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首来表达花钱找大去医院测基弧要花钱吗的专家看病容易,解释病就难,花钱看病简直求她们似的,用一首诗来表达此刻的心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医生执业不自由,难怪人们看病就往大医院跑
每逢两会,医改都是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近日,就医疗拥堵的问题,卫计委负责人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分级诊疗将是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措施,并称“分级诊疗实施之日,乃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之时”。然而,分级诊疗真的能够推广开来吗?
破解看病难的确需要分级诊疗,不能是个病就去大医院扎堆去大医院看病,挂号、就诊、交费,没有一项是不需要排长队的,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被冠名“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天门诊患者爆棚的场面,“堪比春运”。而医疗拥挤经常与医疗资源短缺联系在一起,医生少,患者多,怎么可能不“堵”呢。但实际数据告诉我们,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远比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严重。事实上,在我国的大城市,医疗资源的供给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但地区之间医疗资源的差距非常严重,大城市和小县城根本就不能比。这个时候,如果不改善资源的配置结构,即便增加再多医疗资源,还是不能阻止人们往城市里的大医院跑。因此,“分级诊疗”非常重要,以后看病在基层就解决了,不用再跑那么远到城市里的大医院去。但是现有制度下,身边的医院信不过,人们还是扎堆大医院患者们之所以挤在三甲医院里,实际是对优质医疗资源趋之若鹜。虽然现在喊“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或者“就地能看病,大病不出县”的口号,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一旦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总是以“宁可信其有(大病)”的谨慎态度来诊断。因此,要想让大家就地看病,首先在基层、在社区应该有高水平的医生。大医院“人山人海”但是目前用行政手段配置医疗资源,使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差距明显,因为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政府分配给的资源越多,财政投入越大。由此人们形成了固有观念,认为基层医生水平有限,好大夫都在大医院。大医院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也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就诊,进一步拉大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的差距。现有政策并不能很好地弥补这种差距。一方面,为了鼓励分级诊疗,一些地方政府曾试图以拉开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大医院之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但是那些有能力跑到大医院去看病的人,又怎么会为了省一点钱就拿自己的命冒险?另一方面,国家想通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来吸引更多优秀医生的加入,但这可能并没有太多吸引力。同时,改变“看病贵”的举措,让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去年5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其有两个要求,一是破除“以药补医”,二是承接分级诊疗,实现“就地能看医,大病不出县”。但实际上,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过去,国家允许医院药品加成15%销售来增收,但2011年我国开展县级公立医院试点以来,要求取消药品加成,即进价多少,就卖多少。此举当然是好事,旨在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但是,想要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来弥补公立医院失去的这部分收入,只是看上去很美。很多医院收入缺口难弥补:学者曹健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对每所试点医院而言,因补偿不到位而形成的收入缺口占医院减少收入的比重大多在15%到60%之间,最高甚至超过80%”。在此种情况下,县级公立医院的降收,使得现有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更别提吸引优秀医生下基层了。鼓励医生自由执业才是出路
