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纪律方面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新突破

高效课堂建设——反思篇
高效课堂建设——反思篇
一、课堂改变教育&&教师改变课堂
二、当前课改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四、点燃与点拨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五、高效课堂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六、“课改说穿了是不讲”
七、李炳亭:课改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角色
八、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九、高效课堂初期教师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十、高效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十一、建构高效课堂──课改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选择
写在前面的话
“课堂教学改革年”酝酿之初,当我们思考怎样拟定活动目标、任务、内容、措施和要求时,创新课堂模式、重建课堂文化、打造高效课堂、转变质量增长方式等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重复闪现在脑海而又一知半解。当想找一些与此相适合的解读书籍时,竟发现书架上的相关专著或教材似乎与阅读的期待相去甚远。很多书倒适合大学本科生在教室里安静地琢磨,而且一定要有期末考试作为威胁,否则这些书很难说有多大的可读性。于是求助于网络,还真发现了很多有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内涵的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好文章。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年”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将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为了使大家对“高效课堂”的原理及建设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现将收集到的关于高效课堂理论和建设的部分文章经过整理,编辑成“高效课堂建设理论篇”、“高效课堂建设反思篇”、“高效课堂建设评价篇”、“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篇”辑录于此,以飨有志于高效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同道朋友。
&&&&&&&&&&&&&&&&&&&&&&&&&&&&&&&&&&&&
课堂改变教育&&教师改变课堂
——任永生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课堂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情,课堂是教育工作中天大的事情,可以这样说,教育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课堂,其他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课堂。没有课堂就没有教育,没有好课堂就没有好教育。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就是课堂的均衡,任何硬件的均衡也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课堂均衡,学生才能学的均衡,所以教育发展的真正突破口在于课堂。
1、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我们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在于我们的教学条件如何优越,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构建了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决定我们培养模式是否科学。我们之所以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者说,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说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创新能力就很差。我们要想改变教育就必须从改变课堂人手。
2、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教育的希望在课堂,课堂的希望在教师,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课堂,没有好课堂就没有好教育。中国多次的教育改革的主体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而唯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可能改变,教育就不变。所以,课改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改教师,构建新课堂必然呼唤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行动的新教师。
3、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不能转变,我们课堂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变,教师就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所以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行为转变的前提,更是新教师的标志。教师观念的改变,实质是我们能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的问题,能否在深水区中乘风破浪,把学生带到成功的彼岸,在深水区如果我们不能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情就会在深水区中被淹没。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良心和责任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智慧和能力的考验。所以,只有抓住了课堂,才算抓住了教育的七寸和牛鼻子,课堂就是我们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
当前课改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永生
葫芦岛市高效课堂协作体成立以来,各协作体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有许多学校都到外地进行了学习,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个人认为,当前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真正明确高效课堂的内涵。我们说得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个课堂的概念,它应该是个教育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形成优秀品质,构建健全人格。或者就是我们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我们要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的生命体验,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生命发展的奠基石。由于传统课堂没有办法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我们是想通过构建新课堂,从而打造新教师,建设新学校,培养新学生。我们是把高效课堂作为教育的支点用来撬动整个教育发展的,或者说,我们是想通过教育最核心的课堂改革实现教育的整体变革的。
抓住机遇快速实现课堂突破。国家提出新课改以来,应该说我们走了许多的弯路,但这些弯路并没有白走,最起码我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在课堂这个道理。今年暑期我随课改中国行的队伍,去了杭州、宁波、沈阳和聊城。在这些地方我的最大感受是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而且具备了课堂突破的基本条件。自从国家提出新课改以来,他们实现了硬件突破,地方课程研发突破,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突破,这些突破为他们下一步的课堂突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支撑。他们一旦找到课堂突破的途径与方法,他们就会大踏步前进,我们现在在其他方面和先进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应该走一条捷径,通过课堂突破,构建新的课堂文化,从而构建新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文化,实现教育的内涵式提升。
学校的最大特色必须是课堂。我们的一些学校还在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所谓特色,试图通过特色文化建设找到素质教育的途径,至今还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在课堂这样的道理,搞的教师学生疲惫不堪。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离开课堂谈素质教育不但本末倒置还会事半功倍。&课堂就是教育的圆心,围绕圆心不同的半径有许多的圆,我们要以圆心为核心研究教育的诸多问题,而不能偏离核心去反复研究外围的东西。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从核心往外研究,而许多人是从外往里研究,到今天还远离教育最核心的东西——课堂。我们学校的最大特色必须在课堂。
在课堂改革行动中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观念不转变,就不可能有新课堂,因为观念不变,教师的角色就不能变,教师的课堂模式就不能变,所以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问题。但如何转变观念,我的观点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产生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同时通过开展大讨论的方式让教师认识到传统课堂的弊端,从而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必须先把教师带入这种模式当中来,让他们在行动中体会到科学模式的魅力,在实践中转变观念。
突破课堂改革的技术壁垒。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的革命,它是一场心灵革命,观念革命,技术革命,行动革命。现在我们许多学校都在方法和途径上进行临摹,但出现了许多问题,出现了许多技术瓶颈无法破解,造成我们的改革要么徘徊不前,要么丧失信心,新课改是一场技术革命不错,但我们一定要防止模式化,不要机械理解一些内容,比如10+35课堂模式,它不仅仅是个数字的概念,其实它告诉我们的是少讲多学,确立学的主体地位。关于课堂技术我们要记住三句话,一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这个观念就是最根本的技术,二是利用学生就是就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三是导学案,小组建设,课堂流程,课堂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技术。
防止高效课堂的两种怪胎。现在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的,我们说得高效有其固定的含义,在现实中,我们会出现两种怪现象,形成两种怪胎。一种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另一种是用传统观念和高效课堂的形式的结合生成的怪胎。这两种形式都是伪高效课堂,都属于我们打假的范畴。这两种怪胎的出现都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在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了行动上的误差,所以我们的改革必须头脑清醒,行动才能正确。
