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说新语两则教案史料可信吗

当前位置: >
歌颂郑成功复台的两则重要史料
08:12:22
&&&&&&&&华夏经纬网
王忠孝,宁长儒,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生(阴历,下同),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初授户部主事,隆武立,授光禄寺少卿,后擢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与郑成功共事隆武帝。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闽,隆武亡后与成功合谋抗清,忠孝鸠众5000余人于惠安、莆田一带举兵抗清,失败后于顺治五年(1648)入厦依附郑成功。顺治十年(1650年),永历帝敕授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康熙二年(1663年)清兵克金厦,忠孝先避居铜山(今东山县),康熙三年郑经招忠孝同往台湾,于三月初十日开洋,泊澎湖一月,四月初十日抵东宁,于康熙五年卒于台湾,享寿74岁[1]。遗有《惠安王忠孝全集》十二卷(手抄本),该集保存有许多关于郑成功抗清和复台的重要史料,其中忠孝渡台后所写的《东宁上帝序》、《东宁急需开济诗勖同人》二则,是歌颂郑成功驱荷复台伟大业绩的重要史料,现转录如下:一、东宁上帝序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乎矣。又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盖先王以神道设教,事涉玄幻,义则昭著。是故惠迪吉,从逆凶,福善祸淫之理,应若桴鼓,则务民义者,乃所以敬鬼神,是则设教者意也,岂世俗徼福之见哉。东宁僻处海东,向为红夷所据,土夷杂处,散地华人莫肯措止矣,间有至者,多荷锄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侣未闻也。赐姓抚兹土,华人遂接踵而来,安平东宁,所见所闻,无非华者,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风气且因之而转矣。是以向者地屡震,而今宁谧;向者春无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况于神乎。迩者总戎林君,提兵入内地,舟泊铜陵,见荒庙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东。其同事黄君者,铜人也,曰:此吾里夙所敬者,神与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余从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劝人舍者,独以东宁庙宇绝稀,偶有庄严显设,殊足起人敬畏,则此举亦创见也。语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旦晚鼎构一新,凡莅土者,与夫协建者,骏奔者,洋洋如在上,在左右焉,而又绎不可度,矧可射之旨,敦务义之实修,尊尊长之风,将见神人允洽,民物安阜,宁翳东土磐石,乎式廓旧疆,兴复始基之矣。于是为引[2]。二、东宁风土沃美急需开济诗勖同人巨手劈洪〖HT4”,6〗氵〖KG-*3〗蒙〖HT4”〗,光华暖海东;耕耘师后稷,弦诵尊姬公。风俗凭徐化,语音以渐通;年来喜丰稔,开济藉文翁[3]。上引《东宁上帝序》(简称《序》,下同)、《东宁急需开济勖同人》(简称《诗》,下同),首先指出了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及荷据时期台湾的基本状况。早在年,荷兰殖民者曾先后两度占领澎湖,被明军围攻撤离后,于1624年入据大员,先后在大员及赤嵌建筑热兰遮城和普罗文查城,建立其殖民统治。并不断向南北扩展,征服先住民村社,至1652年被征服的先住民村社达300多村6万多人,约占原住民总数的40%。荷人通过牧师笼络和控制长老,对先住民实行统治,形成“土夷杂处“局面。当时在台湾,早在荷据前,已有大陆渔民和商人到北港捕鱼或经商,随着捕鱼和贸易的发展,有的汉民开始在台湾定居下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已对台湾进行有组织的开发。据施琅估计,“其时中国之民潜至,生聚于其间者,已不下万人”[4]。据荷兰人记载,1623年在大员附近的中国人超过人。这个时期除渔民、商人和垦民外,鲜见文人士子来台。荷兰殖民者也通过汉人长老对汉移民进行统治。当时的台湾状况,正如《序》文所指出的:“东宁偏处海东,向为红夷所据,土夷杂处,散地华人莫肯措止矣,间有至者,多荷锄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侣未闻也”。不但揭露了荷兰殖民者对我国领土台湾的占领,而且所述先住民与汉移民的情况,也符合当时台湾的实际。其次,歌颂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及郑氏对台湾的开发。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日)郑成功毅然率领25000名大军,乘坐400余艘舰只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进军台湾,四月初二日(4月30日)顺利在台南禾寮港登陆,旋攻克普罗文查城,占领赤嵌地区(今台南市),并对热兰遮城实行长期围攻,同时改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年底发动对热兰遮城总攻击,十二月十三日(日)荷兰长官揆一签约投降,结束了荷人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光复台湾,设官驻兵,进行有效的治理。《诗》有“巨手劈洪〖HT4”,6〗氵〖KG-*3〗蒙〖HT4”〗,光华暖海东”之句,歌颂郑成功收复僻处东南尚待开发的台湾岛屿,把光明和温暖送给台湾民众。《序》文亦有“赐姓抚兹土”后,台湾“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的记载,歌颂台湾收归中国版图。当郑成功登陆台湾对热兰遮城实行长期围困的同时,即分派大部分军队到各地屯垦和开发,并招集因清政府实行迁界而流亡的沿海居民渡台开发台湾。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日(日)成功病逝台,继位的郑经也继续招徕大批沿海流民来台开垦,并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增设南、北、澎湖三个安抚司,在汉人聚居区设四坊二十四里,加强管理。郑成功父子也十分注意对先住民的招抚,在颁发垦地令,鼓励文武官员开垦时,三令五申“不许混侵土民及百姓现耕物业”、“不许混圈土民及百姓现耕田地”[5],并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教其使用耕牛和犁耙耕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由于光复台湾后移民大量增加,先住民采取了大陆的先进的耕作方法,台湾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康熙四年后出现了连年丰收,充满生机。