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忽而晨冬 小孩你过来初升高,不喜欢线下课,晨师云直播的线上课怎么样?推荐一个数学老师。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63cfcdb38b43b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传心法要》(二)慧律法师佛法讲座
《传心法要》(二)
好!我们继续接下去:【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
就是不必怀疑,四大这个色身,是一定无常的。学道的人,你一定要肯定的去认识它,这个四大的色身,本来就是无常的,随着妄想生生灭灭,牵引进入六道轮回,不能主宰的,这个色身如果要死了,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是生生灭灭的东西,要生病,我们也一点办法都没有,不得不生病啊!
【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十八界就是六根、六法、六识。十八界即空,一切皆空。【荡然】,意思就是一干二净啦,形容这个洗涤得一干二净。荡然清净。
【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
【识】一看就知道,用分别心在吃,【智】,就是用无心、清净心在吃。我们这个色身,是臭秽不堪的,又是百病丛生,那生病呢?【饥】就是饥饿,我们不吃就会生病,没有体力嘛!【疮】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肿瘤那一类的,不是饥饿就是生病。
【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
饮食随缘,也不生这个贪着之心,心没有贪,好吃,也吃,心不贪着。不好吃,我们也不会生气,也没有关系,所以内心里面用智慧去吃,什么都解脱,吃到硬的,笑一笑,吃到咸的,笑一笑。他说:师父!会不会太咸?会啊!以后煮淡一点就好了,不要生气哦!太软了,没有关系,以后用稍微硬一点的,太硬了,用软一点的,没关系,心都是无所执着,也不要给众生难堪,不好的,人家是很诚意的嘛!
所以这个饮食随缘,就是智慧的食。但是如果象世间人,可不是一样了,世间人恣情取味,放纵这个情欲,贪取这个美味,一定要怎么样煮,大陆有一种很可怕的,他把那个猫,活活的抓起来,然后放进那个滚烫的水,那个猫在滚烫的水中,它就拼命地跑,可是没地方跑啊,他把盖子压起来,你就看那里面一直在挣扎、一直在挣扎,跑到最后,哦!它那个猫的毛自动就脱落,然后他说这个味鲜,那这个不得了了!这个造业,你要杀掉它来吃的话,这个手段还比较没那么残忍,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吃的话,那手段是很残忍的。还有吃那个什么猴子的脑髓的,把它个骨胳挖一个洞,活生生的吃它那个脑髓,我想到这个都吐了,早餐、晚餐都吃不下去了,可他们就这样吃,无所不吃。还有吃那个没有开眼的小老鼠,就是刚刚生出来的小老鼠,活生生的,从那个尾巴抓起来,然后沾那个什么酱,什么豆瓣酱,还是沾什么酱,然后就把嘴巴开开来,放进去的时候,那个老鼠还在抖动,吓死人了!他们说很好吃的,咬下去的时候,只听到叫了一声,吱一声!然后就没动静了、没声音了,就是这样子,这个世界无所不吃。还有吃那个蚂蚁的,大陆有吃那个蚂蚁的,还吃那个蝎,蛇蝎那种蝎,尾巴有毒剌的那个蝎,都有。中国人吃尽海陆空,没有一个可以躲过的,连老虎最凶的,我们也吃。
【恣情取味,妄生分别,】不管因果啦,【惟求适口,】满足自己的口味就好了。【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不知道厌离。所以我们吃得好、吃得坏,三餐只要能够饱,我们都可以过日子啦,修行人,他就是有这个好处,不会很执着这些饮食上的。
【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因为不了解我们这一颗本心,所以因此【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祈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借佛的音声、闻佛的音声,修四谛法而证果的,【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把笔拿起来,这个【有】的旁边写两个字:就是【着相】,执着的意思。你如果不能透视这个相,那你不能修行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实在的东西,所以学道人只怕一念着相,就怕你执着。
底下就是【即与道隔矣。】所以禅宗说: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什么叫着相?放不下、放不下啦!我就要执着。那就没办法了!所以有的人,有一个人来问师父: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我是很洒脱的告诉他:留着痛苦啊!那我再继续放不下呢?继续痛苦啊!说:我有一天放得下呢?那就解脱啊!那么简单吗?不简单哦、不简单!要让他不痛苦是很困难的,要你不执着,没有那么简单的!对不对?一执着、一着相,就与道相隔,所以说,师父常常一直讲说:我们都是生活在【有】的世间,什么是真如的世界、无相的世界,都没有体会过,什么是不生不灭的境界,从来没有体会过,当然是与道相隔了。【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记住哦!念念,起念没有关系,可是你要每一个念头都要放下,因为是无相嘛!念念无相,就是你起心动念没有关系,但是你要起的是无相的念,没有分别、执着的念,是不是?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念念无为,即是佛,这就是佛了。【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底下要划线,【唯学无求、无著。】这要划双线,为什么要划双线呢?怎么样?我们开车的时候,划双黄线就是不可以越线,你求佛道,不可以离开这四个字的,唯求、唯学什么?无求:无所求,无著:不要着相、不执着,你就学这个。
【无求,即心不生;】我们无所求,心、妄想就不会出来,你无所求,你妄想怎么会跑出来?【无著,】你不执着,心也不必去灭它,【即心不灭。】因为你不执着,本来就没有了,那你灭什么呢?心也不会灭啊,你不执着,那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啊,你也不必去灭它,心就不灭。这个心【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加两个字:只是【方便】教化,然后加两字:【随缘】接引之门,只是方便教化随缘接引之门,这叫:教化接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怎么样?这个都是方便教化,随缘接引之门而已。本无一切法,【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只要你离相,你就是法,你就是懂得法。所以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不懂得离相,堪称佛弟子吗?所以有一个人来拜访师父,他说:师父!我有一天要来亲近你。我说:你亲近我做什么呢?他说:你是善知识喽!哦!我说:外在的善知识,不如你一念内心回光返照,离相,你的心离相,你的心就是最大的善知识。哦!他好象当下有所顿悟,瞪大两颗眼睛:哦!我赶快端一杯茶给他喝一喝,好象得到很大的法喜了。我说:与其你亲近外面的善知识,不如内心一念回光返照,一切法离相,即相离相,你的心就是你最大的善知识。一切法,来求法的人,我都给他回归到他的心中,心中的法就是真实的法,所以离即是法。
底下这个字:【知离者是佛。】你看!知道离相的人就是佛,我们就是离不开这个相,离不开这个相,对不对?象有一出戏,叫做《望海的母亲》,她的儿子去捕鱼,去捕鱼以后,对不对?就不回来了,一去就没有回头,然后她每天在岸边就这样呼唤、呼唤:阿吉啊!回来啊!阿吉啊!她去那边海边,去了十几年,她的儿子都没有回来,将近二十年,她从黑发叫到白发。这个电影我看了:唉!这个众生是没办法。如果我的儿子出海,假设没有回来,那我就会向大海说:阿吉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爸爸无能为力,你好自为之,死也是你的命,活也是你的命,我只能在家里拜佛,求佛祖保佑你了!就是这样了,我就不会每天苦等了,又不是傻瓜,天天等在海边,时间一到,能回来的话,你自己就会回来了,没回来就是死了,这是一定的,没办法啦,这个无能为力的,你只能祈祷啦!出海捕鱼,没办法啦!是不是啊?所以她每天希望她儿子回来,她心里一直坚信,她儿子没有死,可是二十年了,十七、八年到二十年,都没有回来。所以我们要离相,碰到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学佛,他有一个好处,碰到了感情上的纠纷,比较,比较容易放得下,比较啦,不是就放得下哦,没办法的,比较、可以、稍微,有的人碰到,还是死得很惨啦,没办法,他怎么样都放不下的,我是说比较、可能、稍微放得下,不是一定他就可以放得下,没有那么简单的,没有那么简单的!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知道离相就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是无法可得。【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我们黄檗断际禅师告诉我们:学道有什么秘诀呢?【但莫于心上著一物。】只要不在心上,执着任何一件东西,你想想看,这一句话就是一针见血了!我们常常讲:请师父开示!哎呀!这个祖师大德早就写得很清楚了,只是你听一听,你只喜欢听,可是不喜欢去做啊,对不对?你不喜欢去应用啊,没有办法的!但莫于心上著一物,只要你心中,不要去执着任何的东西,这就是佛法了!
