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为二分之k,种群的日本出生率死亡率和死亡率相等吗

18.C【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空间特征应是群落的特征,B错误;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C正确。S型增长的种群中数量超过K/2后,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C。
《》其他试题
您感兴趣的《》试卷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课时训练: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2015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课时训练: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1次
资料类型:班会课件
文档大小:355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课时训练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D.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蚜虫、跳蝻由于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种群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外,还具有遗传特征,即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2.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解析:本题通过坐标图分析,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种间关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由图知,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没改变落叶松的种类。
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
7.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
8.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数
9.假定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如图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当λ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a~c年,种群的数量应该是逐渐减少的,c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少,故C项错误。
10.下列操作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的是(  )
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标记物易脱落
C.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D.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
解析:使用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区取样则会使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高;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使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高;因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中被调查个体相对集中,若在此处取样也会使数据偏高;在调查土壤动物种群丰富度时,不认识的物种也要统计在内,若不统计则会使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11.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第3阶段缓慢增长接近K值
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解析: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接近K值。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解析:标志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鲤鱼中,标志个体比例比实际比例偏低,使实验数据比实际数据偏高;诱虫器中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土壤中小动物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导致实验数据比实际数据偏低;样方线上的个体,统计时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若不统计线上的个体将导致实验数据比实际数据偏低;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下层较多,此时只吸出上层培养液计数将导致实验数据比实际数据偏低。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3.如图所示为某种群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所占的比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_型,B表示________型。
(2)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但是不能完全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种群数量不断增大)、稳定型(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和衰退型(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答案:(1)衰退 增长
(2)越来越小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1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平方米。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2)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K/2时,即图中的C点。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数值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
答案:(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1+m)n C 标志重捕法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15.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1)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而迅速蔓延,疯狂吞噬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直接导致________下降。科研人员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放到稻田和茭白田中,一段时间之后,采用________法调查,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许多农作物的叶子却被鸭子毁坏了。
(3)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因此改用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_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为明显,此时,__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捕食关系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样方
(3)6~7月(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4)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作用十分明显(用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比用鸭子好)(合理即可)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高二生物专练--种群和群落-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高二生物专练--种群和群落
导读:高二生物专练--―种群和群落,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4.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5.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l~7年的种群增长速高二生物专练--―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 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D.160只 4.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5.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l~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A.数量表现为“J”型增长
B.第5年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D.第4~5年间种内斗争最激烈 6.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7.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1
8.下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
() A.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 B.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
C.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 D.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 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10.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的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被捕捞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A.增长型 B.稳定型
D.无法判断 1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下,呈“S” 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1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 N0 B.1.69 N0 C.2.3 N0 D.5.29 N0 13.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14.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15.在容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酵母菌,经过足够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是(
16.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17.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
B 、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
C、一片草原上昆虫和小鸟
