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关节错位怎么办错位后多久能正赝涓匆谎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高考语文【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1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人教版新课标)
2017届高考语文【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1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人教版新课标)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7次
资料类型:同步检测
文档大小:2.98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示例2)否定、讽刺。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 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②从肖夫人 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 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③肖夫人 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 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 俗。 ?解析 首先应表明观点,是肯定、赞美,还是否定、讽刺。然后要分点列 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如果说作者对肖夫人是肯定、赞美的,那就要从文 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这种感情倾向的语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肖夫 人对爱情的执着等。8分的题目至少要有三个要点。要分点表述。 清单 小说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 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 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 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 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故事来 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 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知识清单 (3)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 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 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 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基本特点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所谓的小说考查大都是集中在对小小说的考查上。小 小说和短篇小说不同,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 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段插曲、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反映人物在 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 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其特点主要有: (1)选择材料以小见大。 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就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小小说由于篇幅短 小,情节简单,一般只有几百字,至多千余字。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不可能反 映长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只能反映生活长河中的一涓一滴、一朵浪花, 只能反映现实生活侧面的某一个闪光点,也就是说,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 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 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不是孤立的,它是生活长河的一涓一 滴、一朵浪花也罢,是现实生活侧面的某一个闪光点也罢,但它毕竟是社会 生活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 来认识大千世界,折射重大问题。小小说篇幅虽小,但它有较丰富的意蕴, 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 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 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 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受篇幅限制,小小说塑造人物时,要重点写主 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因此,把握主人公及其 性格很重要。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 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小说的质量。结尾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 髓在于言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深刻主题常在结尾处 明朗。阅读小小说一定要关注结尾。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就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及时发现生活中的 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 想、引人回味,从而使人获得哲理的享受。作品除了要以情动人,还要以理 喻人。哲理是情节的内核,它使人震惊,发人深省,引人思考。哲理是作家 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它渗透在情节之中,引导读者去思考并做出判 断。所谓辣,包括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 (6)风格清淡隽永。 小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在选择题材、虚构情节和安排结构上都有一定 的局限性。因此,它不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和斗争,不可能反映 十分严峻和重大的主题。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相比,小小说的思想,作 者所表达出的主张和观点以及语言特色等,从风格上看是清淡的。另外,作 者常常将含蓄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小小说的写作中,作者将自己的深意隐含 在作品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中。藏而不露,由读者去回味,去补充,去发展,从 而产生凝练隽永、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3.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 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的一个场所和背景,因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 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 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 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 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 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 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 考察。 ?答案 ①反映了黑人受歧视的社会现实,玛丽安有驾车经验,路考时也很 认真,但两次都没有通过;②表达了对黑人女性的同情,玛丽安受刁难,受羞 辱和奚落,遭受不公正待遇;③促使人们深入地思考,玛丽安的遭遇引发人 们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关注,呼唤人们平等意识的觉醒;④期待黑人用实力 赢得尊重,黑人应正视现实,努力提高素质,求取发展,赢得尊重。(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创作意图是内隐的,但是有外在表征予以表现。答题时要善于抓 标题的拟定,抓行文的矛盾设计,抓人物或情节的相关性设置。这篇小说写 了考驾照的故事,小说中的“一大群小黑毛头”暗示了社会背景,“拐弯” “掉头”“念路况标识”等表现了考官对玛丽安的刁难。由此可以推想 社会现实,进而推知作者的情感倾向。   1.审题 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用意? (3)对于某部分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甚至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是出于 自己的创作需要,或为了情节曲折动人,或为了人物形象丰富,或为了手法 与众不同,当然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而主题的表达又 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2.答题 解答这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 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 (2)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 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 题表达更进一步。 (4)从抒发的情感考虑,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 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对点演练 (2016安徽太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战 友 谢大立 在家等死的张凤,收到一封信,说墓园管理处的负责人木根,没有按他的要 求,祭奠要他帮着祭奠的人。 读罢信,张凤颤颤抖抖地站起来,拿了拐杖下楼,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公墓地 的侧门。由侧门进,是不想让木根知道他来了,也是想亲眼看一看检举人说 的是不是真的。祭奠了,墓碑前是会留下痕迹的。 果然如说,张凤的气不打一处来,嘴里不停地骂,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占小便 宜占到了死人头上!自己真是瞎了眼,还把这么个玩意儿当亲人,让他保管 遗嘱。他的遗嘱是,木根帮他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他死后, 他的财产全部捐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骂着,张凤对着墓碑说,兄弟,实 在是对不住你了,这些日子不能亲自来看望你,实在是感到身体不支。我虽 然不能来,但没忘了委托木根,想不到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连这点便宜也要 占!你不要生气,我这就去教训他。 木根是张凤的战友、老部下。他转业那年,木根复员。