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比分隋朝存在了多少年多少年了啊,都说隋朝存在了多少年就有隋朝存在了多少年的道理,是什么呢?

《有一种神秘的人叫“命运规划师”》(已出版)
文章类别:
共计6813回复/69页
内容不完整?:
查看原贴:
  大家好!一转眼三年过去了。《人生转轨处》这本书在淘宝,当当网,京东等网络书店有售,但我曾经答应过网友,这本书的全本会在此帖中完整呈现的,接下来,我会陆陆续续把全文贴出来,供大家参阅!谢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
  目录  =======================  第一章? 小松到来  ? 001? 妈妈的直觉  ? 003? 第一次见面  ? 005? 特别的学校  ? 005? 初来乍到  第二章? 师生初战  ? 007? 初步试探  ? 010? 约法三章  ? 012? 针刺疗法  第三章? 灵魂觉醒  ? 015? 读《四面墙》  ? 018? 第一次失眠  ? 019? 暗夜中的恐惧  ? 020? 师生夜谈  ? 022? 醍醐灌顶  ? 024? 指点迷津  ? 030? 灵魂苏醒  第四章? 重塑形象  ? 035? 改发型  ? 040? 换眼镜  第五章? 课程设计  ? 043? 从数学开始  ? 047? 理性先行  ? 051? 古文教学  ? 055? 同游孔府  ? 057? 语文教科书  ? 058? 教材的变迁  ? 062? 非常规阅读  ? 065? 诗歌课堂  ? 067? 智者与孤独  第六章? 引导学琴  ? 069? 设局  ? 072? 收网  ? 076? 学琴  ? 078? 揭秘  第七章? 学打羽毛球  ? 089? 羡鱼则结网  ? 093? 愿赌服输  ? 096? 打球插曲  ? 099? 贵在坚持  ? 101? 打羽毛球的好处  ? 103? 巩固的重要性  ? 104? 以旧换新,转移注意  ? 106? 孩子们为何不运动  第八章? 兴趣爱好  ? 124? 宜疏不宜堵  ? 125? 明析词义  ? 129? 穿梭时光  ? 133? 人之事慎乎始  ? 135? 什么叫“喜欢”?  第九章? 自我导航  ? 143? “我”是谁?  ? 147? 建立抽离感  ? 148? 反观自我  ? 149? 学校是什么地方 ?  ? 153? 自助者,天助之  ? 155? 时机的奥妙  ? 157? 无知者无畏  ? 160? 摘下眼罩  第十章? 谈音乐  ? 164? 什么是“流行”?  ? 169? 话语权在作祟  ? 171? 理性属于个体  ? 172? 有比较才能谈鉴赏  ? 176? 解开锁链  ? 180? 爱情定律  ? 183? 动机与自我训练  ? 188? 专注成就非凡  ? 192? 音乐的功效  ? 197? 音乐与灵感  第十一章?
培养动手能力  ? 202? 水电工入门课程  ? 206? 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 212? 符号与暗示  ? 214? 找准赛跑对手  ? 216? 遇蛇练胆  ? 218? 忧患意识  ? 221? 训练心理承受力  ? 222? 建筑工地的实习生  ? 230? 安装空调机  第十二章?
两次惩罚  ? 235? 烧钱  ? 239? 竹条打屁股  第十三章?
引导阅读  ? 249? 用猎奇心“设套”  ? 250? 克服“大部头恐惧症”  254
实用的武功  258
视听结合  261
入门之后靠自修  262
通过看书获得知识上的自由
  2  第一章?   小松到来   小松不是我的第一个学生,但他是在我身边时间最长,教学周期最 完整的一个。  这些年,许多家长带孩子来咨询过我,在这个有些阴翳的密林里, 孩子们等待着那束能穿透树林、照亮他们的阳光。可是,生活不是童话 世界,非要诸多机缘巧合,才能锻铸成那个宝贵的交叉点。就像储安平 那首诗说 :原不过像两片落叶,今天偶尔吹在一起。  然而这偶尔的背后,分明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缘由。那些缘由,不 妨就当作是偶然背后的逻辑吧。  妈妈的直觉   我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那片鹅毛,在混沌里出生,随风飘荡。  第  父母是七十年代初移民到香港的普通工人。后来大陆改革开放,他   们胆子大,贷款到大陆沿海开厂,经过努力,逐渐成为了先富起来的   人。那么,我勉强算是富二代吧。  我父母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爸爸以前就是农村的放牛娃,大字  不识几个。我童年时,只记得他们很忙,那是办厂原始积累的拼命阶 段,压力很大,于是我也跟着奔波了。  四岁之前我在大陆工厂里跟着妈妈,然后又回到香港读了几年书, 寄宿在亲戚家。后来家里真正有了些钱,妈妈也比较清闲安定了,就把 我接到深圳读书。  我从小到大没人管,父母也不懂如何管教。他们小时候吃苦多了, 现在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的愿望很简单,只要乖就行。物质条件上,我 们是很好的,从小到大都有菲佣照顾,上学有豪车接送,所以,我从来 就没考虑过要认真读书。上学好像只是父母指定的一种任务——去课堂 睡觉,铃声一响就回家,就算完成了任务。  我从不操心考试这档子事儿。到了考场,试卷发下来后,我随便填 填写写,然后签名交上去就回家了,管它是零分还是 20 分,老师表扬或 批评都没关系,我不吃那一套。  到了 14 岁,我妈妈在每天打麻将和享受新富人生的陶醉中,突然 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是青少年了,可是什么都不会,也没有任何兴趣爱 好,整天就在家里无所事事,像个傻子。她开始着急了!  于是,她把我送去贵族学校,就是那种收费很贵、大部分用英语教 学的私立学校。周末回去香港的家和弟弟妹妹玩。  对我这个从小到大都不知“学习上进”为何物的人,就算扔进贵族学 校又如何?只是更好玩罢了。因为我们班上几乎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同 学间各种奇怪的人都有,玩起来更疯了。  到了贵族学校也无法缓解妈妈的担心,她看不到我有什么改变。  (小松语—— 这里我必须要夸奖一下妈妈。我爸爸是一只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整  天就在工厂里兢兢业业地管理工厂生产、联系客户,家里大大小小的事 情全部由妈妈负责。虽然她读书不多,可是上进心却非常强。  后来听我的老师说 :你妈妈身上有一种很可贵的直觉,她善于在关  键问题上做出有魄力的决策,这是你父母从无到有,走向社会成功的关 键因素。别小看这一点,这是一种难以刻意培养的能力,获取它和读书 多少无关,是一种生活经历与性格结合所带来的禀赋。  是吗?或许就是这种“上进心”和“关键决策禀赋”的驱动吧——当 然,最重要的还有运气,构成了我人生变轨的关键原因。)  有一天,妈妈到某个社交场合,闲聊中听到一位企业家郭先生说, 他把儿子放到一个老师家里学习了,全托。这个老师是很厉害的,可以 全方位解决教育问题,达到常规学校无法做到的效果。  妈妈立刻向他详细了解这位老师的基本情况,然后请求郭先生引 见。郭先生说,那位老师只收几个学生,还要看看孩子的情况,可是妈 妈的态度非常坚决。经过多次请求,她终于见到了那个人……
  3  第一次见面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我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日期了,因为我的 每一天都是雷同的 :在家里睡懒觉、看电视、吃东西、打电脑游戏。)  爸爸妈妈招呼客人在大厅喝茶,叫我从楼上的房间出来坐坐。 他姓曾,人很亲切,温文尔雅,外表看上去很年轻。我也不知道他  是干什么的,以为只是爸妈的一位普通朋友。  他随意和我闲聊,问我爱看什么书,还让我带他到房间里看看。我  第  的书架里有一排漫画书,他问是不是我自己买的?我说都是弟弟的书,   放在这里我也就随手拿来看。由于我当时毫不在意,所以真的忘记那天   对话的细节了。  第  (两年之后,我问过他,第一次见面时,我们都谈了些什么?他微笑   着说 :“你的房间摆设等细节都会反映某些潜在特点,我自然是收集那些
  你言语之外的信息了。”)  曾老师来过之后,那两天我断断续续听到爸爸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  爸爸认为香港的教育好过大陆,打算把我和弟弟送回香港读书。妈 妈觉得孩子这么大了,要承认自己不会管教,必须马上寻找彻底的解决 方案,立刻止血!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毫无办法了才接受事实,到时 就没有后悔药吃了。  最后他俩达成妥协,弟弟左转,还是回去香港读书,接受香港式教 育。而我右转,到曾老师那里,走向另一条道路。  几天后,妈妈对我说 :“那天来的曾老师是一位特别的老师,我们要 把你送到他家里去,往后几年,你就跟他生活了。”  嗯,我点点头,没有反对什么。这是我一贯的风格,对什么都无所谓。 反正爸妈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妈妈的性格很强势,我们兄弟几 个都被她安排习惯了,反对也没用。总之,对我而言去哪里上学也不过  是睡觉、玩儿。我不学,谁能拿我怎样呢? 于是,简单收拾了衣物,这就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根本就太天真了,以为天下的老师都差不多。 可是一年后,我发现错了。为什么是一年后呢?因为之前我根本都 不知道曾老师的手法能高明到那种地步,那是当时 16 岁的我无法想象 的。他的引导手法无色无味,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下毒高手,普通人的头  脑里毫无概念,无从想象。 那是我的经验、意识去不到的高度,我被他牵引着走而不知觉,等  到能知觉时,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曾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影响一个少年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  那个下午,既没有下雨,也没有大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爸爸妈妈将我送过去,随后就离开了。曾老师把我领到新卧室,闲聊两句 家常后,就走开了。  16 岁的我不知道,改变我头脑与心灵的风暴,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揭 开了序幕!