正如《序》文所指:“赐姓抚兹土,华人遂接踵而来,安平东宁,所见所闻,无非华者,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诗》有“耕耘师后稷,弦诵尊姬公”之句,歌颂成功为古代教民耕种的后稷,为巩固周王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周公(姬旦),给予崇高的历史地位。再次,指出郑氏在台湾推广中华文化,移风易俗。郑成功光复台湾后,随着大量军队和移民的渡台,中华文化中的通俗文化和民间信仰首先在台湾传播开来。移民不但带去了风俗习惯等大陆民俗文化,也带去了大陆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盖起一批寺庙。郑氏时期在安平地区就先后建起土地庙、天后宫、慈济宫、关帝庙、龙山寺、灵〖HT4”,6〗礻〖KG-*3〗右[HT4”]宫等30多处庙宇,崇祀土地公、妈祖、保生大帝、关公、观音等民间信仰的神祗。特别是郑氏抱有抗清复明的宗旨,对明朝的保护神玄天上帝尤其崇祀,先后在台南盖起灵〖HT4”,6〗礻〖KG-*3〗右[HT4”]宫(小上帝庙)、北极殿(大上帝庙)等数座上帝庙,王忠孝特为其作《东宁上帝序》。《台湾县志》载:“郑氏踞台,因多建真武庙,以为此邦之镇云”[6]。因此中华文化,首先随着民间风俗和民间信仰而在台湾传播开来。同时,一批不愿归顺清朝的南明文人士子随郑氏入台,更大大提高了台湾社会崇尚中华文化的风气。著名的有王忠孝、辜朝荐、沈〖HT4”,6〗亻〖KG-*3〗全[HT4”]期、郭贞一、李茂春、许吉〖HT4”,6〗火〖KG-*3〗景[HT4”]及较早渡台的沈光文等人。据连横记载:“延平入台后,士大夫之东渡者,盖八百余人”[7]。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散在台湾土地上,并以传统的诗文形式写下了台湾第一批的文学作品。当时富有远见的咨议参军陈永华,即由王忠孝推荐而被郑成功任用,后成为郑经的得力辅佐。康熙四年(1665年)永华向郑经建议:“建圣庙,立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同时推行科举制度,积极促进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改变了台湾的风俗、文化,移风易俗,加上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出现一片升平景象。故《诗》有“风俗凭徐化,语言以渐通,年来喜丰稔,开济藉文翁”之句;《序》文亦有“风气且因之而转矣,是以向者地屡震,而今宁谧;向者春无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况于神乎”的记载。在传播中华文化时,“文翁”即士子起了重要的作用。当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征,驱荷复台,有不少明朝遗臣不理解成功的这一壮举,王忠孝也不例外,反对最激烈的是张煌言,曾贻书成功劝阻,甚至加以指责,认为思明是“根柢”,台湾乃“枝叶”,“区区台湾何与于赤县神州”?责成功“与红夷较雌雄于海外”,“生既非智非忠”。规劝成功回旗北指,利用当时人民对迁海的不满情绪,加以“激发”,认定这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良机[8]。而王忠孝对成功东征开始也不理解,也认为迁海之际乃图恢复的良机。他在答煌言书中说:“顷者,虏又虐徙海滨,所在骚然。乘此时一呼而集,事半功倍。而僻据海东,不图根本,真不知其解也”[9]但忠孝自康熙三年入台后,亲履其地,目睹其境,开始对成功光复台湾与郑氏开发台湾的伟大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而备加赞扬。从他在台湾所撰《东宁上帝序》和《东宁急需开济诗勖同人》,可得到明确的回答。当煌言闻成功卒于台湾后,在其所撰《祭延平王文》中,也对成功给予高度的评价。誉其“勋追武肃,忠贯汾阳”。对成功复台的功绩也加以肯定。文称“肇基东鄙,拓地南荒;乾坤独辟,夷夏咸康。伫班师旅,终仗尊攘;夫何月掩,忽焉星亡”,认为成功死后,“秉钺无人”,是对抗清事业的巨大损失[10]。此外,《东宁上帝序》为郑氏在台湾特别崇祀的台南玄天上帝庙的建立年代及建立的过程,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可补充台湾府县志记载的不详,并可纠正其他有关文献记载的错误。如蒋毓英的第一部《台湾府志》载:“上帝庙在府治东安坊,伪时建,祀北极大帝,内有明宁靖王楷书匾额:威灵赫奕四字[11]”。高拱乾:《台湾府志》记:“上帝庙一在府治东安坊,最为久远,郡守蒋毓英捐俸重修,庙宇焕然”[12]。二书均未记建庙的具体年代。范咸:《台湾府志》载:“元帝庙,即真武庙,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蒋毓英修,高耸甲于他庙。一在镇北坊,总镇张玉麟渡台遭风,梦神披发跣足自樯而降,风恬抵岸,因重新之,后为知府蒋毓英祠。”又《附考》记:“元帝庙在东安坊者,称大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年间重修。在镇北坊者称小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13]。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大上帝庙四条街桐山营公众合约》碑仍记:“本庙之建,不知始自何时”[14]?但1971年6月出版的《台湾省通志》却明确记载北极殿、灵礻右宫均建于永历二十五年,即康熙十年(1671年)[15],70年代发表的其他论文亦多沿此说,记康熙十年建。但根据王忠孝《东宁上帝序》,可证实上述记载都是错误的。忠孝系于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渡台,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去世,而上帝庙系忠孝到台后才开始兴建的,并为之作序。“迩者,……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故建庙时间肯定在康熙三年四月之后,康熙五年四月之前,即在康熙四年(1665年)前后建成,《台湾省通志》等书记载康熙十年建,显误。台南上帝庙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所立《大上帝庙桐山营四条街公众合约》碑内记:“询诸父老,或云有桐[铜]山人携带神袋到此灵感,里众乃为建庙;或云明裔朱氏名懋收来其地祀神灵感,里众乃以其地建庙,兼塑其像于西廊。二说未知孰是?”[16]但《东宁上帝序》对此已做了明确回答:“迩者,总戎林君,提兵入内地,舟泊铜陵,见荒庙中有真武尊像在焉,遂奉以东。其同事黄君者,铜人也,曰:“此吾里夙所敬者,神与人若相巧然,遂有建庙之募,属余为之引。余从不能作募,言以自家力不能舍,未有劝人舍者。独以东宁庙宇绝稀,偶有尊严显设,殊足起人敬畏,则此举亦创见也。”可见系郑氏军官林某及其部属铜人黄某到铜山铜陵(今东山县铜陵镇),从迁海后已荒芜的东山上帝庙中,将上帝神像接奉到台南镇北坊建庙崇祀,即今台南市民族路208巷31号的开基灵礻右宫(小上帝庙),郑氏政权见玄天上帝系明朝的保护神,旋于东安坊建北极殿(大上帝庙)崇祀(今台南市民权路89号)。