【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说佛这个真正的法身,就象虚空一样,【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如果一定说有虚空,那么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变成有二了。诸位!在底下再加两个字,但莫作虚空解的上面,这个【但】字上面加两字,加:虚空,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这个虚空,你不要认为是无形无相,它就是一个空空洞洞的虚空,不要这样子,因为法身跟虚空是不二的。底下再加两个字,莫作法身解,这个【莫】字上面加:【法身】莫作法身解,这个法身,你也不要解释成单一个法身,因为法身跟虚空也是不二。虚空但莫作虚空解,因为虚空就是法身,它不二嘛,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它也是不二。【虚空与法身无异相,】这没有两个相的。
【佛与众生无异相,】没有什么差别相,为什么?佛的心跟众生的心,同样是这颗心嘛,没有什么不同的相嘛,没有什么不同嘛!【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生死跟涅槃,也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这一颗心,烦恼心就是生死,清净心就是涅槃。【烦恼与菩提无异相。】无异相就是不二,如果我们把它改成【不二】,更容易明了,佛与众生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用【不二】更能够体会得深刻。底下【‘离一切相,即是佛。’】离一切相,即是佛,你想要认识佛吗?很简单!但于一切相,放下!【凡夫取境,】凡夫拼命的执着这个境界,【道人取心。】道人知道,这个【取心】就是说,了解这颗无心,凡夫执着境界,而道人呢?了解、悟,悟到这一颗无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心境双忘就是放下,心就是无心,境是缘起空性,统统放下,乃是真法,这就是真法了。
底下是道出众生的弊病,【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你要放下这个外界的境界,还比较容易一点,要放下这一颗分别跟执着的心,这可难了,这非常难!我们从无量亿劫来的这个分别跟执着,妄执、妄分别,很难放下的。【人不敢忘心,】我们一直不敢放下,为什么?【恐落空无捞摸处。】捞,这个字念:捞(lao)从水中寻取东西,叫做捞。去水中捞捞看,水中捞月亮、去水中捞鱼,是不是啊?【摸】是指试探寻物,在水中摸摸看,就是说捞摸处,恐怕落空,没有办法去touch
到、接触得到,好象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无所依靠了。
【不知空本无空,】不晓得佛所讲的空,是指空却烦恼跟执着,分别、烦恼跟执着,并不是空掉那一颗清净心。所以说,空它本来是不空,因为它要作用啊!【唯一真法界耳。】【一真】就是绝对,在《圆觉经》里面讲的:一切觉故,哪一个地方,都是用觉性,这个觉性就是绝对。【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这个灵觉之性,从无始以来,跟虚空一样的寿命。
【未曾生、未曾灭,】为什么?你看这个虚空,它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灭呢?【未曾有、未曾无,】你说虚空有,但无相啊,它什么东西也没有啊,你说没有,虚空实实在在的存在哦!你说存在,它从来没有说:我在存在。说不存在,它又是怎么样?很清楚的存在啊!未曾有,也未曾无,有无是两边,生灭是两边,虚空【未曾秽、未曾净,】虚空什么时候污染过?虚空什么时候清净过呢?秽是对净讲,净是对秽讲的。【未曾喧、】【喧】就是吵闹、就是喧闹。【未曾寂,】也没有什么寂静啊,是不是?它无一物的东西啦!【未曾少、未曾老。】你看过这个有年轻的虚空、有年老的虚空吗?没有的!未曾少、未曾老。
【无方所、无内外,】虚空没有方位的,定位是人类定的、假设的,虚空没有所谓内跟外的,虚空【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识】就是认识。你不可以用智慧说:我认识虚空。虚空是无形相的东西,你怎么认识呢?【不可以言语取。】【取】就是求取。【不可以境物会,】境物就是有形相的,来描绘、去体会,境物就是一切环境、外在的,存在有相的东西,对不对?有相的东西,就有大小了。简单讲,这一句话就是,不可以大小会,不可以说:这个是比较大、这个是比较小。虚空没有什么大小的东西,是无形相的东西。
【不可以功用到。】不可以靠造作、修持而到达,所有的修持、造作,它统统是有为的生灭,因果法。【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一切的众生,都是大涅槃的本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只要你一念,离开了这一颗真心,统统是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当下无一切妄念、无一切执着,就这样默默的契合,【拟心即差。】【拟心】就是动念,【差】就是错。你只要动一个念头,想要去追求,那就不对了!所以什么是修行?学习训练这一颗心,令心绝大舍离,令心全部放下,这个就是修行。
【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千万不要追求外面的境界,把这个境界认为是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我们认这个境界是我们的心,是认贼为子啊,但内观,不要向外求,【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性空空洞洞,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佛说一切法,是为了除掉我们这一颗一切的烦恼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来我就没有这一切的烦恼心,那你除什么?就不需要用到一切法了。
【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虚空你要挂这个珍宝庄严,它还是不能住的。【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这个【转】就是反而。只要我们迷了我们的本性,反而看不到本来的面目,【所谓心地法门,】什么叫做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什么叫做清净心呢?遇到境界,我们随缘处理,虽然随缘处理,可是我们还是无心,那么没有境界、缘散了呢?那么清净心就放下了,回归到本来的无心,所以说,遇境就显现了,无境就不显现了。
所以【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意思就是,不可在自心的清净本性上,转作一种、变成一种实体的境界来理解,这是错误的!意即是,心净是什么相都没有,不可在清净的本性上,把它变做一种实实在在的境界来理解,那么就是转加悬远了,就很糟糕了!我们学佛,最怕的就是这个地方,譬如说:我们清净的本性,他就把他的清净本性,化作一个目标、方向跟观念,拼命的来追求,愈求就愈远了!说:你为什么要学佛?我要求得本性。他不晓得放下才叫做得到,他以为有所求,然后有所求,又化作生灭的因果,强迫自己去修行,认为拼命的追求,这个叫做修行,他不晓得放下叫做修行。所以不可在清净的本性上,把它化作一种实在的境界来理解,那这个是变成很糟糕的!所言底下是错误的见解的,底下说,古来有一种错误的见解,哪个错误的见解呢?
【所言定慧、鉴用】我们用定跟慧来照、照用,本来无一物,他还用这个定慧来照用,怎么样?【历历、】就是清清楚楚,【寂寂】就是空空洞洞,【惺惺、】就是清醒的样子,【见闻觉知,】这个见闻觉知,它是脑筋在作用,不是我们的本性、佛性在作用,佛性是见闻觉知所不能及,它也不离见闻觉知,只要在见闻觉知所建立的,你统统要放下,那一颗放下的心就是。所以【皆是境上作解,】这个都是在境界上,来做理解而已,只要你离不开见闻觉知,放不下见闻觉知所产生的假相跟观念,它统统是妄想,统统不是本心。
【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这个【即得】就是可以,暂时跟中下根,离不开这个见闻觉知脑筋观念的人,这个讲一讲是还可以,苦欲亲证呢?【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不可以在见闻觉知里面说:他观照得清清楚楚,怎么样。不!这些统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于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又超越见闻觉知,那一念不生不灭就是了,不生不灭,无念,无念,作用还是无念,如果你想要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这个不念没(mo),没就地无。这个都是境界里面立一切法,不是立有法,就是立无法的地方,有没处,【没】就是无。【没于有地,】只要你的境界上,立一个有、立一个无,这个统统是有、统统是有。什么是真正的空呢?就是【有】上,当下就空处,【无】也是空、绝对,【有】绝对的存在平等,【无】,绝对的存在平等,这样子才叫做是,生就是非生,灭就是非灭,这个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法,不是另外在生以外取一个灭,灭另外有一个生,那个都不是。所以尽是境、法有没处,就是在境界的立法上,就加一个,变成有法,要不然就是无,落入两边。没于有地,变成沉没,沉滞在:【有】就是境界,执着的意思,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嘛!【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作有见的话,那么就是着相了,所无见就是断灭,所以但于有上不着,就是见法。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这个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希运,希运禅师对这个裴休这么说,这个在家居士,【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法当然不可说,因为不可思议嘛!
【佛即不可取之佛,】你不要把佛当作是什么可以取的东西,【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只有这个清净的本性,无上乘,【余二则非真。’】其他的,【非真】就是在旁边写:方便,如果有开出二乘人、三乘,如果有余二,就是其他的,释迦牟尼佛一生一世,唯让众生成佛,就是佛乘,其他的什么小乘、中乘、大乘,统统不是真实,【非真】就是方便,统统是方便啦!【般若为慧,】般若的智慧,般若为慧。
【此慧即无相本心也。】这个智慧就是无相,就是我们的本心。【凡夫不趣道,】凡夫不趣道,不向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恣】就是放纵。只有放纵我们这个五欲六情,乃行六道,六道底下加两个字:就是【轮回】。因此,【行】就是牵入,因此就被牵入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
【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学道人只要有一念,去执着、去分别这个生死,【即落魔道;】那么就落入魔业。一念起诸见,为什么不能起诸见呢?【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为什么?因为五蕴本空嘛,空性里面,你怎么可以立知见呢?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无常法,生生灭灭,不可得相,你如何在这里面建立知见?就是说,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六根建立的思想,统统要放下,一念起诸见,就落入外道。【见有生,趣其灭,】生就是有轮回,哎呀!看到有这个苦啊,痛苦生起来:赶快!赶快!要灭掉这个苦,赶快灭掉。趣其灭:要灭掉这个苦,赶快找个涅槃来栖息。【即落声闻道;】见有生,趣其灭:唉!这个世间是苦的,赶快!我们要灭苦、灭苦。观照四谛,苦、集、灭、道,就落入声闻道。
【不见有生,唯见有灭,】不见有生就是没有看到,因为无始无明就是不见有生,一面黑洞洞、黑漆漆的一片,虽然有一念清净心,可是这一念还不是绝对的存在,这一念是怎么样?这一念还是落入无始无明,所以它不见有生,因为无始无明就是无来、无生、无从,这个不生不灭,可是呢,它懵懵懂懂的,一片漆黑,象黑洞一样的啦。不见有生,怎么样?不见有生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是不生不灭,但是是无明。唯见有灭,只看到:我有灭掉生死了,我有灭掉这个轮回了。为什么?以缘觉心灭掉轮回、灭掉苦了,是不是啊?没有看到无始无明,因为那是一片黑洞啊,看不到、突不破无始无明,可是只有见到:我已经灭苦了、我灭苦了。这样的话,【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法本来也不生,现在也没有灭。【不起二见,】二见就是有跟无,前面不是讲过了嘛:不起有见,不起无见。【不厌不欣。】没有讨厌、也没有欣,【欣】就是欢欣、喜悦。
【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追求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现在也是,象我们出国也是一样。还好我们提前去纽澳,要不然,也许就死在纽澳也不一定,因为前几天,这个澳洲有一个精神病的,澳大利亚有一个精神病的拿着枪,他也无缘无故的,二十八岁了,他有精神分裂的啦,他拿着这个枪、这个机关枪,就在一个人最多的地方,在Hotel
人最多的地方,就开始扫射,不分青红皂白就扫射,在那个Hotel
就扫死了二十个人,就一直开枪、一直开枪,没有停的开枪,人们应声而倒,一些小孩子、大人都死了。后来又跑到那个菜市场,人多出入的买卖的地方,在市中心又开枪,又死了十几个,又掳了三个人,绑了三个人,就是说押了三个人,拿着枪押三个人,那三个人后来也是死了,总共死三十五个,我们这一团去,是总共三十二个,还不够三个!哇!那如果说这一团这样带去,被扫射扫死了,对不对啊?剩下师父一个回来,那怎么办?那完蛋了!带队出去,全部被神经病打死了,你无法求偿,你没地方去,那个你没有办法的,那个什么都没办法讲的,因为他是神经病的啦,实如其来的就扫射了,死了三十五个。所以出国也是很可怕的,那个你要防,没办法防的,是不是啊?
