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选错了路在学小儿推拿加盟

我也想学习小儿推拿,不知从那里开始,哪里学习最好_百度宝宝知道与《》相关:家有两宝的妈自学了小儿推拿,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的图书馆
家有两宝的妈自学了小儿推拿,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 & & &   自从生了两个娃,不对,还没生的时候,智力直线下降,经常是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到了地方,就呆住了,我想干啥来。  上次开贴,也是脑子没想周全,没想到每天短消息的妈妈那么多,真真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还是老话吧,家里有两个两岁半的娃,回复起来可能有时不太及时,如果能够帮助到妈妈们最好,帮不到的,咱就去求助医生。  因为以前有中医基础治疗痘痘粉刺,所以学习小儿推拿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新手妈妈们刚开始可能会比较难以入手,不过勤加学习,应该是可以对付一些小问题的。顺便说下,我可不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哦,因为我的网店已经荒废两年了,嘎嘎,为了两个宝宝的身体健康,我豁出时间专门调理孩子的身体。  我先把这段时间日以继夜整理的基础的资料发上,让大家好有所参考。            辩证是所有学习推拿最为困难的事情,学习的时候觉得已经很明白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无从下手,辩证的内容有哪些呢?   一、望:  1、望神色:面部气色,精神状态。  2、五部配五脏,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3、望形态:望形体,望头部,望胸腹,望腰背,望四肢,望肌肤,望指甲,望动态。  4、审苗窍  是指观察目、鼻、耳、口、舌、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  察目:目为肝之窍。  察鼻:鼻为肺之窍。  察耳:耳为肾之窍。  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  口唇 脾开窍于口,  齿龈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  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多;  咽红乳蛾或乳蛾脓点多属外感风热,内蕴积热;咽喉红肿且灰白假膜附着不易拭去者为白喉,由肺热阴虚复感时疫所致。  察舌: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察舌包括观察舌体、舌苔、舌质等。  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  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5、看指纹  指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  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转重转深;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啼哭声,咳嗽声,呼吸声。  2、嗅气味  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  三、问诊  1、年龄,是否足以出生。  2、问病情  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可以引发的因素等。之前自出生起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疾病,怎么治疗的,持续多长时间。  3、问汗:  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多少、部位、自汗、盗汗、热汗、冷汗等。  4、问头身:  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  5、问胸腹:  是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  6、问睡眠:  是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以及神识为病的嗜睡、昏睡等。  7、问二便:  是指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时的感觉。  8、问饮食;  是指询问患儿饮食和饮水的情况。  9、问其他:  指除上述之外,与疾病有关的诸方面: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  四、切诊,小儿寸脉部位较小一般不用。  如果有妈妈想让我帮忙参考宝宝需要治病的穴位,一定要填好,这样既不耽误时间,也省却好多的过程。妈妈们填写的时候把下面的内容删除就可以,我只是做个简单的比喻,让大家知道怎么填写。  性别:   年龄:   身高:  体重:  2、现在病症的主要情况(是不是过敏性体质)  主要症状:  治疗经过:  是否手术: 否  西医的诊断:咽喉炎、支气管炎  3、伴随症状  (有的在后面写“是”,并且在后面描述具体情况)  出汗:√ 晚上入睡后的前一个小时会出汗,一小时后就好了。  口渴: 自己主动要喝水的情况比较少,都是家长让他喝  口干:  口苦:  有痰:√ 这几天支气管炎有痰的,但是他不会吐,全都吃下去了  咳嗽的时间:  晚上醒的次数:  晚上醒的时间:  晚上不睡觉的时候有哭闹:  晚上睡觉盖不盖被子  4、其他状况  舌质:  舌苔:舌苔有红点,舌苔是白苔,但不腻  面色:  胖痩:   饮食:  二便:  睡眠:磨牙齿,  5、寒热状况  怕热怕冷:   寒热(包括手脚、肚子温不温):  6、精神状况:   七情以何为重(喜、怒、忧、思、悲、恐、惊):爱哭  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5张
举报 | 二维码 | 分享 | 收藏 | 更多 | 楼主 回复
关键词:推拿&小儿&&
小儿推拿术,有谁了解?
给妈妈们分享:用小儿推拿帮宝宝退烧,消积
[专家指导]康尧小儿推拿中心王德敏:小儿感冒发烧 别急着用退...