《序》中所言总戎林君,应系指郑氏镇将林阝升土,他于康熙四年负责镇守澎湖等岛屿,时常到沿海铜山等处侦察,经部属铜人黄某介绍上帝的灵验,遂有将上帝神像移祀台南之举动。查铜陵大庙头,明成化四年(1468年),由总兵黄廷标倡建北极殿,祀玄天上帝[17]。林阝升土即将此庙的上帝神像移祀台湾。可见,台南的上帝庙并非由铜山民众携神袋来台崇祀,亦与明裔朱氏无关。大小上帝庙建立后,历经多次重修,小上帝庙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经总镇张玉麟重修。大上帝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经知府蒋毓英重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里众重建,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唐孝本勘断庙左旷地一所起盖店屋20间,将年纳地税银供该庙香灯费之用[16]。咸丰四年(1854年)、同治二年(1863年)、1927年、1947年、1960年又经多次重修[19],崇祀不衰。现存大上帝庙中的“威灵赫奕”匾,系明永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1669年)由宁靖王朱述桂所题,乃台南市最古最具历史价值的匾额。另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陈p所题“辰居星拱”匾。小上帝庙存有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贵州陈炳极所书“赫声濯灵”匾,另有总理职员詹廷贵之“天枢北极”匾[20]。不但郑氏时期对上帝十分崇祀,以后历代亦崇祀不衰。不但台南市建有多个上帝庙,全台湾各地亦纷纷建庙崇祀。据统计:1918年全台湾有172座上帝庙,1930年有197座,1960年有267座,1966年有270座,1975年有375座,1981年有397座,庙宇数目不断增加,至今崇祀不衰。[21]最后,从《东宁上帝序》可看出,王忠孝的鬼神观是完全接受儒家宗师孔子的观点。《序》中引用了孔子答复弟子樊迟的问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22]孔子还说“盖先王以神道设教,事涉玄幻,义则昭著。是故惠迪吉,从逆凶,福善祸淫之理,应若桴鼓,则务民之义者,乃所以敬鬼神,是则设教者意也,岂世俗徼福之见哉”。他并不盲目迷信,而是相信神道设教有益于社会的治理和安宁。这样,“将见神人允洽,民物安阜,宁翳东土磐石,乎式廓旧疆,兴复始基之矣,于是为引”。忠孝早年寓居厦门曾厝安时,也曾为当地保生大帝庙撰过祭文,持的是同样观点。文中指出:“夫某学孔孟者也,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又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明乎义可力行,神宜敬而勿谄也”[23]。对鬼神同样抱敬而远之、“敬而勿谄”的观点,可见这是他一贯的观点,并非盲目迷信,有其进步性,值得肯定。注:1、洪旭:《王忠孝传》,见《惠安王忠孝全集》(抄本)卷十二。另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九记:“丁未(康熙六年)十一月卒”,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八记:“岁在丁未,卒于台”,而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二则记,康熙“四年卒”。此处卒年根据与忠孝关系密切的洪旭的记载。2、《惠安王忠孝全集》卷二,文类。3、《惠安王忠孝全集》卷十一,诗类。4、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靖海纪事》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5、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顺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6、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乾隆十七年刊本。7、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外传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10月。8、《上延平王书》,《张苍水诗文集》,见《台湾文献丛刊》第142种,第29-31页。9、《惠安王忠孝全集》,卷八,书翰类。10、《祭延平王文》,《张苍水诗文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42种,第61页。11、蒋毓英:《台湾府志》,卷六,庙宇,见《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1985年5月。12、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之九,寺观,同上书。13、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九,杂记,同上书。14、何培夫主编:《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台南市上篇,177页,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发行,1992年6月。15、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71年6月。16、何培夫主编:《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台南市上篇,179页。17、《东山县志》,卷三十一,文物名胜,662页,中华书局,1994年9月。18、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19、何培夫主编:《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台南市上篇,180-185页。20、桐峰:《台南市庙宇的匾额调查》,《台南文化》,新六期,153页,1979年1月。21、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二册,页,1991年4月出版。22、《论语》,雍也篇第六。23、《论语》,八佾第三。24、《祭大道公文》,《惠安王忠孝全集》,卷一,文类。&【文章出处】:郑成功网站 【文章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陈在正 &
【】【&】【