  4  特别的学校  曾老师的家是一所靠近海边的房子,空气和环境都非常舒服。  在我之前,来来去去有几个学生。现在常驻的,只有郭叔叔的儿 子,13 岁的小胖和另外两个年纪更小的孩子,一位小男孩叫小可,另一 位小女孩叫小雯。  曾老师这里请了几位老师,算是他团队中的助手吧。 这些老师全部是根据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招聘的。他的理念是 :为了实现具体某个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惜代价,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集 中一点。所以曾老师常常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行为,当然,对于 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根本就不知道他说的或做的是“教学行为”,因为 他经常不让你感觉到在受教,似乎一切都在平淡的生活中。  就这样,这里的同伴和几位老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这出 戏里的重要配角。  5  初来乍到  刚转学的新生总是怀着好奇和些许忐忑,未知的世界带着神秘的诱  惑在挑逗着好奇心。 第一天,曾老师安排了一位胡老师负责我的教学。胡老师是男的,很文弱,戴着厚厚的眼镜,此人理科比较好。 他先拿出英语、数学和语文的测试题让我做,过程就像去配眼镜时按验光师的指示看视力表。先给你看 1.2 的,看不清?那就逐渐放大字体。最终得到的结果是 :我的英语和数学大约小学二年级水平,语文大约小学四年级水平。当时我快 15 岁半了,这个年龄应该是上初二的。   对这个结果我不感到意外,所以不会害臊,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老师听到结果后,面带微笑,也没说什么。   接着,胡老师就在房间里陪我玩儿。他倒是想给我上课,不过我就 故 意 像 个 十 万 个 为 什 么, 老 是 问 别 的事 情 让他 疲 于 回 答, 打 破 他 的 节  奏,他也没辙。  不过胡老师性情很温和,不温不火的。嗯,一开始我就喜欢这样没 脾气的人。果然如我所料,哪里的老师都差不多一个样子。当时如果问我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估计最老实的答案就是“睡懒觉” 了。真的,我太喜欢赖在床上了!从小父母就不让我出去玩儿,我也没 什么兴趣爱好,加上家里的房间很豪华舒适,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睡觉。  虽然知道上课时间,可是每天早上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常常是胡老师 进 来 了, 才 喊 醒 睡 梦 中 的 我。 我 估 计 他 在 背后 有 向 曾 老 师 汇 报 我 的 表 现,不过他们都没有干预。  曾老师每天也会走进来聊聊家常,坐一会儿就出去忙别的了。  曾老师谈思路
  小松刚刚到来,我什么都不必做,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越是感 觉轻松,他的表现也会越自然,这对于我接下来的观察会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第一周,我一般都仅仅是试探性地接触和了解,不会有着 急的动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要想扭转这多年的冰冻局面,过程 也并非短期可以解决。人,毕竟不是工业产品。
  6  第二章?   师生初战   来到我身边的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性格不同,问题不同,成长 背景不同,兴趣点也不同。  小 松 刚 来 到 我 这 里, 对 于 他 的 性 格 等 情 况 我 都 不 清 楚。 住 下 来 之 后,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要留意观察的。  首先要了解他的特点、现状,然后才能试探性地出手,看看他对哪 些内容感兴趣。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就像两个人初交往,建立良好的 第一印象很重要。  为此,我在背后花费了不少心思。  初步试探  晚上,老师们下班后,曾老师问我要不要看电影,我当然高兴看了。 于是他带我走进书房。打开其中一个书柜的门,哇!里面简直就是 一个电影仓库,收藏了海量的影片。硬盘和光盘放了一个大书柜,光是音乐 CD 都超过 1000 多张。 我好奇地随意拿来看看,他也不反对,只要我对哪部电影感兴趣,拿起什么,他就顺着这张音乐或电影的内容简单说说。具体说什么我早已不记得了,只知道整整一个晚上,好几个小时过去,我居然忘记了要 看电影,饶有兴趣地听他一直介绍、讲解。  他的口才实在太好了,我从以前直到现在都没有认识另一个比他口 才更棒的人。  比如,我拿起肖邦的 CD,他就随便谈谈其中一首著名钢琴曲的创作 过程,说这是肖邦为想念情人而写的。又说当时流行一种上流社会的文 艺沙龙,我问什么是沙龙,他就顺着我的提问一一讲解。然后我总会打 岔,提出别的问题,他也总会顺着我感兴趣的方向一直发挥、讲解。说 呀说,最后,我忘记了时间,等他说该洗澡睡觉了,才晓得整个晚上已 经过去了。  我当时还不知道那种状态叫作博学,(大家别怪我,从我数学语文英 语不超过 4 年级的水平,你们就能猜想出我当时是多么小白的。)只知 道,曾老师没有强迫我,一直由我主导着话题,而我也很轻松地了解到 一些与电影和音乐相关的故事。  将近一年之后,我才明白那是曾老师的一种教学手法。而他的发挥 能力实在太强了,能够从蚂蚁搬运米粒的情景给你说到火星和宇宙大爆 炸去,并且保证让你兴致盎然的听着不累。  后来,在看他启发其他孩子时使用了这种手法,我作为旁观者有意 识地观察,才知道他的厉害。只要学生开口,曾老师总能顺着你感兴趣 的话题去深入,不管怎么绕都能绕出知识来。而且他让学生做主导者, 随便问,随便聊,遥控器似乎一直抓在学生的手上。  后来我看一部纪录片,关于日本人在海上捕杀鲸鱼,将倒钩射入鲸鱼身体,然后放长绳子,让鲸鱼拖着捕鲸船游啊游,跑啊跑,直到游不 动了,才被人拖上船。曾老师开始时对我使用的手法,就类似于捕鲸, 任我跑到哪里,他都能巧妙地把我抓回来。  两年后,我看一本杂志,里面有句话说,你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 钱。我忍不住“扑哧”笑了!  不过时间倒流回到当时,对他默默地引导启发,我真的毫无知觉。  所有被我知道、现在能写出一点的都是后话了。 那一晚,我愉快地睡觉了。没有压力,感觉还好。  。。。。。。。。。。。。。。。。。。。。。。。。。。。。。。。。。。。。。。  曾老师语——   小松刚来时,我知道他由于之前和老师、家长斗智斗勇多年,早已有一套防御准备。青少年一般都会警惕老师和长辈控制他们,他们似乎 总想取得互动中的主动权。  当他们还没有端正态度,还处于抵触学习的状态时,和师长玩小游 戏是他们的乐趣。这时,我先不动声色地陪着他游花园。  我先不主动发力,由着小松带领话题方向。我通过他如何提问,可 以侦测他的思维亮点在哪里,看他是真发问还是在逗我玩儿。然后我回 答他的问题时,看看他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从而发现他的兴趣点在哪里。 无论学习成绩多差的学生,都一定有个能被打动的兴趣点,这个兴 趣点未必在考试功课之内。不要紧,在我看来,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不是 考试,而是要发掘出他的兴趣点和闪光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激活信心。  目前,家长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兴趣都不应提倡,也不鼓励发展,这会令部分学生在残酷而死板的规则下丧失学 习信心。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被牢牢栓在“考试”这根柱子上,让他们身上 可贵的闪光点变得毫无价值。这是很可惜的!  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闪光点,然后认同他们,帮助他们深挖下去,由此获得学生的信任之后,帮他们重新点燃自信的火苗。然后再寻找结合方案,将他们的精力引向更高效率的正面战场,力争形成良性互动。  第一次和小松聊电影和音乐,他因为话题轻松,看上去和那些恐惧 的 功 课 无 关 而 放 松 了。 功 课 成 绩 不 好的 孩 子, 大 多 数 害 怕 和 师 长 聊 课业,碰不得,一碰就感觉自己窝囊、伤感。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其实这种心理成年人也一样,很正常,谁也不想哪壶不开提哪壶!  当 小 松 放 宽 了 心 情 来 交 谈, 我 觉 得 他 还 有 活 跃 的 好 奇 心, 这 很 重 要!对处于学业困难时期的少年们,假如此时给他们二选一的暗示(在课 业与课外兴趣两者之中选择),他们会很乐意主动选择课外项目。一来出 于畏难心理,逃避弱项 ;二来也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对青少年这种微妙心理,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把握细腻的手法,尽量 不露痕迹地鼓励孩子先发展课外兴趣点,等到信心复燃后,再回到正面 战场一较高低也不迟。  孩子最怕是考试不好就被一概否定为垃圾了,害怕在别人眼中成了 废物——这种唯分数论的短见耽误了不少好苗子,叫人唏嘘!
