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书法与自信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含义?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费孝通老先生提示我们:“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有了“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独尊,要在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凝聚奋斗力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人皆尧舜”: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日08:16&&来源:
原标题:“人皆尧舜”: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本期起,本版推出“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专栏,旨在透过历代思想家的著名论断和经典历史故事,阐释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广泛性、深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敬请读者关注。
  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延续性,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开放、超越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伟大传统中,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持续焕发着璀璨的光辉。
  所谓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说到底是价值观的追求。中华民族“成己成物”“修齐治平”的价值追求,始终饱含着何以实现自我、完成自我,何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深切思考,其中“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命题耐人寻味。
  经典的文化命题:“人皆可以为尧舜”
  众所周知,尧、舜是上古时代的圣明君主,是中华文化理想人格的象征,代表着实现自我、完成自我的最高境界。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已然盛行。那时候,有个叫曹交的人遇到孟子,他特意引述这句话向孟子提问:“据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真是这样吗?从前的商汤、周文王就被看作尧、舜一样的人,听说商汤身高九尺,周文王身高一丈,我也不算矮,有九尺四寸多高,吃的也是米饭,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尧、舜一样的人呢?”这番戏谑无稽的言辞背后,固然透出了曹交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纯粹是物质力量上的自信。于是,孟子给他泼了冷水:“你要追求的理想人格,跟身量高矮、饮食品种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人连一只鸡都拎不起来,自然是个没力气的人;如果一个人能举起千斤重物,当然可以说他是个有力气的人;如果一个人能举起古代著名的大力士乌获所胜任的重物,便可以说他是个像乌获一样的人吧。”孟子这样说,意在提醒曹交:再有力量的人,也只是成为乌获而非尧、舜。对物质力量的自信,并不能满足深层的精神追求。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理想人格?为什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呢?孟子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为之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认为,只要坚持以孝悌为本的价值取向,并努力去践行,就能实现理想人格,这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在长者后面慢慢地走,就是孝悌的表现,慢慢走这个动作,有谁不会呢?只不过不愿去做罢了。如果你能服膺尧的礼乐衣冠,取法尧的仁言懿行,自然成为尧一样的人;如果偏好桀的谲诡衣冠,效仿桀的荒淫言行,自然堕落为桀一样的人。
  在这段以“为之”为核心的论述中,孟子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强调对孝悌的认知与践行,即价值观的自觉。第二层点出服饰、语言、行为举止诸多文化符号,强调通过文化自觉来涵养价值观,实现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如果没有优秀文化的涵养与自觉,便容易坠入腐朽、落后文化的泥潭,以致价值观迷失、扭曲,就像“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那样,不可收拾。
  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己修身之必需,更是治国理政之必需。根据学者考证,曹交是曹国国君的后裔,在孟子的时代,曹国覆亡已久,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曹交作为故国贵族的这个身份。由此再来看上述对话,曹交先言尧、舜,旁及商汤、周文王,非仅理想人格的自我期许,亦不乏对圣明君主的追慕,只不过他全然不得要领。孟子恐怕不会不知晓曹交的身世与来意,于是循循善诱,独标孝悌之义,与孔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相呼应,让他认识到儒家价值观的根本所在,从而领悟行仁道、施仁政的道理。反观曹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由内讧所致,一时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伦常既废,家国遂倾。孟子喻之孝悌,暗中直指曹国覆亡的症结,更能促使曹交反思国人的价值观对于存续国家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孟子又以“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来唤醒曹交的文化自觉,进一步促使他思考“以文化人”――使人人都具有尧、舜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大课题。
  命题的创造性转化:“六亿神州尽舜尧”
  纵观春秋战国之际,正处于西哲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世界各大文明体并行不悖,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命题,凸显的是内生性的文化自觉。随着世界大势的移易变迁,2000多年后的近代中国,欧风美雨不期而至,在文化碰撞、鼎革之际,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此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古老的命题,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色彩,焕发着文化自信的光芒。
  正如毛泽东主席《送瘟神》云: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创作于1958年。当时,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千百年来危害一方的血吸虫,面对这个特大喜讯,毛主席自谓“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在第一首诗中,先用“华佗无奈小虫何”一语,反衬出消灭血吸虫的历史意义。这一成果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于是,毛主席在第二首诗中,化用“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古老命题,热情讴歌“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对中国人民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讴歌,这是对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重重封锁之下,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热情讴歌!诗中一个“尽”字,更是点出了文化自信的广泛性。