他转业进法院,一步 一步当上了院长。当上院长的第二年木根来找他,说他的家里实在是穷得 连娃子上学都上不成了。他利用权力给他安排了临时工,又通过关系把他 搞到民政局当上了墓地的负责人。管墓地虽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总算是谋 到了一份正儿八经的活计。 张凤用拐杖捅开木根办公室的门,木根把老花镜摘下来放一边,好像知道他 要来似的说,来了,老院长……张凤用拐杖把地板一杵,说,这里没有啥院长, 只有张凤!他这么说,是木根犯了他的大忌——被撤了职的人最忌讳别人再 叫他的官名。那是桩轰动全国的冤案,发生在他当院长的时候。轰动了全 国,他这个当时的院长当然就跑不脱了。 木根改喊他老首长,并赔礼说,对不起,那样喊惯了。又说,您是不是为烧纸 的事来的?都怪我考虑不周,我该打!并打了下自己的脸说,死者在我的梦里 说,你天天在我的墓前烧这烧那,烧的可是钱,你用这些钱给墙那边孤儿院 的孩子们买点什么不好……我怕您不赞成,就先斩后奏了。张凤心里说,你 怎么知道我是为烧纸的事来的?你是做贼心虚吧?嘴里说,死者报梦?报梦也 该找我报梦,我咋没有梦到过? 木根面露喜色,说,这事不是您委托我在办嘛,他一定是把我当成您的代理 人了……对了,孤儿院那边,我也是以您的名义给孩子们买东西的,那里的 孩子们吃了您的东西,天天嚷嚷着要见您这位爷爷,您今天来了,可得过去 与孩子们见个面,那些孩子都可爱极了。孤儿院就在墙那边,不知您还记不 记得那边院墙的那道门,打开门出了门就是…… 张凤的心里还是有点怀疑是木根占了小便宜,过去看看,正好验证一下。他 就跟着木根沿着院墙边的小路走。院墙的这边是阴世,院墙把阴世和阳世 隔开。脚下的路张凤也很熟悉,他来这里祭奠完死者后,常在这条路上来回 地走。路上行人很少,幽静至极,十分对他的味。他一度还曾经想过,哪一 天他过世了,也让木根把他安排在这块墓地里,让灵魂天天地这条小路上徜 徉。 真的是不远,院墙的门打开,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唱。孩子们唱的是耳熟的 生日歌。循着歌声没走多远,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围着一个蛋糕坐在一 起,很显然今天是他们中某一位的生日。木根冲着孩子们说,给你们买生日 蛋糕的爷爷来了!木根的话声一落,站起来一位姑娘。姑娘用她嘹亮的嗓音 对孩子们说,起立,给爷爷鞠躬,喊爷爷好。孩子们唰地站起来喊:爷爷好!喊 得他热泪盈眶。自从他的院长被撤,他觉得无颜再面对世人,躲着世人,就 久违了这种人世间的真情。 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他激动地说,孩子们,你们除了蛋糕还想吃啥?孩子们的 回答五花八门,是他们各自想吃的。他想都不想地说,要不要爷爷给你们 买?要——孩子们异口同声。他的泪随着这个拉长的“要”字流了出来。 这个“要”字让他震撼,他的院长被撤后,头一次听人对他说这个字。在他 的心里,这个世界不需要他了,他与这个字已经是无缘了。这么多孩子对他 说出这个意义重大的字,对他能不是一注强心剂吗? 张凤觉得他的浑身一下子来了好多劲,病也没有了。他扭头对木根说,我要 修改我的遗嘱,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木根说,好哇,一 切听您的。他又说,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们买东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身办,我 办不动了你再接着办。木根像在部队里那样,一个立正说,得令!他也仿佛 回到了在部队当首长那会,带那么几分武断地说,你忙你的去吧,我也要去 给孩子们买东西了。说完,煞有介事地离去。 木根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来会心的微笑。 (有删改) 小说中多次写到张凤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意图?请简要分 析。 ?答案 ①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文中“在家等死”“颤颤抖抖”“身 体不支”等短语,既说明了张凤糟糕的身体状况,更刻画了张凤因限于内疚 悔恨而万念俱灰的心理状态。(2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在家等死”到“颤颤抖抖地站起来,拿了拐 杖下楼”,从“身体不支”到“浑身一下子来了好多劲,病也没有了”,小 说通过张凤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步步推动着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2分) ③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张凤心强好为,重真情,有尊严,但是,就因他 任院长时的一桩冤家,被撤了职。他以为世界再不需要他了,等死的他立下 遗嘱要木根帮他祭奠死者、捐全部财产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而当他 知道还有那么多的小孩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又感到了真情的存在、人生 价值的存在。(2分) ④巧妙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张凤前后身体状况的变化中,我们已经感 受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对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张凤感到自己无 用时,只能在祭奠别人中等死;而当知道自己还有用时,一下子来了劲,病也 没有了。(2分) ?解析 从表面上看,身体状况直接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从具 体内容上看,张凤本是个“在家等死”的人,但最后他“病也没有了”,由 此可知他的身体状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后还要落脚在小说的主题上,即 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 角度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 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这是逐年增多的一种题型。题目或给出考生 思维的一个导向或范围,让考生沿着这个导向在这个范围内探索下去,从而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或给考生多个探究方向,围绕着作品的人物、情节、 环境、主题、技巧等方面设置一个具有探讨意义的题目,启发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考生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尊重文本。强调个性绝不是不要文本,而要有牢固 的“文本意识”。不管是个性化阅读还是有创意的解读,都要以对文章的 全面、深入阅读分析为基础。 该类试题的题型特点: 特 点 表 现 选择性 试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选择 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答题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深 刻的思考,根据文本中的有关信息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提 出有个性的见解,得出独立的判断。 开放性 观点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 阔。考生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 之分。也就是说,这类题切入点比较多,答案多种多样,见 仁见智。能否自圆其说,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 联系性 一个题目有时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答题者的思维引 向深入。它一般由两个维度构成。或依文本向内发展,看 考生是否具备透过文章把握深远主旨的能力;或依考生的 阅读视界向外发展,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思维观照文本,借 文本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典例3
(2016甘肃天水三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豪华的生活 [日]星新一 “可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S先生无精打采地嘟囔着。 他多少也领到了点奖金。可是,去了还债,再添点生活必需品,就一点也不 剩了。不,准确些说,不是一点也不剩,而是只剩一张纸币了。 想整批地买些东西,或尽兴地旅游一番,这钱实在是不够用。索性买一张彩 票吧……忽然,他脑海里又闪现出一个惊人的主意。他想起了附近那个神 社,传说还很灵验呢,于是他去了,低下头开始了祈祷。这一来,不知从哪里 立即传来了说话的声音: “好吧!叫你遂心如愿。” 他四下瞧瞧,连个人影也没有。啊!方才一定是神仙显灵了,怪不得说话的 声音是那样庄严矜重。S先生不由得把仅有的一张纸币投进了香资盒里。 他诚惶诚恐地说: “请您开恩,让我也领略一下豪华生活的滋味吧!可是为什么这么快,我的 祷告神佛就知道了呢……” “最近,不信神佛的人越来越多,听说香资的收入也减少。所以,神仙有时 候必须显示一下神仙的威力。” “说起来,我的命运还不坏。香资也已献上了。不过,能不能灵验呢?” “心诚则灵。神仙是不会说谎的,安心地等待吧!” S先生用舞蹈般的步伐走回了公寓,独自一人仰卧在冷冰冰的屋子里。 “真是谢天谢地,太令人感激了。不过,真的会遂心如愿吗?是啊!需要等待, 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打听一下就好了。虽说不会撒谎,可若是几十年之 后才……” 这时,好像有人来了,那里站着一个陌生的男人。 “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 “送货来啦。” 他记不得有这么回事。正在纳闷儿,物品已经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屋里。 有地毯、成套的接待宾客用的家具、座钟、大型电视机……还有高价的 洋酒,也混在一起运了进来。那男人走了以后,S先生轻轻地一一抚摸着送 来的物品,心里有些疑虑:这该不是幻觉吧?然而所有的物品分明都是真的, 而且是全新的。送东西来的到底是谁呢?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除了方才 那位神以外,还会有谁呢?他再一次赞叹起神的威力了。 把送来的物品一一摆好以后,屋里过去那种寒酸气一扫而光,变得豪华极 了。S先生坐在沙发上,尽情地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但,总有些美中不 足之感。S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独身汉呢!那么,这不足之处在哪里,他 自己很快也就意识到了。 “我不应该有什么怨言。可是,如果能够叫我一切都遂心如愿,我多么希望 更完满些呀!” 他正在这样嘟嘟囔囔,又一次响起了敲门声。 他开门,吃了一惊,一位年轻、美貌的女郎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那里。 “啊!叫您久等了,不必客气,请进吧!” S先生用极其兴奋的语调表示欢迎。仿佛又一次进入了梦境。他想碰一碰 美女的手,但又觉得为时过早,何必那么着急呢!相反,他倒是掐了自己一下, 好疼,一切都是在现实之中。他面对着端坐在椅子上含羞带笑的女郎,真不 知从何说起。 “唉,何必那样害羞。您做什么工作?” “啊啊,我在百货商店上班。”她提到了一个一流大百货商店的名字,那是 一个因为店员的教养好而出名的商店。作为婚姻的对象,那里的店员是没 有什么可挑剔的。S先生感到十分惬意。 “是呀!那么就请随便些吧,不必拘束,因为您为什么来的,我十分清楚哟… …” 听他这么一说,女郎这才流露出轻松的表情。 “既然是这样,那就好说了。其实,我是因为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传票,竟 把应该送到别处的东西送到您这儿了……” “什么?” S先生还在发愣,运货人从门外进来,已经把物品接连不断地运了出去。那 位女郎也一同扬长而去了。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S先生走了出 去,跑到神社,大发牢骚: “神哪!你太冷酷无情了。” “少说废话。这就是一张纸币的份儿。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要付出更多 的代价才行!” 听着这庄严的声音,S先生又嘟囔起来: “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 S先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S先生想过“豪华的生活”本没有错,但他并没有想着怎样依靠自 己的智慧、辛勤努力、汗水去获得,而是想让神仙帮助,想不劳而获。对于 生活中不顺心的地方,总是嘟囔抱怨,并寄希望于外界的帮助。