  7  约法三章  第二天,胡老师还是拿我没办法,我带着他拉拉杂杂地说话,就是 不学功课。但他依然好脾气,不发火。  到了晚上,曾老师问我,昨晚没有看成电影,今晚想不想看? 我当然希望看电影,因为那是娱乐。  他说 :“在这电影库里随你挑,喜欢看哪个就拿出来。不过,在我这 里看电影是有规矩的,选好了影片就要认真看,不得中间要求更换。”  OK !当然没问题。  (曾老师语——  生 活 中, 不 少 人 因 为 充 满 选 择 而 淹 没 在 虚 幻 的 自 由 中。 在 某 些 时候,限制一部分选择权能够帮助小松提高效率。 假如我不约法三章,准许他看电影的中途可以更换影片,结果可能就是他无法认真看完一部电影,因为他当时显然是个不大坐得住的孩子。 人们进电影院看影片往往会更专注,其实是因为影院的条件迫使观众心无旁骛,无法三心两意。  无论读书或者看电影,只要认真专注,必定有助于理解。  对小松这种什么都不想学的孩子来说,专注力肯定是欠缺的,所以 一开始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力训练了,就让电影帮他的屁股安坐下来吧。)  我选了一部电影,曾老师提出跟我约法三章 : 一、看影片期间,不得上厕所,不得走动,要从头坚持到底,茶水也只能先准备好了放在旁边 ; 二、看片子过程中,有任何想法、观点、疑问不解的都可以马上提出来讨论,但是一定要先暂停电影,讨论完了,继续看下去。 三、期间不得接电话或有任何外界打扰,一定要像在电影院那样从头看到尾。  看电影是那么好玩儿的事情,又不是做功课,毫无压力。我当然答 应这些条件。  以后连着几个晚上都是看电影,这让我感觉轻松愉快!  (曾老师语——  其实孩子们从小被“学习”两个字弄怕了,以至于凡是与“学习”不 直接沾边的活动都欢迎!其实在我眼中,观看优秀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 极好的学习方式。  电影是我们狭隘生活体验的外延途径,通过别人的故事来获得生活 广度的延伸,加上适当讲解,让孩子通过声光画电获得直观感受。这些 也是知识,并且是成长中的重要知识。  刚开始和小松一起看电影,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透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先让他和我建立起互动关系,有利于增进彼此感情上的互信。   建立任何影响力都必须先有信任,否则将很难开展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
  8  针刺疗法  大约第五天,曾老师在书房忙完了事情,端着茶杯走进来和我聊天。 他问我以前在学校里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交往,我就随口说了许多 以前在学校的事情。我总是和那些读书最差的学生扎堆一起玩儿,其中 一些是烂仔,而且在教室走廊上,我们那群人经常集体嘲笑那些学习认 真的学生,笑他们假正经,还经常想办法捉弄或者打击他们,所以许多同学都怕我们。在学校里,我们那群人还是挺“风光”的。  曾老师耐心听完了,笑着说 :“你现在还想那些哥们儿吧?” 我说 :“是啊,我们那群人……”  曾老师突然打断我说 :“这些天你已经说了很多次‘我们那群人’, 这种表述以后尽量不要再用了,因为你本不属于那群人。  小松,你和他们根本就不同。你只是因为成绩不好,担心被同学孤 立,为了有群体接受,可以扎堆,你才选择和他们混在一起,一起嘲笑 其他同学的。  要不你现在仔细想想,难道真的与那些曾经被你们嘲笑过、打击过 的同学有什么过不去的冤仇吗?”  我想了想说 :“是没有。” “那你们为何要以群体的力量去嘲笑人家呢?” 我有点迷惑,噎着答不上来。  曾老师说 :“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面说—— 群体的力量经常是邪恶的、盲目的。而作为群体里的个人,很可能是清醒的、独立的。因此,用群体的名义做坏事,并不代表里面每个人都是魔鬼。 你以前那些行为,现在经过大脑仔细思考之后,却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这就说明你内心有健康的道德判断能力,知道做人的善恶准则。 当你去思考它,搜索的过程中就在寻找能合理化自身行为的依据。可是找了一遍,你发现没有基础,嘲笑别人的依据站不住脚。  所以,你不是真的坏蛋,只是担心成绩差而没有队伍接纳自己,于是附和那群坏学生,只不过想取得某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对吧? 那么,你现在已经离开了队伍,并且肯定没有机会再回到那个群体中了。忘掉他们吧,以后别再说‘我们那帮人’了。你不属于什么帮派, 他们以后也没资格和你交往,因为你注定将会远远超越他们!”  说完,曾老师没等我回过神来就起身走了,好像某人拿棍子敲了我 的头,然后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没有下文。  (奇怪!其实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头一年的大部分情形,可是开始几天 的这些话却记住了,也许因为对当时的我震动比较大。曾老师这些话, 是以前老师和家长都没说过的,新颖,独特。)  然后,我继续和胡老师耍嘴皮子。可是,刚才曾老师那番话却始终 在内心挥之不去,它就像一只小蚊子,在我的脑中嗡嗡作响。  我刻意不去想它,可它就在那里,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吃饭的时 候,散步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的动作哪 里不自然。  真别扭!我好像不是我了。  曾老师谈思路
  这是我第一次对小松使用针刺式手法,用突击点穴的方式,刺穿小 松心理上不正确的群体属性。通过针刺,让那个小水泡慢慢漏水,然后 消失。  他本来就不是个坏孩子,只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自然就和成绩差的同学扎堆。当他进入群体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被那个群体的价值观牵引着走。  我现在先给小松不经意地刺一针,泼一点冷水,让他通过刚才话语中带出的逻辑去反思。通过反思,促使他内心发生化学反应,让他内在的原有形象松脱、分离。
  9  第三章?   灵魂觉醒   许多孩子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对时间、对生命还没经过触及灵 魂 的 思 考。 一 旦 经 受 某 些 经 历 或 者 恰当 讯 息的 刺 激, 诱 发 他 们 思 考 的 话,情况必定将从此不同了。  听说,每个人或早或迟,总会开窍一回。我们就像墙壁上被钉子挂 着的画框,不晓得哪一天会掉下来,但终究会掉的。  开窍什么时候来,无从预料,然而当它来临,一定伴随着激烈波动 的心情。  在那个平凡的夜晚,小松开窍了,对他来说,那一刻的意义非凡。 该为它开一瓶香槟,庆祝一下!  读《四面墙》  平时胡老师不在时,我除了睡觉就是打开手机看玄幻小说。我用的 一直是高端新款的手机,这让我在学校里很有面子。  大约第六天,曾老师进来我房间,当时我正在看手机里的小说。 他好奇地拿过来看了一眼说 :“不错,看书很好,比不看书的要好。你居然会坚持看小说,让我对你刮目相看呀!”  我 听 了 心 里 很 受 用, 曾 老 师 的 肯 定 是 那 么 自 然, 就 像 傍 晚 走 在 海 边,徐徐吹拂的一阵微风,很舒坦。由于你没看见电风扇或者芭蕉扇在 旁边,因此就以为这阵风是大自然的杰作。嗯,跟着感觉走吧!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最初也以为那些海浪是真实的,可 是有时眼见的未必真实,曾老师的绝技,正是用你看不见的手来煽风点火。  当我还在享受自然风的舒适时,曾老师接着说 :“小松,你是不是对 黑社会的话题很感兴趣啊?”  我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是呀!” 于是他坐下,对我娓娓道来许多江湖故事。这是我们青少年小混混们的焦点话题呀,听得我两眼直放光。 曾老师说自己少年时也曾经和别人打架,跟道上的人混过。现在年纪大了,阅历丰富了,也知道身边一些朋友的真实故事。他就这样一串 一串地跟我聊起那些故事。  他这人总能把平淡的东西讲得精彩,更何况黑社会话题本身就是我 最喜欢的。他一连讲了两个小时,听得我手舞足蹈,欲罢不能。  末了,他话锋一转,说 :“唉!这些故事太多了,我都讲不完,嘴巴 累了。这样,我这里有一本坏人写的书,专讲监狱风云的,你要不要看?”  我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点燃,哪里还停得下来,马上高兴地说 :“好啊!” 曾老师说 :“这本书叫作《四面墙》,是网上先热起来的。据说该书作者坐过几年牢,有点文化,出狱后写下自己的真实经历,引起不小的 轰动。我看过,很好看,很真实。”  说完,他转身到书房去拿来这本书,放到我面前。红色的封面,厚厚的一本。  正当我要翻开第一页时,曾老师说 :“还是和看电影一样的规矩 :要看就要一口气看完,中间不能放弃不看,也不能再看手机上的玄幻小说 了。做完一件算一件。”  我满不在乎地答应了。  (小松语——  当时我可不知道,那次不经意地答应之后,就再没拿起过流行于中学校园的玄幻小说了。  人生往往有些不经意的瞬间,过去很久之后你才记起当时已是重要的分岔口。“只缘身在此山中”啊!人往往感知不到“当下”对于“历史” 的意义!  直到半年后,我觉得该把那些垃圾小说从手机里删除了。当时按下 删除键的感觉至今还记得——就像古人削发以明志,一束长发,象征着 把 曾 经 之 我 扔 进 了 江 河。 看 着 它 随 波漂 荡 起伏 着 远 去 了, 有 点 失 落 惆 怅,又感觉有些淡淡的自豪。  一年之后,我阅读的书目光是名字就让高中生们咋舌了,按照网络 流行语 :秒杀他们。到了 17 岁,我阅读的内容就超过了一般大学二年级 学生,因为《瓦尔登湖》,《存在与自由》,《沉思录》,《全球通史》等等 名字,那些被学校灌水的鸭子们根本没听说过。  那是后话了。)  捧起《四面墙》,我就被深深地吸了进去,连续两天,一口气把它看完。  曾老师听说我两天就把书看完了,微微有些诧异,不过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看书的速度真不赖呀!  (曾老师语——  黑社会的话题,是我对小松的切入点。先找到他关注并且强烈好奇 的话题来交流,有助于他接受我递过去的东西。再说,那本书本来就可以满足这类青少年的好奇,看了之后,好奇心释放了,同时也获得了正面教育。   还有,用它来替换小松原先沉迷的玄幻小说,一步步将他的阅读口味引导到其它内容上去。置换,要做得自然,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体宏大布局的组成部分。既不能松懈,也不要着急。)   就像去除街边黏贴顽固的小广告纸片,先泼上一点水,让水份润湿纸张,同时分解了部分胶水,过一阵子再去剥除纸张就容易多了。  针刺式启发的要点在于准确、快速、灵活,话不在多,时机和语言 的分寸都要拿捏好。如果能击中要害,孩子内心原有的观念肯定会受到 强烈冲击。  针刺之后你可以漫不经心地离开,剩下的事情,就是在他们脑内发 生的革命了。你只需等待些时间,让它分解到位了再适当进行启发,这 样做的效果更好,因为看上去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由内在反思所促成的变 化,不是由外力强行剥除的,这种自发的剥离效果更稳固,副作用更小。
10楼(6639)
  10  第一次失眠  那是某年某月的某一日,也是我来到的第九天。对于别人也许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应该永远铭记的纪念日!  当天晚上,曾老师依然陪我看电影,这次是他选的片子——《霸王别姬》,据说是中国大陆最好的几部电影之一。  影片里,看到身世凄凉的少年张国荣在戏班里辛苦练功,熬不住而 逃离,跑出街外,偶然看到京剧名角唱戏,突然开悟了。他自愿回去戏 班,甘愿接受师傅的惩罚鞭打,一声不吭的韧劲让我感动!  戏中的老爷子说 :“人啊,想成为角儿,得自己成全自己。” 经过非同一般的苦练,后来张国荣成名了。他成了京剧的名角儿红星,想收容路边的弃婴,老爷子在旁劝道 :“还是不要了,小豆子,人各有命啊!”  (这句话后来被曾老师多次用来阐述一些人生道理,他为什么不能见人都救呢?无缘的人,各有各的命啊!)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曾老师多次暂停画面,对故事里的历史背景、 人物的发展线索进行深入讲解,为我的理解作必要铺垫。我当时真让电 影内容给感动了!  假如没有老师在旁解说,这种影片我是不感兴趣的,也看不懂,因 为那些时代背景对我而言太陌生,和我毫不相干。但是有老师在旁适时 解说,我似乎不大费力就能嚼出一些味道,跟着故事进入那个时代里。  曾老师总能在关键点上讲解,让我跟得上情节,看得懂,也看得有趣。  电影结束后,我们继续沿着剧情聊天,互动的兴致很浓。曾老师把 话题往深处带领,他阐述 1949 年之前的社会形态和中共建国后的社会形 态变化,让我增长了许多现代史知识。  坦白说,那晚谈了什么我也记不起细节了,只记得被他的话触动了某根弦,让人忘记了时间。  聊啊聊,听啊听!一晃就到了 12 点多。他说该睡觉了,这才停止。 可是当晚,年少的我第一次失眠了。
11楼(6642)
