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怎样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专业代码:010108 &&&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修养和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能从事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与教学以及与高科技相关的情报分析、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坚实、系统的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并能分析各国的高科技发展与高科技政策;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掌握的思想、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具有在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信息,以及与高科技相关的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教学以及实际的管理工作。具有在本领域和相关科学政策与管理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及组织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能胜任制定科学政策及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能够动用所学知识于社会实践;能够在社会及国家机关、非营利组织和高等院校从事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与教学以及与高科技相关的情报分析、高级参谋与策划,成为专门高级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基础,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经典著作,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研究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原理和方法,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科技发展政策与战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铁路技术发展的规律,铁路可持续发展,铁路自主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等等。本专业培养目标是从事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及相关专业研究与教学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以知识创新研究所为依托,研究生从入学开始既可跟随导师参与相应课题的研究,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在提升知识结构水平的同时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该研究所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研究人员十余人,现有不同层面的科研课题十余项,涉及内容包括:企业创新、创新组织、创新理论、公路运输企业竞争力、党建在企业竞争力构建中的作用、企业文化创新,等等。研究所的专业优势在于有关创新理论和应用研究,其业务范围可以覆盖有关知识创新的各个方面。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创新理论与科学方法研究
&&& 本方向主要研究一般意义的创新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型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创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铁路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技术转移的方法与策略,铁路自主创新与跨越式发展,国家铁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科学认识论、科学思想史、知识社会性、知识价值论、科学研究方法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本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创新理论研究、创新政策研究,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理论教学,科技管理、工程管理与评价,科学思想与科研方法方面的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2、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近年来国内外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这是和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这一全球发展趋势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小康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方向的特点是:根据交通大学的专业优势和该硕士点的人力资源,将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铁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铁路跨越式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铁路建设与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铁路高新技术发展环境、高技术发展战略高技术政策与管理、高新技术转移等课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侧重培养服务于铁路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部门的高级人才,包括智囊人才、决策研究人才、战略研究人才、政策研究人才、情报分析人才、技术管理人才等。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具有显著的铁路特色。
3、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追踪国内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以及工程哲学的前沿发展状况,并将其转移到中国乃至各个后发展国家的条件之下,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根据,揭示其特殊规律,以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以及工程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辨析,用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该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科技管理、工程管理、哲学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校教师。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该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一般在三个学期内学习完所要求的课程,第四个学期开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30学分。
2、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制。全日制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年。
该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
&&&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32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9学分,
非学位课至少13学分。
&&& 1、学位课(19学分),课程包括:
(1)公共课3门,5学分;
(2)基础课2门,4学分;
(3)专业基础课2门,4学分;
(4)专业课3门,6学分;
&&& 2、非学位课(13学分)课程包括:
(1)必修环节(3学分)
前沿讲座:要求硕士生至少参加10次学术报告,记2学分。
文献综述:根据指定相应的中、外文阅读材料,开题前写出文献综述,由导师考核,记1学分。
(2)任选课(至少10学分)其中必选课4门,8学分;自选课程至少2学分,选课10人及以上开班。
(3)补修课程: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当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较多时,各学科可指定若干门主干课程集中开设。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根据学校分层次、分类型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思想,对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并侧重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位论文阶段的各环节包括:
1、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保证至少有充足时间用于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个学期末,最迟应在第四个学期初完成。
2、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
硕士研究生要用1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论文答辩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完成相应的文献综述,提交前沿讲座记录,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六、社会实践及学术活动
本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均是当前哲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方面较紧密的问题,因此,除了系统深入地学习基本理论之外,应有意识地组织安排学生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为此,在学习期间拟组织1至2次社会调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参加本市的一些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沙龙等。
&&& 附课程设置表: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1、对学术讲座选听的要求:
每学期必须参加校内有组织的或导师推荐的校外与本专业有关的前沿讲座3次以上。
2、对文献综述的要求:
文献综述由任课教师和导师根据本专业学习内容予以介绍和学生自己了解,学生要基本掌握本专业主要文献的内容、馆藏所在及研究状况,特别是要对与毕业论文内容有关的文献有较详细的了解,做到会检索、会下载、会综合、会利用,并在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
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对象包括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和哲学类本科毕业生。理工科类本科毕业,入学后需补修至少一门哲学类课程;哲学类本科毕业生,入学后需补修至少一门理工科课程。当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较多时,各学科可指定若干门主干课程集中开设。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含义及意义
1.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含义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我们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组合培养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化文明中交融贯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未来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2.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青少年创新教育的职责和义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应该肩负着这个历史的重任和社会的责任。
在新时期,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加强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专家谈】科技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事,科普要跟上!