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一、课堂形式虽然变了,桌子换了,黑板多了,但课堂气氛仍显沉闷,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总觉得学生不行,还在讲,讲得过多。
三、“五步三查”的流程,掌控起来确实有难度,貌似简单,不易操作,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还是老师在作主。
四、学生不配合老师,没有动起来,动得慢,不会合作学习,效率低。
五、老师困惑: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担心成绩滑坡。
六、课堂纪律问题,不易维持。
七、对学生的、小组的、老师的评价问题,现在评价比较单一,评价标准也有待于细化。三大系统做支撑
首先祝贺你们,这是第二步的问题,也就表明你们的第一步做得已经很好了。这些问题都很正常。高效课堂是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这是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拨乱反正,是对课堂乱伦的彻底颠覆。要重视、完善、借助“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不利用学生来评教,不从学生身上去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看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要让: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渐进梯度化。
要善于利用学习领袖,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所谓高效,同步开N个窗口,同步展示,及时反馈。老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两头”上,煽风点火,做学情调查,现场做出决策。不要纠结于教学进度,围绕反馈来做,要做好“学生对子”之间的测评,初中要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还可以设几条“高压线”,如讲课超过十分钟,就上升到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学生不会学是事实——没有培养训练过自学能力学生如何会学,如果纯依赖“喂”,给双“筷子”自然也不会吃。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导学案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接到导学案,哪个题会哪些不会,学会不会的,OK!二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所以做的饭菜可口适宜。建议老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喂”了,连“筷子”都不给,怎么让学生吃呢?导学案的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老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必须设计,必须是自学,展示,反馈。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切的好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利用好黑板,高效课堂神奇就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货架子,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多设置黑板,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他哪怕狗屁不会,也会向人请教。无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块黑板,我就看你在黑板的展示,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放大展示,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问题,老师上课就是看“错号”,研究出现的问题。高效课堂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会的不学,都不会也不学,一上课就是处理问题。
第四是研究达标测评问题,描述我所主张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有“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把圈出来的问题解决掉,你治好你的“胃病”,我治好我的“鼻炎”。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他学他的,各人忙活自己的事,干吗让一百分的学生还在做基础题?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如何设计学习过程,课堂只有一个任务,“学会不会的”,未来的想法,课堂变成“一个黑板呈现一个题”,上课学生扎堆,不会哪个扎哪个堆,解决完了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其它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课堂评价如何到位
课堂评价不到位,任何一个班,在门的后面,设评价栏,分组,按成员喜好起个组名,高中的孩子也看重星,那是面子那是尊严。落实到小组,要负责统计发言次数,要有评价出来,表现最优秀的小组是谁,送给掌声,要有评价,没有评价是不可以的。小组长要公布,表现最优秀的是谁,鼓掌,月优秀,全校最优秀,要建立激励措施,如何持续得让每个人充满激情,必须建立这种评价体系。参评月优秀、季度优秀、年度优秀,全校最优秀。表彰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一个,多搞一些也可以嘛!如此,课堂还会死气沉沉吗?不评价,是不行的,大锅饭出不了干劲,这就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的心理就是争强好胜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只有知道儿童想什么,才会有方案。课堂问题单纯用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文化、等级制、优秀小组、优秀对子……评价的范围要广,评价的尺度要活,评价的激励要强。
班级是一个社会,是一个国家。班级文化最有做头,班级管理无止境。8个小组,分开,这4个组叫A班,那4个小组叫B班,当权的、在野的,轮流执政,你看班级活不活!班级可以搞货币流通,搞班级货币,一人一万块钱,坐前排和后排,“消费”不同。扫一次地奖多少钱,违一次纪罚多少钱,一年下来,就有了贫富差距,再开展“扶贫工作”——给他“赚钱”机会啊,这样的班级管理,学生不是天天在游戏吗?同理,班里设检察院、法院,按班规进行法庭审理,这样班会不就有内容了吗,太好玩了!用心去建构这样一个“国家”,让学生自我管理,不再厌学,学到传统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
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校园里,让学生动起来,哪个老师还不改变。学生会“双规”你的,你来讲就是侵犯我的权益,是对我的不尊重。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学管会”、“学生会”、“团委”。“学管会”任命学生担任校长,严肃、正规、郑重,明确宣布第几任学生校长,发聘书,授权杖,这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举办交接仪式,强化责任意识,训练组织能力。如果每周一轮换,每年将影响40个孩子,这是多大的造化!学校有什么部门,学生就组建相应的组织,这样,学校的活动一下子活了。让孩子们演讲,让孩子们竞标,让孩子们评比,让孩子们测评……这不是替你校长干事吗?有些管理交到学生手里,面貌马上变,学生铁面无私,热情尽职,比职业倦怠的老师强多了。学校门口设大黑板,学生把问题写黑板上,校长组织相关人员开现场会。让每个孩子成为学校的主人,从高效学习到自主管理,这是质变——自治了。
“学生会”、“团委”也是如此。让学生会管学生自己的事。学校的问题,八成集中在中层领导身上,好事全是他们的,责任全是校长的。校长解决了得罪人,不解决干憋气。怎么办?用学生来解决!把“中层”赶到课堂去,一中56个班,一人四个班,第一责任人,蹲点去,课改承包。围绕课堂改革构建,划片承担所有问题。让“学管会”监督测评,让“中层们”调查处理,你校长就可坐山观虎斗,轻易找到平衡。
团委,别让老师担任,只有学生担任才会活起来。团委干什么呢?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利用两毛钱一张的奖状,每天发,优秀小组、发言积极分子、歌唱之星、书法大师、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每周都发奖,天天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自然会增加快乐指数。
唯有信仰好干事
我研究毛泽东,发现“红旗”和“号角”特管用!小时看电影,你看仗打到只剩一人了,竟然是丢下机枪去扛旗,视死如归,这就叫“信仰”。管理是一种引领,注入激情、信仰。大家是为信仰而战的。毛主席当年带的部队没有“特级教师”,不都是民师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0年,带的部队出来都是一样的,研究信仰对管理教学非常有帮助。“铁军”,必须得铁质。做教育就是做文化,做信仰。班级的旗子就是班级的象征,有了班级文化,才有学校文化,才会师生一心用事实捍卫学校尊严。除了红旗,就是号角,号角不就是激励吗?一个班级必须寻找到这两样东西,这是精神和文化的化身。班级要有文化,基于这个团队,共同的信仰生发出来的。
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不发动学生是不行的,光动老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没有用的。观念,评价,都要到位,文化是土壤,环境是氛围,让可能性变成可能,这就是文化。
我的成果:课改就是一句话,变“二传”为“一传”,二传教师即使会传,也会走样,受心态变化影响,热情不再高昂。当教育依靠教师的时候,一定是失败的。“谁都不可以无限放大老师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决定着课堂效果的时候,完了。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普通的学生学得不普通?要想解决两个“不普通”的问题,必须正视教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教的功能到底有多大?教育现状已经给出了答案。课改说穿了,就是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变“配给制”为“自助餐”,解决教学成果对教师的依赖性。要牢牢记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让他们自己作主。
利用课堂理念,建构自己的共同体。课改的四步: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观念篇:常抓不懈,观念变方法,围绕方法,具体六步:还是要围绕传统课堂来做,拿出传统课堂最好的一节课,做解剖,很重要的,找问题,开处方。听多少理念都不如解剖课堂有效,找出了问题,人人过关达标。还要敢于树“黑标”(问题课)。
要求学校,一个校长听课不少于200节,让“长”在课堂上的校长,有利可图。校长当天下午,召开调度会,哪怕十分钟,看课堂有没有营养,哪些是优秀课。要建构课改文化,每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课改报,让学生担任主编,凡是学生能干的事,老师不要插手。每个班都要有,学校的课改报必须发给家长。课的阻力不在家长,家长不相信,如果相信他就不会质疑。得学生者得天下,让学生来做家长的工作。利用课改报做家长的工作,这是破局要点。
七大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7大问题如何解决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了,从理念到观念到方法、再到文化,仔细琢磨,我已经开了方子的,现在我再逐条重复一遍。
第一个:课堂不活是因为教师的激励不够,另外就是这个班级缺少“文化”,没有“旗帜”和“号角”,所以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从文化找找对策;
第二个:典型的教师观念问题,不相信学生自然不会放手和还权,依然在鸠占鹊巢。课改实在不是讲多讲少的问题,而是教服务于学的问题,记住:一切的教都必须皈依于学生的学!