【心遂欣厌。】喜悦或者是厌恶,我们众生就是逐境生心。所以不出国也满不错的嘛,要是出国被打死了,那也是你的命,在国外死的。我常常在想:在国外死的话,你又不懂英文,那你做鬼的话,那你又不懂英文,怎么办?你这个灵魂出来的时候,糟糕了!在世都没有学过英文,那你去澳洲,他们都讲英文的啦,那你要吃饭,你怎么办?那鬼不会懂英文的,对不对?不过这个你放心,鬼是用心,心的念头,你起心动念,彼此之间就可以交谈的。象我们那个领队的说,他有一次带一个人出国,他们那一团有一个女众,是乡下人还是怎么样,五、六十岁,她从一出国就紧张,坐飞机又太累了,整个礼拜,五、六天都没有大便,那没有大便,她会死的,那大便可能已经太硬了,是不是?拉不出来。结果就拉不出来,她很痛苦,人家在看风景,她也无心啊,她每天就是愁眉苦脸,可是乡下人又很古意(很老实),就在那边,便秘拉不出来,都不讲,后来没办法了,紧急状况了,因为这不拉会死的。结果人家去说:导游!导游!那个好几天都有吃,但是都没有拉啊,便秘啊!我们那个导游就送她去,不是我们这一团的,讲他以前的经验啦。到医院的时候,糟糕!【便秘】不会讲,这便秘的英文,一下子忘记了,不过我们那个导游灵机一动,他头脑很厉害的,医生说:Whay’s
the matter? Oh!Only eat no out .只有吃,没有拉,Only eat no
out.哦!这样就晓得了!就带去灌肠了、就带去灌肠了!这个英文还很能够表达的,所以这个便秘,英文叫做:Only eat no
out.只有吃,但是没有出来。
那么我们来继续看下去,【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如果想要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应当放下这一颗执着的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你境界怎么能够除呢?你在台湾也是境界啊,你在美国也是境界啊,象师父这样到纽澳去,然后我就叫那一些,有时候请这些移民过去纽澳的人,来坐下来,有时候谈一谈。我说:你们移民到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啊?他说:师父啊!很苦啊!除非台湾很有钱,要不然也是很辛苦的。我们在这里,中国的黄种人在这个地方,人群打不进去的。所以我们到国外去,他们就是开餐馆,中国的餐馆、台湾的餐馆,要不然都开:象我们去看、到处看,Chimese
restaurant 要不然就是 shoping mall
就是说,那些购物中心,不然到国外,你做什么你能够生存?是不是?你到国外去,他移民,无所事事啊,台湾很有钱,到那边不晓得做什么,对不对?你不能说整天看风景啊,是不是?一个人没有事情做,是很可怕的,有事做是很幸运的,一个人没有事做,会发疯的,不晓得要做什么的啊,是不是啊?所以移民到那个地方的人,我就在雪梨,或者是那个奥克兰,都跟他们讲:你的心境不除,移民没有用的啦,你们移民到这个地方,到纽澳来,难道问题就解决了吗?你还是没解决啊,只是你把台湾的问题,带到纽澳来处理而已啊,带到澳大利亚、纽澳来处理啊,如果我们的心境已经放得下了,在台湾,台湾解脱嘛;在澳洲,澳洲解脱嘛;在纽西兰,纽西兰解脱嘛!是不是?还有一点哦,如果你们要移民、要做生意,要记住!我们到地安那那个地方去,吃早餐,结果去看到怎么样?去看到一个
shoping mall
进去了,他把那个清海的相片,高高挂起来,就表示他的师父啦!那你在台湾的话,佛教会他不认同这个的,不认同这个清海,也不认同这个卢胜彦,还有一个在台湾,不方便讲什么东西,不认同他的,很多人就是敬而远之。如果你在国外要做生意,不可以吊自己师父的相片,你吊自己师父的相片的话,人家不跟你同派的,人家就不进来了,这个很笨啊,不聪明。崇拜师父可以,师父可以吊在二楼嘛,不要让人家看到嘛,一进去,就看到你师父的相片,那人家跟你师父敌对的这一团,他不会去跟你买东西的,人家进去看:啊!清海!整团都出来了,很笨啊,不聪明啊!然后你不晓得哦,人家那个,我们这个宗教信仰,有时候是很好,有时候很可怕的,所以你们跟师父的法相应,你们会支持师父,跟师父的法不相应的话,你拿海报去贴,很可怕的呢,有时候我们出去看,我们自己的海报,我们都不敢看,为什么?我们海报一贴,你贴慧律法师的海报,一贴,他就拿一支笔,给你画一个眼镜很大,然后画了胡子画很大,有的更可恶,底下还画一支机关枪打我,那很可恶的,你知道吗?底下画那个机关枪,你不晓得,是真的啊!他们的宗教狂热,他就是:我的师父就是对。你贴海报,他就把你撕掉,或者是怎么样。所以这个宗教狂是这样,所以我们做生意的话,我们可以做生意,但是不可以把我们师父的相片,弄得很大放在前面的,这样人家跟你不同的看法,会反感的,是不是?所以说,我们不要一直除这个外在的境界,我们一定要除掉我们内心的烦恼,内心烦恼除掉,哪里都可以安心嘛!所以境不可除,只益纷扰,你在台湾也有境界,你到哪一国都有境界啊,只有增加纷扰,纷杂、扰乱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有什么好求的呢?【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绝意就是无意修这个三乘的,就是断绝修这个三乘的次第法,唯修什么?最上无上道,【唯一真实,不可证得。】意思就是学般若智慧的人,不见有一法可得,无意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唯一这个最上乘的,怎么样?本心、无心法,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本性无一法可得。所以如果你看到哪一个人一直吹嘘:我有境界有多高,我修密宗,我是有什么神通。这个内行人一看,就会很可笑的!有的人,修密宗的就说:我这样一坐下来,我就可以看到高雄什么事情,看到你家里什么事情。这个听起来就是大妄语!我们学教的人,学佛的人,千万不可以这样乱讲的,现在的人,很多不依法,然后依神通,然后听到自己去亲近的那个人,他自己赞叹自己,然后他也跟着迷惑了,他说他多有修行、多有神通啊,可是讲出来的有没有正法?没有!我们只要依法不依人,用佛经一照,就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不必在那边吹嘘。
【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在《法华经》,五千退席嘛,在《法华经》有五千人退席。佛在说法,当时就有人离开了,所以我在说法,怎么会没有人离开呢?是不是啊?所以我为什么要选在林口体育馆呢?因为在林口体育馆,去听经的话,对不对?因为离家太远了,你自己一个人没有车子,你走不了的啊,那边也没有计程车可以叫,所以在林口体育馆,你没有听完,你就不能走,因为大家共乘一辆车,你怎么可能先走呢?我很聪明的,你们都不晓得!来林口体育馆,一辆游览车四十个,你自己先走,你走不了的啊,是不是啊?所以选在那个地方。【皆斯徒也。】就是这一类的人,增上慢的人,增上慢就是未证谓证,没有证,然后说自己已经证了,叫做增上慢。没有真功夫,说自己已经有功夫的人,简单讲,就是说大话的人,叫做增上慢人。皆斯徒,就是这一类的人。【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我对于菩提无所得,只是默默的契合而已。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明天再继续,好!下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95页第一行,【凡人临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他教导我们,在死亡的时候,要有智慧,不要落入无明的恐惧感,所以叫我们要观五蕴皆空,意思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东西死掉,只是这个结合体散开来而已。四大,它本来就是无我,那么真心,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无相,它没有所谓的去,也没有所谓的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因为它是不来不去的东西,犹如虚空,相有生灭,体哪里有生灭呢?所以圣人见体,凡夫见相,就是这个道理。圣人见体,就是圣人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凡夫呢?只见到千差万别的相,所以他是非、恩怨、争端,没有办法止休,停不下来。那么论到我们的本性,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如果我们没有悟到这个东西,我们将继续落入生死。那么我们的本性是【湛然圆寂,】就是澄澈、清净的样子,叫做湛然,澄澈、清净的样子,叫做湛然。
【心境一如。】所谓心境一如,就是心不着一切相,【一如】就是没有高低,都是这样子,平等的意思。【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不为过去,过去空;现在,现在空;未来,未来空,【便是出世人也。】这个就是一切烦恼、业障,拿它、捉它不得。【切不得有分毫趣向。】不可以有一点点的向外求,【趣向】就是向外求。把绝对化作相对,一点点都不行。
【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在这里要注意!这是修禅的人是这样子,修禅的人,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个【斩】就是不着,佛现前,不着,不执着;魔现前,也不执着,这个叫做: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修净土的人大不相同,修净土的人,现前一念虽然回归到本性,可是生到极乐世界,生却是无生,不违反清净自性的这个道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它就是无生,这个就是无生,无生不是去掉生,另外有一个无生,就算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也不离本体的无相,所以生即是无生。因此师父的观念、看法,我们还是坚持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古来的高僧大德,参禅悟道的人,而后弘扬净土的人,不计其数,还是劝我们要念佛往生西方。所以说,学禅的人因为不着相嘛,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也无心随去。
【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哦!这个是很有功夫的人啦。现在只要一个人跟你讲:这个人一念咒,哦!那个花本来没有开,马上就开了!你明天马上跑去皈依他。你不晓得,这个法师咒一念的时候,那个地上都冒烟!反正就乱讲一通,你就:哦!这个人很厉害!没有几个人有办法抵挡那种神秘的诱惑,或者是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的诱惑,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他本身没有东西,他希望看这个稀奇古怪的相。一个修行的人,不应当落入这样子的圈套,什么是修行?只要我们的内心里面,烦恼没有去除,再大的神通都没有用,不能了生死。什么叫做神通?把烦恼弄通,叫做真正的神通,你再大的神通,都抵不过业力的,只要你所亲近的人,不能让你断烦恼,再大的神通都没有用,就是你坐着可以看到全世界,也没有用,因为不能断烦恼,就不能了生死,你没有听过:神通抵不过业力吗?不要被迷惑,自己不要贪求这些境界,它就拿我们没有办法。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只要我们放下这一颗执着跟分别的心,那么我们的胸量,就跟法界一样的平等,因为无相嘛!【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这是最重要的一环。简单讲就是不可以着相,善相来不着、恶相来不着,自自然然的现前,那就是好相,莫作圣解,若作圣解,即着群邪。《楞严经》就讲:于一切境界,不可以认为:我是圣人。落入一个观念说:我是圣人。那你本身就麻烦了!你若是这样,就会认为:我自己很有修行。那这个就问题很大了!