日16:01&&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对创新发展的新阐述、新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科学普及工作的充分肯定,对广大科普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党全社会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靠科技创新,基础在于科普工作。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科学技术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才能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科学普及只有广泛开展并惠及群众,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雄厚的基础和适宜的环境。因此,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科普,帮助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激发公众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紧密团结和依靠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无疑将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
不难发现,世界科技强国,公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也是与之相应的,正是后者,为其成为创新型国家,乃至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譬如北上广,恰恰也是国内最重视科学普及的城市,是人均年科普专项经费投入最高的城市,也是国内拥有科普场馆最多的城市。这对于那些重视科技、轻视科普,急于求成的城市领导者也许是个警示或启示吧。
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务院2001年批准举办以来,“科技活动周”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贴近社会公众实际需求和日常生活,开展了大量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直接参与活动人员超过13.6亿人次,已经成为展示创新魅力、推动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成为一项公众参与度高、范围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科普品牌,很多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当然,科普工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的迫切需求,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创新科普教育方式,提升科技传播水平,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创新土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科学普及是面向公众的科技活动,参与、体验、互动是其突出特点。做好科普工作,当前尤其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要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
二是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技与教育、文化等有机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科普服务。要贴近百姓生活需求,积极开展低碳生活、节能环保、食品健康、应急避险等科普活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广大公众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要加大科技资源开放。科研机构、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要成为常态,各类科研设施、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要向公众开放,丰富科普展教资源,让公众分享创新的喜悦。
四是要创新科学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全面、及时、准确、生动传播科学技术,再现科研活动的精彩瞬间,展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的魅力,扩大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提高公众科技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支持科技创新。
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理性看待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夯实科普的基石,科技创新才能如同金字塔般坚固矗立;如果仅将科技创新变成少数人的事,如同中国古塔式,那是很难坚固高耸的。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区域特点和自身职能,精心组织好群众性科技活动。科技工作者也应把科学普及和传播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努力传播科学知识。广大青少年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重视科技、轻视科普”的思维必须扭转,科技创新绝对不是少数人的事,科普要尽快跟上。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社会蔚然成风,大幅提升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作者系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管理学博士)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转载]哲学思维:无形而巨大的科技创新资源
我的图书馆
[转载]哲学思维:无形而巨大的科技创新资源
科学研究中有一类并不常见却影响深广的创新工作,这就是开辟方向、开拓领域的原创性工作,这类创新性成果,常可引导后继者在此方向或领域研究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但是开辟方向、开拓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分两类,一类是科学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科学的内在发展逻辑逼迫有些科学家不自觉地走上开辟方向,开拓领域之路。开辟方向、开拓领域的创新工作,是创新者始料不及的,是实验事实或数理逻辑迫使其走上创新之路,甚至有的创新者始终未能理解创新成果的意义。普朗克在数理逻辑的逼迫下首创量子概念,然而普朗克一生未能真正理解量子观念的普适性、革命性和原创性,甚至千方百计要取消量子化而退回到经典物理中去。另一类开辟方向、开拓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则有明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有不少开辟方向、开拓领域的大师是自觉的创造者,是在明确的哲学思想指引下获得成功的。当年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时,没有实验试验设备,亦无突出的数学才能,加上信息的封闭,以至连当时物理学界的热点问题——迈克耳逊实验也并未引起注意。12020
78Metasynthetic Wisdom
11977617~618页。
4、约翰·康韦尔:《霍金放弃终极理论》,参考消息,2004年4月5日。
6、7、8、10、11、12、13、142001911031029696103~104、330、144
9、196612412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技术哲学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