  11  暗夜中的恐惧  辗转反侧,睡不着。具体想些什么内容呢?好像模糊一片,似乎没 有什么内容的人生也会沉渣泛起。  想了许多,想努力给自己的生命找一点意义, 却发现生命的囊空空如也。蓦然间,我想到了自己的未来——黑夜里生出一股深深的恐惧!  可我以前是从不忧虑未来的,为什么不是从前,也不是以后,而是当晚想起这种问题呢?唉!这就是传说中的焦虑吗?太不爽了!  (小松语—— 这问题的答案在半年之后出现,在看电影《海上钢琴师》时,有一段生动的台词 :“就像家里墙壁上的一幅画,挂在那里,且年月久远了。它 一直很安静,人们甚至忘了它的存在。可是终于有一天,突然‘嘣’的一 声,它从墙上掉下来了。你不感到奇怪吗?为什么是那一天掉下来,而不是之前或之后呢?是不是画框和钉子之间约定好了?嗨!老兄,我们 就在某一天采取行动吧?  没人了解到底原因何在,不过画框就是掉下来了。”哈哈!  恐惧,如大军压境。对 黑夜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混杂袭来。 我想到自己快16岁了,每门功课居然还是小学2年级的水平,那不是羞耻,而是绝望啊!以后还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风云莫测,今天的 一切安逸以后都将离我而去。怎么办?   在黑暗中,我用被子盖起头,直至把自己裹起来。真想睡着啊!睡着了就能逃避这该死的思考了。  思考,这东西原本就像别人肚子里的幽灵,和我无关的东西,今晚它却摸上了我的床。而我这个未谙世事的少年,却手足无措地陷入恐惧的深渊!  黑暗里,我不觉中哭了……  过了很久,我无法平息惊恐,不能入睡。那种恐惧太深了,就像堕 入宇宙深渊,将永坠黑暗!  快要窒息了,我无法独自面对它。于是起床,打开灯,看看时间已 是凌晨两点多。我走到曾老师的卧室前,敲响了房门。  12  师生夜谈  曾老师睡眼惺忪地起来开门,问我什么事。我说睡不着,很害怕! 他丝毫没有责怪我半夜叫醒他,表情很温和,披上外套,陪我一起回到房间。  他坐在我的床沿,像个洞悉一切的长者,温和地看着我。 我止不住哭泣,告诉他心里的恐惧,突然害怕一切,害怕没有前程没有未来的人生该怎样独自走下去。我是一个废物,今天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我以前错过了太多宝贵的时光,如今充斥胸口的全是痛楚和悔恨!  (当然,其时我的口语没有现在书面写下的这样有文采,但真的讲出了我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肉麻话,并且是发自内心脱口而出的,滔滔不 绝,无法自制!)  当晚,我像一个突然皈依上帝,迫不及待对神父忏悔告解的杀人恶魔,那种悔与痛交织的折磨,从未有过。在曾老师面前,我伤心地流 泪,忏悔过去的蹉跎!  我迫不及待地把十多年来没有表露过的自卑、羞耻都喷涌出来了。 还有懊悔、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五味杂陈,上下翻腾。真不知道流下的泪水里,包含了多少种情感成分。  现在写出这些话来都觉得害臊,可是天啊!它们都千真万确!后来 通过学习,我才明白一个人在激烈情感的浪涌下,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理智无法控制的行为来。简单说——当时我算是崩溃了!  曾老师平静地用眼神鼓励着我,让我的情绪发泄到彻底!  哭完之后,我对他说 :“请您现在打电话让胡老师马上过来给我上课吧,我一刻也不能等了,我马上就要开始学习,去追赶浪费的光阴。”  曾老师看看时钟说 :“现在半夜三点,不必急于一时。你目前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关键在于能否在三分钟热度之后,长久地坚持。”  看我渐渐平静下来,情绪也宣泄完了。他温和地说 :“小松,你今晚会为自己流泪,我很高兴!这说明你长大了,会想事情了。  可是每件事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想追赶时光,我可以担保 地说 :没问题,一定行!可是也要告诉你,这不是靠三分钟热度就能完 成的,它需要长久的坚持,每个小时,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至少要坚持三年才行啊!  所以,很高兴你今晚叫醒我,和你一起分享自我忏悔的心情。可是 我不会把你刚才说的话放在心上,所有承诺和保证,在天亮后我都一笔 勾销,就当没有发生过。  你是不是真的想改变?等天亮了,你睡醒了、心情平静了,再扪心 自问一遍。不管是什么答案,你不用向我保证,我这里不寄存任何人的 保证书。  如果你今晚的决心是来真的,不妨对自己的内心许一个承诺,由你 自己来监督和保管。我很健忘,就算你明天仍不振作努力,我一样不怪你。”
  也许是哭久了,疲惫了 ;也许是夜深了,太累了 ;也许是将积压多年不敢吐露的心里话全掏了出来——我整个人都觉得空了。但曾老师的话,倒是很让我意外!
12楼(6643)
  13  醍醐灌顶  一晃两年后,曾老师在教我教育技巧时,专门讲解过这种方法。  他说 :“一个年轻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精神才能获得真 正解放。  很多家长都瞎操心,代劳、唠叨,无意中反而扼杀了孩子最可贵的 东西,就是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意识。孩子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就会成为灵魂的弱者,就无法真正锐意进取——其实多数时候是无知的家长们在误伤自己的孩子。  假如家长希望孩子真正自律,就要放掉手上的鼻绳,让孩子像骏马 那样奔腾。当他们知道没有人牵着他的鼻子走,才会时刻为自己的脚印负责。  先放掉绳子,而后方能催生自律。自律滋长了,就能激活灵魂! 有些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时,总好像把他家饲养的宠物绳子交到我手上来。我说,如果想要孩子好,这些绳子将会当着孩子的面前扔掉, 让他们明白到生而自由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生命不是谁的附属品,他们需要行使自由意志!”  我问 :“那么孩子不懂事之前,没有绳子难道不担心吗?”  曾老师说 :“乱用绳子,反而会延迟了孩子懂事的时间。孩子看得见的绳子,大多是制作侏儒的器具,除非家长把一些合理规则通过良好的 沟通方式取得孩子的理解与配合,那么可以巧妙地用合理规则取得一定 的约束。  广义的‘绳子’是有的,不过最好是隐形的,适度的。就像经济学上常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爱、自律方面,家长露骨地手持缰绳常常  会让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  我问 :“那么隐形的绳子该怎么使用呢?”  曾老师说 :“难点也就在于此了。许多家长都不会用,其实不算太难,有些家长自己去琢磨应该也能想出好办法,关键是他们以前都不怎 么往这个方向上动脑筋。  将约束的绳子隐形化,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基础。比如 :要求家长 性格稳重,不能刀子嘴,爱邀功,爱逞能,更不能嫉贤妒能。最好是沉 得住气,管控得住自己的情绪,头脑清醒,爱讲道理——凡具有这些特 征的家长都比较容易理解隐形绳子的妙用。  借用武侠小说的语言来比喻 :乾坤大挪移这门武功,一共七重。普通人学到第四重就足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发展自主意志,撒开腿快跑了。  但是,你想要拿来济世救人,做到有教无类、收发自如的话,那就 要去到第六重以上的水平了。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好的,因为想练到最 后就要有强大的内功做基础,并且还要融合许多知识和阅历才能贯通理解的。  我现在也无法简单地通过语言让你明白,就像张三丰手把手传授太 极拳给张无忌,张无忌内功深厚,根底深,能听懂。张三丰简单演示一 个动作,就够其他弟子苦练几年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内功基 础和对武术的理解差距很大,那些是无形的部分。不管哪一门武功,要 想在塔尖再往上走时,无形的那一部分就非常重要了。”  大半年之后,妈妈才告诉我,那一晚之后曾老师就打电话告诉她 :“你的孩子开窍了,自己懂得要拼命追赶时间了。” 当时妈妈在外婆家里,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外婆、外公他们,外婆当时就哭了! 他们期待我醒悟已经等了太久。在那么普通的一天,曾老师的一个电话告诉他们,那盏从来没亮过的电灯突然启动了,照亮了他们长久的愿望。  后来我听说了,连自己都觉得感动,好像是听别人的事。靠!真不好意思,那个故事的主角居然是我!   (曾老师语——  为触发小松的开窍,我在背后做了许多工作。简单讲,首先找准学 生 的 性 格 底 子, 摸 清 他 原 有 的 知 识 基础, 然后 有 针 对 性 地 释 放 对 口 信 息。这些信息假如契合他的基础,就能迅速激发内在的反思。  就像在一个空气不流通的小房间里燃烧着微弱的火炉,只要找对炉 子的通风口,在恰当的方位吹进一些新鲜空气,必将引起激烈的燃烧。 火炉的温度升高,整个房间将更有活力!  正是源自小松内心的反思,才促成了开窍。我仅仅是给执迷的少年 递过一块抹布,让他们自己动手擦除心镜上的尘雾,使灵魂重获明亮!  小松在来到我身边的第九天就开窍,时间之短也让我有些意外。 他的开窍,当然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等于一匹烈马懂得爱惜自己, 晓得不受调教无法成就自我之后,才愿意低下头来接受驯马师 的指导。这时就没有必要再用缰绳迅速套住它了,只需告诉他管理好自 己,懂得驾驭自我,就能真正获得强大的力量!在千里马找到能量爆发点的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很小,也许仅仅就 是一次针刺,关键还是靠他内在的醒觉。)
13楼(6645)
  14  指点迷津  第二天开始,我就收拾好态度,开始认真跟胡老师按照步骤来学习 了,从三年级的数学内容开始。  当我认真面对学业时,好像也不算很难。当然,从屁股坐不住到慢 慢集中注意力,也经过了一个过程,但是坚持下来,状态就逐步提高了。  曾老师把每节课的时间缩短,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让我不至于烦躁,逐步加强注意力。  这样又过了几天,曾老师找我谈话了。 “小松,激动过后,是不是还决定要追赶呢?”他问。 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他拍拍我的手背说 :“好!自己想上进就好办。别怕!我会帮你。  你现在的形势是,该上八年级的年龄却只有二年级的综合知识,而且再过三年你就年满十八周岁,要踏入青年人的行列了。如果你无法上大学,那么很快就会出去社会,混自己的人生。底子太薄弱,此生艰 难,可想而知!  坦白说,坏消息是,你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让大脑某些区域错过 了最佳训练时机。大脑的某些区域功能需要在适当的年龄段做适当的 刺激训练,一旦错过了时机,即使通过后来的加倍努力也无法全部追回 来。结果会影响到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后可能对某些领域将感到理解 比较吃力,或者比较迟钝。  在过去 15 年里,你几乎什么都不学,这自然会影响到你的思维基 础,现在重头学习的难度可能会更大。譬如数学运算思考、语文的语感 及文字触觉等等。虽说勤快可以补拙,可终究不能无视大脑发育和人格 发展阶梯的科学进程。对此,你先要有点心理准备。  那好消息是什么呢?是你现在才15岁半,还来得及做许多追赶和补 救工作。你目前处在这样的夹缝中 :错过了太多,但还不至于时间窗口 完全关闭。只要努力还可以追,若不想努力,闭上眼睛就直接给自己一生宣判了事。  假设你想打一场资源贫乏、以少胜多的战争,如今手上最大的优势 王牌就是——有我当你的军师!”  我听了曾老师的分析后,心里有了点暖气。我说 :“当然不甘心放弃这一生的!”  曾老师点点头,继续说 :“有个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不管命运和环境把你打造成什么样子,一旦某一刻你意识到这种状态,并且经过审视与反思的过程,你就再也无法安之若素,回到原先不察觉时的样子了。  因为,不管你之前被拐卖了、被恶意对待了、被环境折磨得如何丑陋不堪,那些外界造就的种种结果都只能接受下来。(除了接受你也没辙,对吧?)因为那些都是在非清醒状态下、被动接受的。  关键是,某一天 , 当你的自由意志跑出来,你醒觉到现状局面了,那么从当下开始你就要为自己将来的一切行为负责了。  这就像你从阳台上发现有个小偷进了邻居家里,在小偷还没发现 你、自己安全无虞的前提下,如果你都不打电话报警,不为阻止罪案的 发生做些积极的行动,那么其实你已经算是该案的共犯了。  存在主 义认为 :人活在当下,只有承认当下、放 眼未来,敢于担当,才是强者所为。过往则不究,纠缠于过去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只会像怨妇般地抱怨,却不采取积极行动,并没有改善现实的积极意义。再说,喜欢抱怨的人是没出息的!  顺便一提,萨特有句名言 :他人即地狱!  小松,其实每个人刚开始都是被‘他人’和环境塑造的。人出生之后就像一只空水桶,一定会被别人往里面塞东西。小时候,你这个水桶自 主意识很弱,完全是被动的。可是,当你成长到能反思‘什么对自己真正 有用’时,水桶对食物的筛选与改良行动就注定要发生了。  ‘水桶’首先是盘点自己肚子里已经被别人装填进去的内容,当然, 你无法将原先的东西全倒掉,因为有些是你短期内倒不出来的——毕竟 无法像倒垃圾桶那样完全清除自我已有的思想和习惯。  好,经过盘点审查,你发现肚子里已经被别人装了半桶浑水,感觉不满意,那么就从现在起给自己把关,专挑你觉得正确的东西装进去吧。承认之前的浑水还在,不过你一边过滤浑水,一边往里面勾兑好东 西。只要努力不懈地勾兑,累积数量多了,整体的改善是肯定的。朝这个目标不懈进取,就是强者的态度。  我们能不能做个真正的强者呢?首先要看有没有强者的态度!所以,你的坏消息是昏睡了太久 ;好消息是——终于醒了!”