【十月八日,师谓休曰:】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对这个裴休这么说:【言化城者,】这个是出自《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那么化城,那么化城就是二乘人的境界,化城的意思就是方便,还没有达到究竟,究竟叫做宝所,那是佛的境界,那么二乘人的境界,那这个叫做化城,就是还没有到佛以前,这个统统叫做化城,到佛的境界,这个叫做宝所。那么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权】就是权巧,【立】就是建立。这是权巧建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化城】的旁边,你只要写个:方便,那就知道了。言宝所,宝所的旁边写两个字,就是【究竟】,那就更清楚了!哦!只要是立这个二乘人、十地、等觉等等,这个统统叫做化城,为什么?这个叫做方便法,佛性尚不可得,一尚不可得,哪里有什么二乘、三乘?没有的!所以这个统统叫做方便。
【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把笔拿起来,【情量】就是情识、度量。不属于你这个分别心,也不可以去猜、去推测,没有办法去度量,没有办法用情执。所以说:此宝不属于情量,意思就是,佛的境界,不能够用众生的执着、分别心,去度量它。
【不可建立。】因为无一物嘛!【无佛、无众生,】本性、一真法界,通一个法性,毕竟空寂,没有所谓的佛、没有所谓的众生。【无能、无所,】没有能攀缘的心,也没有所攀缘的境界,何以故?一切皆空。
【何处有城?若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如果说这个叫做化城,那么哪里是宝所呢?【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方】就是方向,【所】就是处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方便说:快了!快到了!二乘人他修这个苦、空、无常、无我嘛,对不对?那么修到最后,他不了解真常、乐、我、净的这个道理,他以为远离了苦、空、无常、无我,这个生灭变异的这个世间生灭的这个法,他已经解脱了。佛说:这是暂给你休息的,叫做化城,宝所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再精进一下。一步一步来………所以这个教导众生,也是这样子,没办法一下子要求他太多,要求他太多,他不敢来出家了。所以有的人,在家居士来问师父:师父!我皈依以后,可不可以抽烟?可以!师父!我皈依,可不可以赌博?可以!但是不要输太多。这样讲:师父
!我皈依,可不可以喝酒?可以!不要喝太多。一下子说:统统不可以!师父!皈依不要吃素哦?不必、不必、不必!但是那个肉少吃一点。对不对?是这样子啊,没有办法啊!象我们有一次到澎湖,我澎湖去过三次嘛,每年去打佛七,去主七,当主七和尚,然后就有人:请问师父!我们抓鱼的,这怎么办呢?你说不杀生,那我们靠什么活下去呢?是不是?那没办法活啊!是不是?这怎么办?我们也想修行,可是我们要吃饭,才有办法修行啊,在澎湖,我也不认识字,抓鱼抓了三、四十年,请问师父怎么办?我说:没关系,继续抓,大鱼抓起来吃,小鱼放它走。哦!大家都鼓掌,你叫他不抓鱼,他马上活不下去啊,没有钱啊!慢慢改,知道吗?慢慢改。就是这样,听起来很有道理,你若是一下子叫他不要杀,不要抓鱼,那没饭吃了,那就没办法。什么事情都是要方便,慢慢来,一下子叫他不要这个,那这不行的,众生他都会有习气的、会有欲望,不可以一下子戒止。
底下,所以说【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定量】就是一定之量,定量:一定之量。【但当体会契之即是。】就是体会,能够契入就是了。【言阐提者,】【阐提】翻译成中文,叫做断善根。言阐提,这个是出自《大般涅槃经》,一阐提亦可成佛。言阐提者,【信不具也。】就是信心不具也,所以断人善根的人,是很不好的,断善根的人叫做一阐提,对不对?那我们断人家善根的话,我们是犯什么罪?那罪很重的!我们想尽办法,都要引导他学佛,何况你去跟人家讲一些是是非非的,让人家退失道心,你不负因果,是谁负因果啊?对不对?他要来听经,你说:哎呀!不要去听、不要去听!你看是我负因果,还是你负因果啊?那当然你要负责任啦,是不是?所以不要做那个赔本的生意,什么叫赔本的生意?你违背因果了,人家要来听经,不但不鼓励,还拼命的叫他不要来,那这个麻烦大了!除非那个法师是邪知邪见的,误导众生,只要有正知正见,我都鼓励大家:你们去亲近,不拘哪一个法师。
【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因为佛法是心法嘛,大小还是对立的啦,有的闻小乘,悟到大乘,有的听了大乘以后,迷迷糊糊,只得到小乘的利益。所以法无大小,是不是啊?唯心所造,心的根性有大小,法没有所谓的大小的。如果我们根据象六祖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只要在世跟六祖讲一句话,如果他们两个人可以碰面的话,如果演戏啦,电影上把佛陀跟六祖安排,六祖也是一句话,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卢行者!一切法皆苦,但是苦没有实性。六祖马上开悟了,一切世间是苦的,但是苦没有实性,何以故?一切皆空嘛,苦也是妄想、执着而来的,是业力,所以去接受它,欢喜的接受它,也马上悟到圆满的法,一切法不可得,也就是本来无一物,六祖的根性,你讲小乘的苦集灭道,他马上悟到大乘的究竟圆满法,对不对?我们文殊讲堂,从头到尾讲了六年的经,师兄、师姐们!你悟到大乘法吗?没有!搞不好那个苦都搞不清楚的,还对这个世间很贪执的,那就表示不是大乘根器,听了那么多大乘法,听了几年了,连小乘那个【苦】,苦集灭道那个【苦】,都观不出来,还不想脱离呢!对不对?六年前这么执着,六年后还是这么执着,为什么?他不想离开这个苦嘛,因为执着就是苦的根本嘛!对不对?所以我们啊,不是听大乘的,就是叫做大乘法,不是听小乘的,叫做小乘法,是看你的心,有没有这个能力悟啊!
【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善根阐提。那么这个善根阐提,这就是我们就是有具足这么样子的,跟佛一样的平等的、平等的、平等的,那么不信因果的,那么就是断善根的众生,那么我们就是有善根的众生,跟佛一样的嘛,最主要就是知见的问题,所以这个知见一错误,那麻烦很大的!古来高僧大德,没有开悟不说法,怕误导人家,这个在月溪法师的著作里面,就讲得很清楚的:不悟道者,诵经、拜佛皆是魔业,筹建道场皆是魔窟。讲这一句话,要体会很深哦,说一个人,没有大彻大悟的法师,没有悟道,他就是拜佛、经忏,这个都是魔业,因为不了解心地的东西,不了解解脱之法,筹建道场是魔窟,聚集的只是一堆无明的众生,对不对?一堆无明,你无明、我也无明嘛,是不是?没看破嘛!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弘法,本身一定要有所悟,要不然知见弄错的话,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方法错了,统统错误!有的人一开始,就叫你大声念佛,有的人叫你拼命的拜佛,可是很少人告诉你,要在心地上下功夫,怎么下呢?无求、无着,彻底的学习,以不生不灭的心性,是不是?用一个不生不灭的宇宙虚空的心,过活我们现象界和每一分、每一秒,他没有告诉我们这样子,既现实,面对这个现实的超越,要悟入空性,契入平等,我们有心性的功夫了,拜佛,拜佛有味道;参禅,参禅有味道;念佛,念佛有味道;讲经,讲经有味道;拜梁皇,梁皇有味道,一切的佛事,统统是本性的功夫,全修在性,全性即修。
底下,【大抵】大致上来说,【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声教就是四谛法,大抵因为四谛法的声教,因为声音的言教而悟的,这个叫做声闻乘。【因缘】就是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而悟的,这个叫做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如果不向自己的心中来觉悟的话,虽然成佛了,也叫做声闻佛,听外在的声音,是不是啊?配合内在的观照,还是不究竟的,那么只能到四谛法的阿罗汉。
【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学道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教法,就是语言跟文字,教法就是指语言跟文字,一般人只是在语言跟文字上,拼命的打转,以为自己在学佛,对于内心里面的烦恼,一点都帮不上忙,说到佛法,是讲得头头是道,是不是?一碰到欲望、一碰到境界,或者是一碰到烦恼,哇!没办法了,比谁的我执都更重,骂人家:你不要执着!自己的执着是最大。你骂人家:不要着相!自己的着相是最强,是不是啊?会教化人家,自己做不到,所以说,这个就是教法上悟。那么教法上悟,在语言文字打转的话,不能息苦、不能息妄,就不是得佛陀的精髓,佛陀的精华,就是要我们离苦得乐,彻底的处理一切心上的烦恼,所以说,教法上的悟是不究竟的。不于心法上悟,心法就是彻底的放下,所以我们因为在教法上悟,而不在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不是本来这个佛性。