(4分)这不仅 是S先生性格中的弱点,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弱点。人应该对生活抱 有美好的愿望,并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面对不顺心的事情 要少些牢骚,多些积极进取,保持良好心态。(4分)(结合文本4分,谈自己的 思考4分,共8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首先要注意S先生想过“豪华生活”的途径,这是探究的切入点; 其次要由此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阐述S先生的做法和性格给自己的 启示。   1.审题 看题目是属于选择性题型,还是开放性题型,抑或是联系性题型,然后依据 文本,确定答题方向和要点。 2.答题 (1)尊重文本,紧扣文本。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 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 不能断章取义,而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 点与落脚点。其次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此外,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 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常常表现为普遍的认知规律。还有 就是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作者创作文本,常常 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 进行一些延伸拓展式的探讨。 (2)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 这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 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动与文本相关的文外 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 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 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 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 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 经 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 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 开。 纬 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 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3)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作答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总结观点”的 思路。其中“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 文本主旨及意图、考生的多元解读等连缀起来(可用“首先”“其次” “最后”等标明脉络)。 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引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应力求精练而畅达。可 能题目会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间有限,也不允许长篇大 论。所以,组织答案必须简洁明了,点中要害。
对点演练 (2015云南玉溪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选 择 [英]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 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 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 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 “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 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的,把那只金光灿 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 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 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 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 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 待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 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 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 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 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 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 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 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 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 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 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 两全其美就好了。”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 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 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 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 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 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 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 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 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 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 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关于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 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
(示例1)肯定、赞美。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持肯 定、赞美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 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 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 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 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 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对点演练 (2015江苏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暗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 巨响:“砰——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 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 岗,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作“阴城”。现在这里到处是坟头、野树、荒 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 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作“遍地桃 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 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 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 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 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 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 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 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 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 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轮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 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 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 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 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 声。——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 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 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碎辞有 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 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 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 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 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 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 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 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 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 子。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题。 ?