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下列哪些项外 血液粘度和黏度的区别可以增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血液流变仪与血液粘度仪是一回事吗?
&& & 血液流变仪和血液粘度仪是同一种仪器,主要是用来检测血液黏度的,血流变仪的检测项目主要有: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切相对粘度、中切相对粘度、低切相对粘度等检测项目。& & 血液类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血液粘稠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血液类疾病的中的也占有较高的比重。因为血液黏度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恶性肿瘤、肺心病、糖尿病等。所以,提前做好对血液黏度的检测,是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前提。& & 康宇医疗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包括全血高切、中切、低切及血浆粘度四种指标。采用椎板检测原理,其性能优于毛细管式粘度计,克服了毛细管式粘度计的许多不足之处和影响因素。& & 根据康宇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的报告单来看,通过对血液黏度测定的具体项目数值与参考值的对比结果,来判断潜在疾病的风险。血液黏度增高:一般会出现缺血性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等的疾病;血液黏度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有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贫血、尿毒症等;血浆黏度增高引起的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另外还有包括红细胞压积增高、血沉、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增高等一起的一系列的疾病。& & 通过以上的检测结果的分析,血液黏度的检测对我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来说,我们更应该及时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工作,定期做相关的血液黏度检查。给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活。 测试编码:fwhuwfeq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化工仪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化工仪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制药大咖说》以中国制药行业网上贸易平台“制
日前,上海仪器仪表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上半年仪器仪表行业营收收入为4632.19
日下午,南京科捷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新产品发布暨海外上市启动会在南京东郊
中国环保行业品牌时代已经来临,环保设备制造业是支撑环保产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中
IPB是中国颗粒学会唯一主办的粉体/散装行业盛会,志在引领新兴的粉体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 将继续坚持“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方向,围绕“生命全血粘度报告单,有六项指标都是什么意思?请专家明示,还有哪些指标高些好,哪些指标低些好?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全血粘度报告单,有六项指标都是什么意思?请专家明示,还有哪些指标高些好,哪些指标低些好?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最近测的其中全血粘度高切指标结果为3.40
比正常的参考值低.什么原因呢?用不用调?怎么调?是什么情况?平时应注意什么?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粘度,切变率低时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编辑本段正常值:  参考值:毛细管法:M(男):4.25(+-)0.41F(女):3.65(+-)0.32旋转法:(37℃)M(男)F(女)单位230/S:4.53(+-)0.464.22(+-)0.41Pa·s115/S:9.31(+-)1.488.37(+-)1.22mPa·s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比粘度值与粘度成正比,液体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愈长,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 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   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增高原因/血粘度
①细胞浓度过高: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粘度就自然升高了。②血液粘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③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④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粘度增高。⑤血脂异常:由于血液是全身循环的,所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粘度稠度更加增高。血粘度的增高,有利于冠心病的发生,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粘症/血粘度
(或称高粘滞血症)是由于或几种血液粘之因子升高,使血液过渡粘稠、血流缓慢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症。通俗地讲,就是血液过度粘稠了,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应有的间隙和距离,或者血液中红细胞在通过微小毛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不畅所致。
早期信号/血粘度
血液粘稠,流速减慢,这样,血液中脂质便沉积在血管的内壁上,导致管腔狭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脑血栓、肢体血管血栓等疾病的发生。有些中老年人经常感觉头晕、困倦、记忆力减退等,总认为是人生走向衰变的必然现象,其实这就是高粘血症造成的恶果。早期主要表现:①晨起头晕,晚上清醒;②午餐后犯困;③蹲着干活气短;④阵发性视力模糊;⑤体检验血时,往往针尖阻塞和血液很快凝集在针管中;血流变测定时,血液粘度“+++”以上,其他各项指数也显着增高。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作血流变学检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47:3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您现在的位置是: &