[早教]求助贴:小儿咳嗽一直不好~怎么办??最近坛上看到康尧小...
春季防病有妙招:小儿推拿法来帮你(转载)
感冒发烧,咳嗽,便秘,拉肚子我自己总结的常见病小儿推拿穴位
[针灸推拿]三岁小孩咳嗽一月,手法治疗一次告愈——小儿咳嗽私...
崔玉涛育儿视频,宝宝辅食,小儿推拿视频全集免费送
.打工仔投资1千元2年回报开豪车与老板娘车震
.恒信贵金属联合主办周杰伦2015世界巡回演唱会(佛山站)
.我天!朋友这么跟女神表白居然成了!
.【最后1天】5分钟填表送天涯会员
.好生气!因为一只股票,我和女朋友闹掰了!
.准备和小三开撕,大家看这装备够不够!
  凡未满12周岁的患者均属于儿科,但是从临床来看,小儿推拿穴位应用于成人同样有效,不过年龄越大,推拿的次数越多,用力重而且速度更快。   小儿推拿不论男孩,女孩,一律用左手,每天推拿一次,严重的左右手一起推拿,每天推拿两次。  小儿推拿次数以大三万,小三千,幼三百,但这只是大体,也得根据小儿的病情而定。酌情增减小儿推拿次数。  推拿手法:  一、直推  医者用左手托住患儿的左手,用右手拇指或者食中二指并拢,在适当的穴位上,轻轻的向上或者向下按摩。推法分为补法(从指尖推向指跟),清法也叫泻法(从指跟推向指尖),清补法(从指跟到指尖,由指尖到指跟,来回按摩)。方向不同,作用也不同。  二、拿法  医者用拇、食二指放在选定的穴位上,相对反复的增减用力,比如拿列缺穴位。或者医者用右手食指和其他四指拿取某一部位之肌肉或者筋膜,一起一落松紧对拿,比如拿肩井穴位。  三、揉法  医者用拇指或者食中二指,在患儿选定的穴位上,左右旋揉,比如二马,外劳宫等。  四、运法  由此穴位到彼穴位做弧形或者环形反复运转,比如运水入土,运内八卦)。  五、捣法  以右手食指或者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选定的穴位,比如小天心。  六、掐法  用拇指或者食中二指,掐压患儿的某一个穴位。  七、搓法  用右手大鱼际或掌心,来回或者旋转按摩,比如四横纹,搓命门等。  八、捻法  用拇指或者食中二指,在患儿皮肤微用力捻动,比如五指节。  九、分法  以双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比如分阴阳。  十、合法  用双手拇指或者右手拇食二指,在选定的穴位上从两侧向里合拢,比如合阴阳。  十一、按法  以拇指端或者中指尖,在选定的穴位上用力,比如按牙关。  十二、摩法  以右手食、中、无名指的螺纹面或者掌心,在患儿的皮肤上,轻轻的由上至下,或者由左至右的按摩,比如摩腹。  十三、提捏法  双手半握拳状,用姆、食、中三指在在选定的部位,相互提起皮肤,作连续不断的动作,比如提捏大椎,捏脊。  十四、分筋法  用右手或者左手在患儿肢体,做左右扭转捏拿动作,能舒筋活血,适用于肢体瘫痪等。
举报 | 收藏 | 1楼 | 打赏 | 评论(1)
  上肢手部穴位  一、脾穴  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清脾:从指跟到指尖。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  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二、胃穴  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  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  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  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  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六、肺穴  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  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  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主治:补肾益脑,益气养神,纳气定喘,温下元,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肾亏骨软。  八、小天心穴  操作部位:掌跟,大小鱼际凹陷中。  操作手法:揉、捣、掐。  适用证:惊风,癫痫,烦躁夜啼,小便赤热,湿热咳喘,睡卧不宁,目赤肿痛等一切眼疾。  揉能主治:安神定惊,睡卧不宁之慢惊。  捣能主治:眼球上翻向下捣,下翻往上捣,左翻往右捣,右翻往左捣。  掐能主治:通窍散结,急惊厥。  九、分阴阳  操作部位:掌跟,小天心穴位两侧,靠近拇指一侧为阳池,靠近小指一侧为阴池。用两手拇指同时往外推,为分阴阳。一般单独分阴或者分阳,有平衡阴阳,调和五脏的功效,在疾病的过程中就是阴阳平衡的失调,阴少阳多,应该分阴,阳少阴多,应该分阳。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十、合阴阳  操作部位:用拇指食指一起往里推。  功效:行痰化结  合阴阳的前提是合阴或者合阳。  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提,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前提。  分阳+合阴阳 化寒痰(寒痰的特点是清稀,色白)  分阴+合阴阳 化热痰(热痰的特点是色黄,粘稠,难以吐出)  十一、四横纹穴  操作部位:掌面,食中无名指指跟部横纹处。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操作:用拇指桡侧来回搓擦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健脾益气化痰。  十二、小横纹  操作部位:小指根部第一横纹处,用拇指螺纹面,左右揉之。  主治:开胸利膈,化痰止咳。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  十三、四缝穴  操作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主治:健脾,疳积,除湿。  十四、内八卦穴  操作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平均分成8份即是.  