惊蛰论坛第一期片段:社区医院为何“叫好不叫座”?行政安排难以实现分级诊疗,根本原因在于好医生没有被激励到基层去,这样患者在基层也没有可以信得过的医疗服务。研究医改的学者刘国恩,在参加腾讯《惊蛰论坛》时提到,“只有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消除医生自由职业的障碍,从现在的医院里转型出一批全科大夫到社区里开设诊所,并且医保能够跟进,那医生的收入不会比在医院差,医生也有动力到基层去。”这也意味着,分级诊疗要想成功,必须开放医生自由执业,市场本身会推动医生走出来,走下去。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门诊承担着很大的作用,比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曾提到,美国每年12亿人次的就诊量,其中81%发生在医院外的医生诊所。刘国恩提到,2014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13亿多人,只有1.7亿人次的住院次数,17亿人次是门诊。因此,门诊是整个医疗服务的重中之重。而我们的大医院大包大揽,专家门诊、普通门诊都在接。实际上大医院只要保障专科治疗就可以,剩下的普通门诊完全可以由基层社区门诊来分流。如果本着“各司其职”来转变医疗服务体系,大医院的医生们出来开社区诊所,一定会受到患者的追捧。而目前,现行医师法规定,一个医生只能在其注册的医院行医,否则就得承担违反法律的风险。虽然一些地方政策有松动迹象,但想要自由执业开诊所面临的“隐性”障碍也不少。结语:行政手段既激励不了医生,也吸引不了患者,注定让分级诊疗走不远。而唯有解放医生,鼓励自由执业,才能让一批医生有动力到基层中来。
技术发展、突击严打,解决不了号贩子的问题
仅以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儿科医师的缺口就至少20万
2007年9月,全国初一学生开始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历史教材,该套教材首次应用“十四年抗战”观点。
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统编历史教材”已于2017年秋季正式启用①。这套教材,较之2016年的“部编本”,有一些改进,也还有很多不足。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大医院患者爆棚看病仍难 医疗资源两极分化
  知名医院患者&爆棚&社区医院门可罗雀
  破解&看病难&需依法配置医疗资源
  胡胜凡从排队挂号的人群中挤了出来,额角挂着细密的汗珠。尽管此时才早上7点,入秋后的北京气温也不算高,但胡胜凡的背心处仍然湿透了,毕竟挂号大厅里的人太多。
  这里是北京一家医院,挂号大厅里里外外站满了人,排队挂号的队伍曲曲折折绕了几个圈。看着焦急排队的人,胡胜凡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边用装着病历本和化验单的塑料文件袋扇着风,边给身旁的人讲着挂号注意事项。
  胡胜凡带着妻子从山东德州老家赶到北京看病,已经有9天了。&看个病真是难,到北京的大医院看病更难。&胡胜凡说。
  &看病难&不是胡胜凡一人的感受,在这家医院等着挂号排队的人脸上,除了焦急、毛躁,很少看到轻松的表情。
  尽管卫生部要求医院开通网上、电话预约挂号,尽管医保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尽管药价正在下降,但在老百姓眼里,&不敢生病&才能真正避免&看病难&。
  看病与&遭罪&无异
  胡胜凡的妻子得的是肾病,在老家看了一年多,花了不下3万元,可病没见好。胡胜凡急了,决定带着妻子上北京的大医院瞧瞧。临出门前,他特地查了早上到北京的车次。
  到了北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找,胡胜凡和妻子直接到了医院,但是当天的号还是没了。胡胜凡买了几份报纸,在挂号大厅附近阴凉处找了个地方,两口子就这么&安顿&下来。&我知道北京大医院挂号麻烦,准备将就一晚上,第二天看完病,早点回家,节省费用。&胡胜凡说,但是他的算盘落空了。
  排了一晚上,胡胜凡终于挂上了号,也带妻子看了病,但是得做两个检查,而且检查结果还不能当天出来。&没办法,只能在北京待着。我们俩商量了半天,还是没舍得花钱找地方住。说不准以后还得花多少钱。&胡胜凡说,在北京的8个晚上,他都是和妻子在门诊部门口过的。&门诊部外面有屋檐,可以挡雨&。
  和胡胜凡夫妇一起,&住&在门诊大厅外面的,还有不少人。其中一名是来自河北廊坊的妇女,因为妇科病,在这里已经待了7天。这名妇女告诉记者,挂号费时间、等结果费时间。&要是有钱,能够找人的话,也不用这么累&。
  这名妇女说的&有钱&、&找人&,就是找号贩子、找专家。&有个从北戴河来的女的,带她儿子看病,好像是胆囊炎,给了号贩子1000元钱,直接去找专家看的。&
  这名妇女所言不虚,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号贩子,但效果微乎其微。在这家医院,&不要相信号贩子&&&之类的话,从负责巡视的医务人员手中的喊话器中不断传出,但在特需门诊挂号大厅门口,一名拄着拐杖的中年妇女,仍然直截了当地向排队挂号人群兜售着他们的&服务&。
  专家云集大医院
  记者调查发现,如果撇开看病费用高的因素,&看病难&现象是相对的。相较于知名医院门庭若市的情形,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乃至一般的三甲医院,几乎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对比?