14楼(6646)
  我被曾老师说得一喜一忧,不过觉得这些话挺在理的,让我感到踏实。歇了一会儿,他继续说道 :“以你现在的情况,在高考应试这条道路 上要和其  他同龄人拼高低是太难了。我们要尊重现实,不能够凭空建造目标。许多人不重视现实条件,只会纸上谈兵,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要知道,人生的前面 20 年是学生阶段,就像一只小老虎刚出生, 必先学习捕猎,然后才能独立谋生。要搞清楚,人生的主战场并非在学校。上学受  教育是为自己日后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上 学不是你来人间一趟的终极目标!  甚至照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来看,学校授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对此自己更要留一份清醒,尽量以社会实用性为准则,帮自己少走 弯路。  可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搞不清这一点。我在书房跟他们讲,他们都说自己明白,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挡不住要头昏脑胀地在 滚滚人潮中  被推来搡去,都说是身不由己。  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懂,真懂的人会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因为人具 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假如你避害的行动未够积极,恰好说明是认识还不到位,难道  你会刻意寻短见吗?如果预见到危害肯定会发生,正常人早 就躲开远远的了。  ‘温水煮青蛙’这句话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  打个比方,你们23 岁之前的年轻人全部要去爬泰山,可是通往山脚的道路已经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你更糟糕,老早就已经跟着些散兵 游勇走散了,离  开了大队伍,想找回原先的大路已经没时间了。?那好, 我先用卫星定位你的坐标,找准坐标之后,再带着你走一条小道,缩短距离,直接跑到山脚下和大  队伍汇合。到了那里再和他们赛跑爬山!”  我听了很开心,但还是忍不住疑惑地问 :“能行吗?”  曾老师说 :“人的知识结构其实像搭积木,假设想把A方木块搭放在第五层,其实并不需要杂七杂八一大堆东西去垫底,有方法的人可以循简洁路径达到目  标,省时省力就把它垫高到那个高度。   比如数学、英语、思考能力等等,只要真正懂得其中进阶的逻辑路径,就可以走精简道路。注意!我说的是‘精简道路’,不叫作‘捷径’。   学习任何东西,找到好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能帮你提高效率。比如说记住英语单词,我就可以帮许多学生以每天新增150个单词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且人  家还不累。这套方法建立在遗忘规律的科学研  究上,它不是我的独创,只是说明有好方法的确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曾老师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其实从效率原则来看,许多孩子在 宝贵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做了大量无用功。他们的课程设计、作业乃至家 庭生活  内容都太多无用功了。当然,有人硬要说儿童时代所做的一切对 以后都有用的,这句话就像‘凡事不能绝对’一样,我怎敢反对这些高深 又模糊的口号呢  ?他们能否运筹好那些人生素材呢?自己心中清楚,否 则扛着一些模棱两可的口号自己开心就行了。  别人确实管不着!就像一个显微镜不会跟酒瓶玻璃片展开关于清晰 度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不必做口舌之争。  所以,小松你不要气馁。我帮助你制定学习计划,你跟着计划走就行了,可以让你在大学时期赶上他们,在出到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笑了   :“不会这么夸张吧?”  曾老师表情很轻松,以玩笑的口吻说 :“你不相信?那就当笑话听也行。你知道现在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做了多少无用功吗?打个比方,你见过宠物  店笼子里的小白鼠吗?”我点点头。  “那些小白鼠在笼子里的滚轮上跑步,看上去整天挺忙、挺勤快的, 其实从距离上说,并没跑多远,多数精力用于瞎忙瞎消耗。  我们中国大陆的学生就是这种小白鼠,每天为功课拼命忙,没时间玩别的,没空间想别的。其实大脑不是笨,而是被困在‘教育制度’这个笼子里了。是谁  给他们的脚下故意安装那些滚轮呢?就是教育部啊! 教育部指令学校给学生们装了滚轮之后,还要求家长们来帮忙固定好,看住小白鼠别跑出来。”  我瞪大了眼睛,曾老师的话带着冲击波,我以前可没想过这些事情。  他边说边笑,非常轻松 :“你不信?想想看那些历史、语文和政治课程,它们就是学生脚下的滚轮,叫大家花力气,踩得欢快!挺锻炼神经的。那些海量  的作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想笼子外面的 事,对大脑和视线起固定作用的。  所以,你别怕,他们其实也没跑出多远。虽然你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现在用三年赶上高中的同学还是可能的,甚至在某些重要领域超越 他们也无妨  ,因为他们是负重慢行的小白鼠,效率很低。当然你也不是 敏捷的小白兔,只不过你无须挑两担垃圾星夜赶考场而已。  从现在起,你别老想着和他们一起考试,你不必纳入中国大陆教育 体制的步调了。所以要敢于跳出原有的思维格局,要建立以自己为主的成长计划,  放眼未来,步履坚定,才能在天黑前回到家。  我的学生中,有些人要回去那条跑道,像你就不必,你可以走个性化道路。过几天我会给你制定出一套学习计划的,现在别想太多,放松 吧!”  当时的我,脑袋空空,前途渺茫,有的只是无知和悔恨。除了相信 眼前这位曾老师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后来在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找到了贴切的台词——被终身监 禁的囚犯们鱼贯进入“鲨堡监狱”大门后,典狱长训诫他们说 :欢迎大 家到来  !既然进来了这所监狱,就将你们的灵魂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 我!  (小松语——  曾老师说要带我抄近路,在前面和同龄人会合,一起竞争。这番话 直到两年后,我和一群中国大学生参加美国的冬令营时才得到验证。  当时团里面有5名高三学生,4名大学生,其中两个是北京大学的。我们在一起20天,通过交流后发现,我在阅读、独立思维、见闻、分析能力上名列前茅,  只有一位北大三年级女生让我佩服,其他人脑袋里水分较多。回来后,我真正明白曾老师的策略是对的。但是这之前,我忐忑不安了两年,真怕再走错路了  。
15楼(6647)
  15  灵魂苏醒  大家都渴望每天活得精彩纷呈,激情不断,可现实生活多数是平淡乏味的。生活不像电影,可以专挑美景来拍。  我不是刚刚鼓足了气想撒腿快跑吗?其实每天也不是在飞,照样老老实实在地上龟行。每天睁开眼睛面对的是学习任务,大部分时候都安 安静静地上课、做练习。  别以为我有个牛掰的老师就能一日千里了,那是做梦!至少在开始阶段是不可能的。于是,饭就这么一口一口地吃吧。  两年后,有一回在家里听见我妹妹问我弟弟,孙悟空能飞,为什么不把唐僧背着直接飞去天竺取经呢?我弟弟说,孙悟空是仙,唐僧的肉 再好吃也是凡胎,要唐僧慢慢走路过去取经,是如来佛定下的游戏规则 呀!这叫没辙!我忍不住轻叹了一口气,弟弟还是比我要聪明呀!  在前面大半年里,因为曾老师的手法隐秘而流畅,所以我觉得生活 的亮点很少,也记不住细节。后来,当他决定培养我往教育方面发展, 才准许我的意识降临舞台背后那片领域。就像一位魔术师,当他的手指 向舞台背后说,看!——就像画布上的龙被点了眼睛,从此,我开始看见不同的世界。  但是在时机未到之前,我只能被蒙着眼睛行走一段。 当然,开始阶段蒙着眼睛是为了我好。就像一个病人要动大手术,最好还是全麻吧,连意识也给停止了,在昏睡状态下被医生切开比好。自己往手术台上一躺,就全交给医生操劳了。等手术成功后,自己也醒了,看见已经缝好的伤口,看见医生护士们微笑的面容,就知道病灶被解决了,这不是挺好吗? 幸好,在那块蒙布还没揭开之前,曾老师预先开了一道小口子。他说 :“你如果对方法上有什么疑问,全部记下来,不管你是用脑子记住 还是用笔记下,反正记下来。我不会马上回答你,只有等到我们出去玩 了,旅行的时候,才会回答你这类问题。”  大约三个月后,曾老师带我到大森林里爬山,教我一些户外运动的知识,并且训练我适应森林的感觉。在路上,我问他为什么有问题了一 定要旅行时才准发问?他笑笑说 :“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回答你,过半年再解密吧。” 越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越叫人好奇,一天没解答,我就心痒痒,总有点牵挂。  于是,又过了半年,在一次飞往南京的飞机上,我抓住机会再问曾老师这个问题。这次他终于开口了 : “小松,还记得你刚来到我身边时的状态吗?那时候的你像个白痴,脑子里没有任何念想,对什么都无所谓。吃什么,去哪里,自己要干什么,全都无所谓。你那种状态是父母的方法错误所养成的,不完全是你个人的责任。  当时你的症状,就像局部神经瘫痪的病人,让人打屁股了都没多少 痛觉,人就好像呆瓜。往好了说,这状态就像悟道的高人,波澜不惊,哈哈!往坏了说, 就像行尸走肉。这些症状说明你的内心如同枯木,干涸了太久,神经都 快枯死了,所以对外界事物都不敏感。这样不行的!  我要帮助你好起来,就像医生治病,多管齐下。我在你身上使用了 几十种方法,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那么,心如枯木怎么办呢?先用最轻微的剂量,加一点姜糖水,蜻 蜓点水般刺激一下,起活血的作用。当初让你心有疑问,就是为了给你一点念想、悬念。当你心里有了感兴趣又必须惦记的东西,自然心思和情感触觉都会动起来,心理活动也渐渐会多了起来。心理活动多了,问号自然也多起来。   在老师还没给出答案之前,问号憋在心里就会骚痒。人骚痒了自然就会自己挠痒痒吧。‘挠痒痒’就是为了缓释好奇心而主动去思考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带来许多好处,逐步引发一连串心灵的生态改良。这就像治理一块沙漠荒地的生态演化过程。   刚开始那是一片荒凉之地,先开一条水渠,引一点水过去。然后找一些耐干旱的植物沿水渠而栽种,逐步引来蜥蜴、蛇、小鸟等等动物前来。虽然改变的步伐很小、很慢,可是这个小生态圈终究会慢慢地活络 起来。植物渐渐变多了,动物也会来得更多。就算最终形成了一大片绿 洲,也是从最早那一点一滴开始的。  你的心就像那片荒漠,需要有步骤地激活治理。 我从你平时的说话、眼神就能看出你内心的活力如何。 人的眼睛、神态、气质都是很好的观测窗口,藏不了。所以,有时候对小孩的疑问,不要一下子告诉他答案。给一点悬念,让他自己去找平息悬念的办法,会有助于催生思考的习惯。家长不恰当地过多代劳, 反而会弱化孩子的积极功能。  以我接触过的正常儿童来看,在六岁之前全都是充满好奇心,喜欢 探索的。为何发展到后面,有些孩子就变得死气沉沉了呢?大多是因为 家长的方法不当,无意中把孩子的翅膀给折断了,然后就逐步走向可悲 的逆向培养了。  其实很多积弱成疾的少年儿童,可以说是在错误方法下遭逆向培育的结果。