在颔联和颈联中,又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先下“随心”“着意”二语,后写“银锄落”与“铁臂摇”,凸显了文化自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人皆可以为尧舜”到“六亿神州尽舜尧”,折射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不懈的价值追求,折射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时代命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面对当下、面向未来,而且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中。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博士)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责编:欧兴荣、陈苑)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首批捐赠文物入藏,标志着国家南海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迈出了扎实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个人收藏者捐赠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机构捐赠或意向捐赠1000多件藏品”& 文化与自信
文化与自信
摘 要:我今天要讨论的是文化与自信。到底什么是文化,它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题目,很难说清楚,可是文化也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我们很难从文化里头跳脱,逃避。简单的讲,文化跟人的生活关系,就好像鱼跟水的关系,鱼去了解
【题 名】文化与自信
【作 者】马国光
【机 构】不详
【刊 名】《时尚北京》2011年 第6期 43-43页 共1页
【关键词】文化发展 自信 生活环境 自觉性 艺术表达 衣食住行 水准
【文 摘】我今天要讨论的是文化与自信。到底什么是文化,它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题目,很难说清楚,可是文化也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我们很难从文化里头跳脱,逃避。简单的讲,文化跟人的生活关系,就好像鱼跟水的关系,鱼去了解水是很困难的,因此文化其实有一大部分是不自觉的。文化也有很多要去自觉的部分,比如有很多优美的艺术表达,也包括很多衣食住行的追求。其次文化还有通俗与精致的分别,生活的文化是通俗的,跟不自觉的文化关系比较密切,但是同时我们也在追求精致的文化,虽然它的自觉性很高,但是精致的文化发展到很高层次的时候,会影响到通俗的文化,以至于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之所以今天会变化,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是自由与民主所形成的,以市民文化为主的一种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文化发展,自信,生活环境,自觉性,艺术表达,衣食住行,水准
上一篇:暂无文化自信与精神自立
日06:58&来源:文艺报&白&烨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的重要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并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对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是前所少有的,也是恰逢其时的,更是发人深省的。
对于文化的自我反思和理论建构,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思想文化界一直在努力寻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他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费孝通先生在他80岁生日的一次谈话中,进而把这种文化自觉的运行历程描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既是一个饱有文化底蕴和卓具文人情怀的文化学者对于文化自信的深层思索和着力建构,其自身也正是中国学者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典型体现。
文化自信中,文化与自信紧密连接,文化和自信不可分离,文化和自信也同等重要。
我们借以立身、引以为荣的文化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里也以凝练的语言进行了精要地概括,那就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个元素的融汇与总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样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精神、文化血脉,滋养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这样丰盈而独特的文化宝库、文明源流也必将支撑着中华民族克难攻坚,奔向富国强民的既定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文化,还得有自信。自信,首先是“自”字。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自信,是从我立足,以我为本,把自我的主体性凸现出来,把民族的主体性确立起来,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从他人,泾渭不分地盲从西方,使自我迷离倘恍,使主体随波逐流。在这里,需要以自知促进自省,以自省带动自修,以自修获得自尊,以自尊实现自立。由清醒的自我认知,充分的自我肯定,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赢得坚强的精神定力。由此也可以说,既要葆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气概,又要有自己的梦自己圆、自己的路自己走的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与气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给世界文明增添卓尔不群的中华文明的独特色彩。
提出文化自信、认识文化自信、把握文化自信、高扬文化自信,还在于要超越狭义的文化范畴,从广义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化合了道路、制度与理论,串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因而具有一种整合性与总体性。正因为它积淀着民族的基因与血脉,连接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与意愿,所以,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客观地说,我们在文化自信的认识与理解上,目前还比较多地囿于口号性的宣传,限于理论性的研讨,还没有做到面向社会和大众,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的学习、宣传与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重视起来、警觉起来、学习起来、行动起来。我们有许多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但这个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学习和宣教的工作却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缺环。
说到文化自信,我联想到前不久有关报道中披露的两则消息,这从相反的角度告诉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建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迫切。一则是已故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即使中国快速的经济崛起,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但是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一则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列举了中国人重物质、轻精神,贪奢华、缺信仰等六条所谓的族群性的弊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唱衰中国,甚至蔑视中国,是一些西方政治家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惯用把戏。这不好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至少是人各有志,所规不同的典型例证。