D、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 18.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D.种内斗争 1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 2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成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22.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D.共生 23.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 B.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始终强于乙 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乙种群的竞争能力增加 D.b点时,乙种群消失,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为零 24.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B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C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D不是所有的群落都有空间结构的。 2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 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2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7.将具有竞争关系的甲、乙两种水生动物,共同培养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a所示;而共同培养在有一定铜浓度的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b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J”型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S”型增长 B.乙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S”型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J”型增长 C.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发生改变 D.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保持稳定不变 28.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29.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30.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1.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32.(2013年高考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33.(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34.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样方法可获得表中数据 B.该地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D.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 3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C.②③④
D.①③⑤ 二、填空题 36.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4-36图所示。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在________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_______点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2)该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___型曲线。 5
包含总结汇报、自然科学、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医药卫生、行业论文、农林牧渔、求职职场、教学研究、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二生物专练--种群和群落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种群和群落”是生命系统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从历年的考题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 />
“种群和群落”复习指南
  “种群和群落”是生命系统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从历年的考题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J”型和“S”型)、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种群和群落   项目种群群落区   别研究对象同种生物的总和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研究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空间特征等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研究范围小,种内大,种间联系①都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种群的集合是一个群落注意:   1.种群并不是简单地将个体进行累加,而是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联系成的一个整体。种群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它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种群任意拼凑在一起,而是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桑基鱼塘中桑叶作为鱼的食物,鱼塘泥肥桑,不同鱼之间竞争食物等通过各种关系有机结合。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2.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自然因素(如气候)和人为因素(如捕杀)。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曲线   比较“J”型“S”型不   同   点形成   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资源和空间有限适用   范围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最初的数量变化自然条件下曲线种群增长   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有无K值无有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造成的(1)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此时增长速率为零。环境不变时,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环境恶劣时,如遇到自然灾害,种群数量会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环境优化时,种群数量会先上升后趋于稳定。不管是恶劣还是优化,都会达到一个新的K值。   对于濒危生物而言,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其K值,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则通过清扫卫生、存好粮食、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K值。   (2)K/2时,出生率>死亡率,且两者差值达到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四)群落的结构   1.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物种组成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就我国而言,东南部气候适宜,水分充足,物种丰富度大;不同群落的优势物种也不同,如热带雨林中的优势物种是木本植物,落叶阔叶林的优势物种是山毛榉属、枥属等壳斗科的落叶乔木。   2.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中,生物并不是独立生存的,它们总是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四种。   名称坐标图示能量关系特点实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此起彼伏的不同步变化草和羊,羊和狼竞争生物之间争夺资源和空间,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稗草与水稻互利   共生两者出现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的现象鞭毛虫与白蚁,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寄生寄生生物一旦离开寄主将很难生存,寄主反而生存得更好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菟丝子与豆科植物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都存在着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同一群落中因生物各自生存需要而出现的分层现象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决定因素森林中,植物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空间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分层分布,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大多群落生物呈镶嵌分布意义有利于提高群落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的能力(五)群落的演替   1.概念:群落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过程中,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慢快时间长短起始条件没有植物覆盖或曾覆盖过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具备原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种子、繁殖体等实例裸岩、火山岩、沙丘等上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注意:   (1)不是所有的演替都会形成森林。当群落所处的环境气候不适宜,只能到达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阶段。   (2)一般而言,演替的趋势为:物种数目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3)群落演替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作用。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如农田生态系统,人类会根据自身需求种植相应农作物和施用一定量的化学肥料,从而改变原有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二、3个实验解读   (一)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原理: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小、范围窄的生物,如树上的虫卵、土壤中的蚯蚓;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更易于辨别个体数目。   2.步骤。   (1)提出问题:可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熟悉的植物。   (2)制定计划:确定合理的地点、范围、时间、工具等。   (3)实施计划:确定合理的样方面积(取决于被测生物的大小)、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取决于被测地形)、样方多少等。   3.注意点。   (1)关键是随机取样。   (2)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相邻边上及其顶角的个体数的和为一个样方的个体数。   如上图样方个体数为7+5=12个   (3)取样时应尽量避免河流、窨井盖、小路等。   (4)种群密度应为几个样方的平均值,可以是小数。   (5)所取样方数越多计算值越准确,误差越小。   4.延伸。   (1)当范围小、个体大时,可采用逐个计数调查种群密度,如学校里雪松的种群密度;大多数种群密度调查使用估算法,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的生物,如野兔、丹顶鹤等。   注意:①所使用的标记物不能太醒目,易被天敌发现或造成二次捕捉概率增加;   ②在做标记时,不能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③做标记后,应放回生物原有生活环境一定时间后再重捕;   ④计算公式:   被标记的个体总数种群个体总数   =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个体总数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原理: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故酵母菌种群数量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培养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既不能通过样方法统计也不能通过标志重捕法统计,因而使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2.步骤   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而变化的?