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史实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史实来源于史料。下列两则史料,都涉及了哪一史实?分别描述了这一史实的什么方面?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甲:条约内容;乙:条约影响。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含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历程: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2.问答题
中国同盟会;国民革命军。
措施: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开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查看: 1854|回复: 10
概述《新闻二则》第二则新闻中的两则史料并说说其作用。具体准确点。;-) 1 分钟前 匿名 | 浏览1 次 来自:手机知道 历史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
文章中心: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
制造问题,吸引读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
大酸奶周胖子
因为荷就像人生一样,发完后在回厂里继续工作,用我的行动来弥补空缺的母爱的回报,我先对爸爸提出了挑战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 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
介绍就用上关键词就行《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
&&       
&&>&&>&&>&&>&正文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1.《新闻两则》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内容________&、报道________&、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4、选词填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越过、冲破、击溃)&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冲破、突破)
5、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报纸、电视、电脑……)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板书课题)
明确教学目标。
检测学习预习情况。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二)研读新闻。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三)品读新闻。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5、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试试从文中找出其它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四)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自学提纲:
6、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7、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8、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9、品读,品味新闻语言。
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10、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课外语段阅读。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5.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6.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9.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0.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自主预习案】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2、略。&&3、yù&&kuì&&ruì&&wú&&jiān&&sài&&suí&&è&&xiá&&cuàn&&&&4、冲破&&突破&&&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课内探究案】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6、人物:中原我军&&&时间: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7、(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8、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9、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10、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拓展检测案】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2.B&&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5.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6.导语&&7.“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8.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9.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10.“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点此查看更多
文章录入:&&&&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
请输入关键词直接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察日记两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