答案 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 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 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的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 同情。(2分) ?解析 可用答题模板“通过记叙……,刻画了……,赞扬(批判、讽刺)了 ……,表达(表现)了……”进行概括。陶虎臣手艺高超,赢得人们的赞赏,但 最后他家揭不开锅。作者借此反映了某种时代的特点,并表达了对人物的 赞赏和同情之情。 作 用 例 子 交代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装在套子里的人》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清兵卫与葫芦》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项链》 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祝福》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 读的冲动;引发读者思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 感情基调(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荷花淀》 作为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情感。 《狂人日记》 运用手法(象征、比喻、双关等),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变色龙》 考点六 探究小说意蕴 角度一 探究标题意蕴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其作用主要有: 解释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祝福》   总之,标题的作用可用下图表示: 典例1
(2016甘肃张掖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好大一棵树 夏 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 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 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 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 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 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 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 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 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 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 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 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 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 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 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 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 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 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 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 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 地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 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 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 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 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 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 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 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 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 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 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 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 是在右边。您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 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 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 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 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 近的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 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 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幢幢,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 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 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 处安息?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
(示例1)应该是“坟”。①从行文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即明说寻坟, 照应标题;结尾以问句作结——父亲去后何处安息——委婉写坟。② “坟”是线索。全文一直围绕“坟”展开:安葬时寻坟址—离家时去看坟 —十年后去寻坟;而“好大一棵树”一直到行文的末尾才出现,且篇幅不 大。③从主旨上看,“寻坟而不得”展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情,坟的被毁其实 表达的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机器与传统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 发展,要不要人文关怀?耐人寻味。④从艺术效果上看,用“坟”做标题,直 接、明白。(亮明观点2分,理由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示例2)应该是“好大一棵树”。①从情节上看,它虽然是在文章几近结束 时才出现,却至关重要:它恰巧就在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这让父亲最终接 受“记错了”这个事实有了可信度;它的繁茂笔直粗壮高耸应该是契合了 这十年来父亲内心所想——当年的小树苗应该长成了这个样子;在经历了 “坟没有了”这个变故后,这棵树成了身染重病的父亲最终的情感依托。 ②树是树,不是坟,但它却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抚慰,这种错位与悲情让读 者唏嘘。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树的繁茂寄予了父亲十年来无以言说的 思念:“疾步”“踮”“抱”“亲昵地贴”“倾诉”侧面表达了人物丰富 的内心情感。④从艺术效果上看,用“树”做标题,含蓄、蕴藉。(亮明观 点2分,理由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比较两个标题,从字面上看,“坟”针对性强,全篇围绕的就是 “坟”;“树”则是一种精神寄托。小说在外在的故事上确实说了一个关 于坟的故事,但在内在的精神上说的是父亲对母亲的情感。该题答案不是 唯一的,无论是哪种答案,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根据文本内容(主题)有条理 地说出理由。   1.审题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题型有三种: (1)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 (2)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 (3)拟标题的意图。 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 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 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 义或比喻义。 2.答题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 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 读者的目的。 要注意以下五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线索悬念,情节发展呼应,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对点演练 (2016广西桂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吉之刀 安石榴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搭伙进山发财。 想要发山里财的人,无非四个路子: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这的确 是来钱的买卖,弄好了一朝暴富。而实际上却是个万难的事情。不要说不 容易得,就是得了,也万难带出山来。发财梦十个九成空。 先说鹿茸角,俗话说鹿“脑袋顶着金钱桌子,屁股蛋子是肉案子”,浑身是 宝。打茸角在春季,万物复苏。鹿本来不是个牙爪的东西,可是保不齐你盯 住鹿的时候,老虎、黑瞎子却早盯上你了。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啊。追 棒槌的人多了去了,你看过几个真的挖到了稀世宝参?在深山老林里偷种 大烟,躲开了官家,可是树敌更多。野猪来糟蹋,胡子来掠夺,还有个莫测的 年头作怪,弄不好血本全亏。那么沙金子呢?不得,风餐露宿毁了身体;得了, 同伙眼红心热,祸起萧墙,互相残杀,金子最终还是丢在大山里了。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两个人十进十出大兴安岭,十年时间两手空空。这 是他们第十一次进山。照例他们在山脚下的小庙拜了山神,发了誓言:有难 同当,有福同享。两个人进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苍天眷顾,这一次终于得 了。他们追到一个人参娃娃。两个人因为梦想成真而喜出望外,赶紧星夜 兼程往山外奔。又走了六七四十二天,刚好翻过一座山的阳坡。有几块岩 石裸露出来,暖暖的太阳烘得石面滚烫,二人美美地蜷在上面睡着了。谷子 一身燥热地醒来时,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地捆在岩石上。糜子说,谷子哥, 是兄弟对你不起了,你有啥话就说吧。谷子哭了。谷子说没什么可说的,说 也没用,你给哥弄点水吧,我不想当渴死鬼。糜子就去给他找水。糜子去 了,谷子就哭得更惨了,哭了一阵子,谷子想哭也没用,想辙吧,闭上眼睛假 寐。 糜子回来了,看到谷子睡了,就摇醒他,纳闷:你怎么还能睡着呢?谷子说,是 这样,刚才我哭呢,突然一股青烟,地里冒出个一尺高的小老头来。他说你 哭啥?我说我弟弟要杀了我。他说杀就杀呗。我说为什么?他说,上辈子是 你杀了你这个糜子弟弟,这辈子当然轮到他杀你了。你也别委屈,下辈子又 轮到你杀他了。我说,我没杀糜子弟。小老头嘿嘿笑了说,你不承认也没 用,我有证据。