  ↓   作出假设: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呈“S”型增长。   ↓   讨论探究思路   ↓   制定计划   ↓   实施计划   ↓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呈“S”型增长。   3.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及使用。   (1)构造:血球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红、白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如下图。专用盖玻片可以覆盖在计数池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计数池画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容积为1.0毫米×1.0毫米×0.1毫米=0.1立方毫米。   (2)使用。   ①镜检。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②加样。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片,用吸管吸取酵母菌悬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多余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③计数。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   血球计数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16×25,即每个每个大方格有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25×16,即每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若是前者,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若是后者,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方格的计数方法与前面样方法中计数原则相同。   (3)注意点。   ①所用培养液浓度不宜过大,会使酵母菌因失水死亡。   ②使用的葡萄糖溶液和滴管等装置均要进行灭菌处理,既避免杂菌与酵母菌争夺营养物质,又避免杂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不利于酵母菌的增殖。   ③先盖盖玻片后滴加培养液。先滴加培养液往往导致计数区高度升高,使计数值偏大。制作装片时应用吸水纸将多余的培养液吸去,并且要确保计数区无气泡。   ④本实验必须要对活酵母细胞进行染色处理。   ⑤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   ⑥中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应适当稀释。最后计算时要乘以相应稀释倍数。   ⑦实验结束后,应该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不能用硬物洗刷或抹擦,防止破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   4.延伸。   在该实验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比如:探究氧气含量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探究营养物质的含量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等。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为例,自变量是温度,可取5℃、15℃、25℃、35℃、45℃;因变量是酵母菌数目,氧气含量、pH、营养物质的种类、含量、浓度等皆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确保相同且适宜。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原理: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合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通常使用取样器取样法。   2.步骤。   ①提出问题;   ②制定计划;   ③实施计划:   准备   ↓   取样:应标注取样地点和时间   ↓   采集小动物:可使用诱虫器或在放大镜下使用解剖针拨找   ↓   观察和分类:对于不知名的小动物不可舍弃,而应记为“待鉴定××”   ↓   统计和分析: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3.延伸: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一个大课题,可以将它分解为小课题,如:早晨校园和田野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校园花圃中早晨和傍晚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等。   三、疑难问题剖析   1.标志物的脱落为什么会引起种群密度计算偏大?还有哪些原因使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   标志物的脱落会使第二次捕捉时统计的被标记个体数目减少,从而使标记个体在所有个体中的比例降低,使计算得到的种群总数偏大,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当标记物明显造成操作者有意识捕捉、未标记个体死亡数大于被标记个体数等原因都会导致测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   2.为什么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会下降?   在密闭容器中培养酵母菌,后期酵母菌数量减少主要是:①营养物质减少。容器中葡萄糖含量是固定的,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直至消耗完。②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密闭容器中起初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过程中会生产酒精等代谢产物,酒精对酵母菌是有害的。③pH值下降。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CO2,CO2的积累是培养液的pH值下降,不利于酵母菌的生存。   3.酵母菌为什么要用染剂染色?可以用什么染料?   酵母菌在密闭容器中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殖的同时也会有部分酵母菌衰老、死亡,因而在该实验中需要用一定的染料对酵母菌进行染色,以免在计数时错把死酵母菌一起统计在内,造成数量偏大。   染色剂可采用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溶液。台盼蓝和亚甲基蓝都是细胞活性染料,活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染料不能够进入细胞内。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染料就能进入细胞,使细胞染成蓝色。因此,借助台盼蓝或亚甲基蓝染色可以非常简便、快速地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   四、典型试题   例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大马哈鱼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彩蝶王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候鸟的丰(富)度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不适合调查丰富度。   【答案】D   例2.图1是某海滩示意图,该海滩包括三个带,分别是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主要喜欢吃小型绿藻(浒苔)。图是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图2A.不同生物在潮间带因高度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滨螺密度与藻类种数呈正相关   C.若滨螺数目剧增,藻类多样性会升高   D.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时,滨螺处于中等密度   【解析】考查群落结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含义。由图1知,虽然因不同高度分布,但仍在同一斜面,所以应为水平结构,选项A错;由图2知,当滨螺密度小于150个/平方米时藻类种数随滨螺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大于150个/平方米时藻类种数随滨螺密度的减小而减小,选项B、C都错。   