  &小医院看不好病。&胡胜凡的回答非常直接。
  在湖北省鄂州市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医生告诉记者,来这里看病的主要是两类患者:一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二是高血压等慢性病。
  &其实,患者不去小医院也情有可原。&这名医生自嘲道,首先,小医院没有专家,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的是快退休的医生;另外,小医院没有大设备,一流先进的检查设备,只有知名大医院才有。即便一些地级市的三甲医院购置了先进设备,如果没有比较出名的医生,患者还是不会去。
  鄂州市的于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于先生夫妻双双下岗,没有固定收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一直病痛缠身。收入微薄的于先生不敢进大医院,带着孩子到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看了之后说,带着孩子去武汉的大医院吧。揣着从亲友处借来的5万元钱,于先生带着孩子去了武汉,在武汉一家知名医院做了脊椎微创手术。
  但是这次手术并没有完全断了病根。接下来的日子,于先生还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如果有反复,还需要再坐长途车到武汉去检查。
  就像胡胜凡说的,&并不是大家都想挤大医院,跑远路看病,病人也遭罪,实在是小地方治不好&。
  药价高治不起
  对于鄂州市的于先生来说,给孩子看病还难在药价太高。给孩子做完手术,借来的钱已所剩无几。但是,后期治疗还需要打针,&我现在只能给孩子打国产的针,虽然效果比进口药差不少,但是便宜,进口药一针一万多元,国产只要3000多元。但就算是用国产的,我现在也快供不起了。&于先生说,现在已经把一个月打一次改成3个月打一次了。
  有类似遭遇的病人还有不少。老家在湖北省的刘先生,因儿子、儿媳都在北京工作,去年年初就跟妻子一起来了北京。没料到的是,去年7月份,谢先生被查出患有胃癌。考虑到老家无人照料,谢先生的儿子硬是让父亲留在北京做手术。手术做完了,前前后后花了近30万元。为了让父亲少遭点罪,在术后化疗初期,谢先生的儿子一直选择的是副作用小的进口药物。但是高昂的药费让这个本还算殷实的家庭难以承受,化疗一段时间后,药物改成了国产的,化疗周期也从一个星期变成了半个月。
  其实,并不是大病的花费高,即使是小病,进了医院也可谓花钱如流水。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田丰前不久因肺炎到一家医院的门诊输液治疗,医生给他开了一种抗生素,一瓶300多元,加上其他的药物,一天就得500多元。如此连续7天,加上检查费用,田丰治一个肺炎就花了近4000元。
  依法分配资源
  看病,这个在群众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情,为何难?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认为,&看病难&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被过快地推入市场,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的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责任没有得到实现。
  &关键问题还是在医疗体制上。&卫生法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医疗资源的相对紧缺造成了目前的&看病难&。所谓相对紧缺,是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求医者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则显得医疗资源相对闲置。
  卓小勤认为,医疗体制上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诊疗流程不合理,一方面在于对基层医疗投入不足。
  &在我国,患者生病后可以自主选择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往知名医院涌,诊疗流程没有很好地控制。在一些西方国家,都规定患者生病后,必须先经签约家庭医生或在社区医疗机构诊治,如果的确需要转入大医院就诊的,才会出具转院手续。在这种诊疗流程下,各个环节的医疗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卓小勤说,像我国目前的状况,知名三甲医院的门诊日流量超过1万人,而社区医疗机构无人问津。