来自西方的这样一些不怀好意的论调及其自以为是的姿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那就是由“上帝的选民”的自我认知衍生而来的西方中心论、西方价值优越论、西方话语霸权论,这种霸权主义文化横行无忌之后,至他们都认为自己就是主宰世界的上帝了。在他们那里,既没有世无常贵、事无常师的意识,更无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心怀。但撒切尔夫人、希拉里女士两位西方上层人士却从另外的角度给我们敲了警钟,上了一课:那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依托,没有自己的精神创造,既不会持续的繁荣和发展,也会让人藐视和小看。
因此,文化自信,事关重大。它关乎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内在竞争力的提升,更关乎到民族精神的建构、文化教育的深化、自觉意识的启蒙、自立精神的确立。而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与艰苦的奋斗,因而更需要抓紧、抓好、抓实。陈鲁民:精品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魅力
发布时间: 15:27:17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令人耳目一新。文化自信是个贯穿古今又事关人人的宏大话题。要让文化自信看得见,摸得着,弄得懂,须有更接地气的诠释,更通俗地解读。
  文化自信如银行存钱,贵在积少成多,坚持不懈,文化之“钱”多了,自信自然就来了。俗话说,银行有钱,心里不慌。想想咱们国家,外汇储备世界第一,银行存着数十万亿,财大气粗,干啥都充满自信,因为不缺钱!同理,中国凭啥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手里有资本啊,成堆的文化瑰宝,数不清的文化奇珍,随便拿出一样来,都足以笑傲天下。不妨简单盘点下老祖宗给我们存下的“金银财宝”: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玄妙睿智的道家文化,丰富多彩的先秦文化;还有美轮美奂、惊艳古今的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都是风光无限的文化高峰。再具体点说,屈原为我们存下《离骚》,孙武存下《孙子兵法》,司马迁存下《史记》,王羲之存下《兰亭序》,李太白存下《将进酒》,司马光存下《资治通鉴》,张择端存下《清明上河园》,岳武穆存下《满江红》,汤显祖存下了《牡丹亭》,蒲松龄存下《聊斋志异》,曹雪芹存下《红楼梦》……倘若先人没给我们存下这些文化宝贝,你上哪儿去自信,凭什么自信?须知,自信是一定要有资本的,没资本的自信只能叫盲目自大,就如同贻笑后人的夜郎国君。钱需要一点一点存,积沙成塔;文化财富也需要一点一点积攒,聚腋成裘。而当文化财富积累到了一定规模,“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信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挡都挡不住。因而,衷心感谢前人为我们存下那么多的文化遗产。
  文化自信似台上演戏,欲人前显圣,须人后用功,不经寒霜苦,难有花香来。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常为一个动作,一句唱词,一个道白,不厌其烦地苦练千百遍,然后才能换来台上的大放异彩,其一招一式皆来之不易,一言一行都见真功夫。文化建设也是这样,能留下来的都是文化精品,能站得住脚的都是文化巨人,能让人自信自豪的都是传世之作。没有几千年的不断积累,水滴石穿;没有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含辛茹苦,就不足以拿出令人自信的文化成就。屈原、孔子、老子、司马迁、曹氏父子、竹林七贤、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汤显祖、曹雪芹、鲁郭茅巴老曹等,均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标志性人物,其优秀作品都是我们拿来压箱底的、敢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较高下的文化瑰宝。他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要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还免不了身世坎坷,饱受磨难。或被放逐,遭迫害;或受宫刑,被贬谪;或被流放,受打击;或背井离乡,九死一生,没有超凡的毅力,没有过人的坚韧,绝对是难以成其事的。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大国重器,以其深邃思想、精湛艺术和永恒魅力,可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正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才不会自惭形秽,愧不如人。而写这部书时的曹雪芹,“满径蓬蒿”,生活要靠亲友接济,“举家食粥”,常因赊账而被逼债,家人面有菜色,儿子病饿而亡。就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曹雪芹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一生心血换来这部巨著的问世。饮水思源,感谢那些奉献“精彩演出”的文化名流。
  文化自信如接力赛跑,要棒棒相接,生生不息,前赴后继,传承发展。前人留下了文化自信的巨大资本,让我们用之不竭,时时感念,并以他们为荣。但文化自信也是动态的,发展的,需不断更新与充实,停滞不前就没生命力了,最忌坐吃山空,无所作为,躺在前辈文化业绩上睡大觉,只会吹“先前阔”。要保持文化自信的活力,让文化自信的旗帜永远飘扬,我们就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奔跑,与时俱进,不断拿出新的文化精品,充实文化宝库,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支援。具体来说,一是要敢于创造文化经典。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彪炳历史,光灿千古,就是因为有无数经典作品在支撑着。当今的文化人也应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宵衣旰食,精雕细刻,努力创作出一些代表时代高峰的文化经典,譬如能与四大名著相媲美的小说,不亚于《兰亭集》的书法,堪比《清明上河园》的画卷,可与《梁祝》、《二泉映月》并列的音乐等,这样,文艺百花园才会奇葩遍地,美不胜收,文化自信才有不竭源泉,可永葆青春。
  再就是要敢于超越前人。我们固然景仰文化前辈的贡献和才华,更要有超越他们的勇气和胆识。作家就要有超越曹雪芹、鲁迅的勇气;演员要有超越梅兰芳、周信芳的胆识;诗人要有超越李白、杜甫的决心;书法家要有超越王羲之、颜真卿的气概。倘若无所作为,老是匍匐在前人脚下,那就既愧对祖先,无颜子孙,也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养育和厚赠。因而,全力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文化成就,是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文化自信如植树造林,须精心培育,才能绿树成荫;倾情投入,方可根深叶茂。19世纪的英国人说:“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20世纪的乔布斯说:“愿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些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归根结底是一个意思:要尊重爱护文化大师,尊重爱护经典文化,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最基本前提。此外,还要努力扶植优秀作品,着力培养文化精英,切实营造出大师、出精品的良好文化氛围。还要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大力传播优秀文化作品,让人们在欣赏文化精品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还要加大文化建设投入,资助出好书,资助优秀剧目,资助文化场馆建设等等。有了这些切实可靠的努力和投入,才会不断涌现文化大师,精品佳作多如雨后春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进而实现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瑰丽梦想。
  来源:党建网&&&&&&&&& 作者:陈鲁民
(作者:&&编辑:黄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自信更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