16楼(6648)
  一个人要有念想。念想不完全等于愿望,它是希冀、好奇和欲望的 混合体。有念想的人才活得有精气神,能积极,有盼头,生活才有丰盈 充沛的面貌  。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内要有流动的血,才健康有活力。假如内心世界一潭死水,心理活动也衰弱枯萎,那么病害就滋生了。 套用经济  学的一句话来说 :刺激内需,带动经济。人有需求才能积极行动,都无求了,只能去当哲学家或木偶了。哈哈!  现在有些12到18岁的孩子,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慢慢自闭起来, 容易愤怒,容易极端,甚至怨恨父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 一部分原因就  是被钳制的比较牢。这个钳制不一定专指家长的作为,很 可能是学校制度和家长合力,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安排在枯燥的学习项目上,高压加上枯燥,不给孩子留一点私下晒晒太阳的小花园,空间都堵死了,逐渐就将孩子的心灵翅膀给折断了。他们曾经想飞,也一定有过 冲击和萌动,不过都在生活中被平叛了!  家长的过度关注,过度代劳,并且否决掉孩子的大部分自主项目, 这样做是极为有害的!当孩子发现没有任何自主的空间,世界上没有属 于他自己的色彩,就只能转为消极对待了。  当消极变为习惯,而习惯又渐渐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最后,人为了捍卫自我价值感,就会逐渐认同自己的现状,成为一串复杂的心理 顽疾。  一般家长看到孩子的性格不好了,价值观歪曲了,就痛心疾首!其实这时候类似于假近视,通过努力是可以扭转纠正的。许多家长不知道 原因,总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在 10 岁之前,根本没有什么孩子的问 题,一切都是家庭和环境的问题。  孩子何辜呢?不过是上天配到你家里的一张白纸而已。他们的命,一开始都归家长来涂鸦,涂了一部分之后,家长再和社会力量一起涂。每个新生命在最初十年是很无助的!在平时的咨询工作中,这些案 例我看得太多了。  每当我说家长负有主要责任,建议家长学习好方法来改变状况时, 他们的脸色就挂不住了,心里肯定在骂我没水平。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人们总喜欢听好话,不肯接受批评。或者他们听进去了,但回到家也做不到位。所以,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满眼都是错误,改良的道路还 很漫长。只要家长不愿坦诚相对,反躬自审,就无法彻底地反思,更谈不上纠错了。   以前鲁迅说 :道德在杀人。我现在看到的,是制度和无知在合力杀人。 并不是很多人能看见那把刀,鲁迅看见一把,我看到另一把。因为 我的工作就是收治此类刀伤患者的,所以感触颇深。  小松,这些道理可以发挥得很深,以后再专门跟你讲解如何深化应用,一天都讲不完。要知道,分析工具就是一把好刀,用好了,用到极 致了,可以用一种分析方法解决许多现象。你现在别急,慢慢来。  之所以现在可以给你透点儿底,当然是因为你的内心早已经活了, 而且活力很强。在疗效没有满意之前,我想你应该不会怪我蒙住你眼睛吧?”  我静静地听,有些感动!因为自己的变化在镜子里能看见,家里人也都感受得到,可是不晓得原来背后有个专家团队为我做了许多事情。 我像刚刚从手术台上醒来的病患,虽然未亲见动手术的过程,却感受到 自己的病在一点点好转,这叫人活得有希望!  曾老师说的那些青少年的症状,我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到处都有 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少年。所以我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他的话。  曾老师每次对我讲解知识,都会尽量用我已有的经验来举例。他说 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位好的老师,应当力求每 个道理都讲得深入浅出。不懂得深入浅出讲解的老师,就不算是一个优 秀的传播者。  曾老师谈思路
  为了帮小松开窍,我在背后做了许多铺垫。不同的学生,开窍的激 发点和时间很不相同,因人而异。  这过程有点像赌场的角子机游戏,我能做的是不断地投硬币进去, 促使里面那一堆硬币哗啦啦地全部掉下来。可是具体什么时候会掉,时 间点是精算不准的,只知道,只要方法正确,位置得当,通过不断地累 积,到了某个临界点,事情必然发生!  小松开窍之后,并非一夜的忏悔完了情况就此彻底解决,不是的,局面还会有许多反复,也有些人几天之后打退堂鼓了,像蜗牛般重新退 缩回去自己懦弱的内心世界,不敢出来蜗居面对困难。  所以后续的动作其实非常重要。一个整体的治疗、苏醒过程,能够 持续到基本康复,一定是背后一连串努力的结果。当然,这个过程主要 是由小松自身来完成的,再好的医生,也不过是起到辅助作用罢了。
17楼(6649)
  16  第四章  重塑形象   青少年的发型,相信是许多家长都操心过的问题。 现在,学校的功课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自主空间越来越小。活动课被取消了,学校的球场也不让玩了,连服装也被校服统 一了,于是发型或者小饰物就成了他们展示个性的舞台。  一般来说,越是没有特长的孩子,他们就越缺乏自信,也就越容易依赖外在的物件,所以发型、手机、球鞋等等,都成为他们比拼的阵地。 他们特别看重自己的发型,也有不少家长因为发型问题和孩子起冲 突。其实,就像“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那样,青少年坚持的不是发型,而是自己的阵地。   家长最好别在发型上硬碰硬,尽量用柔和的方法。如果光想治标而不治本,强攻下去,双方的代价都不会小。甚至会因无理强攻而导致萌 生怨恨,后患绵绵无穷。  改发型  我来到曾老师身边不到一个月,他等我适应下来之后,就要不露声色地动刀子了——不是要害我,而是要割瘤。一年之后他告诉我,一开始就想拔掉我身上两件东西 :眼镜和头发。毫无例外,他办得到。 头发是牺牲在先的。  我们青少年的发型一般都有特点,是一种群体符号吧。当时我的头 发有一点点长,稍微盖住前额,没想到就被曾老师盯上了。  有好几次,曾老师轻描淡写地建议我换一种发型,剪成他那样的小平头。我当然不肯,心里笑他真老土!在多次给我设糖果陷阱,遭遇抵抗之后,他不正面来,想其它鬼点子去了。  曾老师知道我一直很喜欢打篮球,但是他家旁边没有篮球场,要走远一点才有。他也一直不让我自己去打篮球,搞得我手痒痒,真想打球。 平常我们大家聊天,玩笑中也会说起篮球场的事情。曾老师吹牛说 他小学时候是校篮球队的,现在估计投篮找不到北了。我们还笑他居然敢拿小学的当年勇来说事儿。  有一天课间休息时,曾老师突然说 :“我们去球场打篮球,来一场比 赛,怎么样?”  单挑?我一听就兴奋!那可是我的强项,我的地盘呀,谁怕谁!?  曾老师说 :“比赛要有赌注的。你赢了,就让你以后每天自己去篮球 场玩半个小时。如果你输了,马上去剪成小平头,并且一年内不许换发型。”  我当时真觉得在球场上解决这位中年叔叔是小菜一碟,就满不在乎 地一口答应了。  (最后的结果表明 :冲动是魔鬼。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一去篮球场,我原先珍爱多年的发型就永远停留在 15 岁零 6 个月的照片里了。)  到了球场,曾老师说 :“怎么比?随你定。” 他很平静,我心里反而有点儿发毛了。脑海不由得再次对双方实力进行对比。  身高 :我们俩身高一样 ;体重 :他多 25 斤,占优势 ; 年龄 :我占优 ;身体状况 :我完胜 ;其它 :他很多年没打篮球了,而我经常泡在球场。经过数据对比之后,难道需要怕他吗?嗯,不需要!  于是我说 :“我们打半场,每进一个球就攻防互换,谁先进十个球就算赢。怎样?”他答应了。 先是自由投篮,热热身。看来曾老师真是多年没打篮球,球的重量还没适应,投篮根本碰不到篮筐,这下我更放心了。十分钟后,开始比赛。  一开始,我领先了两球,2 :0。虽然曾老师不进球,可是篮球场上的素养很好,卡位、战术经验都还在的。几个回合后他进入状态了,屡屡借用体重优势压着我上篮得手。他的突破步伐真好,让我感到他身上 多出来的 25 斤体重很快就会吞噬我的发型。转眼比分变成 4 :6,我落后了。  “你不能靠体重来压我,欺负小青年身体单薄啊!”我抗议道。 “可以,接下去我就不利用体重,行吧?” 好,接着他的进攻果然没有强行突破了。他在罚球圈附近  带球晃着晃着,突然快速往底线沉底,我顶着他不让进入内圈,他居然跑动中来个勾手中距离,像姚明那样,还漂亮地进球了。  我不知道他是运气好还是宝刀未老,反正看他得意洋洋的。再过一会儿,又是中距离投篮进球了。   嘿嘿!我一点脾气都没有——人家技术性击倒我了。   没有奇迹发生,离开球场后,我马上就被带去剪成了小平头。  当晚,我梦到自己没穿裤子在街上裸奔了,够吓人的!第二天一早,我赶紧去街边买了一顶帽子带上。虽然大家都夸我新发型好看,像男子汉,帅气!可是我真难过,有点被阉割了的感觉,整整一周不敢出家门。过了半个月,帽子才肯摘下来。 一年之后,虽然约定期到了,我却已经喜欢上小平头,也不恢复以前的发型了。小平头就一直维持到现在。  (剪头发这件事告诉我 :原本以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放弃掉比想像中要容易。有些观念本来就经不起考验,和街上的标语差不多——时间可以嘲笑一切!)