【答案】D   例3.下图表示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培养时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种群数量呈型增长,在a时,种群年龄组成为。   (2)若上图为黄海某种鱼的种群变化情况,则点时的种群大小能提供最大持续产量。   (3)若在培养某细菌过程中,因为基因突变,出现了能利用原有细菌的代谢废物生活的新类型细菌。这种情况下的细菌数量增长曲线是(A/B/C/D);若在该培养液中继续接种酵母菌,则该细菌数量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B/C/D)。   【解析】该题考查种群年龄组成、数量变化以及种间关系,同时考查信息转化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a点增长速率最大,是增长型;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增长速率为零,是稳定型。当环境变得有利时,K值会升高,达到新的K值;当变得不利时,如加入的酵母菌会与之争夺有限的营养物质,及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使K值降低。   【答案】(1)S增长型(2)a(3)BD
  例4.右图是根据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实验所绘出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若要研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则实验中最好选择图中b点时的酵母菌作为材料,原因是。   (2)实验中接种酵母菌之前需要对葡萄糖溶液进行处理,原因是。   (3)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   由图可知五小时后酵母菌密度增加约倍。   (4)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密度统计,操作步骤如下:将酵母菌悬浮液摇匀,用吸管吸取少量悬浮液向计数室中滴加→加盖玻片→静置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以上实验步骤测得的数据与正确操作时统计的数据相比。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因素能导致测得数据大于实际值?。   (5)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同学将三组装置分别置于5℃、15℃、25℃的恒温箱中,发现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得出25℃是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对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微生物培养等实验,同时考查识图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因为研究的是酵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而酵母菌的生活力会影响实验结果。b点酵母菌增殖速度快,代谢旺盛。   (2)为了防止杂菌争夺酵母菌的营养物质及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不利于酵母菌生长。对葡萄糖溶液要进行灭菌处理。   (3)计数时,要将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目计算在内,并且乘以稀释倍数。   (4)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使盖玻片不能严密盖在血球计数板上,使加入样液的体积大于0.001mm3。实验过程中若没有染色,将死细胞计数在内会使测量值偏大。   (5)只能得到酵母菌在25℃下生长状况比5℃、15℃好,但不一定是最好,应增设温度高于25℃的实验组。   【答案】(1)b点酵母菌增殖速度快,代谢旺盛(2)灭菌防止杂菌争夺酵母菌的营养物质及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不利于酵母菌生长(3)200(4)增大没有染色,将死细胞计数在内没有摇匀,从瓶底吸取培养液(5)不对大于25℃时的酵母菌生长情况不清楚,应增设温度高于25℃的实验组。   五、巩固练习   1.棉蚜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监测棉蚜种群的发生情况,避免虫害的发生,某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日期   (月?日)6?106?156?206?256?307?57?107?157?20棉蚜数量   (只?株)0.44.741....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棉蚜靠捕食棉花的叶和茎而生存   B.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D.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是7月10日   2.下列有关沿海滩涂生态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沿海滩涂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将滩涂围垦改造成旅游景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人工围垦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调查沿海滩涂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3.“四大家鱼”混合饲养可以获得高产。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以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草鱼栖息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鳙鱼栖息在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栖息在上层,以浮游植物为食。请回答:   (1)尝试为鳙鱼构建一条合理的食物链:。   (2)青、草、鲢、鳙混养能够获得高产,是由于它们和不相同,较弱,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3)在研究某种鱼的存活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关系时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大,鱼的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原因是低密度时,随种群密度增大,增强,存活率增大;高密度时,随种群密度增大,增强,存活率减小。   4.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利用图2所示的计数室(边长为1mm,装液高度为0.1mm)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   图1图2(1)分析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哪些问题?。   (2)图1中无菌空气出口与入口相比空气成分含量发生的变化是。   (3)若用一套图示的实验装置,在恒温、恒培养液量、恒通气量的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①请设计一个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计数时的记录表。   ②第五天与第二天在计数操作上的可能区别是第五天需。   参考答案   1.B   2.B   3.(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   (2)占据的空间食物来源竞争   (3)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4.(1)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通气量变化而变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培养液流速的变化而变化的?(合理即可)   (2)CO2含量增加,O2含量减少   (3)①见下表   天   数样本1样本2样本3中   格   1中   格   2中   格   3中   格   4中   格   5中   格   1中   格   2中   格   3中   格   4中   格   5中   格   1中   格   2中   格   3中   格   4中   格   5平   均   值N②对取出的样液用无菌水进行稀释
【相关论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