第三个:开始时不熟悉模式很正常,“新手上路,请多包涵”;刘翔也不是从娘胎里跨着栏出来的;
第四个:不配合?小组建构有问题,另外就是课堂评价有问题。动起来捆绑评价!
第五个:担心成绩?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当然,高效课堂从来不会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的,它的目标首先立足于学会,解决这个困惑很简单,抓达标测评呀!
第六个:纪律。对不起,如果是为了维护一直专制的尊严而需要纪律,这样的纪律必须打碎!我说高效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第七个:以学评教。具体课堂评价请参见“李五条”。
点燃与点拨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形成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实践没有真正顺应孩子的天性,也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做到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按照儿童的方式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老师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就强迫学生去做我们教师或者家长认为有用的事情,结果,孩子不认为有用,或者没有兴趣,我们教育工作做了许多工作却效果不好,甚至事倍功半,然后我们或者去埋怨孩子不听话,或者埋怨孩子太笨。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或者换句话说,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否定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教师的教能不能就代替学生的学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教肯定代替不了学生的学,那么,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教师的重要之一就是激发儿童的正确的迫切需要。这句话有四个关键词,即激发、需要、正确、迫切。激发就是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手段去唤醒孩子的内动力;需要就是让学生对我们想给予的东西产生需要;正确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迫切就是让学生产生马上就需要的心情。
教师是成年人,而学生是儿童,成年人和儿童当然有区别,区别在哪?儿童完全凭着自己的天性去做一些事情,没有目的,也没有自制力。或者说,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去做什么?那么,我们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明确学生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然后把这些东西通过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手段把他变成儿童的内心需要,而且要把他变成儿童迫切需要,这就是我们教育或者说是教师的重要工作。
当我们把学生不需要的东西给予他,或者在他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我们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但我们总是这样想,为什么学生就这样不懂事呢?明明是有用的东西他就不去做呢?所以,我们就往往拿出教师的权威逼迫学生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而且认为这就是爱。给予别人不需要的,或者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给予,这种给予没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天性,把我们的正确想法变成学生的迫切需要,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的天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把学生的激情点燃以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会遇到一道道的坎儿,我们教师就要组织他们进行一道道的闯关。在闯关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有两点,一是组织,二是点拨。而不是告诉学生形成的答案,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按照儿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燃与点拨。这样我们就把教师的关于导师和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具体化化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会发生角色错位现象。
点燃与点拨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两大作用,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这两大基本素质,传统课堂我们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让学生被动学习,所以课堂低效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我们提倡高效课堂之后,有许多人又误认为,课堂是学生的,自己完全退到后台,课堂没有我们什么事情了。不去真正的去钻研教材,在学生需要点拨的时候你没有及时出现,那么课堂效果也不会太好。应该说,一个好教师,不但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还要让学生产生需要的欲望和动力,更要能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有能力给予学生所需要的东西。点燃和点拨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两个掌握,一是掌握学生,二是掌握知识。掌握学生就是点燃学生内心的对自己成长最有用东西的迫切需要。掌握知识就是要把握自己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自己学科的知识结构、主要思想观点和知识点。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闯过一道道知识和生活的难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三维目标。
高效课堂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仅仅从字面上理解高效课堂,进而也从字面上猜测高效课堂的操作,以为高效课堂就是“效益高的课堂”,而比如小组学习、导学案的编制等等,也都是“为效益”或者“唯效益”的准备,乃至于有人批评我们的高效课堂。其实,这是一场不太好玩的误会。高效课堂当然课堂效益要高,但效益高的课堂未必就是我们所指的高效课堂,这么说吧,有些应试名校也跟着我们喊高效课堂了,但他们的高效课堂和我们的高效课堂不是一回事,诸位,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呀,以免会误入歧途。
真正的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核心是育人,再往下说是基于人本的教育思想。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说,我愿意这样表述: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个变很耐人寻味,它的基本隐喻是:1、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2、为学习提供一切必需的条件;3、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合起来叫自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建设未来!
高效课堂其实有三大系统作为支撑,即教学系统、评价系统、文化系统。
教学系统的核心是学中心;评价系统的核心是以学评教、文化系统的核心是开放搞活,文化系统还可以叫“动力系统”,是整个高效课堂的生态,也可以叫做土壤。缺失了这套文化系统,高效课堂很难杰出硕果!因此,课改往深了做,就可以称为“新文化运动”了,再深一步,那你可以把整个教育都理解成这句话“教育即信仰”,其实做教育就是做信仰!近期我一直在号召我们的实验学校学习老三篇,其实就是为了探索课改动力的培植,效效果还真不错,我希望热心课改的学校都可以试一试。
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下我目前的课改实验进度,我计划会在适当时机推出我们的成果的,不出意外,那会是又一颗原子弹爆炸。在某校,我们已经推进一个老师同时上10个班的课了,在另外的学校,我们已经把考试乃至于把导学案的编制都交给学生了……大家想一想,如果这样的事学生都能做了,我们当老师不就真的解放了吗?记住,课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凡是学生能做了教师就要放手!放,再放,再放!不放,如何叫“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敢放,说明你还没真正参悟透这16个字!
我实在不愿意回答某些老师这样的质疑:学生不会学。我说很多人都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因为不会学便要满堂灌,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也这样总结,是不是因为满堂灌而导致的不会学呢?你不放手,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会学是一种能力,不会学也是一种“待开发”的能力,放手、准予其学是一切会学的前提。我一直在这样概括:学习即体验。离开了体验,就意味着没有学习的发生,也就不会有学习能力的生成。因此,高效课堂实在不是着眼于知识,而是追求能力。有了能力,知识只是副产品!