【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轻视了我们这个佛陀重要的心法,而重这个语言、文字的外表之教,因此怎么样子呢?讲般若,迷失般若,是不是啊?讲涅槃,不懂得涅槃;讲实相,弄不清楚实相;讲本性,不了解本性,对不对啊?只是在文字上咬来咬去的。
【遂成逐块,】【逐块】就是说如狗逐块,随便丢一件东西,这个狗就跑过去要咬了,不知道这个是食物还是土石,那个狗分不清楚,迷迷糊糊了,如狗逐块。意思就是说,,见了这个物一动,它就追逐,这狗分不清楚到底是肉,可以吃的肉,还是这个土石,不能吃的东西,它分不清楚!一个人一天到晚在经教上下手,不在心性上观照,他也是这样子,为什么?不能断烦恼,没有用的,就算给你一个学佛的大通家,你又能如何?不能了生死啊,是不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为什么说,一个人通达三藏,不如一个老太婆念佛,通达三藏的,他不一定就能够了生死,一个老太婆老老实实的念佛,她竟然可以了生死,临命终佛来接引的话,不就OK了吗?我们一定要了解,学法的根本,它是切切实实的,脚踏实地的,要把一切的语言、文字,化作心境的观照跟解脱,随文入观。所以【忘于本心。】狗追逐这个外在的石块,食物还是石块,都搞不清楚,所以忘于本心,我们忘掉了我们的本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为境碍心,】大部分的人,都被境界所障碍了,因为环境不好的人,要学佛也很困难,譬如说出家人,他要三业清净,他比较容易,对不对啊?身口意要清净,出家人没什么挂碍啊,他既没有家庭之累,也没有在经济上很大的窘困,所以出家人三业清净,他本身要解脱比较容易。俗家人就非常困难,他有老婆啊、她有先生啊,他有一切的很多的汽车、洋房大楼这个执着啊,还有这个人情世故啊,红帖、白帖,红帖子、白帖子,今天那个死人、明天那个讨老婆,你要应付啊,要找个两个钟头,来坐在这个地方,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天什么狮子会,明天什么扶轮社,后天什么服装展览,再大后天哪里又演讲,再大后天的时候,哪里又义卖,搞得一塌糊涂,是不是?境界太多了,没办法修行,把自己弄得,忙得太难修行了,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凡是人,多半是境界来碍我们的心。
【事碍理。】所以我们【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这也是一般世间人的。圣人就不须要这样子,圣人不须要,好比他解决,内心解脱的话,他哪里都是悟道。
【不知乃是心碍境,】因此我们的心没有断烦恼,所以我们看什么境界都不顺眼,是不是啊?【理碍事。】我们对空性的理不了解,所以这个事相做起来就不圆满,这个叫做理碍事。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悟到空性的理,那么这个事相就不可能碍,所以根本还是在理不通,理就是知见,如果我们有正知正见的话,什么会障碍我们?不会的!如果我们的心解脱的话,一切境界,它都是解脱。意思就是说,要注意我们心的起心动念的执着,还有分别心要放下,不是单单要求,别人对我们好的这个境界,外在的境界,是我们的增上缘,可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境要改变,这个理我们的彻、彻悟,我们理要彻悟,那我们必须要有正知正见。所以,【但令心空,境自空;】我们的心一尘不染,那么一切境界现前,就自然没什么事了。
【但令理寂,事自寂。】我们这个空理,我们这个正知正见,一观、观照,本来就不生不灭、不不一异、不来不去的清净本体,那这些事相,怎么样?事就是缘起,就是性空,是不是?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但令理寂,只要你悟到空性的道理,对于一切事相的缘起,统统没有障碍。这一句话要反过来这么样说,但令性空之理存在于心,则不坏一切的缘起法。【勿倒用心也。】不要颠倒用心。
【凡人多不肯空心,】就是不肯放下这份的执着跟分别,恐怕如果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依靠什么?【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你就是不要空它,它还是空性,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愚痴的人希望:赶快!这个麻烦赶快离开啊,赶快怎么样,这些贪嗔痴赶快离开,这些境界赶快移走。或者是在台湾住不下了,我赶快换一个环境。这些事相上,绑得他死死的,其实啊,问题是执着,连续的执着,就是业障现前,连续的着相,就是业障不断,你只要这个执着,什么时刻、什么时候放下,业障就现不起来,业障现前你也接受,什么时候放下,你的业障就没有,就算有业障,那是果报,那你就接受它,也没事啊!释迦牟尼佛也会生病啊,也开过刀啊,释迦牟尼佛也开过刀啊,是不是?他也吃过药啊,是不是?佛陀对病,他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啊,不象我们一生病,苦恼得不得了,愚人除事不除心,只单单在外在的事相,拼命的打转,可是不除内心里面那一分执着。要是内心里面,那一种妄想、执着、颠倒,能够放下,对不对?用正念观照,放下,那就不会颠倒了,你不须要去除那里、除这里的。
【智者除心不除事。】只要我内心无所着,外在的事相,本自空寂啊,本自空寂,是不是啊?【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舍有三等,把笔拿起来,上面写【一】,第一个,我们开始讲一,第一个是大舍:【内外身心,一切俱舍,】内外的,内在的一切烦恼跟执着、分别相,全部放下,外在的这一些金钱财物,也全部放下,随它来!【犹如虚空,无所取著,】那有你的办法呢!我常常在以前去大学上课的时候,就跟那个学生讲,我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很短暂的笑话,一句很短暂的笑话,我常常跟他们讲:但于一切境界无求无着,阎王老子也拿你没办法。他就:嗯!真的!是嘛!你起心动念,你就被牵扯着走,阎王老子当然有你的办法,他可以牵扯着你走啊!我一切法无求无着,阎王老子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你要怎么样?对不对?所以说:犹如虚空,无所取着。
【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然后随方应物,随着一切因缘法,表现应该有的态度,我们能攀缘的心、所攀缘的境界,统统放下,何以故?毕竟空寂嘛,五蕴皆空,难道你可以建立任何的知见吗?是为大舍,内外统统舍,这个叫做大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叫做中舍,第二,在上面写【二】,【若】若的旁边写个:二,第二个。
【若一边行道布德,】【布德】就是散布德惠,散布这个德惠。【一边旋舍,】一边又接着这个舍,接下来舍。那么就是【无希望心,】希求,【望】就是期望,也没有什么希求,也没有什么期望的心。【是为中舍。】第三、【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哎呀!我们做了很多的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我们广修众善,有所希望,我们了解这个法:哎呀!这个一切善,缘起也是性空,不要执着,他就:哦!是的!是的!放下……这个只是小舍而已啊!底下讲得很好,这一段好好的体会,【大舍如火烛在前,】当我们一个人,内外身心全部舍下来,就象拿一根蜡烛摆在前面,【更无迷悟。】看得清清楚楚啊,蜡烛摆在前面,当然他路看得很清楚了!【中舍如火烛在傍,】怎么样?火烛在旁边,【或明或暗。】把这个蜡烛摆在旁边,一边明、一边暗,就看不清楚了,光线不能集中在前面,是不是啊?【小舍如火烛在后,】火烛在后,他就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面。就象我们今生今世很大的布施,那你来世是做什么?你来世要变成什么?不晓得啊!布施了那么多钱,你还不修行,那你来世怎么样?变皇太后啊,或是变国王,是不是?那又没有学佛的话,就杀人啊,那国王一下命令,就开始杀人了,战争也要杀人啊,一念嗔恨心也是杀人啊,对不对?然后三十六宫、七十二院,那老婆一百零八个啊,然后就是酒啊,每天就是只有过这种日子啊,以前的国王,对不对?就是这样子啊。
那么就是【不见坑阱。】这个【阱】就是陷阱。我们布施的这些钱财啦、行善啦,然后有所希望,对!来世也许好过一点,可是惨了!你将来要造什么业,你不知道啊,再转个世,你就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了!是不是?
【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一切俱舍,其实这一句【俱舍】是多余的,没有所谓舍啦,就是舍,他也没有那种观念啦,本来无一物的东西,你舍什么?有执着才叫做舍嘛,所以这些都是语言、文字上的游戏而已,菩萨既然心如虚空,他哪里说:我正在舍东西。他就是游戏神通,毕竟空寂,本来就不生不灭的东西,他哪里有舍的观念?没有的!