你看到那个鹰嘴状的岩石了没有?它底下有个空隙,那里藏 着你上辈子杀糜子用的刀呢!那里风干,刀还没烂完呢。我说你拿来我看, 小老头说我才没那闲工夫呢。一冒烟,小老头又钻回地里了。听到这儿,糜 子已经一脸的迷惑与恐惧。糜子奔到鹰嘴石下,不一会儿拿回一把烂掉了 木柄生满了锈迹的刀。糜子一脸汗水问谷子:你啥意思?谷子说,要杀就杀 吧,反正下辈子我再杀你。糜子扑通跪下了,求天求地又求谷子饶恕。 两个人最后七天相扶相持走出了大山,卖了人参娃娃,各自娶妻生子,成了 殷实的大户人家。 好多年之后,谷子在被窝里搂着小老婆讲了这个故事,小老婆说,真有小老 头?谷子哈哈大笑,瞎掰!那刀是我有一次进山带的刀中的一把,木把劈了,那 刀刀身长,没有木把没法用。当时正好走到那儿,就顺手插岩缝里了。后来 有几次进山出山没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时又忘了这个事儿,刀就一直没取。 恰恰的老天助我,最后一次全用上了。谷子停了一会儿又说,按说呢,每次 进山出山都是和糜子在一起,他知道这件事,可是彼时必是贪心蒙了明眼 了,他竟然没有想起这个事儿。 小老婆在谷子的怀里半天没吱声,后来就贴紧了谷子,抬眼望着他,流露出 敬畏的神情,娇声说,老爷真是仁义,糜子这样对你,你现在对他也没一个不 好。 谷子沉默着,像是没听见小老婆说什么。 其实,谷子什么都听见了,只是心里想:在岩石上,我是睡得太实了。如果我 先醒来,被五花大绑的人就是糜子了。 小说以“吉之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设置了悬念,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对小说情节的形成有重 要作用,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谷子把刀插在岩缝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使其 编故事自救的情节合情合理。对谷子来说这把刀救了性命,确实是“吉之 刀”。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因这把“吉之刀”,糜子没有杀害堂兄。但这 是因为糜子贪念过重,没有想起以前谷子把刀插在岩缝,折射出人性中贪婪 丑恶的一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从标题本身来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要从人物、情 节、主题等角度进行探究。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 角度二 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所谓作者的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 经历、思想性格、艺术追求和心境等因素。所谓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指作 者想通过作品达到的目的。 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在不同的文本中表现不同,有的可能明显,有的可 能不是那么明显。它们一般包括以下具体内容:①时代和社会背景;②作者 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目的;④文本的表达方式;⑤文本提示的背景资 料;⑥文本的对比资料和互视资料;⑦文本的隐含意义;等等。 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时应注意两个主要问题: 1.要了解作者生存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应把文章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进 行分析,切忌单纯地以读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去分析小说。 2.一定要结合小说的思想内涵,真正结合小说的深刻内涵和社会背景以及 文化背景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典例2
(2016甘肃天水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考驾照 [美]安吉利卡·吉布斯 玛丽安去考驾照的那天下午,艾立克森太太陪她一起去。这是六月里第一 个热天,她们开上大马路时,发现路上挤满了开往海滩的车辆。 艾立克森太太盯着她那双黑色、能干的手看,心里总有千百回地想着:家中 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先前雇用好几个白人女子管家的那段日子 是多么难熬,那些态度很随便的女人认为替人做家事是贬低身价,给人带小 孩更是莫须有的侮辱。 “你开得好棒啊,玛丽安,”她说,“我跟你说,别去多想上一次的事。那样 的雨天,在那么陡的山坡上开,谁也会倾滑的。” “出四项错误才不及格的,”玛丽安说,“我不记得路考官在我表格上划的 ×号,都是我犯的错。” “有人说那都是他们在暗示你得塞点红包。”艾立克森太太心有怀疑地 说。“不是的,”玛丽安说,“那样反倒把事情弄得更糟,艾立克森太太,这 我很清楚。” 车子停在路边一小行车队的后头,路考官还没到呢,剩下的事就是耐心苦等 了。 两辆车门上喷了公家徽志的汽车在对街停了下来。路考官飞快地跨出车 来,一身整洁的制服显得精神抖擞且颇有军人气概。玛丽安的手抓紧了方 向盘。“那就是上次当掉我的那个。”她低声地说,指着一个矮壮、趾高 气扬的男人,他正对排在车队前头的一名应考者发号施令。 “别紧张,玛丽安。”艾立克森太太说。她们默契地交换了个微笑。与上 次不同,来到她们车前的路考官是个温和的中年男人,他翻看她们的证件 时,咧开很宽的嘴笑着。艾立克森太太踏出车外。路考官朝艾立克森太太 挤了挤眼,他钻进汽车坐在玛丽安身边的座位上。 “在街角那儿右转,玛丽安。” 艾立克森太太在路边上看着他们平稳地往街上驶去。路考官在一个小黑 本子上做记录。 “年龄?”他们往前开了不久,路考官问道。 “二十七。”他用眼角瞄着玛丽安。 “该有一大群小黑毛头了吧,呃?”玛丽安没有回答。 路考官说:“停在那辆卡车跟绿色别克车中间。”那两部车离得相当近,不 过玛丽安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车挤进去了。 “以前开过车吗?”路考官问。“开过,先生,我在宾夕法尼亚州有过三年 的驾龄。” “你为什么想开车?” “我雇主需要我开车接送她的孩子。” “你不是要在晚上溜出去跟小伙子约会吧?”路考官问。 玛丽安摇着头,他还在笑。 “你在下个街口左转,然后在下条街中央再转回头。”路考官说。他开始 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有没有让你想起家乡来?”他问道。玛 丽安将手伸出车窗外,在街上有条不紊地掉了个头,然后往回驶。 “没有,”她说,“我生在宾州的斯克兰顿城。”路考官故作惊讶地说: “你不是南方佬?哎呀,可唬住我了,我还以为你准是从那边来的呢。” “不是,先生。”玛丽安说。 “转上缅因大街,瞧瞧你在车多的路上开得如何。”他们在缅因大街上跟 着一条车龙后头行驶过好几条街,然后看见前面有一座水泥桥高高地跨在 铁路上方。 “念念桥头的那个路况标识。”路考官说。“小心驾驶。天雨路滑,危 险。”玛丽安念道。 “你念得还真不赖嘛。”路考官惊叹了一句。 “你是怎么学的呢?”“我去年大学毕业的。”玛丽安说。她的声音有些 不太能抑制了。车子爬上桥坡时,路考官大声笑了起来。他笑得差不多连 下面的指示都说不出来了。 “在这儿停下来,”说着他抹了抹笑出的眼泪,“然后再发动,大学毕业,真 的吗?真想不到!” 玛丽安把车开到了路边,把排挡扳到空挡上,拉上了紧急刹车,等了半晌,然 后又扳回排档。她的面孔板了起来。松开刹车时,她的脚滑离了离合器踏 板,引擎熄了火。 “唉,唉,玛丽安小姐,”路考官说,“别忘了你有大学文凭啊。” “去你的!”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她猛地开动车子,车身摇晃了一下。霎时 间路考官收起了他的兴高采烈。 “请驶回我们出发的地点。”说着,他在玛丽安的申请表格中胡乱地打了 四个黑黑的×。 艾立克森太太在原处等着他们。玛丽安把车停下之后,路考官跳了出来,在 艾立克森太太面前粗鲁地掠过,满脸涨得紫红。“怎么回事?”艾立克森 太太问,脸色惊惶地跟在他后面看。玛丽安低头凝视着方向盘,嘴唇在颤抖。 “啊呀,玛丽安,又没通过?”艾立克森太太说。玛丽安点了点头。 “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她说着将身子移向了右边的车座。 (略有删改) 作品写了玛丽安考驾照的故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看法。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 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 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 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 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 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 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 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 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 “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 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 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 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 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 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 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 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 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 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
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答案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 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 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析 这是一道赏析题。解答此类题一般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结 构形式等方面考虑。画线部分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手法及伏 笔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与前文呼应的结构形式,点出了老头前后的心情变 化。 解题思路 1.审题 常见题型: (1)说出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 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理解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 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说出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 词准确而形象、丰富而多样)以及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明确审题、答题切入点: 语言赏析点 答题切入点 语句的含意 从表面义和深层义考虑 语言的特点 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 从幽默、辛辣、含蓄、深刻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语言的作用 即表达的意思、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答题 (1)从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 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 点;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 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2)从选材组材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 有力。 (3)从表现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 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4)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是否设置了悬念,制造波澜;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从语言运用角度。 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 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 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 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答题首要的关键是对“表达技巧”的判定。散文中的语句赏析一般首先 切入的是修辞手法,而小说中首先要切入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即一般要判 定它属于哪种描写技巧。当然,在人物描写角度已明晰的情况下从修辞角 度切入是首选。 答题模板 品味语言=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表情达意+作用。 ?对点演练 (2015辽宁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 梦里有你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好,我马上就过 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 放在地板上。 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 “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 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 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 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 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 “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 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 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 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 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 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 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 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 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 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 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 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 “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 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丢、尘头垢 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 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 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 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 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 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1.“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 么作用?(6分) 2.小说的语言、结局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8分) ?答案 ①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李台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 不仅出乎罗威的意料,而且令他很惭愧。 ②结构上,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蓄势(说承上启下也可)。作者这里令罗威 反思自己对李台阳的庸俗猜想,然后在李台阳揭晓来意时,罗威的感动就更 加顺理成章。(每点3分) ?解析 题干中已经暗示了答题的方向,即“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内容 上,即概括这句话的含意;结构上,因为这句话位于文章中间部分,所以理应 想到“承上启下”或“推动情节发展”。分析时要结合小说具体内容。 ?答案 语言特色:①句式上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②风格质朴,口语化, 富于生活气息。③描写手段上以对话为主,切合人物身份以及思想性格。 (结合文本答出两点即可) 结局特色:①出人意料,不落俗套。从情节发展看,作者故布疑阵,借罗威的 心理活动,不断暗示李台阳登门拜访一定有所求,并以此构成情节发展的脉 络。结局点明来意完全出乎罗威以及读者的心理预期。②深化主题,温暖 人心。结局通过李台阳天真而动人的来访理由,批判了庸俗的人际关系,同 时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③结局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引人回味,令人 深思,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结合文本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语言特色时要注意语言风格、句式特点以及个性化的语言 这一小说独有的特点。分析结构时要联系小说的主题(结尾自然有深化主 题的作用),要联系故事发展的特点(即高潮、结局等)。 考点五 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 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 价值意义之所在。 小说主题表现很含蓄,它是借助人物、情节、环境等多重因素表达的,因 此,概括小说主题一定要在通览全文、概括情节、把握人物、联系背景和 动机这样全面的考虑之下进行。在概括时,多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个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追究情节、事情背后的根源,从而推知作者 对社会、人生、世界的看法。 一、主题的表现形式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人生经历等揭示人性中的真 善美和假恶丑,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常用以小见大手法)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常用象征手法)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把握主题的角度 (一)从题材内容着眼。 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 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 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 1.抓标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 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 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的矛盾冲突。有些小说的标题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 或是一语双关,或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等都 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 (二)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 “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 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 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 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1.挖掘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这些 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 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2.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看人物的典型意义。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 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 3.从小说的人物关系把握作品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 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怎样的主题有关联。 (三)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 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 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把握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 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2.探究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 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题表现的需要。 3.品味细节。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细节描 写是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生动地反映 事物的特征。因此,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题。 (四)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 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 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 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1.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 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 运蕴含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 2.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 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 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在阅读时要观察小说 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 典例