无需怀疑,这一切都早就在我们这些年的实验中证明了的,当然我们准许质疑,但质疑不是想当然,更不是胡搅蛮缠,要知道有价值的质疑,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高效课堂不是空谈,是“做”出来的经验!
“课改说穿了是不讲”
课改的“改”作何理解:是改良还是改革?是改造还是再造?是修补还是重建?
前7次课改的“失败”警示我们,课改不是改教材、教法,而是改观念。一旦将课改解读为“改方法”,无异于给马车换发动机,因此这个“改”是改观念,是改革、再造、重建。说到根上,改的是文化,因此课改是一场教育的“新文化”运动,仅仅修修补补、小打小敲无济于事,课改的程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要一改到底。我因此主张“课改”换成“课变”。
一、如何做才是一改到底?
课改要走好四步路:
第一步:理念变观念;第二步:观念变方法;第三步:方法变文化;第四步:文化变信仰。
1、理念变观念:什么理念?新课改理念,核心就是8个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句话没有哪个教师不知道,既然知道学生是主体,推开教室的门,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主体”在哪里?主体缺失的课堂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我们会发现,懂再多的理念一旦不转化成自己的操作观念是没有意义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观念?概括为“三个一”:一切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的教学考核必须是以学凭教;一切的学习都必须是自学(自学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包括独学、对学、群学)。
2、观念变方法:什么方法?学习的方法,简称学法,或者说是放手发动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围绕学、研究学、服务学,因此要变传统备课的备教材、备教法、备进度等为我们要求的新三备(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然而,传统的课堂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可能当教师放手不讲或少讲之后,学生不会学,因此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会学。如何培养?抓好“五个一工程”:(1)、编制一个导学案,导学案即路线图、学步车、指南针、导航仪;(2)、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组织,组内分对,采用同质结对,让学生有困难找组织;(3)、给予学生一个学习方法,即先独学、然后对学、最后群学;(4)、设计一个学习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注意,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创新,也是亮点,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提升,而反馈一定是教师基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去纠正、提升的;(5)明确一个任务,课堂的基本任务是“学会不会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自己不会的,这就是“自主”。
3、方法变文化:什么文化?开放文化,教育即解放,解放什么?解放时间、解放体力、解放思维和创造。前面说到,课改就是一场新文化运动。这个新文化的核心不是控制、管制、专制,而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的激励、点燃、信赖。从学生出发就是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学生的天性有9个字:好奇心、展示欲、争胜状(争强好胜,约翰洛克叫“耻辱感”),满足好奇心就是学习,有了心得就要展示,展示是享受(从心理学上是分享,然后通过分享获得同伴认同和尊重),争胜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旨在心理满足、获得动力。
4、文化变信仰:这里的信仰是什么?我们伟大的党主张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教育的信仰是服务于师生的发展,以实现"人本"为信仰。不展开细说。
1、综合前面的四步,可以看出教学其实不是研究如何教,而是研究如何“教”学生“学”,那么,教和学什么关系?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学”屈从于“教”?前文在教师需要什么观念时已经谈到“三个一”,现在再回应一下做个结论:教必须服务于学。
2、杜郎口典型的价值:杜郎口为什么说是中国课改的分水岭?它的出现就启发了我们,教原来是要服务于学的,那么,在杜郎口之前,也有很多典型,如果必须要界定一下,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都属于研究教、或者研究如何教的有效,因此有效教学这个词,更多是指向于“教的有效”,而从杜郎口开始,中国的课改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就是迎接一个以张扬“学中心”为标志的新时代的来临。
3、中国教师报正是这个学时代的推波助澜者,从发现和推出杜郎口开始,中国教师报就致力于以高效课堂为课题的“学中心”行动研究。围绕学中心,中国教师报在内容上定位为“四个新”: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现在的中国教师报被一线誉为中国课改的说明书,我们的目的就是引领课改的发展,催生更多的新教师,以此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4、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思想,即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解放学生是一项伟大的使命;利用学生才真正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和策略;发展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5、这个思想再精炼一下就是四个字:信仰学生。信仰学生要做到一下基本的“三条”:捍卫学生的学习“主体”权利;相信学生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一切的学习创设条件。
二、为什么要改?(也可以把为什么改列为开篇讲,但我的体会是,一开篇讲,往往效果并不好,因为很多人太痴迷传统课堂,你讲大道理,他会鄙视你,因此我才有意放在这儿的)
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为了让学生“睡得好、不跳楼”。
展开说:1、国家意志,胡总、温总、部领导一直在要求课改。
2、传统课堂效率太低,因此需要想办法“改高”,效率低,只能时间+汗水;
3、关注学生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
4、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在沸腾的油锅里挣扎,课改就是“放生”,是“从油锅里捞孩子”!
5、关注教师的悲剧状态:燃烧了自己,祸害了学生,一损俱损;
6、关注当下教育现状:五败俱伤:政府不满意、局长不满意、校长不满意、教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一方未讨好,为何竟然反对课改?那只能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缺乏良知、责任;第二是既得利益获得者。
教育必须直面两个普通:既如何让普通教师上出不普通的课,如何让普通的学生发展的不普通。要解决这两个普通,唯有课改。
课改是与教师为敌吗?
答案:当然不是,课改的目的是成就教师、发展学生。如果说我们有敌人,那这个敌人就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是不以人为本,是工具和奴化的专制教育,是专门和学生的天性作对,是某一小部分人没有良知和自私自利!