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界的天、水、山、雷、风、火、地、沼泽相应,与人体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相合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  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  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十五、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  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  十六、运土入水  部位:用运法由小儿拇指指腹部的脾经穴起,沿手掌的掌根和尺侧部,至小指指腹的肾经穴。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十七、运水入土  部位: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十八、大肠穴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  泻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  十九、小肠穴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  功效:利尿(清小肠);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
举报 | 收藏 | 2楼 | 打赏 | 评论
  二十、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推至虎口。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  二十一、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二十二、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二十三、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  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  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关三腑一 其性温;  腑三关一,其性凉;  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二十四、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  二十五、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二十六、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二十七、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 呕吐 心脏疾患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二十八、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等  二十九、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三十、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三十一、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三十二、两扇门  部位:用拇指、食指揉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三十三、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三十四、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三十五、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逆运外八卦,治热。  三十六、五指背皮(手背皮)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三十七、中冲(心顶穴)  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证。  三十八、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三十九、十王(十宣、五脏顶)  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四十、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食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痰、气管炎等   二、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三、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  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  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  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四、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五、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六、关元  部位:脐下3寸  操作:颤法、3~5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一、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二、命门  部位:2、3腰椎棘突间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三、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推至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为补,第四腰推至尾骨尽头椎成一直线为泻。