18楼(6652)
  按规矩,将近一年后,我们去北京慕田峪长城,爬累了坐下来聊, 他才肯告诉我关于剪头发的答案。  曾老师说 :“你们这些跟不良少年一起混的孩子,都对某种群体符号 特别看重。那个发型对于你们,就像纳粹党章一样荣耀,像一个党群的标志。  你们打死都不愿意更换发型,就说明非常看重那种无形的凝聚力。 对你们重要的,对我也同样重要。首先要在符号上把你和那个群体分隔开来。  你看电影里,囚犯们进监狱时都要经过剃头发、穿囚衣这两道基本程序,而且还不准使用原来的名字,监狱给你个编号称呼。甚至像陈水扁那样的身份,台湾‘前总统’进去了,照样免不了要被脱光了检查屁股。这套形式就像一扇隔离门,它告诉你 :里面和外面不同了。 所以符号的心理意义一直是很重要的。政府规定各种职能部门员工必须穿制服上班,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统一符号来规范行为。  我要帮你从意识和心理上告别原有的圈子,有形和无形的标志要一起扔掉。 首先要去掉身上的符号,发型就是其中之一。发型更改后,你照镜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形象陌生了。随着时间推移,你会慢慢拉开和他们心 理上的距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意象’。在你年龄还小,尚未完全定型之前,这个‘自我意象’可以进行一定的修正。 我说服你剪头发,实际上也藉此来树立权威,要你从心里服从老师的管理。 形象刚刚改变时,你会很难受,所以你剪发之后两周不肯脱帽子,这是心理上慢慢接受的调适期,给你时间,总会说服自己的。  我一直在观察着你,这过程中大家都一致鼓励你。因此,你当时的 难受并非由于谁嘲笑了你,而是自己脑海中浮现出以前那些朋友们的眼 神。原来群体的力量依然隔空飞来,你感觉自己似乎也变成了他们嘲笑 的对象,不但难为情,甚至觉得背叛了群体,背叛了隐藏在漫不经心行 为背后的一连串价值观。  同样,一旦新形象、新观念经由时间逐渐渗透进内心之后,新的价 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一并进驻体内。这是先动刀子挖疮疤,疗伤之后长新肉的过程。  当你的发型改变后不久,你对眼镜被改掉就比较无所谓了。那时感觉到你对转变形象的推动比较容易接受。这就是一个心理缓慢转弯的过程,转弯如果太急了不行,会翻车。到现在,你自己早已喜欢上新发型 和新眼镜。  其实,外形的变化配合上这一年来你肚子里激增的知识内容,已改变了你的自我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已重生了一回。从里到外都更换了,你还会是原来的你吗?”听完曾老师这番解释之后,我沉默无语,但是暗暗觉得自豪。的确,在他身边不到半年,我已经忘掉了原来的同学,甚至没兴趣找他们了。通过阅读,我逐渐提高了思想审美。每当回想起以前在学校里的小混混行为,自己都觉得有些脸红。真想不到,我从内心告别过去,会以这样残酷的方式来进行——真是一刀就成两段了。而分明没人逼迫我,甚至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渐变是怎样发生的。  至此,知识能否改变命运我不清楚,但首先改变了我这位少年的审 美价值标准,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假如那时从长城下来,马上让我回去原先的学校,我也再不会和那些人交朋友了。就如一开始曾老师预言的,他们实在和我成了两条道上 的人,不可能有交叉点了。渐行渐远渐无声,在成长道路上,我们注定 要相忘于江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来是这个意思。
19楼(6655)
  17  换眼镜  再谈谈眼镜的事情吧。 我的眼镜框是很普通的中学生流行款。刚开始,曾老师是把我的眼镜款式和发型都当做一种“旧我”的符号来整体改造的。和更换衣服那 样,重新包装形象。这一次他用了点儿巧技。 曾老师很喜欢打羽毛球,他多次带我去球场打羽毛球,每次打完都大汗淋漓。由于我的眼镜是板材的,鼻子出汗后,打球时眼镜容易滑动 甚至甩出去。他就劝我换一个金属框的,镜框腿向内弯曲有利于夹紧, 不会因出汗而移位。  他说的固然有理,但一开始我坚持不换,后来他正面说服了我。虽然不大情愿,可是算了,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手之后,我知道搞不过他 的,投降算了。其实更主要的是,当发型被改变之后,我发现只好死心塌地信任他吧。在他苦口婆心说了一套理论之后,我将就着答应了。  一年后我们谈起这件事时,曾老师解释说 : “当时要你更换眼镜框的款式,主要理由和发型相似。但稍有不同的是,眼镜框的款式能给你另一些积极暗示。我当时给你挑选了一副比较文雅、带着书卷气息的镜框,是为了让你照镜子时引导自己重塑自我意象。从逐步接受新形象,到慢慢接受款式带来的暗示。  人是有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机制的。比如各种职业的制服,穿上去就具有身份和行为属性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 试想一下,你在开始阶段,发型改了,告别了过去的形象 ;然后学习态度认真了,也是告别过去 ;然后成绩上升了,找到了信心,接着见 闻视野拓展,百科知识迅速增加了。八个月后,你发现自己许多知识都 已超越了原先的同学时,是不是找到了改变后的自信呢?当你品尝到知 识带给你横向比较的优越感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对于从未在知识上 获得优胜经验的你而言,会带来一种深刻的触动。这种甘甜是渗入心扉的。到底有多甜,你心里知道。  当你某个夜晚因为这种改变的快乐而照镜子时,你会发现这个镜框 让你看上去更像是个积极有为的少年,你自然会爱上新形象。新形象慢慢进入自我意象里,与灵魂逐步粘合起来。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 :我 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些过程我看在眼里,你对于自己朝向知识青年的变化,心里是受用的,所以才渐渐信任了我。”  在第一年后,我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方向了,心里开始对未来有了点信心,同时也逐步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如果说,一个人的 现状源于过往经验的总和,那么我现在的知识,和以前的某些片段经历 都是相关联的,当这些关联因素串成一片时,就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变轨。 如今,背后那只随时相助的手早已不在我身边了,可是曾老师的背影却永不消失。  曾老师谈思路
  人的穿着打扮、服饰搭配是一门学问,并且里面反映着许多心理奥秘。从外形到内在,或者从内在到外形,影响是双向成立的。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阵营里就有专门的形象设计专家在指点。候选人到什么选区,要穿什么鞋子、什么领带、什么服装,甚至衬衣该在哪个位置出现汗渍或折痕等等,都有精细的讲究。说明这一套是有门道的。  青少年一般都比较注重发型和服饰等,这时也不妨让他们多了解这 方面的知识。认识服饰的搭配,本身也是生活中很实用的知识,能够提 高审美和鉴赏水平。  当时为了让小松自愿同意更换眼镜框,我做了不少敲边鼓的工作。 因为发型的改变属于硬攻拿下来的,我希望尽量少用打赌或者强攻的方式来推动改变。还是让他自愿点头的效果会更好,人们更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20楼(6656)
  18  第五章  课程设计   关于国内学校的教材编写,我不想过多置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政府对教育的设计思路和具体个人的目标未必相同。大家要正视并且承 认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小松是香港人,他可以不参加中国大陆的高考,这使得他的学习能 够返璞归真,回到“人的需求”上来,从“爱智慧”和“社会应用”等方 面来制定教学目标,量身订造。于是,他当然在成长路上获得了更高的 效率,取得务实、便利的捷径。从这一点看,小松是幸运的,这是天然的有利条件。 虽然在具体的授课中,小松因基础浅薄而记不住很多知识点。不过在三年里,通过大量、高效、便捷的辅导,他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数学开始  一开始,曾老师让我把重点放在数学上,其它学科的比重很小。我也没问为什么,反正照着做就行了。他要求胡老师完全根据我的学习状 态来教学,不明白的地方搞到明白为止。不做复杂的题型,不拿那些奥数题来开发大脑,只要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基本题型就行了。  大半年后,我问曾老师 :“为什么只要求掌握基本题型,不按照学校的教材和试卷来进阶呢?”  曾老师说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学数学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数学很有用,这毋庸置疑。可是大家成年后都知道,告别了校园,小学的数学知识也够一般生活所需了。除非从事需 要高等数学为基础的专业工作,否则一般人在生活中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能力。  但这并不代表数学没有用,它的用处很大,最主要是能够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甚至改变思维方式,一生受用。它的好处在市场买菜数 零钱时体现不出来,但是在思考问题以及在生活中解决复杂局面时,都能体会到受过训练的好处。  有人说,在中学阶段,大陆的数学教材太深了,意思是上大学之前根本不必学那么深的数学。像英、美的中学数学教材,注重动手能力和基础普及就行了。这个问题我没意见,因为从 1949 年至今,政府编写教材的立场并以民为本,所以学校对数学的要求一直偏高,里面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策略考虑,我不说它。讲到底,数学学深一点有益无害。  我上面说的话,是帮你把数学的作用分解提炼出来。那么,现在数学对于你是什么功能呢?考试的功能就算了,你还有三年就18岁了,不必在大陆参加高考,所以剩下的就是生活应用和思维训练这两点了。  剔除了考试需要,这就回归到数学的朴实价值来操作。因此我不要 求你去做复杂的题海,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基本题型就可以了。至于思维训练,数学是其中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你现在的年龄学习逻辑最重要,可是学习逻辑也未必要依赖深奥的数学,还有其它途径。  所以,我说带你走捷径,就要先搞明白方向和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精简上阵。如果要的是人生智慧,那么和数学的关系更小了, 它和学习文科或理科都没有必然关系。  小松,未来几年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数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之 所以现在要多放时间给它,是有别的考虑,到某个阶段我自然会更换教材的。  (后来,我用了一年时间,追上了初三的数学课程,快和我的年龄同步了。这期间曾老师用了很多方法来鼓励我。)很久之后,我问他为什么最早选择从数学开始,而不是英语或其他科目呢?  曾老师说 :“你刚来我这里时,你父母,包括你自己,都有点怀疑自己的智力是否正常。我要先解决你们这个心结,把心理障碍移开,才能鼓舞你有勇气爬更高的目标。你知道吗?‘智力有问题’这块标签也常常成为某些学生躲避的借口。我要把你潜在的借口和心理障碍一起拔掉,叫你心理上既没有包袱也没有盾牌。  数学是可以短期快速提高的学科,它有窍门。通常,人们觉得能学 好数学的人大脑也一定聪明。所以,当你数学有进步了,我就在暗示你的智力优良,这对你后面的树立自信很重要。  假如一开始选择了英语,你会害怕枯燥,一旦产生畏难情绪则不利于你后面的状态。因为你以前从未认真面对过学业,比如专注力、解题 习惯、克服枯燥感等等,这些良好的学习状态都需要有步骤地训练出来。 当时的你就像一台库存多年,没怎么用过的汽车发动机,发动点火之前,一定要先加好机油。先润,然后点火,慢热,逐渐升温,跑一段路之后还要碎片清理。 道理就像中医说的‘固本培元’,但是过程中要讲次序,慢慢来的。 你当时承受困难压力的阀值低,如果步骤过急了,本来就不多的自信心会容易坍塌。在改良的开始阶段,我尽量不让你有强烈的挫折感,一点点来。后来你不是自愿去学习围棋了吗?说明你对自己的头脑有信心了。所以,先让你提高数学水平,然后围棋和阅读同时跟上,你的学习状态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调整了。到后来,你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好,学习强度也跟着越来越大,同时课程也跟着调整。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好像一块舢板浮在水面,河水慢慢涨高,则船升高,同步来,船上的人就没感觉了。”  。。。。。。。。。。。。。。。。。。。。。  后来,常常听到电视中那个光头评论员说 :“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事 情,其实背后有着千丝 万缕的 联系………”我 就想,人的眼睛太局限了,被眼晴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  人感觉到舒服是有原因的,感觉到痛苦也是有原因的,只不过看你 能否找到最贴近真相的解释了。即使你找不到原因,也不代表这些感觉 是毫无来由的——它在,而你却不见罢了。  其实,“思考能力训练”课程是曾老师最早开的课,只是我从不知道 而已。他的语言能力、他对事物的分析能力、逻辑条理等等,早已经如 空气一般进入我的心肺。最开始的半年,他就是靠“言传身教”这种烟来熏我的,这让我深刻明白“熏陶”是什么意思了。
21楼(6657)
  (曾老师语—— 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性格与综合基础都是要小心考虑的。孩子信任我,把手交给我,在我还没有将他们的心理调整好之前,他们都是“易碎品”,要注意小心轻放。我要小松舒适地往前走,就好像提一篮子鸡蛋快步爬山,要想鸡蛋不破,垫底的棉布以及手腕的细微控制都很重要。在开始阶段轻易不能让他摔痛了,否则碎裂的信心和对老师的信任都难再粘合。  许多家长带领孩子实现目标的方法过于死板,要想孩子坚毅地往前走,光用谈话来打气是不行的,还要讲方法。比方说,你想要孩子走到 10 公里外的一座山,那么就先要考虑到孩 子是否有一口气走完的实力?具体实施上,必须考虑路上设定几个休息点?要给什么奖励才能帮他们保持斗志呢?一个长远的目标不妨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来达成。  对于孩子来说,能尽快兑现出成果则有利于鼓舞士气。哪怕是小小的果实,比多少空话都更具说服力。这就像农业生态园的管理,需要长期和短期收益品种都搭配好了,才能形成良性经营循环。  这种环环相扣的动力模式就像自行车的链条,每个齿轮转动中一定得咬合到下一个链条空位,才能紧密用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动力。  可惜,许多家长不近人情,总想让小孩长期忍受风雨,兑现一个太遥远的彩虹。想法虽然好,但不切实际。所有目标都要结合孩子的性格、阶段来灵活处理,力求让孩子游刃有余、闲庭信步般走下去。  另外,家长一味苦口婆心的说教也很不好。有些家长把自己唠叨成 “唐僧”了,也无法降服小鬼。孩子们的耳朵都听起茧了,听不进去,没用的。  要想让孩子相信远景,最好是能先品尝到近期努力后回报的甘汁。 走几步,回头看到一串脚印,孩子的信心和对家长的信任都逐步好起来 了,这才能甘心跟你走,否则就费劲了。)
22楼(6658)
  19  理性先行  曾老师很少正儿八经地开课,常常是根据一个电视新闻或者谁的话题,大家说着说着,他就随机切入其中的一块,进行发挥了。 他提倡在生活中的“潜入式教育”。把课堂拆掉,搬到任何一个生活片段中去,与生活实景相结合,这样孩子对于知识点的吸收比较灵敏直 观,有助于理解和消化。  有一次,在闲谈“中西方文化比较”这类课题时,曾老师说过这么一番话 :以前看南怀瑾先生的书,说到“东方有圣人出,西方也有圣人出,此道同,此理同”。当时我还在探索和成长的年青阶段,对许多文化大课题还没有得到明晰的答案,南怀瑾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每个人的知识进阶都有楼梯的,他的书就曾经帮助过我,成为其中一个阶梯。 他提醒了我,“道”其实没有黄头发和黑头发的区别。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是《金刚经》里面的。《金刚经》这本书不是一般佛经那么简单,里面蕴藏着极深的哲理,你以后一定要阅读和思考它。其实世间许多道理、法则,一体两面,虚虚实实。就拿“内用黄老, 外用儒术”来说吧,据说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术,其实从“民可使由 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便道破许多天机了。简单来说,帝王为了实现某个大计划,让百姓这么做,但不必让大 家知道领导的真正动机和意图,而且还用烟雾弹来掩护,虚虚实实。“方法论”就是一把重要工具,你的头脑中不要以为凡是“欺瞒”就 不好,想问题先不要用情感或道德的标尺,让“理性”和  “冷静”先行。 你慢慢品味,争取以后好好用它。  南怀瑾有本书叫《老子他说》,是讲解《道德经》的上半部分,讲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它启发我 :能够将深刻的思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学生展现出来,令不同的人都易于接受,这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真 诚的情怀!我很期待他讲解的下半部也出书,可是遍寻不获。  后来听南怀瑾说过 :“《道德经》是教人高深的谋略,里面有些常人 看来像阴谋诡计的内容,确实很厉害。我现在讲解这本书,以后社会效 果好坏难说。好人看了,用以为善。但是坏人也容易学去了,假如用来 做坏事,那破坏力可就大多了。所以这下半部稿件已经写好,但是暂时不会出版了。”  我觉得很遗憾,暂时看不到南怀瑾讲《道德经》的下半部了。 其实《道德经》比《论语》更好看,之所以社会上看《论语》的人比较多,是因为官方不高兴老百姓习武或者训练智力,因此它千百年来一 直都是少数派的教材。历代有许多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谋士都曾认真学过里面的东西,譬如 :张仪、苏秦、范蠡、刘伯温,都是这一派的。当然,他们奉行“功成、名遂、身退”原则,深藏锋芒技艺于民间。估计还有许多能人在历 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  南怀瑾不出《道德经》下半部讲稿的用心,我后来也深有体会。你想 做一件事情,动机虽然是好的,可是也要综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社会影 响。有时为了实现一个崇高的目标,必要时需动用一些放不上台面的策略,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收放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很微妙,未必会有 标准答案,存乎一心的事啊!  台湾的学者李敖也说过 :历史上好人的脸谱总是最终要被坏蛋气死的、害死的,其实那不算是真正有头脑的好人。强悍的好人是要斩妖除 魔的,具体怎么斩妖?你要有比坏人更厉害的手段才能降服坏蛋啊!这 就是“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所以,你们想问题先不要用情感或道德的标尺,让“理性”和“冷 静”先行,否则会阻碍你得到理性冷静的判断力,也影响到你和高深智 慧交叉碰撞的机缘。  (小松语 :曾老师这番话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在上高级课程中,我才知道他在教育上使用了许多《道德经》上的武功。南怀瑾和李敖的书我看了不少,他后来还带我去现场听李敖的演讲。)  南怀瑾的书有儒释道三家的内容,虽然我还没看宗教那一部分,但有一次曾老师也跟我谈到这个话题。 那是我刚到他身边不久,有一次在“弘法寺”散步,我以一种无神论者的自豪感嘲笑那些香客,说我看不惯有些亲戚去烧香拜神。曾老师马上正色地对我说 :“小松,你年纪还小,不要轻易嘲笑那些自己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领域。你刚才嘲笑别人拜神,我先不追究观点是对是错,你知道我也是不拜神的。但我要提醒你 :不能人云亦云!  ‘嘲笑’是一种低劣的作风,尤其是借用一些未经你独立思考过的立场。你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就必先从尊重每一个现象开始,首先冷静,然后才能客观地思考。”我见曾老师那么严肃,当然立即收起笑容,肃穆垂听了。那时我与 他相处时间还不长,第一次看他这么严肃地教育我,足见此事在他而言 是要重视的。于是我红着脸说 :“拜神的人难道不愚昧吗?”  这时曾老师放松一些了,说道 : “在人类社会中,宗教的作用是很大的。它的作用怎么大?今天不展开说,你的知识基础还没有达到听这一课的时机。但是要提醒你,以后对宗教人士或宗教行为不要嘲笑。  因为,嘲笑别人首先意味着你已占领了优越于对方的立场,而那个立场还没经过你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是你的,你只是借用了某种群体的能量。  设想,在一个房间里有二十个人,其中 5 个是无神论者,那5人是很难做出嘲笑其它15个人的表现,因为他们在局部里力量不占优,立场就没有底气。但是,另外那15人假如以群体的名义去侮辱少数派的思想,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不是人数多寡的问题,数量的表象容易阻碍了人们对真理 的追寻。‘以群体的名义’是一种必须警惕的思维陷阱! 所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首先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要与群众拉开适当的距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隋朝存在了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