三、高效课堂的技术操作(途径与方法)
1、何谓高效课堂:是一切为了高效的课堂吗?不是,一切为了高效便是应试教育。
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支撑:教学系统,核心是教中心变为学中心;评价系统,核心是以学凭教;文化系统,核心是动力文化,即开放搞活。(注:我平时讲座,主要讲第一系统,时间不允许展开讲,要展开至少需要12个小时。接下来,我主要针对第一系统给大家介绍)
1、好课的6大共性:自主的课;动静结合的课;师生相生的课;情感的课(狂欢);有“自学、展示、反馈”流程的课;注重展示的课(展示又分为小展示、大展示);
2、如何评课:李炳亭五条,简称“李五条”:(1)看状态,从三个方面看,听声音、察表情、看动作;(2)、看参与,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参与度上,因为参与是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统计到小组,小组要统计到个人;(3)、看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这个流程包含了先“学”后“交”,这个“交”是交流,而不是教!)(4)、看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5)、看师德,讲授绝不可超过规定时间。
3、高效课堂三条高压线:严禁终止叫停学生发言;严禁与学生抢风头;严禁评价只关注知识。
4、高效课堂的五步三查模式(参看我的博客)
5、围绕五步三查的四个追问:(1)、五步三查和课堂三个流程是什么关系?其实是一回事,这里提示了我们模式当然不是模式化。(2)、五步三查有一根主线:学会不会的,或者“问题解决式课堂”;(3)为什么要求教师每节课要组织三次学情调查,一切的教学都必须是从学生和学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4)、中国教师报9大教学范式和五步三查是什么关系,变形记,形变而神没变。核心是主张“学”。
6、我博客上有很多关于操作的文字,但我一向以为,术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不容易解决的是支配着术的那个观念。
四、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西游记》是最好的一本教育学巨著。唐僧就是教师,他并未有多强的“专业化”,但这本书至少给我们两个有价值的启发:1、学习即经历。关于学习即经历,我常讲三个场景(老太打麻将、骑自行车、打篮球);2、教师的使命是给学生信仰,而不是替代包办,斩妖除魔是徒弟的事。
教师的作用80%是点燃激励唤醒:为李大娘报仇!(我曾经有解读)
教师的作用20%是技术操作:带入——体验——感觉——分享
中国教师报曾经这样定义好学校《好学校是一方池塘》,那么教师就是一个“挖池塘的人”,即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条件、提供可能性,好教师就是催、其、升——“催促学生提升”。
教师不是表演大师,也不是“讲师”,李镇西不讲了,搜索中国教师报报道《李镇西突破》,如果我们连李镇西都不如,就学着像李镇西一样不讲,至于讲,那实在是牺牲学生成就自己的不良行为!
总结:课改说穿了就是“不讲”!如此简单。
李炳亭:课改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角色
校长沙龙:李炳亭谈高效课堂
今天,北京、南京、天津、重庆、深圳等七地十余位校长应《现代课堂周刊》之约作客中国教师报,畅谈高效课堂。我敲了两万字的会议记录,先将李炳亭主任关于高效课堂的言论整理如下:
必须课改,别无选择
中国教师报,实实在在的发行量32万份,居于教育传媒第一位,影响力与发行量成正比。数得出的典型多是中国教师报推出来的,“课改”是中国教师报的特色,也是灵魂,六大周刊之一的《现代课堂周刊》正引领中国课堂作深入变革。中国教育不再需要新的理念,需要的是实践操作。
“中国名校共同体”像袁隆平那样,把课改搬到了田间地头,并形成一股有力的旋风,让无数基础教育学校望尘莫及。所谓的名校,一定是因“改”而名的学校,中国教育的希望不在传统名校身上,它们身上恰恰问题最多。旧的名师,大多是表演大师,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共同体”,却催生、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学校投身课改。
为何改?孩子不快乐,不幸福,推开教室的门,能看到学习的狂欢吗?孩子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学生不快乐,这不就是最好的改革理由吗?教育现状是“五”败俱伤:局长不满意,校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到了逼孩子跳楼的程度了,用死亡表示抗议,你校长还无动于衷吗?“中国教育六个字:老师讲,学生记”,这是美国的朱棣文说的,他还说,“不要担心中国的崛起,中国没有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都是校长,不要指望别人,我们就是“匹夫”,课堂改革就是我们的宗教。中国教师报有一股力量,那是教育信仰。每篇稿子都是心血的结晶,不选择传统的名校来做报道,做宣传,有良知在。有个局长在全县的会议上这样讲,媒体都可以把教育当成宗教,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信仰呢?把中国的教育引领到哪里去,为了不幸的孩子,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就会焦,就会跳楼。在校学生有抑郁倾向的占到三成多,有多少学生盼着教学楼倒塌啊!必须改,改就是“放生”,放生三千活孩子,这是多大的功德。不课改,就是罪孽,让三千孩子不快乐,不是罪孽吗?要么是功德,要么是罪孽!
现在课改已经形成了共识。改,难免出问题,不改是死路一条。有些校长在质疑时,有一大批学校已经走得很远了。三年后,中国教育将重新洗牌,新的学校会在课改中崛起,重新排座次时,你的位置在哪里?有所学校校长改,当地政府阻止,全体师生上访,要求课改,这是民意啊!孩子刚从地狱里走出来,他们愿意再受折磨吗?教育必须完成自身的进化,不要把人教成猴子。
如何改?非常简单,四步路: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有些特级教师,讲起理念来口若悬河,推开他的教室门看一看,他在那儿夸夸其谈,学生却恹恹欲睡。为什么,学生不是“主体”啊!什么叫主体?请问谁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什么人?杜威说老师是“仆人”,哪有“仆人”指着“主人”的鼻子训斥的,我称之为“课堂乱伦”。可有些老师就喜欢这种课堂表演,他觉得很过瘾,可学生却要受罪,无辜地背着书包回家,连夜写作业。
观念是个人的,支配着你的教学行为。给马车换发动机是没用的。必须转变观念,重建两个关系,就是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一切的“教”都要服务于“学”,老师要服务于学生。要由“师中心”到“生中心”转变,我称之为“地心说”到“日中心”的拨乱反正。对于学校管理,围绕课改建评价。让老师明白,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好老师。
方法变文化。中国的校园里没有文化,文化是什么东西?看我手势,张开五指是学校需要的开放文化,但校园里充斥着收敛。一方面让他开放,一方面要求“非礼勿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中国孩子缺少的是创造性,为什么,管制太多,没有文化引领。麝香再好,未必治所有的病。学校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文化。
文化变信仰,校长们,去过寺庙吧,你看哪个方丈忙得像校长一样,每天打卡考勤的,校长要学做方丈,前提是单位得有信仰。如何解读杜郎口的去制度化,靠什么,信仰。研究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没用一个“特级教师”,却打败了蒋介石的黄浦正规军,靠什么,信仰。明知前边是枪林弹雨,依然往上冲,为的是“红旗”不倒,“号角”正响,红旗是一种象征,“号角”就是精神力量。看我们的班级,有旗吗,有号吗?有就打不垮。忽视班级文化,你的学校根本搞不好;班里死气沉沉,学校怎可能书声琅琅?