血液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 王晚霞 李荣亨 王维
摘 要:血液黏度是表示血液总体(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血液黏度异常与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疾病的病因机制探讨、治疗、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均存在高黏血症状态(属亚健康状况)。高黏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液黏度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庆
400016【关键词】& 血液 血液黏度 影响因素
  血液黏度是表示血液总体(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血液黏度异常与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疾病的病因机制探讨、治疗、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均存在高黏血症状态(属亚健康状况)。高黏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液黏度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血液黏度受血液内复杂物理化学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影响。因此它首先与血液的组分有关,例如血液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其次受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包括温度、酸碱度及渗透压等。
  1& 血液的有形成分
  1.1& 红细胞& 作为血液的有形成分由于数量最多,所占比率最大,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成分。红细胞主要通过它的比容、聚集性和变形性影响血液黏度。
  1.1.1&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是红细胞数量和大小的综合指标,是影响血液黏度最重要的因素。血液黏度依赖于红细胞比容,是红细胞比容的函数〔1〕。实验证明,当hct<0.45时,全血液黏度与hct呈直线关系;当hct>0.45时,全血黏度与hct呈指数关系,全血黏度值呈曲线增高,hct微小的变化就可引起血液黏度的明显上升。在高水平hct时,血液黏度随hct上升而变化的灵敏度逐渐增高〔2〕。近有类似资料表明hct与血液黏度呈显著线性相关〔3〕。还有研究显示,贫血治疗的早期,hct从20%升高到26.6%,全血黏滞度明显升高,而此后随着hct的继续升高,全血黏度不会随之继续直线上升〔4〕。
  1.1.2& 红细胞的聚集性& 正常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红细胞在血浆中处于悬浮状态而不发生聚集。红细胞聚集性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增高常导致血液黏度增高。目前,用来观察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很多,如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沉方程k值高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razavian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解聚剪切域值及解聚剪切力高于正常人〔5〕,从而导致血液黏度高于正常人。
  1.1.3& 红细胞的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形状为双凹圆盘形。由于大部分毛细血管的内径比红细胞直径小,所以红细胞要改变成降落伞或弹头样,才能通过这些毛细血管,这就是红细胞的变形性。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引起高切变率血液黏度升高。研究资料表明,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等血液黏度异常,都与红细胞变形性密切相关〔6〕。
  1.2& 白细胞& 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虽然比红细胞少得多,但由于白细胞的内黏度比红细胞高,变形缓慢、体积大,可以一过性或长期地阻塞某处毛细血管血流,是影响血液黏度不容忽视地因素〔1〕。韩丽英等对4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行白细胞分离术,白细胞下降40%~60%后,复查血液黏度显示,病员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一定程度下降〔7〕。类似资料报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机体处于高黏滞状态,可能与其骨髓粒细胞系统异常增生导致白细胞数量增多有关〔8〕。
  1.3& 血小板& 血液黏度与血小板功能关系密不可分,血液黏度异常是血栓病发生的基础,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血栓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血栓病发生的概率并不高,而二者相加概率倍增。p?选择素(cd62p)为血小板a颗粒中的一种糖蛋白,血小板活化时,血小板a颗粒膜与质膜融合,cd62p暴露于血小板质膜表面,成为血小板活化的一个特征性指标。有研究表明cd62p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呈正相关〔9〕。陈慧敏等研究证实血小板比容、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三者增大时,血小板代谢活跃,功能亢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强,可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0〕。
  2& 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
  血液中各种蛋白质、酶类、酯类含量和浓度的升高,都会使血浆黏度上升〔11〕。血浆黏度的高低亦可以影响全血黏度。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其中以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对血浆黏度影响最大〔12〕。另外,这些大分子还通过红细胞的聚集性影响全血黏度〔13〕。