(2014浙江,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5分) 走 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 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 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 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 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 老板声名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 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 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 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 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 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 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 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 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 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 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 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 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 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 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 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 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 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 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 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 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 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 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答案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 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解析 该题涉及两个内容,即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概括。文章写了赵老板鉴定钧瓷和收玉两件事,均写出了他对业务的精通;而“收玉”后暗中派伙计追查卖玉人行踪,显示出其洞悉人心和阅历的丰富;未揭穿李老板写出了他的仗义。由此可概括出人物形象。李老板的失败既是技术的失败,也是为人的失败。从中可以概括出作品的主旨。 解题思路 1.审题 看清题目问法,是概括还是探究小说主旨,抑或是针对小说主题分析某种原 因。 2.答题 无论是概括题还是探究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答题: (1)借助作品的题材认识主题。题材蕴含着主题,是分析主题的重要依据。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 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可以达到解释小 说主题的目的。 (3)分析小说的形象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4)分析小说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抑扬、象征、虚实、悬 念、意外、巧合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意图,从中可以归纳小说的主题。 (5)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 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的选择、小说中的议论性语句,也可以 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6)注意抒情、议论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含其中。 3.特别提醒 (1)在概括分析小说的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与小说中的社 会氛围、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避免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更 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2)要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避免缺乏评价的针对性。 答题模板 概括主题类:本文通过记叙……,刻画了……,赞扬(批判、讽刺)了……,表 达(表现)了……。 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 微的火药香。”不仅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情节的展开创造 了一个典型环境,也向我们暗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封建思想、 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 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 用以感染读者。如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的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 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 着。”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 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2)人物方面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环境描写在一些小说中可以反映人 物的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的住处,挂着各色 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但又不管事,只是一味找乐 的情趣。贾政的小正房内,摆放着半旧家具,桌上层叠地放着书籍茶具等, 显示他保守、迂腐的个性品格。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 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祝福》里的环境描写:“天色愈阴暗 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 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满天飞舞”的大雪、“烟霭”“忙碌的气 色”搅在一起,表现了鲁镇乌烟瘴气、乱成一团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人物 烦乱、压抑的心情。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命运,如《孔乙 己》最后的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 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情节方面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托,而情节的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如《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里的环境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 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个环境体现出风高雪猛。正因风雪有如 此之势,所以才让本已“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 动”。这场风雪对草屋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而草屋破败,摇摇欲坠,又促 使林冲担心:“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 理。”草厅难抵严寒,于是林冲才有“向了一回火”的举动,但仍“觉得身 上寒冷”,又产生心理活动:“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 去沽些酒来吃?”可见,小说中风雪、草屋等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先 是共同带动人物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主题方面的作用 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量。 如《祝福》的结尾写道:“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 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 里的环境描写具有象征和暗示作用,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在这里,作者拿有 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 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的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 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 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 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3.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人物方面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林 黛玉进贾府》中对荣禧堂的描写就揭示了贾家与皇室的渊源,从而突出了 贾府显赫的地位。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如《祝福》里对 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突出表现了鲁四老爷守旧、封建的思想性格。 (2)主题方面的作用 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段中,黛玉 弃舟登岸乘轿抵达荣国府。文中写道:“……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 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林黛玉是贾母 的女儿贾敏的孩子,是贾母的外孙女,而其父林如海不但功名在身而且出身 世禄之家,同时还是钦点的巡盐御史。然而拥有这样的家世的林黛玉,却也 只能从西边角门进,使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全文一开篇就展露了出来。 典例2