课改的关键是什么?用一句话说穿,就是转变教师角色,变“二传”为“一传”,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因为教师也有差异呀,就像五指有长短。即便每个人都是二传高手,可不想“传”怎么办?因此传统课堂完全是依赖于教师的传,从而导致了离开了“教”,学生将不会有“学”,我们培养了一批完全依赖教、不会学的学生。新课改,就是拨乱反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取消老师的“二传”,实现教师真正的解放。教师实在应该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请大家记住两句话:老师是学生的同学,是课堂上的第51名同学。课堂的第一资源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校长要研究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二是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不普通。我瞧不起挖生源的——自己不会生孩子,跑到大街上抱人家的孩子,那算本事吗?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吃“自助餐”,把课堂变成知识超市,让学生真正实现生命的狂欢。当教育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时,一定是失败的。
特级教师怕我评课,为什么,他一节课能浪费半个小时。怎么浪费的?他要统筹兼顾面面俱到啊,(特级往往说),这个问题我讲过了,谁会,举手。应该是“学会不会的”,让不会的举手,解决这三个不会的同学的问题,会的,你再重复不就是浪费时间吗?一节课如果是五个问题,把五个问题让学生各自找出不会的,把不会的学会,不就完事了吗?学生有差异,ABC三层,就像看病一样,胃病和鼻炎一块治,你的课堂能高效吗?我做过许多实验,五道题,老师逐个讲,拖堂。我在讲台边放十个篮球,上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就五个问题,咱有五块黑板,按照导学案,谁学会了出去打篮球。15分钟后,教室里没人了。把自己的搞会不就完了吗?要相信学生的智慧,真正爱孩子就选择课改。
“五步三查”模式
学校学校,为什么不叫“教”校,“教”永远没有“学”重要。研究大纲不如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研究学法。课改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教师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什么?八成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产品是课堂,课堂要给学生以滋养,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必须追求课堂营养,你不能让学生吃垃圾食品乃至苍蝇。
教师的专业化,必须认清专业化,所谓的学养、艺术,要服务于学的能力。我是坚决反对课堂艺术这个词的。调动学生的艺术,才可以叫课堂艺术,讲和展演都不叫艺术。回到技术上来,教学的技术就是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和控制,自学、展示和反馈,好课必须基于这样的流程,这就叫技术。导学案,导是功能,什么叫“导”,目的是过河,不单纯是坐船,要的是能力,让孩子学会知识的能力,能力比知识强一万倍,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头驮着书本的驴,能力从哪里来,不“学”是不行的,要让小孩学走路,必须把孩子放在地上,利用好学步车。导的是学,“案”是设计,导到学生会学的设计。导学案不是习题集,习题集没有“导”,充其量是学案,不是导学案,保证学会,不能保证会学。
教学必须有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这就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每节课,五个环节三次学情调查。第一步,自学,找出问题;第二步,围绕问题,对学和群学;第三步,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第四步,教师基于问题组织反馈;第五步,整理学案,对子测评。主线:问题解决式课堂,不需要老师多讲。三查:在一、三、五,3个环节上学情调查。第一步调查自学情况;第三步,调查学习情况;第五步调查反馈情况。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用这样一个比喻,教书就是开汽车,开汽车需要四步,把钥匙插到孔里点火,点燃激情,鼓起欲望,把湿柴火弄干,而不是“熏烟”,一但形成“干柴烈火”,学生无师自通。第二步是踩着离合挂档,遵照课堂流程去操作,自学、展示、反馈。第三步是抱紧方向盘,不要乱扭,围绕着学习目标用好导学案。第四步,遇到情况踩刹车——测评。
从“五步三查”可以看出: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不是学生命运的决定者,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老师就是营建课堂学习生态,让所有的可能性变成可能,让种子发芽,这就是好教育该做的。
评价老师有五个纬度作参照,可以称之为“李炳亭五条”。第一条看师德,有没有辱骂打击学生现象;超过十分钟讲授,师德零分;严禁叫停学生发言。第二条看状态,课堂必须是狂欢的,把快乐还给学生,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第三条看参与,一节课有多少人次的发言,要统计到个人,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闪光。第四条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第五条看效果,自主程度(讲的时间),合作效度(完成的情况),探究程度(掌握的质量)。
以学评教,让师生动起来
什么是好教师,不看讲授和表演,站在地头看庄稼,能让学生学会,又能让学生会学的才是好老师。用这种评价引领教师的转变。
当校长的,要利用好“中层”搞责任制,一人承包几个班,宣布为“第一责任人”,不要批评老师,老师不容易,校长必须把每节课的评价暴露出来。学校的门口列黑板,第一责任人是某某主任。每天下午搞调度,问题不过夜。校长要扎根在课堂,年听课不能少于两百节,要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不要一味地压老师,要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老师想安静都不可能。学生不单纯是主人的问题,还是教师的课堂纪委,把课堂的评价权还给学生,每节课让学习组长把“教师评价表格”交给课代表,即使老师不改,也会讨好学生,一但学生认识到这种权益,并行动起来,“自主学习”就会往“自主管理”上走。
两毛钱一张的奖状,要多发啊!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上进的欲望,戴着放大镜赏识孩子。挖池塘,建生态,激活一切可能性的问题,统统在这里,班级要有信仰,要有文化氛围,还要有班徽、有班报,学生担任主编,学生去说去谈,得学生者得天下,有了学生的认可,家长还会不支持吗?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展示他的精彩,校报、黑板、论坛、墙壁……一切的时空,都还给学生,要让孩子宣泄,要让孩子表达,要让孩子自由。如何动学生?昌乐二中,让高一的学生给老师做学术报告,学生做PPT,什么叫好教育,孩子都懂,你应该怎样上课,孩子们心里很清楚。动学生还要动家长,要善待家长。家长课堂培训,体验高效课堂。家长会流泪,会愧疚,要善于做学生的工作,通过学生做家长的工作。校长必须要有大目标,要成为名校。如果不是崔校长,杜郎口的老师们可能搭着拖拉机去县城,而现在坐飞机到处去讲课,我评价“拖拉机”与“飞机”的差异就是“高度不同”。我的课堂不怕看,要敢改,一改到底。课堂改革就像旧城改造,修修补补是不行的,必须推倒重来。“教”和“学”是一对矛盾,水火不容,不仅仅是取和舍的关系。课改,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无论这个老师是谁,都不要多讲。
无限放大“展示”都不为过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课改的16字箴言,值得好好品味。研究透了,课改的问题迎刃而解。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同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人搞各人的,小组的配置以四人为宜。有人抱怨班额过大,你能大过麻将馆吗,互不影响,每个人在按照自己的需要打麻将,而不是老师在台上统一要求出“九饼”,你不需要九饼,说不定还有人等着“开杠”来。同理,这个组学的和另一组学的,完全可以风马牛不相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教师只需要调查学情,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学群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对学时解决了,当然不用再讲了。小展示没暴露问题怎么办?老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无限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没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课堂的生成。
可以这样理解“展示”: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黑板是媒体,发表是个情感产品,发表是情感活动。不信学生发表一篇作文,他会一年看八遍。展示即发表,学生还会写字潦草吗,还会不认真课前自学吗?一张白纸传给你,没有价值,叠成和平鸽,就注入了情感,和生命发生了关联,因此,课堂即发表,注入情感,就再也不是知识了,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重要内容,有谁会随便舍弃自己的生命呢?展示即提升(或完善),真正的纠错,就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习团队的作用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可以说“展示”是课改的精髓,无限放大展示都不为过。人都是要脸的,展示就是让孩子的天性、认知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联的一场活动,多有意义啊!