  2.1& 蛋白质类&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可以通过与红细胞相互作用和影响血浆黏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液黏度,fib浓度增高可增加患者血液黏度〔14〕。大量研究资料表明fib带正电荷,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斥力减小,亲和力增加,聚集性增强,加速红细胞聚集呈缗钱样,血沉增快,血液黏度增高。fib是一种分子结构不对称的高分子蛋白,能在血浆中形成网状结构,影响血浆流动,从而使血浆黏度增高。但fib在低浓度时,在血浆中可以较为充分地溶解,此时血浆中各 fib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未大量相互交织黏结而形成网状结构,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是以分子状态的fib为主,随着fib浓度增高,溶液间空隙逐渐减少,溶液结构呈规律性变化,血浆黏度呈线性增加〔15〕。孙朝晖等研究表明随着fib浓度梯度的增加,血浆黏度也与之成正相关变化〔16〕。
  2.2& 脂类& 血脂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份,血脂异常也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尽管是小分子,但在体内常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故也属于大分子成份。其含量的增多可导致血液黏度的增高。反之,则下降。张卫云等发现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混合型血脂异常组的血浆黏度均比对照组增高,其中混合型血脂异常组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最大〔17〕。邱宪林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下降,红细胞刚性及全血还原黏度明显增高,也就是说血中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浓度直接影响红细胞刚性及变形指数和全血还原黏度〔18〕。席连英等在其动物实验中发现,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饲养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显著升高,而草食饲养组血液黏度无明显变化〔19〕。
  2.3& 糖类& 血中葡萄糖含量与血液黏度指标的相关性已被人们重视。血中葡萄糖含量增多,血液黏度亦随之增高。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时间高血糖,可使红细胞膜糖基化,膜电荷减少及膜流性下降导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和血液黏度异常。杨洪彩等研究表明血糖越高,血浆黏度也随之增高,二者呈正相关〔20〕。在对糖尿病患者血液黏度进行观察时发现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1〕。有类似资料报道,糖尿病患者的hct、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等均显著高于正常人,且糖尿病人的血液黏度改变与患者的血糖高低、病程长短均呈直线正相关,即随着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增高,病程的延长,血液黏度也随之升高,出现高黏滞血症〔22〕。
  3& 物理化学条件
  3.1& 温度& 一般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血液的表观黏度虽然在中等或较高切变率下往往符合这一规律,但低切变率对于血液黏度的影响较为复杂。在低切变率下,温度升高可能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从而使血液黏度增高。研究表明,在5℃~37℃的范围,用衍射法测量红细胞的伸长指数,发现其伸长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这一温度范围,红细胞变形指数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3〕。有实验研究表明,在寒冷和低氧复合因素作用下,可使血液黏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改变是血浆黏度升高,hct增大,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升高,全血低切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下降,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24〕。梁琴在观察温度对血液黏度的影响时表明,其血液黏度值在20℃时明显高于37℃时,提示温度对血液黏度的影响甚大〔25〕。
  3.2& 标本存放时间& 标本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全血中h2co3分解。结果co2分压下降,ph值发生改变,使血液黏度测量结果偏高。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对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指导意见中指出:一般不应将血样贮存于冰箱中,在常温中贮存时间不应超过4 h〔26〕。孙朝晖等研究表明随血液标本在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血液黏度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的变化,且标本应至少在4 h内测定完毕〔27〕。佟海侠等亦报道血液黏度随标本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28〕。
  3.3& 酸碱度& 血液酸碱度多通过对血细胞的影响而改变血液的黏度〔1〕。例如,血样偏酸时的红细胞膜往往变硬,从而使血液黏度升高。姚小平对慢性支气管炎兔模型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兔模型存在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增多,从而导致血液黏度增高 〔29〕。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酸中毒时ph与全血黏度呈负相关,提示随着ph值的降低,酸中毒程度的加重,红细胞黏度增加,血液黏度增高〔30〕。
  3.4& 渗透压& 血液渗透压多通过对血细胞的影响而改变血液黏度〔1〕。血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都会使血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渗透压偏高时,细胞失水而皱缩(内黏度增高),反而使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降低,但高切变率下血液黏度上升。在糖尿病时,高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致使细胞处于脱水状态,导致细胞黏度增高,从而引起血液黏度增高〔20〕。
  4& 其他影响因素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fcd1bb624f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液黏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