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 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四、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  五、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左脚: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头面部穴位  一、开天门(又叫推攒竹)  操作手法:两手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名为开天门。  作用:外感内伤 开关窍 醒神   二、推坎宫  操作手法:两手拇指从印堂穴沿眉骨向眉梢分推。  作用:外感内伤 开关窍 醒神  三、分推太阳  操作手法:用左手、右手的中指端正面,按压太阳穴,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向耳方向揉加按为泻,男孩左太阳发汗,右太阳止汗,女孩右太阳法发汗,左太阳止汗。  四、百会  操作手法:揉、颤、搓擦(由后向前)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足,阳虚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
举报 | 收藏 | 3楼 | 打赏 | 评论
  一口气上传了最近加班加点赶制的资料,这样写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妈妈们,下面我开始说下自己做推拿的经验了。
举报 | 收藏 | 4楼 | 打赏 | 评论
  推拿案例:小儿咳嗽,晚上易惊醒十几次。姥姥描述的是也就屁大的个觉就醒了。家里暖气太热,大人竟然只盖毛巾被,我说马上关闭一半的暖气,给孩子脱掉凉鞋,现在这个季节在屋里给孩子穿夏天的凉鞋,不穿袜子。给孩子穿上棉衣,穿上单鞋,穿上袜子。  我的诊断是:脾虚湿盛,脾生痰,肺是驻痰,舌苔厚腻,积食太久生热。所以晚上睡觉不喜欢盖被子。  前几日朋友说起自己家二宝老是咳嗽,朋友不知道我一直有学推拿,这么说也是随口说的,我大体问了下饮食方面以及孩子的情况,从描述中可以判定为积食咳嗽,仔细一问孩子最近也不想吃饭,我说先调理下饮食,别逼着孩子吃,实在不行我再过去看看,朋友说最近晚上孩子不睡觉,每次也就睡个十几分钟就醒了,实在累得不行了,我说那我明天就过去看看吧。   到了朋友家看到孩子,整个人没有精神,赖赖的,没有力气,舌苔白腻,指纹青紫,面色蜡黄,泛青,虽然很白,但白的太不对了,有惊的情况太明显了,宝宝胆子非常小,稍微有点动静就吓得哭起来,而且手脚都要颤动,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朋友说不知道我学推拿,早知道的话,早就告诉我了。  第一天开始做推拿,宝宝不配合,自己家的孩子总是不舍得,我告诉朋友几个穴位,看看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结果第一天毫无效果。  第二天我说不行还得我做,你刚开始力度,次数都掌握不好,位置也不准,宝宝使劲哭,很委屈,我说你要是能舍下心来,就让他哭一会吧,宝宝适当哭下不是坏事,太委屈了,哭出来还好受一些,身体不舒服,烦气的不行,按摩前几个穴位的时候,宝宝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然后我很顺利的进行了后面的穴位。  这个穴位的次数是根据一岁半的宝宝做的。  取天河水 200次  退六腑 60次  推三关 30次  分阴 100次  合阴阳 100次  逆运内八卦 3分钟  顺运外劳宫 3分钟  补肾 200次  小天心 按揉1分钟  神门 按揉1分钟  总筋 按揉1分钟  清胃 100次  请补脾 200次  清大肠 100次  平肝清肺 100次  二马 按揉1分钟  揉搓百会 从前往后搓1分钟  按揉涌泉 1分钟  足三里 按揉1分钟  倒捏脊,第一下的时候背上就发红了,内火太重了。 7遍  分推肩胛骨 1分钟  揉肺腧 1分钟  反正宝宝睡着了,重点做了下滋阴清火的穴位,总筋,二马,小天心,神门,揉搓百会,先让宝宝睡个好觉,身体才能调养过来,宝宝现在的身体不是靠吃饭,而是养好精神。  第三天给朋友打电话,高兴的跟我说,比以前好了很多,虽然还是醒,比如之前每天晚上醒个几十次没问题,昨晚只有七八次,效果很明显,朋友有了信心,我说好,我今天继续做。  第三天继续了第二天的穴位。  第四天的时候问朋友昨晚睡觉的情况,朋友很兴奋的说,晚上睡觉很早,七点就睡了,上半夜尿床两次都没醒,后半夜只醒了一两次,而且不跟以前一样醒了以后又哭又闹,吃了几口奶继续睡了。  第四天朋友自己带孩子来我家做,还是不配合,哭着做完的,为了昨晚的睡眠情况,很好,我说基本差不多了,明天把余热清下,然后扶起正气,孩子有力气了,才有精神。  第五天我家来了亲戚,没去成,嘱咐朋友自己先别做,光给孩子捋捋背就行,结果没听,自己在手上呼啦了几下穴位,晚上孩子大闹,基本没睡。  第六天一早给我电话很焦急的问我怎么办?我正在外面有点事,一会过去给看看。  查看孩子的情况,我说这两天吃饭怎么样,孩子胃口倒是好了,一个劲的吃,我问,那你们就一个劲的喂吗?恩,是啊,好不容易开始吃饭了。我,我,我,,我每天撇下我家两个小崽开车半个小时去给你家崽帮忙,就是这样回报我的吗?  查看孩子的情况,面色开始有点红润了,但是下眼睑太红,我玩吃饭情况怎么样,恩,昨晚吃的太多,恩,我无语,不说了,已经这样了,舌苔已经不再厚腻,如果没有这个插曲的话,孩子应该没啥大问题了,我说继续吧。  今天第六天修改下穴位,清余热,扶正气,这样孩子就有精神了。  清天河水 200次  退六腑 60次  推三关 60次  分阳 100次  合阴阳 100次  顺运内八卦 1分钟  顺运外劳宫 1分钟  补肾 200次  小天心 按揉1分钟  神门 按揉1分钟  总筋 按揉1分钟  清胃 100次  补脾 200次  清大肠 100次  平肝清肺 100次  二马 按揉1分钟  揉搓百会 从前往后搓1分钟  按揉涌泉 1分钟  足三里 按揉1分钟  正捏脊 7遍  搓命门: 1分钟  做完以后临走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心的大笑了,完胜。
馆藏&1422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推拿培训ertu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