高效课堂有三个关键词:差异、展示、合作。尊重差异,差异原则,差异就是分层,从来不分层,是对人性的不尊重。第二是“展示”:放大展示,符合人性。第三是“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结盟嘛,团队,协作。高效课堂三性:主动性、知识原来栖息在枝头,等着学生去发现。偷情,用什么办法都阻挡不住。生动性,生命的狂欢,喝酒,氛围不够,点起火来。课堂的生动性(第三),真实的生成,不是预设的虚假的,更不是按老师的编排导演的。
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的教育改革是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产生的深厚源泉,而辽宁和盘锦的教育改革实践,则是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产生的土壤。也就是说,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他本人在这个特定时代里执著追求,广泛学习、吸纳、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勤于思考、勤于总结的思想结晶,并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呢?我反复体会,提炼出这样8个字:民主、科学、服务、共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要决策过程大家一起来商量。二要有计划性。要事先周密地计划好,按照程序,遵循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三要服务。邓小平同志说过,他要为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当好后勤部长。总设计师一语道破管理的真谛:为教育工作者、为大家服务。魏书生同志是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堪为楷模了。四要共享。魏书生说:“我做管理的事情,就是要考虑领导者,要考虑教师,要考虑公勤人员,要考虑学生。我应当把方方面面的利益统筹起来,整合起来,要兼顾大家的利益,让大家利益共享。”他的理念和做法与党中央“让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提法是一致的。我们做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应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去体会,去品味。
关于他的教育管理方法,我也提炼出几个字:计划、赋权。
计划。他依靠大家制订出严密、切实可行的计划,所以,他的工作一直是井然有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赋权。魏书生做了那么多的事,写了那么多的书,开了那么多的会,从事那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他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呢?我在书中读出了他的奥秘,那就是赋权。他有几“不做”,很值得我们学习。副职能做的事,他不做;中层能做的事,他不做;教师能做的事,他不做;学生能做的事,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这是什么?是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解放了自己。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在于咬定青山不放松。
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我的个人体会:一是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二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勇于投身教改实践。四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五是要存淡泊宁静的情怀。六是要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认为,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是多元素的相融共生。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只有走进魏书生的生活、情感世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教育管理思想的精妙之处,我们才能受到更大的启发。
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正走在一个很重要的十字路口,素质教育走了20多年了,往下到底怎么走?中国教育在发展规模上去之后,今后怎样公平均衡、有内涵、有品位地发展?这已被视为素质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主题。什么是突破口?不言而喻是教师。
我多次聆听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教育的指示。从他们的讲话中,我听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听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核心的声音:中国要有千千万万个好教师,中国要涌现一大批教育家。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走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
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关爱人,关怀人的成长。
魏书生就是这样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人推向真、善、美的方向。他通过学科知识的传递,为人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建立了科学的基础。他用自己的全部情和爱践行着“要让中华民族的人,每个人都释放出自己的能量”的人生追求。他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最大启示就是以爱为源头,以学为基础,以尊重为过程,以鼓励促进为基本方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把教育变成自学为主,把育人变成自娱、自修、自我成长。
第二,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能够真正体会到教书和育人是一体化的事情。
教师就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魏书生给我的启示有两点。(1)只有能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关系的教师,才能既教好书,又育好人。这样的教师必须学问高、品行高,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学科的价值,并且能焕发它、唤醒它。(2)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人性化、和谐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含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如关怀者、照顾者、提问者、咨询者、引路者、合作者,也可以是伙伴、长辈、长者。魏书生把这些角色的作用融入到他的六步教学中,通过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三,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一点,他的教育管理以道德为基础。
他把全体师生引向具有社会价值的善意的目标,通过日复一日的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的努力,达成这一目标。他启示我们,今天的教育管理要注重隐性目标,要有耐心、有韧劲儿。再者,他把教育看成一个共同体,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互助互爱的关系,用科学、计划管理共享互惠,用赋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苟如此,则教育事业可兴也。
高效课堂初期教师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高效课堂初期,教师往往会出现一些糊涂认识:该讲不讲,放给学生;该管不管,放任学生;改纠不纠,误导学生。
一、课堂上教师讲什么?
课堂改革要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就误认为不讲或少讲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出现了该讲的没讲,该挖掘的没有挖掘,缺少了厚重深度。我认为在改革初期,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要讲深讲透,绝不能"金口"不开,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或操作理解的问题,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对核心、关键问题、盲区、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一定要通过对话和交流达成共识。
二、学生独学时教师做什么?
在独学环节有些教师就误认为独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于是教师或立于讲台或自顾自己看教材或批改作业,间或扫视一下正在自主学习的学生,或若无其事地在教室转一圈,或宣布自主学习结束,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这种毫无成效的"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显然与课改精神相悖。我认为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观察、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要提升、升华学生的学习经验,要进行学法的指导,要捕捉学生的学习困惑,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展示质疑时教师做什么?
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大亮点,一些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展示一律采取赞成或不加评判的做法,实际是对尊重的误读,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在学生展示,生生互动时,我认为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做一个倾听者,听清互动双方的观点,听清精华所在,听清双方的认识偏差和对话焦点,思考下一步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激得巧。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一个点拨者,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生生互动中难免存在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三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做一个激发者,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教师要因势利导,机智地捕捉那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理解,激励学生的成功感。&&四是“心中自有青山在”——做一个决断者。在质疑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观点相异、争执不下、思想模糊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思想模糊时做一个决断者,必须为学生明确地解答,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高效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的观念正在逐步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被真正激活,存在着如何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问题。
一、&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一些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一味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只顾表现自己,沉浸在游戏中,那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一节课讲多讲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经多讲少与自主学习并无本质联系,教师在讲台上分析,学生在独立思考,这难道不是自主学习吗?