【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放下,统统放下【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为什么心心不异?因为无相,虚空印于虚空,你说它有重叠相吗?这个虚空跟你那边的虚空,有什么两样?没有的!所以不异,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法界虚空是平等的。以心印心,以无心印这个无心,以空印空,这当然就没有嘛!所以心心不异,没有什么不同,诸佛都是这样子。
【印著空,】着空即成有了,【即印不成文;】不成文就是虚无,这着空是对着物讲的,底下这一句要念下去:印着物,这【着物】跟【着空】要划线,这样才有对衬感,这个文章才看得比较通顺一点。【印著物,即印不成法。】上面两个都不成文。意思就是说,着空,如果你要去执着这个空性,那你要印着如来的法印,那印不成的,因为你着了空,着空,以为没有,着空还是有啊!那么着物,那更不用说了,那么即印不成法。不论是着空,不论是着物,着无形相的空,着有形相的物,它统统不成法,只要你执着。【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没有办法说明,很不容易去了解,这个空、无相的、毕竟平等的这样子的思想,尤其我们的本性,就是一切法具足。
【故得者少。】所以能够得到佛性,意思就是成佛的,象佛这样的境界的,实在是很少。但是中国的祖师大德是很多啦,单单在六祖坐下大彻悟的人,从有禅宗记载以来,就有好几百个人,在家居士也是好几百个人,所以中国的确是大乘的根器。中国的这个法,要是说拿到这个现在的小乘的国家,他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的!象我看了佛使比丘的书、阿姜查的书,那么他们的确是老老实实的,次第的观照修行,他们借重了很多的事相,在说明空性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他们没有说,用什么一念无明,去打破什么无始无明,但守一根,什么本性清净,都没有用这样子的名词,没有用这样的名词。那么我看了他们的书,他们借助很多很多的事相去形容它,譬如说看到树的弯曲,就说:每一个众生都有差别,不要勉强去改变他。用一颗树就比喻;用一杯水,他也比喻,那么讲了很多事相,都是根据《阿含》,那么《阿含》所讲的,就是观无常。所以说阿姜查,或者是佛使比丘,他们所谈论到的,尤其是谈到无常,五蕴的思想、苦、空,那么观照是比比皆是。那跟大乘佛法是大异其趣,大乘佛法,那个一念全部具足,这在小乘来讲,是简直不可思议啊,简直是不可思议啊!我们讲到《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再谈到六祖慧能大师那种心境,那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六祖、大珠和尚,乃至《传心法要》,这谈的统统是佛的境界、统统是佛的境界,那我们看到泰国的比丘这个,他都是观照的境界,观照……观空、观无常,慢慢慢慢进入解脱,这样慢慢进入解脱,次第的、次第的这样子,象我们这个顿悟,一点次第都没有,所以中国还是大乘的根性的人比较多。法无高下,我们不是说,他那边不好,我们不是说,我们这边很好,是因人而异,适合小乘的,就修小乘的,适合大乘的,就修大乘的,法没有批判性,没有高下,受益就是法,不受益就是毒药。所以俱难契会,故得者少。
【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法身,那么通常就是用虚空来比喻,所以这个虚通,【虚】就是虚寂、虚寂,这是站在体上来说,【通】就是通达,是站在妙用来说。法身,说自性虚通,就是体用一如,【虚】就是虚寂,【通】就是通达无碍。【报身,说一切清净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
【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不可以的,所以无所求。那么文字无所求,那么当然也【无所说,】那是假相了,是不是啊?再来接着【无所证,】也没有所谓能证的这个东西,本来无一物嘛!所以【自性虚通而已。】一切无障碍。【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看根性啦,报身都是对初地到十地菩萨的,化身都是对二乘人跟凡夫啦,所以随机感现。
【所说法亦随事应根,】【根】就是根器。【以为摄化,】随我们的根性来摄化,【皆非真法。】这都不是真正的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这个报身佛、化身佛,非真佛,因为真佛是无相啊,真佛是无相啊,是不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是真佛。亦非说法者。底下是《楞严经》的思想,【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同样一个本性,那么怎么样?分为六根,分为六和合就是六根。
【一精明者,一心也;】其实按照《楞严经》来讲,这个精明之体,其实是指无始无明,是指无始无明,本性是妙湛圆明,不是精明,这个精明之体是无始无明,这个在《楞严经》我们都讲过了。那么在这里方便说,一精明者,那就是指一心。
【六和合者,六根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意思就是眼睛是用来看色尘的,耳朵是闻这个声尘的,【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这个【法】就是落谢的影子,这个法不是那个法、不是那个法,不是我们所讲的那个,依法不依人的那个法,不是佛法僧的法。这个【法】是落谢的影子,意识落下来的影子、影像,这个叫做法尘。那么中间生这个六识,六识,六识就是分别心,其实也没有所谓中间,方便说叫做有中间,这是唯识学所建立的,根、尘、识十八界,这样清楚的去讨论它。
所以叫做:【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六根、六尘、六识,根本就没有,怎么样?同一本性作用,所以【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什么叫做束六和合为一精明呢?譬如说,眼见一切色尘,这个心如如不动,空性的心。耳闻一切声音、声尘那么心也是如如不动,眼睛看的心,跟耳朵闻声的心,它一样的,同样一个不生不灭的本体,没有两样的,所以你六根只要契入如如不动这个大圆觉性,那就是平等的大智慧海。就是一精明了。所以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意思就是说,虽然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十八界,但是其实是同一个本性在作用。所以一精明者,回归到统一,就是一个心而已,【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学道人都知道,一精明化为六和合,然后六和合其实都是同一本性在作用,同一个本体在作用,只是我们迷了而已。
所以底下这一句说: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这一句话我看了很久,非常长的时间,这句话我从头看了至少有二十遍以上,应该怎么样来解释。因为他们这个中国大陆啊,他们的语气、修饰语,跟我们大不相同,我们现在所念的书,用这种观念来看以前:这很奇怪,他们为什么用这样来形容呢?如果你看得懂,你告诉我,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你实在不晓得他在讲什么东西,不知所云啊!但是底下因为有:遂被法缚,所以就知道上面是不理解这一句话:一精明,六和合。因此我的解释是这样,但不能免,这个【免】就是了解。因为不能够了解,所以他免不了,会被一精明,六和合这个道理搞不清楚、所迷惑。不能免掉,一精明,六和合这个道理,六和合就是同一个本性,同一个本性分开来就是六根,建立了十八界,其实这个都是妄想,分别跟执着,回归回来,还是同一个本性,一个精明,因为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遂被法缚,所以这个【免】字,如果当了解的话,可能就很清楚了。但不能了解,一精明,六和合的道理,因此被这个一精明,六和合道理所曲,曲解,不了解这个道理,没有办法了解嘛,没有办法了解,意思就是说,没有办法了解它是同一个本性,没有所谓十八界,根、尘、识,都净化作一个清净之心,绝对的清净心。遂被法缚,因为不了解,根尘识所建立的是妄相,同一个心性,是绝对的一个本体界的心,所以被法缚,法缚就因为它有差别相、有分别相、有执着相,因此不契本心、不契本心,没有办法契入这个本心。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这个众生啊,你要叫他不诽谤是很难的!所以常常开玩笑跟人家讲说:你悟道的人,要叫他烦恼,那也是很难!你要是没有悟道,你要叫他没有是非、不烦恼,也很难!他自己内心里面,就会落入是非,为什么?对立嘛、烦恼嘛、抗拒嘛、情绪嘛,压不下来,道理他都知道,可是习气断不了啊!对不对?你教他佛法,他不喜欢听,你叫他讲是非,哇!他如雷贯耳,好象得到什么天下第一手的消息,赶快!晚上就要赶快传出去了,赶快传真,电话就讲个不停了,赶快!佛法他听了,他听了这个《传心法要》,没什么反应,他不会说晚上打电话:今天师父讲了《传心法要》怎么样好………如果有这样子,那我真是赞叹他菩萨,没有的!今天要是听到什么是非,就赶快打电话了:讲不完了!人家说:我要挂电话睡觉了。你等一下,我去泡一包面,吃完了,我再告诉你天大的消息!讲完了以后,你得到什么?得到不满、愤怒、对立、烦恼,挑别人的因果,担别人的因果,还得到什么?很累!没吃没睡,只得到这个,就是搞这个东西啊!徒弟有一次讲:师父啊!开会时间不要那么长。我说:我们时间不长啊,三个女人坐在那边,可以讲六个钟头,三个就好,有时候两个女人可以谈一个晚上,我们这开会才两个钟头,你去看看女人,当然不是指我们这里,是指那一些,我们这一些的不会,我们这一些人没有是非的,一讲两句,就不会再讲下去了,对不对?所以说这个兴谤,没于苦海,这就是这个众生,与自己的知见、看法不同的,乃至于说师父要纠正他,反过来咬你一口,那没有办法的、没有办法的!所以对众生就是退让,一退再退………你讲什么,我统统没有听到,没办法,他敢诽谤,你不敢听的,你听不下去的。
【若都不说,则堕悭贪,】如果都不说法的话,那么就落入悭贪了。【不为众生溥舍妙道。】这个【溥】就是散播开来,这个就是溥舍,溥舍妙道,这个也念作:溥(pu),三声溥,也念作:溥(fu),轻声溥,溥(fu)不是(pu),溥舍妙道,就是布施这个妙道出来。【遂】就是因此,【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只有一乘之道,两个的话,那就不是真实的了。
【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没有办法显这个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因此终未能显一心,因此就招这个迦叶同法座,跟佛平起平座啦!别付一心,离言说法,这样子,离言说,就是离开见闻觉知的意思,你法要离见闻觉知,才有办法,因为见闻觉知所建立的,都是肉体的脑筋作用,就是见闻觉知里面,化出来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束缚在对立的。所以因此,法不离见闻觉知,法就是见闻觉知,即见闻觉知,就是你所建立的东西,统统要放下!那么用一个虚空的心,过活你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来!用不生不灭的心讲话,用不生不灭的心闻法,用不生不灭的心处事,用不生不灭的心布施,用不生不灭的心去持戒,用不生不灭的心去修忍辱,不生不灭,那忍辱就是大智慧,为什么?不着相啊,不会用压仰的啊,你今天欺负我,本来就不生不灭啊,无法可得啊,我也不须要说,我用一个东西去抗拒你,不要去抵抗,自自然然就化为尘土,我们的肉体来自于尘土,将来百年后化归为尘土,今天你骂,骂不到我清净心,伤害,伤害不了我的清净心的,对不对?一个悟道的人,他哪里怕你诽谤、怕你伤害,对不对?也不怕你供养,也不怕你称赞啊,他都如如不动啊!是不是?所以说:别付一心,离言说法,离言说,就是不可以在语言上建立,这种东西就是离分别相。所谓【离】不是摆开见闻觉知,而是即见闻觉知以后,化作一种绝对的、存在的境界。【此一枝法,令别行。】这个特别的教外别传,【令别行】就是教外别传,教外别传。
【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如果你能够契入的话,那么就是到佛地了。【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你说:【道】,他问你:道是什么东西呢?你要去把它修呢?无相的东西,你修什么?一切法不可得,缘起性空,你怎么修呢?它又不是说洋房大楼,我可以把它装潢一下,或是给它油漆,无形象的东西,你看虚空,虚空你要怎么做?你要把它打一支钉子进去吗?还是你要跟虚空油漆?有东西叫做修啊,那没东西,你修什么呢?对不对?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好!那么师父既然你说,道不是什么东西,无形无相,没办法修,那么请问,那么以前的祖师大德,宗师就是悟到心法的这些禅师,师师相承,那么参禅学道怎么样呢?这不是修,是什么呢?
