇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医院的硬膜外镇痛率在短期内发生了5~10倍的增长率,但剖宫产率并没有随之增加。
另一项基于石家庄20,000余例和温州15,000余例两个大型产妇数据的研究发现,使用镇痛后,产钳的使用率没有发生变化,剖宫产率却是下降的。无痛分娩并没有增加产伤,反而由于母亲侧切率的急剧下降而减少了母亲的产伤。
除了镇痛,为每间产房配置一个24小时的麻醉医生,还是为了保障安全。胡灵群认为,产科里的麻醉医生就像ICU里的监护医生,产科医生负责与孕产相关的事宜,而麻醉医生负责管理产妇的疼痛,以及监护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
事实上,他希望通过无痛分娩的推广,产科麻醉的发展,开展成为了世界围产医学主流的团队医学,全面提升母婴安全。
分娩过程蕴含着许多无法预期的风险,常见的,譬如胎儿宫内窘迫或是产妇的大出血,《国际妇产科学期刊》在一篇评论中曾指出,分娩急救是「安全孕产拱门上的拱心石」。在美国的麻醉学界,硬膜外镇痛管被认为是「预见性医疗」的一个范例——全身麻醉下做剖宫产的产妇死亡可能性大,而如果预先放置这根「保命管」,产妇的安全性也就有了更多的保障。
在紧急情况下,尽快将胎儿娩出的即刻剖宫产,高危病人(例如二胎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没有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有需要尽量避免剖宫产简直难以想象。美国的保险公司甚至强行规定,产妇必须在有麻醉医生24小时驻守的产房,才并需要分娩镇痛,才允许进行(剖宫产后)瘢痕子宫阴道试产。
源于分娩镇痛,致力于母婴安全的产科麻醉,始于对女性的关怀,最终让母婴安全提高到全新的水平。
如果仅仅将产科麻醉定位于分娩镇痛,仅仅着眼于降低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国,这一点尤其有现实意义。这里昔年曾有46.2%的剖宫产率,二胎政策后,那批女性又一次成了孕产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产科麻醉,开展团队医疗,普及现代产房对二胎全面开放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
减少女性的痛苦不划算?
对于大部分中国产妇而言,「无痛」还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罕事儿。
在2004年《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曾讨论了无痛分娩技术难以开展的原因:麻醉医生缺乏;需要医院增加投入,降低的剖宫产率却减少了医院收入;政府部门又采取了不赞成不反对,「让技术自己说话」的策略。
目前的中国,「无痛分娩」通常被作为一种「奢侈品」而非基本医疗需求,只有极少数的地区,比如珠三角,把这项技术列入了医保范围,在某些地区,无痛分娩甚至尚未列入收费目录。
通常,妇产专科医院的无痛分娩做得比综合性医院好。据说,这是因为综合性医院的麻醉科需要承担各个科室的手术麻醉任务,很难分出人力和精力到产房去做(看上去不那么紧急的)分娩镇痛工作。然而,综合性医院的危重产妇更需要产科麻醉的保驾护航。
这样的结算方式,对麻醉医生看来也「很不划算」,没有体现出麻醉医生的价值,而没有麻醉医生和其他科室的配合,「无痛分娩」就很难推动辖区。
《天空的另一半》中,作者无奈地写道:「孕产妇的投资,不可能跟其他种类的卫生工作一样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在中国现行的公共政策评价体系里,死亡率的降低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已有数据表明,麻醉医生进产房可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但在目前的孕产妇死亡率基数下,这种降低又显得不那么明显——女性舒适度的提升似乎并不在这个考量范畴里。
而对医院而言,它需要增加对麻醉医生和产房的投入,可又不在国家发改委的定价标准里,于是,从医院财务角度来看,分娩镇痛似乎成了一项不划算的投入。
但,那些主动被无痛分娩吸引来的、愿意全自费承担的产妇,给医院带来的口碑、患者量和学科进步,难道不重要么?
“产妇对分娩最大的担心便是疼痛,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你就不会觉得不划算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前院长段涛这样回答。就像上上世纪辛普森断言分娩镇痛只是个时间问题,段涛对这项技术列入收费目录和医保目录也充满信心。
美国的妇产科学院发布于2004年的一份共识文件中写道:“分娩造成了大多数产妇剧烈的疼痛,在我们医生的眼皮底下让产妇经历如此剧烈的疼痛而不给予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是不人道的”。
也是在2004年,在新华社写到无痛分娩的那篇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李银河的话: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
来源:丁香园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致力于解决医院设备管理难题,优化工作流程,让设备科也能给医院盈利创收!
涵盖了医院设备、资产、耗材等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痛分娩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