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往的学习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现在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探究知识。但自主学习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自主学习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总之,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了。以前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现在则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些教师片面认为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是保守的,应该抛弃,导致课堂上探究学习泛滥,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甚至连国土面积这样的问题也让学生探究、猜测和交流,这既浪费时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实质帮助。还有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搞探究,学生因缺乏自己的体验,当然没有收获。不必要与不恰当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没有益处。
实际上,许多知识的学习还是从直接了解结论开始的,还有许多知识往往是一些事实和陈述性纪录,难以观察、探究,而这时运用听讲、阅读、理解和训练等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加有效,不能走极端,接受性学习时,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避免机械训练。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接受学习中注意理解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感悟和建构很多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三、&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事,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为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在开展合作学习才会受到实效。还有一种实际情况是班额过大也不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要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者的身份到学生中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特别使要帮助少数学困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别人尊重的感受,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四、&训练:少一些常规训练,多一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了提高离不开训练。新课程注重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或项目活动来进行,平时的教学和训练还是以巩固“双基”为主,还有的教师用来训练的“实际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还是在“象牙塔”之中进行学习。大量的事实提醒我们,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解决要进课堂。
大量的机械训练也是造成众多“笨学生”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问题,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也没有注意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潜能被抑制。
其实,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注意从新知识的引入到新原理的提出和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问题解决也开始成为高考、中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的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要用问题解决的思想来处理,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问题解决进入课堂。
建构高效课堂──课改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选择
宁夏吴忠市教研室 王 平
说起课堂教学中新的师生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教学目标体系等课堂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会如数家珍。但笔者从听课中发现,课堂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最近,笔者拜读了国内部分地区介绍构建高效课堂经验、做法的文章,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强烈地感到,高效课堂较好地处理并体现了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有效地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也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下面对高效课堂的建构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回归其本质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专家李炳亭先生将高效课堂生动形象地诠释为: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一方面,“知识的超市”从分层入手,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体现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个体性、人性化的“货源”。“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效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唤起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掀起“生命的狂欢”。由此可见,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要素及其合理组合方式。高效课堂的追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学、乐学、创学”。
高效课堂的突出贡献有三,一是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在行为层面上加以较好地阐释和发展,使之形成“看得见、可操作、能检测”的客观存在。具体来讲,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二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实现了“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三是它使课堂教学沿着其固有规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理念的落实,“预习、展示、反馈”基本环节的展开,“独学、对学、群学”学习方式的运用就是其充分的体现。
据此,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高效课堂还课堂之本来面目,还学生学习之本分,使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享受的乐园和生命创造的学园”。构建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回归其本质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高效课堂是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课改的实施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见诸于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回顾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所走过的路,客观地讲,课堂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成为老师们的话题,也植根于老师们的心中,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制约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老师们总有许多困惑与不解。“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实际意义?”“离开了老师,学生为什么不会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总也提不高?”“我也布置学生预习为什么效果不佳?”“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政治?”……
从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上述问题不是,或者说不完全发生在理念层面,而更多地存在于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实践,落实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集中表现为:
1.教与学关系的错位、缺位、混乱。
2.教师没有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操作行为的意识,显得茫然、盲目、随意。
3.学习目标的制定泛化、虚化,不可操作、没有也无法检测,形同虚设;单元目标随意扣在课时上。
4.学生的学习只有形式,没有学习行为的规范要求,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5.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内在的关系。
6.课堂上学习目标达成与否没有有效的反馈检测机制。
7.“教无启发,学无思考”、“探究无意义、互动少争鸣、合作无目的、过程与结果两股道”等伪科学的教学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
8.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停滞在教学设计中,而课堂上看不到踪影,感受不到存在等。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高效课堂所秉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的理念,构架起“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基本模式,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从规范教学操作行为入手,将课改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细微之处,将空泛的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尝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高效课堂是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剂,高效课堂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规范课堂。
三、构建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探究理念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
1.扎实推进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夯实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构建高效课堂比作建造大厦的话,那么,正确地理解与把握课标要求,钻研教材、掌握与利用教材就是建造大厦的奠基工程。积极推进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夯实课标、教材教法这个根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自2008年教材教法研修活动开展以来,老师们对课标、教材的认识,由表及里、由外延到内涵、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可谓经历了一场课标、教材教法的大洗礼。老师们的课标意识、对教材的把握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老师们对课标、教材教法的认识仅处于初级阶段,即知其然并知所以然,而非驾驭并为我所用阶段;对课标、教材教法的研修还处在外力施加阶段,没有成为自我教学的第一需要,没能成为自觉自愿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力上来讲,我们要为老师们开展研修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等支持;学校教务处和教研部门应给予老师们资源、专业理论、技能技巧等业务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多支招、不埋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整体谋划工作,避免政出多门,多中心、多重点,从而改变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的局面。从教师个人来讲,要不断地提高对课标、教材研修活动的认识,将研修活动与日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把研修活动自觉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检验研修效果,在研修中改进教学,在思考与鉴赏研修成果中感受幸福与快乐。总之,我们要“以教师为本”,用积极地态度,宽容的胸襟,用务实的做法积极推进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的开展,促使课标、教材教法研修从老师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开展,让研修活动为“知识的超市”蓄积力量,为“生命的狂欢”储备营养,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基铺路。
2.从反思有效学习的三要素入手分析现实课堂,找准问题所在,确立构建对策。
大家知道,预习、参与课堂学习交流、练习反馈是学习取得实效性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对学习的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需要健全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目前课堂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较多地集中在环节、细节操作层面。为此,我们应紧盯课堂教学中的大、小环节,从细节入手,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必要的学的要求、教的规程,使课堂教学行为有章可循、有章能循、有章必循。用规范、要求、标准矫正、约束、引领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行为,用精细化的标准,打造精细化的课堂,使现实课堂在向高效课堂的行进中走得更坚实。
3.审视并重新确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表》。
评价犹如导航仪、风向标。只有建立起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高效课堂实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才能对优质课堂教学的形成发挥正导向作用,否则适得其反。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表》几经修订,在落实课堂教学理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出现,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表》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评价标准存在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可检测性,评价项目体现不出内在联系,缺乏对教学的具体指导等突出问题。因而,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依据课改精神、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从内容到形式做一次大手术,制定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之与课堂教学操作规范相辅相成,相互给力。
4.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重构教与学的关系、重构师生关系的实践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确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理应积极主动,成为“第一责任人”。但仅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行。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活”的要素。只有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热情,课堂才会迸发出“生命的狂欢”。
长期形成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形成了惯性,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等学、等教”。改变这种“惰性学习”的惯性,需要老师的助推,也需要学生观念的转变。为此,要重视对学生新的学习观、教师观、新的课堂学习要求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宣讲教育。从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入手,培养其与高效课堂相符合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把握关键,立足实际,积极实践,高效课堂之花定将绽放。
你可能还对下列文章感兴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勤勉高效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