【师云:】上面加两个字:皆是,【‘引接钝根人语,】引接钝根人语,上面加:皆是,统统是方便接引钝根的人所说的,因为对钝根的人,他要说话啊,对不对?对钝根的人,他是要苦口婆心啊,要是象六祖那种功夫,是不是?五祖叫他去,晚上用袈裟撑开来,遮住这个光线,不让人家看到,五祖跟他讲《金刚经》的时候,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我们《金刚经》念了几百遍了,是不是?听经听了六年了,是不是?我们有象六祖的一根汗毛吗?没办法的!所以你只要讲法,他统统是方便接引这些钝根的人,要是上根利智的人,一悟即入如来地,没事了、没事了!就是这样子,没事了!现在听一听:师父!我没有事情了!明天一睡醒,事情又很多了。烦恼还没有断除嘛,是不是?不是真正证悟的人。
【未可依凭。】未可依凭,不可以依靠,也不可以凭籍。【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就是不知,【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这些说法都是接引这些钝根的人来说的,【未审】就是不知道。那么不知道你接引上根的人,是说什么法呢?既然接引钝根的人,统统是用法,用讲的,那么接引上根的人,他是怎么说法呢?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这个【就】是依靠。哪里须要靠别人呢?对不对?上根的人,一悟,他即入如来地了,他要靠谁呢?【就】就是依靠,何处更靠人呢?他当下这一念,他这个心性,就是与佛相应了,就是本来面目了,他要靠谁呢?【觅他自己尚不可得,】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一切相,你说,觅你、我、他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哪里有什么法来让他执着,还须要你去说呢?
【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你难道没有看到这个教,【教】就是教法。这个见次第的教法当中,有说到法法是什么状呢?法无定法,法法当然无相,对不对?空、无相、无愿,那这当然就是,法法是什么状,意思就是,根本就没有这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上根的人,哪里,【何处】就是哪里须要去依靠另外一个人呢?因为上根器的人,他当下就找不到他人,也找不到自己,彼此都尚不可得,都没有了,何况另外跑出一个法,来让他执着呢?【当情】就是执着。你没有听过,在教法当中里面说的,一切法皆空吗?要不然你讲讲看,法法是什么形状呢?就反问他,意思就是法法就是空啊,缘起就是性空,你要强执什么?就是你们学教的人,也是不可说啊,不要说我们学这个宗门的,心性、心地功夫很深的人,是不是啊?就是你们用言语学教的人,法法也是不可说啊!
【云:】那么法法都不可说,都是空性,【‘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那么意思就是,不要去找寻、不要求吗?【师云:‘若与么,】【与么】就是如果是这样子。如果是这样,【则省心力。’】那这样不是比较省心力吗?这样比较省嘛,你不必追求啊,放下就是了,如果你会这样,就很省力了,四两就拨千斤了。【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什么都不求,这样不是全部都完了吗?这不可以说是没有啊,这样也不可以说是无啊,意思是【不可是无也?’】也不可以说是没有啊!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这不能说没有求,还是要有一点东西在。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这样讲,一切都不求就省力,那么这样就浑成断绝,就什么都没有啊,意思就是,【浑】就是全部,则完全成为断绝了,不可是无,那不可以说是没有啊。意思就是,求道一定要有一个东西的意思。
【师云:‘阿谁教他无?】是谁教他没有啊?他是谁?这个【阿】字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就象我们叫:阿爸!【阿】也没什么意义啊,对不对?那你如果叫一字的话更清楚:爸!你看,就很清楚了。阿母!你多叫【阿】,那个阿也没什么意义,要是叫:妈!叫:妈!这样比较清楚,叫:爸!爸!这样就很清楚,多那个【阿】字,其实没什么意义。是谁教他没有呢?【他是阿谁,尔拟觅他?’】你要找他?自性本空,你找谁呢?你要怎么去找呢?意思就是说,叫他回光返照,谁教他无呢?是谁教他没有呢?他是谁?你又为什么要去找他?你准备去找他,你如何去找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你既不许觅,【觅】就是找、寻求。既不许我们学道的人去寻求,那何故又要说,我们不要去断他?【师云:‘若不觅,】加两个字:【即便休。】就是【当下】就没有了,根本就不要讲到断,不觅,当下就空了,还讲什么断呢?【谁教尔断?】是不是?老和尚就怕他不了解,就用一个虚空来比喻,【尔见目前虚空,】你告诉我,你怎么去断它?【作么生断他?’】意思是你如何去断这个虚空?我问你?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不觅,你只要不寻找,你当下就放下,谁教你去断?因为没有这个东西嘛!意思就是你不觅,就不要有后面后续的动作,当体就没有了嘛!那么反问你:你眼睛看到现在的虚空,你告诉我,你怎么断它?因为虚空不可断嘛!【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如果你这个法可以得到,是不是跟虚空一样的呢?意思就是,还要有一个认同,这还是二元论。
【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难道虚空一天到晚,早上告诉你:早安!晚上告诉你:晚安!告诉你:我现在的虚空一样、我现在的虚空不一样。虚空有告诉你这样吗?意思就是,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虚空早上、晚上都告诉你,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吗?意思就是,根本没这回事,虚空就是好端端的放在那边,我们的清净本性也是一样,好端端的放在那边,没有同跟没有异,你不要去讨论它,讨论它也不对,所有的造作,你统统放下,你方便的造作,没有关系,尽量造作,心保持一个不生不灭,所谓【保持】,是不得已的说法,与空相应的东西,它当然要这样讲啦,对不对?那么用一颗虚空的心,用一颗不生不灭的心,你这个【用】也不对,为什么?你只要有用的心,就有所不用,所以在没有办法形容的时候,就必须要这样讲,我现在就是用绝对的心,在跟你们讲话,那么现在的心就是这样,但能默契,没办法说,没办法说!虚空哪有早晚向你说,有相同跟不同的吗?虚空就好端端的放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好端端的放在你的眼前,你就是不会、看不到它,就是因为太近了,就是因为太近了。有人问禅师:禅师、禅师!什么是佛性啊?禅师就说:在你的鼻孔啊,在你的鼻孔啊!他说:我怎么看不到?禅师说:因为太近了,所以你看不到。太近了,是不是?你的鼻孔内就是本性,这是比喻。我们的本性,它都随时时时现前,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就是不懂,见一切相,它就是无相,没有差别,你烦恼要打进来,不可能的,一个圣人他怎么会跟你卷入是非里面?一个圣者他怎么会去跟你卷入恩恩怨怨,这样子扰乱不休?你讲,没关系,让你讲,讲久了你就累了,讲久了,你就不会讲了,让你讲,对不对?不要管他。圣人也不会说:你赞叹!没有关系,他也是如如不动,让你赞叹,你赞叹久了,你还是会累,为什么?虚空不会因为你赞叹,或批评怎么样,它就倒了、它就变化,不会的,本性的作用就是这样子。所以师父一直重复的强调,你要让一个圣者烦恼,很困难的、很辛苦的,因为他了解,一切都是空性、平等。你要让凡夫不烦恼,那很困难的,他内心里面,我执、我见非常的重,对不对?他不攻击、伤害,不能生存下去啦,没办法啦,对不对?他动,就是讲别人不对,一动,就是一定讲别人不对,他要叫凡夫没有烦恼,那是比登天还难,比登天还难,讲出来的话,不是刮伤,就是烧伤、刀伤、烫伤,统统是伤,用三马软膏也敷不好的,不要这样子,说话要负因果的,要有道德的。
【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者里生解。’】这个【者】就是这里,我只是暂时这样说,你马上就执着这个地方,众生就是这样,他没有办法悟到不生不灭的本体,然后想想:到底不生不灭是什么,要是象榴莲,最起码有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也满好吃的,或者象香蕉是长条形的、西瓜一咬下去有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讲了老半天,也咀嚼不出是什么东西,讲也不对、想也不对、看也不对,讲也对、看也对,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每天单是问这个东西、问这个东西,难就难在这个东西它不是长、也不是短,什么都不是,什么统统是,就难在这个地方,这个世间所没有的东西,你叫他……世间他从来没看过这种东西,用比喻的,也比喻不上来,因为所有的东西统统不是,就是这样难,契入很困难!【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应该是,【与】就是给与。应该是不给予众生产生见解吧?意思就是说,你用意是不是不要让我产生知见、见解?【师云:‘我不曾障尔,】是你自己产生执着,所以我才这样说的。
【要且解属于情,】而且你在这个佛法、这个知解,它是属于一种情执啊,我们学佛的人听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听法的人,要把法化作内心里面那种心力、念力,强而有力的解脱力量,这样听法,它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听法,只是随文逐义,然后尽作世间的知解,那这样子是学佛的大通家,与生死了无痛痒,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要把佛法,真正的应用在我们的心力、念力、解脱力,彻底的去观照跟放下,摆脱那种不必要的、多余的困扰,你是真的在学佛。所以解属于情,【情】就是情识、妄情。那么【情生则智隔。’】情生就是执着,你只要动一个念头去执着,那智慧就被障碍起来了,情生智隔,听过这一句话吗?情生、情执,这个执着一生起来,智慧就整个被遮盖起来了,就象乌云一来的话,整个太阳光就被遮起来了。同学们!要好好的把佛法应用在我们的生命里面。
底下说:【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因为他说情生智隔嘛,他又反过来说:那么你的意思,【向这里】就是,那么师父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谈到这一些,就不要生世俗之见,是不是?这个【情】,在旁边写三个字:世俗见。那么意思就是,不要用世间人的看法的这个角度来说明喽?这一句话的意思:向这里莫生情是否?意思就是,在这个地方,只要闻法当下,那么是不是不要生出世间人的看法、见地呢?师父说:若不生情,阿谁道是呢?如果你不生方便的这个世间法,那么又有谁来讲这个法的肯定法呢?意思就是,也不可以离开文字的意思。向这里莫生情是否?师父讲的当下,是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执着,依世俗的角度来说,不要产生世俗见,是不是啊?那么师父就说了:如果不生方便的、世俗的看法、说法,那么如何来肯定这个解脱的法门呢?无相的法,还是要通过言语喽!阿谁道是呢?如果不生情,是谁跟你讲肯定呢?虽然是不落文字,可是还是不离文字,佛法它只有讲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意思是说,还是要生出种种的文字、语言、思想,但是种种的语言、文字、思想,跟解脱不二,悟道的人见语言,语言解脱,见文字,文字解脱,见一切情,情解脱,对不对?统统解脱!何以故?没有这个东西!