(2013山东,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分)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 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 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 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 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 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 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 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 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 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 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 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 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 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 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 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 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 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 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 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 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 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 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 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 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 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 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 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 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 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 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 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 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 构完整。 ?解析 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写了乡村农舍的炊烟、女人的吆喝声、男 人肩上扁担的吱呀声和田野的宁静,透露出乡村的自然气息,老人和牛就生 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样描写,使小说“活着”的主题更加突出,同时也 照应了开头。 解题思路 1.审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处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某处(开头或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请分析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要注意题干中的解题关键词,如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还要注意某处环境描 写中的关键词,这是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重要依据。 2.答题 (1)环境描写题型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①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②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③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 格等); ④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2)环境作用答题样式: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定下)…… 气氛(感情基调)。 ②情节: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③人物:烘托(映衬)了人物……。 ④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基本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必须明确环境描写是为主旨服务的,要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根据题目要 求,结合文章作答。首先归纳这段描写本身的特点(也即是什么环境),接着 说出它对情节的作用,最后指出它对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作用或对主旨 所起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常见作用如下: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④象征和暗示; ⑤衬托人物心情; ⑥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⑦深化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 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 的角度思考: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③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⑥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对点演练 (2015甘肃兰州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 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 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 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 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 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 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 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 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 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 《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 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 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 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她本能地想要冲到 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 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 就扔。”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 事,小心地把《时代》周刊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 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 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 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 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 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 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 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了地 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 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 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 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 “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 谁?”他们俩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 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 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 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 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 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 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 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 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 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 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 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 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吗?”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 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照应题目;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 当的背景;③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静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的情境,为下文情 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指错位会自己恢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