  卓小勤分析说,这种诊疗流程的不合理,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大医院越做越强,专家向大医院集中,不断添置医疗设备;而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有力地扶持,医疗人才少,医疗设备也缺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也曾表示,我国每年有60万医学毕业生,仅10万人穿上&白大褂&,也就是说每年有近50万医学人才流失,而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则相当匮乏。
  卓小勤认为,要解决&看病难&,必须改变目前的医疗体制,从法律的层面重新配置资源,规定就诊流程。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明确加大对基层医疗资源的投入,让基层医疗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实现基层医疗资源的共享,避免医疗设备重复购置的弊病。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首诊必须经过社区医疗机构,经社区医疗机构确诊需要转入大医院的才能到大医院就医。同时放开医疗管理,允许医生尤其是专家自己开办诊所。这样,可以避免专家集中在大医院的现象,让专家有更多的机会给更多的患者诊治。而且,在基层医疗资源充足并实现共享的前提下,独立经营的医务人员可以借用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进行诊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记者余飞)
中国新闻网
&&相关稿件在香港看病排队让人近乎崩溃|翁晓莹|香港看病难|公立医院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在香港看病排队让人近乎崩溃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记者 翁晓莹
  干净的环境、良好的服务、低廉的价格,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又平又正”。但实际上,公立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动辄排队数小时,“不是快死了没人会理你”。而私家医院却收费高昂,随便做一个检查便要几千上万。在香港,看病真的有点难。
一般的伤风感冒发烧,在香港公立医院排队4至5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春节前夕,爸妈从上海来港陪我过年。某天出门后急着回去和爸妈吃饭,为了赶上一辆回家的巴士,在热闹的中环街头华丽丽地摔了一个狗吃屎,左脚脚踝立马肿了起来。我心知不妙,打电话回家交代后,便急忙打的去了离家最近的公立医院玛丽医院照X光。
  这是我来港6年第一次去医院看病。一直听说香港“看病难”,公立医院“不是快死了不会理你”而私家医院则收费高昂,因此长久以来我一直对医院敬而远之。偶尔伤风感冒情愿在家用“喝热水捂汗”的土方法解决,土方子实在不管用才去街边诊所开药,然而这次,却是真的逃不掉要去医院跑一趟。
  经过漫长的等待和拍片,医生确认我的左脚脚踝外侧骨折,并且骨头断裂的地方靠近关节,建议住院。于是我的第一次公立医院之旅,就这样变成了深度体验。
  老实说玛丽医院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一直听说公立医院环境差,但我所住的普通病房虽然装修并不新,但仍然算的上非常干净整洁。6人一间的病房,可能因为临近过年并没有住满,每个病床之间都有布帘隔开,需要的时候拉上布帘便能保证私密性。病床都是全自动的,按一下遥控器便会自动升降,十分方便。每间病房备有两个盥洗室和两个残疾人厕所,设施齐全。由于每日探视时间只有两个小时,非探病时间病房里非常安静。
  医生和护士的认真负责也让人印象深刻。每隔一段时间护士便会进来巡房,通知病人打针、吃药、进食、测量体温和血压,询问是否有上厕所的需要,到时间会安排护工前来带病人去做相应的检查。
  在我住院的短短一天里,先后有三位医生前来看病治疗。出院前护士长和医生都会先后来问话,询问你平时上班和回家是否需要走楼梯、是否还有其他的病痛和问题、确认你已经掌握了如何使用拐杖之后才允许出院。之后医院还会帮你联系康复院做物理治疗,治疗师和医生之间须互写报告沟通病人的恢复情况,确保骨折之后的康复。
  最让人惊讶的是,我在玛丽医院住院一天所需的所有费用仅仅为100元港币,包括住院费、打石膏、两次X光检查、所有的其他检查、医生的诊费、药费以及一日三餐(虽然不好吃)和点心牛奶等一切费用在内。我爸帮我去交费时甚至以为费用还没交全,和护士确认了好几次是否还需要再交其他费用。
  干净的环境、良好的服务、低廉的价格,我的“香港公立医院一日游”似乎听上去很美。但事实上,这只是故事的一面,而另一面则体现了香港医疗体制中的弊端。
  香港政府每年投入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相当庞大。根据香港医院管理局2013年的年报,2013年全年经常性政府补助达到413.5亿元(港币,下同),比2012年上升了12.21%。巨额的资金投入换来了收费低廉的公立医院服务。以急诊病床收费为例,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证,公立医院每日收费100元,而在没有政府资助的私家医院,住院一天收费高达5640元,即使是二等病房也要收费3760元。