98页,中间,【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甚么便言话堕?’】【话堕】就是说话落于败处。意思就是,说话就堕于败处。才向和尚发问,为什么便说,我已经落于败处了呢?【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你不了解,说法的人的意义是什么,自是不解语,就是你不是一个了解对方在讲什么的人,所以你只要了解,就没有来去了,【有甚么堕负?’】哪里有什么胜败的分别呢?【问:‘向来如许多言说,】刚刚到现在,有这么样子的问答、问答,这些话【皆是抵敌语,】【抵】就是抵抗,【敌】就是敌人,那么【抵敌语】就是对付别人的话。刚刚和尚你这么样子的那么多问答,都只不过是对付别人而已啊!
【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实法】就是实在之法。你从来没有讲过实在之法,我讲这个,我讲东,你就用西把我抵过去,我讲天,你就用地,对不对?我讲南,你就用北,都是用这种对立的话,你从来没有讲过实法、实在的法啊!【师云:】如果是论实法,根本就没有颠倒,【‘实法无颠倒,】因为不生不灭的东西,哪有什么颠不颠倒的东西?你自己心不了解,所以你的问处,因为心不了解,【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如果是实法,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这个法,是没有所谓颠倒的,那么你现在这个问处,自己生颠倒,因为心颠倒,问的地方当然就颠倒嘛!你找什么实法呢?
【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我问的是颠倒,那么你呢?就是:师父!我颠倒,那你颠不颠倒?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啦!和尚答处如何?你回答我,意思就是,你回答我的话,那你算不算颠倒啊?师父说我颠倒,那师父呢?你自己是不是颠倒?【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你只要,【将物】就是拿物。就是拿这个镜子,照照镜子,不要管别人,意思就是,修行要自我回光返照,师父的生死,是师父的事啊,你的生死是你的事啊,你自己问问看,你有没有开悟?有没有解脱?是不是?
【又云:】师父又接着说,底下是师父讲的:【‘只如个痴狗相似,】有一只笨笨的狗,【见物动处便吠,】看到物体一摇动啊,就叫了,到底是人还是草木,都不清楚!所以说:【风吹草木也不别。’】【也不别】就是不会去分别。意思就是,你就象一条愚痴的狗相似的,看到这个东西一动,就叫了,也分不清楚,那个只是风在吹草木而已,连这样也不会分别,就乱叫乱叫的。【又云:】师父又说了:【‘我此禅宗,】从以前祖师大德相承以来,【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求知求解只增加这些知见,反而变成束缚。我们这里【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最重要的是要接引,所以说:早是接引之词。所以只说学道,那么最重要的,是要接引他们。【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你只要这个心里想要:我学一点多知多见。这个变成了迷道了,道不是求多知多见的。
【道无方所,名大乘心。】这个道,没有方向的,没有方位的,名大乘心,因为是绝对嘛,当然就是不能立任何的方位了。【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楞严经》讲的: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实在是没有一定的方向位,没有的!【第一不得作知解,】如果我们要学道,不可以把这个解脱的境界,用这个文字,或者是思量,来执着、来去解、来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际的悟道是解脱,你把它作为世间的知见,那是学问啊,那是表面,不能断烦恼的。
【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尽处为道。】【情】就是情识,【量】就是度量,【尽处】就是放下。我只能说,你只要把那一些分别心、执着心,跟度量、计度的心,这个计就是计算机的计,度量的度。你只要把那个分别心、执着心,还有度量的心、计度的心,全部怎么样?放下!【尽处】就是放下,统统不要去管它了,这个是道,道就在这个地方。底下就解释得更清楚了:【情量若尽,心无方所。】这些分别心、执着心、计量心,统统放下的时候,这个心就没有来去相,就没有所谓方向、方位了。怎么样?【此道天真,】【天真】就是本来就是存在的,天然的真心叫做天真,就是我们的本心。
【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不认识它,世间人因为不认识这一颗本心、佛性,【迷在情中,】就迷在这个执着的当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方便的安立【道】这个名,【不可守名而生解。】就是执着了名字、语言去了解,不可!本无名字。所以说:只是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一切诸佛出来,说破此事,那么恐汝诸人不了解,所以方便立这个【道】这个名,不可以守这个,执着这个名字,来作解、来生解。
【故云:‘得鱼忘筌,】【筌】就是竹编的捕鱼篓子,竹子编成的捕鱼篓子。那么捕鱼,我们去溪边、河边捕鱼,那么捕回来的时候,鱼捕得到的了,回到家,当然要把那个篓子放下,不能拿上床睡觉啊,是不是啊?得鱼忘筌,意思是我们得到了真心,就要忘掉那一些文字相。
【身心自然达道。】身心空性,心也空性,自自然然的,就是这样运作。达道识心,我们达到无上道,了解我们这一颗本心,叫做达本源,【识心达本源,】水有水源,本,树有树的根本、水有水的源,所以我们达到树的根、达到水的源,就找到了根本了!【故号为沙门。’】不是我们今天剃个头凉凉的,穿着出家衣服,就说:我是沙门!息心达道,达到本源,才叫做沙门。
【沙门果者,从息虑而成,】息虑就是停止妄想,就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个境界显现的,都是缘生缘灭的,那么就不要刻意的,拼命的去追求,我们有多少福报,就过多少福报的日子,随缘安分度日。就是止息,这个【息虑】,就是止息思虑、分别。息虑简单讲,就是停止分别心、执着的心,就这么样子。
【不从学得。】不从外,不从外学得,你只要息内心里面的,所以叫做不从学得,就是不可以从外面而学,从外面学来的,是累积的知识,跟道不相应的。【汝如今将心求心,】【将】就是用,你拿这个心,要求这个心,怎么样?【傍他家舍,】【傍】就是依靠。依靠别人,依靠别人,那没有办法的,要依靠自己啦!【只拟学取,】只希望,【拟】就是本来就准备了。你只是准备向外面去学习,我问你:【有甚么得时?】你什么时候可以得到本心呢?你希望从外面得,那我问你:你离开你的本心,外面是外面的境界啊,你只靠着别人的家,只想要从别人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却不要在我们内心里面,下功夫的去观照,当下悟到你本心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当下,你为什么要依靠别人?这样你什么时候可以得到佛性?可以得到开悟?所以说:有什么得时?你不可能啦!
【古人心利,】古人的心是很利的,【才闻一言,便乃绝学。】就不必学了,他悟到了嘛!万缘放下,对不对?万缘放下,其实无常,你不放也是无奈啦,还是要放啦,你不放,你又能怎么样?是不是?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古人的根性心太利了,只要听到一句话,就不必学了,绝学了!无为闲道人。【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就不必学了,到顶端了,无心法已经知道了,本心已经显现了,无为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涅槃境界,闲道人,就没事了、没事了!【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现在的人,拼死命的知、拼死命的解,怎么样?
【广求文义,】广求文章、义理,【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壅塞】就是阻塞。你学了很多,知见立了很多,没有错!比较会讲话,结果呢?把这些多知多解,当作是境界,却没有办法除掉烦恼,那么怎么样?变成了阻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那么这个是《大般涅槃经》卷第四,里面有说到,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女人,她养育婴儿。那么她因为希望儿子快快长大,她就用那个酥啊、乳啊,就给他多吃,她不晓得到底用量要多少,只要儿子能够吃的,拼命的弄给他吃,结果吃了不能消化的话,那就麻烦大了!是不是啊?有时候会噎死的,太饱了也不行的,因此这是佛在世发生的事情。所以说唯知,你只知道,多给这些小儿酥乳在吃,可是他能不能消化呢?消化,那么这个就是营养,不消化就变成毒药了!佛陀就告诉我们,如果不会消化,就变成毒性了,因为没办法消化嘛!能够消化,就化作营养,那不能消化,就变成毒,于这个小孩子无益、无益!意思就是我们要了解,消与不消,意思就是消化或者是不消化,这是指佛在世的一个女人,拿这个来比喻。我们弄了那么多知多见,结果没有办法消化,统统不知道!
【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因为是次第嘛!【尽名食不消者。】什么叫食不消?后来佛陀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后来就讲到,因为二乘人都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些四个角度,可是在《大般涅槃经》讲的话,佛陀就开示:我们的本性是常、乐、我、净,哇!那么这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大家就吓一跳,很惊讶,非常惊讶!可是对二乘人来讲,没办法消化,一下子没办法消化,他们二乘人修的,只要观照无常,观照一切皆苦,观照一切空,观照一切都是无我,他用这样观照的,那么这是二乘人。佛陀在《大般涅槃经》最后就讲:一切都
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一下子,二乘人没办法消化,没办法接受这个这么究竟的义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吓一跳!所以【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这些知解不消,统统变作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真如当中,没有这些生生灭灭建立的差别相,只一味平等,毕竟空寂,无来无去。
【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那么这是《大般涅槃经》里面所谈到的,在《大般涅槃经》卷第八,有这样谈,这一段不会很长,我简单念一下,我这里有资料,释迦牟尼佛说,佛言,你们那边没有啦,我这里有,譬如两人共为亲友,两个人很好,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贱的人,如是两人,互相有来往,王子跟那个贫贱的人,两个有互相来往。这个时候贫人看到,这个穷的人,看到这个王子有一把好刀,净妙第一,心中很喜欢、很喜欢,可是不敢偷拿啊,不敢动啊,那是王子的刀啊,拿的话还得了,被砍头了!这王子后来就捉这个刀,逃到他国去,逃走了,离开了他的国家。于是贫人后来在他家,有另外一个地方,在晚上休息的时候,在睡眠当中,就是念念,晚上作梦就念:刀、刀!哇!这个旁边的人听到,以为他是犯什么法了,怎么一直念:刀………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国王这个地方去。这个国王就问了:你讲的那个刀,是哪里的刀啊?何处得到的刀啊?这个人就把它向王报告,就向国王报告了,是人具以上事,回答这个国王:我以前看到王子有一把刀,然后晚上,因为我喜欢、贪着,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凌晨咳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