  低廉的价格使大部分市民在看病时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造成公私营医疗系统的严重失衡,公立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动辄排队数小时。即使是有预约的专科门诊,每次也都需要等候很长时间。我出院之后每隔一个月左右都要回玛丽医院复诊,在有预约的情况下,照X光要排队、收费要排队、挂号登记要排队、等候医生诊治要排队,每次复诊都要在医院耗上一个下午。
  事实上,我能顺利预约到专科门诊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由于资源紧张,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超长,各项专科在各地区的轮候时间都可在医管局的网站上查到。网站的资料显示,最长的专科门诊新症轮候时间达到125星期,即需等候两年半,而公立医院普通的手术一般也需排队等候数年。
  公立医院的急诊室更是“排队的地狱”。急诊室采取分流制度,即按病情的紧急程度分流,病情越紧急便能越快得到治疗,而非按先后顺序来,这也是为什么常常有人说“在公立医院,除非你快死了,不然没人会理你”。
  一般的伤风感冒发烧,通常紧急程度仅为五级(一级为最紧急),排队4至5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曾经有朋友W高烧40度在玛丽医院排队等了通宵。另一位朋友A因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去公立医院急诊室看病,护士直接劝她回家,因为“不知道你要排到什么时候”。好朋友S做饭时割伤手指,因伤口较深需要缝针。她去公立医院急诊室后,护士让她第二天早上再来。S后来等不及去了私家医院,简单的缝针包扎,盛惠6650大洋。
  除了资源紧张外,公立医院在人手方面也捉襟见肘。由于公立医疗系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不少人选择去工作较为轻松、收入也更高的私家医院工作。“私家医院病情轻,也不会太复杂,收入还高”,一名医生坦言。我曾经在玛丽医院急诊室等待绑石膏等了近7个小时,原因是“整个医院只有一个石膏师傅,他去参与手术了,要等手术结束才能回来。”
  这就是香港公立医疗系统的现状,表面看上去“又平又正”,但内里却早已千疮百孔。即使政府的公共卫生开支逐年增加,仍然追赶不上越来越高的医疗服务成本,和逐渐增加的医疗需求。随着香港人口老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医疗系统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各位香港的小伙伴们,如果以后还有人跟你感叹“香港看病真的好便宜不要钱”,你可以回答他“那你先来排个队试试呗”。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找专家看病不用跑大医院_网易新闻
找专家看病不用跑大医院
(原标题:找专家看病不用跑大医院)
据《北京晚报》报道 日前,中国首家“私人医生工作室”“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获得了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
据了解,医生集团不属于任何一家医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与多家医院签约合作。通俗来讲,医生和律师、会计师一样,都是具有独立执业能力的专业人士,而“医生集团”也类似于合伙人制的律师事务所,每个独立的医生都可以靠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来赢得自己的用户和口碑,因此医生会更重视病人的体验。而集团的存在也更便于和医院合作,维护共同的品牌。
医生集团取得营业执照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开展执业,制定收费标准,与更多的医院合作,医生将通过医生集团到合作医疗机构执业、会诊、手术,获得分成收入或保险支付。因为在传统公立医院,医生的工资是根据业务收入来分配,这种薪酬方式间接导致了医生开大处方、收红包等现象。而医生集团则能改变医院的经营模式,医生和医院是平等合作关系,医院必须把医生服务好,把病人服务好,才能获得更多优秀资源。
“医生集团”创始人谢汝石解释其运营模式:医院相当于机场,医生相当于航空公司,有需求就降到机场去,医院提供场所和基础的条件,我们去那里完成手术、查房和诊断。
本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商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孩子不花钱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